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65168B - 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65168B
CN108465168B CN201810171889.8A CN201810171889A CN108465168B CN 108465168 B CN108465168 B CN 108465168B CN 201810171889 A CN201810171889 A CN 201810171889A CN 108465168 B CN108465168 B CN 1084651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air bag
slide way
actuating mechanism
actu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718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65168A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chang Lishu Constructi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nzhou Guoj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zhou Guoju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nzhou Guoj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7188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651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65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65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65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651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00Devices for lowering persons from buildings or the like
    • A62B1/20Devices for lowering persons from buildings or the like by making use of sliding-ropes, sliding-poles or chutes, e.g. hoses, pipes, sliding-grooves, sliding-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021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being independent of the system
    • B66B5/024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being independent of the system where the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 is caused by an accident, e.g. fi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 Types And Forms Of Lif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滑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它包括高压气罐、总气囊滑道、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第三执行机构、第二液压杆、第三弧形限位板、第一弧形限位板、气囊档柱、升降台机构、升降台驱动机构等,其中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第三执行机构和第二液压杆的工作使第一板、第二板、第三板和第四板形成一个逃生滑道,总气囊滑道安装在逃生滑道上,遇到火灾时,受困人员可以利用升降台机构和充满气的总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来进行逃生,这样可以减少传统逃生楼梯的逃生时间,大大提高了受困人员的逃生几率;本发明机构简单,具有较好的安全使用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滑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建筑物的侧墙体上都安装有消防楼梯,在建筑物发生火灾时,建筑物里居住的居民可以通过消防通道到达消防楼梯口,这样居民就可以利用消防楼梯进行逃生。但是在建筑物发生的火灾剧烈且火灾的蔓延速度很快时,普通的消防楼梯不能使居住在高楼层的居民快速跑到楼下的空旷地方,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比较难让居住在高楼层的居民脱离火灾的危险,进而对居住在高楼层的居民造成潜在的生命安全;为了能使建筑物居住的居民都能快速的逃离火灾,所以就需要设计一种快速脱离火灾的消防气囊滑梯。
本发明设计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解决如上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高压气罐、总气囊滑道、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第三执行机构、第二液压杆、第三板、第四板、第三弧形限位板、圆柱、U型滑道、第二出口孔、气囊档柱、第三出口孔、第四出口孔、斜面滑道、升降台机构、升降台驱动机构、驱动机构槽,其中所述的消防气囊滑梯被使用在四层楼房,楼顶安装有高压气罐;墙体的上侧开有驱动机构槽;升降台驱动机构安装在驱动机构槽中;升降台机构与墙体的墙面相配合;墙体的二到四层的侧面上均开有一个门孔;每一个门孔中均安装有门;从上到下,三个门依次命名为第一门孔、第二门孔和第三门孔;第一执行机构安装在第一门孔的上侧位置;第二执行机构安装在第二门孔的上侧位置;第三执行机构安装在第三门孔的上侧位置;第二执行机构分别与第一执行机构和第三执行机构相连接;第三板与第三执行机构相连接;第四板通过铰接的方式与第三板相连接;第三板的下板面上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三弧形限位板;第三弧形限位板与第四板相配合;第二液压杆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第三板的下板面相连接,另一端安装有圆柱;第二液压杆安装有圆柱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墙体相连接;总气囊滑道由第一气囊滑道、第二气囊滑道、第三气囊滑道、第四气囊滑道、第五气囊滑道、第六气囊滑道、第七气囊滑道和第八气囊滑道构成;总气囊滑道安装在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第三执行机构、第三板和第四板上。
