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92758A - 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92758A
CN108392758A CN201810108600.8A CN201810108600A CN108392758A CN 108392758 A CN108392758 A CN 108392758A CN 201810108600 A CN201810108600 A CN 201810108600A CN 108392758 A CN108392758 A CN 1083927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y powder
efferent duct
gas source
source pipe
block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0860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佳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Zhongji Yingke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Zhongji Yingke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Zhongji Yingke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Zhongji Yingke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0860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92758A/zh
Publication of CN108392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92758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CFIRE-FIGHTING
    • A62C3/00Fire prevention, containment or extinguish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objects or pla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CFIRE-FIGHTING
    • A62C31/00Delivery of fire-extinguishing material
    • A62C31/02Nozz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re-extinguish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CFIRE-FIGHTING
    • A62C35/00Permanently-installed equipment
    • A62C35/58Pipe-line syst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CFIRE-FIGHTING
    • A62C37/00Control of fire-fighting equipmen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Fire-Extinguishing By Fire Departments, And Fire-Extinguish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包括干粉输出系统,所述干粉输出系统包括气源装置、干粉容器、气源管及输出管;气源管上还串联有第一截断阀;所述输出管的一端与干粉容器相连,输出管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喷嘴;还包括串联于输出管上的第三截断阀;所述第一截断阀、第三截断阀上均连接有用于驱动各自改变通断状态的驱动机构;所述气源管及输出管均一端延伸至干粉容器中,且气源管、输出管两者延伸至干粉容器中的管段均为一段悬臂管段;气源管的出口端位于输出管进口端的上方,气源管的出口端及输出管进口端均位于干粉容器的底部。本灭火系统可对设备站的电子设备进行灭火,具有使用成本低、灭火性能可靠的特点。

Description

