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62555A - 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62555A
CN108462555A CN201710096892.3A CN201710096892A CN108462555A CN 108462555 A CN108462555 A CN 108462555A CN 201710096892 A CN201710096892 A CN 201710096892A CN 108462555 A CN108462555 A CN 1084625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ime
time quantum
sending device
code che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9689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62555B (zh
Inventor
张朝阳
秦康剑
王献斌
陈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09689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62555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62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625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625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625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的方法,能够快速地逼近信道的真实特性,从而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该方法包括:发送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一时间单元上,使用第一码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数据,该时间单元组属于时域资源,每个时间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时间单元;发送设备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二时间单元上,使用第二码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第二时间单元在时间顺序上位于第一时间单元之后。

Description

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传输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背景技术
极化码作为第一种理论上可以被证明达到二元输入离散无记忆信道(Binary-input Discrete Memoryless Channel,B-DMC)对称容量的信道编码,具有较低的编码和译码复杂度。鉴于极化码在编、译码的实现以及纠错能力上具有相对于其他信道编码的优势,极化码将会在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5G)中被更广泛地应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作为5G无线通信系统的重要应用场景,是极化码在实际场景中的一个关键应用。
在对通信时延不敏感的应用场景下,现有技术常常使用HARQ技术对抗传输中出现的错误,以达到更高的链路吞吐率。HARQ技术是将信道编码与自动重传请求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重传策略。对于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小规模差错,信道编码能够直接将其纠正。而对于超出信道编码纠错能力的传输错误,接收端则通过链路反馈,通知发送端将出错的信息重新进行发送。
但是,直接将极化码应用在HARQ协议中,并不能逼近真实的信道特性,因而,传输效率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能够快速逼近真实的信道特性,从而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发送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发送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一时间单元上,使用第一码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数据,该时间单元组属于时域资源,每个时间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时间单元;发送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二时间单元上,使用第二码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第二时间单元在时间顺序上位于第一时间单元之后。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码率高于第一码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发送设备接收针对第一数据的第一反馈信息;发送设备根据第一反馈信息,确定第三码率;发送设备在第三时间单元上,使用第三码率发送第三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发送设备接收针对第一数据的第一反馈信息和针对第二数据的第二反馈信息;当第一反馈信息指示第一数据译码成功,且第二反馈信息指示第二数据译码失败时,发送设备根据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在比特信道中的位置分布,从第二数据中确定重传数据;发送设备发送重传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根据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在比特信道中的位置分布,从第二数据中确定重传数据,包括:发送设备确定第一位置集合和第二位置集合,第一位置集合为发送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时使用的比特信道的位置的集合,第二位置集合为发送设备发送第二数据时使用的比特信道的位置的集合;发送设备将第一位置集合相对于第二位置集合的补集确定为重传位置集合;发送设备将重传位置集合中的位置在第二时间单元上承载的第二数据确定为重传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发送重传数据,包括:发送设备确定第一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N与重传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M的大小关系,其中,N和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发送设备根据该大小关系,发送重传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根据该大小关系,发送重传数据,包括:当M小于或等于N时,发送设备在第一位置集合所包括的N个位置中的前M个位置上发送重传数据;或者,当M大于N时,发送设备在第一位置集合所包括的N个位置上分至少两次向接收设备发送重传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时间单元属于第二时间单元组,第二时间单元组还包括第四时间单元,第四时间单元在时间顺序上位于第三时间单元之后,该方法还包括:发送设备根据第二反馈信息,确定第四码率;发送设备在第四时间单元上,使用第四码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四数据,其中,第四码率高于第三码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传输时间间隔TTI,或者,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时隙,或者,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符号,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接收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一时间单元上,接收发送设备使用第一码率发送的第一数据;接收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二时间单元上,接收发送设备使用第二码率发送的第二数据,其中,第二时间单元在时间顺序上位于第一时间单元之后。