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93729A - 带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93729A
CN108693729A CN201810263582.0A CN201810263582A CN108693729A CN 108693729 A CN108693729 A CN 108693729A CN 201810263582 A CN201810263582 A CN 201810263582A CN 108693729 A CN108693729 A CN 1086937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charging system
covering part
charged roller
conductive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6358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根良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693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37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 G03G15/02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by bringing a charging member into contact with the member to be charged, e.g. roller, brush chargers
    • G03G15/0233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charging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surface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带电装置具备带电辊和对带电辊进行轴支承的轴支部。带电辊包含与轴支部对置的第一区域和不与轴支部对置的第二区域。带电辊具有:导电性轴;端部覆盖部,其与对应于第一区域的部分的导电性轴接触而将其覆盖,并且与轴支部滑动接触;高电阻覆膜,其与对应于第二区域的部分的导电性轴接触而将其覆盖,并且与被带电体抵接。端部覆盖部的内侧端部被高电阻覆膜覆盖,高电阻覆膜的厚度与端部覆盖部的厚度相同或比端部覆盖部的厚度大。

Description

带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带电辊的接触式带电装置以及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各种形式的带电装置。其中,从减少臭氧、装置的小型化、降低带电电流这样的理由出发,广泛使用有带电辊的接触式带电装置。该带电装置通过使带电辊与被带电体接触而使被带电体带电,尤其适用于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作为被带电体的感光体的带电。
在这种带电装置中,大多采用通过使用一对轴支部轴支承带电辊的一对轴向端部而使带电辊构成为能够旋转,并且通过使用由弹簧等构成的一对按压部来按压该一对轴支部,使带电辊与被带电体接触配置的结构。作为带电辊,一般使用在导电性轴的外周面上经由导电性橡胶层设置高电阻导电性表层的带电辊。
在使用带电辊的接触式带电装置中,通常,在配置有上述轴支部的部分,为了确保带电辊与轴支部之间的滑动性,不在带电辊上设置上述导电性橡胶层和导电性表层而处于使导电性轴露出的状态。因此,在该部分,处于导电性轴与被带电体直接对置的状态。
在这里,在不实施任何对策的情况下,在该部分存在空气引发绝缘破坏而产生放电的可能,在产生该放电的情况下,伴随于此在被带电体流过过大的漏电流,其结果是存在被带电体烧毁、用于生成带电偏压的高电压电路破损的隐患。
为了解决该问题,通常通过使上述导电性橡胶层的厚度为2[mm]左右来确保导电性轴与被带电体之间的沿面距离大,由此能够抑制在带电辊的轴向端部产生漏电。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抑制在带电辊的轴向端部产生漏电的技术,存在例如日本特开平10-18680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4921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156920号公报等。
然而,在如上所述地设置导电性橡胶层的情况下,带电辊变大与设有该导电性橡胶层的部分相应的量,带电装置的小型化受阻而另外产生其他问题。尤其是在具有多个成像单元的串列型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需要与成像单元的数量相应的数量的带电装置,强烈希望这一点的改善。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式,探讨使用在导电性轴的外周面上直接涂敷高电阻覆膜而形成的带电辊。该结构的带电辊比具有上述导电性橡胶层的结构的带电辊的径小不具有导电性橡胶层的量,极大地有助于带电装置的小型化。
然而,在导电性轴的外周面上直接涂敷高电阻覆膜而形成的带电辊中,由于高电阻覆膜的厚度仅有约10[μm]至数百[μm]左右,在不实施任何对策的情况下,在未形成该高电阻覆膜的导电性轴的轴向端部,显著地发生上述漏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在带电辊的轴向端部发生漏电的带电装置和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基于本发明的带电装置具备:带电辊;一对轴支部,其通过对上述带电辊的一对轴向端部进行支承而轴支承上述带电辊使其能够旋转;一对按压部,其通过对上述一对轴支部施力而用于朝向被带电体按压上述带电辊。上述带电辊包含在径向上与上述一对轴支部对置的一对第一区域和在轴向上位于上述一对第一区域之间的第二区域。上述带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导电性轴,其边际上述一对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一对端部覆盖部,其与上述导电性轴的与上述一对第一区域对应的部分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而将其覆盖,并且与上述一对轴支部滑动接触;高电阻覆膜,其与上述导电性轴的与上述第二区域对应的部分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而将其覆盖,并且与被带电体的外周面抵接而用于使被带电体带电。上述一对端部覆盖部中的各个端部覆盖部的沿着上述导电性轴的轴向的内侧端部被上述高电阻覆膜覆盖,与上述导电性轴的外周面接触而将其覆盖的部分的上述高电阻覆膜的厚度大于或等于与上述导电性轴的外周面接触而将其覆盖的部分的上述一对端部覆盖部的厚度。
在上述基于本发明的带电装置中,优选上述一对端部覆盖部的体积电阻率为1011[Ω·cm]以上。
在上述基于本发明的带电装置中,优选上述一对端部覆盖部的莫氏硬度为2以上4以下。
在上述基于本发明的带电装置中,优选上述一对端部覆盖部相对于无纺布的摩擦系数为0.29以下。
在上述基于本发明的带电装置中,优选上述一对端部覆盖部中的各个端部覆盖部的靠近上述内侧端部的部分具有厚度朝向上述导电性轴的轴向的中央部侧逐渐减小的倾斜形状。
在上述基于本发明的带电装置中,优选上述一对端部覆盖部中的各个端部覆盖部的具有倾斜形状的部分被上述高电阻覆膜覆盖。
在上述基于本发明的带电装置中,优选上述一对端部覆盖部中的各个端部覆盖部的上述内侧端部配置为,与上述导电性轴的与上述一对第一区域对应的部分和上述导电性轴的与上述第二区域对应的部分的各个交界位置一致、或者比该各个交界位置配置在沿着上述导电性轴的轴向的内侧的位置。
在上述基于本发明的带电装置中,优选上述一对端部覆盖部中的各个端部覆盖部以从上述内侧端部到上述导电性轴的轴向的外端的方式延伸。
在上述基于本发明的带电装置中,优选上述一对端部覆盖部中的各个端部覆盖部覆盖上述导电性轴的轴向端面的至少外周缘部。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带电装置还可以具备用于向上述导电性轴供给电压的触点。在该情况下,优选在上述带电辊的一方的轴向端面设有不被上述一对端部覆盖部中对应的一方的端部覆盖部覆盖而使上述导电性轴露出的露出区域,并且,在该情况下,优选上述触点在上述露出区域与上述导电性轴接触。
在上述基于本发明的带电装置中,上述一对端部覆盖部中的各个端部覆盖部由具有热收缩性的部件构成。
在上述基于本发明的带电装置中,优选上述一对轴支部中的各个轴支部具有规定与上述带电辊的轴向端部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滑接面的基部,在该情况下,优选在上述滑接面设有相对于上述带电辊的轴向倾斜的槽。
在上述基于本发明的带电装置中,优选上述一对轴支部中的各个轴支部还具有端壁部,该端壁部与上述带电辊的轴向端面对置并且规定与上述滑接面连续的封闭面,在该情况下,优选上述槽构成为,在位于上述槽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中、位于上述端壁部侧的端部即上述一端部比上述另一端部位于上述带电辊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
在上述基于本发明的带电装置中,优选在上述基部的被带电体侧配置的部分具有切口形状,由此由上述基部的上述滑接面规定的空间敞开,在该情况下,在上述基部的被带电体侧配置的一对端面中位于上述带电辊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面以比位于上述带电辊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面远离被带电体配置的方式后退。
基于本发明第一局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作为被带电体的感光体和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带电装置。
基于本发明第二局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检测到安装有带电装置的情况下,随后在最初实施的图像形成之前进行该带电装置所包含的带电辊的预备旋转动作,由此在该预备旋转动作后具备上述基于本发明的带电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在带电辊的轴向端部发生漏电的带电装置以及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该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局面和优点能够通过参照所附附图而理解的与该发明相关的以下详细说明而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成像部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的带电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带电辊的未使用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5A和图5B分别是表示图3所示的带电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下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和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的带电装置的轴支部附近的立体概略图。
