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5390B - 微波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微波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05390B
CN108605390B CN201780010310.3A CN201780010310A CN108605390B CN 108605390 B CN108605390 B CN 108605390B CN 201780010310 A CN201780010310 A CN 201780010310A CN 108605390 B CN108605390 B CN 1086053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on angle
reflection
microwave
control device
angl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031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05390A (zh
Inventor
吉野浩二
大森义治
贞平匡史
久保昌之
桥本修
须贺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053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53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053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53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74Mode transformers or mode stirr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2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using microwav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6402Aspects relating to the microwave cavit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66Circuits
    • H05B6/68Circui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70Feed lines
    • H05B6/705Feed lines using microwave tun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72Radiators or antenna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stitution Of High-Frequency Heating (AREA)
  • Electric Ovens (AREA)

Abstract

构成为具有加热室(103),并且在作为形成加热室(103)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的上壁面(108)上具有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该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控制微波的反射角度,从而控制加热室(103)内的驻波分布。由此,在从微波放射装置(104)放射的微波不由被加热物(102)直接吸收而被壁面反射时,利用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控制微波的反射角度,因此,能够将加热室(103)内的驻波分布控制为与通常不同的分布,能够提高局部加热性能。

Description

微波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被加热物放射微波而进行介质加热的微波炉等微波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代表性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微波炉将从作为代表性的微波放射装置的磁控管放射的微波供给到用金属覆盖的加热室的内部,利用微波的电场成分对放置于加热室内部的作为代表性的被加热物的食品进行介质加热。
这时,为了安全,加热室用金属覆盖,以抑制微波向外部的泄漏。因此,加热室内的微波被封闭而反复反射,但加热室的尺寸充分大于微波的波长(在微波炉中为大约120mm),因此,在加热室内产生一些驻波。
当产生驻波时,具有电场始终较强的位置(驻波的波腹)和电场始终较弱的位置(驻波的波节),加热方法根据将食品放置于哪个位置而发生改变。当位于电场较强的“波腹”时,被较好地加热,当位于电场较弱的“波节”时,不太被加热。这正是微波炉的加热不匀的主要原因,可能产生如下情况:食品的特定部分是热的,但其他部分却是凉的。
为了防止由于这种驻波引起的加热不匀,开发出了使设置于加热室内并载置食品的工作台旋转而使加热室内的食品的位置移动的结构(即,转台方式)、以及食品不移动而使放射微波的天线旋转的结构(旋转天线方式)等。这些方法无法消除驻波,但想要稍微均匀地对食品进行加热。
另一方面,还存在想要实现如与均匀加热相反地仅对食品的特定部分进行加热的局部加热的动向。例如,想要通过控制微波放射指向性较高的天线的朝向,对食品的特定部位尽可能照射微波的直接波,从而对食品的特定部位局部地进行加热。当利用该技术时,在食品为一种的情况下,能够一边利用红外线传感器等检测食品的温度,一边将微波放射指向性较高的天线朝向温度较低部位放射微波,从而进行均匀加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在食品为两种以上的情况下,还可期待仅对特定的一种集中地进行加热。作为具体例,有时对冷冻米饭和冷藏配菜这两种同时进行加热。两者的初始温度完全不同(例如,-20℃和8℃),但想加工成相同程度的温度(例如,70℃),因此,加热所需的能量分别不同,其比率为(70℃-(-20℃)):(70℃-8℃)≒1.5:1左右。因此,通过将微波放射指向性较高的天线朝向更需要能量的冷冻米饭照射微波的直接波,在加热室内局部地进行加热,其结果,能够同时结束两种食品的烹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598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200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现有的微波炉的局部加热的性能存在限度。例如,当想要对两种食品中的一个食品进行局部加热时,即使使用在目前的微波炉用的天线中指向性最高的天线,能够集中在各个食品上的能量比率也限制在2:1左右。当然,如果具有将对各个食品进行加热的能量比率集中为2:1左右的性能,则在上述冷冻米饭和冷藏配菜这两种的情况下,加热所需的能量比率为1.5:1,能够集中的能量比率大于该比率,因此,没有问题。
但是,在想要通过微波炉进行加热的食品中具有将汉堡包和生蔬菜盛放于一个盘中的食品。在该情况下,原本期望“仅加热汉堡包,完全不加热生蔬菜”,但无法进行这样程度的局部加热,生蔬菜也多少会被加热。
具体而言,在将载置有汉堡包和生蔬菜的盘放置于餐桌上的情况下,汉堡包和生蔬菜的初始温度均为室温(例如,20℃),如果想在将汉堡包加热至适当温度(例如,70℃)时将生蔬菜抑制为吃起来不过热的温度(例如,体温37℃)以下,则所需的能量的比率为(70℃-20℃):(37℃-20℃)≒3:1左右。这需要集中使对上述冷冻米饭和冷藏配菜进行加热所需的能量比率1.5:1的2倍的能量的性能,即使是目前的微波炉用的天线中微波放射指向性最高的天线,能量比率2:1也是不够的。
为何目前的微波炉的基于天线的局部加热的限度使对两种食品的加热能量集中的比率为2:1左右,必须考虑反射波、驻波的影响。
原本,即使将微波放射指向性较高的天线朝向食品,实际上向食品照射了微波的直接波,也不一定吸收全部微波。存在由食品的表面反射或者穿透食品的微波。这样,通过微波的直接波的第一次碰撞没被吸收的微波全部被加热室的壁面反射后成为反射波,反射波的一部分与生蔬菜发生碰撞,当被壁面反复反射而产生驻波时,位于驻波的波腹的生蔬菜特别被加热,在短时间内温度上升。
这里,调查和考察了驻波的机制。
在加热室内没有食品的无负载的情况下,能够将加热室认作大致长方体的空腔谐振器,如果是空腔谐振器的驻波模式,则能够通过(式1)进行计算。
Figure BDA0001756957680000031
这里,λ0表示微波的自由空间波长,X、y、z表示空腔谐振器的各边的长度,m、n、P表示在X、y、z的方向上产生的驻波的波腹波节的数量,称作“模式mnp”等。当为家庭用微波炉程度的大小时,X、y、z为200mm至500mm左右,大于自由空间波长(大约120mm),因此,可能存在多个满足上述(式1)的m、n、P的组合。
