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83554B - 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83554B
CN108583554B CN201810499849.6A CN201810499849A CN108583554B CN 108583554 B CN108583554 B CN 108583554B CN 201810499849 A CN201810499849 A CN 201810499849A CN 108583554 B CN108583554 B CN 1085835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ing
electromagnetic
friction
state
br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9984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83554A (zh
Inventor
刘志强
冒金堂
倪捷
吴雪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ENGLI BRAKE MANUFACTURE Co.,Ltd.
JINGJIANG HENGDA AUTOMOBILE PARTS MANUFACTURING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angs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49984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8355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5835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835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835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835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7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electrical assistance or dr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7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electrical assistance or drive
    • B60T13/748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electrical assistance or drive acting on electro-magnetic brak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该方法采用下列步骤:先确定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代入通过先进的车载传感器获得相关数据,确定车辆制动工况,然后通过驾驶员预期制动强度以及车轮转速判断车辆采用何种制动模式。通过结合混杂理论相关知识,确定采用以推广自动机模型为基础的混杂制动系统模型。通过将驾驶员制动意图及车辆制动状态参数作为系统输入,确定集成制动系统的制动模式切换控制。通过对集成制动系统最优性能指标的优化处理,确定制动模式切换系统局部最优解。采用本发明所提出的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车辆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提高制动效能。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制动控制方法和混杂理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制动以电子液压制动为主,虽然电控系统已经开始与制动系统进行融合,但大部分车辆依然仅靠摩擦制动器进行制动,制动过程中同样会产生粉尘、噪音等负面现象,长时间持续制动还易导致“热衰退”,使得制动效率大为降低。而电磁制动使用非接触的电涡流形成制动力矩进行制动,具有快速的制动响应性能和良好的高速制动效果。综上所述,将电磁制动器与电子液压制动器进行集成设计。发挥两种制动方式的优点,提高制动效率。
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在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领域已经取得一些研究进展,但这些研究大部分注重于电子液压制动动态特性分析、电磁制动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电子液压制动和电磁制动非线性控制方法、摩擦与电磁制动集成系统的结构设计和参数优选、摩擦制动与电磁制动联合工作的性能分析、基于电磁制动实现防抱死制动控制或车身稳定性控制等。分析国内外技术文献,相关的研究成果中缺乏对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节能优化、制动力分配、制动模式切换策略等方面的研究。针对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分层协调控制关键问题,因此针对集成系统的制动控制策略深入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集成系统的制动控制策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以减少制动距离以及制动时间为目标,提高制动器制动效能。为实现以上目的,
本文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规则的确定,通过对车速的判断,将汽车的制动情况分为低速制动和高速制动;步骤2: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推广自动机模型的建立;步骤3:采用分段梯度下降法对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系统进行优化控制。
