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79835A - 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79835A
CN108779835A CN201780019867.3A CN201780019867A CN108779835A CN 108779835 A CN108779835 A CN 108779835A CN 201780019867 A CN201780019867 A CN 201780019867A CN 108779835 A CN108779835 A CN 1087798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countershaft
speed changer
switching element
free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98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79835B (zh
Inventor
于尔根·瓦夫齐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F Friedrichshafen AG
Original Assignee
ZF Friedrichshaf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F Friedrichshafen AG filed Critical ZF Friedrichshafen AG
Publication of CN1087798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798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798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7983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0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power being selectively transmitted by either one of the parallel flow path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 F16H3/093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with two or more countershafts
    • F16H2003/0931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with two or more countershafts each countershaft having an output gear meshing with a single common gear on the output sh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5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six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56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seven forward spee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提出了一种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其包括第一和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1、EW2)和第一和第二副轴(VW1、VW2),其中,在第一副轴(VW1)上布置有第二和第四空套轮(L2、L4),套轮(L2、L4)为了形成轮级(i2、i4)而分别与布置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上的第二和第四固定轮(F2、F4)咬合,其中,在第二副轴(VW2)上布置有第六空套轮(L6),该第六空套轮(L6)为了形成轮级(i6)而与第四固定轮(F4)咬合,其中,在第二副轴(VW2)上布置有第七空套轮(LR),该第七空套轮(LR)为了形成轮级(iR)而与同布置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上的第二固定轮(F2)咬合的中间轮(Z1)咬合,其中,在第一副轴(VW1)上布置有第一固定轮(F1),该第一固定轮(F1)为了形成轮级(i1)而与布置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的第一空套轮(L1)咬合,其中,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布置有第五空套轮(L5),该第五空套轮(L5)为了形成轮级(i5)而与布置在第一副轴(VW1)上的第五固定轮(F5)咬合,并且其中,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布置第三空套轮(L3),该第三空套轮(L3)为了形成轮级(i3)而与布置在第一副轴(VW1)上的第三固定轮(F3)咬合。

Description

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
背景技术
基本上,双离合变速器由两条支线或者说由具有不同的齿轮副的分变速器、两个配属于各一个分变速器的动力换挡离合器、驱动轴和从动轴以及根据挡数而定地由形状锁合的(formschlüssig)的切换离合器组成。在此,挡交替地布置在两个分变速器中,从而能够实现的是,在无负载的分变速器中预先选定某一挡,而同时转动力矩由另外的分变速器传递。
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换挡,即,将待传递的转动力矩由其中一个动力换挡离合器传递到另一个,从而无负载地且无牵引力中断地以及不必压紧能切换的挡地就能够进行切换。通常,利用一个分变速器能切换奇数挡,而利用另一分变速器能切换偶数挡和倒挡。
双离合变速器的优点在于相对于以行星齿轮结构形式的变速器具有效率优势、具有通过分变速器对挡进行更自由的传动比选择、高转数适用性,并且在于具有运动方面的行驶特性。
由申请人的DE 10 2007 049 271 A1得知了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其具有两个离合器,离合器的输入侧与驱动轴连接,而离合器的输出侧与两个彼此同轴布置的变速器输入轴的各一个连接;具有至少两个副轴,在其上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有构造为空套轮的挡齿轮;具有抗相对转动地(drehfest)布置在两个变速器输入轴上的并构造为固定轮的挡齿轮,挡齿轮至少部分地与空套轮嵌接;具有多个用于使空套轮与副轴抗相对转动地连接的联接设备;具有各一个设置在两个副轴上的从动齿轮,从动齿轮分别与从动轴的齿部联接;并且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抗相对转动地连接两个挡齿轮的切换元件,其中,能切换到多个可负载切换的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在已公知的双离合变速器中设置的是,设置有三个双轮平面,并且在每个双轮平面中分别将空套轮配属给第一和第二副轴,将固定轮配属给其中一个变速器输入轴,其中,在每个双轮平面中,至少一个空套轮能被用于至少两个挡,从而能够经由至少一个切换元件切换到至少一个迂回挡(Windungsgang)。该双离合变速器尤其适用于车辆中的前置横向结构形式。
