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79705A - 空气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79705A
CN108679705A CN201710378314.9A CN201710378314A CN108679705A CN 108679705 A CN108679705 A CN 108679705A CN 201710378314 A CN201710378314 A CN 201710378314A CN 108679705 A CN108679705 A CN 1086797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ir
flow path
discharge
open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7831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79705B (zh
Inventor
崔成植
金江永
裵世焕
徐己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20211038953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7441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6797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797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797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7970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2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公开一种对空气调节器的发明。本发明包括:第一吸入体,形成有第一空气吸入部;第二吸入体,形成有第二空气吸入部,上述第二空气吸入部设置于第一吸入体的侧部,以第二空气吸入部能够与第一空气吸入部相对配置;送风装置,设置于第一吸入体与第二吸入体之间,并在与第一空气吸入部相对的左侧面和与第二空气吸入部相对的右侧面上分别形成有吸入孔,且在其正面形成有吐出部;吐出导向部,设置于吐出部的前方,并在其内部形成有与吐出部连接的吐出流路;以及多个吐出装置,分别设置于吐出导向部并以能够调节吐出流路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吐出流路的进入侧与吐出部连接,吐出流路的出去侧以与吐出装置数量对应的数量分支,各吐出装置分别以能够调节吐出流路的出去侧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各吐出装置的工作分别独立完成。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调节室内温度的空气调节器(AIR CONDITIONER)。
背景技术
为了形成舒适的室内环境,空气调节器向室内排出低温空气来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并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由此给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室内环境。
通常,空气调节器包括,由热交换机构成并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和,由压缩机以及热交换机等构成并向室内机供应制冷剂的室外机。
这种空气调节器分别独立地控制由热交换机构成的室内机和由压缩机及热交换机等构成的室外机,并且,通过控制向压缩机或热交换机供应的电源来进行工作。
另外,在空气调节器中,至少有一个室内机与室外机连接,并根据用户所要求的运行状态,向室内机供应制冷剂,使得空气调节器以制冷或制热模式运行。
在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机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通过送风扇供应到室内,安装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送风扇有多叶式风扇,轴流式风扇,涡轮风扇以及横流扇等。
另外,在室内机上可具备:空气吸入口,形成用于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到室内机的内部的通路;以及空气吐出口,形成用于吐出流入到室内机内部的空气的通路。
当驱动送风扇时,室内的空气可通过空气吸入口流入室内机的内部,通过空气吸入口流入到室内机的内部的空气,可通过由送风扇形成的气流流动至热交换机的周边而能够与热交换机进行热交换,如此,在室内机的内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通过空气吐出口向室内机的外部,即室内吐出。
在室内机中,可设置如多叶式风扇、轴流式风扇、涡轮风扇、横流扇等的圆心风扇作为送风扇,在设置有这种送风扇的室内机中,可根据空气吸入口的位置以及空气吐出口的位置,决定向室内机外部吐出气流。
通常,室内机以在其背面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其正面形成有空气吐出口的形态提供。
在这种情况下,室内的空气,从室内机的后方通过空气吸入口吸入到室内机的内部,并在室内机的内部与热交换机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形成在室内机正面的空气吐出口向室内机的前方吐出。
即,如上所述,在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吐出口以前后方向配置形态的室内机中,形成有前后方向连接的直线形态的流路。虽然,这种形态的室内机具有减小流路阻抗的优点,但是,由于热交换机的安装位置限定在室内机背面的一个位置,并且能够设置热交换机的面积被限定在背面面积以下,因此,难以确保充分的全域面积,且空气吐出方向被限定为一个方向,从而难以实现立体式的空气调节。
作为另一例,也有室内机以在其下部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在其上部形成有空气吐出口的形态提供的情况。此时,空气吸入口可形成为位于室内机下部的两侧面,空气吐出口可形成为位于室内机上部的正面和两侧面。
在这种情况下,室内的空气从室内机的下部通过空气吸入口被吸入到室内机的内部,并在室内机的内部向上部流动而与热交换机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形成在室内机的上部的空气吐出口向室内机的上方以及侧方吐出。
即,如上所述,在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吐出口以上相方向配置形态的室内机中,形成有空气流向至少变换两次以上的形态的流路。虽然,这种形态的室内机,通过在多个位置上形成的空气吐出口,能够向多个方向吐出空气,从而有利于实现较有效的立体制冷,但是,由于在室内机内部,空气流动的流路长度长,且有多个流路方向变换的部位,因此,流路阻抗高,增加了噪音以及耗电,并降低了送风性能,从而具有降低制冷效率的缺点。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最小化流路阻抗的同时,能够最大化热交换机的导热面积以及送风性能的空气调节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多种形态的气流控制,能够实现多种形态的制冷制热以及省电的空气调节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包括:第一吸入体,形成有第一空气吸入部;第二吸入体,形成有第二空气吸入部,并设置于上述第一吸入体侧部,以上述第二空气吸入部能够与上述第一空气吸入部相对配置;送风装置,设置于上述第一吸入体与上述第二吸入体之间,并在与上述第一空气吸入部相对的左侧面和与上述第二空气吸入部相对的右侧面上分别形成有吸入孔,且在正面形成有吐出部;吐出导向部,设置于上述吐出部的前方,并在其内部形成有与上述吐出部连接的吐出流路;以及多个吐出装置,分别设置于上述吐出导向部,并以能够调节上述吐出流路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上述吐出流路的进入侧与上述吐出部连接,上述吐出流路的出去侧以与上述吐出装置的数量对应的数量分支,上述各吐出装置分别以能够调节上述吐出流路的出去侧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上述各吐出装置的工作分别独立完成。
另外,上述吐出流路包括,其出去侧以互不相同的方向分支的第一吐出流路和第二吐出流路,上述第一吐出流路,从上述吐出流路的进入侧向前方延伸形成,并以其出去侧能够位于从上述吐出部向左侧倾斜的位置的方式延伸,上述第二吐出流路从上述吐出流路的进入侧向前方延伸形成,并以其出去侧位于从上述吐出部向右倾斜的位置的方式延伸,上述吐出导向部区分为,以能够在其内部形成上述第一吐出流路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吐出导向部,以及以能够在其内部形成上述第二吐出流路的方式设置的第二吐出导向部,优选在上述第一吐出导向部上,设置第一吐出装置,以能够调节上述第一吐出流路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在上述第二吐出导向部上,设置第二吐出装置,以能够调节上述第二吐出流路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
另外,上述吐出导向部包括:导向本体部,设置于上述第一吸入体以及上述第二吸入体的前方而形成挡住上述第一吸入体以及上述第二吸入体的开口的前方的上述吐出导向部的外壁;开口部,在上述导向本体部的前方贯通形成;以及流路侧壁部,以能够在其内部形成上述吐出流路的方式在上述导向本体部的内部形成上述吐出流路的两侧侧壁,上述吐出装置包括:吐出本体部,以能够向侧方向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吐出导向部;以及吐出开口部,在上述吐出本体部的外周面上形成贯通上述吐出本体部的内部和外部的通路。上述吐出本体部优选设置成,能够在上述吐出开口部连接到上述吐出流路的开放位置和封闭上述吐出开口部和上述吐出流路之间的封闭位置之间的范围旋转。
另外,上述吐出本体部区分为,在外周面形成有上述吐出开口部的开放区域和外周面被封闭的封闭区域,并优选,在上述封闭位置,上述封闭区域位于上述开口部,从而上述开口部被上述吐出本体部封闭,在上述开放位置,开放区域位于上述开口部,从而上述吐出流路通过上述开口部以及上述吐出开口部向上述吐出导向部以及上述吐出装置的外部开放。
另外,在上述导向本体部的一侧内壁与上述流路侧壁部的一侧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一插入空间部,在上述导向本体部的另一侧侧壁与上述流路侧壁部的另一侧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二插入空间部,优选在上述开放位置,上述开放区域位于上述开口部而上述封闭区域插入到上述第一插入空间部,在上述封闭位置,上述封闭区域位于上述开口部而上述开放区域插入到上述第二插入空间部。
另外,在上述第一吐出导向部与上述第二吐出导向部之间,形成有用于区划上述第一吐出导向部和上述第二吐出导向部之间的区划部,优选与上述第二插入空间部相邻的上述导向本体部的另一侧侧壁,分别由上述区划部的两侧侧壁形成。
