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28679A - 信息处理设备、设计支持方法和非暂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设备、设计支持方法和非暂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28679A
CN108628679A CN201810140866.0A CN201810140866A CN108628679A CN 108628679 A CN108628679 A CN 108628679A CN 201810140866 A CN201810140866 A CN 201810140866A CN 108628679 A CN108628679 A CN 1086286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ewpoint
component
priority
determination value
time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4086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出水宏治
林宏兴
佐佐木秀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286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286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6Multiprogramming arrangements
    • G06F9/50Allocation of resources, e.g. of 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 G06F9/5005Allocation of resources, e.g. of 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to service a request
    • G06F9/5027Allocation of resources, e.g. of 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to service a request the resource being a machine, e.g. CPUs, Servers, Terminals
    • G06F9/5038Allocation of resources, e.g. of 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to service a request the resource being a machine, e.g. CPUs, Servers, Terminals considering the execution order of a plurality of tasks, e.g. taking priority or time dependency constraints into consider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Abstract

信息处理设备、设计支持方法及非暂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一种信息处理设备:对于在第一时间点的各部件,基于第一视点与部件之间的第一最短距离和第一时间点的第一画面中心与部件之间的第一投影距离计算用于第一优先级的第一优先级确定值;对于在第二时间点的各部件,基于第一视点与部件之间的第二最短距离和第二时间点的第二画面中心与部件之间的第二投影距离计算用于第二优先级的第二优先级确定值;通过用视点候选代替第一视点来计算第三优先级确定值;选择第一视点和视点候选中的新的第一视点;并且再现从新的视点观察时的在第一时间点的部件的图像。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设备、设计支持方法和非暂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这里所讨论的实施方式涉及设计支持程序、信息处理设备、设计支持方法以及用于记录设计支持程序的非暂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在开发诸如各种终端装置这样的新模型产品时,期望设计者参考与在过去发现的缺陷有关的信息和与由例如其他设计者在过去指出的部分有关的信息(例如,检查表),并且检查且测试关注部分(关注部件)的状态。
此时,为了利用与对于各个产品在过去在产品开发阶段或在市场上发现的缺陷有关的累积信息(与关注部件的过去状态有关的信息),可以在显示当前开发的产品的最新状态的显示单元的画面中对于关注部件再现并显示该信息。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3-330972号公报、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11-272719号公报或国际公报小册子第WO2013/058117号中公开了相关技术。
例如,再现有缺陷部分的可见性状态(关注部件的过去状态),但当前状态可能已经从记录有缺陷部分时的状态变化了。
例如,在一些情况下,根据记录有缺陷部分之后产品设计的进展,在记录有缺陷部分时可见的部分由于新添加部件或位置被改变的部件而被隐藏并变得不可见。
因此,在记录有缺陷部分的视点位置处或在其中记录有缺陷部分的可见性状态下,可能无法显示要显示的部分(例如,关注部件),由此,设计者例如可能无法检查关注部件。
发明内容
根据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一种信息处理设备,该信息处理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被配置为存储由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设计支持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对于在设计期间的第一时间点的多个部件中的每个部件,基于第一视点与相应部件之间的第一最短距离和显示在所述第一时间点从所述第一视点观察时的所述相应部件的状态的第一显示画面的第一画面中心与所述相应部件之间的第一投影距离,计算用于显示在所述第一时间点的所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的第一优先级的第一优先级确定值;对于在所述第一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点的所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基于所述第一视点与所述相应部件之间的第二最短距离和显示在所述第二时间点从所述第一视点观察时的所述相应部件的状态的第二显示画面的第二画面中心与所述相应部件之间的第二投影距离,计算用于显示所述第二时间点的所述相应部件的第二优先级的第二优先级确定值;在基于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值的所述第一优先级与基于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的所述第二优先级不同时,通过用除了所述第一视点之外的一个或更多个视点候选中的每个视点候选代替所述第一视点,计算对应于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的第三优先级确定值;基于所述第三优先级确定值,从所述第一视点和所述一个或更多个视点候选中选择第二视点,作为新的第一视点;再现从所述新的视点观察时的在所述第一时间点的所述相应部件的图像;以及在显示电路上显示所述图像。
根据实施方式,即使在进行设计变化时,也在不隐藏关注部件的情况下执行再现和显示。
附图说明
图1例示了设计变化之前的组件模型配置与设计变化之后的组件模型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例;
图2A至图2C例示了在设计变化之前在显示画面中可见的关注部件在设计变化之后变得不可见的示例;
图3例示了信息处理设备的示例;
图4例示了在图3所例示的存储单元中存储的信息的示例;
图5例示了图3所例示的处理单元的功能配置的示例;
图6例示了图3所例示的输出单元的功能配置的示例;
图7例示了图4所例示的所记录的部件信息的细节的示例;
图8例示了图4所例示的所记录的缺陷信息的细节的示例;
图9例示了图4所例示的所记录的视点再现信息的细节的示例;
图10例示了与图9所例示的视点再现信息关联的所记录的视场信息的细节的示例;
图11例示了与图9所例示的视点再现信息关联的所记录的测量信息的细节的示例;
图12例示了用于记录并再现有缺陷部分的过程的示例;
