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35920B - 电池布线模块 - Google Patents

电池布线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35920B
CN108735920B CN201810287334.XA CN201810287334A CN108735920B CN 108735920 B CN108735920 B CN 108735920B CN 201810287334 A CN201810287334 A CN 201810287334A CN 108735920 B CN108735920 B CN 1087359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wall
wiring
partition wall
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8733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35920A (zh
Inventor
佐藤洋
森亮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735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359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359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359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7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usbars within a container structure, e.g. busba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当在电池模块中关闭盖时,有时在壳体的壁与盖之间夹有布线。在外周壁部(13)的上端经由铰链部(31)连结有长方形板状的大盖(32)。从大盖的前端缘(与铰链部相反的一侧的缘部)突出有大致U字状的卡止片(33)。卡止片形成为U字的两端连结于大盖(32)的前端缘的形状。在大盖设置有引导部(34),引导部在大盖闭合的状态下向下侧突出。引导部与卡止片的铰链部侧中的在深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连结。引导部具备平坦面(34a)和倾斜面(34b),平坦面与卡止片的前端面对齐,倾斜面形成为突出长度从平坦面的铰链部侧的端部越朝向铰链部侧越短。

Description

电池布线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配于车载用的二次电池的电池布线模块。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装配于车载用的二次电池的电池布线模块。专利文献1的电池布线模块具备装配于二次电池的上侧的箱状的壳体。从该壳体的底面竖立设置有分隔壁。用于收纳与二次电池电气连接的布线的布线收纳室在壳体的内部被分隔壁分隔。另外,从壳体的底面的外缘竖立设置有外周壁部。在外周壁部的上端以能相对于该外周壁部的上端转动的方式连结有盖。专利文献1的电池布线模块通过使盖转动而关闭,从而能通过盖从上侧将布线收纳室覆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58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电池布线模块中,在壳体的布线收纳室内收纳有多根布线。因此,当想要将多根布线收纳到布线收纳室内时,有时一部分的布线配置为向布线收纳室的外侧冒出。另外,即使在收纳于布线收纳室的布线带有折痕的情况下,当想要将布线收纳到布线收纳室内时,有时布线配置为向布线收纳室的外侧冒出。通过这样的方式,若在布线配置为从布线收纳室冒出的状态下,使盖转动而从上侧覆盖布线收纳室,则有时盖以布线被夹在盖与壳体的壁(例如分隔壁)之间的状态闭合。并且,若布线被夹在盖与壳体的壁之间,则有可能在该布线中产生断线。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布线模块,其具备装配于车载用的二次电池的壳体,在所述电池布线模块中,通过从所述壳体的底面竖立设置的分隔壁而分隔出用于收纳与所述二次电池电气连接的布线的布线收纳室,在从所述壳体的底面竖立设置的壁部的上端连结有盖,所述盖能相对于所述壁部的上端转动,在所述盖设置有第1卡止部,在所述盖以从上侧覆盖所述布线收纳室的方式闭合的状态下,所述第1卡止部向下侧突出,在所述分隔壁设置有第2卡止部,所述第2卡止部与所述第1卡止部卡合而保持所述盖闭合的状态,在所述盖设置有引导部,在所述盖闭合的状态下,所述引导部向下侧突出,所述引导部相对于所述第1卡止部连结于所述盖的转动中心侧,并且所述引导部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的从所述盖突出的突出长度越朝向所述转动中心侧越短。
根据上述构成,就算当使盖转动而闭合时布线向比布线收纳室靠上侧冒出,在闭合盖的过程中,所冒出的布线能与引导部的倾斜面抵接。并且,布线通过引导部的倾斜面被压出而收纳于比分隔壁更靠近盖的转动中心侧的布线收纳室。因此,当关闭盖时,能抑制布线夹在盖与壳体的壁之间。
