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63406A -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系统及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系统及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63406A
CN108463406A CN201680065838.6A CN201680065838A CN108463406A CN 108463406 A CN108463406 A CN 108463406A CN 201680065838 A CN201680065838 A CN 201680065838A CN 108463406 A CN108463406 A CN 1084634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propeller
attack
angle
common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583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佳迪
张永生
梁贵彬
陈星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4634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634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04Helicopters
    • B64C27/08Helicopters with two or more rotors
    • B64C27/10Helicopters with two or more rotors arranged coaxi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32Rotors
    • B64C27/46Blades
    • B64C27/467Aerodynamic fe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系统以及飞行器,螺旋桨组件(1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螺旋桨(131)和第二螺旋桨(132),第一螺旋桨(131)包括第一桨毂(1311)以及连接第一桨毂(1311)的至少一第一桨叶(1312),第二螺旋桨(132)包括第二桨毂(1321)以及连接第二桨毂(1321)的至少一第二桨叶(1322),在螺旋桨组件(13)的转动过程中,经第一螺旋桨(131)旋转过程产生的加速气流从第一螺旋桨(131)指向并作用于第二螺旋桨(132),第二桨叶(1322)的径向攻角线型不同于第一桨叶(1312)的径向攻角线型。通过上述方式,不同层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设置成彼此不同,可有效避免不同层桨叶之间的气流流速差对螺旋桨的工作效果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系统及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动力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系统及飞行器。
【背景技术】
螺旋桨是一种依靠桨叶在空气或水等传动介质中旋转,将发动机转动功率转化为推力或拉力的装置,其广泛应用于飞行器、潜艇等装置的动力系统。以多旋翼飞行器为例,为了在相同投影尺寸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升力,普遍采用共轴双桨式螺旋桨设计,即沿同一轴向上下间隔设置两层螺旋桨。
然而,使用共轴双桨时,上层桨叶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气流会进入下层桨叶,导致下层桨叶的气流流速远高于上层桨叶的气流流速。在现有共轴双桨式螺旋桨设计中,上层桨叶和下层桨叶一般都是采用相同的攻角设计,上述气流流速差会导致上层桨叶和下层桨叶无法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例如,由于上述气流流速差会导致下层桨叶的桨效率受到极大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系统及飞行器,以解决因不同层桨叶之间的气流流速差而对螺旋桨的工作效果的影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螺旋桨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螺旋桨和第二螺旋桨,第一螺旋桨包括第一桨毂以及连接第一桨毂的至少一第一桨叶,第二螺旋桨包括第二桨毂以及连接第二桨毂的至少一第二桨叶,在螺旋桨组件的转动过程中,经第一螺旋桨旋转过程产生的加速气流从第一螺旋桨指向并作用于第二螺旋桨,第二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不同于第一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
其中,第二桨叶所采用的径向攻角线型使得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相较于第二桨叶采用第一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时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更大。
其中,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取决于第二螺旋桨在特定转速下旋转时产生的拉力的大小。
其中,第一螺旋桨的旋转轴与第二螺旋桨的旋转轴共轴设置,且经第一螺 旋桨旋转过程产生的加速气流的至少部分从第一螺旋桨进入第二螺旋桨。
其中,在第一螺旋桨和第二螺旋桨的距离二者的公共轴的相同半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大于第一桨叶的攻角。
其中,在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的25.9%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与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10.4±0.5度。
其中,在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的44.4%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与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13.9±0.5度。
其中,在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的63.0%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与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8.4±0.5度。
其中,在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的81.5%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与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5.2±0.5度。
其中,在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的100%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与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6±0.5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动力系统,该动力系统包括螺旋桨组件以及用于驱动螺旋桨组件的电机组件,螺旋桨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螺旋桨和第二螺旋桨,第一螺旋桨包括至少一第一桨叶,第二螺旋桨包括至少一第二桨叶,在螺旋桨组件的转动过程中,经第一螺旋桨旋转过程产生的加速气流从第一螺旋桨指向并作用于第二螺旋桨,第二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不同于第一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
其中,第二桨叶所采用的径向攻角线型使得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相较于第二桨叶采用第一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时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更大。
其中,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取决于第二螺旋桨在特定转速下旋转时产生的拉力的大小。
