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07052B - 开关 - Google Patents
开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807052B CN108807052B CN201810193546.1A CN201810193546A CN108807052B CN 108807052 B CN108807052 B CN 108807052B CN 201810193546 A CN201810193546 A CN 201810193546A CN 108807052 B CN108807052 B CN 10880705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ed contact
- wrist
- contact
- contact portion
- gener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20—Driving mechanism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3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0—Bases; Stationary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01H13/18—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2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3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 H01H1/40—Contact mounted so that its contact-making surface is flush with adjoining in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3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 H01H1/42—Knife-and-clip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9/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 H01H19/54—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the operating part having at least five or an unspecified number of operative positions
- H01H19/56—Angularly-movable actuating part carrying contacts, e.g. drum switch
- H01H19/563—Angularly-movable actuating part carrying contacts, e.g. drum switch with an initial separation movement perpendicular to the switching move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3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 H01H1/40—Contact mounted so that its contact-making surface is flush with adjoining insulation
- H01H2001/406—Contact mounted so that its contact-making surface is flush with adjoining insulation with holes or recesses between adjacent contacts, e.g. to collect abrasion powder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能够降低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可动接触片的劣化,能够实现高容量化。本发明的开关具备外壳(10)、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具有可动接触片(50)的柱塞(40)。可动接触片(50)具有:主体部(51)、从主体部(51)分别向与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的并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同时相互电连接且相互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空开间隔配置的第一腕部(52)、第二腕部(53)、第三腕部(54)、设于第一腕部(52)的第一可动触点(521)、设于第二腕部(53)的第二可动触点(531)、设于第三腕部(54)的第三可动触点(54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开关,其具备:具有收纳部的外壳、分别电气独立设置于收纳部的内底面的通用固定触点及个别固定触点、可插拔地设于收纳部内的驱动部件、伴随驱动部件向收纳部内的插拔而与通用固定触点及个别固定触点滑接的可动触点。
在上述开关中,在可动触点上设置分别夹持个别固定触点并个别地滑接的独立的第二及第三触点部,并且,在个别固定触点上设有与可动触点的第二触点部接触的电弧消耗用的第一接触部、与比第二触点部更晚地接触的可动触点的第三触点部接触的第二接触部。由此,能够防止在个别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接触或分离时产生的电弧导致的个别固定触点的劣化。
专利文献1:专利4295599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开关中,由于各触点部经由沿着可动触点的滑动方向延伸的腕部相互连结,故而在使开关高容量化时,由于产生的电弧,遍及腕部的延伸方向的大范围使腕部劣化,有时各触点部不作为触点发挥作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开关,降低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可动接触片的劣化,实现高容量化。
本发明一方面的开关具备:外壳,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且固定于所述外壳,具有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通用固定触点部;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且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并列配置,同时,以相对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外壳,具有分别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及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柱塞,其相对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及所述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的并列方向可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外壳,具备伴随向所述并列方向的移动而可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及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同时接触地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可动接触片,
所述可动接触片具有:主体部,其在所述并列方向上延伸;第一腕部、第二腕部及第三腕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分别向与所述并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同时,相互电连接且相互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空开间隔配置;第一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一腕部,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第二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二腕部,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第三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三腕部,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
