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32879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32879A
CN108732879A CN201810131301.6A CN201810131301A CN108732879A CN 108732879 A CN108732879 A CN 108732879A CN 201810131301 A CN201810131301 A CN 201810131301A CN 108732879 A CN108732879 A CN 1087328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our killing
main scanning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depar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3130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秋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7328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328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1/053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in main scanning direction, e.g. synchronisation of line start or picture elements in a li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02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26Methods therefor
    • H04N1/00037Detecting, i.e. determining the occurrence of a predetermined st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产生片材上的图像的转印位置偏差,并能减少点的配置位置调整工序的工时。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传感器和控制部。传感器为了取得扫描区域中的主扫描方向的同步而检测在所述扫描区域扫描的光。控制部基于所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以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所述光的打出结束位置为基准位置来校正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偏差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多功能外围设备(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以下称为“MFP”。)以及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一边输送纸张等片状的记录介质(以下总称为“片材”。),一边将图像形成于片材。
图像形成装置在将图像形成于片材时,沿着主扫描方向对感光鼓的扫描区域扫描激光束而形成扫描线。扫描线包含多个像素单位的信号(以下称为“点”。)。即,通过在扫描区域扫描激光束,从而在主扫描方向上形成多个点。当点的配置位置从基准位置产生偏差时,有可能产生片材上的图像的转印位置偏差。为了防止产生片材上的图像的转印位置偏差,需要将点的配置位置调整到适当的位置。将点的配置位置调整到适当的位置的工序有可能花费工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能够防止产生片材上的图像的转印位置偏差、减少点的配置位置调整工序的工时的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传感器和控制部。传感器为了取得扫描区域中的主扫描方向的同步而检测在所述扫描区域扫描的光。控制部基于所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以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所述光的打出结束位置为基准位置来校正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偏差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曝光部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曝光部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偏差量的校正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主扫描倍率变更前的扫描区域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主扫描倍率放大后的扫描区域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主扫描倍率缩小后的扫描区域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主扫描倍率放大后的偏差量的校正控制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主扫描倍率缩小后的偏差量的校正控制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偏差量校正控制后的扫描区域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主扫描倍率放大后的片材上的图像的转印位置偏差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主扫描倍率缩小后的片材上的图像的转印位置偏差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偏差量校正控制后的片材上的图像的一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32…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体)、34…消色成像部、35…非消色成像部、58…传感器、101…控制部、111…偏差量算出部、112…偏差量校正部、Ed1,Ed2…偏差量、J1…扫描区域、P1…打出开始位置、P2…打出结束位置、Sc…主扫描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此外,在各图中,对同一结构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是复合机(MFP)。