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码率高于第一码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设备发送针对第一数据的第一反馈信息,第一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接收设备是否对第一数据译码成功,以便于发送设备根据第一反馈信息确定第三码率,并在第三时间单元上,使用第三码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三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接收设备发送针对第一数据的第一反馈信息和针对第二数据的第二反馈信息,第一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接收设备对第一数据译码成功,且第二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接收设备对第二数据译码失败;接收设备接收重传数据,重传数据是发送设备根据第一反馈信息和第二反馈信息,基于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在比特信道中的位置分布,从第二数据中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时间单元属于第二时间单元组,第二时间单元组还包括第四时间单元,第四时间单元在时间顺序上位于第三时间单元之后,该方法还包括:接收设备接收第四数据,第四时间是发送设备在第四时间单元上使用第四码率发送的,其中,第四码率是根据第二反馈信息确定的,第四码率高于第三码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传输时间间隔TTI,或者,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时隙,或者,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符号,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发送设备,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发送设备包括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接收设备,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接收设备包括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发送设备,该发送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一个或多个收发器(每个收发器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发射机或接收机与一个或多个天线连接,并通过天线收发信号。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或者说,代码)。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当指令被执行时,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接收设备,该接收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一个或多个收发器(每个收发器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发射机或接收机与一个或多个天线连接,并通过天线收发信号。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或者说,代码)。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当指令被执行时,处理器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发送设备在时域上使用时间单元组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通过在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上分别使用不同的码率,以获取接收设备针对发送设备基于不同码率发送的数据的译码结果,从而能够在下一个时间单元组包括的时间单元上调整发送数据时使用的码率,以快速逼近真实的信道特性,从而能够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100的示意性交互图。
图2示出了确定重传位置集合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重传数据的另一种情况。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重传数据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示出了重传数据的再一种情况。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软信息合并译码器。
图7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数据的方法得到的误块率性能曲线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设备500的示意性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设备600的示意性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设备700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设备800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现有技术中,在对通信时延不敏感的应用场景下,一般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技术来解决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实现高效重传。HARQ技术是将信道编码与自动重传请求技术相结合,对于传输过程中发生的小规模差错,信道编码能够将其纠正。而对于超出信道编码纠错能力的错误,接收设备通过反馈告知发送设备,以使发送设备对出错的信息进行重传。
目前,广泛使用的HARQ传输方案,根据发送设备每次发送信息时是否使用与初传相同的码字,可以分为蔡司合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Chase Combining HARQ,CC-HARQ)和增量冗余混合自动重传请求(Incremental Redundancy HARQ,IR-HARQ)两类。前者,发送设备在每次重传时,都使用与初传时相同的码字,接收设备将发送设备重传的信息与之前收到的信息进行软信息合并、译码。后者,发送设备每次在传输时使用不同的信道编码方式,接收设备将每次传输所用的信道编码方式组合起来,视为对一个码长更长、码率更低的码进行译码。相比于CC-HARQ方案,IR-HARQ通过额外的编码增益获得了更好的传输性能。
极化码作为第一种理论上可以被证明达到二元输入离散无记忆信道(Binary-input Discrete Memoryless Channel,B-DMC)对称容量的信道编码,具有较低的编码和译码复杂度。在实际应用中,相对于其它已知的信道编码,极化码在采用连续删除列表(Successive Cancellation List,SCL)-32译码器的时候,具有更低的误块率(BlockError Rate,BLER)性能。因此,鉴于极化码在编、译码和纠错能力上相对于其他信道编码的优势,极化码在未来5G通信系统中将会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HARQ系统。
但是,直接将极化码应用到HARQ系统中,传输效率并没有较大的提高。
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通过利用极化码特有的信道退化保持特性和信息位置的嵌套特性,能够快速逼近真实的信道特性,提高传输效率。
首先,对极化码的退化保持性和嵌套特性作简单说明。
退化保持性:是指极化过程中不会改变信道的退化性质。即,当两种比特信道满足一定的退化关系时,例如,那么,极化之后的比特信道将会继续保持这种退化关系不变,即
嵌套特性:是指基于退化信道W2得到的信息位置集合是基于非退化信道W1得到的信息位置集合的一个子集,即,
关于极化码的退化保持特性和嵌套特性的详细说明可以参见现有技术,这里不作详述。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数据的方法100的示意性交互图。参见图1,方法100包括步骤110和120。
110、发送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一时间单元上,使用第一码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数据。
120、发送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二时间单元上,使用第二码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其中,第二时间单元在时间顺序上位于第一时间单元之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设备以时间单元组为单位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其中,时间单元组属于时域资源,并且,一个时间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时间单元。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传输时间间隔TTI,或者
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时隙,或者
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符号,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即,时间单元可以为TTI、时隙或者符号等用于表征时间长度的参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特别限定。
