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47997A - 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47997A
CN108447997A CN201810141033.6A CN201810141033A CN108447997A CN 108447997 A CN108447997 A CN 108447997A CN 201810141033 A CN201810141033 A CN 201810141033A CN 108447997 A CN108447997 A CN 1084479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kinds
luminescent
light
white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410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47997B (zh
Inventor
张其胜
张智强
邓超
段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181014103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4799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47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479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479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479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包含衬底/阳极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阴极层的叠层结构;其中发光层采用六种发光薄膜并联的结构,六种薄膜对应六种发光颜色,阴极层可采用分离的条状电极,每个条状电极对应发光层中的一个条状发光薄膜,阴极层分为三组分别共连形成三端,对应红光、绿光和蓝光,由三个独立的控制器控制这三组发光器件的工作电压,从而可获得不同的发光光谱。制备的器件用直流电压驱动,可得到高效率的、适合各种应用场合的显色指数的白光。本发明可解决传统白光器件光谱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改变的难题。器件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功耗低。

Description

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 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被视为平板显示及照明产业中最为热门的新兴技术。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是指发光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受到电流和电场的激发而发光的现象,它是一个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美国New York大学的Pope等人首次在蒽单晶上实现了电致发光,1987年,美国EastmanKodak公司的C.W.Tang和VanSlyke首次采用新型的三明治结构,研制出了低电压(~10V)、高亮度(1000cd/m2)、高效率(1.5lm/W)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这燃起了人们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兴趣。三年之后,英国剑桥大学的Burroughes等人又首次报导了用共轭聚合物聚(对苯撑乙烯)实现的电致发光器件,将其研究开发扩展至高分子领域。这两个突破性进展使人们看到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作为新一代平板显示器和照明光源的潜在希望,标志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领域进入了孕育实用化的时代。从此以后,有机电致发光成为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在新材料合成、器件结构设计、多色发光、器件工作机理研究、载流子传输及注入、金属/有机层及有机层/有机层界面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有机电致发光在固体照明领域的应用前景极为突出。据统计,我国是世界用电量大国,其中12%的电量用于照明。然而,传统的照明光源效率很低,普通照明消耗的能量只有大约30%用于产生光,大部分则以热能的形式损失掉了。LED照明虽然效率较高,但一般的LED灯具蓝光波长很短,从健康角度看,并不是理想的夜间照明光源。因此,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背景下,开发新一代节能高效的适用于不同照明场景的固体照明光源,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巨大的推进作用。而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具有省电、超薄、重量轻、易于安装等特点外,还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效率高、发光颜色可任意调节、易于大面积制作和柔韧弯曲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重要的,并有可能成为主流的固体照明光源。