图像形成装置1读取形成于片材上的图像并生成数字数据(图像文件)。图像形成装置1基于数字数据,使用色调剂在片材上形成图像。例如,片材是纸或薄膜。此外,片材只要是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在片材的表面形成图像的物质,则也可以是任意材质。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操作显示部2、扫描仪部3、打印部4、供纸部5、输送部6、排纸部7以及控制部101(参照图5)。
操作显示部2具备显示部11以及操作部12。
显示部11作为输出接口进行动作,进行字符、图像的显示。例如,显示部11是液晶显示器以及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等显示装置。显示部11显示与图像形成装置1相关的各种信息。
操作部12作为输入接口进行动作,从用户接收指示。例如,操作部12具备多个按钮等。操作部12接收用户对多个按钮的操作。此外,显示部11以及操作部12也可以为一体形成的触控板。例如,操作显示部2也可以是触控板式的液晶显示器。即,操作显示部2既可以作为输出接口进行动作,也可以作为输入接口进行动作。
扫描仪部3在扫描模式下对读取对象物的图像信息进行读取。例如,扫描仪部3是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Contact Image Sensor)、电荷耦合器件(CCD:Charge CoupledDevices)等。扫描仪部3使用传感器读取形成于片材上的图像并生成数字数据。
打印部4在复印模式下基于扫描仪部3生成的图像数据,在片材的表面上形成图像。打印部4使用色调剂在片材上形成图像。打印部4基于由扫描仪部3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设备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形成图像。例如,形成于片材上的图像是被称为硬拷贝、打印输出等的输出图像。或者,打印部4基于经由网络从其它信息处理装置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在片材的表面上形成图像。
供纸部5将用于图像输出的片材向打印部4供给。供纸部5与打印部4形成色调剂像的时机匹配地将片材一张一张地向打印部4供给。供纸部5具备多个供纸盒15、16、17。各供纸盒15、16、17分别收纳预先设定的尺寸以及种类的片材。
各供纸盒15、16、17分别具备拾取辊15a、16a、17a。各拾取辊15a、16a、17a从各供纸盒15、16、17一张一张地取出片材。拾取辊15a、16a、17a将所取出的片材向输送部6供给。
在多个供纸盒15、16、17中的至少一个中收纳在消色模式下供给的消色前的片材。在消色前的片材上通过消色色调剂形成有图像。此外,消色前的片材也可以从未图示的手动供纸部进行供给。
另外,也可以在多个供纸盒15、16、17中的至少一个中收纳用消色色调剂进行图像形成的片材。例如,用消色色调剂进行图像形成的片材也可以是在消色模式下消色完毕的片材。利用消色色调剂对消色完毕的片材再次进行图像形成,从而能够对片材进行多次再利用。
输送部6在打印部4以及供纸部5输送片材。在以下的说明中,片材从供纸部5向排纸部7输送,因此,将供纸部5侧作为相对于片材输送方向Vs而言的上游侧,将排纸部7侧作为相对于片材输送方向Vs而言的下游侧。
输送部6具备一对输送辊20和一对定位辊21。
输送辊20将从拾取辊15a、16a、17a供给的片材向定位辊21输送。
定位辊21使从输送辊20输送来的片材暂时停止。定位辊21与形成在中间转印体32上的色调剂像在二次转印部37转印的时机匹配地朝向二次转印部37送出片材。定位辊21隔着输送辊20与二次转印部37之间的输送路径而相对。在一对定位辊21之间形成有夹持部21n。
输送辊20使片材的下游端抵到定位辊21的夹持部21n。输送辊20通过使片材挠曲而对片材的下游端的位置进行整理。定位辊21使从输送辊20送出的片材的下游端在夹持部21n处整合之后,将片材向二次转印部37侧输送。
在图1中,附图标记25表示翻转单元。
翻转单元25通过转向而使从定影部40排出的片材翻转。翻转单元25将翻转后的片材再次输送到定位辊21跟前。翻转单元25为了在进行过定影处理的片材的背面形成色调剂像而使片材翻转。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图。图像形成装置1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是二连串联型的图像形成装置。
作为色调剂的例子,具有消色色调剂、非消色色调剂(通常的色调剂)、装饰性色调剂等。消色色调剂具有因外界刺激而消色的特性。“消色”意指,在视觉上看不到由与纸张的底色不同的颜色(不仅包括有彩色,还包括白色及黑色等无彩色)形成的图像。例如,外界刺激是温度、特定波长的光、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消色色调剂在达到特定的消色温度以上时消色。消色色调剂在消色后达到特定的复原温度以下时显色。
消色色调剂只要具有上述的特性则也可以使用任意的色调剂。例如,消色色调剂的色剂也可以是隐色染料。消色色调剂也可以适当组合显色剂、消色剂、变色温度调节剂等。
另外,消色色调剂的定影温度比非消色色调剂的定影温度低。在此,消色色调剂的定影温度意指后述的消色色调剂模式时的加热辊(未图示)的温度。非消色色调剂的定影温度意指后述的单色色调剂模式时的加热辊(未图示)的温度。
消色色调剂的定影温度比消色色调剂的消色处理的温度低。在此,消色色调剂的消色处理的温度意指后述的消色模式时的加热辊(未图示)的温度。
接下来,对打印部4进行详细说明。
打印部4具备转印部30以及定影部40。
转印部30具备曝光部31、中间转印体32、清洁刮板33、成像部34、35、一次转印辊36D、36K以及二次转印部37。以下,在不区分是哪个一次转印辊时,仅表述为一次转印辊36。
在图2中,附图标记38表示温度检测部,附图标记39表示温度调整部。
温度检测部38检测二次转印部37周边的空气的温度。例如,温度检测部38是温度传感器。
温度调整部39基于温度检测部38的检测结果,调整二次转印部37周边的空气的温度。例如,温度调整部39是风扇。此外,温度调整部39不仅以调整二次转印部37周边的空气的温度为目的,而且还兼具排出臭氧的目的。
