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90900B - 基于车联网系统的浮动限位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基于车联网系统的浮动限位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90900B
CN108790900B CN201810656528.2A CN201810656528A CN108790900B CN 108790900 B CN108790900 B CN 108790900B CN 201810656528 A CN201810656528 A CN 201810656528A CN 108790900 B CN108790900 B CN 1087909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floating
charging
new energy
energy auto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565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90900A (zh
Inventor
费先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AN YONGZHEN GRIZZLY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Lu'an Yongzhen Grizzly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an Yongzhen Grizzly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u'an Yongzhen Grizzly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65652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909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7909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909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909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909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70Interactions with external data bases, e.g. traffic cent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车联网系统的浮动限位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设备其包括设置于路面下的感应升降装置、设置于感应升降装置上的限位装置、设置于限位装置上的充电对接装置、配套设置于新能源汽车底部的充电接口装置,限位装置用于固定充电接口装置的位置,限位装置包括矩形固定板,固定板上设置有限位固定机构,所述的限位固定机构设置有用于固定充电接口装置的夹紧块以及引导板,限位装置还包括自适应上浮机构,自适应上浮机构设置于固定板与感应升降装置之间,自适应上浮机构包括呈矩形布置的上浮架并且固定板固定安装于上浮架中,所述的上浮架与感应升降装置浮动连接,所述的上浮架与固定板固定连接。

Description

基于车联网系统的浮动限位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具体涉及基于车联网系统的浮动限位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配套产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也被广泛的安装于公共建筑、居民小区停车场以及充电站内,普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设置于地面上有的供电桩体、与供电桩体电连接的充电枪以及配套设置于新能源汽车内部的对接装置,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将汽车停靠于供电桩体旁,将对接装置开启并且手动将充电枪与对接装置完成对接,供电桩体内部的电能由充电枪输送至对接装置并且将电能储蓄于新能源汽车的蓄电池内,充电完成后,将充电枪由对接装置拔出并且放置于供电桩体上,利用普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过程中的操作较为繁琐,费时费力,为此,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基于车联网系统的浮动限位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设备显得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设计一种结构巧妙,用户驾驶新能源汽车直接驶入充电站的充电平台上并且感应探头将待充电的新能源汽车驶入信号传递至互联网系统,互联网系统自动感应控制充电接口与充电接头自动伸出对接接通充电的基于车联网系统的浮动限位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设备。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车联网系统的浮动限位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设备,其包括设置于充电站沥青路面下方的感应升降装置、设置于感应升降装置上的限位装置、设置于限位装置上的充电对接装置、配套设置于新能源汽车底部并且与充电对接装置相适配的充电接口装置以及设置于沥青路面上方的感应探头并且感应探头与感应升降装置、充电接口装置均通过互联网系统控制建立信号连接,感应探头用于识别驶入沥青路面上的新能源汽车并且将信号由互联网系统传递至感应升降装置、充电接口装置,感应升降装置用于接受感应探头传递的信号并且带动限位装置由沥青路面下方上升至沥青路面的上方,限位装置用于引导限位固定充电接口装置的位置,充电对接装置用于与位置固定后的充电接口装置进行对接充电,所述的充电接口装置设置成可相互切换的伸出状态与缩回状态,伸出状态为充电接口装置接受感应探头的信号并且互联网系统控制充电接口装置由新能源汽车底部自动伸出,缩回状态为新能源汽车电能充满驶离沥青路面并且互联网系统控制充电接口装置缩回于新能源汽车底部,所述的感应升降装置设置成可相互切换的上浮状态与下沉状态,上浮状态为感应升降装置接受感应探头的信号并且互联网系统控制感应升降装置由沥青路面的下方上升至沥青路面的上方,下沉状态为新能源汽车电能充满驶离沥青路面并且互联网系统控制感应升降装置由沥青路面的上方下降至沥青路面的下方,所述的限位装置包括水平设置于感应升降装置上的的矩形固定板且固定板的宽度方向与新能源汽车的行进方向平行,固定板上设置有限位固定机构,所述的限位固定机构设置有两组并且沿新能源汽车行进的方向左右对称布置,左右对称布置的限位固定机构共同作用用于对充电接口装置进行引导卡紧,所述的限位固定机构包括设置于固定板并且沿其长度方向一端竖直布置的立柱,所述立柱的外部套设有夹紧块,夹紧块的中部位置设置有滑槽,滑槽与立柱相匹配并且沿固定板的长度方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夹紧块相互靠近一端面设置有与接口筒体相匹配的弧形夹口并且两弧形夹口的弧形面相对布置,所述弧形夹口的弧形面上嵌设有传感器且传感器与互联网系统建立有信号连接,所述的夹紧块背离新能源汽车行进方向一侧设置有水平布置的引导板一并且左右对称布置的引导板一构成的夹角沿新能源汽车行进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引导板一一端与夹紧块固定连接、另一端自由悬置,所述的夹紧块沿新能源汽车行进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水平布置引导板二并且左右对称布置的引导板二构成的夹角沿新能源汽车行进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的引导板二一端与夹紧块固定连接、另一端自由悬置,所述的固定板