由申请人的DE 10 2007 049 267 A1中公知有另外的双离合变速器,其适用于车辆中的前置横向结构形式;两个离合器的输入侧与驱动轴连接,并且其输出侧与两个彼此同轴布置的变速器输入轴中的各一个连接。所公知的变速器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联接两个变速器输入轴的切换元件,其中,能够切换到至少六个可负载切换的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并且其中,以如下方式布置有三个轮平面或四个轮平面,即,能够经由用于联接两个变速器输入轴的切换元件切换到至少一个可负载切换的迂回挡。
在由现有技术公知的双离合变速器中,在切换行驶方向(也就是说从前进行驶切换向倒退行驶,并且反之亦然)时受功能限制地出现了时间上的延迟,这是因为在可以使用变速器的起动元件之前,必须挂出对于一个行驶方向是必要的切换元件,并且必须挂入用于实现另外的行驶方向的另外的切换元件。这一情况由在前进起动挡和倒退起动挡中都要使用齿轮和切换元件所引起。此外,当使用形状锁合的切换元件,例如爪嵌式切换元件作为有效率和便宜的切换元件时,在切换行驶方向时,对切换元件的切换只能在车辆近乎停止时实行,这是因为否则所出现的力矩脉冲在操作形状锁合的元件时是不能接受的,或者导致了对切换元件的不希望的磨损。因此,以不利的方式地,使得以最高10km/h的剩余速度进行行驶方向切换的请求的由自动变速器操作员所习以为常的功能无法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说明一种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其适用于前置横向安装,并且能够实现快速且舒适的行驶方向切换。
该任务根据本发明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解决。另外的优点和有利的设计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得知。
因此,提出了一种副轴结构形式的变速器,其包括配属于第一分变速器的、与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的从动侧连接的且实施为实心轴的第一变速器输入轴、配属于第二分变速器的且引导穿过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与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的从动侧连接的且实施为空心轴的第二变速器输入轴、和第一和第二副轴,这些副轴分别具有设置在两个副轴上的从动齿轮,从动齿轮分别与从动轴的齿部联接,其中,在第一副轴上布置有能切换的第二和第四空套轮,它们为了形成配属与变速器的挡的轮级而分别与布置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上的第二和第四固定轮咬合,其中,在第二副轴上布置有能切换的第六空套轮,其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挡的轮级而与布置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上的第四固定轮咬合,其中,在第二副轴上布置有能切换的第七空套轮,其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倒挡的轮级而与同布置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上的第二固定轮咬合的中间轮咬合,或者与布置在第一副轴上的第二空套轮咬合。
根据本发明,在第一副轴上布置有第一固定轮,其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挡的轮级而与布置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上的能切换的第一空套轮咬合,其中,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上或在第二副轴上布置有能切换的第五空套轮,其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挡的轮级而与布置在第一副轴上的第五固定轮咬合或者与布置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上的第三固定轮咬合,并且其中,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或第一副轴上布置有能切换的第三空套轮,其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挡的轮级而与布置在第一副轴上的第三固定轮咬合,或者与布置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上的第三固定轮咬合。
动力换挡离合器在驱动侧与驱动机组连接,例如与内燃机连接,并且组成双离合器。
变速器具有七个形状锁合的切换元件,它们被优选实施为同步器,其中,借助第一切换元件,能够使第二空套轮与第一副轴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其中,借助第二切换元件,能够使第四空套轮与第一副轴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三切换元件,能够使第七空套轮与第二副轴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四切换元件,能够使第六空套轮与第二副轴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五切换元件,能够使第三空套轮与该第三空套轮所布置在其上的轴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六切换元件,能够使第一空套轮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并且其中,借助第七切换元件,能够使第五空套轮与该第五空套轮所布置在其上的轴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利用该变速器能够实现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
在另外的设计方案的范围内,切换元件也可以实施为爪嵌式切换元件或摩擦锁合的(reibschlüssig)离合器。对切换元件的操作可以机械地、电地、气动地或液压地从外部或来自副轴地进行。
在本发明的改进方案的范围内,变速器具有形状锁合的第八切换元件,借助该第八切换元件,能够使第三空套轮与第四空套轮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其中,在该情况下,第三空套轮布置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上。由此,可以实现实施为迂回挡的附加的第七挡。在此,也可以视各个切换元件的布置和组成双切换元件而定地得到不同的变速器图表。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将用于变速器的一个或多个挡的至少一个切换元件布置在变速器输入轴上。由此,待同步化的质量惯性体变得更小,这有助于有利的切换元件或同步器设计。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方式,将用于混合动力的至少一个电机在具有或不具有通向驱动机组的附加的离合器的双离合的驱动侧上地布置到根据本发明的变速器上。此外,电机可以借助齿轮与变速器的能切换的空套轮作用连接,或者能切换或固定联接地与副轴或与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作用连接。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示例性地详细阐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具有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
