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29976B - 一种整机油路装置及流向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整机油路装置及流向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29976B
CN108729976B CN201810329350.0A CN201810329350A CN108729976B CN 108729976 B CN108729976 B CN 108729976B CN 201810329350 A CN201810329350 A CN 201810329350A CN 108729976 B CN108729976 B CN 1087299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rankshaft
pipe
duct
box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2935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29976A (zh
Inventor
廖朝斌
王世强
傅祥
车彦霖
谢同春
吕华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Lifan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fan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an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an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32935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299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87299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299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299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299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3Mounting or connecting of lubricant purifying means relative to the machine or engine; Details of lubricant purify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20Adjusting or compensating clearance
    • F01L1/22Adjusting or compensating clearance automatically, e.g. mechanically
    • F01L1/24Adjusting or compensating clearance automatically, e.g. mechanically by fluid means, e.g. hydraulically
    • F01L1/245Hydraulic tapp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6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crankshafts or connecting rods with lubricant passageways, e.g. bo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10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lubricant venting or purifying means, e.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5/00Heating, cooling, 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lubricant; Lubrication means facilitating engine starting
    • F01M5/002Coo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整机油路装置及流向控制方法,所述的油路流向控制方法为:机油通过吸油盘经初过滤,被吸到机油泵,经箱盖油泵油道、油冷器进油管进入到油冷器进行冷却,经油冷器到油冷器出油管,流到箱体进油道口、经过箱体机油滤清器油道进入机油滤清器,从出来经管接头到箱体油道,此处分为两路,一路去润滑曲轴左轴套,一路向右;向右油道再分为两路,一路流向曲轴润滑右轴套,通过轴套凹槽,向上流到箱体凸轮孔、凸轮轴油道,润滑凸轮轴左轴颈;另一路流向高压油管,流到第一液力推杆油道和第二液力推杆油道。其优点表现在,油道分布合理,润滑效果好,制作成本低,降低机油温度,同时具有保压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整机油路装置及流向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油机润滑系统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整机油路装置及流向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汽油机是用汽油作燃料的一种动力机械,由气缸、曲柄连杆机构、配气系统、供油系统、润滑系统和点火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润滑系统是将一定粘度的润滑油输送在各部件表面,实现液体摩擦,减小摩擦阻力,减轻机件的磨损,以满足工作需求。
然而,现有的汽油机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
首先,现有技术中的油路装置中,机油滤清器是通过安装座固定在曲轴箱盖上,其安装座的引入,结构铸造不便,不利于润滑油道的合理分布,而且油道加工上比较困难,增加了技术难度和生产成本,不能满足汽油机的需求。
其次,现有技术中的油路装置中,不能对机油进行冷却,即不能对汽油机各零件进行有效冷却。然而,汽油机在工作过程中,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只有25%~40%转化成有效功,其余的则以不同的热传递方式通过各零件传递给周围环境。而炙热燃气直接接触的所有零件,导致热负荷过高,一方面,零件热应力和热变形过大,另一方面,材料强度在高温下会迅速下降,还会产生高温蠕变,从而导致各磨擦副剧烈磨损。
另外,现有技术中的油路装置中,大都采用液压挺柱,不能保证气门间间隙距离,导致常常需要调节气门间隙,使得维修不方便,有的虽然引用了液压挺柱,但所对应的油路装置中,不能对液压挺柱进行保压,即润滑油不具有液压作用,导致液压挺柱不能保证气门间间隙距离。
中国专利文献CN201420265879.8,申请日20140523,专利名称为:机油油路系统。该机油油路系统,包括汽油机的机箱,机箱中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曲轴的曲轴箱,曲轴箱上方设置有活塞缸,曲轴箱的侧面设置有用于容纳正时齿轮、从动齿轮和凸轮的凸轮腔和用于容纳机油的机油箱,凸轮腔通过机油管与机油箱相连通,曲轴的轴端贯穿凸轮腔,曲轴位于凸轮腔的主轴颈外表面设置有径向收油孔,曲轴的轴向设置有油道,油道的一端与收油孔相导通、另一端位于连杼轴颈下方并与曲轴箱相导通,曲轴箱底部靠近凸轮腔的一侧面连通有油管。
上述专利文献的机油油路系统,能够实现了汽油机润滑油路和链条润滑油路的统一、使整个汽油机的结构紧凑等有益效果。但是,关于一种油道分布合理,制作成本低,降低机油温度,同时具有保压作用的技术方案则无相应公开。
综上所述,需要一种油道分布合理,制作成本低,降低机油温度,同时具有保压作用的整机油路装置及流向控制方法。而关于这种油路装置及流向控制方法目前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油道分布合理,制作成本低,降低机油温度,同时具有保压作用的整机油路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整机油路流向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整机油路装置,所述的油路装置包括箱盖;所述的箱盖底部设有吸油盘;所述的吸油盘通过管路连接机油泵;所述的机油泵和箱盖油泵油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箱盖油泵油道另一端与进油管连接;所述进油管另一端和油冷器连接;所述的油冷器上还连接出油管;所述的出油管另一端连接箱体进油道口;所述的箱体进油道口与箱体机油滤清器油道相通;所述的箱体机油滤清器油道固定在机油滤清器上;
所述机油滤清器通过管接头直接固定在箱盖上;所述的机油滤清器的出口和管接头相通;所述管接头的出口和箱体油道的中部相通;所述箱体油道的一端出口和曲轴左轴套相通;所述的箱体油道和右曲轴油道建立连接;
所述的右曲轴油道一端连接曲轴右轴套,所述曲轴右轴套上设有轴套凹槽,并在轴套凹槽上设置曲轴斜油道,曲轴斜油道和曲轴销油道相通,所述曲轴右轴套的顶端与箱体凸轮轴油道相通,所述箱体凸轮轴油道的另一端固定在箱体凸轮孔上,所述箱体凸轮孔的另一端与凸轮轴油道一端端部相通;所述的凸轮轴油道另一端和凸轮轴左轴颈相通;
所述的右曲轴油道另一端连接高压油管;所述高压油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液力推杆油道和第二液力推杆油道,所述的第一液力推杆油道和第二液力推杆油道均和液压挺柱的液力推杆孔相通。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油冷器为内置式结构形式。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液力推杆油道和第二液力推杆油道相对高压油管为并联分布的形式。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高压油管为向上弯曲分布的形式。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管接头为内接管和外接管组合形成的结构形式,且内接管与外接管之间形成环形腔。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进油管和出油管均设置在油冷器的同一侧。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曲轴左轴套固定在箱盖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吸油盘上设有集滤器。
