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31290A - 制冷剂回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剂回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31290A
CN108731290A CN201810284043.5A CN201810284043A CN108731290A CN 108731290 A CN108731290 A CN 108731290A CN 201810284043 A CN201810284043 A CN 201810284043A CN 108731290 A CN108731290 A CN 1087312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cooler
compressor
air
retur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840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河野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7312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312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Vending Devices And Auxiliary Devices For Vending Device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制冷剂回路装置,将冷冻能力调整为期望的大小且避免产生回液现象。制冷剂回路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具备:主回路,是利用制冷剂管路将冷却器、压缩机、散热器、辅助散热器、第一毛细管及第二毛细管依次连接来构成的;加热器,与从压缩机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管路分支的导入管路连接且设置于商品收容库;返回管路,将加热器与辅助散热器的入口侧的制冷剂管路连接,制冷剂回路装置具备:库外送风风扇,在被驱动的情况下将外部空气送出到散热器和辅助散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检测被压缩机吸引的制冷剂的温度;以及控制部,根据通过出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来使库外送风风扇的送风量增减,从而控制冷却器中的冷冻能力。

Description

制冷剂回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剂回路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具备具有热泵功能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回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备具有热泵功能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回路装置,已知如下的制冷剂回路装置。即,该制冷剂回路装置具备具有主回路、导入管路、加热器以及返回管路的制冷剂回路。
主回路利用制冷剂管路将冷却器、压缩机、散热器、辅助散热器以及膨胀机构依次连接来构成为管状。冷却器设置于作为对象的室。压缩机设置于上述室的外部,吸引通过了冷却器的制冷剂(例如二氧化碳),将所吸引的制冷剂进行压缩来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后喷出该制冷剂。散热器与压缩机同样地设置于室的外部,使由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来散热。辅助散热器设置于散热器的附近,使在散热器中散热后的制冷剂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来散热。膨胀机构使在辅助散热器中散热后的制冷剂减压来进行绝热膨胀。
在这种主回路中,由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在散热器和辅助散热器中散热,散热后的制冷剂在膨胀机构中被绝热膨胀,在冷却器中蒸发。在该冷却器中蒸发的制冷剂会被压缩机吸引来再次被压缩从而进行循环。由此,设置有冷却器的室的内部空气被冷却。
导入管路是设置成从压缩机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管路分支出来的形态的管路。加热器与导入管路连接并且设置于设置有上述冷却器的室中的作为加热对象的室。在通过导入管路被供给了由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的情况下,该加热器使该制冷剂散热来对该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加热。
