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02200U - 储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储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02200U
CN221102200U CN202322699631.4U CN202322699631U CN221102200U CN 221102200 U CN221102200 U CN 221102200U CN 202322699631 U CN202322699631 U CN 202322699631U CN 221102200 U CN221102200 U CN 2211022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nergy storage
battery
storage device
battery com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9963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凯
高成铨
问妮娜
李静
宁丽华
卢洪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ina Energy Storage Solutions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ina Energy Storage Solutions Jiangsu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ina Energy Storage Solutions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rina Energy Storage Solutions Jiangs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022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022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储能箱,所述储能箱具有多个独立的电池仓,所述储能箱表面设置有多个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每个所述电池仓至少与一个所述进风口和至少一个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电池仓通过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储能箱外部连通;通风组件,所述通风组件为多个,每个所述电池仓内至少设置一个所述通风组件,所述通风组件用于将所述电池仓内部的空气自所述出风口排出以及将外部的空气自所述进风口吸入所述电池仓内,以使所述电池仓与所述储能箱外部进行换热。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长期运行状态下,可以节省大量的电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Description

储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储能箱内部包括多个用于放置电池簇的电池仓,然而,电池仓之间没有进行隔断,电池仓之间是相互连通的,这就导致所有电池簇都在一个空间内,若其中一个电池簇发生热失控的情况,极易引起周围电池簇也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发生较大的事故。
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电池簇之间发生连锁反应,会通过隔热板将柜体内部分隔为多个独立的电池仓,从而避免相互影响。然而,这种方式会导致每个电池仓需要单独散热。而目前储能箱热管理主要有两种热管理式,一种为液体空调热管理方案,另外一种为风冷空调方案。而无论哪种方式,由于电池仓单独的散热方式,会导致前期投入费用比较大,后期运行时,液体空调水冷机组以及空调功耗很大,
尤其长期运行,浪费电能较多。因此,如何减少现有储能箱在散热时的耗能,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储能箱采用空调散热导致能耗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储能装置。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储能箱,所述储能箱具有多个独立的电池仓,所述储能箱表面设置有多个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每个所述电池仓至少与一个所述进风口和至少一个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电池仓通过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储能箱外部连通;通风组件,所述通风组件为多个,每个所述电池仓内至少设置一个所述通风组件,所述通风组件用于将所述电池仓内部的空气自所述出风口排出以及将外部的空气自所述进风口吸入所述电池仓内,以使所述电池仓与所述储能箱外部进行换热。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组件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出风口位置处,用于将空气排出所述电池仓;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设置在所述电池仓内,所述导流通道的出风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进风端位于远离所述出风口位置处。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自上而下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内侧壁上,所述导流通道的进风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内侧壁位置处。
进一步地,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电池架,所述电池架设置在所述电池仓内,所述电池架与所述电池仓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散热风道,自所述进风口进入的气流通过所述散热风道进入所述导流通道的进风端。
进一步地,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电池包,所述电池包自上而下间隔设置在所述电池架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包之间形成过流风道;所述电池架与所述第一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电池架与所述第二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风道,所述过流风道连通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和所述第二散热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通道自进风端至出风端,所述导流通道的过流面积逐渐缩小。