图13例示了在图12所例示的操作S1中的处理的示例;
图14例示了在缺陷出现时的三维组件模型的示例;
图15例示了视场信息的示例;
图16例示了模型部件的可见/不可见状态;
图17例示了视点与各个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的示例;
图18例示了在视场区域内的可见/不可见的示例;
图19例示了画面中心与各个部件之间的投影距离的示例;
图20例示了在图12所例示的操作S2中的处理的示例;
图21例示了在图12所例示的操作S3中的处理的示例;
图22例示了在图21所例示的操作S34中的处理的示例;
图23例示了在图12所例示的操作S5和S6中的处理的示例;
图24例示了再现源模型部件的第一优先级确定值和第一优先级的示例;
图25例示了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的第二优先级确定值和第二优先级的示例;
图26例示了再现源模型部件与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之间的偏移值的示例;
图27例示了用于新视点的坐标的位置的示例;
图28例示了视点/视线/关注点的示例;
图29例示了与图28所例示的视点/视线/关注点对应的所显示的再现标记的示例;
图30例示了完全可见状态的示例和所显示的再现标记的示例;
图31例示了在预览期间看到的可见性状态的示例和所显示的再现标记的示例;
图32例示了用于自动设置关注部分的过程的示例;
图33例示了在图32所例示的操作S61中的处理的示例;
图34例示了根据视线方向进行的再现标记的显示控制的示例;以及
图35例示了根据在包容性球体上投影的视点之间的距离的视点移动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例如,再现有缺陷部分的可见性状态(关注部件的过去状态),但当前状态可能已经从记录有缺陷部分时的状态变化了。
例如,在一些情况下,根据记录有缺陷部分之后的产品设计的进展,在记录有缺陷部分时可见的部分由于新添加部件或位置被改变的部件而被隐藏并变得不可见。
因此,在记录有缺陷部分的视点位置处或在其中记录有缺陷部分的可见性状态下,可能无法显示要显示的部分(例如,关注部件),由此,设计者例如可能无法检查关注部件。
例如,在再现有缺陷部分的可见性状态时,当前状态可能已经从记录有缺陷部分时的状态变化了。例如,随着记录有缺陷部分之后的产品设计的进展,在记录有缺陷部件时可见的部件可能由于新添加部件或位置被改变的现有部件而被隐藏并变得不可见。因此,在记录有缺陷部分的视点位置处或在其中记录有缺陷部分的可见性状态下,可能无法显示要显示的部分(例如,关注部件),由此,设计者例如可能无法检查关注部件。
例如,如图1例示,通过使用设计变化之前和之后的组件模型配置信息(部件ID),识别同一部件,或者识别新添加的部件。图1例示了设计变化之前与之后的组件模型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例。
如图1例示,确定在设计变化之前和之后具有相同部件ID“A”的部件被确定为相同部件。这样,在识别设计变化之前和之后的相同部件之后,再现所指定部件的可见/不可见状态。下文中,具有部件ID“A”的部件被称为“部件A”。
确定在设计变化之前不存在且在设计变化之后存在的部件E是新添加的部件。然而,因为没有对于新添加部件设置可见/不可见模式,所以所添加部件挡住视线。例如,在图2A所例示的状态(设计变化之前)变为图2B所例示的状态(即,添加部件E的状态)时,来自设计变化之前的视点的视线被部件E挡住,由此,部件B(关注部件)变得从该视点不可见。
另外,在图2A所例示的状态(设计变化之前)变为图2C所例示的状态(例如,重新定位部件D的状态)时,来自设计变化之前的视点的视线被部件D挡住,由此,部件B(关注部件)变得从设计变化之前的视点不可见。图2A至图2C例示了在设计变化之前在显示画面中可见的关注部件在设计变化之后变得不可见的示例。
如上所述,通过单纯指示设计变化之前和之后的同一部件,可能无法再现各个部件的可见/不可见状态。
为了在多个部分(例如,有缺陷部分)的检查工作期间再现有缺陷部分的可见性状态并重新使用它,要将视点位置连同关于“什么被看和检查哪部分”的信息一起记录(例如,输入视点名称)。然而,该操作非常麻烦,并且由此可能无法执行。
信息处理设备(例如,计算机)基于频繁使用的视点位置和可见性状态来识别关注部件(关注部分)。其后,该信息处理设备根据变化(例如,关注部件的位置或形状的变化或在关注部件附近的添加部件)自动再现视点位置和可见性状态(参照图32和图33)。
此时,为了识别关注部分,通过组合基于视点(最短距离)和视线(投影距离)的关注部分周围的可见性状态,可以确定视点位置和可见性状态。通过基于最短距离和投影距离确定要显示的各个部件的优先级,可以处理在目标模型的设计进展期间发生的部件的重定位、部件形状的变化或部件的添加。通过基于各个所记录的部件的测量点(测量点)改变视点位置,可以在与记录时的可见性状态(记录状态)下的视点靠近的视点处再现可见性状态(参照图32和图33)。各个部件的测量的点(测量点)与在计算视点与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时的部件的点(顶点)对应。
此时,在不由特殊设备记录可见性状态的情况下,基于由设计者通常对画面执行的操作自动再现并显示由例如设计者频繁参考的部分的可见性状态,作为关注部件的可见性状态(参照图32和图33)。因此,容易地执行针对关注部分的视点的移动和可见性状态的再现,使得根据目标模型的设计的进展执行再现和显示。
信息处理设备是适于用于再现过去被指出了缺陷的部分的结构设计的示例(例如,再现出现了缺陷的部分的所显示图像(有缺陷部分的可见性状态))的设备。因此,为了即使在构成产品且被作为虚拟三维组件模型操纵的部件由于设计变化而被改变时也根据变化再现并显示有缺陷部分的图像,信息处理设备具有以下所描述的功能(11)至(14)(参照图12至图27)。
(11)再现信息记录功能(参照图5、图8至图11以及图13至图19)
功能(11)在缺陷出现时或从特定视点显示图像满足预定条件(例如,图像的显示持续预定时间段或更长时间)时自动记录缺陷信息22和视点再现信息23。信息包括视点与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视点图像的画面中心与各个部件之间的投影距离、视点图像以及与例如有缺陷部分有关的标注/尺寸的显示部分。视点图像是在从视点沿预定视线方向观察时看到的图像(可见性状态)。视点图像还被称为“视场图像”。
(12)可见性状态再现功能(参照图5、图21至图27)
功能(12)再现与由功能(11)进行的记录时的部件匹配的部件的可见性。另外,对于不与由功能(11)进行的记录时的部件匹配的部件或与由功能(11)进行的记录时的部件匹配、但却被重定位以隐藏在记录时可见的另一部件的部件,功能(12)基于记录时的最短距离和投影距离确定可见性的优先级。功能(11)基于创建时的视点和可见性状态来记录标注和尺寸,并且功能(12)根据当前状态再现并显示所记录的标注和尺寸。
功能(12)基于由功能(11)进行的记录时的各个部件的测量点与部件的当前测量点之间的差异(例如,偏移)改变视点位置。此时,功能(12)基于该差异获取至少一个偏移视点,作为候选视点,并且基于优先级确定值(例如,优先级)或特征量的相似性从记录时的关注部分的视点和至少一个候选视点中选择一个视点。例如,功能(12)鉴于优先级确定值或视点图像将视点彼此比较,并且选择具有低优先级确定值(例如,高优先级)的视点或具有高相似性的视点,作为关注部分的新视点。在比较视点图像时,可以将视点图像彼此直接比较,或者可以将由机器学习获得的视点图像的特征量的相似性彼此比较。
(13)自动视点记录功能(参照图5、图32以及图33)
如果在视点移动之后的数秒(预定时间段)内未执行视点移动或可见性状态的变化,则功能(13)自动记录在该时间的视点的再现信息和视点图像。在多个所记录的视点间,功能(13)对关注点物理地彼此靠近的视点进行分组。类似于功能(12),功能(13)从同一组中的多个视点选择一个视点(与功能(12)中的新视点对应),作为视点的代表点。关注点是来自视点的视线与部件面(作为关注部分的关注部件的面)的交叉点。可以选择包括最大数量的视点的组,作为该同一组。
(14)视点检查功能(参照图5、图6、图28至图31、图34以及图35)
功能(14)通过使用输出单元(例如,显示单元)在关注部分中显示与关注部分和关注部分的视点位置关联的再现标记。另外,功能(14)例如借助通过使用输入单元(例如,鼠标)在再现标记上方执行悬停操作以显示视点图像,来再现部件的可见性/不可见性。在例如借助点击操作选择了再现标记时,功能(14)将显示单元上的可见性状态切换为从与再现标记关联的关注部分的视点看到的可见性状态。功能(14)将再现标记投影到包容性球体上,并且借助使用箭头键的操作选择在距离上靠近当前视点的再现标记(投影视点)。功能(14)使要显示的视点图像的视点移动至与所选择的再现标记关联的视点,并且在显示单元上再现从经移动的视点看到的可见性状态。这样,容易地移动视点。
在设计阶段,关注部分的状态由于形状变化或布局变化而变化。另外,关注部分的状态在检查另一模型产品中的类似部分时变化。由于这种变化,关注部分可能被部件覆盖。此时,根据信息处理设备,通过基于记录时的最短距离和投影距离优先化要显示的部件,可以再现并显示关注部分,使得关注部分根据变化在显示单元上可见。这样,即使在进行设计变化时,也在不隐藏关注部件的情况下执行再现和显示。