返回管路设置成将加热器与辅助散热器的入口侧的制冷剂管路连接的形态。该返回管路将在加热器中散热后的制冷剂送出到主回路。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制冷剂回路装置中,在仅进行室的内部空气的冷却的情况下(在进行冷却单独运转的情况下),使制冷剂仅在主回路中循环。另一方面,在对一个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冷却且对其它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在进行热泵运转的情况下),将由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送出到加热器,将通过了加热器的制冷剂送出到辅助散热器,之后使制冷剂通过膨胀机构和冷却器。由此,能够对设置有加热器的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加热,对设置有冷却器的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冷却。
而且,在所述制冷剂回路装置中,在进行热泵运转的情况下,为了将成为高压的制冷剂的压力收敛于规定范围,根据辅助散热器的出口的制冷剂温度来控制向散热器和辅助散热器送出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送风风扇的送风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241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的制冷剂回路装置中,根据辅助散热器的出口的制冷剂温度来控制向散热器和辅助散热器送出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送风风扇的送风量,因此无法探测出在热泵运转中冷冻能力变得过剩的情况下压缩机吸引液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所谓的回液现象的产生,其结果是难以避免回液现象。
为了避免所述回液现象的产生,能够通过将能够改变转速的变频压缩机应用为压缩机、或者将能够调整开度的电子膨胀阀应用为膨胀机构来进行应对,但是变频压缩机、电子膨胀阀昂贵,其结果是招致制造成本的增大,并不理想。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冷冻能力调整为期望的大小并且避免回液现象的产生的制冷剂回路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制冷剂回路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具备:主回路,其是利用制冷剂管路将冷却器、压缩机、散热器、辅助散热器以及膨胀机构依次连接来构成的,在所述冷却器中使制冷剂蒸发来对设置有该冷却器的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冷却,其中,所述压缩机从所述冷却器吸引制冷剂来压缩该制冷剂,所述散热器使由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散热,所述辅助散热器在所述散热器的下游侧使通过的制冷剂散热,所述膨胀机构使在所述辅助散热器中散热后的制冷剂绝热膨胀;加热器,其与导入管路连接并且设置于作为加热对象的室,该导入管路设置成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管路分支出来的形态,在通过所述导入管路被供给了由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的情况下,所述加热器使该制冷剂散热来对该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加热;以及返回管路,其设置成将所述加热器与所述辅助散热器的入口侧的制冷剂管路连接的形态,将在所述加热器中散热后的制冷剂送出到所述主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外部空气送风单元,其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附近,且在被驱动的情况下将所述室的外部空气送出到所述散热器和所述辅助散热器;制冷剂温度检测单元,其对被所述压缩机吸引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以及控制单元,其根据通过所述制冷剂温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来使所述外部空气送风单元的送风量增减,从而对所述冷却器中的冷冻能力进行控制。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制冷剂回路装置中,所述主回路具备内部热交换器,该内部热交换器使在所述辅助散热器中散热后的制冷剂与在所述冷却器中蒸发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所述制冷剂温度检测单元对通过所述内部热交换器后被所述压缩机吸引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制冷剂回路装置中,所述加热器设置于设置有所述冷却器的任意的室。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制冷剂回路装置中,所述制冷剂是二氧化碳。