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62008A - 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62008A
CN108462008A CN201710095743.5A CN201710095743A CN108462008A CN 108462008 A CN108462008 A CN 108462008A CN 201710095743 A CN201710095743 A CN 201710095743A CN 108462008 A CN108462008 A CN 1084620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power
connector
pin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957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62008B (zh
Inventor
王友史
刘志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Ac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er Inc filed Critical Acer Inc
Priority to CN20171009574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62008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62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620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620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620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H01R31/065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with built-in electric apparat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5Details related to the integration of battery packs and other power supplies such as fuel cells or integrated AC adap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28Coupling parts carrying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only to wire or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01R27/02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5/00Three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0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computer periph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适于与电源供应装置电性连接。电子装置包括显示单元与包括壳体、电路板及系统连接器的基座单元。系统连接器包括系统输入端部、系统正极端部、系统负极端部、多条系统正极线、多条系统负极线以及系统检测线。系统输入端部对应壳体的开口设置,而系统正极端部与系统负极端部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系统正极线连接在系统输入端部与系统正极端部之间,而系统负极线与系统检测线连接在系统输入端部与系统负极端部之间。系统输入端部、系统正极端部以及系统负极端部在壳体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安全性较高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笔记本电脑大都以外接电源供应装置来供应电源,其中笔记本电脑的一个直流插电座(DC-in jack)所能接收的功率大概是360瓦。为了要达到高功率,通常会在笔记本电脑内设置二个直流插电座(DC-in jack),以使电子装置可达到500瓦以上的高功率。然而,由于使用者必须同时插接二个直流插头才能使用到最高效能,如果使用者只插接第一个直流插头而忘记插接第二个直流插头时,则电子装置的效能将减半。
再者,由于需要开设两个直流插电座,因此结构较为复杂、模具制作困难度高,且易导致制程公差损失大、高制作成本及结构强度不高的问题。此外,由于目前笔记本电脑内的直流插电座的系统输入端、多条系统正极线以及多条系统负极线都是设置在电路板上。也就是说,系统输入端部在电路板上的正投影会重叠于系统正极线及系统负极线在电路板上的正投影。然而,上述的设计因为系统正极线与系统负极线受限于电路板的大小而无法使信号线产生分流,因而容易导致短路而产生火花,有安全性的疑虑外,也因为电路板上所设置的元件密集度高,而导致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适于通过一个系统连接器与电源供应装置的一个电源连接器电性连接,而达到500瓦以上的高功率。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适于与电源供应装置电性连接。电源供应装置包括电源连接器。电子装置包括显示单元以及基座单元。基座单元枢接于显示单元,且包括壳体、电路板以及系统连接器。壳体具有开口,而电路板与系统连接器配置在壳体内。系统连接器包括系统输入端部、系统正极端部、系统负极端部、多条系统正极线、多条系统负极线以及系统检测线。系统输入端部对应开口设置,而系统正极端部与系统负极端部彼此分离地配置在电路板上且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系统正极线连接在系统输入端部与系统正极端部之间,而系统负极线与系统检测线连接在系统输入端部与系统负极端部之间。