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1卡止部从所述盖的远离所述转动中心的一侧的缘部突出,所述第2卡止部以从所述分隔壁向所述盖的转动中心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盖闭合的状态下,所述第1卡止部位于比所述分隔壁更靠近所述转动中心侧。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从电池布线模块的上侧插入手指或工具,使分隔壁的设置有第2卡止部的部位向盖的远离转动中心侧的一侧挠曲,从而能解除处于闭合状态的盖的保持状态。因此,当解除处于闭合状态的盖的保持状态时,与从二次电池所处的下侧插入手指或工具的情况相比较,容易进行操作。
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从所述壳体的底面,在比所述分隔壁更靠近所述转动中心侧的位置以与所述分隔壁对置的方式竖立设置有限制壁,在所述限制壁设置有狭缝,所述狭缝从所述限制壁的上端向下侧延伸,在所述盖闭合的状态下,所述第1卡止部位于所述分隔壁与所述限制壁之间,并且所述引导部插入于所述狭缝。
根据上述构成,就算盖挠曲等而使第1卡止部向转动中心侧移动,但是第1卡止部与限制壁抵接,从而能限制第1卡止部进一步向盖的转动中心侧移动。因此,能抑制盖过度挠曲而导致第1卡止部从第2卡止部脱离,从而使所不期望的处于闭合状态的盖的保持状态得以解除。另外,在限制壁设置有狭缝,并且引导部插入于该狭缝。因此,当使盖转动而闭合时,引导部和限制壁不会发生干渉。
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在使所述盖以所述转动中心为中心进行转动时,所述倾斜面的突出前端侧的顶点形成轨迹,所述限制壁的远离所述转动中心的一侧的侧面相比所述轨迹在远离所述转动中心的一侧的位置上。
根据上述构成,能抑制向比布线收纳室靠上侧冒出的布线被夹在壳体的限制壁与引导部之间,或者被引导部压出至限制壁与分隔壁之间的空间。因此,能确实地将向比布线收纳室靠上侧冒出的布线引导到比限制壁更靠近盖的转动中心侧的布线收纳室。
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盖、所述第1卡止部以及所述引导部是由树脂成形的一体成形物,所述引导部具有与所述第1卡止部的突出前端面对齐的平坦面。
根据上述构成,在连结有引导部和第1卡止部的部分中,壁厚不会过度变薄。因此,当将树脂填充到模具的腔内而使盖、第1卡止部以及引导部一体成形时,能确实地将树脂遍及至与引导部和第1卡止部之间的连结部分对应的腔部分。因此,能提高电池布线模块的成品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电池模块中,当关闭盖时,能抑制布线夹在壳体的壁与盖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二次电池以及电池布线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池布线模块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电池布线模块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关闭盖时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关闭盖时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变形例的盖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变形例的电池布线模块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5对电池布线模块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中的相互正交的3个方向X、Y、Z中的方向X作为电池布线模块的深度方向,将方向Y作为电池布线模块的宽度方向,将方向Z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电池布线模块M装配于大致长方体状的二次电池BT的上表面。另外,二次电池BT搭载于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等,供应电力给车辆的行驶用电动机。另外,二次电池BT根据充电状态及车辆的运转状态,接受来自行驶用电动机或发电用电动机的电力的供给。在二次电池BT的内部收纳有未予图示的多个单元电池,各单元电池的正极·负极的各端子TL向上侧突出。
电池布线模块M具备大致方形箱状的外形的壳体10。壳体10的底壁部11形成为深度方向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尺寸长的长方形板状。从底壁部11的深度方向的一方侧(在图1中为左上侧)的缘部向深度方向的一方侧延伸出板状的延出部12,延出部12与底壁部11齐平。从底壁部11以及延出部12的上表面(壳体10的底面)的外周缘向上侧竖立设置有外周壁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壁部11的外周缘中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以及延出部12的前端边缘部分设置有没有竖立设置外周壁部13的部位。能借由没有设置外周壁部13的部位,从壳体10的内部向外部引出布线L,或从壳体10的外部向内部引入布线L。另外,在图1中,省略布线L的图示。