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还设置有支撑架三,所述支撑架三与引导板一/引导板二之间设置有伸缩布置的抵推杆,所述抵推杆的轴向平行于固定板的长度方向,所述抵推杆的外部设置有固定弹簧,固定弹簧的一端与支撑架三抵触、另一端与引导板一/引导板二抵触并且固定弹簧的弹力始终由支撑架三指向引导板一/引导板二,所述的夹紧块上活动设置有限位压板并且限位压板与支撑架三固定连接,所述的限位装置还包括自适应上浮机构,所述的自适应上浮机构设置于固定板与上架体之间,所述的自适应上浮机构包括呈矩形布置的上浮架并且固定板固定安装于上浮架中,所述的上浮架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与上架体之间均设置有间距布置的铰链一与铰链二,所述的铰链一与铰链二的间距可调节设置,所述的铰链一与上架体铰接连接并且铰接轴的轴向平行于新能源汽车的行进方向,所述的铰链二与上浮架铰接连接并且铰接轴的轴向平行于新能源汽车的行进方向,所述的铰链一与铰链二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的滑动引导组件并且滑动引导组件并列设置有两组,所述的滑动引导组件包括设置于铰链二上端面中空布置的安装凸起一,安装凸起一内设置有上浮导柱一且上浮导柱一的轴向平行于上浮架的长度方向,上浮导柱一一端延伸至铰链一的上端面并且端部位置与铰链一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上浮架的上方且自由悬置,上浮导柱一与安装凸起一相匹配并且沿上浮导柱一的轴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上浮导柱一的外部套设有缓冲弹簧三与缓冲弹簧四,缓冲弹簧三一端与铰链一抵触、另一端与铰链二抵触并且缓冲弹簧三的弹力始终由铰链一指向铰链二,缓冲弹簧四一端与铰链二抵触、另一端与上浮导柱一的悬置端抵触并且缓冲弹簧四的弹力始终由上浮导柱一的悬置端指向铰链二,所述的滑动引导组件还包括设置于铰链二上端面中空布置的安装凸起二,安装凸起二内设置有上浮导柱二,上浮导柱二一端延伸至铰链一的上端面并且端部位置与铰链一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上浮架的上方且自由悬置,上浮导柱二与安装凸起二相匹配并且沿上浮导柱二的轴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上浮架上设置有竖直向下布置的缓冲组件并且缓冲组件与上架体弹性接触,所述的缓冲组件设置有四组并且位于上浮架的四个边角处,当充电接口部件较短时,所述的引导板一沿新能源汽车行进方向向下倾斜布置,所述的引导板一与夹紧块连接端下端面高度小于引导板悬置端下端面的高度。
所述的充电接口装置包括用于与充电对接装置匹配连接的充电接口部件以及用于驱动充电接口部件伸出新能源汽车内部的液压缸,所述的充电接口部件包括设置新能源汽车底盘上水平布置的矩形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端面设置有竖直向上布置的支撑架一,所述支撑架一沿安装板宽度方向间距设置有两个,所述的支撑架一之间设置有呈柱状的接口筒体,接口筒体的一端与支撑架一铰接连接并且铰接轴的轴向平行于安装板的宽度方向、另一端端部位置顺延设置有充电接口并且充电接口与新能源汽车内的蓄电池为电连接,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充电接口伸出的下沉口,所述的下沉口与充电接口相匹配并且下沉口位于两支撑架一之间,所述的液压缸包括设置于安装板上端面的支撑架二,所述支撑架二沿安装板宽度方向间距设置有两个,所述支撑架二上设置有呈柱状中空布置的液压缸本体,液压缸本体一端与支撑架二之间铰接连接并且铰接轴的轴向平行于安装板的宽度方向、另一端同轴设置有伸缩推杆并且伸缩推杆朝向接口筒体外圆面延伸布置,伸缩推杆的延伸端与接口筒体的外圆面铰接连接并且铰接轴的轴向平行于安装板的宽度方向。
所述的感应升降装置包括固定架构件、浮动架构件以及驱动浮动架构件浮动的升降驱动机构,所述的固定架构件用于对浮动架构件提供弹性支撑,所述的浮动架构件设置于固定架构件的中部位置,所述的浮动架构件包括呈矩形水平对应布置的下架体与上架体,下架体与上架体相匹配并且其宽度方向与新能源汽车的行进方向平行,所述下架体上设置有竖直布置的引导套,所述的引导套设置有四个并且位于下架体的四个边角处,所述的上架体上设置有竖直向下布置的引导柱,所述的引导柱设置有四个并且位于上架体的四个边角处,所述的引导柱与引导套嵌套布置,所述的引导柱与引导套相匹配并且沿其轴线方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固定架构件与引导套的外圆面固定弹性连接,所述的升降驱动机构设置于下架体的底部并且延伸至引导套内部,所述的升降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下架体上的升降电机以及与引导柱构成螺纹连接配合的丝杆一,升降电机与互联网系统之间建立有信号连接,所述升降电机的输出端竖直布置并且端部位置同轴设置有第一主动带轮,所述的引导柱中空布置并且丝杆一输出端与引导柱螺纹连接配合、丝杆一的驱动端由引导套延伸至下架体的底部,其中一丝杆一的驱动端同轴设置有第一从动带轮并且第一从动带轮转动设置于下架体的底部,所述第一主动带轮与第一从动带轮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并且用于传递动力的传动皮带一,所述四个丝杆一的驱动端同轴均设置有第二从动带轮,所述第二从动带轮之间设置有连接四者的并且用于传递动力的传动皮带二,所述的下架体的底部设置有竖直向下布置的限位防护杆且限位防护杆由弹性材料制成。
所述的充电对接装置包括与充电接口部件匹配的充电接头部件以及用于驱动充电接头部件与充电接口部件进行对接的对接驱动机构,所述的充电接头部件包括设置于固定板下端面的承托架一并且承托架一位于左右对称布置的限位固定机构之间,所述的承托架一上活动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接头筒体,接头筒体的上端端口位置设置有与充电接口相匹配的充电接头,接头筒体内部穿设有与充电接头电连接的电源线,所述的充电接头部件还包括开设于固定板上且用于为充电接头运动至固定板上方提供避让的上浮口,所述的对接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源部件、与接头筒体固定连接的动力输出部件以及设置于动力源部件与动力输出部件之间的传动部件,传动部件用于将动力源部件的原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出部件并且动力输出部件用于驱动接头筒体的竖直上下运动,所述的动力源部件包括设置于固定板下端面的承托架二,承托架二上设置有对接驱动电机,对接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竖直布置并且端部位置同轴设置有主动齿轮一,所述承托架二上转动设置有过渡齿轮一且过渡齿轮一的轴向竖直布置,所述的主动齿轮一与过渡齿轮一相啮合,所述的传动部件包括转动设置于承托架二上的传动轴且传动轴的轴向竖直布置,传动轴的驱动端设置有主动齿轮二、传动轴的输出端设置有从动齿轮二,所述的主动齿轮二与过渡齿轮一相啮合,所述的动力输出部件包括转动设置于承托架上的外齿圈并且外齿圈与从动齿轮二相啮合,外齿圈套设于接头筒体的外部并且与其同轴布置,所述承托架上还转动设置有同步齿轮且同步齿轮的轴向竖直布置,所述的同步齿轮与外齿圈相啮合,所述的同步齿轮设置有四个并且沿外齿圈所在圆周方向阵列布置,所述的同步齿轮同轴设置有竖直向上布置的丝杆二,丝杆二的外部同轴套设有导向套并且导向套与丝杆二螺纹连接配合,所述的导向套与接头筒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两者的连接套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巧妙、操作便捷,用户驾驶新能源汽车直接驶入充电站的充电平台上并且感应探头将待充电的新能源汽车驶入信号传递至互联网系统,互联网系统自动感应控制充电接口与充电接头自动伸出对接接通充电,同时,在充电接口与充电接头对接过程中可自适应消除两者之间的位置偏差,确保充电接口与充电接头能够顺利对接接通,当新能源汽车电能充满,互联网系统控制充电接口与充电接头自动分离脱开,当新能源汽车电能充满驶离充电平台后,互联网系统控制充电接口与充电接头自动回缩复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新能源汽车驶入充电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新能源汽车与充电站对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新能能汽车与充电站完成对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新能源汽车驶离充电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对接前充电接口装置与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对接时充电接口装置与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充电接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处的放大图。
