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20120B - 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20120B
CN108520120B CN201810255466.4A CN201810255466A CN108520120B CN 108520120 B CN108520120 B CN 108520120B CN 201810255466 A CN201810255466 A CN 201810255466A CN 108520120 B CN108520120 B CN 1085201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int
formula
curve
length
be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554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20120A (zh
Inventor
李玉华
赵延庆
周长俊
刘也嘉
徐越彤
孙依人
周长红
欧阳剑
陈静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1025546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2012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520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201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201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201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法,属于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曲线法技术领域。其特征含对称基本型平曲线、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回头曲线、S型曲线4种线形组合;线形组合的已知参数为为起点坐标、起点切向角、起点半径及终点坐标,顺次设计路线时与起点相关的3个参数已知,故只需再拟定终点坐标即可确定线形组合其余参数;采用参数搜索的优化方法,自动选择参数、推荐最优解。本发明通过两点可确定4种线形组合类型,强调坐标的控制作用,符合路线设计及施工习惯;以线形组合作为设计单元,有效提高了设计效率;自动选择并推荐最优解,提高了该方法的实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技术领域,涉及到平面线形设计的曲线法,特别涉及到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平面线形设计方法主要有导线法和曲线法。导线法为传统的设计方法,难以满足复杂的平面线形设计要求,尤其是山区平面线形设计及互通式立交匝道线形设计。由此,曲线法逐渐得以发展应用。曲线法包括曲直法、拟合法、闭合导线法、线元积木法等,其中线元积木法应用较为广泛。
线元积木法简便、直观,可大幅提升设计效果及设计效率,其不足之处在于:①由于采用曲线长度或终点半径作为控制参数,通常情况下设计的新线元终点E与鼠标在拖动过程中的参考坐标点E′不重合,致使新设计线元的形状、终点位置及终点切线方向难以有效控制。②一般只预先设定1种线元类型(直线、圆曲线及回旋线之一),在动态设计过程中仅实时显示满足约束条件的1种既定线元曲线,设计者无选择余地、缺少灵活机动性。
为了解决线元积木法的这些问题,作者已经提出了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线元法,可惟一确定直线、圆曲线、正向完整缓和曲线、反向完整缓和曲线、正向非完整缓和曲线、反向非完整缓和曲线6种基本线元。采用“两点”线元法进行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线元终点、线元形状及路线走向均易于控制。“两点”线元法以6种线形单元,从起点开始逐个线元依次往下计算,直到最后一个线元,从而完成整条路线的设计,方法简单明确,组合自由。
“两点”法以对称基本型平曲线、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S型曲线、回头曲线4种线形组合作为基本设计单元,有效的提高了设计效率。使用“两点”法计算时,可获得无限多个可行解,通过参数搜索这种优化方法,可以自动选择并推荐最优解,提高了该方法的实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法,含对称基本型平曲线、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回头曲线、S型曲线4种线形组合;线形的已知参数为为起点坐标、起点切向角、起点半径及终点坐标,顺次设计路线时与起点相关的3个参数已知,故只需再拟定终点坐标即可确定线形组合其余参数;采用参数搜索的优化方法,自动选择参数、推荐最优解。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法,步骤如下:
(1)确定4种线形组合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参数:
1)对称基本型平曲线是按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的顺序组合,且前后两条回旋线完全相同;基本参数有:起点B、终点E、起点半径RB、起点切向角αB、终点切向角αE、终点半径RE、偏转角β、回旋线长度LS、圆曲线半径R、圆曲线长度LC,其中,缓圆点或圆缓点处切线方向相对于起点B或终点E处切线方向的旋转角度为偏转角β,β≥0;
2)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与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组合形式相同,但前后两条回旋线不相同;基本参数有:起点B、终点E、起点半径RB、起点切向角αB、终点切向角αE、终点半径RE、缓圆点偏转角β1、圆缓点偏转角β2、前回旋线长度LS1、后回旋线长度LS2、圆曲线半径R、圆曲线长度LC,其中,缓圆点处切线方向相对于起点B处切线方向的旋转角度为缓圆点偏转角β1,圆缓点处切线方向相对于终点E处切线方向的旋转角度为圆缓点偏转角β2
3)S型曲线由两个基本型曲线组成,前一个基本型曲线为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后一个基本型曲线为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基本参数分别与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和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参数相同;
4)回头曲线的组合形式及基本参数与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相同,但转角大于等于180°;
(2)通过基本参数,获取各线形组合的其他参数,步骤如下:
1)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参数计算方法:
以圆曲线与回旋线长度之比LC/LS作为搜索参数来求解其他参数,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起点B(XB,YB)、终点E(XE,YE)的坐标,由式(1.1)计算矢量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21
的方向角α1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22
第二步:由式(1.2)计算起点切线方向与矢量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23
的夹角α0,并利用式(1.3)将α0标准化;其中,αB为起点B切向角;α0=α1B (1.2)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24
第三步:由式(1.4)判定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左右偏转方向,并确定转向符号δ0的值,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25
第四步:由式(1.5)获取切线偏转角α,α=2|α0| (1.5);
第五步:由式(1.6)获取矢量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26
