CN108843440B - 整车冷却系统、方法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整车冷却系统、方法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43440B
CN108843440B CN201810542975.5A CN201810542975A CN108843440B CN 108843440 B CN108843440 B CN 108843440B CN 201810542975 A CN201810542975 A CN 201810542975A CN 108843440 B CN108843440 B CN 1088434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thermostat
loop
oil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4297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43440A (zh
Inventor
徐鹏
姚宁
康国旺
张登贤
高磊
张朋举
孔传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4297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4344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843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434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434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434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F01P7/165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systems with two or more loo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18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liquid-to-air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10Pumping liquid coolant; Arrangements of coolant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12Cooling or heating; Control of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01P2003/021Cooling 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01P2003/024Cooling 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2007/14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using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整车冷却系统、方法及汽车。整车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装置和变速箱冷却装置;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发动机缸体、缸盖、第一节温器、第二节温器、第一回路、第二回路、水泵和散热器;变速箱冷却装置与散热器连接,第一节温器设置在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的交汇处,第一回路用于将缸盖的出水口和发动机缸体的进水口连通,水泵设置在第一回路靠近发动机缸体的一端,第二回路用于将散热器与缸盖上的出水口连通;发动机缸体内设置第二基座,第二节温器设置在第二基座内用于控制发动机缸体内的液体与外部的通断。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发动机启动升温慢,油耗较高和燃烧不完全,不利于环保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整车冷却系统、方法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整车冷却系统、方法及汽车。
背景技术
整车冷却系统的功能是给车辆发热零部件降温,特别是动力总成系统(发动机、变速箱)零部件,使整车上各零部件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工作。
整车发热零部件包括发动机,变速箱等动总零部件;其中发动机冷却既要防止发动机过热,也要防止发动机过冷,如果冷却不够,则会造成内燃机过热,充气效率下降,燃烧不正常,机油变质和烧蚀,零件摩擦磨损加剧,引起内燃机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耐久性全面恶化;而冷却过强,又会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不良,机油会被燃油过度稀释等。在发动机冷启动之后,冷却系统还要保证发动机迅速升温,尽快达到正常的工作温度。变速箱冷却系统主要针对自动变速箱,自动变速箱的大量操作机构由液压系统驱动,其发热量远大于手动变速箱,所以为了保证自动变速箱的工作可靠性,自动变速箱配置有变速箱油冷器,对变速箱内部的机油进行冷却,保证变速箱工作时的油温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传统发动机冷却系统如图1:1、当冷却液温度<节温器4全开温度(95℃)时,冷却液进行小循环,仅在发动机1冷却流动,使得冷却液温度在发动机1缸体内迅速升温;2、冷却液升温一段时间后,当冷却液温度≥节温器4全开温度(95℃),冷却液流动图如上,冷却液进行大循环,冷却液流经节温器4基座,散热器3,水泵流回发动机1,散热器3通过风冷使冷却液降温,保证发动机1维持在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该传统发动机1冷却系统通过水泵直接进入缸体,再通过缸体水套流经气缸盖垫片上的水孔进入气缸盖水套,这样发动机1冷态启动时,由于发动机1本身温度低,冷却液、润滑液温度较低,发动机1启动后,缸体水套内冷却液再流经缸盖水套后热量散失较大,使得发动机1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工作温度,在外界环境温度很低的情况可能由于发动机1温度过低,导致启动困难。另外,发动机1在低温启动时,由于缸内温度较低,缸内部分燃料难于着火燃烧或燃烧不完全,导致产生大量废气,不利于环保,同时由于发动机1温度要到一定工作温度后才能进行正常工作,发动机1启动升温慢,会使油耗较高。
传统自动变速箱2冷却系统原理如上图1:变速箱2机油从变速箱2出油口流出,进入风冷油冷器5冷却,风冷油冷器5依靠车辆行驶时风的流动带走热量;经冷却后的变速箱2机油从风冷油冷器5出口流出,经变速箱2进油口重新进入变速箱2。此种冷却方式冷却效率较低,且车辆在长时间不工作,重新启动时,变速箱2机油升温较慢,导致内阻较大,油耗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车冷却系统,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发动机启动升温慢,油耗较高,发动机在低温启动时,由于缸内温度较低,缸内部分燃料难于着火燃烧或燃烧不完全,导致产生大量废气,不利于环保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整车冷却系统,发动机冷却装置和变速箱冷却装置;
所述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发动机缸体、缸盖、第一节温器、第二节温器、第一回路、第二回路、水泵和散热器;
所述变速箱冷却装置与所述散热器连接,所述缸盖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体上,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设置有交汇处,所述第一节温器设置在所述交汇处,所述第一回路用于将所述缸盖的出水口和所述发动机缸体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路靠近所述发动机缸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回路用于将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缸盖上的出水口连通;