另外,本发明优选还包括分配导向部件,其设置成,上述分配导向部件能够在,以上述吐出部能够仅与上述第一吐出流路连接的方式阻断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二吐出流路之间的第一分配位置和,以上述吐出部能够仅与上述第二吐出流路连接的方式阻断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一吐出流路之间的第二分配位置之间的范围改变位置。
另外,当上述第一吐出装置的位置为上述开放位置,上述第二吐出装置的位置为上述封闭位置时,上述分配导向部件,以位于上述第一分配位置的方式工作,当上述第一吐出装置的位置为上述封闭位置上述第二吐出装置位置为上述开放位置时,上述分配导向部件,以位于上述第二分配位置的方式工作。
另外,上述吐出导向部包括:导向本体部,设置于上述吐出部的前方并围绕上述吐出部以及上述吐出流路而形成上述吐出导向部的外壁;第一开口部,贯通形成在上述导向本体部的前方;第二开口部,以位于上述第一开口部的右侧的方式贯通形成在上述导向本体部的前方;以及区划部,用于区划上述第一开口部和上述第二开口部之间,优选在上述导向本体部和上述区划部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以能够调节上述第一开口部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的第一吐出装置以及以能够调节上述第二开口部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的第二吐出装置。
另外,优选上述第一吐出装置和上述第二吐出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叶片部件,上述叶片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于上述区划部的端部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在封闭位置上覆盖上述第一开口部或者上述第二开口部而封闭上述第一开口部或者上述第二开口部。
另外本发明优选还包括分配导向部件,其设置成以能够在能够使上述吐出部仅与上述第一开口部连接的阻断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二开口部之间的第一分配位置和能够使上述吐出部仅与上述第二开口部连接的阻断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二开口部之间的第二分配位置之间的范围内进行位置变化。
另外,上述分配导向部件优选包括:中心导向部件,以设置于上述第一开口部和上述第二开口部之间并的方式可旋转地设置于上述区划部;第一导向部件,其设置成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与上述第一开口部相邻的上述吐出部的侧方向的一侧并且能够在开放与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一开口部之间的通路位置和与上述中心导向部件连接的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变换位置;以及第二导向部件,其设置成以上述中心导向部件置于中间的方式与上述第一导向部件分开配置,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与上述第二开口部相邻的上述吐出部的侧方向的另一侧,能够在开放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二开口部之间的通路的位置和与上述中心导向部件连接的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变换位置。
另外,当上述第一吐出装置开放上述第一开口部上述第二吐出装置封闭上述第二开口部时,上述分配导向部件以位于上述第一分配位置的方式工作,并以上述第一导向部件开放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一开口部之间的通路上述中心导向部件与上述第二导向部件相互连接而封闭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二开口部之间的通路的方式工作,当上述第一吐出装置封闭上述第一开口部上述第二吐出装置开放上述第二开口部时,上述分配导向部件,以位于上述第二分配位置的方式工作,上述第二导向部件开放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二开口部之间的通路上述中心导向部件和上述第一导向部件相互连接而封闭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一开口部之间的通路的方式工作,当上述第一吐出装置以及上述第二吐出装置将上述第一开口部和上述第二开口部全部开放时,上述分配导向部件,以位于上述第三分配位置的方式工作,并以上述第一导向部件开放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一开口部之间的通路上述第二导向部件开放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二开口部之间的通路上述中心导向部件以不能位于与上述第一导向部件以及上述第二导向部件连接的位置的方式工作。
另外,优选在上述第一吸入体与上述送风装置之间设置第一热交换部,在上述第二吸入体与上述送风装置之间设置第二热交换部。
并且,优选在上述第一吸入体与上述第一热交换部之间设置第一过滤模块,上述第二吸入体与上述第二热交换部之间设置第二过滤模块。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通过设置从左右两侧吸入空气而向前方集中吐出的侧方向吸入以及正面直接吐出形态的流路,并采用了在形成侧方向吸入的各部位上配置了热交换部的构成,从而,能够提供减小流路阻抗的同时,提高空气吸入效率以及导热面积,与空气调节器的大小相比改进的送风性能。
另外,本发明通过采用了吸入空气的部位形成于左右两侧的结构,能够将室内机的后面靠近墙面安装,由此,提高了空气调节器的安装方便性,并提高安装有空气调节器的室内的空间利用率。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选择并实施左/右偏侧送风,正面送风,并利用分别独立工作的多个吐出装置的独立气流控制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调模块的分解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1的"Ⅲ-Ⅲ"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吐出装置的一动作例的图。
图5表示图3所示的吐出装置的另一动作例的图。
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吐出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三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吐出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吐出装置的一动作例的图。
图9是表示图7所示的吐出装置的另一动作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四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吐出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吐出装置的一动作例的图。
图12是表示图10所示的吐出装置的一动作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3、4:室内机
10:空调模块
20:底座
50,60:分配导向部件
61:中心导向部件
63:第一导向部件
65:第二导向部件
110:第一吸入体
111:第一空气吸入部
120:第二吸入体
121:第二空气吸入部
130:第一侧部框架
135:第二侧部框架
140,150:第一吐出导向部
140a,150a,160a:导向本体部
140b,150b:开口部
140c,150c:流路侧壁部
140d,150d,150d:区划部
140e:第一插入空间部
140f:第二插入空间部
145,155:第二吐出导向部
160:吐出导向部
160b:第一开口部
160c:第二开口部
200:送风装置
201:下侧双吸式离心风机
202:中央双吸式离心风机
203:上侧双吸式离心风机
210:涡室外壳
211:第一侧板
211a:第一吸入孔
212:第二侧板
212a:第二吸入孔
213:包角
214:连接板
215:吐出部
220:叶轮
221:枢纽
223:第一叶片
225:第二叶片
230:驱动部
240:水平板
250:第一紧固板
255:第二紧固板
260:支架
265:安装部
310:第一热交换部
315:第二热交换部
320:第一过滤模块
325:第二过滤模块
320a:预滤器
320b:集尘过滤器
320c:除臭过滤器
320d:过滤器框架
400,500,600:第一吐出装置
400a,500a:吐出本体部
400b,500b:吐出开口部
450,550,650:第二吐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为了便于说明以及确保说明的明确性,在附图中图示的线的厚度或者构成要素的大小等会有夸张表示的情况。另外,后述的用语是考虑到本发明中的功能而定义的用语,会根据不同的使用者或者运用者的惯例而不同。因此,对于这种用语的定义是,基于本说明书整个内容而下的。
[整个室内机的总体结构]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调模块的分解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沿着图1的"Ⅲ-Ⅲ"线剖开的剖视图。
参照图1,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1可包括:空调模块10,用于吸入外部的空气并使其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之后向外部吐出。
空气调节器可构成为,安装在作为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地面的立式空气调节器,在这种情况下,空气调节器还可以包括底座20,放在室内的地面上而用于支撑空调模块10。
空调模块10能够以放置在底座20上的形态安装,在这种情况下,空调模块10可在室内的规定高度上吸入空气而进行空气调节。
空调模块10能够以可分离的方式与底座20相结合。作为一例,在空调模块10放置于底座20的状态下,可通过如螺旋等连接部件连接在底座20上。作为另一例,空调模块10在放置于底座20的状态下,以采用钩子等的钩结合形态安装于底座20。
作为另外一例,空调模块10在放置在底座20上的状态下,可与底座20以滑动结合的形态安装。此时,在空调模块10的下部与底座20的上部中的任意一个上,可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的滑轨以前后方向延伸形成,在另一个上,可形成有沿着滑轨引导滑行的滑行导向件。
空调模块10可通过底面以外的部位吐出空气。空调模块10向正面集中吐出空气,此时,空气调节器可沿着空调模块10的前方集中吐出被调节的空气。
空调模块10,可通过正面以外的部分,例如空调模块1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中的至少一面吸入空气。这种空调模块10可包括形成有空气吸入口的吸入体。优选空调模块10包括多个吸入体110、120,以能够较迅速的吸入室内空气而调节空气。
