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76778A - 一种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76778A
CN108576778A CN201810117132.0A CN201810117132A CN108576778A CN 108576778 A CN108576778 A CN 108576778A CN 201810117132 A CN201810117132 A CN 201810117132A CN 108576778 A CN108576778 A CN 1085767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noemulsions
oil
food grade
vegetables
frui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171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晓娟
袁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11713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76778A/zh
Publication of CN108576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767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29/00Foods or foodstuffs containing additive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29/03Organic compounds
    • A23L29/035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as heteroatom
    • A23L29/04Fatty acids or derivativ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由油相和水相制备而成,其中的油相为中链油酯和/或长链油脂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该赋形剂纳米乳液及原料种类、原料用量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与果蔬共同摄入可有效提高果蔬中脂溶性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率。利用本发明的赋性剂纳米乳液与果蔬经口服共同摄入,增加了果蔬组织中脂溶性色素物质的释放量,油脂的消化速率提高、胶束形成速率加快、显著提高了果蔬中叶黄素的生物可给性,为日常膳食中叶黄素口服生物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新思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能性营养食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叶黄素属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具有保护细胞、组织免受自由基和单线态氧的破坏,有效预防机体白内障、视黄斑变性、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类胡萝卜素分子的共同结构是含有一个带有9个双键异戊二烯的链,这种多不饱和烯烃长链的存在使类胡萝卜素物质水溶性较差,较难以从食物基质中释放出来、在胃肠道溶解性较低、在小肠上皮细胞中的吸收率较低等,导致其在人体中的口服生物利用率相对较低,从而限制了其在机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物活性功能。对于脂溶性物质而言,一般认为,其只有在小肠阶段中进入到由胆盐、磷脂、游离脂肪酸等组成的混合胶束后才能跨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体循环,从而被人体吸收利用。生物可给性(bioaccessibility)就是指在小肠中能进入混合胶束中的那部分生物活性物质的量与摄入的总量的百分比。脂溶性生物活性物质较低的生物可给性是限制其生物利用率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升人体对这一类脂溶性活性物质的口服生物可给性对于提高生物利用率、充分发挥活性成分潜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现有技术和研究过程中发现,叶黄素与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等虽均属于类胡萝卜素物质,但其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叶黄素分子结构中存在羟基,较胡萝卜素类物质而言,其亲水性较强,因此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叶黄素分子偏向存在于油脂分子或混合胶束与胃肠道消化液的界面,而胡萝卜素类物质倾向于存在于油脂和混合胶束分子的内部,因此,油脂大小、消化速率、形成的混合胶束的大小等均对其生物利用率有不同影响。利用目前用于提升β-胡萝卜素等胡萝卜素类物质生物利用率的方法来提高人体对叶黄素的生物利用率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开发一种针对用于提升叶黄素生物利用率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对叶黄素进行包埋或将富含叶黄素的食物与富含油脂食物共同摄入等方法来提高叶黄素的口服生物利用率。但这两种方法均有局限性。将叶黄素通过分离提取,以片剂、胶囊、脂质体、乳液等多种形式进行包埋,制成膳食补充剂通过口服摄入,主要针对于提高人体的叶黄素摄入量以及额外补充部分叶黄素的生物利用率,不能针对日常膳食摄入部分。而直接利用食用油脂或富含油脂食物与果蔬共同摄入来提高人体对日常膳食果蔬中叶黄素的吸收利用的效果却十分有限。因此,利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提高人体对果蔬中的叶黄素的生物利用率十分必要。
赋形剂食品(Excipient food)是指一类本身不具有生物活性,但能提高与其共同摄入的活性成分功效的食物。与提高活性成分摄入量或对活性成分结构修饰等手段相比,利用赋形剂食品与果蔬共同摄入对提高叶黄素的口服生物利用率更安全有效。由于纳米乳液较普通乳液和油脂相比,拥有较小的粒径和较大的表面积,当其与果蔬共同摄入,在模拟胃肠道的消化过程中油脂的消化速率提高、胶束形成速率加快、脂溶性生物活性物质释放速率加快、对于辅助提高食物基质中叶黄素的生物利用率具有积极作用,是一种品质优良的赋形剂食品。其次,纳米乳液的颗粒特性、界面特性及组成成分可随加工要求而改变,可以制成酸奶、饮料、酱汁等形式添加到日常膳食中共同摄入,应用广泛,且均为食品级成分制作,安全有保障。因此,开发一种针对用于提升叶黄素利用率的赋性剂纳米乳液对充分发挥果蔬中的叶黄素潜在功效,指导人群健康饮食习惯,改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减少营养保健品、药品的摄入量与副作用及相关医疗保健费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广泛市场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为了解决果蔬中叶黄素口服生物利用率较低的现状,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在提高果蔬中脂溶性活性成分生物利用率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由油相和水相制备而成,所述的油相为中链油酯和/或长链油脂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该赋形剂纳米乳液及原料种类、原料用量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与果蔬共同摄入可有效提高果蔬中脂溶性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率。