这里,使用电磁场模拟对驻波分布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25是用作电磁场模拟的模型的微波炉1的立体图。设加热室2为长方体,未图示磁控管,但将由磁控管激励的微波在波导管3的供电点4处定义为2.45GHz的电场。波导管3在与加热室2的边界处设定开口5、开口6,定义为能够单独开闭。
图26、图27是虽然示出电磁场模拟的结果但用图25的对称轴15(16)-15(16)剖切而仅示出内侧(+y侧)的一半的图。图26示出仅使开口5开放的情况,图16示出仅使开口6开放的情况。图26、图27均用等电场强度线图来图示出通过有限要素法进行稳态分析的电场分布。认为越是年轮状的图案复杂的位置,电场越强(驻波的波腹)即可。
图26、图27即是示出加热室形状相同且开口的位置不同的情况下的驻波的差异的图。在图26中,仅使开口5开放,关于驻波的波腹的数量,在加热室2内的x方向上产生4个,在y方向上产生3个,在z方向上产生1个,为“模式431”。在图27中,仅使开口6开放,关于驻波的波腹的数量,在加热室2内的x方向上产生5个,在y方向上产生1个,在z方向上产生1个,为“模式511”。
如上所述,可知:即使加热室形状相同,仅使开口的位置不同,驻波也不同,食品容易被加热的位置发生变化。但是,从加热室2中心观察时,任意驻波模式都为关于X、y、z全部的方向对称的分布。
这样,加热室2内没有食品的情况还很简单,但即使是相同的结构,当具有食品(介电常数ε的电介质)时,也较麻烦。已知在电介质的内部中传播的波长被压缩(有效波长λ=λ0/√ε)。因此,当具有食品时,以加热室2相应地稍微变宽的方式起作用,因此,由于具有食品,有可能产生又一(要说是哪个的话,阶数高的)驻波。此外,食品具有各种各样的种类、形状,因此,难以估计产生了何种驻波。
此外,微波炉1中可使用的频率范围在相当大的范围(2.4~2.5GHz)内被容许,特别是,在微波放射装置为磁控管的情况下,不控制振荡频率,而具有固体偏差。除此以外,即便对于一个磁控管,由于振荡频率也根据磁控管自身的温度或与负载侧的匹配状态(反射率)的不同等而较容易地发生偏差。频率与波长成反比,为λ0=c/f(c为光速,是固定的),因此,当频率f发生变化时,波长λ0也发生变化,其结果,(式1)的λ0发生变化,驻波发生变化。
此外,加热室2的形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长方体。例如,在加热室2的壁面上,通过对形成壁面的金属板进行拉深加工而成型用于载置烤箱烹调用的金属盘的导轨。此外,进行层压(段押し)加工,使得壁面不会由于箱内温度而稍微发生变形或因变形而产生声音。此外,向箱内露出地配置有用于对食品进行辐射加热的管加热器、护套加热器。并且,通常安装有能够在加热室2的正面进行开闭的门,但由于门的开闭情况使得门与加热室2之间的间隙有大有小。这些条件影响到(式1)的X、y、z,因此,驻波发生改变。
在一台微波炉1中,关于确定实际产生的驻波,如果用频谱分析仪准确地测量振荡频率,预先测量食品的介电常数,对加热室2内部的构造详细地进行模型化,则通过使用近年来的优异电磁场模拟软件进行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估计出来。但是,认为如果基于上述各种偏差要素,则难以确定驻波,并且,无法控制为任意驻波等。
此外,假如已控制为任意驻波,在将上述汉堡包和生蔬菜盛放于一个盘中的情况下,如果将汉堡包放置于驻波的波腹、将生蔬菜放置于驻波的波节,则似乎能够达到所需的能量比率3:1。但是,能量比率是进入整个汉堡包的能量与进入整个生蔬菜的能量的比率,假想如果进入生蔬菜的能量不均匀,存在分布不匀并集中于生蔬菜的一部分,则该一部分的温度升高。
另一方面,驻波的波腹波节的间距由加热室2的一边的长度及该方向的模数确定(在图26中,x方向的间距和y方向的间距较近,看起来是相同程度,但在图27中,x方向的间距较窄,y方向的间距较宽),但认为平均而言为半个波长(大约60mm)左右。除此以外,波腹与波节之间的变化不如方形波的波形那样以数字的方式进行切换,而如正弦波的波形那样逐渐增减,因此,认为电场真正较弱的可能是波节周边的充其量四分之一的波长至八分之一的波长(15mm~30mm)的范围。
这时,放置于波节的生蔬菜的尺寸变得重要,但为了放置于电场较弱的位置而将生蔬菜的一边限定为15mm以下至30mm以下作为民生用的烹调设备是不现实的。一般的生蔬菜的长度认为可能是一个波长(120mm)或者最少是半个波长(60mm)以上。
因此,作为控制驻波的其他想法,还具有如下想法:如果能够进行不选择期望的驻波,而使驻波偏置、例如、将驻波的波腹集中至加热室2内的一半,则能够提高局部加热性能。但是,在灵活运用电磁场模拟而对各种各样的驻波进行分析时,即使任意驻波的外形都因壁面的凹凸等为非对称,在除了壁面的紧旁边以外的内部也成为大致对称且均等地反复波腹波节的驻波,未能非对称地偏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控制加热室内的驻波分布的微波加热装置。
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具有:加热室;以及微波放射装置,其向加热室内放射微波而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该微波加热装置构成为:在形成加热室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控制微波的反射角度从而控制加热室内的驻波分布的反射角度控制装置。
根据该结构,在从微波放射装置放射的微波不由被加热物直接吸收而被壁面反射时,利用反射角度控制装置控制微波的反射角度,因此,能够将加热室内的驻波分布控制为与通常不同的分布,能够提高局部加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将门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电磁场模拟模型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电磁场模拟模型的立体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反射角度控制装置的作用的图。
图6是说明反射角度控制装置的原理的图。
图7是说明任意地决定反射相位的方法的立体图。
图8是基于导电性贴片的尺寸的反射相位的特性图。
图9是将导电性贴片逐渐增大地排列成一列的立体图。
图10是反射波角度的特性图。
图11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不具有电磁场模拟的反射角度控制装置的情况下的电场强度分布的等高线图。
图11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电磁场模拟的反射角度控制装置的反射角度为20度的情况下的电场强度分布的等高线图。
图11C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电磁场模拟的反射角度控制装置的反射角度为50度的情况下的电场强度分布的等高线图。
图12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将牛肉配置于下方的情况下的电磁场模拟的电场强度分布的等高线图。
图12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将牛肉配置于上方的情况下的电磁场模拟的电场强度分布的等高线图。
图12C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基于牛肉的高度位置的吸收功率量的特性图。
图13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将水配置于下方的情况下的电磁场模拟的电场强度分布的等高线图。
图13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将水配置于上方的情况下的电场强度分布的等高线图。
图13C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基于水的高度位置的吸收功率量的特性图。
图14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仅切出1个导电性贴片的周边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B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去除导电性贴片而观察作为相对面的接地面的主视图。
图15A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主要部分概略剖视图。