第一执行机构与第一门孔相配合;第二执行机构与第二门孔相配合;第三执行机构与第三门孔相配合。
上述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和第三执行机构所具有的结构相同;对于第二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包括第一板、第一弧形限位板、第二板、第一出口孔、第二弧形限位板、第一液压杆、圆柱,其中第一板和第二板通过铰接的方式相连接;第一板靠近墙体的板面的下侧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一弧形限位板;第一弧形限位板与第二板相配合;第二板的板面中间位置开有第一出口孔;第二板远离墙体的板面的下侧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二弧形限位板;两个第一液压杆的一端均通过铰接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板的下板面上,另一端均安装有圆柱;第一液压杆安装有圆柱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墙体相连接;两个第一液压杆位于两个第一弧形限位板之间且相互对称。
上述第一执行机构中的第一板未连接第二板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墙体相连接;第一执行机构中第二板未连接第一板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第二执行机构中第一板未连接第二板的一端相连接。
上述第三执行机构中的第一板未连接第二板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第二执行机构中第二板未连接第一板的一端相连接;第三执行机构中第二板未连接第一板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第三板未连接第四板的一端相连接。
上述第一执行机构中的第二弧形限位板与第二执行机构中的第一板相配合;第二执行机构中的第二弧形限位板与第三执行机构中的第一板相配合;第三执行机构中的第二弧形限位板与第三板相配合。
上述第一气囊滑道安装在第一执行机构的第一板上;第一气囊滑道具有U型滑道;第二气囊滑道安装在第一执行机构的第二板上;第二气囊滑道具有U型滑道;第二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的底面上具有第二出口孔;第二出口孔与第一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相通。
上述第三气囊滑道安装在第二执行机构的第一板上;第三气囊滑道具有U型滑道;第三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靠近第四气囊滑道的底面上具有有两个气囊挡柱;第四气囊滑道安装在第二执行机构的第二板上;第四气囊滑道具有U型滑道;第四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的底面上具有第三出口孔;第三出口孔与第二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相通。
上述第五气囊滑道安装在第三执行机构的第一板上;第五气囊滑道具有U型滑道;第五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靠近第六气囊滑道的底面上具有两个气囊挡柱;第六气囊滑道安装在第三执行机构的第二板上;第六气囊滑道具有U型滑道;第六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的底面上具有第四出口孔;第四出口孔与第三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相通。
上述第七气囊滑道安装在第三板上;第七气囊滑道具有U型滑道;第八气囊滑道安装在第四板上;第八气囊滑道为具有90度转角的U型滑道;第八气囊滑道U型滑道末端的底面为斜面滑道。
上述升降台机构包括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壳体、踏板、滑动轮轴、固定板、滑动轮、出口通道、踏板槽、机构腔、钢丝绳孔、皮带、驱动齿轮、第二皮带轮、第一皮带轮、卷钢丝绳轮、卷钢丝绳槽、第一轴、第二轴,其中壳体上具有出口通道;壳体的一侧面的四角处分别安装有四个固定板;四个固定板相互对称;处于上侧的两个固定板为一组固定板,处于下侧的两个固定板为一组固定板;两个滑动轮轴分别穿过两组固定板;滑动轮轴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一个滑动轮;壳体通过滑动轮滑动于墙体的墙面上;壳体的下板上开有踏板槽;踏板安装在踏板槽中;踏板上板面的两侧位置处具有啮齿;壳体的两侧板中分别开有一个机构腔;机构腔与踏板槽相通;每一个机构腔的上腔面到壳体的上板面之间开有一个钢丝绳孔。
每一个机构腔中所安装的结构相同;对于任意一个机构腔:第一轴安装在机构腔的两侧腔面之间且位于机构腔的上侧;第二轴安装在机构腔的两侧腔面之间且位于机构腔的下侧;卷钢丝绳轮和第一皮带轮安装在第一轴的外圆面上;卷钢丝绳轮的外圆面上开有卷钢丝绳槽;第一皮带轮的外圆面上具有皮带槽;驱动齿轮和第二皮带轮安装在第二轴的外圆面上;第二皮带轮的外圆面上具有皮带槽;皮带的一端安装在第一皮带轮的皮带槽中,另一端安装在第二皮带轮的皮带槽中;驱动齿轮与踏板上的啮齿相啮合;第二钢丝绳的一端安装在卷钢丝绳槽的槽面上,另一端穿过钢丝绳孔与升降台驱动机构相连接。
第一钢丝绳的一端安装在壳体的上板面上,另一端与升降台驱动机构相连接。
上述出口通道分别与第一门孔、第二门孔和第三门孔相配合;踏板分别与第一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第二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和第三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相配合。
上述第一钢丝绳位于壳体顶端且位于壳体顶端靠近滑动轮轴的一侧。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当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和第三执行机构未工作时,升降台机构位于驱动机构槽中。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踏板为多级可伸缩式踏板。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皮带轮的直径小于第二皮带轮的直径。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高压气罐通过导气管与总气囊滑道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当第一液压杆伸长到最大位置时,对于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和第三执行机构中的任意一个中,第一板与第二板的铰接点到墙体的距离大于第二板另一端铰接点到墙体的距离。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液压杆与墙体的铰接点高于第一液压杆与第一板的铰接点。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二液压杆与墙体的铰接点高于第二液压杆与第三板的铰接点。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总气囊滑道和U型气囊滑道所用材料为耐火材料。