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的乳液粒径为100~300nm。
所述的油相可为饱和油脂、单不饱和油脂和多不饱和油脂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优选为高饱和度油脂,所述的油脂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优选为50wt.%~100wt.%。
所述的油相优选为中链甘油三酯(MCT)、玉米油、橄榄油、椰子油、鱼油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其中,所述的中链甘油三酯组成中的脂肪酸为含有6~12个碳原子组成碳链的脂肪酸;进一步优选为辛酸甘油三酯、癸酸甘油三酯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本发明中的中链甘油三酯的使用执行并符合《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2005)。
所述的水相优选为食品级乳化剂溶液。
所述的食品级乳化剂优选为蛋白类乳化剂、淀粉类乳化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
所述的蛋白类乳化剂优选为酪蛋白酸钠、乳清分离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的一种或至少两种;进一步优选为酪蛋白酸钠。
所述的淀粉类乳化剂优选为OSA变性淀粉;所述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优选为吐温20。
所述的水相中食品级乳化剂的质量分数优选为1%~10%;进一步优选为1%~4%。
所述的食品级乳化剂溶液的溶剂优选为磷酸盐溶液。
虽然脂溶性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物可给性随共同摄入的油脂含量增加而增加,当油脂含量高于8%(即油相水相比大于1:12)时,类胡萝卜素生物可给性显著提高,但乳液样品含油量过高,消费者对赋性剂乳液的接受度会降低,因此,所述的油相和水相的质量比优选为1:7~1:12。
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配方将所述的油相和水相混合,高速分散均质形成粗乳;再进行高压均质,即得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
所述的均质的条件优选为在8~12kr/min条件下均质处理2~5min。
所述的高压均质的压力优选为90~120MPa;高压均质的次数优选为3~7次。
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在提高果蔬中脂溶性活性成分生物利用率的应用。
所述的脂溶性活性成分优选为类胡萝卜素,包括叶黄素、β-胡萝卜素等;进一步优选为叶黄素。
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可以添加至酸奶、饮料、酱汁等中与果蔬共同摄入。
所述的应用的方法为:将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与果蔬混合口服。
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与果蔬优选按质量比1:1进行混合。
所述的果蔬优选为菠菜。
本发明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与果蔬混合后,在果蔬体系(pH、酶系等)的作用下,乳液的性质(粒径大小和分散状态)未发生显著改变;在口腔消化阶段,赋形剂纳米乳液结构未被各种消化酶破坏;在胃消化阶段,赋形剂纳米乳液表面的蛋白乳化剂被胃蛋白酶酶解,大量脂溶性色素物质进入乳滴,促进了植物组织中脂溶性色素的释放;在小肠消化阶段,赋形剂纳米乳液的油脂消化速率提高,消化程度增加,游离脂肪酸与胆盐、磷脂等物质形成混合胶束的速率和数量提高;叶黄素的生物可给性(又称胶束化率)显著提高了1~2倍。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目前,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对叶黄素进行包埋或将富含叶黄素的食物与富含油脂食物共同摄入等方法来提高叶黄素的口服生物利用率。但这两种方法均有局限性。将叶黄素通过分离提取,以片剂、胶囊、脂质体、乳液等多种形式进行包埋,制成膳食补充剂通过口服摄入,主要针对于提高人体的叶黄素摄入量以及额外补充部分叶黄素的生物利用率,不能针对日常膳食摄入部分。而直接利用食用油脂或富含油脂食物与果蔬共同摄入来提高人体对日常膳食果蔬中叶黄素的吸收利用效果却十分有限。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了一种食品级赋性剂纳米乳液与果蔬共同摄入的新思路来提高果蔬中叶黄素的生物利用率。
而由于类胡萝卜素分子之间结构的差异,本发明经研究对比发现利用目前提升β-胡萝卜素等胡萝卜素类物质生物利用率的赋性剂纳米乳液来提高人体对叶黄素的生物利用率效果并不显著(见实施例部分结果)。叶黄素与β-胡萝卜素虽均属于类胡萝卜素物质,但其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叶黄素分子结构中存在羟基,较胡萝卜素类物质而言,其亲水性较强,因此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叶黄素分子偏向存在于油脂分子或混合胶束与胃肠道消化液的界面,而胡萝卜素类物质倾向于存在于油脂和混合胶束分子的内部,因此,油脂大小、消化速率、形成的混合胶束的大小等均对其生物利用率有不同影响。本发明的赋性剂纳米乳液与果蔬共同摄入主要致力于提高果蔬中叶黄素的胶束化率。当利用本发明的赋性剂纳米乳液与果蔬经口服共同摄入,增加了果蔬组织中脂溶性色素物质的释放量,油脂的消化速率提高、胶束形成速率加快、显著提高了果蔬中叶黄素的生物可给性。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以中链甘油三酯(MCT)为油相制备赋形剂纳米乳液时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叶黄素的生物可给性的技术方案。当中链甘油三酯制备为赋形剂纳米乳液后不仅可避免直接口服中链甘油三酯带来的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发挥其易于吸收和不易形成脂肪肝等优势,并能极大地提高与其共同摄入的果蔬中叶黄素的生物利用率,既为中链甘油三酯提高了良好的应用方向,也是一种解决日常膳食中叶黄素口服生物利用率较低的良好途径。此种用于提升叶黄素利用率的赋性剂纳米乳液对充分发挥果蔬中的叶黄素潜在功效,指导人群健康饮食习惯,改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减少营养保健品、药品的摄入量与副作用及相关医疗保健费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制备的不同粒径大小赋形剂纳米乳液的粒径结果分析图;其中,图1中A、B、C表示不同乳液样品粒径的显著性差异(Duncan,p<0.05)。
图2是实施例1中制备的不同粒径大小赋形剂纳米乳液的粒径分布图。
图3是实施例1中不同粒径大小赋形剂纳米乳液、玉米油分别和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各消化阶段的粒径结果分析图。
图4是实施例1中由不同粒径大小赋形剂纳米乳液、玉米油分别和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各消化阶段的显微镜照片图(放大倍数:10*100倍)。
图5是实施例1中不同粒径大小赋形剂纳米乳液的游离脂肪酸(FFA)释放曲线分析图。
图6是实施例1中不同粒径大小赋形剂纳米乳液对菠菜中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的结果分析图;其中,A、B、C表示不同样品β-胡萝卜素的生物可给性的差异显著(Duncan,p<0.05);不同样品间叶黄素的生物可给性无显著差异,因此未作标注。
图7是实施例2中由不同链长的油相制得的赋形剂纳米乳液的粒径结果分析图。
图8是实施例2中由不同链长的油相制得的赋形剂纳米乳液的粒径分布图。
图9是实施例2中由不同链长的油相制得的赋形剂纳米乳液、磷酸缓冲液分别和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各消化阶段的粒径结果分析图。