根据信息处理设备,在关注部分移动时,将移动目的地的测量点与移动源的测量点与彼此进行比较,并且将视点移动至较靠近记录时的视点的位置。由此,再现并显示与关注部分有关的部分。
根据信息处理设备,可以自动记录基于普通使用条件被看到的部分和可见性状态,并且在显示单元上显示频繁用作所推荐的显示候选的视点和可见性状态。通过使用输入单元在再现标记上方执行悬停操作等,以简化显示方式或缩小显示方式显示与再现标记关联的视点图像。这样,在切换画面(视点)之前,预览视点图像和可见性状态(参照图31)。
如上所述,根据信息处理设备,通过使用以上所描述的各种功能(11)至(14),可以容易地切换针对关注部分的视点和可见性状态,并且减少对于被设计的产品执行的各种确认处理的时间。
图3例示了信息处理设备的示例。
如图3例示,信息处理设备1再现与诸如有缺陷部分这样的关注部分对应的视点和可见性状态。信息处理设备1的示例是计算机,诸如个人计算机或服务器计算机。信息处理设备1包括输入单元10、存储单元20、处理单元30以及输出单元40。输入单元10、存储单元20、处理单元30、以及输出单元40经由总线连接到彼此以彼此通信。
输入单元10是用于输入各种各样的信息的输入装置。输入单元10的示例是接收操作输入的输入装置,诸如鼠标、键盘、触敏板或操作按钮。输入单元10接收各种输入。例如,输入单元10从诸如设计者这样的用户接收操作输入,并且将指示所接收的操作的类型的操作信息输入到处理单元30。
存储单元20存储诸如操作系统(OS)、固件以及应用的程序和各种数据。各种存储装置可以用于充当存储单元20。存储单元20的示例包括诸如硬盘驱动器(HDD)的磁盘装置、诸如固态驱动器(SSD)的半导体驱动装置、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示例包括闪存、存储级存储器(SCM)以及只读存储器(ROM)。此外,诸如RAM(例如,动态RAM(DRAM))的易失性存储器可以用作存储单元20。RAM代表随机存取存储器。在存储单元20中,可以存储提供计算机1的各种功能中的所有或一些的程序。
在存储单元20中,存储设计支持程序,该设计支持程序实施图5所例示的各种功能(参照附图标记31至37)并且由处理单元30来执行。另外,存储图4所例示的各种信息21至23。图4例示了在图3所例示的存储单元20中存储的信息的示例。如图4例示,存储单元20存储部件信息21、缺陷信息22以及视点再现信息23。视点再现信息23包括视场信息231和测量信息232。
通过执行存储单元20中的程序等,处理单元30通过使用在存储单元20中存储的各种数据来执行各种控制和计算功能。诸如CPU、GPU、MPU、DSP、ASIC以及PLD(例如,FPGA)的集成电路(IC)可以用作处理单元30。CPU代表中央处理单元,GPU代表图形处理单元,并且MPU代表微处理单元。DSP代表数字信号处理器,并且ASIC代表专用集成电路。PLD代表可编程逻辑装置,FPGA代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并且IC代表集成电路。
处理单元30执行在存储单元20中存储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设计支持程序。由此,如图5例示,处理单元30起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可见性状态再现单元32、新视点再现单元33、关注部分视点确定单元34、标记显示控制单元35、关注部分视点分组单元36以及视点移动单元37的作用。图5例示了图3所例示的处理单元的功能配置的示例。
输出单元40包括显示单元,在该显示单元40中,可见性状态受通过处理单元30执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设计支持程序来提供的各种功能控制。诸如液晶显示器、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投影仪以及打印机的各种输出装置可以用作输出单元40。如图6例示,输出单元(显示单元)40通过使用由处理单元30提供的各种功能来起到再现显示单元41和再现标记显示单元42的作用。图6例示了图3所例示的输出单元的功能配置的示例。
处理单元30是通过使用在存储单元20中存储的、诸如形状数据的信息来执行处理的功能单元。输出单元40是用于使由存储单元20和处理单元30生成的数据可视化的单元。
信息处理设备1可以包括通信接口和介质读取单元。通信接口执行与另一设备的连接和经由网络进行的与设备的通信的控制。通信接口的示例包括符合以太网(注册商标)或光通信(例如,光纤信道)等的适配器和诸如局域网(LAN)卡的网络接口卡。通过使用通信接口,例如可以经由网络(未例示)下载程序。
介质读取单元是读取器,其读出在记录介质上存储的数据和程序,并且将数据和程序加载到存储单元20上,或者将数据和程序输入到处理单元30。介质读取单元的示例包括符合通用串行总线(USB)等的适配器、用于访问记录盘的驱动单元以及用于访问诸如SD卡的闪存的读卡器。例如程序可以存储在记录介质中。
记录介质的示例是诸如磁/光盘或闪存的非暂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磁/光盘的示例包括软盘、质密盘(CD)、数字通用光盘(DVD)、蓝光盘以及全息通用光盘(HVD)。闪存的示例是诸如USB存储器或SD卡的半导体存储器。注意,CD的示例包括CD-ROM、CD-R以及CD-RW。DVD的示例包括DVD-ROM、DVD-RAM、DVD-R、DVD-RW、DVD+R以及DVD+RW。
存储单元20存储被设计的产品的三维组件模型的结构数据和包括与构成被设计的产品的多个部件中的每个部件有关的信息的部件信息21(例如,各个部件的形状数据,参照图7)。部件信息21从例如输入单元10、以上所描述的通信接口或介质读取单元等来输入,并且存储在存储单元20中。
图7例示了图4所例示的所记录的部件信息的细节的示例。在图7中,例如,例示了各个部件的形状数据。在图7中,记录具有部件ID“A”的部件(即,部件A)的形状数据。作为部件A的形状数据,与识别部件A的顶点的顶点ID(点1、点2...)中的一个顶点ID关联地记录部件A的各个顶点的三维坐标(顶点坐标),并且与识别部件A的面的面ID(面1、面2...)中的一个面ID关联地记录部件A的各个面的顶点ID。
存储单元20存储图8至图11所例示的缺陷信息22和视点再现信息23。如果检测到有缺陷部分,则由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获取与有缺陷部分有关的缺陷信息22和视点再现信息23并将其存储在存储单元20中。
图8例示了图4所例示的所记录的缺陷信息的细节的示例。在图8中,与用于识别出现的缺陷的缺陷ID(例如,1d3x)关联地记录缺陷的细节(例如,“上盖的按钮孔周围强度不足”)和用于识别缺陷的视点再现信息23的视点再现信息ID(例如,Viewinfo001),作为缺陷信息22。视点再现信息23用于再现与关注部分(在该示例中为出现缺陷时的有缺陷部分)对应的视点和可见性状态。视点再现信息23包括视场信息231和测量信息232。
图9例示了图4所例示的视点再现信息的细节的示例。在图9中,与用于识别视点再现信息23的视点再现信息ID(例如,Viewinfo001)关联地记录视场信息ID、可见ID、不可见部件ID、半透明部件ID以及图像ID。视场信息ID(例如,View001)识别视场信息231(参照图10),该视场信息231与来自当在缺陷出现时在显示单元上观察有缺陷部分时的视点的视场有关。可见ID(例如,Visible001)识别测量信息232(参照图11),该测量信息232与位于例如由用于ID“View001”的视场信息231限定的视场内的各个部件的测量结果有关。不可见部件ID(例如,部件ID“C”)识别具有“不可见”的可见性状态的不可见部件。半透明部件ID识别具有“半透明”的可见性状态的半透明部件。在图9中,设置了“-(连字符)”以指示没有半透明部件。图像ID(例如,Image001)识别被显示为缺陷出现时的有缺陷部分的有缺陷部分的图像。图像的显示数据与图像ID关联地存储在存储单元20的预定区域中。图像具有由具有ID“View001”的视场信息231定义的视点和视场。
图10例示了所记录的与图9所例示的视点再现信息23关联的视场信息231(视场信息ID“View001”)的细节的示例。在图10中,与识别视场信息231的视场信息ID(例如,View001)关联地记录定义视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作为定义视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记录视点位置的三维坐标(Xc,Yc,Zc)、旋转角(Xθ,Yθ,Zθ)、观察角(水平/垂直)、视线方向、交叉点位置的三维坐标以及交叉部件的部件ID(例如,A)。交叉点的位置是来自视点的视线与部件相交的点的三维坐标。交叉点的位置与关注点的位置对应。交叉部件ID是用于识别交叉点的以上所描述位置所位于的部件(即,与以上所描述的视线相交的部件)的部件ID。交叉部件ID与关注部件ID对应。