图15B是用于实现可变电容205、206的可变电容二极管的等效电路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频率与反射相位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17A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17B是从正面观察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电磁场模拟的电场强度分布的等高线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剖面立体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波导管长度与反射相位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基于电磁场模拟的电场强度分布的等高线图。
图22A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波导管的立体图。
图22B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波导管的电介质板与开放端大致平行时的剖视图。
图22C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波导管的电介质板与开放端大致垂直时的剖视图。
图23A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23B是从正面观察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基于电磁场模拟的电场强度分布的等高线图。
图25是用于说明现有的驻波分布的一例的用作电磁场模拟的模型的微波炉的立体图。
图26是用于说明现有的驻波分布的一例的电磁场模拟中的等电场强度线图。
图27是用于说明现有的驻波分布的一例的电磁场模拟中的等电场强度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另外,虽然在以下实施方式中作为微波加热装置对微波炉进行说明,但微波炉只是例示,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不限于微波炉,还包含利用了介质加热的加热装置、厨余垃圾处理机或半导体制造装置等微波加热装置。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基于同样的技术思想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第1实施方式)
图1、图2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图1是示出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从正面观察到的剖视图。
作为代表性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微波炉101具有:加热室103,其可容纳作为代表性的被加热物的食品102;以及作为代表性的微波放射装置的磁控管104,其放射微波。还具有:波导管105,其将从磁控管104放射的微波引导至加热室103;以及天线106,其作为向加热室103内放射波导管105内的微波的微波放射部设置于波导管105的上方,微波放射指向性较高。并且,在天线106的上方具有载置食品102的载置台107。
载置台107封堵加热室103的下部而使天线106不向箱内露出。此外,通过利用载置台107使食品102的载置面为平坦,构成为使用者容易放入取出食品102,并且构成为在食品溢出或沾有污渍时容易擦干净。载置台107为了将来自天线106的微波放射到加热室103内,由玻璃或陶瓷等易透射微波的材料构成。
加热室103由呈大致长方体的壁面(上壁面108、底壁面109、侧壁面110)形成,由具有导电性的板材构成。食品102是将汉堡包111和生蔬菜112盛放于盘113中的食品。此外,在侧壁面110的右上部设置有检测食品102的温度的红外线传感器114,在波导管105的下部设置有用于使天线106旋转的马达115。此外,微波炉101具有控制部116,并且具有能够如图1那样在近前侧进行开闭的门117,该控制部116接收红外线传感器114的信号,并且控制磁控管104和马达115的动作。
通过关闭门117,由波导管105、加热室103和门117形成封闭空间,被封闭到该封闭空间中的微波通常认为是必然产生某种驻波的微波。但是,在加热室103的上部,利用作为形成加热室103的壁面的一部分的上壁面108构成了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具有上壁面108、与上壁面108连接的电介质层119、以及与电介质层119连接的多个导电性贴片120,使朝向上方的微波反射,控制其反射角度。
根据以上结构,说明该动作。
从磁控管104放射的微波在波导管105内被传送,从天线106放射到加热室103内。这时,在一般进行的一种食品的加热中,期望均匀地进行加热,因此,一边利用马达115使微波放射指向性较高的天线106旋转,一边在加热室103内放射微波。
另一方面,在如对初始温度不同的两种食品、例如冷冻米饭和冷藏配菜进行加热的烹调那样,需要进行加热所需的能量比率为1.5:1左右的局部加热的情况下,设置在使天线106朝向冷冻米饭的方向而停止的状态下放射微波的时间。这时,如果具有将天线106朝向冷冻米饭时的、能够集中的能量比率为1.5:1以上的性能(例如,作为当前商品的最高性能的2:1),则如果适当地分配使天线106朝向冷冻米饭而停止的时间和朝向除此以外的方向的时间,则能够以最佳的能量比率1.5:1进行加热。
更具体而言,使用者将冷冻米饭和冷藏配菜放置于加热室103内,按下操作部(未图示)的加热键等,设定为自动加热至70℃,从而开始加热。
首先,利用红外线传感器114观测食品102的温度。而且,控制部116根据红外线传感器114的信号,判定食品102的温度分布(冷冻米饭的温度较低,冷藏配菜的温度较高)。控制部116驱动马达115而将天线106的微波放射指向性较高的朝向控制为冷冻米饭的方向以瞄准两种食品中的判定为温度较低的冷冻米饭,并且开始磁控管的振荡。
当以该状态进行加热时,冷冻米饭和冷藏配菜双方的温度都上升,但被冷冻米饭吸收的能量为被冷藏配菜吸收的能量的2倍,因此,冷冻米饭比冷藏配菜更早地进行温度上升。因此,随着加热时间的经过,两者的温度差减小,均成为相同程度的温度。当这样继续进行加热时,两者的温度反转。但是,能够由红外线传感器114观测两者的温度差,因此,当判定为两者的温度差成为某一阈值以下时,控制部116驱动马达115,使得朝向冷冻米饭停止的天线106旋转。
由此,能够将之前为2:1的两者的放射能量比率变更为1:1来进行加热,然后,两者在温度变化中以相同程度的斜率持续温度上升。然后,在红外线传感器114观测到的温度到达目标温度70℃之后,使磁控管的振荡停止,结束加热。初始温度不同的两种食品两者在加热结束时刻如使用者的设定那样均为70℃,能够实现两种食品的同时加热烹调。
接着,对更要求局部加热性能的例子进行说明。在如图2所示的盛放于一个盘113中的汉堡包111与生蔬菜112的组合中,尽可能地仅加热汉堡包111,想抑制生蔬菜112的加热。但是,仅是使天线106的微波放射指向性较高的朝向朝向汉堡包111而停止是不够的。因此,利用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将朝向上方的微波控制成以朝向汉堡包111的反射角度反射。
例如,在图2中,在微波以纸面中的向上垂直的方式到达的情况下,利用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稍微朝向左下方反射,使反射波朝向汉堡包。其结果,除来自天线106的直接波朝向汉堡包111以外,直接波中的未被汉堡包111吸收的微波被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反射,其反射波也朝向汉堡包111。这样,利用直接波和反射波双方进行局部加热,能够格外提高局部加热性能,能够在几乎不使生蔬菜112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仅加热汉堡包111。如后所述,这时,利用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使加热室103内的驻波分布也偏置。这样,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能够进行之前认为不可能的驻波分布的控制。
以下,使用图3至图13说明能够利用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控制加热室103内的驻波分布的情况。
图3、图4是基于图2的微波加热装置而简化为能够进行电磁场模拟的模型。
与图2同样,图3是从正面观察微波加热装置的剖视图。
与图2不同,在图3所示的微波炉101中,在加热室103的下部不具有天线,在简单构造的波导管105的开口面105A上以TE10模式设定了微波的输入端口。由此,从波导管105向加热室103内供给微波。此外,为了进行简化,该模型没有门,将侧壁面110设定为四个面。
图4是从斜上方观察图3所示的微波炉101的立体图。