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整机油路流向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机油通过吸油盘进行初步过滤,机油泵将吸油盘过滤的机油进行抽吸,机油泵的输出端通过箱盖油泵油道、进油管将机油输入到油冷器进行冷却;
步骤S2、通过出油管将油冷器中冷却的机油排出,机油通过出油管流到箱体进油道口、经过箱体机油滤清器油道进入机油滤清器中;
步骤S3、机油从机油滤清器出来后,经管接头流入到箱体油道中;
步骤S31、箱体油道中输出的机油一路去润滑曲轴左轴套;
步骤S32、箱体油道中输出的机油另一路输送到曲轴油道中;
步骤S321、曲轴油道中的机油一路流向曲轴润滑右轴套,通过轴套凹槽,向上流到箱体凸轮孔、凸轮轴油道,润滑凸轮轴左轴颈;
步骤S322、曲轴油道中的机油另一路流向高压油管,流到第一液力推杆油道和第二液力推杆油道,最终进入液压挺柱的液力推杆孔进行保压。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S321中,在曲轴右轴套中建立曲轴斜油道,机油经曲轴斜油道流入曲轴销油道中。
本发明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一种整机油路装置及流向控制方法,油道分布合理,润滑效果好,制作成本低,降低机油温度,同时具有保压作用;
2、机油滤清器是通过管接头固定在曲轴箱盖上,该设计方式具有以下效果:调整机油滤清器结构设计,取消了箱体与机油滤清器之间的安装座,重新布局油路,油道分布合理,无需在安装座上布局油道,使开发模成本减少,结构紧凑,降低工序和成本;
3、油冷器上设置进油管和出油管,进油管负责将待需要的机油输送到油冷器进行冷却,出油管负责将油冷器已经冷却的机油进行输出,以对各零件进行润滑,油冷器降低了机油温度,提高润滑效果,保证了汽油机运行的稳定性;
4、油冷器设置为内置式,减小空间体积,且使得装个装置外形美观;设有液压挺柱,液压挺柱用于保证气门间隙,不需要调整气门间隙,维修方便,本机采用可免除调整气门间隙的麻烦;
5、设有高压油管,高压油管用于增强管路的油压,该设计方式使得通过高压油管输送到液压挺柱的液力推杆孔后,使得机油具有保压作用,液压挺柱的灵敏度高,可靠性好;
6、专门针对曲轴左轴套建立润滑油路,实现了曲轴左轴套的润滑;
7、对轴套凹槽、箱体凸轮孔、凸轮轴,凸轮轴左轴颈建立润滑油路,不仅实现了对主要部件曲轴和凸轮轴的润滑,还能对曲轴和凸轮轴相关的局部零件进行润滑,润滑充分且全面。
8、油路流向控制方法为:机油通过吸油盘经初过滤,被吸到机油泵,经箱盖油泵油道、进油管进入到油冷器进行冷却,经油冷器到油冷器出油管,流到箱体进油道口、经过箱体机油滤清器油道进入机油滤清器,从出来经管接头到箱体油道,此处分为两路,一路去润滑曲轴左轴套,一路向右;向右油道再分为两路,一路流向曲轴润滑右轴套,通过轴套凹槽,向上流到箱体凸轮孔、凸轮轴油道,润滑凸轮轴左轴颈;另一路流向高压油管,流到第一液力推杆油道和第二液力推杆油道。该油路流向控制方式与出传统油路流向控制方法相比,润滑效果更佳,且有保压功能。
9.管接头为内接管和外接管组合形成的结构形式,且内接管与外接管之间形成环形腔,使得机油滤清器固定效果确切,可靠性好。
10、进油管和出油管均设置在油冷器的同一侧,合理分布空间,减小空间占有率。
11、曲轴左轴套固定在箱盖上,通过箱盖作为支撑件,稳定性好,吸油盘设有集滤器,可对机油初步过滤。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整机油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整机油路流向控制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油冷器 2.出油管
3.进油管 4.高压油管
5.机油滤清器 6.右曲轴油道
7.箱盖油泵油道 8.箱体凸轮轴油道
9.曲轴斜油道 10.曲轴销油道
11.机油泵 12.吸油盘
13.箱体进油道口 14.管接头
15.箱体机油滤清器油道 16.箱体凸轮孔
17.凸轮轴油道 18.第一液力推杆油道
19.液力推杆孔 20.第二液力推杆油道
21.箱盖 22.箱体油道
23.曲轴左轴套 24.轴套凹槽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整机油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种整机油路装置,所述的油路装置包括箱盖21;所述的箱盖21底部设有吸油盘12;所述的吸油盘12通过管路连接机油泵11;所述的机油泵11和箱盖21油泵通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箱盖21油泵通道另一端与进油管3连接;所述进油管3另一端和油冷器1连接;所述的油冷器1上还连接出油管2;所述的出油管2另一端连接箱体进油道口13;所述的箱体进油道口13与箱体机油滤清器油道15相通;所述的箱体机油滤清器油道15固定在机油滤清器5上;