并且,如图2以及图3所示,各吸入体110、120上形成有空气吸入部111、121,用于向空调模块10的内部吸入空调模块10外部的空气,即室内空气的通路。
根据本实施例,空调模块10以通过两侧面吸入空气并通过正面吐出空气的形态设置。当空调模块10以通过正面吸入空气再通过正面吐出空气的形态设置时,会发生通过空调模块10的正面吐出的空气没有在室内散去而直接被空气吸入部吸入的现象。
与此相比,本实施例的空调模块10,一方面通过以从两侧吸入空气并从正面吐出空气的形态设置,能够在不同方向上形成吸入以及吐出空气,另一方面通过确保空气吸入部位和空气吐出部位的距离为规定距离以上,而能够顺畅地完成空气的吸入和吐出。
具体而言,设置于本实施例的室内机1的空调模块10包括:第一吸入体110,第二吸入体120以及吐出装置400、450。
第一吸入体110可设置成四角形状的板形态。第一吸入体110设置于空调模块10的侧方向的一侧而构成空调模块10的一侧侧面,例如,左侧面,在这种第一吸入体110上形成有第一空气吸入部111。第一空气吸入部111沿着侧方向贯通形成在第一吸入体110上,通过在第一吸入体110上形成多个第一空气吸入部111,而形成用于将空调模块10的外部,即将室内空气吸入到空调模块10的内部的通路。
第二吸入体120,与第一吸入体110相同,可类似的设置成四角形状的板形态。第二吸入体120设置于空调模块的侧方向的另一侧而构成空调模块10的另一侧侧面,例如右侧面,在这种第二吸入体120上形成有第二空气吸入部121。第二空气吸入部121沿着侧方向贯通形成在第二吸入体120上,通过在第二吸入体120上形成多个第二空气吸入部121,而形成用于将空调模块10的外部,即室内空气吸入到空调模块10的内部的通路。
上述第一吸入体110和第二吸入体120以将后述的送风装置200置于中间的方式相互分开配置于空调模块10的两侧,并以第一空气吸入部111和第二空气吸入部121相对配置的方式分别设置于空调模块10的左侧以及右侧。
通过如上述设置的第一吸入体110的第一空气吸入部111和第二吸入体120的第二空气吸入部121,室内空气能够沿着侧方向从空调模块10的两侧侧部穿过空调模块10而流入到空调模块10的内部。
并且,设置于本实施例的室内机1的空调模块10还可以包括送风装置200。送风装置200设置于第一吸入体110与第二吸入体120之间,并形成用于通过空调模块10的侧部将空气吸入到空调模块10的内部,通过空调模块10的前方向空调模块10的外部吐出空气的气流。
根据本实施例,空调模块10外部的空气通过由送风装置200形成的气流流入到空调模块10的内部,并通过第一吸入体110的第一空气吸入部111和第二吸入体120的第二空气吸入部121,沿着侧方向从空调模块10的两侧侧部穿过空调模块10而流入到空调模块10的内部。
如此,流入到空调模块10的内部的空气,通过送风装置200的侧部一侧和侧部另一侧,即分别在送风装置200的左侧和右侧贯通形成的第一吸入孔211a和第二吸入孔212a,吸入到送风装置200的内部。
此时,通过第一吸入体110的第一空气吸入部111流入到空调模块10的内部的空气,通过形成于送风装置200的左侧的第一吸入孔211a被吸入到送风装置200的内部,通过第二吸入体120的第二空气吸入部121流入到空调模块10的内部的空气,通过形成于送风装置200的右侧的第二吸入孔212a吸入到送风装置200的内部。
即,从送风装置200的左侧流入的空气,通过连接第一空气吸入部111与第一吸入孔211a之间的独立的流路,流入到送风装置200的内部,从送风装置200的右侧流入的空气,通过连接第二空气吸入部121与第二吸入孔212a之间的独立的流路,吸入到送风装置200的内部。并且,吸入到送风装置200的内部的空气,可通过形成于送风装置200的正面的吐出部215向前方排出。
一方面,设置于本实施例的室内机1的空调模块10,可包括多个热交换部310、315,用于使流入到空调模块10内部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此时,多个热交换部310、315可设置成,以将送风装置200置于中间的方式沿着侧方向相互分开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了空调模块10包括第一热交换部310和第二热交换部315的情况。此时,第一热交换部310设置于第一吸入体110与送风装置200之间。并且,第二热交换部315设置于第二吸入体120和送风装置200之间,第一热交换部310和第二热交换部315设置成,以将送风装置200置于中间的方式沿着侧方向,即左右方向相互分开配置。
第一热交换部310可设置在连接第一空气吸入部111与第一吸入孔211a之间的流路上,驱动送风装置200时,从第一空气吸入部111向第一吸入孔211a流动的空气穿过设置有第一热交换部310的区域后,可通过第一吸入孔211a吸入到送风装置200的内部。
并且,第二热交换部315可设置在连接第二空气吸入部121与第二吸入孔212a之间的流路上,驱动送风装置200时,从第二空气吸入部121向第二吸入孔212a流动的空气穿过设置有第二热交换部315的区域之后,通过第二吸入孔212a吸入到送风装置200的内部。
作为一例,第一热交换部310以及第二热交换部315,可由使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空气热交换机的形态构成。例如翘片管式热交换机或者微通道管热交换机等。
另外,第一热交换部310以及第二热交换部315可设置成将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流路串联连接的形态,也可以设置成将制冷剂流路并联连接的形态。
上述第一热交换部310以及第二热交换部315也可以不直接连接而通过连接第一热交换部310以及第二热交换部315之间的另外的制冷剂管连接。
作为另一例,第一热交换部310以及第二热交换部315可为组成一个热交换单元的局部构成。此时,一个热交换单元可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热交换单元的左侧部分为第一热交换部310,热交换单元的右侧部分为第二热交换部315,热交换单元的后方可构成连接第一热交换部310与第二热交换部315之间的后方侧热交换部。
作为另外一例,第一热交换部310以及第二热交换部315可设置成,不仅没有组成一个热交换单元还包括互不相连的另外的热交换机的形态。
并且,设置于本实施例室内机1的空调模块10还可以包括过滤模块320、325。在本实施例,示例了空调模块10包括第一过滤模块320和第二过滤模块325的情况。
此时,第一过滤模块320设置于第一吸入体110与送风装置200之间,更具体而言,设置于第一吸入体110和第一热交换部310之间。并且第二过滤模块325设置于第二吸入体120和送风装置200之间,更具体而言,设置于第二吸入体120和第二热交换部315之间,第一过滤模块320和第二过滤模块325设置成,以将送风装置200置于中间的方式沿着侧方向,即左右方向分开配置。
第一过滤模块320以及第二过滤模块325可至少包括由能够筛出大颗粒灰尘的预滤器320a,能够筛出比在预滤器320a筛出的灰尘小的微尘的如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HEPA filter)或者电集尘过滤器等的集尘过滤器320b,以及如去味的活性炭过滤器或者碳过滤器等的除臭过滤器320c组成的组中的任意一个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示例了第一过滤模块320以及第二过滤模块325将预滤器320a和集尘过滤器320b以及除臭过滤器320c全部包括而形成的情况。
作为一例,第一过滤模块320以及第二过滤模块325可分别设置成预滤器320a和集尘过滤器320b沿着空气流动方向以预滤器320a、集尘过滤器320b顺序配置的形态。
作为另一例,第一过滤模块320以及第二过滤模块325可分别设置成,预滤器320a和除臭过滤器320c沿着空气流动方向以预滤器320a、除臭过滤器320c的顺序配置的形态。
作为另一例,第一过滤模块320以及第二过滤模块325可分别设置成,预滤器320a和除臭过滤器320c以及集尘过滤器320b沿着空气流动方向以预滤器320a、除臭过滤器320c、集尘过滤器320b的顺序配置的形态。
上述第一过滤模块320以及第二过滤模块325可分别设置成,预滤器320a和除臭过滤器320c以及集尘过滤器320b配置在过滤器框架320d上的形态。此时,第一过滤模块320以及第二过滤模块325可分别由预滤器320a和除臭过滤器320c以及集尘过滤器320b与过滤器框架320d一起构成一个模块。
在过滤器框架320d以及吸入体110,120上,可形成能够沿着前后方向引导预滤器320a和除臭过滤器320c以及集尘过滤器320b中的至少一个的滑行的过滤器滑轨。
这种过滤器滑轨包括:第一过滤器滑轨,以能够将预滤器320a和除臭过滤器320c以及集尘过滤器320b中的局部滑行引导至过滤器框架320的方式形成于过滤器框架320d;第二2过滤器滑轨,以能够将预滤器320a和除臭过滤器320c以及集尘过滤器320b中剩余部分滑行引导至吸入体110,120的方式形成于吸入体110,120。
另外,在过滤器框架320d上可形成有过滤器钩,用于固定预滤器320a和除臭过滤器320c以及集尘过滤器320b中的任意一个,以能够弹性拆卸预滤器320a和除臭过滤器320c以及集尘过滤器320b中的至少一个。
如上所述,第一过滤模块320和第二过滤模块325,以空调模块10为基准左右对称配置,并可设置为过滤器的形态相同,也可设置为不同的过滤器形态。
作为另一例,第一过滤模块320和第二过滤模块325可设置成,沿着上下方向配置有多个过滤器的形态,也可以设置成位于上侧的过滤器与位于下侧的过滤器的种类不同的形态。
另外,空调模块10的前方,更具体而言,送风装置200的前方设置有吐出导向部140、145。吐出导向部140、145设置于送风装置200的吐出部215前方,这种吐出导向部140、145的内部形成有吐出流路a、b。吐出流路a、b的进入侧与吐出部215连接,吐出流路a、b的出去侧以与后述的吐出装置400、450的数量对应的数量分支,并分别与多个吐出装置400、45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了吐出流路a、b包括其出去侧向不同方向分支的第一吐出流路a和第二吐出流路b而形成,吐出导向部140、145区分为其内部形成有第一吐出流路a的第一吐出导向部140和其内部形成有第二吐出流路b的第二吐出导向部145的情况。
设置于区分成多个上述吐出导向部140、145的多个吐出装置400、450,以能够调节形成于吐出导向部140、145的吐出流路a、b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
各吐出装置400、450以分别能够调节形成于吐出导向部140、145的吐出流路a、b的出去侧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此时,各吐出装置400、450的工作分别独立完成。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了吐出装置400、450包括设置于第一吐出导向部140的第一吐出装置400和设置于第二吐出导向部145的第二吐出装置450的情况。第一吐出装置400设置于第一吐出导向部140并以能够调节第一吐出流路a的出去侧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第二吐出装置450设置于第二吐出导向部145并以能够调节第二吐出流路b的出去侧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
并且,第一吐出装置400和第二吐出装置450的分别独立完成工作,由此,能够独立完成通过第一吐出流路a的调节空气的吐出状态和,通过第二吐出流路b的调节空气的吐出状态。
[送风装置的结构]