图9为充电接口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充电接口部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限位装置与感应升降装置的配合图。
图12为限位装置与感应升降装置的配合图。
图13为感应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感应升降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感应升降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B处的放大图。
图17为感应升降装置与限位装置配合图。
图18为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限位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0为限位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充电对接装置与限位装置的配合图。
图22为充电对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充电对接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动力源部件与传动部件的配合图。
图25为充电接头部件与动力输出部件的配合图。
图26为充电接口部件与充电接头部件的配合图。
图中标示为:
10、沥青路面;20、新能源汽车;
100、充电接口装置;110、充电接口部件;111、安装板;112、支撑架一;113、下沉口;114、接口筒体;115、充电接口;116、环形槽;117、环形盖板;118、缓冲弹簧一;119、密封圈;120、液压缸;121、支撑架二;122、液压缸本体;123、伸缩推杆;130、缓冲机构;131、凸台一;132、凸台二;133、滑套;134、导杆;135、缓冲弹簧二;
200、感应升降装置;210、固定架构件;211a、底板;211b、顶板;212、固定架;213、限位台;214、压紧板;215、压紧弹簧;216、涡卷弹簧;220、浮动架构件;221、下架体;222、引导套;223、上架体;224、引导柱;230、升降驱动机构;231、升降电机;232、第一主动带轮;233、第一从动带轮;234、传动皮带一;235、第二从动带轮;236、传动皮带二;237、丝杆一;238、限位防护杆;
300、限位装置;301、固定板;310、限位固定机构;311、立柱;312、夹紧块;313、滑槽;314、弧形夹口;314a、传感器;315a、引导板一;315b、引导板二;316、限位压板;317、支撑架三;318、抵推杆;319、固定弹簧;320、自适应上浮机构;321、上浮架;322、铰链一;323、铰链二;324、上浮导柱一;325a、缓冲弹簧三;325b、缓冲弹簧四;326、上浮导柱二;327、缓冲组件;
400、充电对接装置;410、充电接头部件;411、承托架一;412、接头筒体;413、充电接头;414、电源线;420、动力源部件;421、承托架二;422、对接驱动电机;423、主动齿轮一;424、过渡齿轮一;430、传动部件;431、主动齿轮二;432、从动齿轮二;440、动力输出部件;441、外齿圈;442、同步齿轮;443、丝杆二;444、导向套;445、连接套环。
500、感应探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参见图1-26,基于车联网技术的新能源汽车电能自动补给系统,其包括设置于充电站沥青路面10下方的感应升降装置200、设置于感应升降装置200上的限位装置300、设置于限位装置300上的充电对接装置400、配套设置于新能源汽车20底部并且与充电对接装置400相适配的充电接口装置100以及设置于沥青路面10上方的感应探头500并且感应探头500与感应升降装置200、充电接口装置100均通过互联网系统控制建立信号连接,感应探头500用于识别驶入沥青路面10上的新能源汽车20并且将信号由互联网系统传递至感应升降装置200、充电接口装置100,感应升降装置200用于接受感应探头500传递的信号并且带动限位装置300由沥青路面10下方上升至沥青路面10的上方,限位装置300用于引导限位固定充电接口装置100的位置,充电对接装置400用于与位置固定后的充电接口装置100进行对接充电。
具体的,所述的充电接口装置100设置成可相互切换的伸出状态与缩回状态,伸出状态为充电接口装置100接受感应探头500的信号并且互联网系统控制充电接口装置100由新能源汽车20底部自动伸出,缩回状态为新能源汽车20电能充满驶离沥青路面10并且互联网系统控制充电接口装置100缩回于新能源汽车20底部,所述的感应升降装置200设置成可相互切换的上浮状态与下沉状态,上浮状态为感应升降装置200接受感应探头500的信号并且互联网系统控制感应升降装置200由沥青路面10的下方上升至沥青路面10的上方,下沉状态为新能源汽车20电能充满驶离沥青路面10并且互联网系统控制感应升降装置200由沥青路面10的上方下降至沥青路面10的下方,互联网系统与新能源汽车20以及充电站后台管理设备共同构成了交互式系统,在新能源汽车20充电过程中,用户驾驶新能源汽车20缓慢驶入充电站的沥青路面10上,感应探头500检测到新能源汽车20的驶入信号并且将车辆信息录入互联网系统,与此同时,互联网系统控制新能源汽车20内部的充电接口装置100由缩回状态自动切换至伸出状态并且感应升降装置200由下沉状态自动切换至上浮状态,限位装置300随着感应升降装置200向上同步运动并且凸出于沥青路面10的上方,此时,新能源汽车20继续行进并且互联网系统通过车载多媒体设备预警提示用户缓慢降低车速,限位装置300对随着新能源汽车20同步行进的充电接口装置100进行引导限位,当充电接口装置100行进至限位装置300的预设位置时,互联网系统通过车载多媒体设备预警提示用户停车,限位装置300完成对充电接口装置100的限位固定,此时,设置于限位装置300上的充电对接装置400自动与充电接口装置100完成对接,充电站的总电源与新能源汽车20的蓄电池构成闭合循环回路并且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当蓄电池电能充满后,互联网系统通过车载多媒体设备提示用户充电完成,互联网系统控制充电对接装置400与充电接口装置100分离,用户驾驶汽车驶离沥青路面10,在此过程中,充电接口装置100随着新能源汽车20同步行进并且由限位装置300中脱开,此时,互联网系统控制新能源汽车20底部的充电接口装置100由伸出状态自动切换至缩回状态并且感应升降装置200由上浮状态切换至下沉状态。
参见图7-10,所述的充电接口装置100包括用于与充电对接装置400匹配连接的充电接口部件110以及用于驱动充电接口部件110伸出新能源汽车20内部的液压缸120,所述的充电接口部件110包括设置新能源汽车20底盘上水平布置的矩形安装板111,所述安装板111的上端面设置有竖直向上布置的支撑架一112,所述支撑架一112沿安装板111宽度方向间距设置有两个,所述的支撑架一112之间设置有呈柱状的接口筒体114,接口筒体114的一端与支撑架一112铰接连接并且铰接轴的轴向平行于安装板111的宽度方向、另一端端部位置顺延设置有充电接口115并且充电接口115与新能源汽车20内的蓄电池为电连接,所述安装板111上设置有用于充电接口115伸出的下沉口113,所述的下沉口113与充电接口115相匹配并且下沉口113位于两支撑架一112之间。