图10是实施例2中由不同链长的油相制得的赋形剂纳米乳液、磷酸缓冲液分别和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各消化阶段的显微镜照片图(放大倍数:10*100倍)。
图11是实施例2中由不同链长的油相制得的赋形剂纳米乳液的游离脂肪酸(FFA)释放曲线分析图。
图12是实施例2中由不同链长的油相制得的赋形剂纳米乳液、磷酸缓冲液对菠菜中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的结果分析图。
图13是实施例3中由不同饱和度油相制得的赋形剂纳米乳液的粒径结果分析图。
图14是实施例3中由不同饱和度油相制得的赋形剂纳米乳液的粒径分布图。
图15是实施例3中由不同饱和度油相制得的赋形剂纳米乳液分别和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各消化阶段的粒径结果分析图。
图16是实施例3中由不同饱和度油相制得的赋形剂纳米乳液分别和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各消化阶段的显微镜照片图(放大倍数:10*100倍)。
图17是实施例3中由不同饱和度油相制得的赋形剂纳米乳液的游离脂肪酸(FFA)释放曲线分析图。
图18实施例3中由不同饱和度油相制得的赋形剂纳米乳液对菠菜中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的结果分析图。
图19是实施例4中由不同工艺条件制得的赋形剂纳米乳液的粒径结果分析图。
图20是实施例4中由不同工艺条件制得的赋形剂纳米乳液的粒径分布图。
其中,图3、图9、图15中大写字母(A,B,C,D)代表同一样品在不同消化阶段的显著性差异(Duncan,p<0.05),小写字母(a,b,c,d)表示不同样品在同一消化阶段的差异显著(Duncan,p<0.05);图12、图18中大写字母(A,B,C)表示不同样品间同一种类胡萝卜素物质生物可给性的差异显著(Duncan,p<0.0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考察不同粒径大小赋形剂乳液对类胡萝卜素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组1:以玉米油(压榨玉米油,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制造商表明其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5.4%、32.6%、52%)作为油相,酪蛋白酸钠为乳化剂,酪蛋白酸钠以1%(w/w)的比例溶解在5mM pH=7的磷酸缓冲液中,常温下磁力搅拌3小时以上得到水相,油相与水相按1:9(w/w)的比例混合;再利用高速分散均质机分散(10kr/min 2min)得到粒径大小为10μm的大粒径赋性剂纳米乳液,将制备得到的大粒径赋性剂纳米乳液与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
组2:以玉米油(压榨玉米油,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制造商表明其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5.4%、32.6%、52%)作为油相,酪蛋白酸钠为乳化剂,酪蛋白酸钠以1%(w/w)的比例溶解在5mM pH=7的磷酸缓冲液中,常温下磁力搅拌3小时以上得到水相,油相与水相按1:9(w/w)的比例混合;再利用高速分散均质机分散(10kr/min 2min)得到粗乳,然后利用高压均质机均质(20Mp均质1次),最终制备得到粒径大小为600nm的中等粒径赋性剂纳米乳液,将制备得到的中等粒径赋性剂纳米乳液与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
组3:以玉米油(压榨玉米油,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制造商表明其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5.4%、32.6%、52%)作为油相,酪蛋白酸钠为乳化剂,酪蛋白酸钠以1%(w/w)的比例溶解在5mM pH=7的磷酸缓冲液中,常温下磁力搅拌3小时以上得到水相,油相与水相按1:9(w/w)的比例混合;再利用高速分散均质机分散(10kr/min 2min)得到粗乳,然后利用高压均质机均质(120Mp均质5次),最终制备得到粒径大小为200nm的小粒径赋性剂纳米乳液,将制备得到的小粒径赋性剂纳米乳液与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
空白组:将5mM pH=7的磷酸缓冲液(5mM pH=7)作为空白对照样品与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
对照组:将未经均质和添加水相的玉米油作为对照样品与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
组1~组3的赋形剂纳米乳液、玉米油、磷酸缓冲液分别和果蔬共同体外模拟消化,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S1.将菠菜洗净,去根、去茎,自然晾干,切成长宽均为15mm大小,用搅拌机高速搅拌1min,得菠菜泥;用磷酸缓冲液(5mM pH=7)分别稀释组1~组3的赋形剂纳米乳液、玉米油至含油量为4%(为保证体外模拟消化体系良好运行);再分别与菠菜泥按按1:1(w/w)比例混合;空白组进行相同操作。100rpm磁力搅拌2min,使用磷酸缓冲液稀释后的组1~组3的赋形剂纳米乳液、玉米油分别与菠菜泥混合均匀,得到初始阶段样品(未经体外模拟消化的样品)。
S2.模拟口腔消化阶段:将musin(来自猪胃的粘蛋白,3mg/mL,购于Sigma-Aldrich)和NaCl(1.594g/L)、NH4NO3(0.328g/L)、KH2PO4(0.636g/L)、KCl(0.202g/L)、K3C6H5O7·H2O(0.308g/L)、C5H3N4O3Na(0.021g/L)、H2NCONH2(0.198g/L)、C3H5O3·Na(0.146g/L)等溶于蒸馏水中,磁力搅拌过夜配得模拟唾液。取20mL初始阶段样品与20mL模拟唾液混匀,用盐酸溶液调至pH 6.8,在恒温摇床中(37℃100rpm)模拟口腔消化10min,得口腔阶段消化样品。
S3.模拟胃消化阶段:模拟胃液由胃蛋白酶(来自猪胃粘膜的胃蛋白酶,酶活力:250units/mg,0.0032g/mL,购于Sigma-Aldrich)和NaCl(2g/L)溶于蒸馏水中配制而成。取步骤S2中的20mL模拟口腔消化后的样品与20mL模拟胃液(混合,调节至pH 2.5,在恒温摇床中(37℃100rpm)模拟胃消化2h,得胃阶段消化样品。
S4.取步骤S3中30mL模拟胃阶段消化的样品,调节至pH 2.5后加入1.5mL模拟肠液(CaCl2 2H2O 36.6g/L和NaCl 219g/L溶于蒸馏水中)、3.5mL胆盐溶液(0.1875g胆盐溶液溶于3.5mL 5mM pH=7的磷酸缓冲中)。再次调节至pH 7.0,加入2.5mL脂肪酶溶液(含脂肪酶30g/L,脂肪酶酶活力:100~400units/mg,购于Sigma-Aldrich),然后使用自动电位滴定仪,利用0.25M的NaOH溶液进行恒电位滴定,使消化液pH恒定保持在7.0,进行模拟小肠消化,记录两小时内消耗的NaOH溶液的量。
S5.取步骤S4的小肠消化液在12000r/min,4℃的条件下离心40min,得到混合胶束。
按照如上述方法进行体外模拟消化后,利用粒度分析仪分别测量每个消化阶段乳液的粒径大小;利用显微镜观察乳液微观结构变化;利用pH-stat法测量小肠阶段游离脂肪酸释放速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每个消化阶段和胶束中β-胡萝卜素、叶黄素的含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pH-stat法:由于乳液中的油脂能被脂肪酶水解成甘油酯和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的产生会使得消化液的pH值下降。通过自动滴定仪滴加0.25M的氢氧化钠使消化液维持在pH 7.0,并记录在120分钟消化过程中氢氧化钠的添加量。通过消化过程中添加的NaOH的量可以根据公式(1)计算出游离脂肪酸的释放量,从而反应出乳液中油脂的消化速率和最终消化程度。
其中VNaOH是消耗的NaOH的体积(L),mNaOH是用于滴定的NaOH的摩尔浓度(M),Wlipid是指小肠消化液中油脂的总质量(g),Mlipid是指油脂的分子质量(g·mol-1)。