的距离,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27
第六步:由式(1.7)获取总切线长度,即起点B与交点P的距离,由式(1.8)获取交点P的坐标,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28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29
第七步:计算偏转角β
令k的初始值为其最小值,每次计算时,k增加一个步长d,直到k增加到其最大值,其中,k为圆曲线与回旋线长度之比,步长d为0.1,k的取值为0.5~5.0;
由式(1.9)分别计算在回旋线段和圆曲线段的半径,即缓圆点处半径相等;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31
其中,αC为圆曲线对应的圆心角,满足αC+2β=α;
由式(1.9)得到式(1.10)求解偏转角β,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32
第八步:计算圆曲线半径R
以设计起点B为相对坐标系的原点,以起点B的切线方向为相对坐标系+X'轴,以+X'轴逆时针旋转90゜方向为相对坐标系+Y'轴方向,建立相对坐标系O'X'Y';由式(1.11)、(1.12)获取缓圆点处的相对坐标(DX,DY);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33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34
由式(1.13)获取圆曲线内移值ΔR,切线增加值q;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35
由式(1.14)获取总切线长TS1,即起点B与交点P的距离;并由TS=TS1,求得半径R;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36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37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38
其中,R的最大值为Rmax,Rmax为由起点B(XB,YB)、起点切向角αB及终点E(XE,YE)惟一确定的圆曲线线元的半径长度,由式(1.17)获取获得,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39
第九步:计算基本参数
由式(1.18)获取终点E的切向角αE,αE=αB0×α (1.18);
由式(1.19)获取圆心角,αC=α-2β (1.19);
由式(1.20)获取圆曲线长度,LC=R×αC (1.20);
由式(1.21)获取回旋线的长度,LS=2β×R (1.21);
第十步:计算关键点坐标
圆心坐标计算:通过起点切向角αB和切线偏转角α确定交点P至圆心C的方向角αPC
αPC=αB0×α+δ0×0.5×(π-α) (1.22);
由式(1.23)获取圆心至交点P的距离L,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41
则圆心坐标为: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42
由式(1.11)和(1.25)获取缓圆点在绝对坐标系下的坐标(XHY,YHY),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43
第十一步:LS取整,参数反算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44
将LS取整后,反算参数R、αC、LC
2)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参数计算方法:
将圆曲线半径作为搜索参数来求解其他参数,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式(1.1)获取矢量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45
的方向角;
第二步:由式(1.2)和(1.3)获取起点切线方向与矢量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46
的夹角α0
第三步:由式(1.4)判定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左右偏转方向,确定转向符号δ0的值;
第四步:由式(2.1)获取切线偏转角α,其中,αE为终点E的切向角;α=|αEB|(2.1);
第五步:由式(1.6)获取矢量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47
的距离,由式(2.2)获取交点P的坐标,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48
第六步:根据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交点P、起点B和终点E的坐标,由式(2.3)获取得到总切线长度TS1即起点B与交点P的距离、TS2即交点P与终点E的距离;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51
第七步:计算圆缓点偏转角β2
利用四点共圆法由式(2.4)求解切线长T1、T2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52
其中,ΔR1,ΔR2分别表示第1,2段回旋线对应圆曲线内移值,通过公式(2.5)求得: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53
其中,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54
将公式(2.5)带入公式(2.4)得到切线长: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55
由式(2.7)获取第1、2段回旋线切线长度增加量q1、q2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56
设置回旋线后的总切线长TS1、TS2为: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57
将公式(2.6)、(2.7)带入公式(2.8),利用缓圆点偏转角β1、圆缓点偏转角β2求得总切线长,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58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59
将式(2.9)中,含有缓圆点偏转角β1的项和常数项提到等式的左边,得到式(2.11),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61
将式(2.10)中,含有缓圆点偏转角β1的项和只含有切线偏转角α的常数项提到等式的左边,得到式(2.12),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62
为了获得圆缓点偏转角β2的迭代公式,将公式(2.11)两边分别乘以sin(α),再除以tan(α)加到(2.12)两边,得到式(2.13),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63
由于总切线长、缓圆点偏转角β1、回旋线长LS1均为已知量,则等式(2.13)左边为常数,设该常数为c,则c为: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64
即式(2.14)又为:c=g22)=2β2fX2)-sin(β2) (2.15);
利用公式(2.16)得到圆缓点偏转角β2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65
第八步:采用试算法求缓圆点偏转角β1
对于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线形组合中的偏转角均应有β>βmin=0,且β<βmax=α,
第一次试算时,令待求的偏转角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66
则第一段回旋线长度LS1由式(1.21)计算得到,回旋线最小值为LSmin=5;
将偏转角β1 0、回旋线长度LS1带入公式(2.14),求得参数c,从而利用迭代公式(2.16)对圆缓点偏转角β2进行迭代计算,设定圆缓点偏转角β2的初始值为0.25β1,为了保证迭代的准确性,在迭代过程中使用以下法则:
①当迭代过程中出现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67
时,则迭代结束;
②当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68