系统输入端部在壳体上的正投影与系统正极端部及系统负极端部在壳体上的正投影不重叠。电源供应装置的电源连接器适于插接于基座单元的系统连接器,以供应电源给电路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系统负极线的数量与系统正极线的数量相同,且系统正极端部的截面积小于系统负极端部的截面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系统连接器的系统输入端部具有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壳体包括定位座,邻近开口设置且具有第一定位部以及第二定位部。系统输入端部的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沿组装方向而分别插置于定位座的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以将系统连接器定位在壳体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凸块的表面积大于第二凸块的表面积。组装方向垂直于系统正极线及系统负极线的延伸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基座单元还包括金属盖体,配置在系统输入端部上,且锁附至定位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源连接器包括电源输出端部、多条电源正极线、多条电源负极线以及电源检测线。电源正极线、电源负极线以及电源检测线电性连接至电源输出端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源输出端部包括电源正极接脚、电源负极接脚以及电源检测接脚。系统输入端部包括系统正极接脚、系统负极接脚以及系统检测接脚。电源正极接脚、电源负极接脚以及电源检测接脚分别对应插接在系统正极接脚、系统负极接脚以及系统检测接脚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源正极接脚连接至电源正极线,而电源负极接脚连接至电源负极线,且系统检测接脚连接至系统检测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源连接器还包括电源套管以及电源模具。电源正极线、电源负极线以及电源检测线收纳在电源套管内。电源模具套接在电源套管与电源输出端部之间,且电源套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电源输出端部的延伸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系统连接器还包括正极套管以及负极套管。系统正极线收纳在正极套管内,而系统负极线与系统检测线收纳在负极套管内。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设计中,系统连接器的系统输入端部与系统正极端部之间是通过系统正极线来连接,而系统输入端部与系统负极端部之间是通过系统负极线与系统检测线来连接,且系统输入端部在壳体上的正投影与系统正极端部及系统负极端部在壳体上的正投影不重叠。如此一来,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中的系统连接器的系统正极线与系统负极线可具有较大的布局空间,且系统正极端部与系统负极端部在电路板上采用分流的设计,可以解决现有短路及散热的问题。另一方面,因为信号线的截面积越大表示通过的电流量越多,因此在上述的设计中,系统正极线与系统负极线不受限电路板的大小,因而可通过调整系统正极线与系统负极线的截面积而达成500瓦以上的高功率。再者,本发明的系统连接器具有系统检测线,可具有主动检测信号的功能且能避免火花发生。此外,由于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仅通过一个系统连接器与电源供应器的一个电源连接器电性连接,因此相较于现有的电子装置而言,除了可减少一个连接器的使用而达到500瓦以上的高功率以降低制作成本外,在结构上,结构单纯化可减少公差损失及制作困难度,也可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示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电源供应装置与基座单元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C为图1B的电源供应装置与基座单元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2为图1A的系统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3为图1A的壳体的定位座与系统连接器的系统输入端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A的电源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5A与图5B分别为图1A的电源连接器在不同视角的示意图。
图5C与图5D分别为图1A的系统连接器在不同视角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子装置;
30:电源供应装置;
100:显示单元;
200:基座单元;
210:壳体;
212:开口;
214:定位座;
214a:第一定位部;
214b:第二定位部;
220:电路板;
230:系统连接器;
232:系统输入端部;
232a:第一凸块;
232b:第二凸块;
234a:系统正极端部;
234b:系统负极端部;
236a:系统正极线;
236b:系统负极线;
238:系统检测线;
239a:正极套管;
239b:负极套管;
240:金属盖体;
300:电源连接器;
310:电源输出端部;
320:电源正极线;
330:电源负极线;
340:电源检测线;
350:电源套管;
360:电源模具;
D1:组装方向;
D2、D3、D4:延伸方向;
P1:电源正极接脚;
P2:电源负极接脚;
P3:电源检测接脚;
S1:系统正极接脚;
S2:系统负极接脚;