进一步,所述步骤1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的确定,考虑驾驶员制动需求以及制动时的车辆状态,将汽车的制动工况分为普通制动和紧急制动。
进一步,还包括根据车轮转速与制动强度大小,确定电磁与摩擦集成系统的制动模式,制动模式分为摩擦制动、电磁制动以及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3种,在低速普通制动情况时,使用摩擦制动;在高速普通制动时,使用电磁制动;在低速紧急制动以及高速紧急制动情况下,使用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
进一步,所述制动模式的具体过程为:将车辆制动初始运动状态参数输入系统进行判断,若车轮角速度ω>ωmax,最大车轮转速ωmax为320r/min,且制动强度z>zmax,最大制动强度zmax为0.8,则使用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若制动强度z≤zmax,则使用电磁制动;若车轮角速度ω≤ωmax且ω>ωmin,最小车轮转速ωmin为150r/min,同时制动强度z>zmin,最小制动强度zmin为0.1,则使用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若制动强度z≤zmin或ω≤ωmin,则使用摩擦制动,制动过程中,对车辆运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将运动状态参数周期性输入系统,判断系统对模式的使用。
进一步,所述步骤2的具体过程为,采用一个5元组来表示推广自动机模型,可表示为:
H=(V,Q,Init,E,Qf)
其中:V是变量的有限合集;Q是连续状态空间的有限集;Init是初始变量值和初始状态空间;
Figure BDA0001670004870000021
是离散事件变迁的有限集;Qf是最终状态空间的集合;
当汽车开始制动时,将车辆制动初始状态和驾驶员的制动意图作为初始变量值和初始状态空间,并对车辆制动开始阶段的各个状态进行分析判断,由推广自动机的定义可知,从某一时间点开始,系统执行切换操作,将驾驶员制动意图以及车辆行驶状态作为初始数据输入到系统,通过步骤1中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规则,进行制动模式的选择与切换,通过制动模式切换来确定连续状态的改变。
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所述分段梯度下降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Pro1:混杂系统演化规律为:
x(t)=fq(x(t),u(t),t)
其中,fq为Rn×Rn→Rn,Rn每个连续状态所对应的连续状态空间,u(t)∈Rn为连续控制变量;
制动系统由初始制动状态(q0,x0),q0,x0分别代表车辆制动模式切换时的离散状态库和连续状态库,切换到末态总代价最小,即:
Figure BDA0001670004870000031
式中,L(x(t),u(t),t)为系统演化中状态与控制变量的代价函数,M(xi,xj)为模态切换代价函数;
Pro2:提出切换系统的分段梯度下降法进行优化,有效给出局部最优解,将(1)式改写为:
Figure BDA0001670004870000032
Φ(xi)=M(xi,g(xi))=M(xi,xj),且Φ(xi)是关于xi连续可微的;
Pro3:确定连续状态演化规律,表示为:
x(t)=Aqx(t)+Bqu(t) (3)
其中,Aq,Bq可控,Aq维数为n*n的矩阵,Bq维数为n*m的矩阵(m≤n);
Pro4:对于某段连续部分的最优化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1670004870000033
xqe,xqf为系统状态曲线x(t)进入模态q(q∈{1,2,....})和离开模态q对应的点,Q,R分别为对称正定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对电磁与摩擦集成系统控制策略进行优化,保证电磁制动器与摩擦制动器分别工作的能力,也提高了联合制动时的效率,提高集成制动器整体的制动效能。
2、采用推广自动机模型进行制动系统的搭建,并根据系统混杂特性,提出相应的分段梯度下降法进行优化。减小制动时间以及制动距离。
附图说明
图1为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分层协调控制技术流程图。
图2为制动模式切换框图。
图3为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流程图。
图4为混杂理论系统模型图。
图5为制动过程中纵向车速比较图(附着系数μ=0.85)。
图6为制动过程中滑移率比较图(附着系数μ=0.85)。
图7为制动力矩大小以及分配情况图(附着系数μ=0.85)。
图8为制动过程中纵向车速比较图(附着系数μ=0.3)。
图9为制动过程中滑移率比较图(附着系数μ=0.3)。
图10为制动力矩大小以及分配情况图(附着系数μ=0.3)。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便以后的更好的理解本发明。
步骤1.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的确定。
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以及轮胎模型。通过车载传感器获取相关参数,通过基于逻辑门限的制动控制策略,对车轮转速以及制动强度进行判断,确定车辆制动工况。
步骤2.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推广自动机模型的建立。
采用一个5元组来表示推广自动机模型。通过步骤一所述的切换规则,进行制动模式的选择与切换,通过制动模式切换来确定连续状态的改变。
步骤3.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系统优化控制。
对于混杂切换系统,其状态是不连续的,因此最优性能指标(J)也是不连续的,因此传统优化方法对是J无效的。为此,提出切换系统的分段梯度下降法进行优化,有效给出局部最优解。
图1是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分层协调控制技术流程图。整体上介绍了本发明的主题思路,先确定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代入通过先进的车载传感器获得相关数据,确定车辆制动工况,然后通过驾驶员预期制动强度以及车轮转速判断车辆采用何种制动模式,并进行相应的制动力矩分配。通过结合混杂理论相关知识,确定采用以推广自动机模型为基础,用符号表示系统方法,用图形的方式来描述混杂制动系统模型。通过将驾驶员制动意图及车辆制动状态参数作为系统输入,确定集成制动系统的制动模式切换控制。通过对集成制动系统最优性能指标的优化处理,确定制动模式切换系统局部最优解。