送风装置200设置于第一吸入体110与第二吸入体120之间。这种送风装置200形成用于通过空调模块10的侧部将空气吸入到空调模块10的内部,并通过空调模块10的前方向空调模块10的外部吐出空气的气流,可至少包括一个双吸式离心风机201、202、203而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了送风装置200由多个双吸式离心风机201、202、203沿着上下方向连接而构成的情况。作为一例,送风装置200可设置成连接两个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双吸式离心风机201、202、203的形态,作为另一例送风装置200可设置成连接三个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双吸式离心风机201、202、203的形态。
当送风装置200包括三个以上的双吸式离心风机201、202、203时,多个双吸式离心风机201、202、203可包括:上侧双吸式离心风机203,位于最上侧;下侧双吸式离心风机201,位于最下侧;以及至少一个中央双吸式离心风机202,设置于上侧双吸式离心风机203和下侧双吸式离心风机201之间。
各双吸式离心风机201、202、203可由,涡室外壳(Scroll housing)210和叶轮220以及驱动部230构成。
涡室外壳210形成双吸式离心风机201、202、203的外表,涡室外壳210的内部形成有容置叶轮220的容置空间。另外涡室外壳210的侧部形成有第一吸入孔211a以及第二吸入孔212a,以形成向叶轮220的内部侧吸入外部空气的通路。这种涡室外壳210,可由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和包角213和连接板214以及吐出部215构成。
第一侧板211设置于涡室外壳210的一侧侧部,形成涡室外壳210的一侧面,即左侧面。在这种第一侧板211上,形成有沿着侧方向贯通的第一吸入孔211a。
第二侧板212,设置于涡室外壳210的另一侧侧部而形成涡室外壳210的另一侧面,即右侧面。在这种第二侧板212上,形成有沿着侧方向贯通的第二吸入孔212a。
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沿着侧方向分开规定距离而相对配置。并且在第一侧板211与第二侧板212之间设置有包角213。在包角213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置叶轮220的容置空间,包角213的内周面形成为围绕叶轮220的外周面的曲面。
在第一侧板211与第二侧板212之间以及包角213的周方向外侧,设置有连接板214。连接板214,在第一侧板211与第二侧板212之间围绕包角213的周方向外侧并连接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并形成涡室外壳210的正面以及后面,还有上面以及下面。
吐出部215设置于涡室外壳210的前方。这种吐出部215贯通形成在包角213以及连接板214的前方,从而,形成吸入到容置有上述叶轮220的容置空间的空气向送风装置200的外部吐出的通路。
叶轮220包括:枢纽221,具有与设置于驱动部230的电机的旋转轴连接的旋转轴连接部;第一叶片223,形成于枢纽221的一侧面,即枢纽221的左侧面;第二叶片225,形成于枢纽221的另一侧面,即枢纽221的右侧面,而构成。
叶轮220可设置成包括涡轮风扇或者多叶式风扇等的形态。当叶轮220设置成包括涡轮风扇的形态时,第一叶片223和第二叶片225可构成为涡轮风扇的后弯型叶片形态。当叶轮220设置成包括多叶式风扇的形态时,第一叶片223和第二叶片225可构成为多叶式风扇的多翼型叶片形态。
第一叶片223,以位于枢纽221的左侧面与涡室外壳210的第一侧板211之间的方式设置,并可配置成与第一侧板211分开一定程度。另外,第二叶片225,以位于枢纽221的右侧面与涡室外壳210的第二侧板212之间的方式设置,并可配置成与第二侧板212稍微分开。
在如此形成的叶轮22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部,用于使通过叶轮220的侧部吸入的空气流入。并且,在如此形成有空间部的叶轮的内部,可设置有驱动部230。在本实施例中,示例了驱动部230包括了提供旋转力的电机而构成的情况。
在涡室外壳210上可结合支架260,在如此结合于涡室外壳210的支架260可结合能够放置驱动部230的安装部265。驱动部230安装在安装部265上并以固定在叶轮220内部的方式安装。如此设置的驱动部230的旋转轴可沿着水平方向配置,叶轮220能够以如此配置的驱动部230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另外,送风装置200还可以包括水平板240,配置于以上下方向相邻配置的两个双吸式离心风机之间。
水平板240可在上下方向相邻的两个双吸式离心风机中,与位于相对上侧的双吸式离心风机的涡室外壳210的下部连接,与位于相对下侧的双吸式离心风机涡室外壳210的上部连接。
另外,空调模块10还可以包括用于支撑送风装置200的第一侧部框架130以及第二侧部框架135。第一侧部框架130固定在第一吸入体110的内侧,第二侧部框架135固定在第二吸入体120的内侧。第一侧部框架130以及第二侧部框架135分别以四角框架形态形成,在这种各第一侧部框架130以及第二侧部框架135的内部,具有贯通形成通路,以通过第一吸入体110以及第二吸入体120吸入到空调模块10内部的空气能够沿着送风装置200侧穿过。
并且,送风装置200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板250,固定在第一侧部框架130上;以及第二连接板255,固定在第二侧部框架135上。
第一连接板250可从涡室外壳210的后方部向左侧方向凸出形成,并能够以利用如螺旋或者钩等的连接部件的连接形态或者利用钩等的钩结合形态固定在第一侧部框架130上。
第二紧固板255可从涡室外壳210的后方部向右侧方向凸出形成。第二紧固板255也能够以利用螺旋或者钩等的连接部件的连接形态或者利用钩等的钩结合形态固定在第二侧部框架135上。
第一紧固板250可起到遮蔽涡室外壳210的第一侧板211与第一侧部框架130的后端之间的左侧遮蔽部功能,第二紧固板255可起到遮蔽涡室外壳210的第二侧板212与第二侧部框架135的后端之间的遮蔽部功能。
[关于吐出导向部以及吐出装置结构的第一实施例]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吐出装置的一动作例的图。图5表示图3所示的吐出装置的另一动作例的图。
参照图3,形成于第一吐出导向部140的内部的第一吐出流路a,从吐出流路a、b的进入侧向前方延伸形成,并以其出去侧位于从吐出部215向左侧倾斜位置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并且,形成于第二吐出导向部145的内部的第二吐出流路b,从吐出流路a、b的进入侧向前方延伸形成,并以其出去侧位于从吐出部215向右侧倾斜的位置的方式向前方延伸。
在第一吐出导向部140上设置第一吐出装置400并以能够调节第一吐出流路a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并且,在第二吐出导向部145上设置第二吐出装置450并以能够调节第二吐出流路b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
各吐出导向部140、145,可包括导向本体部140a和开口部140b以及流路侧壁部140c而形成。
导向本体部140a设置于上述第一吸入体110以及上述第二吸入体120的前方,并形成挡住第一吸入体110以及第二吸入体的开口的前方,即空调模块10的开口的前方的吐出导向部140、145的外壁。
开口部140b,沿着前后方向贯通形成在导向本体部140a的前方。这种开口部140b形成用于使空调模块10内部的空气向空调模块10外部,即向室内吐出的通路。上述开口部140b的侧方向开口宽度,可通过调节吐出装置400、450的旋转角度,并根需要调节风向范围而决定。例如,当通过吐出装置400、450将吐出的空气的风向范围设定为0~35°时,上述开口部140b的侧方向开口宽度,可形成为从导向本体部140a的中央沿着导向本体部140a的侧方向延伸35°以上的宽度。
流路侧壁部140c分别设置于第一吐出导向部140和第二吐出导向部145,并在导向本体部140a的内部形成吐出流路a、b的两侧侧壁,以吐出流路a、b形成于内侧。由形成于第一吐出导向部140的内部的流路侧壁部140c,在第一吐出导向部140的内部形成第一吐出流路a,由形成于第二吐出导向部145的内部的流路侧壁部140c在第二吐出导向部145的内部形成第二吐出流路b。
设置于第一吐出导向部140的流路侧壁部140c以及其内部的第一吐出流路a的进入侧与吐出部215连接。并且,设置于第一吐出导向部140的流路侧壁部140c以及其内部的第一吐出流路a的出去侧,比位于设置于上述第一吐出导向部140的流路侧壁部140c以及其内部的第一吐出流路a的进入侧更靠前方,并向第一吸入体110侧倾斜配置。即,设置于第一吐出导向部140的流路侧壁部140c以及其内部的第一吐出流路a,以其出去侧位于向左侧倾斜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形成。
另外,设置于第二吐出导向部145的流路侧壁部140c以及其内部的第二吐出流路b的进入侧与吐出部215连接。并且,设置于第二吐出导向部145的流路侧壁部140c以及其内部第二吐出流路b的出去侧,位于比设置于上述第二吐出导向部145的流路侧壁部140c以及其内部的第二吐出流路b的进入侧更靠前方,并向第二吸入体120侧倾斜配置。即,设置于第二吐出导向部145的流路侧壁部140c以及其内部的第二吐出流路b,以其出去侧位于向右侧倾斜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形成。
由此,第一吐出流路a的出去侧和第二吐出流路b的出去侧,沿着侧方向位于相互分开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例,吐出装置400、450包括:第一吐出装置400,设置于第一吐出导向部140;第二吐出装置450,设置于第二吐出导向部145。并且,第一吐出装置400和第二吐出装置450分别包括吐出本体部400a和吐出开口部400b而形成。
吐出本体部400a形成吐出装置400、450的外表,并以能够沿着侧方向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吐出导向部140、145。这种吐出本体部400a,在其内部形成有空间,后方和上部以及下部的局部可形成为开口的圆筒形状。
另外,吐出本体部400a的旋转中心可与用于产生使本体部400a旋转的动力而设置的驱动电机的旋转轴连接,此时,与吐出本体部400a连接的驱动电机可设置成,能够使吐出本体部400a旋转相当于沿着左右方向选取的旋转角的步进电机的形态。
并且,吐出开口部400b在吐出本体部400a的外周面上,形成贯通吐出本体部400a的内部和外部的通路。在本实施例中,示例了吐出开口部400b在吐出本体部400a的前方侧贯通形成的情况。
上述吐出本体部400a可区分为开放区域和封闭区域。开放区域是在吐出本体部400a的外周面上形成吐出开口部400b的区域,封闭区域是吐出本体部400a的外周面被封闭的区域。这种开放区域和封闭区域将吐出本体部400a的外周面区分为左侧和右侧。
上述吐出本体部400a可在吐出开口部400b连接到吐出流路a、b的开放位置和,封闭吐出开口部400b和吐出流路a、b之间的封闭位置之间的范围旋转。
在封闭位置,吐出本体部400a的封闭区域位于开口部140b,从而吐出本体部400a封闭开口部140b。并且,在开放位置,吐出本体部400a的开放区域位于开口部140b,从而吐出流路a、b通过开口部140b以及吐出开口部400b能够向吐出导向部140、145以及吐出装置400、450的外部开放。
另外,在导向本体部140a的一侧内壁与流路侧壁部140c的一侧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一插入空间部140e,导向本体部140a的另一侧侧壁与流路侧壁部140c的另一侧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二插入空间部140f。