所述机油滤清器5通过管接头14直接固定在箱盖21上;所述的机油滤清器5的出口和管接头14相通;所述管接头14的出口和箱体油道22的中部相通;所述箱体油道22的一端出口和曲轴左轴套23相通;所述的箱体油道22和右曲轴油道6建立连接;
所述的右曲轴油道6一端连接曲轴右轴套,所述曲轴右轴套上设有轴套凹槽24,并在轴套凹槽24上设置曲轴斜油道9,曲轴斜油道9和曲轴销油道10相通,所述曲轴右轴套的顶端与箱体凸轮轴油道8相通,所述箱体凸轮轴油道8的另一端固定在箱体凸轮孔16上,所述箱体凸轮孔16的另一端与凸轮轴油道17一端端部相通;所述的凸轮轴油道17另一端和凸轮轴左轴颈相通;
所述的右曲轴油道6另一端连接高压油管4;所述高压油管4为向上弯曲分布的形式;所述高压油管4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液力推杆油道18和第二液力推杆油道20,第一液力推杆油道18和第二液力推杆油道20相对高压油管4为并联分布的形式;所述的第一液力推杆油道18和第二液力推杆油道20均和液压挺柱的液力推杆孔19相通。
该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
所述机油滤清器5是通过管接头14固定在曲轴箱盖21上,该设计方式具有以下效果:调整机油滤清器5结构设计,取消了箱体与机油滤清器5之间的安装座,重新布局油路,油道分布合理,无需在安装座上布局油道,使开发模成本减少,结构紧凑,降低工序和成本。
所述油冷器1上设置进油管3和出油管2,进油管3负责将待需要的机油输送到油冷器1进行冷却,出油管2负责将油冷器1已经冷却的机油进行输出,以对各零件进行润滑,油冷器1降低了机油温度,提高润滑效果,保证了汽油机运行的稳定性。且优选将油冷器1设置为内置式,减小空间体积,且使得装个装置外形美观。
所述的液压挺柱用于保证气门间隙,不需要调整气门间隙,维修方便,本机采用可免除调整气门间隙的麻烦。而传统未使用液压挺柱,需要借助其他设备进行手动调节气门间隙,维修不方便
所述的高压油管4用于增强管路的油压,该设计方式使得通过高压油管4输送到液压挺柱的液力推杆孔19后,使得机油具有保压作用,液压挺柱的灵敏度高,可靠性好。
实施例2
请参照图2,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整机油路流向控制方法流程图。一种整机油路流向控制方法,所述油路流向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机油通过吸油盘12进行初步过滤,机油泵11将吸油盘12过滤的机油进行抽吸,机油泵11的输出端通过箱盖油泵油道7、油冷器1进油管3将机油输入到油冷器1进行冷却;
步骤S2、通过出油管2将油冷器1中冷却的机油排出,机油通过出油管2流到箱体进油道口13、经过箱体机油滤清器油道15进入机油滤清器5中;
步骤S3、机油从机油滤清器5出来后,经管接头14流入到箱体油道22中;
步骤S31、箱体油道22中输出的机油一路去润滑曲轴左轴套23;
步骤S32、箱体油道22中输出的机油另一路输送到曲轴油道中;
步骤S321、曲轴油道中的机油一路流向曲轴润滑右轴套,通过轴套凹槽24,向上流到箱体凸轮孔16、凸轮轴油道17,润滑凸轮轴左轴颈;
步骤S322、曲轴油道中的机油另一路流向高压油管4,流到第一液力推杆油道18和第二液力推杆油道20,最终进入液压挺柱的液力推杆孔19进行保压。
该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
步骤S1和步骤S1中建立了冷却油路,降低了机油温度,提高润滑效果,保证了汽油机运行的稳定性。
步骤S3中,机油滤清器5的输出端将机油输入到管接头14中,无需在传统安装座上布局油道,油道分布合理。
步骤S31中,专门针对曲轴左轴套23建立润滑油路,实现了曲轴左轴套23的润滑,而传统的油路中,主要是对曲轴主油道对曲轴建立润滑油路,并没有对曲轴左轴套23建立润滑油路,不能实现对曲轴左轴套23的润滑。
步骤S321中,对轴套凹槽24、箱体凸轮孔16、凸轮轴,凸轮轴左轴颈建立润滑油路,不仅实现了对主要部件曲轴和凸轮轴的润滑,还能对曲轴和凸轮轴相关的局部零件进行润滑,润滑充分且全面。
步骤S322中对液压挺柱建立油路,使得机油对液压挺柱具有保压作用,液压挺柱的灵敏度高,可靠性好。
作为一种优选,步骤S321中,在曲轴右轴套中建立曲轴斜油道9,机油经曲轴斜油道9流入曲轴销油道10中,从而实现了对曲轴销的润滑作用。
本发明的一种整机油路装置及流向控制方法,油道分布合理,润滑效果好,制作成本低,降低机油温度,同时具有保压作用;机油滤清器5是通过管接头14固定在曲轴箱盖21上,该设计方式具有以下效果:调整机油滤清器5结构设计,取消了箱体与机油滤清器5之间的安装座,重新布局油路,油道分布合理,无需在安装座上布局油道,使开发模成本减少,结构紧凑,降低工序和成本;油冷器1上设置进油管3和出油管2,进油管3负责将待需要的机油输送到油冷器1进行冷却,出油管2负责将油冷器1已经冷却的机油进行输出,以对各零件进行润滑,油冷器1降低了机油温度,提高润滑效果,保证了汽油机运行的稳定性;油冷器1设置为内置式,减小空间体积,且使得装个装置外形美观;设有液压挺柱,液压挺柱用于保证气门间隙,不需要调整气门间隙,维修方便,本机采用可免除调整气门间隙的麻烦;设有高压油管4,高压油管4用于增强管路的油压,该设计方式使得通过高压油管4输送到液压挺柱的液力推杆孔19后,使得机油具有保压作用,液压挺柱的灵敏度高,可靠性好;专门针对曲轴左轴套23建立润滑油路,实现了曲轴左轴套23的润滑;对轴套凹槽24、箱体凸轮孔16、凸轮轴,凸轮轴左轴颈建立润滑油路,不仅实现了对主要部件曲轴和凸轮轴的润滑,还能对曲轴和凸轮轴相关的局部零件进行润滑,润滑充分且全面。