如图2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与二次电池BT的各端子TL对应地区划有多个端子室R1。隔着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在一方侧(在图2中为下侧)设置有5个端子室R1,在另一方侧(在图2中为上侧)设置有4个端子室R1,合计设置有9个端子室R1。在各端子室R1内的底壁部11设置有贯通该底壁部11的贯穿孔,二次电池BT的端子TL从下侧插通于该贯穿孔。在各端子室R1内的底壁部11上设置有与二次电池BT的端子TL电气连接的板状的母线B。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各端子室R1被从底壁部11的上表面竖立设置的区划壁15区划。区划壁15具有沿深度方向延伸的纵壁部15X。从纵壁部15X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面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出多个横壁部15Y。横壁部15Y延伸至外周壁部13的内表面为止。纵壁部15X以及各横壁部15Y的从底壁部11起的立设长度(高度)设定为比外周壁部13的从底壁部11起的立设长度(高度)稍小。在区划壁15的纵壁部15X,在每个端子室R1的一个部位各设置有开口部15a。区划壁15(纵壁部15X以及多个横壁部15Y)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端子室R1对应地设置于宽度方向的两侧。另外,在图1以及图2中,只对多个横壁部15Y中的一部分赋予符号。
如图2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在比各端子室R1靠宽度方向的中央侧分隔出布线收纳室R2,布线收纳室R2用于收纳与二次电池BT电气连接的布线L。布线收纳室R2共计被分隔出2个,其中一个与宽度方向的一方面侧的端子室R1对应,另一个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子室R1对应。从各端子室R1内的母线B延伸的布线L经由纵壁部15X的开口部15a被引至各布线收纳室R2。
如图2所示,各布线收纳室R2被从底壁部11的上表面竖立设置的分隔壁16分隔。分隔壁16在比区划壁15的纵壁部15X靠宽度方向中央侧沿深度方向延伸。分隔壁16遍及底壁部11的深度方向的整体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的内部中比端子室R1靠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空间被分隔壁16分隔,比分隔壁16靠宽度方向外侧且位于区划壁15的纵壁部15X的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作为布线收纳室R2发挥作用。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端子室R1对应地隔开间隔设置有两个分隔壁16。另外,两个分隔壁16之间的空间被作为用于使从外部引进的布线穿过的空间利用。
如图1所示,从底壁部11的上表面向上侧竖立设置有限制壁17。限制壁17在比分隔壁16靠宽度方向外侧沿深度方向延伸。限制壁17与分隔壁16之间的间隔设定为比限制壁17与区划壁15的纵壁部15X之间的间隔短。
区划壁15的纵壁部15X的上端借由铰链部21连结有小盖22。小盖22形成为长方形板状。小盖22的深度方向的尺寸设定为端子室R1的深度方向的尺寸的一半以下。小盖22的从纵壁部15X的上端起的延设长度设定为和纵壁部15X与分隔壁16之间的间隔大致相同。铰链部21的厚度设定为比纵壁部15X以及小盖22的厚度薄,铰链部21的弯曲刚性设定为比纵壁部15X以及小盖22的弯曲刚性低。即,铰链部21作为所谓的薄壁铰链发挥作用。并且,小盖22相对于纵壁部15X的上端,能以铰链部21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若使小盖22向宽度方向内侧转动而处于关闭状态,则布线收纳室R2被小盖22从上侧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各布线收纳室R2对应,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小盖22,即、共计设置有两个小盖22。
从小盖22的前端缘(与铰链部21相反一侧的缘部)突出有大致U字状的卡止片23。卡止片23形成为U字的两端连结于小盖22的前端缘的形状。卡止片23以在关闭小盖22的状态下朝向下侧的方式相对于小盖22以直角突出。卡止片23的从小盖22起的突出长度设定为比区划壁15的从纵壁部15X的底壁部11起的立设长度短。
在各分隔壁16设置有一对第1狭缝16a,一对第1狭缝16a从该分隔壁16的上端向下侧延伸。一对第1狭缝16a的间隔设定为比上述的卡止片23的深度方向的尺寸短。另外,一对第1狭缝16a在深度方向位于与小盖22对应的部位。
如图1所示,在分隔壁16中的介于一对第1狭缝16a之间的部位设置有第1卡止爪18。第1卡止爪18从分隔壁16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面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若使小盖22以铰链部21为转动中心向宽度方向中央侧转动而处于关闭该小盖22的状态,则第1卡止爪18嵌入大致U字状的卡止片23的中央的空间,卡止片23和第1卡止爪18成为卡合的状态。在卡止片23和第1卡止爪18卡合的状态下,小盖22被保持为闭合的状态。
