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72531A - 带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带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72531A
CN108572531A CN201810183827.9A CN201810183827A CN108572531A CN 108572531 A CN108572531 A CN 108572531A CN 201810183827 A CN201810183827 A CN 201810183827A CN 108572531 A CN108572531 A CN 1085725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band
intermediate transfer
transfer belt
slewing roll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838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72531B (zh
Inventor
中岛崇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572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725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725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725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belts or chains, e.g. between belts or chains
    • B65H5/021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belts or chains, e.g. between belts or chains by belts
    • B65H5/02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belts or chains, e.g. between belts or chains by belts between belts and stationary pressing, supporting or guiding elements forming a transport nip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the force produced by an electrostatic transfer field formed between the second base and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transfer through an air gap
    • G03G15/163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the force produced by an electrostatic transfer field formed between the second base and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transfer through an air gap the field being produced by laying down an electrostatic charge behind the base or the recording member, e.g. by a corona device
    • G03G15/165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transport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transfer area, e.g. guid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20Belts
    • B65H2404/25Driving or guid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56Meandering prevention by controlling drive mechanis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带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利用通用构造限制转向辊的无意摆动。带传送装置包括:带构件,所述带构件构造成围绕转向辊和辊构件伸展;和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构造成使得辊构件移动。辊构件能够移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处,与在第一位置处相比,辊构件通过移动机构在带构件的内周侧上更加向内移动。在移动机构中提供了限制部分,在辊构件位于第二位置中的情况中,与辊构件位于第一位置中的情况相比,所述限制部分能够更大程度地限制转向辊的摆动范围。

Description

带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传送环形带的带传送装置和包括该带传送装置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在使用电子照相方法的成像设备中,已知以下中间转印方法的构造。在该中间转印方法中,形成在感光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并且承载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进一步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上。此外,在使用中间转印方法的成像设备中,已知以下构造。在这种构造中,为了减少中间转印带的偏离或曲折,安置了转向辊,用于使得中间转印带转向,即,控制中间转印带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位置。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12﹣242554讨论了一种构造,在所述构造中包括转向辊和凸轮,所述凸轮能够通过被马达驱动而使得转向辊的辊轴摆动,并且在凸轮的一部分中设置了能够装配到辊轴的限制部分。在这种构造中,在替换中间转印带的情况中,限制部分装配到辊轴,从而在进行替换中间转印带的作业时防止辊轴和凸轮因转向辊摆动而相互碰撞。
然而,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12﹣242554中讨论的构造基于这样的前提,即,凸轮使得转向辊摆动,所述凸轮的相位能够由例如马达的致动器控制。因此,难以实施基于转向机构的构造。例如,在转向辊或用于与转向辊一体摆动的构件因从中间转印带接收的力而被动摆动的构造中,需要新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限制部分的凸轮。这导致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带传送装置,所述带传送装置能够利用通用构造限制转向辊发生无意摆动;和包括带传送装置的成像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能够附接到成像设备和从成像设备拆卸的带单元包括:环形带;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第一辊,带围绕所述第一辊拉伸,所述转向机构能够使得第一辊围绕摆动轴线摆动,所述摆动轴线与第一辊的轴向方向交叉;第二辊,带围绕所述第二辊拉伸并且第二辊能够移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框架,所述框架构造成可动地支撑第二辊;和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框架移动并且构造成移动第二辊,其中,移动机构包括限制部分,所述限制部分构造成限制第一辊的摆动,在第二辊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中,第一辊设置成能够在第一预定范围内摆动,在第二辊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中,限制部分通过接触第一辊而限制第一辊在第二预定范围内摆动,所述第二预定范围小于第一预定范围。