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转印具有第一转印工序以及第二转印工序。
在第一转印工序中,一次转印辊36将由各成像部34、35的感光鼓34a、35a上的色调剂形成的图像(以下也称为“色调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32。
在第二转印工序中,二次转印部37将层叠在中间转印体32上的色调剂像转印到片材上。
扫描仪部3读取形成在作为扫描对象的片材上的图像。例如,扫描仪部3读取片材上的图像,并生成黑色(K)的图像数据。扫描仪部3将所生成的图像数据向图像处理部8输出。
图像处理部8基于黑色的颜色信号控制曝光部31。
曝光部31向成像部34、35的感光鼓34a、35a照射光(曝光)。
接下来,对曝光部3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曝光部31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平面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曝光部31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如图3所示,曝光部31具备光源50(曝光光源)、光控制电路51、光偏转部52、第一成像透镜53、第二成像透镜54、光路变更部55、56(参照图4)、反射镜57以及传感器58。
光源50是发射激光束(光)的LD(Laser Diode:激光二极管)。此外,光源50也可以是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
光控制电路51包括使光源50发光的激光驱动器。光控制电路51基于光调制信号使光源50输出经光调制的激光束。例如,光调制信号是基于图像数据信号和水平同步信号而形成的。从光源50发射的激光束通过未图示的准直透镜而变更发散角,成为平行光,并以彼此不同的入射角入射到多角镜52a的反射面。
光偏转部52包括在外周形成有平面反射镜(反射面)的正多面形的多角镜52a。多角镜52a是借助电动机52m(参照图4)而绕与副扫描轴平行的旋转轴52b旋转的旋转多面镜。多角镜52a向箭头R1方向旋转而在各反射面使激光束以等角速度向箭头R2方向偏转。
多角镜52a将来自光源50的激光束连续地向感光鼓34a、35a的轴线方向反射。多角镜52a将来自光源50的激光束连续地向与扫描仪部3(参照图2)的图像读取时的读取线相同的方向反射。由多角镜52a反射的激光束经由第一成像透镜53以及第二成像透镜54在感光鼓34a、35a的外周面的曝光位置沿感光鼓34a、35a的轴线方向依次照射。
第一成像透镜53以及第二成像透镜54对由多角镜52a反射的激光束赋予规定的光学特性。第一成像透镜53以及第二成像透镜54在感光鼓34a、35a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第一成像透镜53以及第二成像透镜54使由多角镜52a反射的激光束以多角镜52a的旋转角与焦点距离的关系满足像高的方式成像于感光鼓34a、35a。第一成像透镜53以及第二成像透镜54与未图示的柱面透镜联动,对由多角镜52a反射的激光束赋予感光鼓34a、35a的轴线方向的会聚(收束)性。
在图3中,感光鼓34a、35a的旋转轴是主扫描轴。由多角镜52a反射的激光束沿着主扫描轴在感光鼓34a、35a的表面上扫描。在图3中,附图标记Sc是主扫描方向。主扫描方向Sc是与主扫描轴平行的方向。主扫描方向Sc是激光束通过光偏转部52偏转的方向。另一方面,副扫描方向Sv(参照图7)是与主扫描轴正交的方向。副扫描方向Sv为与多角镜52a的旋转轴52b平行的方向。
如图4所示,光路变更部55、56配置于第二成像透镜54与感光鼓34a、35a之间。
光路变更部55使通过第二成像透镜54后的消色用的激光束BD朝向感光鼓34a弯折。光路变更部55具备多个(在图4中仅图示3个)反射镜55a、55b、55c。通过第二成像透镜54后的消色用的激光束BD按照反射镜55a、55b、55c的顺序反射,从而入射到感光鼓34a。
光路变更部56使通过第二成像透镜54后的非消色用(黑色用)的激光束朝向感光鼓35a弯折。光路变更部56具备多个(在图4中仅图示3个)反射镜56a、56b、56c。通过第二成像透镜54后的非消色用的激光束BK按照反射镜56a、56b、56c的顺序反射,从而入射到感光鼓35a。
如图3所示,反射镜57配置于第一成像透镜53与传感器58之间。反射镜57使通过第一成像透镜53后的激光束朝向传感器58反射。
传感器58配置于与感光鼓34a、35a分离的、被扫描激光束的区域。传感器58配置于主扫描方向Sc的始端侧。换言之,传感器58配置于主扫描方向Sc上的激光束的扫描开始位置一侧。传感器58为了取得扫描区域J1中的主扫描方向Sc的同步而检测在扫描区域J1扫描的激光束。
在此,扫描区域J1意指激光束在感光鼓34a、35a的表面扫描的区域。扫描开始位置意指在主扫描方向Sc上扫描区域J1的始端位置。扫描开始位置位于形成于扫描区域J1的一条扫描线(以下也称为“1条线”。)的始端(一端)。扫描结束位置意指在主扫描方向Sc上与扫描开始位置相反一侧的终端位置。扫描结束位置位于形成于扫描区域J1的1条线的终端(另一端)。
例如,传感器58是水平同步传感器。传感器58将创建形成于扫描区域J1的1条线的切换定时的水平同步信号输入光控制电路51。水平同步信号是通知当前扫描中的1条线的扫描结束和接下来扫描的1条线的扫描开始的信号。
光控制电路51基于传感器58的检测结果,确定开始与形成于扫描区域J1的1条线相应的图像数据的输出的定时。光控制电路51基于传感器58的检测结果,确定在主扫描方向Sc上形成的点数。
如图2所示,中间转印体32是环形带。中间转印体32(以下也称为“中间转印带32”。)向图2的箭头A方向旋转。在中间转印带32的表面形成色调剂像。
清洁刮板33除去附着于中间转印带32上的色调剂。例如,清洁刮板33是板状的部件。例如,清洁刮板33是聚氨酯树脂等树脂制。例如,将清洁刮板33的前端压接于中间转印带32,刮除中间转印带32上的色调剂。此外,也可以取代清洁刮板33,而使带电刷与中间转印带32接触。
成像部34、35使用各色(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为2色)的色调剂形成图像。成像部34、35沿着中间转印带32依次设置。
在将各成像部34、35形成的色调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时利用一次转印辊36。
二次转印部37具备二次转印辊37a以及二次转印相对辊37b。二次转印部37将形成于中间转印带32上的色调剂像转印到片材。控制部101(参照图5)能够控制二次转印辊37a的旋转速度。
在二次转印部37中,中间转印带32与二次转印辊37a接触。此外,在改善卡纸方面,也可以构成为使中间转印带32与二次转印辊37a能够分离。
定影部40通过加热以及加压将转印到片材上的色调剂像定影于片材。例如,定影部40具备加热辊(加热部)以及加压单元(加压部)。通过定影部40而形成有图像的片材从排纸部7向装置外部排出。