以如下的方式构成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及可动接触片,即,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接触,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接触,所述第三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接触的状态下,在所述柱塞沿着所述并列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分离后,所述第三可动触点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分离。
根据上述方面的开关,可动接触片的第一腕部、第二腕部及第三腕部分别向与柱塞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由此,即使通过由于柱塞的移动,各可动触点相对于对应的固定触点部接触或分离而产生电弧,也能够降低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对可动接触片的各腕部造成的影响,能够实现开关的高容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开关的立体图;
图2是拆下图1的开关的罩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开关的柱塞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3的VI-VI线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开关的绝缘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的开关的可动接触片的侧面图;
图7是表示图1的开关的可动接触片的正面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1的开关的动作的图;
图9是接着图8的用于说明图1的开关动作的图;
图10是接着图9的用于说明图1的开关动作的图;
图11是接着图10的用于说明图1的开关动作的图;
图12是接着图11的用于说明图1的开关动作的图;
图13是表示图1的开关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标记说明
1:开关
10:外壳
11:基座
111:第一矩形面
112:第二矩形面
113:突出部
12:罩体
13:收纳部
14:端子孔
15:开口部
20: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
21:端子部
22:通用固定触点部
23:倾斜面
30: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
31:端子部
32:个别固定触点部
321: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
322: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
33:倾斜面
40:柱塞
41:壳体
42:突起部
43:螺旋弹簧
44:开口部
45:贯通孔
46:环状台阶部
50:可动接触片
51:主体部
52:第一腕部
521:第一可动触点
522:固定部
523:弹性部
53:第二腕部
531:第二可动触点
532:固定部
533:弹性部
54:第三腕部
541:第三可动触点
542:固定部
543:弹性部
55:定位用腕部
61:第一绝缘壁部
62:第二绝缘壁部
63:第一平坦面
64:锥面
65:第二平坦面
66:角部
71、72、73:间隙
L1~L6:直线距离
CL:中心线
CP:垂直面
W: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用语(例如包括“上”、“下”、“右”、“左”、“端”、“侧”)的用语),但这些用语的使用是为了参照附图容易理解发明,并不是通过这些用语的意思来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以下的说明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不是限制本发明、其适用物、或其用途的意思。再者,附图是示意的表示,各尺寸的比率等未必与现实的尺寸一致。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开关1具备:在内部具有收纳部13的绝缘性的外壳10、固定于外壳10的导电性的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导电性的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配置于收纳部13的柱塞40。
外壳10由大致长方体状的基座11和覆盖该基座11的一个外表面的大致长方体状的罩体12构成。
如图2所示,基座11具有:与罩体12一同构成收纳部13的第一矩形面111、和与该第一矩形面111相对的第二矩形面112。在该基座11上设有贯通第一矩形面111及第二矩形面112的两个端子孔14(如图4所示)。
如图4所示,各端子孔14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沿基座11的宽度方向(即,图4的纸面贯通方向)延伸。在各端子孔14中分别插入并保持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即,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和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相互相对于板厚方向并列地配置,同时,以相互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于外壳10的基座11。
另外,如图3所示,基座11具有:从第一矩形面111向与第一矩形面111交叉(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突出的一对突出部113、和沿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在第一矩形面111隔开间隔设置的第一绝缘壁部61及第二绝缘壁部62。
一对突出部113配置在后述的罩体12的开口部15与后述的柱塞40的可动接触片50之间,支承后述的柱塞40的螺旋弹簧43。在这一对突出部113之间配置有后述的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的个别固定触点部32。
第一绝缘壁部61为个别侧绝缘部的一例,配置在第一矩形面111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且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与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之间。如图4所示,在第一绝缘壁部61的厚度方向(即,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沿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从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朝向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按顺序分别设有第一平坦面63、锥面64及第二平坦面65。第一绝缘壁部61的第一平坦面63的厚度尺寸比第二平坦面65的厚度尺寸大。即,各锥面64在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的并列方向(即,图4的左右方向)上,以从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朝向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相互分离的方式倾斜。
此外,如图4所示,锥面64及第二平坦面65仅设于比与第一绝缘壁部61的第一矩形面111正交的方向的中心更靠上侧(即,从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离开的侧)的部分。
第二绝缘壁部62为通用侧绝缘部的一例,在第一矩形面111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且以与第一绝缘壁部61一同夹着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的方式配置。此外,第一绝缘壁部61及第二绝缘壁部62与基座11一体形成。
如图1所示,在罩体12上,在与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交叉(例如,大致正交)的侧面的一方(即,图1的上面)设有可插入后述的柱塞40的突起部42的开口部15。
