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26264B - 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426264B CN108426264B CN201810455912.6A CN201810455912A CN108426264B CN 108426264 B CN108426264 B CN 108426264B CN 201810455912 A CN201810455912 A CN 201810455912A CN 108426264 B CN108426264 B CN 10842626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ue gas
- waste liquid
- absorption
- heat
- heat exchan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2195 synerg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9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5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5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4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3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3009 desulfur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6477 desulfu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23556 desulfur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717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194 climb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99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55 saturated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17 fum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02 gyps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40 gyps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MXWHMTNPTTVWDM-NXOFHUPFSA-N mitoguazone Chemical compound NC(N)=N\N=C(/C)\C=N\N=C(N)N MXWHMTNPTTVWDM-NXOFHUPF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5 non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66 salt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1 waste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J—REMOVAL OR TREATMENT OF COMBUSTION PRODUCTS OR COMBUSTION RESIDUES; FLUES
- F23J15/00—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 F23J15/02—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of purifiers, e.g. for removing noxious material
- F23J15/04—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of purifiers, e.g. for removing noxious material using washing flui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J—REMOVAL OR TREATMENT OF COMBUSTION PRODUCTS OR COMBUSTION RESIDUES; FLUES
- F23J15/00—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 F23J15/06—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of cool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0—Technologies for a more efficient combustion or heat us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该装置首先利用吸收装置来大幅度降低净烟气的含水率,蒸汽在被吸收液吸收过程中由于相变释放潜热,使得净烟气的干度和温度得以提高,可同时达到消除有色烟羽、深度提水、降低净烟气的含尘量和回收净烟气中水蒸汽低品质潜热的效果;接着在吸收装置中吸收水蒸气后的吸收液变成废液,废液被送往再生装置中,通过与原烟气换热再生变为吸收液,再被输送至吸收装置中,再生过程利用了原烟气的余热,避免再生使用电厂蒸汽,可有效降低蒸汽用量;最终通过上述手段深度回收并利用了原烟气的显热和净烟气水蒸汽的潜热,避免现有技术烟气降温冷凝需要大量冷源,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回收火力发电厂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或回收其他领域中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为积极响应《上海市燃煤电厂石膏雨和有色烟羽测试技术要求(试行)》、浙江《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稿)、天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以及河北唐山,张家口,邯郸等地消除有色烟羽规范。各种回收烟气余热的技术路线被开发出来,常见的技术路线是在脱硫塔后布置烟道烟气冷凝器、喷淋塔或在浆液循环浆液管上增加浆液冷却器使得脱硫塔出口烟气降温析出水分,再利用MGGH系统用原烟气余热加热脱水后的净烟气。
上述烟气冷凝或烟气冷凝再生技术路线,均无法深度利用原烟气的显热和净烟气中水蒸汽的大量潜热。同时,上述技术为了使烟气降温脱水,需用外界冷媒带走烟气冷凝潜热,之后又用原烟气显热加热净烟气以提升不饱和度和爬升能力,这种方式对能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同时烟气冷凝释放潜热,而带走这部分潜热需要大量的冷却循环水,该冷源是目前每种技术路线都需要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规定脱硫塔出口烟温和含湿量的地区,不但冬季需要冷凝,甚至夏季也需要烟气冷凝,而电厂夏季时凉水塔往往是满负荷运行,无法提供有效冷源,若新建凉水塔,则需增加几千万的投资,同时蒸发掉凉水塔的水分换回烟气中的废水,起不到节水效果。若新建机力通风冷却塔,则建设费用极高,对电厂无法承受。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回收烟气余热的技术路线存在无法深度利用原烟气的显热和净烟气中水蒸汽的大量潜热,同时能源和水资源浪费、投资成本大,消除有色烟羽只有投资没有收益的缺陷,从而提出了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
为此,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除尘装置、脱硫装置和吸收装置,还包括,
再生装置,设置于所述除尘装置与所述脱硫装置之间,或沿烟气流通方向,设置于所述除尘装置之前并与其连通;
所述再生装置包括相对设置其上的废液进口和吸收液出口,所述废液进口与所述吸收装置的下部连通,所述吸收液出口与所述吸收装置的中上部连通,以使在所述吸收装置产生的废液进入所述再生装置,并与进入所述再生装置中的烟气进行间接换热,使废液再生。
进一步地,所述再生装置包括第一壳体、设置于其上部的所述废液进口及设置于其下部的所述吸收液出口;
若干废液换热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与所述废液进口和所述吸收液出口连通;
若干烟气换热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与所述废液换热通道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侧壁上,且均与所述烟气换热通道连通,以使烟气从所述烟气进口进入所述烟气换热通道内并与废液间接换热,而后从所述烟气出口出来;
蒸汽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顶端,且与所述废液换热通道连通,以将从废液中挥发出来的蒸汽引出。
进一步地,还包括液体均布器,包括若干导流管和沿所述导流管长度方向在其上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一喷嘴,所述导流管位于所述废液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一壳体顶端间的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喷嘴朝向所述废液换热通道,以向其内喷射废液。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的顶端为锥形顶端,沿从所述第一壳体底端至顶端的方向上,所述锥形顶端的内径逐渐变小,所述蒸汽出口设置于所述锥形顶端的锥顶;
所述第一壳体的底端为锥形底端,沿从所述第一壳体顶端至底端的方向上,所述锥形底端的内径逐渐变小,所述吸收液出口设置于所述锥形底端的锥底。
进一步地,所述废液换热通道与所述烟气换热通道均为竖向通道;
所述烟气换热通道的宽度与所述废液换热通道的宽度之比为(1-10):(1-5)。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泵和第一换热器,设置所述吸收液出口与所述吸收装置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泵将吸收液从所述吸收液出口引出并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后进入所述吸收装置内;
