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36952B - 通信中继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中继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36952B
CN108736952B CN201810132925.XA CN201810132925A CN108736952B CN 108736952 B CN108736952 B CN 108736952B CN 201810132925 A CN201810132925 A CN 201810132925A CN 108736952 B CN108736952 B CN 1087369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reception switching
switching timing
station device
master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3292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36952A (zh
Inventor
土井敏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736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369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369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369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62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System Synchronisation
    • H04B7/2671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System Synchronisation
    • H04B7/2678Time synchronisation
    • H04B7/2687Inter base stations synchronisation
    • H04B7/269Master/slave synchr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5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ibre transmission
    • H04B10/2575Radio-over-fibre, e.g. radio frequency signal modulated onto an optical carri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5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ibre transmission
    • H04B10/2575Radio-over-fibre, e.g. radio frequency signal modulated onto an optical carrier
    • H04B10/25752Optical 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88Signalling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系统具有将来自以TDD方式进行通信的多个基站系统的各个基站系统的信号变换为光数字信号而发送至主站装置的多个高频单元及主站装置,经由多个子站装置之中对应的子站装置,在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基站系统之间进行通信的中继,检测部分别检测主站装置和各高频单元之间的收发切换定时,设定部将成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的候选的、高频单元的收发切换定时之中最晚的收发切换定时设定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校正部配合于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来校正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

Description

通信中继系统及方法
相关申请的引用:
本申请享受在2017年4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085541的优先权的利益,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本申请中被引用。
技术领域
实施方式涉及通信中继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便携电话、智能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装置中利用的无线传输方式,已知将不同的两个频带分别作为下行信号/上行信号而成对使用的FDD(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方式、和由下行信号及上行信号共用同一频带而时分使用的TDD(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方式。
此外,已知由多个运营商(carrier:通信服务提供公司)共用用于使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能够在屋内等死区中使用的中继器(repeater)系统(通信中继系统)的共用中继器系统。
然而,在FDD方式的无线传输方式中,在下行的频带和上行的频带之间,需要一定的频率间隔(Gap),由于可利用的频率吃紧等,在近年,TDD方式的无线传输方式的利用增加。
因此,能够想到在共用中继器系统中利用了TDD方式的无线传输方式的装置也增加。