所述发动机缸体内设置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一侧用于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侧用于与所述缸盖连通,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三侧用于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节温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内用于控制所述发动机缸体内的液体与外部的通断。
进一步地,所述变速箱冷却装置包括:箱体、第三节温器、第四节温器、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
所述第一管路用于将所述箱体的出油口和所述散热器的风冷油冷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三节温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靠近所述出油口的一端,所述第二管路用于将所述箱体的进油口与所述风冷油冷器的出口连通,所述散热器的水冷油冷器的两端通过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第四节温器设置在所述水冷油冷器的进口的一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油温控制阀,所述油温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内,且所述油温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的连接处之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设置在所述交汇处内,所述第一节温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座上设置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
所述第一接口用于与暖风进水连接,所述第二接口用于与机油冷却器连接,所述第三接口用于与泄气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节温器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上设置有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
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用于使所述散热器与膨胀水壶连通。
一种整车冷却方法,具有如上述的整车冷却系统,包括以下工作状态:
工况1:当冷却液的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第一节温器和第二节温器均关闭,冷却液在所述缸盖进行内循环,水泵带动所述缸盖内冷却液流通过所述第一回路进行循环以使所述发动机缸体内冷却液迅速升温;
工况2:当冷却液温度升至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小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二节温器打开,所述发动机缸体内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二基座进入所述缸盖内,与所述缸盖内冷却液一起流动,冷却液经过所述第一回路进行中循环,以使发动机在适宜的温度下工作;
工况3:当冷却液的温度升高至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一节温器和所述第二节温器同时开启,冷却液同时经过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以使持续为发动机降温;
所述第三节温器打开,所述箱体内的机油通过所述第一管路进入到所述风冷油冷器,经风冷油冷器出口流出的机油经过第四节温器时,若机油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所述第四节温器关闭,机油经过常开的所述油温控制阀流入所述箱体中;
工况4:当经水冷油冷器出口流出的机油流经所述油温控制阀时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所述油温控制阀关闭,所述第四节温器打开,以使机油流经所述散热器的水冷油冷器。
进一步地,工况3还包括:当所述箱体内温度低于第二预设值时,第三节温器未开启,所述箱体内机油内部循环,以使所述箱体内快速升温。
一种汽车,具有如上述的整车冷却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整车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装置和变速箱冷却装置;所述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发动机缸体、缸盖、第一节温器、第二节温器、第一回路、第二回路、水泵和散热器;所述变速箱冷却装置与所述散热器连接,所述缸盖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体上,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设置有交汇处,所述第一节温器设置在所述交汇处,所述第一回路用于将所述缸盖的出水口和所述发动机缸体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路靠近所述发动机缸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回路用于将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缸盖上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发动机缸体内设置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一侧用于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侧用于与所述缸盖连通,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三侧用于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节温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内用于控制所述发动机缸体内的液体与外部的通断。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发动机启动升温慢,油耗较高,发动机在低温启动时,由于缸内温度较低,缸内部分燃料难于着火燃烧或燃烧不完全,导致产生大量废气,不利于环保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整车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高的整车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高的整车冷却系统的发动机冷却装置的第一节温器和第二节温器均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发明实施例提高的整车冷却系统的发动机冷却装置的第一节温器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发明实施例提高的整车冷却系统的发动机冷却装置的第一节温器和第二节温器均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发明实施例提高的整车冷却系统的变速箱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现有技术图标:1-发动机;2-变速箱;3-散热器;4-节温器;5-风冷油冷器;6-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图标:100-发动机缸体;200-缸盖;300-第一回路;400-第二回路;500-散热器;600-箱体;700-第三节温器;800-第四节温器;900-油温控制阀;110-第一节温器;310-水泵;410-第二节温器;510-水冷油冷器;520-风冷油冷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高的整车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高的整车冷却系统的发动机冷却装置的第一节温器和第二节温器均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发明实施例提高的整车冷却系统的发动机冷却装置的第一节温器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发明实施例提高的整车冷却系统的发动机冷却装置的第一节温器和第二节温器均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5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整车冷却系统,发动机冷却装置和变速箱冷却装置;