第二泵,设置于所述吸收装置与所述废液进口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二泵将废液从所述吸收装置引出并进入所述废液进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泵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以将废液与吸收液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换热;
在所述第二泵与所述吸收装置之间或所述第二泵与所述再生装置间设置第二换热器,以通过所述第二泵将废液从所述吸收装置引出并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后进入所述废液进口。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换热器,分别与所述蒸汽出口和第二换热器连接,以使与废液在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后的热网来水或低加凝结水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中,并与从所述蒸汽出口出来的蒸汽在所述第三换热器进行换热。
进一步地,所述吸收装置包括第二壳体;
喷淋装置,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中上部设置于其内,所述喷淋装置一端与所述吸收液出口连通,相对端设置第二喷嘴,以通过所述第二喷嘴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中下部喷淋吸收液,并使吸收液与来自脱硫装置的净烟气逆向对流。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首先利用吸收装置来大幅度降低净烟气的含水率,蒸汽在被吸收液吸收过程中由于相变释放潜热,使得净烟气的干度和温度得以提高,可同时达到消除有色烟羽、深度提水、降低净烟气的含尘量和回收净烟气中水蒸汽低品质潜热的效果;接着在吸收装置中吸收水蒸气后的吸收液变成废液,废液被送往再生装置中,通过与原烟气换热再生变为吸收液,再被输送至吸收装置中,再生过程利用了原烟气的余热,避免再生使用电厂蒸汽,可有效降低蒸汽用量;最终通过上述手段深度回收并利用了原烟气的显热和净烟气水蒸汽的潜热,避免现有技术烟气降温冷凝需要大量冷源,大大节约了水资源。同时回收了净烟气中水分,降低系统运行费用,解决了燃煤电厂或其他行业消除有色烟羽、深度提水系统只投入没有收益的问题,达到高效节能减排等环保效果,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2、本发明提供的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在脱硫装置入口与除尘装置之间布置再生装置,利用脱硫装置入口原烟气余热作为再生热源,既可以起到再生作用,同时降低脱硫装置入口烟气温度,从而减少脱硫装置蒸发补水;在除尘装置与SCR反应器出口烟道之间布置再生装置可起到低温省煤器作用,进入除尘装置的烟气体积流量减少,烟尘浓度增大,比电阻减小,提升了除尘装置的除尘效率和减小除尘装置设备投资;再者,再生装置一般布置在除尘装置入口烟道或脱硫装置入口烟道,无需新建地面,可节约建设用地。
3、本发明提供的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不仅可以将原烟气显热用于加热热网水或低加凝结水,还可以同时回收烟气中水蒸汽大量潜热,深度回收烟气余热,由于回收潜热过程中烟气温度同时升高,可同时降低烟气含水率和提高烟气温度,达到回收潜热协同消除有色烟羽和降低烟气含尘量作用。该装置通过深度提水从而回收节约水资源,由于系统设备简单,与目前相关技术相比可降低系统运行压降约三分之一,节省运行费用,具有很好的环保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再生装置的正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再生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再生装置沿A-A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液体均布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除尘装置;2-再生装置;2-0-第一壳体;2-1-废液进口;2-2-吸收液出口;2-3-蒸汽出口;2-4-烟气进口;2-5-烟气出口;2-6-导流管;2-6-1-主导流管;2-6-2-支导流管;2-7-第一喷嘴;2-8-锥形顶端;2-9-锥形底端;2-10-烟气换热通道;2-11-废液换热通道;3-脱硫装置;4-吸收装置;4-1-废液出口;4-2-吸收液进口;4-3-喷淋装置;5-烟囱;6-第一换热器;7-第二换热器;8-第三换热器;9-第一泵;10-第二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除尘装置1、脱硫装置3和吸收装置4,如除尘装置1可为电除尘器,脱硫装置3可为脱硫塔,还包括再生装置2,设置于除尘装置1与脱硫装置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吸收装置4包括第二壳体及喷淋装置4-3,该喷淋装置4-3靠近第二壳体的中上部设置于其内,喷淋装置4-3一端与吸收液出口连通,相对端设置第二喷嘴,以通过第二喷嘴向第二壳体的中下部喷淋吸收液(即浓吸收液),如吸收液可为盐溶液,并使吸收液与来自脱硫装置3的净烟气逆向对流;具体地,第二壳体的中上部设置吸收液进口4-2,吸收液进口4-2与吸收液出口2-2连通,第二壳体的下部设置废液出口4-1,废液出口4-1与废液进口2-1连通,在吸收液进口4-2与废液出口4-1间的第二壳体上设置烟气进口,该烟气进口与脱硫装置3的烟气出口连通,脱硫装置3的烟气出口设置于脱硫装置3的中上部,优选为上部,更优选为顶部;