图7A和图7B分别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中的带电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下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和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8A和图8B分别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中的带电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下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和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9A和图9B分别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中的带电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下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和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0A和图10B分别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中的带电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下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和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1A和图11B分别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中的带电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下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和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2A和图12B分别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中的带电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下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和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3是表示第一验证试验的结果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所适用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带电装置,以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所谓串列型彩色打印机及其具备的带电装置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同一或共通的部分在图中标注同一附图标记,不对其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图,图2是图1所示的成像部的示意图。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主要具备装置本体2和供纸单元9。装置本体2包含用于在纸张S上形成图像的部位即图像形成部2A、用于向图像形成部2A供给纸张S的部位即供纸部2B。供纸单元9收纳用于向图像形成部2A供给的纸张S,能够拆装地设置于供纸部2B。
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在上述图像形成部2A和供纸部2B设有各种辊3a,由此构筑沿着规定的方向输送纸张S的输送路3b。并且,如附图中所示,可以在供纸部2B另行设置用于向图像形成部2A供给纸张S的手送托盘9a。
图像形成部2A主要具备:成像部4,其能够形成各色的调色剂像;曝光单元5,其用于对成像部4所包含的能够旋转的感光体10(Y),10(M),10(C),10(K)(均参照图2)进行曝光;中间转印带6a,其悬架于成像部4;转印部6,其设置在输送路3b上且中间转印带6a的走路上;定影部7,其设置在输送路3b上的比转印部6位于下游侧的部分;控制部8,其对图像形成装置1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
如图2所示,成像部4具有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各色的调色剂像的成像单元4(Y),4(M),4(C),4(K)。
成像单元4(Y),4(M),4(C),4(K)分别由感光体10(Y),10(M),10(C),10(K)和沿着该感光体10(Y),10(M),10(C),10(K)的旋转方向从上游侧向其周围依次配置的带电装置100(Y),100(M),100(C),100(K)、显影装置11(Y),11(M),11(C),11(K)、一次转印辊12(Y),12(M),12(C),12(K)和清洁装置13(Y),13(M),13(C),13(K)构成。
在感光体10(Y),10(M),10(C),10(K)与一次转印辊12(Y),12(M),12(C),12(K)之间分别插入有上述中间转印带6a,该中间转印带6a在该部分分别与各个感光体10(Y),10(M),10(C),10(K)接触。
在调色剂像的形成时,首先,带电装置100(Y),100(M),100(C),100(K)使感光体10(Y),10(M),10(C),10(K)的表面分别处于带电状态。在这里,带电装置100(Y),100(M),100(C),100(K)均由后述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A构成,其详细结构如后所述。
接着,由曝光单元5分别向感光体10(Y),10(M),10(C),10(K)的表面照射曝光L从而在感光体10(Y),10(M),10(C),10(K)的表面分别写入静电潜像。
接着,由显影装置11(Y),11(M),11(C),11(K)分别向感光体10(Y),10(M),10(C),10(K)的表面供给对应的颜色的调色剂,由此在感光体10(Y),10(M),10(C),10(K)的表面分别形成与静电潜像对应的调色剂像。
在感光体10(Y),10(M),10(C),10(K)的表面形成的调色剂像随后被一次转印辊12(Y),12(M),12(C),12(K)分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6a(所谓的一次转印)。
然后,残留在感光体10(Y),10(M),10(C),10(K)的表面的调色剂分别被清洁装置13(Y),13(M),13(C),13(K)刮去。
由此,在中间转印带6a的表面由成像单元4(Y),4(M),4(C),4(K)重叠写入各色的调色剂像,由此形成彩色调色剂像。需要说明的是,在仅使用成像单元4(K)的情况下,在中间转印带6a的表面形成黑白调色剂像。
中间转印带6a将在其表面形成的彩色调色剂像或黑白调色剂像移送至转印部6,与从供纸部2B向转印部6输送而来的纸张S一起在转印部6被一对二次转印辊压接。由此,在中间转印带6a的表面形成的彩色调色剂像或黑白调色剂像被转印于纸张S(所谓的二次转印)。
转印有彩色调色剂像或黑白调色剂像的纸张S随后被定影部7加压和加热。由此,在纸张S上形成彩色图像或黑白图像。然后,形成有该彩色图像或黑白图像的纸张S经由输送路3b从装置本体2排出。
在这里,上述成像单元4(Y),4(M),4(C),4(K)彼此具有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不对这些成像单元4(Y),4(M),4(C),4(K)所包含的感光体10(Y),10(M),10(C),10(K)进行区分,将其简记为感光体10,并且,不对这些成像单元4(Y),4(M),4(C),4(K)所包含的带电装置100(Y),100(M),100(C),100(K)进行区分,记作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A而对其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的平面示意图。接着,参照该图3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A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带电装置100A主要具备带电辊110A、一对轴支部120、一对按压部130、一对触点140。
带电辊110A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外形。带电辊110A被一对轴支部120轴支承,由此能够以该轴心为旋转中心(即,以图中所示的旋转轴RA110为旋转中心)旋转。
一对轴支部120通过支承带电辊110A的一对轴向端部而能够轴支承带电辊110A使其能够旋转。一对轴支部120分别由例如树脂制的部件构成,尤其优选的是以高滑动性且高强度的树脂材料构成。从该观点出发,一对轴支部120例如由聚缩醛树脂、聚酰胺树脂、聚四氟乙烯树脂、聚苯硫醚树脂、聚醚醚酮树脂和聚酰胺酰亚胺树脂中的任一种或在它们之中添加用于提高滑动性和强度的各种添加剂的树脂等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带电辊110A由于其一对轴向端部被一对轴支部120轴支承,由此具有在径向上与一对轴支部120对置的一对第一区域R1和在轴向上位于该一对第一区域R1之间的第二区域R2。即,带电辊110A的第二区域R2在径向上不与一对轴支部120中的任一个对置。
一对按压部130通过对一对轴支部120施力而向作为被带电体的感光体10按压带电辊110A。一对按压部130中的各个按压部例如由弹簧等构成。
一对触点140由具有弹簧弹性的金属制端子构成,用于向带电辊110A供给规定的电压。一对触点140与带电辊110A的一对轴向端面抵接,由此在带电辊110A施加有带电偏压。
在这里,作为带电偏压,可以仅施加直流偏压,也可以施加在直流偏压上叠加交流偏压的偏压。通常,在仅施加直流偏压的情况下,相对于带电辊110A供给0.8[Kv]以上1.4[Kv]以下程度的电压,在施加在直流偏压上叠加交流偏压的偏压的情况下,相对于带电辊110A供给最大2[kV]左右的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A中,从抑制漏电的发生的观点出发,以带电辊110A与感光体10之间的空间中的电场强度为1.5[kV/mm]以下(更优选的是1.3[kV/mm]以下)的方式向带电辊110A供给电压。
以这种方式构成的带电装置100A以带电辊110A与感光体10的外周面10a抵接的方式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即,带电辊110A以夹在一对轴支部120与感光体10之间的方式配置,并且一对按压部130配置为使一对轴支部120向感光体10侧施力,由此带电辊110A与感光体10的外周面10a抵接。
感光体10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外形,被未图示的驱动马达等驱动而以其轴心为旋转中心(即,以附图中所示的旋转轴RA10为旋转中心)向图中所示的箭头DR10方向旋转。由此,与感光体10的外周面10a抵接的带电辊110A随着感光体10的旋转而向图中所示的箭头DR110方向从动旋转。在这里,如上所述,通过向带电辊110A施加规定的带电偏压,由此使与带电辊110A的第二区域R2对应的部分的感光体10的外周面10a带电。
需要说明的是,存在根据需要而更换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装置的情况。因此,考虑到更换作业的便利性,一般来说,大多采用不仅是带电辊、也使带电装置整体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拆装地构成图像形成装置和带电装置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和带电装置100A中,带电装置100A整体能够更换。
在这里,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A,如后所述,在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下首先执行预备旋转动作,在预备旋转动作前和预备旋转动作后,带电装置100A的结构略有不同。因此,在之后的说明中,分为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即未使用状态)和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即使用状态)分别对带电装置100A更为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图3所示的带电辊的未使用状态的剖面示意图。首先,对未使用状态下的带电辊110A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带电辊110A具有导电性轴111、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和高电阻覆膜113。