有机发光在照明应用中面临着几个核心问题:
第一,如何实现高效率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从材料的角度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按照发光材料的性质可以分为传统荧光器件、TADF荧光器件和磷光器件三类。传统荧光器件的寿命较长但效率低,其最大内量子效率只有25%。TADF材料的效率很高但稳定性稍弱。磷光材料的效率很高,但蓝色磷光材料的寿命很差。总之,三种材料更有优劣。如何综合利用三种材料,发挥各自的优势,规避各自的劣势是目前白光器件研究得较多的一个问题。
从传统器件结构的设计角度看,传统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涉及多个发光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涉及同一发光层中多个发光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在器件结构的设计时考虑的因素较多,材料的选择受到很大的限制。叠层器件虽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制备工序太多,这会降低器件制备的良率,同时增加成本。
第二,如何满足不同场景下对照明光谱的不同要求。
在展示场景下,例如博物馆展览柜的照明,人造光源应该能让人眼正确地感知色彩,就如同在太阳光下看东西一样。CRI就是用来表征这一特性的参数。此参数通常用8种色度中等的标准色样来检验,比较在测试光源下相同色温此8种颜色偏离的程度,作为该光源的显色指数。CRI的平均偏差为0~100,100为最大。平均色差越大,CRI越低,CRI低于20的光源通常不适于一般用途,白炽灯和荧光灯的CRI定义为100,为理想的标准光源。如何让OLED白光器件的显色指数达到理想光源的水平是这一场景下的研究重点。
在生活场景下,例如家用客厅的夜间照明,人造光源应该要让人健康舒适。2004年,SteVen Pauley指出,生理时钟依靠暗夜和亮光运作,暗夜得以让人在凌晨24点,正常分泌褪黑激素;明亮的日光,则可以使人启动或重新设定生理时钟,而此一系统,乃是借着光子进入人眼的视网膜所启动的。不当的照光,会对生理时钟,产生不良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有提高某些癌症罹患的风险。国际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t for Researc honCancer)的结论是,褪黑激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然而,夜间照明却会严重抑制它的分泌。夜光抑制褪黑激素的程度,跟照光时间的长短、照光的强度及所照光线的波长,均有显著关系。Loc Kley等人指出,在照光总量相同的条件下,低照度但长时间的照射如持续6.5小时,会比高照度但照射时间短者,如1.5小时,对褪黑激素的抑制更显著。Brainard等人指出,照射的光量越多,对褪黑激素会有越强的抑制;Hanifin等人指出,照射光源的波长越短,也就是光线的能量越高,对褪黑激素的抑制越严重。T hapan等人亦发现,随着照光的波长从548nm的绿光,逐渐降低为456nm的蓝光,褪黑激素分泌受到抑制的程度,升高十倍;当波长继续减为424nm的泛紫光或靛光时,抑制效果继续上升,并未因人眼对趋近紫外线的光感受度降低而减少,因此除蓝光不适宜入夜照明使用之外,深蓝与紫光,更是不宜。从光源对生理影响的角度观之,Koza Ki等人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他们直接采用一般照明灯具进行人体实验,而非理论研究用的单色光。结果指出,若使用色温5000K的冷白萤光灯,在半夜照射1.5小时200勒克斯(Lux)的光,将抑制78%褪黑激素的分泌;若是使用色温3000K暖白的萤光灯,则抑制约50%;色温减至2300K时,仅会抑18%;若是再将色温降至2000K以下,预期会有更少的抑制影响;换言之,安全的夜用光源,其色温应该是2300K以下。所以,研究出更好的低色温光源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尤其是夜间光源,这也涉及到对光谱的调节。第三,如何解决OLED器件发光光谱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的难题。
OLED白光照明器件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光材料。不同发光材料的寿命不同,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同电压下,不同材料的亮度比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白光器件发光光谱的变化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六色互混、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六色互混的、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本发明的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依次叠置的衬底、阳极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层;所述的发光层为:先由六种颜色的条状发光薄膜并行排列成一个组合,该组合再循环排列而成发光层,组合中六种颜色排列次序任意,所述的六种颜色是指发光峰峰值在400nm到800nm的波长范围内的任意六种不同颜色。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阴极层采用分离的条状薄膜结构,每一个单独的条状薄膜对应发光层中的一条发光薄膜。