图11是例示了所记录的与图9所例示的视点再现信息23关联的测量信息232(显示ID“Visible001”)的细节的示例的视图。在图11中,与可见ID(例如,Visible001)关联地记录用于识别位于视场中的各个部件的部件ID(例如,A、B或D)。在图11所例示的示例中,与部件ID关联地记录各个部件的可见/不可见、最短距离、投影距离、测量点的三维坐标、面ID以及顶点ID。在可见/不可见方面,在部件在视场中可识别(可由眼睛检测)时记录“可见”。与此相反,在部件在视场中不可识别(不可由眼睛检测)时记录“不可见”。最短距离是如图17例示的视点与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例如,第一最短距离)。如图19例示,投影距离是用于显示如从视点观察的部件的显示画面(例如,第一显示画面)的画面中心(例如,第一画面的中心)与部件之间的投影距离(例如,第一投影距离)。如上所述,各个部件的测量的点(例如,测量点)与在计算视点与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时的部件的点(例如,顶点)对应。测量点的面ID识别测量点位于的部件的面。测量点的顶点ID识别与测量点对应的部件上的顶点。
由处理单元30和输出单元40执行的各种功能包括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可见性状态再现单元32、新视点再现单元33、关注部分视点确定单元34、标记显示控制单元35、关注部分视点分组单元36、视点移动单元37、再现显示单元41以及再现标记显示单元42。
如果在设计阶段中出现缺陷,则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可以将在三维组件模型中包括的多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定义为关注部分(例如,关注部件、有缺陷部分)。其后,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可以获取与关注部分有关的缺陷信息22和视点再现信息23(参照图8至图11),并且将信息记录在存储单元20中。
如果来自特定视点的所显示视图满足预定条件(例如,视图被连续显示达预定时间段或更长时间),则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可以通过例如由设计者执行的操作自动记录视点再现信息23。
通过使用在存储单元20中记录的缺陷信息22和视点再现信息23,可见性状态再现单元32在输出单元40上显示聚焦于在设计已经进展的三维组件模型中的缺陷出现时的有缺陷部分的所再现的可见性状态,或从设计者例如频繁使用的视点看到的关注部分的可见性状态。此时,再现显示单元41是通过由可见性状态再现单元32控制输出单元40的显示状态提供的功能。再现显示单元41将关注部分在输出单元(显示单元)40上的可见性状态可视化,并且显示关注部分的再现图像。
如果在记录缺陷信息22和视点再现信息23时的各个部件的测量点与当前部件(设计已经进展之后的部件)的测量点之间生成差异(例如,偏移),则新视点再现单元33基于该差异改变视点位置。此时,新视点再现单元33基于该差异获取一个或更多个偏移视点,作为视点候选(例如,新视点的候选)。
通过使用优先级确定值(例如,优先级)或特征量的相似性,关注部分视点确定单元34选择关注部分的视点和记录时的一个或更多个候选中的一者,作为新视点。例如,关注部分视点确定单元34将针对视点的优先级确定值和视点图像(由机器学习获得的视点图像的特征量的相似性)彼此比较。关注部分视点确定单元34确定具有最小优先级确定值(例如,最高优先级)或最高相似性的视点,作为关注部分的新视点。
充当新视点再现单元33和关注部分视点确定单元34的以上所描述的功能由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设计支持程序来实施,该设计支持程序使得计算机1(处理单元30)执行以下描述的处理(21)至(24)(参照图23)。
处理(21)对于在设计阶段的缺陷出现时(例如,第一时间点)的各个部件(再现源模型部件),计算用于确定第一优先级的第一优先级确定值,该第一优先级用于基于第一投影距离和一个视点与部件之间的第一最短距离来显示部件(参照图24)。第一投影距离是第一显示画面的第一画面中心与部件之间的投影距离。注意,第一显示画面显示从在缺陷出现时的视点观察时的关注部件。
处理(22)对于缺陷出现之后的当前时间(例如,在第二时间点)的各个部件(例如,再现源模型部件),计算用于确定第二优先级的第二优先级确定值,该第二优先级用于基于第二投影距离和一个视点与部件之间的第二最短距离来显示当前时间的部件(参照图25)。第二投影距离是第二显示画面的第二画面中心与部件之间的投影距离。注意,第二显示画面显示从在当前时间的视点观察时的部件。
如果第一优先级与第二优先级不同,则处理(23)基于第三优先级确定值选择该一个视点与一个或更多个视点候选中的一者,作为新视点。第三优先级确定值与第二优先级确定值对应,并且通过用视点候选代替该一个视点来对于除了该一个视点之外的一个或更多个视点候选中的每个计算(参照图26和图27)。第一优先级和第二优先级分别由第一优先级确定值和第二优先级确定值来确定。
处理(24)在输出单元(显示单元)40上显示从由处理(23)选择的新视点观察时的在缺陷出现时的部件(例如,关注部件)的再现图像。
此时,处理单元30计算第一优先级确定值,使得第一优先级确定值随着缺陷出现时的部件较靠近第一画面中心而减小,并且确定部件的第一优先级,使得第一优先级随着部件的第一优先级确定值减小而增大。处理单元30计算第二优先级确定值,使得第二优先级确定值随着当前时间的部件较靠近第二画面中心而减小,并且确定部件的第二优先级,使得第二优先级随着部件的第二优先级确定值减小而增大。例如,通过将第一最短距离的值与第一投影距离的平方值相乘获得的值用作第一优先级确定值,并且通过将第二最短距离的值与第二投影距离的平方值相乘获得的值用作第二优先级确定值。
处理单元30选择对于一个视点计算的各部件的第二优先级确定值的和以及对于一个或更多个视点候选中的每个计算的部件的第三优先级确定值的和中的最小值,作为新视点。
以下讨论第一时间点表示缺陷出现时间且第二时间点表示当前时间的情况。该一个视点是缺陷出现时的视点,并且一个或更多个视点候选是通过使该一个视点相对于各具有与第二优先级不同的第一优先级的各部件的位置移动而获得的一个或更多个偏移视点。
这用于自动设置关注部分,例如以实施自动视点记录功能(13)。在功能(13)中,如以上所描述的,当在视点移动之后的数秒(预定时间段)内未移动视点或未改变可见性状态时,自动记录视点的再现信息和该时间的视点图像。
在自动设置关注部分时,关注部分视点分组单元36在多个所记录的视点中对具有物理地彼此靠近的关注点的视点进行分组。从同一组中的多个视点中,通过使用新视点再现单元33和关注部分视点确定单元34的功能,例如功能(12),选择一个视点(例如,新视点),作为代表视点。
标记显示控制单元35控制输出单元40的显示状态,使得以下参照图28至图31以及图34描述的再现标记显示在输出单元(显示单元)40的再现标记显示单元42上。例如,再现标记显示单元42是通过标记显示控制单元35控制输出单元40的显示状态来提供的功能。
除了在再现标记显示单元42中显示使视点与关注点连接的再现标记(参照图29)之外,在光标悬停在再现标记上方时,标记显示控制单元35还可以显示在缺陷出现时看到的可见性状态的预览(参照图31)。在预览时,标记显示控制单元35可以在再现标记附近显示视点图像和关注部分的模型名称。
在通过使用例如鼠标执行选择再现标记的操作时,标记显示控制单元35可以将可见性状态切换为从由再现标记指示的视点观察的状态,并且显示再现图像。
通过使用连接当前视点和关注点的当前视线与连接再现标记的视点和关注点的视线之间的角度差,标记显示控制单元35可以执行控制,以与其他再现标记区分地在再现标记显示单元42中显示靠近当前视点的再现标记(参照图34)。此时,例如,标记显示控制单元35可以执行控制,以在再现标记显示单元42所显示的多个再现标记中仅显示靠近从当前视点位置开始的视线方向的再现标记。
视点移动单元37将再现标记的视线方向(视点)投影到三维组件模型的包容性球体上,以使视线方向归一化。其后,视点移动单元37响应于来自输入单元10的借助对键盘执行的箭头键操作或使用鼠标的滚动操作的指令在包容性球体上选择在距离上靠近当前视点的下一投影视点。例如,响应于来自输入单元10的指令,视点移动单元37从被投影到包容性球体上的多个再现标记中依次选择在距离上靠近当前视点的多个视点。这样,视点移动单元37使要显示的视点图像的视点移动至与所选择的再现标记关联的视点(参照图35),由此,在显示单元40上再现从经移动的视点观察时的可见性状态。
在图12中,可以记录与其中出现缺陷的有缺陷部分(所指出部分)有关的缺陷信息22和视点再现信息23。另外,根据设计的进展更新的三维组件模型可以以可见性状态反映在输出单元40中。
如图12例示,如果缺陷出现在被设计的产品的设计阶段中,则其中出现缺陷的部分(有缺陷部分)被作为关注部分(关注部件)检测,并且在输出单元40上显示。如上所述,由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和输入单元10获取包括在显示有缺陷部分时的视点和可见性状态在内的缺陷信息22和视点再现信息23(参照图8至图11),并且将其记录在存储单元20中(步骤S1)。