导电性轴111具有包含外周面111a和一对轴向端面111b的圆柱状的外形。优选导电性轴111以电阻低且强度高的材料构成。从该观点出发,导电性轴111例如由耐腐蚀性优异且金属疲劳少的不锈钢构成。
例如在以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印刷的最大纸张尺寸为A4尺寸的情况下,导电性轴111的直径约为6[mm]。并且,作为导电性轴111,为了确保相对于感光体10的带电的均一性,优选使用在其外周面111a不存在打痕等损伤的导电性轴,使用其表面粗糙度例如为3.2S以下的导电性轴。
需要说明的是,在带电装置100A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下,导电性轴111具有遍及上述第一区域R1和第二区域R2的尺寸(即轴向长度)。
一对端部覆盖部112设置为覆盖导电性轴111的一对轴向端部。更详细地说,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在导电性轴111的一对轴向端部与导电性轴111的外周面111a接触而将其覆盖。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各个端部覆盖部具有沿着导电性轴111的轴向的内侧端部P1,以从该内侧端部P1达到导电性轴111的轴向外端P2的方式连续延伸。
在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各自的靠近内侧端部P1的部分形成有锥状部112a。锥状部112a是其厚度向导电性轴111的轴向中央部侧逐渐减小的倾斜形状的部位,该锥状部112a的前端部分对应于上述内侧端部P1。
另外,在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各个端部覆盖部设有超过导电性轴111的上述外端P2而到达导电性轴111的轴向端面111b的外周缘部的方式连续延伸的延设部112b。在该延设部112b设有用于使导电性轴111的轴向端面111b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112c。
一对端部覆盖部112需要以绝缘性或高电阻部件构成,进而需要以比高电阻覆膜113滑动性高且强度高的部件构成。另外,优选一对端部覆盖部112以弹性率大的树脂材料构成。从该观点出发,一对端部覆盖部112例如以聚酯树脂、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缩醛树脂、聚碳酸酯树脂、尼龙树脂、聚丙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硅氧烷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偏氟乙烯树脂和聚四氟乙烯树脂中的任一种构成。尤其是在经由轴支部120被按压部130按压时,优选一对端部覆盖部112以聚缩醛树脂或聚乙烯树脂构成,从而能够将其变形量抑制得较小。
一对端部覆盖部112例如能够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即,在导电性轴111的一对轴向端部嵌入预先成型为杯状的树脂制部件,通过对该树脂制部件进行加热而能够将其组装在导电性轴111的一对轴向端部。在该情况下,从使一对端部覆盖部112与导电性轴111紧密贴合的观点出发,优选一对端部覆盖部112以具有热收缩性的部件构成,例如优选以聚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硅氧烷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偏氟乙烯树脂和聚四氟乙烯树脂中的任一种构成。
并且,优选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体积电阻率在1011[Ω·cm]以上。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能够经由该端部覆盖部112抑制过大的电流流过。
并且,优选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莫氏硬度在2以上4以下。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能够提高该端部覆盖部112的耐摩耗性,实现带电装置100A的长寿命化。
另外,优选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相对于无纺布的摩擦系数在0.29以下。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该端部覆盖部112相对于轴支部的滑动性提高而能够确保相对于带电辊110A的感光体10的从动性,能够使感光体10更均一地带电。在这里,使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相对于无纺布的摩擦系数为0.29以下,由此能够确保相对于带电辊110A的感光体10的从动性,这一点是基于后述第一验证试验的结果而得到的见解。
此外,一对端部覆盖部112构成为,在带电装置100A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下,覆盖导电性轴111的与上述第一区域R1对应的部分。
高电阻覆膜113设置为覆盖导电性轴111的大致整体。更详细地说,高电阻覆膜113以与导电性轴111的位于一对轴向端部之间的部分(即,导电性轴111的位于被一对端部覆盖部112覆盖的部分之间的部分)的外周面111a接触而将其覆盖并且与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接触而将其覆盖的方式连续地延伸。
由此,带电辊110A的外周面被高电阻覆膜113的外周面113d规定,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内侧端部P1被高电阻覆膜113覆盖。
高电阻覆膜113由高分子型离子导电剂分散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构成。热塑性树脂组成物例如由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树脂及其共聚合体树脂中的任一种构成。高分子型离子导电剂例如以含有聚醚酯酰胺成分的高分子化合物构成。
在这里,聚醚酯酰胺是离子导电性的高分子材料,以分子级别均一地分散于母体聚合物中而固定化。由此,在含有聚醚酯酰胺成分的高分子化合物中,不会产生在使金属氧化物、碳黑等电子传导性导电剂分散的组成物中伴随着所看到的分散不良而产生的阻值不均,并且由于是高分子材料,不会产生渗出。
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在10[μm]以上270[μm]以下,优选为10[μm]以上170[μm]以下。这是由于,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越小,在制造时越容易在高电阻覆膜113产生针孔,由此容易发生漏电,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优选为10[μm]以上的厚度。另外,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越大,则在制造时越容易在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上产生偏差,由此容易发明带电不均,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优选为270[μm]以下(更优选的是170[μm]以下)的厚度。
高电阻覆膜113能够通过调制使覆膜材料溶解于有机溶媒的溶液、使用浸镀、喷涂、辊式涂布等涂布方法将其涂布在导电性轴111上而形成。此时,通过预先在导电性轴111设置一对端部覆盖部112,能够使高电阻覆膜113形成为覆盖该一对端部覆盖部112。
以这种方式形成的高电阻覆膜113在覆盖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各自的锥状部112a的部分具有倾斜部113a。在形成有该倾斜部113a的部分,由高电阻覆膜113的外周面113d规定的带电辊110A的外径朝向导电性轴111的轴向中央部侧逐渐减小。
另外,在高电阻覆膜113的一对轴向端部设有延设部113b,该延设部113b以超过导电性轴111的上述外端P2而达到导电性轴111的轴向端面111b的外周缘部的方式连续延伸。在该延设部113b设有用于使导电性轴111的轴向端面111b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113c。
为了确保相对于感光体10的带电的均一性,优选高电阻覆膜113的外周面113d的表面粗糙度构成为,由JISB0601:2001规定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在10[μm]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高电阻覆膜113构成为在带电装置100A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下,遍及导电性轴111的与上述第一区域R1和第二区域R2对应的部分的方式而将它们覆盖。
在这里,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厚度构成为比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小。更详细地说,与导电性轴111的外周面111a接触而将其覆盖的部分的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T1构成为比与导电性轴111的外周面接触而将其覆盖的部分的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厚度T2大(即,T1>T2)。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未使用状态下的带电辊110A中,在导电性轴111的一对轴向端部,导电性轴111的外周面111a被一对端部覆盖部112覆盖,位于被一对端部覆盖部112覆盖的部分之间的部分的导电性轴的111的外周面111a被高电阻覆膜113覆盖,另外,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被高电阻覆膜113覆盖。
在这里,高电阻覆膜113设置为遍及导电性轴111的位于被一对端部覆盖部112覆盖的部分之间的部分的外周面111a和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地连续延伸,由此,一对端部覆盖部112中各个的端部覆盖部的沿着导电性轴111轴向的内侧端部P1被高电阻覆膜113覆盖。
并且,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厚度T2构成为比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T1小。
另外,带电辊110A的一对轴向端面111b经由开口部112c和开口部113c而露出到外部,开口部112c设置于将一对轴向端面111b覆盖的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各自的延设部112b,开口部113c设置于将一对轴向端面111b覆盖的高电阻覆膜113的一对延设部113b,由此在该一对轴向端面111b分别形成有露出区域111c。在该一对露出区域111c接触配置有上述一对触点140。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处于未使用状态下的包含带电辊110A的带电装置100A中,如上所述,在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下首先执行预备旋转动作。该预备旋转动作是在进行图像形成之前使感光体10旋转规定时间或规定次数的动作,由此带电辊110A从动旋转。