(2)微观结构观察:取每个阶段消化后的样品立即用光学显微镜(10倍目镜和100倍物镜)进行微观结构的观察。为观察样品最真实的状态,因此直接取液进行观察,不需进行稀释。取适量消化液样品于干净载玻片上,然后用盖玻片从左至右轻轻盖上,放至载物台上进行观察拍照。
(3)叶黄素提取方法:取5mL各阶段消化液或胶束,(即S1~S4所得的消化液、S5得到的混合胶束)加入正己烷:丙酮=1:1(v/v),涡旋振荡1min,然后4000r/min离心两分钟,收集上清液。重复上述操作,直至萃取完毕,将所有的上清液合并;将分离得到的上清液中与10%氯化钠溶液混合,剧烈震荡混合物,收集上层正己烷层溶液;在收集完正己烷层以后,再次加入正己烷,剧烈震荡,收集上层正己烷相,重复上述操作,萃取至下层相无色,将收集到的所有溶液合并;利用旋蒸仪将样品在25℃下旋转蒸发至合适浓度,用氮吹仪进行氮吹,直至有机溶剂全部挥发完毕,再将样品真空冷冻干燥24h,将冻干后的样品密封放入-20℃储藏直至分析。所有样品进样前用二氯甲烷稀释到一定浓度,0.22μm有机滤膜过滤,取20μL进行HPLC分析。以上所有步骤在冰上进行,并尽量再避光环境中处理。
液相色谱条件:固定相:Diamonsil C18(2)(250mm×4.6mm,5μm,DikmaTechnologies);流动相A:乙腈/甲醇(95:5v/v),流动相B:乙腈/甲醇/四氢呋喃(60:20:20v/v/v)(其中乙腈中含有0.5%的三乙胺);进样量:20μL,流速:1mL min-1,检测光波长设定在450nm。
(4)生物可给性(胶束化率):脂溶性营养物质一般被认为只有在小肠阶段中进入到由胆盐、磷脂、游离脂肪酸等组成的混合胶束后才能跨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体循环,从而被人体吸收利用。而生物可给性(胶束化率)就是指脂溶性物质中进入胶束中的这部分量占总的摄入量的比例,可以反应脂溶性物质进入胶束,从而有可能跨过小肠上皮细胞被人体吸收的能力。脂溶性活性物质的胶束化率越高,则其能跨过小肠上皮细胞被人体吸收的可能性越大。具体的实验操作流程如下:在经模拟人体胃肠道消化后,取部分小肠消化液高速离心(15000rpm/min,4℃)40分钟。离心完用注射器小心吸取中间层的胶束相,将收集到的胶束相用0.22μm微孔过滤膜过滤。再利用上述提取方法提取胶束相中的类胡萝卜素并通过上述HPLC法测定胶束中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各乳液/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样品β-胡萝卜素含量的生物可给性通过公式(2)计算获得。
其中,C胶束为胶束溶液中某种类胡萝卜素的含量,C初始阶段样品为消化前样品中某种类胡萝卜素含量。
实验结果如图1至图6所示:
由图1可知,以玉米油作为油相,酪蛋白酸钠为乳化剂(1%w/w),油相与水相1:9(w/w),利用高速分散均质机和高压均质机在不同均质压力下均质不同次数分别得到了小粒径乳液(205.42±2.15nm,PDI=0.099±0.039)、中等粒径乳液(510.65±29.68nm,PDI=0.141±0.020)和大粒径乳液(9.8218±0.0561μm,PDI=0.651±0.088)。从多分散指数(PDI)以及乳液粒径分布图(图2)可以看出制得的小粒径乳液和中等粒径均一性较好,粒径分布呈单峰分布。三种乳液粒径有显著差异(p<0.05),可用于研究粒径大小对菠菜中叶黄素、β-胡萝卜素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图3、4为乳液在不同消化阶段粒径测量结果和微观图像观察结果。在模拟胃肠道消化过程中,关于乳液体系的物理和结构性质的变化(例如液滴大小,聚集状态)的信息是重要的。首先,乳液中单个油脂分子的粒径大小决定了暴露于消化酶和周围环境中其他成分的表面积。第二,油脂的聚集状态(例如,游离或絮凝)将影响消化酶接触脂质液滴表面的能力。与直接暴露的油脂相比,脂肪酶难以吸附到絮凝物内部的油滴上。因此当菠菜/乳液混合物通过模拟GIT模型消化时,需要测量各消化阶段样品的粒径和微观结构来表征整个过程中消化体系物理化学性质和乳液微观结构的变化。由于未经均质化的油脂的粒径过大,无法使用光散射粒度进行测量,因此未对玉米油/菠菜混合物(即对照组)的初始、口腔、胃三个阶段消化液进行粒径、电位的测量。
由图3可知,初始阶段的菠菜/乳液混合物与原始乳液相比,平均粒径未发生显著改变。从显微镜图像(图4)中也可以看出小粒径和中等粒径乳液与菠菜混合之后,乳液粒径仍然较小,分布较为均匀,没有发生明显的聚集或絮凝等现象,与粒径测量结果相符。此外,从显微镜还可看出初始样品中的乳滴仍呈白色,表明菠菜中的色素类物质暂未进入油脂之中,这可能是由于油脂表面包裹着酪蛋白酸钠,阻止了脂溶性色素的进入,且乳液和菠菜的接触时间较短,脂溶性色素还未来得及进入油脂之中。这表明在果蔬体系(pH、酶系等)的作用下,乳液的性质(粒径大小和分散状态)未发生显著改变。
经口腔阶段消化后,小粒径和中等粒径乳液样品的平均粒径均略有增加,大粒径乳液的粒径减小。这表明在模拟口腔条件下较小粒径乳液样品的乳滴可能发生了聚集。而显微镜图像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显微镜图像中可以看出小、中粒径乳液口腔阶段样品较初始样品相比,乳滴发生了聚集,但其结构未被各种消化酶破坏,而在大粒径乳液和玉米油初始样品中粒径较大的乳滴,在口腔阶段被分解成为了较小的液滴。在小粒径和中等粒径乳液样品中广泛观察到的液滴聚集可以归因于粘蛋白(Musin)对小脂滴的桥接和/或空缺絮凝作用。相反,大粒径乳液和玉米油样品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含有非常大的液滴,在消化过程中液滴容易发生破裂。此外,对比口腔阶段和初始阶段样品的显微镜图像可以发现乳滴颜色逐渐加深(实际彩色图像中,乳滴由白色变为了浅黄绿色),这表明在口腔阶段有部分脂溶性色素从菠菜组织中释放出来进入了油脂中。
经胃阶段消化后,小粒径和中等粒径乳液样品的平均粒径均有显著增加。相反,大粒径乳液在经胃阶段消化后平均粒径有所减小。显微镜图像也表明在经胃阶段消化后,小粒径和中等粒径样品中的乳滴已发生了明显的聚结。大粒径乳液样品中在口腔阶段粒径较小的乳滴在经过模拟胃阶段消化后部分发生了聚集,形状变得不规则。对于玉米油/菠菜混合样品,在经胃阶段消化后,样品中仍含有较大液滴。小粒径和中等粒径乳液样品经胃阶段消化后粒径增加主要是由于在模拟胃液中含有消化酶(胃蛋白酶),其可以酶解吸附在油脂表面上的蛋白乳化剂,减弱了其抑制乳滴聚集的能力。但大粒径乳液和玉米油/菠菜混合物样品变化趋势不同,这可能是因为大乳滴在消化过程中更容易发生破裂。将胃消化阶段的显微镜图像与其余阶段相比,表明胃消化阶段有大量的脂溶性色素进入乳滴油脂之中。以上结果表明小粒径乳液和菠菜共同模拟消化可以增加菠菜中脂溶性物质的释放量。所有乳液/菠菜混合物在经小肠阶段消化后,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测得的粒径均较胃阶段显著减小。光学显微镜图像显示,在经过小肠消化阶段后,小粒径和中等粒径乳液样品油脂几乎被脂肪酶完全消化。而含有大乳液或玉米油样品,油脂未被完全消化。该结果表明即使在菠菜组织存在的条件下,消化酶(脂肪酶)也能够水解三酰基甘油分子,且在一定的消化时间内较小粒乳液油脂程度更加完全。
使用自动滴定法监测初始乳液粒径大小对油脂消化速率和程度的影响。在整个小肠消化期间通过测量滴定到样品中以维持恒定pH(7.0)的碱性溶液(0.25M NaOH)的体积,并从该数据利用公式(1)计算游离脂肪酸(FFAs)随时间的释放量,结果如图5所示。FFAs释放量相对强烈依赖于初始乳液的粒径大小。总体而言,在消化的最初几分钟内,游离脂肪酸释放量(FFA)的相对快速地增加,随后在较长的消化时间内增加速率逐渐减小。脂肪消化的初始速率趋势如下:小粒径乳液≈中等粒径乳液>大粒径乳液>玉米油。这种趋势可归因于暴露于消化酶的油脂表面积的差别,脂肪的初始消化速率与乳液的平均粒径成反比。该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消化时间内,与较大粒径乳液或玉米油相比,较小粒径乳液的油脂消化速率和消化程度均较高。