步骤1: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的确定。
如图2所示对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的确定,需要考虑驾驶员制动需求以及制动时的车辆状态。通过对车速的判断,将汽车的制动情况分为低速制动和高速制动,再根据制动强度大小,将制动状况进一步细分为普通制动和紧急制动。在低速普通制动情况时,使用纯摩擦制动;在高速普通制动时,使用纯电磁制动;在低速紧急制动以及高速紧急制动情况下,使用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
如图3所示为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流程图。根据车轮转速与制动强度大小,确定电磁与摩擦集成系统的制动模式,制动模式分为摩擦制动、电磁制动以及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3种。过程如下:
将车辆制动初始运动状态参数输入系统进行判断,若车轮角速度ω>ωmax(最大车轮转速ωmax为320r/min),且制动强度z>zmax(最大制动强度zmax为0.8),则使用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若制动强度z≤zmax,则使用电磁制动。若车轮角速度ω≤ωmax且ω>ωmin(最小车轮转速ωmin为150r/min),同时制动强度z>zmin(最小制动强度zmin为0.1),则使用联合制动;若制动强度z≤zmin或ω≤ωmin,则使用摩擦制动。制动过程中,对车辆运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将运动状态参数周期性输入系统,判断系统对模式的使用。
步骤2: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推广自动机模型的建立。
如图4所示为混杂理论系统模型图。采用一个5元组来表示推广自动机模型。可表示为:
H=(V,Q,Init,E,Qf)
其中:V是变量的有限合集;Q是连续状态空间的有限集;Init是初始变量值和初始状态空间;
Figure BDA0001670004870000051
是离散事件变迁的有限集;Qf是最终状态空间的集合。
当汽车开始制动时,将车辆制动初始状态和驾驶员的制动意图作为初始变量值和初始状态空间,并对车辆制动开始阶段的各个状态进行分析判断,由推广自动机的定义可知,从某一时间点开始,系统执行切换操作,将驾驶员制动意图以及车辆行驶状态作为初始数据输入到系统,通过步骤1所述的切换规则,进行制动模式的选择与切换,通过制动模式切换来确定连续状态的改变。如图4,qD={qD1,qD2,qD3}分别对应摩擦制动、纯电磁制动以及联合制动。E={e1,e2,e3,e4,e5,e6}代表离散事件变迁的条件,即图3的判断条件,包括对车轮角速度ω以及制动强度z的判断,qC={qC1,qC2,qC3}代表的是离散事件触发下的连续状态空间,即对应三种制动模式下的电磁制动控制电流,制动强度以及车轮角速度等连续变化状态。与一般自动机模型不同,推广自动机顶点是连续状态,而不是离散状态。
步骤3: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系统优化控制。
通过分段梯度下降法,对最优性能指标(J)进行优化,其方法如下:
Pro1:混杂系统演化规律为:
x(t)=fq(x(t),u(t),t)
其中,fq为Rn×Rn→Rn(Rn每个连续状态所对应的连续状态空间),u(t)∈Rn为连续控制变量。
制动系统由初始制动状态(q0,x0)(q,x分别代表车辆制动模式切换时的离散状态库和连续状态库)切换到末态总代价最小,即:
Figure BDA0001670004870000061
式中,L(x(t),u(t),t)为系统演化中状态与控制变量的代价函数,M(xi,xj)为模态切换代价函数。
Pro2:提出切换系统的分段梯度下降法进行优化,有效给出局部最优解,将(1)式改写为:
Figure BDA0001670004870000062
Φ(xi)=M(xi,g(xi))=M(xi,xj),且Φ(xi)是关于xi连续可微的。
Pro3:确定连续状态演化规律,表示为:
x(t)=Aqx(t)+Bqu(t) (3)
其中,Aq,Bq可控,Aq维数为n*n的矩阵,Bq维数为n*m的矩阵(m≤n)。
Pro4:对于某段连续部分的最优化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1670004870000063
xqe,xqf为系统状态曲线x(t)进入模态q(q∈{1,2,....})和离开模态q对应的点。Q,R分别为对称正定阵。
本实施例依据江苏大学汽车安全重点实验室摩擦与电磁集成制动系统试验平台进行试验完成本专利所提及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选取在高附、低附路面进行直线制动两种工况进行平台实验,测试结果如图5至图10所示,表明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是可行的和实用的。
本发明实现过程
本发明先确定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代入通过先进的车载传感器获得相关数据,确定车辆制动工况,然后通过驾驶员预期制动强度以及车轮转速判断车辆采用何种制动模式,并进行相应的制动力矩分配。通过结合混杂理论相关知识,确定采用以推广自动机模型为基础,用符号表示系统方法,用图形的方式来描述混杂制动系统模型。通过将驾驶员制动意图及车辆制动状态参数作为系统输入,确定集成制动系统的制动模式切换控制。通过对集成制动系统最优性能指标的优化处理,确定制动模式切换系统局部最优解。
综上,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该方法采用下列步骤:先确定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代入通过先进的车载传感器获得相关数据,确定车辆制动工况,然后通过驾驶员预期制动强度以及车轮转速判断车辆采用何种制动模式。通过结合混杂理论相关知识,确定采用以推广自动机模型为基础的混杂制动系统模型。通过将驾驶员制动意图及车辆制动状态参数作为系统输入,确定集成制动系统的制动模式切换控制。通过对集成制动系统最优性能指标的优化处理,确定制动模式切换系统局部最优解。采用本发明所提出的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车辆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提高制动效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规则的确定,通过对车速的判断,将汽车的制动情况分为低速制动和高速制动;步骤2: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推广自动机模型的建立;步骤3:采用分段梯度下降法对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系统进行优化控制;