S3:系统检测接脚。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电源供应装置与基座单元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C为图1B的电源供应装置与基座单元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2为图1A的系统连接器的示意图。图3为图1A的壳体的定位座与系统连接器的系统输入端部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1A的电源连接器的示意图。图5A与图5B分别为图1A的电源连接器在不同视角的示意图。图5C与图5D分别为图1A的系统连接器在不同视角的示意图。
请先同时参考图1A、图1B、图1C以及图2,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适于与电源供应装置30电性连接,其中电源供应装置30包括电源连接器300。此处,电子装置10例如是笔记本电脑,但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包括显示单元100以及基座单元200,其中显示单元100例如是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幕,而基座单元200例如是笔记本电脑的主机,但并不以此为限。基座单元200枢接于显示单元100,且基座单元200可相对于显示单元100展开或闭合,其中基座单元200包括壳体210、电路板220以及系统连接器230。壳体210具有开口212,而电路板220与系统连接器230配置在壳体210内。
请再参考图2,本实施例的系统连接器230包括系统输入端部232、系统正极端部234a、系统负极端部234b、多条系统正极线236a、多条系统负极线236b以及一条系统检测线238。如图1B与图1C所示,系统输入端部232位于壳体210内且对应壳体210的开口212设置。系统正极端部234a与系统负极端部234b彼此分离地配置在电路板220上且与电路板220电性连接。系统正极线236a连接在系统输入端部232与系统正极端部234a之间,而系统负极线236b与系统检测线238连接在系统输入端部232与系统负极端部234b之间。系统输入端部232在壳体210上的正投影与系统正极端部234a及系统负极端部234b在壳体21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电源供应装置30的电源连接器300适于插接于基座单元200的系统连接器230,以供应电源给电路板220。
更具体来说,请再参考图1B、图2与图3,本实施例的系统连接器230的系统输入端部232具有第一凸块232a与第二凸块232b。壳体210包括定位座214,邻近开口212设置且具有第一定位部214a以及第二定位部214b。此处,第一定位部214a与第二定位部214b具体化分别为凹槽结构。系统输入端部232的第一凸块232a与第二凸块232b沿组装方向D1而分别插置于定位座214的第一定位部214a与第二定位部214b,以将系统连接器230定位在壳体210上。此处,组装方向D1垂直于系统正极线236a及系统负极线236b的延伸方向D2,因此本实施例的系统输入端部232与系统正极线236a及系统负极线236b并不是垂直堆叠在电路板220上,因此系统正极线236a及系统负极线236b在电路板220上可具有较大的布局空间,可以避免正、负端子产生短路而导致火花的情形,可具有较佳的安全性。
再者,由于系统正极线236a及系统负极线236b在电路板220上可具有较大的布局空间,因此可通过调整系统正极线236a与系统负极线236b的截面积,以依据信号线的截面积越大表示通过的电流量越多的原理,来使电子装置10可达成500瓦以上的高功率。此外,本实施例的系统连接器230的系统输入端部232与系统正极端部234a之间是通过系统正极线236a来电性连接,而系统输入端部232与系统负极端部234b之间是通过系统负极线236b与系统检测线238来电性连接。因此,本实施例的系统连接器230的系统正极端部234a与系统负极端部234b在电路板220上具有分流的设计,可以解决现有短路及散热不佳的问题。
当然,本实施例并不限上述系统输入端部232具有凸块的结构,而定位座214具有凹槽的结构。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系统输入端部具有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而壳体的定位座具有第一凸块以及第二凸块,且系统输入端部的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沿组装方向而分别插置于定位座的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上述设计仍属于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围。
请再参考图3,特别是,本实施例的系统输入端部232的第一凸块232a的表面积大于第二凸块232b的表面积。此处,定位座214的第一定位部214a与第二定位部214b是分别对应于系统输入端部232的第一凸块232a与第二凸块232b设置,因此第一定位部214a的容置空间会大于第二定位部214b的容置空间。上述的第一凸块232a与第二凸块232b的表面积大小不同的设计,可以有效预防使用者反装,具有防呆的功能。
再者,本实施例的系统连接器230的系统负极线236b的数量与系统正极线236a的数量相同。如图2所示,系统负极线236b的数量与系统正极线236a的数量分别都为5条。系统负极线236b与系统检测线238连接在系统输入端部232与系统负极端部234b之间,以使系统负极端部234b总共连接了6条系统信号线,而系统正极端部234a只连接5条系统正极线236a,因此系统正极端部234a的截面积会小于系统负极端部234b的截面积。也就是说,系统正极端部234a与系统负极端部234b所连接的信号线数量不同,因而可以预防使用者插错,可具有防呆的功能。
接着,请同时参考图1B、图5C及图5D,本实施例的系统输入端部232包括系统正极接脚S1、系统负极接脚S2以及系统检测接脚S3。系统正极接脚S1连接至系统正极线236a,而系统负极接脚S2连接至系统负极线236b,且系统检测接脚S3连接至系统检测线238。请再参考图1B及图2,本实施例的系统连接器230还包括正极套管239a以及负极套管239b,其中系统正极线236a收纳在正极套管239a内,而系统负极线236b与系统检测线238收纳在负极套管239b内。为了具有较佳的元件性能,本实施例的基座单元200可还包括金属盖体240,其中金属盖体240配置在系统输入端部232上,且通过螺丝而锁附至定位座214。此处,金属盖体240可有效产生静电防护效能,以避免系统连接器230的系统输入端部232受到静电的干扰。