图6为不同粒径大小乳液对菠菜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或β-胡萝卜素)生物可给性(胶束化率)的影响。从图6中可以看出,有无油脂的存在,以及油脂的初始粒径大小对于菠菜中的两种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对叶黄素而言,没有膳食脂肪的情况下(PBS空白组),叶黄素的胶束化率显著高于β-胡萝卜素,玉米油对其生物可给性无显著影响。但相反,油脂的存在以及乳液初始粒径大小均对β-胡萝卜素的生物可给性有显著影响。其中,油脂的存在显著提高了β-胡萝卜素的生物可给性,较小粒径(小/中等粒径)乳液对菠菜中的β-胡萝卜素的生物可给性的增加显著高于含有较大尺寸油滴的大粒径乳液和玉米油。这可能是由于这两种类胡萝卜素的结构的不同,β-胡萝卜素与叶黄素相比其疏水性更强,由于其高度的疏水性,若直接分散在水溶液中其溶解性会受到极大的抑制。极性类胡萝卜素例如叶黄素倾向存在于脂滴的表面,并且可以直接转移到水相中,而非极性类胡萝卜素则位于脂滴内,并需要膳食脂肪转移到水相中。从上述结果可知,能够用于提高β-胡萝卜素生物可给性的赋性剂纳米乳液对叶黄素的胶束化率无显著影响。因此,如何利用赋性剂乳液提高叶黄素的胶束化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实施例2考察不同链长油脂赋形剂乳液对类胡萝卜素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由实施例1的结果可以看出,尽管赋性剂乳液粒径大小未对叶黄素生物可给性造成显著影响,但小粒径纳米乳液对于提升β-胡萝卜素生物可给性的效果最佳,因此仍选取小粒径(约200nm)来制备后续不同类型油脂赋性剂纳米乳液开展研究,以期开发出一种不仅能提高果蔬中叶黄素的生物可给性,同时也对β-胡萝卜素生物可给性有益的赋性剂纳米乳液。
组4:以玉米油(压榨玉米油,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制造商表明其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5.4%、32.6%、52%)作为油相,酪蛋白酸钠为乳化剂,酪蛋白酸钠以1%(w/w)的比例溶解在5mM pH=7的磷酸缓冲液中,常温下磁力搅拌3小时以上得到水相,油相与水相按1:9(w/w)的比例混合;再利用高速分散均质机分散(10kr/min 2min)得到粗乳,然后利用高压均质机均质(120Mp均质5次),最终制备得到粒径大小为200nm的玉米油赋性剂纳米乳液,将制备得到的赋性剂纳米乳液与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
组5:以饱和辛癸酸甘油三酯(MCT油,中链甘油三酯,购于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制造商表明其含60%C8:0和40%C10:0)作为油相,酪蛋白酸钠为乳化剂,酪蛋白酸钠以1%(w/w)的比例溶解在5mM pH=7的磷酸缓冲液中,常温下磁力搅拌3小时以上得到水相,油相与水相按1:9(w/w)的比例混合;再利用高速分散均质机分散(10kr/min 2min)得到粗乳,然后利用高压均质机均质(120Mp均质5次),最终制备得到粒径大小为200nm的MCT油赋性剂纳米乳液,将制备得到的赋性剂纳米乳液与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
对照组:将5mM pH=7的磷酸缓冲液(5mM pH=7)作为空白对照样品与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
将组4、组5赋形剂纳米乳液、对照组(磷酸缓冲液(5mM pH=7))分别和果蔬共同体外模拟消化,具体方法步骤同实施例1。
实验结果如图7至图12所示。
由图7可知,选用玉米油和MCT油作为长链油脂和中链油酯的代表,以酪蛋白酸钠为乳化剂(1%w/w),油相与水相1:9(w/w),利用高速分散均质机和高压均质机在120MP下均质5次分别制得粒径大小相似的玉米油乳液(205.42±2.15nm,PDI=0.099±0.039)和MCT油乳液(177.30±12.97nm,PDI=0.129±0.011)。由于两种乳液的多分散指数(PDI)均小于0.3,且两种乳液的粒径分布图(图8)均呈单峰分布,表明该方法制备的乳液均一性较好,可以用于后续实验研究。
从各阶段粒径测量结果(图9)可以看到,两种油脂制备的赋形剂纳米乳液与果蔬混合后,在果蔬体系(pH、酶系等)的作用下,乳液的性质(粒径大小和分散状态)未发生显著改变;在口腔消化阶段,赋形剂纳米乳液结构未被各种消化酶破坏;从显微镜图像(图10)中可以看出,胃消化阶段的显微镜图像与其余阶段相比,经模拟胃阶段消化后的乳滴的颜色最深,表明胃消化阶段有大量的脂溶性色素进入乳滴油脂之中。对比不同样品经小肠阶段消化后的显微镜图像中可以看出,磷酸缓冲液/菠菜样品(对照组)经小肠阶段消化后组织中仍保留着较多的色素物质,乳液/菠菜混合物样品组织(组4、组5)中的色素释放更加完全。这主要是由于菠菜中的类胡萝卜素主要在光系统II和I的脂蛋白复合物中,这种蛋白复合物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从而使得类胡萝卜素释放出来。而包裹在油脂表面的蛋白乳化剂在胃阶段被蛋白酶酶解,油脂暴露在消化液之中,油脂的存在使得脂溶性色素更多的从叶片组织中释放出来,而在小肠阶段,在脂肪酶的作用下,油脂被进一步分解变为了甘油酯和游离脂肪酸。以上结果表明在玉米油和MCT乳液和菠菜共同模拟消化可以增加菠菜中脂溶性物质的释放量。
使用恒电位滴定法(pH-stat)监测油脂链长对乳液油脂消化速率和消化程度的影响。由图11所知,含有不同链长油脂的乳液样品的总体消化曲线是非常相似的:在小肠阶段消化的最初20分钟游离脂肪酸释放速率快,在随后的较长消化时间内脂肪酸缓慢释放。当经过两小时消化后,两种乳液的游离脂肪酸释放总量无显著差异且最终释放速率均接近90%,这表明体系中的油脂几乎完全被脂肪酶消化,与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相吻合,在视野范围内均无明显油滴存在。
由图12可知,菠菜中类胡萝卜素物质的生物可给性显著取决于用于制备赋性剂乳液的油脂类型。对于β-胡萝卜素而言,长链玉米油赋性剂纳米乳液与菠菜共同摄入能显著提高其生物可给性;但对于叶黄素而言,MCT油脂制备的赋性剂纳米乳液对其生物可给性提升效果更加显著,而长链玉米油赋性剂纳米乳液对于提高叶黄素生物可给性无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叶黄素分子结构中存在羟基,较胡萝卜素类物质而言,其亲水性较强,因此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叶黄素分子偏向存在于油脂分子或混合胶束与胃肠道消化液的界面,而胡萝卜素类物质倾向于存在于油脂和混合胶束分子的内部。长链油脂(如玉米油)的存在可以释放出更多的游离脂肪酸,与磷脂、胆盐等形成更多且更大的混合胶束来容纳菠菜中的β-胡萝卜素,而中链油酯形成的混合胶束较小,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从而可以容纳更多的叶黄素。以上结果表明利用本发明制得的赋性剂纳米乳液与菠菜共同摄入,可以提高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可给性,但菠菜中类胡萝卜素物质的生物可给性显著取决于用于制备赋性剂乳液的油脂类型,需要根据特定的营养物质来设计不同的赋性剂纳米乳液。其中,中链油酯制备的赋性剂纳米乳液与菠菜共同摄入使叶黄素的生物可给性提高了2.2倍左右。
实施例3考察不同饱和度油脂赋形剂乳液对类胡萝卜素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油脂是促进亲脂性化合物吸收的重要因素。然而,膳食脂肪和油由不同类型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组成,这些脂肪酸可能不同地影响食物中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可给性。
组6:以椰子油(Virgin coconut oil,购于Super coco公司,制造商表明其饱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93.8%、6.2%)作为饱和油脂的代表。以椰子油为油相,酪蛋白酸钠为乳化剂,酪蛋白酸钠以1%(w/w)的比例溶解在5mM pH=7的磷酸缓冲液中,常温下磁力搅拌3小时以上得到水相,油相与水相按1:9(w/w)的比例混合;再利用高速分散均质机分散(10kr/min 2min)得到粗乳,然后利用高压均质机均质(120Mp均质5次),最终制备得到粒径大小为200nm的椰子油赋性剂纳米乳液,将制备得到的椰子油赋性剂纳米乳液与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