不失一般性地,第一时间单元组仅作为时间单元组的一个示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组的第一时间单元上发送数据时使用的第一码率,与在第二时间单元上发送数据时使用的第二码率不同,例如,第二码率高于第一码率,或第二码率低于第一码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为互不关联的数据。实际上,发送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上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可以认为是第一数据的初传。同样地,发送设备在第二时间单元上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数据,也认为是第二数据的初传。因此,初传的数据各自独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设备在时域上使用时间单元组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通过在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上分别使用不同的码率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以获取接收设备针对发送设备基于不同码率发送的数据的译码结果,从而能够在一个时间单元组包括的时间单元上调整发送数据时使用的码率,以快速逼近真实的信道特性,从而能够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
以下实施例以第二码率高于第一码率作为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该方法还包括:
发送设备接收针对第一数据的第一反馈信息;
发送设备根据第一反馈信息,确定第三码率;
发送设备在第三时间单元上,使用第三码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三数据。
发送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上使用第一码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接收设备接收到第一数据后,对第一数据进行译码。之后,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一反馈信息,以向发送设备指示第一数据的译码结果。其中,译码结果包括译码成功或译码失败。可以理解的是,发送设备接收到第一反馈信息后,基于第一反馈信息指示的译码结果,确定在第三时间单元上发送数据时应该采用的码率,可以更快地逼近真实的信道特性。例如,如果第一反馈信息指示第一数据译码成功,则表明第一码率是可以保证译码成功的码率,发送设备可以在第三时间单元上尝试更高的码率。如果第一反馈信息指示第一数据译码失败,则表明真实的信道特性支持的码率低于第一码率,则发送设备在第三时间单元上应该降低码率。
这里,第三数据与第一数据可以是相互独立、互不关联的数据。或者,第三数据也可能为第一数据的部分重传数据,应当视接收设备对第一数据的译码结果而定。
例如,若第一反馈信息具体用于指示接收设备对第一数据译码成功,则发送设备在第三时间单元可以尝试高于第一码率的第三码率传输新的数据。此时,第三数据与第一数据没有关联,各自独立。
若第一反馈信息具体用于指示接收设备对第一数据译码失败,则发送设备在第三时间单元应当采用低于第一码率的第三码率,对第一数据中的部分数据进行重传。而此时,第三数据即为第一数据中进行重传的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码率高于第一码率,因此,接收设备对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译码结果只可能包括三种情况(以下分别记作情况A、情况B和情况C)。
情况A
对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均译码成功。
情况B
对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均译码失败。
情况C
对第一数据译码成功且对第二数据译码失败。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发送第一数据时使用的第一码率低于发送第二数据时使用的第二码率,因此,在第一数据译码成功的情况下,第二数据可能译码成功,或者也可能译码失败。而在第一数据译码失败的情况下,第二数据肯定出现译码失败。因此,第一数据译码失败而第二数据译码成功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以下,将接收设备针对第一数据的译码结果向发送设备反馈的信息记作第一反馈信息,将接收设备针对第二数据的译码结果向发送设备反馈的信息记作第二反馈信息。
在情况A下,发送设备接收到接收设备反馈的第一反馈信息和第二反馈信息,第一反馈信息具体用于指示第一数据译码成功,第二反馈信息具体用于指示第二数据译码成功。发送设备可以确定,真实的信道特性能够支持的码率可能高于第二码率,因此,发送设备在下一个时间单元组包括的两个时间单元上分别尝试更高的码率,以快速逼近真实的信道特性。具体地,假设下一个时间单元组包括时间单元#A和时间单元#B,时间单元#B在时间顺序上位于时间单元#A之后,则发送设备在时间单元#A上使用第三码率,在时间单元#B上使用第四码率,其中,第三码率和第四码率均高于第二码率,并且,第四码率高于第三码率。
在情况B下,第一反馈信息具体用于指示第一数据译码失败,第二反馈信息具体用于指示第二数据译码失败。此种情况表明,真实的信道特性所能支持的码率可能低于第一码率。因此,发送设备在下一个时间单元组包括的时间单元上需要降低码率。具体地,发送设备在时间单元#A上使用的第三码率和在时间单元#B上使用的第四码率均低于第一码率,并且,第四码率高于第三码率。
应理解,发送设备是通过将数据承载在比特信道上发送给接收设备的。更具体地说,数据能够译码成功,是因为将数据放在了可靠的比特信道对应的位置上进行发送。相反地,数据译码失败,是因为随着码率的提高,不可靠的比特信道对应的位置上也承载了数据进行传输。
因此,在情况C下,发送设备会对第二时间单元放置在不可靠比特信道上的第二数据进行重传。下面,对发送设备重传数据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该方法还包括:
发送设备接收针对第一数据的第一反馈信息和针对第二数据的第二反馈信息;
当第一反馈信息指示第一数据译码成功,且第二反馈信息指示第二数据译码失败时,发送设备根据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在比特信道中的位置分布,从第二数据中确定重传数据;
发送设备发送重传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发送设备接收到接收设备发送的针对第一数据的第一反馈信息和针对第二数据的第二反馈信息,并且第一反馈信息指示第一数据译码成功,第二反馈信息指示第二数据译码失败。此种情况下,发送设备需要对第二数据中的部分数据进行重传。通过重传部分数据,使接收设备对第二数据译码成功。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数据译成功而第二数据译码失败,表明真实的信道能够支持的码率等于或者高于第一码率,而小于第二码率。
在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数据的方法中,第二数据的重传与承载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特信道的位置分布有关。下面作详细介绍。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发送设备根据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在比特信道中的位置分布,从第二数据中确定重传数据,包括:
发送设备确定第一位置集合和第二位置集合,第一位置集合为发送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时使用的比特信道的位置的集合,第二位置集合为发送设备发送第二数据时使用的比特信道的位置的集合;
发送设备将第一位置集合相对于第二位置集合的补集确定为重传位置集合;
发送设备将重传位置集合中的位置在第二时间单元上承载的第二数据确定为重传数据。
应理解,对数据进行重传,实际上是指将放置在不可靠的比特信道对应的位置上的数据进行重传。换句话说,确定重传数据,其实就是确定重传哪些比特信道对应的位置上的数据,即,确定重传位置。
图2示出了确定重传位置集合的示意图。参见图2,图中示出了16个比特信道,为了方便后续的说明,以下按照比特信道从可靠到不可靠的顺序将这16个比特信道进行排序。并将排序后的这16个比特信道对应的位置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记作位置1~16。
在时间单元#1上,发送设备在这16个比特信道的译码顺序号为12、11、10、8、4、9的比特信道对应的位置(即,位置1~6)上发送第一数据y1~y6,因此,第一位置集合应为{1、2、3、4、5、6}。在时间单元#2上,发送设备在这16个比特信道的前12个比特信道对应的位置(即,位置1~12)上发送第二数据x1~x12,因此,第二位置集合应为{1、2、3、4、5、6、7、8、9、10、11、12}。第一位置集合相对于第二位置集合的补集为{7、8、9、10、11、12},即,重传位置集合为{7、8、9、10、11、1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重传位置集合中的位置在第二时间单元上承载的数据需要发送设备进行重传。以图2为例,重传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7、8、9、10、11和12在时间单元#2上承载的数据为x7~x12。在时间单元#3上,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重传数据x7~x12
需要说明的是,发送设备在发送数据时,数据不一定如图2中所示的那样被连续地放在一起。承载数据的比特信道在一般情况下是离散分布的。也就是说,接收设备接收到的数据一般也是分布在离散的比特信道上的。本文为了清晰地展示出第一位置集合和第二位置集合中承载数据的比特信道之间存在的包含关系,图2将这些离散的比特信道按照可靠性从大到小的顺序连续地排列在了一起。
其中,图2中示出的巴特查里亚参数是用于表征比特信道的可靠性的参数,详细说明可以参考现有技术,这里不作赘述。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重传数据,包括:
