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49773B - 变流系统和散热装置及风力发电机组 - Google Patents

变流系统和散热装置及风力发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49773B
CN108649773B CN201810292248.8A CN201810292248A CN108649773B CN 108649773 B CN108649773 B CN 108649773B CN 201810292248 A CN201810292248 A CN 201810292248A CN 108649773 B CN108649773 B CN 1086497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support plate
radiator
nacel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922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49773A (zh
Inventor
马永述
杨志千
王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9224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497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649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497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497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497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80/00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3D1/00 - F03D17/00
    • F03D80/80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within nacelles or towers
    • F03D80/82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within nacelles or tower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6Power conversion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sp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流系统和散热装置及风力发电机组,所述变流系统包括多个功率模块,所述多个功率模块平铺在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内部,在所述功率模块上设置有散热器,且所述变流系统还包括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能够将外界气流引导到所述机舱内部并使气流流经所述散热器而进行散热。通过上述变流系统,将功率模块安装在机舱内,从而省去了变流柜体,减少了电缆用量,并改善了各个功率模块的散热。

Description

变流系统和散热装置及风力发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器件的装配和冷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变流系统和散热装置及风力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在风力发电机组上,变流器多采用柜体形式进行封装,多个功率模块都被安装于同一个柜体中而形成单独的变流柜。变流柜一般安装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塔筒底部,通过多根具有一定长度的低压电缆(一般690V)与发电机连接。由于在发电机发电时,变流柜内会产生大量的热,因此,在变流柜内的功率模块周围一般配置有冷却系统,对其进行散热,并最终将其热量散发到塔筒外的大气中。
目前,变流柜一般采用IP54的防护等级,成本较高。另外,从发电机到变流柜连接的低压电缆用量大,成本高,且装配较为繁琐。在变流柜内额外的配置冷却系统,维护量大,耗能大。一旦冷却系统出现故障,变流柜内的各个变流器将无法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流系统和散热装置,以改善变流器中的各个功率模块的散热,并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及风力发电机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流系统,包括多个功率模块,所述多个功率模块平铺在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内部,在所述功率模块上设置有散热器,且所述变流系统还包括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能够将外界气流引导到所述机舱内部并使气流流经所述散热器而进行散热。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布置在所述机舱内部。
可选地,所述变流系统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机舱内部的支撑板,所述功率模块沿着第一方向均布置在所述支撑板的同一侧面上,所述散热器穿过所述支撑板而均处于所述支撑板的另一侧上。
可选地,所述风道结构在所述机舱内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引导外界气流以多个分支气流的方式分别流经和冷却所述散热器。