所述步骤2的具体过程为,采用一个5元组来表示推广自动机模型,可表示为:
H=(V,Q,Init,E,Qf)
其中:V是变量的有限合集;Q是连续状态空间的有限集;Init是初始变量值和初始状态空间;
Figure FDA0002300745910000011
是离散事件变迁的有限集;Qf是最终状态空间的集合;
当汽车开始制动时,将车辆制动初始状态和驾驶员的制动意图作为初始变量值和初始状态空间,并对车辆制动开始阶段的各个状态进行分析判断,由推广自动机的定义可知,从某一时间点开始,系统执行切换操作,将驾驶员制动意图以及车辆行驶状态作为初始数据输入到系统,通过步骤1中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规则,进行制动模式的选择与切换,通过制动模式切换来确定连续状态的改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规则的确定,考虑驾驶员制动需求以及制动时的车辆状态,将汽车的制动工况分为普通制动和紧急制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车轮转速与制动强度大小,确定电磁与摩擦集成系统的制动模式,制动模式分为摩擦制动、电磁制动以及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3种,在低速普通制动情况时,使用摩擦制动;在高速普通制动时,使用电磁制动;在低速紧急制动以及高速紧急制动情况下,使用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模式的具体过程为:将车辆制动初始运动状态参数输入系统进行判断,若车轮角速度ω>ωmax,最大车轮转速为ωmax,且制动强度z>zmax,最大制动强度为zmax,则使用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若制动强度z≤zmax,则使用电磁制动;若车轮角速度ω≤ωmax且ω>ωmin,最小车轮转速为ωmin,同时制动强度z>zmin,最小制动强度为zmin,则使用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若制动强度z≤zmin或ω≤ωmin,则使用摩擦制动,制动过程中,对车辆运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将运动状态参数周期性输入系统,判断系统对模式的使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最大车轮转速ωmax为320r/min,最大制动强度zmax为0.8。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最小车轮转速ωmin为150r/min,最小制动强度zmin为0.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分段梯度下降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Pro1:混杂系统演化规律为:
x(t)=fq(x(t),u(t),t)
其中,fq为Rn×Rn→Rn,Rn每个连续状态所对应的连续状态空间,u(t)∈Rn为连续控制变量;
制动系统由初始制动状态(q0,x0),q0,x0分别代表车辆制动模式切换时的离散状态库和连续状态库,切换到末态总代价最小,即:
Figure FDA0002300745910000021
式中,L(x(t),u(t),t)为系统演化中状态与控制变量的代价函数,M(xi,xj)为模态切换代价函数;
Pro2:提出切换系统的分段梯度下降法进行优化,有效给出局部最优解,将(1)式改写为:
Figure FDA0002300745910000022
Φ(xi)=M(xi,g(xi))=M(xi,xj),且Φ(xi)是关于xi连续可微的;
Pro3:确定连续状态演化规律,表示为:
x(t)=Aqx(t)+Bqu(t) (3)
其中,Aq,Bq可控,Aq维数为n*n的矩阵,Bq维数为n*m的矩阵(m≤n);
Pro4:对于某段连续部分的最优化可表示为:
Figure FDA0002300745910000023
xqe,xqf为系统状态曲线x(t)进入模态q(q∈{1,2,....})和离开模态q对应的点,Q,R分别为对称正定阵。
CN201810499849.6A 2018-05-23 2018-05-23 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 Active CN1085835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99849.6A CN108583554B (zh) 2018-05-23 2018-05-23 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99849.6A CN108583554B (zh) 2018-05-23 2018-05-23 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83554A CN108583554A (zh) 2018-09-28
CN108583554B true CN108583554B (zh) 2020-03-31

Family

ID=63632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99849.6A Active CN108583554B (zh) 2018-05-23 2018-05-23 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835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78563B (zh) * 2018-09-30 2021-09-17 合肥工业大学 基于制动意图辨识的车用磁流变液制动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606332B (zh) * 2018-11-27 2021-08-03 江苏大学 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拖挂式房车制动力分配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1591272A (zh) * 2019-02-21 2020-08-28 江苏大学 一种电磁与电子液压制动集成系统制动模式切换控制方法