并且,在采用了TDD方式的无线传输方式的共用中继器系统中,如果在邻接频带中使用的不同的运营商之间,在时分的定时上产生偏差,则相互产生干扰,存在服务质量的恶化或者服务停止的顾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不同的运营商间的时分定时的偏差、确保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服务的持续性的通信中继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的通信中继系统具有将来自以TDD方式进行通信的多个基站系统的各个基站系统的信号变换为光数字信号而发送至主站装置的多个高频单元及所述主站装置,经由多个子站装置之中对应的子站装置,在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基站系统之间进行通信的中继,其中,所述通信中继系统具备:检测部,分别检测所述主站装置和各所述高频单元之间的收发切换定时;设定部,将成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的候选的、所述高频单元的收发切换定时之中最晚的收发切换定时设定为所述基准收发切换定时;以及校正部,配合于所述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来校正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系统的概要结构框图。
图2是第一方式中的主站装置和RFU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图3是基于PTP的时刻同步处理过程的说明图。
图4是收发切换定时的设定处理的处理流程图。
图5是第二方式中的主站装置和RFU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图6是第三方式中的主站装置和RFU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图7是第四方式中的主站装置与RFU及子站装置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图8是第五方式中的主站装置和RFU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图9是第五方式中的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0是第五方式中的第二变形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系统是如下的通信中继系统,具有将来自以TDD方式进行通信的多个基站系统的各个基站系统的信号变换为光数字信号而发送至主站装置的多个高频单元及主站装置,经由多个子站装置之中对应的子站装置,在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基站系统之间进行通信的中继。
检测部分别检测主站装置和各高频单元之间的收发切换定时。
设定部将成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的候选的、高频单元的收发切换定时之中最晚的收发切换定时设定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
校正部配合于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来校正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
接着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方式。
图1是具有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系统的通信系统的概要结构框图。
通信系统10若大致区分,则如图1所示,具备基站系统11-1~11-7、通信中继系统20、天线单元ANT1~ANT8以及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6-1~16-7。
在上述结构中,通信中继系统20具备高频单元(射频单元(Radio FrequencyUnit):以下,称为RFU)12-1~12-6、主站装置13以及子站装置14-1~14-8。
接着详细说明通信系统10的结构。
首先,说明基站系统11-1~11-7的结构。
基站系统11-1具备接收来自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Satellite System))的GNSS信号而输出基准时刻数据DST1的祖时钟(grand masterclock)(GMC)单元21-1、和基于基准时刻数据DST1进行控制而经由载波频带f1的高频通信信号SC1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在图1中,显示为BS)22-1。另外,在图中,将GMC单元记载为GMC(以下,同样)。
基站系统11-2具备接收GNSS信号而输出基准时刻数据DST2的祖时钟(GMC)单元21-2、和基于基准时刻数据DST2进行控制而经由载波频带f1的高频通信信号SC2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22-2。
基站系统11-3具备接收GNSS信号而输出基准时刻数据DST3的祖时钟(GMC)单元21-3、和基于基准时刻数据DST3进行控制而经由载波频带f2的高频通信信号SC3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22-3。
基站系统11-4具备接收GNSS信号而输出基准时刻数据DST4的祖时钟(GMC)单元21-4、和基于基准时刻数据DST4进行控制而经由载波频带f2的高频通信信号SC4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22-4。
基站系统11-5具备接收GNSS信号而输出基准时刻数据DST5的祖时钟(GMC)单元21-5、和基于基准时刻数据DST5进行控制而经由载波频带f1的高频通信信号SC5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22-5。
基站系统11-6具备接收GNSS信号而输出基准时刻数据DST6的祖时钟(GMC)单元21-6、和基于基准时刻数据DST6进行控制而经由载波频带f3的高频通信信号SC6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22-6。
基站系统11-7具备接收GNSS信号而输出基准时刻数据DST7的祖时钟(GMC)单元21-7、和基于基准时刻数据DST7进行控制而经由载波频带f3的高频通信信号SC7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22-7。
接着分别说明通信中继系统20的结构。
首先,说明构成通信中继系统20的RFU12-1~12-6。
RFU12-1从基站系统11-1经由同轴电缆等多个通信电缆接收与多个移动体通信终端装置对应的多个高频通信信号SC1。并且,RFU12-1将高频通信信号SC1多路复用成光数字信号SLD1后经由光缆LC1发送至主站装置13。
RFU12-2从基站系统11-2经由同轴电缆等多个通信电缆接收与多个移动体通信终端装置对应的多个高频通信信号SC2。并且,RFU12-2将高频通信信号SC2多路复用成光数字信号SLD2后经由光缆LC2发送至主站装置13。
进而,RFU12-2从基站系统11-3经由同轴电缆等多个通信电缆接收与多个移动体通信终端装置对应的多个高频通信信号SC3。并且,RFU12-2将高频通信信号SC3多路复用成光数字信号SLD3后经由光缆LC3发送至主站装置13。