图2:示出用于图1中所示的变速器的示例性的切换图表;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具有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具有七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
图5:示出用于图4中所示的变速器的示例性的切换图表;.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具有七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
图7:示出根据图4的变速器的改进方案的示意图,在其中,将电机整合到变速器中,该电机布置在双离合器的驱动侧上;
图8:示出根据图4的变速器的改进方案的示意图,在其中,将电机整合到变速器中,该电机布置在具有通向驱动机组的附加的离合器的双离合器的驱动侧上;
图9:示出根据图4的变速器的改进方案的示意图,在其中,将电机整合到变速器中,该电机借助齿轮与变速器的能切换的空套轮作用连接;
图10:示出根据图4的变速器的改进方案的示意图,在其中,将电机整合到变速器中,该电机与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作用连接;并且
图11:示出根据图6的变速器的改进方案的示意图,在其中,将电机整合到变速器中,该电机能够与第二副轴能切换地作用连接;
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的结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在附图说明的范围中,仅详尽地描述和阐述与本发明相关的构件。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注了相同的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具有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的实施为双离合变速器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变速器。
该变速器包括配属与第一分变速器的与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K1的从动侧连接且实施为实心轴的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配属于第二分变速器的且引导穿过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的与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的从动侧连接且实施为空心轴的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和第一和第二副轴VW1、VW2,这些副轴分别具有设置在两个副轴VW1、VW2上的从动齿轮AB1、AB2,从动齿轮分别与从动轴AW的齿部联接。通过闭合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K1,将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切换到动力流中,其中,闭合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引起了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切换到动力流中。动力换挡离合器驱动侧地与驱动机组M,例如与内燃机连接。副轴VW1、VW2轴线平行于变速器输入轴EW1、EW2地布置。
参考图1地,在第一副轴VW1上布置有能切换的第二和第四空套轮L2、L4,它们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挡的轮级i2、i4而分别与布置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上的第二和第四固定轮F2、F4咬合,其中,在第一副轴VW1上布置有第一、第三和第五固定轮F1、F3、F5,它们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挡的轮级i1、i3、i5而分别与布置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的能切换的第一、第三和第五空套轮L1、L3、L5咬合。
此外,在第二副轴VW2上布置有能切换的第六空套轮L6,其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挡的轮级i6而与布置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上的第四固定轮F4咬合,其中,在第二副轴VW2上布置有能切换的第七空套轮LR,其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倒挡的轮级iR而与同布置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上的第二固定轮F2咬合的中间轮Z1咬合。在另外的设计方案的范围中,能切换的第七空套轮LR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倒挡的轮级iR而与布置在第一副轴第二空套轮L2咬合。
由第一空套轮L1和第一固定轮F1形成的轮级i1相应于用于产生变速器的第一前进挡的轮级,其中,由第二空套轮L2和第二固定轮F2形成的轮级i2相应于用于产生第二前进挡的的轮级,由第三空套轮L3和第三固定轮F3形成的轮级i3相应于用于产生第三前进挡的轮级,由第四空套轮L4和第四固定轮F4形成的轮级i4相应于用于产生第四前进挡的轮级,由第五空套轮L5和第三固定轮F3或另外的附加的固定轮形成的轮级i5相应于用于产生第五前进挡的轮级,由第六空套轮L6和第四固定轮F4形成的轮级i6相应于用于产生第六前进挡的轮级,并且其中,由第七空套轮LR、中间轮Z1和第二固定轮或F2或者由第七空套轮LR和第二空套轮L2形成的轮级iR相应于用于产生变速器的倒挡的轮级。
在附图中所示的示例中,将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奇数挡的轮级而使空套轮与之相咬合的固定轮布置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并且因此配属于第一分变速器,其中,将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偶数挡或配属于倒挡的轮级而使空套轮与之相咬合的固定轮布置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上,并且因此配属于第二分变速器。替选地,可以将双离合变速器的分变速器进行交换。在该情况下,当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与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的从动侧连接并且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与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K1的从动侧连接时,以下所示的切换图表也适用于这些设计方案。