更优选的,阴极层中,将对应着发光峰波长最短和发光峰波长第二短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记为A点;将对应着发光峰波长第三长和发光峰波长第四长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记为B点;将对应着发光峰波长第一长和发光峰波长第二长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记为C点;分别通过控制A、B、C点的电势来控制阴极层各条状薄膜相对于阳极的电势差。
当在阳极与由A控制的阴极之间施加电压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就会发出短波长的蓝光;当在阳极与由B控制的阴极之间施加电压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就会发出绿光;当在阳极与由C控制的阴极之间施加电压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就会发出红光;当在阳极与A、B、C控制的所有阴极之间施加电压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就会发出白光;分别调节阳极与A、B、C控制的阴极之间的电压比例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出的白光的光谱就会变化;可根据具体的场景需求分别调节阳极与A、B、C控制的阴极之间的电压,从而得到所需的白光发射,比如得到具有高亮度、高效率、高显色指数的白光或则高亮度、高效率、低色温的白光。
优选的,在所述的空穴传输层和发光层之间还设有激子阻挡兼电子阻挡层,在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之间还设有激子阻挡兼空穴阻挡层;所述的激子阻挡兼电子阻挡层采用具有高三线态能级和浅LUMO能级的有机材料,即三线态能级高于发光材料三线态能级、且LUMO能级浅于或等于发光层各材料LUMO能级的有机材料;所述的激子阻挡兼电子阻挡层7采用具有高三线态能级和深HOMO能级的有机材料,即三线态能级高于发光材料三线态能级、且HOMO能级深于或等于发光层各材料HOMO能级的有机材料。
优选的,所述的阳极层可以是铟锡氧化物(ITO)、金属银(Ag)、镍(Ni)、钯(Pd)、铜(Cu)、金(Au)、铂(Pt)或钐(Sm)中的任何一种。
优选的,所述的空穴注入层可采用五氧化二钒(V2O5)、三氧化钼(MoO3)、三氧化钨(WO3)、HAT-CN中的任何一种。
优选的,所述的空穴传输层可采用具有失电子能力的有机小分子或具有失电子能力的有机聚合物,所述的电子传输层采用具有得电子能力的有机材料。
优选的,所述的电子注入层可以采用氟化锂(LiF)、碳酸锂(Li2CO3)、碳酸铯(Cs2CO3)、Liq中的任何一种。
优选的,所述的阴极层采用金属铝。
优选的,所述的发光层中的六种条状发光薄膜可选自:由一种有机材料形成的纯膜、由两种有机材料以任意比混合形成的薄膜或由两种以上有机材料以任意比混合形成的薄膜;六种条状发光薄膜中的任何一种中的发光材料都可以使用传统荧光材料、磷光材料或TADF材料中的任何一种。
其中空穴传输层和激子阻挡兼电子阻挡层既可以是相同材料的薄膜也可以是不同材料的薄膜。激子阻挡兼空穴阻挡层和电子传输层既可以是相同材料的薄膜也可以是不同材料的薄膜。
上述的基于六色互混的、光谱可调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先将衬底清洗,吹干后用氧等离子体处理2-5分钟后,把它转移到真空镀膜系统中,待真空度达到1-5×10-5帕时,依次将阳极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激子阻挡兼空穴阻挡层、发光层、激子阻挡兼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层蒸镀在衬底上。其中两个电极相互重合处形成器件的发光区,控制阴极层的厚度为100-500纳米,空穴注入层的厚度为0.1-20纳米,空穴传输层、激子阻挡兼空穴阻挡层、发光层、激子阻挡兼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的总厚度为50-500纳米,电子注入层的厚度为0.1-5纳米,空穴传输层、激子阻挡兼空穴阻挡层、发光层、激子阻挡兼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中材料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001-0.5纳米每秒,阴极层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5-5纳米每秒。有机混合材料薄膜由不同有机材料在不同的蒸发源中同时蒸镀。
本发明的优点之一是发光层采用并联结构,避免了不同发光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同发光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每种颜色的发光薄膜在发光材料体系的选择上的限制减少,最终大大提高了器件效率。
本发明的优点之二是通过电路的设计,可以分别调控红光、绿光、蓝光的发光亮度,从而可以实现不同的白光光谱:通过调节,既可以为了有好的显色性而实现与太阳光在可见光波段相同的光谱,又可以为了减少蓝光的危害而调节成低色温的暖光谱。
本发明的优点之三是解决了传统串联式白光器件随着时间推移光谱发生变化的难题。本发明的基于六色互混的、光谱可调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使用任意长的时间之后,都可以通过分别调节A、B、C控制的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的工作电压来得到需要实现的白光光谱。
