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78022A - 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 - Google Patents

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78022A
CN102878022A CN2012102423586A CN201210242358A CN102878022A CN 102878022 A CN102878022 A CN 102878022A CN 2012102423586 A CN2012102423586 A CN 2012102423586A CN 201210242358 A CN201210242358 A CN 201210242358A CN 102878022 A CN102878022 A CN 1028780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turbine
cooling
layout structure
heat exchanger
sourc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4235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Y.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AG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Publication of CN102878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780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80/00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3D1/00 - F03D17/00
    • F03D80/60Cooling or heating of wind mo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描述了一种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1),包括:布置成吸收来自风力涡轮机(2)的冷却回路(12)的热的无源热交换器(10),该无源热交换器(10)被布置(在舱盖的外部上)成在所述风力涡轮机(2)的舱盖(20)上方延伸;以及通风布局结构(11、112),该通风布局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空气通道(11),用于将空气引导到所述无源热交换器(10)的表面上。本发明进一步描述了一种包括这种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1)的风力涡轮机(2)。

Description

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和包括这种冷却布局结构的风力涡轮机。
背景技术
在风力涡轮机操作期间,各种部件中会产生热,例如在发电机领域中、在转换器中等会产生热。这些热必须以某种方式耗散,以防止风力涡轮机部件的过热和热损坏。因此,风力涡轮机一般还包括冷却回路。这种冷却回路例如可包括靠近热源的热交换模块,这些模块依次连接到管线或管的布局结构,冷却剂或传热流体在管线或管的布局结构中循环。通过这种方式,热能够从热部件有效地传递到冷却回路中的冷却剂。变暖的传热流体然后也必须被冷却,以便使冷却回路有效运行。因此,某一将热从冷却回路耗散到周围环境的方式通常也是必须的,特别是对于在正常操作期间会达到高温的大型发电机。例如,冷空气能够被引导穿过冷却回路的管道或热交换器,变暖的空气能够被抽出或抽空。然而,由于风力涡轮机的部件基本上一直会产生热,即使转子叶片不转动,因而基本上一直需要能量对有源(或称主动,active)冷却部件(例如泵、压缩机、通风机等)提供动力。此外,这种有源冷却与诸如泵和压缩机等昂贵的机械相关,由于有效的冷却在风力涡轮机中极为重要,因而也需要对这种昂贵的机械进行定期维护。
一种解决方案是已知的,其中机舱或舱盖内部的冷却回路通入位于舱盖外部上的无源(或称被动,passive)热交换器面板。该面板暴露于空气和风,这具有对冷却流体进行冷却的效果,冷却流体能够在布置于面板中的管道或管线中循环。这种面板通常包括多个其间布置有间隙的翼片,以允许空气有效地穿过面板,从而覆盖由翼片产生的相对大的表面积。显然,这种面板的冷却能力与其尺寸直接相关。大型风力涡轮机(例如具有大约5MW能力的涡轮机)需要相应较大的面板。然而,由于风的冷却效果在舱盖上方最大,则只有当面板延伸到舱盖上方时才能实现最佳冷却。面板在舱盖下方或从舱盖水平向外延伸的一部分将未充分暴露于空气或风,这是由于这些区域通过舱盖自身或通过支撑舱盖的塔架而被风有效地屏蔽。因此,面板的唯一真正有效位置在舱盖上方。面板在舱盖的外部的另一原因是便于维修。然而,风力发电场中的风力涡轮机,特别是海上位置的风力涡轮机,要由直升机将维修工人运送到舱盖进行维护。因此,在舱盖的顶部上安装有平台,从而使工人能够安全下降或升高。民航当局的安全规定限制了该平台一定范围内任意物体的高度。例如,欧洲民航当局规定接近平台的物体的最大高度为1.5 m。因此,无源热交换器的面板当靠近这种平台布置时不能超过1.5 m。然而,由于无源热交换器因实际原因不能向一旁延伸超过舱盖的侧部或向下延伸到舱盖下方,因而该高度直接限制冷却能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冷却布局结构。