再生装置2包括相对设置其上的废液进口2-1和吸收液出口2-2,废液进口2-1与吸收装置4的下部连通,吸收液出口2-2与吸收装置4的中上部连通,优选地,吸收液出口2-2与吸收装置4的连接处低于吸收装置4的出口烟道,以使在吸收装置4产生的废液进入再生装置2,并与进入再生装置2中的烟气进行间接换热,使废液(也即为稀吸收液)再生;具体地,再生装置2的烟气出口2-5与脱硫装置3的下部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4和5所示,再生装置2包括第一壳体2-0、设置于其上部的废液进口2-1及设置于其下部的吸收液出口2-2;若干废液换热通道2-11,设置于第一壳体2-0内,且与废液进口2-1和吸收液出口2-2连通;若干烟气换热通道2-10,设置于第一壳体2-0内,且与废液换热通道2-11间隔设置;具体地,废液换热通道2-11为18个,烟气换热通道2-10为17个,废液换热通道2-11与烟气换热通道2-10均为竖向通道,这样能有效保证换热效果,充分回收原烟气中的显热。
更具体地,烟气换热通道2-10和废液换热通道2-11的构建可通过在第一壳体2-0内竖直间隔设置若干竖直截面为矩形的矩形管道,矩形管道内腔即为烟气换热通道2-10,相邻矩形管道间的间隙即为废液换热通道2-11;或者,在第一壳体2-0内竖直间隔设置若干竖向换热板,以组成竖向板式换热组,并依次在相邻两竖向换热板顶端交替设置上封板,设置上封板的两相邻两竖向换热板间形成烟气换热通道2-10,未设置上封板的两相邻两竖向换热板间形成废液换热通道2-11,这样就交替形成了烟气换热通道2-10和废液换热通道2-11。
上述装置中,首先利用吸收装置4来大幅度降低净烟气的含水率,蒸汽在被吸收液吸收过程中由于相变释放潜热,使得净烟气的干度和温度得以提高,可同时达到消除有色烟羽、深度提水、降低净烟气的含尘量和回收净烟气中水蒸汽低品质潜热的效果;接着在吸收装置4内吸收水蒸汽后的吸收液变成废液,被送往再生装置2中,通过与原烟气换热再生变为吸收液,再被输送至吸收装置4中,再生过程利用了原烟气的余热,避免再生使用电厂蒸汽,可有效降低蒸汽用量;最终通过上述手段深度回收并利用了原烟气的显热和净烟气水蒸汽的潜热,避免现有技术烟气降温冷凝需要大量冷源,大大节约了水资源。同时回收了净烟气中水分,降低系统运行费用,解决了燃煤电厂或其他行业消除有色烟羽、深度提水系统只有投入没有收益的问题,达到高效节能减排等环保效果,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经过吸收后的净烟气进入烟囱5中,并从烟囱5中爬升,外排至外界。
在脱硫装置3入口与除尘装置1之间布置再生装置2,利用脱硫装置3入口原烟气余热作为再生热源,既可以起到再生作用,同时降低脱硫装置3入口烟气温度,从而减少脱硫装置3蒸发补水。
进一步地,为了向再生装置2中通入烟气和引出烟气,同时回收蒸汽,还包括烟气进口2-4和烟气出口2-5,相对设置于第一壳体2-0侧壁上,且均与烟气换热通道2-10连通,以使烟气从烟气进口2-4进入烟气换热通道2-10内并与废液间接换热,而后从烟气出口2-5出来;蒸汽出口2-3,设置于第一壳体2-0顶端,且与废液换热通道2-11连通,以将从废液中挥发出来的蒸汽引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换热效果,充分回收原烟气中的显热,并将废液充分再生,还包括液体均布器,包括若干导流管2-6和沿导流管2-6长度方向在其上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一喷嘴2-7,导流管2-6位于废液换热通道2-11与第一壳体2-0顶端间的第一壳体2-0内,第一喷嘴2-7朝向废液换热通道2-11,以向其内喷射废液,废液随后流入废液换热通道2-11内,在竖直壁面形成一定厚度液膜并与烟气间壁式换热;具体地,如图6所示,导流管2-6由主导流管2-6-1和若干支导流管2-6-2组成,主导流管2-6-1与废液进口2-1连通,支导流管2-6-2与主导流管2-6-1垂直且与其连通,支导流管2-6-2的排布方向与废液换热通道2-11一致,支导流管2-6-2与废液换热通道2-11一一对应,第一喷嘴2-7间隔设置于支导流管2-6-2上,这样设置,废液从废液进口2-1进入主导流管2-6-1内,并通过主导流管2-6-1再将废液分配至支导流管2-6-2中,最后通过支导流管2-6-2上的第一喷嘴2-7将废液喷洒至废液换热通道2-11上,并在其通道内壁上形成液膜,与烟气间接换热。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在上述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为了便于快速收集蒸汽和吸收液,如3和4所示,第一壳体2-0的顶端为锥形顶端2-8,沿从第一壳体2-0底端至顶端的方向上,锥形顶端2-8的内径逐渐变小,蒸汽出口2-3设置于锥形顶端2-8的锥顶;第一壳体2-0的底端为锥形底端2-9,沿从第一壳体2-0顶端至底端的方向上,锥形底端2-9的内径逐渐变小,吸收液出口2-2设置于锥形底端2-9的锥底;