发送设备确定第一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N与重传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M的大小关系,其中,N和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发送设备根据该大小关系,发送重传数据。
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重传数据的过程,根据第一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与重传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相对大小而不同,下面分情况作详细介绍。
以下,假设第一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为N,重传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为M。
情况1
M≤N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发送设备根据该大小关系,向接收设备发送重传数据,包括:
当M小于或等于N时,发送设备在第一位置集合所包括的N个位置中的前M个位置上发送重传数据。
继续参见图2。以图2中所示的第一位置集合和重传位置集合作为示例。根据前文所述,第一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为6个,重传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为6个,即,M=N。此种情况下,发送设备在时间单元#3上,将重传位置集合中的位置在时间单元#2上承载的数据x7~x12(即,重传数据)放置在16个比特信道位置的前6个位置上进行重传。可以理解的是,在时间单元#1上,接收设备对发送设备在位置1~6上发送的数据y1~y6能够译码成功,则表明位置1~6对应的比特信道的可靠性较高,可以保证数据的成功译码。因此,将重传数据x7~x12在位置1~6上进行发送,也应当认为是可以成功译码的。将数据x7~x12译码后的结果固定为冻结位,则可以将发送设备在时间单元#2的前6个位置上发送的数据x1~x6也译码成功。这样,数据x1~x12都可以译码成功。
图3示出了重传数据的另一种情况。参见图3,第一位置集合={1、2、3、4、5、6},第二位置集合={1、2、3、4、5、6、7、8、9、10}。根据前文所述的确定重传位置集合的方法,第一位置集合相对于第二位置集合的补集即为重传位置集合,重传位置集合={7、8、9、10}。此时,重传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M为4个,而第一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N为6个,即,满足M<N。因此,在时间单元#3,发送设备将重传位置集合中的位置在时间单元#2上承载的数据(即,数据x7~x10)进行重传。具体地,发送设备可以将数据x7~x10放置在前4个位置上发送给接收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所示的在M<N的情况下,重传数据放置的位置仅作为示例。显然,数据x7~x10可以在位置1~6中的任意4个位置上发送,接收设备应当都是可以译码成功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特别限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任意4个位置上发送时,数据x7~x10之间的相对顺序应保持不变。
情况2
M>N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发送设备根据该大小关系,向接收设备发送重传数据,包括:
当M大于N时,发送设备在第一位置集合所包括的N个位置上分至少两次向接收设备发送重传数据。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重传数据的示意性流程图。参见图4,该流程主要包括步骤301-308。
首先,将第一位置集合记作A(W1),第二位置集合记作A(W2),重传位置集合记作S。并假设集合A(W1)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为N,集合S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为M。即,第一位置集合与第二位置集合各自包括的位置的数目的差值为M。
301、发送设备判定M与N的大小关系。
M与N的大小关系包括两种情况(M≤N或者M>N)。为了便于说明,以下记作情况1(M≤N)和情况2(M>N)。
情况1
若M≤N,发送设备则执行步骤303-308。
303、发送设备将集合S中的位置在第二时间单元上承载的数据放在第一位置集合的前N个位置上重传。
相对应地,接收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重传数据。
304、接收设备对重传数据进行译码,并将译码的结果固定为冻结位。
由于发送设备在第一位置集合中的位置上发送的第一数据译码成功,因此,认为承载第一数据的比特信道对应的位置(即,第一位置集合所包括的位置)是可靠的。因而认为将重传数据放置在第一位置集合中的位置上,接收设备也能够译码成功。
305、发送设备更新集合S。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更新集合S具体可以通过如下公式(1)进行更新:
S=A(W2)-A(W1)-所有已经重传的位置 (1),
容易理解的是,在M≤N的情况下,由于“所有已经重传的位置”实际上为集合S,因此,步骤305中的集合S更新后即为空集。
306、发送设备判定集合S是否为空集。
根据前文,在M≤N的情况下,更新后的集合S应为空集。
307、接收设备对第二位置集合中的前N个位置上重传的数据进行译码。
由于承载第一数据的比特信道对应的前N个位置上发送的数据可以译码成功,因此,在前N个位置上发送的重传数据也可以译码成功。
308、接收设备成功译码在第二时间单元传输的数据。
在步骤308中,对在第三时间单元接收的重传数据和在第二时间单元接收的初传的第二数据,进行软信息合并译码,从而实现第二数据的成功译码。
至此,重传完成。发送设备在下一个时间单元即可向接收设备发送新的数据。
情况2
若M>N,发送设备执行步骤302-308。
302、确定重传位置集合。
具体地,在M>N的情况下,首先确定重传位置集合。确定重传位置集合的过程参见前文所作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303、发送设备将集合S中的位置在第二时间单元承载的数据放在第一位置集合的前N个位置上重传。
需要说明的是,与前述M≤N的情况不同的是,在M>N的情况下,由于集合S包括的位置的数目大于第一位置集合包括的位置的数目,为了保证重传数据的成功译码,发送设备需要分至少两次进行数据的重传。
具体地,首先将集合S中最不可靠的N个位置在第二时间单元上承载的数据确定为第一次重传位置集合。这里将第一次重传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数目记作M1。可以理解的是,M1≤N。
优选地,M1=N。应理解,在重传时,由于前N个位置对应的比特信道都是可靠的,因此,在这N个位置的所有位置上进行重传,传输的数据更多,能尽快完成重传。当然,发送设备也可以只在这N个位置的部分位置上进行重传,这样,可能需要多次重传,才能将不可靠位置上的数据重传完成。
相对应地,接收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在第三时间单元,在第一次重传位置集合上发送的重传数据。
304、接收设备对重传数据进行译码,并将译码的结果固定为冻结位。
305、发送设备判定集合S是否为空集。
类似地,根据前文的公式(1)对集合S进行更新。可以理解的是,由于M>N,第一次重传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M1≤N,因此,经过第一次重传后,集合S应当更新为S=A(W2)-A(W1)-所有已经重传的位置=M-M1
306、发送设备判定集合S是否为空集。
在M>N的情况下,经过一次重传,集合S应当不是空集。因此,需要循环执行步骤301-306,直至集合S为空集。
需要说明的是,在循环执行步骤301-306的过程中,步骤301中的M的取值为每次更新后的重传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
307、接收设备对第二位置集合中的前N个位置上重传的数据进行译码。
应理解,在M>N的情况下,发送设备经过至少两次重传。相对应地,接收设备对每次的重传数据进行译码。同样地,由于每次的重传数据都是放在第一位置集合中的前N个位置上进行重传,因此一定可以译码成功。
308、接收设备成功译码第二时间单元的数据。
在步骤308,接收设备经过对重传数据的软信息合并译码,能够成功译码发送设备在第二时间单元上发送的所有数据(即,第二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设备在时域上使用时间单元组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由于发送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上使用的信道W1和在第二时间单元上使用的信道W2满足一定的信道退化关系,所以极化码在第一时间单元上承载第一数据的第一位置集合和在第二时间单元上承载第二数据的第二位置集合之间存在着集合间嵌套特性。本申请实施例利用这种嵌套特性来获得两个位置集合之间的补集来构成重传位置集合,进而在重传位置集合对应的比特信道上承载重传数据。
下面举例说明M>N的情况下,发送设备对数据进行重传的过程。
图5示出了重传数据的再一种情况。参见图5,发送设备在时间单元#1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y1~y4(即,第一数据),并在时间单元#2向发送设备发送数据x1~x12(即,第二数据)。第一位置集合={1、2、3、4},第二位置集合={1、2、3、4、5、6、7、8、9、10、11、12}。如果接收设备对时间单元#1接收的数据译码成功,对时间单元#2接收的数据译码失败,发送设备需要对时间单元#2发送的部分数据进行重传。