另一方面,请参考图4、图5A及图5B,本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300包括电源输出端部310、多条电源正极线320、多条电源负极线330以及电源检测线340。电源正极线320、电源负极线330以及检测线340电性连接至电源输出端部310。请再参考图1C、图5A、图5B、图5C及图5D,电源输出端部310包括电源正极接脚P1、电源负极接脚P2以及电源检测接脚P3,其中电源正极接脚P1、电源负极接脚P2以及电源检测接脚P3分别对应插接在系统正极接脚S1、系统负极接脚S2以及系统检测接脚S3上。电源正极接脚P1连接至电源正极线320,而电源负极接脚P2连接至电源负极线330,且电源检测接脚P3连接至电源检测线340。
此外,请再参考图4,本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300可还包括电源套管350以及电源模具360。电源正极线320、电源负极线330以及电源检测线340收纳在电源套管350内。电源模具360套接在电源套管350与电源输出端部310之间,且电源套管350的延伸方向D3垂直于电源输出端部310的延伸方向D4。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电源正极线320、电源负极线330以及电源检测线340可以避免180度出线,可具有较佳的元件性能。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设计中,系统连接器的系统输入端部与系统正极端部之间是通过系统正极线来连接,而系统输入端部与系统负极端部之间是通过系统负极线与系统检测线来连接,且系统输入端部在壳体上的正投影与系统正极端部及系统负极端部在壳体上的正投影不重叠。如此一来,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中的系统连接器的系统正极线与系统负极线可具有较大的布局空间,且系统正极端部与系统负极端部在电路板上采用分流的设计,可以解决现有短路及散热的问题。
另一方面,因为信号线的截面积越大表示通过的电流量越多,因此在上述的设计中,系统正极线与系统负极线不受限电路板的大小,因而可通过调整系统正极线与系统负极线的截面积而达成500瓦以上的高功率。再者,本发明的系统连接器具有系统检测线,可具有主动检测信号的功能且能避免火花发生。此外,由于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仅通过一个系统连接器与电源供应器的一个电源连接器电性连接,因此相较于现有的电子装置而言,除了可减少一个连接器的使用而达到500瓦以上的高功率以降低制作成本外,在结构上,结构单纯化可减少公差损失及制作困难度,也可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改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适于与电源供应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电源供应装置包括电源连接器,所述电子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以及
基座单元,枢接于所述显示单元,且包括壳体、电路板以及系统连接器,所述壳体具有开口,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系统连接器配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系统连接器包括系统输入端部、系统正极端部、系统负极端部、多条系统正极线、多条系统负极线以及系统检测线,所述系统输入端部对应所述开口设置,所述系统正极端部与所述系统负极端部彼此分离地配置在所述电路板上且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而所述多个系统正极线连接在所述系统输入端部与所述系统正极端部之间,所述多个系统负极线与所述系统检测线连接在所述系统输入端部与所述系统负极端部之间,其中所述系统输入端部在所述壳体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系统正极端部及所述系统负极端部在所述壳体上的正投影不重叠,且所述电源供应装置的所述电源连接器适于插接于所述基座单元的所述系统连接器,以供应电源给所述电路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系统负极线的数量与所述多个系统正极线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系统正极端部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系统负极端部的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连接器的所述系统输入端部具有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而所述壳体包括定位座,邻近所述开口设置且具有第一定位部以及第二定位部,所述系统输入端部的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二凸块沿组装方向而分别插置于所述定位座的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以将所述系统连接器定位在所述壳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块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凸块的表面积,且所述组装方向垂直于所述多个系统正极线及所述多个系统负极线的延伸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单元还包括金属盖体,配置在所述系统输入端部上,且锁附至所述定位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连接器包括电源输出端部、多条电源正极线、多条电源负极线以及电源检测线,所述多个电源正极线、所述多个电源负极线以及所述电源检测线电性连接至所述电源输出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输出端部包括电源正极接脚、电源负极接脚以及电源检测接脚,而所述系统输入端部包括系统正极接脚、系统负极接脚以及系统检测接脚,而所述电源正极接脚、所述电源负极接脚以及所述电源检测接脚分别对应插接在所述系统正极接脚、所述系统负极接脚以及所述系统检测接脚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正极接脚连接至所述多个电源正极线,而所述电源负极接脚连接至所述多个电源负极线,且所述电源检测接脚连接至所述电源检测线。