在第一导向本体部140a中,第一插入空间部140e是与第一吸入体110相邻的壁面和与其相对配置的流路侧壁部140c的侧壁之间形成的空间,即形成于第一吐出流路a的左侧的空间,第二插入空间部140f是形成于第一吐出流路a的右侧的空间。
即,第一插入空间部140e和第二插入空间部140f是,将流路侧壁部140c以及第一吐出流路a置于中间分别在左侧和右侧形成的空间,第一插入空间部140e和第一吐出流路a以及第二插入空间部140f通过形成在第一导向本体部140a的内部的流路侧壁部140c而被区划。
另外,在第二导向本体部140a中,第一插入空间部140e是与第二吸入体120相邻的壁面和与其相对配置的流路侧壁部140c的侧壁之间形成的空间,即形成在第二吐出流路b的右侧的空间,第二插入空间部140f是形成在第二吐出流路b的左侧的空间。
即,第一插入空间部140e和第二插入空间部140f是,将流路侧壁部140c以及第二吐出流路b置于中间,分别在右侧和左侧形成的空间,第一插入空间部140e和第二吐出流路b以及第二插入空间部140f通过形成在第二导向本体部140a的内部的流路侧壁部140c而被区划。
并且,在第一吐出导向部140与第二吐出导向部145之间可设置有区划部149d,用于区划第一吐出导向部140和第二吐出导向部145之间。而且与第二插入空间部140f相邻的导向本体部140a的另一侧侧壁,可分别由区划部149d的两侧侧壁形成。
在封闭位置,吐出本体部400a的封闭区域位于开口部140b而使吐出本体部400a封闭开口部140b,此时,吐出本体部400a的开放区域插入到第二插入空间部140f之内。并且,在开放位置,吐出本体部400a的开放区域位于开口部140b而使吐出流路a、b通过开口部140b以及吐出开口部400b向吐出导向部140、145以及吐出装置400、450的外部开放,此时,吐出本体部400a的封闭区域插入到第一插入空间部140e之内。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吐出装置的一动作例的图。图5表示图3所示的吐出装置的另一动作例的图。
以下,参照图1至图5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作用以及效果。
如图1至图3所示,当空气调节器开始工作时,在设置于室内机1的空调模块10内部形成通过热交换部310、315的空气的热交换,如此在室内机1的内部被热交换的空气通过吐出装置400、450向室内空间吐出。
具体而言,当送风装置200开始工作时,形成使室内机1外部的空气,即室内空气流入到空调模块10的内部的气流,由此,室内空气通过空调模块10的两侧部流入空调模块10的内部。
此时,室内空气穿过形成于第一吸入体110的第一空气吸入部111通过空调模块10的左侧流入到空调模块10的内部,另一方面穿过形成于第二吸入体120的第二空气吸入部121通过空调模块10的右侧流入到空调模块10的内部。
如此流入到空调模块10的内部的空气被吸入到送风装置200的内部,如此被吸入到送风装置200的内部的空气通过吐出部215向送风装置200的外部排出。
此时,从空调模块10的左侧通过第一空气吸入部111流入到空调模块10的内部的空气,通过设置于第一空气吸入部111与送风装置200之间的第一热交换部310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形成于送风装置200的第一侧板211的第一吸入孔211a流入到送风装置200的内部。并且,从空调模块10的右侧通过第二空气吸入部121流入到空调模块10的内部的空气,通过设置于第二空气吸入部121与送风装置200之间的第二热交换部315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形成于送风装置200的第二侧板212的第二吸入孔212a流入到送风装置200的内部。
如此,通过送风装置200的两侧部吸入到送风装置200的内部的空气,通过形成于送风装置200前方的吐出部215向送风装置200的前方排出。并且,如此向送风装置200前方排出的空气,穿过吐出装置400、450向室内机1的外部,即室内空间吐出。
即,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以在室内机1的左侧和右侧两个部位吸入空气,通过各部位吸入到的空气,分别由设置于室内机1的两侧部的第一热交换部310和第二热交换部315进行热交换之后,将如此分别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向前方吐出的形态提供。
这种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利用双吸式离心风机201、202、203从左右两侧吸入空气之后,通过将吸入的空气以没有上下方向或者侧方向上的方向变化的方式向前方集中吐出的形态,因此,提高吸入空气的效率的同时,能够减小流路的阻抗,从而,能够获得更为改进的送风性能。
另外,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利用双吸式离心风机201、202、203在左右两侧吸入空气,并能够以在吸入空气的部位和双吸式离心风机201、202、203之间形成的多个空间上分别配置多个热交换部310、315的形态提供,因此,使导热面积最大化,从而能够提供进一步改进的制冷制热性能。
另外,如上所述,沿着送风装置200的前方排出的空气的吐出位置以及方向,可通过设置于空调模块10的前方的吐出装置400、450调节。
根据本实施例,作为使沿着送风装置200的前方排出的空气流动的通路的吐出流路a、b,可分支为形成沿着左右方向分支的通路的第一吐出流路a和第二吐出流路b。在其内部形成有第一吐出流路a的第一吐出导向部140,设置有第一吐出装置400从而以能够调节第一吐出流路a的出去侧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并且,在其内部形成有第二吐出流路b的第二吐出导向部145,形成有第二吐出装置450从而以能够调剂第二吐出流路b的出去侧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
另外,第一吐出装置400和第二吐出装置450的工作分别独立完成,由此,能够独立完成通过第一吐出流路a的送风状态的调节和通过第二吐出流路b的送风状态的调节。
作为一例,当要实现通过室内机1的左侧的集中送风时,可使第二吐出装置450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使第一吐出装置400向左侧方向旋转而使第一吐出装置400的位置位于开放位置。
当第一吐出装置400的位置变成开放位置时,第一吐出装置400的开放区域配置于开口部140b,由此,第一吐出流路a通过第一吐出导向部140的开口部140b以及第一吐出装置400的吐出开口部400b能够向室内机1的外部开放。
当第二吐出装置450的位置为封闭位置时,第二吐出装置450的封闭区域配置于开口部140b,由此,第二吐出导向部145的开口部140b被第二吐出装置450封闭,而无法形成通过第二吐出装置450的送风。
由此,第二吐出流路b的出去侧被第二吐出装置450封闭,仅第一吐出流路a的出去侧通过第一吐出装置400开放,从而,仅形成通过第一吐出装置400的送风。如此,当仅形成通过第一吐出装置400额送风时,可能会形成,对位于室内机1的左侧的室内空间的局部区域上的集中送风。
并且,通过第一吐出装置400实现的送风方向的调节可通过改变第一吐出装置400的吐出开口部400b的位置而完成,为了调节风向的吐出开口部400b的位置的调节,可在第一吐出装置400的吐出开口部400b连接到第一吐出导向部140的第一吐出流路a以及开口部140b的范围旋转第一吐出装置400的方式实现。
作为另一例,当要实现通过室内机1的右侧的集中送风时,如图4所示,使第一吐出装置400的位置位于封闭位置,并通过使位于封闭位置的第二吐出装置450沿着右侧方向旋转,使第二吐出装置450位于开放位置。
当第二吐出装置450位置变为开放位置时,第二吐出装置450的开放区域位于开口部140b,由此,第二吐出流路b通过第二吐出导向部145的开口部140b以及第二吐出装置450的吐出开口部400b能够向室内机1的外部开放。
当第一吐出装置400的位置变为封闭位置时,第一吐出装置400的封闭区域位于开口部140b,由此,第一吐出导向部140的开口部140b被第一吐出装置400封闭,从而再无法形成通过第一吐出装置400的送风。
由此,第一吐出流路a的出去侧被第一吐出装置400封闭,仅第二吐出流路b的出去侧通过第二吐出装置450开放,从而,仅形成通过第二吐出装置450的送风。如此仅形成通过第二吐出装置450的送风,能够对位于室内机1的右侧位置的室内空间的局部区域形成集中送风。
并且,由第二吐出装置450而形成的送风方向的调节,可通过变化第二吐出装置450的吐出开口部400b的位置来实现,为了调节风向的吐出开口部400b的位置调节,可在第二吐出装置450的吐出开口部400b连接到第二吐出导向部145的第二吐出流路b以及开口部140b的范围旋转第二吐出装置450的方式实现。
作为另一例,当要通过室内机1的前方全区域实现送风时,如图5所示,使第一吐出装置400和第二吐出装置450位置均变化为位于开放位置。
当第一吐出装置400和第二吐出装置450的位置均变为位于开放位置时,由第一吐出装置400的送风和由第二吐出装置450的送风一起形成,由此,能够对室内机1的前方全区域形成均匀的送风。
即,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能够选择性实施左/右偏侧送风,正面送风,并能够提供利用各自独立工作的多个吐出装置400、450的独立气流控制功能。
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构成从左右两侧吸入空气并向前方集中吐出的双方向吸入以及正面直接吐出形态的流路,并通过选取在形成双方向吸入的各部位上分别配置热交换部310、315的结构,能够减小流路阻抗的同时,提高空气吸入效率以及导热面积,从而能够提供与空气调节器大小相比改进的送风功能。
[关于吐出导向部以及吐出装置的结构的第二实施例]
另外,如上所述结构的空气调节器仅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还会有多种替代这些的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6至图12说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
在此,与在之前图示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是指起到相同功能同一部件,因此,在此省略对其的重复说明。
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吐出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参照图6,根据本发明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提供不同于此前说明的实施例中的吐出导向部140、145(参照图3)以及吐出装置400、450(参照图3)的形状的吐出导向部150、155以及吐出装置500、550。
据此,分别设置于第一吐出导向部150以及第二吐出导向部155的导向本体部150a,设置于送风装置200,更具体地设置于吐出部215的前方,并形成围绕吐出部215以及吐出流路a、b的吐出导向部150、155的外壁。导向本体部150a在室内机2的正面向前方侧凸出,并可形成为包括与吐出装置500、550的外观形状对应的曲面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示例了导向本体部150a以半圆柱形状形成的情况。