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控制单元根据由对被压缩机吸引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制冷剂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来使将室的外部空气送出到散热器和辅助散热器的外部空气送风单元的送风量增减,从而对冷却器中的冷冻能力进行控制,因此能够使冷冻能力近似为期望的大小。而且,控制单元能够直接获得被压缩机吸引的制冷剂的温度,能够抑制液相制冷剂被压缩机吸引的情况。因而,起到能够将冷冻能力调整为期望的大小并且避免回液现象的产生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正面观察应用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装置的自动售货机的内部构造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2表示图1所示的自动售货机的内部构造,是右侧的商品收容库的截面侧视图。
图3是概念性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装置的概念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装置的特征性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控制部所实施的库外送风风扇驱动控制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送风量可变控制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送风量调整控制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装置中的制冷剂的状态变化的莫里尔线图(P-h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体柜;3:商品收容库;20:制冷剂回路;30:主回路;31:压缩机;32:散热器;33:辅助散热器;34:冷却器;35:制冷剂管路;38:第一毛细管;40a、40b、40c:第二毛细管;41:内部热交换器;45:导入管路;46:加热器;47:返回管路;50:控制部;51:输入处理部;52:判定处理部;53:比较处理部;54:设定处理部;55:驱动处理部;59:存储器;F1:库外送风风扇;F2:库内送风风扇;S:出口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制冷剂回路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从正面观察应用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装置的自动售货机的内部构造的情况的说明图。在此例示的自动售货机具备主体柜1。
主体柜1形成为在前表面具有开口1a(参照图2)的长方状的壳体。在该主体柜1中,例如被2个绝热分隔板2分隔出的3个独立的商品收容库3以左右并排的形态设置于该主体柜1的内部。这些商品收容库3是将罐装饮料、聚酯瓶装饮料等商品以维持为期望的温度的状态进行收容的室,具有绝热构造。
图2表示图1所示的自动售货机的内部构造,是右侧的商品收容库的截面侧视图。此外,在此示出右侧的商品收容库3(下面适当地也称为右库3a)的内部构造,但中央的商品收容库3(下面适当地也称为中库3b)和左侧的商品收容库3(下面适当地也称为左库3c)的内部构造也是与右库3a大致相同的结构。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右侧表示从正面观察自动售货机时的右方,左侧表示从正面观察自动售货机时的左方。
如所述图2所示,在主体柜1的前表面设置有外门4和内门5。外门4用于开闭主体柜1的前表面的开口1a,内门5用于开闭商品收容库3的前表面。该内门5被上下地分割,上侧的门5a用于在补充商品时进行开闭。
在上述商品收容库3中设置有收纳架6、排出机构7以及滑道8。收纳架6用于将商品以沿着上下方向排列的形态进行收纳。排出机构7设置于收纳架6的下部,用于逐个地排出该收纳架6中收纳的商品群的位于最下层的商品。滑道8用于将从排出机构7排出的商品经由设置于内门5的下侧的门5b的商品搬出口5c引导至设置于外门4的商品取出口4a。
图3是概念性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装置的概念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装置的特征性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在此例示的制冷剂回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20、出口温度传感器S、库外送风风扇F1以及控制部50,在该制冷剂回路20的内部封入有例如二氧化碳等制冷剂。制冷剂回路20构成为具备主回路30、导入管路45、加热器46以及返回管路47。
主回路30是利用制冷剂管路35将压缩机31、散热器32、辅助散热器33以及冷却器34连接来构成的。此外,制冷剂管路35是将制冷剂配管适当连接来形成的。
如图2中也示出的那样,压缩机31设置于设备室9。设备室9是主体柜1的内部的、与商品收容库3划分开且位于商品收容库3的下方侧的室。该压缩机31根据从控制部50提供的指令来被驱动,在被驱动的情况下,通过吸引口来吸引制冷剂,将吸引到的制冷剂进行压缩来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高压制冷剂)后从喷出口喷出该制冷剂。
