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48631B -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48631B
CN108648631B CN201810614199.5A CN201810614199A CN108648631B CN 108648631 B CN108648631 B CN 108648631B CN 201810614199 A CN201810614199 A CN 201810614199A CN 108648631 B CN108648631 B CN 1086486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xel
display area
light
folding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141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48631A (zh
Inventor
马占洁
金波
朱修剑
朱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61419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48631B/zh
Publication of CN1086486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486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486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486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其中,柔性显示面板包括设置于柔性衬底上的主显示区和折叠显示区,主显示区设置有多个第一像素单元,折叠显示区设置有多个第二像素单元,第一像素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区,即发光电极、发光结构层和像素电路;第二像素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区,即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在本申请中,由于折叠显示区未设置与折叠显示区的发光电极对应的像素电路,而将与折叠显示区的发光电极对应的像素电路设置在主显示区,且主显示区的像素电路与位于主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和位于折叠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都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因此,通过折叠显示区对显示面板进行折叠时,不会产生像素电路失效、显示不良的问题。

Description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柔性AMOLED(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中文全称是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被称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相对于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可折叠性。
但是,现有技术中可折叠的AMOLED柔性显示面板仍不能满足越来越高的显示需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满足较高显示需求的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包括柔性衬底,以及设置于柔性衬底上的主显示区和折叠显示区,
主显示区设置有多个第一像素单元,所述折叠显示区设置有多个第二像素单元,
所述第一像素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区,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包括发光电极、发光结构层和像素电路,
所述第二像素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区,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包括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所述第二子像素区未设置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区的所述发光电极对应的像素电路,
其中,像素电路用于为与其对应的发光电极提供驱动电流,位于主显示区的像素电路与位于主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和位于折叠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为一一对应关系。
在本申请中,由于折叠显示区未设置与折叠显示区的发光电极对应的像素电路,因此,通过折叠显示区对显示面板进行折叠时,不会产生像素电路失效、引起显示不良的问题。
进一步的,主显示区包括电路密集显示区和常规显示区,
电路密集显示区的每个子像素区包括与电路密集显示区的发光电极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以及与折叠显示区的至少一个发光电极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
常规显示区的每个子像素区仅包括与常规显示区的发光电极对应第三像素电路。
进一步的,第一像素电路和第二像素电路中的晶体管的宽长比大于第三像素电路中晶体管的宽长比。
进一步的,第二像素单元还包括,电性连接第二子像素区的发光电极及其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的金属连接线。
进一步的,金属连接线采用多层排布的方式设置,且电性连接第二子像素区的发光电极及其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
进一步的,折叠显示区与电路密集显示区相邻设置。
进一步的,主显示区的像素密度与折叠显示区的像素密度相同。
进一步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中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与多个第二像素单元中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相等。
进一步的,主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大于折叠显示区的像素密度。
进一步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中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小于多个第二像素单元中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的,柔性显示面板上的像素密度在第一方向上循序变大,所述第一方向为沿折叠显示区指向主显示区的方向。
进一步的,柔性显示面板上的各个子像素区的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在X轴上的长度沿所述第一方向循序变小,所述X轴与第一方向平行。
进一步的,折叠显示区包括第一折叠显示区和第二折叠显示区,其中,第一折叠显示区和第二折叠显示区分别设置在主显示区的两侧。
进一步的,主显示区包括第一主显示区和第二主显示区,其中,折叠显示区设置在第一主显示区和第二主显示区之间。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至少两个上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至少两个柔性显示面板相邻设置。