为了使废液在废液换热通道2-11的内壁上形成液膜,并能与烟气换热通道2-10中的原烟气充分换热,烟气换热通道2-10的宽度与废液换热通道2-1的宽度之比为(1-10):(1-5)。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在上述实施例1、2或3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一泵9和第一换热器6,设置吸收液出口2-2与吸收装置4之间,以通过第一泵9将吸收液从吸收液出口2-2引出并通过第一换热器6换热后进入吸收装置4内;第二泵10,设置于吸收装置4与废液进口2-1之间,以通过第二泵10将废液从吸收装置4引出并进入废液进口2-1;
进一步地,第二泵10与第一换热器6连接,以将废液与吸收液在第一换热器6内换热;
在第二泵10与吸收装置4之间或第二泵10与再生装置2间设置第二换热器7,以通过第二泵10将废液从吸收装置4引出并通过第二换热器7换热后进入废液进口2-1;具体地,向第二换热器7中通入热网来水或低加凝结水,从而与废液换热;当然在实际运行中,根据工况需求第一换热器6和第二换热器7可并联也可串联,依据再生装置2前烟气所携带热量分流调节。
进一步地,第三换热器8,分别与蒸汽出口2-3和第二换热器7连接,以使与废液在第二换热器7换热后的热网来水或低加凝结水进入第三换热器8中,并与从蒸汽出口2-3出来的蒸汽在第三换热器8进行换热,蒸汽变成冷凝水,换热后的热网来水回热网回水,换热后的低加凝结水回低加系统。
另外,第一换热器6(稀浓溶液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7(热网换热器)可串可并,根据工况需求和热水需求来定;废液(稀吸收液)从吸收装置底部排出分为两路,一路进入第一换热器6(稀浓溶液换热器)与吸收液(浓吸收液)换热,另一路与热网水来水在第二换热器7(热网换热器)进行第一步换热,热网水被加热至50-65℃,稀浓溶液换热器与热网换热器可并联也可串联,根据需要调节或切换,两股流量大小根据具体要求调整。混合之后热网水进入第三换热器8(冷凝换热器)继续换热,两路的流量根据原烟气携带热量再生能力和热网水回水水温需要调整分流。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在上述实施例1、2、3、4或5的基础上,烟气换热通道2-10和废液换热通道2-11间的换热面的相对两面均为平面,或两面均为波纹面,或烟气侧为波纹面,废液侧为平面,当然也包括其他可以增强烟气侧对流换热系数的花纹形状,换热面材质可以是金属或耐磨非金属。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在上述实施例1、2、3、4或5的基础上,作为可变型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再生装置2,沿烟气流通方向,设置于除尘装置1之前并与其连通;具体地,在除尘装置1与SCR反应器出口烟道之间布置再生装置2可起到低温省煤器作用,进入除尘装置1的烟气体积流量减少,烟尘浓度增大,比电阻减小,提升了除尘装置1的除尘效率和减小除尘装置1设备投资;再者,再生装置2一般布置在除尘装置1入口烟道或脱硫装置3入口烟道,无需新建地面,可节约建设用地。
此外,上述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图1所示,在除尘装置(电除尘器)后布置再生装置(再生器),脱硫装置(脱硫塔系统)后布置吸收装置(吸收器),脱硫塔系统不做任何改造,脱硫塔系统包括单塔双循环或双塔双循环系统。烟气通过再生器回收原烟气显热,原烟气依次经过再生器的入口烟道、竖向板式换热组及出口烟道,烟气换热通道与废液换热通道交替布置通过间壁式换热,烟气与废液(稀吸收液)错流换热,烟气温度由170℃左右降至120℃左右,出再生器之后进入脱硫塔,由于原烟气温度降低,可使脱硫塔蒸发水量得到相应降低,节省脱硫塔喷淋水,再生器顶部蒸发出的水蒸汽(温度约为100℃-120℃)在第三换热器(冷凝换热器)加热热网水(有供热需求)或低加凝结水(无供热需求)至70℃-95℃,蒸汽被冷凝为饱和液体或更低温度,由于再生器利用原烟气余热,减少电厂蒸汽损耗,再生器一般布置在电除尘入口烟道或脱硫塔入口烟道,不需要新建地面,可节约建设用地。稀吸收液经过再生器之后比入口稀吸收液浓度提高5%-10%。再生之后的30℃-50℃浓吸收液从再生器底部漏斗收集送往吸收器循环使用,脱硫后的净烟气进入吸收器底部,与吸收器顶部喷淋的吸收液(浓吸收液)逆流直接接触,浓吸收液吸收烟气中的水蒸汽,被吸水蒸汽由气相变为液相,释放潜热,同时使得烟气和溶液温度由50℃左右升高至65℃-80℃,具体温度根据溶液浓度和吸水量有关,吸收塔通过深度回收烟气水蒸汽潜热,经过第二加热器(热网换热器)加热热网水或低加凝结水至40℃-60℃,净烟气温度升至65℃-80℃可有效消除有色烟羽。烟气中蒸汽冷凝析水可起到一定的凝并除尘作用。水蒸汽由气相变为液相释放大量潜热后,烟气和溶液温度升高,可有效提升烟气温度,提升烟气爬升能力,消除烟囱出口有色烟羽。吸收器底部的稀吸收液经过第一换热器6(稀浓溶液换热器)之后进入再生器,稀吸收液随后被送往再生器中蒸发提浓至原浓度。再生器的形状尺寸根据烟道烟气流量和换热效率决定,再生器内部有竖向布置的烟气换热通道和废液(稀吸收液)的流下通道(即废液换热通道)组成,烟气与稀吸收液形成错流,稀吸收液通过再生器上部液体均布器将稀吸收液均匀喷洒在再生器的废液换热通道内部,沿着稀吸收液流道(废液换热通道)形成液膜流下,底部流出的为浓吸收液。浓吸收液由第一泵(浓吸收液泵)送至第一换热器(稀浓热液换热器),随后进入吸收器中。