具体的,在充电过程中,充电接口115与充电对接装置400完成对接,为了避免对接时产生的压力造成充电接口115的损坏,所述充电接口115的外圆面上同轴设置有开口背离接口筒体114布置的环形槽116,所述环形槽116的槽口处沿槽深方向浮动设置有与其匹配的环形盖板117,所述环形盖板117上设置有与其匹配的密封圈119,所述的环形槽116内设置有缓冲弹簧一118,缓冲弹簧一118的一端与环形槽116的槽底抵触、另一端与环形端盖117抵触并且缓冲弹簧一118的弹力始终由环形槽116的槽底指向环形盖板117,为了增强对充电接口115的缓冲效果,所述的缓冲弹簧一118设置有若干并且沿环形槽116所在圆周方向阵列布置,所述的液压缸120包括设置于安装板111上端面的支撑架二121,所述支撑架二121沿安装板111宽度方向间距设置有两个,所述支撑架二121上设置有呈柱状中空布置的液压缸本体122,液压缸本体122一端与支撑架二121之间铰接连接并且铰接轴的轴向平行于安装板111的宽度方向、另一端同轴设置有伸缩推杆123并且伸缩推杆123朝向接口筒体114外圆面延伸布置,伸缩推杆123的延伸端与接口筒体114的外圆面铰接连接并且铰接轴的轴向平行于安装板111的宽度方向。
充电接口装置100在工作过程中,用户驾驶新能源汽车20驶入充电站的沥青路面10上,感应探头500接受信号并且由互联网系统自动控制充电接口装置100由缩回状态切换至伸出状态,具体表现为,液压缸本体122反向启动并且驱使伸缩推杆123朝向液压缸本体122内部运动,伸缩推杆123的运动将拉动接口筒体114绕着其自身与支撑架一112的铰接轴向下转动,接口筒体114从下沉口113向下转动并且转动至竖直状态后停止转动,充电接口115随着接口筒体114同步转动,液压缸本体122停止工作,在此过程中,液压缸本体122绕着其自身与支撑架二121的铰接轴向下转动,接口筒体114与伸缩推杆123绕着铰接两者的铰接轴相互转动,此时,充电接口装置100切换至伸出状态,充电对接装置400由下至上自动与充电接口115进行触碰对接,在对接过程中,充电对接装置400与环形盖板117抵触并且缓冲弹簧一118对抵触产生的压力进行缓冲,而后充电对接装置400与充电接口115缓慢对接接通,充电对接装置400对新能源汽车20进行充电,当电能充满时,用户驾驶汽车驶离充电站的沥青路面10上,互联网系统自动控制充电接口装置100由伸出状态切换至缩回状态,具体表现为,液压缸本体122正向启动并且驱使伸缩推杆123朝向液压缸本体122外部运动,伸缩推杆123的运动将拉动接口筒体114绕着其自身与支撑架一112的铰接轴向上转动,接口筒体114从下沉口113向上转动并且转动至水平状态后停止转动,充电接口115随着接口筒体114同步转动,液压缸本体122停止工作,此时充电接口装置100复位切换至缩回状态。
参见图7、图8,作为本发明更为优化的方案,由于新能源汽车20底盘高度规格不同,并且新能源汽车20的胎压也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20的底盘高度,因此充电接口装置100切换至伸出状态时距离沥青路面10的高度存在微小差异,充电接口115与沥青路面10之间的高度差直接影响充电接口115与充电对接装置400之间对接产生的压力大小,对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压力易造成充电接口115与充电对接装置400破损,为了进一步缓冲充电对接装置400与充电接口115对接时产生的压力,所述的接口筒体114与支撑架一112之间设置有缓冲机构130,所述的缓冲机构130包括同轴设置于接口筒体114背离充电接口115一端的凸台一131、与支撑架一112铰接连接的凸台二132并且该铰接轴的轴向平行于安装板111的宽度方向,凸台一131与凸台二132同轴间距布置,所述凸台一131的外圆面上设置有滑套133并且滑套133的轴向平行于凸台一131的轴向,所述的滑套133设置有四个并且沿凸台一131所在圆周方向阵列布置,所述滑套133内设置有导杆134并且导杆134与凸台二132固定连接,导杆134与滑套133相匹配并且延其轴线方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凸台一131与凸台二132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二135,缓冲弹簧二135的一端与凸台一131抵触、另一端与凸台二132抵触并且缓冲弹簧二135的弹力始终由凸台二132指向凸台一131,缓冲机构130在工作过程中,当充电对接装置400与充电接口115触碰对接时产生的压力较大时,充电对接装置400将推动充电接口115竖直向上运动,接口筒体114将随着充电接口115同步向上运动,接口筒体114将带动凸台一131竖直向上运动,凸台一131与凸台二132相互靠近,缓冲弹簧二135逐渐压缩并且将充电对接装置400与充电接口115触碰对接时产生的压力转化成自身的弹性势能,从而使缓冲弹簧二135起到缓冲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滑套133沿着导杆134朝向靠近凸台二132滑动,当充电对接装置400与充电接口115分离时,缓冲弹簧二135的弹性势能逐渐释放并且推动凸台一131远离凸台二132做复位运动。
参见图11-16,所述的感应升降装置200包括固定架构件210、浮动架构件220以及驱动浮动架构件220浮动的升降驱动机构230,所述的固定架构件210包括上下平行间距布置的顶板211b与底板211a,所述的顶板211b与沥青路面10齐平布置并且顶板211b上设置有与限位装置300相匹配的避让口,所述的底板211a与底板211b之间设置有呈方形水平布置的固定架212并且固定架212的长度方向与新能源汽车20的行进方向平行,所述固定架212内部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绕柱,所述的绕柱设置有四个并且位于固定架212的四个边角处,所述绕柱的底部同轴设置有限位台213、所述绕柱的顶部同轴滑动套设有压紧板214,所述绕柱的外部缠绕设置有涡卷弹簧216并且涡卷弹簧216位于限位台213与压紧板214之间,涡卷弹簧216的一端与绕柱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浮动架构件220固定连接并且涡卷弹簧216用于对浮动架构件220提供支撑,为了使压紧板214能够对缠绕于绕柱上的涡卷弹簧216进行有效压紧,所述的绕柱外部套设有压紧弹簧215,压紧弹簧215的一端与固定架212抵触、另一端与压紧板214抵触并且压紧弹簧215的弹力始终由固定架212指向压紧板214,所述的浮动架构件220设置于固定架212的中部位置,所述的浮动架构件220包括呈矩形水平对应布置的下架体221与上架体223,下架体221与上架体223相匹配并且其宽度方向与新能源汽车20的行进方向平行,所述下架体221上设置有竖直布置的引导套222,所述的引导套222设置有四个并且位于下架体221的四个边角处,所述的上架体223上设置有竖直向下布置的引导柱224,所述的引导柱224设置有四个并且位于上架体223的四个边角处,所述的引导柱224与引导套222嵌套布置,所述的引导柱224与引导套222相匹配并且沿其轴线方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涡卷弹簧216的另一端与引导套222的外圆面固定连接。
参见图14-16,为了能够使引导柱224沿着引导套222竖直向上滑动并且带动上架体223同步向上运动,所述的升降驱动机构230设置于下架体221的底部并且延伸至引导套222内部,所述的升降驱动机构230包括设置于下架体221上的升降电机231以及与引导柱224构成螺纹连接配合的丝杆一237,升降电机231与互联网系统之间建立有信号连接,所述升降电机231的输出端竖直布置并且端部位置同轴设置有第一主动带轮232,所述的引导柱224中空布置并且丝杆一237输出端与引导柱224螺纹连接配合、丝杆一237的驱动端由引导套222延伸至下架体221的底部,其中一丝杆一237的驱动端同轴设置有第一从动带轮233并且第一从动带轮233转动设置于下架体221的底部,所述第一主动带轮232与第一从动带轮233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并且用于传递动力的传动皮带一234,为了保证上架体223向上运动时始终处于水平状态,位于引导柱224内部的丝杆一237应同向同步转动,为此,所述四个丝杆一237的驱动端同轴均设置有第二从动带轮235,所述第二从动带轮235之间设置有连接四者的并且用于传递动力的传动皮带二236,由于第一主动带轮232、第一从动带轮233以及第二从动带轮235均设置于下架体221的底部,为了避免涡卷弹簧216瞬时失去对下架体221的支撑造成第一主动带轮232、第一从动带轮233、第二从动带轮235与底板221a的碰撞,为此,所述的下架体221的底部设置有竖直向下布置的限位防护杆238且限位防护杆238由弹性材料制成。