时,则令β2=0,迭代结束,其中,i为试算次数,;
③每次迭代计算后应计算差值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71
当Δβ2≤ξ1=1.0e-8,则迭代结束,获得圆缓点偏转角β2在第一次试算偏转角β1 0下的准确解β2=β2 i
已知圆缓点偏转角β2和圆曲线半径R,由公式(1.21)获取第二段回旋线长度,利用公式(2.17)求解圆心角αC,αC=α-β12 (2.17);
第九步:精确求解缓圆点偏转角β1
在已知半径R、回旋线长LS1、偏转角β1 0、圆缓点偏转角β2的基础上,对缓圆点偏转角β1精确求解,在计算的过程中应使用以下法则:
①当第八步计算出的圆缓点偏转角β2=0或圆心角αC≤0时,表明圆缓点偏转角β2过小,缓圆点偏转角β1过大,则令βmax=β1,再令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72
并进入第二次试算,并重复第八步、第九步直到满足条件获得精确的缓圆点偏转角β1
②当圆缓点偏转角β2在偏转角范围内,回旋线长度LS2≥LSmin,且圆心角αC≥0时,则利用公式(2.9)、(2.10)获取出总切线长T′S1即起点B与交点P的距离、T′S2即交点P与终点E的距离,并利用公式(2.18)获取差值;ΔT=|TS1-T′S1|+|TS2-T′S2| (2.18);
当ΔT≤ξ2=0.00001时,则获得β1、β2的准确解,第九步计算完成;
当ΔT>ξ2=0.00001时,计算缓圆点偏转角β1的差值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73
第一次试算时,令
Δβ1=β1 0,当Δβ1≤ξ1=1.0e-8时,则计算结束,获得精确的偏转角;当Δβ11=1.0e-8时按照以下原则对缓圆点偏转角β1进行逼近:利用公式(2.19)获取总切线长的差值即ΔT1、ΔT2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74
当ΔT1>ΔT2时,则令βmax=β1,否则令βmin=β1,重新进行试算,重复第八步、第九步直到满足要求,获得精确解;
第十步:计算曲线要素
由第八步、第九步计算出精确的缓圆点偏转角β1和圆缓点偏转角β2,求解回旋线长度、圆曲线长度、圆心角;
第十一步;计算关键点坐标
缓圆点坐标计算:
以设计起点B为相对坐标系原点,以起点B切线方向为相对坐标系+X'轴,以+X'轴逆时针旋转90゜方向为相对坐标系+Y'轴方向,建立相对坐标系O'X'Y',利用公式(1.11)对缓圆点处的相对坐标(DXHY,DYHY)进行求解,式中代入β1
按公式(1.25)计算缓圆点在绝对坐标系下的坐标(XHY,YHY);
圆缓点坐标计算:
将平面线形组合中的圆缓点(XYH,YYH)转化成以设计终点为相对坐标起点的缓圆点(X'HY,Y'HY);
以设计终点E为相对坐标系原点,以终点切线的相反方向αB′=αE-π为相对坐标系+X'轴,以+X'轴逆时针旋转90゜方向为相对坐标系+Y'轴方向,建立相对坐标系O'X'Y';缓圆点处的相对坐标(DX'HY,DY'HY)利用公式(1.11)进行求解,式中代入β2
利用公式(2.20)获取圆缓点的绝对坐标,得到XYH=X'HY;YYH=Y'HY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81
圆心坐标计算:
利用对称基本型计算方法,以第一条回旋线作为对称曲线的一部分,获得圆心坐标(XC1,YC1);以第二条回旋线作为对称曲线的一部分,得到圆心坐标(XC2,YC2);
则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圆心坐标(XC,YC)利用公式(2.21)计算得到: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82
圆曲线曲中点坐标(XQZ,YQZ)计算方法为:
首先由缓圆点坐标和圆心坐标,并根据公式(1.1)方向角αI
计算圆心到曲中点的方向角αk;αk=αI0×0.5(α-β12) (2.22);
曲中点坐标根据公式(2.23)计算获得: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83
3)S型曲线的参数计算方法:
S型曲线的计算法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第一条平曲线进行的计算,即对称基本型平曲线,以圆曲线长度与回旋线长度之比作为搜索参数来求解其他参数;第二部分是针对第二条平曲线进行的计算,即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以圆曲线半径作为搜索参数来求解其他参数;
(一)第一条平曲线参数计算:
第一步:计算第一条平曲线的终点坐标D(XD,YD)
根据起点B、终点E的坐标,拐点位置比例参数λ,计算第一条平曲线终点D的坐标(XD,YD),即两端回旋线相连接处坐标,如公式(3.1)所示: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91
第二步:根据起点B、第一条平曲线终点D的坐标,由式(1.1)获取矢量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92
的方向角;
第三步:由公式(1.2)、(1.3)获取起点切线方向与矢量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93
的夹角α0
第四步:由式(1.4)判定第一条平曲线的左右偏转方向,并确定转向符号δ0的值;
第五步:由式(3.2)获取切线偏转角αP1,由(3.3)获取矢量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94
的长度;
αP1=2|α0| (3.2),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95
第六步:由式(3.4)获取总切线长,即起点B或终点D与交点P1的距离,由式(3.5)获取交点坐标P1(XP1,YP1),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96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97
第七步:计算偏转角β
令k的初始值为其最小值,每次计算时,k增加一个步长d,直到k增加到其最大值,其中,步长d为0.1,k取值为0.5—5.0;
由式(1.9)分别计算在回旋线段和圆曲线段的半径;
由于圆曲线与回旋线长度之比k为已知量,则将式(1.9)联立,求得偏转角为: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98
第八步:计算圆曲线半径R
圆曲线半径的计算方法同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方法相同,且R的最大值为Rmax,Rmax为由起点B(XB,YB)、起点切向角αB及第一条平曲线终点D的坐标惟一确定的圆曲线线元的半径长度,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099
第九步:计算第一段平曲线的基本参数
第一段平曲线的计算方法与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方法相同,能计算终点D的切向角αD,圆心角αC1,圆曲线长度和回旋线长度;
第十步:计算第一段平曲线的关键点坐标
圆心坐标计算:
将起点方向角αB和切线偏转角αP1带入公式(1.22),获得圆心与交点连线的方向角;
利用公式(1.23)计算获得圆心与交点的距离为L1,则圆心坐标利用公式(1.24)计算;
将计算出的缓圆点的相对坐标带入公式(1.25)获得缓圆点在绝对坐标系下的坐标(XHY1,YHY1);
第十一步:LS取整,参数反算;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01
将LS取整后,反算参数R、αC1、LC
(二)第二段平曲线参数计算:
第十二步:根据第一条平曲线终点D的坐标,即第二段平曲线的起点,由式(1.1)获取矢量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02
的方向角α2
第十三步:将α2和αD代入式(1.2)获取第二条平曲线起点切线方向与矢量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03
的夹角α3,并采用公式(1.3)将α3标准化;
第十四步:由式(1.4)判定曲线的左右偏转方向,确定转向符号δ0值;
第十五步:由公式(3.8)获取切线偏转角αP2,由公式(3.9)获取矢量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04
的长度,由式(3.10)获取交点坐标P2(XP2,YP2),
αP2=|αED| (3.8);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05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06