接下来,对成像部34、35进行说明。
成像部34将利用具有消色功能的消色色调剂形成的消色色调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成像部34(以下也称为“消色成像部34”。)收容消色色调剂。例如,消色色调剂是蓝色的色调剂。
成像部35在中间转印带32的旋转方向A上配置于消色成像部34的下游侧。成像部35将利用不具有消色功能的非消色色调剂形成的非消色色调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在实施方式中,成像部35(以下也称为“非消色成像部35”。)收容非消色的黑色的色调剂。
消色成像部34和非消色成像部35虽然收容的色调剂不同,但结构相同。因此,对代表成像部34、35的消色成像部34进行说明,省略非消色成像部35的说明。
消色成像部34具备感光鼓34a、显影器34b、带电器34c以及清洁刮板34d。
感光鼓34a是像承载体(像承载单元)的一个具体例。感光鼓34a在外周面上具有感光体(感光区域)。例如,感光体是有机光导体(OPC)。
显影器34b收容显影剂。显影剂包括色调剂。显影器34b使色调剂附着于感光鼓34a。例如,色调剂作为一成分显影剂来使用,或者与载体组合而作为二成分显影剂来使用。例如,载体使用粒径几十μm的铁粉或聚合物铁氧体粒子。在实施方式中,使用包含非磁性的色调剂的二成分显影剂。
带电器34c使感光鼓34a的表面均匀带电。
清洁刮板34d除去附着于感光鼓34a上的色调剂。
接下来,对消色成像部34的动作的概略进行说明。
通过带电器34c使感光鼓34a带电规定的电位。接下来,从曝光部31向感光鼓34a照射光。于是,在感光鼓34a上被照射光的区域的电位发生变化。通过该电位的变化,在感光鼓34a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感光鼓34a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器34b的显影剂而被显影。即,在感光鼓34a的表面上形成通过色调剂显影的图像(以下称为“显影图像”。)。
形成于感光鼓34a的表面上的显影图像通过与感光鼓34a相对的一次转印辊36D而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上(第一转印工序)。
通过消色成像部34的动作,进行仅使用消色色调剂的图像形成。即,通过消色成像部34的动作,仅使用消色色调剂的显影图像形成于中间转印带32。
另一方面,非消色成像部35进行动作的情况下,仅使用非消色色调剂的显影图像形成于中间转印带32。即,通过非消色成像部35的动作,仅使用非消色色调剂的显影图像形成于中间转印带32。此外,在图2所示的非消色成像部35中,附图标记35a表示感光鼓,附图标记35b表示显影器,附图标记35c表示带电器,附图标记35d表示清洁刮板。
接下来,对第二转印工序进行说明。
向二次转印相对辊37b施加电压(偏压)。因此,在二次转印相对辊37b与二次转印辊37a之间产生电场。通过该电场,二次转印部37将形成于中间转印带32上的显影图像转印到片材上。转印有显影图像的片材被导向件60导向定影部40。
接下来,对通过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参照图1)执行的图像形成处理的种类进行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以如下所示的两个模式执行印刷。
·单色色调剂模式:利用非消色的黑色单色的色调剂形成图像。
·消色色调剂模式:仅利用消色色调剂形成图像。
以哪一模式进行图像形成可通过用户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显示部2(参照图1)来进行选择。
在单色色调剂模式中,通过使用黑色(K)的非消色色调剂的非消色成像部35(参照图2)进行动作而形成图像。单色色调剂模式是用户想印刷一般的单色图像时选择的模式。例如,在由于是重要的资料等而不对纸张进行再利用而想进行保管的情况下等被使用。
在消色色调剂模式中,通过仅仅是使用了消色色调剂的消色成像部34(参照图2)进行动作而形成图像。消色色调剂模式是在想要对形成有图像的纸张进行再利用时选择的模式。
定影部40被控制为定影模式和消色模式。在定影模式中,将色调剂像定影于片材。在消色模式中,使色调剂像从片材消色。在消色模式中,与定影模式时相比,提高加热辊(未图示)的温度。即,控制部101(参照图5)使定影部40以至少两个以上的目标温度进行动作。具体而言,在后述的存储器104中存储两个定影部40的目标温度。控制部101根据所选择的模式,从存储器104调出目标温度来使定影部40进行动作。两个目标温度设为第一温度、第二温度。在此,第一温度是消色模式时的温度。第二温度是定影模式时的温度。即,第二温度是比第一温度低的温度。此外,图1所示的操作显示部2具备使定影部40从消色模式切换为定影模式的按钮12a(参照图5,操作部12)。
接下来,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如图5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功能部通过系统总线100连接成能够进行数据通信。
控制部101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功能部的动作。控制部101通过执行程序来执行各种处理。控制部101从操作显示部2获取用户输入的指示。控制部101基于所获取的指示执行控制处理。
控制部101具备片材信息获取部110、偏差量算出部111以及偏差量校正部112。
片材信息获取部110获取与片材尺寸相关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片材尺寸的种类确定1条线的点数。
偏差量算出部111计算变更主扫描倍率时的主扫描方向Sc的点的偏差量(以下,也简称为“偏差量”。)。偏差量算出部111基于主扫描方向Sc上的打出开始位置(launch startposition)和因主扫描倍率的变更而产生的打出结束位置(launch terminationposition)计算偏差量。
偏差量校正部112基于偏差量算出部111的计算结果变更主扫描倍率,从而来校正偏差量。
网络接口102与其它装置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网络接口102作为输入接口进行动作,接收从其它装置发送的数据。另外,网络接口102也作为输出接口进行动作,向其它装置发送数据。
存储装置103存储各种数据。例如,存储装置103是硬盘或SSD(Solid StateDrive:固态硬盘)。例如,各种数据是数字数据、设定画面的画面数据、设定信息、任务以及任务日志等。数字数据是扫描仪部3生成的数据。设定画面是用于进行因主扫描倍率的变更而引起的偏差量的校正控制的动作设定的画面。设定信息是与因主扫描倍率的变更而引起的偏差量的校正控制的动作设定相关的信息。
