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5030B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05030B
CN108605030B CN201780008930.3A CN201780008930A CN108605030B CN 108605030 B CN108605030 B CN 108605030B CN 201780008930 A CN201780008930 A CN 201780008930A CN 108605030 B CN108605030 B CN 1086050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ti
shortened
symbols
normal
shortened tt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893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05030A (zh
Inventor
武田一树
永田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605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50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050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50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13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frequency hop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6Code allocation
    • H04J13/18Allocation of orthogonal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6Cod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8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with direct estimation from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3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with direct estimation from sounding signals with extension to other symb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6Code allocation
    • H04J2013/165Joint allocation of code together with frequency or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2Hopping in multicarrie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利用适合于缩短TTI的结构的上行控制信道进行通信。本发明的用户终端具备:发送单元,其在由与通常TTI相比更少的码元数构成的缩短TTI中,经由上行控制信道而发送上行控制信息;和,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该控制单元通过在该缩短TTI内的时隙间跳频的资源块而发送该上行控制信息,将解调用参考信号映射到构成该缩短时隙的至少一个码元。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被规范化(非专利文献1)。此外,以从LTE(也称为LTE Rel.8或者9)出发的进一步宽带域化和高速化为目的,LTE-A(也被称为LTE-Advanced、LTE Rel.10、11或者12)被规范化,还研究了LTE的后续系统(也被称为例如FRA(Future Radio Access,未来无线接入)、5G(5th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LTE Rel.14等)。
LTE Rel.10/11中,为了实现宽带域化,导入了整合多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Carrier)的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各CC将LTE Rel.8的系统带域构成为一个单位。此外,CA中,同一无线基站(eNB:eNodeB)的多个CC被设定至用户终端(UE:UserEquipment)。
另一方面,LTE Rel.12中,还导入了将不同的无线基站的多个小区组(CG:CellGroup)设定至用于终端的双重连接(DC:Dual Connectivity)。各小区组由至少一个小区(CC)构成。由于整合不同的无线基站的多个CC,因此DC也被称为基站间CA(Inter-eNB CA)等。
此外,LTE Rel.8-12中,导入了在不同的频带中进行下行(DL:Downlink,下行链路)发送和上行(UL:Uplink,上行链路)发送的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Duplex)、以及在相同的频带中在时间上切换而进行DL发送和UL发送的时分双工(TDD:TimeDivision Duplex)。
以上那样的LTE Rel.8-12中,应用于无线基站与用户终端间的DL发送和UL发送的传输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被设定并控制为1ms。LTE系统(例如LTERel.8-13)中的TTI也被称为子帧、子帧长度等。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00 Rel.8“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一方面,Rel.13以后的LTE或5G等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设想了进行数十GHz等高频带下的通信、或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MTC: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机器类通信、M2M(Machine To Machine,机器对机器)等数据量相对小的通信。这样的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应用现有的LTE系统(例如LTE Rel.8-12)中的通信方法(例如1ms的传输时间间隔(TTI))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提供充分的通信服务。
因此,在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考虑利用与1ms的TTI(以下称为通常TTI)相比更短的TTI(以下称为缩短TTI)来进行通信。在利用缩短TTI的情况下,如何构成利用该缩短TTI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成为问题。
本发明鉴于所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利用适合于缩短TTI的结构的上行控制信道而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用户终端的一个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发送单元,其在由与第一传输时间间隔(TTI)相比更少的码元数构成的第二TTI中,经由上行控制信道而发送上行控制信息;和,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在所述第二TTI内的时隙间跳频的资源块而发送所述上行控制信息,将解调用参考信号映射到构成所述时隙的至少一个码元中。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适合于缩短TTI的结构的上行控制信道而进行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通常TTI的结构例的图。
图2A和2B是示出缩短TTI的结构例的图。
图3A-3C是示出缩短TTI的设定例的图。
图4A-4D是示出通常TTI的PF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A-5C是示出PF1/1a/1b的缩短TTI的应用例的图。
图6A-6C是示出PF2/2a/2b的缩短TTI的应用例的图。
图7A和7B是示出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新PF的第一结构例的图。
图8A和8B是示出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新PF的第二结构例的图。
图9A和9B是示出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新PF的第三结构例的图。
图10A和10B是示出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新PF中的扩频例的图。
图11A和11B是示出第一方式所涉及的PRB索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A和12B是示出基于第二方式所涉及的PF1/1a/1b/3的第一结构例的图。
图13A和13B是示出基于第二方式所涉及的PF1/1a/1b/3的第二结构例的图。
图14A和14B是示出基于PF1/1a/1b/3的第二结构例中的缩短TTI的设定例的图。
图15A和15B是示出基于PF1/1a/1b/3的第二结构例中的缩短TTI的另一设定例的图。
图16A-16C是示出基于第二方式所涉及的PF2/2a/2b/4/5的结构例的图。
图17A-17C是示出基于PF2/2a/2b/4/5的结构例中的缩短TTI的设定例的图。
图18A-18C是示出基于PF2/2a/2b/4/5的结构例中的缩短TTI的另一设定例的图。
图1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LTE系统(例如LTE Rel.8-12)中的TTI(通常TTI)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1所示那样、通常TTI具有1ms的时长。通常TTI也被称为子帧,由2个时间时隙(以下在与缩短TTI内的时隙进行区别的意义上,也称为通常时隙)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LTE系统中,通常TTI是进行了信道编码的1个数据分组(data packet)的发送时间单位,且成为调度、链路适配等的处理单位。
如图1所示那样,在下行链路(DL)中,在通常循环前缀(CP)的情况下,通常TTI包含14个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码元(每个通常时隙为7个OFDM码元)而构成。各OFDM码元具有66.7μs的时长(码元长度),且被附加4.76μs的通常CP。码元长度与子载波间隔处于互为倒数的关系,因此在码元长度66.7μs的情况下,子载波间隔为15kHz。
此外,在上行链路(UL)中,在通常循环前缀(CP)的情况下,通常TTI包含14个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码元(每个通常时隙7个SC-FDMA码元)而构成。各SC-FDMA码元具有66.7μs的时长(码元长度),且被附加4.76μs的通常CP。码元长度与子载波间隔处于互为倒数的关系,因此在码元长度66.7μs的情况下,子载波间隔为15kHz。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未图示,但在扩展CP的情况下,通常TTI可以包含12个OFDM码元(或者12个SC-FDMA码元)而构成。该情况下,各OFDM码元(或者各SC-FDMA码元)具有66.7μs的时长,且被附加16.67μs的扩展CP。此外,在UL中,也可以利用OFDM码元。以下,在不区分OFDM码元、SC-FDMA码元的情况下,称为“码元”。
另一方面,Rel.14以后的LTE或5G等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期望适合于数十GHz等高频带的无线接口,或者期待分组尺寸(packet size)小但延迟最小化的无线接口,使得适合于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机器类通信)、M2M(Machine To Machine,机器对机器)等数据量相对小的通信。
在利用与通常TTI相比更短的时长的缩短TTI的情况下,对于用户终端或无线基站中的处理(例如编码、解码等)的时间余量增加,因此能够减少处理延迟。此外,在利用缩短TTI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每单位时间(例如1ms)中能够容纳的用户终端数。因此,在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作为进行了信道编码的1个数据分组的发送时间单位、调度、链路适配等的处理单位,研究了利用与通常TTI相比更短的缩短TTI。
参照图2和3,针对缩短TTI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缩短TTI的结构例的图。如图2A和图2B所示那样,缩短TTI具有与1ms相比更短的时长(TTI长度)。缩短TTI可以为例如0.5ms、0.2ms、0.1ms等倍数成为1ms的TTI长度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在通常CP的情况下,通常TTI包含14个码元,因此可以为7/14ms、4/14ms、3/14ms、1/14ms等成为1/14ms的整数倍的TTI长度中的一种或多种。此外,在扩展CP的情况下,通常TTI包含12个码元,因此可以为6/12ms、4/12ms、3/12ms、1/12ms等成为1/12ms的整数倍的TTI长度中的一种或多种。需要说明的是,缩短TTI中,也与以往的LTE同样地,关于是通常CP还是扩展CP,能够通过广播信息或RRC信令等高层信令进行设定(Configure)。由此,能够在保持与作为1ms的通常TTI的互换性(同步)的同时,导入缩短TTI。
图2A是示出缩短TTI的第一结构例的图。如图2A所示那样,第一结构例中,缩短TTI由与通常TTI相同数量的码元(在此为14个码元)构成,各码元具有与通常TTI的码元长度(例如66.7μs)相比更短的码元长度。
如图2A所示那样,在维持通常TTI的码元数而缩短码元长度的情况下,能够沿用通常TTI的物理层信号结构(RE配置等)。此外,在维持通常TTI的码元数的情况下,在缩短TTI中也能够包含与通常TTI相同的信息量(比特量)。另一方面,码元时长与通常TTI的码元不同,因此难以将图2A所示的缩短TTI的信号与通常TTI的信号在同一系统带域(或者小区、CC)内进行频率复用。
此外,码元长度与子载波间隔处于互为倒数的关系,因此在如图2A所示那样缩短码元长度的情况下,子载波间隔与通常TTI的15kHz相比更宽。若扩宽子载波间隔,则能够有效地防止因用户终端的移动时的多普勒位移而导致的信道间干扰、或因用户终端的接收机的相位噪声而导致的传输质量劣化。特别地,在数十GHz等高频带中,通过扩宽子载波间隔,能够有效地防止传输质量的劣化。