进一步地,所述储能箱包括:箱体;隔离结构,所述隔离结构设置在所述箱体内并将所述箱体内部隔离形成多个独立空间;箱门,所述箱门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箱门为多个,多个所述箱门相邻分布,每个所述箱门对应一个所述独立空间;所述隔离结构、所述箱体和所述箱门共同围成多个独立的所述电池仓。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设置在所述箱门上。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箱门分别设置在所述箱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结构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在所述箱体内,并将所述箱体第一侧的箱门与所述箱体第二侧的箱门隔离;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隔板沿所述第一隔板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的两侧,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箱体内部分隔为多个所述独立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过线结构,相邻的两个电池仓之间通过所述过线结构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上,所述挡板用于关闭或打开所述过线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隔离结构均采用阻燃材质和隔热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阻燃材质包括阻燃岩棉。
进一步地,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设置在所述电池仓内;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为多个,每个所述电池仓内设置有一个所述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电池仓内的温度;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喷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通信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电池仓内的温度,控制所述喷淋装置开启或关闭。
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通过在每个独立的电池仓内设置通风组件,可以通过通风组件使电池仓内通过进风口将外部的空气吸入,并将内部空气通过出风口排出,使电池仓内部与储能箱外部的空气形成对流,进而可以通过流动的空气为载体,实现电池仓与所述储能箱外部的热交换,达到散热的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通风组件在起到散热作用的同时,能耗更低,可以极大的减少能耗,尤其在长期运行状态下,可以节省大量的电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储能装置的储能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储能装置的储能箱的俯视图;
图4为图2的A-A向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储能装置的电池架和电池包位于电池仓内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储能箱;11、电池仓;111、第一内侧壁;112、第二内侧壁;113、第三内侧壁;114、第四内侧壁;12、箱体;121、顶板;122、底板;123、第一侧壁;124、第二侧壁;125、第一侧;126、第二侧;13、隔离结构;131、第一隔板;132、第二隔板;14、箱门;141、进风口;142、出风口;20、通风组件;21、风机;22、导流通道;221、进风端;30、电池架;40、电池包;50、过流风道;60、第一散热风道;70、第二散热风道;80、第三散热风道;90、第四散热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能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公开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储能箱10和通风组件20。
储能箱10具有多个独立的电池仓11,储能箱10表面设置有多个进风口141和多个出风口142,每个电池仓11至少与一个进风口141和至少一个出风口142连通,电池仓11通过进风口141和出风口142与储能箱10外部连通。通风组件20为多个,每个电池仓11内至少设置一个通风组件20,通风组件20用于将电池仓11内部的空气自出风口142排出以及将外部的空气自进风口141吸入电池仓11内,以使电池仓11与储能箱10外部进行换热。
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通过在每个独立的电池仓11内设置通风组件20,可以通过通风组件20使电池仓11通过进风口141吸入外部的空气,并将内部空气通过出风口142排出,使电池仓11内部与储能箱10外部的空气形成对流,进而能以流动的空气为载体,实现电池仓11内部与储能箱10外部的热交换,达到散热的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通风组件20在起到散热作用的同时,能耗更低,可以极大的减少能耗,尤其在长期运行状态下,可以节省大量的电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储能箱10包括:箱体12、隔离结构13和箱门14。
如图2所示,箱体12具有顶板121、底板122、第一侧壁123和第二侧壁124,顶板121和底板122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23和第二侧壁124相对设置。顶板121、底板122、第一侧壁123、第二侧壁124共同围成箱体12,如图3所示,箱体12的第一侧125和第二侧126具有开口结构。
如图3所示,隔离结构13设置在箱体12内并将箱体12内部隔离形成多个独立空间。箱门14设置在箱体12上,箱门14为多个,多个箱门14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箱门14设置在箱体12第一侧125的开口结构上,另一组箱门14设置在箱体12第二侧126的开口结构上。也就是说,多个箱门14分别相邻分布在箱体12的第一侧125和第二侧126,每个箱门14对应一个独立空间。独立空间与箱门14一一对应设置,隔离结构13、箱体12和箱门14共同围成多个独立的电池仓11。
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隔离结构13包括:第一隔板131和第二隔板132,第一隔板131设置在箱体12内,并将箱体12第一侧125的箱门14与箱体12第二侧126的箱门14隔离,即第一隔板131将图2中的箱体12分隔为上下两部分;第二隔板132为多个,多个第二隔板132沿第一隔板131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二隔板132的两侧,换句话说,在图3中第一隔板131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二隔板132,并且第二隔板132在图3中是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隔板131、第二隔板132将箱体12内部分隔为多个独立空间。