在图4中,为了容易理解微波炉101的构造,用实线描绘了上壁面108的下方的电介质层119、以及呈5行×6列地排列在电介质层119的下方的导电性贴片120。加热室103的形状为接近一般的微波炉的尺寸,设为:宽度X=410mm、进深Y=315mm、高度Z=225mm。导电性贴片120在加热室103的宽度X方向上配置有6列,在进深Y方向上配置有5行,合计配置有30个。导电性贴片120分别为正方形,构成为在宽度X方向上从右起依次从一边w1变化到一边w6而配置有6个,在进深Y方向上排列5行相同形状的贴片。此外,电介质层119设为厚度5mm、介电常数3.5、介质损耗角正切0.004,导电性贴片120的厚度设为35μm。
图5是说明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的作用的示意图。
通常,加热室壁面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但在微波入射到金属板的情况下,根据斯内尔(Snell)定律,入射角与反射角变得相等。因此,如图5所示,当入射波121垂直向下地接触时,反射角度θ122为0°,入射波121垂直向上地反射。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当入射波121从左侧起以45°的倾斜度入射时,以45°的倾斜度向右侧反射。
但是,当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时,能够将反射角度θ122变更为特定的值,例如,如图5那样,即使入射波121为垂直向下,也能够如反射波123那样向右上方反射。
图6是说明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的原理的示意图。
设供微波反射的反射面124上的两个部位的反射点125、126两者间的距离为距离d127。设入射到各个反射点125、126的入射波128、129为正弦波,在从纸面的上方朝向下方垂直地入射的情况下,成为相位在水平方向(纸面的左右方向)上相同且波面对齐的状态。
另一方面,各个入射波128、129在反射点125、126处以反射角度θ122反射,成为反射波130、131。为了在不互相抵消的情况下综合性地作为合成波向反射角度θ122的方向传输,必须使反射波130、131的波面在反射角度θ122的方向上对齐。因此,反射点126的相位与点132的相位需要一致。另外,点132是作为通过反射点126且与反射波130垂直的线与反射波130的交点的点。
但是,在入射波129到达反射点126的时刻,入射波128仍位于反射点125,要到达点132还需要时间。从反射点125到点132的距离(路径差)为d·sinθ133,为了使反射点126与点132的相位一致以使波面对齐,使反射点125处的反射相位比反射点126处的反射相位超前路径差d·sinθ133即可。
当用弧度记述应该超前的反射相位时,使用波数k=2π/λ0,用k·d·sinθ表示。例如,当设距离d127为30mm、反射角度θ122为20°、准确地求出微波的波长λ0而设为λ0=c/f=300/2.45≒122.45mm时,应该超前的反射相位为k·d·sinθ=2π/λ0·d·sinθ=2π/122.45×30×sin20°≒0.526弧度,即、0.526/(2π)×360≒30°。
因此,如果构成为反射点125处的反射相位比反射点126处的反射相位大30°,则如目标那样,能够使反射角度θ122为20°朝右反射。
如上所述,如果具有能够任意地决定反射点125、126各自的反射相位的方法,则通过适当地选择两者的反射相位之差,能够以任意的反射角度θ122反射微波。
接着,使用图7、图8说明任意地决定反射相位的方法。
图7示出仅切出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的一个导电性贴片120的结构。
将微波的入射面134设定为输入端口,通过分析求出被观测为从入射面134输入并返回到入射面134的反射波的反射相位。另外,图7所示的切出形状为一边30mm的正方形,设电介质层119的厚度为10mm,想要不改变一边30mm的外形而仅使导电性贴片120的形状发生变化来改变反射相位,图7的结构称作单元室(unitcell)。最后,将该单元室排列在微波炉的壁面上。此外,在模拟中,关于单元室的外周的边界条件,设xy面和zx面为周期边界,表现为在y方向和z方向上无限地排列的无限周期构造。
图8是绘制了将图7的导电性贴片120的一边w作为参数而通过分析求出的反射相位的特性图。横轴为频率,纵轴为反射相位,当着眼于频率2.45GHz时,可知能够如反射相位在w=13.2mm处为大约90°、在w=16.6mm处为大约60°、在w=18.3mm处为大约30°那样,利用导电性贴片120的一边w的长度自由地决定反射相位。
图9示出排列9个图8所示的一边30mm的单元室而得到的构造,设xy面的边界条件为周期边界、yz面和zx面为吸收边界。此外,输入是指垂直地入射有设z轴方向为电场方向的平面波。此外,图9所示的模型是从导电性贴片120的w尺寸较小侧起如w1、w2、……w9这样逐渐增大尺寸而排列为一列的模型。由此,导电性贴片120的反射相位逐渐变小,如在设w1=13.2mm、w2=16.6mm时,则相邻的反射相位之差为90°-60°=30°,在设w2=16.6mm、w3=18.3mm时,则相邻的反射相位之差为60°-30°=30°这样,无论采用相邻的哪两个,都能够使反射相位之差为30°。因此,在上述图6中说明了使用两个反射点使反射角度θ122为20°的方法,但在图9中,无论在整个面的哪个位置,都可期待使反射角度θ122为20°。
以上结束了原理的说明,但在实际的微波炉的壁面上排列单元室时,可知如图7至图9所说明的一边30mm的单元室需要庞大的数量,变更了形状。具体而言,设单元室的一边为60mm、电介质层119的厚度为5mm,排列6列。通过排列5行单元室,大概如图4所示,配置成能够刚好覆盖上壁面108的程度。
即使伴随单元室的形状变更,作为目标的反射角度θ122同样为20°,相邻的导电性贴片间所需的相位差为60.4°,与此相伴,w1至w6的尺寸也发生了变更。为w1=15.0mm、w2=27.6mm、w3=28.8mm、w4=29.5mm、w5=30.4mm、w6=32.7mm。通过逐渐增大导电性贴片的尺寸,能够逐渐减小反射相位。
另外,在使作为目标的反射角度θ122更大的情况下(例如,50°),设为w1=28.6mm、w2=30.4mm、w3=24.4mm、w4=29.2mm、w5=31.9mm、w6=27.7mm即可。
图10是反射角度θ122的特性图,且是称作雷达反射截面积(RCS)的远场的评价方法。横轴表示观测的角度,纵轴表示向该角度反射的强度。参数为两种,绘制了使用上述的一边60mm的单元室的情况下的、设计作为目标的反射角度θ122为20°的数据135和设计作为目标的反射角度θ122为50°的数据136。
根据图10可知,在以20°设计了作为目标的反射角度θ122所得的数据135中,峰值成为20°,在以50°设计了作为目标的反射角度θ122所得的数据136中,峰值成为50°。这样,定量地确认出:通过适当地决定各导电性贴片的尺寸w,能够在远场中控制反射角度θ122。此外,作为目标的反射角度θ122为大于20°的50°的数据136获得了无用的旁瓣上升的(与目标不同的角度-25°等峰值较高的)倾向。
图11A~图11C是将之前的想法应用于图3、图4的结构的图,是对微波炉整体进行分析后的电磁场模拟的结果,用等高线图示出稳态状态的电场强度分布。此外,均是沿着加热室103中央的截面,用与图3相同的视点显示。图11A示出没有反射角度控制装置的情况。图11B示出在上壁面具有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37并且在左侧以20°的反射角度进行了设计的情况。图11C示出具有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38并且在左侧以50°的反射角度进行了设计的情况。在图11A中,驻波分布完全左右对称,但在图11B中,对称性稍微失衡,左侧较强,右侧较弱,在图11C中,完全不具有对称性。当特别对图11C与图11A进行比较时,可知右侧几乎没有驻波的波腹。
综上所述,通过具有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37、138,电场较强的位置在期望的方向上发生变化,特别是,反射角度θ122较大的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38的分布发生更大变化。这时,能够将以往认为不可能的加热室103内的驻波分布控制为与通常不同的分布。
图12A~图12C、图13A~图13C示出在图11中所示的内容中看上去最可期待效果的条件、即具有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38并且在左侧以50°的反射角度θ122进行了设计的结构且在加热室103内将两个食品放置于左右的情况下的电磁场模拟的结果的图。
图12A~图12C是示出使用作为食品的牛肉的介电常数计算出的结果的图。作为被加热物的放置于左侧的牛肉139和作为被加热物的放置于右侧的牛肉140的介电常数均为30.5、介质损耗角正切均为0.311,形状为体积是100mL的、半径25mm、高度51.3mm的圆柱形状。在图12A中,在将食品配置于下方的情况下的电场强度分布中,驻波分布偏向左侧。在图12B中,在将食品配置于上方的情况下的电场强度分布中,驻波分布错乱,但在右侧也残留有驻波的波腹。图12C是包含图12A、图12B、以配置食品的高度d为横轴、食品的吸收功率量为纵轴而描绘的特性图。用特性141表示左侧的牛肉139的特性,用特性142表示右侧的牛肉140的特性。与配置的高度d无关,特性141的吸收功率量始终较大,但是,特别是可知:特性141与特性142之差在高度d的位置较低的一方更显著,如目标那样,微波集中于左侧的牛肉139。
