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92190B - 一种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92190B
CN108592190B CN201810344635.1A CN201810344635A CN108592190B CN 108592190 B CN108592190 B CN 108592190B CN 201810344635 A CN201810344635 A CN 201810344635A CN 108592190 B CN108592190 B CN 1085921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tangular column
air supply
adjusting device
shell
static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446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92190A (zh
Inventor
蔡崇庆
熊朝辉
王华兵
车轮飞
赵建伟
刘俊
胡清华
夏继豪
篮杰
李安桂
霍慧敏
韩欧
唐凯
刘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34463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9219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592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921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921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921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24F13/072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of elongated shape, e.g. between ceiling pane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包括:风机盘管、风管、静压箱,静压箱布置在建筑物的矩形柱上部;可调条缝型出风口包括平动调节装置和转动调节装置,平动调节装置安装于静压箱的壳体底部、并可沿壳体底部表面平移滑动;转动调节装置连接于平动调节装置的一端,并绕连接端可旋转;平动调节装置的平动和/或转动调节装置的转动可控制可调条缝型出风口的风速大小及方向,以实现贴附射流送风。该送风装置通过送风口结构的创新设计,自身内部的配合即可实现0°~180°范围内的风向风速调节以及多种贴附射流送风方式变换,应用场景广泛、自适应能力强、经济成本低。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室内通风技术中,传统的混合通风模式的特点是速度高、动量大和紊流送风,因在建筑空间上容易布置,不占有下部建筑空间(工作区),至今仍然广泛使用。但是,其在送风过程卷吸大量室内空气,工作区一般处于回风或者排风环境中,通风效率、卫生条件相对较差。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发明人已在早期专利CN101988733B中提出了一种方柱面贴附射流的送风方法(如图6所示),通过将送风口和送风口的环形静压箱安装在室内方柱顶部,环形条缝风口出风垂直向下,利用方柱形成贴附效应,将送风气流下送至地面,从而减小送风对室内空气的卷吸来提高混合顶部送风的空气品质和节能效果。
然而,该方法在试验和实践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种种不足:
1、该送风方法中,房间顶部需要布设大量各类型风管管道,每个风管都需设置相应调节阀门,系统复杂、噪音大,控制繁琐,占用空间大;
2、送风口为环抱方柱的环形条缝风口,整体形状为固定,出风口只有垂直向下这一种状态和模式,自身无法实现风速风向的自我调节;
3、实施例1/3对比试验中,需要额外单独设置送风阀或调节风机功率档位,来调节环形条缝出风口风速;实施例1/2对比试验中,需要分别设计两套尺寸不同的静压箱,来调节环形条缝出风口与方柱面距离大小,不利于产业化制造,成本高,适应性差;
4、只能针对于方柱竖直贴壁设置的情况,模式唯一,因房间空间大小、方柱布置位置、与送风目标区域或目标人群距离等实际工况的不同,仅方柱竖直贴壁且不能调节的单一模式已不能应用于复杂场景,例如房间空间更大、或方柱远离送风目标区域或目标人群时,送风效果太差,又或方柱采用隐藏设置无法布置竖直贴壁,无法解决送风问题。
如何克服这些缺陷和难点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将风机盘管和贴附射流的优点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了建筑内部的矩形柱结构,可有效减少部件体积和数量,降低系统占用空间,便于安装,有效改善送风效果,并通过送风口结构的创新设计,自身内部的配合即可实现风速和方向的灵活调节、可调条缝型出风口与矩形柱柱面之间距离的灵活调节,实现0°~180°范围内的风向调节以及多种贴附射流送风方式变换,可满足不同贴壁方式的要求,应用场景广泛、自适应能力强、经济成本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包括:风机盘管、风管、静压箱,所述风管连通所述风机盘管和所述静压箱;所述送风装置布置在建筑物室内的上部,所述静压箱布置在建筑物的矩形柱上部;
所述风机盘管包括风机、电机和盘管;