在操作S1中在存储单元20中记录和存储例如与有缺陷部分有关的缺陷信息22和视点再现信息23之后,在设计者等参照并检查记录在存储单元20中的有缺陷部分时,读取其设计已经进展的模型,即再现目的地模型。选择要从缺陷信息22再现的缺陷,即再现源模型,并且执行再现目的地模型与再现源模型之间的匹配(操作S2)。
其后,根据匹配的确定结果,在基于视点再现信息23显示其设计已经进展的模型(即,在再现目的地模型中)的状态下显示所选择的有缺陷部分的再现的可见性状态(操作S3)。
在操作S3中再现有缺陷部分的可见性状态的情况下,确定视点与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L1(参照图17)是否和部件与显示从视点观察时的部件的画面的画面中心之间的投影距离L2(参照图19)不同(操作S4)。
如果最短距离L1与投影距离L2之间的差为零,即,如果最短距离L1与投影距离L2相同(操作S4中的“否”路径),则各个部件的形状和布局位置在再现源模型与再现目的地模型之间保持不变。由此,在操作S3中显示的观察状态没有任何变化地被再现并显示(操作S7)。
然而,如果最短距离L1与投影距离L2之间的差不为零,例如,如果最短距离L1与投影距离L2不相同(操作S4中的“是”路径),则改变各个部件的形状或布局位置,由此,执行操作S5至S7中的处理。
如果在操作S5中,在记录缺陷时的各个部件的测量点与设计进展之后的部件的测量点之间生成偏移,则借助充当新视点再现单元33的功能基于该偏移获取一个或更多个偏移视点,作为新视点的候选。
在操作S6中,借助充当关注部分视点确定单元34的功能,基于优先级确定值(优先级)或特征量之间的相似性选择记录时的关注部分的视点和一个或更多个视点候选中的一者,作为新视点。例如,对于各个视点,将优先级确定值或视点图像(由机器学习获得的视点图像的特征量之间的相似性)与记录时的关注部分的视点的优先级确定值或视点图像进行比较,并且采用具有低优先级确定值的视点(即,具有高优先级的视点)或具有高相似性的视点,作为关注部分的新视点。
在操作S7中,借助充当可见性状态再现单元32的功能,在视点移动至新视点的情况下,在其设计已经进展的三维组件模型中再现缺陷出现时的聚焦于有缺陷部分的可见性状态,并且在输出单元(显示单元)40上显示该可见性状态。
例如,对于包括缺陷信息等的所指出项被生成的三维组件模型的可见性状态,除了可以记录相对于目标三维组件模型的原点的视点位置、视线方向、放大率以及部件的可见性状态之外,还可以记录从视点到显示区域(视场的区域)中的各个可见部件的面的视觉距离以及部件在显示区域中的位置(图像中的二维坐标)。
如图13例示,如果在被设计的产品的设计阶段中出现缺陷,则例如通过设计者操作输入单元10来输入缺陷出现时的三维组件模型及其可见性状态。例如,输入图14所例示的缺陷出现时的三维组件模型及其可见性状态(操作S11)。图14例示了在缺陷出现时的三维组件模型的示例。
此时,如图8例示,例如通过设计者操作输入单元10来输入充当缺陷信息22的缺陷的细节。缺陷的细节与识别缺陷的缺陷ID和识别与缺陷有关的视点再现信息23的视点再现信息ID关联地在存储单元20中记录(操作S12)。
在缺陷出现时,由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获取在视点再现信息23中包括的视场信息231(参照图10)并将其记录在存储单元20中(操作S13)。视场信息231包括从缺陷出现时的可见性状态获取的视点的方位信息。视点的方位信息包括视点位置(参照图15)、旋转角、视角以及相对于视点的初始位置(全局坐标系的原点(0,0,0))的视线方向(参照图15中的箭头)。图15例示了视场信息231。
如图16例示,由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获取各个部件的可见/不可见状态并将其记录在存储单元20中(操作S14)。与可见/不可见状态有关的信息被包括在视点再现信息23中。通过将识别处于不可见状态的部件的部件ID记录为不可见部件ID(参照图9中的部件ID“C”),如图16例示,不在画面中显示具有不可见部件ID的部件。与此相反,如图16例示,在画面中显示各具有除了不可见部件ID之外的部件ID的部件。图16例示了模型部件的可见/不可见状态。
如图17例示,计算离指示缺陷出现时的视点位置的视点坐标(xc,yc,zc)的最短距离(对应于第一最短距离)L1。获取在计算最短距离L1时的各个部件上的点(顶点:坐标(xp,yp,zp)),作为部件的测量点。例如,最短距离L1可以与在视点坐标(xc,yc,zc)与测量点坐标(xp,yp,zp)之间的距离对应。如图11例示,在存储单元20中记录以以上所描述的方式在缺陷出现时获取的最短距离L1,作为测量信息232(操作S15)。最短距离L1可以由处理单元30来获取,并且可以由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来记录。图17例示了视点与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L1(对应于第一最短距离)。
由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获取关于位于基于缺陷出现时的视点的视场区域中的各个部件是可见还是不可见的信息,例如,有关各个部件在视场区域内是可识别还是不可识别的信息,并且记录该信息作为可见/不可见信息(参照图11)(操作S16)。在图18中,在测量信息232中将视场区域中的可见性状态的部件B记录为可见,并且在测量信息232中将视场区域中的不可见状态的部件C记录为不可见。图18例示了在视场区域中的可见/不可见。
其后,确定各个部件在视场区域内是否可见(操作S17)。如果目标部件不可见(操作S17中的“否”路径),则处理单元30(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的处理进行到操作S19。
然而,如果目标部件可见(操作S17中的“是”路径),则计算显示从缺陷出现时的视点观察时的部件的显示画面的画面中心(例如,第一显示画面的第一画面中心)与目标部件之间的投影距离L2(例如,第一投影距离)。例如,如图19例示,计算在以下两者之间延伸的线的长度,作为投影距离L2:视点图像(例如,显示画面)的画面中心(uc,vc)和通过将获得最短距离L1时的目标部件的顶点坐标(例如,测量点坐标(xp,yp,zp))投影到视点图像上而获得的点的坐标(up,vp)。如图11例示,与目标部件的部件ID关联地将所计算的投影距离L2连同测量点坐标(xp,yp,zp)以及上面具有测量点的模型部件的面ID和顶点ID一起记录(操作S18)。投影距离L2、测量点坐标(xp,yp,zp)、面ID以及顶点ID可以由处理单元30获取,并且可以由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记录。图19例示了画面中心与各个部件之间的投影距离(例如,第一投影距离)L2。
在操作S19中,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确定是否已经获取与位于视场区域中的所有部件有关的信息。如果已经获取与视场区域中的所有部件有关的信息(操作S19中的“是”路径),则处理单元30(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完成有缺陷部分的记录。然而,如果未获取与观察区域中的所有部件有关的信息(操作S19中的“否”路径),则处理单元30(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的处理返回到操作S14,在操作S14中,连续执行信息未被获取的部件的信息获取处理。
在设计者等参照并检查在存储单元20中记录的有缺陷部分时,在图12所例示的操作S2中读取由设计者等从输入单元10或从另一系统输入的设计进展模型(即,再现目的地模型)(操作S21)。如图14例示,再现目的地模型是三维组件模型。这样读取的再现目的地三维组件模型显示在输出单元40上。
响应于由设计者等对输入单元10执行的操作,从图8所例示的缺陷信息22选择要再现缺陷的缺陷ID(即,再现源模型)(操作S22)。
其后,在所选择的缺陷信息的模型信息和关于作为再现目的地模型的三维组件模型的信息中的部件之间执行匹配(操作S23)。例如,在再现源模型的部件与再现目的地模型的部件之间执行匹配。这样,确定是否发现与再现源模型和再现目的地模型这两者对应的部件(匹配数据的存在)。
匹配可以通过使用唯一部件ID自动或人工确定具有匹配部件ID的部件的存在来执行。匹配确定结果用于图21所例示的操作S32和S33中的处理中。
在图12所例示的操作S3中的处理中,处理单元30(例如,可见性状态再现单元32)通过以以下所描述的方式基于所记录的视点再现信息23使用其设计在缺陷出现后已经进展的模型(例如,再现目的地模型)来再现缺陷出现时的可见性状态。
执行初始再现(操作S31)。在初始再现中,通过使用所选择的缺陷ID,从视点再现信息23(参照图9)提取与缺陷ID对应的视场信息231(参照图10)。基于所提取的视场信息231将视点的位置和方位设置为缺陷出现时的位置和方位。例如,通过使用全局坐标的原点,将视点的位置设置为所提取的视场信息231中的视点位置(Xc,Yc,Zc)。在通过将视点的方位(视线的方向)分别相对于三个轴线X、Y以及Z旋转所提取的视场信息231中的旋转角(Xθ,Yθ,Zθ)获得的点处设置视点.