本发明的这一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以及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力涡轮机实现。
根据本发明,所述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包括:无源热交换器,被布置成吸收来自风力涡轮机的冷却回路的热,该无源热交换器被布置成在舱盖的外部上以在所述舱盖上方延伸;以及通风布局结构,该通风布局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空气通道,用于将空气引导到所述无源热交换器的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冷却布局结构的有利之处在于,无源热交换器的冷却能力能够在不需增大其尺寸的情况下被容易地增大。冷却回路中的传热流体的额外有源冷却在舱盖内部不需要,从而能够节省费用。相反,通过将更多的空气引导至无源热交换器的表面,冷却布局结构的冷却能力能够被提升或增大至满意水平。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冷却布局结构提供了通过利用引导空气增强无源冷却而能够提供充分冷却能力的解决方案,同时由于无源热交换器的高度不必增大因而还允许遵从高度规定。而且,由于通风布局结构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因而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实施起来极为经济和节省成本。根据本发明,风力涡轮机包括这种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
本发明的极为有利的实施例和特征由从属权利要求给出,如以下描述中所揭示。在一个权利要求类型情况下描述的特征能够同等地应用于另一权利要求类型。不同权利要求类型的特征可适当地组合,以得到进一步的实施例。
通风系统能够包括安装在舱盖的外部上的空气通道。这种空气通道例如可以是柔性管线或管,柔性管线或管在两端敞开,且被布置成使得空气流入到管中并离开到达无源热交换器上。通道还能够包括位于表面中的多个开口,例如布置在舱盖上的网状或栅格状面板中的开口。通过这种方式,现有无源冷却布局结构的冷却能力可以简单的方式得到增大。然而,外部空气通道可能长期遭受天气损害。因此,在本发明极为优选的实施例中,空气通道以“隧道”的方式被布置在舱盖的内部,并包括布置在舱盖的表面上用于抽吸空气的入口以及用于排出被引导空气的出口。该出口被优选布置成通向无源热交换器,而入口被优选布置在舱盖的纵向表面上。
在本发明的极为优选的实施例中,空气通道的入口被布置在舱盖的表面处的高压区域,该空气通道的出口被布置在舱盖的表面处的低压区域。空气通道的出口优选地比通道的主要部分宽,并且还比入口宽,从而通道的出口端具有漏斗形状。更进一步地,两个或更多空气通道的出口能够被组合,以获得较大的出口面积。因此能够以纯粹无源的方式建立通过通道的空气流动,这是由于空气将从入口处的较高压力的区域自动被抽吸并移动通过敞开的空气通道到达出口处的负压或低压区域。舱盖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使得舱盖的相对钝尾端之后的气压明显低于舱盖的顶部或侧部处的气压。因此,仅仅利用较小的额外设计工作,能够实现通过空气通道的满意气流。
优选地,出口被布置在舱盖的后表面。为了使空气自由离开空气通道并直接经过无源热交换器,舱盖优选地被设计成使得空气通道出口靠近无源热交换器。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空气通道的一个或更多出口被布置成基本直接通向无源热交换器。为此,舱盖后端与无源热交换器之间的任一间隙优选地被保持为尽可能小,使得离开空气通道的空气不会“逃离”通过舱盖的侧部与无源热交换器之间的间隙,相反经过无源热交换器。无源热交换器能够通过适当点的支柱或其他连接器而牢固地固定到舱盖。
通道的空气出口能够被布置成通向无源热交换器的任一合适部分。然而,在本发明极为优选的实施例中,出口被布置成将冷却气流引导到无源热交换器的热传递区域,其中“热传递区域”应被理解成传热流体到热交换器中的入口点附近的区域,这是由于热交换器的这种区域最暖和。通过这种方式,通过将空气通道的出口布置成通向无源热交换器的最热部分或区域,则能够优化通风系统的冷却作用,并且传热流体能够承受非常有效的冷却。面板上方的气流的冷却效果于是能够足以令人满意地冷却传热流体。
典型地,由风力涡轮机中的部件产生的热—通常被称为“热损失”—使风速成比例地增大直到某一阈值风速,超过该阈值风速,热损失保持基本恒定。例如,在低风速时,生热部件仅仅产生较少的热。在高于阈值风速的速度时,冲击面板并经过面板的风的冷却效果可能足以克服部件的最大热损失。然而,在此描述的无源热交换器的冷却能力遵循基本抛物曲线,如将借助于曲线图所解释。因此,如果根据本发明的冷却布局结构(具有无源热交换器和一个或更多空气通道)覆盖了风力涡轮机的冷却需求,则可能存在下述情况,例如在低于阈值风速的风速以及高于阈值风速的风速时,冷却布局结构的冷却能力大于实际所需要的冷却能力。另一方面,如果过度的冷却能力被最小化,例如通过使用更小的面板,则冷却能力可能不足以克服阈值风速范围中的风速时的热损失。
因此,在本发明的极为优选的实施例中,通风布局结构包括布置在空气通道中的通风机或风扇,使得通过该空气通道的气流能够被有利地增强或增大。通过增大离开空气通道并经过面板的空气的速度,气流的冷却效果被增大。