所述静压箱包括可调条缝型出风口的壳体底部、并可沿壳体底部表面平移滑动;所述转动调节装置连接于所述平动调节装置的一端,并绕连接端可旋转;所述平动调节装置的平动和/或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转动可控制可调条缝型出风口的风速大小及方向,以实现贴附射流送风。
优选地,所述平动调节装置包括远离所述矩形柱设置的外调节板,所述外调节板安装于所述静压箱的壳体底部、并可沿壳体底部平移滑动。
优选地,所述平动调节装置还包括靠近所述矩形柱设置的内调节板,所述内调节板安装于所述静压箱的壳体底部、并可沿壳体底部平移滑动,除了可控制可调条缝型出风口的风速大小及方向外,还可以调节可调条缝型出风口与矩形柱柱面之间的距离,以调节贴附射流送风效果。
优选地,所述转动调节装置包括远离所述矩形柱设置的外侧活动百叶和靠近所述矩形柱设置的内侧活动百叶,所述外侧活动百叶连接于所述外调节板的一端,并绕所述外调节板的连接端可旋转;所述内侧活动百叶连接于所述可调条缝型出风口靠近所述矩形柱的壳体底部开口处,并绕所述外调节板的连接端可旋转。
优选地,所述转动调节装置包括远离所述矩形柱设置的外侧活动百叶和靠近所述矩形柱设置的内侧活动百叶,所述外侧活动百叶连接于所述外调节板的一端,并绕所述外调节板的连接端可旋转;所述内侧活动百叶连接于所述内调节板的一端,并绕所述外调节板的连接端可旋转。
优选地,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出风口靠近所述矩形柱设置,且出风方向向下,以形成贴附矩形柱面的射流,实现矩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
优选地,静压箱的壳体底部设置为阶梯状,远离所述矩形柱一端的壳体底部比靠近所述矩形柱一端的壳体底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更低;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出风方向为朝向所述矩形柱的0°水平方向,以形成贴附所述静压箱壳体底部下方的水平射流,实现0°方向水平贴附射流送风。
优选地,静压箱的壳体底部设置为阶梯状,远离所述矩形柱一端的壳体底部比靠近所述矩形柱一端的壳体底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更高;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出风方向为背向所述矩形柱的180°水平方向,以形成贴附建筑物室内上部的水平射流,实现180°方向水平贴附射流送风。
优选地,所述可调条缝型出风口沿所述矩形柱周向布置为贯通的四个,形成整体“回”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
优选地,所述静压箱外侧四个直角处采用过渡弧。
上述优选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将风机盘管和贴附射流的优点相结合,可有效减少部件体积和数量,降低系统占用空间,便于安装;风机盘管布置灵活,各房间可独立调节室内温度,风机多档变速,在冷量上能由使用者直接进行一定的调节;
2、贴附射流送风后,送风气流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到地面,并沿地板蔓延到全室,形成空气湖;空气受到热羽流的卷吸作用和/或上部排风口的抽吸作用而缓慢上升,达到类似置换通风的效果,室内污染空气由上部的排风口所排出,减小送风过程对室内空气的卷吸,将新鲜空气直接送达工作区,工作区接近于送风环境,因而更利于人体健康,同时可以节省能源;
3、通过送风口结构的创新设计,自身内部的配合即可实现风速和风向的灵活调节,进一步地还可以通过调节可调条缝型出风口与矩形柱柱面之间的距离,来调节贴附效果,改善射流送风效果;
4、同时矩形柱处的可调条缝型出风口的独特构造能实现0°~180°范围内的风向调节以及多种贴附射流送风方式变换和/或组合,不但可以实现竖直向下90°方向的贴附射流送风且可小幅调整角度,适应出风口距矩形柱较近的情况;还可以实现朝向矩形柱的0°水平方向的贴附射流送风然后贴附矩形柱面的射流送风,适应出风口距矩形柱较远的情况;还可以实现背向矩形柱的180°水平方向的贴附射流送风,适应房间空间更大、矩形柱远离送风目标区域或目标人群、柱体采用隐藏设置无法布置竖直贴壁等情况,克服了单一矩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辐射不到的缺陷;甚至,在采用多个可调条缝型出风口或多个送风装置阵列时,可根据场景需要,部分或全部结合这三种贴附射流送风方式;因此,在批量生产中能有效降低制作成本,且均可形成贴附射流送风,应用场景广泛、自适应能力强;
5、本发明具有明显的技术先进性,显著的经济性和很强的实用性,能在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或大型公建空调系统设计中进行推广、借鉴和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单个矩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方式的示意图和静压箱底部可调条缝型出风口局部放大详图;
图3是建筑环境内多个矩形柱面贴附射流的送风装置示意图;
图4是静压箱底部可调条缝型出风口0°水平方向的示意图;
图5是静压箱底部可调条缝型出风口180°水平方向的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包括:风机盘管1、风管2、静压箱3,所述风管2连通所述风机盘管1和所述静压箱3;所述送风装置布置在建筑物室内的上部,所述静压箱3布置在建筑物的矩形柱5上部,其外侧四个直角处采用过渡弧,或者整体采用弧形。所述风机盘管1和风管2布置在例如天花板下、吊顶内,其他支撑物上或下等。