在各限制壁17设置有凹部17a,凹部17a呈从该限制壁17的上缘向下侧被切削的形状。凹部17a的从限制壁17的上缘被切削的切口深度设定为与小盖22的厚度大致相同。另外,凹部17a在深度方向位于与小盖22对应的部位。凹部17a在深度方向上的切口范围设定为与小盖22的深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在关闭小盖22的状态下,小盖22与凹部17a嵌合,处于闭合状态的小盖22的上表面与没有设置凹部17a的部位的限制壁17的上端对齐。
如图1所示,在外周壁部13中沿深度方向延伸的部分的上端经由铰链部31连结有长方形板状的大盖32。大盖32在深度方向的尺寸设定为与底壁部11在深度方向的尺寸相同。即,大盖32遍及外周壁部13中的沿深度方向延伸的部分的整体而设置。大盖32的从外周壁部13的上端延设的延设长度和外周壁部13的沿深度方向延伸的部分与分隔壁16之间的间隔大致相同。铰链部31的厚度设定为比外周壁部13以及大盖32的厚度薄,铰链部31的弯曲刚性设定为比外周壁部13以及大盖32的弯曲刚性低。即,铰链部31作为所谓的薄壁铰链发挥作用。并且,大盖32相对于外周壁部13的上端,能以铰链部31作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若使大盖32向宽度方向内侧转动而处于关闭状态,则各端子室R1以及布线收纳室R2的整体被大盖32从上侧覆盖。
从大盖32的前端缘(与铰链部31相反一侧的缘)突出有大致U字状的卡止片33。卡止片33形成为U字的两端连结于大盖32的前端缘的形状。卡止片33以在关闭大盖32的状态下朝向下侧的方式相对于大盖32以直角突出。卡止片33的从大盖32起的突出长度设定为比外周壁部13的从底壁部11起的立设长度短。在每个大盖32,沿深度方向相互分开地设置有2卡止片3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片33相当于第1卡止部。
在各分隔壁16设置有两对第2狭缝16b,第2狭缝16b从该分隔壁16的上端向下侧延伸。一对第2狭缝16b的间隔设定为比上述卡止片33的深度方向的尺寸短。另外,各对第2狭缝16b在深度方向上位于与卡止片33对应的部位。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分隔壁16中的介于一对第2狭缝16b之间的部位设置有第2卡止爪19,卡止片33与第2卡止爪19卡合。如图3所示,第2卡止爪19从分隔壁16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面朝向铰链部31侧(在图3中为右侧)突出。若使大盖32以铰链部31为转动中心向宽度方向中央侧转动而处于关闭该大盖32的状态,则第2卡止爪19嵌入于大致U字状的卡止片33的中央的空间,卡止片33和第2卡止爪19成为卡合的状态。在卡止片33和第2卡止爪19卡合的状态下,大盖32被保持为闭合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卡止爪19相当于第2卡止部。另外,在图3中,省略布线收纳室R2的端子TL及母线B的图示。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大盖32设置有引导部34,在关闭该大盖的状态下引导部34向下侧突出。引导部34形成为大致板状。引导部34与卡止片33的铰链部31侧中的、深度方向的中央部连结。引导部34从深度方向俯视呈梯形,引导部34的最大高度(从大盖32突出的最大突出长度)设定为与卡止片33的从大盖32突出的突出长度相同。因此,引导部34具备平坦面34a和倾斜面34b,平坦面34a与卡止片33的前端面对齐,倾斜面34b形成为突出长度越从平坦面34a的铰链部31侧的端部越朝向铰链部31侧越短。
如图3所示,在闭合大盖32的状态下,倾斜面34b的突出前端侧的顶点P位于限制壁17的比远离铰链部31的一侧的侧面(在图3中为左侧的侧面)更靠近铰链部31侧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引导部34的形状如下设定:在使大盖32以铰链部31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时,倾斜面34b的顶点P形成轨迹T,限制壁17的远离铰链部31的一侧的侧面相比轨迹T在远离铰链部31的一侧的位置上。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各限制壁17设置有狭缝17b,狭缝17b从该限制壁17的上缘向下侧延伸。如图3所示,上下方向的狭缝17b的长度设定为与卡止片33的从大盖32突出的突出长度大致相同。另外,在深度方向上的狭缝17b的宽度设定为比引导部34的厚度稍宽。另外,狭缝17b在深度方向上设置于与引导部34对应的位置。
如上述所构成的电池布线模块M通过使树脂流入形成于模具内的腔而固化,从而作为一体成形物而成形。另外,作为电池布线模块M的材质,例如能列举聚丙烯等。