在初始再现中,识别位于由所提取的视场信息231等中的视点限定的视场区域中的部件。此时,识别至少部分显示在视场区域(例如,显示区域)中的所有部件,并且获取所识别的部件的部件ID,作为再现目的地模型ID。
基于图20所例示的操作S23的匹配确定结果,确定是否能够对于操作S31所识别的所有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获取与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ID对应的再现源模型部件ID。如果能够获取与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ID对应的再现源模型部件ID,例如,如果存在匹配数据,则根据对应的再现源模型部件的可见/不可见状态来显示具有匹配数据的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即,反映可见性状态的设置(操作S32)。
然而,如果不能获取与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ID对应的再现源模型部件ID,例如,如果添加了不具有匹配数据的部件,则确定在显示区域中,不具有匹配数据的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是否覆盖其中具有用于计算最短距离的测量点的面。如果不具有匹配数据的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不覆盖测量点,则当前可见性状态保持不变。然而,如果不具有匹配数据的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覆盖测量点,则将不具有匹配数据的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的状态变为不可见状态(操作S33)。
其后,根据再现源模型部件的可见性的优先级执行(以下所描述的)覆盖部件处理(步骤S34)。如果在当前再现的可见性状态下,具有低优先级的部件覆盖具有高优先级的部件,则借助覆盖部件处理将具有较低优先级的部件的状态变为不可见状态。
各个再现源模型部件的可见性的优先级被确定(操作S41)。基于再现源模型部件的最短距离L1和投影距离L2计算用于确定用于显示再现源模型部件的优先级(例如,第一优先级)的优先级确定值(例如,第一优先级确定值)。优先级确定值被设置为通过将最短距离的值与投影距离的平方值相乘获得的值L1×L2×L2。优先级确定值随着部件被设置为较靠近画面中心(即,随着减小部件的投影距离)而减小。较高的显示优先级被指定给设置为较靠近画面中心的部件(例如,具有较低优先级确定值的部件)。
例如,如图24例示,在优先级确定值1000被计算作为部件A的优先级确定值且对于部件B计算优先级确定值2250时,部件A的优先级被设置为比部件B的优先级高的值。在图24中,部件A和B的优先级分别被确定为“1”和“2”。图24例示了再现源模型部件的第一优先级确定值和第一优先级的示例。
重复执行操作S41中的处理,直到对于所有再现源模型部件确定优先级(从操作S42中的“否”路径到步骤S41的路径)。如果对于所有再现源模型部件确定了优先级(操作S42中的“是”路径),则按从最低优先级开始的顺序执行覆盖检查(操作S43)。
在覆盖检查中,确定目标再现源模型部件是否按优先级的升序(例如,按优先级确定值的降序)覆盖显示区域中具有较高优先级的部件。此时,通过确定与再现源模型部件的测量点(参照图11)相同的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的测量点是否可见或通过确定其中具有测量点的面是否可见来执行覆盖检查。可以仅对于具有高优先级的部件(例如,对于具有前两名优先级的部件)进行确定。
如果作为覆盖检查的结果,具有较低优先级的部件覆盖具有较高优先级的部件,例如,如果测量点不可见(操作S44中的“是”路径),则将目标再现源模型部件的状态变为不可见状态(操作S45)。其后,重复执行操作S43至S45中的处理,直到所有再现源模型部件经受覆盖检查为止(从操作S46中的“否”路径到步骤S43的路径)。在完成所有再现源模型部件的覆盖检查时(操作S46中的“是”路径),覆盖检查结束。注意,如果作为覆盖检查的结果,具有较低优先级的部件不覆盖具有较高优先级的部件,例如,如果测量点可见(操作S44中的“否”路径),则处理进行到操作S46。
如果在图12所例示的操作S4中的处理中确定最短距离L1与投影距离L2不同(操作S4中的“是”路径),则执行图12所例示的步骤S5和S6中的处理。例如,在部件的形状或布局位置已经改变时执行步骤S5和S6中的处理。处理由处理单元30(可见性状态再现单元32、新视点再现单元33以及关注部分视点确定单元34)来执行。
获取再现源模型部件的优先级确定值(例如,第一优先级确定值)和优先级(例如,第一优先级)(操作S51)。在作为针对再现源模型部件的同一视点的视点方面,获取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的优先级确定值(例如,第二优先级确定值)和优先级(例如,第二优先级)(操作S52)。因为操作S51中的处理与以上所描述的操作S41中的操作大致相同,所以可以用操作S41代替操作S51。
在操作S51中,如上所述,基于再现源模型部件的第一最短距离L1和第一投影距离L2计算用于确定用于显示各个再现源模型部件的第一优先级的第一优先级确定值。第一优先级确定值是通过将第一最短距离的值与第一投影距离的平方值相乘获得的值L1×L2×L2。第一优先级确定值随着部件被设置为较靠近第一画面中心(例如,随着减小部件的第一投影距离)而减小。对于被设置为较靠近第一画面中心的部件(即,具有较低优先级确定值的部件)设置较高的显示优先级。在图24中,部件A和B的第一优先级分别被确定为“1”和“2”。
在操作S52中,基于再现源模型部件的第二最短距离L1和第二投影距离L2计算用于确定用于显示各个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的第二优先级的第二优先级确定值。类似于第一优先级确定值,第二优先级确定值被设置为通过将第二最短距离的值与第二投影距离的平方值相乘获得的值L1×L2×L2。第二优先级确定值随着部件被设置为较靠近第二画面中心(例如,随着减小部件的第二投影距离)而减小。对于被设置为较靠近第二画面中心的部件(例如,具有较低优先级确定值的部件)设置较高的显示优先级。
例如,如图25例示,如果优先级确定值1573被计算为部件A的优先级确定值且优先级确定值175被计算为部件B的优先级确定值,则部件B的优先级被设置为比部件A的优先级高。在图25中,部件A和B的第二优先级分别被确定为“2”和“1”,这些优先级与图24所例示的再现源模型部件A和B的优先级相反。图25例示了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的第二优先级确定值和第二优先级的示例。
如以上所描述,在对于同一视点确定再现源模型部件的第一优先级和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的第二优先级时,确定第一优先级是否与第二优先级不同(操作S53)。如果第一优先级和第二优先级相同(操作S53中的“否”路径),则确定各具有高优先级的部件A和B未在再现源模型与再现目的地模型之间显著变化,并且处理进行到图12所例示的操作S7。
然而,如果第一优先级与第二优先级不同(操作S53中的“是”路径),则确定在再现源模型与再现目的地模型之间,大的变化出现在各具有高优先级的部件A和B中。在这种情况下,高度可能的是,部件A和B的原始状态(再现源模型部件的可见性状态)变化,并且由此,关注部件(关注部分)几乎不可见。因此,为了改变视点的位置使得容易地看到关注部件,从多个(例如,四个)视点候选中选择新视点(操作S54至S56)。
此时,假定如图26例示,偏移(移位)分别出现在再现源模型部件A和B的测量点(例如,再现源测量点位置)与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A和B的测量点(例如,再现目的地测量点位置)之间。图26例示了再现源模型部件与再现目的地模型部件之间的偏移值的示例。在图26所例示的示例中,参照再现源模型中的测量点,对于部件A出现偏移(2,0,0),并且对于部件B出现偏移(-1,0,0)。在再现目的地模型中改变在再现源模型中的部件A和B的前两名优先级。因此,如图27例示,获得以下四个视点,作为视点候选:再现目的地模型中的视点(原始视点)、基于部件A的偏移视点、基于部件B的偏移视点、偏移中间点处的视点(基于部件A的偏移视点与基于部件B的偏移视点之间的中间点)(操作S54)。图27例示了用于新视点的坐标的位置的示例。
以与图25中相同的方式计算并确定在采用各个视点候选情况下的优先级确定值(例如,第三优先级确定值)和优先级(操作S55)。其后,对于各个视点候选,计算对于前两名部件A和B计算的两个优先级确定值的和(在图25所例示的示例中为1573+175=1748)。在四个视点候选中,选择具有最小和的一个视点候选,作为新视点(操作S56)。
基于优先级确定值的和从多个视点候选中选择单个新视点。然而,本公开不限于该方案。除了可以基于优先级确定值的和从视点候选中选择新视点之外,还可以基于在通过将再现源图像与从各个视点候选观察时的视点候选图像进行比较获得的特征量之间的相似性来从视点候选选择新视点。
这样,采用具有高优先级的视点或具有图像特征量的高相似性的视点,作为关注部分的新视点。在其设计已经进展的三维组件模型中,在视点变为所采用的新视点的情况下在输出单元(显示单元)40上再现并显示聚焦于在缺陷出现时的有缺陷部分的可见性状态(图12中的操作S7)。
例如,如图28例示,由例如视点位置、视线方向以及在其中具有三维组件模型的空间中的关注点定义三维组件模型的可见性状态。视点位置、视线方向以及关注点被包括在视场信息231中(参照图10)。关注点是视线与部件的交叉点。关注点例如可以与有缺陷点、有缺陷部分、关注部分或关注点对应。图28例示了视点/视线/关注点。
此时,如图29例示,输出单元40的再现标记显示单元42将包括视点位置、视线方向、关注点位置的视场信息231显示为再现标记,该再现标记指示视点、视线以及三维组件模型上的关注点。图29例示了与图28所例示的视点/视线/关注点对应的所显示的再现标记的示例。
如图30例示,在三维组件模型的所有部件处于可见状态(例如,完全可见状态)时,关注点(例如,关注部件)从再现标记的视点不可见。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0例示,输出单元40也可以显示再现标记,使得再现标记表示穿过处于可见状态的部件从视点到关注点的视线。图30例示了完全可见状态和所显示的再现标记的示例。
如图31例示,在显示三维组件模型和再现标记时且如果例如通过设计者操作输入单元10来用光标悬停在再现标记上,则预览从与再现标记对应的视点和视线方向看到的可见性状态(例如,缺陷出现时的可见性状态)。此时,可以在再现标记附近显示预览画面(例如,视点切换之后的观察图像),或者例如可以显示关注部分的观察图像和模型名称。在这种可见性状态下,通过执行通过使用鼠标等选择再现标记的操作,可以将输出单元40上的可见性状态变为从由再现标记定义的视点看到的状态(图31中的视点切换之后的观察图像)。图31例示了在预览期间看到的可见性状态和所显示的再现标记的示例。
如果来自特定视点的所显示的图像由例如设计者所执行的操作而满足预定条件(例如,图像已经被显示预定时间段或更长时间),则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2可以自动记录视点再现信息23。以下描述在满足预定条件时由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执行的视点再现信息23的获取/记录操作。此时,可见性状态再现单元32基于在存储单元20中记录的视点再现信息23在输出单元40上再现并显示从设计者等频繁使用的视点看到的关注部分的可见性状态。
如图32例示,例如,当在视点移动之后的数秒(预定时间段)内未执行视点移动或可见性状态变化时,由再现信息记录单元31获取并自动记录视点再现信息23(参照图8至图11)和来自视点的视点图像(操作S61)。
在自动设置关注部分时,关注部分视点分组单元36对多个所记录的视点中各被定位为物理地靠近关注点的视点进行分组(操作S62)。
通过使用与功能(12)相同的功能(例如,充当新视点再现单元33和关注部分视点确定单元34的功能),选择同一组中的多个视点中的一个视点(例如,新视点),作为代表视点(操作S63和S64)。
在操作S63中,同一组中的多个视点被认为是视点候选。
在操作S64中,以与图25中相同的方式计算并确定在采用各个视点候选情况下的优先级确定值和优先级。其后,对于各个视点候选,例如,计算对于前两名部件A和B计算的优先级确定值的和。从多个视点候选中,选择具有最小和的一个视点候选,作为新视点(例如,代表点)。
对于所选择的新视点生成再现标记,并且在输出单元40上显示该再现标记(操作S65)。如果在操作S65中显示多个再现标记,则如图34例示的可以采用以下所描述的显示方法。
这样,根据视点自动记录功能(13),记录满足预定条件的视点及其可见性状态的变化,并且以再现标记的形式在输出单元40上显示频繁使用的视点的代表点。通过对显示在输出单元40上的再现标记执行操作,设计者等在输出单元40上再现并显示从设计者等频繁使用的视点看到的关注部分的可见性状态。
如图33例示,确定视点或可见性状态在设计者等移动视点或可见性状态变化(操作S71)之后的数秒(例如,预定时间段)内是否变化(操作S72)。如果视点或可见性状态在预定时间段内变化(操作S72中的“是”路径),则处理返回到操作S71,在S71中,执行视点的下一移动或可见性状态变化。
然而,如果视点或可见性状态在预定时间段内未变化(操作S72中的“否”路径),则基于经移动的视点执行操作S73至S79中的处理(例如,视点的记录)。在图33所例示的操作S73至S79中的处理可以分别与在图13所例示的操作S13至S19中的处理相同。
当标记显示控制单元35在图32所例示的操作S65中显示多个再现标记时,可以应用显示控制。
此时,根据显示控制,如图34例示,仅显示在再现标记显示单元42(例如,输出单元40)中显示的多个再现标记中的、靠近从当前视点位置开始的视线方向的再现标记。
如图35例示,当多个(例如,三个)再现标记分散地显示在各种位置处时,视点移动单元37将再现标记的视线方向(例如,视点)投影到三维组件模型的包容性球体上,以归一化视线方向。响应于来自输入单元10的指令(诸如对键盘的箭头键执行的操作或鼠标滚动操作),视点移动单元37将视点从当前视点移动至在包容性球体上在距离上靠近当前视点的下一视点(例如,投影视点)。