参照附图,从对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中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成像设备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A是中间转印单元的透视图;
图2B是中间转印单元的透视图,从所述中间转印单元拆卸了中间转印带;
图3是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的透视图;
图4是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的端部部分的放大图;
图5A是示出了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的操作原理的示意图,并且示出了稳定状态;
图5B是示出了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的操作原理的示意图,并且示出了在带中发生偏离的状态;
图6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分离滑动件的示意图;
图7A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分离机构的操作的示意图并且示出了彩色模式;
图7B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分离机构的操作的示意图并且示出了单色模式;
图7C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分离机构的操作的示意图并且示出了全分离模式;
图8是示出了用于将中间转印单元附接到设备主体以及从设备主体拆卸中间转印单元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了替换中间转印带的作业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分离滑动件的示意图;
图11A是示出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分离机构的操作的示意图并且示出了彩色模式;
图11B是示出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分离机构的操作的示意图并且示出了单色模式;
图11C是示出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分离机构的操作的示意图并且示出了全分离模式。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将在下文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带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200是所谓的中间转印串列打印机,其包括位于设备主体201内的四个成像单元Pa、Pb、Pc和Pd以及中间转印单元20。基于从文件读取的图像信息或从外部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成像设备200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图像并且输出记录材料S。记录材料S的示例包括普通纸、例如铜版纸的特殊纸、具有特殊形状的记录材料(例如,信封和索引纸)、投影仪塑料膜和织物。
成像单元Pa、Pb、Pc和Pd是用于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的成像单元,并且包括相应的感光鼓1a、1b、1c和1d,所述感光鼓1a、1b、1c和1d作为用于电子照相的图像承载构件。成像单元Pa、Pb、Pc和Pd的构造基本彼此类似,只是用于显影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因此将黄色成像单元Pa的构造用作示例在下文进行描述。
成像单元Pa包括在作为鼓状感光构件的感光鼓1a周围的充电装置2、曝光装置3、显影装置4和鼓清洁器6。如果成像操作开始,则感光鼓1a被驱动旋转,并且感光鼓1a的表面被充电装置2均匀充电。然后,通过曝光装置3在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从显影装置4将黄色调色剂供应到感光鼓1a,从而将形成在感光鼓1a上的静电潜像可视化(显影)成调色剂图像,所述显影装置4将显影剂存储在显影容器41内。换言之,充电装置2、曝光装置3和显影装置4形成调色剂成像单元,用于在作为图像承载构件之一的感光鼓1a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显影剂存储容器Ta、Tb、Tc和Td可拆卸地附接到设备主体201,所述显影剂存储容器Ta、Tb、Tc和Td存储有待补给的显影剂。例如,显影剂存储容器Ta存储有含有黄色调色剂的显影剂,所述显影剂经由补给装置70a被适当地补给到显影容器41。此外,作为显影剂,能够使用:双组分显影剂,所述双组分显影剂包含磁性载体和非磁性调色剂;单组分显影剂,所述单组分显影剂由磁性调色剂构成;或者通过将调色剂颗粒分散在载体液体中获得的液体显影剂。
中间转印单元20包括:作为环形带构件的中间转印带7;和多个辊构件8、17、18和19,中间转印带7围绕所述多个辊构件拉伸。具体地,中间转印带7卷绕在二次转印内辊8、转向辊17、分离辊19和上游引导辊18周围,并且与位于其外周表面上的成像单元Pa至Pd的感光鼓1a至1d相对。此外,在中间转印带7的内周侧上安置有形成初次转印单元的初次转印辊5a、5b、5c和5d。初次转印辊5a至5d安置在与成像单元Pa至Pd的感光鼓1a至1d对应的位置处,从而形成了相应的初次转印单元T1a、T1b、T1c和T1d,所述初次转印单元T1a、T1b、T1c和T1d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a至1d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
马达(未示出)沿着预定方向(箭头R8)驱动二次转印内辊8旋转,由此中间转印带7连同相应成像单元Pa至Pd的感光鼓1a至1d的旋转(箭头R1、R2、R3和R4)一起沿着箭头R7方向旋转。二次转印内辊8通过中间转印带7与二次转印外辊9相对,并且二次转印单元T2形成为在二次转印内辊8和二次转印外辊9之间的夹持部分。
上游引导辊18沿着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方向安置在二次转印内辊8的上游和初次转印辊5a至5d的下游,并且从特定方向将中间转印带7引导到二次转印单元T2中。如将在下文详细描述的那样,转向辊17具有中心调节功能,用于控制中间转印带7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分离辊19沿着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方向安置在转向辊17的下游和初次转印辊5a至5d的上游。初次转印辊5a至5d和分离辊19被分离机构移动,从而能够改变中间转印带7的拉伸形式并且使得中间转印带7的外周表面与感光鼓1a至1d中的一些或全部分离。
通过与上述成像操作类似的成像操作在成像单元Pa至Pd处在感光鼓1a至1d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所述调色剂图像通过施加到初次转印辊5a至5d的静电偏压而在初次转印单元T1a至T1d处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此时,在形成彩色图像的情况中,调色剂图像进行多次转印,使得承载在感光鼓1a至1d上的调色剂图像相互叠置。在中间转印带7经过初次转印单元T1a至T1d之后留在感光鼓1a至1d上的附着物体(例如转印残留调色剂)由鼓清洁器6移除。
通过将静电偏压施加到二次转印外辊9而在二次转印单元T2处将承载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在中间转印带7经过二次转印单元T2之后留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附着物体(例如转印残留调色剂)由带清洁装置11移除。
与该成像操作并行地,由诸如供给辊的供给单元61将设置在供给盒60中的记录材料S供给到对准辊对62。随着成像单元Pa、Pb、Pc和Pd的成像操作处理的进行,对准辊对62校正记录材料S的歪斜而且还将记录材料S发送到二次转印单元T2中。