感应升降装置200在工作过程中,用户驾驶新能源汽车20驶入充电站的沥青路面10上,感应探头500接受信号并且由互联网系统自动控制感应升降装置200由下沉状态切换至上浮状态,具体表现为,互联网系统控制升降电机231自行启动正转,升降电机231的输出端将带动第一主动带轮232绕自身轴线同步转动,传动皮带一234将第一主动带轮232的动力传递至第一从动带轮233并且带动第一从动带轮233绕自身轴线转动,由于第一从动带轮233与第二从动带轮235同轴布置,传动皮带二236将第一从动带轮233的动力传递至第二从动带轮235并且驱动四个第二从动带轮235绕自身轴线同向同步转动,丝杆一237的驱动端接受第二从动带轮235的动力并且驱动丝杆一237绕自身轴线正向转动,丝杆一237的输出端将驱使与其螺纹连接配合的引导柱224沿着引导套222竖直向上滑动,上架体223背离下架体221平稳向上运动,在此过程中,涡卷弹簧216对浮动架构件220提供支撑并且涡卷弹簧216的弹性为浮动架构件220全方位微小浮动建立基础,此时,感应升降装置200处于上浮状态,当电能充满时,用户驾驶汽车驶离充电站的沥青路面10上,互联网系统自动控制感应升降装置200由上浮状态切换至下沉状态,具体表现为,互联网系统控制升降电机231自行启动反转,升降电机231的输出端将带动第一主动带轮232绕自身轴线同步转动,传动皮带一234将第一主动带轮232的动力传递至第一从动带轮233并且带动第一从动带轮233绕自身轴线转动,传动皮带二236将第一从动带轮233的动力传递至第二从动带轮235并且驱动四个第二从动带轮235绕自身轴线同向同步转动,丝杆一237的驱动端接受第二从动带轮235的动力并且驱动丝杆一237绕自身轴线反向转动,丝杆一237的输出端将驱使与其螺纹连接配合的引导柱224沿着引导套222竖直向下滑动,上架体223靠近下架体221平稳向下复位运动,此时感应升降装置200处于下沉状态。
参见图17-20,所述的限位装置300包括设置于上架体223上的矩形固定板301且固定板301的宽度方向与新能源汽车20的行进方向平行,固定板301上设置有限位固定机构310,所述的限位固定机构310设置有两组并且沿新能源汽车20行进的方向左右对称布置,左右对称布置的限位固定机构310共同作用用于对充电接口部件110进行引导卡紧,所述的限位固定机构310包括设置于固定板301并且沿其长度方向一端竖直布置的立柱311,所述立柱311的外部套设有夹紧块312,夹紧块312的中部位置设置有滑槽313,滑槽313与立柱311相匹配并且沿固定板301的长度方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夹紧块312相互靠近一端面设置有与接口筒体114相匹配的弧形夹口314并且两弧形夹口314的弧形面相对布置,所述弧形夹口314的弧形面上嵌设有传感器314a且传感器314a与互联网系统建立有信号连接,为了引导接口筒体114卡入弧形夹口314内,所述的夹紧块312背离新能源汽车20行进方向一侧设置有水平布置的引导板一315a并且左右对称布置的引导板一315a构成的夹角沿新能源汽车20行进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引导板一315a一端与夹紧块312固定连接、另一端自由悬置,所述的夹紧块312沿新能源汽车20行进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水平布置引导板二315b并且左右对称布置的引导板二315b构成的夹角沿新能源汽车20行进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的引导板二315b一端与夹紧块312固定连接、另一端自由悬置,为了使接口筒体114在引导板一315a引导作用下顺利卡入弧形夹口314内并且实现限位固定,所述的固定板301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还设置有支撑架三317,所述支撑架三317与引导板一315a/引导板二315b之间设置有伸缩布置的抵推杆318,所述抵推杆318的轴向平行于固定板301的长度方向,所述抵推杆318的外部设置有固定弹簧319,固定弹簧319的一端与支撑架三317抵触、另一端与引导板一315a/引导板二315b抵触并且固定弹簧319的弹力始终由支撑架三317指向引导板一315a/引导板二315b,为了避免滑槽313沿着立柱311滑动过程中发生转动偏移,所述的夹紧块312上活动设置有限位压板316并且限位压板316与支撑架三317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的夹紧块312的上端面设置有引导槽并且引导槽的布置方向平行于固定板301的长度方向,所述的限位压板316下端面设置有引导凸起,所述的引导凸起与引导槽相匹配并且沿固定板301长度方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引导凸起与引导槽相互配合用于约束夹紧块312沿着固定板301的长度方向滑动。
限位装置300在工作过程中,当新能源汽车20驶入充电站的沥青路面10上时,充电接口装置100切换至伸出状态,感应升降装置200切换至上浮状态并且带动限位装置300由避让口上升至沥青路面10的上方,用户驾驶新能源汽车20缓慢行进,接口筒体114在引导板一315a的引导作用下靠近弧形夹口314运动,接口筒体114克服固定弹簧319的弹力作用下迫使左右对称布置的引导板一315a相互远离运动,固定弹簧319逐渐压缩弹簧势能逐渐增大并且抵推杆318逐渐收缩,夹紧块312沿着立柱311相互远离滑动,引导板二315b相互远离运动,当接口筒体114卡入弧形夹口314时,传感器314a接受到接口筒体114的位置信息并且由互联网系统将信号传递至车载媒体预警提示用户停车,在此过程中,固定弹簧319的弹性势能释放推动引导板一315a相互靠近运动,抵推杆318逐渐伸长并且夹紧块312沿着立柱311相互靠近运动,引导板二315b相互靠近运动,在固定弹簧319的弹力作用下将接口筒体114牢牢限位固定于弧形夹口314中,由于限位装置300设置于浮动固定架220上,因此,当充电接口装置100与限位装置300配合前存在一定位置误差时,在引导板一315a的引导作用下以及浮动固定架220的浮动作用下,能够确保接口筒体114顺利卡入至弧形夹口314,并且弧形夹口314对接口筒体114进行限位固定。
参见图20,作为本发明更为完善的方案,由于不同新能源汽车20中配置的充电接口部件110存在一定的长度差异,当充电接口部件110较长时,接口筒体114可顺利卡入弧形夹口314中,当充电接口部件110较短时,充电接口115将阻碍接口筒体114的顺利卡入,为此,所述的限位装置300还包括自适应上浮机构320,所述的自适应上浮机构320设置于固定板301与上架体223之间,所述的自适应上浮机构320包括呈矩形布置的上浮架321并且固定板301固定安装于上浮架321中,所述的上浮架321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与上架体223之间均设置有间距布置的铰链一322与铰链二323,所述的铰链一322与铰链二323的间距可调节设置,所述的铰链一322与上架体223铰接连接并且铰接轴的轴向平行于新能源汽车20的行进方向,所述的铰链二323与上浮架321铰接连接并且铰接轴的轴向平行于新能源汽车20的行进方向。
具体的,为了实现上浮架321能够向上浮动,所述的铰链一322与铰链二323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的滑动引导组件并且滑动引导组件并列设置有两组,所述的滑动引导组件包括设置于铰链二323上端面中空布置的安装凸起一,安装凸起一内设置有上浮导柱一324且上浮导柱一324的轴向平行于上浮架321的长度方向,上浮导柱一324一端延伸至铰链一322的上端面并且端部位置与铰链一322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上浮架321的上方且自由悬置,上浮导柱一324与安装凸起一相匹配并且沿上浮导柱一324的轴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上浮导柱一324的外部套设有缓冲弹簧三325a与缓冲弹簧四325b,缓冲弹簧三325a一端与铰链一322抵触、另一端与铰链二323抵触并且缓冲弹簧三325a的弹力始终由铰链一322指向铰链二323,缓冲弹簧四325b一端与铰链二323抵触、另一端与上浮导柱一324的悬置端抵触并且缓冲弹簧四325b的弹力始终由上浮导柱一324的悬置端指向铰链二323,为了保证上浮架321在向上浮动过程中始终处于水平状态且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所述的滑动引导组件还包括设置于铰链二323上端面中空布置的安装凸起二,安装凸起二内设置有上浮导柱二326,上浮导柱二326一端延伸至铰链一322的上端面并且端部位置与铰链一322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上浮架321的上方且自由悬置,上浮导柱二326与安装凸起二相匹配并且沿上浮导柱二326的轴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为了对上浮架321回落过程中进行缓冲,所述的上浮架321上设置有竖直向下布置的缓冲组件327并且缓冲组件327与上架体223弹性接触,所述的缓冲组件327设置有四组并且位于上浮架321的四个边角处,当充电接口部件110较短时,为了使充电接口筒体114与自适应上浮机构320相互配合能够顺利卡入弧形夹口314中,所述的引导板一315a沿新能源汽车20行进方向向下倾斜布置,所述的引导板一315a与夹紧块312连接端下端面高度小于引导板315a悬置端下端面的高度。