进一步的,每个柔性显示面板均设有独立的驱动模块以及对应的电源电路,用于独立驱动对应的各个柔性显示面板上的像素电路,以控制柔性显示面板的画面显示过程。
上述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由于将与折叠显示区的发光电极对应的像素电路设置在主显示区,且主显示区的像素电路与位于主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和位于折叠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都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因此,位于主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和位于折叠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都能得到驱动电流,从而都能正常显示,进而增大了显示面板上的有效显示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柔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图1中主显示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1中显示面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柔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与图3对应的柔性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排布示意图;
图5为又一个实施例中柔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再一个实施例中柔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柔性显示面板中发光电极的排布示意图;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柔性显示面板中发光电极的排布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又一个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现有技术中可折叠的AMOLED柔性显示面板仍不能满足越来越高的显示需求。具体来说,发明人研究发现,AMOLED柔性基板上的像素电路比较复杂,金属层和无机物层相互交替,而现有技术中的无机物层比较脆弱,导致柔性可折叠AMOLED显示面板,在显示区折叠时,容易产生裂纹,致使与其附着在一起的金属线也会发生断裂,从而使像素电路失效、引起显示不良。
因此,现有可折叠的AMOLED柔性显示面板上的折叠区通常不用于显示,而仅在折叠区设置连接两侧显示区的像素电路的连接线;或者将折叠区用于显示,但折叠区每一行的像素与显示区对应的行相对应,折叠区像素的驱动电流由显示区中对应行的像素电路提供,而显示区中对应行的像素则由显示区中相邻行的像素电路提供,依此类推,从而使得位于显示区边缘行的像素没有像素电路为其提供驱动电流,导致其不能显示,甚至在显示区的边缘行就不设置显示像素,从而使得显示面板上有效显示面积较小。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包括柔性衬底,以及设置于该柔性衬底上的主显示区和折叠显示区,其中,主显示区设置有多个第一像素单元,折叠显示区则设置有多个第二像素单元。而第一像素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区,每个第一子像素区均包括发光电极、发光结构层和像素电路。第二像素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区,每个第二子像素区均包括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像素电路则用于为与其对应的发光电极提供驱动电流,其中,位于主显示区的像素电路与位于主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和位于折叠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为一一对应关系。
在本申请中,由于折叠显示区未设置与折叠显示区的发光电极对应的像素电路,因此,通过折叠显示区对显示面板进行折叠时,不会产生像素电路失效、引起显示不良的问题。又由于将与折叠显示区的发光电极对应的像素电路设置在主显示区,且主显示区的像素电路与位于主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和位于折叠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都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因此,位于主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和位于折叠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都能得到驱动电流,从而都能正常显示,进而增大了显示面板上的有效显示面积。
基于以上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面板100,如图1、图2(A)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俯视结构图,图2(A)为柔性显示面板100主显示区的常规显示区的剖面图。柔性显示面板100上具有主显示区120和折叠显示区130,其中,折叠显示区130可以用于向外弯折。
在剖面结构上,显示面板100包括柔性衬底30、及位于柔性衬底30上的像素电路和OLED结构。
其中,OLED属载流子双注入型发光器件,在外界电压的驱动下,由电极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有机材料中复合而释放出能量并将能量传递给有机发光物质的分子,使其受到激发,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当受激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辐射而产生发光现象。
具体的,OLED结构包括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具体的,发光电极包括直接与TFT的漏极电连接的第一电极,以及与第一电极对应的第二电极。对于顶发光的OLED结构,第一电极为阳极50,第二电极为阴极60。本实施例中仅以图2(A)所示的顶发光的OLED结构为例,对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
从阴极到阳极的顺序,发光结构层依次包括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空穴阻挡层、发光层11、电子阻挡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其中,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空穴阻挡层、电子阻挡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统称为公共层12。
像素电路用于为与其对应的所述发光电极提供驱动电流,具体的,像素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31(Thin-film transistor,TFT)、电容(图中未示出)、及相应的导电线路(图中未示出)。
具体的,像素电路控制着每个子像素区的发光结构的发光强度,而薄膜晶体管31是像素电路中的重要元器件。如图2所示,薄膜晶体管31包括半导体层42、栅极绝缘层46、栅电极43、层间绝缘层47、源电极44、漏电极45、及平坦化层41,阳极50设置于平坦化层41上。
半导体层42包括沟道区和掺杂有掺杂剂的源区与漏区,栅极绝缘层46覆盖在半导体层42上,大体上栅极绝缘层46可以覆盖柔性衬底30的整个表面,栅电极43设置在栅极绝缘层46上,栅电极43被层间绝缘层47覆盖,去除栅极绝缘层46和层间绝缘层47的一部分,在去除之后形成接触孔以暴露半导体层42的预定区域,源电极44和漏电极45经由接触孔接触半导体层42。