在二次转印单元T2处已经转印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S被输送到定影装置13。定影装置13包括:加热辊14,所述加热辊14由例如卤素加热器的热源加热;和对置辊15,所述对置辊15与加热辊14压力接触。定影装置13夹持和传送记录材料S,同时将热量和压力施加到调色剂图像。结果,调色剂颗粒熔融并且牢固固定,从而将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S。在通过定影装置13之后,记录材料S被排放到设置在设备主体201上方的排放托盘63。此外,在实施双面打印的情况中,在记录材料S的第一表面(正面)和第二表面(背面)颠倒的状态中将记录材料S经由反向传送路径(未示出)再次传送到对准辊对62。然后,在通过二次转印单元T2和定影装置13之后,在记录材料S的背面上形成图像的状态中记录材料S被排放到排放托盘63。
在设备主体201的上表面上提供了作为用户界面的操作显示单元40。操作显示单元40包括能够显示当前设定信息的液晶面板和允许用户输入信息的各个按钮。因此,可以进行设定,以例如在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之间切换输出图像。此外,在设备主体201中设置了中央处理单元(CPU)50,所述中央处理单元50基于通过操作显示单元40输入的信息对成像设备200的操作实施整体控制。
【中间转印单元】
接下来,将描述中间转印单元20的内部构造和用于使得中间转印带7转向的构造,所述中间转印单元20的内部构造是带传送装置的示例。图2A和图2B是中间转印单元20的透视图。图2A示出了中间转印带7拉伸的状态。图2B示出了中间转印带7拆卸的状态。
如图2A和2B所示,中间转印单元20包括由设备主体201支撑的前框架21F和后框架21R。前框架21F是位于中间转印单元20的前侧(图1中的近侧)上的框架构件。后框架21R是位于中间转印单元20的相反侧(即后侧)上的框架构件。二次转印内辊8、上游引导辊18和分离辊19中的每一个的轴向两端部在前框架21F和后框架21R之间以夹持方式被可旋转地轴向支撑。辊8、18和19的轴向方向限定为中间转印带7的宽度方向W。此外,包括转向辊17的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由框架支撑板28支撑,所述框架支撑板28桥接前框架21F和后框架21R。
驱动联接件22附接到二次转印内辊8的轴向一端部。在中间转印单元20附接到设备主体201的状态中,驱动联接件22链接到带驱动单元(未示出)的输出轴并且将带驱动单元的驱动力传递到二次转印内辊8。带驱动单元包括例如马达的驱动源和待与驱动联接件22接合的联接构件,并且设置在设备主体201中。二次转印内辊8的表面由具有较高摩擦系数的材料(例如橡胶)形成,使得驱动力被传递到二次转印内辊8,由此辊的表面沿着图2A中的箭头R7的方向传送和驱动中间转印带7。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联接件22用作驱动传递方法。替代地,例如,设备主体201的驱动源和中间转印单元20可以使用齿轮链接在一起,所述齿轮能够相互接触以及相互分离。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对于如上所述被驱动和传送的中间转印带7而言,包括以下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能够通过转向辊17实施中间转印带7的带中心调节(转向),即,控制中间转印带7的在宽度方向W上的位置,所述转向辊17保持中间转印带7的两端部的摩擦力之间的平衡。参照图3和图4,将在下文描述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的构造,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是转向机构的示例。图3是示出了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的透视图。图4是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的端部部分的放大视图。
如图3所示,转向辊17包括圆柱辊主体17a和辊轴17b,所述辊轴17b在转向辊17的轴向两侧上从辊主体17a突出。在与转向辊17的轴向两端部相对的位置处安置有相应的转向轴承23和23。在辊轴17b以配合方式插入通过支撑孔10a的状态中每个辊轴17b由转向轴承23可旋转地轴向支撑,所述支撑孔10a设置在转向轴承23中。
在一对转向轴承23支撑转向辊17的轴向两端部的状态中,转向轴承23附接到摆动板26,所述转向辊17是多个拉伸辊中的一个,中间转印带7围绕所述拉伸辊拉伸。转向轴承23由滑动引导件24可滑动地支撑,所述滑动引导件24附接到摆动板26的两端部。作为压缩弹簧的张力弹簧25在转向轴承23和滑动引导件24之间设置成收缩状态。
摆动板26是用于摆动转向辊17的构件的示例,从而在能够改变转向辊17与二次转印内辊8的相对对准的状态中支撑转向辊17。此外,张力弹簧25是偏压构件的示例,用于将作用在中间转印带7的内周上的张力施加到转向辊17。即,作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偏压构件的张力弹簧25由一对弹簧构件构成,所述一对弹簧构件用于将偏压力施加到在摆动板26的两端部处的一对转向轴承23。
如图3和4所示,滑动引导件24包括装配槽,用于引导转向轴承23沿着张力弹簧25的加压方向(箭头K1的方向)移动。即,滑动引导件24形成用于沿着张力弹簧25的偏压方向引导一对转向轴承23的部分。此外,滑动引导件24包括止动件(未示出),所述止动件能够限制转向轴承23沿着张力弹簧25的加压方向移动。止动件防止转向轴承23和转向辊17在组装状态中脱离,在所述组装状态中,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没有附接到中间转印带20。利用这些部件,能够有效地将两端部处的张力弹簧25的偏压力传递到相应的转向轴承23。
在中间转印带7围绕转向辊17和其它辊构件(8、18和19)拉伸的状态中,如图2A所示,转向轴承23沿着一方向移动,使得与在转向轴承23的移动被止动件限制的位置处相比转向轴承23更大程度地压缩张力弹簧25。因此,在这种状态中,转向辊17被张力弹簧25的弹力压抵在中间转印带7的内周表面上,并且在中间转印带7中发生张力。即,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向辊17兼作张力辊,用于通过来自偏压构件的偏压力将适当张力施加到中间转印带7。
如图3所示,在作为摆动构件的摆动板26中,在枢轴构件27在图3中向后突出的状态中,作为支撑轴的枢轴构件27固定到摆动板26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位置,并且滑动引导件24和24也固定到摆动板26的两端部。枢轴构件27以可枢转状态装配到设置在框架支撑板28中的装配部分(未示出),从而可旋转(可摆动)地支撑摆动板26。
结果,在摆动板26支撑转向辊17的状态中,摆动板26能够围绕转向轴线J沿着摆动方向Ro摆动,所述转向轴线J是枢轴构件27的轴线。即,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构造为能够连同转向辊17一起相对于中间转印单元20的框架构件摆动的单元,所述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是用于改变带构件的对准的对准改变单元的示例。
【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的操作原理】
接下来,参照图4、5A和5B,描述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的详细构造和操作。图5A和5B中的每一个均是从图2A中的箭头TV方向的视角观察的平面图(俯视图)。图5A示出了稳定状态,即,中间转印带7的卷绕位置是标称位置的状态,在所述稳定状态中,由于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的操作作用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沿着宽度方向W的力被平衡。图5B示出了在图5B的左侧上发生带偏离而同时沿着箭头R7方向传送中间转印带7的状态。
如图4所示,轴向支撑辊轴17b的每个转向轴承23均包括滑动摩擦表面231,所述滑动摩擦表面231与中间转印带7的内周表面滑动接触,从而产生了转向转矩。“转向转矩”指的是以沿着能够减小中间转印带7偏离的方向改变转向辊17的对准的力的力矩。如上所述,转向轴承23的移动方向由滑动引导件24限制,使得转向轴承23沿着箭头K1的方向移动。因此,作为摩擦部分的示例的转向轴承23没有随着中间转印带7沿着箭头R7方向的传送和驱动而被驱动,而是与带的内周表面滑动接触。
滑动摩擦表面231形成为锥形形状,使得越朝向转向辊17的轴向外侧,滑动摩擦表面231的外径逐渐变得越大。滑动摩擦表面231的最大直径大于筒形的转向辊17的外径。如图5B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转向辊17的外径设定为例如(16mm)。转向轴承23的滑动摩擦表面231在与转向辊17连结的连结部分中包括外周部分,所述外周部分具有对应于的周长。滑动摩擦表面231具有弯曲表面形状,使得滑动摩擦表面231的直径从外周部分开始以锥角ψ=10°的速率向外逐渐变大。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7的沿着宽度方向W(即,正交于传送驱动方向(箭头R7方向)的方向)的尺寸设置成部分覆盖滑动摩擦表面231的具有锥角ψ的区域。换言之,中间转印带7的宽度Lb设置成比转向辊17的辊主体17a的轴向长度(Lr)长而且比转向轴承23和23的两个端部之间的宽度(Lr+2Lf)短(Lr<Lb<Lr+2Lf)。Lf是每个转向轴承23的滑动摩擦表面231的沿着宽度方向W的长度。