根据图1的变速器包括七个形状锁合的切换元件,它们优选实施为同步器并且在下面被称为第一切换元件S1、第二切换元件S2、第三切换元件S3、第四切换元件S4、第五切换元件S5、第六切换元件S6和第七切换元件S7。
借助第一切换元件S1,能够使第二空套轮L2与第一副轴VW1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其中,借助第二切换元件S2,能够使第四空套轮L4与第一副轴VW1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三切换元件S3,能够使第七空套轮LR与第二副轴VW2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四切换元件S4,能够使第六空套轮L6与第二副轴VW2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五切换元件S5,能够使第三空套轮L3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六切换元件S6,能够使第一空套轮L1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并且其中,借助第七切换元件S7,能够使第五空套轮L5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可转动地EW1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
根据图1,第一和第二、第三和第四以及第六和第七切换元件分别组成具有共同的执行器的双切换元件DS1、DS2、DS3,这能够通过如下轴向顺序来实现,在第一副轴VW1上的第二空套轮L2、第四套轮L4;在第二副轴VW2上的第七空套轮LR、第六套轮L6;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的第五空套轮L5、第一空套轮L1。双切换元件可以实施为标准同步元件。
根据图1的变速器具有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参考根据图2的切换图表,在图1中所示的变速器中,通过闭合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K1,也就是说在将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切换到动力流的情况下并闭合第六切换元件S6来切换到第一前进挡,由此,将轮级i1切换到动力流中用来产生第一前进挡。
通过闭合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也就是说在将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切换到动力流中的情况下并闭合第一切换元件S1来切换到第二前进挡,由此,将轮级i2切换到动力流中用来产生第二前进挡。此外,通过闭合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K1和第五切换元件S5来切换到第三前进挡,由此,将轮级i3切换到动力流中用来产生第三前进挡。
通过闭合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和第二切换元件S2来切换到第四前进挡,由此,将轮级i4切换到动力流中用来产生第四前进挡。根据本发明,通过闭合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K1和第七切换元件S7来切换到第五前进挡,由此,将轮级i5切换到动力流中用来产生第五前进挡。
此外,通过闭合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和第四切换元件S4来切换到第六前进挡,由此,将轮级i6切换到动力流中用来产生第六前进挡。此外,通过闭合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和第三切换元件S3来切换到倒挡。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实现了紧凑的结构形式并且能够实现更快速且舒适的方向切换,这是因为在第一前进挡中没有用到针对倒挡使用的齿轮和切换元件。变速器尤其适用于前置横向结构形式。
图1中所示的变速器在不引起切换图表的变化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轮级和/或切换元件的不同的定位来功能相同地进行转换。
图3的主题是根据本发明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其与根据图1的变速器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切换的第七空套轮LR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倒挡的轮级iR而与布置在第一副轴VW1上的第二空套轮L2咬合,由此,取消了中间轮Z1。相应的啮合在图3中用虚线表示。此外,根据图3的变速器与根据图1的变速器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和第二、第三和第四以及第五和第七切换元件分别组成具有共同的执行器的双切换元件DS1、DS2、DS3’,这能够通过如下轴向顺序来实现,即,在第一副轴VW1上的第二空套轮L2、第四套轮L4;在第二副轴VW2上的第七空套轮LR、第六套轮L6;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的第三空套轮L3、第五空套轮L5。双切换元件可以实施标准同步元件。这些轮级与变速器的挡的配属相应于用于根据图1的变速器的配属。相应于该变速器的切换图表相应于根据图2的切换图表。
在具有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的变速器的第三设计方案的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变速器与根据图1的变速器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五空套轮L5布置在第二副轴VW2上,并且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第五前进挡的轮级i5而与布置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上的第三固定轮F3咬合,第三固定轮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第三挡的轮级i3而与布置在第一副轴VW1上的能切换的第三空套轮L3咬合。相应于该变速器的切换图表相应于根据图2的切换图表,其中,第七切换元件S7能够使第五空套轮L5与第二副轴VW2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并且第五切换元件S5能够使第三空套轮L3与第一副轴VW2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
根据具有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车挡的变速器的另外的第四设计方案,根据本发明的变速器与根据图1的变速器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固定轮布置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上,并且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第三前进挡的轮级i3而与布置在第一副轴VW1上的能切换的第三空套轮L3咬合。相应于该变速器的切换图表相应于根据图2的切换图表,其中,第五切换元件S5能够使第三空套轮L3与第一副轴VW2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