RFU12-3从基站系统11-4经由同轴电缆等多个通信电缆接收与多个移动体通信终端装置对应的多个高频通信信号SC4。并且,RFU12-3将高频通信信号SC4多路复用成光数字信号SLD4后经由光缆LC4发送至主站装置13。
RFU12-4从基站系统11-5经由同轴电缆等多个通信电缆接收与多个移动体通信终端装置对应的多个高频通信信号SC5。并且,RFU12-4将高频通信信号SC5多路复用成光数字信号SLD5后经由光缆LC5发送至主站装置13。
RFU12-5从基站系统11-6经由同轴电缆等多个通信电缆接收与多个移动体通信终端装置对应的多个高频通信信号SC6。并且,RFU12-5将高频通信信号SC6多路复用成光数字信号SLD6后经由光缆LC6发送至主站装置13。
RFU12-6从基站系统11-7经由同轴电缆等多个通信电缆接收与多个移动体通信终端装置对应的多个高频通信信号SC7。并且,RFU12-6将高频通信信号SC7多路复用成光数字信号SLD7后经由光缆LC7发送至主站装置13。
接着说明构成通信中继系统20的子站装置14-1~14-8。
子站装置14-1具备利用载波频带f1经由天线单元ANT1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在图1中,显示为SUB)15-1、和利用载波频带f2经由天线单元ANT1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2。
子站装置14-2具备利用载波频带f1经由天线单元ANT2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3、和利用载波频带f2经由天线单元ANT2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4。
子站装置14-3具备利用载波频带f1经由天线单元ANT3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5、和利用载波频带f3经由天线单元ANT3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6。
子站装置14-4具备利用载波频带f1经由天线单元ANT4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7。
子站装置14-5具备利用载波频带f1经由天线单元ANT5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8、和利用载波频带f2经由天线单元ANT5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9。
子站装置14-6具备利用载波频带f1经由天线单元ANT6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10、利用载波频带f2经由天线单元ANT6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11、以及利用载波频带f3经由天线单元ANT6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12。
子站装置14-7具备利用载波频带f2经由天线单元ANT7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13。
子站装置14-8具备利用载波频带f3经由天线单元ANT8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14。
接下来说明构成通信中继系统20的主站装置。
主站装置13对RFU12-1~12-6侧即运营商间的延迟差及子站装置14-1~14-8侧的延迟差进行校正,抑制天线单元ANT1~ANT8中的实际效果上的收发切换定时(TDD定时)的偏差。之所以这样地抑制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是因为,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设为天线单元ANT1~ANT8被配置在收发波能够相互干扰的范围内,则会由于每个运营商的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而相互干扰,不能进行正确的通信。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主站装置13对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进行检测调整,从而防止天线单元ANT1~ANT8的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所引起的相互干扰。
据此,与仅在子站装置14-1~14-8侧防止相互干扰的情况相比,能够大幅降低子站装置14-1~14-8侧的负担,能够降低系统构筑成本及系统运营成本。
在此,说明TDD定时的偏差原因。
作为TDD定时的偏差原因,可列举(1)运营商间的延迟差及(2)子站装置间的延迟差。
作为运营商间的延迟差,例如,考虑以下的五个。
(1.1)各运营商中的祖时钟(GMC)单元21-1~21-6的个体差所导致的GMC(基准时钟)彼此的偏差。
(1.2)各运营商中的基站装置22-1~22-7的个体差所导致的(处理)延迟差。
(1.3)到与各运营商的基站装置22-1~22-7对应的RFU12-1~12-6为止的信号线路长度的差所导致的(传输)延迟差。
(1.4)各RFU12-1~12-6中的检测电路的个体差所导致的(处理)延迟差。
(1.5)各RFU12-1~12-6和主站装置13之间的光缆LC1~LC6的线缆长度的差所导致的(传输)延迟差。
此外,作为子站装置中的延迟差,例如,考虑以下的两个。
(2.1)各子站装置14-1~14-8和主站装置13之间的光缆的线缆长度的差所导致的(传输)延迟差。
(2.2)各子站装置14-1~14-8的个体差所导致的(处理)延迟差。
上述的TDD定时的偏差的原因之中,关于(2)子站装置中的延迟差的校正可以通过以往的各种方法来进行,因此以下,说明关于(1)运营商间的延迟差的校正。
从主站装置13来看的情况下,运营商间的延迟差在实际效果上可视为在各RFU12-1~12-6和主站装置13之间产生的延迟差。因此,对在各RFU12-1~12-6和主站装置13之间产生的延迟差(偏差)进行校正即可。
在该情况下,根据主站装置13、RFU12-1~12-6或者子站装置14-1~14-8的各个是否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而处理方式不同。
作为在该情况下的方式,能够设想全部状态的组合,但从现实的观点来看,以以下的五个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1)第一方式:主站装置13及全部RFU12-1~12-6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2)第二方式:仅主站装置13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3)第三方式:仅某一个RFU(例如,RFU12-1)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4)第四方式:仅某一个子站装置14-X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5)第五方式:主站装置13、RFU12-1~12-6或者子站装置14-1~14-8都不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以下,以此顺序说明结构及动作。