参照图5A和5B,将描述中间转印带7与转向轴承23滑动摩擦从而使得能够执行带自动中心调节的操作原理。如上所述,转向轴承23被支撑为使得转向轴承23不能与中间转印带7一起被驱动。因此,在传送和驱动中间转印带7的同时,转向轴承23能够与带的内周表面滑动接触。此时,在中间转印带7卷绕在转向轴承23周围的区域(即,当从图4的箭头G的方向观察时中间转印带7向下移动的右侧区域)中发生摩擦力。因此,向下摩擦力作用在转向轴承23上。
如上所述,将中间转印带7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Lb)设定为覆盖转向轴承23和23的锥形滑动摩擦表面231和231。因此,在图5A示出的稳定状态(正常状态)中,中间转印带7以相等的卷绕宽度(例如,2mm)与两个转向轴承23和23的滑动摩擦表面231滑动摩擦。在这种状态中,作用在中间转印带7的两侧上的转向轴承23和23上的摩擦力产生的力矩彼此抵消。
即,转向轴承23和23从中间转印带7接收的摩擦力作用在转向轴承23和23以及摆动板26上,作为相对于转向轴线J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的力矩。因此,在图5A示出的稳定状态中,由转向轴承23和23接收的摩擦力彼此大体相等,并且力矩相互抵消,从而保持摆动板26的方向。结果,沿着转向辊17所保持的方向,转向辊17的轴向方向大体平行于其它辊构件中的一些,例如二次转印内辊8(轴向方向相互对准的状态)。
相反,如图5B所示,在发生所谓“偏离”的状态中,中间转印带7沿着宽度方向W偏离到任意一侧,一个转向轴承23上的中间转印带7的卷绕宽度大于另一个转向轴承23上的中间转印带7的卷绕宽度。在图5B示出的示例中,图5B中左侧的转向轴承23上的中间转印带7的卷绕宽度是D【mm】,并且图5B中右侧的转向轴承23上的中间转印带7的卷绕宽度是0。即,中间转印带7离开图5B中右侧的滑动摩擦表面231。
在这种情况中,如果从中间转印带7接收的作用在每个滑动摩擦表面231上的处于中间转印带7的特定卷绕宽度范围内的垂直向下的摩擦力是F(ST),则由一个转向轴承23接收的力的大小是F(ST)*D。与此同时,另一个转向轴承23上的中间转印带7的卷绕宽度为0。因此,另一个转向轴承23基本没有接收来自中间转印带7的力。因此,在图5B示出的状态中,产生的转向转矩使得转向辊17的左端部分向下移动(移动到图5B的远侧)。
在转向辊17根据转向转矩摆动的状态中基于上述原理产生的转向辊17的转向角(即,转向辊17的倾角)与中间转印带7的偏离恢复正常所沿的方向匹配。因而,根据带的传送减少中间转印带7的偏离。即,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将传送并驱动中间转印带7的驱动力的一部分转换成转向转矩,从而产生控制中间转印带7的沿着宽度方向W的位置的自动中心调节效果。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构造使得在每个转向轴承23中设置锥角ψ,从而设定较低的摩擦系数μS并避免突然转向操作。具体地,具有滑动摩擦性能(低摩擦性能)的树脂材料(例如聚缩醛(POM))用作转向轴承23的材料,摩擦系数μS设定成大约0.3,并且锥角ψ设定成大约5°至10°,由此可以获得卓越结果。此外,鉴于由于与中间转印带7摩擦充电而产生的静电不利影响,转向轴承23也是导电的。构造可以使得锥角ψ和滑动摩擦性能不同,只要能够获得所需转向转矩即可。例如,转向轴承23的滑动摩擦表面231可以是筒状。
【中间转印带的分离机构】
接下来,参照图6、7A、7B和7C,将描述用于使得中间转印带7能够与感光鼓1a至1d分离的构造。图6示出了从前侧观察分离滑动件30的状态。图7A示意性示出了处于彩色模式(在下文中,为“CL模式”)中的中间转印单元20。图7B示意性示出了处于单色模式(在下文中称作“BK”模式)中的中间转印单元20。图7C示意性示出了处于全分离模式中的中间转印单元20。
如上所述,在中间转印带7的内周侧上安置了与成像单元Pa至Pd的感光鼓1a至1d相对的相应的初次转印辊5a至5d(见图1)。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初次转印辊5a至5d和位于初次转印辊5a至5d的上游的分离辊19能够相对于中间转印单元20的框架构件移动。
通过使得图6中示出的分离滑动件30滑动的操作而移动初次转印辊5a至5d和分离辊19。分离滑动件30容纳在中间转印单元20的前框架21F和后框架21R内(见图2)并且具有类似形状。即,每个分离滑动件30均包括:四个凸轮表面30a、30b、30c和30d,所述四个凸轮表面30a、30b、30c和30d对应于相应的初次转印辊5a至5d;和凸轮表面30e,所述凸轮表面30e对应于分离辊19。两个分离滑动件30相对于前框架21F和后框架21R彼此同步滑动,使得分离滑动件30的移动方向是图6中的左右方向。
凸轮表面30a至30e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相对于分离滑动件30的滑动方向倾斜并且形成为在以下模式切换中实现辊(5a至5d和19)的操作。例如,对应于分离辊19的凸轮表面30e包括:平坦部分302,所述平坦部分302对应于分离辊19的中间位置;和相应的倾斜表面301和303,所述相应的倾斜表面301和303沿着滑动方向从平坦部分302延伸到两侧并且对应于分离辊19的下方位置和上方位置。
如图7A至图7C所示,初次转印辊5a至5d的轴向两端由对应的初次转印轴承29a至29d可旋转地轴向支撑。初次转印轴承29a至29d安置在初次转印辊5a至5d的轴向两侧上并且由前框架21F和后框架21R支撑。在初次转印轴承29a至29d装配成可沿着图7A至图7C中的上下方向移动的状态中,所有初次转印轴承29a至29d由前框架21F和后框架21R保持。初次转印轴承29a至29d沿着中间转印带7的传送方向(箭头R7)的移动受限。
在初次转印轴承29a至29d中,设置了分离滑动件30的相应抵接部分a1至d1,所述相应抵接部分a1至d1抵接凸轮表面30a至30d。此外,在初次转印轴承29a至29d以及前框架21F和后框架21R之间设置了相应的初次转印弹簧SPa至SPd,所述初次转印弹簧SPa至SPd在图7A至7C中向下偏压初次转印轴承29a至29d,以将初次转印轴承29a至29d压抵在凸轮表面30a至30d上。在分离滑动件30以滑动方式移动的情况中,在相应抵接部分a1至d1抵接凸轮表面30a至30d的状态中,初次转印轴承29a至29d沿着图7A至7C中的上下方向移动,由此初次转印辊5a至5d移动。
而且对于分离辊19而言,提供了与初次转印辊5a至5d类似的运动构造。即,分离辊19的轴向两端由分离辊轴承29e可旋转地轴向支撑,所述分离辊轴承29e安置在分离辊19的轴向两侧上。在分离辊轴承29e能够沿着图7A至7C中的上下方向移动的状态中,分离辊轴承29e由前框架21F和后框架21R保持,并且分离辊轴承29e沿着中间转印带7的传送方向(箭头R7)的运动受限。此外,分离辊轴承29e包括抵接部分e1,所述抵接部分e1抵接分离滑动件30的凸轮表面30e。分离辊轴承29e被分离辊弹簧SPe压抵在凸轮表面30e上。在分离滑动件30以滑动方式移动的情况中,在抵接部分e1抵接凸轮表面30e的状态中,分离辊轴承29e沿着图7A至7C中的上下方向移动,由此分离辊19移动。
每个分离滑动件30均包括与分离凸轮31接合的滑动偏压表面30f(见图6),所述分离凸轮31附接到分离凸轮轴32。分离凸轮31沿着图7A至图7C中的左右方向偏压分离滑动件30,所述分离凸轮31按压滑动偏压表面30f。在中间转印单元20附接到设备主体201的状态中,分离联接件33(见图2)附接到分离凸轮轴32的轴向一端部,所述分离联接件33连结到驱动源并且由驱动源驱动,所述驱动源设置在成像设备200的设备主体201中。即,分离联接件33从驱动源接收驱动,将驱动传递到分离凸轮31并且驱动分离滑动件30。
分离滑动件30对应于能够沿着与分离辊轴承29e的移动方向(图7A至7C中的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的构件,所述分离辊轴承29e对应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轴承构件。此外,分离辊弹簧SPe对应于偏压单元,用于将轴承构件偏压向凸轮表面,从而致使轴承构件跟随凸轮表面。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初次转印辊5a至5d和分离辊19通过分离机构30A移动,从而切换图7A至7C中示出的模式,所述分离机构30A包括分离滑动件30和分离凸轮31。通过基于来自设置在成像设备200中的CPU 50(图1)的控制信号控制分离凸轮轴32的旋转相位,实现以下模式切换。此外,尽管使用在按照CL模式、BK模式和全分离模式的顺序切换模式的情况中的操作作为示例进行描述,但是能够通过反向跟踪操作在任何模式之间进行模式切换。
