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40628A - 支架、输入输出组件和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支架、输入输出组件和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40628A
CN108540628A CN201810316731.5A CN201810316731A CN108540628A CN 108540628 A CN108540628 A CN 108540628A CN 201810316731 A CN201810316731 A CN 201810316731A CN 108540628 A CN108540628 A CN 1085406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host cavity
pedestal
back side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1673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海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31673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40628A/zh
Publication of CN1085406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406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 H04M1/185Improving the rigidity of the casing or resistance to shoc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移动终端、输入输出组件及支架。支架包括底座、安装在底座上的第一支架及安装在底座上的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为分体结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底座共同形成至少一个收容腔。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架的底座、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共同形成至少一个收容腔,从而能够将至少一个输入输出模组安装到收容腔内,并能够通过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将输入输出模组固定在收容腔内,当支架受到撞击时,至少一个输入输出模组的位置能够保持相对固定。

Description

支架、输入输出组件和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费性电子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支架、输入输出组件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手机可以配置有多个功能模组,而多个功能模组往往需要互相配合才能正常工作,然而,手机在使用中受到撞击时,多个功能模组的相对位置容易发生改变而不能很好地配合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支架、输入输出组件和移动终端。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架包括:
底座;
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一支架;及
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为分体结构,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及所述底座共同形成至少一个收容腔。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相背的第一正面与第一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正面及所述第一背面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正面及所述第一背面的至少一个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背面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相背的第二正面与第二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正面及所述第二背面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开设有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收容槽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背面设置在所述底座上,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收容槽、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收容槽及所述底座共同形成至少一个所述收容腔。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开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第一支架包括自所述第一背面向外延伸形成的与多个所述定位孔对应的多个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穿设在对应的所述定位孔内,所述第二支架包括自所述第二背面向外延伸形成的与多个所述定位孔对应的多个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穿设在对应的所述定位孔内;和/或
所述底座设置有多个定位柱,所述第一背面开设有与多个所述定位柱对应的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对应的所述定位柱结合,所述第二背面开设有与多个所述定位柱对应的多个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与对应的所述定位柱结合。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面开设有多个卡合孔,所述第二支架自所述第二侧面朝所述第一支架的方向延伸形成有与多个所述卡合孔对应的多个卡合柱,所述卡合柱收容在对应的所述卡合孔内以将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结合;和/或
所述第一支架自所述第一侧面朝所述第二支架的方向延伸形成有多个卡合柱,所述第二侧面开设有与多个所述卡合柱对应的多个卡合孔,所述卡合柱收容在对应的所述卡合孔内以将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结合。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正面及所述第一背面并与所述第一侧面相背的第三侧面,所述第一背面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三侧面及所述第一侧面并与所述第一收容槽连通的贯穿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容腔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正面的第一子收容腔及靠近所述第一背面的第二子收容腔,所述第一子收容腔的平行于所述第一正面的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子收容腔的平行于所述第一正面的截面的尺寸以形成限位凸起。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输入输出组件包括:
上述任意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支架;和
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至少一个输入输出模组,所述输入输出模组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并被夹持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输出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粘接件,所述粘接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与所述输入输出模组之间。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相背的第一正面与第一背面,所述收容腔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正面的第一子收容腔及靠近所述第一背面的第二子收容腔,所述第一子收容腔的平行于所述第一正面的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子收容腔的平行于所述第一正面的截面的尺寸以形成限位凸起,所述输入输出模组包括模组座体及安装在所述模组座体内并从所述模组座体的顶面延伸的模组头部,所述模组座体收容在所述第二子收容腔内并与所述限位凸起抵触,所述模组头部收容在所述第一子收容腔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输出模组包括可见光成像模组、红外成像模组、激光投射器、受话器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包括壳体和上述任意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输入输出组件,所述输入输出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输入输出组件及支架的底座、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共同形成至少一个收容腔,从而能够将至少一个输入输出模组安装到收容腔内,并能够通过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将输入输出模组固定在收容腔内,当支架受到撞击时,至少一个输入输出模组的位置能够保持相对固定。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输入输出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输入输出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架的第一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架的第二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输入输出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输入输出组件沿着VI-VI线的部分剖视图。
图7是图5中的输入输出组件沿着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某些实施方式的输入输出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输入输出组件的激光投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至图1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输入输出组件的激光投射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另外,下面结合附图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架100包括底座10、第一支架30及第二支架40。第一支架30安装在底座10上。第二支架40安装在底座10上,第二支架40与第一支架30为分体结构。第一支架30、第二支架40、及底座10共同形成至少一个收容腔101。
具体地,第一支架30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收容槽34,第二支架40开设有与至少一个收容槽34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收容槽44,收容腔101由第一收容槽34、第二收容槽44及底座10共同形成;或者,第一支架30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收容槽34,第二支架40可以不开设收容槽,第二支架40封闭第一收容槽34,第二支架40、第一收容槽34及底座10共同形成收容腔101;或者,第二支架30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收容槽44,第一支架30可以不开设收容槽,第一支架30封闭第二收容槽44,第二支架40、第一收容槽34及底座10共同形成收容腔101。收容腔10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任意多个。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架100的底座10、第一支架30及第二支架40共同形成至少一个收容腔101,从而能够将至少一个待安装元件(例如,输入输出模组60)安装到收容腔101内,并能够通过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40将待安装元件固定在收容腔101内,当支架100受到撞击时,至少一个待安装元件的位置能够保持相对固定。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架100包括底座10、第一支架30及第二支架40。
底座10呈平板状结构,底座10上开设有多个定位孔11,定位孔11可以分布在底座10的边缘位置。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底座10为一体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底座10还可以为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分体结构。
请参阅图1至图3,第一支架30安装在底座10上,具体地,第一支架30可以通过卡合的方式安装到底座10上。第一支架30包括相背的第一正面31与第一背面32、连接第一正面31及第一背面32的第一侧面33、以及连接第一正面31及第一背面32并与第一侧面33相背的第三侧面37。第一侧面33开设有贯穿第一正面31及第一背面32的至少一个第一收容槽34。第一背面32开设有贯穿第三侧面37及第一侧面33并与第一收容槽34连通的贯穿槽38。第一支架30包括自第一背面32向外延伸形成的多个第一定位柱35,第一定位柱35设置在第一背面32的边缘位置上并与定位孔11对应。第一背面32设置在底座10上,第一定位柱35穿设在定位孔11内以使第一支架30通过卡合的方式固定在底座10上,贯穿槽38与底座10共同形成贯通孔39。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一收容槽34的数量为四个。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架30还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粘接的方式安装到底座10上;第一收容槽34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五个或任意多个。