所述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发动机缸体100、缸盖200、第一节温器110、第二节温器410、第一回路300、第二回路400、水泵310和散热器500;
所述变速箱冷却装置与所述散热器500连接,所述缸盖200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体100上,所述第一回路300和所述第二回路400设置有交汇处,所述第一节温器110设置在所述交汇处,所述第一回路300用于将所述缸盖200的出水口和所述发动机缸体100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水泵310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路300靠近所述发动机缸体100的一端,所述第二回路400用于将所述散热器500与所述缸盖200上的出水口连通;
所述发动机缸体100内设置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一侧用于与所述发动机缸体100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侧用于与所述缸盖200连通,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三侧用于与所述发动机缸体100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节温器410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内用于控制所述发动机缸体100内的液体与外部的通断。
其中,第二基座上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一开口与发动机缸体100的进水口连通,第二开口用穿过发动机缸体100的侧壁与缸盖200连通,第三开口用于与发动机缸体100的内腔连通。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整车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装置;所述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发动机缸体100、缸盖200、第一节温器110、第二节温器410、第一回路300、第二回路400、水泵310和散热器500;所述缸盖200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体100上,所述第一回路300和所述第二回路400设置有交汇处,所述第一节温器110设置在所述交汇处,所述第一回路300用于将所述缸盖200的出水口和所述发动机缸体100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水泵310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路300靠近所述发动机缸体100的一端,所述第二回路400用于将所述散热器500与所述缸盖200上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发动机缸体100内设置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一侧用于与所述发动机缸体100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侧用于与所述缸盖200连通,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三侧用于与所述发动机缸体100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节温器410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内用于控制所述发动机缸体100内的液体与外部的通断。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发动机启动升温慢,油耗较高,发动机在低温启动时,由于缸内温度较低,缸内部分燃料难于着火燃烧或燃烧不完全,导致产生大量废气,不利于环保的技术问题。
图6为发明实施例提高的整车冷却系统的变速箱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变速箱冷却装置;
所述变速箱冷却装置包括:箱体600、第三节温器700、第四节温器800、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
所述第一管路用于将所述箱体600的出油口和所述散热器500的风冷油冷器520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三节温器700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靠近所述出油口的一端,所述第二管路用于将所述箱体600的进油口与所述风冷油冷器520的出口连通,所述散热器500的水冷油冷器510的两端通过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第四节温器800设置在所述水冷油冷器510的进口的一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油温控制阀900,所述油温控制阀900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内,且所述油温控制阀900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的连接处之间。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设置在所述交汇处内,所述第一节温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座上设置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
所述第一接口用于与暖风进水连接,所述第二接口用于与机油冷却器连接,所述第三接口用于与泄气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节温器110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基座上设置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其中,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对称设置,且第一节温器110设置在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之间,这样可以使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接暖风进水和机油冷却一直保持有冷却液的进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500上设置有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
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用于使所述散热器500与膨胀水壶连通。
本实施例中,散热器500上通过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与膨胀水壶连接,以减少冷却液的损失和提高散热器500的散热能力。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整车冷却方法,具有如上述的整车冷却系统,包括以下工作状态:
工况1:当冷却液的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第一节温器和第二节温器均关闭,冷却液在所述缸盖进行内循环,水泵带动所述缸盖内冷却液流通过所述第一回路进行循环以使所述发动机缸体内冷却液迅速升温;
工况2:当冷却液温度升至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小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二节温器打开,所述发动机缸体内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二基座进入所述缸盖内,与所述缸盖内冷却液一起流动,冷却液经过所述第一回路进行中循环,以使发动机在适宜的温度下工作;