在低风速时,或者在高于阈值风速的风速时,面板和通过空气通道的无助气流的冷却效果可能足以提供足够的冷却。因此,在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通风机根据操作参数(例如风速、风力涡轮机的转子速度)被致动,从而能够根据需要致动风扇的冷却效果。通常,风力涡轮机配备有风速传感器和/或转子速度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的输出值可用于控制风扇。例如,风扇可在大于预定最小风速的风速时打开,在超过预定最大风速的风速时再次关闭。可替代地,通风机可被动态控制,例如随着风速朝向阈值风速增大而逐渐增大风扇的旋转速度,以及随着风速增大超过阈值风速而逐渐减小风扇的旋转速度。这种风扇或通风机可被实现成频率控制的通风机。当然,相同的控制方法适用于减小风速,在此情况下,通风机被致动或动态地控制,以克服随着风速下降时的增大的冷却需求。
为了提供通过面板的均匀和彻底的冷却,根据本发明的冷却布局结构中的通风布局结构优选地包括至少两个通道。在优选布局结构中,冷却布局结构包括两个空气通道,该两个空气通道被实现成舱盖中的内部“隧道”并具有布置在舱盖每一侧上,例如直升起重机平台的每一侧上的入口。通风机或风扇能够被布置在一个或两个空气通道中。
为了获得最佳冷却,无源热交换器和通风布局结构的尺寸被设定为使得无源热交换器的冷却能力小于风力涡轮机的最大热损失,并且通风布局结构的尺寸被设定为使得冷却布局结构的冷却能力与风力涡轮机的最大热损失匹配或超过风力涡轮机的最大热损失。例如,面板的尺寸能够有利地被保持为紧凑,使得风的冷却效果足以提供在较低和较高风速时的所需冷却。对于中间风速和更高的热损失,空气通道的尺寸能够被设计成提供有效气流,并且出口能够被布置成将空气引导至面板的临界或最暖和的部分。两个或更多空气通道的出口能够组合,以获得更大的出口面积。更进一步地,任一通风机或风扇能够被选择为将空气有效地抽吸到通道中以及将被引导空气排出到面板上。
优选地,冷却回路被布置成吸收由风力涡轮机的内部中的部件产生的热,并且传热流体被传输到无源热交换器的内部中的管道或管线。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无源热交换器或面板包括外壳,该外壳支撑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被布置成吸收来自风力涡轮机的冷却回路的热。例如,散热结构能够包括由间隙所分离的竖直翼片布局结构,空气能够通过该间隙。进入到面板的管道能够被布置成在翼片底部附近经过,使得移动通过管道的传热流体能够将热有效地传递到翼片。在进一步实施例中,传输传热流体的管线或管道可被布置成穿过翼片,从而可实现额外的冷却效果。
优选地,无源热交换器的材料轻且坚固,并用作良好的热导体。例如,有利的材料选择可以是铝。
为了使根据本发明的冷却布局结构被并入到风力涡轮机(其待由直升机运输到风力涡轮机的工作进行维护)中,无源热交换器优选地在风力涡轮机的舱盖上方延伸至一高度,该高度满足由相关民航当局限定的最大规定高度。为了将根据本发明的冷却布局结构并入到欧洲区域的风力涡轮机中,无源热交换器优选地在风力涡轮机的舱盖上方延伸至最多1.5 m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风力涡轮机优选地包括布置在舱盖的上侧上的平台或直升起重机平台,并且该平台的尺寸被设定为考虑无源热交换器的几何形状。例如,该平台的尺寸可被设定为最多与无源热交换器一样宽,并且使偏转远离面板的空气很少或没有,从而,面板的冷却能力不因平台的存在而被减小,或者不被明显减小。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风力涡轮机包括具有两个布置在舱盖的内部中的空气通道的冷却布局结构,从而,通道的入口被布置在平台的任一侧上,使得通道的进气口不受阻碍。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特征根据结合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将变得明显。然而应理解,附图仅被设计成用于例示的目的,不应作为限制本发明的限定。
图1示出了具有第一种类型的现有技术冷却布局结构的风力涡轮机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具有第二种类型的现有技术冷却布局结构的风力涡轮机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冷却布局结构的风力涡轮机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冷却布局结构的风力涡轮机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冷却布局结构的风力涡轮机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冷却布局结构的风力涡轮机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冷却能力和热损失的曲线图;
图8示出了图5的混合冷却布局结构的热损失和冷却能力的曲线图。