如图4所示,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具有从外壳10的外部延伸到外壳10的收纳部13的板状的端子部21、和配置于收纳部13的板状的通用固定触点部22。端子部21的板面向与基座11的长度方向交叉(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通用固定触点部22的板面沿着基座11的长度方向延伸。即,端子部21和通用固定触点部22以板面彼此交叉(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式配置。
另外,如图5所示,在通用固定触点部22的上端(即,距与第一矩形面111正交的方向的第一矩形面111远的一方的端部)形成有一对倾斜面23(在图5中仅表示一方)。一对倾斜面23分别以随着从通用固定触点部22的上端与基座11接近而相互分离的方式倾斜,沿着与第一矩形面111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相对于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L(图3所示)对称地配置。通过这样设置一对倾斜面23,容易向后述的可动接触片50的一对第一腕部52之间插入通用固定触点部22。
如图4所示,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具有从外壳10的外部延伸到外壳10的收纳部13的板状的端子部31、和配置于收纳部13的板状的个别固定触点部32。端子部31的板面在与基座11的长度方向交叉(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与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的端子部21的板面相对。通用固定触点部22的板面沿着基座11的长度方向,相对于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的通用固定触点部22的板面大致平行地延伸。即,端子部31和通用固定触点部22以板面彼此交叉(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式配置。
个别固定触点部32具有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和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及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相互在与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正交的方向上邻接并一体设置,构成一个板状部件。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在与第一矩形面111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比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更接近第一矩形面111的部位。另外,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的从基座11长度方向的突出部113到通用固定触点部22侧的端部的直线距离L2设置为比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的从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突出部113到通用固定触点部22侧的端部的直线距离L1大。
另外,如图5所示,在个别固定触点部32的上端(即,与第一矩形面111正交的方向上的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侧的端部)形成有一对倾斜面33(在图5中仅表示一方)。一对倾斜面33分别以随着从个别固定触点部32的上端与基座11接近而相互分离的方式倾斜,相对于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配置。通过这样地设置一对倾斜面33,容易向后述的可动接触片50的一对第二腕部53及一对第三腕部54之间插入个别固定触点部32。
此外,如图4所示,从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到个别固定触点部32的上端的直线距离L3比从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到通用固定触点部22的上端的直线距离L4大。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绝缘壁部61、第二绝缘壁部62、通用固定触点部22及个别固定触点部32分别沿着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配置,相对于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配置。
另外,个别固定触点部32的基座11的板面、和相对于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与该侧面同一方向的第一绝缘壁部61的厚度方向的侧面的第一平坦面63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延伸。另外,通用固定触点部22的板面、和相对于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与该侧面同一方向的第二绝缘壁部62的厚度方向的侧面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延伸。
另外,如图4所示,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个别固定触点部32与第一绝缘壁部61之间设有第一间隙71。该间隙71具有比后述的第三可动触点531的第三腕部53的宽度方向(即,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和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的并列方向)的宽度W(参照图6)更窄的大致一定宽度。
另外,通用固定触点部22的第一绝缘壁部61及与第二绝缘壁部62相对的侧面在相对于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另外,与个别固定触点部32的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及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的第一绝缘壁部61相对的侧面也在相对于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另外,如图5所示,第一绝缘壁部61的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个别固定触点部32相对的面的两角部66(在图5中仅表示一方)倒角成曲面状。
但是,在通过后述的第一~第三可动触点521、531、541相对于通用固定触点部22及个别固定触点部32接触或分离而产生电弧时,由于产生的电弧的热,通用固定触点部22、个别固定触点部32及第一~第三可动触点521、531、541熔融。通过电弧的热而熔融的触点的导电性的粉在收纳部13内飞散,例如在各绝缘壁部61、62附着并堆积时,在各绝缘壁部61、62的表面形成短路路径,通用固定触点部22与个别固定触点部32之间的绝缘性会降低。
在上述开关1中,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在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与第一绝缘壁部61之间设有大致一定宽度的间隙71,在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与第二绝缘壁部62之间设有大致一定宽度的间隙73。伴随各可动触点与对应的固定触点部的接触及分离而产生的电弧导致的飞散粉在这些间隙71、73堆积,因此,能够减少在各绝缘壁部61、62的堆积,能够防止通用固定触点部22与个别固定触点部32之间的绝缘性的劣化。
如图2所示,柱塞40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相对于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的并列方向(即,图2的上下方向)可移动地支承于外壳10的罩体12。
柱塞40具有大致长方体箱状的绝缘性的壳体41、和从与该壳体41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侧面的一方向壳体4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突起部42。
壳体41配置在收纳部13的内部。在该壳体41的内部收纳有螺旋弹簧43、和导电性的可动接触片50(如图3所示)。螺旋弹簧43和可动接触片50通过基座11的一对突出部113分隔开。
在壳体41的与壳体11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设有螺旋弹簧43露出的开口部44。该开口部44从壳体41的大致中央部朝向突起部42在壳体4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从壳体41的大致中央部侧的端部突出一对突出部113的前端部。另外,在壳体41的设有开口部44的面设有用于将可动接触片50定位的定位用贯通孔45。