开口部150b沿着前后方向贯通形成在导向本体部150a的前方,流路侧壁部150c在导向本体部150a的内部形成吐出流路a、b的两侧侧壁。由于开口部150b以及流路侧壁部150c的结构以及形状与在此前说明的实施例中示例的开口部140b(参照图3)以及流路侧壁部140c(参照图3)类似,因此,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分别设置于第一吐出装置500以及第二吐出装置550的吐出本体部500a,以分别位于第一吐出导向部150以及第二吐出导向部155的导向本体部150a的内部的方式设置。这种吐出本体部500a与在此前说明的实施例中示例的吐出本体部400a(参照图3)的不同点在于,其形状并非圆筒形状而是半圆柱形状。当吐出导向部150、155以及吐出装置500、550以非圆筒形状的半圆柱形状构成时,能够减小室内机2正面的前方凸出幅度,由此,能够提供尺寸更紧凑的空气调节器。
未说明的附图标记,500b是,贯通形成在吐出本体部500a的前方侧,并在吐出本体部500a的外周面形成贯通吐出本体部500a的内部和外部的通路的吐出开口部。
[关于吐出导向部以及吐出装置的结构的第三实施例]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三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吐出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吐出装置的一动作例的图,图9是表示图7所示的吐出装置的另一动作例的图。
参照图7,根据本发明三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2以还包括分配导向部件50的形态提供。
分配导向部件50设置于第一吐出导向部140与第二吐出导向部145之间,并以能够在第一分配位置与第二分配位置之间的范围改变位置的方式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配位置定义为分配导向部件50阻断吐出部215与第二吐出流路b之间的位置,以吐出部215仅能够与第一吐出流路a连接(参照图7)。并且,第二分配位置定义为,分配导向部件50阻断吐出部215与第二吐出流路b之间的位置(参照图8),以吐出部215仅能够与第二吐出流路b连接。
根据本实施例,上述分配导向部件50可设置成其宽度方向的一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于区划部149d的翼型(Airfoil)形态。这种分配导向部件50,优选以能够在第一分配位置阻断吐出部215与第二吐出流路b之间,在第二分配位置阻断吐出部215与第一吐出流路a之间的宽度形成。
上述分配导向部件50,在第一吐出装置400的位置为开放位置第二吐出装置450的位置为封闭位置时,以位于第一分配位置的方式工作(参照图7)。另外,上述分配导向部件50,在第一吐出装置400的位置为封闭位置第二吐出装置450的位置为开放位置时,以位于第二分配位置(参照图9)的方式工作。
作为一例,当要实现通过室内机3的左侧的集中送风时,在第二吐出装置450的位置维持在封闭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吐出装置400向左侧方向旋转使得第一吐出装置400的位置变成开放位置。
与此同时,分配导向部件50以位于第一分配位置的方式工作,由此,吐出部215与第二吐出流路b之间的通路被分配导向部件50阻断,仅开放连接吐出部215与第一吐出流路a之间的通路。
由此,在室内机3中仅形成通过第一吐出装置400的送风,由此,能够形成对位于室内机3左侧的室内空间的局部区域的集中送风。
另外,在上述状态中,以阻断空气流入第二吐出导向部145以及第二吐出装置450内部状态,仅能够引导用于通过第一吐出装置400的送风的气流。由此,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减小了在室内机3的吐出侧的流路阻抗,从而能够提供进一步改进的送风性能。
并且,通过吐出部215排出的空气可沿着形成为翼型形状的分配导向部件50的曲面向第一吐出流路a侧流动,因此,能够更有效的减小在室内机3的吐出侧的流路阻抗。
作为另一例,当要实现通过室内机3的右侧的集中送风时,如图8所示,第一吐出装置400的位置变为封闭位置,第二吐出装置450向右侧方向旋转,从而第一吐出装置400的位置变为开放位置。
与此同时,分配导向部件50以位于第二分配位置的方式工作,由此,吐出部215与第一吐出流路a之间的通路被分配导向部件50阻断,仅开放连接吐出部215与第二吐出流路b之间的通路。
据此,在室内机3中仅形成通过第二吐出装置450的送风,因此能够形成对位于室内机3右侧的室内空间的局部区域的集中送风。
作为另一例,当要通过室内机3的前方的全区域实现送风时,如图9所示,第一吐出装置400和第二吐出装置450位置均变为开放位置。
与此同时,分配导向部件50以位于第一分配位置与第二分配位置之间的位置,优选位于吐出部215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方式工作,由此,连接吐出部215与第一吐出流路a之间的通路以及连接吐出部215与第一吐出流路a之间的通路均被开放。
由此,在室内机3中,一起形成通过第一吐出装置400的送风和通过第二吐出装置450的送风,并能够对室内机3的前方全区域均匀送风。
[关于吐出导向部以及吐出装置的结构的第四实施例]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四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吐出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吐出装置的一动作例的图。图12是表示图10所示的吐出装置的一动作例的图。
参照图10,根据本发明四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提供与在此前说明的实施例中的吐出导向部以及吐出装置的形状不同的吐出导向部160以及吐出装置600、650。
根据本实施例,吐出导向部160以包括导向本体部160a和第一开口部160b和第二开口部160c以及区划部160d的形态构成。
导向本体部160a设置于吐出部215的前方,并形成围绕吐出部215以及吐出流路a、b的吐出导向部160的外壁。在本实施例中,示例了导向本体部160a其内部形成有空间,后方和上部以及下部的局部以平底框架形态形成的情况。
在导向本体部160a的前方形成有第一开口部160b和第二开口部160c。第一开口部160b和第二开口部160c分别沿着前后方向贯通形成在导向本体部160a的正面。这种第一开口部160b和第二开口部160c,以区划第一开口部160b和第二开口部160c之间的区划部160d为中心,沿着侧方向相互分开配置。此时,第一开口部160b设置于导向本体部160a的正面左侧,第二开口部160c配置于导向本体部160a的正面右侧。
在形成第一开口部160b的区域和形成第二开口部160c的区域上,分别设置吐出装置600、650。在形成有第一开口部160b的区域上,设置有能够调节第一开口部160b的开放程度的第一吐出装置600,在形成有第二开口部160c的区域上,设置有能够调节第一开口部160b的开放程度的第二吐出装置650。
上述第一吐出装置600以及第二吐出装置650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导向本体部160a或者区划部160d。在本实施例中,示例了第一吐出装置600以及第二吐出装置65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区划部160d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例,各第一吐出装置600和第二吐出装置650,可包括以平板形态形成的叶片部件而形成。叶片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在区划部160d的侧方向的一侧端部为中心向侧方向,即向左右方向旋转,并能够在开放位置和封闭位置之间的范围进行旋转。并且这种叶片部件,在开放位置开放开口部160b,160c,在封闭位置封闭开口部160b,160c而能够以封闭开口部160b,160c的形态工作。
由此,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不同于此前说明的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器,其室内机4的正面,不以曲面形态凸出形成而形成平底形状的,同时能够减小室内机4正面的前方的凸出幅度。由此,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提供了更为紧凑的大小,从而,提高了安装有空气调节器的室内空间的利用率。
并且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还可以包括分配导向部件60。
分配导向部件60设置于吐出导向部160的内部空间,并以能够在第一分配位置和第二分配位置之间的范围改变位置的方式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配位置定义为,分配导向部件60阻断吐出部215和第二开口部160c之间的位置,以吐出部215仅能够与第一开口部160b连接(参照图10)。并且第二分配位置定义为,分配导向部件60阻断吐出部215和第二开口部160c之间的位置,以吐出部215仅能够与第二开口部160c连接(参照图11)。
上述分配导向部件60可包括中心导向部件61和第一导向部件63以及第二导向部件65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示例了中心导向部件61和第一导向部件63以及第二导向部件65均以平板形态形成的情况。
中心导向部件61,设置于在导向本体部160a内部中第一开口部160b与第二开口部160c之间,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区划部160d。这种中心导向部件6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于区划部160d前方侧的端部为中心向侧方向,即向左右方向旋转,并可在第一开口部160b的后方和第二开口部160c的后方之间的范围进行旋转。
第一导向部件6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与第一开口部160b相邻的吐出部215的侧方向上的一侧,即吐出部的左侧。这种第一导向部件63,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于吐出部215的后方侧端部为中心进行旋转。
上述第一导向部件63以能够在开放吐出部215与第一开口部160b之间的通路的位置和连接到中心导向部件61的位置之间的范围改变位置的方式设置。即第一导向部件6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于吐出部215的前方侧端部为中心向左侧方向旋转而到达开放吐出部215和第一开口部160b之间的通路的位置,向右侧方向旋转而到达连接到中心导向部件61的位置的形态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在设置有热交换部310、315以及过滤模块320、325的空间和吐出导向部160的内部空间之间形成开口的开口通路,这种开口通路分别位于吐出部215的左侧和右侧。
第一导向部件63在到达开放吐出部215与第一开口部160b之间的通路的位置时,封闭位于左侧的开口通路,以诱导从吐出部215排出的气体流向第一开口部160b侧的方式形成侧壁,在到达连接到中心导向部件61的位置时,形成阻断吐出部215与第一开口部160b之间的通路的阻断壁的一部分。
第二导向部件65以将中心导向部件61放置于中间的方式与第一导向部件63分开配置。这种第二导向部件6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与第二开口部160c相邻的吐出部215的侧方向上的另一侧,即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吐出部的右侧,并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于吐出部215的后方侧的端部为中心进行旋转。