在图7A中示出的CL模式中,所有初次转印辊5a至5d和分离辊19皆保持在下方位置中,并且中间转印带7抵接成像单元Pa至Pd的相应感光鼓1a至1d(见图1)。在这种状态中,成像单元Pa至Pd执行成像操作,并且形成在感光鼓1a至1d上的调色剂图像经由中间转印带7转印到记录材料S上,由此能够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全色图像。分离辊19安置在初次转印辊5a的沿着中间转印带7的移动方向的上游处并且毗邻初次转印辊5a。分离辊19在初次转印单元T1a处形成带的拉伸表面(转印表面)。以这种方式,分离辊19拉伸带,使得由成像单元Pa至Pd形成的带的拉伸表面(初次转印表面)彼此相等。此外,即使带的拉伸表面依照转向辊17的摆动发生变化,分离辊19也防止在初次转印单元T1a处的带拉伸表面出现波动。
在CL模式切换到图7B示出的BK模式的情况中,分离凸轮31沿着箭头R9的方向旋转90度,并且分离滑动件30在图7B中向右滑动(箭头K2)。在BK模式中,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初次转印辊5a、5b和5c移动到上方位置并且与中间转印带7的内周表面分离,并且分离辊19也移动到中间位置。以这种方式,中间转印带7的拉伸状态切换并且感光鼓1a至1c和中间转印带7相互分离。这减小了感光鼓1a至1c和中间转印带7之间的滑动摩擦。此时,中间转印带7围绕在中间位置处的分离辊19和仍然保持在下方位置的黑色初次转印辊5d拉伸,并且与用于除了黑色之外的其它颜色的感光鼓1a、1b和1c分离。在这种状态中,黑色成像单元Pd执行成像操作,并且形成在感光鼓1d上的调色剂图像经由中间转印带7转移到记录材料S上,因此能够在记录材料S上形成单色图像。
在BK模式切换成图7C中示出的全分离模式的情况中,分离凸轮31沿着箭头R9的方向进一步旋转90度,并且分离滑动件30在图7C中向右(箭头K2)滑动。在全分离模式中,所有初次转印辊5a至5d均移动到上方位置并且与中间转印带7的内周表面分离,而且分离辊19也移动到上方位置。此时,中间转印带7围绕在上方位置处的分离辊19和上游引导辊18(见图1)拉伸,并且与所有感光鼓1a至1d分离。以这种方式,当中间转印单元20附接到设备主体201或者从设备主体201拆卸时,能够防止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1a至1d接触。在替换中间转印带7的情况中,以及在例如成像设备200等待发出指示启动成像操作的信号(打印作业)的情况中,控制中间转印单元20处于全分离模式中。
分离辊19是辊构件的示例,带构件围绕所述辊构件拉伸。下方位置(图7A)对应于第一位置,并且上方位置(图7C)对应于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处,与第一位置相比,辊构件在带构件的内周侧上进一步向内移动。分离机构30A是用于使得该辊构件移动到第一和第二位置的机构的示例。CL模式对应于第一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中带构件抵接图像承载构件。全分离模式对应于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中带构件与图像承载构件分离。此外,BK模式对应于第三状态,在所述第三状态中,在包括多个图像承载构件的构造中,带构件抵接图像承载构件中的一些并且与其它图像承载构件分离。
【中间转印单元的附接和分离以及针对转向辊的运动范围的限制】
接下来,将描述当替换中间转印带7时用于将中间转印单元20附接到设备主体201以及从设备主体201拆卸的构造、以及在全分离模式中针对转向辊17的运动范围的限制。
如图8所示,在中间转印单元20保持在全分离模式的状态中,中间转印单元20能够附接到成像设备200的设备主体201并且能够从成像设备200的设备主体201拆卸。具体地,通过打开右门RD暴露出中间转印单元20,当从设备主体201的前方观察时,所述右门RD设置在右侧上。然后,通过使得中间转印单元20沿着左右方向(箭头K3)移动而能够将中间转印单元20附接到设备主体201以及从设备主体201拆卸。
在替换中间转印带7的情况中,理想的是如图9所示,中间转印单元20应当放置成使得前框架21F接触工作台GL,并且后框架21R位于前框架21F的竖直上方。构造可以使得中间转印单元20独自直立。然后,实施替换作业的人员可以在保持前框架21F或后框架21R的同时单手替换中间转印带7。在中间转印单元20直立之后,从后框架21R拆卸用于附接/拆卸操作的保持部分H,因此能够通过使得中间转印带7沿着上下方向(带的宽度方向W,箭头K4)移动而再次拆卸和附接中间转印带7。
此时,在转向辊17在该替换作业中自由摆动的情况中,转向辊17的对准改变可能将过度的张力施加到中间转印带7或在中间转印带7中可能发生扭转,并且可能损坏中间转印带7。此外,鉴于转向辊17的方向不稳定的事实,降低了中间转印带7的拆卸和附接的可加工性。此外,即使不实施替换作业,如果在中间转印带7的张力在全分离模式中比在CL模式中低的构造中转向辊17摆动,则中间转印带7的变形也可能变大并且中间转印带7可能与中间转印带7周围的构件接触。
响应于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分离机构30A的一部分,提供了限制部分,所述限制部分能够限制处于全分离模式中的转向辊17的摆动范围。如图7A所示,在分离辊轴承29e中设置了作为限制部分的伸出部分e2。因此,伸出部分e2连同分离辊19一起沿着图7A中的上下方向移动,即,相对于转向轴线J移动,所述转向轴线J是转向辊17的摆动轴线。此外,伸出部分e2设置在相应的分离辊轴承29e中,分离辊轴承29e安置在分离辊19的轴向两侧上。伸出部分e2相对于分离辊19的旋转轴线沿着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方向延伸到上游侧,即,在图7A中向左延伸。因而,相应的伸出部分e2的前端部分沿着上下方向与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的摆动板26相对。
在下文,从转向辊17平行于二次转印内辊8的状态至摆动板26抵接分离辊轴承29e的伸出部分e2的状态的摆动范围定义为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的运动范围。即,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的运动范围代表围绕转向轴线J的角度范围并且转向辊17能够以该角度范围摆动而不会与伸出部分e2接触。在图7A至图7C中,在转向辊17平行于二次转印内辊8的情况中,在摆动板26和每个伸出部分e2之间沿着上下方向的距离代表在CL模式和BK模式中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的相应运动范围ST1和ST2。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CL模式(图7A)中,分离辊19保持在作为第一位置的下方位置处,并且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具有较大的运动范围ST1。在这种状态中,转向辊17根据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适当倾斜,从而能够减小中间转印带7的沿着宽度方向W的偏离。在BK模式(图7B)中,分离辊19移动到中间位置,并且伸出部分e2靠近摆动板26,因此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的运动范围ST2小于运动范围ST1(ST2<ST1)。即,转向辊17的倾角的最大可能值在BK模式中小于在CL模式中。
此时,与CL模式(分离辊19保持在下方位置处)相比,由于分离辊19在BK模式中保持在中间位置处,中间转印带7卷绕在转向辊17上的量增加。这意味着中间转印单元7卷绕在每个转向轴承23上的量同样增加。这导致中间转印带7施加到转向轴承23的滑动摩擦表面231的摩擦力增大。即,在BK模式中,限制了转向辊17的摆动范围,而由于中间转印带7的卷绕量增加,提高了转向辊17对中间转印带7偏离的响应性,从而辅助了减少偏离的功能。
因此,同样在BK模式中,充分施加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的自动中心调节功能,并且以高准确度控制中间转印带7的沿宽度方向W的位置。在充分确保用于中间转印单元20的安装空间的构造的情况中,具体地,在沿着转向辊17的摆动方向存在较大空间的情况中,可以充分确保BK模式中的运动范围ST2。在安装空间受限的情况中,理想的是还考虑中间转印带7的卷绕量增加所产生的影响设定运动范围ST1和ST2。
在全分离模式(图7C)中,由于分离辊19移动到作为第二位置的上方位置,伸出部分e2靠近摆动板26并且抵接摆动板26的下表面。伸出部分e2相对于转向轴线J在沿着宽度方向W的两侧上抵接摆动板26。因此,在全分离模式中,限制转向辊17的摆动,并且运动范围基本为0。