(1)主站装置13及全部RFU12-1~12-6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作为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的方式,考虑主站装置13及全部RFU12-1~12-6全部具备GPS接收机、GMC单元、地上数字调谐器或者原子钟的某个装置(或者连接有某个装置)的情况。
此外,考虑主站装置13、RFU12-1~12-6及/或子站装置14-1~14-8之中至少某一个装置具备GPS接收机、GMC单元、地上数字调谐器或者原子钟的某个装置,其他全部装置对应IEEE1588中规定的PTP(精确时间协议(Precision Time Protocol))的情况等。
在此,以主站装置13与GMC单元连接、RFU12-1~12-6的全部对应IEEE1588中规定的PTP(精确时间协议(Precision Time Protocol))的情况为例说明时刻同步过程。
PTP用于进行连接到LAN(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的设备间的时刻同步,在本例中,主站装置13和RFU12-1~12-6作为通过光缆LC1~LC6连接的LAN而发挥作用。
在该情况下,主站装置13需要与RFU12-1~12-6、以及基站系统11-1~11-6之间作为整体而取得时刻同步,但首先,说明在RFU12-1和主站装置13之间单独地进行时刻同步的过程。
图2是第一方式中的主站装置和RFU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在主站装置13和RFU12-1之间单独地进行时刻同步的情况下,主站装置13具有对作为BC(边界时钟(Boundary Clock))而从GMC单元25经由LAN26传输的时刻信息进行校正并再次发送至RFU12-1的功能。
此外,在PTP中,GMC单元21相对于作为从属而发挥作用的主站装置13,作为主部分而发挥作用。
进而,在PTP中,将主站装置13设为相对于RFU12-1作为主部分而发挥作用,将RFU12-1设为作为从属而发挥作用。
图3是基于PTP的时刻同步处理过程的说明图。
首先,在时刻t0,主站装置13对RFU12-1发送用于进行时刻同步精度信息的通知的通知消息(Announce Message)AM。
由此,RFU12-1掌握表示在发送通知消息AM后的规定时间内发送时刻同步精度信息的意思。
接下来,在时刻t1,主站装置13对RFU12-1发送作为事件消息(Event Message)的同步消息(Sync Message)SM。
在该情况下,在同步消息SM中,记录有该同步消息SM的发送时刻即时刻t1。
并且,在时刻t2,若RFU12-1接收同步消息SM,则记录接收时刻t2。
进而,RFU12-1在时刻t3,为了将表示接收到同步消息SM的意思通知给主站装置13,发送延迟请求消息(Delay Request Message)DRM。
在该情况下,在延迟请求消息DRM中,记录有该延迟请求消息DRM的发送时刻即时刻t3。
并且,在时刻t4,主站装置13若接收延迟请求消息DRM,则记录接收时刻t4。
进而,主站装置13将记录了延迟请求消息DRM的接收时刻t4的延迟响应消息(Delay Response Message)DRPM发送至RFU12-1。
接着,说明上述状态下的时刻差的计算方法。
在此,设为RFU12-1具有的时钟的时刻和主站装置13具有的时钟的时刻偏差偏移时间TOF1。
因此,在上述例子的情况下,关于从主站装置13(主)向RFU12-1(从属)方向的时刻差及从RFU12-1(从属)向主站装置13(主)方向的时刻差,在无论哪个方向上传输延迟时间DLY1都相等的情况下,以下的关系成立。
·从主站装置13(主)向RFU12-1(从属)方向的时刻差
t2-t1=DLY1+TOF1 ……(1)
·从RFU12-1(从属)向主站装置13(主)方向的时刻差
t4-t3=DLY1-TOF1 ……(2)
它们的结果是,RFU12-1根据式(1)和式(2)之和,计算传输延迟时间DLY1,根据式(1)和式(2)之差,计算偏移时间TOF1。
即,
DLY1=((t2-t1)+(t4-t3))/2 ……(3)
TOF1=((t2-t1)-(t4-t3))/2 ……(4)
同样,RFU12-2计算与主站装置13对应的偏移时间TOF2及传输延迟时间DLY2。此外,RFU12-3计算与主站装置13对应的偏移时间TOF3及传输延迟时间DLY3。此外,RFU12-4计算与主站装置13对应的偏移时间TOF4及传输延迟时间DLY4。此外,RFU12-5计算与主站装置13对应的偏移时间TOF5及传输延迟时间DLY5。此外,RFU12-6计算与主站装置13对应的偏移时间TOF6及传输延迟时间DLY6。
它们的结果是,RFU12-1~12-6基于所计算出的传输延迟时间DLY1~DLY6及偏移时间TOF1~TOF6,始终进行该RFU12-1~12-6内的时刻校正,实现高精度的时刻同步。
接着,说明收发切换定时的设定。
图4是收发切换定时的设定处理的处理流程图。
首先,主站装置13按每个运营商(在本例中,是每个RFU)检测收发切换定时(步骤S11)。
接下来,主站装置13判断与全部运营商对应的收发切换定时的检测是否完成(步骤S12)。
在步骤S12的判断中,与全部运营商对应的收发切换定时的检测尚未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12;否),主站装置13再次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11而进行处理。
在步骤S12的判断中,与全部运营商对应的收发切换定时的检测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12;是),主站装置13在作为收发切换定时的选择对象的运营商之中选择收发切换定时最晚的运营商(步骤S13)。
接下来,主站装置13判断所选择的运营商的收发切换定时是否与其他运营商的收发切换定时之间的差异为规定的阈值时间以上(步骤S14)。
在此,规定的阈值时间是为了检测用于取得在该运营商中采用的时间信息的计时装置(时钟)故障等导致的收发切换定时的异常而设定的时间。即,规定的阈值时间用于排除与所设想的计时装置的精度相比较而不会产生的收发切换定时。
在步骤S14的判断中,所选择的运营商的收发切换定时与其他运营商的收发切换定时之间的差异为规定的阈值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4;是),从可靠性的观点来看,不能采用该收发切换定时,因此将该运营商从选择对象中除去(步骤S16),再次将处理转移至步骤S13,将剩余的运营商作为选择对象而进行上述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14的判断中,所选择的运营商的收发切换定时与其他运营商的收发切换定时之间的差异(差)小于规定的阈值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14;否),主站装置13(在进行了时刻同步的状态下)将所选择的运营商的收发切换定时、即主站装置13和RFU12-1~12-6之间的正常的收发切换定时之中最晚的收发切换定时设定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通知给RFU12-1~12-6并结束处理(步骤S15)。