所述风机盘管1包括风机、电机和盘管,所述盘管位于前方并与所述风管相连通,所述风机和电机位于相对的后方,经过盘管处理的空气通过风管进入静压箱3。所述风管2为防火保温软接管或金属管。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结合了风机盘管的优点,可有效减少部件体积和数量,降低系统占用空间,便于安装;风机盘管布置灵活,各房间可独立调节室内温度,风机多档变速,在冷量上能由使用者直接进行一定的调节。
所述静压箱3包括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和所述静压箱3内部、靠近所述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设置的多个导流板以减少阻力损失,静压箱3壳体内表面贴附设置有消声材料。
所述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包括平动调节装置和转动调节装置两个功能组件,所述平动调节装置安装于所述静压箱3的壳体底部、并可沿壳体底部表面平移滑动;所述转动调节装置连接于所述平动调节装置的一端,并绕连接端可旋转;所述平动调节装置的平动和/或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转动可控制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的风速大小及方向,以实现矩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和/或水平贴附射流送风。其中,调节装置受控于电控制装置,以实现自动控制;可调条缝型出风口可单个设置,或设置为多个,优选为沿矩形柱周向布置为贯通的四个,形成整体“回”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本发明的送风装置采用贴附射流方式,贴附射流送风后,送风气流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到地面,并沿地板蔓延到全室,形成空气湖;空气受到热羽流的卷吸作用和/或上部排风口的抽吸作用而缓慢上升,达到类似置换通风的效果,室内污染空气由上部的排风口所排出,减小送风过程对室内空气的卷吸,将新鲜空气直接送达工作区,工作区接近于送风环境,因而更利于人体健康,同时可以节省能源。
所述平动调节装置包括远离所述矩形柱5设置的外调节板43(共4块),所述外调节板43安装于所述静压箱3的壳体底部、并可沿壳体底部水平平移滑动。
优选地,所述平动调节装置还包括靠近所述矩形柱5设置的内调节板44,所述内调节板44安装于所述静压箱3的壳体底部、并可沿壳体底部水平平移滑动。本发明的平动调节装置可以只设置外调节板43不设置内调节板44,外调节板43、内调节板44可以为与矩形柱5柱面和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相适应的多片矩形。优选两个都布置,其中内调节板除了可单独或与外调节板43、转动调节装置共同控制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的风速大小及方向外,更提供了调节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与矩形柱5柱面之间的距离的具体手段,距离的减小增强了贴敷效果、延长了贴附长度,降低了射流提前脱离壁面进入工作区引起吹风干的可能,以加强贴附射流送风效果。
在只设置外调节板43的情况下,所述转动调节装置包括远离所述矩形柱5设置的外侧活动百叶42和靠近所述矩形柱5设置的内侧活动百叶41(内外一共8片),所述外侧活动百叶42连接于所述外调节板43的一端,并绕所述外调节板43的连接端可旋转;所述内侧活动百叶41连接于所述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靠近所述矩形柱5的壳体底部开口处,并绕所述外调节板43的连接端可旋转。
在设置外调节板43和内调节板44的情况下,所述转动调节装置包括远离所述矩形柱5设置的外侧活动百叶42和靠近所述矩形柱5设置的内侧活动百叶41(内外一共8片),所述外侧活动百叶42连接于所述外调节板43的一端,并绕所述外调节板43的连接端可旋转;所述内侧活动百叶41连接于所述内调节板44的一端,并绕所述外调节板43的连接端可旋转。
外调节板43与内调节板43沿壳体底板的平移滑动,外侧活动百叶42与内侧活动百叶41绕连接端的旋转,四个动作单独或组合可共同控制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的风速大小及方向,以实现矩形柱贴附和/或水平贴附射流送风,调节可调条缝型出风口与矩形柱柱面之间距离的灵活调节,以实现贴附射流送风效果的改善。调节板的平移滑动可控制出风口的截面大小;活动百叶的旋转可调节出风口的出风范围和局部指向,或渐变宽或渐变窄的梯形。
本发明的关键在于,四个动作互相配合可使得可调条缝型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在0°~180°的范围内可调节,以实现不同方式的贴附射流送风以及多种贴附射流送风方式变换和/或组合。
实施例1。