第十六步:由式(3.11)获取总切线长度TS1、TS2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07
第十七步:圆缓点偏转角β2迭代公式推导;
圆缓点偏转角β2的计算方法与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方法相同;
第十八步:采用试算法求缓圆点偏转角β1,采用迭代法求圆缓点偏转角β2
由于第二段曲线为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故其计算方法与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相同;
第十九步:精确求解缓圆点偏转角β1
精确求解缓圆点偏转角β1与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计算方法相同;
第二十步:计算第二段平曲线的曲线要素
将偏转角精确求解出,从而应用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参数计算公式对S型曲线第二平曲线参数进行计算;
第二十一步;计算第二段平曲线的重要点坐标
关键点坐标主要有圆缓点坐标、缓圆点坐标、圆心坐标以及曲中点坐标;具体计算方法与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计算方法相同;
4)回头曲线
以回旋线长度作为搜索参数求解其他参数,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式(1.1)获取矢量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11
的方向角;
第二步:由式(1.2)获取起点切线方向与矢量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12
的夹角α0;并采用公式(1.3)将α0标准化;
第三步:由式(1.4)判定回头曲线的左右偏转方向,并确定转向符号δ0的值;
第四步:由式(4.1)获取切线偏转角,α=|π-2(π-|α0|)| (4.1);
第五步:由式(1.6)获取矢量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13
的距离;
第六步:由式(1.7)获取总切线长,由式(1.8)获取交点坐标,
由式(4.2)获取起点至交点的方向角αBO,αBO=αB+π (4.2);
第七步:利用迭代法求偏转角β
以设计起点B为相对坐标系原点,以起点B切线方向为相对坐标系+X'轴,以+X'轴逆时针旋转90゜方向为相对坐标系+Y'轴方向,建立相对坐标系O'X'Y';由式(1.11)、(1.12)获取缓圆点处的相对坐标为(DX,DY);
由式(1.13)获取圆曲线内移值ΔR和切线增加值q;
过起点、终点分别作切线的垂线交于点M,则由式(4.3)获取矢量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14
的长度TBM
TBM=TS×tan(α/2) (4.3);
将TBM用偏转角β表示,得到公式(4.4),TBM=(R+ΔR)-q×tan(α/2) (4.4);
将公式(1.13)带入公式(4.4)得到公式(4.5),
TBM=R[cos(β)+2β2fy(β)-(2βfx(β)-sin(β))×tan(α/2)] (4.5);
其中由公式(4.6)获取半径R,回旋线的长度LS通过搜索的方式获得;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21
将公式(4.6)带入公式(4.5)得到公式(4.7),得到偏转角β的迭代公式(4.8);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22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23
其中,设定β的初始值为0.1,半径R由公式(4.6)计算获得,R的最小值为Rmin,Rmin为由起点B(XB,YB)、起点切向角αB及终点E(XE,YE)惟一确定圆曲线线元的半径长度: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24
第八步:基本参数
由式(4.9)获取终点E的切向角αE;αE=αBO0×α (4.9);
由公式(4.10)获取出过缓圆点切线与圆缓点切线内的夹角αP;αP=2β-α(4.10);
由式(4.11)获取圆心角,αC=|π-αP| (4.11);
由式(4.12)获取圆曲线长度,LC=R×αC (4.12);
第九步:计算关键点坐标
圆心坐标计算如下:
由式(4.13),通过起点方向角和切线偏转角确定交点与圆心连线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25
的方向角αCO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26
由式(4.14)获取圆心距离交点的距离l,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27
由式(4.15)获取圆心坐标,
Figure BDA0001608839950000128
由公式(1.25)获取缓圆点在绝对坐标系下的坐标(XHY,YHY)。
本发明有益效果:通过两点可确定4种线形组合类型,强调坐标的控制作用,符合路线设计及施工习惯;以线形组合作为设计单元,有效提高了设计效率;可以自动选择并推荐最优解,提高了该方法的实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对称基本型曲线示意图。
图2是非对称基本型曲线示意图。
图3是S型曲线示意图。
图4是回头曲线示意图。
图5是“两点”法设计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步:确定路线起点B相关参数
需确定起点B坐标(xB,yB)、起点切向角αB及起点半径RB共3个基本参数。
如果是首条线形组合曲线,则起点B坐标采用路段起点A的坐标,即xB=xA、yB=yA;需另行单独设定起点切向角αB和起点半径RB
对于其余线形组合,依据线形连续原则,只需将前一条已完成设计的终点E位置、终点切向角αE及终点半径RE作为当前设计线形的起点参数,即令:xB=xE、yB=yE,αB=αE,RB=RE
在对称基本型平曲线、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S型曲线和回头曲线当中设置的回旋线为完整回旋线,故其起点半径为RB=∞。
第二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设计的平面线形组合类型,基本平面线形组合类型主要有:对称基本型平曲线、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S型曲线、回头曲线4种。
第三步:拟定线形终点E位置坐标(xE,yE)
根据路线走向,拟定终点E位置坐标(xE,yE),作为设计线形组合的终点。在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当中需要已知终点坐标方向角αE;在S型曲线当中需要已知前后两条基本型曲线的比例系数。
第四步:给定搜索参数,确定搜索范围
为了简化计算过程,在计算不同平面线形组合的基本参数时,给定一个搜索参数,并且根据规范和实际情况,给定搜索参数一个搜索范围,简化计算。
在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当中搜索参数为圆曲线长度与缓和曲线长度之比;在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当中搜索参数设定为圆曲线半径;在S型曲线当中,针对第一条平曲线搜索参数设定为圆曲线线长度与缓和曲线长度之比,第二条曲线当中设定圆曲线半径作为搜索参数;在回头曲线当中设定回旋线长度作为搜索参数。
第五步:计算线形组合参数,绘制线形组合曲线
根据上述已知的线形组合类型、基本参数、搜索参数,可求解线形组合当中其他未知参数,绘制线形图。

Claims (1)

1.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确定4种线形组合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参数:
1)对称基本型平曲线是按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的顺序组合,且前后两条回旋线完全相同;基本参数有:路段起点B、路段终点E、路段起点半径RB、路段起点切向角αB、路段终点切向角αE、路段终点半径RE、偏转角β、回旋线长度LS、圆曲线半径R、圆曲线长度LC,其中,缓圆点或圆缓点处切线方向相对于路段起点B或路段终点E处切线方向的旋转角度为偏转角β,β≥0;