对如上述所构成的电池布线模块M装配到二次电池BT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电池布线模块M的壳体10装配于二次电池BT的上侧。在将壳体10装配到二次电池BT的上侧的状态下,二次电池BT的各端子TL向在壳体10内被区划的各端子室R1内突出,与各端子室R1内的母线B电气连接。并且,将各端子室R1内的从母线B延伸的布线L经由区划壁15的开口部15a引出到布线收纳室R2内,且引出至延出部12侧。若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各布线L配置到布线收纳室R2,则使小盖22以及大盖32向宽度方向中央侧转动而处于闭合状态。由此,成为在布线收纳室R2内配置的各布线L被小盖22从上侧按压,并且布线收纳室R2以及各端子室R1被大盖32从上侧覆盖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此,当使各布线L配置于布线收纳室R2内时,有时布线L的一部分配置为向比布线收纳室R2靠上侧冒出。若在该状态下使大盖32向宽度方向中央侧转动,则例如布线L有时会夹在大盖32与限制壁17之间,或者布线L夹在卡止片33的前端与第2卡止爪19的前端之间。假设,若布线L被夹住,则有可能在该布线L处发生断线等。
在这点上,如图5所示,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就算布线L位于比布线收纳室R2靠上侧的接近限制壁17的部分,在使大盖32转动的过程中,布线L与引导部34的倾斜面34b抵接。并且,引导部34的倾斜面34b是越向转动中心、即铰链部31侧靠近,突出长度越短的面。因此,与引导部34的倾斜面34b抵接的布线L向铰链部31侧斜下方被压出而被引导至布线收纳室R2内。
在图3中用双点划线图示那样,若使大盖32转动至相对于底壁部11大致平行为止,则从分隔壁16突出的第2卡止爪19与从大盖32突出的卡止片33卡合,大盖32被保持为闭合状态。当打开大盖32时,将手指或工具从上侧按压于分隔壁16的介于一对第2狭缝16b之间的部分,从而使分隔壁16的介于一对第2狭缝16b之间的部分挠曲至与铰链部31相反的一侧。由此,第2卡止爪19与卡止片33的卡合被解除,从而能使大盖32转动。这点,关于小盖22也相同,将手指或工具从上侧按压于分隔壁16的介于一对第1狭缝16a之间的部分,使分隔壁16向与铰链部31相反的一侧挠曲,从而能够使小盖22转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发挥以下的效果。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使大盖32转动并闭合时,就算布线L向比布线收纳室R2靠上侧冒出,在关闭大盖32的过程中,该冒出的布线L能与引导部34的倾斜面34b抵接。并且,布线L通过引导部34的倾斜面34b被压出且收纳于比限制壁17更靠近铰链部31侧的布线收纳室R2。因此,当闭合大盖32时,能抑制布线L被夹在大盖32与壳体10的限制壁17之间或被夹在大盖32与分隔壁16等之间。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因为引导部34连结于卡止片33,所以引导部34也作为用于提高卡止片33及大盖32的位于卡止片33附近的部分的强度的加强肋发挥作用。因此,例如当反复使大盖32闭合时,难以产生卡止片33的强度降低的“钝化”等。
(3)作为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的另外的第2卡止爪19与卡止片33之间的卡合关系,可以考虑如下卡合关系:第2卡止爪19从分隔壁16向宽度方向中央侧突出,在闭合大盖32的状态下,卡止片33位于比分隔壁16靠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位置。另外,在该卡合关系的情况下,为了解除第2卡止爪19与卡止片33的卡合关系,可以考虑将手指或工具从下侧抵触于卡止片33的前端,使卡止片33的前端向宽度方向中央侧挠曲。但是,在电池布线模块M中,因为二次电池BT位于壳体10(底壁部11)的下侧,所以难以将手指或工具从下侧抵触卡止片33的前端。
在这点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从电池布线模块M的上侧插入手指或工具,使分隔壁16的设置有第2卡止爪19的部位向与铰链部31相反的一侧挠曲,从而能解除处于闭合状态的大盖32的保持状态。因此,当解除处于闭合状态的大盖32的保持状态时,与从二次电池BT所处的下侧将手指或工具插入相比较,容易进行操作。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算大盖32挠曲等而使卡止片33向铰链部31侧移动,但是例如卡止片33的突出前端部与限制壁17抵接,从而能限制卡止片33进一步向铰链部31侧移动。因此,能抑制因大盖32过度挠曲导致卡止片33从第2卡止爪19脱离而使得处于闭合状态的盖的保持状态被期望外地解除。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限制壁17设置有狭缝17b,并且在大盖32闭合的状态下,引导部34插入于该狭缝17b。因此,当使大盖32转动而闭合时,引导部34和限制壁17不会发生干扰。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假设引导部34没有平坦面34a,倾斜面34b的突出前端侧的顶点P位于卡止片33的前端面的情况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若向布线收纳室R2的上侧冒出的布线L与倾斜面34b的顶点P的附近抵接,则有可能无法将布线L引导至比限制壁17更靠近铰链部31侧,布线L被夹在引导部34的倾斜面34b与限制壁17的上端之间,或者被引导至限制壁17与分隔壁16之间的空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以铰链部31为转动中心使大盖32转动时,引导部34的顶点P形成轨迹T,限制壁17的远离铰链部31的一侧的面相比轨迹T在远离铰链部31的一侧的位置上。