CN110789504B (zh) * 2019-10-18 2021-06-22 江苏大学 基于电磁制动迟滞补偿的非线性复合abs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83847A (zh) * 2014-10-24 2015-04-01 南京邮电大学 基于情绪识别和混杂理论的机器人辅助康复人机交互控制方法
DE102015119415B4 (de) * 2015-11-11 2022-12-15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Bereitstellen eines Reibwerts
CN105691213B (zh) * 2016-01-15 2018-04-03 江苏大学 一种电磁制动与摩擦制动集成制动装置的工作方法
CN105599748B (zh) * 2016-01-20 2018-04-24 江苏大学 一种电磁与摩擦串联式集成制动系统及制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83554A (zh) 2018-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83554B (zh) 一种基于混杂理论的电磁与摩擦集成制动方法
CN110901561B (zh) 汽车的底盘域控制器、系统及方法
CN108081961B (zh) 一种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动汽车
CN109131330B (zh) 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蠕行控制方法
Choi Antilock brake system with a continuous wheel slip control to maximize the braking performance and the ride quality
CN106740266A (zh) 一种输出扭矩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2026771B (zh) 一种基于轮毂电机/电子机械制动器的复合防抱死控制方法
CN106004520B (zh) 一种车速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0091914B (zh) 一种分布式汽车多工况识别差速转向方法及系统
Yu et al. Research on anti-lock braking control strategy of distributed-driven electric vehicle
CN110466358A (zh) 一种电动汽车防滑控制方法及其整车系统
CN111452781B (zh) 一种改善加速舒适性的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强鲁棒自适应驱动防滑控制方法
CN110877535A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城市低速跟车路况的单踏板控制方法
Zhang et al. Improvement of drivability and fuel economy with a hybrid antiskid braking system 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CN114475261A (zh)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方法、计算机存储介质及新能源商用车
CN110015280A (zh) 车辆制动力矩输出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车辆
CN115503716A (zh) 一种车辆能量回馈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07153009A (zh) 一种面向路况的eps试验台转向阻力矩加载方法
CN107885953B (zh) 基于能量回收率的空行程阶段电机制动速度标定方法
Chiang et al. Slip-based regenerative ABS control for in-wheel-motor drive EV
Hamzah et al. Second order sliding mode controller for longitudinal wheel slip control
CN208789510U (zh) 独立驱动车辆智能转矩分配单元和车辆
CN107719131B (zh) 一种基于制动时间识别的电动汽车制动力分配方法
Jing et al. Multi-objective optimal control allocation for a four-wheel-independent-drive electric vehicle
Zhou et al. Vehicle ABS equipped with an EMB system based on the slip ratio contro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21

Address after: No.86, Wei'Er Road, Chengbei Park, Jingji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ai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500

Patentee after: JINGJIANG HENGDA AUTOMOBILE PARTS MANUFACTURING Co.,Ltd.

Patentee after: JIANGSU HENGLI BRAKE MANUFACTURE Co.,Ltd.

Address before: Zhen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2013 Jingkou District Road No. 301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Univers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