其中,第一螺旋桨的旋转轴与第二螺旋桨的旋转轴共轴设置,且经第一螺旋桨旋转过程产生的加速气流的至少部分从第一螺旋桨进入第二螺旋桨。
其中,在第一螺旋桨和第二螺旋桨的距离二者的公共轴的相同半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大于第一桨叶的攻角。
其中,在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的25.9%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与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10.4±0.5度。
其中,在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的44.4%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与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13.9±0.5度。
其中,在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的63.0%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与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8.4±0.5度。
其中,在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的81.5%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与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5.2±0.5度。
其中,在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的100%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与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6±0.5度。
其中,电机组件包括用于驱动第一螺旋桨的第一电机以及用于驱动第二螺旋桨的第二电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飞行器,该飞行器包括动力系统以及支撑动力系统的机臂,动力系统包括螺旋桨组件以及用于驱动螺旋桨组件的电机组件,螺旋桨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螺 旋桨和第二螺旋桨,第一螺旋桨包括至少一第一桨叶,第二螺旋桨包括至少一第二桨叶,在螺旋桨组件的转动过程中,经第一螺旋桨旋转过程产生的加速气流从第一螺旋桨指向并作用于第二螺旋桨,第二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不同于第一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
其中,第二桨叶所采用的径向攻角线型使得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相较于第二桨叶采用第一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时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更大。
其中,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取决于第二螺旋桨在特定转速下旋转时产生的拉力的大小。
其中,第一螺旋桨的旋转轴与第二螺旋桨的旋转轴共轴设置,且经第一螺旋桨旋转过程产生的加速气流的至少部分从第一螺旋桨进入第二螺旋桨。
其中,在第一螺旋桨和第二螺旋桨的距离二者的公共轴的相同半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大于第一桨叶的攻角。
其中,在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的25.9%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与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10.4±0.5度。
其中,在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的44.4%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与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13.9±0.5度。
其中,在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的63.0%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与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8.4±0.5度。
其中,在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的81.5%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与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5.2±0.5度。
其中,在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第一桨叶和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的100%的位置处,第二桨叶的攻角与第一桨叶的攻角之 间的差值为6±0.5度。
其中,电机组件包括用于驱动第一螺旋桨的第一电机以及用于驱动第二螺旋桨的第二电机。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螺旋桨组件、动力系统及飞行器中,将不同层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设置成彼此不同,可有效避免不同层桨叶之间的气流流速差对螺旋桨的工作效果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螺旋桨组件的飞行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螺旋桨组件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螺旋桨组件的两层桨叶所采用的径向攻角线型实例的曲线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两层桨叶的俯视图;
图5是沿图4所示的A-A线的螺旋桨组件的两层桨叶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沿图4所示的B-B线的螺旋桨组件的两层桨叶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沿图4所示的C-C线的螺旋桨组件的两层桨叶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沿图4所示的D-D线的螺旋桨组件的两层桨叶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沿图4所示的E-E线的螺旋桨组件的两层桨叶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图1是使用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螺旋桨组件的飞行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的飞行器包括机臂11、支撑于机臂11上的电机组件12以及由电机组件12驱动的螺旋桨组件13。其中,螺旋桨组件1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螺旋桨131和第二螺旋桨132。第一螺旋桨131包括第一桨毂1311以及与第一桨毂1311连接的至少一第一桨叶1312,第二螺旋桨132包括第二桨毂1321以及与第二桨毂1321连接的至少一第二桨叶13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的数量为两个,在其他实施例中,二者的数量可根 据实际需要进行任意设定。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桨131和第二螺旋桨132的旋转轴共轴设置,且电机组件12包括分别驱动第一螺旋桨131和第二螺旋桨132的两个电机121、122。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桨131和第二螺旋桨132的旋转轴可以是平行设置,或者第一螺旋桨131和第二螺旋桨132也可以由同一电机进行驱动。
在本实施例中,螺旋桨组件13和电机组件12构成飞行器的动力系统,并通过第一螺旋桨131和第二螺旋桨132的旋转为飞行器提供飞行所需的动力。