上述第二导向部件65设置成,能够在开放吐出部215与第二开口部160c之间的通路的位置和连接到中心导向部件61的位置之间的范围改变位置。即第二导向部件65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结合于吐出部215的后方侧的端部为中心向右侧方向旋转而达到开放吐出部215与第二开口部160c之间的通路的位置,向左侧方向旋转而到达连接到与中心导向部件61的位置的形态工作。
第二导向部件65,当到达开放吐出部215和第二开口部160c之间的通路的位置时,封闭位于右侧的开口通路而形成侧壁,以诱导从吐出部215排出的气体流向第二开口部160c侧,当连接到中心导向部件61的位置时,形成阻断吐出部215与第二开口部160c之间的通路的阻断壁的一部分。
作为一例,当要实现通过室内机4的左侧的集中送风时,在第二吐出装置650封闭第二开口部160c的状态下,第一吐出装置600向右侧方向旋转,由此,第一开口部160b被开放。
与此同时,分配导向部件50以位于第一分配位置的方式工作,并以第一导向部件63开放吐出部215与第一开口部160b之间的通路,中心导向部件61与第二导向部件65相互连接而封闭吐出部215与第二开口部160c之间的通路的方式工作。
此时,第一导向部件63封闭位于左侧的开口通路而形成左侧侧壁,以诱导从吐出部215排出的空气流向第一开口部160b侧,并通过中心导向部件61和第二导向部件65的连接而形成的阻断壁,成为以诱导从吐出部215排出的空气流向第一开口部160b侧的右侧侧壁,因此,起到在该位子上减小流路阻抗的作用。
根据如上所述形成的吐出装置600、650以及分配导向部件60的工作,在室内机4中仅形成通过第一开口部160b的送风,由此,能够形成对位于室内机4左侧的室内空间的局部区域的集中送风。
作为另一例,当要实现通过室内机4的右侧的集中送风时,如图11所示,第一吐出装置600向左侧方向旋转而封闭第一开口部160b,第二吐出装置650向左侧方向旋转而开放第二开口部160c。
与此同时,分配导向部件50以位于第二分配位置的方式工作,并以第二导向部件65开放吐出部215与第二开口部160c之间的通路,中心导向部件61与第一导向部件63相互连接而封闭吐出部215与第一开口部160b之间的通路的方式工作。
此时,第二导向部件65封闭位于右侧的开口通路而形成右侧侧壁,以诱导从吐出部215排出的空气流向第二开口部160c侧,并由中心导向部件61与第一导向部件63连接而形成的阻断壁,成为以诱导从吐出部215排出的空气流向第二开口部160c侧的左侧侧壁,因此,起到在该位置上较小流路阻抗的作用。
根据如上所述形成的吐出装置600、650以及分配导向部件60的工作,在室内机4中仅形成通过第二开口部160c的送风,由此,能够形成对位于室内机4右侧的室内空间的局部区域的集中送风。
作为另一例,当要实现通过室内机4前方的全区域的送风时,如图12所示,使第一吐出装置600和第二吐出装置650开放全部的第一开口部160b和第二开口部160c的方式工作。
与此同时,分配导向部件50以位于第三分配位置的方式工作,并以第一导向部件63开放吐出部215与第一开口部160b之间的通路,第二导向部件65开放吐出部215与第二开口部160c之间的通路,并且中心导向部件61位于不能连接到第一导向部件63以及第二导向部件65的位置的方式工作。
由此,通过第一吐出装置600的送风和通过第二吐出装置650的送风,同时形成在室内机4中,并能够对室内机4的前方全区域形成均匀的送风。
虽然,参照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这仅是示例性的说明,应当理解的是,只要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此说明书能够获得多种变形以及均等的其他实施例。从而,本发明真正的技术保护范围应当由以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

Claims (10)

1.一种空气调节器,通过第一空气吸入部和第二空气吸入部中的至少一个吸入空气,并通过吐出部吐出空气,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吸入体,形成有上述第一空气吸入部;
第二吸入体,形成有上述第二空气吸入部,以上述第二空气吸入部与上述第一空气吸入部相对配置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第一吸入体的侧部;
送风装置,设置于上述第一吸入体与上述第二吸入体之间,在与上述第一空气吸入部相对的左侧面和与上述第二空气吸入部相对的右侧面分别形成有吸入孔,在正面形成有上述吐出部;
吐出导向部,设置于上述吐出部的前方,在内部形成有与上述吐出部连接的吐出流路;以及
多个吐出装置,分别设置于上述吐出导向部,以能够调节上述吐出流路的开放程度方式工作,
上述吐出流路的进入侧与上述吐出部连接,上述吐出流路的出去侧以与上述吐出装置的数量对应的数量分支,
各上述吐出装置分别以能够调节上述吐出流路的出去侧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
各上述吐出装置的工作分别独立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上述吐出流路包括出去侧以互不相同的方向分支的第一吐出流路和第二吐出流路,
上述第一吐出流路从上述吐出流路的进入侧向前方延伸,并且以出去侧位于从上述吐出部向左侧倾斜的位置的方式延伸,
上述第二吐出流路从上述吐出流路的进入侧向前方延伸,并且以出去侧位于从上述吐出部向右侧倾斜的位置的方式延伸,
上述吐出导向部区分为,以在内部形成上述第一吐出流路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吐出导向部,以及以在内部形成上述第二吐出流路的方式设置的第二吐出导向部,
在上述第一吐出导向部上,设置第一吐出装置,以调节上述第一吐出流路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
在上述第二吐出导向部上,设置第二吐出装置,以调节上述第二吐出流路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上述吐出导向部包括:
导向本体部,设置于上述第一吸入体以及上述第二吸入体的前方,形成遮挡上述第一吸入体以及上述第二吸入体的开口的前方的上述吐出导向部的外壁;
开口部,贯通上述导向本体部的前方;以及
流路侧壁部,以在内部形成上述吐出流路的方式,在上述导向本体部的内部形成上述吐出流路的两侧侧壁,
上述吐出装置包括:
吐出本体部,以能够向侧方向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吐出导向部;以及
吐出开口部,在上述吐出本体部的外周面形成贯通上述吐出本体部的内部和外部的通路,
上述吐出本体部设置成,在上述吐出开口部与上述吐出流路连接的的开放位置和封闭上述吐出开口部和上述吐出流路之间的封闭位置之间的范围内能够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上述吐出本体部区分为,在外周面形成有上述吐出开口部的开放区域和外周面被封闭的封闭区域,
在上述封闭位置,上述封闭区域位于上述开口部,以使上述开口部被上述吐出本体部封闭,
在上述开放位置,开放区域位于上述开口部,上述吐出流路通过上述开口部以及上述吐出开口部来向上述吐出导向部以及上述吐出装置的外部开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在上述导向本体部的一侧内壁与上述流路侧壁部的一侧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一插入空间部,在上述导向本体部的另一侧侧壁和上述流路侧壁部的另一侧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二插入空间部,
在上述开放位置,上述开放区域位于上述开口部,上述封闭区域插入于上述第一插入空间部,
在上述封闭位置,上述封闭区域位于上述开口部,上述开放区域插入于上述第二插入空间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还包括分配导向部件,
上述分配导向部件设置成,在以上述吐出部仅与上述第一吐出流路连接的方式阻断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二吐出流路之间的第一分配位置和以上述吐出部仅与上述第二吐出流路连接的方式阻断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一吐出流路之间的第二分配位置之间的范围内能够改变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上述吐出导向部包括:
导向本体部,设置于上述吐出部的前方,形成包围上述吐出部以及上述吐出流路的上述吐出导向部的外壁;
第一开口部,贯通上述导向本体部的前方;
第二开口部,以位于上述第一开口部的右侧的方式贯通上述导向本体部的前方;以及
区划部,用于区划上述第一开口部和上述第二开口部之间,
在上述导向本体部和上述区划部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以调节上述第一开口部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的第一吐出装置以及以调节上述第二开口部的开放程度的方式工作的第二吐出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上述第一吐出装置和上述第二吐出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叶片部件,上述叶片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于上述区划部的端部为中心旋转,在封闭位置覆盖上述第一开口部或者上述第二开口部,以封闭上述第一开口部或者上述第二开口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还包括分配导向部件,
上述分配导向部件设置成,在以上述吐出部仅与上述第一开口部连接的方式阻断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二开口部之间的通路的第一分配位置和以上述吐出部仅与上述第二开口部连接的方式阻断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一开口部之间的通路的第二分配位置之间的范围内能够改变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
上述分配导向部件包括:
中心导向部件,以配置于上述第一开口部与上述第二开口部之间的方式能够旋转地设置于上述区划部;
第一导向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与上述第一开口部相邻的上述吐出部的侧方向的一侧,在开放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一开口部之间的通路的位置和连接到上述中心导向部件的位置之间的范围内能够改变位置;以及
第二导向部件,以将上述中心导向部件放置于中间的方式与上述第一导向部件隔开配置,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与上述第二开口部相邻的上述吐出部的侧方向的另一侧,在开放上述吐出部与上述第二开口部之间的通路的位置和连接到上述中心导向部件的位置之间的范围内能够改变位置。