存储器104临时存储各功能部使用的数据。例如,存储器104是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存储器104临时存储数字数据、任务以及任务日志等。
接下来,对偏差量的校正控制的一例进行说明。
控制部101在将图像形成于片材时进行偏差量的校正控制。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偏差量的校正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主扫描倍率变更前的扫描区域J1的一例的图。此外,在图7中,附图标记J2表示显示区域,附图标记J3表示空白。在此,显示区域J2意指扫描区域J1中形成用于将图像印刷到片材(转印色调剂像)的点(例如黑点)的区域。空白J3意指位于显示区域J2外周的空白区域。
如图6所示,在Act1中,控制部101计算打出开始位置。例如,控制部101基于与由片材信息获取部110(参照图5)获取的片材尺寸相关的信息和显示区域J2的设定信息计算打出开始位置P1(参照图7)。在此,打出开始位置意指显示区域J2中激光束的扫描开始位置。换言之,打出开始位置是在主扫描方向Sc上点(例如黑点)的最开始的形成位置。在图7中,附图标记Dt1表示在主扫描方向Sc上最开始形成的点。
在Act2中,控制部101计算打出结束位置。例如,控制部101基于与由片材信息获取部110(参照图5)获取的片材尺寸相关的信息和显示区域J2的设定信息计算打出结束位置P2(参照图7)。在此,打出结束位置意指显示区域J2中激光束的扫描结束位置。换言之,打出结束位置是在主扫描方向Sc上点(例如黑点)的最后的形成位置。图在7中,附图标记Dt2表示在主扫描方向Sc上最后形成的点。
在Act3中,控制部101计算图像前端位置。在此,图像前端位置意指在副扫描方向Sv上在显示区域J2中最开始打出激光束的位置。例如,控制部101基于与由片材信息获取部110(参照图5)获取的片材尺寸相关的信息和显示区域J2的设定信息计算图像前端位置P3(参照图7)。
在Act4中,控制部101计算图像终端位置。在此,图像终端位置意指在副扫描方向Sv上与图像前端位置P3相反一侧的终端位置。例如,控制部101基于与由片材信息获取部110(参照图5)获取的片材尺寸相关的信息和显示区域J2的设定信息计算图像终端位置P4(参照图7)。
在Act5中,控制部101计算空白J3(参照图7)。例如,控制部101基于与由片材信息获取部110(参照图5)获取的片材尺寸相关的信息和显示区域J2的设定信息计算空白J3。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部101的计算结果存储于存储装置103。即,与打出开始位置P1、打出结束位置P2、图像前端位置P3、图像终端位置P4以及空白J3相关的信息(参照图7)存储于存储装置103。
在图像形成时,在主扫描方向上最开始形成的点(以下也称为“始端点”。)的位置优选与打出开始位置一致。此外,在主扫描方向上最后打出的点(以下也称为“终端点”。)的位置优选与打出结束位置一致。
但是,点的配置位置有时会因各种原因而与基准位置偏离。
例如,作为点的配置位置与基准位置偏离的原因,可列举出以下的原因等。
(1)光的波长因温度变化而产生偏差。
(2)装置内的定位零件热膨胀。
(3)由于感光鼓的更换等而使光学元件与感光鼓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
在图7中示出始端点Dt1的位置与打出开始位置P1一致、而终端点Dt2的位置与打出结束位置P2偏离的状态。此外,在图7中,附图标记Ed表示终端点Dt2与打出结束位置P2之间的偏差量。
例如,作为将点的配置位置调整到适当位置的方法,可考虑变更主扫描倍率。在此,主扫描倍率的变更意指主扫描倍率的放大或缩小。例如,在始端点Dt1的位置与打出开始位置P1一致的情况下,可考虑将打出开始位置P1设定为主扫描倍率的变更基准。
但是,当将打出开始位置P1作为基准来变更主扫描倍率时,有可能导致点的配置位置过度偏离基准位置。
作为点的配置位置过度偏离基准位置的原因,可列举出,因主扫描倍率的变更而使各点的尺寸改变,从而自基准位置起的点数越多则位置偏离的程度越大。例如,在1条线中配置7000点的情况下,打出结束位置侧的位置偏离显著。
在即使通过主扫描倍率的变更,点的配置位置还是偏离基准位置的情况下,需要再次进行打出位置的调整,因此有可能花费过大的工时。
图8是表示主扫描倍率放大后的扫描区域J1的一例的图。
如图8所示,在以打出开始位置P1为基准放大了主扫描倍率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终端点Dt2的位置向打出结束位置P2的外侧过度地偏离。此外,在图8中,附图标记Ed1表示终端点Dt2与打出结束位置P2之间的偏差量。
在终端点Dt2的位置向打出结束位置P2的外侧过度偏离的情况下,若不进行打出位置的再调整,则片材F上的图像G(参照图13)的转印位置偏差有可能会显眼。
图9是表示主扫描倍率缩小后的扫描区域J1的一例的图。
如图9所示,在以打出开始位置P1为基准缩小了主扫描倍率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终端点Dt2的位置向打出结束位置P2内侧过度偏离。此外,在图9中,附图标记Ed2表示终端点Dt2与打出结束位置P2之间的偏差量。
在终端点Dt2的位置向打出结束位置P2的内侧过度偏离的情况下,若不进行打出位置的再调整,则片材F上的图像G(参照图14)的转印位置偏差有可能会显眼。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片材F上的图像G的位置偏差显眼的情况下,用于防止产生片材F上的图像G的转印位置偏差的、将点的配置位置调整到适当位置的工序有可能花费过大的工时。
在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产生片材上的图像的转印位置偏差、减少点的配置位置调整工序的工时,进行以下的控制。
控制部101基于传感器58的检测结果,以主扫描方向Sc上的激光束的打出结束位置P2为基准位置校正偏差量。而且,控制部101在变更主扫描倍率时校正偏差量。例如,控制部101在接收到主扫描倍率的放大或缩小时判定“主扫描倍率有变更”。
在实施方式中,传感器58在主扫描方向Sc上配置于与基准位置相反的一侧。即,传感器58配置于主扫描方向Sc上的激光束的扫描开始位置一侧(参照图3)。
如图6所示,在Act6中,控制部101在判定为“主扫描倍率无变更”的情况下(Act6:否),使处理前进至Act9。在Act9中,不进行偏差量的校正控制即开始印刷。例如,控制部101基于与存储于存储装置103的打出开始位置P1、打出结束位置P2、图像前端位置P3、图像终端位置P4以及空白J3相关的信息(参照图7),设定印刷于片材的图像尺寸。
另一方面,在Act6中,控制部101在判定为“主扫描倍率有变更”的情况下(Act6:是),使处理前进至Act7。在Act7中,偏差量算出部111(参照图5)计算变更主扫描倍率时的偏差量。具体而言,偏差量算出部111基于主扫描方向Sc上的打出开始位置P1(参照图7)和由主扫描倍率的变更产生的打出结束位置计算偏差量。