当第一液压杆伸长到最大位置时,对于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和第三执行机构中的任意一个中,第一板与第二板的铰接点到墙体的距离大于第二板另一端铰接点到墙体的距离,那么受困人员滑落时不会掉入到第一门口孔中,保护了受困人员滑落时的安全。
本发明中高压气罐通过导气管与总气囊滑道相连接,那么高压气罐可以对总气囊滑道进行充气,充满气的总气囊滑道可以便于受困人员利用总气囊滑道的滑道逃生。
对于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和第三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相同,对于第二执行机构来说,第一液压杆的一端通过铰接安装在第一板上,另一端通过铰接安装在墙体上,那么第一液压杆的伸缩可以带动第一板跟随第一液压杆移动;第一板与第二板相铰接,第一弧形限位板的一端安装在第一板上,另一端与第二板相配合的作用是:第一板的移动可以带动第二板的移动,第一弧形限位板可以使第二板移动到最大位置,使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夹角达到最小角度。
第二液压杆的一端通过铰接安装在第三板上,另一端通过铰接安装在墙体上,那么第二液压杆的伸缩可以带动第三板跟随第二液压杆移动;第三板与第四板相铰接,第三弧形限位板的一端安装在第三板上,另一端与第四板相配合的作用是:第三板的移动可以带动第四板的移动,第三弧形限位板可以使第四板移动到最大位置,当第四板移动到最大位置被第三弧形限位板限位时,第四板处于水平位置。
第一执行机构中的第二弧形限位板与第二执行机构中的第一板相配合的作用是:第二执行机构中的第一板的移动可以带动第一执行机构中的第二板的移动,第二弧形限位板可以使第一板移动到最大位置,使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夹角达到最小角度;第二执行机构中的第二弧形限位板与第三执行机构中的第一板相配合的作用是:第三执行机构中的第一板的移动可以带动第二执行机构中的第二板的移动,第二弧形限位板可以使第一板移动到最大位置,使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夹角达到最小角度;第三执行机构中的第二弧形限位板与第三板相配合的作用是:第三板的移动可以带动第二执行机构中的第二板的移动,第二弧形限位板可以使第三板移动到最大位置,使第三板和第二板之间夹角达到最小角度。
第二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的底面上开有第二出口孔,第二出口孔与第一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相通,那么受困人员可以从第一出口孔进入到第二出口孔中,然后再从第二出口孔离开后进入到相应的U型滑道,进而可以利用U型滑道逃生。
第三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靠近第四气囊滑道的底面上具有有两个气囊挡柱,那么受困人员从U型滑道的一端滑到另一端时,气囊挡柱可以减缓受困人员滑到未端时的冲击力,有利于受困人员更安全且更缓慢地从第三气囊滑道掉入到第四气囊滑道中;第四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的底面上具有第三出口孔,第三出口孔与第二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相通,那么受困人员可以从第一出口孔进入到第三出口孔中,然后再从第三出口孔离开后进入到相应的U型滑道,进而可以利用U型滑道逃生。
第五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靠近第六气囊滑道的底面上具有两个气囊挡柱,那么受困人员从U型滑道的一端滑到另一端时,气囊挡柱可以减缓受困人员滑到未端时的冲击力,有利于受困人员更安全且更缓慢地从第五气囊滑道掉入到第六气囊滑道中;第六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的底面上具有第四出口孔,第四出口孔与第三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相通,那么受困人员可以从第一出口孔进入到第四出口孔中,然后再从第四出口孔离开后进入到相应的U型滑道,进而可以利用U型滑道逃生。
第八气囊滑道具有斜面滑道,那么受困人员在总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滑动逃生且滑到第八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的最末端时,受困人员可以利用斜面滑道快速从第八气囊滑道逃离,避免了下一位受困人员逃生滑到最末端时冲撞到之前滑到最末端的受困人员,保护了之前滑到最末端的受困人员的安全。
对于升降台机构,第一钢丝绳的一端安装在壳体上,另一端安装在升降台驱动机构上,那么升降台驱动机构可以根据信号来释放第一钢丝绳的量,使升降台能停留在不同楼层的门前;壳体具有出口通道,壳体上的踏板滑动于踏板槽且踏板分别与第一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第二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和第三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相配合的作用是:当升降台停留在相应楼层的门前,受困人员可以打开门进入到出口通道,然后从出口通道踏到踏板上,之后再从踏板上进入到第一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或第二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或第三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第二钢丝绳的一端安装在卷钢丝绳轮上,另一端安装在升降台驱动机构上,那么壳体下降到相应的楼层的过程中,卷钢丝绳轮缠卷的钢丝绳开始释放,进而卷钢丝绳轮开始旋转;卷钢丝绳轮和第一皮带轮安装在第一轴上,那么卷钢丝绳轮可以经第一轴带动第一皮带轮旋转;皮带的一端安装在第一皮带轮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皮带轮上,第二皮带轮和驱动齿轮安装在第二轴上,那么第一皮带轮可以经皮带、第二皮带轮带动驱动齿轮旋转;驱动齿轮与踏板上的啮齿相啮合,那么驱动齿轮可以带动踏板在踏板槽中滑动伸出。
第一皮带轮的直径小于第二皮带轮的直径,这样第一皮带轮可以经皮带传递给第二皮带轮较小的传动比,使第二皮带轮经驱动齿轮带动踏板滑出的长度与壳体到相应的第一出口孔的距离相匹配,那么踏板的长度一定大于踏板槽的长度,所以设计的踏板为多级可伸缩式踏板。
当建筑物未受到火灾危险时,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第三执行机构、第二液压杆、第三板处于压缩状态;总气囊滑道未充气,且被装入到气囊保护壳中;升降台机构位于驱动机构槽中,卷钢丝绳槽中缠绕有很多圈钢丝绳。