工况3:当冷却液的温度升高至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一节温器和所述第二节温器同时开启,冷却液同时经过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以使持续为发动机降温;
所述第三节温器打开,所述箱体内的机油通过所述第一管路进入到所述风冷油冷器,经风冷油冷器出口流出的机油经过第四节温器时,若机油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所述第四节温器关闭,机油经过常开的所述油温控制阀流入所述箱体中;
工况4:若经水冷油冷器出口流出的机油流经所述油温控制阀时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所述油温控制阀关闭,所述第四节温器打开,以使机油流经所述散热器的水冷油冷器。
进一步地,工况3还包括:当所述箱体内温度低于第二预设值时,第三节温器未开启,所述箱体内机油内部循环,以使所述箱体内快速升温。
其中,第一预设值为82℃,第二预设值为95℃。
其中,油温控制阀900用于检测经过油温控制阀900的机油的温度,当机油的温度大于第二预设值时,油温控制阀900关闭第四节温器800打开。
本实施例中,当发动机长时间未工作,需要重新启动时,冷却液温度较低第一预设值,此时将第一节温器110和第二节温器410均关闭,冷却液在发动机缸体100内进行循环,通过发动机缸体100与缸盖200之间的第二基座,由于第二节温器410未开启,发动机缸体100内的冷却液无法通过第二节温器410和第二基座进入缸盖200,冷却液流回发动机缸盖200。缸体内冷却液不流动,使缸体内冷却液迅速升温,更快速达到发动机适宜工作温度;当发动机缸体100内的冷却液温度升到第一预设值和第二预设值之间时,第二节温器410打开,发动机缸体100内冷却液通过第二节温器410和第二基座进入缸盖200,与缸盖200内冷却液一起流动,冷却液进行中循环,即为通过第一回路300进行循环,发动机缸体100内冷却液因第二节温器410的开启,冷却液通过第二基座进入缸盖200,流回发动机缸体100。发动机缸体100内的冷却液因流动降温,使冷却液升温速度减缓;维持发动机再适宜温度下工作;当冷却液温度升到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时,第一节温器110和第二节温器410均打开,冷却液进行大循环,水泵310带动发动机缸体100与缸盖200内的冷却液流过散热器500进行冷却,再流回发动机,给持续工作的发动机降温,保证发动机维持在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箱体600温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时,第三节温器700开启,机油从变速箱机油出口流出,从风冷油冷器520进口进入风冷油冷器520冷却,冷却后的机油从风冷油冷器520出口流出,在经过油冷器进口节温器时,若机油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第四节温器800不打开,机油经过常开的油温控制阀900,从变速箱机油入口流回变速箱内;若机油经风冷油冷器520冷却后温度仍高于第二预设值时,经风冷油冷器520流出的机油在经过油冷器进口节温器时,第四节温器800打开,同时常开的油温控制阀900感应到油温高于等三预设值,控制阀关闭,机油从油冷器进口节温器流入水冷油冷器510,经水冷油冷器510冷却后,从水冷油冷器510出口流入变速箱机油入口,最后流回变速箱。保证变速箱在更多工况下工作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提高冷却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工况3还包括:当所述箱体内温度低于第二预设值时,第三节温器未开启,所述箱体内机油内部循环,以使所述箱体内快速升温。
变速箱工作后,机油温度开始上升,由于箱体600的机油出口处的第三节温器700未开启,机油不流出冷却,可使变速箱迅速升温。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具有如上述的整车冷却方法。产生的有益效果整车冷却系统的有益效果相同,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整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冷却装置和变速箱冷却装置;所述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发动机缸体、缸盖、第一节温器、第二节温器、第一回路、第二回路、水泵和散热器;所述变速箱冷却装置具有箱体;
所述变速箱冷却装置与所述散热器连接,所述缸盖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缸体上,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设置有交汇处,所述第一节温器设置在所述交汇处,所述第一回路用于将所述缸盖的出水口和所述发动机缸体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第一回路靠近所述发动机缸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回路用于将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缸盖上的出水口连通;
所述发动机缸体内设置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一侧用于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侧用于与所述缸盖连通,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三侧用于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节温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内用于控制所述发动机缸体内的液体与外部的通断;
所述整车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二管路、第三管路以及油温控制阀;所述第二管路用于将所述箱体的进油口与所述散热器的风冷油冷器的出口连通,所述散热器的水冷油冷器的两端通过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油温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内,且所述油温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的连接处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三节温器、第四节温器、第一管路;
所述第一管路用于将所述箱体的出油口和所述散热器的风冷油冷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三节温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靠近所述出油口的一端,所述第四节温器设置在所述水冷油冷器的进口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设置在所述交汇处内,所述第一节温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上设置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
所述第一接口用于与暖风进水连接,所述第二接口用于与机油冷却器连接,所述第三接口用于与泄气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整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节温器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上设置有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
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用于使所述散热器与膨胀水壶连通。
7.一种整车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车冷却系统,包括以下工作状态:
工况1:当冷却液的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第一节温器和第二节温器均关闭,冷却液在所述缸盖进行内循环,水泵带动所述缸盖内冷却液流通过所述第一回路进行循环以使所述发动机缸体内冷却液迅速升温;