图13A~图13C是示出使用作为食品的水的介电常数计算出的结果的图。作为被加热物的放置于左侧的水143和作为被加热物的放置于右侧的水144的介电常数均为76.7、介质损耗角正切均为0.16,形状为体积是100mL的、半径25mm、高度51.3mm的圆柱形状。在图13A中,在将食品配置于下方的情况下的电场强度分布中,驻波分布稍微偏向左侧。在图13B中,在将食品配置于上方的情况下的电场强度分布中,驻波分布错乱,但在右侧也残留有相当多的驻波的波腹。图13C是包含图13A、图13B、以配置食品的高度d为横轴、食品的吸收功率量为纵轴而描绘成的特性图。用特性145表示左侧的水143的特性,用特性146表示右侧的水144的特性。这里,用特性145表示的左侧的水143的吸收功率量大致更大,特别是,特性145与特性146之差在高度d的位置较低的一方更显著,如目标那样,可知微波集中于左侧的水143。
当对图12C与图13C进行比较时,根据食品的介电常数,效果稍微有差异,但在高度位置较低的情况下,均控制了反射角度θ122。针对为什么高度位置较低更好、较高更差进行考察。这认为是食品与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38之间的间隙大小的问题。即,当增高高度d的位置时,食品与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38之间的间隙变窄,因此,周围的微波(例如,由侧壁面110反射的微波)与食品接触而不进入该较窄的间隙,其结果,到达上壁面108并反射的微波的绝对量减少。因此,认为无法灵活运用好不容易得到的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38的功能。
(第2实施方式)
图14A~图1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向右方向反射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4A、图14B是电磁场模拟用的模型的结构,且是仅切出构成反射角度控制装置的一个导电性贴片201的周边部分的结构(以下,称作单元室)。图14A是示出仅切出一个导电性贴片201的周边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4B是去除导电性贴片201而观察作为相对面的接地面202的主视图。导电性贴片201为经由具有导电性的通孔203与接地面202之间电短接且被保持的结构。而且,发现了当在接地面202上开设的圆形的缝隙204上加载两个可变电容205、206时,反射相位根据其电容而发生变化。
图15A是示出导电性贴片201的周边部分的概略剖视图,图15B是用于实现可变电容205、206的可变电容二极管的等效电路。具体而言,如果使用已知当逆偏置电压的大小增大时电容值下降的变容二极管等,则能够实现控制逆偏置电压从而控制可变电容205、206的电容值。
图16是示出横轴的频率与纵轴的反射相位的关系的特性图,参数为一对可变电容的电容值。在使电容值变化为0.45pF(数据207)、0.63pF(数据208)、0.73pF(数据209)时,反射相位分别为162deg、-42deg、-89deg,能够利用电容值动态地改变反射相位。因此,可知控制可变电容使得成为期望的反射相位即可。
图17A、图17B是将图14的多个单元室配置在微波炉的箱内顶面而作为反射角度控制装置210配置的结构,图17A是本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立体图,图17B是从正面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剖视图。单元室(仅示出尺寸较大的导电性贴片,未示出尺寸较小的缝隙、可变电容)为在从正面观察时在左右方向上排列3个、在前后方向上排列4个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改变可变电容的电容值(可变电容211为可变电容C1、可变电容212为可变电容C2、可变电容213为可变电容C3),但在前后方向上配置相同电容值的可变电容。
图18是基于图17的结构进行模拟后的结果,是示出箱内的电场分布的等高线图。表的左侧为使可变电容全部为相同值的状态(可变电容C1=可变电容C2=可变电容C3=20pF),表的右侧为从左向右逐渐增大电容值以使反射相位逐渐减小的状态(可变电容C1=0.45pF、可变电容C2=0.63pF,可变电容C3=0.73pF)。由此,在表的左侧,箱内的电场分布为左右对称,左右的水214、215的吸收功率也大致相等,吸收功率比率为1:1。但是,在表的右侧,箱内的电场分布为左右非对称(左侧较弱、右侧较强),左右的水214、215的吸收功率也为右侧较大,吸收功率比率为1:2.5。通过从左向右逐渐增大地配置可变电容,逐渐减小反射相位,反射角度偏向排列方向(反射相位较小的方向)。
另外,由于设置缝隙204,担心微波从缝隙204向外部的泄漏,但在图18中还显示了缝隙的上方(即、比反射角度控制装置210更靠上方)的泄漏电场,但几乎看不到泄漏。但是,在担心来自缝隙的泄漏的情况下,如果在缝隙的周围配置防止泄漏用的圈扼流构造、铁素体等微波吸收体,则更加安心。
(第3实施方式)
图19~图21是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微波向右方反射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9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截面立体图,示出了为了根据微波炉的顶面的位置变更反射相位而排列有6个将末端封闭的构造的波导管的例子。如图19所示,从左起依次为长度L1的波导管301、长度L2的波导管302、长度L3的波导管303、长度L4的波导管304、长度L5的波导管305、长度L6的波导管306。图19所示的微波加热装置为模拟用的模型,前后方向为对称形状,因此,仅记载了后方的一半,成为左右的水307、308也在中央被截断的图。
图20是示出横轴的波导管长度与纵轴的反射相位的关系的特性图。波导管301~306为从左起依次使反射相位逐个减小30deg这样的结构。在长度L1=105mm处,波导管301为反射相位0deg,在长度L2=133mm处,波导管302为反射相位-30deg,在长度L1=148mm处,波导管303为反射相位-60deg。而且,在长度L1=157mm处,波导管304为反射相位-90deg,在长度L1=164mm处,波导管305为反射相位-120deg,在长度L1=169mm处,波导管306为反射相位-150deg。
图21是基于图20的结构进行模拟后的结果,是示出箱内的电场分布的等高线图。但是,在图21中未示出上方的波导管部分。在对其进行观察时,在箱内的右侧产生了电场较强的部分。通过从左向右逐渐增长地配置波导管长,能够逐渐减小反射相位,使反射角度偏向排列方向(反射相位较小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波导管301~306以及利用该波导管301~306在顶面产生的开口的结构看作反射角度控制装置309(参照图19)。
(第4实施方式)
图22A、图22B、图22C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说明图。本实施方式改良了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波导管301~306的结构,应用了日本专利第4164934号公报所示的构造。图22A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波导管的立体图。图22B是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波导管的电介质板与开放端大致平行时的剖视图。图22C是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波导管的电介质板与开放端大致垂直时的剖视图。波导管401在内部具有能够进行旋转控制的电介质板402,能够根据电介质板402的角度控制开放端403的反射相位。适当地选择波导管401的形状、电介质板402的材质(相对介电常数)和形状、以及电介质板402相对于波导管401的安装位置(旋转中心的位置)等。由此,能够设在如图22B那样电介质板402的宽幅面与开放端403大致平行时开放端403的反射相位为-180deg,设在如图22C那样电介质板402的宽幅面与开放端403大致垂直时开放端403的反射相位为0deg。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不改变波导管401的实际的长度而排列相同长度的波导管401并仅改变电介质402的角度,能够获得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5实施方式)