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日益丰富,现有技术中出现了诸多户外无人值守工作站,如用于山区地质灾害监测的监测站、污水处理系统中各工艺节点的数据采集站、城市区域设置的诸多空气质量监测站等。以上监测站的工作与人的生产生活、健康息息相关,随着环境、生态的日益恶化,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心程度越来越高,因此,以上监测站、采集站的正常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以空气质量监测站为例,现有技术中,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建设于空气质量监测点,具有在地域上分部数量多、无人值守的特点。以上无人值守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能够接收远程控制数据、远传监测数据并自动运行。正因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能够自主运行,故现有技术中一般为一定区域内多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并网,设置监测中心对多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集中收发数据。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的人员配备原则一般为采用人员巡查以排除事故或隐患的方式,针对单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在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在遭受火灾时,由于采用人工巡查制度,一般情况下无法做到人员第一时间就位,这样,必然对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的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提出的针对单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在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在遭受火灾时,由于采用人工巡查制度,一般情况下无法做到人员第一时间就位,这样,必然对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的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本灭火系统可对设备站的电子设备进行灭火,具有使用成本低、灭火性能可靠的特点。
本发明提供的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包括干粉输出系统,所述干粉输出系统包括气源装置、干粉容器、气源管及输出管;
所述气源管作为气源装置与干粉容器之间的连通管,气源管上还串联有第一截断阀;
所述输出管的一端与干粉容器相连,输出管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喷嘴;
还包括串联于输出管上的第三截断阀;
所述第一截断阀、第三截断阀上均连接有用于驱动各自改变通断状态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为电动机构或气动机构;
所述气源管及输出管均一端延伸至干粉容器中,且气源管、输出管两者延伸至干粉容器中的管段均为一段悬臂管段;
气源管的出口端位于输出管进口端的上方,气源管的出口端及输出管进口端均位于干粉容器的底部。
具体的,本方案中,设置的气源装置用于输出被加压后的气体,气体经气源管进入到干粉容器中后干粉容器被加压,打开第三截断阀,此时,存储于干粉容器中的干粉可在气压下随气流经过输出管后由喷嘴喷出而覆盖于燃烧区域达到灭火的目的。
本方案中,由于以上各截断阀上均连接有驱动机构,同时通过对驱动机构的具体形式限定,可达到通过远程控制驱动机构,在驱动机构获得电能或压力气源时达到驱动对应截断阀转换启闭状态的目的;由于实现驱动机构远程控制或驱动机构本地自动控制易于实现,故本方案可利用空气质量监测中心与多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信息连接的运行模式,提供了一种可在监测中心判断火情,如通过安装在子站的火灾探测器判定、通过群众电话告知并根据设备运行情况综合判定,而后在监测中心发出灭火指令,干粉输出系统现场执行的无需人员到火灾现场进行灭火操作的灭火系统;在采用本地自动控制方案时,如设置位于设备站内的火情探测器和处理器,可针对单个独立运行的设备站,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处理器获取火灾探测器的输出值后进行判定,而后向驱动机构发出控制指令以实现及时自动扑灭火灾。