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整机油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路装置包括箱盖;所述的箱盖底部设有吸油盘;所述的吸油盘通过管路连接机油泵;所述的机油泵和箱盖油泵油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箱盖油泵油道另一端与进油管连接;所述进油管另一端和油冷器连接;所述的油冷器上还连接出油管;所述的出油管另一端连接箱体进油道口;所述的箱体进油道口与箱体机油滤清器油道相通;所述的箱体机油滤清器油道固定在机油滤清器上;
所述机油滤清器通过管接头直接固定在箱盖上;所述的机油滤清器的出口和管接头相通;所述管接头的出口和箱体油道的中部相通;所述箱体油道的一端出口和曲轴左轴套相通;所述的箱体油道和右曲轴油道建立连接;
所述的右曲轴油道一端连接曲轴右轴套,所述曲轴右轴套上设有轴套凹槽,并在轴套凹槽上设置曲轴斜油道,曲轴斜油道和曲轴销油道相通,所述曲轴右轴套的顶端与箱体凸轮轴油道相通,所述箱体凸轮轴油道的另一端固定在箱体凸轮孔上,所述箱体凸轮孔的另一端与凸轮轴油道一端端部相通;所述的凸轮轴油道另一端和凸轮轴左轴颈相通;
所述的右曲轴油道另一端连接高压油管;所述高压油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液力推杆油道和第二液力推杆油道,所述的第一液力推杆油道和第二液力推杆油道均和液压挺柱的液力推杆孔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机油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冷器为内置式结构形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整机油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液力推杆油道和第二液力推杆油道相对高压油管为并联分布的形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机油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油管为向上弯曲分布的形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整机油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接头为内接管和外接管组合形成的结构形式,且内接管与外接管之间形成环形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机油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油管和出油管均设置在油冷器的同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机油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曲轴左轴套固定在箱盖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机油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盘上设有集滤器。
9.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整机油路装置的流向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机油通过吸油盘进行初步过滤,机油泵将吸油盘过滤的机油进行抽吸,机油泵的输出端通过箱盖油泵油道、进油管将机油输入到油冷器进行冷却;
步骤S2、通过出油管将油冷器中冷却的机油排出,机油通过出油管流到箱体进油道口、经过箱体机油滤清器油道进入机油滤清器中;
步骤S3、机油从机油滤清器出来后,经管接头流入到箱体油道中;
步骤S31、箱体油道中输出的机油一路去润滑曲轴左轴套;
步骤S32、箱体油道中输出的机油另一路输送到右曲轴油道中;
步骤S321、右曲轴油道中的机油一路流向曲轴润滑右轴套,通过轴套凹槽,向上流到箱体凸轮孔、凸轮轴油道,润滑凸轮轴左轴颈;
步骤S322、右曲轴油道的机油另一路流向高压油管,流到第一液力推杆油道和第二液力推杆油道,最终进入液压挺柱的液力推杆孔进行保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整机油路装置的流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21中,在轴套凹槽中建立曲轴斜油道,机油经曲轴斜油道流入曲轴销油道中。