请参阅图1、图2及图4,第二支架40安装在底座10上,具体地,第二支架40可以通过卡合的方式安装到底座10上。第二支架40包括相背的第二正面41与第二背面42、以及连接第二正面41及第二背面42的第二侧面43。第二侧面43开设有贯穿第二正面41及第二背面42并与至少一个第一收容槽34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收容槽44。第二支架40包括自第二背面42向外延伸形成的多个第二定位柱45,第二定位柱45设置在第二背面42的边缘位置上并与定位孔11对应。第二背面42设置在底座10上,至少一个第二收容槽44、至少一个第一收容槽34及底座10共同形成至少一个收容腔101,第二定位柱45穿设在定位孔11内以使第二支架40通过卡合的方式固定在底座10上。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二收容槽44的数量与第一收容槽34的数量一致,第一收容槽34、第二收容槽44及收容腔101的数量均为四个。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架40还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粘接的方式安装到底座10上;第二收容槽44与第一收容槽34可以不对应,当第二收容槽44与第一收容槽34不对应时(第一支架30在与第二收容槽44对应的位置上不开设第一收容槽34,第二支架40在与第一收容槽34对应的位置上不开设第二收容槽44),第二收容槽44处的收容腔101由第二收容槽44、第一侧面33及底座10共同形成,第一收容槽34处的收容腔101由第一收容槽34、第二侧面43及底座10共同形成。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架100的底座10、第一支架30及第二支架40共同形成至少一个收容腔101,从而能够将至少一个待安装元件(例如,输入输出模组60)安装到收容腔101内,并能够通过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40将待安装元件固定在收容腔101内,当支架100受到撞击时,至少一个待安装元件的位置能够保持相对固定。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架100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支架30及第二支架40均通过卡合的方式安装在底座10上,从而便于第一支架30及第二支架40的安装及定位。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底座10设置有多个定位柱(图未示)。第一背面32开设有多个第一定位孔(图未示),第一定位孔与对应的定位柱结合以使第一支架30通过卡合的方式固定在底座10上。第二背面42开设有多个第二定位孔(图未示),第二定位孔与对应的定位柱结合以使第二支架40通过卡合的方式固定在底座10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底座10上可以同时设置有定位柱及定位孔11,此时,第一支架30上同时设置有第一定位孔及第一定位柱35,第二支架40上同时设置有第二定位孔及第二定位柱45。请参阅图3及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架30通过卡合的方式可拆卸地与第二支架40结合。具体地,第一侧面33开设有多个卡合孔(图未示),第二支架40自第二侧面43朝第一支架30的方向延伸形成有与多个卡合孔对应的多个卡合柱46,卡合柱46收容在对应的卡合孔内以将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40通过卡合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40通过卡合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使支架100的结构更加牢固,进而待安装元件能够更加牢固地安装在支架100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架30自第一侧面33朝第二支架40的方向延伸形成有多个卡合柱(图未示),第二侧面43开设有与多个卡合柱对应的多个卡合孔(图未示),卡合柱收容在对应的卡合孔内以将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40通过卡合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当然,第一支架30的第一侧面33还可以同时设置有卡合孔和卡合柱,此时,第二支架40的第二侧面43还可同时设置有卡合柱46及卡合孔。
请参阅图5及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收容腔101包括靠近第一正面31的第一子收容腔102及靠近第一背面32的第二子收容腔103,第一子收容腔102的平行于第一正面31的截面尺寸小于第二子收容腔103的平行于第一正面31的截面的尺寸以形成限位凸起104。具体地,第一收容槽34包括靠近第一正面31的第一子收容槽341及靠近第一背面32的第二子收容槽342,第一子收容槽341的平行于第一正面31的截面尺寸小于第二子收容槽342的平行于第一正面31的截面的尺寸以形成第一子限位凸起343。第二收容槽44包括靠近第二正面41的第三子收容槽441及靠近第二背面42的第四子收容槽442,第三子收容槽441的平行于第二正面41的截面尺寸小于第四子收容槽442的平行于第二正面41的截面的尺寸以形成第二子限位凸起443。第一子收容槽341与第三收容槽441共同形成第一子收容腔102,第二子收容槽342与第四收容槽442共同形成第二子收容腔103,第一子限位凸起343与第二子限位凸起443共同形成限位凸起104。本实施方式的支架100形成有限位凸起104从而便于通过限位凸起104定位待安装元件,进而能够提升待安装元件的安装精度。
请参阅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支架100还包括安装在底座10上的第三支架50,第三支架50为一体结构,第三支架50与底座10共同形成有收容空间51。具体地,第三支架50开设有贯穿第三支架50的收容孔52,收容孔52与底座10共同形成收容空间51,收容空间51用于收容待安装元件。
请参阅图5及图7,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输入输出组件200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方式的支架100及安装在底座10上的至少一个输入输出模组60。输入输出模组60收容在收容腔101内并被夹持在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40之间。
具体地,请结合图6,输入输出模组60包括模组座体61、安装在模组座体61内并从模组座体61的顶面延伸的模组头部62。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40夹持住模组座体61以使输入输出模组60收容在收容腔101内并被夹持在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40之间。输入输出模组60包括可见光成像模组、红外成像模组、激光投射器、受话器中的任意一种、两种、三种或任意多种。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可见光成像模组66、红外成像模组65及激光投射器64同时收容在收容腔101内并被夹持在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40之间。在组装输入输出组件200时,输入输出模组60先安装到底座10上,再将第一支架30及第二支架40安装在底座10上,以使输入输出模组60收容在收容腔101内并被夹持在第一支架30与第二之间40之间;或者,先将输入输出模组60夹持在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40之间,再将第一支架30、第二支架40及输入输出模组60作为一个整体安装到底座10上。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输入输出组件200的底座10、第一支架30及第二支架40共同形成至少一个收容腔101,从而能够将至少一个输入输出模组60安装到收容腔101内,并能够通过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40将输入输出模组60固定在收容腔101内,当支架100受到撞击时,至少一个输入输出模组60的位置能够保持相对固定。