例如,响应于来自输入单元10的指令,从被投影在包容性球体上的多个投影视点中,依次选择在距离上靠近当前投影视点(例如,与投影视点对应的再现标记)的视点。这样,要显示的视点图像的视点被移动至由所选择的再现标记代表的视点,并且在显示单元40上再现从经移动的视点看到的可见性状态。这样,可以容易地执行视点移动。
以上所描述的使用包容性球体进行的视点的移动用于由设计者等容易地选择所登记的视点。通过将视点投影到包容性球体上且使用所投影的视点,由投影在同一包容性球体上的投影视点选择用于看附近部件的视点和用于看远处部件的视点。例如,通过将视线方向的选择为比视点位置的选择重地加权,用于附近部件的所显示缩小图像的视点位置可以被立即且准确地移动至包括远处部件的所显示的宽的放大范围的视点位置,反之亦然。

Claims (15)

1.一种信息处理设备,该信息处理设备包括:
处理器;和
存储器,该存储器被配置为存储由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设计支持程序,
其中,所述处理器:
对于在设计期间的第一时间点的多个部件中的每个部件,基于第一视点与相应部件之间的第一最短距离和显示在所述第一时间点从所述第一视点观察时的所述相应部件的状态的第一显示画面的第一画面中心与所述相应部件之间的第一投影距离,计算用于显示在所述第一时间点的所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的第一优先级的第一优先级确定值;
对于在所述第一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点的所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基于所述第一视点与所述相应部件之间的第二最短距离和显示在所述第二时间点从所述第一视点观察时的所述相应部件的状态的第二显示画面的第二画面中心与所述相应部件之间的第二投影距离,计算用于显示所述第二时间点的所述相应部件的第二优先级的第二优先级确定值;
在基于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值的所述第一优先级与基于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的所述第二优先级不同时,通过用除了所述第一视点之外的一个或更多个视点候选中的每个视点候选代替所述第一视点,计算对应于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的第三优先级确定值;
基于所述第三优先级确定值,从所述第一视点和所述一个或更多个视点候选中选择第二视点,作为新的第一视点;
再现从所述新的视点观察时的在所述第一时间点的所述相应部件的图像;以及
在显示电路上显示所述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处理器:
对于在所述第一时间点的所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计算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值,使得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值随着所述相应部件较靠近所述第一画面中心而减小,并且确定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一优先级,使得所述第一优先级随着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值减小而增大;以及
对于在所述第二时间点的所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计算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使得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随着所述相应部件较靠近所述第二画面中心而减小,并且确定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二优先级,使得所述第二优先级随着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减小而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处理器选择所述第二视点作为所述新的第一视点,所述第二视点具有针对所述第一视点计算的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的和以及针对所述视点候选中的每个视点候选计算的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三优先级确定值的和中的最小和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值通过将所述第一最短距离的值与所述第一投影距离的平方值相乘来获得,并且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通过将所述第二最短距离的值与所述第二投影距离的平方值相乘来获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视点是在部件的缺陷出现的所述第一时间点的视点,并且所述一个或更多个视点候选是通过使所述第一视点相对于具有彼此不同的所述第一优先级和所述第二优先级的所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的位置移动而获得的一个或更多个偏移视点。
6.一种设计支持方法,该设计支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由计算机对于在设计期间的第一时间点的多个部件中的每个部件,基于第一视点与相应部件之间的第一最短距离和显示在所述第一时间点从所述第一视点观察时的所述相应部件的状态的第一显示画面的第一画面中心与所述相应部件之间的第一投影距离,计算用于显示在所述第一时间点的所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的第一优先级的第一优先级确定值;
对于在所述第一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点的所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基于所述第一视点与所述相应部件之间的第二最短距离和显示在所述第二时间点从所述第一视点观察时的所述相应部件的状态的第二显示画面的第二画面中心与所述相应部件之间的第二投影距离,计算用于显示在所述第二时间点的所述相应部件的第二优先级的第二优先级确定值;
在基于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值的所述第一优先级与基于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的所述第二优先级不同时,通过用除了所述第一视点之外的一个或更多个视点候选中的每个视点候选代替所述第一视点,计算对应于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的第三优先级确定值;
基于所述第三优先级确定值,从所述第一视点和所述一个或更多个视点候选中选择第二视点,作为新的第一视点;
再现从所述新的视点观察时的在所述第一时间点的所述相应部件的图像;以及
在显示电路上显示所述图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计支持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对于在所述第一时间点的所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计算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值,使得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值随着所述相应部件较靠近所述第一画面中心而减小,并且确定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一优先级,使得所述第一优先级随着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值减小而增大;以及
对于在所述第二时间点的所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计算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使得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随着所述相应部件较靠近所述第二画面中心而减小,并且确定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二优先级,使得所述第二优先级随着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减小而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计支持方法,计算所述第二视点,作为所述新的第一视点,所述第二视点具有针对所述第一视点计算的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的和以及针对所述视点候选中的每个视点候选计算的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三优先级确定值的和中的最小和值。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计支持方法,
其中,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值通过将所述第一最短距离的值与所述第一投影距离的平方值相乘来获得,并且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通过将所述第二最短距离的值与所述第二投影距离的平方值相乘来获得。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计支持方法,
其中,所述第一视点是在部件的缺陷出现的所述第一时间点的视点,并且所述一个或更多个视点候选是通过使所述第一视点相对于具有彼此不同的所述第一优先级和所述第二优先级的所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的位置移动而获得的一个或更多个偏移视点。
11.一种非暂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该非暂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存储设计支持程序,该设计支持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操作,所述操作包括:
由计算机对于在设计期间的第一时间点的多个部件中的每个部件,基于第一视点与相应部件之间的第一最短距离和显示在所述第一时间点从所述第一视点观察时的所述相应部件的状态的第一显示画面的第一画面中心与所述相应部件之间的第一投影距离,计算用于显示在所述第一时间点的所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的第一优先级的第一优先级确定值;
对于在所述第一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点的所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基于所述第一视点与所述相应部件之间的第二最短距离和显示在所述第二时间点从所述第一视点观察时的所述相应部件的状态的第二显示画面的第二画面中心与所述相应部件之间的第二投影距离,计算用于显示在所述第二时间点的所述相应部件的第二优先级的第二优先级确定值;
在基于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值的所述第一优先级与基于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的所述第二优先级不同时,通过用除了所述第一视点之外的一个或更多个视点候选中的每个视点候选代替所述第一视点,计算对应于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的第三优先级确定值;
基于所述第三优先级确定值,从所述第一视点和所述一个或更多个视点候选中选择第二视点,作为新的第一视点;
再现从所述新的视点观察时的在所述第一时间点的所述相应部件的图像;以及
在显示电路上显示所述图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暂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还包括:
对于在所述第一时间点的所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计算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值,使得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值随着所述相应部件较靠近所述第一画面中心而减小,并且确定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一优先级,使得所述第一优先级随着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值减小而增大;以及