为了避免一个电池仓11内的电池燃烧后影响其他电池仓11内的电池,箱体12、隔离结构13均采用阻燃材质和隔热材质。优选地,阻燃材质包括阻燃岩棉。
如图2和图4所示,通风组件20包括:风机21和导流通道22。风机21设置在出风口142位置处,用于将空气排出电池仓11;如图4所示,导流通道22设置在电池仓11内,导流通道22的出风端与出风口142连通,导流通道22的进风端221位于远离出风口142位置处。通过在出风口142处设置风机21,可以通过风机21将高温的空气排出电池仓11,在将热量排出的同时,还使电池仓11内形成负压,在形成负压后,储能箱10外部的低温空气会被进风口141吸入电池仓11内,从而对电池仓11内部的电池进行降温,从而达到冷却散热的目的。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池仓1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111和第二内侧壁112,以及如图5所示的相对设置的第三内侧壁113和第四内侧壁114。其中,箱门14的内壁为电池仓11的第一内侧壁111,第一隔板131的侧壁为电池仓11的第二内侧壁112,电池仓11两侧的第二隔板132内壁分别是第三内侧壁113和第四内侧壁114。
如图4所示,进风口141设置在箱门14的底部,出风口142设置在箱门14的顶部。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通过将进风口141设置在箱门14的底部,出风口142设置在箱门14的顶部,更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原因在于,冷空气密度要大于热空气的密度,因此,进风口141设置在箱门14的底部,更有利于吸入温度较低的空气,而在冷空气进入电池仓11后,在吸收电池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形成上升气流,从而更容易被位于箱门14顶部的出风口142排出,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如图4所示,导流通道22的进风端221延伸至第二内侧壁112位置处。通过将导流通道22的进风端221延伸至第二内侧壁112位置处,使其与进风口141之间形成对角,使空气流动的路径更长,提高散热效果。
具体来说,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储能装置还包括:电池架30和电池包40。电池架30设置在电池仓11内,电池架30与电池仓11的侧壁之间形成散热风道,自进风口141进入的气流通过散热风道进入导流通道22的进风端221。电池包40自上而下间隔设置在电池架30上,相邻的两个电池包40之间形成过流风道50。
如图4和图5所示,散热风道包括第一散热风道60、第二散热风道70、第三散热风道80、第四散热风道90。如图4所示,电池架30与第一内侧壁111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风道60,电池架30与第二内侧壁112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风道70。如图5所示,电池架30与第三内侧壁113、第四内侧壁114之间分别形成第三散热风道80和第四散热风道90,第一散热风道60与第二散热风道70通过第三散热风道80连通,同时,第一散热风道60与第二散热风道70还通过第四散热风道90连通。
外部的空气自进风口141进入电池仓11后,依次通过第一散热风道60、第三散热风道80、第二散热风道70进入导流通道22内,或依次通过第一散热风道60、第四散热风道90、第二散热风道70进入导流通道22内。空气在散热通道内流动的过程中,与电池包40发生热交换,从而将电池包40温度降低,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
另外,为了提高散热效果。如图4所示,过流风道50连通第一散热风道60和第二散热风道70。也就是说,外部的空气进入第一散热风道60后,还可以通过过流风道50进入第二散热风道70中,在流经过流风道50过程中,也可以与两侧的电池包40进行换热。也就是说,通过将相邻的电池包40间隔设置,使相邻的两个电池包40之间形成过流风道50,从而增加了与空气换热的面积,进而提高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架30整体位于导流通道22的下方,位于最顶部的电池包40导流通道22的下壁之间留有过流间隙,以便气流通过。而且,为了减小流动阻力,导流通道22进风端221的开口的设置位于与第二散热风道70的位置相对应,并且开口的方向朝向第二散热风道70,以便气流从第二风道流出后,可以直接通过开口进入导流通道22内,从而减少气流阻力。
为了进一步减少气流流动的阻力,自导流通道22的进风端221至出风端,导流通道22的过流面积逐渐缩小。如图5所示,导流通道22的截面宽度自导流通道22的进风端221至出风端逐渐缩小形成漏斗状,以减少扰流的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走线,所述第二隔板132上设置有过线结构,相邻的两个电池仓11之间通过所述过线结构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过线结构可以是第二隔板132上的开孔或是缺口。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图未示出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板132上还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用于关闭或打开所述过线结构,在方便走线的同时,还可以避免相邻的电池仓11相互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还包括:喷淋装置、检测装置和控制装置,喷淋装置设置在电池仓11内;检测装置为多个,每个电池仓11内设置有一个检测装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电池仓11内的温度;控制装置分别与喷淋装置、检测装置通信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根据电池仓11内的温度,控制喷淋装置开启或关闭。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通过设置喷淋装置、检测装置和控制装置,可以根据电池仓11内的温度,控制喷淋装置开启或关闭。在电池发生事故导致温度过高时,可以通过喷淋装置对电池降温或灭火,防止事故进一步恶化,保证储能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能箱(10),所述储能箱(10)具有多个独立的电池仓(11),所述储能箱(10)表面设置有多个进风口(141)和多个出风口(142),每个所述电池仓(11)至少与一个所述进风口(141)和至少一个所述出风口(142)连通,所述电池仓(11)通过所述进风口(141)和所述出风口(142)与所述储能箱(10)外部连通;
通风组件(20),所述通风组件(20)为多个,每个所述电池仓(11)内至少设置一个所述通风组件(20),所述通风组件(20)用于将所述电池仓(11)内部的空气自所述出风口(142)排出以及将外部的空气自所述进风口(141)吸入所述电池仓(11)内,以使所述电池仓(11)与所述储能箱(10)外部进行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组件(20)包括:
风机(21),所述风机(21)设置在所述出风口(142)位置处,用于将空气排出所述电池仓(11);