根据前文所述可知,重传位置集合={5、6、7、8、9、10、11、12}。
重传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M=8,第一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N=4。因此,发送设备首先将重传位置集合中最不可靠的4个位置在第二时间单元上承载的数据进行重传。
若将重传位置集合中最不可靠的4个位置构成的集合记作集合A1,则A1={9、10、11、12}。在时间单元#3上,发送设备将位置9、10、11、12在时间单元#2承载的数据(分别为数据x9、x10、x11、x12)进行重传。具体地,发送设备将数据x9、x10、x11、x12分别放在能够使接收设备成功译码数据的比特信道对应的位置上,即放在位置1、2、3、4上进行重传。这个过程可以对应前文所述的第一次重传。
第一次重传完成后,发送设备对重传位置集合进行更新,并判断更新后的重传位置集合是否为空集。在图5的示例中,经过在时间单元#3上的第一次重传,对重传位置集合进行更新。若将更新后的重传位置集合记作集合A2,则A2={5、6、7、8、9、10、11、12}-{9、10、11、12}={5、6、7、8},A2不为空集。因此,在时间单元#4上,发送设备将集合A2中最不可靠的前4个位置在时间单元#2承载的数据(分别为x5、x6、x7、x8)进行重传。同样地,为了接收设备能够成功译码,将数据x5~x8分别放在位置1、2、3、4上进行重传。这个过程可以视为第二次重传。
第二次重传完成后,发送设备对重传位置集合进行更新,并判断更新后的重传位置集合是否为空集。容易看出,对集合A2进行更新,若将更新后的重传位置集合记作集合A3,则
接下来,接收设备将第一次重传的数据、第二次重传的数据以及在时间单元#2接收的第二数据进行软信息合并译码,从而实现对第二数据(即,x1~x12)的成功译码。至此,数据重传结束。
在下一个时间单元(即,时间单元#5),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新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经过前面的重传,发送设备可以知道,真实的信道特性支持的码率应该高于第一码率而低于第二码率,因此,发送设备在时间单元#5可以尝试高于第一码率的第三码率发送数据,但是第三码率应该小于第二码率。
应理解的是,图5中所示的时间单元#3和时间单元#4均对应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三时间单元,而时间单元#5对应第四时间单元。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在重传过程中的软信息合并译码作简单说明。
重传数据的译码仅仅依靠重传的信息就足以保证重传数据的译码成功。但是,发送设备在传输失败的时间单元(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时间单元#2)发送给接收设备的数据中仍会存在可以利用的信息量。因此,接收设备利用软信息合并译码器对所有重传的数据进行合并译码,可以提高译码性能。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译码顺序和可靠性排序的区别进行说明。
译码顺序,即是指自然顺序(1,2,3,4….N)。参见图6,例如,接收设备在时间单元#2首先对x1进行译码,接下来是x2、x3…,最后为x12。这样的译码顺序是由连续删除(Successive Cancellation,SC)译码器的序列译码特性导致的。若要对数据xi+1进行译码,需要知道数据x1~xi译码的结果。这样的译码顺序显然不同于可靠性的排序。
可靠性排序,是根据巴特查里亚参数由小到大进行排序的。一个巴特查理亚参数越小,该巴特查里亚参数对应的比特信道的位置上承载的数据越可靠。从统计规律上看,可靠性排序与自然排序之间一般存在如下统计规律:自然顺序越靠后的比特信道越可靠。例如图6中的x12,自然顺序在译码的最后,但是其对应的巴特查里亚参数最小,反而是最可靠的。不过,自然顺序与可靠性顺序之间的精确的定量关系很复杂,这里所说的只是一个统计规律。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软信息合并译码器。参见图6,发送设备在时间单元#2上以高码率传输数据x1~x12,并将数据x1~x12分别放置在最可靠的前12个比特信道上,进行编码后经过信道传输得到接收符号y1~y12。接收设备利用图6中所示的SC译码器进行译码。具体地,SC译码器首先利用接收符号y1~y12计算数据x1的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Ratio,LLR),记作LLR(x1)。硬判决后得到译码结果为然后,接收设备利用接收符号y1~y12计算LLR(x2)(注意,y1~y12一起输入至SC译码器中对数据x2进行译码,对应图6中的反向回路)。硬判决后得到数据x2的译码结果接下来,接收设备利用接收符号y1~y12和之前的译码结果计算LLR(x3)。类似地,y1~y12一起输入至SC译码器中对数据x3进行译码,硬判决后得到译码结果依次类推,接收设备最终得到所有的译码结果。
接收设备通过后续的校验,若发现译码的结果有误,则向发送设备反馈NACK。这样,发送设备在时间单元#3上降低码率进行重传。数据量由初传的12个变为重传的6个,重传的6个数据为最不可靠的6个比特信道对应的位置在时间单元#2承载的数据,即为{x1,x2,x3,x5,x6,x7}。
下面说明SC译码器利用软信息合并对数据{x1,x2,x3,…,x12}译码的过程。
译码数据序列的过程除了软信息合并的部分(即,k={1,2,3,5,6,7}),其余部分都和时间单元#2的译码过程相同。
由于接收设备在时间单元#2已经获取了LLR(x1),所以在译码重传数据的时候,可以把时间单元#3得到的LLR(x1)和时间单元#2已有的LLR(x1)进行合并(图6中SC译码器的开关在k=1时向下闭合,表示时间单元#2的LLR(x1)与时间单元#3的LLR(x1)进行合并)得到新的LLR(x1)。硬判决后得到然后,接收设备利用接收符号y1~y12计算LLR(x2)。k=2时,由于接收设备已经在时间单元#2获得了LLR(x2),所以开关向下闭合,与时间单元#3新获得的LLR(x2)进行合并得到最终的LLR(x2)。硬判决后得到如此类推,接收设备可以译码得到发送设备在时间单元#3上重传的数据。
利用图6中所示的软信息合并译码器,接收设备对重传的数据译码成功,并将其固定为冻结位。此时,在时间单元#2上还没有译码的数据为比特信道={4,8,9,10,11,12}对应的位置上所承载的数据{x4,x8,x9,x10,x11,x12}(由于没有按照可靠性排列,所以是离散分布的)。承载这些数据的位置是最可靠的前6个比特信道对应的位置,所以不必重传。接收设备将位置k={1,2,3,5,6,7}对应的数据固定为冻结位后,这些没有重传的数据一定可以译码成功。至此,所有在时间单元#2上传输失败的数据在一次重传后都被译码成功。
图7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数据的方法得到的误块率曲线的示意图。参见图7,在不同的TTI使用相同的码长且使用不同的码率。发送设备在第一个TTI使用低码率进行传输,具有较好的BLER性能。在第二个TTI使用高码率传输新的数据,误块率明显上升。
接收设备为了正确恢复出发送设备在第二个TTI发送的数据,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发送设备将不可靠位置上的数据放在可靠位置上进行重传,并利用软信息合并译码器对重传的数据进行译码,将译码结果视作冻结比特,得到了图7中如曲线#A所示的误块率性能曲线。可见,本申请提供的发送数据的方法,提升了重传数据的误块率性能,其性能逼近第一个TTI以低码率传输的情况。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三个TTI重传数据时,虽然采用与第一个TTI相同的位置集合,但是由于这些位置上数据的译码结果将被作为冻结位继续参与到重传数据的译码。而如果冻结位对应的位置上的数据出现译码错误,就会导致第二个TTI的数据恢复出错。因此,第三个TTI的BLER性能略差于第一个TTI。
这里,图7中的TTI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时间单元的示例。
以上,结合图1至图7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下面结合图8至图11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作介绍。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设备500的示意性框图。参见图8,发送设备500包括:
发送单元510,用于在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一时间单元上,使用第一码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时间单元组属于时域资源,每个时间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时间单元;
发送单元510,还用于在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二时间单元上,使用第二码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第二时间单元在时间顺序上位于第一时间单元之后。
应理解,图8中所示的发送设备还可以包括处理单元520、接收单元530。例如,处理单元520用于根据第一反馈信息确定第三码率,和/或,根据第二反馈信息确定第四码率等。接收单元530用于接收针对第一数据的第一反馈信息,和/或,接收针对第二数据的第二反馈信息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设备5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它操作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100中由发送设备执行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设备600的示意性框图。参见图9,接收设备600包括:
接收单元610,用于在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一时间单元上,接收使用第一码率发送的第一数据,时间单元组属于时域资源,每个时间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时间单元;
接收单元610,还用于在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二时间单元上,接收使用第二码率发送的第二数据,其中,第二时间单元在时间顺序上位于第一时间单元之后。
应理解,图9中所示的接收设备还可以包括处理单元620、发送单元630。例如,处理单元620用于对第一数据、第二数据进行译码等。发送单元630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针对第一数据的第一反馈信息,和/或,发送针对第二数据的第二反馈信息,以向发送设备反馈对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译码结果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设备6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它操作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数据的方法100中由接收设备执行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设备700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0所示,发送设备7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701,一个或多个存储器702,一个或多个收发器(每个收发器包括发射机703和接收机704)。发射机703或接收机704与一个或多个天线705连接,并通过天线收发信号。存储器702中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或者说,代码)。处理器701执行存储在存储器702中的计算机程序指令,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100中由发送设备执行的相应流程和/或操作。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所示的发送设备500可以通过图10中所示的发送设备700来实现。例如,图8中所示的发送单元510可以由图10中所示的发射机703实现,处理单元可以由处理器701实现,接收单元530由接收机704实现。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设备800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1所示,接收设备8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01,一个或多个存储器802,一个或多个收发器(每个收发器包括发射机803和接收机804)。发射机803或接收机804与一个或多个天线805连接,并通过天线收发信号。存储器802中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或者说,代码)。处理器801执行存储在存储器802中的计算机程序指令,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100中由接收设备执行的相应流程和/或操作。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类似地,图9中所示的接收设备600可以通过图11中所示的接收设备800来实现。例如,图9中所示的接收单元610可以由图11中所示的接收机804实现,处理单元620可以由处理器801实现,发送单元630可以由发射机803实现。
以上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等。例如,处理器可以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设备、微处理器设备、模数转换器、数模转换器等等。处理器可以根据这些设备各自的功能而在这些设备之间分配移动设备的控制和信号处理的功能。此外,处理器可以包括操作一个或多个软件程序的功能,软件程序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中。
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或者,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收发器可以包括例如,红外收发机、使用收发机、无线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 Bus,USB)收发机、蓝牙收发机等。尽管并未示出,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能够使用相应的通信技术通过发射机发送信号(或数据),和/或通过接收机来接收信号(数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0)

1.一种发送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一时间单元上,使用第一码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所述时间单元组属于时域资源,每个时间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时间单元;
所述发送设备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二时间单元上,使用第二码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在时间顺序上位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之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码率高于所述第一码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接收针对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一反馈信息;
所述发送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确定第三码率;
所述发送设备在第三时间单元上,使用所述第三码率发送第三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接收针对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一反馈信息和针对所述第二数据的第二反馈信息;
当所述第一反馈信息指示所述第一数据译码成功,且所述第二反馈信息指示所述第二数据译码失败时,所述发送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在比特信道中的位置分布,从所述第二数据中确定重传数据;
所述发送设备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在比特信道中的位置分布,从所述第二数据中确定重传数据,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确定第一位置集合和第二位置集合,所述第一位置集合为所述发送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时使用的比特信道的位置的集合,所述第二位置集合为所述发送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时使用的比特信道的位置的集合;
所述发送设备将所述第一位置集合相对于所述第二位置集合的补集确定为重传位置集合;
所述发送设备将所述重传位置集合中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上承载的第二数据确定为重传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所述重传数据,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确定所述第一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N与所述重传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M的大小关系,其中,N和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所述发送设备根据所述大小关系,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根据所述大小关系,发送所述重传数据,包括:
当所述M小于或等于所述N时,所述发送设备在所述第一位置集合所包括的N个位置中的前M个位置上发送所述重传数据;或者
当所述M大于所述N时,所述发送设备在所述第一位置集合所包括的N个位置上分至少两次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时间单元属于第二时间单元组,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组还包括第四时间单元,所述第四时间单元在时间顺序上位于所述第三时间单元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反馈信息,确定第四码率;
所述发送设备在所述第四时间单元上,使用第四码率发送第四数据,其中,所述第四码率高于所述第三码率。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传输时间间隔TTI,或者
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时隙,或者