具体地,薄膜晶体管还可以包括保护层(图中未示出),保护层覆盖柔性衬底30的全部或局部部分,平坦化层41形成于保护层上,在保护层和平坦化层41中形成通孔,以暴露TFT的源电极44和漏电极45。其中,柔性衬底30可以选用低应力有机材料实现,具体可以采用聚酰亚胺、有机硅聚合物等材料。
在俯视的视角下,柔性衬底30上设置若干重复排列的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中包括多个子像素区域。图2(B)为图1中显示面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B)所示,本实施例的柔性衬底30上,在主显示区120设置有多个第一像素单元,第一像素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区32,在剖面图上,第一子像素区32包括发光电极50、发光结构层11(图2(B)中未示出)和像素电路。
在折叠显示区130设置有多个第二像素单元,第二像素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区33,在剖面图上,第二子像素区33包括发光电极50和发光结构层11(图2(B)中未示出),即第二子像素区不设置与第二子像素区的发光电极50对应的像素电路,从而在实现显示面板可折叠的基础上,避免像素电路中的无机层在折叠中断裂。
对于本实施例中的每个像素单元,均至少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本实施例中的子像素的概念中仅表示各个子像素对应的发光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像素单元中各个颜色的子像素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像素单元还可以包括其他颜色的子像素,如白色子像素、黄色子像素等。
如图2(A)所示,显示面板100在阳极50上还设置有像素限定层20,像素限定层20设有对应每个子像素的开口,用于限定子像素的区域,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对应的发光层材料蒸镀于对应的开口内,进而形成不同颜色的子像素。
其中,位于主显示区的像素电路与位于主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和位于折叠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为一一对应关系,即主显示区中的一部分像素电路分别与主显示区中的发光电极一一对应,主显示区中的另一部分像素电路分别与折叠显示区的发光电极一一对应。从而,通过像素电路为与其对应的发光电极提供驱动电流,使得主显示区和折叠显示区都能正常显示,进而增大了显示面板上的有效显示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主显示区120来说,如图2(A)、图2(B)所示,其包括图2(A)中全部的层级结构。对于折叠显示区130来说,并不设置像素电路所需的各个结构层,而只在折叠显示区130上形成发光电极50和发光结构层11,并通过形成金属连接线70,将折叠显示区130的发光电极与主显示区120中对应的像素电路进行电连接,而不存在复杂的、多层次的像素电路结构,从而避免折叠时折叠显示区像素电路失效而引起显示不良的问题,以提高显示效果。
具体的,如图2(B)所示,位于主显示区120的部分像素电路(主显示区左边)与位于主显示区120的发光电极一一对应,具体的,可通过金属连接线70(即阳极50与TFT的漏极之间的走线)实现两者之间的对应连接。位于主显示区120上紧邻折叠显示区130区域的像素电路,可以与位于折叠显示区130的发光电极电性连接。
由于位于主显示区120的像素电路与位于折叠显示区130的发光电极之间具有较大的偏移距离(即在面板俯视图上的空间距离较大),因此,可通过金属连接线70(即阳极与TFT的漏极之间的走线)的偏移来实现连接。对于高PPI面板来说,由于金属连接线70很多,因此金属连接线70可采用多层排布的方式设置(如图3中最右侧所示的排布方式,即在多层介质层上打通孔,在每层介质层上都设置一段金属连接线材料,通过介质层上的通孔将位于不同结构层上的金属连接线电性连接),从而避免金属连接线在单个结构层上的堆积交叠。
同时,为了避免阻抗过高导致显示的不均衡,金属连接线70可以采用具有较小电阻率的材质实现,如钛铝钛、鉬铝鉬、或银等材料。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主显示区120包括电路密集显示区121和常规显示区122,其中,电路密集显示区121的每个子像素区包括与该区域的发光电极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201,以及与折叠显示区的至少一个发光电极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202;而常规显示区的每个子像素区仅包括与常规显示区的发光电极对应第三像素电路203。因此,通过电路密集显示区121中的第一像素电路201为该区域中对应的发光电极提供驱动电流,通过电路密集显示区121中的第二像素电路202为折叠显示区中对应的至少一个发光电极提供驱动电流,通过常规显示区122中的第三像素电路203为该区域中对应的发光电极提供驱动电流,以驱动显示面板上所有的发光电极发光,从而实现更好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仅示出了其中一种像素电路的排布示意以及控制模式,并不用于限定本方案。通过图4可知,折叠显示区不设置像素电路,而将驱动此区域发光电极的第二像素电路设置在与其相邻的电路密集显示区121,由于电路密集显示区121中同时还设置了驱动对应此区域发光电极的第一像素电路,因此,图4中仅示出了第一像素电路、第二像素电路的一种划分方式,实际上,图4中示出的201也可以用于驱动折叠显示区130中对应的发光电极,则图4中示出的202也可以用于驱动电路密集显示区121中对应的发光电极。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的排布及控制模式,本申请并不对其进行限定。
由于与折叠显示区的发光电极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202设置在电路密集显显区121中,因此,需要通过金属连接线将折叠显示区的发光电极与其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进行电性连接。如果两者之间的距离太大,则需要更长的金属连接线,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可以将电路密集显示区121与折叠显示区130相邻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电路密集显示区121需要放置驱动该区域内对应的发光电极的第一像素电路201以及驱动折叠显示区中对应的发光电极的第二像素电路202。相当于,在同样大小的空间范围内,常规显示区中仅需设置用于驱动一个子像素发光的一套像素电路,而在电路密集显示区,则需设置的晶体管的数量多于一套像素电路中的晶体管的数量,甚至需设置至少两套像素电路,即将原有的像素电路占据的空间进行了压缩。
为了实现像素电路占据空间的压缩,本实施例可以改变像素电路中TFT的形状来实现其放置。具体的,可以通过改变第一像素电路201和第二像素电路202中对应的晶体管导电沟道的宽长比,使得第一像素电路201和第二像素电路202占据空间缩小,从而更利于排布。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折叠显示区与电路密集显示区水平排列,而折叠显示区未设置像素电路,因此,在沿导电沟道长度方向上,容纳像素电路的长度区间变小,从而,需要减小薄膜晶体管的导电沟道的长度。即当薄膜晶体管的导电沟道的宽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其长度,使得宽长比变大。