CN201810329350.0A 2018-04-13 2018-04-13 一种整机油路装置及流向控制方法 Active CN1087299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29350.0A CN108729976B (zh) 2018-04-13 2018-04-13 一种整机油路装置及流向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29350.0A CN108729976B (zh) 2018-04-13 2018-04-13 一种整机油路装置及流向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29976A CN108729976A (zh) 2018-11-02
CN108729976B true CN108729976B (zh) 2020-08-21

Family

ID=63940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29350.0A Active CN108729976B (zh) 2018-04-13 2018-04-13 一种整机油路装置及流向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2997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88633B (en) * 2002-05-15 2006-03-08 Dana Automotive Ltd Engine lubrication system
JP6251659B2 (ja) * 2014-09-18 2017-1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水冷式内燃機関のオイル供給構造
CN206092095U (zh) * 2016-09-14 2017-04-12 苏州市双马机电有限公司 通用汽油机压力润滑及冷却系统以及具有该系统的汽油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29976A (zh) 2018-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89351B (zh) 一种航空用活塞式发动机润滑油路
CN104121082B (zh) 发动机组件
CN107559063B (zh) 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发动机
CN104879183A (zh) 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
CN108397255B (zh) 航空用水平对置活塞式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CN105221208B (zh) 发动机润滑系统
CN108729976B (zh) 一种整机油路装置及流向控制方法
CN104956039B (zh) 发动机润滑系统
US20120210972A1 (en) Vertical engine
US6230680B1 (en) High-precision three-valve motorcycle engine lubrication
CN210509412U (zh) 一种柴油机气缸盖
CN108104946B (zh) 一种用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CN204691848U (zh) 一种发动机箱体润滑油路
CN106321187A (zh) 一种发动机、发动机润滑系统及发动机润滑方法
US1815868A (en) Lubrication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N106812564B (zh) 发动机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US2354926A (en) Valve lubrication system
CN205638755U (zh) 一种机械式等压喷油泵
CN103742518A (zh) 内燃机组合式的曲轴
CN104373269A (zh) 高压共轨泵回油系统
US2178732A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S6139050Y2 (zh)
CN216691206U (zh) 发动机润滑油路
CN103206283B (zh) 微型空气动力发动机的柱塞式喷油泵
US2502933A (en) Rocker box lubric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18

Address after: 401120 No. 2 Huanghuan North Road, Jinshan Avenue, Beibu New Area, Yubei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lifan POWER Co.,Ltd.

Address before: 400707 No. 16, Feng Qi Road, Tongxing Industrial Park, Cai Jia Gang, Beibei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Lifan Industry (Grou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