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指代相同的对象。图中的对象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具有第一种类型的现有技术冷却布局结构122、3的风力涡轮机2的示意图,冷却布局结构122、3位于安装在塔架21上的舱盖24的内部。在风力涡轮机2操作期间,转子叶片22使轮毂23旋转,从而使舱盖内部的发电机发电。在风力涡轮机2操作期间,例如在发电机的部件120或模块120中、在功率转换器121等中产生热。在此,只有一些这种热源120、121被表示,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清楚的是,也可由其他部件产生热。为了冷却这些部件120、121,传热流体可通过合适放置的管道122或管线122被泵送,并且该传热流体能够在有源热交换器单元3中利用制冷领域中已知的技术被冷却。有源热交换器单元3需要合适的电源30。显然,这种电源30与特定的运行成本相关。更进一步地,如介绍中所提到的,这种有源热交换器单元3的制造和维修费用昂贵。
图2示出了具有第二种现有技术冷却布局结构122、25的风力涡轮机2的舱盖24的示意图。在此,由风力涡轮机2的生热部件120、121产生的热被传递到管道122或管线122中的传热流体,并被引导至安装在舱盖24的外部上的无源热交换器25。热交换器的散热结构,例如具有中间空间或间隙的竖直翼片布局结构,在管道122进入热交换器所在的最热区域R中被加热。这种无源热交换器25通常包括支撑多个散热翼片的外壳,管道122会延伸到热交换器25中,而且被布置成将热有效地传递到翼片的底部,如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清楚的那样。无源热交换器25对经过舱盖24并通过热交换器25的风AFW或气流AFW 表现出比较大的表面积。然而,无源热交换器25的冷却能力受其尺寸限制。因此,为了在所有风速下,即使在大约临界阈值风速下冷却大型风力涡轮机,无源热交换器25将必须相应大。然而,由于上文给出的原因,过大的无源热交换器25是不切实际的,并且非常强大的风可能甚至会损坏无源热交换器25。因此,根据风力涡轮机的构造,这种类型的无源热交换器25因其受限的表面积可能不能够在大约阈值风速的风速期间提供必要冷却。
图3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冷却布局结构1的风力涡轮机2的舱盖20的示意图。为了简化,生热部件和用于热传递的管道未被示出,但可被设想成与上面图2中所示的相同。在此,无源热交换器10的冷却能力通过额外的冷却装置或通风装置而得到加强,在此情况下,空气通道11布置在舱盖20的内部,其中空气入口110在舱盖20的一侧上,空气出口111布置成通向无源热交换器20。空气通道11及其空气入口110和空气出口111被布置成利用舱盖附近不同区域处的气压的压差,从而空气出口111处的气压低于空气入口110处的气压。空气出口111被布置成直接通向热交换器10。通过这种方式,由于通道出口111处的负压,气流AFPD被自动地有效抽出通过空气通道11并向前通过热交换器10的翼片之间的开口。在大约临界阈值风速的风速下,即,当冷却需求最大时,由通过空气通道111并在面板10上的气流AFPD所提供的额外空气的冷却作用是足够的,从而确保冷却布局结构1的总冷却能力足以克服由风力涡轮机部件产生的最大热。
图4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冷却布局结构的风力涡轮机2的舱盖20的示意图。该图还示出了热交换器10的翼片101。在此,无源热交换器10或面板10被安装在舱盖20上,以使其形成舱盖20之上的直升起重机平台4的一部分。面板10在该实施例中的高度并未超过平台地板高度上方的1.5 m,由于1.5 m是根据欧洲民航当局的最大容许高度。因此,当维修工人例如通过直升机中的机动绞盘被下降到平台4或从平坦4升高时,直升机能够在平台上方安全地盘旋。任一栏杆40或诸如报警灯41的安全特征件能够被布置成避免面板10上方的气流AFW 的任一阻碍。
图5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冷却布局结构1的风力涡轮机2的舱盖20的示意图。在此,舱盖20、无源热交换器10和入口110从上方被示出。无源热交换器10的剖视图示意性地表示出布置在外壳100内,例如铝外壳100内的散热结构101,多个竖直翼片101通过中间空间被分离,以使散热结构101的面积最大。在该实施例中,两个空气通道11被布置在舱盖20内。该图还示出了空气通道11的可能形状,在此情况下,空气入口110被定位在舱盖20的最高部分的任一侧,空气出口111比较宽,朝向通道11的端部张开,以提供在无源热交换器10底部上的组合开口。再次,空气出口111被布置成直接通向热交换器10的最热部分。优选地,空气通道11通向面板的下述部分,传输暖和传热流体的管道在该部分中进入到面板,例如在无源热交换器10的下部区域处进入到面板。在无源热交换器10的由气流AFPD(由于入口110与出口111之间的压差或出口111处的负压而引起)增强的冷却能力不足以克服由风力涡轮机部件释放的热的情况下,冷却布局结构1的冷却能力能够通过致动布置在空气通道11中的通风机112而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能够产生增大的气流AFFAN。通风机112能够通过从传感器113,例如风速传感器113提供的信号114而被致动。在峰值时间,因此,该混合冷却布局结构1的冷却能力(使用风力气流AFW和增强的通道气流AFFAN )能够可靠地对冷却回路中的传热流体进行冷却,以确保对风力涡轮机的生热部件进行最佳的、充分的冷却。
图6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冷却布局结构1的风力涡轮机2的舱盖20的示意图。再次,无源热交换器10或面板10被安装在舱盖20上,以使其形成舱盖20之上的直升起重机平台4'的一部分。然而,在该实现方式中,直升起重机平台4'包括具有许多开口或孔的坚固网4'或栅格4',以允许空气从舱盖上方通到平台4'下方的空间,从而提供额外的冷却气流AFPD。在该实施例中,通风机112也被定位在平台4'下方的空间中,并能够用于产生所需的增加气流。