当建筑物发生火灾危险时,不同楼层的受困人员跑到相应楼层的门前,当受困人员按下触发按钮后,第一执行机构中的第一液压杆、第二执行机构中的第一液压杆、第三执行机构中的第一液压杆和第二液压杆开始伸长,伸出的液压杆带动相应的板子移动;以第二执行机构的工作为例:当第一液压杆伸长到最大位置时,第一板在第一液压杆的作用下移动到最大位置,此时在第一限位弧形板和第二限位弧形板的作用下,第一板与第二板的夹角达到最小。在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第三执行机构和第二液压杆工作的过程中,高压气罐给总气囊滑道和U型气囊滑道充气,在充气的过程中气囊保护壳自动脱落,当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第三执行机构和第二液压杆工作结束时,高压气罐使总气囊滑道和U型气囊滑道达到充满状态,这种情况下受困人员可以按下相应的楼层信号,楼层信号传递给升降台驱动机构,在升降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升降台机构从驱动机构槽中滑出,然后升降台驱动机构根据不同的楼层信号,利用第一钢丝绳将升降台机构停留在相应的楼层的门口,在此过程中,卷钢丝绳轮缠卷的钢丝绳开始释放,卷钢丝绳轮开始旋转,卷钢丝绳轮经第一轴、第一皮带轮、皮带、第二皮带轮和第二轴带动驱动齿轮旋转,驱动齿轮带动踏板伸出相应的长度以满足壳体到相应的第一出口孔距离的匹配;这样受困人员就可以经出口通道和踏板进入到相应的第一出口孔中,然后再从第一进口孔进入到第二出口孔或第三出口孔或第四出口孔,最后受困人员从第二出口孔或第三出口孔或第四出口孔进入到总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中,利用U型滑道滑到总气囊滑道的尾端,并利用斜面滑道来进行快速离开总气囊滑道,保证后续的受困人员也能顺利安全地利用总气囊滑道脱离危险。
相对于传统的滑梯技术,本发明利用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第三执行机构和第二液压杆的工作使第一板、第二板、第三板和第四板形成一个逃生滑道,总气囊滑道安装在逃生滑道上,遇到火灾时,受困人员可以利用升降台机构和充满气的总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来进行逃生,这样可以减少传统逃生楼梯的逃生时间,大大提高了受困人员的逃生几率;本发明机构简单,具有较好的安全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消防气囊滑梯整体示意图。
图2是消防气囊滑梯整体剖面正视示意图。
图3是消防气囊滑梯整体正视视示意图。
图4是第一执行机构安装正视示意图。
图5是第二执行机构安装正视示意图。
图6是第三执行机构安装正视示意图。
图7是墙体剖面示意图。
图8是第二执行机构示意图。
图9是第一板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第二板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第一液压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第三弧形限位板安装示意图。
图13是总气囊滑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第二气囊滑道连接示意图。
图15是第四气囊滑道连接示意图。
图16是第七气囊滑道连接示意图。
图17是升降台机构示意图。
图18是升降台机构透视示意图。
图19是壳体剖面示意图。
图20是升降台机构剖面正视示意图。
图21是皮带安装示意图。
图22是卷钢丝绳轮安装示意图。
图23是驱动齿轮安装示意图。
图中标号名称:1、墙体;2、高压气罐;3、总气囊滑道;4、第一气囊滑道;5、第二气囊滑道;6、第三气囊滑道;7、第四气囊滑道;8、第五气囊滑道;9、第六气囊滑道;10、第七气囊滑道;11、第八气囊滑道;12、第一执行机构;13、第二执行机构;14、第三执行机构;15、第二液压杆;16、第三板;17、第四板;18、第三弧形限位板;19、门;20、门孔;21、第一板;22、第一弧形限位板;23、第二板;24、第一出口孔;25、第二弧形限位板;29、第一液压杆;30、圆柱;31、U型滑道;32、第二出口孔;33、气囊档柱;34、第三出口孔;35、第四出口孔;36、斜面滑道;37、第一门孔;38、第二门孔;39、第三门孔;40、升降台机构;41、升降台驱动机构;42、驱动机构槽;43、第一钢丝绳;44、第二钢丝绳;45、壳体;46、踏板;47、滑动轮轴;48、固定板;49、滑动轮;50、出口通道;51、踏板槽;52、机构腔;53、钢丝绳孔;54、皮带;55、驱动齿轮;56、第二皮带轮;57、第一皮带轮;58、卷钢丝绳轮;59、卷钢丝绳槽;60、第一轴;61、第二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它包括高压气罐2、总气囊滑道3、第一执行机构12、第二执行机构13、第三执行机构14、第二液压杆15、第三板16、第四板17、第三弧形限位板18、圆柱30、U型滑道31、第二出口孔32、气囊档柱33、第三出口孔34、第四出口孔35、斜面滑道36、升降台机构40、升降台驱动机构41、驱动机构槽42,其中所述的消防气囊滑梯被使用在四层楼房,如图1、7所示,楼顶安装有高压气罐;墙体1的上侧开有驱动机构槽42;升降台驱动机构41安装在驱动机构槽42中;升降台机构40与墙体1的墙面相配合;墙体1的二到四层的侧面上均开有一个门孔20;每一个门孔20中均安装有门19;从上到下,三个门19依次命名为第一门孔37、第二门孔38和第三门孔39;如图2所示,第一执行机构12安装在第一门孔37的上侧位置;第二执行机构13安装在第二门孔38的上侧位置;第三执行机构14安装在第三门孔39的上侧位置;如图3所示,第二执行机构13分别与第一执行机构12和第三执行机构14相连接;第三板16与第三执行机构14相连接;如图6、12所示,第四板17通过铰接的方式与第三板16相连接;第三板16的下板面上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三弧形限位板18;第三弧形限位板18与第四板17相配合;如图6、11所示,第二液压杆15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第三板16的下板面相连接,另一端安装有圆柱30;第二液压杆15安装有圆柱30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墙体1相连接;如图2、13所示,总气囊滑道3由第一气囊滑道4、第二气囊滑道5、第三气囊滑道6、第四气囊滑道7、第五气囊滑道8、第六气囊滑道9、第七气囊滑道10和第八气囊滑道11构成;总气囊滑道3安装在第一执行机构12、第二执行机构13、第三执行机构14、第三板16和第四板17上。
如图2所示,第一执行机构12与第一门孔37相配合;第二执行机构13与第二门孔38相配合;第三执行机构14与第三门孔39相配合。
上述第一执行机构12、第二执行机构13和第三执行机构14所具有的结构相同;对于第二执行机构13,如图8所示,第二执行机构13包括第一板21、第一弧形限位板22、第二板23、第一出口孔24、第二弧形限位板25、第一液压杆29、圆柱30,如图8、9、10所示,其中第一板21和第二板23通过铰接的方式相连接;第一板21靠近墙体1的板面的下侧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一弧形限位板22;第一弧形限位板22与第二板23相配合;第二板23的板面中间位置开有第一出口孔24;第二板23远离墙体1的板面的下侧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二弧形限位板25;如图8、11所示,两个第一液压杆29的一端均通过铰接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板21的下板面上,另一端均安装有圆柱30;第一液压杆29安装有圆柱30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墙体1相连接;两个第一液压杆29位于两个第一弧形限位板22之间且相互对称。