2)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与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组合形式相同,但前后两条回旋线不相同;基本参数有:路段起点B、路段终点E、路段起点半径RB、路段起点切向角αB、路段终点切向角αE、路段终点半径RE、缓圆点偏转角β1、圆缓点偏转角β2、前回旋线长度LS1、后回旋线长度LS2、圆曲线半径R、圆曲线长度LC,其中,缓圆点处切线方向相对于路段起点B处切线方向的旋转角度为缓圆点偏转角β1,圆缓点处切线方向相对于路段终点E处切线方向的旋转角度为圆缓点偏转角β2
3)S型曲线由两个基本型曲线组成,前一个基本型曲线为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后一个基本型曲线为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基本参数分别与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和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参数相同;
4)回头曲线的组合形式及基本参数与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相同,但转角大于等于180°;
(2)通过基本参数,获取各线形组合的其他参数,步骤如下:
1)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参数计算方法:
以圆曲线与回旋线长度之比LC/LS作为搜索参数来求解其他参数,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路段起点B(XB,YB)、路段终点E(XE,YE)的坐标,由式(1.1)计算矢量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11
的方向角α1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12
第二步:由式(1.2)计算起点切线方向与矢量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13
的夹角α0,并利用式(1.3)将α0标准化;其中,αB为路段起点B切向角;α0=α1B (1.2)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14
第三步:由式(1.4)判定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左右偏转方向,并确定转向符号δ0的值,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21
第四步:由式(1.5)获取切线偏转角α,α=2|α0| (1.5);
第五步:由式(1.6)获取矢量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22
的距离,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23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24
第六步:由式(1.7)获取总切线长度,即路段起点B与交点P的距离,由式(1.8)获取交点P的坐标,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25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26
第七步:计算偏转角β
令k的初始值为其最小值,每次计算时,k增加一个步长d,直到k增加到其最大值,其中,k为圆曲线与回旋线长度之比,步长d为0.1,k的取值为0.5~5.0;
由式(1.9)分别计算在回旋线段和圆曲线段的半径,即缓圆点处半径相等;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27
其中,αC为圆曲线对应的圆心角,满足αC+2β=α;
由式(1.9)得到式(1.10)求解偏转角β,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28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29
第八步:计算圆曲线半径R
以设计路段起点B为相对坐标系的原点,以路段起点B的切线方向为相对坐标系+X'轴,以+X'轴逆时针旋转90゜方向为相对坐标系+Y'轴方向,建立相对坐标系O'X'Y';由式(1.11)、(1.12)获取缓圆点处的相对坐标(DX,DY);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210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211
由式(1.13)获取圆曲线内移值ΔR,切线增加值q;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31
由式(1.14)获取总切线长TS1,即路段起点B与交点P的距离;并由TS=TS1,求得半径R;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32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33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34
其中,R的最大值为Rmax,Rmax为由路段起点B(XB,YB)、路段起点切向角αB及路段终点E(XE,YE)唯一确定的圆曲线线元的半径长度,由式(1.17)获取获得,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35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38
第九步:计算基本参数
由式(1.18)获取路段终点E的切向角αE,αE=αB0×α (1.18);
由式(1.19)获取圆心角,αC=α-2β (1.19);
由式(1.20)获取圆曲线长度,LC=R×αC (1.20);
由式(1.21)获取回旋线的长度,LS=2β×R (1.21);
第十步:计算关键点坐标
圆心坐标计算:通过路段起点切向角αB和切线偏转角α确定交点P至圆心C的方向角αPC
αPC=αB0×α+δ0×0.5×(π-α) (1.22);
由式(1.23)获取圆心至交点P的距离L,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36
则圆心坐标为: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37
由式(1.11)和(1.25)获取缓圆点在绝对坐标系下的坐标(XHY,YHY),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41
第十一步:LS取整,参数反算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42
将LS取整后,反算参数R、αC、LC
2)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参数计算方法:
将圆曲线半径作为搜索参数来求解其他参数,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式(1.1)获取矢量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43
的方向角;
第二步:由式(1.2)和(1.3)获取路段起点切线方向与矢量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44
的夹角α0
第三步:由式(1.4)判定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左右偏转方向,确定转向符号δ0的值;
第四步:由式(2.1)获取切线偏转角α,其中,αE为路段终点E的切向角;
α=|αEB| (2.1);
第五步:由式(1.6)获取矢量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45
的距离,由式(2.2)获取交点P的坐标,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46
第六步:根据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交点P、路段起点B和路段终点E的坐标,由式(2.3)获取得到总切线长度TS1即路段起点B与交点P的距离、TS2即交点P与路段终点E的距离;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47
第七步:计算圆缓点偏转角β2
利用四点共圆法由式(2.4)求解切线长T1、T2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48
其中,ΔR1,ΔR2分别表示第1,2段回旋线对应圆曲线内移值,通过公式(2.5)求得: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49