因此,能确实地将向比布线收纳室R2靠上侧冒出的布线L配置于比限制壁17更靠近铰链部31侧。其结果,如上述所示,能抑制布线L被夹在引导部34的倾斜面34b与限制壁17的上端之间,或者被引导至限制壁17与分隔壁16之间的空间。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假设在引导部34不具有平坦面34a的情况下,在引导部34的倾斜面34b的顶点P的附近部位,产生壁厚(例如在图3中为左右方向的壁厚)变薄的部位。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使树脂流入模具的腔内而将电池布线模块M一体成形的情况下,难以将树脂填充到与电池布线模块M的壁厚薄的部分相当的腔部分。假设以腔内的一部分没有填充树脂的状态成形的话,该电池布线模块M成为不良品,而导致成品率低。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引导部34具有与卡止片33的前端面对齐的平坦面34a,在引导部34也确保有相应的壁厚。即,在引导部34和卡止片33连结的部分,壁厚不会过度变小。因此,当将树脂填充到模具的腔内而使电池布线模块M一体成形时,能确实地将树脂遍及至模具的腔内的与引导部34的顶点P相当的部位。因此,能提高电池布线模块M的成品率。
上述实施方式能根据如下方式进行变更。
·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池布线模块M的端子室R1及布线收纳室R2的数量及配置是例示,能进行适宜地变更。另外,例如有时使多个相同或者类似的电池布线模块M沿深度方向连结,作为一体模块而使用。
·电池布线模块M并非限定于一体成形物。例如,也可以将壳体10和小盖22及大盖32分别分体成形,再将它们进行组装。另外,电池布线模块M的材质也可以未必是树脂,只要是能确保相对于母线B及布线L的绝缘性的材质即可。
·引导部34也可以未必具有平坦面34a。例如,引导部34在从深度方向俯视该引导部34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为大致直角三角形状。
·当以铰链部31为转动中心使大盖32转动时的引导部34的顶点P的轨迹T也可以位于比限制壁17的远离铰链部31的一侧的面更靠近远离铰链部31的一侧的位置。例如,若配置于布线收纳室R2内的布线L是较粗的布线的话,就算通过上述方式构成,布线L被引导部34压出至分隔壁16与限制壁17之间的可能性也较低。
·也可以省略限制壁17。如上所述,在卡止片33连结有引导部34,从而能实现卡止片33及大盖32中的位于卡止片33附近的部位的强度的提高。因此,就算省略限制壁17,卡止片33及大盖32的位于卡止片33附近的部位挠曲而解除卡止片33与第2卡止爪19的卡合关系的可能性也较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止片33从大盖32的前端缘突出,但并不限定于此。即,卡止片33也可以从相对于大盖32的前端缘向铰链部31侧分开的部位突出。卡止片33的位置也可以结合卡止片33所卡止的第2卡止爪19的位置及大盖32的尺寸等适宜地进行决定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一个卡止片33,连结有一个引导部34,但是也可以连结有多个引导部。例如,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一个卡止片33,连接有两个引导部61。各引导部61具有平坦面61a和倾斜面61b,倾斜面61b的突出长度从该平坦面61a越朝铰链部31侧越短。另外,各引导部61形成为形状相同且大小相同。各引导部61连接于卡止片33在深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另外,在该例子的情况下,与两个引导部61对应地在限制壁17上形成2个狭缝17b即可。
·在相对于一个卡止片33连结有两个引导部61的构成中,也可以改变从分隔壁16突出的卡止爪的突出方向。例如,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卡止爪71从分隔壁16的与铰链部31相反的一侧的面(在图7中为左侧的面)向与铰链部31相反的一侧突出。另外,在变形例中,两个引导部61插入到分隔壁16的一对第2狭缝16b,当使大盖32转动时,各引导部61不与分隔壁发生干渉。
即使在变形例的情况下,只要卡止片33形成为大致U字状,则能将手指或工具经由该U字之间的空间与卡止爪71抵触。然后,用手指或工具使分隔壁16向铰链部31侧挠曲,从而能解除卡止片33与卡止爪71之间的卡合关系。另外,在变形例的情况下,就算在比分隔壁16更靠近铰链部31侧设置限制壁17,也难以通过该限制壁17来抑制卡止片33的过度挠曲。于是,如图7所示,也可以省略限制壁17。
·替代将引导部34与从大盖32突出的卡止片33连结,也可以在从小盖22突出的卡止片23连结引导部;或者,在将引导部34与从大盖32突出的卡止片33连结之外,还在从小盖22突出的卡止片23连结引导部。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设置限制壁17的从凹部17a的上端向下侧延伸的狭缝,当小盖22闭合时,与卡止片23连结的引导部插入到该狭缝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能使大盖32相对于外周壁部13的上端转动,但不限于此。如果另外具有在比分隔壁16靠宽度方向外侧竖立设置的、沿深度方向延伸的壁部的话,也可以使大盖32能转动地与壁部的上端连结。