在此,因主扫描倍率的变更而产生的打出结束位置在对主扫描倍率进行放大的情况和缩小的情况下是不同的。对主扫描倍率进行了放大的情况下的打出结束位置为图8所示的终端点Dt2的位置。即,对主扫描倍率进行了放大的情况下的偏差量为Ed1。
另一方面,对主扫描倍率进行了缩小的情况下的打出结束位置在图9所示的主扫描方向Sc上为终端点Dt2的位置。即,对主扫描倍率进行了缩小的情况下的偏差量为Ed2。
在Act8中,偏差量校正部112(参照图5)基于偏差量算出部111的计算结果变更主扫描倍率来校正偏差量。如图10所示,对主扫描倍率进行了放大的情况下,偏差量校正部112基于传感器58的检测结果,以主扫描方向Sc上的打出结束位置P2为基准位置来校正偏差量。即,使图8所示的终端点Dt2的位置与上述基准位置一致。接下来,如图12所示,偏差量校正部112基于对主扫描倍率进行了放大的情况下的偏差量Ed1(参照图8),进行缩小主扫描倍率的校正,消除主扫描方向Sc上的点的位置偏差。
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在对主扫描倍率进行了缩小的情况下,也是偏差量校正部112基于传感器58的检测结果,以主扫描方向Sc上的打出结束位置P2作为基准位置来校正偏差量。即,使图9所示的终端点Dt2的位置与上述基准位置一致。接下来,如图12所示,偏差量校正部112基于对主扫描倍率进行了缩小的情况下的偏差量Ed2(参照图9),进行放大主扫描倍率的校正,消除主扫描方向Sc上的点的位置偏差。
在对偏差量进行了校正后,使处理前进至Act9。在Act9中,开始印刷。由于在对偏差量进行校正后,主扫描方向Sc上的点的位置偏差消失,因此,如图15所示,能够防止产生片材F上的图像G的转印位置偏差。此外,不需要进行将点的配置位置调整到适当的位置的工序,能够减少点的配置位置调整工序的工时。
根据实施方式,具有传感器58和控制部101。传感器58为了取得扫描区域J1中的主扫描方向Sc的同步,检测在扫描区域J1扫描的激光束。控制部101基于传感器58的检测结果,以主扫描方向Sc上的打出结束位置P2为基准位置来校正偏差量。通过以上的结构,可起到以下的效果。作为校正偏差量的方法,可考虑将打出开始位置P1设为基准位置。但是,在将打出开始位置P1设为基准位置的情况下,在激光束到达打出结束位置P2之前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可能导致点的配置位置产生偏离。根据实施方式,以在主扫描方向Sc上与打出开始位置P1相反一侧的打出结束位置P2作为基准位置来校正点的位置偏差,由此,不会受到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能够防止点的配置位置产生偏离。因此,能够防止产生片材上的图像的转印位置偏差,能够减少点的配置位置调整工序的工时。
传感器58在主扫描方向Sc上配置于与基准位置相反的一侧,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与传感器58在主扫描方向Sc上配置于基准位置一侧的情况相比,因主扫描倍率变更而产生的点的配置位置的偏差变大,因此,在防止产生片材上的图像的转印位置偏差、减少点的配置位置调整工序的工时方面,实际作用大。
控制部101通过在变更主扫描倍率时校正偏差量,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以打出开始位置P1为基准来变更主扫描倍率时,随着主扫描倍率的变更,各点的尺寸改变,因此,从基准位置起的点数越多,则位置偏差的程度越大,由此,有可能导致点的配置位置过度偏离基准位置。根据实施方式,以在主扫描方向Sc上与打出开始位置P1相反一侧的打出结束位置P2为基准位置来校正点的位置偏差,由此,不会受到因主扫描倍率变更引发的位置偏差的影响,从而能够防止点的配置位置偏离。因此,根据实施方式,即使在变更主扫描倍率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产生片材上的图像的转印位置偏差,能够减少点的配置位置调整工序的工时,因而优选。
控制部101具备偏差量算出部111和偏差量校正部112。偏差量算出部111基于主扫描方向Sc上的打出开始位置P1和因主扫描倍率变更而产生的打出结束位置计算偏差量。偏差量校正部112基于偏差量算出部111的计算结果变更主扫描倍率来校正偏差量。通过以上的结构,可起到以下的效果。基于偏差量算出部111计算出的偏差量,偏差量校正部112变更主扫描倍率而能校正偏差量,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点的配置位置产生偏差。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产生片材上的图像的转印位置偏差,能够更有效地减少点的配置位置调整工序的工时。
非消色成像部35在中间转印带32的旋转方向A上配置于消色成像部34的下游侧,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在仅具备消色成像部34和非消色成像部35这两者的二连串联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能够防止产生片材上的图像的转印位置偏差,能够减少点的配置位置调整工序的工时,因而优选。
存在具备Y(黄色)、M(品红色)、C(青色)以及K(黑色)这四组图像形成站的四连串联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对于YM(黄色以及品红色)这两组图像形成站,为了取得YM用的光的主扫描方向的同步而设有检测YM用的光的传感器(以下称为“YM侧传感器”。)。对于CK(青色以及黑色)这两组图像形成站,为了取得CK用的光的主扫描方向的同步而设有检测CK用的光的传感器(以下称为“CK侧传感器”。)。即,在具备YMCK这四组图像形成站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YM侧传感器以及CK侧传感器这两传感器。YM侧传感器在YM用的光的主扫描方向上配置于扫描开始位置一侧。CK侧传感器在CK用的光的主扫描方向上配置于扫描开始位置一侧。在此,如设置两个主扫描方向上的基准位置,则需要重新研究装置结构、制造变得困难,因此,仅设定一个上述基准位置。例如,首先基于CK侧传感器设定CK侧的基准位置。接下来,使YM侧的基准位置与CK侧的基准位置一致。另一方面,根据图像形成装置的规格,有时不是设置YM侧传感器和CK侧传感器这两个传感器,而是仅设置一个传感器。在仅设置一个传感器的情况下,有时会因传感器的配置位置而导致点的配置位置偏离基准位置。当点的配置位置偏离基准位置时,有可能产生片材上的图像的转印位置偏差。根据实施方式,即使是在仅设置一个传感器58的情况下,通过将传感器58在主扫描方向Sc上配置于与基准位置相反的一侧,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与传感器58在主扫描方向Sc上配置于基准位置一侧的情况相比,因主扫描倍率变更而产生的点的配置位置的偏差变大,因此,在防止产生片材上的图像的转印位置偏差、减少点的配置位置调整工序的工时方面,实际效果大。