对于房间大小合适、矩形柱与送风目标区域或目标人群距离合适、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距矩形柱距离合适等应用场景,如图2-3所示出风口90°方向为竖直向下的方向,此时,内外调节板所安装的壳体底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相同,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出风口靠近所述矩形柱5设置,且出风方向大致向下(依出风口与竖壁的间距,可朝竖壁方向稍微倾斜调整),以形成贴附矩形柱面的射流,实现90°方向矩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根据使用需要,90°方向矩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装置可布置多个,组成阵列,如图3所示。此实施例的90°方向矩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方式,依靠矩形柱面的贴附效应——康达效应,沿着矩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后,延长其射程并减少其与室内空气的混合,将新鲜空气最大限度地由矩形柱向下送至地面,并沿地板蔓延到全室,形成空气湖;空气受到热羽流的卷吸作用和/或上部排风口的抽吸作用而缓慢上升,达到类似置换通风的效果,室内污染空气由上部的排风口所排出,减小送风过程对室内空气的卷吸,将新鲜空气直接送达工作区,工作区接近于送风环境,因而更利于人体健康,同时可以节省能源。
实施例2。
对于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距矩形柱较远的情况,若采用90°方向射流将无法形成贴附效应,若采用45°附近角度方向射流,在流向矩形柱之前的斜线上气流将有所消散,聚集度不够,矩形柱面贴附效果不佳,本实施例将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调节构造为0°水平方向,采用朝向矩形柱面的0°水平方向贴附射流的方式,先沿着建筑物上部表面水平0°水平方向贴附射流送风,然后90°方向贴附矩形柱面的射流送风。
如图4所示,具体地,静压箱3的壳体底部设置为阶梯状,远离所述矩形柱5一端的壳体底部比靠近所述矩形柱5一端的壳体底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更低;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出风方向为朝向所述矩形柱5的0°水平方向,以形成贴附所述静压箱3壳体底部下方的水平射流,实现0°方向水平贴附射流送风。根据使用需要,0°方向水平贴附射流送风可布置多个,组成阵列。
实施例3。
对于房间空间更大、矩形柱远离送风目标区域或目标人群、柱体采用隐藏设置无法布置竖直贴壁等情况,无论背景技术中现有技术、实施例1还是实施例2的射流方式,都无法将从柱面贴附射流到地面的气流辐射到希望的目标,甚至根本无法布置柱面贴附射流,本实施例将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调节构造为180°水平方向,采用背向矩形柱面的180°水平方向贴附射流的方式,先沿着建筑物上部表面水平180°水平方向贴附射流送风,然后送风气流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到地面,并沿地板蔓延到全室,形成空气湖;空气受到热羽流的卷吸作用和/或上部排风口的抽吸作用而缓慢上升,达到类似置换通风的效果。
如图5所示,具体地,静压箱3的壳体底部设置为阶梯状,远离所述矩形柱5一端的壳体底部比靠近所述矩形柱5一端的壳体底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更高;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出风方向为背向所述矩形柱5的180°水平方向,以形成贴附建筑物室内上部的水平射流,实现180°方向水平贴附射流送风。根据使用需要,180°方向水平贴附射流送风可布置多个,组成阵列。
在前述总体方案和各实施例中,在采用多个可调条缝型出风口或多个送风装置阵列时,可根据场景需要,部分或全部组合这三种贴附射流送风方式;因此,在批量生产中能有效降低制作成本,且均可形成贴附射流送风,应用场景广泛、自适应能力强。
本发明具有明显的技术先进性,显著的经济性和很强的实用性,能在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或大型公建空调系统设计中进行推广、借鉴和应用。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送风装置包括:风机盘管(1)、风管(2)、静压箱(3),所述风管(2)连通所述风机盘管(1)和所述静压箱(3);所述送风装置布置在建筑物室内的上部,所述静压箱(3)布置在建筑物的矩形柱(5)上部;
所述风机盘管(1)包括风机、电机和盘管;
所述静压箱(3)包括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和所述静压箱(3)内部、靠近所述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设置的导流板;
所述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包括平动调节装置和转动调节装置,所述平动调节装置安装于所述静压箱(3)的壳体底部、并可沿壳体底部表面平移滑动;所述转动调节装置连接于所述平动调节装置的一端,并绕连接端可旋转;所述平动调节装置的平动和/或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转动可控制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的风速大小及方向,以实现贴附射流送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动调节装置包括远离所述矩形柱(5)设置的外调节板(43),所述外调节板(43)安装于所述静压箱(3)的壳体底部、并可沿壳体底部平移滑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动调节装置还包括靠近所述矩形柱(5)设置的内调节板(44),所述内调节板(44)安装于所述静压箱(3)的壳体底部、并可沿壳体底部平移滑动,除了可控制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的风速大小及方向外,还可以调节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与矩形柱(5)柱面之间的距离,以调节贴附射流送风效果。