图2B是示出缩短TTI的第二结构例的图。如图2B所示那样,第二结构例中,缩短TTI由与通常TTI相比更少数量的码元构成,各码元具有与通常TTI相同的码元长度(例如66.7μs)。例如,图2B中,若缩短TTI设为通常TTI一半的时长(0.5ms),则缩短TTI由通常TTI一半的码元(在此为7个码元)构成。
如图2B所示那样,在维持码元长度而削减码元数的情况下,能够与通常TTI相比削减缩短TTI中包含的信息量(比特量)。因此,用户终端能够在与通常TTI相比更短的时间内进行缩短TTI中包含的信息的接收处理(例如解调、解码等),能够缩短处理延迟。此外,能够将图2B所示的缩短TTI的信号与通常TTI的信号在同一系统带域(或者小区、CC)内进行频率复用,能够维持与通常TTI的互换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2A和图2B中,示出了设想通常CP的情况(通常TTI由14个码元构成的情况)的缩短TTI的例子,但缩短TTI的结构不限于图2A和2B所示的结构。例如,在扩展CP的情况下,图2A的缩短TTI可以由12个码元构成,图2B的缩短TTI可以由6个码元构成。像这样,缩短TTI只要为与通常TTI相比更短的时长即可,缩短TTI内的码元数、码元长度、CP长度等可以为任意。
参照图3,说明缩短TTI的设定例。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可以构成为能够设定通常TTI和缩短TTI两者,使得具有与现有的LTE系统的互换性。
例如,如图3A所示那样,通常TTI和缩短TTI可以在同一CC(频域)内在时间上混合存在。具体而言,缩短TTI可以设定为同一CC的特定子帧(或者特定无线帧等特定时间单位)。例如,图3A中,在同一CC内的连续的5个子帧中设定缩短TTI,在其他子帧中设定通常TTI。需要说明的是,设定了缩短TTI的子帧的数量或位置不限于图3A所示。
此外,如图3B所示那样,也可以将通常TTI的CC和缩短TTI的CC进行整合,进行载波聚合(CA)或者双重连接(DC)。具体而言,缩短TTI可以设定于特定CC(更具体而言,特定CC的DL和/或UL)中。例如,图3B中,在特定CC的DL中设定缩短TTI,在其他CC的DL和UL中设定通常TTI。需要说明的是,设定了缩短TTI的CC的数量或位置不限于图3B所示。
此外,CA的情况下,缩短TTI也可以设定于同一无线基站的特定CC(主(P)小区或者/和副(S)小区)中。另一方面,DC的情况下,缩短TTI可以设定于通过第一无线基站而形成的主小区组(MCG)内的特定CC(P小区或者/和S小区)中,也可以设定于通过第二无线基站而形成的副小区组(SCG)内的特定CC(主副(PS)小区或者/和S小区)中。
此外,如图3C所示那样,缩短TTI可以设定于DL或者UL中的任一者。例如,图3C中,在TDD系统中,对UL设定通常TTI,对DL设定缩短TTI。
此外,也可以将DL或者UL的特定信道或信号分配(设定)于缩短TTI。例如,可以将上行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分配于通常TTI,将上行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分配于缩短TTI。例如,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以通常TTI进行PUCCH的发送,以缩短TTI进行PUSCH的发送。
图3中,用户终端基于来自无线基站的隐式(implicit)或者显式(explicit)的通知,设定(或/和检测)缩短TTI。以下,说明(1)隐式的通知例、和基于(2)广播信息或者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3)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信令、(4)PHY(Physical,物理)信令的显式的通知例。
(1)隐式的通知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可以基于频带(例如面向5G的带(band)、未授权带(unlicensed band)等)、系统带宽(例如100MHz等)、LAA(License Assisted Access,授权辅助接入)中是否应用LBT(Listen Before Talk,对话前监听)、所发送的数据的种类(例如控制数据、声音等)、逻辑信道、传输块、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模式、C-RNTI(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等,设定缩短TTI(例如判断进行通信的小区、信道、信号等为缩短TTI)。此外,在映射于通常TTI的开头1、2、3、或者4个码元的PDCCH和/或1ms的EPDCCH中检测到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息(DCI)的情况下,可以将包含该PDCCH/EPDCCH的1ms判断为通常TTI,在采用除此之外的结构的PDCCH/EPDCCH(例如映射于除了通常TTI的开头1~4个码元之外的PDCCH和/或小于1ms的EPDCCH)中检测到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息(DCI)的情况下,可以将包含该PDCCH/EPDCCH的小于1ms的规定时间区间判断为缩短TTI。在此,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息(DCI)的检测能够基于对于盲解码后的DCI的CRC的校验结果而进行。
(2)广播信息或者RRC信令(高层信令)的情况下,可以基于通过广播信息或者RRC信令而由无线基站向用户终端通知的设定信息,设定缩短TTI。该设定信息表示例如将哪一CC或/和子帧用作缩短TTI、或将哪一信道或者/和信号用缩短TTI进行发送接收等。用户终端基于来自无线基站的设定信息,将缩短TTI设定为半静态(semi-static)。需要说明的是,缩短TTI和通常TTI的模式切换可以按照RRC的重构(RRC Reconfiguration,RRC重新设定)过程进行,在P小区中,也可以通过小区内切换(Intra-cell handover(HO))的过程来进行,在S小区中,也可以通过CC(S小区)的移除/增加(removal/addition)过程进行。
(3)MAC信令(L2(Layer 2)信令)的情况下,可以利用MAC信令,将基于通过RRC信令通知的设定信息而设定的缩短TTI进行激活或者去激活(activate或者de-activate)。具体而言,用户终端基于来自无线基站的L2控制信号(例如MAC控制元素),将缩短TTI进行激活或者去激活。用户终端可以设为,在通过RRC等的高层信令预先设定了表示缩短TTI的激活期间的定时器,且用L2控制信号激活缩短TTI之后在规定的期间内未进行缩短TTI的UL/DL分配的情况下,将缩短TTI进行去激活。这样的缩短TTI去激活定时器可以设为以通常TTI(1ms)为单位进行计数,也可以设为以缩短TTI(例如0.25ms)为单位进行计数。需要说明的是,在S小区中切换缩短TTI与通常TTI的模式的情况下,S小区可以设为暂时去激活(de-activate),也可以视为TA(Timing Advance,定时提前)定时器已期满。由此,能够设置模式切换时的通信停止期间。
(4)在PHY信令(L1(Layer 1)信令)的情况下,基于通过RRC信令通知的设定信息设定的缩短TTI也可以通过PHY信令进行调度。具体而言,用户终端基于接收和检测到的L1控制信号(例如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或者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以下也称为PDCCH/EPDCCH))中包含的信息,检测缩短TTI。
例如,分配利用通常TTI和缩短TTI的发送或者接收的控制信息(DCI)预先设为包含不同的信息元素,(4-1)在检测到包含分配利用缩短TTI的发送接收的信息元素的控制信息(DCI)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可以将包含检测到该PDCCH/EPDCCH的定时的规定时间区间识别为缩短TTI。用户终端能够在PDCCH/EPDCCH中,对分配通常TTI和缩短TTI两者的发送或者接收的控制信息(DCI)进行盲解码。或者,(4-2)在检测到包含分配利用缩短TTI的发送接收的信息元素的控制信息(DCI)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可以将包含发送/接收PDSCH或者PUSCH的定时的规定时间区间识别为缩短TTI,所述PDSCH或者PUSCH是通过该PDCCH/EPDCCH(通过其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而调度的PDSCH或者PUSCH。或者,(4-3)在检测到包含分配利用缩短TTI的发送接收的信息元素的控制信息(DCI)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可以将包含发送或者接收重发控制信息(HARQ-ACK(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cknowledgement,混合自动重发请求-应答),也称为ACK/NACK、A/N等)的定时的规定时间区间识别为缩短TTI,所述重发控制信息是对于通过该PDCCH/EPDCCH(通过其传输的DCI)调度的PDSCH或者PUSCH的重发控制信息。
在基于下行控制信道中包含的信息而检测到缩短TTI的情况下,指示利用缩短TTI的发送接收的控制信息(DCI)可以设为在与进行缩短TTI的发送接收相比一定时间之前被进行发送接收。即,无线基站发送指示在规定的定时利用缩短TTI的发送接收的控制信息(DCI),用户终端如果接收到该控制信息(DCI),则在规定时间后(例如TTI长度的整数倍时间后或者子帧长度的整数时间后),进行缩短TTI的发送接收。在缩短TTI和通常TTI中,适合的信号处理算法(例如信道估计或纠错解码)有可能不同。像这样,在与实际进行利用缩短TTI的发送接收相比规定时间之前预先发送接收用于指示利用缩短TTI的发送接收的控制信息(DCI),由此能够确保用户终端变更所述信号处理算法的时间。
在通过RRC等的高层信令预先设定缩短TTI、并且通过在下行控制信道中发送接收的控制信息(DCI)进行了规定指示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切换为利用通常TTI的发送接收的方法。一般而言,与通常TTI相比,要求低延迟下的信号处理的缩短TTI需要更高的用户处理能力。因此,通过将动态切换限定为从缩短TTI至通常TTI,与允许从通常TTI至缩短TTI的动态切换的情况相比,能够缓和与TTI长度变更変更相伴的用户终端的信号处理负担。
此外,用户终端可以基于用户终端的状态(例如空闲(Idle)状态或者连接(Connected)状态)而检测缩短TTI。例如,用户终端为空闲(Idle)状态的情况下,可以设为将所有TTI识别为通常TTI,仅对1ms的通常TTI的开头1~4个码元中包含的PDCCH进行盲解码。此外,用户终端为连接(Connected)状态的情况下,可以基于上述通知例(1)-(4)中的至少一者,设定(或/和检测)缩短TTI。
如上述那样,在设定缩短TTI的情况下,如何构成利用该缩短TTI发送的PUCCH成为问题。但是,作为利用通常TTI(子帧)发送的PUCCH的结构(格式)(以下称为PUCCH格式、PF等),规定了PUCCH格式1/1a/1b/2/2a/2b/3/4/5。
在PUCCH格式中,发送上行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在此,UCI包含对于下行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HARQ-ACK)、和表示信道状态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和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中的至少一者。
图4是示出通常TTI中利用的PUCCH格式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将利用通常CP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各PUCCH格式(PF)在利用扩展CP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变更而应用。
PF1/1a/1b中,如图4A所示那样,各通常时隙的中央的3个码元被用于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剩余的4个码元被用于UCI。UCI通过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或者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Keying,正交移相键控)而被调制,应用最大扩频率(日文原文:“拡散率”)为36的扩频(CS扩频和时间扩频(日文原文:“時間拡散”))。在PF1/1a/1b中,发送最大2个比特的UCI。
PF2/2a/2b中,如图4B所示那样,各通常时隙的左起第2个和第6个的2个码元被用于DMRS,剩余的5码元被用于UCI。UCI被进行QPSK调制,且被应用最大扩频率为12的循环移位(CS:Cyclic Shift)扩频。在PF2/2a/2b中,发送最大20个比特。
在PF3中,也如图4B所示那样,各通常时隙的左起第2个和第6个的2个码元被用于DMRS,剩余的5码元被用于UCI。UCI被进行QPSK调制,且被应用最大扩频率为5的时间扩频。在PF3中,发送最大48个比特。
在PF4中,如图4C所示那样,各通常时隙的中央的1个码元被用于DMRS,剩余的6个码元被用于UCI。此外,每个通常时隙使用一个或者多个资源块(物理资源块(PRB:PhysicalResource Block)(图4C中为2个PRB)。UCI被进行QPSK调制,且不应用扩频。在PF4中,利用一个或者多个PRB发送规定数量以上的比特(例如100个比特以上)。
在PF5中,如图4D所示那样,各通常时隙的中央的1个码元被用于DMRS,剩余的6个码元被用于UCI。UCI被进行QPSK调制,且被应用最大扩频率为2的频率扩频。此外,每个通常时隙利用1个PRB。在PF5中,发送规定数量以上的比特(例如50个比特以上)。
图4A~4D所示的各PF中,在通常时隙间应用跳频。此外,在PF1/1a/1b/3中,在通常时隙间发送同一比特串的复制。
然而,以上那样的通常TTI的各PF设想无法直接应用于由与通常TTI相比更少码元数构成的缩短TTI(参照图2B)。
例如,若将上述PF1/1a/1b/3简单地应用于缩短TTI,则存在无法进行用户终端间的复用的情况。图5是示出PF1/1a/1b的缩短TTI的应用例的图。如图5A所示那样,在PF1/1a/1b中,对各通常时隙内的UCI用的各码元(以下也称为信息码元)复制相同比特串,多个用户终端通过彼此不同的正交扩频码(例如序列长度为4的正交序列)而进行复用。
如图5B所示那样,在缩短TTI由与1个时隙相比更少的码元数(例如4个码元)构成的情况下,时间(码元)方向的扩频码变得不正交(例如序列长度为4的正交序列成为序列长度为2的部分序列,变成非正交),因此无法适当地复用多个用户终端。
另一方面,如图5C所示那样,缩短TTI由与通常时隙相同的码元数(通常CP中为7个码元)构成的情况下,能够维持时间方向的扩频码的正交性(能够利用例如序列长度为4的正交序列),因此能够适当地复用多个用户终端。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示出PF1/1a/1b的例子,但针对PF3也同样如此。