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电源套管以及电源模具,所述多个电源正极线、所述多个电源负极线以及所述电源检测线收纳在所述电源套管内,而所述电源模具套接在所述电源套管与所述电源输出端部之间,且所述电源套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电源输出端部的延伸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连接器还包括正极套管以及负极套管,且所述多个系统正极线收纳在所述正极套管内,而所述多个系统负极线与所述系统检测线收纳在所述负极套管内。
CN201710095743.5A 2017-02-22 2017-02-22 电子装置 Active CN1084620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95743.5A CN108462008B (zh) 2017-02-22 2017-02-22 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95743.5A CN108462008B (zh) 2017-02-22 2017-02-22 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62008A true CN108462008A (zh) 2018-08-28
CN108462008B CN108462008B (zh) 2019-08-13

Family

ID=63229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95743.5A Active CN108462008B (zh) 2017-02-22 2017-02-22 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6200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4865A (en) * 1995-04-19 2000-03-0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rrangement for connecting power supply lines to a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ubicle with such an arrangement
CN203166114U (zh) * 2013-01-25 2013-08-28 合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以持续通过大电流并防呆滞的电流接插件
CN104733956A (zh) * 2014-03-11 2015-06-2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4865A (en) * 1995-04-19 2000-03-0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rrangement for connecting power supply lines to a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ubicle with such an arrangement
CN203166114U (zh) * 2013-01-25 2013-08-28 合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以持续通过大电流并防呆滞的电流接插件
CN104733956A (zh) * 2014-03-11 2015-06-2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62008B (zh) 2019-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26370B (zh) 插头连接器以及适配器
CN104685793B (zh) 用于移动终端的后盖
US8251723B2 (en) Interconnection system incorporated with magnetic arrangement
KR20150113004A (ko) 전기 커넥터와 이를 이용한 이동식 장치
US20120126647A1 (en) Motor power connection box and three-phase motor
CN110235279A (zh) 电池模块
CN103390812A (zh) 电连接器
US11664552B2 (en) Battery covering structure with replaceable terminals
CN105762874A (zh) 一种多usb输出接口的充电器
CN108462008B (zh) 电子装置
TWI602050B (zh) 電子裝置
JP3190493U (ja) 直流マグネチックコネクタ
CN204012070U (zh) 多合一插座连接器
CN104597978B (zh) 电子装置及其电路模组
JP5330926B2 (ja) 差込プラグ
TWM512249U (zh) 可正反插拔之電源連接器
CN206211230U (zh) 电源连接器结构
CN202678665U (zh) 交、直流一体化通用电源转换插头
CN221176722U (zh) 交流电连接器及具有其的led箱体
CN217182503U (zh) 一种防水防打火连接器
TWI446650B (zh) 連接器及電子裝置系統
US10379579B2 (en) Plug-side connector, receptacle-side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05987612U (zh) 电子装置
TWI496339B (zh) 具有電源單元或電池群組的電子裝置
CN204103182U (zh) 交、直流一体化通用电源转换插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