上述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图2所示,在电除尘器前布置再生器,脱硫塔后布置吸收器,脱硫塔系统不做任何改造,脱硫塔系统包括单台双循环或双塔双循环系统。烟气通过再生器回收原烟气显热,原烟气依次经过再生器的入口烟道、竖向板式换热组及出口烟道,烟气与稀吸收液错流换热,烟气温度由170℃左右降至120℃左右,出再生器之后依次通过电除尘器和脱硫塔,布置在电除尘器前面可起到低温省煤器作用,进入电除尘器的烟气体积流量减少,烟尘浓度增大,比电阻减小,提升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和减小电除尘器设备投资。原烟气温度降低可使脱硫塔蒸发水量得到相应降低,节省脱硫塔喷淋水,再生器顶部蒸发出的水蒸汽在冷凝换热器加热热网水或低加凝结水至70℃-95℃,蒸汽被冷凝为饱和液体或更低温度,稀吸收液经过再生器之后比入口稀吸收液浓度提高5%-10%。脱硫后的净烟气进入吸收器底部,与吸收器顶部喷淋的浓吸收液逆流直接接触,浓吸收液吸收烟气中的水蒸汽,被吸水蒸汽由气相变为液相,释放潜热,使得烟气和溶液温度由50℃左右升至65℃-80℃,具体温度根据溶液浓度和吸水量有关,吸收塔通过深度回收烟气水蒸汽潜热,经过热网换热器加热热网水或低加凝结水至40℃-60℃,净烟气温度升至65℃-80℃可有效消除有色烟羽。再生器的形状尺寸根据烟道烟气流速和换热效率决定,再生器内部有竖向布置的烟气换热通道和稀吸收液的流下通道组成,烟气与稀吸收液形成错流,稀吸收液通过再生器上部液体均布器将稀吸收液均匀喷洒在再生器内部,沿着稀吸收液通道形成液膜流下,底部流出的为浓吸收液。浓吸收液由浓吸收液泵送至稀浓热液换热器,随后进入吸收器中。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8)
1.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除尘装置、脱硫装置和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再生装置,设置于所述除尘装置与所述脱硫装置之间,或沿烟气流通方向,设置于所述除尘装置之前并与其连通;
所述再生装置包括相对设置其上的废液进口和吸收液出口,所述废液进口与所述吸收装置的下部连通,所述吸收液出口与所述吸收装置的中上部连通,以使在所述吸收装置产生的废液进入所述再生装置,并与进入所述再生装置中的烟气进行间接换热,使废液再生;
所述吸收装置包括第二壳体和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中上部设置于其内,所述喷淋装置一端与所述吸收液出口连通,相对端设置第二喷嘴,以通过所述第二喷嘴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中下部喷淋吸收液,并使吸收液与来自脱硫装置的净烟气逆向对流;
所述再生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设置于其上部的所述废液进口及设置于其下部的所述吸收液出口;
若干废液换热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与所述废液进口和所述吸收液出口连通;
若干烟气换热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与所述废液换热通道间隔设置;
蒸汽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顶端,且与所述废液换热通道连通,以将从废液中挥发出来的蒸汽引出;
所述第一壳体内竖直间隔设置若干竖直截面为矩形的矩形管道,所述矩形管道的内腔为所述烟气换热通道,相邻所述矩形管道间的间隙为所述废液换热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侧壁上,且均与所述烟气换热通道连通,以使烟气从所述烟气进口进入所述烟气换热通道内并与废液间接换热,而后从所述烟气出口出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液体均布器,包括若干导流管和沿所述导流管长度方向在其上间隔设置的若干第一喷嘴,所述导流管位于所述废液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一壳体顶端间的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喷嘴朝向所述废液换热通道,以向其内喷射废液。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顶端为锥形顶端,沿从所述第一壳体底端至顶端的方向上,所述锥形顶端的内径逐渐变小,所述蒸汽出口设置于所述锥形顶端的锥顶;
所述第一壳体的底端为锥形底端,沿从所述第一壳体顶端至底端的方向上,所述锥形底端的内径逐渐变小,所述吸收液出口设置于所述锥形底端的锥底。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液换热通道与所述烟气换热通道均为竖向通道;
所述烟气换热通道的宽度与所述废液换热通道的宽度之比为(1-10):(1-5)。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泵和第一换热器,设置所述吸收液出口与所述吸收装置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泵将吸收液从所述吸收液出口引出并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后进入所述吸收装置内;