·卡止片33(第1卡止部)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大致U字状。例如也可以设置从大盖32的前端缘突出的板状的第1卡止部,在第1卡止部的铰链部31侧的面设置凹部。在变形例的情况下,卡止片33也能嵌入到第1卡止部的凹部内,从而两者卡合在一起。
·另外,例如也可以由从大盖32的前端缘突出的板状部件和从板状部件的铰链部31侧的面朝向铰链部31侧突出的突起部构成第1卡止部。在这种情况下,在分隔壁16设置供上述突起部嵌入的凹部来取代卡止爪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BT…二次电池、TL…端子、M…电池布线模块、L…布线、B…母线、R1…端子室、R2…布线收纳室、P…倾斜面的顶点、T…轨迹、10…壳体、11…底壁部、12…延出部、13…外周壁部、15…区划壁、15X…纵壁部、15Y…横壁部、15a…开口部、16…分隔壁、16a…第1狭缝、16b…第2狭缝、17…限制壁、17a…凹部、17b…狭缝、18…第1卡止爪、19…第2卡止爪、21…铰链部、22…小盖、23…卡止片、31…铰链部、32…大盖、33…卡止片、34…引导部、34a…平坦面、34b…倾斜面、61…引导部、61a…平坦面、61b…倾斜面、71…卡止爪。

Claims (5)

1.一种电池布线模块,其具备装配于车载用的二次电池的壳体,在所述电池布线模块中,通过从所述壳体的底面竖立设置的分隔壁而分隔出用于收纳与所述二次电池电气连接的布线的布线收纳室,所述电池布线模块的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壳体的底面竖立设置的壁部的上端连结有盖,所述盖能相对于所述壁部的上端转动,
在所述盖设置有第1卡止部,在所述盖以从上侧覆盖所述布线收纳室的方式闭合的状态下,所述第1卡止部向下侧突出,
在所述分隔壁设置有第2卡止部,所述第2卡止部与所述第1卡止部卡合而保持所述盖闭合的状态,
在所述盖设置有引导部,在所述盖闭合的状态下,所述引导部向下侧突出,
所述引导部相对于所述第1卡止部连结于所述盖的转动中心侧,并且所述引导部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的从所述盖突出的突出长度越朝向所述转动中心侧越短,
在所述盖闭合的状态下,所述第1卡止部比所述分隔壁更靠近所述转动中心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布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止部从所述盖的远离所述转动中心的一侧的缘部突出,
所述第2卡止部以从所述分隔壁向所述盖的转动中心侧突出的方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布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壳体的底面,在比所述分隔壁更靠近所述转动中心侧的位置以与所述分隔壁对置的方式竖立设置有限制壁,
在所述限制壁设置有狭缝,所述狭缝从所述限制壁的上端向下侧延伸,
在所述盖闭合的状态下,所述第1卡止部位于所述分隔壁与所述限制壁之间,并且所述引导部插入于所述狭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布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盖以所述转动中心为中心进行转动时,所述倾斜面的突出前端侧的顶点形成轨迹,所述限制壁的远离所述转动中心的一侧的侧面相比所述轨迹在远离所述转动中心的一侧的位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布线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所述第1卡止部以及所述引导部是由树脂成形的一体成形物,
所述引导部具有与所述第1卡止部的突出前端面对齐的平坦面。
CN201810287334.XA 2017-04-14 2018-03-30 电池布线模块 Active CN1087359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0873A JP6790983B2 (ja) 2017-04-14 2017-04-14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17-080873 2017-04-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35920A CN108735920A (zh) 2018-11-02
CN108735920B true CN108735920B (zh) 2021-03-30

Family

ID=63790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87334.XA Active CN108735920B (zh) 2017-04-14 2018-03-30 电池布线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301675A1 (zh)