同时,本方案中,相较于传统的干粉灭火器,由于将气源装置与干粉容器相隔离且通过气源管相连,故本装置在关闭第一截断阀后,如在本系统进行灭火工作后或长时间未使用时,可方便的对干粉容器内的干粉进行补充、板结处理和更换,这样,可使得本系统不仅易于维护,同时整个系统可重复、长久使用;输出管入口端连接在干粉容器的底部,可使得在打开第二截断阀和第一截断阀后,干粉容器中的干粉可尽可能的用于火灾现场火灾扑灭;本方案中,设置为气源管与输出管伸入干粉容器中的管段为悬臂管段,所述悬臂管段可设置为支撑点位于气源管、输出管与穿过干粉容器的位置,或在干粉容器中设置约束点作为悬臂管段的支撑点,这样,在本系统工作时,气源管出口端、输出管入口端由于通过气流所带来的振动可搅动或疏松干粉容器中的干粉,在干粉出现板结的情况下,以上振动有利于消除板结成块的干粉,使得由喷嘴喷出的干粉具有更好的弥散效果以获得更好的火灾扑灭效果;同时本方案中,采用干粉作为灭火剂,可达到保护火灾现场设备且灭火时不用对设备站内电气设备进行断电操作。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作为具体的气源管出口形式和输出管入口形式,所述气源管的出口端和输出管的进口端均设置有封板;
气源管的出口管孔为开设在气源管管壁上的多个孔,输出管的进口管孔为开设在输出管管壁上的多个孔。采用本方案,相较于直接在气源管和输出管的端部设置管孔,通过各自上设置多个孔作为出口孔或进口孔,在经过气流时能够影响干粉堆里更大的面积,这样,在干粉堆内出现板结时,通过增大气流在干粉堆里的影响面积和单个输出管入口尺寸更小的手段,在输出管总输出能力满足灭火要求的情况下,得到更好的干粉分散效果以利于灭火。
作为位于干粉容器中气源管、输出管具体的设置方式,气源管延伸至干粉容器中管段的端部为一段呈水平设置的管段或呈倾斜设置的管段、输出管延伸至干粉容器中管段的端部为一段呈水平设置的管段或呈倾斜设置的管段;
气源管上的孔开设在气源管端部的下侧上,输出管上的孔开设在输出管端部的上侧上,且在竖直方向上,气源管上孔的开孔区域局部与输出管上孔的开孔区域呈正对关系。本方案中,在通过气源管向干粉容器中引入气体以及通过输出管输出灭火流体时,干粉容器内主要的流体流动方向为由上至下,这样,干粉容器中的干粉能够在重力下下落至能够被引入输出管的位置或在下落过程中随气流被引入输出管;以上设置的呈正对关系,可使得气流对干粉容器中局部空间搅动能力强,干粉在垮塌过程中与气流均匀混合且使得干粉的运动方向与气流运动方向尽可能一致,避免出现进入输出管内的流体时而干粉量比例更大、时而气流量比例更大的情况出现,以利于干粉进入输出管后的弥散效果。
包括用于监测火灾的火灾探测器,所述火灾探测器包括火焰探测器及温度传感器;
所述火焰探测器及温度传感器均为多个。火灾探测器用于探测安装现场的火情,火焰探测器采集光谱,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以上光谱与温度的结合可用于准确的火灾判定;以上所述火焰探测器及温度传感器均为多个的限定方便获得多个监测点或监测数据,以准确、高效的探明火灾情况。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火灾探测器可设置为通过现场输出报警,以群众的方式反馈火情给干粉输出系统控制端,亦可通过远传火情的方案反馈火情给干粉输出系统控制端。
作为一种可完全自主运行的实现方案,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火灾探测器、各驱动机构均信号连接,所述火灾探测器所输出的信号作为控制器的输入信号,所述驱动机构根据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改变对应截断阀的通断状态。
所述干粉输出系统还包括排空管,所述排空管的一端连接在输出管上,所述排空管上还串联有第二截断阀,所述第二截断阀上亦连接有用于驱动第二截断阀改变通断状态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为电动机构或气动机构;
所述第三截断阀在输出管上的连接位置位于排空管在输出管上的连接位置与喷嘴之间。本方案在运行时,气体经气源管进入到干粉容器中后干粉容器被加压,而后通过打开第二截断阀,排放输出管中的部分气体后关闭第二截断阀并打开第三截断阀,此时,存储于干粉容器中的干粉可在气压下随气流由喷嘴喷出而覆盖于燃烧区域达到灭火的目的。这样,在输出管上设置排空管,由于在打开第三截断阀之间需要先打开第二截断阀以排除输出管内的空气,这样,在本系统第一次使用或上一次使用时全部喷出了干粉容器中的干粉的情况下,使得输出管内的气体先由排空管排除,而后关闭第二截断阀并打开第三截断阀时,可使得喷嘴喷出的物质中尽可能包括更多的干粉,减小由喷嘴喷出的初始流体中的气流量,以上气流量的减少可避免喷嘴喷出的气流对火焰进行吹扫所引起火焰蔓延、高温气体蔓延或减小喷嘴喷出的气流对火焰进行吹扫所引起的火焰覆盖面积,达到保护火灾现场财物安全的目的。
如上所述,由于在打开第三截断阀之间需要打开第二截断阀,而最为理想的状态为通过排空管完全排出了输出管中排空管连接点至干粉容器之间输出管内的气体后再关闭第二截断阀打开第三截断阀,为使得排空管在工作过程中所带出的干粉能够在惯性的作用下进入到第三截断阀前端的相应管段中以准备喷出,设置为:所述输出管上设置有直管段,排空管在输出管上的连接点以及第三截断阀在输出管上的连接位置均位于所述直管段上。本方案中,排空管工作过程中所带来的干粉可在惯性下沉积在输出管上排空管的连接点至第三截断阀之间的管段,以置换出该管段内的气体以使得喷嘴喷出的初始流体中干粉能够具有较大的占比。