本发明的优点之四是可以将TADF材料引入到器件的应用当中,TADF材料具有高效率,大半峰宽的特点,有利于实现高的显示指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1.衬底,2.阳极层,3.空穴注入层,4.空穴传输层,5.激子阻挡兼电子阻挡层,6.发光层,7.激子阻挡兼空穴阻挡层,8.电子传输层,9.电子注入层,10.极层。
图2是发光层的结构示意图。发光层由六种颜色的条状发光薄膜并行排列成一个组合,图中分别标示为1-6,该组合再循环排列而成。组合中六种颜色可以是任意一种排列次序。
图3是阴极层的结构示意图。阴极层采用分离的条状薄膜结构,每一个单独的条状薄膜对应发光层中的一个发光薄膜。
图4是本发明器件阴极的电路图。
图5是当给A、B、C施加相对于阳极相同的电势时,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实施例1的电压-电流密度-亮度特性曲线,器件亮度随着电流密度和电压的升高而升高,器件的起亮电压为2.6伏,在电压为7.2伏,电流密度为104.6毫安每平方厘米(mA/cm2)时器件的最大亮度为48007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
图6是当给A、B、C施加相对于阳极相同的电势时,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实施例1的亮度-电流效率特性曲线。器件的最高电流效率为87.8坎德拉每安培(cd/A)。
图7是当给A对应的发光器件施加4.5V的电压、给B对应的发光器件施加3.4V的电压、给C对应的发光器件施加4V的电压时,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实施例1中的发光光谱曲线。该光谱的显色指数接近100。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先将ITO清洗,氮气吹干,用氧等离子体处理2分钟。在真空度为1-5×10-5帕的镀膜系统中,在处理好的ITO电极上依次蒸镀8纳米厚的MoO3、80纳米厚的TAPC空穴传输层、20纳米厚的由六种发光薄膜形成的发光层、40纳米的PPT电子传输层;和1纳米的LiF界面层,最后在LiF上蒸镀分立的厚度200纳米的金属Al电极;
所述的发光层中构成循环单元的组合如下:DSA-Ph以重量比0.5%掺杂的MADN、BCZ-TRZ以重量比为20%的浓度掺杂的PPT、Ir(ppy)3以重量比6%掺杂的Bepp2、PO-01以重量比6%掺杂的Bepp2、Ir(fbi)(acac)以重量比6%掺杂的Bepp2、Ir(bt)2以重量比6%掺杂的Bepp2、
MoO3、TAPC、MADN、Bepp2和PPT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2纳米每秒,DSA-Ph、BCZ-TRZ、Ir(ppy)3、Ir(fbi)(acac)、Ir(bt)2和PO-01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002纳米每秒到0.2纳米每秒之间,LiF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05纳米每秒,电极的蒸发速率控制在1纳米每秒。
将对应着发光峰波长最短和发光峰波长第二短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并由A控制它们相对于阳极的电势差;将对应着发光峰波长第三长和发光峰波长第四长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并由B控制它们相对于阳极的电势差;将对应着发光峰波长第一长和发光峰波长第二长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并由C控制它们相对于阳极的电势差,具体为:将发光材料为DSA-Ph对应的阴极薄膜与发光材料为BCZ-TRZ对应的阴极薄膜连接在一起,将发光材料分别为Ir(ppy)3、Ir(fbi)(acac)对应的两种阴极薄膜连接在一起;将发光材料分别为Ir(bt)2和PO-01对应的阴极薄膜连接在一起。
图5给出了当给A、B、C施加相对于阳极相同的电势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压-电流密度-亮度特性曲线。器件亮度随着电流密度和电压的升高而升高,器件的起亮电压为2.6伏,在电压为7.2伏,电流密度为104.6毫安每平方厘米(mA/cm2)时器件的最大亮度为48007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
图6给出了当给A、B、C施加相对于阳极相同的电势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电流效率特性曲线。器件的最高电流效率为87.8坎德拉每安培(cd/A)。
图7给出了当给A对应的发光器件施加4.5V的电压、给B对应的发光器件施加3.4V的电压、给C对应的发光器件施加4V的电压时,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实施例1中的发光光谱曲线。
实施例2
先将ITO清洗,氮气吹干,用氧等离子体处理2分钟。在真空度为1-5×10-5帕的镀膜系统中,在处理好的ITO电极上依次蒸镀8纳米厚的MoO3、80纳米厚的TAPC空穴传输层、20纳米厚的由六种发光薄膜形成的发光层、40纳米的PPT电子传输层;和1纳米的LiF界面层,最后在LiF上蒸镀分立的厚度200纳米的金属Al电极;
所述的发光层中构成循环单元的组合如下:DSA-Ph以重量比0.5%掺杂的MADN、TCZ-TRZ以重量比为20%的浓度掺杂的PPT、Ir(ppy)3以重量比6%掺杂的Bepp2、PO-01以重量比6%掺杂的Bepp2、DCJTB以重量比1%掺杂的Bepp2、Ir(piq)3以重量比6%掺杂的Bepp2