可选地,所述风道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的进风道和出风道以及相互隔开的多个冷却室,所述多个散热器分别位于所述多个冷却室中,所述进风道使气流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分成所述多个分支气流而进入所述多个冷却室以对所述多个散热器分别进行冷却,随后气流流入所述出风道;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将外界气流引入到所述进风道内的引流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安装在舱室内部的多个散热器以及风道结构,所述多个散热器沿着第一方向成排地布置,所述风道结构能够将外界气流引入到所述舱室内部而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流动,并且能够将气流分为多个分支气流,使所述多个分支气流分别流经所述多个散热器。
可选地,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舱室内部的支撑板,所述多个散热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布置在所述支撑板的同一侧面上。
可选地,所述风道结构包括布置在所述舱室内部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进风道、延伸到所述舱室外部的出风道以及相互隔开的多个冷却室,所述多个散热器分别位于所述多个冷却室中,所述进风道使气流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分成所述多个分支气流而进入所述多个冷却室以对所述多个散热器分别进行冷却,随后气流流入所述出风道;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将外界气流引入到所述进风道内的引流单元。
可选地,所述多个散热器布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下侧面上,所述风道结构包括:分层板,处于所述多个散热器下方,并覆盖所述多个散热器;多个隔板,固定在所述分层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并将所述多个散热器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隔开,以在每个散热器周围形成所述冷却室;其中,在所述分层板的处于相邻两个隔板之间的部分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风道内的气流经由所述进气口流入所述冷却室内。
可选地,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多个侧挡板,与所述支撑板垂直地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下方,所述多个侧挡板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在所述分层板的每侧均连接有所述侧挡板,且在所述分层板的至少一侧设置有两个侧挡板,所述两个侧挡板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以在所述两个侧挡板之间形成所述出风道;下盖板,相连接地覆盖在所述多个侧挡板下方,其中,在所述两个侧挡板中的被固定到所述分层板的侧挡板上开设有出气口,且所述出气口还处于所述分层板上方,所述冷却室内的气流经由所述出气口流入到所述出风道内。
可选地,在所述分层板的每侧均设置有两个侧挡板,从而在所述冷却室的两侧均设置有出风道。
可选地,所述进气口进一步形成在所述分层板的处于相应的散热器前方的部分上,且所述出气口开设在所述侧挡板的处于相应的散热器后方的部分上。
可选地,所述进风道和/或出风道的横截面沿着气流方向渐缩。
可选地,所述引流单元包括从所述舱室的外部延伸到内部的引风道,所述引风道与所述进风道连通。
可选地,在所述引风道内设置有风机和空气过滤器。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与产生热的功率模块一体地设置,所述支撑板与所述舱室的内侧壁平行,并在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口,所述多个散热器穿过所述安装口从而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功率模块处于所述支撑板的两侧。
可选地,至少在所述支撑板的安装口附近固定有加强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所述风力发电机组包括上述变流系统以及上述散热装置。
通过使功率模块的散热器安装在舱室内,并设置能够引流的风道结构,从而将外界气流或风引入到舱室内,并依靠引入的自然风对多个功率模块独立地进行风冷,既能够进行可靠的散热,还完全摒弃了单独的冷却系统,因而能够显著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对于风力发电机组而言,变流器的功率模块直接安装在机舱内,充分利用了机舱内的空间,并能够显著减少变流器与发电机之间的低压线缆的用量,并且省去了变流柜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变流系统装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A-A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变流系统的分解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舱室的底侧壁,12:舱室的横向侧壁,2:功率模块,21:散热器;22:主体部;3:分层板,31:进气口,4:引风道,41:外引风道,42:内引风道;5:空气过滤器,6:支撑板,61:加强件;7:冷却室,8:进风道,9:出风道,10:侧挡板,13:下盖板,14:隔板,15: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1,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流系统。该变流系统可包括多个功率模块2,在每个功率模块2上可设置有散热器21,功率模块2和散热器21可一体地形成而作为单个部件。