请参见图2,图2是图1所示的螺旋桨组件的侧视图。在螺旋桨组件13的转动过程中,经第一螺旋桨131的旋转过程产生的加速气流从第一螺旋桨131指向并作用于第二螺旋桨132。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经第一螺旋桨131旋转过程产生的加速气流的至少部分沿箭头所示方向从第一螺旋桨131进入第二螺旋桨132,导致第一螺旋桨131和第二螺旋桨132所处位置的气流具有一定流速差。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克服上述流速差对第一螺旋桨131和第二螺旋桨132的工作效果的影响,将第二螺旋桨132的第二桨叶1322的径向攻角线型设计成不同第一螺旋桨131的第一桨叶1321的径向攻角线型。其中,径向攻角线型是指桨叶的攻角沿螺旋桨的径向方向的变化曲线。
请进一步参见图3,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螺旋桨组件的两层桨叶所采用的径向攻角线型实例的曲线示意图。如上文所描述的,由于第二螺旋桨132的气流流速远高于第一螺旋桨131的气流流速,进而导致第二螺旋桨132的桨效率下降。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螺旋桨132的桨效率取决于第二螺旋桨132在特定转速下产生的拉力大小。简言之,当特定转速下产生的拉力越大,则表明桨的效率越高。
为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桨131的第一桨叶1312选择曲线10所示的径向攻角线型,第二螺旋桨132的第二桨叶1322选择曲线20所示的径向攻角线型。在图3所示的两种径向攻角线型中,在第一螺旋桨131和第二螺旋桨132的距离二者的公共轴(原点)的相同半径位置处,第二桨叶1322的攻角大于第一桨叶1312的攻角。
通过上述设计,在上述气流流速差存在的情况下,可以使得在第二桨叶1322采用曲线20所示的径向攻角线型时,第二螺旋桨132的桨效率比第二桨叶1322采用曲线10所示的径向攻角线型的第二螺旋桨132的桨效率更大(例如,产生 的拉力更大),由此克服了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采用相同径向攻角线型情况下,上述气流流速差对桨效率造成的影响。
上述实施例仅以桨效率为例,对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的具体实例进行说明,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发明后,完全可以想到以其他方式将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的径向攻角线型设置成彼此不同,进而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虽然仅以二层桨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适用于三层桨、四层桨等其他多层桨设计。
请参见图4-9,下面将结合具体实例对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的具体参数进行描述。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两层桨叶的俯视图,图5-图9是在图4所示的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的不同半径位置处截取的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的截面示意图,进而比较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的攻角之间的差异。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等长设置且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的外端部与公共轴等距设置,其具体距离如图4中的L所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中的任意一个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进行等比例缩放,以使得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的实际长度不一致。然而,在将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等比例缩放成彼此等长时,且二者的外端部与公共轴等距设置时,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之间的攻角仍满足以下数字范围。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半径为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L的25.9%的位置处,即图4所示的25.9%L位置处,第二桨叶1322的攻角a12为28.7度,第一桨叶1312的攻角a11为18.3度,二者之间的差值为10.4,并进一步考虑制造及装备公差,二者之间的差值优选为10.4±0.5度。
如图4和图6所示,在半径为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L的44.4%的位置处,即图4所示的44.4%位置处,第二桨叶1322的攻角a22为26.9度,第一桨叶1312的攻角a21为13.0度,二者之间的差值为13.9,并进一步考虑制造及装备公差,二者之间的差值优选为13.9±0.5度。
如图4和图7所示,在半径为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L的63.0%的位置处,即图4所示的63.0%L位置处,第二桨叶 1322的攻角a32为19.2度,第一桨叶1312的攻角a31为10.8度,二者之间的差值为8.4,并进一步考虑制造及装备公差,二者之间的差值优选为8.4±0.5度。
如图4和图8所示,在半径为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L的81.5%的位置处,即图4所示的81.5%L位置处,第二桨叶1322的攻角a42为14.0度,第一桨叶1312的攻角a41为8.8度,二者之间的差值为5.2,并进一步考虑制造及装备公差,二者之间的差值优选为5.2±0.5度。
如图4和图9所示,在半径为第一桨叶1312和第二桨叶1322的外端部与公共轴之间间距L的100%位置处,即图4所示的L位置处,第二桨叶1322的攻角a52为13.0度,第一桨叶1312的攻角a51为7.0度,二者之间的差值为6度,并进一步考虑制造及装备公差,二者之间的差值优选为6±0.5度。
综上所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螺旋桨组件、动力系统及飞行器中,将不同层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设置成彼此不同,可有效避免不同层桨叶之间的气流流速差对螺旋桨的工作效果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特定的攻角设计,有效避免了气流流速差对螺旋桨的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32)

  1. 一种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桨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螺旋桨和第二螺旋桨,所述第一螺旋桨包括至少一第一桨叶,所述第二螺旋桨包括至少一第二桨叶,在所述螺旋桨组件的转动过程中,经所述第一螺旋桨旋转过程产生的加速气流从所述第一螺旋桨指向并作用于所述第二螺旋桨,所述第二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不同于所述第一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桨叶所采用的径向攻角线型使得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相较于所述第二桨叶采用所述第一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时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更大。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取决于所述第二螺旋桨在特定转速下旋转时产生的拉力的大小。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桨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旋转轴共轴设置,且经所述第一螺旋桨旋转过程产生的加速气流的至少部分从所述第一螺旋桨进入所述第二螺旋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螺旋桨和所述第二螺旋桨的距离二者的公共轴的相同半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大于所述第一桨叶的攻角。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之间间距的25.9%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与所述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10.4±0.5度。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之间间距的44.4%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与所述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13.9±0.5度。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 端部与所述公共轴之间间距的63.0%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与所述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8.4±0.5度。