突起部42从外壳10的罩体12的开口部15向外壳10的外部突出。即,通过对突起部42施加外力,柱塞40在图2的上下方向上移动。另外,在突起部42的向外壳10的外部露出的部分,以具有弹性的环状台阶部46堵塞开口部15与突起部42之间的间隙的方式安装。
螺旋弹簧43被一对突出部113支承,将壳体41向图2的上侧(即,距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一对突出部113远离的方向)施力。
如图6所示,可动接触片50具有主体部51、和经由主体部51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腕部52、第二腕部53及第三腕部54。
如图6所示,主体部51具有矩形板状,在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的并列方向(即,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另外,主体部51的板面以相对于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大致平行延伸的方式配置。
第一腕部52、第二腕部53及第三腕部54分别具有板状,如图6所示,从主体部5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向与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的并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与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交叉(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另外,第一腕部52、第二腕部53及第三腕部54在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的并列方向与主体部51相互空开间隔配置。
如图7所示,第一腕部52、第二腕部53及第三腕部54分别设有一对,通过主体部51的板面的中心且相对于与主体部51的板面正交的垂直面CP对称地配置。如图6所示,第一腕部52及第二腕部53分别配置在主体部5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第三腕部54在第一腕部52与第二腕部53之间,相对于主体部5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配置在第二腕部53的附近。
如图6及图7所示,各第一腕部52具有:固定于主体部51的一端的固定部522、和相对于固定部522在第一腕部52的板厚方向且从主体部51离开的方向可弹性变形的弹性部523,在该弹性部523设有第一可动触点521。即,一对第一腕部52的各第一可动触点521以分别与通用固定触点部22的两板面接触的方式可夹持通用固定触点部22,伴随柱塞40向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的并列方向(即,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移动,与通用固定触点部22的板面可滑接地构成。
如图6所示,各第二腕部53具有固定于主体部51的一端的固定部532、相对于固定部532在第二腕部53的板厚方向且从主体部51离开的方向上可弹性变形的弹性部533,在该弹性部533设有第二可动触点531。即,一对第二腕部53的各第二可动触点521以分别与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的两板面接触的方式可夹持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伴随柱塞40向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移动,与个别固定触点部32的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的板面可滑接地构成。
如图6及图7所示,各第三腕部54具有固定于主体部51的一端的固定部542、相对于固定部542在第三腕部54的板厚方向且从主体部51离开的方向上可弹性变形的弹性部543,在该弹性部543设有第三可动触点541。即,一对第三腕部54以各第三可动触点531分别与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的两板面接触的方式可夹持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伴随柱塞40向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移动,与个别固定触点部32的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的板面可滑接地构成。
另外,如图6所示,相对于垂直面CP配置于同一方向、且从主体部51向同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腕部53及第三腕部54的从主体部51到第二可动触点531的直线距离L5构成为比从主体部51到第三可动触点541的直线距离L6大。由此,可动接触片50伴随柱塞40向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移动,与通用固定触点部22、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及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可同时接触。
在主体部51的第一腕部52与第三腕部54之间设有板状的定位用腕部55。该定位用腕部55设置成从主体部5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与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交叉的方向延伸,且可插入柱塞40的壳体41的定位用贯通孔45。
接着,参照图8~图12说明上述开关1的动作。此外,在图8~图12中,表示图2所示的状态(即,拆下外壳10的罩体12及环状台阶部46的状态),穿透柱塞40的壳体41。
如图8所示,在未向柱塞40的突起部42施加外力的状态下,柱塞40通过内部的螺旋弹簧43向图8的向上方向施力,在壳体41的上端与外壳10的罩体12接触的状态下,配置于收纳部13。
此时,可动接触片50的第一可动触点521、第二可动触点531及第三可动触点541分别与通用固定触点部22、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及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接触,开关1的导通状态成为闭合。
在向柱塞40的突起部42施加外力,抵抗螺旋弹簧43的作用力而将柱塞40压入外壳10的内部时,如图9所示,可动接触片50从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朝向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移动,第一可动触点521及第三可动触点541分别在与通用固定触点部22及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接触的状态下,第二可动触点531从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分离而与第一绝缘壁部61接触。
此时,第一可动触点521及第三可动触点541分别与通用固定触点部22及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接触而使开关1的导通状态成为闭合。
在将柱塞40向外壳10的内部进一步压入时,如图10所示,可动接触片50从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朝向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进一步移动,在第一可动触点521与通用固定触点部22接触,第二可动触点531与第一绝缘壁部61接触的状态下,第三可动触点541从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分离而与第一绝缘壁部61接触。
此时,第一可动触点521与通用固定触点部22接触,但开关1的导通状态从闭合切换为断开。在开关1的导通状态从闭合切换为断开时,在第三可动触点541与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之间产生电弧。
在将柱塞40向外壳10的内部进一步压入时,如图11所示,可动接触片50从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朝向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进一步移动,在第二可动触点531及第三可动触点541分别与第一绝缘壁部61接触的状态下,第一可动触点521从通用固定触点部22分离而与第二绝缘壁部62接触。