该预备旋转动作例如在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8接收到检测到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安装有带电装置的信号的情况下,通过驱动对感光体10进行驱动的驱动马达等而执行。该信号可以构成为通过由自动地检测在图像形成装置1安装有带电装置的各种传感器等构成的检测部生成,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按键等输入部的操作而生成该信号。优选图像形成装置1构成为,在由检测部生成该信号的情况下,能够检测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带电装置为新品(即未使用品)。
在该预备旋转动作时,如上所述地被一对轴支部120轴支承的部分的带电辊110A的外周面被高电阻覆膜113规定,因此该部分的高电阻覆膜113与轴支部120滑动接触。在这里,由于高电阻覆膜113薄且脆弱,因此由于与轴支部120之间的摩擦而被磨光,位于高电阻覆膜113的内侧的一对端部覆盖部112露出。
因此,在预备旋转动作后的图像形成时,一对端部覆盖部112露出,该一对端部覆盖部112与一对轴支部120滑动接触。以下,对这一点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5A和图5B表示的是图3所示的带电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的图。在这里,图5A是表示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5B是表示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并且,图6是图3所示的带电装置的轴支部附近的概略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A、图5B和图6中,仅图示了带电辊110A的一对轴向端部中的一侧。
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A中,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各自的内侧端部P1配置为分别与导电性轴111的对应于一对第一区域R1的部分和导电性轴111的对应于第二区域R2的部分的交界位置一致。由此,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在带电辊110A的轴向上仅配置在第一区域R1。
在这里,如上所述,带电辊110A的一对轴向端部被一对轴支部120轴支承而能够旋转。该一对轴支部120在带电辊110A的径向上和轴向上对带电辊110A进行保持。
更详细地说,如图5A、图5B和图6所示,一对轴支部120中的各个轴支部具有:基部121,其规定与带电辊110A的轴向端部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滑接面121a;端壁部122,其与带电辊110A的轴向端面对置并且规定与滑接面121a连续的封闭面122a。
在一对轴支部120中的各个轴支部所具有的这些滑接面121a和封闭面122a所规定的空间插入有带电辊110A的一对轴向端部,由此带电辊110A被一对轴支部120轴支承而能够旋转。
其中,在基部121的感光体10侧的部分设有切口部,上述由滑接面121a和封闭面122a规定的空间经由该切口部向外部敞开。上述带电辊110配置为,其一部分经由该切口部从轴支部120超出,由此,轴支部120不与感光体10接触而使带电辊110A与感光体10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规定封闭面122a的部分的端壁部122的规定位置设有贯通孔形状的窗部122b。在该窗部122b插入有上述触点140,由此该触点140与导电性轴111的露出区域111c接触。
在这里,如图5A所示,在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下,带电辊110A与感光体10仅在带电辊110A的一对轴向端部接触,在除了该一对轴向端部的部分,带电辊110A与感光体10不接触。
这是由于仅在带电辊110A的一对轴向端部的各轴向端部设有端部覆盖部112。因此,在该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下,导电性轴111与感光体10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与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T1和端部覆盖部112的厚度T2之和对应的距离。
另外,在该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下,覆盖带电辊110A中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的部分的高电阻覆膜113处于与一对轴支部120各自所具有的滑接面121a对置的状态。
通过在该状态下执行预备旋转动作,覆盖带电辊110A中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的部分的高电阻覆膜113与一对轴支部120分别具有的滑接面121a滑动接触,由此该部分的高电阻覆膜113磨光,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在一部分露出。
在这里,存在由于磨光而从带电辊110A分离的高电阻覆膜113的残骸附着于感光体10和带电辊110A而引起图像形成时的图像品位降低的可能。例如,在高电阻覆膜113的残骸附着于感光体10的状态下,其混入显影装置、清洁装置或移动到中间转印带等而成为图像形成的不良状况的原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电装置100A中,适当地除去该高电阻覆膜113的残骸。
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在轴支部120的上述滑接面121a的规定位置设有相对于带电辊110A的轴向(即,图中所示的旋转轴RA110的延伸方向)倾斜的槽121b。该槽121b用于捕捉高电阻覆膜113的残骸。
另外,该槽121b的、位于该槽121b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中端壁部122侧的端部即一端部以比另一端部位于带电辊110A的旋转方向(即,附图中所示的箭头DR110方向)的上游侧的方式倾斜形成。
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槽121b所捕捉到的高电阻覆膜113的残骸由于带电辊110A的旋转而沿着槽121b的延伸方向朝向上述另一端部侧移送,最终从该槽121b向外部排出。因此,能够防止高电阻覆膜113的残骸附着于感光体10和带电辊110A,抑制图像品位的降低。
并且,在基部121的感光体10侧配置的一对端面121c1,121c2中位于带电辊110A的旋转方向(即,图中所示的箭头DR110方向)下游侧的端面121c2比位于带电辊110A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端面121c1后退设置,从而远离感光体10配置。
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上述槽121b没有捕捉到的高电阻覆膜113的残骸存留在该基部121的端面121c2上,能够防止高电阻覆膜113的残骸附着于感光体10和带电辊110A,能够抑制图像品位的降低。
如图5B所示,在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如上所述,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的一部分露出,处于该端部覆盖部112的露出的外周面112d与轴支部120的滑接面121a对置的状态。
在该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带电辊110A与感光体10仅在带电辊110A的除了一对轴向端部之外的部分接触,在该一对轴向端部,带电辊110A与感光体10不接触。
这是由于,位于带电辊110A的一对轴向端部的部分的高电阻覆膜113由于预备旋转动作而被磨光,并且,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厚度T2比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T1小。因此,在该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导电性轴111与感光体10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与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T1对应的距离。
在该状态下为进行图像形成而驱动感光体10使其旋转的情况下,带电辊110A中的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与一对轴支部120分别具有的滑接面121a滑动接触,但由于该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如上所述地以比高电阻覆膜113滑动性高且强度高的部件构成,因此不会磨光,带电辊110A能够顺畅地从动旋转。
在这里,在高电阻覆膜113中的与上述倾斜部113a对应的部分中,其中一部分(即,在带电辊110A的径向上,比端部覆盖部112位于外侧的部分)由于预备旋转动作而被磨光,但其中的一部分(即,在带电辊110A的径向上,比端部覆盖部112位于内侧的部分)不被磨光而残留。因此,在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各自的锥状部112a维持在被高电阻覆膜113的残留部113e覆盖的状态。
因此,在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各自的沿着导电性轴111的轴向的内侧端部P1维持在被高电阻覆膜113覆盖的状态。
以上,在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导电性轴111不在带电辊110A的一对轴向端部露出,能够实现使导电性轴111处于沿着轴向被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和高电阻覆膜113连续覆盖的状态,能够抑制该部分发生漏电。
另外,在导电性轴111的一对轴向端面,其外周缘处于被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延设部112b和高电阻覆膜113的一对延设部113b覆盖的状态,因此能够确保感光体10与导电性轴111之间的沿面距离,在该部分能够抑制漏电的发生。
因此,通过采用上述结构,通过不在带电辊110A设置导电性橡胶层能够使带电辊110A小径化,并且,通过在带电辊110A的一对轴向端部分别设置端部覆盖部112而能够抑制带电辊110A的轴向端部处的漏电的发生。因此,成为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在带电辊的轴向端部发生漏电的带电装置以及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2)
图7A和图7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中的带电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的图。在这里,图7A是表示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7B是表示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以下,参照这些图7A和图7B,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B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B取代了上述带电装置100A而安装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