图4的主题是根据本发明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其与具有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的变速器的第四设计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有形状锁合的第八切换元件S8,通过闭合该第八切换元件,能够使布置在第一副轴VW1上的能切换的第三空套轮L3与第四空套轮L4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由此,可以实现实施为迂回挡的附加的第七挡。
因此并参考图4,在第一副轴VW1上布置有能切换的第二和第四空套轮L2、L4,它们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挡的轮级i2、i4而分别与布置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上的第二和第四固定轮F2、F4咬合,其中,在第一副轴VW1上布置有第一和第五固定轮F1、F5,它们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挡的轮级i1、i5而分别与布置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的能切换的第一和第五空套轮L1、L5咬合。
此外,在第二副轴VW2上布置有能切换的第六空套轮L6,其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挡的轮级i6而与布置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上的第四固定轮F4咬合,其中,在第二副轴VW2上布置有能切换的第七空套轮LR,其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倒挡的轮级iR而与布置在第一副轴上的第二空套轮L2咬合。在另外的设计方案的范围内,能切换的第七空套轮LR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倒挡的轮级iR而与同布置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上第二固定轮F2咬合的中间轮咬合。
此外,在第一副轴VW1上布置有能切换的第三空套轮L3,其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挡的轮级i3而与布置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的第三固定轮F3咬合。
这些轮级与变速器的挡的配属相应于根据图1的变速器的配属。
相应的切换图表在图5中示出,并且关于首先的六个前进挡和倒车挡相应于根据图2的变速图表。如从图5得知,通过闭合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K1和第一和第八切换元件S1、S8能够附加地实现爬行挡。
在图4中所述的示例中,第一和第二,第三和第四、第六和第七以第五和第八切换元件分别组成具有共同的执行器的双切换元件DS1、DS2、DS3、DS4,这能够通过如下轴向顺序来实现,在第一副轴VW1上的第二空套轮L2、第四套轮L4;在第二副轴VW2上的第七空套轮LR、第六套轮L6;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的第五空套轮L5、第一空套轮L1;第一副轴VW1上的第四空套轮L4、第三空套轮L3。双切换元件可以实施为标准同步元件。第七切换空套轮LR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倒挡的轮级iR而与布置在第一轴VW1上的第二空套轮L2咬合,其中,替选地,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挡的倒挡的轮级iR,第七空套轮LR能够与同布置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上的布置第二固定轮F2咬合的中间轮Z1咬合。
参考图5,通过闭合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以及第七和第八切换元件S7、S8来获得第七前进挡。在此,来自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的功率经由在闭合第八切换元件S8时与第三空套轮L3抗相对转动地连接的第四空套轮L4流到第三空套轮L3上,并且经由第三固定轮F3和在闭合第七切换元件S7时切换到动力流中的用于产生第五前进挡的轮级i5流到第二副轴VW2上并且随后流到变速器的从动轴AW上。在此,从第七前进挡到第五前进挡的切换并且反之亦然地都作为负载切换来执行,这一点有利的是,在第七前进挡中提供了高的牵引力需求。
在图6中所示的实施例与根据图4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类似于所述的具有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的变速器的第三实施例地,第五空套轮L5布置在第二副轴VW2上,并且为了形成匹配于变速器的第五前进挡的轮级i5而与布置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上的第三固定轮F3咬合,第三固定轮为了形成配属于变速器的挡的轮级i3而与布置在第一轴VW1上的能切换的第三空套轮L3咬合。相应于该变速器的切换图表相应于根据图5的切换图表。
由于将第五空套轮L5布置在第二副轴VW2上,使得根据图4的由第六和第七切换元件S6、S7形成的双切换元件DS3被废除。参考图6,第一和第二、第三和第四以及第五和第八切换元件分别组成具有共用的执行器的双切换元件DS1、DS2、DS4。
根据图1-6的根据本发明的变速器具有良好的混合动力驱动能力。在此,可以将至少一个电机布置在具有或不具有通向驱动机组的附加的离合器的双离合器的驱动侧上。此外,至少一个电机可以借助齿轮与变速器的能切换的空套轮作用连接,或者能切换或固定联接地与副轴VW1、VW2或与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作用连接。
图7-10中示出了电机结合根据图4的变速器的接驳的可能性,其中,图11示出了将电机接驳到根据图6的变速器的可能性。
图7的主题是如下变速器,其与根据图4的变速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由第一和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1、K2组成的双离合器的驱动侧上设置有联接到驱动侧上的电机EM。
图8中所示的变速器与根据图4的变速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由第一和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1、K2组成的双离合器的驱动侧上设置有联接到驱动侧上的电机EM,其中,设置有另外的离合器K0,通过断开该另外的离合器使得驱动机组M能够与双离合器的驱动侧分开,由此能够实现纯电动行驶。
图9中示出了如下变速器,其与根据图4的变速器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有如下电机EM,其借助齿轮Z2联接到变速器的能切换的空套轮上;在所示的示例中,电机EM联接到能切换的第二空套轮L2上,但是在另外的设计方案的范围内可以联接到任意的另外的能切换的空套轮上。
图10中示出了如下变速器,其与根据图4的变速器的不同之处在于,电机EM固定地联接到实施为空心轴的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上。