又由于常规显示区122中仅放置了该区域内对应的发光电极的第三像素电路203,从而可以不改变常规显示区122中薄膜晶体管的导电沟道的宽与长,则其宽长比保持不变。在仅减小了电路密集显示区121中第一像素电路和第二像素电路的薄膜晶体管的导电沟道的长度时,其宽长比变大,因此,电路密集显示区121中第一像素电路和第二像素电路的薄膜晶体管的导电沟道的宽长比大于常规显示区122中薄膜晶体管的导电沟道的宽长比。从而有利于在电路密集显示区121中排布第一像素电路和第二像素电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折叠显示区130可以包括第一折叠显示区1301和第二折叠显示区1302,其中,第一折叠显示区1301和第二折叠显示区1302可以分别设置在主显示区120的两侧。因此,为了节省生产成本,可以将驱动第一折叠显示区1301对应的发光电极的像素电路设置在主显示区120中与第一折叠显示区1301相邻的区域,并将驱动第二折叠显示区1302对应的发光电极的像素电路设置在主显示区120中与第二折叠显示区1302相邻的区域,并通过金属连接线将两者进行电性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主显示区120可以包括第一主显示区1201和第二主显示区1202,其中,折叠显示区130设置在第一主显示区1201和第二主显示区1202之间。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节省生产成本,可以将驱动折叠显示区对应的发光电极的像素电路设置在第一主显示区1201和\或第二主显示区1202中与该折叠显示区130相邻的区域,并通过金属连接线将两者进行电性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显示面板100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主显示区的像素密度与折叠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可以设置为相同。本实施例中像素密度通过计算像素单元的发光区域(或发光电极)的密度来确定,其不计算对应的像素电路的区域。具体的,像素密度还可以通过相邻像素单元的发光区域间的间距来体现,相邻像素单元的同一颜色的发光区域间的间距越大,则表示像素密度越小,相邻像素单元的同一颜色的发光区域间的间距越小则表示像素密度越高,即相邻像素单元的发光区域间的间距与像素密度成反比关系。
在进行像素单元的排布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可以将主显示区120的多个像素单元中相邻两个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与折叠显示区130的多个像素单元中相邻两个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设置为相等,即每个像素单元中各子像素对应的发光电极的发光面积相等,因此,主显示区与折叠显示区的PPI(Pixels Per Inch,每英寸所拥有的像素数目)相同,从而使得显示更加均匀,整体显示效果较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折叠显示区在向外弯折时会产生一定的应力,该应力会对折叠显示区的像素单元发生拉伸或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在折叠显示区大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折叠显示区像素单元的个数,且增大折叠显示区单个像素单元的发光面积,以在确保显示质量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弯折。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只需要减小折叠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增大该区域中像素单元的发光面积即可,即增大折叠显示区130的每个像素单元中各子像素对应的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的面积,主显示区则可以保持不变。因此,主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大于折叠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具体的,主显示区的多个像素单元中相邻两个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小于折叠显示区的多个像素单元中相邻两个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
为避免人眼感知出显示面板上PPI的变化,折叠显示区的像素密度与主显示区的像素密度之间的差值不宜过大。为了提升视觉效果,优选地,如图8所示,可以使得显示面板上的像素密度在第一方向上循序变大,其中,第一方向为沿折叠显示区指向主显示区的方向。即从折叠显示区开始、经过与其相邻的主显示区、直到显示面板的边缘部分,其像素密度逐渐变大。具体的,柔性显示面板上的子像素区的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在X轴上的长度则沿第一方向循序变小,其中X轴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即从折叠显示区开始、经过与其相邻的主显示区、直到显示面板的边缘部分,子像素区的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在X轴上的长度逐渐变小。
在本实施例中,对子像素区的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在X轴上的长度变化不做限定,具体的,位于折叠显示区中长度最大的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可以与位于主显示区中长度最小的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呈倍数关系。当然,若子像素区的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的长度过大,则会导致显示面板上的PPI降低,从而影响显示效果。
就如标清显示与高清显示,假设在高清显示中,每个子像素对应显示一种灰阶,在标清显示中,每两个子像素对应显示一种灰阶,标清显示的清晰度就会低于高清显示的清晰度。因此,如果显示面板中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的长度变化过大,如长度最大的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是长度最小的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的一定倍数时,则会导致显示面板在显示高清图像时画面出现明显的分界或不均衡现象。基于此,具体比值的选择可根据显示效果进行调整,比如显示面板上长度最大的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与长度最小的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之间的比值优选小于2,如两者之间的比值可以在1.1~1.9之间,具体的,两者之间的比值可以是1.5,优选,两者之间的比值可以是1.2,从而提升显示效果。当然,可根据显示效果调整比值的大小,本实施例中并不仅限于此。
具体的,假设显示面板上相邻像素单元的发光区域间的间距标准值为90um,为了保证显示面板上的平均PPI不受影响,且不影响显示效果,因此,在主显示区上远离折叠显示区处相邻像素单元的发光区域间的间距可以设置为比标准值小,假设设置为80um,则此间距沿着折叠显示区的方向循序变大,像素密度则循序变小。直到折叠显示区,假设到折叠显示区远离主显示区的一侧时相邻像素单元的发光区域间的间距为100um,通过循序渐进的减小像素密度、增大单个像素单元的发光面积,从而增加相邻像素单元的发光区域间的间距,因此可以更好的实现弯折,且有利于更方便的在主显示区设置驱动对应折叠显示区发光电极的像素电路。