即,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与分离辊19处于下方位置的情况相比,在分离辊19位于上方位置的情况中,伸出部分e2更大程度地限制转向辊17的摆动范围,所述伸出部分e2设置为分离机构30A的一部分。换言之,与辊构件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相比,在辊构件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中,作为限制部分的伸出部分e2的操作更大程度地限制转向辊17的摆动范围。
利用这种构造,在具有多种拉伸形式的中间转印单元20中,能够利用简单构造减少拉伸辊的对准的变化,在所述多种拉伸形式中分离辊19的位置发生变化。因而,在分离辊19移动到第二位置(上方位置)的情况(例如替换中间转印带7的情况)中,能够限制转向辊17的摆动,在所述第二位置中,与第一位置(下方位置)相比,在带的内周侧上进一步向内收回分离辊19。结果,能够防止转向辊17和摆动板26的无意摆动损坏中间转印带7和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利用提供了用于与分离辊19协同操作的伸出部分e2的简单构造,在分离辊19处于第二位置处的情况中限制转向辊17的摆动范围。因此,利用通用构造,不管是如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那样转向辊通过来自带构件的力摆动的构造还是转向辊通过致动器摆动的构造,都能够限制转向辊的摆动范围。
此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单元20构造成能够从成像设备200的设备主体201拆卸(见图8和图9)。在这种构造中,中间转印单元20与设备主体201内存在于中间转印单元20周围的构件分离开。因此,转向辊17可能大幅度摆动。另一方面,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在从设备主体201拆卸中间转印单元20的状态中,限制转向辊17的摆动范围。因此,能够限制转向辊17的无意摆动。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构造已经使得在全分离模式中(图7C),摆动板26和分离辊轴承29e的伸出部分e2相互接触。替代地,考虑部件的蠕变或公差可以提供适当空隙。例如,构造可以使得在全分离模式中,在摆动板26和每个伸出部分e2之间设定大约1mm至2mm的空隙,并且允许转向辊17在对应于空隙的范围内摆动。即,构造可以使得如果在全分离模式中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的运动范围为ST3,则运动范围ST3和在CL模式和BK模式中的运动范围ST1和ST2具有关系ST1>ST2>ST3。
作为用于替换中间转印带7的作业程序,以下两种情况皆是可行的。首先,在拆卸转向辊17之后拆卸中间转印带7。其次,通过释放中间转印带7的张力拆卸中间转印带7,而转向辊17保持附接。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在任意一种情况中,能够至少在转向辊17附接的状态中限制转向辊17的无意摆动。因此,能够减小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被损坏的可能性。此外,在拆卸转向辊17之后也限制摆动板26的摆动范围。因此,能够减小摆动板26与另一个构件碰撞的可能性。
接下来,参照图10、11A、11B和11C,描述了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本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分离辊19的移动范围。构造的其余部分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类似。因此,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部件类似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在此不再赘述。
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容纳在中间转印单元20的前框架21F和后框架21R内的分离滑动件的移动使得初次转印辊5a至5d和分离辊19移动。如图10所示,分离滑动件34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四个凸轮表面34a、34b、34c和34d,所述凸轮表面34a、34b、34c和34d对应于相应的初次转印辊5a至5d;和凸轮表面34e,所述凸轮表面34e对应于分离辊19。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不同,对应于分离辊19的凸轮表面34e包括:倾斜表面341,所述倾斜表面341对应于分离辊19的下方位置;和平坦部分342,所述平坦部分342对应于分离辊19的上方位置。
如图11A至11C所示,作为移动机构的另一个示例的分离机构30B包括:分离滑动件34、初次转印轴承29a至29d、分离辊轴承29e、分离凸轮31和分离凸轮轴32,所述分离凸轮轴32使得分离凸轮31旋转。分离凸轮轴32驱动分离凸轮31在每个预定相位中旋转,从而按压分离滑动件34的滑动件偏压表面34f(见图10),以便使得分离滑动件34滑动。结果,初次转印轴承29a至29d和分离辊轴承29e的抵接部分a1至e1沿着分离滑动件34的相应凸轮表面34a至34e移动,并且初次转印辊5a至5d和分离辊19沿着图11A至11C中的上下方向移动。
在分离辊轴承29e中设置了伸出部分e3,所述伸出部分e3是限制部分的其它示例。伸出部分e3沿着图11A至11C中的上下方向连同分离辊19一起移动。伸出部分e3设置在相应的分离辊轴承29e中,分离辊轴承29e安置在分离辊19的轴向两侧上。伸出部分e3相对于分离辊19的旋转轴线沿着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方向延伸到上游侧,即,在图11A至11C中向左延伸。因而,伸出部分e3的前端部分沿着上下方向与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的摆动板26相对。
图11A示出了处于CL模式中的中间转印单元20。在这种状态中,中间转印带7分别抵接成像单元Pa至Pd的所有感光鼓1a至1d(见图1)。此时,分离辊19保持在对应于第一位置的下方位置处,并且在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中确保特定运动范围ST4。
图11B示出了处于BK模式中的中间转印单元20。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初次转印辊5a、5b和5c移动到高于初次转印辊5a、5b和5c在CL模式中的位置的上方位置,并且与中间转印带7的内周表面分离。此时,分离辊19移动到对应于第二位置的上方位置,由此伸出部分e3靠近摆动板26,并且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的运动范围ST5小于运动范围ST4(ST5<ST4)。
图11C示出了处于全分离模式中的中间转印单元20。黑色初次转印辊5d进一步移动到高于初次转印辊5d在BK模式中的位置的上方位置,并且与中间转印带7的内周表面分离开,并且中间转印带7能够附接或拆卸。此时,分离辊19仍然保持在上方位置处,并且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的运动范围ST6的值与BK模式中的运动范围ST5的值基本相等(ST6=ST5)。
如上所述,同样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与分离辊19位于下方位置中的情况相比,在分离辊19位于上方位置的情况中,转向辊17的摆动范围被伸出部分e3更大程度地限制,所述伸出部分e3设置为分离机构30B的一部分。换言之,与辊构件位于第一位置中的情况相比,在辊构件位于第二位置中的情况中,转向构件的摆动范围由作为限制部分的伸出部分e3的操作更大程度限制。结果,在具有多种拉伸形式的中间转印单元20中,能够利用简单构造减小拉伸辊的对准的变化,在所述多种拉伸形式中分离辊19的位置发生变化。因而,在替换中间转印带7的情况中,能够防止转向辊17和摆动板26的无意摆动损坏中间转印带7和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
已经基于以下假设描述了本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假设为:在BK模式和全分离模式中转向辊17的摆动范围彼此大致相等(ST5=ST6)。然而,全分离模式中的摆动范围可以至少小于等于BK模式中的摆动范围。
【其它示例性实施例】
根据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每一个的中间转印单元20是带传送装置的示例。替代地,作为带传送装置的另一个示例,能够采用用于通过带构件传送作为记录材料的片材的片材传送装置或者用于经由带构件加热记录材料的定影装置。该技术还能够应用于以下装置,只要该装置包括以下构件即可:辊构件,所述辊构件能够改变带构件的拉伸形式;和可摆动转向辊,所述可摆动转向辊控制带构件的偏离。