图23A、图23B、图24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微波向右方反射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23A、图23B示出将想周期性地排列多个凹凸的所谓波纹构造作为反射角度控制装置501配置于微波炉的箱内顶面的结构,图23A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立体图,图23B是从正面观察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剖视图。如果为波纹构造,则具有如下效果:虽然为了构成周期构造需要一定数量,但能够使长度比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波导管短。
图24是基于图23A、图23B的结构进行模拟后的结果,是示出箱内的电场分布的等高线图。但是,在图24中没有示出上方的波纹构造部分。在观察图24时,箱内的电场破坏而难以理解是否偏置,但当实际用左右的水502、503的吸收功率比率进行比较时,形成了1:10的较大的差。这在图24中通过观察左右的水502、503内的电场则更容易理解,而不是观察箱内的电场。可知右侧的水503内比左侧的水502内为更明显的亮色,电场变得更强。综上所述,考虑通过从左向右逐渐加深地配置波纹构造,逐渐减小反射相位,使反射角度偏向排列方向(反射相位较小的方向)。
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101具有:加热室103;以及微波放射装置104,其向加热室103内放射微波而对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102进行加热。此外,构成为在形成加热室103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的上壁面108上具有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137、138,该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137、138控制微波的反射角度θ122,从而控制加热室103内的驻波分布。由此,从微波放射装置104放射的微波不由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102直接吸收而被壁面反射时,利用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137、138控制微波的反射角度。因此,能够将加热室103内的驻波分布控制为与通常(图11A所示的分布)不同的分布(图11B、图11C、图12A、图12B、图13A、图13B所示的分布),能够提高局部加热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101使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137、138构成为配置多个导电性贴片120,并构成为利用相邻的导电性贴片120的反射相位之差(例如,30°),控制反射角度θ122(例如,控制为20°)。由此,即使与相邻的导电性贴片120接触之前的微波的波面相同,在反射之后,波面也倾斜反射相位之差,因此,能够可靠地使反射角度θ122倾斜(例如,20°)。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101使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137、138构成为配置多个导电性贴片120,并构成为以逐渐减小的方式配置(例如,如图8所示,90°、60°、30°、0°、-30°、……)相邻的导电性贴片120的反射相位。由此,在排列导电性贴片120的范围内的任何位置都能够确保反射相位之差(例如,30°),能够在大范围内(例如,在整个壁面)使反射角度θ122倾斜地(例如,以20°)反射。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101使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137、138构成为配置多个导电性贴片120,多个导电性贴片构成为以使相邻的导电性贴片的尺寸不同的方式配置(例如,如图9那样,w1、w2、……)。由此,例如,如图8那样,反射相位根据导电性贴片的尺寸而不同,因此,能够较容易地对多个导电性贴片间的反射相位赋予差值(例如,30°)。此外,通过逐渐增大尺寸(例如,作为正方形,使一边w为13.2、16.6、……、28.4mm)地配置多个导电性贴片120,构成为使反射相位逐渐错开(例如,90°、60°、30°、……)。由此,通过随机地排列反射相位,能够防止彼此相互抵消,使反射后的波面在固定方向上对齐,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使反射角度θ122倾斜(例如,20°)。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微波加热装置101构成为使相邻的导电性贴片120的反射相位之差大致固定(例如,30°)。由此,能够使反射后的波面完全在固定方向上对齐,因此,能够最可靠地使反射角度倾斜。
这里,对在微波炉中特别要求局部加热性能的、如汉堡包与生蔬菜的食品的组合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样的加热的情况下,理想的是对汉堡包进行局部加热而不对生蔬菜进行加热。
首先,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将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配置于上壁面108的情况下,期望朝向想加热的汉堡包侧反射而不朝向不想加热的生蔬菜侧反射的结构。因此,最好从生蔬菜侧朝向汉堡包侧(从图2的右侧朝向左侧)逐渐减小反射相位,因此,最好逐渐增大导电性贴片120。但是,在通常没有进行任何指定的情况下,不知道将汉堡包和生蔬菜中的哪个放置于右侧。因此,最好与指定放置位置的方法相结合。例如,考虑有在载置台107上预先标记应放置生蔬菜的位置(图2的右侧)进行的方法。例如,容易想到打印“生蔬菜”“cool”“非加热部”等字符的方法。在该情况下,使用者观察标记并放置生蔬菜,由此,能够防止加热生蔬菜,提高对汉堡包的局部加热性能。另外,这里示出了将生蔬菜放置于右侧的例子,但在想将生蔬菜放置于左侧的情况下,也使导电性贴片120的排列左右相反即可。
接着,在将反射角度控制装置构成于侧壁面的情况下,食品关于加热室的上下方向位于靠下方,因此,如下进行考虑。对于汉堡包侧的侧壁面(图2的左侧的侧壁面),向下反射的话,反射波朝向位于靠下方的汉堡包,因此似乎更好。因此,为了向下反射,最好从上向下逐渐减小反射相位,因此,最好从上向下逐渐增大导电性贴片120。另一方面,生蔬菜侧完全相反,对于生蔬菜侧的侧壁面(图2的右侧的侧壁面),向上反射的话,能够避免反射波朝向位于靠下方的生蔬菜而似乎更好。因此,为了向上反射,最好从下向上逐渐减小反射相位,因此,最好从下向上逐渐增大导电性贴片120。因此,上下相反地配置左侧的侧壁面和右侧的侧壁面即可。认为当将相同想法应用于后方的侧壁面时,后方的侧壁面应该左右分离。考虑有使后方的侧壁面的左半部分为与左侧的侧壁面相同的排列、后方的侧壁面的右半部分为与右侧的侧壁面相同的排列的方法。另外,这里也示出了将生蔬菜放置于右侧的例子,但在想将生蔬菜放置于左侧的情况下,也使导电性贴片120的排列左右相反即可。
此外,向加热室内放射的微波的朝向与反射角度的关系较重要。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微波从底壁面侧入射的情况下,在上壁面配置有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137、138,但是认为这样配置于入射的面的对置面是最有效的。如果除了利用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18控制反射波以外,还利用天线等控制入射波,则可期待入射波的控制与反射波的控制的协同效应。在图2中,控制具有指向性的天线106的朝向,控制成从天线106放射的微波(也可以称作入射波或者直接波)成为朝向汉堡包111而不朝向生蔬菜112的状态、即向汉堡包111侧(图2的左侧)的指向性较强的状态。这时,如上所述,最好控制成反射波也从上壁面向汉堡包111侧反射,即,也可以说最好使微波的入射的方向(朝左)与基于反射角度控制装置的反射的方向(朝左)一致。
总之,最好朝向微波向加热室入射的方向(从图2的右侧朝向左侧)逐渐减小反射相位,因此,最好逐渐增大导电性贴片120。另外,对于除天线以外的区域,也可以考虑在底壁面的一部分上设置反射角度控制装置。在该情况下,也认为最好使微波的入射的方向(朝左)与基于反射角度控制装置的反射的方向(朝左)一致。另外,这里也示出了将生蔬菜放置于右侧的例子,但在想将生蔬菜放置于左侧的情况下,也使导电性贴片120的排列左右相反即可。
另外,对于将反射角度控制装置配置于哪个壁面,能够根据目的而自由地选择。