作为一种可尽可能使得喷嘴喷出初始流体中干粉具有较大占比的实现方案,所述第三截断阀设置在输出管设置喷嘴的一端上,所述排空管在输出管上的连接位置位于输出管设置喷嘴的一端上。
作为一种体积小、设置成本低、可靠性高的气源装置实现方案,所述气源装置为气瓶,为避免因为火灾事故导致动力电源断开而致使本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所述驱动机构为气动机构。本方案中,可利用气瓶在充气站冲入特定类型的压缩气体,如压缩空气、氮气,转运至安装现场即可与气源管连接,使用后对气瓶进行补充充气即可;优选的,为减小火情对本系统正常工作的影响,设置为各驱动机构包括气缸,气缸的气源供给通过电磁阀控制,且火灾监测器、电磁阀的工作电源采用内置蓄电池或单独的仪表电源,火灾监测器、各驱动机构与控制中心的通信均采用无线通信。
为方便对干粉容器内的干粉进行更换、板结处理和补充,所述干粉容器为其上设置有干粉添加孔、底部为椭圆形封头的压力容器,还包括螺栓连接于干粉容器上的孔板,所述孔板用于封闭所述干粉添加孔。以上孔板用于封堵干粉添加孔;以上干粉容器底部的形状,可提高干粉容器中干粉的利用率:使得干粉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在干粉量较小的情况下汇聚于干粉容器底部中央以方便输送至输出管中用于火灾扑灭。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中,由于以上各截断阀上均连接有驱动机构,同时通过对驱动机构的具体形式限定,可达到通过远程控制驱动机构,在驱动机构获得电能或压力气源时达到驱动对应截断阀转换启闭状态的目的;由于实现驱动机构远程控制或驱动机构本地自动控制易于实现,故本方案可利用空气质量监测中心与多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信息连接的运行模式,提供了一种可在监测中心判断火情,如通过安装在子站的火灾探测器判定、通过群众电话告知并根据设备运行情况综合判定,而后在监测中心发出灭火指令,干粉输出系统现场执行的无需人员到火灾现场进行灭火操作的灭火系统;在采用本地自动控制方案时,如设置位于设备站内的火情探测器和处理器,可针对单个独立运行的设备站,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处理器获取火灾探测器的输出值后进行判定,而后向驱动机构发出控制指令以实现及时自动扑灭火灾。
同时,本方案中,相较于传统的干粉灭火器,由于将气源装置与干粉容器相隔离且通过气源管相连,故本装置在关闭第一截断阀后,如在本系统进行灭火工作后或长时间未使用时,可方便的对干粉容器内的干粉进行补充、板结处理和更换,这样,可使得本系统不仅易于维护,同时整个系统可重复、长久使用;输出管入口端连接在干粉容器的底部,可使得在打开第二截断阀和第一截断阀后,干粉容器中的干粉可尽可能的用于火灾现场火灾扑灭;本方案中,设置为气源管与输出管伸入干粉容器中的管段为悬臂管段,所述悬臂管段可设置为支撑点位于气源管、输出管与穿过干粉容器的位置,或在干粉容器中设置约束点作为悬臂管段的支撑点,这样,在本系统工作时,气源管出口端、输出管入口端由于通过气流所带来的振动可搅动或疏松干粉容器中的干粉,在干粉出现板结的情况下,以上振动有利于消除板结成块的干粉,使得由喷嘴喷出的干粉具有更好的弥散效果以获得更好的火灾扑灭效果;同时本方案中,采用干粉作为灭火剂,可达到保护火灾现场设备且灭火时不用对设备站内电气设备进行断电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反映输出管与气源管两者与干粉容器连接关系、输出管与气源管两者伸入干粉容器中相应管段的具体形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的编号依次为:1、排空管,2、第三截断阀,3、驱动机构,4、直管段,5、输出管,6、第二截断阀,7、喷嘴,8、干粉容器,9、第一截断阀,10、气源管,11,气源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结构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包括干粉输出系统,所述干粉输出系统包括气源装置11、干粉容器8、气源管10及输出管5;
所述气源管10作为气源装置11与干粉容器8之间的连通管,气源管10上还串联有第一截断阀9;
所述输出管5的一端与干粉容器8相连,输出管5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喷嘴7;
还包括串联于输出管5上的第三截断阀2;
所述第一截断阀9、第三截断阀2上均连接有用于驱动各自改变通断状态的驱动机构3,所述驱动机构3为电动机构或气动机构;
所述气源管10及输出管5均一端延伸至干粉容器8中,且气源管10、输出管5两者延伸至干粉容器8中的管段均为一段悬臂管段;
气源管10的出口端位于输出管5进口端的上方,气源管10的出口端及输出管5进口端均位于干粉容器8的底部。