此外,若将上述PF2/2a/2b/4/5简单地应用于缩短TTI,则存在有效载荷减少的情况。图6是示出PF2/2a/2b的缩短TTI的应用例的图。如图6A所示那样,在PF2/2a/2b中,对各信息码元映射不同的信息比特(例如2个比特的编码比特)。
因此,在对PF2/2a/2b应用缩短TTI的情况下,只能映射与该缩短TTI内的信息码元数成比例的数量的编码比特。例如,如图6B所示那样,缩短TTI由包含3个信息码元和1个DMRS用的码元(以下也称为DMRS码元)的4个码元构成的情况下,映射2×3=6个比特的编码比特。
此外,如图6C所示那样,缩短TTI由包含5个信息码元和2个DMRS码元的7个码元构成的情况下,映射2×5=10个比特的编码比特。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示出PF2/2a/2b的例子,但针对PF4/5也同样如此。
像这样,还设想了通常TTI的各PUCCH格式不适合于由与通常TTI相比更少的码元数构成的缩短TTI(参照图2B)的情况。因此,还可以考虑仅对其他物理信道(例如PUSCH、PDSCH等)应用缩短TTI,对PUCCH应用通常TTI。然而,在对PUCCH应用通常TTI的情况下,基于对其他物理信道应用缩短TTI的延迟削减(Latency Reduction)的效果(以下称为延迟削减效果)有限。
因此,本发明人等为了高效率地得到延迟削减效果,着眼于期望对PUCCH也应用缩短TTI,研究了适合于缩短TTI的PUCCH格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缩短TTI(第二TTI)由与通常TTI(第一TTI)相比更少的码元数构成,各码元设为具有与通常TTI相同的码元长度(参照图2B)。需要说明的是,通常TTI内包含的缩短TTI的数量例如为2、4等,但不限于此。
此外,缩短TTI也可以称为部分TTI(partial TTI)、短(short)TTI、sTTI、缩短子帧、短子帧(short subframe)等。通常TTI也可以称为TTI、长(long)TTI、lTTI、正常(normal)TTI、通常子帧、长子帧(long subframe)、正常子帧(normal subframe),也可以简称为子帧等。
此外,成为利用缩短TTI中的跳频的单位的时隙也可以称为缩短时隙、部分时隙、短(short)时隙等。成为利用通常TTI中的跳频的单位的时隙也可以称为通常时隙、长(long)时隙、正常时隙,也可以简称为时隙等。以下,将成为缩短TTI、通常TTI各自的跳频的单位的时隙称为缩短时隙、通常时隙。
此外,以下,例示出对各码元应用通常CP的情况,但不限于此。本实施方式也能够适当应用于对各码元应用扩展CP的情况。此外,将用于PUCCH的解调(信道估计)的参考信号称为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但该参考信号的名称不限于此。
(第一方式)
在第一方式中,针对重规定在缩短TTI内应用跳频的PUCCH格式(新PUCCH格式(PF))的情况进行说明。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在由与通常TTI相比更少的码元数构成的缩短TTI中,经由PUCCH而发送UCI。具体而言,该用户终端通过在缩短TTI内的缩短时隙间跳频的PRB来发送UCI,对构成该缩短时隙的至少一个码元映射DMRS。
<新PF的结构例>
图7是示出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新PF的第一结构例的图。图7A中,示出每个通常TTI包含2个缩短TTI(每个通常时隙包含1个缩短TTI)的情况,图7B中,示出每个通常TTI包含4个缩短TTI(每个通常时隙包含2个缩短TTI)的情况。
如图7A和7B所示那样,在各缩短TTI中,分配PRB被应用如下跳频,即从用户终端所支持的频带(例如系统带域)(以下称为支持带域)的一个端部的PRB变更为另一个端部的PRB。此外,在被分配同一PRB的规定数量的码元(缩短时隙)内,设置至少一个DMRS码元。在缩短时隙内包含多个信息码元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该信息码元间应用扩频码。
例如,如图7A所示那样,在各缩短TTI由7个码元构成的情况下,在各缩短TTI的前半的缩短时隙(码元#0-#2)中,分配支持带域的一个端部的PRB,在后半的缩短时隙(码元#3-#6)中,分配另一个端部的PRB。此外,在前半的缩短时隙中,对中央的码元#1映射DMRS。此外,在后半的缩短时隙中,对码元#4映射DMRS。
如图7A所示那样,在使后半的缩短时隙的码元数与前半的缩短时隙数相比更多的情况下,即使在子帧的最终码元中配置了探测参考信号(SRS:Sounding ReferenceSignal)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包含该最终码元的缩短时隙内的除DMRS码元之外的2个信息码元中发送UCI。
此外,在图7A中,也可以在缩短时隙内的各信息码元中应用规定的扩频率(例如最大扩频率为12)的CS扩频,也可以在缩短时隙内的多个信息码元(例如码元#0和#2)间应用基于规定的扩频率(例如与缩短时隙内的信息码元数相等的扩频率)的块扩频。例如,在前半的缩短时隙中,可以在码元#0和#2的各自中应用最大扩频率为12的CS扩频,在码元#0和#2间应用最大扩频率为2的块扩频。针对CS扩频和块扩频,参照图10而如后所述。
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那样,在各缩短TTI由4个码元构成的情况下,可以在相邻的缩短TTI间共用至少一个码元。图7B中,在通常时隙内的2个缩短TTI间,共用通常时隙内的中央的码元(码元#3)。在图7B中,各缩短TTI由前半和后半的缩短时隙构成,在缩短时隙间应用跳频。在此,在共用码元#3的2个缩短TTI间,跳频的图案也可以反转。
在图7B中也同样地,在各缩短时隙中设置至少一个DMRS码元。此外,图7B中,在通常时隙内的2个缩短TTI间,共用DMRS码元#3。像这样,在多个缩短TTI中共用同一DMRS码元的情况下,该多个缩短TTI的DMRS可以通过循环移位和/或梳齿状的子载波配置(Comb,梳齿)进行复用。此外,图7B中,虽未图示,但同一信息码元也可以在多个缩短TTI间被共用。该多个缩短TTI的UCI也可以通过Comb进行复用。
需要说明的是,图7A和7B仅为例示,不限于此。例如,通常TTI内包含的缩短TTI的数量不限于此。此外,缩短TTI内的跳频不限于在前半和后半的缩短时隙中进行,例如也可以对每1个码元应用跳频。
此外,图7A和7B中,在不同的缩短TTI中,可以不同的用户终端发送PUCCH,也可以同一用户终端发送PUCCH。此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将图7A和7B所示的结构例进行组合。例如,可以在前半的通常时隙中,如图7A所示那样设定一个缩短TTI,后半的通常时隙中,如图7B所示那样设定2个缩短TTI,也可以与此相反地设定。
图8是示出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新PF的第二结构例的图。图8A中,示出各缩短TTI由7个码元构成的情况,图8B中,示出各缩短TTI由4个码元构成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以与图7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而说明图8。
如图8A和8B所示那样,新PF也可以由每个缩短时隙1个以上的PRB构成。例如,图8A和8B中,新PF由每个缩短时隙2个PRB构成。与通常TTI的PF相比,新PF减少了信息码元数,因此有效载荷减少(或者由编码或扩频得到的编码增益或扩频处理增益减少)。如8A和8B所示那样,通过将新PF沿着频率方向扩展,能够弥补因信息码元的减少而导致的有效载荷的减少(或者改善由编码或扩频得到的编码增益或扩频处理增益)。
图9是示出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新PF的第三结构例的图。图9A中,示出各缩短TTI由7个码元构成的情况,图9B中,示出各缩短TTI由4个码元构成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以与图7和8的不同之处为中心而说明图9。
设想在通常TTI的最终码元中发送小区固有或者用户终端固有的SRS。因此,如图9A和9B所示那样,在通过包含SRS码元的缩短TTI来发送PUCCH的情况下,该缩短TTI中,也可以应用省略最终码元的缩短格式(Shortened format)。需要说明的是,未省略最终码元的格式也可以称为通常格式(Normal format,正常格式)。此外,缩短格式的缩短TTI的码元数也可以为从通常格式的缩短TTI的码元数减去1而得到的值。
<新PF的扩频例>
在此,针对新PF中的扩频进行详细说明。新PF中,也可以通过以规定的扩频率应用正交扩频(时间和/或频率扩频),将多个用户终端进行码分复用(CDM)。此外,在新PF中,也可以在各码元中应用相位旋转(CS扩频)。图10是示出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新PF中的扩频例的图。
图10A中,示出缩短时隙内的块扩频(正交扩频)例。如图10A所示那样,在缩短时隙中包含多个信息码元的情况下,在该多个信息码元间,进行基于与该多个信息码元的数相等的序列长度(扩频率、码长度)的正交扩频码的扩频。具体而言,用户终端也可以在缩短TTI内的多个信息码元间复制相同UCI(调制码元),对所复制的UCI,利用与缩短时隙的信息码元数(N)相等的长度的正交扩频码[W0,…,WN-1]而进行扩频。
例如,图10A中,缩短TTI内的前半的缩短时隙中包含2个信息码元,后半的缩短时隙中包含3个信息码元。前半的缩短时隙中,可以在码元#0和#2中复制相同UCI,对码元#0的UCI乘以码长度为2的正交扩频码[W0,W1]的W0,对码元#2的UCI乘以W1。同样地,在后半的缩短时隙中,可以在码元#3、#5和#6中复制相同UCI,对码元#3的UCI乘以码长度为3的正交扩频码[W0,W1,W2]的W0,对码元#5的UCI乘以W1,对码元#6的UCI乘以W2
如图10A所示那样,在利用与缩短时隙内的信息码元数相等的序列长度(扩频率、码长度)的正交扩频码而应用块扩频的情况下,能够在该缩短时隙内复用与该信息码元数成比例的数量的用户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扩频也能够在频率(子载波)方向上进行。例如,在利用M个连续的PRB来发送新PF的情况下,利用每个码元12×M个子载波。因此,能够将12×M个子载波分割为N个组,将12×M/N个码元映射于各组,以长度为N的扩频码进行扩频。
图10B中,示出各信息码元中的CS扩频(相位旋转)例。如图10B所示那样,用户终端也可以对缩短TTI内的各信息码元映射不同的UCI(调制码元),在各信息码元的UCI中进行利用规定的长度(扩频率)的CS的CS扩频。例如,图10B中,在前半的缩短时隙中,也可以对码元#0和#2分别映射不同的UCI,并乘以长度为12的CS序列。此外,在后半的时隙中,也可以对码元#3、#5和#6分别映射不同的UCI,乘以序列长度为12的CS序列。
如图10B所示那样,在对缩短TTI内的各信息码元映射不同的UCI而应用CS扩频的情况下,能够与缩短TTI内的信息码元数成比例地增加UCI的有效载荷。
需要说明的是,图10A和10B中,示出各缩短TTI由7个码元构成的情况(参照图7A),但不限于此。图10和10B所示的扩频例也能够适当应用于各缩短TTI由4个码元构成的情况(参照图7B)。此外,如参照图7A进行说明那样,也可以将图10A和10B所示的扩频例进行组合。
<新PF用的PRB索引>
图11是示出第一方式中利用的PRB索引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1A中,示出各缩短TTI由7个码元构成的情况,图11B中,示出各缩短TTI由4个码元构成的情况。此外,图11A和11B内标记的编号设为表示PRB的索引(PRB索引)。此外,图11A和11B中,示出用户终端的支持带域,设为该频带的上部低且下部高,但也可以与此相反。
如图11A所示那样,在缩短TTI由7个码元构成的情况下,在前半的缩短时隙和后半的缩短时隙中,将同一PRB索引标记给以用户终端的中心频率为中心而成为对称的频率位置的PRB。例如,图11A中,PRB索引#1在前半的缩短时隙中被标记给该支持带域的最低频率的PRB,在后半的缩短时隙中被标记给最高频率的PRB。此外,图11A中,从用户终端的支持带域的外侧起按升序来标记PRB索引。
同样地,如图11B所示那样,在缩短TTI由4个码元构成的情况下,在前半的缩短时隙和后半的缩短时隙中,也将同一PRB索引标记给以用户终端的中心频率为中心而成为对称的频率位置的PRB。
此外,如图11B所示那样,在相邻的多个缩短TTI间共用同一码元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共用码元的PRB标记该多个缩短TTI各自的PRB索引。例如,图11B中,对共用码元的最低频率的PRB标记最初的缩短TTI用的PRB索引#2,并且标记第2个缩短TTI用的PRB索引#1。
以上那样的PRB索引nPRB可以例如基于下述式(1)而给出。在此,参数m是根据PUCCH资源而确定的值,参数nx是缩短TTI用的缩短时隙的编号(索引)。此外,NUL RB表示用户终端的上行的支持带域。需要说明的是,PRB索引的赋予方法不限于此。
[数学式1]
Figure BDA0001746506640000171
根据第一方式,通过缩短TTI用的新PF而在缩短TTI内应用跳频,因此能够在得到与缩短TTI的导入相伴的延迟削减效果的同时,防止该PUCCH的性能劣化。
(第二方式)
第二方式中,针对将通常TTI用的PF用于缩短TTI的情况进行说明。第二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在由与通常TTI相比更少的码元数构成的缩短TTI中,经由PUCCH而发送UCI。具体而言,该用户终端利用通常TTI用的PF中的一部分来发送缩短TTI的UCI,对构成该缩短TTI的至少一个码元映射DMRS。
<基于PF1/1a/1b/3的第一结构例>
如参照图5C进行说明那样,在缩短TTI由与通常时隙相同的码元数(通常CP的情况下为7个码元)构成的情况下,即使在现有的PF1/1a/1b/3中也能够维持时间方向的扩频码的正交性,能够适当地复用多个用户终端。因此,用户终端设定与通常时隙相同的码元数的缩短TTI,对该缩短TTI应用PF1/1a/1b/3。
图12是示出基于第二方式所涉及的PF1/1a/1b的第一结构例的图。如图12所示那样,第一结构例中,仅允许与通常时隙相同的码元数的缩短TTI(即0.5ms的缩短TTI),不允许与通常时隙不同的码元数的缩短TTI。如图12所示那样,对0.5ms的缩短TTI,应用1ms的通常TTI的前半(或者后半)的通常时隙的PF1/1a/1b/3的结构。
图12A中,示出对于0.5ms的缩短TTI的PF1/1a/1b的应用例。图12A中,对缩短TTI内的4个信息码元,应用基于序列长度为12的CS序列的CS扩频(相位旋转)、和基于序列长度为4的正交序列的正交扩频(时间扩频)(即应用扩频率为48的扩频码)。此外,对3个DMRS码元,应用相位旋转和序列长度为3的正交扩频码,其中,所述相位旋转是利用定义为1个PRB用的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Correlation,恒幅零自相关)序列,且作为PF1/1a/1b的PUCCH资源索引的函数而确定的。也能够对3个DMRS码元应用由PUCCH资源索引的函数所确定的序列长度为3的正交扩频码,改善在同一PRB中复用的用户间的正交性。
图12B中,示出对于0.5ms的缩短TTI的PF3的应用例。图12B中,对缩短TTI内的5个信息码元,应用基于序列长度为5的正交序列的正交扩频(时间扩频)(即应用扩频率为5的扩频码)。另一方面,对2个DMRS码元,映射对定义为1个PRB用的CAZAC序列应用作为PF3的PUCCH资源索引的函数而确定的相位旋转所得到的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对2个DMRS码元,也能够应用由PUCCH资源索引的函数所确定的序列长度为2的正交扩频码,改善在同一PRB中复用的用户间的正交性。