MoO3、TAPC、MADN、Bepp2和PPT蒸发速率控制在0.2纳米每秒,DSA-Ph、TCZ-TRZ、Ir(ppy)3、PO-01、DCJTB和Ir(piq)3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002纳米每秒到0.2纳米每秒之间,LiF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05纳米每秒,电极的蒸发速率控制在1纳米每秒。
将分别对应着发光材料为DSA-Ph、TCZ-TRZ的两种阴极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并由A控制它们相对于阳极的电势差;将分别对应着发光材料为Ir(ppy)3PO-01的两种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并由B控制它们相对于阳极的电势差;将分别对应着发光材料为DCJTB和Ir(piq)3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并由C控制它们相对于阳极的电势差。
实施例3
先将ITO清洗,氮气吹干,用氧等离子体处理2分钟。在真空度为1-5×10-5帕的镀膜系统中,在处理好的ITO电极上依次蒸镀8纳米厚的MoO3、80纳米厚的TAPC空穴传输层、20纳米厚的由六种发光薄膜形成的发光层、40纳米的PPT电子传输层;和1纳米的LiF界面层,最后在LiF上蒸镀分立的厚度200纳米的金属Al电极;
所述的发光层中构成循环单元的组合如下:DMAC-DPS以重量比30%掺杂的PPT、YDCZ-TRZ以重量比为20%的浓度掺杂的PPT、Ir(ppy)3以重量比6%掺杂的Bepp2、PO-01以重量比6%掺杂的Bepp2、DCJTB以重量比1%掺杂的Bepp2、Ir(piq)3以重量比6%掺杂的Bepp2
MoO3、TAPC、MADN、Bepp2和PPT蒸发速率控制在0.2纳米每秒,DMAC-DPS、YDCZ-TRZ、Ir(ppy)3、PO-01、DCJTB和Ir(piq)3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002纳米每秒到0.2纳米每秒之间,LiF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05纳米每秒,电极的蒸发速率控制在1纳米每秒。
将分别对应着发光材料为DMAC-DPS、YDCZ-TRZ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并由A控制它们相对于阳极的电势差;将分别对应着发光材料为Ir(ppy)3、PO-01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并由B控制它们相对于阳极的电势差;将分别对应着发光材料为DCJTB和Ir(piq)3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并由C控制它们相对于阳极的电势差。
实施例4
先将ITO清洗,氮气吹干,用氧等离子体处理2分钟。在真空度为1-5×10-5帕的镀膜系统中,在处理好的ITO电极上依次蒸镀8纳米厚的MoO3、80纳米厚的TAPC空穴传输层、20纳米厚的由六种发光薄膜形成的发光层、40纳米的PPT电子传输层;和1纳米的LiF界面层,最后在LiF上蒸镀分立的厚度200纳米的金属Al电极;
所述的发光层中构成循环单元的组合如下:DMAC-DPS以重量比30%掺杂的PPT、BBCZ-TRZ以重量比为20%的浓度掺杂的PPT、4CZIPN以重量比20%掺杂的PPT、Ir(bt)2以重量比6%掺杂的Bepp2、DCJTB以重量比1%掺杂的Bepp2、Ir(piq)3以重量比6%掺杂的Bepp2
MoO3、TAPC、MADN、Bepp2和PPT蒸发速率控制在0.2纳米每秒,DMAC-DPS、BBCZ-TRZ、4CZIPN、Ir(bt)2、DCJTB和Ir(piq)3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002纳米每秒到0.2纳米每秒之间,LiF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05纳米每秒,电极的蒸发速率控制在1纳米每秒。
将分别对应着发光材料为DMAC-DPS、BBCZ-TRZ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并由A控制它们相对于阳极的电势差;将分别对应着发光材料为4CZIPN、Ir(bt)2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并由B控制它们相对于阳极的电势差;将分别对应着发光材料为DCJTB和Ir(piq)3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并由C控制它们相对于阳极的电势差。
实施例5
先将ITO清洗,氮气吹干,用氧等离子体处理2分钟。在真空度为1-5×10-5帕的镀膜系统中,在处理好的ITO电极上依次蒸镀8纳米厚的MoO3、80纳米厚的TAPC空穴传输层、20纳米厚的由六种发光薄膜形成的发光层、40纳米的PPT电子传输层;和1纳米的LiF界面层,最后在LiF上蒸镀分立的厚度200纳米的金属Al电极;
所述的发光层中构成循环单元的组合如下:FIRPIC以重量比20%掺杂的PPT、BBCZ-TRZ以重量比为20%的浓度掺杂的PPT、4CZIPN以重量比20%掺杂的PPT、Ir(bt)2以重量比6%掺杂的Bepp2、DCJTB以重量比1%掺杂的Bepp2、Ir(piq)3以重量比6%掺杂的Bepp2
MoO3、TAPC、MADN、Bepp2和PPT蒸发速率控制在0.2纳米每秒,FIRPIC、BBCZ-TRZ、4CZIPN、Ir(bt)2、DCJTB和Ir(piq)3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002纳米每秒到0.2纳米每秒之间,LiF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05纳米每秒,电极的蒸发速率控制在1纳米每秒。