请参阅图1、图2及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背面32开设有贯穿第三侧面37及第一侧面33并与第一收容槽34连通的贯穿槽38。贯穿槽38与底座10共同形成贯通孔39。输入输出模组60还包括与模组座体61连接的电路板63,部分电路板63收容在收容腔101内,另一部分电路板63从贯通孔39穿出支架100以与移动终端300(图9所示)的主板90连接。
请参阅图2及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输入输出组件200还包括至少一个粘接件70,粘接件70设置在底座10与输入输出模组60之间。粘接件70包括双面胶。在组装输入输出组件200时,先将粘接件70设置在底座10上,接着将输入输出模组60设置在粘接件70上,再将第一支架30及第二支架40安装到底座10上。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输出组件200通过设置粘接件70,便于输入输出模组60通过粘接件70牢固的安装在底座10上,从而提升了输入输出模组60的安装可靠性。
请参阅图5及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收容腔101包括靠近第一正面31的第一子收容腔102及靠近第一背面32的第二子收容腔103,第一子收容腔102的平行于第一正面31的截面尺寸小于第二子收容腔103的平行于第一正面31的截面的尺寸以形成限位凸起104。模组座体61收容在第二子收容腔103内并与限位凸起104抵触,模组头部62收容在第一子收容腔102内。具体地,模组头部62收容在第一子收容腔102内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模组头部62可以完全收容在第一子收容腔102内;第二,模组头部62的一部分收容在第一子收容腔102内,模组头部62的另一部分从第一子收容腔102露出支架100。本实施方式的支架100形成有限位凸起104从而便于通过限位凸起104定位输入输出模组60,进而能够提升输入输出模组60的安装精度。
请参阅图1及图9,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300包括壳体80及输入输出组件200,输入输出组件200安装在壳体80内。
移动终端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智能手环、游戏机、头显设备、门禁系统、柜员机等,本发明实施例以移动终端100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移动终端100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其他,在此不作限制。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300的底座10、第一支架30及第二支架40共同形成至少一个收容腔101,从而能够将至少一个输入输出模组60安装到收容腔101内,并能够通过第一支架30与第二支架40将输入输出模组60固定在收容腔101内,当支架100受到撞击时,至少一个输入输出模组60的位置能够保持相对固定。
请参阅图1及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壳体80包括前壳81和后壳82,前壳81与第一支架30及第二支架40相抵,后壳82与底座10相抵以夹持支架100。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300通过前壳81与后壳82夹持支架100的方式将支架100安装到壳体80内,从而能够减小第一支架30及第二支架40产生的形变并确保了安装到支架100上的输入输出模组60的安装精度(相对前壳81的位置精度)。
请参阅图1及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终端300还包括固定在壳体80内的主板90,输入输出模组60与主板90电连接,主板90形成有安装口91,支架100穿设安装口91且与主板90固定连接。具体地,安装口91可以为通孔或凹槽,第一支架30及第二支架40穿设在安装口91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图1-2、5、7及8仅示出激光投射器64的部分结构,下面来详细说明该激光投射器64的具体结构,请参阅图10,激光投射器64包括基板组件641、镜筒642、光源643、准直元件644、衍射光学元件(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DOE)645、及保护盖646。
基板组件641包括基板6411和电路板6412。电路板6412设置在基板6411上,电路板6412用于连接光源643与移动终端300的主板90,电路板6412可以是硬板、软板或软硬结合板。
镜筒642与基板组件641固定连接,镜筒642形成有容置腔6421,镜筒642包括顶壁6422及自顶壁6422延伸的环形的周壁6424,周壁6424设置在基板组件641上,顶壁6422开设有与容置腔6421连通的通光孔6425。周壁6424可以与电路板6412通过粘胶连接。
保护盖646设置在顶壁6422上。保护盖646包括开设有出光通孔6460的挡板6462及自挡板6462延伸的环形侧壁6464。
光源643与准直元件644均设置在容置腔6421内,衍射光学元件645安装在镜筒642上,准直元件644与衍射光学元件645依次设置在光源643的发光光路上。准直元件644对光源643发出的激光进行准直,激光穿过准直元件644后再穿过衍射光学元件645以形成激光图案。
光源643可以是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Laser,VCSEL)或者边发射激光器(edge-emitting laser,EEL),在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光源643为边发射激光器,具体地,光源643可以为分布反馈式激光器(DistributedFeedback Laser,DFB)。光源643用于向容置腔6421内发射激光。请结合图11,光源643整体呈柱状,光源643远离基板组件641的一个端面形成发光面6431,激光从发光面6431发出,发光面6431朝向准直元件644。光源643固定在基板组件641上,具体地,光源643可以通过封胶647粘结在基板组件641上,例如光源643的与发光面6431相背的一面粘接在基板组件641上。请结合图10和图12,光源643的侧面6432也可以粘接在基板组件641上,封胶647包裹住四周的侧面6432,也可以仅粘结侧面6432的某一个面与基板组件641或粘结某几个面与基板组件641。此时封胶647可以为导热胶,以将光源643工作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基板组件641中。
请参阅图10,衍射光学元件645承载在顶壁6422上并收容在保护盖646内。衍射光学元件645的相背两侧分别与保护盖646及顶壁6422抵触,挡板6462包括靠近通光孔6425的抵触面6463,衍射光学元件645与抵触面6463抵触。
具体地,衍射光学元件645包括相背的衍射入射面6452和衍射出射面6454。衍射光学元件645承载在顶壁6422上,衍射出射面6454与挡板6462的靠近通光孔6425的表面(抵触面6463)抵触,衍射入射面6452与顶壁6422抵触。通光孔6425与容置腔6421对准,出光通孔6460与通光孔6425对准。顶壁6422、环形侧壁6464及挡板6462与衍射光学元件645抵触,从而防止衍射光学元件645沿出光方向从保护盖646内脱落。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保护盖646通过胶水粘贴在顶壁6422上。
上述的激光投射器64的光源643采用边发射激光器,一方面边发射激光器较VCSEL阵列的温漂较小,另一方面,由于边发射激光器为单点发光结构,无需设计阵列结构,制作简单,激光投射器64的光源成本较低。
分布反馈式激光器的激光在传播时,经过光栅结构的反馈获得功率的增益。要提高分布反馈式激光器的功率,需要通过增大注入电流和/或增加分布反馈式激光器的长度,由于增大注入电流会使得分布反馈式激光器的功耗增大并且出现发热严重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分布反馈式激光器能够正常工作,需要增加分布反馈式激光器的长度,导致分布反馈式激光器一般呈细长条结构。当边发射激光器的发光面6431朝向准直元件644时,边发射激光器呈竖直放置,由于边发射激光器呈细长条结构,边发射激光器容易出现跌落、移位或晃动等意外,因此通过设置封胶647能够将边发射激光器固定住,防止边发射激光器发生跌落、位移或晃动等意外。