由此,RFU12-1~12-6配合于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来校正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以便使用同步的时刻,在基准收发切换定时进行切换。
其结果,能够与在主站装置13和RFU12-1~12-6之间的收发切换定时之中最晚的收发切换定时同步地进行收发的切换,因此能够抑制不同的运营商间的时分定时的偏差,确保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服务的持续性。
以上的说明是在主站装置13上连接有GMC单元的情况下的说明,但即使是在主站装置13中具备(或者连接有)GPS接收机、地上数字调谐器或者原子钟的某个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同样的过程来应用。
(2)仅主站装置13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作为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的方式,考虑仅在主站装置13上具备GPS接收机、GMC单元、地上数字调谐器或者原子钟的某个装置(或者连接有某个装置)、且全部RFU12-1~12-6不对应在IEEE1588中规定的PTP的情况等。
图5是第二方式中的主站装置和RFU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在该情况下,主站装置13从GPS单元31取得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与所取得的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建立对应而对RFU12-1~12-6同时并行地送出基准定时信号St。
其结果是,各RFU12-1~12-6进行与对应的光缆LC1~LC6的传输线路长度相应的校正,能够成为与RFU12-1~12-6之间在实际效果上没有延迟差的状态(或者规定允许值范围内的状态)。
并且,与(1)的情况同样,在进行了时刻同步的状态下,RFU12-1~12-6将主站装置13和RFU12-1~12-6之间的收发切换定时之中最晚的收发切换定时设定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在此基础上,配合于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来校正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因此能够抑制不同的运营商间的时分定时的偏差,确保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服务的持续性。
(3)仅某一个RFU(例如,RFU12-1)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图6是第三方式中的主站装置和RFU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在图6中,RFU12-1从地上数字播送调谐器35取得被称为TOT(时间偏移表(TimeOffset Table))的时刻信息作为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以与所谓原子钟同样的精度取得时刻信息,与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建立对应而作为基准定时信号St0对主站装置13送出,主站装置13基于基准定时信号St0,对RFU12-2~12-6同时并行地送出定时信号St。
其结果是,主站装置13进行与对应的光缆LC1的传输线路长度相应的传输延迟的校正,各RFU12-2~12-6进行与光缆LC1的传输线路长度及对应的光缆LC2~LC6的传输线路长度相应的传输延迟的校正,能够成为与RFU12-1~12-6之间在实际效果上没有延迟差的状态(或者规定允许值范围内的状态)。
并且,与(1)的情况同样,在进行了时刻同步的状态下,RFU12-1~12-6将主站装置13和RFU12-1~12-6之间的收发切换定时之中最晚的收发切换定时设定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在此基础上,配合于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来校正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因此能够抑制不同的运营商间的时分定时的偏差,确保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服务的持续性。
(4)仅某一个子站装置14-X(X:1~8)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图7是第四方式中的主站装置与RFU及子站装置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在图7中,仅子站装置14-1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
在图7中,子站装置14-1从原子钟37取得时刻信息作为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与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建立对应,作为基准定时信号St0对主站装置13送出。由此,主站装置13基于进行了与对应的光缆LC11的传输线路长度相应的校正后的基准定时信号St0,对RFU12-1~12-6同时并行地送出基准定时信号St。
其结果是,各RFU12-1~12-6进行与光缆LC11的传输线路长度及对应的光缆LC1~LC6的传输线路长度相应的校正。因此,能够成为与RFU12-1~12-6之间在实际效果上没有延迟差的状态(或者规定允许值范围内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主站装置13将主站装置13和RFU12-1~12-6之间的收发切换定时之中最晚的收发切换定时设定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通知给RFU12-1~12-6。因此,将主站装置13和RFU12-1~12-6之间的收发切换定时之中最晚的收发切换定时作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来校正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