其中,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51
将公式(2.5)带入公式(2.4)得到切线长: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52
由式(2.7)获取第1、2段回旋线切线长度增加量q1、q2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53
设置回旋线后的总切线长TS1、TS2为: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54
将公式(2.6)、(2.7)带入公式(2.8),利用缓圆点偏转角β1、圆缓点偏转角β2求得总切线长,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55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56
将式(2.9)中,含有缓圆点偏转角β1的项和常数项提到等式的左边,得到式(2.11),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57
将式(2.10)中,含有缓圆点偏转角β1的项和只含有切线偏转角α的常数项提到等式的左边,得到式((2.12),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58
为了获得圆缓点偏转角β2的迭代公式,将公式(2.11)两边分别乘以sin(α),再除以tan(α)加到(2.12)两边,得到式(2.13),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61
由于总切线长、缓圆点偏转角β1、回旋线长LS1均为已知量,则等式(2.13)左边为常数,设该常数为c,则c为: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62
即式(2.14)又为:c=g22)=2β2fX2)-sin(β2) (2.15);
利用公式(2.16)得到圆缓点偏转角β2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68
第八步:采用试算法求缓圆点偏转角β1
对于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线形组合中的偏转角均应有β>βmin=0,且β<βmax=α,
第一次试算时,令待求的偏转角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64
则第一段回旋线长度LS1由式(1.21)计算得到,回旋线最小值为LSmin=5;
将偏转角β1 0、回旋线长度LS1带入公式(2.14),求得参数c,从而利用迭代公式(2.16)对圆缓点偏转角β2进行迭代计算,设定圆缓点偏转角β2的初始值为0.25β1,为了保证迭代的准确性,在迭代过程中使用以下法则:
①当迭代过程中出现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65
时,则迭代结束;
②当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66
时,则令β2=0,迭代结束,其中,i为试算次数;
③每次迭代计算后应计算差值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67
当Δβ2≤ξ1=1.0e-8,则迭代结束,获得圆缓点偏转角β2在第一次试算偏转角β1 0下的准确解β2=β2 i
已知圆缓点偏转角β2和圆曲线半径R,由公式(1.21)获取第二段回旋线长度,利用公式(2.17)求解圆心角αC,αC=α-β12 (2.17);
第九步:精确求解缓圆点偏转角β1
在已知半径R、回旋线长LS1、偏转角β1 0、圆缓点偏转角β2的基础上,对缓圆点偏转角β1精确求解,在计算的过程中应使用以下法则:
①当第八步计算出的圆缓点偏转角β2=0或圆心角αC≤0时,表明圆缓点偏转角β2过小,缓圆点偏转角β1过大,则令βmax=β1,再令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71
并进入第二次试算,并重复第八步、第九步直到满足条件获得精确的缓圆点偏转角β1
②当圆缓点偏转角β2在偏转角范围内,回旋线长度LS2≥LSmin,且圆心角αC≥0时,则利用公式(2.9)、(2.10)获取出总切线长T′S1即路段起点B与交点P的距离、T′S2即交点P与路段终点E的距离,并利用公式(2.18)获取差值;ΔT=|TS1-T′S1|+|TS2-T′S2|(2.18);
当ΔT≤ξ2=0.00001时,则获得β1、β2的准确解,第九步计算完成;
当ΔT>ξ2=0.00001时,计算缓圆点偏转角β1的差值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72
第一次试算时,令Δβ1=β1 0,当Δβ1≤ξ1=1.0e-8时,则计算结束,获得精确的偏转角;当Δβ1>ξ1=1.0e-8时按照以下原则对缓圆点偏转角β1进行逼近:利用公式(2.19)获取总切线长的差值即ΔT1、ΔT2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73
当ΔT1>ΔT2时,则令βmax=β1,否则令βmin=β1,重新进行试算,重复第八步、第九步直到满足要求,获得精确解;
第十步:计算曲线要素
由第八步、第九步计算出精确的缓圆点偏转角β1和圆缓点偏转角β2,求解回旋线长度、圆曲线长度、圆心角;
第十一步;计算关键点坐标
缓圆点坐标计算:
以路段设计起点B为相对坐标系原点,以路段起点B切线方向为相对坐标系+X'轴,以+X'轴逆时针旋转90゜方向为相对坐标系+Y'轴方向,建立相对坐标系O'X'Y',利用公式(1.11)对缓圆点处的相对坐标(DXHY,DYHY)进行求解,式中代入β1
按公式(1.25)计算缓圆点在绝对坐标系下的坐标(XHY,YHY);
圆缓点坐标计算:
将平面线形组合中的圆缓点(XYH,YYH)转化成以设计终点为相对坐标起点的缓圆点(X'HY,Y'HY);
以路段设计终点E为相对坐标系原点,以终点切线的相反方向αB'=αE-π为相对坐标系+X'轴,以+X'轴逆时针旋转90゜方向为相对坐标系+Y'轴方向,建立相对坐标系O'X'Y';缓圆点处的相对坐标(DX'HY,DY'HY)利用公式(1.11)进行求解,式中代入β2
利用公式(2.20)获取圆缓点的绝对坐标,得到XYH=X'HY;YYH=Y'HY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81
圆心坐标计算:
利用对称基本型计算方法,以第一条回旋线作为对称曲线的一部分,获得圆心坐标(XC1,YC1);以第二条回旋线作为对称曲线的一部分,得到圆心坐标(XC2,YC2);
则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圆心坐标(XC,YC)利用公式((2.21)计算得到: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82
圆曲线曲中点坐标(XQZ,YQZ)计算方法为:
首先由缓圆点坐标和圆心坐标,并根据公式(1.1)方向角αI
计算圆心到曲中点的方向角αk;αk=αI0×0.5(α-β12) (2.22);
曲中点坐标根据公式(2.23)计算获得: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83
3)S型曲线的参数计算方法:
S型曲线的计算法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第一条平曲线进行的计算,即对称基本型平曲线,以圆曲线长度与回旋线长度之比作为搜索参数来求解其他参数;第二部分是针对第二条平曲线进行的计算,即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以圆曲线半径作为搜索参数来求解其他参数;
(一)第一条平曲线参数计算:
第一步:计算第一条平曲线的终点坐标D(XD,YD)
根据路段起点B、路段终点E的坐标,拐点位置比例参数λ,计算第一条平曲线终点D的坐标(XD,YD),即两端回旋线相连接处坐标,如公式(3.1)所示: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84
第二步:根据路段起点B、第一条平曲线终点D的坐标,由式(1.1)获取矢量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85
的方向角;
第三步:由公式(1.2)、(1.3)获取起点切线方向与矢量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86
的夹角α0
第四步:由式(1.4)判定第一条平曲线的左右偏转方向,并确定转向符号δ0的值;
第五步:由式(3.2)获取切线偏转角αP1,由(3.3)获取矢量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91
的长度;
αP1=2|α0| (3.2),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92