  9.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之间间距的81.5%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与所述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5.2±0.5度。
  10.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之间间距的100%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与所述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6±0.5度。
  11. 一种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系统包括螺旋桨组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螺旋桨组件的电机组件,所述螺旋桨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螺旋桨和第二螺旋桨,所述第一螺旋桨包括至少一第一桨叶,所述第二螺旋桨包括至少一第二桨叶,在所述螺旋桨组件的转动过程中,经所述第一螺旋桨旋转过程产生的加速气流从所述第一螺旋桨指向并作用于所述第二螺旋桨,所述第二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不同于所述第一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桨叶所采用的径向攻角线型使得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相较于所述第二桨叶采用所述第一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时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更大。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取决于所述第二螺旋桨在特定转速下旋转时产生的拉力的大小。
  14.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桨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旋转轴共轴设置,且经所述第一螺旋桨旋转过程产生的加速气流的至少部分从所述第一螺旋桨进入所述第二螺旋桨。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螺旋桨和所述第二螺旋桨的距离二者的公共轴的相同半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大于所述第一桨叶的攻角。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 与所述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之间间距的25.9%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与所述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10.4±0.5度。
  17.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之间间距的44.4%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与所述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13.9±0.5度。
  18.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之间间距的63.0%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与所述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8.4±0.5度。
  19.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之间间距的81.5%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与所述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5.2±0.5度。
  20.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之间间距的100%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与所述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6±0.5度。
  21.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组件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螺旋桨的第一电机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螺旋桨的第二电机。
  22. 一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包括动力系统以及支撑所述动力系统的机臂,所述动力系统包括螺旋桨组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螺旋桨组件的电机组件,所述螺旋桨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螺旋桨和第二螺旋桨,所述第一螺旋桨包括至少一第一桨叶,所述第二螺旋桨包括至少一第二桨叶,在所述螺旋桨组件的转动过程中,经所述第一螺旋桨旋转过程产生的加速气流从所述第一螺旋桨指向并作用于所述第二螺旋桨,所述第二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不同于 所述第一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桨叶所采用的径向攻角线型使得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相较于所述第二桨叶采用所述第一桨叶的径向攻角线型时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更大。
  24.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桨效率取决于所述第二螺旋桨在特定转速下旋转时产生的拉力的大小。
  25.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桨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二螺旋桨的旋转轴共轴设置,且经所述第一螺旋桨旋转过程产生的加速气流的至少部分从所述第一螺旋桨进入所述第二螺旋桨。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螺旋桨和所述第二螺旋桨的距离二者的公共轴的相同半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大于所述第一桨叶的攻角。
  27.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之间间距的25.9%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与所述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10.4±0.5度。
  28.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之间间距的44.4%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与所述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13.9±0.5度。
  29.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之间间距的63.0%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与所述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8.4±0.5度。
  30.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之间间距的81.5%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与所述第一桨 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5.2±0.5度。