图11中所示的变速器与根据图6的变速器的不同之处在于,电机EM借助切换元件能切换地联接到变速器的副轴上。在所示的示例中,电机EM借助切换元件S9能切换地联接到第二副轴VW2上,但是在另外的设计方案中,可以能切换地联接到第一副轴VW1上。根据图11,切换元件S9和第七切换元件S7可以组成双切换元件DS4’。
附图标记列表
i1 用于产生第一前进挡的轮级
i2 用于产生第二前进挡的轮级
i3 用于产生第三前进挡的轮级
i4 用于产生第四前进挡的轮级
i5 用于产生第五前进挡的轮级
i6 用于产生第六前进挡的轮级
iR 用于产生倒挡的轮级
AB1 从动齿轮
AB2 从动齿轮
AW 从动轴
EM 电机
EW1 第一变速器输入轴
EW2 第二变速器输入轴
K0 另外的离合器
K1 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
K2 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
S1 第一切换元件
S2 第二切换元件
S3 第三切换元件
S4 第四切换元件
S5 第五切换元件
S6 第六切换元件
S7 第七切换元件
S8 第八切换元件
S9 切换元件
DS1 双切换元件
DS2 双切换元件
DS3 双切换元件
DS3’ 双切换元件
DS4 双切换元件
DS4’ 双切换元件
VW1 第一副轴
VW2 第二副轴
Z1 中间齿轮
Z2 齿轮
L1 第一空套轮
L2 第二空套轮
L3 第三空套轮
L4 第四空套轮
L5 第五空套轮
L6 第六空套轮
LR 第七空套轮
F1 第一固定轮
F2 第二固定轮
F3 第三固定轮
F4 第四固定轮
F5 第五固定轮
M 驱动机组

Claims (12)

1.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其包括配属于第一分变速器的与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K1)的从动侧连接的且实施为实心轴的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配属于第二分变速器的且穿过所述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的与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的从动侧连接的且实施为空心轴的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以及第一和第二副轴(VW1、VW2),所述副轴分别具有设置在两个副轴(VW1、VW2)上的从动齿轮(AB1、AB2),所述从动齿轮分别与从动轴(AW)的齿部联接,其中,在所述第一副轴(VW1)上布置有能切换的第二和第四空套轮(L2、L4),所述能切换的第二和第四空套轮为了形成配属于所述变速器的挡的轮级(i2、i4)分别与布置在所述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上的第二和第四固定轮(F2、F4)咬合,其中,在所述第二副轴(VW2)上布置有能切换的第六空套轮(L6),所述能切换的第六空套轮为了形成配属于所述变速器的挡的轮级(i6)与布置在所述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上的第四固定轮(F4)咬合,其中,在所述第二副轴(VW2)上布置有能切换的第七空套轮(LR),所述能切换的第七空套轮为了形成配属于所述变速器的倒挡的轮级(iR)与同布置在所述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上的第二固定轮(F2)咬合的中间轮(Z1)咬合,或者与布置在所述第一副轴(VW1)上的第二空套轮(L2)咬合,其中,在所述第一副轴(VW1)上布置有第一固定轮(F1),所述第一固定轮为了形成配属于所述变速器的挡的轮级(i1)与布置在所述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的能切换的第一空套轮(L1)咬合,其中,在所述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或在所述第二副轴(VW2)上布置有能切换的第五空套轮(L5),所述能切换的第五空套轮为了形成配属于所述变速器的挡的轮级(i5)与布置在所述第一副轴(VW1)上的第五固定轮(F5)咬合或者与布置在所述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的第三固定轮(F3)咬合,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或所述第一副轴(VW1)上布置有能切换的第三空套轮(L3),所述能切换的第三空套轮为了形成配属于所述变速器的挡的轮级(i3)与布置在所述第一副轴(VW1)上的第三固定轮(F3)咬合,或者与布置在所述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的第三固定轮(F3)咬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一空套轮(L1)和所述第一固定轮(F1)形成的轮级(i1)相应于用于产生所述变速器的第一前进挡的轮级,其中,由所述第二空套轮(L2)和所述第二固定轮(F2)形成的轮级(i2)相应于用于产生第二前进挡的轮级,由所述第三空套轮(L3)和所述第三固定轮(F3)形成的轮级(i3)相应于用于产生第三前进挡的轮级,由所述第四空套轮(L4)和所述第四固定轮(F4)形成的轮级(i4)相应于用于产生第四前进挡的轮级,由所述第五空套轮(L5)和所述第五或第三固定轮(F5、F3)形成的轮级(i5)相应于用于产生第五前进挡的轮级,由所述第六空套轮(L6)和所述第四固定轮(F4)形成的轮级(i6)相应于用于产生第六前进挡的轮级,并且其中,由所述第七空套轮(LR)、所述中间轮(Z1)和所述第二固定轮(F2)或由所述第七空套轮(LR)和所述第二空套轮(L2)形成的轮级(iR)相应于用于产生倒挡的轮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七个切换元件(S1、S2、S3、S4、S5、S6、S7),其中,借助第一切换元件(S1)能够使第二空套轮(L2)与第一副轴(VW1)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二切换元件(S2)能够使第四空套轮(L4)与第一副轴(VW1)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三切换元件(S3)能够使第七空套轮(LR)与第二副轴(VW2)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四切换元件(S4)能够使第六空套轮(L6)与第二副轴(VW2)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五切换元件(S5)能够使第三空套轮(L3)与布置有第三空套轮的轴(VW1、EW1)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六切换元件(S6)能够使第一空套轮(L1)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并且其中,借助第七切换元件(S7)能够使第五空套轮(L5)与该第五空套轮布置在其上的轴(VW2、EW1)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六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其中,通过闭合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K1)和第六切换元件(S6)来切换到第一前进挡,其中,通过闭合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和第一切换元件(S1)来切换到第二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K1)和第五切换元件(S5)来切换到第三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和第二切换元件(S2)来切换到第四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K1)和第七切换元件(S7)来切换到第五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和第四切换元件(S4)来切换到第六前进挡,并且其中,通过闭合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和第三切换元件(S3)来切换到倒挡。