第六步:由式(3.4)获取总切线长,即路段起点B或终点D与交点P1的距离,由式(3.5)获取交点坐标P1(XP1,YP1),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93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94
第七步:计算偏转角β
令k的初始值为其最小值,每次计算时,k增加一个步长d,直到k增加到其最大值,其中,步长d为0.1,k取值为0.5—5.0;
由式(1.9)分别计算在回旋线段和圆曲线段的半径;
由于圆曲线与回旋线长度之比k为已知量,则将式(1.9)联立,求得偏转角为: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95
第八步:计算圆曲线半径R
圆曲线半径的计算方法同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方法相同,且R的最大值为Rmax,Rmax为由路段起点B(XB,YB)、路段起点切向角αB及第一条平曲线终点D的坐标唯一确定的圆曲线线元的半径长度,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096
第九步:计算第一段平曲线的基本参数
第一段平曲线的计算方法与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方法相同,能计算终点D的切向角αD,圆心角αC1,圆曲线长度和回旋线长度;
第十步:计算第一段平曲线的关键点坐标
圆心坐标计算:
将起点方向角αB和切线偏转角αP1带入公式(1.22),获得圆心与交点连线的方向角;
利用公式(1.23)计算获得圆心与交点的距离为L1,则圆心坐标利用公式(1.24)计算;
将计算出的缓圆点的相对坐标带入公式(1.25)获得缓圆点在绝对坐标系下的坐标(XHY1,YHY1);
第十一步:LS取整,参数反算;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01
将LS取整后,反算参数R、αC1、LC
(二)第二段平曲线参数计算:
第十二步:根据第一条平曲线终点D的坐标,即第二段平曲线的起点,由式(1.1)获取矢量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02
的方向角α2
第十三步:将α2和αD代入式(1.2)获取第二条平曲线起点切线方向与矢量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03
的夹角α3,并采用公式(1.3)将α3标准化;
第十四步:由式(1.4)判定曲线的左右偏转方向,确定转向符号δ0值;
第十五步:由公式(3.8)获取切线偏转角αP2,由公式(3.9)获取矢量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04
的长度,由式(3.10)获取交点坐标P2(XP2,YP2),
αP2=|αED| (3.8);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05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06
第十六步:由式(3.11)获取总切线长度TS1、TS2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07
第十七步:圆缓点偏转角β2迭代公式推导;
圆缓点偏转角β2的计算方法与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方法相同;
第十八步:采用试算法求缓圆点偏转角β1,采用迭代法求圆缓点偏转角β2
由于第二段曲线为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故其计算方法与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相同;
第十九步:精确求解缓圆点偏转角β1
精确求解缓圆点偏转角β1与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计算方法相同;
第二十步:计算第二段平曲线的曲线要素
将偏转角精确求解出,从而应用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参数计算公式对S型曲线第二平曲线参数进行计算;
第二十一步;计算第二段平曲线的重要点坐标
关键点坐标主要有圆缓点坐标、缓圆点坐标、圆心坐标以及曲中点坐标;具体计算方法与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计算方法相同;
4)回头曲线
以回旋线长度作为搜索参数求解其他参数,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式(1.1)获取矢量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11
的方向角;
第二步:由式(1.2)获取路段起点切线方向与矢量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12
的夹角α0;并采用公式((1.3)将α0标准化;
第三步:由式(1.4)判定回头曲线的左右偏转方向,并确定转向符号δ0的值;
第四步:由式(4.1)获取切线偏转角,α=|π-2(π-|α0|)| (4.1);
第五步:由式(1.6)获取矢量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13
的距离;
第六步:由式(1.7)获取总切线长,由式(1.8)获取交点坐标,由式((4.2)获取路段起点至交点的方向角αBO,αBO=αB+π (4.2);
第七步:利用迭代法求偏转角β
以路段设计起点B为相对坐标系原点,以路段起点B切线方向为相对坐标系+X'轴,以+X'轴逆时针旋转90゜方向为相对坐标系+Y'轴方向,建立相对坐标系O'X'Y';由式(1.11)、(1.12)获取缓圆点处的相对坐标为(DX,DY);
由式(1.13)获取圆曲线内移值ΔR和切线增加值q;
过路段起点、路段终点分别作切线的垂线交于点M,则由式(4.3)获取矢量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14
的长度TBM
TBM=TS×tan(α/2) (4.3);
将TBM用偏转角β表示,得到公式(4.4),TBM=(R+ΔR)-q×tan(α/2) (4.4);
将公式(1.13)带入公式(4.4)得到公式
(TBM=R[cos(β)+2β2fy(β)-(2βfx(β)-sin(β))×tan(α/2)] (4.5),
TBM=R[cos(β)+2β2fy(β)-(2βfx(β)-sin(β))×tan(α/2)] (4.5);
其中由公式(4.6)获取半径R,回旋线的长度LS通过搜索的方式获得;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21
将公式(4.6)带入公式
(TBM=R[cos(β)+2β2fy(β)-(2βfx(β)-sin(β))×tan(α/2)] (4.5)得到公式(4.7),得到偏转角β的迭代公式(4.8);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22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23
其中,设定β的初始值为0.1,半径R由公式(4.6)计算获得,R的最小值为Rmin,Rmin为由路段起点B(XB,YB)、路段起点切向角αB及路段终点E(XE,YE)唯 一确定圆曲线线元的半径长度: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24
第八步:基本参数
由式(4.9)获取路段终点E的切向角αE;αE=αBO0×α (4.9);
由公式(4.10)获取出过缓圆点切线与圆缓点切线内的夹角αP;αP=2β-α (4.10);
由式(4.11)获取圆心角,αC=|π-αP| (4.11);
由式(4.12)获取圆曲线长度,LC=R×αC (4.12);
第九步:计算关键点坐标
圆心坐标计算如下:
由式(4.13),通过路段起点方向角和切线偏转角确定交点与圆心连线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25
的方向角αCO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31
由式(4.14)获取圆心距离交点的距离l,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32
由式(4.15)获取圆心坐标,
Figure FDA0003107331980000133
由公式(1.25)获取缓圆点在绝对坐标系下的坐标(XHY,YHY)。