此时,伴随柱塞40的移动,第二可动触点521在第一绝缘壁部61的第一平坦面63上滑动,另一方面,第三可动触点541依次在第一平坦面63上、锥面64上及第二平坦面65上滑动。即,锥面64在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的并列方向上,以朝向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与第三可动触点541接近的方式倾斜。
而且,如图12所示,壳体41的下端与外壳10的罩体12接触,在开关1的导通状态为断开的状态下,柱塞40的移动停止。
柱塞40的移动停止后,释放对柱塞40的突起部42施加的外力后,通过螺旋弹簧43的作用力,可动接触片50从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朝向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移动。由此,在第一可动触点521从第二绝缘壁部62分离而与通用固定触点部22接触,第三可动触点541从第一绝缘壁部61分离而与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接触后,第二可动触点531从第一绝缘壁部61分离而与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接触,返回图8所示的状态。
即,上述开关1如下地构成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及可动接触片50,即,在第一可动触点521与通用固定触点部22接触,第二可动触点531与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接触,第三可动触点541与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接触的状态下,在柱塞40沿着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的并列方向从个别固定触点端子30向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移动的情况下,以在第二可动触点531从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分离后,第三可动触点541从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分离。
换言之,将可动接触片50的第一可动触点521、第二可动触点531及第三可动触点541分别与通用固定触点部22、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及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接触的状态设为第一接触状态(参照图8),将第一可动触点521及第三可动触点541分别与通用固定触点部22及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接触、第二可动触点531与第一绝缘壁部61接触的状态设为第二接触状态(参照图9),将第一可动触点521与通用固定触点部22接触、第二可动触点531及第三可动触点541分别与第一绝缘壁部61接触的状态设为第三接触状态(参照图10)。此时,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及可动接触片50如下地构成,即,在将开关1的导通状态从闭合切换为断开的情况下,伴随柱塞40的移动,从第一接触状态经由第二接触状态成为第三接触状态,另一方面,在将开关1的导通状态从断开切换为闭合的情况下,从第三接触状态经由第二接触状态成为第一接触状态。
这样,根据上述开关1,可动接触片50的第一腕部52、第二腕部53及第三腕部54在与柱塞40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别延伸。由此,即使通过由于柱塞40的移动而各可动触点相对于对应的固定触点部接触或分离而产生电弧,也能够降低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对可动接触片50的各腕部造成的影响,能够实现开关1的高容量化。
另外,可动接触片50的第二腕部53及第三腕部54从主体部51向同一方向延伸,从主体部51到第二可动触点531的直线距离L5比从主体部51到第三可动触点541的直线距离L6大。这样,通过使主体部51到第三可动触点541的直线距离L6比主体部51到第二可动触点531的直线距离L5小,能够提高第三可动触点541对于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的接触压力,能够抑制第三可动触点541和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接触或分离时的触点跳动。另外,使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远离在第三可动触点541和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接触或分离时产生的电弧的产生位置,能够降低第一个别固定触点321的绝缘性的劣化。由此,能够降低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对可动接触片50的各腕部的影响,能够实现开关1的高容量化。
另外,可动接触片50的主体部51具有板状,第一腕部52、第二腕部53及第三腕部54分别设置一对,且相对于通过主体部51的板面中心且与主体部51的板面正交的垂直面CP对称地配置。由此,能够由第一可动触点521、第二可动触点531及第三可动触点541分别夹持通用固定触点部22、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及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故而能够提高开关1的接触可靠性。
另外,第一绝缘壁部61具有锥面64,该锥面在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的并列方向上,以朝向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与第三可动触点541接近的方式倾斜,且伴随柱塞40的移动而与第三可动触点541相对并可接触。由此,伴随柱塞40的移动能够降低第三可动触点541对第一绝缘壁部61的接触压力,故而能够延长第一绝缘壁部61的寿命,进而延长开关1的寿命。其结果,能够实现开关1的高容量化。
另外,在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与第一绝缘壁部61之间设有比第三可动触点541的第三腕部54的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的并列方向的宽度W更窄的间隙71。由此,能够降低在第三可动触点541和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接触或分离时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对第一绝缘壁部61的影响,因此,能够延长第一绝缘壁部61的寿命,进而延长开关1的寿命。其结果,能够实现开关1的高容量化。
另外,还具备相对于通用固定触点部22与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的并列方向上的远离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侧邻接,且伴随柱塞40的移动而与可动接触片50的第一可动触点521相对且可接触的第二绝缘壁部62。由此,能够将开关1的导通状态更可靠地断开。
另外,可动接触片50的第一腕部52、第二腕部53及第三腕部54从主体部51相对于通用固定触点部22分别向与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的并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由此,能够使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321从第三可动触点541和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322接触或分离时产生的电弧的产生位置可靠地远离,能够更可靠地降低第一个别固定触点321的绝缘性的劣化。由此,能够降低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对可动接触片50的各腕部的影响,能够实现开关1的高容量化。
另外,可动接触片50的第一腕部52、第二腕部53及第三腕部54分别具有板状,各可动触点向其板厚方向且从主体部51离开的方向弹性变形,伴随柱塞40的移动在对应的固定触点部可滑动地构成。由此,能够提高各可动触点向对应的固定触点部的接触压力,能够提高开关1的接触可靠性。
此外,开关1的可动接触片的第一腕部、第二腕部及第三腕部只要分别在与柱塞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即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可动接触片50的从主体部到第二可动触点的直线距离、和从主体部到第三可动触点的直线距离相同,如图13所示,可动接触片50的各腕部不限于一对,也可以仅设一个。此外,在图13中,仅表示将柱塞40的壳体41在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一分为二的一方,对截面实施阴影。