自适应上浮机构320在工作过程中,当充电接口部件110较短时,在接口筒体114与引导板一315a触碰时,由于引导板一315a倾斜布置,接口筒体114位于引导板一315a之间并且环形槽116位于引导板一315a的下方,当充电接口部件110继续行进时,环形槽116与倾斜布置的引导板一315a下端面抵触,此时,充电接口部件110继续行进,环形槽116将挤压推动引导板一315a向上运动,并且迫使限位固定机构310整体向上浮动,自适应上浮机构320为限位固定机构310的整体上浮提供基础,具体表现为,当限位固定机构310上浮时,将驱使固定板301竖直向上浮动,固定板301的竖直向上浮动将带动上浮架321同步竖直向上浮动,铰链一322绕着其自身铰接轴向上转动并且铰链二323绕着其自身铰接轴向上转动,铰链一322与铰链二323之间的距离增大,安装凸起一沿着上浮导柱一324的轴向向上滑动,缓冲弹簧三325a拉伸并且缓冲弹簧四325b压缩,缓冲弹簧三325a与缓冲弹簧四325b共同作用用于对铰链二323的运动进行缓冲,上浮架321向上运动的距离由充电接口部件110的长度自适应控制,上浮架321的自适应上浮确保接口筒体114能够顺利卡入弧形夹口314的预设位置,当充电接口部件110与弧形夹口314脱开时,环形槽116失去对限位固定机构310的支撑,在重力作用下,限位固定机构310随着自适应上浮机构320做复位运动,并且缓冲组件327对上浮架321的回落进行缓冲。
弧形夹口314对接口筒体114进行限位固定时,当接口筒体114与弧形夹口314之间的位置偏差时,浮动架构件220消除该位置偏差的同时,自适应上浮机构320也可左右微距离浮动消除接口筒体114与弧形夹口314之间的位置偏差,当接口筒体114位于弧形夹口314偏左侧位置,接口筒体114对位于左侧的引导板一315a进行挤压,迫使限位固定机构310整体朝向左侧运动,固定板301朝向左侧运动并且上浮架321朝向左侧同步运动,安装凸起一沿着上浮引导柱一324的轴向向左侧滑动、安装凸起二沿着上浮引导柱二326的轴向向左侧滑动,当接口筒体114位于弧形夹口314偏右侧位置,接口筒体114对位于右侧的引导板一315a进行挤压,迫使限位固定机构310整体朝向右侧运动,固定板301朝向右侧运动并且上浮架321朝向右侧同步运动,安装凸起一沿着上浮引导柱一324的轴向向右侧滑动、安装凸起二沿着上浮引导柱二326的轴向向右侧滑动。
参见图21-26,所述的充电对接装置400包括与充电接口部件110匹配的充电接头部件410以及用于驱动充电接头部件410与充电接口部件110进行对接的对接驱动机构,所述的充电接头部件410包括设置于固定板301下端面的承托架一411并且承托架一411位于左右对称布置的限位固定机构310之间,所述的承托架一411上活动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接头筒体412,接头筒体412的上端端口位置设置有与充电接口115相匹配的充电接头413,接头筒体412内部穿设有与充电接头115电连接的电源线414,所述的充电接头部件410还包括开设于固定板301上且用于为充电接头413运动至固定板301上方提供避让的上浮口,接头筒体412向上运动时,带动充电接头413与充电接口115对接接通。
参见图22-26,所述的对接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源部件420、与接头筒体412固定连接的动力输出部件440以及设置于动力源部件420与动力输出部件440之间的传动部件430,传动部件430用于将动力源部件420的原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出部件440并且动力输出部件440用于驱动接头筒体412的竖直上下运动。
具体的,所述的动力源部件420包括设置于固定板301下端面的承托架二421,承托架二421上设置有对接驱动电机422,对接驱动电机422的输出端竖直布置并且端部位置同轴设置有主动齿轮一423,所述承托架二421上转动设置有过渡齿轮一424且过渡齿轮一424的轴向竖直布置,所述的主动齿轮一423与过渡齿轮一424相啮合,所述的传动部件430包括转动设置于承托架二421上的传动轴且传动轴的轴向竖直布置,传动轴的驱动端设置有主动齿轮二431、传动轴的输出端设置有从动齿轮二432,所述的主动齿轮二431与过渡齿轮一424相啮合,所述的动力输出部件440包括转动设置于承托架411上的外齿圈441并且外齿圈441与从动齿轮二432相啮合,外齿圈441套设于接头筒体412的外部并且与其同轴布置,所述承托架411上还转动设置有同步齿轮442且同步齿轮442的轴向竖直布置,所述的同步齿轮442与外齿圈441相啮合,所述的同步齿轮442设置有四个并且沿外齿圈441所在圆周方向阵列布置,所述的同步齿轮442同轴设置有竖直向上布置的丝杆二443,丝杆二443的外部同轴套设有导向套444并且导向套444与丝杆二443螺纹连接配合,所述的导向套444与接头筒体412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两者的连接套环445。
充电对接装置400在工作过程中,当接口筒体114卡入至弧形夹口314时,传感器314a将信号传递至互联网系统并且互联网系统发出指令控制对接驱动电机422正向启动,对接驱动电机422的输出端将带动主动齿轮一423绕自身轴线转动,主动齿轮一423的转动将带动过渡齿轮一424绕自身轴线转动,过渡齿轮一424的转动将带动主动齿轮二431绕自身轴线转动,主动齿轮二431的转动将带动从动齿轮二432的同步转动,从动齿轮二432的转动将带动外齿圈441绕自身轴线转动,外齿圈441的转动将带动同步齿轮442绕自身轴线转动,同步齿轮二442的转动将带动丝杆二443绕自身轴线正转,丝杆二443的转动将驱动与其螺纹连接配合的导向套444竖直向上运动,引导套444的竖直向上运动将带动接头筒体412同步向上运动,所述的导向套444设置有四组为了保证接头筒体412能够平稳向上运动,当充电接头413与充电接口115对接接通时,新能源汽车20车载媒体将充电信号传递至互联网系统并且互联网系统自动控制对接驱动电机422停止运转,由于充电接头413与充电接口115对接完成的某一瞬时与互联网系统自动控制对接驱动电机422停止运转存在时间差,充电接头413与充电接口115对接接通时将继续向上运动,在此过程中,由缓冲弹簧一118以及缓冲弹簧二135进行缓冲,避免充电接头413与充电接口115刚性对接造成两者的损坏,当电能充满时,车载多媒体设备将电能充满信号传递至互联网系统并且互联网系统自动控制对接驱动电机422启动反转,在传动部件430的传动作用下带动丝杆二443绕自身轴线反转复位,丝杆二443的反转将驱动与其螺纹连接配合的导向套444竖直向下运动,引导套444的竖直向下运动将带动接头筒体412同步向下运动并且实现接头筒体412的复位。

Claims (4)

1.基于车联网系统的浮动限位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设置于充电站沥青路面下方的感应升降装置、设置于感应升降装置上的限位装置、设置于限位装置上的充电对接装置、配套设置于新能源汽车底部并且与充电对接装置相适配的充电接口装置以及设置于沥青路面上方的感应探头并且感应探头与感应升降装置、充电接口装置均通过互联网系统控制建立信号连接,感应探头用于识别驶入沥青路面上的新能源汽车并且将信号由互联网系统传递至感应升降装置、充电接口装置,感应升降装置用于接受感应探头传递的信号并且带动限位装置由沥青路面下方上升至沥青路面的上方,限位装置用于引导限位固定充电接口装置的位置,充电对接装置用于与位置固定后的充电接口装置进行对接充电,所述的充电接口装置设置成可相互切换的伸出状态与缩回状态,伸出状态为充电接口装置接受感应探头的信号并且互联网系统控制充电接口装置由新能源汽车底部自动伸出,缩回状态为新能源汽车电能充满驶离沥青路面并且互联网系统控制充电接口装置缩回于新能源汽车底部,所述的感应升降装置设置成可相互切换的上浮状态与下沉状态,上浮状态为感应升降装置接受感应探头的信号并且互联网系统控制感应升降装置由沥青路面的下方上升至沥青路面的上方,下沉状态为新能源汽车电能充满驶离沥青路面并且互联网系统控制感应升降装置由沥青路面的上方下降至沥青路面的下方,所述的限位装置包括水平设置于感应升降装置上的的矩形固定板且固定板的宽度方向与新能源汽车的行进方向平行,固定板上设置有限位固定机构,所述的限位固定机构设置有两组并且沿新能源汽车行进的方