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切换的第三空套轮(L3)和所述能切换的第五空套轮(L5)布置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并且第一和第二、第三和第四以及第六和第七切换元件分别组成具有共同的执行器的双切换元件(DS1、DS2、DS3),或者第一和第二、第三和第四以及第五和第七切换元件分别组成具有共同的执行器的双切换元件(DS1、DS2、DS3’)。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切换的第三空套轮(L3)布置在第一副轴(VW1)上并且与布置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的第三固定轮(F3)咬合,并且所述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具有八个切换元件(S1、S2、S3、S4、S5、S6、S7、S8),其中,借助第一切换元件(S1)能够使第二空套轮(L2)与第一副轴(VW1)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二切换元件(S2)能够使第四空套轮(L4)与第一副轴(VW1)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三切换元件(S3)能够使第七空套轮(LR)与第二副轴(VW2)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四切换元件(S4)能够使第六空套轮(L6)与第二副轴(VW2)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五切换元件(S5)能够使第三空套轮(L3)与该第三空套轮布置在其上的轴(VW1、EW1)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借助第六切换元件(S6)能够使第一空套轮(L1)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其中,借助第七切换元件(S7)能够使第五空套轮(L5)与该第五空套轮布置在其上的轴(VW2、EW1)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并且其中,借助第八切换元件(S8)能够使布置在第一副轴(VW1)上的能切换的第三空套轮(L3)与第四空套轮(L4)以能松开的方式抗相对转动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七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其中,通过闭合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K1)和第六切换元件(S6)来切换到第一前进挡,其中,通过闭合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和第一切换元件(S1)来切换到第二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K1)和第五切换元件(S5)来切换到第三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和第二切换元件(S2)来切换到第四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K1)和第七切换元件(S7)来切换到第五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和第四切换元件(S4)来切换到第六前进挡,通过闭合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以及第七和第八切换元件(S7、S8)来切换到第七前进挡,并且其中,通过闭合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2)和第三切换元件(S3)来切换到倒挡,并且通过闭合第一动力换挡离合器(K1)以及第一和第八切换元件(S1、S8)能够实现附加的爬行挡。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切换的第五空套轮(L5)布置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并且第一和第二、第三和第四、第六和第七以及第五和第八切换元件分别组成具有共同的执行器的双切换元件(DS1、DS2、DS3、DS4)。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五空套轮(L5)布置在第二副轴(VW2)上,并且为了形成配属于所述变速器的第五前进挡的轮级(i5)与布置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EW1)上的第三固定轮(F3)咬合,所述第三固定轮为了形成配属于所述变速器的第三前进挡的轮级(i3)与布置在第一副轴(VW1)上的能切换的第三空套轮(L3)咬合,并且第一和第二、第三和第四以及第五和第八切换元件分别组成具有共同的执行器的双切换元件(DS1、DS2、DS4)。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由第一和第二动力换挡离合器(K1、K2)组成的双离合器的驱动侧上设置有联接到驱动侧上的电机E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另外的离合器(K0),通过断开所述的另外的离合器,使与动力换挡离合器(K1、K2)在驱动侧连接的驱动机组(M)能够与双离合器的驱动侧分开。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至少一个电机(EM),所述至少一个电机联接到变速器的能切换的空套轮上,或者借助切换元件(S9)以能切换的方式联接到变速器的副轴(VW1、VW2)上,或联接到第二变速器输入轴(EW2)上。
CN201780019867.3A 2016-04-28 2017-03-27 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7798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6207223.4A DE102016207223B4 (de) 2016-04-28 2016-04-28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in Vorgelegebauweise
DE102016207223.4 2016-04-28
PCT/EP2017/057150 WO2017186426A1 (de) 2016-04-28 2017-03-27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in vorgelegebauweis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79835A true CN108779835A (zh) 2018-11-09