如图7A和图7B所示,在将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B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带电装置100A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仅在带电辊110B的结构上不同,具体地说,其结构仅在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厚度不同的点不同。
更详细地说,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厚度T2构成为与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相同。更详细地说,与导电性轴111的外周面111a接触而将其覆盖的部分的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T1等于与导电性轴111的外周面接触而将其覆盖的部分的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厚度T2(即,T1=T2)。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A所示,在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下,带电辊110B与感光体10仅在带电辊110B的一对轴向端部接触,导电性轴111与感光体10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与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T1和端部覆盖部112的厚度T2之和对应的距离。
通过在该状态下执行预备旋转动作,覆盖带电辊110B中的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的部分的高电阻覆膜113与一对轴支部120分别具有的滑接面121a滑动接触,由此该部分的高电阻覆膜113被磨光,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在一部分露出。
如图7B所示,在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的一部分露出,处于该端部覆盖部112的露出的外周面112d与轴支部120的滑接面121a对置的状态。
在该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带电辊110A与感光体10沿着带电辊110B的轴向接触,导电性轴111与感光体10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与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厚度T2(该厚度T2与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T1相同)对应的距离。
另外,一对端部覆盖部112中的各个端部覆盖部的锥状部112a处于被高电阻覆膜113的残留部113e覆盖的状态,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各自的沿着导电性轴111的轴向的内侧端部P1维持在被高电阻覆膜113覆盖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为进行图像形成而驱动感光体10使其旋转的情况下,带电辊110B中的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与一对轴支部120分别具有的滑接面121a滑动接触,因此不会磨光,带电辊110B顺畅地从动旋转。
以上,在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在导电性轴111不在带电辊110B的一对轴向端部露出,能够实现使导电性轴111处于沿着轴向被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和高电阻覆膜113连续覆盖的状态,能够抑制在该部分发生漏电。
因此,在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B和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效果同样的效果,能够得到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在带电辊的轴向端部发生漏电的带电装置和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3)
图8A和图8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中的带电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的图。在这里,图8A是表示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8B是表示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以下,参照这些图8A和图8B,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C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C取代了上述带电装置100A而安装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
如图8A和图8B所示,在将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C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带电装置100A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仅在带电辊110C的结构上不同,具体地说,其结构仅在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内侧端部P1的配设位置不同的点不同。
更详细地说,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各自的内侧端部P1配置在比导电性轴111的与一对第一区域R1对应的部分和导电性轴111的与第二区域R2对应的部分的各个交界位置位于沿着导电性轴111的轴向的内侧的位置。由此,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在带电辊110C的轴向上,不仅配置在第一区域R1,也以其一部分到达第二区域R2的方式配置。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8A所示,在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下,带电辊110C与感光体10仅在带电辊110C的一对轴向端部接触,导电性轴111与感光体10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与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T1和端部覆盖部112的厚度T2之和对应的距离。
通过在该状态下执行预备旋转动作,覆盖带电辊110C中的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的部分的高电阻覆膜113与一对轴支部120分别具有的滑接面121a滑动接触,由此该部分的高电阻覆膜113被磨光,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在一部分露出。
如图8B所示,在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的一部分露出,处于该端部覆盖部112的露出的外周面112d与轴支部120的滑接面121a对置的状态。
在该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带电辊110C与感光体10沿着带电辊110C的轴向接触,导电性轴111与感光体10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与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T1对应的距离。
并且,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各自的锥状部112a处于被高电阻覆膜113的残留部113e覆盖的状态,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各自的沿着导电性轴111的轴向的内侧端部P1维持在被高电阻覆膜113覆盖的状态。
在这里,高电阻覆膜113的残留部113e中与第二区域R2对应的部分处于比直接覆盖高电阻覆膜113的导电性轴111的部分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但由于该突出部的大小极小并且高电阻覆膜113由较为容易发生弹性变形的部件构成,因此该突出部容易被一对按压部130的作用力压扁,由此,在第二区域R2覆盖导电性轴111的部分的高电阻覆膜113与感光体10紧密贴合。因此,如上所述,导电性轴111与感光体10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与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T1对应的距离。
在该状态下为进行图像形成而驱动感光体10使其旋转的情况下,带电辊110C中的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与一对轴支部120分别具有的滑接面121a滑动接触,因此不会磨光,带电辊110C顺畅地从动旋转。
以上,在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导电性轴111不在带电辊110C的一对轴向端部露出,能够使导电性轴111处于沿着轴向被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和高电阻覆膜113连续覆盖的状态,能够抑制在该部分发生漏电。
因此,在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C和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效果同样的效果,并且能够得到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在带电辊的轴向端部发生漏电的带电装置和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4)
图9A和图9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中的带电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的图。在这里,图9A是表示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9B是表示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以下,参照这些图9A和图9B,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D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D取代上述带电装置100A而安装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
如图9A和图9B所示,在将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D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带电装置100A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仅在带电辊110D的结构上不同,具体地说,其结构仅在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内侧端部P1的配设位置不同的点不同。