具体的,本方案中,设置的气源装置11用于输出被加压后的气体,气体经气源管10进入到干粉容器8中后干粉容器8被加压,打开第三截断阀2,此时,存储于干粉容器8中的干粉可在气压下随气流经过输出管5后由喷嘴7喷出而覆盖于燃烧区域达到灭火的目的。
本方案中,由于以上各截断阀上均连接有驱动机构3,同时通过对驱动机构3的具体形式限定,可达到通过远程控制驱动机构3,在驱动机构3获得电能或压力气源时达到驱动对应截断阀转换启闭状态的目的;由于实现驱动机构3远程控制或驱动机构3本地自动控制易于实现,故本方案可利用空气质量监测中心与多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信息连接的运行模式,提供了一种可在监测中心判断火情,如通过安装在子站的火灾探测器判定、通过群众电话告知并根据设备运行情况综合判定,而后在监测中心发出灭火指令,干粉输出系统现场执行的无需人员到火灾现场进行灭火操作的灭火系统;在采用本地自动控制方案时,如设置位于设备站内的火情探测器和处理器,可针对单个独立运行的设备站,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处理器获取火灾探测器的输出值后进行判定,而后向驱动机构3发出控制指令以实现及时自动扑灭火灾。
同时,本方案中,相较于传统的干粉灭火器,由于将气源装置11与干粉容器8相隔离且通过气源管10相连,故本装置在关闭第一截断阀9后,如在本系统进行灭火工作后或长时间未使用时,可方便的对干粉容器8内的干粉进行补充、板结处理和更换,这样,可使得本系统不仅易于维护,同时整个系统可重复、长久使用;输出管5入口端连接在干粉容器8的底部,可使得在打开第二截断阀6和第一截断阀9后,干粉容器8中的干粉可尽可能的用于火灾现场火灾扑灭;本方案中,设置为气源管10与输出管5伸入干粉容器8中的管段为悬臂管段,所述悬臂管段可设置为支撑点位于气源管10、输出管5与穿过干粉容器8的位置,或在干粉容器8中设置约束点作为悬臂管段的支撑点,这样,在本系统工作时,气源管10出口端、输出管5入口端由于通过气流所带来的振动可搅动或疏松干粉容器8中的干粉,在干粉出现板结的情况下,以上振动有利于消除板结成块的干粉,使得由喷嘴7喷出的干粉具有更好的弥散效果以获得更好的火灾扑灭效果;同时本方案中,采用干粉作为灭火剂,可达到保护火灾现场设备且灭火时不用对设备站内电气设备进行断电操作。
实施例2: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限定:作为具体的气源管10出口形式和输出管5入口形式,所述气源管10的出口端和输出管5的进口端均设置有封板;
气源管10的出口管孔为开设在气源管10管壁上的多个孔,输出管5的进口管孔为开设在输出管5管壁上的多个孔。采用本方案,相较于直接在气源管10和输出管5的端部设置管孔,通过各自上设置多个孔作为出口孔或进口孔,在经过气流时能够影响干粉堆里更大的面积,这样,在干粉堆内出现板结时,通过增大气流在干粉堆里的影响面积和单个输出管5入口尺寸更小的手段,在输出管5总输出能力满足灭火要求的情况下,得到更好的干粉分散效果以利于灭火。
作为位于干粉容器8中气源管10、输出管5具体的设置方式,气源管10延伸至干粉容器8中管段的端部为一段呈水平设置的管段或呈倾斜设置的管段、输出管5延伸至干粉容器8中管段的端部为一段呈水平设置的管段或呈倾斜设置的管段;
气源管10上的孔开设在气源管10端部的下侧上,输出管5上的孔开设在输出管5端部的上侧上,且在竖直方向上,气源管10上孔的开孔区域局部与输出管5上孔的开孔区域呈正对关系。本方案中,在通过气源管10向干粉容器8中引入气体以及通过输出管5输出灭火流体时,干粉容器8内主要的流体流动方向为由上至下,这样,干粉容器8中的干粉能够在重力下下落至能够被引入输出管5的位置或在下落过程中随气流被引入输出管5;以上设置的呈正对关系,可使得气流对干粉容器8中局部空间搅动能力强,干粉在垮塌过程中与气流均匀混合且使得干粉的运动方向与气流运动方向尽可能一致,避免出现进入输出管5内的流体时而干粉量比例更大、时而气流量比例更大的情况出现,以利于干粉进入输出管5后的弥散效果。
包括用于监测火灾的火灾探测器,所述火灾探测器包括火焰探测器及温度传感器;
所述火焰探测器及温度传感器均为多个。火灾探测器用于探测安装现场的火情,火焰探测器采集光谱,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以上光谱与温度的结合可用于准确的火灾判定;以上所述火焰探测器及温度传感器均为多个的限定方便获得多个监测点或监测数据,以准确、高效的探明火灾情况。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火灾探测器可设置为通过现场输出报警,以群众的方式反馈火情给干粉输出系统控制端,亦可通过远传火情的方案反馈火情给干粉输出系统控制端。
作为一种可完全自主运行的实现方案,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火灾探测器、各驱动机构3均信号连接,所述火灾探测器所输出的信号作为控制器的输入信号,所述驱动机构3根据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改变对应截断阀的通断状态。