图7示出了图2中所示的现有技术中无源热交换器的冷却能力CCPA 、根据图3所述实施例的冷却布局结构的冷却能力CC1以及风力涡轮机的部件的热损失HL (kW为单位)作为风速WS (m/s为单位)函数的曲线图。风力涡轮机的最大热损失HLMAX 取决于各种因素,例如风力涡轮机尺寸、发电机的效率、转换器的反应式功率模式(reactive power mode)等。该曲线图示出了风力涡轮机热损失曲线HLWT。随着风速从0 m/s增大,风力涡轮机的热损失稳定地增大,直到某一最大值HLMAX。超过某一风速WSTH,热损失大约保持在该最大值HLMAX。使用无源热交换器的冷却布局结构的冷却能力,如上文图2和图3中所述,遵循基本抛物曲线CCPA、CC1。该曲线的陡度将取决于无源热交换器的面积。如曲线CCPA所示,现有技术中无源热交换器的不够大的冷却能力不足以克服峰值冷却需求。该“不足”由第一曲线CCPA 和热损失曲线HLWT的交集60表示。虽然如此,在阈值风速WSTH的左边和右边,无源热交换器已浪费了冷却能力。更大的无源热交换器可能能够提供充分冷却,但其物理尺寸由于上文给出的原因而将不切实际,并且这种物理上的较大设计将与相应更高水平的浪费冷却能力相关。
根据本发明的冷却布局结构,即包括如上文图3中所述的无源热交换器和多个用于在无源热交换器上方提供额外气流AFPD ,能够提供充分冷却能力,如曲线CC1所示。曲线CCPA、CC1之间的不同能够仅仅归结于额外气流AFPD的额外冷却效果。然而,冷却布局结构的某些冷却能力在此也被“浪费”,如冷却能力曲线CC1和热损失曲线HLWT之间的交叉排线区域所示。
图8示出了风力涡轮机的部件的热损失HLWT (以kW为单位)作为风速WS(以m/s为单位)的函数的曲线图以及图5的混合冷却布局结构的冷却能力的曲线图CC2数,其在混合冷却布局结构中使用无源冷却和风扇加强有源冷却。图5的混合冷却布局结构1与较少浪费的冷却能力相关,如交叉排线区域所示。然而,风力涡轮机部件的充分冷却由无论何时需要即能够实施的额外有源冷却确保。在此,超过某一第一风速WSLO,则有源冷却被致动,以克服峰值冷却需求,从而,空气通道中的通风机主动地抽吸空气并将其引导到无源热交换器。该额外冷却能够被维持,直到风速再次下降低于第一风速WSLO或增大超过第二更高的风速WSHI,无源热交换器的冷却能力此时再次足以冷却传热流体。利用这种混合设计,即使在大约阈值风速WSTH的风速时冷却也是充分的,同时无源热交换器的尺寸能够被保持在切合实际的极限内。
尽管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及其变型的形式进行了描述,将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实现众多额外变化和变型。例如,无源热交换器还可以包括远离舱盖向一旁延伸以增大冷却能力的侧向元件,这种侧向延伸部的尺寸优选被设定为使这些侧向延伸部也遵从最大容许高度,从而遵从民航规定。
为清楚起见,应理解,本申请中使用表示英语不定冠词的用语“一”并不排除多个,并且“包括”并不排除其他步骤或元件。“单元”或“模块”能够包括多个单元或模块,除非另有规定。

Claims (15)

1. 一种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1),包括:
无源热交换器(10),其被布置成吸收来自风力涡轮机(2)的冷却回路(12)的热,所述无源热交换器(10)被布置成在所述风力涡轮机(2)的舱盖(20)的上方延伸,以及
通风布局结构(11、112),所述通风布局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空气通道(11),用于将空气引导到所述无源热交换器(10)的表面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其中所述空气通道(11)包括用于排出被引导空气的出口(111),所述出口(111)被布置成通向所述无源热交换器(10)。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其中所述空气通道(11)包括用于抽吸被引导空气的入口(110),所述入口(110)被布置在所述舱盖(20)的纵向表面上。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其中空气通道(11)的所述入口(110)被布置在所述舱盖的表面处的高压区域,并且所述空气通道(11)的出口(111)被布置在所述舱盖的表面处的低压区域。
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其中所述通风布局结构包括布置在空气通道(11)中的通风机(112)。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其中所述通风机(112)根据所述风力涡轮机(2)的操作参数被致动。
7.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其中所述通风布局结构(11、112)包括至少两个空气通道(11)。
8.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其中空气通道(11)被布置在所述舱盖(24)的内部。
9.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其中所述无源热交换器(10)的尺寸被设定为使得所述无源热交换器(10)的冷却能力小于所述风力涡轮机(2)的最大热损失(HLMAX),并且所述通风布局结构(11、112)的尺寸被设定为使得所述冷却布局结构(1)的冷却能力与所述风力涡轮机(2)的最大热损失(HLMAX)匹配或超过所述风力涡轮机(2)的最大热损失(HLMAX)。