根据基于PF1/1a/1b/3的第一结构例,通过仅允许0.5ms的缩短TTI,即使不导入新PF,也能够利用现有的PF1/1a/1b/3,能够沿用现有的PF的生成电路。因此,能够在不施加新的设计负载的情况下,得到与0.5ms的缩短TTI的导入相伴的延迟削减效果。
<基于PF1/1a/1b/3的第二结构例>
如参照图5B进行说明那样,在缩短TTI由与通常时隙相比更少的码元数(例如4个码元)构成的情况下,设想在现有的PF1/1a/1b/3中无法维持时间方向的扩频码的正交性。另一方面,如果导入与缩短TTI内的码元数相应的序列长度的正交扩频码,则即使在缩短TTI由与通常时隙相比更少的码元数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时间方向的扩频码的正交性。
因此,在与通常时隙不同的码元数的缩短TTI中,可以导入与该缩短TTI内的信息码元数(或者DMRS码元数)相应的序列长度的扩频码。图13是示出基于第二方式所涉及的PF1/1a/1b的第二结构例的图。如图13所示那样,第二结构例中,也允许与通常时隙不同的码元数的缩短TTI。
图13A中,示出对于由4个码元构成的缩短TTI的PF1/1a/1b的应用例。图13A中,对缩短TTI内的2个信息码元,应用基于序列长度为12的CS序列的CS扩频(相位旋转)、和基于序列长度为2的正交序列的正交扩频(时间扩频)(即应用扩频率为24的扩频码)。此外,对2个DMRS码元,应用相位旋转,所述相位旋转是利用定义为1个PRB用的CAZAC序列,且作为PF1/1a/1b的PUCCH资源索引的函数而确定的。对2个DMRS码元,也能够应用由PUCCH资源索引的函数所确定的序列长度为2的正交扩频码,改善在同一PRB中复用的用户间的正交性。
图13B中,示出对于由4个码元构成的缩短TTI的PF3的应用例。图13B中,对缩短TTI内的3个信息码元,应用基于序列长度为3的正交序列的正交扩频(时间扩频)(即应用扩频率为3的扩频码)。另一方面,对1个DMRS码元,映射对定义为1个PRB用的CAZAC序列应用了作为PF3的PUCCH资源索引的函数而确定的相位旋转的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图13中,示出对于由4个码元构成的缩短TTI的PF1/1a/1b/3的应用例,但构成缩短TTI的码元数不限于此,也可以适当变更而应用。构成缩短TTI的码元数只要与构成通常时隙的码元数不同即可,可以少或者多。
例如,图13A中,缩短TTI由3个码元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对1个DMRS码元应用基于序列长度为12的CS序列的CS扩频(即可以应用扩频率为12的扩频码)。此外,图13B中,在缩短TTI由3个码元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对2个信息码元应用基于序列长度为2的正交序列的正交扩频(时间扩频)(即也可以应用扩频率为2的扩频码)。
像这样,在基于PF1/1a/1b/3的第二结构例中,根据缩短TTI内的信息码元数,变更与该信息码元相乘的扩频码的序列长度(扩频率、符号长度)。因此,缩短TTI在由与通常时隙不同的码元数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时间方向的正交性,能够在同一PRB中复用多个用户终端。其结果是,能够削减基于PUCCH的开销。
图14是示出基于PF1/1a/1b/3的第二结构例中的缩短TTI的设定例的图。如图14A和14B所示那样,通常TTI内的全部缩短TTI也可以由4个码元构成。图14A中,示出基于PF1/1a/1b的缩短TTI的设定例,图14B中,示出基于PF3的缩短TTI的设定例。
在基于PF1/1a/1b的情况下,如图14A所示那样,在通常时隙内的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间,共用DMRS码元(码元#3)。具体而言,用户终端在通常时隙内的前半或者后半中任一个缩短TTI中发送PUCCH的情况下,均利用码元#3而发送DMRS。
图14A的码元#3中,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的DMRS也可以通过循环移位(CS)或者Comb(梳齿)而进行复用。具体而言,也可以对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的DMRS乘以不同的CS索引的CS序列。或者,也可以对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的DMRS分配不同的Comb(梳齿)。
另一方面,在基于PF3的情况下,如图14B所示那样,在通常时隙内的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间,共用信息码元(码元#3)。具体而言,用户终端在通常时隙内的前半或者后半中任一个缩短TTI中发送PUCCH的情况下,均利用码元#3而发送UCI。图14B的码元#3中,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的UCI也可以通过Comb(梳齿)而进行复用。
图15是示出基于PF1/1a/1b/3的第二结构例中的缩短TTI的另一设定例的图。如图15A和15B所示那样,通常TTI内的缩短TTI也可以由3个或4个码元构成。图15A中,示出基于PF1/1a/1b的缩短TTI的设定例,图15B中,示出基于PF3的缩短TTI的设定例。
在基于PF1/1a/1b的情况下,如图15A所示那样,通常时隙内的前半的缩短TTI中包含2个信息码元和2个DMRS码元。另一方面,后半的缩短TTI中包含2个信息码元和1个DMRS码元。图15A中,在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间DMRS码元数不同,因此也可以对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的DMRS应用不同的序列长度(扩频率)的扩频码。
例如,图15A中,前半的缩短TTI中,对DMRS应用基于序列长度为12的CS序列的CS扩频和基于序列长度为2的正交序列的正交扩频(即扩频率为24的扩频码)。另一方面,后半的缩短TTI中,对DMRS,仅应用基于序列长度为12的CS序列的CS扩频(即应用扩频率为12的扩频码)。
另一方面,在基于PF3的情况下,如图15B所示那样,通常时隙内的前半的缩短TTI中包含3个信息码元和1个DMRS码元。另一方面,后半的缩短TTI中包含2个信息码元和1个DMRS码元。图15B中,在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间信息码元数不同,因此也可以对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的UCI应用不同的序列长度(扩频率)的扩频码。
例如,图15B中,前半的缩短TTI中,对UCI应用基于序列长度为3的正交序列的正交扩频(即应用扩频率为3的扩频码)。另一方面,后半的缩短TTI中,对UCI,应用基于序列长度为2的正交序列的正交扩频(即应用扩频率为2的扩频码)。
需要说明的是,图15A和15B中,通常时隙内的前半的缩短TTI由4个码元构成,后半的缩短TTI由3个码元构成,但也可以前半的缩短TTI由3个码元构成,后半的缩短TTI由4个码元构成。
<基于PF2/2a/2b/4/5的结构例>
如参照图6B和6C而进行说明那样,将现有的PF2/2a/2b/4/5应用于缩短TTI的情况下,根据缩短TTI内的信息码元数而变更有效载荷。另一方面,由于不会如PF1/1a/1b/3那样产生时间方向的正交性的问题,PF2/2a/2b/4/5能够应用于与通常时隙相同的码元数的缩短TTI、和与通常时隙不同的码元数的缩短TTI这两者。
图16是示出基于第二方式所涉及的PF2/2a/2b/4/5的结构例的图。图16中,作为一个例子,示出由与通常时隙相比更少的码元数构成的缩短TTI,但本结构例也能够应用于与通常时隙相同的码元数的缩短TTI。
图16A中,示出对于由4个码元构成的缩短TTI的PF2/2a/2b的应用例。图16A中,对缩短TTI内的3个信息码元,分别映射不同的UCI,在同一信息码元内,应用基于序列长度为12的CS序列的CS扩频(相位旋转)(即应用扩频率为12的扩频码)。此外,对缩短TTI内的1个DMRS码元,应用对1个PRB量的CAZAC序列作为PF2的PUCCH资源索引的函数、或者所复用的HARQ-ACK的函数而确定的相位旋转。
图16B中,示出对于由4个码元构成的缩短TTI的PF4的应用例。图16B中,对各PRB的缩短TTI内的3个信息码元,分别映射不同的UCI,未应用扩频。此外,对缩短TTI内的1个DMRS码元,也未应用扩频。
图16C中,示出对于由4个码元构成的缩短TTI的PF5的应用例。图16A中,对缩短TTI内的3个信息码元,分别映射不同的UCI,在同一信息码元内,应用基于序列长度为12的CS序列的CS扩频(相位旋转)(最大扩频率为2)。此外,对缩短TTI内的1个DMRS码元,应用对1个PRB量的CAZAC序列作为PF5的PUCCH资源索引的函数而确定的相位旋转。
如图16A和16C所示那样,在将PF2/2a/2b/5应用于缩短TTI的情况下,与应用于通常TTI的情况同样地,能够进行扩频和用户复用。此外,如图16B所示那样,在将PF4应用于缩短TTI的情况下,与应用于通常TTI的情况同样地,能够利用多个PRB。
图17是示出基于PF2/2a/2b/4/5的结构例中的缩短TTI的设定例的图。如图17A~17C所示那样,通常TTI内的全部缩短TTI也可以由4个码元构成。图17A中,示出基于PF2/2a/2b的结构例,图17B中,示出基于PF4的结构例,图17C中,示出基于PF5的结构例。
在基于PF2/2a/2b的情况下,如图17A所示那样,在通常时隙内的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间,共用信息码元(码元#3)。具体而言,用户终端在通常时隙内的前半或者后半中任一个缩短TTI中发送PUCCH的情况下,均利用码元#3而发送UCI。图17A的码元#3中,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的UCI也可以通过Comb(梳齿)而进行复用。
另一方面,在基于PF4、5的情况下,如图17B、17C所示那样,在通常时隙内的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间,共用DMRS码元(码元#3)。具体而言,用户终端在通常时隙内的前半或者后半中任一个缩短TTI中发送PUCCH的情况下,均利用码元#3而发送DMRS。
在图17B和17C的码元#3中,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的DMRS可以通过循环移位(CS)或者Comb(梳齿)而进行复用。具体而言,也可以对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的DMRS乘以不同的CS索引的CS序列。或者,也可以对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的DMRS分配不同的Comb(梳齿)。
图18是示出基于PF2/2a/2b/4/5的结构例中的缩短TTI的另一设定例的图。如图18A~18C所示那样,通常TTI内的缩短TTI也可以由3个或4个码元构成。图18A中,示出基于PF2/2a/2b的结构例,图18B中,示出基于PF4的结构例,图18C中,示出基于PF5的结构例。
在基于PF2/2a/2b的情况下,如图18A所示那样,通常时隙内的前半的缩短TTI中包含3个信息码元和1个DMRS码元。另一方面,后半的缩短TTI中包含2个信息码元和1个DMRS码元。图18A中,在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间信息码元数不同,因此在前半和后半的缩短TTI中,UCI的有效载荷不同。
另一方面,在基于PF4/5的情况下,如图18B/18C所示那样,通常时隙内的前半的缩短TTI中包含3个信息码元和1个DMRS码元。另一方面,后半的缩短TTI中,在PF4/5原本的情况下不含DMRS码元,因此也可以将码元#4从信息码元变更为DMRS码元。由此,后半的缩短TTI中也包含DMRS码元,因此能够适当进行后半的缩短TTI的UCI的解调(信道估计)。
需要说明的是,图18中,通常时隙内的前半的缩短TTI由4个码元构成,后半的缩短TTI由3个码元构成,但也可以前半的缩短TTI由3个码元构成,后半的缩短TTI由4个码元构成。
如以上那样,第二方式中,将现有的PUCCH格式应用于缩短TTI,因此能够减轻用于得到与缩短TTI的导入相伴的延迟削减效果的设计负载。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为,在基于PF1/1a/1b/3的情况下,仅允许与通常时隙相同的码元数(例如通常CP中为7个码元,扩展CP中为6个码元)的缩短TTI,在基于PF2/2a/2b/4/5的情况下,允许与通常时隙相比更少码元数(例如3个或4个码元)的缩短TTI。该情况下,设定了缩短TTI的用户终端也可以在进行PF1/1a/1b/3发送的情况下,发送与通常时隙相同的码元数的缩短TTI,在进行PF2/2a/2b/4/5发送的情况下,发送与通常时隙相比更少的码元数的缩短TTI。
或者,发送与通常时隙相比更少的码元数的缩短TTI的用户终端也可以设为与UCI(SR、HSRQ-ACK、CQI等)的内容无关地利用PF2/2a/2b/4/5中任一者进行发送。在该情况下,可以设为不是如以往那样根据UCI的内容而变更所应用的PF,而是在以规定的TTI长度发送PUCCH的情况下,与其UCI的内容无关地利用规定的PF。
(第三方式)
第三方式中,针对利用缩短TTI而发送PUCCH的条件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方式也可以与第一和第二方式中任一者进行组合。第三方式中,用户终端可以通过例如以下的条件(1)-(3)中任一者,决定进行利用缩短TTI的PUCCH发送。
(1)在利用高层信令设定(Configure)缩短TTI的PUCCH发送和其TTI长度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也可以始终利用缩短TTI而发送PUCCH。在该情况下,无论条件如何,均利用缩短TTI而进行PUCCH发送,因此能够将延迟削减效果最大化。
或者,(2)在利用高层信令设定了缩短TTI的PUCCH发送和其TTI长度的情况、且调度缩短TTI的PDSCH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也可以利用缩短TTI而发送PUCCH。该情况下,在调度通常TTI的PDSCH的环境中,能够回退(Fallback)至通常TTI的PUCCH,能够防止连接质量劣化。
或者,(3)在利用高层信令设定缩短TTI的PUCCH发送和其TTI长度的情况、且检测到调度缩短TTI的PDSCH的L1/L2控制信号(PDCCH等)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也可以利用缩短TTI而发送PUCCH。在该情况下,与条件(2)同样地能够防止连接质量劣化,并且,在应用跨载波调度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分离发送接收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载波的控制。
(无线通信系统)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上述各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可以分别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应用。
图1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无线通信系统1中,可以应用将LTE系统的系统带域(例如20MHz)作为1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块(分量载波)一体化而得到的载波聚合(CA)和/或双重连接(DC)。需要说明的是,无线通信系统1也可以被称为SUPER3G、LTE-A(LTE-Advanced)、IMT-Advanced、4G、5G、FRA(FutureRadio Access,未来无线接入)等。