此外,反射角度控制装置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仅构成在一个面上,也可以同时构成在两个面或者三个面以上的面上。此外,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覆盖整个壁面,也可以仅构成在壁面的一部分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直接灵活运用壁面而对电介质层进行连接的结构说明了反射角度控制装置,但还考虑有其他方法。例如,还具有利用双面基板生成的方法。还考虑有如下方法,在双面基板的正面侧通过蚀刻构成导电性贴片,双面基板的反面为完全的接地面,利用该接地面固定于壁面。如果通过基板的蚀刻形成导电性贴片,可期待尺寸精度变好。
另外,不想通过微波炉加热的不仅是生蔬菜。有时冷甜点也被一起盛放,还有时在幕间便当等中一起加入有腌菜、醋拌菜。通过提高局部加热性能,也可期待防止这样的食品的加热。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具有:加热室;以及微波放射装置,其向加热室内放射微波而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在形成加热室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控制微波的反射角度从而控制加热室内的驻波分布的反射角度控制装置。
根据该结构,在从微波放射装置放射的微波不由被加热物直接吸收而被壁面反射时,利用反射角度控制装置控制微波的反射角度,因此,能够将加热室内的驻波分布控制为与通常不同的分布,能够提高局部加热性能。
此外,本发明也可以使反射角度控制装置构成为通过基于反射位置的反射相位的差异来控制反射角度。
根据该结构,无论采用排列有导电性贴片的范围的哪个位置,都能够确保反射相位之差,能够在大范围内使反射角度倾斜。
此外,本发明也可以使反射角度控制装置构成为,通过使反射相位以逐渐减小的方式进行排列,使反射角度偏向排列方向。
根据该结构,无论采用排列有导电性贴片的范围的哪个位置,都能够确保反射相位之差,能够在大范围内使反射角度倾斜。
此外,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反射角度控制装置具有多个导电性贴片,并且构成为:通过以该导电性贴片的尺寸逐渐增大的方式进行配置,来逐渐减小反射相位。
根据该结构,无论采用排列有导电性贴片的范围的哪个位置,都能够确保反射相位之差,能够在大范围内使反射角度倾斜。
此外,本发明也可以为,反射角度控制装置具有多个导电性贴片以及配置于该导电性贴片的相对面的可变电容,并且构成为:通过使该可变电容以逐渐增大的方式进行配置,来逐渐减小反射相位。
根据该结构,能够逐渐减小反射相位,使反射角度偏向排列方向(反射相位较小的方向),能够在大范围内使反射角度倾斜。
此外,本发明也可以为,反射角度控制装置具有多个波导管,并且构成为:该多个波导管以逐渐增长的方式进行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逐渐减小反射相位,从而使反射角度偏向排列方向(反射相位较小的方向),能够在大范围内使反射角度倾斜。
此外,本发明也可以为,反射角度控制装置具有多个波纹构造,并且构成为:该多个波纹构造以逐渐加深的方式进行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逐渐减小反射相位,从而使反射角度偏向排列方向(反射相位较小的方向),能够在大范围内使反射角度倾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能够将加热室内的驻波分布控制为与通常不同的分布,能够提高局部加热性能,能够有效利用于进行食品的加热加工或杀菌等的微波加热装置等。
标号说明
1、101:微波炉(微波加热装置);2、103:加热室;3、105、301、302、303、304、305、306、401:波导管;102:食品(被加热物);104:磁控管(微波放射装置);105a:开口部;108:上壁面(壁面);111:汉堡包(被加热物);112:生蔬菜(被加热物);118、137、138、210、309、501:反射角度控制装置;120、201:导电性贴片;122:反射角度θ;139、140:牛肉(被加热物);143、144、214、215、307、308、502、503:水(被加热物);202:接地面(相对面);205、206、211、212、213:可变电容。

Claims (6)

1.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具有:
加热室;以及
微波放射装置,其向所述加热室内放射微波而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
该微波加热装置构成为:在形成所述加热室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反射角度控制装置,该反射角度控制装置控制微波的反射角度,从而控制所述加热室内的驻波分布,
所述反射角度控制装置具有多个导电性贴片,并且构成为:通过基于所述多个导电性贴片的形状的反射相位的差异来控制反射角度,使电场较强的位置在所述加热室内的规定的方向上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所述加热室内的所述驻波分布发生偏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反射角度控制装置构成为:通过使反射相位以逐渐减小的方式进行排列,从而使反射角度偏向排列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反射角度控制装置构成为:通过以所述导电性贴片的尺寸逐渐增大的方式进行配置,来逐渐减小反射相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反射角度控制装置在所述导电性贴片的相对面具有可变电容,
所述反射角度控制装置构成为:通过使所述可变电容以逐渐增大的方式进行配置,来逐渐减小反射相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反射角度控制装置具有多个波导管,
所述反射角度控制装置构成为:所述多个波导管以逐渐增长的方式进行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反射角度控制装置具有多个波纹构造,
所述反射角度控制装置构成为:所述多个波纹构造以逐渐加深的方式进行配置。
CN201780010310.3A 2016-02-17 2017-02-10 微波加热装置 Active CN1086053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27505 2016-02-17
JP2016027505 2016-02-17
JP2017-001555 2017-01-10
JP2017001555 2017-01-10
PCT/JP2017/004862 WO2017141826A1 (ja) 2016-02-17 2017-02-10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5390A CN108605390A (zh) 2018-09-28
CN108605390B true CN108605390B (zh) 2021-03-12

Family

ID=59625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0310.3A Active CN108605390B (zh) 2016-02-17 2017-02-10 微波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80960B2 (zh)
EP (1) EP3419383B1 (zh)
JP (1) JP6874756B2 (zh)
CN (1) CN108605390B (zh)
WO (1) WO20171418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62432B2 (en) * 2018-07-02 2024-01-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icrowave heating device
CN111183708B (zh) * 2018-09-10 2022-06-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微波处理装置
CN109548212A (zh) * 2018-11-20 2019-03-29 成都赛纳微波科技有限公司 基模微波加热设备
CN109587862A (zh) * 2018-11-20 2019-04-05 成都赛纳微波科技有限公司 全相干模块化微波加热设备
CN109496003A (zh) * 2018-11-20 2019-03-19 成都赛纳微波科技有限公司 模块化微波加热设备
CN209893774U (zh) * 2019-01-04 2020-01-03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冷藏冷冻装置