散热器32与压缩机31同样地设置于设备室9,也就是说设置于作为室的商品收容库3的外部。该散热器32使被压缩机31压缩后通过的制冷剂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来使制冷剂散热。在将该散热器32与压缩机31连接的制冷剂管路35上设置有三通阀36。关于所述三通阀36在后面叙述。
辅助散热器33以与散热器32相邻的形态设置于设备室9。该辅助散热器33与散热器32相比容量小,但是与散热器32同样地使通过的制冷剂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来使制冷剂散热。
设置有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3个)冷却器34,冷却器34配设于各商品收容库3的内部低域且背面管道10的前方侧。在各冷却器34的附近配设有库内送风风扇F2。库内送风风扇F2根据从控制部50提供的指令来被驱动,在被驱动的情况下使商品收容库3的内部空气循环。
将这些冷却器34与辅助散热器33连接的制冷剂管路35被设置于其中途的分配器37分支为3个,分别与设置于右库3a的冷却器34(下面也称为右冷却器34a)、设置于中库3b的冷却器34(下面也称为中冷却器34b)以及设置于左库3c的冷却器34(下面也称为左冷却器34c)的入口侧连接。
另外,在该制冷剂管路35中,在从辅助散热器33至分配器37的中途设置有第一毛细管38,并且在从分配器37至左冷却器34c、中冷却器34b以及右冷却器34a的中途设置有电磁阀39a、39b、39c和第二毛细管40a、40b、40c。
第一毛细管38使所通过的制冷剂减压来进行绝热膨胀。电磁阀39a、39b、39c是根据从控制部50提供的指令来进行开闭的阀,在处于开状态的情况下,容许制冷剂的通过,另一方面,在处于闭状态的情况下,限制制冷剂的通过。第二毛细管40a、40b、40c与第一毛细管38同样地使所通过的制冷剂减压来进行绝热膨胀。该第一毛细管38和该第二毛细管40a、40b、40c构成使在辅助散热器33中散热后的制冷剂绝热膨胀的膨胀机构。
与上述冷却器34的出口侧连接的制冷剂管路35在中途的第一合流点P1处合流后与压缩机31连接。
在这种主回路30中,图3中的标记41是内部热交换器。内部热交换器41使从辅助散热器33向第一毛细管38通过的制冷剂(高压制冷剂)与从第一合流点P1向压缩机31通过的制冷剂(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导入管路45的一端与三通阀36连结。也就是说,导入管路45设置成从压缩机31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管路35分支出来的形态。此外,导入管路45是与制冷剂管路35同样地将制冷剂配管适当连接来形成的。
上述三通阀36是能够在第一送出状态与第二送出状态之间选择其一地切换的阀,该第一送出状态是向散热器32送出由压缩机31压缩后的制冷剂的状态,该第二送出状态是向导入管路45送出由压缩机31压缩后的制冷剂的状态。根据从控制部50提供的指令来进行所述三通阀36的切换动作。
加热器46与导入管路45连接并且设置于左库3c。在通过导入管路45向该加热器46供给由压缩机31压缩后的制冷剂的情况下,该加热器46使该制冷剂散热来对左库3c的内部空气进行加热。此外,加热器46既可以设置成与左冷却器34c形成为一体,也可以设置成与左冷却器34c为相分别的个体。
返回管路47的一端与加热器46的出口侧连接,另一端以与将散热器32及辅助散热器33连接的制冷剂管路35在第二合流点P2处合流的形态连接于该制冷剂管路35。也就是说,返回管路47将在加热器46中散热后的制冷剂送出到主回路30。此外,导入管路45是与制冷剂管路35、导入管路45同样地将制冷剂配管适当连接来形成的。
出口温度传感器S设置于主回路30(制冷剂回路20)中的内部热交换器41的低压制冷剂的出口附近。该出口温度传感器S是对通过了内部热交换器41的制冷剂(低压制冷剂)的温度、即被压缩机31吸引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制冷剂温度检测单元。所述出口温度传感器S将检测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下面也称为出口温度)作为出口温度信号送出到控制部50。
库外送风风扇F1设置于设备室9中的散热器32的附近。该库外送风风扇F1根据从控制部50提供的指令来被驱动,该库外送风风扇F1是在被驱动的情况下将作为商品收容库3的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送出到散热器32和辅助散热器33的外部空气送风单元。
控制部50按照存储器59中存储的程序、数据来统一地控制各部的动作。该控制部50具备输入处理部51、判定处理部52、比较处理部53、设定处理部54以及驱动处理部55。此外,控制部50例如可以通过使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等处理装置执行程序来实现、即通过软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等硬件来实现,还可以同时使用软件和硬件来实现。
输入处理部51接收从出口温度传感器S提供的出口温度信号、来自自动售货机控制部100的指令信号来输入出口温度、指令。在此,自动售货机控制部100对应用制冷剂回路装置的自动售货机的动作进行统一控制。此外,输入处理部51使由出口温度传感器S输入的出口温度适当地存储到存储器59。