图19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具备:形成宏小区C1的无线基站11、和配置于宏小区C1内且形成比宏小区C1更窄的小型小区C2的无线基站12a~12c。此外,在宏小区C1和各小型小区C2中,配置了用户终端20。
用户终端20能够连接于无线基站11和无线基站12两者。设想用户终端20通过CA或DC同时使用利用不同频率的宏小区C1和小型小区C2。此外,用户终端20能够利用多个小区(CC)(例如6个以上的CC)而应用CA或者DC。
用户终端20与无线基站11之间,能够在相对低的频带(例如2GHz)中利用带宽窄的载波(也被称为现有载波、Legacy carrier等)来进行通信。另一方面,用户终端20与无线基站12之间,可以在相对高的频带(例如3.5GHz、5GHz等)中利用带宽宽的载波,也可以利用与无线基站11之间相同的载波。需要说明的是,各无线基站所利用的频带的结构不限于此。
无线基站11与无线基站12之间(或者2个无线基站12间)设为有线连接(例如遵照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通用公共射频接口)的光纤、X2接口等)或者无线连接的结构。
无线基站11和各无线基站12分别连接于上位站装置30,经由上位站装置30而连接于核心网络40。需要说明的是,上位站装置30中,包含例如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不限于此。此外,各无线基站12也可以经由无线基站11而连接于上位站装置30。
需要说明的是,无线基站11是具有相对宽的覆盖的无线基站,也可以被称为宏基站、汇聚节点、eNB(eNodeB)、发送接收点等。此外,无线基站12是具有局部覆盖的无线基站,也可以别称为小型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HeNB(Home eNodeB,家庭演进节点B)、RRH(Remote Radio Head,远程无线头)、发送接收点等。以下,在不区别无线基站11和12的情况下,总称为无线基站10。
各用户终端20是支持LTE、LTE-A等各种通信方式的终端,不仅可以包括移动通信终端,还可以包括固定通信终端。
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连接),对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连接)。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频带(子载波),并将数据映射于各子载波而进行通信的多重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将系统带宽对每个终端分割为由1个或者连续的资源块形成的带域,并通过使多个终端利用彼此不同的带域从而减少终端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上行和下行的无线接入方式不限于这些的组合,也可以在上行链路中利用OFDMA。
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下行链路的信道,利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下行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广播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下行L1/L2控制信道等。通过PDSCH,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等。此外,通过PBCH,传输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主信息块)。
下行L1/L2控制信道包括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ICH(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等。通过PDCCH,传输包含PDSCH和PUSCH的调度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等。通过PCFICH,传输在PDCCH中利用的OFDM码元数。通过PHICH,传输对于PUSCH的HARQ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EPDCCH与PDSCH(下行共享数据信道)被频分复用,与PDCCH同样地用于DCI等的传输。
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上行链路的信道,利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上行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行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等。通过PUSCH,传输用户数据、高层控制信息。包含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或无线质量信息(CQI)等中的至少一者的上行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行链路控制信息)通过PUSCH或者PUCCH而传输。通过PRACH,传输用于与小区建立连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无线基站>
图2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无线基站10具备: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呼叫处理单元105、和传输路径接口106。需要说明的是,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可以分别构成为分别包含1个以上。
关于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10向用户终端20发送的用户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而输入至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关于用户数据,进行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Radio Link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重发控制等的RLC层的发送处理、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重发控制(例如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发请求)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等发送处理,并转发给发送接收单元103。此外,关于下行控制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或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等发送处理,并转发给发送接收单元103。
发送接收单元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对每个天线进行预编码而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并发送。通过发送接收单元103进行了频率变换的无线频率信号通过放大器单元102而放大,从发送接收天线101发送。
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公共认知而说明的发送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者发送接收装置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发送接收单元103可以以一体的发送接收单元的形式构成,也可以由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构成。
另一方面,针对上行信号,将通过发送接收天线101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通过放大器单元102放大。发送接收单元103接收被放大器单元102放大的上行信号。发送接收单元103将接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输出给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此外,发送接收单元103在由与通常TTI(第一TTI)相比更少的码元数构成的缩短TTI(第二TTI)中,经由PUCCH而接收UCI。此外,发送接收单元103接收用于该UCI的解调的DMRS。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对所输入的上行信号中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DFT:Inverse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和PDCP层的接收处理,并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而转发给上位站装置30。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释放等呼叫处理、或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或无线资源的管理。
传输路径接口106经由规定的接口而与上位站装置30发送接收信号。此外,传输路径接口106也可以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遵照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通用公共射频接口)的光纤、X2接口)而与相邻无线基站10发送接收信号(回程信令(backhaulsignaling))。
图2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1中,主要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无线基站1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必须的其他功能块。如图21所示那样,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具备控制单元3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映射单元303、和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
控制单元301实施无线基站10整体的控制。控制单元301控制例如基于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的下行信号的生成、或基于映射单元303的信号的映射、基于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的上行信号的接收处理(例如解调等)。
具体而言,控制单元301基于从用户终端20报告的信道状态信息(CSI),进行下行(DL)信号的发送控制(例如调制方式、编码率、资源分配(调度)等控制)。
此外,控制单元301控制用于下行信号的接收和/或上行信号的发送的传输时间间隔(TTI)。控制单元301设定作为1ms的通常TTI或者/和与通常TTI相比更短的缩短TTI。针对缩短TTI的结构例和设定例,如参照图2和3说明那样。控制单元301可以对用户终端20,通过(1)隐式的通知、或者利用(2)RRC信令、(3)MAC信令、(4)PHY信令中的至少一者的显示的通知,指示缩短TTI的设定。
具体而言,控制单元301可以设定由与通常时隙相同的码元数(例如通常CP的情况下为7个码元)构成的缩短TTI,也可以设定由与通常时隙不同的码元数(例如4个码元或3个码元)构成的缩短TTI。此外,控制单元301也可以设定通常TTI内的相同码元数(例如7个或者4个码元等)的多个缩短TTI,也可以在通常TTI内设定不同的码元数(例如7、3和4个码元的组合等)的多个缩短TTI。
控制单元301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公共认知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装置构成。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令而生成下行信号(包含下行数据信号、下行控制信号),输出给映射单元303。具体而言,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包含利用上述高层信令的通知信息(控制信息)或用户数据的下行数据信号(PDSCH),输出给映射单元303。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包含上述DCI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EPDCCH),输出给映射单元303。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CRS、CSI-RS等下行参考信号,输出给映射单元303。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公共认知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信号生成电路或者信号生成装置。
映射单元3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令,将通过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的下行信号映射至规定的无线资源,输出给发送接收单元103。映射单元3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公共认知而说明的映射器、映射电路或者映射装置。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对从用户终端20发送的上行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具体而言,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利用各缩短TTI(或者各缩短时隙)中接收到的DMRS,对在各缩短TTI(或者各缩短时隙)中经由PUCCH而接收的UCI进行解调。处理结果被输出至控制单元301。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公共认知而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者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测量器、测量电路或者测量装置构成。