10.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其中所述无源热交换器(10)包括外壳(100),所述外壳(100)支撑散热结构(101),所述散热结构(101)被布置成吸收来自风力涡轮机(2)的所述冷却回路(12)的热。
11. 根据权利要求2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其中所述空气通道(11)的出口(111)被布置成基本直接通向所述无源热交换器(10)。
12. 根据权利要求2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其中所述空气通道(11)的出口(111)被布置成将冷却气流(AFPD)引导至所述无源热交换器(10)的热传递区域(R)处。
13.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其中所述无源热交换器(10)在所述风力涡轮机(2)的所述舱盖(20)上方延伸至一高度,所述高度满足最大规定高度(hMAX),优选延伸至最多1.5 m的高度。
14. 一种风力涡轮机(2),其包括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1)。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力涡轮机,其包括布置在所述舱盖(20)上侧上的平台(24),且其中所述平台(24)的尺寸根据所述无源热交换器(10)进行设定。
CN2012102423586A 2011-07-14 2012-07-13 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 Pending CN1028780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1173997.5A EP2546515B1 (en) 2011-07-14 2011-07-14 Wind turbine cooling arrangement
EP11173997.5 2011-07-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78022A true CN102878022A (zh) 2013-01-16

Family

ID=44936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423586A Pending CN102878022A (zh) 2011-07-14 2012-07-13 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15665A1 (zh)
EP (1) EP2546515B1 (zh)
CN (1) CN102878022A (zh)
DK (1) DK2546515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L2520798T3 (pl) * 2011-05-06 2022-11-07 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A/S Układ chłodzenia turbiny wiatrowej
EP2806542B1 (en) * 2013-05-22 2016-09-1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irflow control arrangement
EP3322895B1 (en) * 2015-07-16 2021-09-15 Vestas Offshore Wind A/S A cooling panel assembly for a wind turbine tower and a wind turbine tower
DE102015120706B4 (de) * 2015-11-30 2018-03-22 Aerodyn Engineering Gmbh Luftgekühlter Öltank
TWI730522B (zh) * 2018-12-21 2021-06-11 丹麥商菱重維斯塔斯海上風力有限公司 用於風力渦輪機的直升機吊掛平台
WO2020136104A1 (en) * 2018-12-28 2020-07-02 Mhi Vestas Offshore Wind A/S Wind turbine with helihoist and movable cooler
DK3719313T3 (da) * 2019-04-05 2024-08-12 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As Køleanordning til en vindmølle
US11585325B2 (en) * 2020-10-28 2023-02-2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oling a wind turbine gearbox oil heat-exchang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18758A1 (de) * 2004-04-16 2005-11-03 Klinger, Friedrich, Prof. Dr.-Ing. Turmkopf einer Windenergieanlage
DE102007042338A1 (de) * 2007-09-06 2009-03-12 Siemens Ag Windkraftanlage mit Wärmetauschersystem