更详细地说,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各自的内侧端部P1配置在比导电性轴111的与一对第一区域R1对应的部分和导电性轴111的与第二区域R2对应的部分的各个交界位置位于沿着导电性轴111的轴向的外侧的位置。由此,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在带电辊110D的轴向上仅配置于第一区域R1。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9A所示,在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下,带电辊110D与感光体10仅在带电辊110D的一对轴向端部接触,导电性轴111与感光体10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与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T1和端部覆盖部112的厚度T2之和对应的距离。
通过在该状态下执行预备旋转动作,覆盖带电辊110D中的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的部分的高电阻覆膜113与一对轴支部120分别具有的滑接面121a滑动接触,由此该部分的高电阻覆膜113被磨光,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在一部分露出。
如图9B所示,在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的一部分露出,处于该端部覆盖部112的露出的外周面112d与轴支部120的滑接面121a对置的状态。
在该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带电辊110D与感光体10沿着带电辊110D的轴向接触,导电性轴111与感光体10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与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T1对应的距离。
并且,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各自的锥状部112a处于被高电阻覆膜113的残留部113e覆盖的状态,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各自的沿着导电性轴111的轴向的内侧端部P1维持在被高电阻覆膜113覆盖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为进行图像形成而驱动感光体10使其旋转的情况下,带电辊110D中的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与一对轴支部120分别具有的滑接面121a滑动接触,一对端部覆盖部112不会被磨光,带电辊110D顺畅地从动旋转。
以上,在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导电性轴111不在带电辊110D的一对轴向端部露出,能够实现使导电性轴111处于沿着轴向被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和高电阻覆膜113连续覆盖的状态,能够抑制在该部分发生漏电。
因此,在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D和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效果同样的效果,能够得到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在带电辊的轴向端部发生漏电的带电装置和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5)
图10A和图10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的带电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的图。在这里,图10A是表示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10B是表示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以下,参照这些图10A和图10B,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E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E取代上述带电装置100A而安装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在将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E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带电装置100A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仅在带电辊110E的结构上不同,具体地说,其结构仅在高电阻覆膜113的两端部的形状上不同。
更详细地说,高电阻覆膜113不具有覆盖导电性轴111的一对轴向端面111b的部分,在与导电性轴111的外端P2(参照图4)对应的部分中断。即,高电阻覆膜113仅覆盖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不覆盖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延设部112b。由此,导电性轴111的一对轴向端面111b处于其外周缘仅被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延设部112b覆盖的状态。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情况下,如图10B所示,在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导电性轴111不在带电辊110E的一对轴向端部露出,能够实现使导电性轴111处于沿着轴向被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和高电阻覆膜113连续覆盖的状态,能够抑制在该部分发生的漏电。
另外,在导电性轴111的一对轴向端面,其外周缘处于被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延设部112b覆盖的状态,因此能够确保感光体10与导电性轴111之间的沿面距离,并且抑制在该部分发生漏电。
因此,在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E和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效果同样的效果,并且能够得到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在带电辊的轴向端部发生漏电的带电装置和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6)
图11A和图11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中的带电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的图。在这里,图11A是表示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11B是表示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以下,参照这些图11A和图11B,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F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F取代上述带电装置100A而安装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在将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F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带电装置100A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基本上在带电辊110F的结构上不同,具体地说,其结构在带电辊110F的一方的轴向端部的形状上不同。
更详细地说,在图11A和图11B所示的带电辊110F的一方的轴向端部,导电性轴111的轴向端面111b不仅在其外周缘、在包含该外周缘的整个面上被端部覆盖部112的延设部112b和高电阻覆膜113的延设部113b覆盖。伴随于此,在带电装置100F,在带电辊110F的该一方的轴向端部侧的位置不设置触点140(参照图3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该带电辊110F的另一方的轴向端部,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在导电性轴111的该另一方的轴向端面设有露出区域111c,以与该露出区域111c接触的方式设有触点140。
这是由于,不需要一定相对于导电性轴111在其轴向两端设置触点140而施加带电偏压,只要在其轴向的一端施加带电偏压即可。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情况下,如图11B所示,在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导电性轴111不在带电辊110F的一对轴向端部露出,能够实现使导电性轴111处于沿着轴向被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和高电阻覆膜113连续覆盖的状态,能够抑制在该部分发生漏电。
另外,在导电性轴111的一对轴向端面的一方,其整个面处于被端部覆盖部112的延设部112b和高电阻覆膜113的延设部113b覆盖的状态,因此在该部分能够抑制漏电的发生,并且在导电性轴111的一对轴向端面的另一方,其外周缘处于被端部覆盖部112的延设部112b和高电阻覆膜113的延设部113b覆盖的状态,因此能够确保感光体10与导电性轴111之间的沿面距离,并且在该部分能够抑制漏电的发生。
因此,在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F和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效果同样的效果,能够得到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在带电辊的轴向端部发生漏电的带电装置和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7)
图12A和图12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中的带电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的图。在这里,图12A是表示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12B是表示主要部分的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以下,参照这些图12A和图12B,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G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G取代上述带电装置100A而安装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
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在将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G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带电装置100A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仅在带电辊110G的结构上不同,具体地说,其结构仅在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形状不同的点不同。