判定处理部52判定通过输入处理部51输入的出口温度是否处于预先决定的送风量可变温度范围T(T1<T<T2)。另外,判定处理部52判定通过输入处理部51输入的出口温度是否处于预先设定的目标温度范围U(T3≤U≤T4)。在此,目标温度范围U的下限温度T3比用于规定送风量可变温度范围T的温度T1高,目标温度范围U的上限温度T4比用于规定送风量可变温度范围T的温度T2低。
比较处理部53在后述的送风量可变控制中将通过输入处理部51输入的出口温度与存储器59中存储的上一次的出口温度进行比较。
设定处理部54按照预先决定的表来设定库外送风风扇F1的送风量的比例(占空比)。
驱动处理部55对库外送风风扇F1送出驱动指令或驱动停止指令,使库外送风风扇F1被驱动或停止驱动。
具有如以上那样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装置如下那样对商品收容库3中收容的商品进行冷却和加热。在此,说明进行HCC运转(对左库3c的内部空气进行加热、对右库3a和中库3b的内部空气进行冷却的热泵运转)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控制部50使三通阀36为第二送出状态并使电磁阀39c闭合,并且使电磁阀39a、39b打开。由此,由压缩机3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由处于第二送出状态的三通阀36来流入到导入管路45,通过该导入管路45后到达加热器46。到达加热器46后的制冷剂在通过该加热器46的过程中与左库3c的内部空气进行热交换来散热。由此左库3c的内部空气被加热。通过驱动库内送风风扇F2,加热后的内部空气在左库3c的内部循环,由此左库3c中收容的商品被循环的内部空气加热。
在加热器46中散热后的制冷剂在返回管路47中流通,经第二合流点P2到达辅助散热器33。到达辅助散热器33后的制冷剂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来进一步散热,之后通过内部热交换器41。像这样通过了内部热交换器41的制冷剂在第一毛细管38中被减压来进行绝热膨胀,在分配器37中被分支为2股。分支为2股的制冷剂在第二毛细管40a、40b中被减压来进行绝热膨胀后到达右冷却器34a和中冷却器34b,在该右冷却器34a和该中冷却器34b中分别蒸发来从各商品收容库3的内部空气夺取热,对该内部空气进行冷却。通过驱动各库内送风风扇F2,冷却后的内部空气在各商品收容库3的内部循环,由此各商品收容库3(右库3a和中库3b)中收容的商品被冷却。在右冷却器34a和中冷却器34b中蒸发后的制冷剂在第一合流点P1处合流之后通过内部热交换器41,被压缩机31吸引从而被压缩机31压缩,重复上述的循环。
在这种制冷剂回路装置中,在通过输入处理部51输入了由自动售货机控制部100提供的控制指令的情况下,控制部50与上述HCC运转并行地实施库外送风风扇驱动控制。
图5是表示控制部所实施的库外送风风扇驱动控制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在该库外送风风扇驱动控制中,控制部50通过设定处理部54将送风量设定为100%(步骤S110)。像这样将送风量设定为100%的控制部50通过驱动处理部55向库外送风风扇F1送出驱动指令使得送风量成为所述比例(100%)(步骤S140),利用内置的时钟来等待规定时间(例如10秒)的经过(步骤S170)。也就是说,控制部50在库外送风风扇驱动控制的执行中,以使送风量为100%的方式驱动库外送风风扇F1直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
在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170:“是”),控制部50每隔预先决定的时间(例如15秒~20秒)重复实施一次送风量可变控制(步骤S200)。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送风量可变控制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在该送风量可变控制中,控制部50等待从出口温度传感器S通过输入处理部51输入出口温度(步骤S201)。然后,在从出口温度传感器S通过输入处理部51输入了出口温度的情况下(步骤S201:“是”),控制部50通过判定处理部52判定出口温度是否处于送风量可变温度范围T(步骤S202、步骤S203)。
在出口温度为低于送风量可变温度范围T的最大温度T1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202:“是”)、即在出口温度低于送风量可变温度范围T的情况下,控制部50通过设定处理部54将送风量设定为0%(步骤S204),通过驱动处理部55向库外送风风扇F1送出驱动停止指令(步骤S205),之后使过程返回,结束本次的送风量可变控制。
据此,辅助散热器33中的制冷剂的散热量下降,能够向冷却器34(右冷却器34a和中冷却器34b)中的冷冻能力降低的方向变化。进一步详细地对这种情况进行说明,在出口温度为T1以下的情况下,被压缩机31吸引的制冷剂的温度非常低,冷却器34中的冷冻能力过剩。当像这样冷冻能力过剩时,存在产生回液现象的担忧,该回液现象是通过了冷却器34的制冷剂以液相状态被压缩机31吸引的现象。因此,通过停止驱动库外送风风扇F1,能够使辅助散热器33中的制冷剂的散热量下降并使冷却器34中的冷冻能力降低,从而避免回液现象的产生。
在出口温度为超过送风量可变温度范围T的最小温度T2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02:“否”,步骤S203:“是”)、即在出口温度超过送风量可变温度范围T的情况下,控制部50通过设定处理部54将送风量设定为100%(步骤S206),通过驱动处理部55向库外送风风扇F1送出驱动指令使得送风量成为所述比例(100%)(步骤S207),之后使过程返回,结束本次的送风量可变控制。