伸出部分e2和e3是设置在移动机构中的限制部分的示例。替代地,可以采用另一种形状,只要构造使得能够限制转向辊的摆动范围。替代地,伸出部分e2和e3可以是与分离辊轴承29e不同的构件。例如,构造可以使得在图7A至图7C中设置了伸出部分,所述伸出部分在图7A至图7C中从摆动板26向右延伸,并且作为限制部分的分离辊轴承29e的上表面与伸出部分相对。作为另一个示例,构造可以使得在每个分离滑动件30或34中设置一部分,所述部分具有允许该部分与摆动板26接合的形状(销或凹陷状),并且如果分离滑动件30或34移动到对应于全分离模式的位置,则该部分与摆动板26接合。
此外,分离辊19是辊构件的示例,带构件围绕所述辊构件拉伸。在限制部分设置在辊构件的轴承构件中的情况中,可以使用除了分离辊之外的辊构件的轴承构件。例如,辊构件可以是初次转印辊。此外,在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分离辊19在第一和第二位置处抵接中间转印带7的内周表面。替代地,可以使用在第二位置处与带构件的内周表面分离的辊构件。此外,初次转印辊5a至5d是多个转印辊的示例,并且初次转印辊5a至5d的布置顺序并不局限于上述。此外,例如,可以包括转印辊,所述转印辊对应于用于使用透明调色剂形成光泽图像的成像单元。
此外,在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所述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17U是被动转向机构,用于通过来自中间转印带7的摩擦力操作。替代这种带自动中心调节机构,可以使用主动转向机构,用于使用致动器使得转向辊摆动。而且在这种情况中,作为移动机构的一部分,设置了限制部分,所述限制部分能够限制转向辊的摆动范围,由此能够获得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效果。
按照根据本公开的带传送装置,能够利用通用构造限制转向辊的无意摆动。
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公开,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给予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最宽泛的理解,以便涵盖所有修改方案和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7)

1.一种带单元,其能够附接到成像设备以及从所述成像设备拆卸,所述带单元包括:
环形带;
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第一辊,所述带围绕所述第一辊拉伸,所述转向机构能够使得所述第一辊围绕摆动轴线摆动,所述摆动轴线与所述第一辊的轴向方向交叉;
第二辊,所述带围绕所述第二辊拉伸,并且第二辊能够移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框架,所述框架构造成能够移动地支撑所述第二辊;和
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框架移动并且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二辊移动,
其中,所述移动机构包括限制部分,所述限制部分构造成限制所述第一辊的摆动,在所述第二辊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中,所述第一辊设置成能够在第一预定范围内摆动,而在所述第二辊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中,所述限制部分通过接触所述第一辊而限制所述第一辊在第二预定范围内摆动,所述第二预定范围小于所述第一预定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
其中,所述带单元还包括转印辊,所述转印辊构造成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带上,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辊在所述带的旋转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辊的下游和所述转印辊的上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在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带的情况中,所述第二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而在所述带单元附接到所述成像设备或从所述成像设备拆卸的情况中,所述第二辊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所述第二辊是转印辊,所述转印辊构造成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带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所述转向机构包括: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构造成能够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辊;和支撑轴,所述支撑轴构造成支撑所述支撑构件,以使所述支撑构件能够围绕所述摆动轴线摆动,并且所述限制部分抵接所述支撑构件,从而限制所述第一辊的摆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所述移动机构包括轴承构件,所述轴承构件构造成能够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二辊,并且所述限制部分设置在所述轴承构件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辊包括:从动部分,所述从动部分能够由所述带驱动;和摩擦部分,所述摩擦部分设置在所述从动部分的两侧上,被限制与所述带一起移动而且能够与所述带的内周表面滑动接触,并且所述第一辊根据所述带的旋转通过由所述带施加到所述摩擦部分的摩擦力而摆动。
CN201810183827.9A 2017-03-07 2018-03-07 带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Active CN1085725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2931A JP6849489B2 (ja) 2017-03-07 2017-03-07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42931 2017-03-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72531A true CN108572531A (zh) 2018-09-25
CN108572531B CN108572531B (zh) 2021-07-30

Family

ID=63446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83827.9A Active CN108572531B (zh) 2017-03-07 2018-03-07 带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47072B2 (zh)
JP (1) JP6849489B2 (zh)
CN (1) CN1085725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14806A (ja) * 2020-07-07 2022-0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94062B2 (ja) 2020-09-09 2024-06-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226574B1 (en) * 2020-12-10 2022-01-18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2178251A (ja) * 2021-05-19 2022-12-0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ベルト調整方法およびベルト調整プログラム
JP2023000146A (ja) * 2021-06-17 2023-01-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23012079A (ja) * 2021-07-13 2023-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71486A1 (en) * 2005-09-27 2007-03-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n Image Forming Method for the Apparatus