<用户终端>
图2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用户终端20具备: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2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和应用单元205。
将通过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通过放大器单元202放大。各发送接收单元203接收被放大器单元202放大的下行信号。发送接收单元203将接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输出给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对所输入的基带信号,进行FFT处理、或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下行数据(用户数据)被转发给应用单元205。应用单元205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更高的层相关的处理等。此外,下行链路的数据之中,广播信息也被转发至应用单元205。
另一方面,针对上行数据,从应用单元205输出给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或信道编码、速率匹配、删截、离散傅里叶变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IFFT处理等,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203。针对UCI,也进行信道编码、速率匹配、删截、DFT处理、IFFT处理等,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203。
发送接收单元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并发送。通过发送接收单元203进行了频率变换的无线频率信号通过放大器单元202而放大,从发送接收天线201发送。
此外,发送接收单元203在由与通常TTI(第一TTI)相比更少的码元数构成的缩短TTI(第二TTI)中,经由PUCCH而发送UCI。此外,发送接收单元203发送用于该UCI的解调的DMRS。
发送接收单元2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公共认知而说明的发送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者发送接收装置。此外,发送接收单元203可以以一体的发送接收单元的形式构成,也可以由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构成。
图2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3中,主要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用户终端2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必须的其他功能块。如图23所示那样,用户终端20所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具备:控制单元4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映射单元403、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和测量单元405。
控制单元401实施用户终端20整体的控制。控制单元401控制例如利用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的信号的生成、或利用映射单元403的信号的映射、利用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的信号的接收处理。
此外,控制单元401控制用于下行(DL)信号的接收和/或上行(UL)信号的发送的传输时间间隔(TTI)。控制单元301设定作为1ms的通常TTI或者/和与通常TTI相比更短的缩短TTI。针对缩短TTI的结构例和设定例,如参照图2和3说明那样。控制单元401可以基于来自无线基站10的(1)隐式的通知、或者利用(2)RRC信令、(3)MAC信令、(4)PHY信令中的至少一者的显式的通知,设定(检测)缩短TTI。
具体而言,控制单元401也可以设定由与通常时隙相同的码元数(例如通常CP的情况下为7个码元)构成的缩短TTI,也可以设定由与通常时隙不同的码元数(例如4个码元或3个码元)构成的缩短TTI。此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设定通常TTI内的相同码元数(例如7个或者4个码元等)的多个缩短TTI,也可以在通常TTI内设定不同的码元数(例如7、3和4个码元的组合等)的多个缩短TTI。
此外,控制单元401控制利用如以上那样设定的利用缩短TTI中的PUCCH的UCI的发送。具体而言,控制单元401也可以控制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映射单元403、发送接收单元203,使得通过在缩短TTI内的缩短时隙间跳频的PRB来发送UCI,对构成缩短时隙的至少一个码元映射DMRS(第一方式)。此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基于该缩短时隙的编号来决定在缩短TTI内的缩短时隙间跳频的PRB(第一方式)。
此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控制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映射单元403、发送接收单元203,使得利用通常TTI用的PUCCH格式(PF1/1a/1b/2/2a/2b/3/4/5)中的一部分来发送缩短TTI的UCI,对构成该缩短TTI中的至少一个码元映射DMRS(第二方式)。
此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在缩短TTI内应用基于正交扩频码的正交扩频(时间和/或频率扩频)。具体而言,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在映射UCI的缩短时隙内的多个码元间中,应用基于与该多个码元的树龄相等长度的正交扩频码的时间扩频(例如图10A)。此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在利用M(M≥1)个以上的PRB的PF(例如新PF、PF4等)中,将12×M个子载波分割为N个组,利用序列长度为N的正交扩频码来应用频率扩频。
此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在缩短TTI内的各码元中应用相位旋转。具体而言,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在映射UCI或者DMRS的码元的子载波间,应用基于循环移位(CS)的扩频(相位旋转)(例如图10B)。
此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在多个缩短TTI中共用同一码元的情况下,利用Comb(梳齿)或者循环移位,在该同一码元中复用该多个缩短TTI各自的DMRS(例如图7B、14A、17B、17C)。此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在多个缩短TTI中共用同一码元的情况下,利用Comb(梳齿),在该同一码元中复用该多个缩短TTI各自的UCI(例如图14B、17A)。
此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利用每个时隙多个资源块而发送UCI(例如图8A、8B、16B、17B、18B)。
此外,控制单元401在通常TTI的最终码元中发送探测参考信号(SRS)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包含该最终码元的缩短TTI应用省略该最终码元的格式(例如图9A、9B)。
此外,控制单元401可以控制使得,(1)在利用高层信令设定(Configure)缩短TTI的PUCCH发送和其TTI长度的情况下,始终利用缩短TTI而发送PUCCH(利用第一或者第二方式的PF)(第三方式)。
或者,控制单元401可以控制使得,(2)在利用高层信令设定了缩短TTI的PUCCH发送和其TTI长度的情况、且调度缩短TTI的PDSCH的情况下,利用缩短TTI而发送PUCCH(利用第一或者第二方式的PF)(第三方式)。
或者,控制单元401可以控制使得,(3)在利用高层信令设定了缩短TTI的PUCCH发送和其TTI长度的情况、且检测到调度缩短TTI的PDSCH的L1/L2控制信号(PDCCH等)的情况下,利用缩短TTI而发送PUCCH(利用第一或者第二方式的PF)(第三方式)。
控制单元401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公共认知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装置构成。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令,生成(例如编码、速率匹配、删截、调制等)上行信号(包含上行数据信号、上行控制信号),输出给映射单元403。
具体而言,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对UCI进行编码,通过规定的调制方式(例如BPSK、QPSK)进行调制,按照控制单元401的指令进行扩频。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生成用于UCI的解调(信道估计)的DMRS,按照控制单元401的指令进行扩频,输出给映射单元403。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公共认知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信号生成电路或者信号生成装置。
映射单元4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令,将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中生成的UL信号(上行控制信号和/或上行数据信号)映射至无线资源,向发送接收单元203输出。映射单元4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公共认知而说明的映射器、映射电路或者映射装置。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对下行信号(包含下行控制信号、下行数据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将从无线基站10接收到的信息输出给控制单元401。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将例如广播信息、系统信息、利用RRC信令等高层信令的控制信息、DCI等输出给控制单元401。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公共认知而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者信号处理装置构成。此外,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能够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接收单元。
测量单元405基于来自无线基站10的参考信号(例如CSI-RS),测量信道状态,将测量结果输出给控制单元401。需要说明的是,信道状态的测量可以对每个CC进行。
测量单元405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公共认知而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者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测量器、测量电路或者测量装置构成。
<硬件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利用的框图示出功能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结构部)可以通过硬件和/或软件的任意组合而实现。此外,各功能块的实现单元没有特别限制。即,各功能块可以通过物理上结合的1个装置实现,也可以将物理上分离的2个以上的装置有线或者无线地连接、并通过这些多个装置实现。
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用户终端等也可以作为进行本发明中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处理的计算机而发挥功能。图2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上述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也可以构成为在物理上包含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存储装置1003、通信装置1004、输入装置1005、输出装置1006、总线1007等的计算机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装置”这一表达能够替换为电路、设备、单元等。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的硬件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包含一个或多个图中示出的各装置,也可以构成为不含一部分装置。
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中的各功能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即通过在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等硬件上读入规定的软件(程序),处理器1001进行运算,控制基于通信装置1004的通信、或存储器1002和存储装置1003中的数据的读取和/或写入,从而实现。
处理器1001例如使操作系统进行操作从而控制计算机整体。处理器1001可以由包含与周边装置的接口、控制装置、运算装置、寄存器等的中央处理装置(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构成。例如上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204)、呼叫处理单元105等也可以通过处理器1001而实现。
此外,处理器1001也可以将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或数据从存储装置1003和/或通信装置1004中读取至存储器1002,按照这些来执行各种处理。作为程序,利用使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操作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程序。例如用户终端20的控制单元401也可以被容纳于存储器1002中,通过利用处理器1001操作的控制程序而实现,针对其他功能块,也可以同样地实现。