通常,对于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而言,其具有头部和尾部,在风力发电机组运行时,外界气流或风从机舱的头部流向尾部,也就是说,机舱的头部为迎风侧,尾部为背风侧。在机舱内通常安装有轮毂、发电机、齿轮箱和各种电气机构等。轮毂一般在机舱内安装在前部,发电机、齿轮箱和电气机构安装在轮毂的后方。对于发电机等部件安装的机舱后部区域而言,大体上包括相互彼此连接的顶板、底板和侧板以及尾板。
多个功率模块2可按照矩阵形式安装在机舱内部。例如,功率模块2可分成3组,每组可包括四个功率模块,并且每组功率模块可成排的布置。同样,散热器21也呈矩阵形式布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每组功率模块2和相应的散热器21可沿着第一方向在机舱上布置。该第一方向可以是从机舱的头部(即,迎风侧)到尾部(即,背风侧)的方向,或者可以是其他任何合适的方向。
变流系统还可包括固定在机舱内部的支撑板6,多个功率模块2可沿着第一方向成排地布置在支撑板6的同一侧,而散热器21可穿过支撑板6而处于支撑板6的另一侧上。该支撑板6可以与机舱的顶板、侧板或底板固定,其中,侧板为在顶板和底板之间延伸的大体竖直的板。因此,可直接利用这些板周围的从机舱头部流向机舱尾部的气流对功率模块2进行冷却。优选地,支撑板6可以与机舱的底板固定,或者与机舱的底板平行或靠近底板地固定。
为了对功率模块2进行冷却,变流系统还包括风道结构,该风道结构能够将外界气流引入到机舱内部,并且使气流流经散热器21而进行散热,然后从机舱流出。
具体地说,风道结构在将外界气流引入到机舱内部之后可引导气流沿着第一方向流动,并且可使这股气流分支成多个分支气流,然后利用这些分支气流分别流经和冷却各个散热器21,从而实现对功率模块2和散热器21的独立冷却。例如,风道结构可包括引流单元,用于将外界气流引入到机舱内部。风道结构还可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进风道8和出风道9以及相互隔开的多个冷却室7,进风道8和出风道9可与这些冷却室7连通,且出风道9延伸到机舱外部。在每个冷却室7内可布置有一个散热器21。通过引流单元被引入到机舱内部的气流首先被引导到进风道8内。进风道8使气流沿着第一方向分成多个分支气流,这些分支气流随后能够分别流入到各个冷却室7内,从而对各个冷却室7内的散热器21分别进行冷却。冷却过散热器21之后的多个分支气流再汇流到出风道9内,然后经由出风道9流出机舱。
在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将变流器从原来的单独的变流柜修改成安装在机舱内部,从而省去了大尺寸的变流柜体的使用,并充分利用的机舱内的空间。并且变流器与发电机之间的距离明显缩短,从而显著减少了变流器与发电机之间的低压线缆的使用量,降低了变流器的安装成本。另外,通过使各个功率模块的散热器置于机舱外部,利用外界高空的自然风或气流对功率模块独立地进行风冷,一方面有效地实现了功率模块的冷却,另一方面,还避免了设置单独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管路、冷却泵、冷却液等部件),从而能够显著降低成本,并且完全避免了目前由于冷却系统故障而导致变流器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确保了变流器在风力发电机组运行时便能够执行可靠的冷却,而不出现冷却故障。
下面针对散热装置进行具体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散热装置除了风力发电机组以外,还可以用于其他合适的舱室上。在下面的实施例中,以安装在周围存在流动的外界气流的舱室为例进行说明。
该散热装置可用来冷却任何合适的器件或装置。散热装置可包括多个散热器21和风道结构。这些散热器21可安装在舱室内部,并且在舱室的内部可沿着第一方向成排地布置,例如,可沿着从舱室的迎风侧到背风侧的方向成排地布置。散热器21的数量可至少为两个。风道结构可大体上布置在散热器21的周围,并且能够将外界气流引入到舱室内部,然后引导气流在舱室内部沿第一方向流动或者顺着多个散热器21流动,并可将气流分成多个分支气流,使得这些分支气流能够分别流经多个散热器21,从而与散热器21换热,带走散热器21上的热量。
可在舱室内部固定有支撑板6,多个散热器21可安装在支撑板6上并且处于支撑板6的同一侧面上。具体地,支撑板6可以与舱室的内侧壁平行地设置,例如,可与舱室的底侧壁11平行地设置,且两端可固定到舱室的横向侧壁12上。
散热器21可与需要冷却的器件或装置连接,例如,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散热器21可与待冷却的功率模块2一体地设置。在具体装配时,可在支撑板6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口(未示出),每个功率模块2可安装在各自的安装口处,使得仅散热器21穿过安装口而处于支撑板6的一个侧面上同时功率模块2处于支撑板6的另一侧面上。安装口的尺寸可设置成稍大于散热器21的尺寸并且仅允许散热器21穿过。例如,所有的散热器21都处于支撑板6的下方,而功率模块2可处于支撑板6的上方。功率模块2可以是用于变流器的功率模块,在下面的描述中,将以功率模块2为例进行描述。
为了加强支撑板6的结构强度以牢固地支撑和装配功率模块2,在各个安装口附近可进一步设置有加强件61,从而提高安装口附近的强度。加强件61可采用任何合适的形式,例如,可采用U型梁,该U型梁可处于安装口的前后两侧,并且可固定到舱室的横向侧壁。此外,还可以在支撑板6的其他位置处设置加强件61,例如,可在支撑板6的底面上的合适位置设置杆形加强件。
功率模块2在安装时可采用任何合适的方式安装且固定到支撑板6上,或者贴附到支撑板6上从而形成贴壁式结构。例如,可以通过诸如螺栓的紧固件直接将功率模块2紧固到支撑板6上而形成悬吊式结构,或者还可以采用粘结、卡扣、栓系等任何其他结合方式安装。
本发明所提供的散热装置的风道结构能够将外界自然风或气流引入到舱室内部,并能够利用被引入的气流独立地冷却多个功率模块2。具体地说,风道结构可包括设置在舱室内部的进风道8和出风道9以及相互隔开的多个冷却室7,冷却室7可形成在散热器21周围,也即,在每个冷却室7内容纳着一个散热器21。进风道8能够使被引入到舱室内部的气流沿着第一方向分成多个分支气流,这些分支气流可进一步流入到各个冷却室7中并与冷却室7内的散热器21换热,从而单独地冷却各个散热器21。