JP5123780B2 (ja) * 2008-07-28 2013-01-2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風力発電装置
KR101021333B1 (ko) * 2008-09-01 2011-03-14 두산중공업 주식회사 풍력터빈의 나셀 냉각 시스템
US8047774B2 (en) * 2008-09-11 2011-11-0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wind turbine components
EP2391824B1 (en) * 2009-01-30 2017-10-25 Vestas Wind Systems A/S Wind turbine nacelle with cooler top
US9039368B2 (en) * 2009-01-30 2015-05-26 Vestas Wind Systems A/S Wind turbine nacelle with cooler top
IT1398060B1 (it) * 2010-02-04 2013-02-07 Wilic Sarl Impianto e metodo di raffreddamento di un generatore elettrico di un aerogeneratore, e aerogeneratore comprendente tale impianto di raffreddamento
US8308438B2 (en) * 2010-06-30 2012-11-13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Wind power generator
EP3296566A1 (en) * 2011-02-07 2018-03-21 MHI Vestas Offshore Wind A/S Wind turbine having heliplatform arrangement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WO2013021487A1 (ja) * 2011-08-10 2013-02-1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風力発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46515B1 (en) 2013-09-18
US20130015665A1 (en) 2013-01-17
DK2546515T3 (da) 2013-11-04
EP2546515A1 (en) 2013-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78022A (zh) 风力涡轮机冷却布局结构
CN102644557B (zh) 风力发电设备
US8992171B2 (en) Energy efficient climate control system for an offshore wind turbine
EP2376778B1 (en) Wind turbine comprising a cooling circuit
CN101384818B (zh) 用于风轮机的热管理系统
CN104956075A (zh) 用于风力涡轮机的机舱的一体式冷却系统
CN102822514A (zh) 具有冷却系统的风力涡轮机
CN202374619U (zh) 新型热交换通信机柜
EP2573389B1 (en) Cooling and climate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wind turbine
CN106640555B (zh) 风力发电机组及其散热系统和散热控制方法
CN104632537B (zh) 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装置、冷却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
CN202218494U (zh) 带有独立风道设计的机柜内部降温散热结构
CN104405586A (zh) 一种陆上直驱风机
KR101434443B1 (ko) 열 교환기를 이용한 공랭식 나셀 냉각장치
EP3884158B1 (en) A wind turbine cooling system
CN110867761B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配电控制设备
CN113202702A (zh) 散热系统及包括其的风力发电机组
CN205277721U (zh) 风力发电机组的散热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17279499U (zh) 用高压冷气间隙方式对gpu芯片等降温降噪声的装置
CN205025698U (zh) 风力发电机组的散热系统以及风力发电机组
KR101434440B1 (ko) 열 교환기를 이용한 공랭식 나셀 냉각장치
CN102619704A (zh) 一种机舱冷却系统
CN111692051B (zh) 一种浮式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和通风换气系统
CN220653899U (zh) 一种器件箱
CN219412816U (zh) 一种内嵌风道风电机舱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