CN108779835B CN108779835B (zh) 2021-05-14

Family

ID=58455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986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779835B (zh) 2016-04-28 2017-03-27 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79835B (zh)
DE (1) DE102016207223B4 (zh)
WO (1) WO20171864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211235A1 (de) 2021-10-06 2023-04-06 Zf Friedrichshafen Ag Kompaktes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7327A (zh) * 2003-12-24 2005-07-1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混合电动汽车的双离合器变速装置和操作该装置的方法
CN201502668U (zh) * 2009-07-21 2010-06-09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2448A (zh) * 2007-10-15 2010-08-11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48A (zh) * 2009-04-14 2010-10-20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双离合器变速器
DE102011089155A1 (de) * 2011-12-20 2013-06-20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CN103671748A (zh) * 2012-09-26 2014-03-26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装置
DE102012222681A1 (de) * 2012-12-11 2014-06-12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49267B4 (de) * 2007-10-15 2016-11-17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7049271B4 (de) * 2007-10-15 2016-10-20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US8464599B2 (en) * 2011-01-10 2013-06-1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ight speed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7327A (zh) * 2003-12-24 2005-07-1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混合电动汽车的双离合器变速装置和操作该装置的方法
CN101802448A (zh) * 2007-10-15 2010-08-11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48A (zh) * 2009-04-14 2010-10-20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201502668U (zh) * 2009-07-21 2010-06-09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双离合器变速器
DE102011089155A1 (de) * 2011-12-20 2013-06-20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CN103671748A (zh) * 2012-09-26 2014-03-26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装置
DE102012222681A1 (de) * 2012-12-11 2014-06-12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86426A1 (de) 2017-11-02
DE102016207223A1 (de) 2017-11-02
CN108779835B (zh) 2021-05-14
DE102016207223B4 (de) 2021-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55804B (zh) 副轴结构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
KR100634589B1 (ko) 하이브리드 전기자동차용 이중 클러치 변속기 및 그모드별 작동방법
KR102429016B1 (ko) 차량용 변속장치
CN108779834A (zh) 副轴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
US20170204942A1 (en)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for rail vehicles
WO2018000962A1 (zh) 动力驱动系统和车辆
KR101551004B1 (ko) 차량의 하이브리드 변속기
CN103403392A (zh) 双离合变速器
KR101734242B1 (ko) 차량용 변속장치
EP2902236A1 (en) Transmission for hybrid vehicle
CN109890638A (zh) 用于混合动力机动车的混合动力动力传动系
CN103732944A (zh) 机动车变速器
CN108884912A (zh) 副轴形式的双离合变速器
KR20060095238A (ko) 하이브리드 전기 자동차용 듀얼 클러치 변속기
JP5924476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用変速装置
CN108349365B (zh)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系统和具有这种驱动系统的动力总成
CN106183782B (zh)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传动系
US20140196556A1 (en) Parallel shift transmission
CN103492751A (zh) 变速器系统
WO2018000960A1 (zh) 动力驱动系统和车辆
KR20210116722A (ko) 차량의 하이브리드 파워트레인
SE535343C2 (sv) Växellådsarrangemang som innefattar en första växellåda med en anslutande rangeväxellåda
WO2018000964A1 (zh) 动力驱动系统和车辆
JP5309000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CN106321746A (zh) 用于车辆的变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