进风道8和出风道9均与多个冷却室7连通,且出风道9可延伸到舱室外部。另外,风道结构可进一步包括将外界气流引入到进风道8内的引流单元,气流在进风道8内可大体上沿着第一方向流动。在需要对功率模块2和散热器21进行冷却时,先利用引流单元将外界气流引入到舱室内部,具体地引入到进风道8内,然后分流进入到多个冷却室7内,从而可大体上形成并联流路,而并行地或冷却过各个散热器21之后,再汇流到出风道9内,并通过出风道9流出到舱室外部。因此,在冷却完一个散热器21之后变热的气流不会流到另一个散热器21处,从而可避免气流混流,而影响整体的散热效果。
上述引流单元可包括从舱室的外部延伸到内部并最终连通到进风道8的引风道4,如图3所示,引风道4可具体包括处于舱室外部的外引风道41和处于舱室内部的内引风道42,这两个风道彼此连通,且内引风道42连通到进风道8。为了加速引流速度并使得更多的气流流入到进风道8中,在引风道4内可安装有风机(未示出),并且为了防止外界灰尘、杂质等异物经由引风道进入舱室内部,可在引风道4内进一步安装空气过滤器5。例如,可将风机安装在外引风道41内,可将空气过滤器5安装在内引风道42内。
除此以外,还可以设置其他形式的引风道,只要能够将足够的外界气流引入到进风道8内即可。例如,还可以使外引风道41迎着外界来流方向。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风道结构可具体地包括分层板3,该分层板3可布置在多个功率模块2的散热器21下方,设置方式包括直接覆盖在散热器21上或者置于散热器21之下一定距离处。分层板3的长度和宽度保证能够覆盖这些功率模块2,例如,可覆盖一排功率模块2。进风道8可形成于分层板3之下。
在分层板3和支撑板6的下表面之间固定地连接有多个隔板14,这些隔板14可垂直于舱室的外侧壁和分层板3。隔板14能够将相邻的散热器21分隔开,以便在各个散热器21周围或者在相邻的两个隔板14之间形成冷却室7,同时这些冷却室7是形成在分层板3上方的。也就是说,在散热器21的前后两侧都布置有隔板14,且隔板14与散热器21之间相隔一定距离,以使冷却室7具有合适的尺寸,使得足够的外界气流能够流入到冷却室7内,并充分地冷却散热器21,实现期望的冷却效果,避免功率模块2的温度过高而影响正常的操作。
如上所述,进风道8可形成在分层板3的下方,为此,可在分层板3的处于相邻两个隔板14之间的部分上开设有进气口31,如图3所示,从而流入到进风道8内的气流可经由各个进气口31而流入到相应的冷却室7内,从而对散热器21进行冷却。进一步,进气口31可形成在分层板3的处于相应的散热器21前方的部分上,该部分大体上可以是分层板3的处于相邻两个隔板14之间的部分的前部,使得从进气口31流入到冷却室7的气流可首先流到散热器21的前方,然后从散热器21的前方朝向散热器21的后方流动,从而带走散热器21的热量。
风道结构还可包括多个侧挡板10和下盖板13。这些侧挡板10均可与支撑板6或者舱室的底侧壁11垂直且固定在支撑板6的下表面上,并且侧挡板10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在分层板3的至少一侧可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设置两个侧挡板10,例如,一个侧挡板可直接与分层板3连接,而另一个侧挡板可远离分层板3,如图4所示。出风道9可形成在这两个侧挡板10之间。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描述的分层板3的一侧指的是分层板3的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侧边。
例如,可在功率模块2和分层板3的其中一侧设置一个侧挡板,利用该侧挡板封闭功率模块2和冷却室7的这一侧,冷却室7的气流不能从这一侧流出;在功率模块2和分层板3的另一侧可设置有两个侧挡板10,出风道9可形成在这两个侧挡板10之间,从冷却室7内冷却过散热器21的气流朝向一侧流动到出风道9内。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分层板3、前后两个隔板、支撑板6和处于分层板3两侧的侧挡板10围合而成冷却室7。
另外,在沿着第一方向设置有多排散热器21的情况下,相邻的两排散热器21可共用侧挡板。例如,对于第N-1、N和N+1排散热器而言,第N排散热器的一侧可利用第一个侧挡板封闭,另一侧可利用相互隔开的第二个和第三个侧挡板形成出风道。其中,第一个侧挡板还可以用作第N-1排散热器在面对第N排散热器的那一侧围成出风道所使用的其中一个侧挡板,第三个侧挡板还可以用作封闭第N+1排散热器的面对第N排散热器的那一侧所使用的侧挡板。
然而,在功率模块2的安装空间充足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功率模块2和分层板3的两侧均设置两个侧挡板10,从而可在冷却室7的两侧各自形成一个出风道9,从冷却室7内冷却过散热器21的气流朝向两侧分别流到两个出风道9内,下面基于该示例进一步进行描述。
下盖板13可直接覆盖在侧挡板10之下,且与侧挡板10的顶部固定。例如,下盖板13可以作为单个板而覆盖在所有的侧挡板10的下部,即,多个风道结构可共用同一个下盖板13。或者,对于每一排功率模块2或每一个风道结构而言,可均设置一个下盖板13来覆盖处于同一排的功率模块2和相应的分层板3两侧的四个侧挡板10。在这种情况下,进风道8由下盖板13、分层板3和直接与分层板3连接的两个侧挡板10构成,出风道9可由两个侧挡板10、支撑板6和下盖板13构成,如图3所示。
另外,处于出风道9的一侧的侧挡板10的处于分层板3上方的部分上还可开设有出气口15,冷却室7中已经流经且冷却过散热器21而变热的气流可经由出气口15流入到出风道9中。例如,出气口15可开设在直接与分层板3连接的侧挡板10上。优选地在形成有两个出风道9的情况下,可在对应的(与分层板3直接连接的)两个侧挡板10上均开设出气口15,从而冷却室7内的气流可朝向两侧经由出气口15快速地流入到出风道9中,促使冷却室7内的气流快速流过功率模块2的散热器并快速流入到出风道9中。
出气口15的具体位置还进一步位于侧挡板10的处于相应的散热器21后方的部分上。因此,在进行散热时,气流从进气口31流入到冷却室7内并流到散热器21前方,然后快速流经散热器21带走热量流向散热器21后方,然后经由两侧的出气口15流到出风道9。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分层板3相当于将散热器21下方的空间分成了上下两层风道,即,进风道8和处于进风道8上层的冷却室7,因为气流在冷却室7中从前向后流动,因此,在本文中冷却室7也可称为冷却风道,同时,这些冷却风道相对于彼此是并联的,因而可实现对多个功率模块2的独立冷却。