另外,个别侧绝缘部及通用侧绝缘部不限于第一绝缘壁部61及第二绝缘壁部62,例如也可以是绝缘空间。
另外,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30与第一绝缘壁部61之间的间隙71、第一绝缘壁部61的锥面64可以省略。
另外,可动接触片50的各可动触点只要同时与对应的固定触点部接触即可,可动接触片50的各腕部的构成可根据开关1的设计适当变更。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关1为在不对柱塞40的突起部42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为以开关1的导通状态成为闭合的方式构成的常开型开关(即,b触点开关),但不限于此,在未对柱塞40的突起部42施加外力的状态下,本发明也可适用于以开关1的导通状态成为断开的方式构成的常闭型开关(即,a触点开关)。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最后,对本发明各种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开关,具备:
外壳,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
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且固定于所述外壳,具有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通用固定触点部;
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且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并列配置,同时,以相对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外壳,具有分别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及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
柱塞,其相对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及所述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的并列方向可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外壳,具备伴随向所述并列方向的移动而可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及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同时接触地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可动接触片,
所述可动接触片具有:
主体部,其在所述并列方向上延伸;
第一腕部、第二腕部及第三腕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分别向与所述并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同时,相互电连接且相互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空开间隔配置;
第一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一腕部,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
第二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二腕部,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
第三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三腕部,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
以如下的方式构成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及可动接触片,即,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接触,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接触,所述第三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接触的状态下,在所述柱塞沿着所述并列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分离后,所述第三可动触点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分离。
根据第一方面的开关,可动接触片的第一腕部、第二腕部及第三腕部分别在与柱塞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由此,即使由于通过柱塞的移动,各可动触点相对于对应的固定触点部接触或分离而产生电弧,也能够降低所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对可动接触片的各腕部造成的影响,能够实现开关的高容量化。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开关中,所述第二腕部及所述第三腕部从所述主体部向同一方向延伸,从所述主体部到所述第二可动触点的直线距离比从所述主体部到所述第三可动触点的直线距离大。
根据第二方面的开关,通过使从主体部到第三可动触点的直线距离比从主体部到第二可动触点的直线距离小,能够提高第三可动触点相对于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的接触压力,能够抑制第三可动触点和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在接触或分离时的触点跳动。另外,能够使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远离第三可动触点和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接触或分离时产生的电弧的产生位置,能够降低第一个别固定触点的绝缘性的劣化。由此,能够降低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对可动接触片的各腕部造成的影响,能够提高开关的高容量化。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开关中,所述主体部具有板状,所述第一腕部、所述第二腕部及所述第三腕部分别设置一对,且相对于通过所述主体部的板面的中心且与所述主体部的板面正交的垂直面对称地配置。
根据第三方面的开关,能够用第一可动触点、第二可动触点及第三可动触点分别夹持通用固定触点部、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及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因此,能够提高开关的接触可靠性。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开关中,还具备相对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与所述并列方向的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侧邻接的个别侧绝缘部,
所述个别侧绝缘部具有锥面,该锥面在所述并列方向上,以朝向所述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与所述第三可动触点接近的方式倾斜,且伴随所述柱塞的移动与所述第三可动触点相对且可接触。
根据第四方面的开关,能够使第三可动触点相对于个别侧绝缘部的接触压力伴随柱塞的移动而降低,故而能够延长个别侧绝缘部的寿命,进而延长开关的寿命。其结果,能够实现开关的高容量化。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开关中,在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与所述个别侧绝缘部之间设有比所述第三可动触点的所述第三腕部的所述并列方向的宽度窄的间隙。
根据第五方面的开关,能够降低第三可动触点和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接触或分离时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对个别侧绝缘部的影响,能够延长个别侧绝缘部的寿命,进而延长开关的寿命。其结果,能够实现开关的高容量化。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开关中,还具备通用侧绝缘部,该通用侧绝缘部相对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与从所述并列方向的所述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离开的一侧邻接,且伴随所述柱塞的移动而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所述第一可动触点相对且可接触。