所述干粉输出系统还包括排空管1,所述排空管1的一端连接在输出管5上,所述排空管1上还串联有第二截断阀6,所述第二截断阀6上亦连接有用于驱动第二截断阀6改变通断状态的驱动机构3,所述驱动机构3为电动机构或气动机构;
所述第三截断阀2在输出管5上的连接位置位于排空管1在输出管5上的连接位置与喷嘴7之间。本方案在运行时,气体经气源管10进入到干粉容器8中后干粉容器8被加压,而后通过打开第二截断阀6,排放输出管5中的部分气体后关闭第二截断阀6并打开第三截断阀2,此时,存储于干粉容器8中的干粉可在气压下随气流由喷嘴7喷出而覆盖于燃烧区域达到灭火的目的。这样,在输出管5上设置排空管1,由于在打开第三截断阀2之间需要先打开第二截断阀6以排除输出管5内的空气,这样,在本系统第一次使用或上一次使用时全部喷出了干粉容器8中的干粉的情况下,使得输出管5内的气体先由排空管1排除,而后关闭第二截断阀6并打开第三截断阀2时,可使得喷嘴7喷出的物质中尽可能包括更多的干粉,减小由喷嘴7喷出的初始流体中的气流量,以上气流量的减少可避免喷嘴7喷出的气流对火焰进行吹扫所引起火焰蔓延、高温气体蔓延或减小喷嘴7喷出的气流对火焰进行吹扫所引起的火焰覆盖面积,达到保护火灾现场财物安全的目的。
如上所述,由于在打开第三截断阀2之间需要打开第二截断阀6,而最为理想的状态为通过排空管1完全排出了输出管5中排空管1连接点至干粉容器8之间输出管5内的气体后再关闭第二截断阀6打开第三截断阀2,为使得排空管1在工作过程中所带出的干粉能够在惯性的作用下进入到第三截断阀2前端的相应管段中以准备喷出,设置为:所述输出管5上设置有直管段4,排空管1在输出管5上的连接点以及第三截断阀2在输出管5上的连接位置均位于所述直管段4上。本方案中,排空管1工作过程中所带来的干粉可在惯性下沉积在输出管5上排空管1的连接点至第三截断阀2之间的管段,以置换出该管段内的气体以使得喷嘴7喷出的初始流体中干粉能够具有较大的占比。
作为一种可尽可能使得喷嘴7喷出初始流体中干粉具有较大占比的实现方案,所述第三截断阀2设置在输出管5设置喷嘴7的一端上,所述排空管1在输出管5上的连接位置位于输出管5设置喷嘴7的一端上。
作为一种体积小、设置成本低、可靠性高的气源装置11实现方案,所述气源装置11为气瓶,为避免因为火灾事故导致动力电源断开而致使本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所述驱动机构3为气动机构。本方案中,可利用气瓶在充气站冲入特定类型的压缩气体,如压缩空气、氮气,转运至安装现场即可与气源管10连接,使用后对气瓶进行补充充气即可;优选的,为减小火情对本系统正常工作的影响,设置为各驱动机构3包括气缸,气缸的气源供给通过电磁阀控制,且火灾监测器、电磁阀的工作电源采用内置蓄电池或单独的仪表电源,火灾监测器、各驱动机构3与控制中心的通信均采用无线通信。
为方便对干粉容器8内的干粉进行更换、板结处理和补充,所述干粉容器8为其上设置有干粉添加孔、底部为椭圆形封头的压力容器,还包括螺栓连接于干粉容器8上的孔板,所述孔板用于封闭所述干粉添加孔。以上孔板用于封堵干粉添加孔;以上干粉容器8底部的形状,可提高干粉容器8中干粉的利用率:使得干粉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在干粉量较小的情况下汇聚于干粉容器8底部中央以方便输送至输出管5中用于火灾扑灭。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包括干粉输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粉输出系统包括气源装置(11)、干粉容器(8)、气源管(10)及输出管(5);
所述气源管(10)作为气源装置(11)与干粉容器(8)之间的连通管,气源管(10)上还串联有第一截断阀(9);
所述输出管(5)的一端与干粉容器(8)相连,输出管(5)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喷嘴(7);
还包括串联于输出管(5)上的第三截断阀(2);
所述第一截断阀(9)、第三截断阀(2)上均连接有用于驱动各自改变通断状态的驱动机构(3),所述驱动机构(3)为电动机构或气动机构;
所述气源管(10)及输出管(5)均一端延伸至干粉容器(8)中,且气源管(10)、输出管(5)两者延伸至干粉容器(8)中的管段均为一段悬臂管段;
气源管(10)的出口端位于输出管(5)进口端的上方,气源管(10)的出口端及输出管(5)进口端均位于干粉容器(8)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源管(10)的出口端和输出管(5)的进口端均设置有封板;
气源管(10)的出口管孔为开设在气源管(10)管壁上的多个孔,输出管(5)的进口管孔为开设在输出管(5)管壁上的多个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气源管(10)延伸至干粉容器(8)中管段的端部为一段呈水平设置的管段或呈倾斜设置的管段、输出管(5)延伸至干粉容器(8)中管段的端部为一段呈水平设置的管段或呈倾斜设置的管段;