据此,辅助散热器33中的制冷剂的散热量增加,能够向冷却器34中的冷冻能力增大的方向变化。进一步详细地对这种情况进行说明,在出口温度为T2以上的情况下,被压缩机31吸引的制冷剂的温度非常高,存在以下担忧:不仅冷却器34中的冷冻能力不足,而且在制冷剂回路20中制冷剂为高压的区域(高压区域)处的制冷剂压力过大。当像这样制冷剂回路20中的高压区域处的制冷剂压力过大时,认为高压异常,压缩机31等停止,结果是无法再进行HCC运转。因此,通过以使送风量为100%的方式驱动库外送风风扇F1,能够使辅助散热器33中的制冷剂的散热量增加并使冷却器34中的冷冻能力增大,从而将制冷剂回路20中的高压的制冷剂的压力收敛于规定范围。
另外,在出口温度处于送风量可变温度范围T的情况下(步骤S202:“否”,步骤S203:“否”),控制部50通过判定处理部52判定出口温度是否处于目标温度范围U(步骤S208、步骤S209)。
即,在出口温度为目标温度范围U的下限温度T3以上且上限温度T4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208:“是”,步骤S209:“是”),控制部50通过设定处理部54将送风量维持设定(步骤S210),之后使过程返回,结束本次的送风量可变控制。
其结果,能够维持库外送风风扇F1的送风量,将出口温度维持为目标温度范围U。
另一方面,在出口温度脱离目标温度范围U的情况下、即在出口温度小于下限温度T3的情况下(步骤S208:“否”)或在出口温度超过上限温度T4的情况下(步骤S209:“否”),控制部50实施送风量调整控制(步骤S220)。
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送风量调整控制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在该送风量调整控制中,控制部50通过比较处理部53从存储器59读出在刚才的送风量可变控制中存储于存储器59的上一次的出口温度(下面也称为上一次温度)(步骤S221),进行出口温度与上一次温度的比较(步骤S222、步骤S223)。
在出口温度超过上一次温度的情况下(步骤S222:“是”),控制部50通过设定处理部54将送风量设定成增大预先决定的比例(例如5%左右)(步骤S224)。
然后,控制部50通过驱动处理部55向库外送风风扇F1送出驱动指令使得送风量成为在步骤S224中设定的比例(步骤S225),之后使过程返回,结束本次的送风量调整控制,由此结束本次的送风量可变控制。
其结果,库外送风风扇F1的送风量增大预先决定的比例,由此,辅助散热器33中的散热量增大,由此能够使冷却器34中的冷冻能力增大。进一步详细地对这种情况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装置中的制冷剂的状态变化的莫里尔线图(P-h线图)。
在该图8中,A是制冷剂回路装置当作目标的制冷剂的循环。在所述A的循环中,到与冷却器34中的蒸发工序中的饱和蒸气压曲线D交叉为止的长度a表示冷冻能力。
如上所述,在步骤S222中出口温度超过上一次温度的情况下,冷冻能力与上一次相比降低,因此当前时间点下的制冷剂的循环为冷冻能力b比目标的制冷剂循环A的冷冻能力a小的B。然后,库外送风风扇F1的送风量增大预先决定的比例来使辅助散热器33中的散热量增大,由此能够使当前时间点下的制冷剂循环B近似于目标的制冷剂循环A。
在出口温度低于上一次温度的情况下(步骤S222:“否”,步骤S223:“是”),控制部50通过设定处理部54将送风量设定成降低预先决定的比例(例如5%左右)(步骤S226)。然后,控制部50通过驱动处理部55向库外送风风扇F1送出驱动指令使得送风量成为在步骤S226中设定的比例(步骤S227),之后使过程返回,结束本次的送风量调整控制,由此结束本次的送风量可变控制。
其结果,库外送风风扇F1的送风量降低预先决定的比例,由此辅助散热器33中的散热量减少,由此能够使冷却器34中的冷冻能力降低。进一步详细地对这种情况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步骤S222和步骤S223中出口温度低于上一次温度的情况下,冷冻能力与上一次相比增大,因此当前时间点下的制冷剂的循环为冷冻能力c比目标的制冷剂循环A的冷冻能力a大的C。然后,库外送风风扇F1的送风量减少预先决定的比例,使辅助散热器33中的散热量减少,由此能够使当前时间点下的制冷剂循环C近似于目标的制冷剂循环A。
在出口温度与上一次温度一致的情况下(步骤S222:“否”,步骤S223:“否”),控制部50通过设定处理部54将送风量维持设定(步骤S228),之后使过程返回,结束本次的送风量调整控制,由此结束本次的送风量可变控制。
其结果,能够维持库外送风风扇F1的送风量,由此维持辅助散热器33中的散热量和冷却器34中的冷冻能力。进一步详细地对这种情况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步骤S222和步骤S223中出口温度与上一次温度一致的情况下,当前时间点下的冷冻循环与目标的冷冻循环A一致。因此,通过维持辅助散热器33中的散热量和冷却器34中的冷冻能力,能够使当前时间点的制冷剂循环保持为与目标的制冷剂循环A一致的状态。