存储器1002是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可以由例如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可擦写可编程ROM)、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访问存储器)等中的至少一者构成。存储器1002也可以称为寄存器、缓存(cache)、主存储器(主存储装置)等。存储器1002能够保存用于实施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可执行的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等。
存储装置1003是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也可以由例如CD-ROM(Compact DiscROM)等光盘、硬盘驱动器、软盘、光磁盘、闪存等中的至少一者构成。存储装置1003也可以称为辅助存储装置。
通信装置1004是用于经由有线和/或无线网络而进行计算机间的通信的硬件(发送接收设备),例如也称为网络设备、网络控制器、网卡、通信模块等。例如,上述发送接收天线101(201)、放大器单元102(202)、发送接收单元103(203)、传输路径接口106等也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004而实现。
输入装置1005是接受来自外部的输入的输入设备(例如键盘、鼠标等)。输出装置1006是实施向外部的输出的输出设备(例如显示器、扬声器等)。需要说明的是,输入装置1005和输出装置1006也可以是形成为一体的结构(例如触控面板)。
此外,处理器1001或存储器1002等各装置通过用于通信信息的总线1007而连接。总线1007也可以由单一的总线构成,也可以在装置间由不同的总线构成。
此外,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也可以包含微处理器、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设备)、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硬件而构成,通过该硬件,也可以实现各功能块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例如,处理器1001也可以通过这些硬件中的至少一者而实际实装。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术语和/或理解本说明书所需的术语,也可以与具有相同或类似含义的术语进行替换。例如,信道和/或码元也可以为信号(信令)。此外,信号也可以为消息。此外,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也可以称为小区、频率载波、载波频率等。
此外,无线帧也可以在时域中由一个或多个期间(帧)构成。构成无线帧的该1个或多个各期间(帧)也可以称为子帧。进一步,子帧也可以在时域中由一个或多个时隙构成。进一步,时隙也可以在时域中由一个或多个码元(OFDM码元、SC-FDMA码元等)构成。
无线帧、子帧、时隙和码元均表示传输信号时的时间单位。无线帧、子帧、时隙和码元也可以分别使用所对应的其他名称。例如,1个子帧也可以称为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多个连续的子帧也可以称为TTI,1个时隙也可以称为TTI。即,子帧或TTI也可以是现有的LTE中的子帧(1ms),也可以是与1ms相比更短的期间(例如1-13个码元),也可以是与1ms相比更长的期间。
在此,TTI是指例如无线通信中的调度的最小时间单位。例如,在LTE系统中,无线基站对各用户终端进行以TTI单位分配无线资源(各用户终端中能够使用的频带宽或发送功率等)的调度。需要说明的是,TTI的定义不限于此。
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是时域和频域的资源分配单位,也可以在频域中包含一个或多个连续的副搬运波(子载波(subcarrier))。此外,RB也可以在时域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码元,也可以为1个时隙、1个子帧或者1个TTI的长度。1个TTI、1个子帧也可以分别由一个或多个资源块构成。需要说明的是,RB也可以称为物理资源块(PRB:Physical RB)、PRB对、RB对等。
此外,资源块也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资源元素(RE:Resource Element)构成。例如1个RE也可以为1个子载波和1个码元的无线资源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无线帧、子帧、时隙和码元等结构仅为例示。例如,无线帧中包含的子帧的数量、子帧中包含的时隙的数量、时隙中包含的码元和RB的数量、RB中包含的子载波的数量、以及TTI内的码元数、码元长度、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长度等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此外,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参数等也可以以绝对值表示,也可以以从规定值起算的相对值表示,还可以以对应的其他信息表示。例如,无线资源也可以通过规定的索引来指示。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信号等也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任意不同技术来表示。例如,遍及上述说明整体而提及的数据、命令、指令、信息、信号、比特、码元、码片(chip)等也可以通过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性粒子、光场或光子、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来表示。
此外,软件、命令、信息等也可以经由传输介质而发送接收。例如,在使用有线技术(同轴线缆、光纤线缆、双绞线和数字订户专线(DSL)等)和/或无线技术(红外线、微波等)而从网站、服务器、或其他远程源(remote source)发送软件的情况下,这些有线技术和/或无线技术包括在传输介质的定义内。
此外,本说明书中的无线基站可以用用户终端替换。例如,针对将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间的通信替换为多个用户终端间的通信(D2D:Device-to-Device,设备对设备)而得到的结构,也可以应用本发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该情况下,也可以将上述无线基站10所具有的功能设为用户终端20所具有的结构。此外,“上行”或“下行”等表达可以被替换为“侧(side)”。例如,上行信道也可以被替换为侧信道(side channel)。
同样地,本说明书中的用户终端也可以用无线基站替换。该情况下,可以将上述用户终端20所具有的功能设为无线基站10所具有的结构。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单独利用,也可以组合利用,还可以伴随执行而切换利用。此外,规定的信息的通知(例如“为X”的通知)不限于显式地进行,也可以隐式地(例如通过不进行该规定的信息的通知)进行。
信息的通知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进行。例如信息的通知也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例如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行控制信息))、高层信令(例如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广播信息(MIB(Master InformationBlock,主信息块)、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等)、MAC(Medium Access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信令)、其他的信号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施。此外,RRC信令也可以被称为RRC消息,也可以为例如RRC连接设置(RRCConnectionSetup)消息、RRC连接重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RC连接重设定)消息等。此外,MAC信令可以通过例如MAC控制元素(MAC CE(Control Element,控制元素))来通知。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LTE-A(LTE-Advanced)、LTE-B(LTE-Beyond)、SUPER3G、IMT-Advanced、4G(4th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5G(5th generation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FRA(Future Radio Access,未来无线接入)、New-RAT(Radio Access Technology,无线接入技术)、CDMA2000、UMB(UltraMobile Broadband,超移动宽带)、IEEE 802.11(Wi-Fi(注册商标))、IEEE 802.16(WiMAX(注册商标))、IEEE 802.20、UWB(Ultra-WideBand,超宽带)、Bluetooth(注册商标)、利用其他适当的系统的系统和/或基于这些而扩展的下一代系统。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的处理顺序、时序、流程图等在没有矛盾的情况下,也可以调换顺序。例如,针对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法,以例示性的顺序提示了各种各样的步骤的元素,不限于所提示的特定顺序。
以上,针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可以单独利用,也可以组合利用。本发明在不脱离通过专利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而特定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以修正和变更方式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意义。
本申请基于2016年1月27日提交的日本特愿2016-013684。本文中包括其全部内容。

Claims (8)

1.一种终端,具备:
控制单元,基于对使用由与第一期间相比更少的码元数构成的第二期间的上行控制信道应用的格式、和有没有应用跳频,决定映射解调用参考信号的码元位置;和
发送单元,经由使用所述第二期间的上行控制信道,发送所述解调用参考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中
在对使用所述第二期间的上行控制信道应用第一格式的情况下,当所述跳频为激活时,所述控制单元在子帧内的第一时隙和所述子帧内的第二时隙中,在不同的码元位置上映射所述解调用参考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其中,
在对使用所述第二期间的上行控制信道应用第一格式的情况下,当所述跳频为激活时,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第一时隙中的至少第二个和第五个码元位置、和所述第二时隙中的至少第二个和第六个码元位置上映射所述解调用参考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其中,
当所述跳频为非激活时,所述控制单元在子帧内的第一时隙和所述子帧内的第二时隙中,在相同的码元位置上映射所述解调用参考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其中,
在对使用所述第二期间的上行控制信道应用第一格式的情况下,当所述跳频为非激活时,所述控制单元在第三个、第四个、和第五个码元位置上映射所述解调用参考信号。
6.一种终端的无线通信方法,包含:
基于对使用由与第一期间相比更少的码元数构成的第二期间的上行控制信道应用的格式、和有没有应用跳频,决定映射解调用参考信号的码元位置的步骤;和
经由使用所述第二期间的上行控制信道,发送所述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步骤。
7.一种基站,具备:
控制单元,基于对使用由与第一期间相比更少的码元数构成的第二期间的上行控制信道应用的格式、和有没有应用跳频,判断映射解调用参考信号的码元位置;和
接收单元,经由使用所述第二期间的上行控制信道,接收所述解调用参考信号。
8.一种具备终端和基站的系统,其中,
所述终端具备:
控制单元,基于对使用由与第一期间相比更少的码元数构成的第二期间的上行控制信道应用的格式、和有没有应用跳频,决定映射解调用参考信号的码元位置;和
发送单元,经由使用所述第二期间的上行控制信道,发送所述解调用参考信号,
所述基站具备:
控制单元,基于对使用由与第一期间相比更少的码元数构成的所述第二期间的上行控制信道应用的所述格式、和有没有应用所述跳频,判断映射所述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所述码元位置;和
接收单元,经由使用所述第二期间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接收所述解调用参考信号。
CN201780008930.3A 2016-01-27 2017-01-25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086050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3684 2016-01-27
JP2016-013684 2016-01-27
PCT/JP2017/002426 WO2017130993A1 (ja) 2016-01-27 2017-01-25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5030A CN108605030A (zh) 2018-09-28
CN108605030B true CN108605030B (zh) 2021-12-14

Family

ID=59398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8930.3A Active CN108605030B (zh) 2016-01-27 2017-01-25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01911B2 (zh)
EP (2) EP4221115A1 (zh)
JP (1) JP6865502B2 (zh)
CN (1) CN108605030B (zh)