向左右对称布置,左右对称布置的限位固定机构共同作用用于对充电接口装置进行引导卡紧,所述的限位固定机构包括设置于固定板并且沿其长度方向一端竖直布置的立柱,所述立柱的外部套设有夹紧块,夹紧块的中部位置设置有滑槽,滑槽与立柱相匹配并且沿固定板的长度方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夹紧块相互靠近一端面设置有与接口筒体相匹配的弧形夹口并且两弧形夹口的弧形面相对布置,所述弧形夹口的弧形面上嵌设有传感器且传感器与互联网系统建立有信号连接,所述的夹紧块背离新能源汽车行进方向一侧设置有水平布置的引导板一并且左右对称布置的引导板一构成的夹角沿新能源汽车行进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引导板一一端与夹紧块固定连接、另一端自由悬置,所述的夹紧块沿新能源汽车行进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水平布置引导板二并且左右对称布置的引导板二构成的夹角沿新能源汽车行进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的引导板二一端与夹紧块固定连接、另一端自由悬置,所述的固定板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还设置有支撑架三,所述支撑架三与引导板一/引导板二之间设置有伸缩布置的抵推杆,所述抵推杆的轴向平行于固定板的长度方向,所述抵推杆的外部设置有固定弹簧,固定弹簧的一端与支撑架三抵触、另一端与引导板一/引导板二抵触并且固定弹簧的弹力始终由支撑架三指向引导板一/引导板二,所述的夹紧块上活动设置有限位压板并且限位压板与支撑架三固定连接,所述的限位装置还包括自适应上浮机构,所述的自适应上浮机构设置于固定板与上架体之间,所述的自适应上浮机构包括呈矩形布置的上浮架并且固定板固定安装于上浮架中,所述的上浮架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与上架体之间均设置有间距布置的铰链一与铰链二,所述的铰链一与铰链二的间距可调节设置,所述的铰链一与上架体铰接连接并且铰接轴的轴向平行于新能源汽车的行进方向,所述的铰链二与上浮架铰接连接并且铰接轴的轴向平行于新能源汽车的行进方向,所述的铰链一与铰链二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的滑动引导组件并且滑动引导组件并列设置有两组,所述的滑动引导组件包括设置于铰链二上端面中空布置的安装凸起一,安装凸起一内设置有上浮导柱一且上浮导柱一的轴向平行于上浮架的长度方向,上浮导柱一一端延伸至铰链一的上端面并且端部位置与铰链一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上浮架的上方且自由悬置,上浮导柱一与安装凸起一相匹配并且沿上浮导柱一的轴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上浮导柱一的外部套设有缓冲弹簧三与缓冲弹簧四,缓冲弹簧三一端与铰链一抵触、另一端与铰链二抵触并且缓冲弹簧三的弹力始终由铰链一指向铰链二,缓冲弹簧四一端与铰链二抵触、另一端与上浮导柱一的悬置端抵触并且缓冲弹簧四的弹力始终由上浮导柱一的悬置端指向铰链二,所述的滑动引导组件还包括设置于铰链二上端面中空布置的安装凸起二,安装凸起二内设置有上浮导柱二,上浮导柱二一端延伸至铰链一的上端面并且端部位置与铰链一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上浮架的上方且自由悬置,上浮导柱二与安装凸起二相匹配并且沿上浮导柱二的轴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上浮架上设置有竖直向下布置的缓冲组件并且缓冲组件与上架体弹性接触,所述的缓冲组件设置有四组并且位于上浮架的四个边角处,当充电接口部件较短时,所述的引导板一沿新能源汽车行进方向向下倾斜布置,所述的引导板一与夹紧块连接端下端面高度小于引导板悬置端下端面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车联网系统的浮动限位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电接口装置包括用于与充电对接装置匹配连接的充电接口部件以及用于驱动充电接口部件伸出新能源汽车内部的液压缸,所述的充电接口部件包括设置新能源汽车底盘上水平布置的矩形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端面设置有竖直向上布置的支撑架一,所述支撑架一沿安装板宽度方向间距设置有两个,所述的支撑架一之间设置有呈柱状的接口筒体,接口筒体的一端与支撑架一铰接连接并且铰接轴的轴向平行于安装板的宽度方向、另一端端部位置顺延设置有充电接口并且充电接口与新能源汽车内的蓄电池为电连接,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充电接口伸出的下沉口,所述的下沉口与充电接口相匹配并且下沉口位于两支撑架一之间,所述的液压缸包括设置于安装板上端面的支撑架二,所述支撑架二沿安装板宽度方向间距设置有两个,所述支撑架二上设置有呈柱状中空布置的液压缸本体,液压缸本体一端与支撑架二之间铰接连接并且铰接轴的轴向平行于安装板的宽度方向、另一端同轴设置有伸缩推杆并且伸缩推杆朝向接口筒体外圆面延伸布置,伸缩推杆的延伸端与接口筒体的外圆面铰接连接并且铰接轴的轴向平行于安装板的宽度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车联网系统的浮动限位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感应升降装置包括固定架构件、浮动架构件以及驱动浮动架构件浮动的升降驱动机构,所述的固定架构件用于对浮动架构件提供弹性支撑,所述的浮动架构件设置于固定架构件的中部位置,所述的浮动架构件包括呈矩形水平对应布置的下架体与上架体,下架体与上架体相匹配并且其宽度方向与新能源汽车的行进方向平行,所述下架体上设置有竖直布置的引导套,所述的引导套设置有四个并且位于下架体的四个边角处,所述的上架体上设置有竖直向下布置的引导柱,所述的引导柱设置有四个并且位于上架体的四个边角处,所述的引导柱与引导套嵌套布置,所述的引导柱与引导套相匹配并且沿其轴线方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固定架构件与引导套的外圆面固定弹性连接,所述的升降驱动机构设置于下架体的底部并且延伸至引导套内部,所述的升降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下架体上的升降电机以及与引导柱构成螺纹连接配合的丝杆一,升降电机与互联网系统之间建立有信号连接,所述升降电机的输出端竖直布置并且端部位置同轴设置有第一主动带轮,所述的引导柱中空布置并且丝杆一输出端与引导柱螺纹连接配合、丝杆一的驱动端由引导套延伸至下架体的底部,其中一丝杆一的驱动端同轴设置有第一从动带轮并且第一从动带轮转动设置于下架体的底部,所述第一主动带轮与第一从动带轮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并且用于传递动力的传动皮带一,所述四个丝杆一的驱动端同轴均设置有第二从动带轮,所述第二从动带轮之间设置有连接四者的并且用于传递动力的传动皮带二,所述的下架体的底部设置有竖直向下布置的限位防护杆且限位防护杆由弹性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车联网系统的浮动限位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电对接装置包括与充电接口部件匹配的充电接头部件以及用于驱动充电接头部件与充电接口部件进行对接的对接驱动机构,所述的充电接头部件包括设置于固定板下端面的承托架一并且承托架一位于左右对称布置的限位固定机构之间,所述的承托架一上活动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接头筒体,接头筒体的上端端口位置设置有与充电接口相匹配的充电接头,接头筒体内部穿设有与充电接头电连接的电源线,所述的充电接头部件还包括开设于固定板上且用于为充电接头运动至固定板上方提供避让的上浮口,所述的对接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源部件、与接头筒体固定连接的动力输出部件以及设置于动力源部件与动力输出部件之间的传动部件,传动部件用于将动力源部件的原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出部件并且动力输出部件用于驱动接头筒体的竖直上下运动,所述的动力源部件包括设置于固定板下端面的承托架二,承托架二上设置有对接驱动电机,对接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竖直布置并且端部位置同轴设置有主动齿轮一,所述承托架二上转动设置有过渡齿轮一且过渡齿轮一的轴向竖直布置,所述的主动齿轮一与过渡齿轮一相啮合,所述的传动部件包括转动设置于承托架二上的传动轴且传动轴的轴向竖直布置,传动轴的驱动端设置有主动齿轮二、传动轴的输出端设置有从动齿轮二,所述的主动齿轮二与过渡齿轮一相啮合,所述的动力输出部件包括转动设置于承托架上的外齿圈并且外齿圈与从动齿轮二相啮合,外齿圈套设于接头筒体的外部并且与其同轴布置,所述承托架上还转动设置有同步齿轮且同步齿轮的轴向竖直布置,所述的同步齿轮与外齿圈相啮合,所述的同步齿轮设置有四个并且沿外齿圈所在圆周方向阵列布置,所述的同步齿轮同轴设置有竖直向上布置的丝杆二,丝杆二的外部同轴套设有导向套并且导向套与丝杆二螺纹连接配合,所述的导向套与接头筒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两者的连接套环。