每隔规定时间重复实施一次这种送风量可变控制的控制部50在通过输入处理部51输入了从自动售货机控制部100提供的控制停止指令的情况下(步骤S230:“是”),通过驱动处理部55向库外送风风扇F1送出驱动停止指令(步骤S260),之后使过程返回,结束本次的库外送风风扇驱动控制。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装置,控制部50根据通过出口温度传感器S检测出的出口温度的变化来使库外送风风扇F1的送风量增减从而对冷却器34中的冷冻能力进行控制,因此能够使冷冻能力近似为目标的冷冻能力。而且,控制部50输入出口温度,因此能够直接得到被压缩机31吸引的制冷剂的温度,能够抑制液相制冷剂被压缩机31吸引的情况。因而,能够将冷冻能力调整为期望的大小并且避免回液现象的产生。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出口温度传感器S设置于内部热交换器41的低压制冷剂的出口附近,但是在本发明中,制冷剂温度检测单元只要能够检测被压缩机吸引的制冷剂的温度即可,其配设场所没有特别限定。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加热器46设置于左库3c,但是在本发明中,作为加热对象的室也可以未设置冷却器。

Claims (4)

1.一种制冷剂回路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具备:
主回路,其是利用制冷剂管路将冷却器、压缩机、散热器、辅助散热器以及膨胀机构依次连接来构成的,在所述冷却器中使制冷剂蒸发来对设置有该冷却器的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冷却,其中,所述压缩机从所述冷却器吸引制冷剂来压缩该制冷剂,所述散热器使由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散热,所述辅助散热器在所述散热器的下游侧使通过的制冷剂散热,所述膨胀机构使在所述辅助散热器中散热后的制冷剂绝热膨胀;
加热器,其与导入管路连接并且设置于作为加热对象的室,该导入管路设置成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管路分支出来的形态,在通过所述导入管路被供给了由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的情况下,所述加热器使该制冷剂散热来对该室的内部空气进行加热;以及
返回管路,其设置成将所述加热器与所述辅助散热器的入口侧的制冷剂管路连接的形态,将在所述加热器中散热后的制冷剂送出到所述主回路,
所述制冷剂回路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外部空气送风单元,其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附近,且在被驱动的情况下将所述室的外部空气送出到所述散热器和所述辅助散热器;
制冷剂温度检测单元,其对被所述压缩机吸引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单元,其根据通过所述制冷剂温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的变化来使所述外部空气送风单元的送风量增减,从而对所述冷却器中的冷冻能力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回路具备内部热交换器,该内部热交换器使在所述辅助散热器中散热后的制冷剂与在所述冷却器中蒸发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所述制冷剂温度检测单元对通过所述内部热交换器后被所述压缩机吸引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剂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设置于设置有所述冷却器的任意的室。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是二氧化碳。
CN201810284043.5A 2017-04-24 2018-04-02 制冷剂回路装置 Pending CN1087312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5548 2017-04-24
JP2017085548A JP2018185069A (ja) 2017-04-24 2017-04-24 冷媒回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31290A true CN108731290A (zh) 2018-11-02

Family

ID=63941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84043.5A Pending CN108731290A (zh) 2017-04-24 2018-04-02 制冷剂回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185069A (zh)
CN (1) CN108731290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3352A (zh) * 2001-04-20 2003-12-24 约克国际公司 控制从制冷系统的冷凝器中去除热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1097100A (zh) * 2006-06-30 2008-01-02 富士电机零售设备系统株式会社 制冷剂回路