WO (1) WO20171309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19728B2 (en) * 2012-04-30 2017-11-14 Googl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deduplication of operations to be performed
US10491440B2 (en) * 2016-02-02 2019-11-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and user equipment for performing same
JP6174735B1 (ja) * 2016-02-04 2017-08-0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CN109076522B (zh) * 2016-04-01 2023-05-1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资源许可方法及相应的无线设备、网络节点和介质
TWI663863B (zh) * 2016-08-10 2019-06-21 諾基亞科技公司 用於上行鏈路短傳輸時間區間傳輸之傳訊技術與相關聯方法、裝置、電腦程式産品及電腦可讀媒體
CN109792734B (zh) * 2016-09-29 2023-06-09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多个处理时间或多个传输时间间隔的方法及其装置
KR102602335B1 (ko) * 2017-03-23 2023-11-1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채널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10880058B2 (en) 2017-04-25 2020-12-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CI)
US20180376473A1 (en) 2017-06-23 2018-12-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ng uplink burst channel design
US10554448B2 (en) * 2017-08-10 2020-02-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scheduling of data patterns for shortened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
EP3667971B1 (en) * 2017-08-10 2022-10-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and device therefor
US11212053B2 (en) 2017-08-11 2021-12-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and related signaling
US10956224B1 (en) * 2017-08-29 2021-03-23 Wells Fargo Bank, N.A. Creating augmented hybrid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BR112020009572A2 (pt) * 2017-11-16 2020-11-10 Ntt Docomo, Inc. terminal de usuário e método de radiocomunicação
WO2019140562A1 (en) * 2018-01-17 2019-07-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and phase rotation for sub-physical resource block allocation with two tone modulation
MX2020008407A (es) * 2018-02-15 2020-09-25 Ntt Docomo Inc Terminal de usuario y metodo de comunicacion por radio.
CN112055943A (zh) * 2018-03-07 2020-12-0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475357A (zh) 2018-05-11 2019-11-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帧结构的指示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处理器
US11032812B2 (en) * 2019-03-26 2021-06-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tarting offset for new radio-unlicensed (NR-U) uplink transmission
US20220232606A1 (en) * 2019-05-15 2022-07-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ci) coordination for distributed carrier aggregation (ca) scheduling
US11303477B2 (en) * 2019-10-04 2022-04-12 Mediatek Inc. Enhancement on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7693A (zh) * 2008-02-29 2011-04-1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方法
CN103931126A (zh) * 2011-11-07 2014-07-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4620629A (zh) * 2012-09-12 2015-05-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自适应发送时间间隔(tti)结构的系统和方法
CN107925551A (zh) * 2015-09-02 2018-04-1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13672B2 (en) * 2008-09-12 2014-12-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Efficiently identifying system waveform in uplink transmission
KR101328213B1 (ko) * 2010-02-12 2013-11-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2237963A (zh) * 2010-05-06 2011-11-09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JP2012005075A (ja) * 2010-06-21 2012-01-05 Ntt Docomo Inc 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2759085A1 (en) * 2011-09-21 2014-07-30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JP2013229770A (ja) * 2012-04-26 2013-11-07 Sharp Corp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集積回路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786901B2 (ja) * 2013-06-20 2015-09-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事故通報システム
JP2016013684A (ja) 2014-06-11 2016-01-28 株式会社Okiデータ・インフォテック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US11818717B2 (en) * 2014-12-31 2023-11-1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with massive Carrier Aggregation
US10244378B2 (en) * 2015-01-20 2019-03-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selecting neighboring UE to perform D2D communication
WO2016163623A1 (ko) * 2015-04-08 2016-10-13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7044066A1 (en) * 2015-09-11 2017-03-16 Intel IP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systems
WO2017099521A1 (ko) * 2015-12-10 2017-06-15 엘지전자(주) 짧은 전송 시간 간격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7693A (zh) * 2008-02-29 2011-04-1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方法
CN103931126A (zh) * 2011-11-07 2014-07-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4620629A (zh) * 2012-09-12 2015-05-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自适应发送时间间隔(tti)结构的系统和方法
CN107925551A (zh) * 2015-09-02 2018-04-1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iscussion on specification impact for latency reduction techniques";LG Electronics;《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3 R1-156902》;20151120;全文 *
"Discussion on TTI shortening";ETRI;《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3 R1-157110》;20151120;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65502B2 (ja) 2021-04-28
WO2017130993A1 (ja) 2017-08-03
EP4221115A1 (en) 2023-08-02
EP3410662A4 (en) 2019-09-25
US20190081722A1 (en) 2019-03-14
JPWO2017130993A1 (ja) 2018-12-06
EP3410662A1 (en) 2018-12-05
US11101911B2 (en) 2021-08-24
CN108605030A (zh) 2018-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05030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JP6954841B2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基地局
JP7237862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CN109891974B (zh) 用户终端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7926015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10431816B (zh) 终端、基站以及系统
JP6272371B2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0431903B (zh) 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系统
CN111937456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基站
JPWO2018155619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7096156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11213420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0393029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1699642B (zh) 终端、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系统
WO2019097638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22106810A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CN111869175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9097703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187149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基地局
US11652587B2 (en) Terminal,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to configure a sequence for a reference signal
US11212052B2 (en)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EP3644531A1 (en)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JPWO2019159299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7234139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OA18894A (en) User terminal,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