CN110081475B (zh) * 2019-04-30 2020-09-01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微波炉的控制方法、系统及微波炉
JP7253481B2 (ja) * 2019-10-31 2023-04-06 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CN113873703B (zh) * 2020-06-30 2024-01-23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微波烹饪电器及存储介质
CN114698176B (zh) * 2020-12-31 2024-05-24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微波加热装置和烹饪设备
WO2024095425A1 (ja) * 2022-11-02 2024-05-10 東洋製罐グループ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波照射装置
DE202022106701U1 (de) * 2022-11-30 2023-08-25 Leuze Electronic Gmbh + Co. Kg Sensoranordnung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45267A (en) * 1974-01-04 1974-10-29 Gen Electric Microwave oven with waveguide feed
JPH06223962A (ja) * 1993-01-28 1994-08-12 Toshiba Corp 電子レンジ
JP2000046346A (ja) * 1998-07-29 2000-02-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周波加熱装置
JP2004071522A (ja) * 2002-08-03 2004-03-04 Ii Yon Hii 電磁波反射体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高周波誘電加熱装置
CN1144506C (zh) * 1998-07-08 2004-03-3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阻抗可变单元与使用这种单元的微波装置及高频加热装置
CN1177513C (zh) * 2001-02-05 2004-11-24 李瑛憙 用于均匀散布微波的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加热系统
CN103098543A (zh) * 2010-10-21 2013-05-08 伊莱克斯家用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微波炉腔和微波炉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22786A (en) 1994-03-28 1996-06-04 Rexam Industries Corp. Gravure roll
DE19617210A1 (de) 1996-04-30 1997-11-06 Basf Ag Trennwandkolonne zur kontinuierlichen destillativen Zerlegung von Mehrstoffgemischen
US6469286B1 (en) 1997-11-13 2002-10-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Variable-impedance unit, microwave device using the unit, and microwave heater
JP4164934B2 (ja) 1999-03-29 2008-10-1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インピーダンス可変ユニット
JP4807187B2 (ja) 2006-08-30 2011-11-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JP2013120005A (ja) 2011-12-07 2013-06-17 Panasonic Corp 加熱調理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45267A (en) * 1974-01-04 1974-10-29 Gen Electric Microwave oven with waveguide feed
JPH06223962A (ja) * 1993-01-28 1994-08-12 Toshiba Corp 電子レンジ
CN1144506C (zh) * 1998-07-08 2004-03-3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阻抗可变单元与使用这种单元的微波装置及高频加热装置
JP2000046346A (ja) * 1998-07-29 2000-02-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周波加熱装置
CN1177513C (zh) * 2001-02-05 2004-11-24 李瑛憙 用于均匀散布微波的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加热系统
JP2004071522A (ja) * 2002-08-03 2004-03-04 Ii Yon Hii 電磁波反射体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高周波誘電加熱装置
CN103098543A (zh) * 2010-10-21 2013-05-08 伊莱克斯家用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微波炉腔和微波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37653A1 (en) 2019-01-31
EP3419383B1 (en) 2021-07-07
JPWO2017141826A1 (ja) 2018-12-06
EP3419383A4 (en) 2019-02-27
WO2017141826A1 (ja) 2017-08-24
EP3419383A1 (en) 2018-12-26
CN108605390A (zh) 2018-09-28
JP6874756B2 (ja) 2021-05-19
US10880960B2 (en) 2020-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05390B (zh) 微波加热装置
KR100396765B1 (ko) 전자렌지의 균일가열구조
EP1741988A1 (en) Microwave he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0893581B2 (en) Heating of objects by microwave energy
CN108702819B (zh) 具有反射能量调向的电烤箱
KR100458670B1 (ko) 조리용 전기 오븐
US10986705B2 (en) Microwave oven
CN111213433A (zh) 通过移动辐射体控制微波加热
WO2011145994A1 (en) Method and appliance for reducing and eliminating local areas of overheating in sensitive loads of dielectric materials
US7091457B2 (en) Meta-surface waveguide for uniform microwave heating
JP7230802B2 (ja) マイクロ波処理装置
KR101552125B1 (ko) Rf 가열 장치 및 그의 구동방법
CN107006083B (zh) 微波加热装置
CN107006086B (zh) 微波加热装置
TW201633844A (zh) 微波加熱裝置
JP2005129335A5 (zh)
KR20230025792A (ko) 마이크로파 처리 장치
CN107006084B (zh) 微波加热装置
JPH08124672A (ja) 高周波加熱装置
CN113170546A (zh) 用于微波炉的腔体
WO2023074551A1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JPH0998888A (ja) 電子レンジ用食品解凍加熱治具
CN107006085B (zh) 微波加热装置
JP4186279B2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JP2008166092A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