更详细地说,一对端部覆盖部112与图5A和图5B所示的带电辊110A不同,不具有锥状部112a,沿着导电性轴111的轴向从覆盖内侧端部P1到覆盖导电性轴111的外端P2的部分具有一致的厚度T2。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2A所示,在预备旋转动作前的状态下,带电辊110G与感光体10仅在带电辊110G的一对轴向端部接触,导电性轴111与感光体10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与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T1和端部覆盖部112的厚度T2之和对应的距离。
通过在该状态下执行预备旋转动作,覆盖带电辊110G中的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的部分的高电阻覆膜113与一对轴支部120分别具有的滑接面121a滑动接触,由此该部分的高电阻覆膜113被磨光,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露出。
如图12B所示,在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露出,处于该端部覆盖部112的露出的外周面112d与轴支部120的滑接面121a对置的状态。
在该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带电辊110G与感光体10沿着带电辊110G的轴向接触,导电性轴111与感光体10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与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T1对应的距离。
并且,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各自的沿着导电性轴111的轴向的内侧端部P1维持在被高电阻覆膜113覆盖的状态。
在这里,在与高电阻覆膜113的第一区域R1邻接的部分的与第二区域R2对应的部分残留有处于向外侧突出的状态的突出部113f,由于该突出部113f的大小极小并且高电阻覆膜113由较为容易发生弹性变形的部件构成,因此该突出部113f容易被一对按压部130的作用力压扁,由此,在第二区域R2覆盖导电性轴111的部分的高电阻覆膜113与感光体10紧密贴合。因此,如上所述,导电性轴111与感光体10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与高电阻覆膜113的厚度T1对应的距离。
在该状态下为进行图像形成而驱动感光体10使其旋转的情况下,带电辊110G中的一对端部覆盖部112的外周面112d与一对轴支部120分别具有的滑接面121a滑动接触,一对端部覆盖部112不会磨光,带电辊110G顺畅地从动旋转。
以上,在预备旋转动作后的状态下,导电性轴111不在带电辊110G的一对轴向端部露出,能够实现使导电性轴111处于沿着轴向被一对端部覆盖部112和高电阻覆膜113连续覆盖的状态,能够抑制在该部分发生漏电。
因此,在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100G和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效果同样的效果,并且能够得到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在带电辊的轴向端部发生漏电的带电装置和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第一验证试验>
在第一验证试验中,作为上述实施方式1至7中所示的端部覆盖部,准备材质和表面粗糙度等不同的各种样本1至6,通过使这些样本1至6分别与无纺布接触来测定相对于无纺布的摩擦系数,并且分别将该样本1至6实际地安装于带电装置,确认是否能够确保带电辊的从动性。
相对于无纺布的摩擦系数的测定通过使用新东科学株式会社制造的便携摩擦计(TYPE-94)来进行。具体地说,将无纺布粘贴在该摩擦计的探针部,使各样本1至6分别与所粘贴的无纺布接触,由此测定各样本相对于无纺布的摩擦系数。
带电辊从动性的确认使用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制造的图像形成装置(bizhubC287),通过改良该带电装置来设置控制器,将相对于感光体的抵接压力设定为30[N/m],将安装有各样本的带电辊设置于该带电装置而进行确认。
在这里,在从动性的判定时,通过目视带电辊进行确认,在带电辊的从动性降低的情况下,由于在形成于纸张的图像上产生条纹状的噪声,因此通过该噪声的有无进行确认。需要说明的是,判定结果在通过目视能够确认有从动性并且在图像上未产生噪声的情况下为“优”,在通过目视能够确认无从动性但在一方的图像上产生噪声的情况下为“良”,在通过目视能够确认无从动性并且在图像上产生噪声的情况下为“不良”。
图13是表示第一验证试验的结果的表。如图13所示,在一对端部覆盖部相对于无纺布的摩擦系数在0.33以下的情况下,能够确认在图像中未产生噪声,在一对端部覆盖部相对于无纺布的摩擦系数在0.29以下的情况下,能够确认能够进一步确保带电辊的从动性。
基于该结果,在一对端部覆盖部相对于无纺布的摩擦系数超过0.29而在0.33以下的情况下,能够确认至少不会在图像上产生噪声,但从切实地保证带电辊的从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一对端部覆盖部相对于无纺布的摩擦系数在0.29以下。
<第二验证试验>
在第二验证试验中,实际制造上述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的带电装置,将其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制造的图像形成装置(bizhubC287)),确认是否发生由漏电造成的不良状况。
具体地说,以带电辊的高电阻覆膜的厚度为15[μm]、施加200[V]时的带电辊的辊阻值(LogΩ)为4.5以上6.0以下的方式制造带电辊。将具备该带电辊的带电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相对于该带电辊,以最大2[kV]的电压施加在直流偏压上叠加交流偏压的偏压,通过目视确认有无从带电辊的轴向端部向感光体的放电,并且进行漏电流向感光体的流入的有无和图像品位的确认。
其结果是,能够确认不存在从带电辊的轴向端部向感光体的放电,并且也不存在漏电流向感光体的流入,进而图像的品位为良好。因此,可以说在实验中能够确认,通过采用上述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带电装置和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有效地抑制带电辊的轴向端部的漏电的发生。
(其他形态等)
上述本发明实施方式1至7中所示的特征性结构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显然能够相互组合。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至7中,例示了将本发明适用于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所谓的串列型彩色打印机和该打印机所具备的带电装置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适用对象不限于此,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各种带电装置和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点仅为例示而不应被认为是限制性的描述。本发明的范围如权利要求所示,意在包括权利要求和与权利要求同等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16)

1.一种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带电辊;
一对轴支部,其通过对所述带电辊的一对轴向端部进行支承而轴支承所述带电辊使其能够旋转;
一对按压部,其通过对所述一对轴支部施力而用于朝向被带电体按压所述带电辊;
所述带电辊包含在径向上与所述一对轴支部对置的一对第一区域和在轴向上位于所述一对第一区域之间的第二区域,
所述带电辊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导电性轴,其遍及所述一对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一对端部覆盖部,其与所述导电性轴的与所述一对第一区域对应的部分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而将其覆盖,并且与所述一对轴支部滑动接触;高电阻覆膜,其与所述导电性轴的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部分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而将其覆盖,并且与被带电体的外周面抵接而用于使被带电体带电;
所述一对端部覆盖部中的各个端部覆盖部的沿着所述导电性轴的轴向的内侧端部被所述高电阻覆膜覆盖,
与所述导电性轴的外周面接触而将其覆盖的部分的所述高电阻覆膜的厚度大于或等于与所述导电性轴的外周面接触而将其覆盖的部分的所述一对端部覆盖部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端部覆盖部的体积电阻率在1011[Ω·c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端部覆盖部的莫氏硬度在2以上4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端部覆盖部相对于无纺布的摩擦系数为0.29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端部覆盖部中的各个端部覆盖部的靠近所述内侧端部的部分具有厚度朝向所述导电性轴的轴向的中央部侧逐渐减小的倾斜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端部覆盖部中的各个端部覆盖部的具有倾斜形状的部分被所述高电阻覆膜覆盖。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端部覆盖部中的各个端部覆盖部的所述内侧端部配置为,与所述导电性轴的与所述一对第一区域对应的部分和与所述导电性轴的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部分的各个交界位置一致、或者比该各个交界位置配置在沿着所述导电性轴的轴向的内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端部覆盖部中的各个端部覆盖部以从所述内侧端部到所述导电性轴的轴向的外端的方式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端部覆盖部中的各个端部覆盖部覆盖所述导电性轴的轴向端面的至少外周缘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用于向所述导电性轴供给电压的触点,
在所述带电辊的一方的轴向端面设有不被所述一对端部覆盖部中对应的一方的端部覆盖部覆盖而使所述导电性轴露出的露出区域,
所述触点在所述露出区域与所述导电性轴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端部覆盖部中的各个端部覆盖部由具有热收缩性的部件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轴支部中的各个轴支部具有规定与所述带电辊的轴向端部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滑接面的基部,
在所述滑接面设有相对于所述带电辊的轴向倾斜的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轴支部中的各个轴支部还具有端壁部,该端壁部与所述带电辊的轴向端面对置并且规定与所述滑接面连续的封闭面,