CN201710378314.9A 2017-03-31 2017-05-25 空气调节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797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89537.1A CN113074417B (zh) 2017-03-31 2017-05-25 空气调节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042229A KR102362390B1 (ko) 2017-03-31 2017-03-31 공기조화기
KR10-2017-0042229 2017-03-31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89537.1A Division CN113074417B (zh) 2017-03-31 2017-05-25 空气调节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79705A true CN108679705A (zh) 2018-10-19
CN108679705B CN108679705B (zh) 2021-09-28

Family

ID=6379919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8953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074417B (zh) 2017-03-31 2017-05-25 空气调节器
CN20171037831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79705B (zh) 2017-03-31 2017-05-25 空气调节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8953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074417B (zh) 2017-03-31 2017-05-25 空气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362390B1 (zh)
CN (2) CN11307441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3635A (zh) * 2020-09-16 2022-04-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蜗壳组件、壁挂机及空调器
CN114353185A (zh) * 2019-03-04 2022-04-1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62868B1 (ko) * 2018-12-20 2024-05-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2429658B1 (ko) * 2020-05-14 2022-08-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에어클린팬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93133A (ja) * 1982-11-19 1984-05-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2813945Y (zh) * 2005-07-09 2006-09-06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用换新风风机
CN202092241U (zh) * 2011-06-09 2011-12-28 陈平亮 双面双向进风四周全方位出风的空调室内机
CN104879904A (zh) * 2014-02-28 2015-09-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6500178A (zh) * 2016-10-21 2017-03-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55327B (en) * 2003-07-30 2006-05-21 Lg Electronics Inc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626931A (zh) * 2003-12-12 2005-06-15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一体型空气调节机的机壳构造
JP2006029702A (ja) * 2004-07-16 2006-02-0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KR100606270B1 (ko) * 2004-10-22 2006-08-01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에어콘의 단독 공기청정 장치
CN201129804Y (zh) * 2007-11-16 2008-10-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101639246A (zh) * 2008-07-29 2010-02-03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
KR101191416B1 (ko) * 2009-09-16 2012-10-16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흡입토출량 가변형 공기조화기
CN201917010U (zh) * 2010-12-08 2011-08-0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分体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2147130A (zh) * 2011-04-18 2011-08-1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双贯流空调器室内机
JP5993133B2 (ja) * 2011-11-24 2016-09-14 株式会社キーエンス 画像処理センサ、フォーカス調整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203810549U (zh) * 2014-02-27 2014-09-0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器
KR102216987B1 (ko) * 2014-07-07 2021-02-19 코웨이 주식회사 양흡입 제가습장치
KR101718221B1 (ko) * 2015-07-08 2017-03-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93133A (ja) * 1982-11-19 1984-05-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2813945Y (zh) * 2005-07-09 2006-09-06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用换新风风机
CN202092241U (zh) * 2011-06-09 2011-12-28 陈平亮 双面双向进风四周全方位出风的空调室内机
CN104879904A (zh) * 2014-02-28 2015-09-0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6500178A (zh) * 2016-10-21 2017-03-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53185A (zh) * 2019-03-04 2022-04-1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机
CN114353185B (zh) * 2019-03-04 2023-12-29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机
CN114263635A (zh) * 2020-09-16 2022-04-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蜗壳组件、壁挂机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362390B1 (ko) 2022-02-11
CN108679705B (zh) 2021-09-28
KR20180111362A (ko) 2018-10-11
CN113074417A (zh) 2021-07-06
CN113074417B (zh) 2023-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79705A (zh) 空气调节器
CN105485783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02417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8954619B (zh) 桌面空调
CN208186574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WO2010055685A1 (ja) 空気清浄装置
CN105605682B (zh) 一种室内风管机
CN110068050A (zh) 用于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和柜式空调器
CN105423429A (zh) 超薄空调壁挂室内机
KR100474045B1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TWI280338B (en) Integral type air conditioner and front panel thereof
CN108386908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5987022A (zh) 离心风扇及具有该离心风扇的空调机
CN108488923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WO2023065680A1 (zh) 空调室内机
KR102551942B1 (ko)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KR20040010899A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WO2018010340A1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
CN104990243B (zh) 室内机及分体机
CN106705230A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KR20070030070A (ko) 공기조화기
CN209689044U (zh) 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CN208952238U (zh) 风道系统和空调
CN208779562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KR102362387B1 (ko)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