导流通道(22),所述导流通道(22)设置在所述电池仓(11)内,所述导流通道(22)的出风端与所述出风口(142)连通,所述导流通道(22)的进风端(221)位于远离所述出风口(142)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仓(1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111)和第二内侧壁(112),所述进风口(141)和所述出风口(142)自上而下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内侧壁(111)上,所述导流通道(22)的进风端(221)延伸至所述第二内侧壁(112)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
电池架(30),所述电池架(30)设置在所述电池仓(11)内,所述电池架(30)与所述电池仓(11)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散热风道,自所述进风口(141)进入的气流通过所述散热风道进入所述导流通道(22)的进风端(2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
电池包(40),所述电池包(40)自上而下间隔设置在所述电池架(30)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包(40)之间形成过流风道(50);
所述电池架(30)与所述第一内侧壁(111)之间形成第一散热风道(60),所述电池架(30)与所述第二内侧壁(112)之间形成第二散热风道(70),所述过流风道(50)连通所述第一散热风道(60)和所述第二散热风道(70)。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通道(22)自进风端(221)至出风端,所述导流通道(22)的过流面积逐渐缩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箱(10)包括:
箱体(12);
隔离结构(13),所述隔离结构(13)设置在所述箱体(12)内并将所述箱体(12)内部隔离形成多个独立空间;
箱门(14),所述箱门(14)设置在所述箱体(12)上,所述箱门(14)为多个,多个所述箱门(14)相邻分布,每个所述箱门(14)对应一个所述独立空间;
所述隔离结构(13)、所述箱体(12)和所述箱门(14)共同围成多个独立的所述电池仓(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口(141)和所述出风口(142)均设置在所述箱门(14)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1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125)和第二侧(126),所述箱门(14)分别设置在所述箱体(12)的第一侧(125)和第二侧(126)。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结构(13)包括:
第一隔板(131),所述第一隔板(131)设置在所述箱体(12)内,并将所述箱体(12)第一侧(125)的箱门(14)与所述箱体(12)第二侧(126)的箱门(14)隔离;
第二隔板(132),所述第二隔板(132)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隔板(132)沿所述第一隔板(131)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132)的两侧,所述第一隔板(131)、所述第二隔板(132)将所述箱体(12)内部分隔为多个所述独立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隔板(132)上设置有过线结构(143),相邻的两个电池仓(11)之间通过所述过线结构(143)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挡板,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132)上,所述挡板用于关闭或打开所述过线结构(143)。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12)、隔离结构(13)均采用阻燃材质和隔热材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燃材质包括阻燃岩棉。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
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设置在所述电池仓(11)内;
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为多个,每个所述电池仓(11)内设置有一个所述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电池仓(11)内的温度;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喷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通信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电池仓(11)内的温度,控制所述喷淋装置开启或关闭。
CN202322699631.4U 2023-10-09 储能装置 Active CN221102200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02200U true CN221102200U (zh) 2024-06-07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040902A1 (zh) 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包及汽车
AU2021310843B2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heat dissipation method for energy storage system
CN211480140U (zh) 集装箱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218731283U (zh) 储能装置散热系统
CN111403643A (zh) 一种电池箱
CN107623273A (zh) 一种热交换式户外电源机柜系统
CN217009462U (zh) 一种储能装置
CN116666815A (zh) 一种风冷电池储能集装箱及热管理方法
CN221102200U (zh) 储能装置
CN219163515U (zh) 一种储能电池插箱的散热结构及储能电池插箱
CN219072978U (zh) 温度模拟试验箱
CN218632209U (zh) 一种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的电池模块
CN217239575U (zh) 储能集装箱
CN117175067A (zh) 储能装置
CN116053604A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化成柜
CN113540613B (zh) 基于极耳散热的软包电芯模组及电池包
CN115101847A (zh) 储能电池系统
CN114614140A (zh) 储能集装箱
CN112259894B (zh) 高压锂电储能均温系统
CN114744333A (zh) 一种储能集装箱及其散热系统、散热风道
CN211125723U (zh) 一种双通道电池组空气冷却结构
CN212344202U (zh) 一种机柜
CN218867220U (zh) 一种风冷储能柜
CN217215644U (zh) 一种电气柜内部通风散热结构
CN220155642U (zh) 储能电池机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