  31.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等长或等比例缩放成等长且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等距设置的情况下,在半径为所述第一桨叶和所述第二桨叶的外端部与所述公共轴之间间距的100%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桨叶的攻角与所述第一桨叶的攻角之间的差值为6±0.5度。
  32.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组件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螺旋桨的第一电机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螺旋桨的第二电机。
CN201680065838.6A 2016-09-09 2016-09-09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系统及飞行器 Pending CN1084634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6/098612 WO2018045575A1 (zh) 2016-09-09 2016-09-09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系统及飞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63406A true CN108463406A (zh) 2018-08-28

Family

ID=61561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5838.6A Pending CN108463406A (zh) 2016-09-09 2016-09-09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系统及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63406A (zh)
WO (1) WO20180455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37328A4 (en) * 2020-10-29 2024-03-13 ST Engineering Aerospace Ltd. AERODYNAMIC OPTIMIZATION OF SIZING AND BLADE DESIGNS OF COROTATIONAL COAXIAL ROTOR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08260A (zh) * 2011-06-20 2014-02-26 斯奈克玛 叶片,特别是变螺距叶片,包括这种叶片的螺旋桨和相应的涡轮机
US20150152733A1 (en) * 2013-12-04 2015-06-04 Sikorsky Aircraft Corporation Boundary layer ingesting blade
CN105253295A (zh) * 2015-10-30 2016-01-20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桨及飞行器
CN105270618A (zh) * 2015-11-04 2016-01-27 中航维拓(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油动变距共轴六旋翼直升机
CN205345320U (zh) * 2016-01-27 2016-06-2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螺旋桨、动力组件及飞行器
CN206125417U (zh) * 2016-09-09 2017-04-26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系统及飞行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4998A (en) * 1988-09-30 1991-10-08 The Boeing Company, Inc. Thrust reversing system for counter rotating propellers
US20090026310A1 (en) * 2007-07-23 2009-01-29 Linn Romeo S Variable pitch anti torque coaxial counter rotation bi-prop rotor
CN104590556B (zh) * 2014-10-31 2017-06-27 易瓦特科技股份公司 一种可折叠式无人机
CN205440847U (zh) * 2015-12-25 2016-08-10 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机臂可折放的多旋翼载人飞行器
CN105818975B (zh) * 2016-04-29 2018-12-18 易瓦特科技股份公司 具有共轴双桨结构的多旋翼无人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08260A (zh) * 2011-06-20 2014-02-26 斯奈克玛 叶片,特别是变螺距叶片,包括这种叶片的螺旋桨和相应的涡轮机
US20150152733A1 (en) * 2013-12-04 2015-06-04 Sikorsky Aircraft Corporation Boundary layer ingesting blade
CN105253295A (zh) * 2015-10-30 2016-01-20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桨及飞行器
CN105270618A (zh) * 2015-11-04 2016-01-27 中航维拓(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油动变距共轴六旋翼直升机
CN205345320U (zh) * 2016-01-27 2016-06-2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螺旋桨、动力组件及飞行器
CN206125417U (zh) * 2016-09-09 2017-04-26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系统及飞行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邵伟平等: "悬停状态共轴双旋翼桨叶扭转气动特性", 《航空动力学报》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45575A1 (zh) 2018-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45321U (zh) 螺旋桨、动力套装及无人飞行器
CN205469778U (zh) 螺旋桨、动力组件及飞行器
KR100933790B1 (ko) 수직축형 다리우스 풍차
CN205366054U (zh) 螺旋桨、动力组件及飞行器
CN106314774B (zh) 多旋翼飞行器
CN205554565U (zh) 螺旋桨、动力组件及飞行器
US20150274286A1 (en) Asymmetric multirotor helicopter
US20090263238A1 (en) Ducted fan with inlet vanes and deswirl vanes
CN205524940U (zh) 螺旋桨、动力组件及飞行器
US20120244008A1 (en) Impeller structure
CN205589457U (zh) 螺旋桨、动力组件及飞行器
CN205524939U (zh) 螺旋桨、动力组件及飞行器
CN103072690A (zh) 单涵道共轴旋翼/螺旋桨碟形飞行器
CN109641648A (zh) 螺旋桨、动力组件及飞行器
CN109263885A (zh) 一种涵道螺旋桨飞行器
WO2020042983A1 (zh) 螺旋桨、动力组件及无人机
CN105059525B (zh) 一种小型垂直起降飞行器气动布局
CN108463406A (zh)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系统及飞行器
CN206125417U (zh)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系统及飞行器
US9217332B2 (en) Uni-directional axial turbine blade assembly
CN208947584U (zh) 螺旋桨、动力组件及无人机
JP2018131038A (ja) ロータ、ドローン及びヘリコプタ
CN115061487A (zh) 飞行器及其姿态控制方法、装置和相关设备
KR101073096B1 (ko) 수직축형 다리우스 풍차
CN209159997U (zh) 一种涵道旋翼结构和飞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2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