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符号,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10.一种接收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一时间单元上,接收发送设备使用第一码率发送的第一数据,所述时间单元组属于时域资源,每个时间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时间单元;
所述接收设备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二时间单元上,接收发送设备使用第二码率发送的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在时间顺序上位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之后。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码率高于所述第一码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设备发送针对第一数据的第一反馈信息,所述第一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设备是否对所述第一数据译码成功,以便于所述发送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确定第三码率,并在第三时间单元上,使用所述第三码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第三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设备发送针对第一数据的第一反馈信息和针对第二数据的第二反馈信息,所述第一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第一数据译码成功,所述第二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第二数据译码失败;
所述接收设备接收重传数据,所述重传数据是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和所述第二反馈信息,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在比特信道中的位置分布,从所述第二数据中确定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时间单元属于第二时间单元组,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组还包括第四时间单元,所述第四时间单元在时间顺序上位于所述第三时间单元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设备接收第四数据,其中,所述第四数据是所述发送设备在第四时间单元上使用第四码率发送的,所述第四码率是根据所述第二反馈信息确定的,所述第四码率高于所述第三码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传输时间间隔TTI,或者
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时隙,或者
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符号,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16.一种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在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一时间单元上,使用第一码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所述时间单元组属于时域资源,每个时间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时间单元;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二时间单元上,使用第二码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在时间顺序上位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之后。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码率高于所述第一码率。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还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针对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一反馈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确定第三码率;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在第三时间单元上,使用所述第三码率发送第三数据。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针对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一反馈信息和针对所述第二数据的第二反馈信息;
以及,所述发送设备还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和所述第二反馈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是否译码成功;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一数据译码成功,且所述第二数据译码失败时,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在比特信道中的位置分布,从所述第二数据中确定重传数据;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确定第一位置集合和第二位置集合,所述第一位置集合为所述发送单元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时使用的比特信道的位置的集合,所述第二位置集合为所述发送单元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时使用的比特信道的位置的集合;
将所述第一位置集合相对于所述第二位置集合的补集确定为重传位置集合;
将所述重传位置集合中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上承载的第二数据确定为重传数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确定所述第一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N与所述重传位置集合中包括的位置的数目M的大小关系,其中,N和M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以及,
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大小关系,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M小于或等于所述N时,在所述第一位置集合所包括的N个位置中的前M个位置上发送所述重传数据;或者
当所述M大于所述N时,在所述第一位置集合所包括的N个位置上分至少两次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23.根据权利要求18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时间单元属于第二时间单元组,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组还包括第四时间单元,所述第四时间单元在时间顺序上位于所述第三时间单元之后,
以及,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反馈信息,确定第四码率;
以及,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在所述第四时间单元上,使用第四码率发送第四数据,其中,所述第四码率高于所述第三码率。
24.根据权利要求16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传输时间间隔TTI,或者
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时隙,或者