组7:以橄榄油(Axeite de olive virgen exrta,购于EXIOM FOOD S.L.,制造商表明其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6.4%、71.6%、12%)作为单不饱和油脂的代表。以橄榄油为油相,酪蛋白酸钠为乳化剂,酪蛋白酸钠以1%(w/w)的比例溶解在5mM pH=7的磷酸缓冲液中,常温下磁力搅拌3小时以上得到水相,油相与水相按1:9(w/w)的比例混合;再利用高速分散均质机分散(10kr/min 2min)得到粗乳,然后利用高压均质机均质(120Mp均质5次),最终制备得到粒径大小为200nm的橄榄油赋性剂纳米乳液,将制备得到的橄榄油赋性剂纳米乳液与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
组8:以鱼油(Fish oil,购于GNC公司,制造商表明其饱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4.6%、14.7%、70.7%)作为多不饱和油脂的代表。以鱼油为油相,酪蛋白酸钠为乳化剂,酪蛋白酸钠以1%(w/w)的比例溶解在5mM pH=7的磷酸缓冲液中,常温下磁力搅拌3小时以上得到水相,油相与水相按1:9(w/w)的比例混合;再利用高速分散均质机分散(10kr/min 2min)得到粗乳,然后利用高压均质机均质(120Mp均质5次),最终制备得到粒径大小为200nm的鱼油赋性剂纳米乳液,将制备得到的鱼油赋性剂纳米乳液与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
对照组:将5mM pH=7的磷酸缓冲液作为空白对照样品与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
对组6~组8获得的赋形剂纳米乳分别和果蔬共同体外模拟消化,具体方法步骤同实施例1。
实验结果如图13至图18所示。
如图13所示,以酪蛋白酸钠为乳化剂(1%w/w),油相与水相1:9(w/w),利用高速分散均质机和高压均质机在120MP下均质5次分别制得椰子油乳液(196.87±1.0nm,PDI=0.118±0.096)和橄榄油乳液(225.53±0.522nm,PDI=0.087±0.013)和鱼油乳液(218.96±2.32nm,PDI=0.185±0.047),三种油脂形成的乳液粒径无显著差异。此外三种乳液的多分散指数(PDI)均小于0.3,粒径分布图(图14)均呈单峰分布,表明该方法制备的乳液均一性较好,可以用于进一步研究。
乳液微观结构的变化:从各阶段粒径测量结果(图15)和各阶段粒径测量结果(图16)可以看到,三种油脂制备的赋形剂纳米乳液与果蔬混合后,在果蔬体系(pH、酶系等)的作用下,乳液的性质(粒径大小和分散状态)未发生显著改变;在口腔消化阶段,赋形剂纳米乳液结构未被各种消化酶破坏;经胃阶段消化后乳液形状开始不规则,粒径急剧增大且油滴之间的聚集现象更加明显,油滴颜色加深,表明有大量脂溶性色素溶入油脂之中。在小肠阶段的显微镜图像和粒径测量结果中可以看到鱼油乳液经小肠阶段消化后油脂未被完全消化,仍保留大量脂溶性色素在其中,这可能对胶束的形成以及类胡萝卜素进入胶束产生影响,最终影响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可给性。
在小肠期间,使用自动滴定装置(pH-stat)测量油脂的消化量和消化速率。总体而言,使用不同油脂制备的乳液的消化曲线都遵循类似趋势:在消化初期的前10min,FFAs释放速率很快,在剩余的消化时间内以缓慢趋势增加。快速的初始消化速率表明脂肪酶分子能够快速吸附到油滴的表面并水解三酰基甘油分子。由图17可知,三种油脂的初始消化速率和最终消化程度如下:椰子油>橄榄油>鱼油。其中,椰子油的较快初始消化速率可能是因为它含有大量的中链脂肪酸,比长链脂肪酸更快更远地远离脂滴表面,防止了游离脂肪酸在油脂表面聚集,使暴露出的表面积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脂肪酶的消化。而鱼油乳液中油脂的消化速率和最终消化量均较低则是由于鱼油含有相对多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即DHA和EPA。在前人的研究中已有报道,猪胰脂肪酶对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三酰基甘油的水解速度较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更慢,且释放出来的长链脂肪酸易聚集在油脂表面,阻止了脂肪酶的进一步酶解,使得鱼油乳液的脂肪酸释放速率较慢,在两小时的消化时间内脂肪酸的释放程度较低,未能完全消化。总而言之,这些结果表明,油脂的饱和度对于乳液在肠道中的消化特性有重要影响,这些区别可能会影响胶束形成的速率和形成的量从而最终导致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生物可给性的差异。
由图18可知,当不同饱和度油脂乳液与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时,对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β-胡萝卜素而言,其生物可给性由大到小分别为:橄榄油>椰子油>鱼油,即单不饱和油脂>饱和油脂>多不饱和油脂。橄榄油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其生物可给性,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鱼油乳液对其生物可给性无积极作用。在本实施例中鱼油样品的胶束提取物经HPLC分析后,未能检测到β-胡萝卜素的存在,因此在图18中未展示鱼油β-胡萝卜素生物可给性的结果。鱼油样品较低的β-胡萝卜素生物可给性可能是由于小肠阶段鱼油的消化速率和消化程度较低,使得释放出的游离脂肪酸较少,且未消化的鱼油中还含有大量β-胡萝卜素,阻止了β-胡萝卜素进入胶束之中。对于叶黄素而言,其生物可给性椰子油>橄榄油≈鱼油,即饱和油脂>单不饱和油脂≈多不饱和油脂。饱和度较高的油脂制备的赋性剂纳米乳液对于提高叶黄素的生物可给性效果更加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椰子油乳液形成的胶束较小(图15),而前文已提到,较小的胶束分子比表面积更大,可容纳更多的叶黄素分子,从而有利于提高叶黄素分子的生物可给性。以上结果表明,不同饱和度油脂对于提高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生物可给性的作用不同,饱和度较高的椰子油制备的赋性剂纳米乳液与菠菜共同摄入使叶黄素的生物可给性提高了1.2倍。
实施例4考察不同工艺条件制备的赋形剂乳液对类胡萝卜素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组9以饱和辛癸酸甘油三酯(MCT油,中链甘油三酯,购于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制造商表明其含60%C8:0和40%C10:0)作为油相,酪蛋白酸钠为乳化剂,酪蛋白酸钠以1%(w/w)的比例溶解在5mM pH=7的磷酸缓冲液中,常温下磁力搅拌3小时以上得到水相,油相与水相按1:9(w/w)的比例混合;再利用高速分散均质机分散(8kr/min 2min)得到粗乳,然后利用高压均质机均质(90Mp均质5次),最终制备得到赋性剂纳米乳液,将制备得到的赋性剂纳米乳液与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
组10:以饱和辛癸酸甘油三酯(MCT油,中链甘油三酯,购于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制造商表明其含60%C8:0和40%C10:0)作为油相,酪蛋白酸钠为乳化剂,酪蛋白酸钠以2%(w/w)的比例溶解在5mM pH=7的磷酸缓冲液中,常温下磁力搅拌3小时以上得到水相,油相与水相按1:9(w/w)的比例混合;再利用高速分散均质机分散(12kr/min 3min)得到粗乳,然后利用高压均质机均质(120Mp均质3次),最终制备得到赋性剂纳米乳液,将制备得到的赋性剂纳米乳液与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
组11:以饱和辛癸酸甘油三酯(MCT油,中链甘油三酯,购于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制造商表明其含60%C8:0和40%C10:0)作为油相,酪蛋白酸钠为乳化剂,酪蛋白酸钠以4%(w/w)的比例溶解在5mM pH=7的磷酸缓冲液中,常温下磁力搅拌3小时以上得到水相,油相与水相按1:9(w/w)的比例混合;再利用高速分散均质机分散(12kr/min 5min)得到粗乳,然后利用高压均质机均质(120Mp均质7次),最终制备得到赋性剂纳米乳液,将制备得到的赋性剂纳米乳液与菠菜共同体外模拟消化。