如图4所示,上述第一执行机构12中的第一板21未连接第二板23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墙体1相连接;如图5所示,第一执行机构12中第二板23未连接第一板21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第二执行机构13中第一板21未连接第二板23的一端相连接。
如图6所示,上述第三执行机构14中的第一板21未连接第二板23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第二执行机构13中第二板23未连接第一板21的一端相连接;第三执行机构14中第二板23未连接第一板21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第三板16未连接第四板17的一端相连接。
如图4、5所示,上述第一执行机构12中的第二弧形限位板25与第二执行机构13中的第一板21相配合;如图5、6所示,第二执行机构13中的第二弧形限位板25与第三执行机构14中的第一板21相配合;第三执行机构14中的第二弧形限位板25与第三板16相配合。
如图4、14所示,上述第一气囊滑道4安装在第一执行机构12的第一板21上;第一气囊滑道4具有U型滑道31;第二气囊滑道5安装在第一执行机构12的第二板23上;第二气囊滑道5具有U型滑道31;第二气囊滑道5的U型滑道31的底面上具有第二出口孔32;第二出口孔32与第一执行机构12中的第一出口孔24相通。
如图5、15所示,上述第三气囊滑道6安装在第二执行机构13的第一板21上;第三气囊滑道6具有U型滑道31;第三气囊滑道6的U型滑道31靠近第四气囊滑道7的底面上具有有两个气囊挡柱;第四气囊滑道7安装在第二执行机构13的第二板23上;第四气囊滑道7具有U型滑道31;第四气囊滑道7的U型滑道31的底面上具有第三出口孔34;第三出口孔34与第二执行机构13中的第一出口孔24相通。
如图6、16所示,上述第五气囊滑道8安装在第三执行机构14的第一板21上;第五气囊滑道8具有U型滑道31;第五气囊滑道8的U型滑道31靠近第六气囊滑道9的底面上具有两个气囊挡柱;第六气囊滑道9安装在第三执行机构14的第二板23上;第六气囊滑道9具有U型滑道31;第六气囊滑道9的U型滑道31的底面上具有第四出口孔35;第四出口孔35与第三执行机构14中的第一出口孔24相通。
如图6、16所示,上述第七气囊滑道10安装在第三板16上;第七气囊滑道10具有U型滑道31;第八气囊滑道11安装在第四板17上;第八气囊滑道11为具有90度转角的U型滑道31;第八气囊滑道11U型滑道31末端的底面为斜面滑道36。
如图17、18所示,上述升降台机构40包括第一钢丝绳43、第二钢丝绳44、壳体45、踏板46、滑动轮轴47、固定板48、滑动轮49、出口通道50、踏板槽51、机构腔52、钢丝绳孔53、皮带54、驱动齿轮55、第二皮带轮56、第一皮带轮57、卷钢丝绳轮58、卷钢丝绳槽59、第一轴60、第二轴61,如图1所示,其中壳体45上具有出口通道50;壳体45的一侧面的四角处分别安装有四个固定板48;四个固定板48相互对称;处于上侧的两个固定板48为一组固定板48,处于下侧的两个固定板48为一组固定板48;两个滑动轮轴47分别穿过两组固定板48;滑动轮轴47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一个滑动轮49;壳体45通过滑动轮49滑动于墙体1的墙面上;如图18、19所示,壳体45的下板上开有踏板槽51;踏板46安装在踏板槽51中;踏板46上板面的两侧位置处具有啮齿;壳体45的两侧板中分别开有一个机构腔52;机构腔52与踏板槽51相通;每一个机构腔52的上腔面到壳体45的上板面之间开有一个钢丝绳孔53。
如图20所示,每一个机构腔52中所安装的结构相同;对于任意一个机构腔52:如图20、22所示,第一轴60安装在机构腔52的两侧腔面之间且位于机构腔52的上侧;如图20、23所示,第二轴61安装在机构腔52的两侧腔面之间且位于机构腔52的下侧;如图20、22所示,卷钢丝绳轮58和第一皮带轮57安装在第一轴60的外圆面上;卷钢丝绳轮58的外圆面上开有卷钢丝绳槽59;第一皮带轮57的外圆面上具有皮带54槽;如图20、23所示,驱动齿轮55和第二皮带轮56安装在第二轴61的外圆面上;第二皮带轮56的外圆面上具有皮带54槽;如图21所示,皮带54的一端安装在第一皮带轮57的皮带54槽中,另一端安装在第二皮带轮56的皮带54槽中;如图20所示,驱动齿轮55与踏板46上的啮齿相啮合;第二钢丝绳44的一端安装在卷钢丝绳槽59的槽面上,另一端穿过钢丝绳孔53与升降台驱动机构41相连接。
如图17、18所示,第一钢丝绳43的一端安装在壳体45的上板面上,另一端与升降台驱动机构41相连接。
上述出口通道50分别与第一门孔37、第二门孔38和第三门孔39相配合;踏板46分别与第一执行机构12中的第一出口孔24、第二执行机构13中的第一出口孔24和第三执行机构14中的第一出口孔24相配合。
如图17、18所示,上述第一钢丝绳位于壳体顶端且位于壳体顶端靠近滑动轮轴的一侧。
当第一执行机构12、第二执行机构13和第三执行机构14未工作时,升降台机构40位于驱动机构槽42中。
上述踏板46为多级可伸缩式踏板46。
如图21所示,上述第一皮带轮57的直径小于第二皮带轮56的直径。
上述高压气罐2通过导气管与总气囊滑道3相连接。
如图3所示,当第一液压杆29伸长到最大位置时,对于第一执行机构12、第二执行机构13和第三执行机构14中的任意一个中,第一板21与第二板23的铰接点到墙体1的距离大于第二板23另一端铰接点到墙体1的距离。
如图3所示,第一液压杆29与墙体1的铰接点高于第一液压杆29与第一板21的铰接点。
如图6所示,第二液压杆15与墙体1的铰接点高于第二液压杆15与第三板16的铰接点。
总气囊滑道3和U型气囊滑道所用材料为耐火材料。
当第一液压杆29伸长到最大位置时,对于第一执行机构12、第二执行机构13和第三执行机构14中的任意一个中,第一板21与第二板23的铰接点到墙体1的距离大于第二板23另一端铰接点到墙体1的距离,那么受困人员滑落时不会掉入到第一门19口孔中,保护了受困人员滑落时的安全。
本发明中高压气罐2通过导气管与总气囊滑道3相连接,那么高压气罐2可以对总气囊滑道3进行充气,充满气的总气囊滑道3可以便于受困人员利用总气囊滑道3的滑道逃生。
对于第一执行机构12、第二执行机构13和第三执行机构14的工作原理相同,对于第二执行机构13来说,第一液压杆29的一端通过铰接安装在第一板21上,另一端通过铰接安装在墙体1上,那么第一液压杆29的伸缩可以带动第一板21跟随第一液压杆29移动;第一板21与第二板23相铰接,第一弧形限位板22的一端安装在第一板21上,另一端与第二板23相配合的作用是:第一板21的移动可以带动第二板23的移动,第一弧形限位板22可以使第二板23移动到最大位置,使第一板21和第二板23之间夹角达到最小角度。
第二液压杆15的一端通过铰接安装在第三板16上,另一端通过铰接安装在墙体1上,那么第二液压杆15的伸缩可以带动第三板16跟随第二液压杆15移动;第三板16与第四板17相铰接,第三弧形限位板18的一端安装在第三板16上,另一端与第四板17相配合的作用是:第三板16的移动可以带动第四板17的移动,第三弧形限位板18可以使第四板17移动到最大位置,当第四板17移动到最大位置被第三弧形限位板18限位时,第四板17处于水平位置。