将分别对应着发光材料为FIRPIC、BBCZ-TRZ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并由A控制它们相对于阳极的电势差;将分别对应着发光材料为4CZIPN、Ir(bt)2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并由B控制它们相对于阳极的电势差;将分别对应着发光材料为DCJTB和Ir(piq)3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并由C控制它们相对于阳极的电势差。

Claims (10)

1.一种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叠置的衬底(1)、阳极层(2)、空穴注入层(3)、空穴传输层(4)、激子阻挡兼电子阻挡层(5)、发光层(6)、激子阻挡兼空穴阻挡层(7)、电子传输层(8)、电子注入层(9)和阴极层(10);所述的发光层(6)为:先由六种颜色的条状发光薄膜并行排列成一个组合,该组合再循环并行排列而成发光层,组合中六种颜色排列次序任意,所述的六种颜色是指发光峰峰值在400nm到800nm的波长范围内的任意六种不同颜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阴极层(10)采用分离的条状薄膜结构,每一个单独的条状薄膜对应发光层(6)中的一条发光薄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阴极层(10)中,将对应着发光峰波长最短和发光峰波长第二短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记为A点;将对应着发光峰波长第三长和发光峰波长第四长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记为B点;将对应着发光峰波长第一长和发光峰波长第二长的两种发光薄膜的所有阴极薄膜用导电材料连接在一起记为C点;分别通过控制A、B、C点电势控制阴极层各条状薄膜相对于阳极的电势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空穴传输层(4)和发光层(6)之间还设有激子阻挡兼电子阻挡层(5),在发光层(6)和电子传输层(8)之间还设有激子阻挡兼空穴阻挡层(7);所述的激子阻挡兼电子阻挡层(5)采用具有高三线态能级和浅LUMO能级的有机材料;所述的激子阻挡兼电子阻挡层(7)采用具有高三线态能级和深HOMO能级的有机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阳极层(2)是铟锡氧化物(ITO)、金属银(Ag)、镍(Ni)、钯(Pd)、铜(Cu)、金(Au)、铂(Pt)或钐(Sm)中的任何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穴注入层(3)可采用五氧化二钒(V2O5)、三氧化钼(MoO3)、三氧化钨(WO3)、HAT-CN中的任何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穴传输层(4)采用具有失电子能力的有机小分子或具有失电子能力的有机聚合物,所述的电子传输层(8)采用具有得电子能力的有机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子注入层(9)采用氟化锂(LiF)、碳酸锂(Li2CO3)、碳酸铯(Cs2CO3)、Liq中的任何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阴极层(10)采用金属铝。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光层(6)中的六种条状发光薄膜可选自:一种有机材料形成的纯膜、两种有机材料以任意比混合形成的薄膜或两种以上有机材料以任意比混合形成的薄膜;六种条状发光薄膜中的任何一种中的发光材料可以使用传统荧光材料、磷光材料或TADF材料中的任何一种。
CN201810141033.6A 2018-02-11 2018-02-11 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84479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41033.6A CN108447997B (zh) 2018-02-11 2018-02-11 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41033.6A CN108447997B (zh) 2018-02-11 2018-02-11 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47997A true CN108447997A (zh) 2018-08-24
CN108447997B CN108447997B (zh) 2020-02-21

Family

ID=63192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41033.6A Active CN108447997B (zh) 2018-02-11 2018-02-11 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4799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48678A (zh) * 2019-12-10 2020-04-21 江苏壹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色温可调的电致发光器件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7290A (zh) * 2011-09-28 2012-05-02 昆山维信诺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用蓝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17222A (zh) * 2014-11-27 2015-05-1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 一种用于植物光照的oled平板光源