对组9~组11获得的赋形剂纳米乳分别和果蔬共同体外模拟消化,具体方法步骤同实施例1。
实验结果如图19所示,组9制得粒径大小为202.49±8.26nm的赋性剂乳液;组10制得粒径大小为184.35±7.38nm的赋性剂乳液;组11制得粒径大小为176.83±4.61nm的赋性剂乳液。各组乳液粒径分布图如图20所示,三组乳液的粒径分布图均呈单峰分布。以上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制备的乳液平均粒径均在200nm左右且均一性较好。
当菠菜与上述赋性剂纳米乳液共同体外模拟消化,各阶段的所有实验数据与实施例2中的组5相似,因此本部分不再赘述,该实施例表明本发明的赋性剂纳米乳液与菠菜共同摄入同样可显著提高菠菜中叶黄素的生物可给性。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由油相和水相制备而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油相为中链油酯和/或长链油脂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赋形剂纳米乳液的乳液粒径为100~30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油相为高饱和度油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油相为中链甘油三酯、玉米油、橄榄油、椰子油、鱼油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水相为食品级乳化剂溶液;
所述的水相中食品级乳化剂的质量分数为1%~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油相和水相的质量比为1:7~1:12。
7.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按配方将所述的油相和水相混合,高速分散均质形成粗乳;再进行高压均质,即得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
8.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在提高果蔬中脂溶性活性成分生物利用率的应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在提高果蔬中脂溶性活性成分生物利用率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脂溶性活性成分为类胡萝卜素,包括叶黄素、β-胡萝卜素。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在提高果蔬中脂溶性活性成分生物利用率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添加至酸奶、饮料、酱汁中与果蔬共同摄入;
所述的应用的方法为:将所述的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与果蔬混合口服。
CN201810117132.0A 2018-02-06 2018-02-06 一种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ending CN1085767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17132.0A CN108576778A (zh) 2018-02-06 2018-02-06 一种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17132.0A CN108576778A (zh) 2018-02-06 2018-02-06 一种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76778A true CN108576778A (zh) 2018-09-28

Family

ID=63608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17132.0A Pending CN108576778A (zh) 2018-02-06 2018-02-06 一种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7677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42996A (zh) * 2020-12-24 2021-05-28 睿藻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天然原料的类胡萝卜素纳米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16754711A (zh) * 2023-08-17 2023-09-15 蓝星安迪苏南京有限公司 饲料用乳化剂的乳化能力评估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8186A (zh) * 2011-12-06 2012-06-13 江南大学 一种无需高压均质的可食性纳米级β-胡萝卜素乳状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15954A (zh) * 2005-07-18 2013-09-25 麻萨诸塞州洛厄尔大学 制备与使用纳米乳剂的组合物和方法
US20160089320A1 (en) * 2014-09-29 2016-03-31 Barrie Tan Non-Synthetic Emulsion-Based Lipid Formulations and Methods of Use
CN105725169A (zh) * 2016-03-04 2016-07-06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提高果蔬类胡萝卜素生物利用率的纳米乳状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90271A (zh) * 2017-01-11 2017-05-2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提高叶黄素生物利用度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5954A (zh) * 2005-07-18 2013-09-25 麻萨诸塞州洛厄尔大学 制备与使用纳米乳剂的组合物和方法
CN102488186A (zh) * 2011-12-06 2012-06-13 江南大学 一种无需高压均质的可食性纳米级β-胡萝卜素乳状液及其制备方法
US20160089320A1 (en) * 2014-09-29 2016-03-31 Barrie Tan Non-Synthetic Emulsion-Based Lipid Formulations and Methods of Use
CN105725169A (zh) * 2016-03-04 2016-07-06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提高果蔬类胡萝卜素生物利用率的纳米乳状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90271A (zh) * 2017-01-11 2017-05-2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提高叶黄素生物利用度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KIHIKO NAGAO等: "Effects of Fats and Oils on the Bioaccessibility of Carotenoids and Vitamin E in Vegetables", 《JAPAN SOCIETY FOR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AGROCHEMISTRY》 *
GLEIZE, BÉATRICE等: "Effect of type of TAG fatty acids on lutein and zeaxanthin bioavailability",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