根据第六方面的开关,能够将开关的导通状态更可靠地断开。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开关中,所述第一腕部、所述第二腕部及所述第三腕部分别从所述主体部向与所述并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根据第七方面的开关,能够使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可靠地从第三可动触点和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接触或分离时产生的电弧的产生位置远离,能够更可靠地降低第一个别固定触点321的绝缘性的劣化。由此,能够降低产生的电弧导致的对可动接触片的各腕部造成的影响,能够实现开关的高容量化。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开关中,所述第一腕部、所述第二腕部及所述第三腕部分别具有板状,
所述第一可动触点构成为在所述第一腕部的板厚方向且从所述主体部离开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伴随所述柱塞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的移动而可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滑接,
所述第二可动触点构成为在所述第二腕部的板厚方向且从所述主体部离开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伴随所述柱塞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的移动而可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滑接,
所述第三可动触点构成为在所述第三腕部的板厚方向且从所述主体部离开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伴随所述柱塞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的移动而可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滑接。
根据第八方面的开关,能够提高各可动触点向对应的固定触点部的接触压力,能够提高开关的接触可靠性。
此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各种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能够实现各自具有的效果。另外,可进行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或实施例彼此的组合或实施方式和实施例的组合,并且,也可以进行不同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中的特征彼此的组合。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开关例如可用于自动二轮车的LED刹车灯。
Claims (8)
1.一种开关,其具备:
外壳,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
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且固定于所述外壳,具有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通用固定触点部;
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且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并列配置,并且,以相对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外壳,具有分别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及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
柱塞,其相对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及所述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的并列方向可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外壳,具备伴随向所述并列方向的移动而可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及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同时接触地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可动接触片,
所述可动接触片具有:
主体部,其在所述并列方向上延伸;
第一腕部、第二腕部及第三腕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分别向与所述并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相互电连接且相互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空开间隔配置;
第一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一腕部,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
第二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二腕部,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
第三可动触点,其设于所述第三腕部,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地配置,
以如下的方式构成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及可动接触片,即,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接触,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接触,所述第三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接触的状态下,在所述柱塞沿着所述并列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分离后,所述第三可动触点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中,
所述第二腕部及所述第三腕部从所述主体部向同一方向延伸,
从所述主体部到所述第二可动触点的直线距离比从所述主体部到所述第三可动触点的直线距离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板状,
所述第一腕部、所述第二腕部及所述第三腕部分别设置一对,且相对于通过所述主体部的板面的中心且与所述主体部的板面正交的垂直面对称地配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中,
还具备相对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与所述并列方向的通用固定触点侧端子侧邻接的个别侧绝缘部,
所述个别侧绝缘部具有锥面,该锥面在所述并列方向上,以朝向所述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与所述第三可动触点接近的方式倾斜,且伴随所述柱塞的移动与所述第三可动触点相对且可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其中,
在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与所述个别侧绝缘部之间设有比所述第三可动触点的所述第三腕部的所述并列方向的宽度窄的间隙。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中,
还具备通用侧绝缘部,该通用侧绝缘部相对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与从所述并列方向的所述个别固定触点侧端子离开的一侧邻接,且伴随所述柱塞的移动而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所述第一可动触点相对且可接触。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中,
所述第一腕部、所述第二腕部及所述第三腕部分别从所述主体部向与所述并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中,
所述第一腕部、所述第二腕部及所述第三腕部分别具有板状,
所述第一可动触点构成为在所述第一腕部的板厚方向且从所述主体部离开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伴随所述柱塞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的移动而可与所述通用固定触点部滑接,