CN104617232A (zh) * 2015-01-05 2015-05-13 信利(惠州)智能显示有限公司 一种oled器件制造方法及oled器件
CN105605433A (zh) * 2015-12-31 2016-05-25 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灯亮度可控的oled照明源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7290A (zh) * 2011-09-28 2012-05-02 昆山维信诺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用蓝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17222A (zh) * 2014-11-27 2015-05-1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 一种用于植物光照的oled平板光源
CN104617232A (zh) * 2015-01-05 2015-05-13 信利(惠州)智能显示有限公司 一种oled器件制造方法及oled器件
CN105605433A (zh) * 2015-12-31 2016-05-25 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灯亮度可控的oled照明源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48678A (zh) * 2019-12-10 2020-04-21 江苏壹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色温可调的电致发光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47997B (zh) 2020-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6550B (zh) 一种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68707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CN102281660B (zh) 白光电致发光元件
CN100459216C (zh) 一种具有多发光层的有机电致白光器件
CN106664768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照明装置
CN103346265A (zh) 一种发光器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6784358A (zh) 一种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6972111A (zh) 有机发光器件和显示装置
CN105322099B (zh) 一种全荧光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49109A (zh) 模拟太阳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76673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照明装置
CN103219471A (zh) 基于半透明复合阴极的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46164B (zh) 一种颜色可调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86271B (zh) 一种荧光/磷光混合白光oled
CN107195793A (zh) 一种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相应的显示面板
CN102208552A (zh) 一种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92256A (zh) 一种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7452887A (zh) 一种荧光/磷光混合白光oled器件
CN105702872B (zh) 一种亮度均匀的显示屏体及制备方法
US20220278293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array substrate
CN108447997A (zh) 六色互混且光谱可调的并联式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09653A (zh) 一种白光o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46976A (zh) 一种蓝绿光制备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2709483A (zh) 一种单层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7026242B (zh) 一种深蓝光有机铱(ⅲ)配合物oled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