CN101221396A (zh) * 2006-11-24 2008-07-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带驱动装置、使用其的转印单元和用该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US20140183008A1 (en) * 2012-12-28 2014-07-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Belt feed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022248A (zh) * 2014-04-28 2015-11-04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US20150346648A1 (en) * 2014-05-27 2015-12-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2375383B (zh) * 2010-08-20 2015-12-09 佳能株式会社 带单元和具有带单元的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59073B2 (ja) * 2002-09-13 2009-04-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テンション解除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KR100453063B1 (ko) * 2002-12-10 2004-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의 전사장치
JP5258211B2 (ja) 2007-06-13 2013-08-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42554A (ja) * 2011-05-18 2012-12-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817404B2 (ja) * 2011-09-30 2015-11-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20648B2 (ja) 2011-12-07 2016-05-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ベルト蛇行修正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71486A1 (en) * 2005-09-27 2007-03-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n Image Forming Method for the Apparatus
CN101221396A (zh) * 2006-11-24 2008-07-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带驱动装置、使用其的转印单元和用该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CN102375383B (zh) * 2010-08-20 2015-12-09 佳能株式会社 带单元和具有带单元的成像设备
US20140183008A1 (en) * 2012-12-28 2014-07-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Belt feed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022248A (zh) * 2014-04-28 2015-11-04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US20150346648A1 (en) * 2014-05-27 2015-12-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72531B (zh) 2021-07-30
JP6849489B2 (ja) 2021-03-24
JP2018146849A (ja) 2018-09-20
US20180257885A1 (en) 2018-09-13
US10947072B2 (en) 2021-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72531A (zh) 带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2314134B (zh) 带驱动设备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US7937031B2 (en) Transfer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11493878B2 (en) Cartridge including photosensitive drum and developing roller that can be easily separated
JP2010282124A (ja)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9835988B2 (en) Electro-photography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217945B2 (en) Bel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507305B2 (en) Fixing device having nip pressure adjustmen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30168609A1 (en) Monochrom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O2013047901A1 (en) Belt driv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212023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334005B2 (en) Tiltable steering assembly to adjust position of endless belt in imaging system
JP2013200493A (ja) カートリッジ
US1148089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 address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replacement
JP2022049617A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061068A1 (en) Biasing force adjusting device,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789401B2 (en) Cartridge including photosensitive drum and developing roller that can be easily separated
US951924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image forming units that vary pressure against developer image carrier
EP3736636A1 (en) Secondary transfer device
JP20180811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2517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6113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6512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0345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70943A (ja)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