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符号,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25.一种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在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一时间单元上,接收发送设备使用第一码率发送的第一数据,所述时间单元组属于时域资源,每个时间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时间单元;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组包括的第二时间单元上,接收所述发送设备使用第二码率发送的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在时间顺序上位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之后。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码率高于所述第一码率。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针对第一数据的第一反馈信息,所述第一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设备是否对所述第一数据译码成功,以便于所述发送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确定第三码率,并在第三时间单元上,使用所述第三码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第三数据。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针对第一数据的第一反馈信息和针对第二数据的第二反馈信息,所述第一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第一数据译码成功,所述第二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第二数据译码失败;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重传数据,所述重传数据是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和所述第二反馈信息,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在比特信道中的位置分布,从所述第二数据中确定的。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时间单元属于第二时间单元组,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组还包括第四时间单元,所述第四时间单元在时间顺序上位于所述第三时间单元之后,
以及,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第四数据,所述第四数据是所述发送设备在第四时间单元上使用第四码率发送的,所述第四码率是根据所述第二反馈信息确定的,所述第四码率高于所述第三码率。
30.根据权利要求25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传输时间间隔TTI,或者
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时隙,或者
每个时间单元包括N个符号,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CN201710096892.3A 2017-02-22 2017-02-22 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4625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96892.3A CN108462555B (zh) 2017-02-22 2017-02-22 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96892.3A CN108462555B (zh) 2017-02-22 2017-02-22 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62555A true CN108462555A (zh) 2018-08-28
CN108462555B CN108462555B (zh) 2020-11-10

Family

ID=63220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9689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462555B (zh) 2017-02-22 2017-02-22 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6255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8397A (zh) * 2007-10-15 2010-09-08 汤姆森特许公司 编码和解码信号的装置和方法
CN103281166A (zh) * 2013-05-15 2013-09-04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传输方法
CN105900365A (zh) * 2014-03-31 2016-08-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方法及装置、无线通信装置
CN105897379A (zh) * 2016-04-08 2016-08-24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极化码级联空时码系统及其级联极化码编码方法
US20160352464A1 (en) * 2014-02-21 2016-12-0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ate ma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lar cod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8397A (zh) * 2007-10-15 2010-09-08 汤姆森特许公司 编码和解码信号的装置和方法
CN103281166A (zh) * 2013-05-15 2013-09-04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传输方法
US20160352464A1 (en) * 2014-02-21 2016-12-0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ate ma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lar code
CN105900365A (zh) * 2014-03-31 2016-08-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方法及装置、无线通信装置
CN105897379A (zh) * 2016-04-08 2016-08-24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极化码级联空时码系统及其级联极化码编码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B. LI, D. TSE, K. CHEN, ET AL: "Capacity-achieving rateless polar codes", 《2016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 (ISIT)》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62555B (zh) 2020-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15719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7156792A1 (en) Transmission of new data in a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retransmission with polar coded transmissions
CN100563345C (zh) 在无线网络中发送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02255712B (zh) 长期演进系统混合自动要求重传过程软量存储分配方法
CN105306165A (zh)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JP2000244461A (ja) 高い信頼度でパケットデータを伝送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2474393A (zh) 处理harq系统的分组的方法和布置
CN112425103A (zh) 使用系统极化编码重传数据的方法和系统
CN107276730B (zh) 一种基于空间耦合的ldpc码harq重传机制
CN108347295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4683073A (zh) 一种解码方法和接收机
JP6126698B2 (ja) 受信機の停止イベント後の修正されたharq手順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0198204A (zh) 一种低时延重传方法及装置
CN107666369A (zh) 一种重传极化码的方法及其发送设备、接收设备
CN101378304A (zh) 基于低密度校验码的重传传输方法及传输设备
CN109428670A (zh) 一种数据差错校验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2148665B (zh) 一种lt码的译码方法
CN103414543B (zh) 一种调整harq缓存量的方法及终端
US9203441B2 (en) Partial packet recovery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9075911A (zh)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
CN105871512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EP2846469A1 (en) Rateless encoding
CN108462555A (zh) 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CN107248904B (zh) 一种基于联合编码的ldpc码差错控制方法
CN102821043B (zh) 一种控制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2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