另外,如上所述,在将进风道8和出风道9大体沿着从舱室的迎风侧到背风侧的方向设置时,为了进一步加快外界气流在风道结构内的流速,还可使进风道8沿着气流方向或者沿着第一方向(即,从舱室的迎风侧到背风侧的方向)渐缩地设置,进而可使气流更快地流经散热器21,提高散热效果。
这样,侧挡板10可呈梯形形状,下盖板13可相对于支撑板6或舱室的底侧壁11呈一定的角度,从而从外形上来看,进风道8大体上呈喇叭形状。
对于出风道9而言,可通过使两个侧挡板10平行地设置,从而使出风道9各处的横截面积大体上一致。或者类似于进风道8,通过使两个侧挡板10彼此成一定角度,也可使得出风道9沿着气流的方向渐缩地设置,从而加快气流从冷却室7内流出并流入到出风道9内,然后快速地从出风道9流出舱室。
通过将功率模块设置在舱室内部并设置能够捕获外界气流并将外界气流引入到舱室内部的风道结构,在设置了多个功率模块的情况下,能够依靠外界自然风对这些功率模块独立地进行风冷,从而避免了气流混流,显著提高每个功率模块的冷却效果,确保正常的操作。另外,还完全摒弃了单独的冷却系统,因而能够显著降低制造成本。另外,散热装置的结构和安装相对简单,占用的舱室内的空间较小,能够应用于各种合适的场所。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该风力发电机组可包括上述变流系统和设置在该机舱的壁上的散热装置,并且可实现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上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虽然已表示和描述了一些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其范围的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修改和完善,这些修改和完善也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流系统,包括多个功率模块(2),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功率模块(2)平铺在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内部,每个功率模块(2)分别设置有散热器(21),且所述变流系统还包括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能够将所述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外部的外界气流引导到所述机舱内部并使气流流经所述散热器(21),
所述风道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进风道(8)和出风道(9)以及相互隔开的多个冷却室(7),多个散热器(21)分别位于所述多个冷却室(7)中,所述进风道(8)使气流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分成多个分支气流而进入所述多个冷却室(7)以对所述多个散热器(21)和所述多个功率模块(2)分别进行冷却,随后气流流入所述出风道(9),
所述散热器(21)布置在所述机舱内部,所述多个散热器(21)布置在所述机舱内部的支撑板(6)的下侧面上,所述风道结构包括:
分层板(3),处于所述多个散热器(21)下方,并覆盖所述多个散热器(21);
多个隔板,固定在所述分层板(3)与所述支撑板(6)之间,并将所述多个散热器(21)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隔开,以在每个散热器(21)周围形成所述冷却室(7);
其中,在所述分层板(3)的处于相邻两个隔板之间的部分上开设有进气口(31),所述进风道(8)内的气流经由所述进气口(31)流入所述冷却室(7)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模块(2)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均布置在所述支撑板(6)的同一侧面上,所述散热器(21)穿过所述支撑板(6)而均处于所述支撑板(6)的另一侧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在所述机舱内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引导外界气流以多个分支气流的方式分别流经和冷却所述散热器(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将外界气流引入到所述进风道(8)内的引流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
多个侧挡板(10),与所述支撑板(6)垂直地固定在所述支撑板(6)下方,所述多个侧挡板(10)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在所述分层板(3)的每侧均连接有所述侧挡板(10),且在所述分层板(3)的至少一侧设置有两个侧挡板(10),所述两个侧挡板(10)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以在所述两个侧挡板(10)之间形成所述出风道(9);
下盖板(13),相连接地覆盖在所述多个侧挡板(10)下方,