JP2010009105A (ja) * 2008-06-24 2010-01-14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自動販売機
CN102331067A (zh) * 2011-05-24 2012-01-25 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 直流变频空调器中制冷循环时压缩机保护的控制方法
JP2013235432A (ja) * 2012-05-09 2013-11-21 Fuji Electric Co Ltd 冷媒回路装置
WO2015111141A1 (ja) * 2014-01-21 2015-07-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204787376U (zh) * 2015-06-02 2015-11-18 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风扇转速调速装置的冷凝机组
CN105823213A (zh) * 2016-05-13 2016-08-03 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 热泵热水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3352A (zh) * 2001-04-20 2003-12-24 约克国际公司 控制从制冷系统的冷凝器中去除热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1097100A (zh) * 2006-06-30 2008-01-02 富士电机零售设备系统株式会社 制冷剂回路
JP2010009105A (ja) * 2008-06-24 2010-01-14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自動販売機
CN102331067A (zh) * 2011-05-24 2012-01-25 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 直流变频空调器中制冷循环时压缩机保护的控制方法
JP2013235432A (ja) * 2012-05-09 2013-11-21 Fuji Electric Co Ltd 冷媒回路装置
WO2015111141A1 (ja) * 2014-01-21 2015-07-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204787376U (zh) * 2015-06-02 2015-11-18 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风扇转速调速装置的冷凝机组
CN105823213A (zh) * 2016-05-13 2016-08-03 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 热泵热水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85069A (ja) 2018-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26180B1 (ko) 냉장고 및 그 제어방법
KR20170013766A (ko) 냉장고
US8769975B2 (en) Apparatus for refrigeration cycle and refrigerator
CN103874892B (zh) 空气调节装置
KR20170013767A (ko) 냉장고
US20140116078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U2007339559B2 (en) Cooling a separate room in a refrigerator
US20150121928A1 (en) Refrigerator
CN107192200A (zh) 多门冰箱
CN108731290A (zh) 制冷剂回路装置
CN106257201A (zh) 冰箱的制冰管道和使用它的制冰方法
US20180135902A1 (en) Refrigerant circuit device
CN106257204A (zh) 冰箱的制冰管道和使用它的制冰方法
JP7192273B2 (ja) 冷媒回路装置
JP2006046811A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自動販売機
CN115111871A (zh) 冷藏冷冻装置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CN106257200A (zh) 冰箱和其制冰方法
JP2007187370A (ja) 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KR20150089228A (ko) 냉장고
EP4279841A1 (en) Refrigerator appliance with convertible compartment
KR101954198B1 (ko) 냉장고
JP2013185775A (ja) 分配器
CN112923628B (zh) 一种具有干区间室的冰箱
JP7275892B2 (ja) 冷却装置
JP6387672B2 (ja) 冷媒回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