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调节装置包括远离所述矩形柱(5)设置的外侧活动百叶(42)和靠近所述矩形柱(5)设置的内侧活动百叶(41),所述外侧活动百叶(42)连接于所述外调节板(43)的一端,并绕所述外调节板(43)的连接端可旋转;所述内侧活动百叶(41)连接于所述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靠近所述矩形柱(5)的壳体底部开口处,并绕所述外调节板(43)的连接端可旋转。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调节装置包括远离所述矩形柱(5)设置的外侧活动百叶(42)和靠近所述矩形柱(5)设置的内侧活动百叶(41),所述外侧活动百叶(42)连接于所述外调节板(43)的一端,并绕所述外调节板(43)的连接端可旋转;所述内侧活动百叶(41)连接于所述内调节板(44)的一端,并绕所述外调节板(43)的连接端可旋转。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出风口靠近所述矩形柱(5)设置,且出风方向向下,以形成贴附矩形柱面的射流,实现矩形柱面贴附射流送风。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静压箱(3)的壳体底部设置为阶梯状,远离所述矩形柱(5)一端的壳体底部比靠近所述矩形柱(5)一端的壳体底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更低;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出风方向为朝向所述矩形柱(5)的0°水平方向,以形成贴附所述静压箱(3)壳体底部下方的水平射流,实现0°方向水平贴附射流送风。
8.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静压箱(3)的壳体底部设置为阶梯状,远离所述矩形柱(5)一端的壳体底部比靠近所述矩形柱(5)一端的壳体底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更高;所述转动调节装置的出风方向为背向所述矩形柱(5)的180°水平方向,以形成贴附建筑物室内上部的水平射流,实现180°方向水平贴附射流送风。
9.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沿所述矩形柱(5)周向布置为贯通的四个,形成整体“回”形可调条缝型出风口(4)。
10.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压箱(3)外侧四个直角处采用过渡弧。
CN201810344635.1A 2018-04-17 2018-04-17 一种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 Active CN1085921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44635.1A CN108592190B (zh) 2018-04-17 2018-04-17 一种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44635.1A CN108592190B (zh) 2018-04-17 2018-04-17 一种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92190A CN108592190A (zh) 2018-09-28
CN108592190B true CN108592190B (zh) 2023-07-07

Family

ID=63611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44635.1A Active CN108592190B (zh) 2018-04-17 2018-04-17 一种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92190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7138A (ja) * 1995-05-30 1996-12-13 Kiyoshi Yanagimachi ファンコイルユニット
JP2001147028A (ja) * 1999-11-19 2001-05-29 Fujitsu General Ltd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CN101988732A (zh) * 2010-11-18 2011-03-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出风均匀且风口可调式静压箱
CN205037501U (zh) * 2015-10-18 2016-02-17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温度控制器
CN205505293U (zh) * 2015-12-22 2016-08-24 广州市设计院 带静压箱的多台新风处理机组合式新风系统
CN106705335A (zh) * 2016-12-21 2017-05-24 大连理工大学 工作区壁面贴附射流空调通风系统
CN107575941A (zh) * 2017-09-28 2018-01-12 广州铭铉净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手术室的独立可控净化空调系统