CN201810656528.2A 2018-06-24 2018-06-24 基于车联网系统的浮动限位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设备 Active CN1087909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56528.2A CN108790900B (zh) 2018-06-24 2018-06-24 基于车联网系统的浮动限位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56528.2A CN108790900B (zh) 2018-06-24 2018-06-24 基于车联网系统的浮动限位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90900A CN108790900A (zh) 2018-11-13
CN108790900B true CN108790900B (zh) 2020-11-13

Family

ID=64084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56528.2A Active CN108790900B (zh) 2018-06-24 2018-06-24 基于车联网系统的浮动限位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909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4867A (zh) * 2019-07-02 2019-10-22 深圳精智机器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连接器循环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76288A (ja) * 1999-07-07 2001-03-23 Honda Motor Co Ltd トリップ情報に基づいた割当て機能を備えた車両共用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DE102012007713B4 (de) * 2011-04-20 2015-03-19 SALT AND PEPPER Holding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elektrischen Laden von elektrisch angetriebenen Straßenfahrzeugen
DE102011077427A1 (de) * 2011-06-10 2012-12-1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adevorrichtung und Ladeverfahren mit schwimmender Ladeeinheit
CN103904750B (zh) * 2014-04-09 2017-02-15 凌广 一种电动汽车自动充电系统
CN204895167U (zh) * 2015-07-22 2015-12-23 昊坤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嵌入地面式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
CN106004496B (zh) * 2016-06-21 2018-03-06 北京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压力启动安全智能充电桩
CN107415743B (zh) * 2017-08-07 2020-07-14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桩、停车系统和充电桩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90900A (zh) 2018-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59824B (zh) 基于车联网技术的新能源汽车电能自动补给方法
CN212968315U (zh) 用于喷淋机器人的自动充电对接装置系统
CN108790900B (zh) 基于车联网系统的浮动限位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设备
CN115663685B (zh) 一种输电线路跨越施工装置及其施工工艺
CN208380208U (zh) 一种带有充电装置的立体车库
CN115085333B (zh) 一种嵌入式多功能无线充电器
CN113353132A (zh) 一种新能源电池检测过程中的电池搬运装置
CN108819754A (zh) 基于车联网技术的弹性对接式新能源汽车自动充电系统
CN214564678U (zh) 一种电动车辆、充电装置、停车场、充电场站和充电系统
CN104648177A (zh) 一种汽车无线充电伸缩装置
CN209719298U (zh) 一种可移动充电桩
CN109256644B (zh) 手机的高安全性智能化共享充电方法
CN216381487U (zh) 一种煤矿巷道全断面旋转喷雾装置
CN213980135U (zh) 一种推拉式立体车库
CN212331515U (zh) 一种高效塑料研磨装置
CN204526862U (zh) 一种汽车无线充电伸缩装置
CN113460910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底盘检查维修用支撑装置
CN209433605U (zh)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检测实训设备
CN220429904U (zh) 一种新型车库用移动充电桩
CN221367574U (zh) 一种无人机自动对正充电装置
CN116923143B (zh) 一种移动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
CN213742587U (zh) 一种具有线管保护功能的立体车库
CN212094239U (zh) 一种砂型保护效果好的下芯机器人
CN109017357A (zh) 基于车联网技术的新能源汽车电能自动补给系统
CN112356722B (zh) 一种自动定位车辆接口并连接的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027

Address after: Room 303-306, building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center, Yingbin Avenue, Lu'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nhu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LU'AN YONGZHEN GRIZZLY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51 No. 1 Weiye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9

Applicant before: Fei Xianjia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