请参阅图10和图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光源643也可以采用如图13所示的固定方式固定在基板组件641上。具体地,激光投射器64包括多个弹性的支撑块648,支撑块648可以固定在基板组件641上,多个支撑块648共同包围光源643,在安装时可以将光源643直接安装在多个支撑块648之间。在一个例子中,多个支撑块648共同夹持光源643,以进一步防止光源643发生晃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保护盖646可以省略,此时衍射光学元件645可以设置在容置腔6421内,衍射光学元件645的衍射出射面6454可以与顶壁6422相抵,激光穿过衍射光学元件645后再穿出通光孔6425。如此,衍射光学元件645不易脱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基板6411可以省去,光源643可以直接固定在电路板6412上以减小激光投射器64的整体厚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
底座;
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一支架;及
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为分体结构,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及所述底座共同形成至少一个收容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相背的第一正面与第一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正面及所述第一背面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正面及所述第一背面的至少一个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背面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相背的第二正面与第二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正面及所述第二背面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开设有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收容槽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背面设置在所述底座上,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收容槽、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收容槽及所述底座共同形成至少一个所述收容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开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第一支架包括自所述第一背面向外延伸形成的与多个所述定位孔对应的多个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穿设在对应的所述定位孔内,所述第二支架包括自所述第二背面向外延伸形成的与多个所述定位孔对应的多个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穿设在对应的所述定位孔内;和/或
所述底座设置有多个定位柱,所述第一背面开设有与多个所述定位柱对应的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对应的所述定位柱结合,所述第二背面开设有与多个所述定位柱对应的多个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与对应的所述定位柱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开设有多个卡合孔,所述第二支架自所述第二侧面朝所述第一支架的方向延伸形成有与多个所述卡合孔对应的多个卡合柱,所述卡合柱收容在对应的所述卡合孔内以将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结合;和/或
所述第一支架自所述第一侧面朝所述第二支架的方向延伸形成有多个卡合柱,所述第二侧面开设有与多个所述卡合柱对应的多个卡合孔,所述卡合柱收容在对应的所述卡合孔内以将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正面及所述第一背面并与所述第一侧面相背的第三侧面,所述第一背面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三侧面及所述第一侧面并与所述第一收容槽连通的贯穿槽。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腔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正面的第一子收容腔及靠近所述第一背面的第二子收容腔,所述第一子收容腔的平行于所述第一正面的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子收容腔的平行于所述第一正面的截面的尺寸以形成限位凸起。
7.一种输入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架;和
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至少一个输入输出模组,所述输入输出模组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并被夹持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入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输出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粘接件,所述粘接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与所述输入输出模组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入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相背的第一正面与第一背面,所述收容腔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正面的第一子收容腔及靠近所述第一背面的第二子收容腔,所述第一子收容腔的平行于所述第一正面的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子收容腔的平行于所述第一正面的截面的尺寸以形成限位凸起,所述输入输出模组包括模组座体及安装在所述模组座体内并从所述模组座体的顶面延伸的模组头部,所述模组座体收容在所述第二子收容腔内并与所述限位凸起抵触,所述模组头部收容在所述第一子收容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入输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输出模组包括可见光成像模组、红外成像模组、激光投射器、受话器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1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和
权利要求7-10任意一项所述的输入输出组件,所述输入输出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