对于在所述第二时间点的所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计算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使得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随着所述相应部件较靠近所述第二画面中心而减小,并且确定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二优先级,使得所述第二优先级随着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减小而增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暂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计算所述第二视点,作为所述新的第一视点,所述第二视点具有针对所述第一视点计算的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的和以及针对所述视点候选中的每个视点候选计算的所述相应部件的所述第三优先级确定值的和中的最小和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暂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其中,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值通过将所述第一最短距离的值与所述第一投影距离的平方值相乘来获得,并且所述第二优先级确定值通过将所述第二最短距离的值与所述第二投影距离的平方值相乘来获得。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暂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其中,所述第一视点是在部件的缺陷出现的所述第一时间点的视点,并且所述一个或更多个视点候选是通过使所述第一视点相对于具有彼此不同的所述第一优先级和所述第二优先级的所述部件中的每个部件的位置移动而获得的一个或更多个偏移视点。
CN201810140866.0A 2017-03-21 2018-02-11 信息处理设备、设计支持方法和非暂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Pending CN1086286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4668A JP6852491B2 (ja) 2017-03-21 2017-03-21 設計支援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設計支援方法
JP2017-054668 2017-03-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28679A true CN108628679A (zh) 2018-10-09

Family

ID=63582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40866.0A Pending CN108628679A (zh) 2017-03-21 2018-02-11 信息处理设备、设计支持方法和非暂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48834B2 (zh)
JP (1) JP6852491B2 (zh)
CN (1) CN10862867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14775A1 (ja) * 2019-07-19 2021-01-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72719A (ja) * 1998-03-18 1999-10-08 Fujitsu Ltd コラボ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JP2003330972A (ja) * 2002-05-10 2003-11-21 Canon Inc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CN101547376A (zh) * 2008-03-28 2009-09-30 株式会社东芝 多视差图像生成装置以及方法
US20100007721A1 (en) * 2008-07-11 2010-01-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displaying a multi-viewpoint image and display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the same
WO2013058117A1 (ja) * 2011-10-20 2013-04-25 株式会社図研 三次元空間を用いた電子基板の電気設計装置、電気設計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ー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CN103150729A (zh) * 2013-03-04 2013-06-12 清华大学 一种虚拟视图渲染方法
US20160275717A1 (en) * 2015-03-16 2016-09-22 Square Enix Co., Ltd. Storage medi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54589B2 (ja) * 2001-05-28 2008-0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図形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JP4886640B2 (ja) * 2007-09-10 2012-02-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パーツカタログ生成装置、パーツカタログ生成方法、パーツカタログ生成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US9607426B1 (en) * 2013-12-20 2017-03-28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 Limited Asynchronous and concurrent ray tracing and rasterization rendering processes
JP2016171989A (ja) * 2015-03-16 2016-09-29 株式会社スクウェア・エニックス 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情報処理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EP3223245B1 (en) * 2016-03-24 2024-04-24 Ecole Nationale de l'Aviation Civile Point of view selection in virtual 3d environmen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72719A (ja) * 1998-03-18 1999-10-08 Fujitsu Ltd コラボ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JP2003330972A (ja) * 2002-05-10 2003-11-21 Canon Inc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CN101547376A (zh) * 2008-03-28 2009-09-30 株式会社东芝 多视差图像生成装置以及方法
US20100007721A1 (en) * 2008-07-11 2010-01-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displaying a multi-viewpoint image and display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the same
WO2013058117A1 (ja) * 2011-10-20 2013-04-25 株式会社図研 三次元空間を用いた電子基板の電気設計装置、電気設計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ー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CN103150729A (zh) * 2013-03-04 2013-06-12 清华大学 一种虚拟视图渲染方法
US20160275717A1 (en) * 2015-03-16 2016-09-22 Square Enix Co., Ltd. Storage medi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IGUEL A. OTADUY AND MING C. LIN: ""User-Centric Viewpoint Computation for Haptic Exploration and Manipulation"", 《 PROCEEDINGS VISUALIZATION, 2001. VIS "01.》 *
YUBO TAO, QIRUI WANG, WEI CHEN†, YINGCAI WU, AND HAI LIN: ""Similarity Voting based Viewpoint Selection for Volumes"", 《 COMPUTER GRAPHICS FORU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52491B2 (ja) 2021-03-31
US20180276330A1 (en) 2018-09-27
JP2018156565A (ja) 2018-10-04
US11048834B2 (en) 202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95066B2 (en) Photo-based virtual world creation system for non-professional volunteers
Wettel et al. Visualizing software systems as cities
CN104737160B (zh) 来自草图的图片
CN109643399B (zh) 多类别分类器的交互式性能可视化
CN102237011B (zh) 重叠可视实体的表示
CN108073519A (zh) 测试用例生成方法和装置
CN108701237A (zh) 用于跨越多个组装单元自动生成公共测量的方法
TW201107716A (en) Geospatial object property assessment apparatus, geospatial object property assessment system, editor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assessing a property of a geospatial object
CN105493154A (zh) 用于确定增强现实环境中的平面的范围的系统和方法
JP2007079995A (ja) 表示プログラム、その装置及び方法
WO2012101895A1 (ja) 設計支援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0619777A (zh) 基于vr技术的刑侦勘验实战智能训练考核系统及创建方法
Tatzgern Situated visualization in augmented reality
Zheng et al. iView: A feature clustering framework for suggesting informative views in volume visualization
US20110214085A1 (en) Method of user display associated with displaying registered images
US20180075383A1 (en) Geolocating entities of interest on geo heat maps
CN108628679A (zh) 信息处理设备、设计支持方法和非暂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CN106331689A (zh) Vr视频播放时定位对象方法及vr视频播放时定位对象装置
Lawani et al. Designing drone game for construction site inspection
US9891066B2 (en) System for displaying a three-dimensional landmark
Elmqvist et al. Occlusion Management in Immersive and Desktop 3D Virtual Environments: Theory and Evaluation.
US20220101708A1 (en) Providing A Simulation of Fire Protection Features and Hazards to Aid the Fire Industry
KR20140001152A (ko) 증강현실 기반의 실시간 관심 컨텍스트 등록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CN117576326B (zh) 一种三维产权体的动态交互可视化方法及系统
JP2020123189A (ja) 立体構造判定装置、立体構造判定方法、立体構造の判別器学習装置、立体構造の判別器学習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