第二泵,设置于所述吸收装置与所述废液进口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二泵将废液从所述吸收装置引出并进入所述废液进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泵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以将废液与吸收液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换热;
在所述第二泵与所述吸收装置之间或所述第二泵与所述再生装置间设置第二换热器,以通过所述第二泵将废液从所述吸收装置引出并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后进入所述废液进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换热器,分别与所述蒸汽出口和第二换热器连接,以使与废液在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后的热网来水或低加凝结水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中,并与从所述蒸汽出口出来的蒸汽在所述第三换热器进行换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455912.6A CN108426264B (zh) | 2018-05-14 | 2018-05-14 | 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455912.6A CN108426264B (zh) | 2018-05-14 | 2018-05-14 | 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426264A CN108426264A (zh) | 2018-08-21 |
CN108426264B true CN108426264B (zh) | 2024-05-28 |
Family
ID=63162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455912.6A Active CN108426264B (zh) | 2018-05-14 | 2018-05-14 | 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42626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69211B (zh) * | 2018-09-28 | 2024-05-07 | 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消除湿烟羽的装置 |
CN109469918B (zh) * | 2018-12-11 | 2024-01-30 | 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烟道加热再生装置 |
CN111482056B (zh) * | 2019-01-28 | 2024-09-06 | 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单塔双循环节能消白的装置 |
CN109821382B (zh) * | 2019-02-18 | 2024-01-30 | 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单塔脱硫消白的装置 |
CN109838804B (zh) * | 2019-02-21 | 2023-09-26 | 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双再生节能的装置 |
CN114087802B (zh) * | 2021-10-29 | 2023-02-24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一种同时回收高湿烟气中水和潜热的开式热泵系统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22821A (zh) * | 2009-06-10 | 2010-12-22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高湿度烟气中水和潜热同时回收的方法和热泵装置 |
KR20110001738A (ko) * | 2009-06-30 | 2011-01-06 | 한국전력공사 | 발전설비용 산성가스 분리 시스템 |
CN104930539A (zh) * | 2015-06-29 | 2015-09-23 | 山东大学 | 一种燃煤电厂烟气回热系统及节能节水超净排放方法 |
CN205027159U (zh) * | 2015-10-09 | 2016-02-10 | 北京建筑大学 |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
CN106482141A (zh) * | 2016-11-29 | 2017-03-08 | 江苏双良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
CN106500122A (zh) * | 2016-09-08 | 2017-03-15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一种消除燃煤电站烟囱白雾同时回收烟气余热和水的系统和方法 |