具体的,像素密度的范围可以根据实际像素单元的发光区域尺寸的大小、制作工艺过程中掩膜板的张网能力以匹配不同开孔大小或者不同孔间距时张网后的实际孔的位置和设计位置的重合性而定。在不影响显示效果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各区域的像素密度,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显示区与折叠显示区之间的面积关系可以根据实际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尺寸大小以及用途来确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可以理解,在不影响显示效果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各区域的大小,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9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面板100,至少两个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相邻设置。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以柔性显示面板100仅包括一个主显示区和一个折叠显示区为例进行说明,则至少两个柔性显示面板100可以相对并排设置,即两个柔性显示面板100的折叠显示区相邻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如图10、图11所示,两个柔性显示面板100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并排设置,即第一个柔性显示面板的折叠显示区与第二个柔性显示面板的主显示区相邻设置。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采用其他合适的排列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柔性显示面板分别设有独立的驱动模块以及对应的电源电路,如VDD、VSS等,各驱动模块之间互不连接,用于独立驱动对应的各个柔性显示面板上的像素电路GIP,以控制柔性显示面板的画面显示过程。
当在打开显示时,因为每个柔性显示面析上各区域的像素密度相同或像素密度的差异较小,从而人眼不会感觉出PPI的变化,因此不会影响显示效果。当折叠后,折叠显示区可以进行暗态显示,从而不影响折叠后的单侧显示效果。且由于每个柔性显示面板分别设有独立的驱动模块,因此,可以独立驱动显示不同画面,也可以通过信号同步,显示同一个画面。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显示装置除了柔性显示面板之外,还可以包括其它器件,其它器件的具体结构以及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均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显示装置,由于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柔性显示面板,且在折叠显示区未设置像素电路,从而折叠时的压力减小,避免了折叠时像素电路失效的问题,进而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衬底,以及设置于所述柔性衬底上的主显示区和折叠显示区,
所述主显示区设置有多个第一像素单元,所述折叠显示区设置有多个第二像素单元,
所述第一像素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区,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包括发光电极、发光结构层和像素电路,
所述第二像素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区,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包括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所述第二子像素区未设置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区的所述发光电极对应的像素电路,
其中,所述像素电路用于为与其对应的所述发光电极提供驱动电流,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像素电路与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和位于所述折叠显示区的所有发光电极为一一对应关系;
所述主显示区包括电路密集显示区和常规显示区,所述电路密集显示区的每个子像素区包括与所述电路密集显示区的发光电极对应第一像素电路,以及与所述折叠显示区的至少一个发光电极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所述常规显示区的每个子像素区仅包括与所述常规显示区的发光电极对应第三像素电路;
所述第二像素单元还包括,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子像素区的发光电极及其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的金属连接线,所述金属连接线采用多层排布的方式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第二像素电路中的晶体管的宽长比大于所述第三像素电路中晶体管的宽长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显示区与所述电路密集显示区相邻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显示区的像素密度与所述折叠显示区的像素密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单元中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与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单元中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大于所述折叠显示区的像素密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像素单元中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多个第二像素单元中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上的像素密度在第一方向上循序变大,所述第一方向为沿所述折叠显示区指向所述主显示区的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上的各个子像素区的发光电极和发光结构层在X轴上的长度沿所述第一方向循序变小,所述X轴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显示区包括第一折叠显示区和第二折叠显示区,所述第一折叠显示区和所述第二折叠显示区分别设置在所述主显示区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显示区包括第一主显示区和第二主显示区,所述折叠显示区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显示区和所述第二主显示区之间。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至少两个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相邻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均设有独立的驱动模块以及对应的电源电路,用于独立驱动对应的各个柔性显示面板上的像素电路,以控制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画面显示过程。
CN201810614199.5A 2018-06-14 2018-06-14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086486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14199.5A CN108648631B (zh) 2018-06-14 2018-06-14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14199.5A CN108648631B (zh) 2018-06-14 2018-06-14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48631A CN108648631A (zh) 2018-10-12
CN108648631B true CN108648631B (zh) 2020-10-20

Family