CN207073863U (zh) * 2017-07-21 2018-03-06 中国扬子集团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 干式风机盘管
CN208124461U (zh) * 2018-04-17 2018-11-20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122956A1 (en) * 2013-11-06 2015-05-07 Mark Aramli Retention unit to grasp a flexible hose and clamp onto bed shee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and operation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7138A (ja) * 1995-05-30 1996-12-13 Kiyoshi Yanagimachi ファンコイルユニット
JP2001147028A (ja) * 1999-11-19 2001-05-29 Fujitsu General Ltd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CN101988732A (zh) * 2010-11-18 2011-03-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出风均匀且风口可调式静压箱
CN205037501U (zh) * 2015-10-18 2016-02-17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温度控制器
CN205505293U (zh) * 2015-12-22 2016-08-24 广州市设计院 带静压箱的多台新风处理机组合式新风系统
CN106705335A (zh) * 2016-12-21 2017-05-24 大连理工大学 工作区壁面贴附射流空调通风系统
CN207073863U (zh) * 2017-07-21 2018-03-06 中国扬子集团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 干式风机盘管
CN107575941A (zh) * 2017-09-28 2018-01-12 广州铭铉净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手术室的独立可控净化空调系统
CN208124461U (zh) * 2018-04-17 2018-11-20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92190A (zh) 2018-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024764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EP3124887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8413500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WO2021051895A1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CN105864899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8571771B (zh) 一种结合风机盘管的贴附射流送风装置
CN109442573B (zh)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208124461U (zh) 一种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
US5148683A (en) Device for introducing cold air into a room
CN108592190B (zh) 一种适用于风机盘管的矩形柱处贴附送风装置
CN106196301A (zh) 低位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8592189B (zh) 一种结合风机盘管的弧形柱处贴附射流送风装置
KR100854760B1 (ko) 바닥용 선회 취출구
WO2023246547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JPH0271027A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方法
JP2018084110A (ja) 全館空調システム
CN108266812B (zh) 空调挂机及空调器
CN105423417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6037327U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4214839A (zh) 分体壁挂吸顶两用型室内机
CN113446691A (zh) 一种双导流板的贴壁送风装置及其送风方法
CN114593458A (zh)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8154622U (zh) 一种结合风机盘管的弧形柱处贴附射流送风装置
CN207501285U (zh) 风道系统、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RU2606578C1 (ru) Вентиляци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