它们的结果是,能够抑制不同的运营商间的时分定时的偏差,确保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服务的持续性。
另外,在主站装置13和各子站装置14-1~14-8之间,通过一个或多个光缆来连接,但在同一子站装置的光缆彼此中,传输线路长度也可以视为相同。
(5)主站装置13、RFU12-1~12-6或者子站装置14-1~14-8都不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图8是第五方式中的主站装置和RFU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并且,在该状态下,主站装置13向RFU12-1~12-6送出将主站装置13和RFU12-1~12-6之间的收发切换定时之中最晚的收发切换定时设定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而成的规定的基准定时信号St1。
由此,RFU12-1~12-6进行与对应的光缆LC1~LC6的传输线路长度相应的校正,成为与RFU12-1~12-6之间在实际效果上没有延迟差的状态(或者规定允许值范围内的状态)。
因而,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被校正,能够抑制不同的运营商间的时分定时的偏差,确保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服务的持续性。
此外,也可以是,在检测各运营商中的各RFU12-1~12~6的收发切换定时时,主站装置13内的电路还判断同步保护状态的好坏,向RFU12-1~12-6发送以与所判断的同步保护状态更好的RFU对应的收发切换定时为基准的定时信号,各RFU12-1~12-6进行与对应的光缆LC1~LC6的传输线路长度相应的校正,成为与RFU12-1~12-6之间在实际效果上没有延迟差的状态(或者规定允许值范围内的状态)。
此外,也可以是,在主站装置13上连接有定时产生器(generator)。由此,主站装置13将与定时产生器对应的定时信号发送至RFU12-1~12-6。并且,各RFU12-1~12-6进行与对应的光缆LC1~LC6的传输线路长度相应的校正,成为RFU12-1~12-6彼此中相对于主站装置13在实际效果上没有延迟差的状态(或者规定允许值范围内的状态)。
图9是第五方式中的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
在本第一变形例中,在主站装置13上连接监视装置40,在监视装置40中从主站装置13及RFU12-1~12-6接收与收发切换定时对应的信号Sc0~Sc6,基于此而设定基准收发切换定时(例如,位于规定的阈值时间内的收发切换定时之中最晚的收发切换定时)。并且监视装置40将对应的基准定时信号St2发送至主站装置13,主站装置13将基准定时信号St2发送至RFU12-1~12-6。并且,各RFU12-1~12-6进行与对应的光缆LC1~LC6的传输线路长度相应的校正,成为RFU12-1~12-6彼此中相对于主站装置13在实际效果上没有延迟差的状态(或者规定允许值范围内的状态)。
在该情况下,关于从监视装置40输出的基准定时信号St2,还能够与来自主站装置13及RFU12-1~12-6的收发切换定时无关地设为,在监视装置40上由运营商(监视装置40相对于通信中继系统20的设置场所远程设置的情况)或者作业人员(监视装置40设置在通信中继系统20的设置场所的情况)适当设定的收发切换定时。
图10是第五方式中的第二变形例的说明图。
在本第二变形例中,相对于主站装置13,经由光缆LC21而连接有其他主站装置13A,该其他主站装置13A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
其结果是,对主站装置13来说,其他主站装置13A与GPS接收机、GMC单元、地上数字调谐器或者原子钟的某个等价。因此,主站装置13能够通过与上述的第二方式同样的过程而成为与RFU12-1~12-6之间没有延迟差的状态(或者规定允许值范围内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主站装置13具备CPU等控制装置、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Memory))或RAM等存储装置、以及HDD、CD驱动装置等外部存储装置,成为利用了通常的计算机的硬件结构。
由本实施方式的主站装置13或者RFU12-1~12-6执行的程序通过可安装的形式或可执行的形式的文件被记录在CD-ROM、DVD、USB存储器等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加以提供。
也可以构成为,将由本实施方式的主站装置13或者RFU12-1~12-6执行的程序储存在连接到因特网等网络的计算机上,经由网络下载加以提供。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将由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装置执行的程序经由因特网等网络加以提供或发布。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将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装置的程序预先加入ROM等中加以提供。
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作为例而提示,没有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中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且被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中。

Claims (5)

1.一种通信中继系统,具有将来自多个基站系统的各个基站系统的信号变换为光数字信号而发送至主站装置的多个高频单元及所述主站装置,经由多个子站装置之中对应的子站装置,在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基站系统之间进行通信的中继,其中,所述多个基站系统分别包括接收GNSS信号并输出基准时刻信息的祖时钟单元和基于所述基准时刻信息并经由载波频带的高频通信信号以TDD方式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所述通信中继系统具备:
检测部,分别检测所述主站装置和各所述高频单元之间的收发切换定时;
设定部,将成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的候选的、所述高频单元的收发切换定时之中最晚的收发切换定时设定为所述基准收发切换定时;以及
校正部,配合于所述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来校正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中继系统,其中,
所述设定部将相当于所述基准收发切换定时的定时信号发送至所述校正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中继系统,其中,