以下,对变形例进行说明。
转印部30不限于具有消色成像部34和非消色成像部35。例如,转印部30也可以仅具备消色成像部34和非消色成像部35中任一方。
非消色成像部35不限于在中间转印带32的旋转方向A上配置于消色成像部34的下游侧。非消色成像部35也可以在中间转印带32的旋转方向A上配置于消色成像部34的上游侧。
图像形成装置1不限于以单色色调剂模式和消色色调剂模式这两个模式执行印刷。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既可以仅以单色色调剂模式执行印刷,也可以仅以消色色调剂模式执行印刷。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也可以以利用非消色的单色色调剂以及彩色色调剂形成图像的彩色色调剂模式执行印刷。例如,也可以是,能够通过用户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显示部2进行操作来选择以单色色调剂模式、彩色色调剂模式、消色色调剂模式中的哪一模式进行图像形成。
根据上述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产生片材上的图像的转印位置偏差,能够减少点的配置位置调整工序的工时。
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这种情况下,将用于实现该功能的程序记录于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使计算机系统读入记录于该记录介质中的程序并执行来实现。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所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OS、外围设备等硬件。另外,“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是指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便携式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装置。进而,“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还可以包括像经由因特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发送程序时的通信线那样在短时间的期间内动态地保持程序的介质、像此时的作为服务器或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将程序保持一定时间的介质。另外,上述程序也可以是用于实现上述部分功能的程序,进而还可以是能与已记录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组合来实现上述功能的程序。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传感器,为了取得扫描区域中的主扫描方向的同步而检测在所述扫描区域扫描的光;以及
控制部,基于所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以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所述光的打出结束位置为基准位置来校正所述主扫描方向的偏差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传感器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基准位置相反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变更主扫描倍率时校正所述偏差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变更主扫描倍率时校正所述偏差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具备:
偏差量算出部,基于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所述光的打出开始位置和因主扫描倍率的变更而产生的所述打出结束位置来计算所述偏差量;以及
偏差量校正部,基于所述偏差量算出部的计算结果变更主扫描倍率,从而来校正所述偏差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
中间转印体,为环形的带;
消色成像部,将利用具有消色功能的消色色调剂形成的消色色调剂像转印于所述中间转印体;以及
非消色成像部,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旋转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消色成像部的下游侧,并将利用不具有消色功能的非消色色调剂形成的非消色色调剂像转印于所述中间转印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
中间转印体,为环形的带;
消色成像部,将利用具有消色功能的消色色调剂形成的消色色调剂像转印于所述中间转印体;以及
非消色成像部,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旋转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消色成像部的下游侧,并将利用不具有消色功能的非消色色调剂形成的非消色色调剂像转印于所述中间转印体。
CN201810131301.6A 2017-04-18 2018-02-08 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087328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2161 2017-04-18
JP2017082161A JP2018180392A (ja) 2017-04-18 2017-04-18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32879A true CN108732879A (zh) 2018-11-02

Family