其中,在所述两个侧挡板(10)中的被固定到所述分层板(3)的侧挡板(10)上开设有出气口,且所述出气口还处于所述分层板(3)上方,所述冷却室(7)内的气流经由所述出气口流入到所述出风道(9)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层板(3)的每侧均设置有两个侧挡板(10),从而在所述冷却室(7)的两侧均设置有出风道(9)。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31)进一步形成在所述分层板(3)的处于相应的散热器(21)前方的部分上,且所述出气口开设在所述侧挡板(10)的处于相应的散热器(21)后方的部分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道(8)和/或出风道(9)的横截面沿着气流方向渐缩。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单元包括从所述机舱的外部延伸到内部的引风道(4),所述引风道(4)与所述进风道(8)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风道(4)内设置有风机和空气过滤器(5)。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21)与产生热的功率模块(2)一体地设置,所述支撑板(6)与所述机舱的内侧壁平行,并在所述支撑板(6)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口,所述多个散热器(21)穿过所述安装口从而所述散热器(21)和所述功率模块(2)处于所述支撑板(6)的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流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支撑板(6)的安装口附近固定有加强件(61)。
13.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机组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变流系统。
CN201810292248.8A 2018-03-30 2018-03-30 变流系统和散热装置及风力发电机组 Active CN1086497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92248.8A CN108649773B (zh) 2018-03-30 2018-03-30 变流系统和散热装置及风力发电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92248.8A CN108649773B (zh) 2018-03-30 2018-03-30 变流系统和散热装置及风力发电机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49773A CN108649773A (zh) 2018-10-12
CN108649773B true CN108649773B (zh) 2021-03-30

Family

ID=63745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92248.8A Active CN108649773B (zh) 2018-03-30 2018-03-30 变流系统和散热装置及风力发电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4977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8920A (zh) * 2012-09-06 2012-12-19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机舱冷却装置
CN105958797B (zh) * 2016-06-13 2019-08-02 天津瑞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风力发电变频器功率柜吸收电容散热结构
CN105914005A (zh) * 2016-06-13 2016-08-31 天津瑞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风力发电变频器电抗器外部通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49773A (zh) 2018-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24641U (zh) 一种防尘型配电柜
CN108495538A (zh) 一种大功率户外散热机柜
AU2006251721B2 (en) Condensing system
CN206674404U (zh) 管塔及基站
CN114076027B (zh) 集装箱式电站
CN211480140U (zh) 集装箱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WO2020078386A1 (zh) 通风散热结构及空调器
WO2022193726A1 (zh) 风电储能系统和多能互补能量站
CN108667270B (zh) 变流系统和散热装置及风力发电机组
JP2018107087A (ja)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の冷却装置
US10015914B2 (en) Enclosures and methods of managing heat in heat generating modules
CN102878022A (zh) 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
CN108649773B (zh) 变流系统和散热装置及风力发电机组
CN108518320B (zh) 变流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13125311U (zh) 一种铠装移开式开关柜
CN111356327B (zh) 一种变流器
CN202395676U (zh) 逆变器机箱
CN218388390U (zh) 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及集装箱系统
CN214501477U (zh) 一种机柜的空调系统
CN219304296U (zh) 一种防雨型进风消声装置
CN221102200U (zh) 储能装置
CN205355605U (zh) 一种集成电气设备柜的集装箱的通风散热结构
CN217825785U (zh) 机柜门
JP2020129923A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218005645U (zh) 一种风电变流器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