所述第二可动触点构成为在所述第二腕部的板厚方向且从所述主体部离开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伴随所述柱塞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的移动而可与所述第一个别固定触点部滑接,
所述第三可动触点构成为在所述第三腕部的板厚方向且从所述主体部离开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伴随所述柱塞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的移动而可与所述第二个别固定触点部滑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90160A JP6838484B2 (ja) | 2017-04-28 | 2017-04-28 | スイッチ |
JP2017-090160 | 2017-04-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07052A CN108807052A (zh) | 2018-11-13 |
CN108807052B true CN108807052B (zh) | 2019-11-12 |
Family
ID=63917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93546.1A Active CN108807052B (zh) | 2017-04-28 | 2018-03-09 | 开关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90443B2 (zh) |
JP (1) | JP6838484B2 (zh) |
CN (1) | CN108807052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70761A (en) * | 1994-02-03 | 1997-09-23 | Delta Schoeller Ltd. | Electrical switch |
EP1884970A2 (fr) * | 2006-08-01 | 2008-02-06 | Crouzet Automatismes | Interrupteur de commande électrique à bouton poussoir |
CN102484009A (zh) * | 2009-08-31 | 2012-05-30 |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 通用负载开关 |
CN202405151U (zh) * | 2011-09-08 | 2012-08-29 | 霍尼韦尔传感控制(中国)有限公司 | 插塞式开关 |
CN103311002A (zh) * | 2012-03-09 | 2013-09-18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终端及其连接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95599B2 (ja) | 2003-11-28 | 2009-07-15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スイッチ装置 |
US7488914B2 (en) * | 2006-08-03 | 2009-02-10 | Delta Systems, Inc. | Plunger switch |
US8921724B2 (en) * | 2011-06-08 | 2014-12-30 | Delta Systems, Inc. | Switch assembly |
US9053877B2 (en) * | 2012-02-03 | 2015-06-09 | Delta Systems, Inc. | Plunger switch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
-
2017
- 2017-04-28 JP JP2017090160A patent/JP6838484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3-09 CN CN201810193546.1A patent/CN108807052B/zh active Active
- 2018-03-23 US US15/933,987 patent/US1029044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70761A (en) * | 1994-02-03 | 1997-09-23 | Delta Schoeller Ltd. | Electrical switch |
EP1884970A2 (fr) * | 2006-08-01 | 2008-02-06 | Crouzet Automatismes | Interrupteur de commande électrique à bouton poussoir |
CN102484009A (zh) * | 2009-08-31 | 2012-05-30 |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 通用负载开关 |
CN202405151U (zh) * | 2011-09-08 | 2012-08-29 | 霍尼韦尔传感控制(中国)有限公司 | 插塞式开关 |
CN103311002A (zh) * | 2012-03-09 | 2013-09-18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终端及其连接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290443B2 (en) | 2019-05-14 |
CN108807052A (zh) | 2018-11-13 |
US20180315558A1 (en) | 2018-11-01 |
JP2018190539A (ja) | 2018-11-29 |
JP6838484B2 (ja) | 2021-03-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919519B2 (en) | Multifunctional switch | |
CA2348232C (en) | Connector device | |
EP2843794A1 (en) | Power supply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having same | |
EP3185337B1 (en) | Battery connector and circuit module | |
WO2005006500A8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02134730U (zh) | 电源装置 | |
WO2008030657A3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WO2010027597A3 (en) | Electronic device socket | |
US8835788B2 (en) | Slide switch | |
TW200639894A (en) | Liquid metal switch employing an electrically isolated control element | |
KR102138323B1 (ko) | 진동발생장치 | |
CN108807052B (zh) | 开关 | |
US9178323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02633160U (zh) | 一种可靠的电器倾倒防护开关 | |
WO2004003575A3 (de) | Testvorrichtung für bauteile integrierter schaltungen | |
JP3108315U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4720064B2 (ja) | 改良されたクリックバネを具備する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JP2019197608A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2007173067A (ja) |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スイッチ装置 | |
KR101182007B1 (ko) | 복수 접점을 가지는 릴레이 | |
JP6117424B2 (ja) | 電子モジュールを受け入れ且つ電子モジュールと接触形成するための受け入れソケット | |
KR102177144B1 (ko) | 트리거 스위치 | |
JP2008199404A (ja) | 同軸形伝送線路 | |
CN105610424B (zh) | 家用电器的电容式按键结构及家用电器 | |
CN205845775U (zh) | 一种小电流防水开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