所述槽构成为,在位于所述槽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中,位于所述端壁部侧的端部即所述一端部比所述另一端部位于所述带电辊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部的被带电体侧配置的部分具有切口形状,由此由所述基部的所述滑接面规定的空间敞开,
在所述基部的被带电体侧配置的一对端面中、位于所述带电辊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面以比位于所述带电辊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面远离被带电体配置的方式后退。
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作为被带电体的感光体;
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装置。
1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检测到安装有带电装置的情况下,随着在最初实施的图像形成之前进行该带电装置所包含的带电辊的预备旋转动作,由此在该预备旋转动作后具备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装置。
CN201810263582.0A 2017-03-29 2018-03-28 带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086937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5236A JP6828556B2 (ja) 2017-03-29 2017-03-29 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65236 2017-03-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93729A true CN108693729A (zh) 2018-10-23

Family

ID=63669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63582.0A Pending CN108693729A (zh) 2017-03-29 2018-03-28 带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80636B2 (zh)
JP (1) JP6828556B2 (zh)
CN (1) CN10869372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151831A1 (en) * 2021-06-18 2023-05-18 Maxterial, Inc. Hydraulic devices including coated surfaces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274A (zh) * 1988-02-19 1989-10-11 佳能公司 充电器
CN1165983A (zh) * 1995-09-05 1997-11-26 佳能株式会社 充电部件和具有该部件的处理卡盒
JPH10186800A (ja) * 1996-12-24 1998-07-14 Canon Inc 導電性ローラ
JP2002049217A (ja) * 2000-08-01 2002-02-15 Canon Inc 接触帯電部材、接触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1236382A (zh) * 2007-01-29 2008-08-0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充电器及图像载体单元
CN101446789A (zh) * 2007-11-29 2009-06-03 株式会社理光 导电构件,使用该导电构件的处理盒和使用该处理盒的成像装置
CN101957575A (zh) * 2009-07-20 2011-01-26 株式会社东芝 带电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间隙保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7652A (en) * 1990-01-12 1997-01-28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Conductive roll
JP3729123B2 (ja) 2001-11-20 2005-12-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794868B2 (ja) * 2005-02-21 2011-10-19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US7539443B2 (en) * 2005-06-08 2009-05-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harging roll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980008B2 (ja) * 2006-08-10 2012-07-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導電性部材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そ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343613B2 (ja) * 2009-02-24 2013-11-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帯電部材、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805245B2 (en) * 2010-12-16 2014-08-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harg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10175599B2 (en) * 2016-06-28 2019-01-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otating membe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996020B2 (en) * 2016-06-28 2018-06-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oller, rotating member unit,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274A (zh) * 1988-02-19 1989-10-11 佳能公司 充电器
CN1165983A (zh) * 1995-09-05 1997-11-26 佳能株式会社 充电部件和具有该部件的处理卡盒
JPH10186800A (ja) * 1996-12-24 1998-07-14 Canon Inc 導電性ローラ
JP2002049217A (ja) * 2000-08-01 2002-02-15 Canon Inc 接触帯電部材、接触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1236382A (zh) * 2007-01-29 2008-08-0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充电器及图像载体单元
CN101446789A (zh) * 2007-11-29 2009-06-03 株式会社理光 导电构件,使用该导电构件的处理盒和使用该处理盒的成像装置
CN101957575A (zh) * 2009-07-20 2011-01-26 株式会社东芝 带电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间隙保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69457A (ja) 2018-11-01
US20180284635A1 (en) 2018-10-04
US10180636B2 (en) 2019-01-15
JP6828556B2 (ja) 2021-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3537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ransfer output device outputting superimposed bias as transfer bias
US9703226B2 (en) Charging member
US986430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controller to set transfer bias
US8929760B2 (en) Transfer device with bias outpu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EP2570859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72035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04683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83598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ransfer bias control
JP2009075154A (ja) 導電性エンドレスベルト
US1018525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secondary transfer bias according to recording sheet type
CN108693729A (zh) 带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003878A (ja) 導電性ベルト
US8565648B2 (en) Charge element,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20050009220A (ko) 현상제 규제 부재 및 현상 장치
CN109212927A (zh) 导电构件、充电装置、转移装置、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7505819A (zh)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80452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61889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40045352A1 (en) Charg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2001350347A (ja) 導電性エンドレスベル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KR20020070135A (ko) 현상제 조절 부재와 이를 포함하는 현상 장치
KR20040081483A (ko) 대전 장치,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09212928A (zh) 导电构件、充电装置、转移装置、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设备
JP2010072056A (ja) 導電性部材評価装置、及び、導電性部材評価方法
JP2018132536A (ja)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