CN201810255466.4A 2018-03-19 2018-03-19 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法 Active CN1085201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55466.4A CN108520120B (zh) 2018-03-19 2018-03-19 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55466.4A CN108520120B (zh) 2018-03-19 2018-03-19 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20120A CN108520120A (zh) 2018-09-11
CN108520120B true CN108520120B (zh) 2022-04-08

Family

ID=63433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55466.4A Active CN108520120B (zh) 2018-03-19 2018-03-19 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201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48128B (zh) * 2019-07-12 2022-10-14 长安大学 一种基于k型曲线的公路平曲线设计方法
CN111177968B (zh) * 2020-01-02 2022-01-18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在目标区域内快速插入二维零厚度黏聚力单元的方法
CN111765875A (zh) * 2020-07-13 2020-10-13 江苏东交智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圆曲线测量放线方法
CN112699434B (zh) * 2020-11-19 2021-09-21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道路设计曲线的曲线转角和偏转方向确定方法及应用
CN112417368B (zh) * 2020-11-19 2023-10-20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道路平面线路的坐标计算方法
CN112464351A (zh) * 2020-12-09 2021-03-09 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线路处理方法、装置、处理设备及介质
CN112733223B (zh) * 2020-12-28 2021-09-14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已知坐标点反算对应线路里程和偏距的方法
CN113643407A (zh) * 2021-08-18 2021-11-12 北京赛目科技有限公司 两点间道路曲线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38494B1 (en) * 1999-10-12 2002-08-20 Sanei Co., Ltd. Method, apparatus and program products for designing roads
CN102741109A (zh) * 2009-12-04 2012-10-1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道路的弯道区段的相交轨迹的方法和控制设备
CN103674201A (zh) * 2013-10-23 2014-03-26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压电智能路面车辆动态称重装置
CN106012721A (zh) * 2016-05-20 2016-10-12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线元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38494B1 (en) * 1999-10-12 2002-08-20 Sanei Co., Ltd. Method, apparatus and program products for designing roads
CN102741109A (zh) * 2009-12-04 2012-10-1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道路的弯道区段的相交轨迹的方法和控制设备
CN103674201A (zh) * 2013-10-23 2014-03-26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压电智能路面车辆动态称重装置
CN106012721A (zh) * 2016-05-20 2016-10-12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线元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mplementation of road horizontal alignment as a whole for CAD;Yang L等;《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41231;第21卷(第8期);3411-3418 *
两点线元法在互通式立交平面线形设计的应用;白芳舒;《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工程科技Ⅱ辑)》;20170315(第03期);C034-128 *
道路设计中回旋曲线的算法与画法;朱海鹏等;《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0115(第1期);23-25+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20120A (zh) 2018-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20120B (zh) 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法
CN103810756B (zh) 基于不规则区域的自适性的Loop细分曲面的绘制方法
CN106126794B (zh) 一种三角网格曲面下切割面动态调整的射线寻迹方法
Li et al. Polynomial blending in a mesh hole-filling application
CN106012721B (zh) 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线元法
CN106055794A (zh) 一种参数化建立三维管线模型的方法
CN111459160A (zh) 一种开放道路无人洗扫车大规模轨迹平滑方法
CN105303192A (zh) 一种基于混合描述子的形状匹配方法及系统
CN113177256B (zh) 一种道路曲线的曲线要素通用获取方法
Misro et al. Extended analysis of dynamic parameters on cubic trigonometric Bézier transition curves
Farin Geometric Hermite interpolation with circular precision
CN103985149B (zh) 三维彩色点云点特征描述方法
CN105488535A (zh) 一种三维点云匹配方法
CN108493931B (zh) 基于空间切向量的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域边界近似方法
CN116562071A (zh) 一种各向异性网格质量的判断方法
CN106981095B (zh) 一种改进的光滑自由变形方法
CN103489212A (zh) 基于用户启发的二维形状对应方法
Xu et al. A variational approach for feature-aware B-spline curve design on surface meshes
CN106247984B (zh) 一种求解垂直投影时轴截面牙形遮挡量的计算方法
CN110135083A (zh) 一种自带空间属性的三维管网自动化构建方法
CN102968819A (zh) 一种非圆曲线趋势外推近似智能延伸方法
Yang Euler Bézier spirals and Euler B-spline spirals
CN116610905B (zh) 一种基于各向异性尺度修正的反距离权重数据插值方法
CN102968821A (zh) 一种二次曲线趋势外推精确智能延伸方法
CN110457820B (zh) 一种确定齿轮副接触椭圆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