CN107238097A (zh) * | 2017-06-26 | 2017-10-10 | 清华大学 | 一种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
CN206905338U (zh) * | 2017-06-21 | 2018-01-19 | 燕山大学 | 一种基于吸收式循环的烟气余热深度回收系统 |
CN208475360U (zh) * | 2018-05-14 | 2019-02-05 | 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 |
-
2018
- 2018-05-14 CN CN201810455912.6A patent/CN10842626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22821A (zh) * | 2009-06-10 | 2010-12-22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高湿度烟气中水和潜热同时回收的方法和热泵装置 |
KR20110001738A (ko) * | 2009-06-30 | 2011-01-06 | 한국전력공사 | 발전설비용 산성가스 분리 시스템 |
CN104930539A (zh) * | 2015-06-29 | 2015-09-23 | 山东大学 | 一种燃煤电厂烟气回热系统及节能节水超净排放方法 |
CN205027159U (zh) * | 2015-10-09 | 2016-02-10 | 北京建筑大学 |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
CN106500122A (zh) * | 2016-09-08 | 2017-03-15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一种消除燃煤电站烟囱白雾同时回收烟气余热和水的系统和方法 |
CN106482141A (zh) * | 2016-11-29 | 2017-03-08 | 江苏双良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
CN206905338U (zh) * | 2017-06-21 | 2018-01-19 | 燕山大学 | 一种基于吸收式循环的烟气余热深度回收系统 |
CN107238097A (zh) * | 2017-06-26 | 2017-10-10 | 清华大学 | 一种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
CN208475360U (zh) * | 2018-05-14 | 2019-02-05 | 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426264A (zh) | 2018-08-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26264B (zh) | 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除尘消除有色烟羽的装置 | |
CN109442449B (zh) | 一种烟气的喷淋处理装置 | |
CN107218618B (zh) | 一种烟气余热综合利用系统及其方法 | |
CN109395882B (zh) | 一种除尘换热消白设备及系统 | |
CN204799047U (zh) | 高效除尘除雾一体化设备及除尘除雾一体化系统 | |
CN109099451B (zh) | 一种烟气节能减排消白五重换热系统 | |
CN108554157A (zh) | 一种无浆池二级循环的单塔洗涤湿法烟气脱硫除尘装置 | |
CN109395540B (zh) | 一种原烟气显热深度利用再生系统 | |
CN108671729A (zh) | 一种用于治理湿法脱硫烟气白色烟羽的装置及方法 | |
CN109569211B (zh) | 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消除湿烟羽的装置 | |
CN109395539B (zh) | 一种喷淋消白的装置 | |
CN103697730A (zh) | 一种高温烟气快速冷却器 | |
CN108800975A (zh) | 一种脱硫烟道口带制冷装置的烟气冷却换热器 | |
CN209714683U (zh) | 一种烟气处理装置 | |
CN208742284U (zh) | 一种无浆池二级循环的单塔洗涤湿法烟气脱硫除尘装置 | |
CN109114840B (zh) | 一种吸收式热泵处理设备 | |
CN109539293A (zh) | 一种燃煤烟气超低排放协同余热利用的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CN207270943U (zh) | 一种火电厂烟气烟尘的协同控制系统 | |
CN209714695U (zh) | 一种回收烟气余热协同消除湿烟羽的装置 | |
CN109569199B (zh) | 一种烟气处理装置 | |
CN109469918B (zh) | 一种烟道加热再生装置 | |
CN209524531U (zh) | 一种燃煤烟气超低排放协同余热利用的系统 | |
CN211041017U (zh) | 一种节能节水及冷热联产装置 | |
CN107243258A (zh) | 一种电厂烟气中酸性气体捕集溶液的再生装置与方法 | |
CN209386332U (zh) | 一种烟气的喷淋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