ID=63752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14199.5A Active CN108648631B (zh) 2018-06-14 2018-06-14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486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60252B (zh) * 2019-01-30 2021-07-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264878A (zh) * 2019-06-14 2019-09-2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CN110335887A (zh) * 2019-06-25 2019-10-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
CN112150916B (zh) * 2019-06-27 2022-05-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曲面显示屏及其驱动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0634932B (zh) * 2019-09-27 2022-08-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弯曲显示面板的设计方法及可弯曲显示面板
CN110707143B (zh) * 2019-11-13 2022-03-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0931537B (zh) * 2019-12-18 2022-03-0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993680B (zh) * 2019-12-31 2022-06-1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11834427A (zh) * 2020-07-07 2020-10-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2002237B (zh) * 2020-08-31 2022-04-12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可拉伸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12420790A (zh) * 2020-11-16 2021-02-2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2863332B (zh) * 2021-01-05 2023-03-1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71620B (zh) * 2021-06-30 2023-08-0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594222B (zh) * 2021-07-30 2023-09-26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折叠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66270B1 (ko) * 2015-01-16 2022-02-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가요성 표시 장치
KR102505585B1 (ko) * 2015-12-31 2023-03-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패널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7017265A (zh) * 2016-01-27 2017-08-04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206685390U (zh) * 2017-04-27 2017-11-2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CN107293570B (zh) * 2017-05-12 2019-10-22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48631A (zh) 2018-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48631B (zh)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744111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700147B2 (en) Array substra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9536933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light emitting layer on the auxiliary layer
CN107464831B (zh) 一种像素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0678241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2124043B1 (ko) 화소 배열 구조 및 이를 채용하는 표시 장치
JP6738037B2 (ja) 表示装置及び有機発光装置
US6930331B2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for use in active matrix typ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
CN109935622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
US11176898B2 (en)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1527735B2 (en) Flexible display panel with connecting portion and flexible bridging por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3071560A1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设备
US20220376003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2022539621A (ja) 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
JP2005215354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1455959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411076B2 (en) EL display device
CN11063492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0115927B2 (en)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8076843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US2024007426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0786337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08648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WO2022110015A1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