所述高频单元具有所述校正部,
所述主站装置具有所述检测部及所述设定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中继系统,其中,
所述校正部考虑所述主站装置和所述高频单元之间的传输延迟量而进行所述校正。
5.一种在通信中继系统中执行的方法,该通信中继系统具有将来自多个基站系统的各个基站系统的信号变换为光数字信号而发送至主站装置的多个高频单元及所述主站装置,经由多个子站装置之中对应的子站装置,在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基站系统之间进行中继,其中,所述多个基站系统分别包括接收GNSS信号并输出基准时刻信息的祖时钟单元和基于所述基准时刻信息并经由载波频带的高频通信信号以TDD方式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所述方法具备:
分别检测所述主站装置和各所述高频单元之间的收发切换定时的过程;
将成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的候选的、所述高频单元的收发切换定时之中最晚的收发切换定时设定为所述基准收发切换定时的过程;以及
配合于所述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来校正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的过程。
CN201810132925.XA 2017-04-24 2018-02-09 通信中继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087369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5541 2017-04-24
JP2017085541A JP6602813B2 (ja) 2017-04-24 2017-04-24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36952A CN108736952A (zh) 2018-11-02
CN108736952B true CN108736952B (zh) 2021-04-27

Family

ID=63854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32925.XA Active CN108736952B (zh) 2017-04-24 2018-02-09 通信中继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439708B2 (zh)
JP (1) JP6602813B2 (zh)
CN (1) CN1087369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207237A (ja) * 2017-05-31 2018-12-27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63330A1 (de) * 2008-04-09 2010-12-22 Andrew Wireless Systems GmbH Tdd-repeater für ein drahtlos-netz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solchen repeaters
EP1890445A3 (en) * 2006-08-18 2012-09-05 Fujitsu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3098528A (zh) * 2010-09-13 2013-05-0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中继器中获得定时的方法和装置
WO2014056517A1 (en) * 2012-09-19 2014-04-17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Signaling in tdd communication
CN104094179A (zh) * 2011-12-06 2014-10-08 瓦伦泰克公司 用于耦合到电网的开关控制var源的系统和方法
CN105204933A (zh) * 2015-09-18 2015-12-30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单进程的多任务切换执行方法、系统及处理器
CN205356343U (zh) * 2015-12-31 2016-06-29 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Tdd信号射频开关驱动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98781B2 (ja) 1995-02-27 2000-01-11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及び基地局集線制御装置
JP3302615B2 (ja) 1997-06-18 2002-07-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
KR100590486B1 (ko) * 2004-07-29 2006-06-19 에스케이 텔레콤주식회사 Tdd 방식과 ofdm 변조 방식을 이용하는 이동통신망의 광중계기에서 전송 신호를 분리하는 스위칭타이밍 신호 생성 방법 및 시스템
JP4410158B2 (ja) 2005-06-24 2010-02-03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親機中継装置
US20140198784A1 (en) * 2011-05-18 2014-07-17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wireless transmission method
US8971298B2 (en) * 2012-06-18 2015-03-03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Wireless device connection to an application server
WO2014014396A1 (en) * 2012-07-20 2014-01-2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djusting receive-transmit timing to compensate for switching error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837559B2 (en) * 2012-08-16 2014-09-16 Andrew Wireless Systems Gmbh Reducing distortion in repeaters for OFDM signals