ID=63791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31301.6A Pending CN108732879A (zh) 2017-04-18 2018-02-0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302527A1 (zh)
JP (1) JP2018180392A (zh)
CN (1) CN10873287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58407A4 (en) 2018-09-28 2021-11-03 Teijin Pharma Limited RESPIRATION MONITORING DEVICE
US20220031986A1 (en) 2018-09-28 2022-02-03 Teijin Pharma Limited Respiratory rate measurement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8737A (ja) * 1994-10-20 1996-05-1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レジずれ補正方法
US5922115A (en) * 1996-07-25 1999-07-1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ecolorizable ink and printer
JP3409727B2 (ja) * 1999-03-01 2003-05-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06292A (ja) * 2003-04-02 2004-11-0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9561678B2 (en) * 2015-03-18 2017-02-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302527A1 (en) 2018-10-18
JP2018180392A (ja) 2018-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9185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for adjusting position of image formed on recording medium
US1057900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circuitry for correcting a relative positional deviation of an image to be printed on a recording medium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for the same
US844719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62057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density unevenness
US7538918B2 (en) Ton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gradation control
US777389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line width correction method therefor
US8760724B2 (en) Gradation correction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2251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432877B2 (ja) 印刷検品システム
JP201122144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73287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87911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ming images in accordance with image forming conditions
JP452641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95350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82057A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2017208739A (ja) 画像処理装置、駆動制御装置、光源制御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7010765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110192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sition correcting method
JP20071784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画像調整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70303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色変換パラメータ作成装置、テスト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61702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475030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62348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681456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12221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unction to measure gloss lev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