许晶等: "纳米乳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42996A (zh) * 2020-12-24 2021-05-28 睿藻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天然原料的类胡萝卜素纳米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16754711A (zh) * 2023-08-17 2023-09-15 蓝星安迪苏南京有限公司 饲料用乳化剂的乳化能力评估方法
CN116754711B (zh) * 2023-08-17 2023-11-07 蓝星安迪苏南京有限公司 饲料用乳化剂的乳化能力评估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u et al.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liposome digestion: Surface interaction, biological fate, and GIT modeling
Yang et al. Vitamin E bioaccessibility: Influence of carrier oil type on digestion and release of emulsified α-tocopherol acetate
Hiolle et al. In vitro digestion of complex foods: How microstructure influences food disintegration and micronutrient bioaccessibility
Lin et al. Effects of calcium on lipid digestion in nanoemulsions stabilized by modified starch: Implications for bioaccessibility of β-carotene
Rodrigues et al. An in vitro digestion method adapted for carotenoids and carotenoid esters: Moving forward towards standardization
Zhou et al. Encapsulation of lipophilic polyphenols in plant-based nanoemulsions: Impact of carrier oil on lipid digestion and curcumin, resveratrol and quercetin bioaccessibility
CN104244916B (zh) 组合物、包含该组合物的皮肤外用剂、或功能性食品
Verrijssen et al. The effect of pectin on in vitro β-carotene bioaccessibility and lipid digestion in low fat emulsions
Yao 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y of the enhancement of carotenoid bioavailability in vegetables using excipient nanoemulsions: Impact of lipid content
Zhou et al. The gastrointestinal fate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nanoparticles in vitamin D-fortified plant-based milks
Zheng et al. Nutraceutical-fortified plant-based milk analogs: Bioaccessibility of curcumin-loaded almond, cashew, coconut, and oat milks
Verrijssen et al. Relation between in vitro lipid digestion and β-carotene bioaccessibility in β-carotene-enriched emulsion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l-α-phosphatidylcholine
Lin et al. Pectin and gastric pH interactively affect DHA-rich emulsion in vitro digestion microstructure, digestibility and bioaccessibility
Tan et al. Bioaccessibility of oil-soluble vitamins (A, D, E) in plant-based emulsions: Impact of oil droplet size
CN110269103B (zh) 一种乳脂肪球及其制备方法
Gasa-Falcon et al. Influence of mandarin fiber addition 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noemulsions containing β-carotene under simulated 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 conditions
CN108576778A (zh) 一种食品级赋形剂纳米乳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Huang et al. Gelatin-EGCG-high methoxyl pectin ternary complex stabilized W1/O/W2 double emulsions loaded with vitamin C: Formation, structure, stability, in vitro 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
Iddir et al. Gastric lipase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lipolysis and carotenoid bioaccessibility from plant food matrices in the harmonized INFOGEST static in vitro digestion model
EP3129003A1 (en) Food matric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Xiang et al.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emulsified lipid dige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desia polycarpa var. Vestita Diels fruits oil
Jeong et al. Effect of the emulsifier type on the physicochemical stability and in vitro digestibility of a lutein/zeaxanthin-enriched emulsion
Hu et al. Exploring in vitro release and digestion of commercial DHA microcapsules from algae oil and tuna oil with whey protein and casein as wall materials
CN110419735A (zh) 一种南极磷虾油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Geng et al. A clarification of concepts related to the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carotenoids and a new standardized carotenoids bioavail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