工况2:当冷却液温度升至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小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二节温器打开,所述发动机缸体内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二基座进入所述缸盖内,与所述缸盖内冷却液一起流动,冷却液经过所述第一回路进行中循环,以使发动机在适宜的温度下工作;
工况3:当冷却液的温度升高至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一节温器和所述第二节温器同时开启,冷却液同时经过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以使持续为发动机降温;
所述第三节温器打开,所述箱体内的机油通过所述第一管路进入到所述风冷油冷器,经风冷油冷器出口流出的机油经过第四节温器时,若机油温度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所述第四节温器关闭,机油经过常开的所述油温控制阀流入所述箱体中;
工况4:当经水冷油冷器出口流出的机油流经所述油温控制阀时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所述油温控制阀关闭,所述第四节温器打开,以使机油流经所述散热器的水冷油冷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整车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况3还包括:当所述箱体内温度低于第二预设值时,第三节温器未开启,所述箱体内机油内部循环,以使所述箱体内快速升温。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整车冷却方法。
CN201810542975.5A 2018-05-30 2018-05-30 整车冷却系统、方法及汽车 Active CN1088434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42975.5A CN108843440B (zh) 2018-05-30 2018-05-30 整车冷却系统、方法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42975.5A CN108843440B (zh) 2018-05-30 2018-05-30 整车冷却系统、方法及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43440A CN108843440A (zh) 2018-11-20
CN108843440B true CN108843440B (zh) 2020-02-07

Family

ID=64211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42975.5A Active CN108843440B (zh) 2018-05-30 2018-05-30 整车冷却系统、方法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4344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87923B1 (fr) * 2005-06-29 2007-08-24 Renault Sas Dispositif et procede de refroidissement des cylindres et de la culasse d'un moteur thermique
WO2011067857A1 (ja) * 2009-12-04 2011-06-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CN201787046U (zh) * 2010-09-30 2011-04-06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变速箱冷却系统
CN202023910U (zh) * 2011-04-28 2011-11-02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自动变速箱的油液冷却装置
DE102011117102A1 (de) * 2011-10-27 2012-05-31 Daimler Ag Kreislaufanordnung zur Kühlung von Antriebskomponenten eines Kraftfahrzeugs mit einem Hochtemperaturkreislauf und einem Niedertemperaturkreislauf
CN105134357A (zh) * 2015-08-05 2015-12-09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的冷却系统
CN105172522B (zh) * 2015-08-31 2017-11-1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07080582U (zh) * 2017-07-25 2018-03-09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及其变速箱冷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43440A (zh) 2018-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62629B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
CN206429294U (zh) 一种汽车汽油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EP2795078B1 (en)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cooling of coolant in a cooling system in a vehicle
KR101394051B1 (ko) 차량용 엔진 냉각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9915249A (zh)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2832753U (zh) 一种用于整车冷却系统的双芯节温器
KR101734769B1 (ko) 오일 온도를 제어할 수 있는 하이브리드형 인터쿨러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5863812A (zh) 一种复合风冷与水冷的发动机多元冷却系统
KR20190028965A (ko) 오일온도를 제어할 수 있는 인터쿨러 냉각장치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US11236709B2 (en) Cooling water flow control device of cooling system for vehicle
CN113530635A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
CN205477881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8730496A (zh) 变速箱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及汽车
CN215256370U (zh) 机油冷却器、高低温冷却系统、发动机系统及车辆
CN108843440B (zh) 整车冷却系统、方法及汽车
CN110259561B (zh) 一种车辆油温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US20200318529A1 (en) Cooling circuit and oil cooler
CN211038803U (zh) 动力总成系统及车辆
CN202578887U (zh) 汽车节温器
US20200088086A1 (en) Engine cooling system
CN217207674U (zh) 一种发动机与变速箱协同热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JP2014047764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JP3891233B2 (ja) 内燃機関用油温制御装置
JPS6114588Y2 (zh)
JP2012132379A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21

Address after: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5000 818 Binhai two road, Hangzhou Bay New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