第一执行机构12中的第二弧形限位板25与第二执行机构13中的第一板21相配合的作用是:第二执行机构13中的第一板21的移动可以带动第一执行机构12中的第二板23的移动,第二弧形限位板25可以使第一板21移动到最大位置,使第一板21和第二板23之间夹角达到最小角度;第二执行机构13中的第二弧形限位板25与第三执行机构14中的第一板21相配合的作用是:第三执行机构14中的第一板21的移动可以带动第二执行机构13中的第二板23的移动,第二弧形限位板25可以使第一板21移动到最大位置,使第一板21和第二板23之间夹角达到最小角度;第三执行机构14中的第二弧形限位板25与第三板16相配合的作用是:第三板16的移动可以带动第二执行机构13中的第二板23的移动,第二弧形限位板25可以使第三板16移动到最大位置,使第三板16和第二板23之间夹角达到最小角度。
第二气囊滑道5的U型滑道31的底面上开有第二出口孔32,第二出口孔32与第一执行机构12中的第一出口孔24相通,那么受困人员可以从第一出口孔24进入到第二出口孔32中,然后再从第二出口孔32离开后进入到相应的U型滑道31,进而可以利用U型滑道31逃生。
第三气囊滑道6的U型滑道31靠近第四气囊滑道7的底面上具有有两个气囊挡柱,那么受困人员从U型滑道31的一端滑到另一端时,气囊挡柱可以减缓受困人员滑到未端时的冲击力,有利于受困人员更安全且更缓慢地从第三气囊滑道6掉入到第四气囊滑道7中;第四气囊滑道7的U型滑道31的底面上具有第三出口孔34,第三出口孔34与第二执行机构13中的第一出口孔24相通,那么受困人员可以从第一出口孔24进入到第三出口孔34中,然后再从第三出口孔34离开后进入到相应的U型滑道31,进而可以利用U型滑道31逃生。
第五气囊滑道8的U型滑道31靠近第六气囊滑道9的底面上具有两个气囊挡柱,那么受困人员从U型滑道31的一端滑到另一端时,气囊挡柱可以减缓受困人员滑到未端时的冲击力,有利于受困人员更安全且更缓慢地从第五气囊滑道8掉入到第六气囊滑道9中;第六气囊滑道9的U型滑道31的底面上具有第四出口孔35,第四出口孔35与第三执行机构14中的第一出口孔24相通,那么受困人员可以从第一出口孔24进入到第四出口孔35中,然后再从第四出口孔35离开后进入到相应的U型滑道31,进而可以利用U型滑道31逃生。
第八气囊滑道11具有斜面滑道36,那么受困人员在总气囊滑道3的U型滑道31滑动逃生且滑到第八气囊滑道11的U型滑道31的最末端时,受困人员可以利用斜面滑道36快速从第八气囊滑道11逃离,避免了下一位受困人员逃生滑到最末端时冲撞到之前滑到最末端的受困人员,保护了之前滑到最末端的受困人员的安全。
对于升降台机构40,第一钢丝绳43的一端安装在壳体45上,另一端安装在升降台驱动机构41上,那么升降台驱动机构41可以根据信号来释放第一钢丝绳43的量,使升降台能停留在不同楼层的门19前;壳体45具有出口通道50,壳体45上的踏板46滑动于踏板槽51且踏板46分别与第一执行机构12中的第一出口孔24、第二执行机构13中的第一出口孔24和第三执行机构14中的第一出口孔24相配合的作用是:当升降台停留在相应楼层的门19前,受困人员可以打开门19进入到出口通道50,然后从出口通道50踏到踏板46上,之后再从踏板46上进入到第一执行机构12中的第一出口孔24或第二执行机构13中的第一出口孔24或第三执行机构14中的第一出口孔24;第二钢丝绳44的一端安装在卷钢丝绳轮58上,另一端安装在升降台驱动机构41上,那么壳体45下降到相应的楼层的过程中,卷钢丝绳轮58缠卷的钢丝绳开始释放,进而卷钢丝绳轮58开始旋转;卷钢丝绳轮58和第一皮带轮57安装在第一轴60上,那么卷钢丝绳轮58可以经第一轴60带动第一皮带轮57旋转;皮带54的一端安装在第一皮带轮57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皮带轮56上,第二皮带轮56和驱动齿轮55安装在第二轴61上,那么第一皮带轮57可以经皮带54、第二皮带轮56带动驱动齿轮55旋转;驱动齿轮55与踏板46上的啮齿相啮合,那么驱动齿轮55可以带动踏板46在踏板槽51中滑动伸出。
第一皮带轮57的直径小于第二皮带轮56的直径,这样第一皮带轮57可以经皮带54传递给第二皮带轮56较小的传动比,使第二皮带轮56经驱动齿轮55带动踏板46滑出的长度与壳体45到相应的第一出口孔24的距离相匹配,那么踏板46的长度一定大于踏板槽51的长度,所以设计的踏板46为多级可伸缩式踏板46。
具体实施方式:当建筑物未受到火灾危险时,第一执行机构12、第二执行机构13、第三执行机构14、第二液压杆15、第三板16处于压缩状态;总气囊滑道3未充气,且被装入到气囊保护壳中;升降台机构40位于驱动机构槽42中,卷钢丝绳槽59中缠绕有很多圈钢丝绳。
当建筑物发生火灾危险时,不同楼层的受困人员跑到相应楼层的门19前,当受困人员按下触发按钮后,第一执行机构12中的第一液压杆29、第二执行机构13中的第一液压杆29、第三执行机构14中的第一液压杆29和第二液压杆15开始伸长,伸出的液压杆带动相应的板子移动;以第二执行机构13的工作为例:当第一液压杆29伸长到最大位置时,第一板21在第一液压杆29的作用下移动到最大位置,此时在第一限位弧形板和第二限位弧形板的作用下,第一板21与第二板23的夹角达到最小。在第一执行机构12、第二执行机构13、第三执行机构14和第二液压杆15工作的过程中,高压气罐2给总气囊滑道3和U型气囊滑道充气,在充气的过程中气囊保护壳自动脱落,当第一执行机构12、第二执行机构13、第三执行机构14和第二液压杆15工作结束时,高压气罐2使总气囊滑道3和U型气囊滑道达到充满状态,这种情况下受困人员可以按下相应的楼层信号,楼层信号传递给升降台驱动机构41,在升降台驱动机构41的驱动下,升降台机构40从驱动机构槽42中滑出,然后升降台驱动机构41根据不同的楼层信号,利用第一钢丝绳43将升降台机构40停留在相应的楼层的门19口,在此过程中,卷钢丝绳轮58缠卷的钢丝绳开始释放,卷钢丝绳轮58开始旋转,卷钢丝绳轮58经第一轴60、第一皮带轮57、皮带54、第二皮带轮56和第二轴61带动驱动齿轮55旋转,驱动齿轮55带动踏板46伸出相应的长度以满足壳体45到相应的第一出口孔24距离的匹配;这样受困人员就可以经出口通道50和踏板46进入到相应的第一出口孔24中,然后再从第一进口孔进入到第二出口孔32或第三出口孔34或第四出口孔35,最后受困人员从第二出口孔32或第三出口孔34或第四出口孔35进入到总气囊滑道3的U型滑道31中,利用U型滑道31滑到总气囊滑道3的尾端,并利用斜面滑道36来进行快速离开总气囊滑道3,保证后续的受困人员也能顺利安全地利用总气囊滑道3脱离危险。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主要有益效果是:第一执行机构12、第二执行机构13、第三执行机构14和第二液压杆15的工作使第一板21、第二板23、第三板16和第四板17形成一个逃生滑道,总气囊滑道3安装在逃生滑道上,遇到火灾时,受困人员可以利用升降台机构40和充满气的总气囊滑道3的U型滑道31来进行逃生,这样可以减少传统逃生楼梯的逃生时间,大大提高了受困人员的逃生几率;本发明机构简单,具有较好的安全使用效果。

Claims (9)

1.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高压气罐、总气囊滑道、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第三执行机构、第二液压杆、第三板、第四板、第三弧形限位板、圆柱、U型滑道、第二出口孔、气囊档柱、第三出口孔、第四出口孔、斜面滑道、升降台机构、升降台驱动机构、驱动机构槽,其中所述的消防气囊滑梯被使用在四层楼房,楼顶安装有高压气罐;墙体的上侧开有驱动机构槽;升降台驱动机构安装在驱动机构槽中;升降台机构与墙体的墙面相配合;墙体的二到四层的侧面上均开有一个门孔;每一个门孔中均安装有门;从上到下,三个门孔 依次命名为第一门孔、第二门孔和第三门孔;第一执行机构安装在第一门孔的上侧位置;第二执行机构安装在第二门孔的上侧位置;第三执行机构安装在第三门孔的上侧位置;第二执行机构分别与第一执行机构和第三执行机构相连接;第三板与第三执行机构相连接;第四板通过铰接的方式与第三板相连接;第三板的下板面上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三弧形限位板;第三弧形限位板与第四板相配合;第二液压杆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第三板的下板面相连接,另一端安装有圆柱;第二液压杆安装有圆柱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墙体相连接;总气囊滑道由第一气囊滑道、第二气囊滑道、第三气囊滑道、第四气囊滑道、第五气囊滑道、第六气囊滑道、第七气囊滑道和第八气囊滑道构成;总气囊滑道安装在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第三执行机构、第三板和第四板上;