JP (1) JP6790983B2 (zh)
CN (1) CN1087359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84311A1 (en) * 2019-10-31 2021-05-06 Zapp Scooters Limited Battery housing and battery housing mechanism for electric and electric-assisted vehicle
WO2021241323A1 (ja) * 2020-05-25 2021-12-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33160A (ja) * 2013-05-29 2014-12-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49653A (ja) * 1994-11-21 1996-06-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成形プロテクタ
JPH09137822A (ja) * 1995-11-13 1997-05-2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成形品のヒンジ構造
JP5779010B2 (ja) * 2011-06-22 2015-09-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構造体
JP5939421B2 (ja) * 2011-07-07 2016-06-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5673491B2 (ja) * 2011-10-31 2015-02-1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5934520B2 (ja) * 2012-02-28 2016-06-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のケースを覆う絶縁カバー
JP2014060044A (ja) * 2012-09-18 2014-04-03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電池用配線モジュール
US8850735B2 (en) * 2012-10-26 2014-10-07 Ra Brands, L.L.C. Upper receiver and hand guard with cable routing guid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33160A (ja) * 2013-05-29 2014-12-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35920A (zh) 2018-11-02
US20180301675A1 (en) 2018-10-18
JP6790983B2 (ja) 2020-11-25
JP2018181651A (ja) 2018-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35920B (zh) 电池布线模块
US20170164496A1 (en) Engagement structure, electronic component module,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JP6555194B2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US11404749B2 (en) Protector, connection module, and end linking member for connection module
US11038245B2 (en) Battery wiring module
US11502361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JP2022180660A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10875461B (zh) 电池配线模块
US11509023B2 (en) Battery wiring module
JP6831822B2 (ja) プロテクタ
US10938014B2 (en) Battery wiring module
US10897095B2 (en) Terminal cover
CN108807737B (zh) 电池配线模组
JP7226515B2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10875458B (zh) 电池布线模块
US11264678B2 (en) Battery wiring module with partition wall separating module-side terminal and electric wire passing above partition wall
US20230178841A1 (en) Battery wiring module
JP2002199549A (ja) 電気接続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