AU2013404287B2 (en) 2013-10-30 2018-06-21 Andrew Wireless Systems Gmbh Switching sub-system for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using time division duplexing
JP6352729B2 (ja) 2014-08-26 2018-07-04 株式会社東芝 レピータシステム、レピータ装置及びタイミング信号生成方法
JP2017050730A (ja) * 2015-09-02 2017-03-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および基地局システム
JP2017098694A (ja) * 2015-11-20 2017-06-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時刻同期方法
US10122521B2 (en) * 2016-09-08 2018-11-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node of a time division duplex system, and arrangement,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therefor
JP2018093362A (ja) 2016-12-02 2018-06-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無線通信装置及び遅延調整方法
JP6577511B2 (ja) * 2017-04-24 2019-09-18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90445A3 (en) * 2006-08-18 2012-09-05 Fujitsu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s
EP2263330A1 (de) * 2008-04-09 2010-12-22 Andrew Wireless Systems GmbH Tdd-repeater für ein drahtlos-netz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solchen repeaters
CN103098528A (zh) * 2010-09-13 2013-05-0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中继器中获得定时的方法和装置
CN104094179A (zh) * 2011-12-06 2014-10-08 瓦伦泰克公司 用于耦合到电网的开关控制var源的系统和方法
WO2014056517A1 (en) * 2012-09-19 2014-04-17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Signaling in tdd communication
CN105204933A (zh) * 2015-09-18 2015-12-30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单进程的多任务切换执行方法、系统及处理器
CN205356343U (zh) * 2015-12-31 2016-06-29 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Tdd信号射频开关驱动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386738A1 (en) 2019-12-19
US10812180B2 (en) 2020-10-20
US10439708B2 (en) 2019-10-08
JP2018186338A (ja) 2018-11-22
US20180309512A1 (en) 2018-10-25
CN108736952A (zh) 2018-11-02
JP6602813B2 (ja) 2019-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36924B (zh) 通信中继系统以及方法
CN108738126B (zh) 通信中继系统及方法
CN108736952B (zh) 通信中继系统及方法
JP2017076927A (ja) 無線制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送信タイミング補正方法
CN108737002B (zh) 通信中继系统以及方法
JP2018207238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
JP2020010403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20010350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20010404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18186352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6608869B2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親局装置、及び方法
US10484097B2 (en) Communication repeater system and method
JP6577512B2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7042557B2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20010349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18186345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18186344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20010348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18207235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
JP2010062813A (ja) 無線同期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基地局
JP2014212488A (ja) 同期装置、同期システム、同期プログラム、及び同期方法
JP2007150561A (ja) 移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