CN201810316731.5A 2018-04-10 2018-04-10 支架、输入输出组件和移动终端 Pending CN10854062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16731.5A CN108540628A (zh) 2018-04-10 2018-04-10 支架、输入输出组件和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16731.5A CN108540628A (zh) 2018-04-10 2018-04-10 支架、输入输出组件和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40628A true CN108540628A (zh) 2018-09-14

Family

ID=63479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16731.5A Pending CN108540628A (zh) 2018-04-10 2018-04-10 支架、输入输出组件和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40628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82591Y (zh) * 2006-12-06 2007-11-2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指示灯固定结构
CN201115243Y (zh) * 2007-08-24 2008-09-10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式散热模组结构及其固定架
CN101938536A (zh) * 2009-06-29 2011-01-05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装配结构
CN105319802A (zh) * 2014-07-07 2016-02-10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
CN106603765A (zh) * 2016-12-20 2017-04-2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支架组件及移动终端
US20170364172A1 (en) * 2016-06-21 2017-12-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ver window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ame
CN206807579U (zh) * 2016-12-31 2017-12-26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分体式阵列摄像模组
CN107580168A (zh) * 2017-10-24 2018-01-1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电路板组件及移动终端
CN206948466U (zh) * 2017-07-19 2018-01-30 德淮半导体有限公司 双摄像头支架、双摄像头模组和移动终端
CN207135177U (zh) * 2017-08-02 2018-03-23 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 3d成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82591Y (zh) * 2006-12-06 2007-11-2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指示灯固定结构
CN201115243Y (zh) * 2007-08-24 2008-09-10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式散热模组结构及其固定架
CN101938536A (zh) * 2009-06-29 2011-01-05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装配结构
CN105319802A (zh) * 2014-07-07 2016-02-10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
US20170364172A1 (en) * 2016-06-21 2017-12-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ver window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ame
CN106603765A (zh) * 2016-12-20 2017-04-2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支架组件及移动终端
CN206807579U (zh) * 2016-12-31 2017-12-26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分体式阵列摄像模组
CN206948466U (zh) * 2017-07-19 2018-01-30 德淮半导体有限公司 双摄像头支架、双摄像头模组和移动终端
CN207135177U (zh) * 2017-08-02 2018-03-23 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 3d成像装置
CN107580168A (zh) * 2017-10-24 2018-01-1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电路板组件及移动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90969A (zh) 支架、输入输出组件和终端
CN108627936B (zh) 激光投射结构和电子装置
US8094261B2 (en) Display unit and processing system each having a wiring board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plane as a liquid crystal module
CN108390970A (zh) 支架、输入输出组件和终端
CN108390971A (zh) 支架、输入输出组件和终端
CN108508621A (zh) 结构光投射模组、图像获取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401045A (zh) 支架、输入输出组件和电子装置
TW201937243A (zh) 鐳射投射模組、深度相機及電子裝置
CN108600438A (zh) 支架结构、输入输出组件和移动终端
CN108388072A (zh) 激光投射模组、深度相机和电子装置
CN108418922A (zh) 支架、输入输出组件及终端
CN108388067A (zh) 激光投射模组、深度相机和电子装置
CN108616619A (zh) 输入输出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08600435A (zh) 支架、输入输出组件以及终端
CN207780465U (zh) 激光投射模组、深度相机和电子装置
WO2019196726A1 (zh) 支架、输入输出组件和终端
CN108600437A (zh) 支架组件、输入输出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08873222A (zh) 激光投射装置、tof深度相机和电子设备
CN108540628A (zh) 支架、输入输出组件和移动终端
US20120257137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iquid Crystal Module and Display
CN108344374A (zh) 激光投射模组、深度相机及电子装置
CN208386608U (zh) 支架、输入输出组件和终端
CN108390979A (zh) 壳体和终端
CN207780464U (zh) 激光投射模组、深度相机和电子装置
CN108600436A (zh) 输入输出组件和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91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