第一执行机构与第一门孔相配合;第二执行机构与第二门孔相配合;第三执行机构与第三门孔相配合;
上述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和第三执行机构所具有的结构相同;对于第二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包括第一板、第一弧形限位板、第二板、第一出口孔、第二弧形限位板、第一液压杆、圆柱,其中第一板和第二板通过铰接的方式相连接;第一板靠近墙体的板面的下侧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一弧形限位板;第一弧形限位板与第二板相配合;第二板的板面中间位置开有第一出口孔;第二板远离墙体的板面的下侧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二弧形限位板;两个第一液压杆的一端均通过铰接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板的下板面上,另一端均安装有圆柱;第一液压杆安装有圆柱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墙体相连接;两个第一液压杆位于两个第一弧形限位板之间且相互对称;
上述第一执行机构中的第一板未连接第二板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墙体相连接;第一执行机构中第二板未连接第一板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第二执行机构中第一板未连接第二板的一端相连接;
上述第三执行机构中的第一板未连接第二板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第二执行机构中第二板未连接第一板的一端相连接;第三执行机构中第二板未连接第一板的一端通过铰接的方式与第三板未连接第四板的一端相连接;
上述第一执行机构中的第二弧形限位板与第二执行机构中的第一板相配合;第二执行机构中的第二弧形限位板与第三执行机构中的第一板相配合;第三执行机构中的第二弧形限位板与第三板相配合;
上述第一气囊滑道安装在第一执行机构的第一板上;第一气囊滑道具有U型滑道;第二气囊滑道安装在第一执行机构的第二板上;第二气囊滑道具有U型滑道;第二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的底面上具有第二出口孔;第二出口孔与第一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相通;
上述第三气囊滑道安装在第二执行机构的第一板上;第三气囊滑道具有U型滑道;第三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靠近第四气囊滑道的底面上具有两个气囊挡柱;第四气囊滑道安装在第二执行机构的第二板上;第四气囊滑道具有U型滑道;第四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的底面上具有第三出口孔;第三出口孔与第二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相通;
上述第五气囊滑道安装在第三执行机构的第一板上;第五气囊滑道具有U型滑道;第五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靠近第六气囊滑道的底面上具有两个气囊挡柱;第六气囊滑道安装在第三执行机构的第二板上;第六气囊滑道具有U型滑道;第六气囊滑道的U型滑道的底面上具有第四出口孔;第四出口孔与第三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相通;
上述第七气囊滑道安装在第三板上;第七气囊滑道具有U型滑道;第八气囊滑道安装在第四板上;第八气囊滑道为具有90度转角的U型滑道;第八气囊滑道U型滑道末端的底面为斜面滑道;
上述升降台机构包括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壳体、踏板、滑动轮轴、固定板、滑动轮、出口通道、踏板槽、机构腔、钢丝绳孔、皮带、驱动齿轮、第二皮带轮、第一皮带轮、卷钢丝绳轮、卷钢丝绳槽、第一轴、第二轴,其中壳体上具有出口通道;壳体的一侧面的四角处分别安装有四个固定板;四个固定板相互对称;处于上侧的两个固定板为一组固定板,处于下侧的两个固定板为一组固定板;两个滑动轮轴分别穿过两组固定板;滑动轮轴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一个滑动轮;壳体通过滑动轮滑动于墙体的墙面上;壳体的下板上开有踏板槽;踏板安装在踏板槽中;踏板上板面的两侧位置处具有啮齿;壳体的两侧板中分别开有一个机构腔;机构腔与踏板槽相通;每一个机构腔的上腔面到壳体的上板面之间开有一个钢丝绳孔;
每一个机构腔中所安装的结构相同;对于任意一个机构腔:第一轴安装在机构腔的两侧腔面之间且位于机构腔的上侧;第二轴安装在机构腔的两侧腔面之间且位于机构腔的下侧;卷钢丝绳轮和第一皮带轮安装在第一轴的外圆面上;卷钢丝绳轮的外圆面上开有卷钢丝绳槽;第一皮带轮的外圆面上具有皮带槽;驱动齿轮和第二皮带轮安装在第二轴的外圆面上;第二皮带轮的外圆面上具有皮带槽;皮带的一端安装在第一皮带轮的皮带槽中,另一端安装在第二皮带轮的皮带槽中;驱动齿轮与踏板上的啮齿相啮合;第二钢丝绳的一端安装在卷钢丝绳槽的槽面上,另一端穿过钢丝绳孔与升降台驱动机构相连接;
第一钢丝绳的一端安装在壳体的上板面上,另一端与升降台驱动机构相连接;
上述出口通道分别与第一门孔、第二门孔和第三门孔相配合;踏板分别与第一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第二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和第三执行机构中的第一出口孔相配合;
上述第一钢丝绳位于壳体顶端且位于壳体顶端靠近滑动轮轴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其特征在于:当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和第三执行机构未工作时,升降台机构位于驱动机构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其特征在于:上述踏板为多级可伸缩式踏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皮带轮的直径小于第二皮带轮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其特征在于:上述高压气罐通过导气管与总气囊滑道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其特征在于:当第一液压杆伸长到最大位置时,对于第一执行机构、第二执行机构和第三执行机构中的任意一个中,第一板与第二板的铰接点到墙体的距离大于第二板另一端铰接点到墙体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其特征在于:第一液压杆与墙体的铰接点高于第一液压杆与第一板的铰接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其特征在于:第二液压杆与墙体的铰接点高于第二液压杆与第三板的铰接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其特征在于:总气囊滑道和U型气囊滑道所用材料为耐火材料。
CN201810171889.8A 2018-03-01 2018-03-01 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 Active CN1084651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71889.8A CN108465168B (zh) 2018-03-01 2018-03-01 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71889.8A CN108465168B (zh) 2018-03-01 2018-03-01 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65168A CN108465168A (zh) 2018-08-31
CN108465168B true CN108465168B (zh) 2020-06-09

Family

ID=63264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71889.8A Active CN108465168B (zh) 2018-03-01 2018-03-01 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6516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04444A (en) * 1925-04-23 1926-10-26 Lester C Eastman Fire escape
US4109760A (en) * 1977-05-02 1978-08-29 Aldo Marra Emergency escape device
CN2633336Y (zh) * 2003-08-05 2004-08-18 郝印庆 消防安全通道
CN101066492A (zh) * 2007-06-08 2007-11-07 南京康尼机电新技术有限公司 多级展开紧急逃生坡道系统
KR20100125224A (ko) * 2007-12-27 2010-11-30 에이에이치 인벤션 아게 빌딩으로부터 사람을 대피시키기 위한 장치
CN101347660B (zh) * 2008-08-05 2010-12-15 朱祚睿 加节伸出增长折椅式地震疏散下滑道
CN205145430U (zh) * 2015-12-03 2016-04-13 王雪松 应急逃生滑道
CN107398019A (zh) * 2017-09-09 2017-11-28 范石钟 一种可升降救援平台
CN107670192A (zh) * 2017-11-29 2018-02-09 王金聚 一种消防解救滑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65168A (zh) 2018-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72017B2 (ja) 救命装備
KR100701790B1 (ko) 고층건물의 화재진압 및 인명구조용 엘리베이터장치
KR20170119945A (ko) 고층 건물용 화재 대피 장치
CN108465168B (zh) 一种基于升降台的消防气囊滑梯
RU2305577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эвакуации людей с высотных сооружений
CN108379754B (zh) 一种消防气囊滑梯
CN109939370B (zh) 高层建筑逃生平台
CN218754355U (zh) 电梯井道主动防掉落装置
CN111317945B (zh) 一种基于云梯消防车的高楼安全辅助提升设备
CN210963629U (zh) 火灾救援用充气仓室
CN201474596U (zh) 带护栏扶手的云梯
CN111317944B (zh) 一种基于云梯消防车的高楼辅助提升设备
CN108245797B (zh) 便捷式快速逃生装置
CN106552354A (zh) 一种多功能放绳设备
CN105344032A (zh) 一种多功能放绳设备
CN106552365A (zh) 一种多功能放绳设备
CN106552335A (zh) 一种多功能放绳设备
CN105311761A (zh) 一种具有多功能放绳设备的建筑
CN105311763A (zh) 一种具有多功能放绳设备的建筑
CN108358001A (zh)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移动式消防电梯
CN105311764A (zh) 一种具有多功能放绳设备的建筑
CN106552351A (zh) 一种具有多功能放绳设备的建筑
CN106552350A (zh) 一种具有多功能放绳设备的建筑
CN105311759A (zh) 一种多功能放绳设备
CN106552371A (zh) 一种多功能放绳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14

Address after: 325000 Lucheng District Fudong Road Fort Apartment,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10 1604 Rooms-2

Applicant after: WENZHOU GUOJUN MACHINER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0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Xin'an, road, TATA apartment building 109B, two H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Qichuangmei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20

Address after: 239300 Jing Shi L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hiliang Town, Tianchang City, Ch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Tianchang Lishu Constructi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25000 Lucheng District Fudong Road Fort Apartment,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10 1604 Rooms-2

Patentee before: WENZHOU GUOJUN MACHINE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