气源管(10)上的孔开设在气源管(10)端部的下侧上,输出管上的孔开设在输出管(5)端部的上侧上,且在竖直方向上,气源管(10)上孔的开孔区域局部与输出管(5)上孔的开孔区域呈正对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监测火灾的火灾探测器,所述火灾探测器包括火焰探测器及温度传感器;
所述火焰探测器及温度传感器均为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火灾探测器、各驱动机构(3)均信号连接,所述火灾探测器所输出的信号作为控制器的输入信号,所述驱动机构(3)根据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改变对应截断阀的通断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粉输出系统还包括排空管(1),所述排空管(1)的一端连接在输出管(5)上,所述排空管(1)上还串联有第二截断阀(6),所述第二截断阀(6)上亦连接有用于驱动第二截断阀(6)改变通断状态的驱动机构(11),所述驱动机构(11)为电动机构或气动机构;
所述第三截断阀(2)在输出管(5)上的连接位置位于排空管(1)在输出管(5)上的连接位置与喷嘴(7)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管(5)上设置有直管段(4),排空管(1)在输出管(5)上的连接点以及第三截断阀(2)在输出管(5)上的连接位置均位于所述直管段(4)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截断阀(2)设置在输出管(5)设置喷嘴(7)的一端上,所述排空管(1)在输出管(5)上的连接位置位于输出管(5)设置喷嘴(7)的一端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源装置(11)为气瓶,所述驱动机构(3)为气动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粉容器(8)为其上设置有干粉添加孔、底部为椭圆形封头的压力容器,还包括螺栓连接于干粉容器(8)上的孔板,所述孔板用于封闭所述干粉添加孔。
CN201810108600.8A 2018-02-02 2018-02-02 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 Withdrawn CN1083927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08600.8A CN108392758A (zh) 2018-02-02 2018-02-02 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08600.8A CN108392758A (zh) 2018-02-02 2018-02-02 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92758A true CN108392758A (zh) 2018-08-14

Family

ID=63096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08600.8A Withdrawn CN108392758A (zh) 2018-02-02 2018-02-02 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92758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7684A (zh) * 2011-07-27 2012-01-25 江苏中瑞电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用于干粉灭火的雾混罐
EP2594319A1 (de) * 2011-11-18 2013-05-22 Minimax GmbH & Co KG Anlage zum Löschen oder Inertisieren mit einem synthetischen flüssigen Löschmittel
CN107137855A (zh) * 2017-06-09 2017-09-08 山东环绿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灭火系统
CN107551441A (zh) * 2017-10-30 2018-01-09 扬中市通发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plc智能控制自动报警干粉灭火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7684A (zh) * 2011-07-27 2012-01-25 江苏中瑞电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用于干粉灭火的雾混罐
EP2594319A1 (de) * 2011-11-18 2013-05-22 Minimax GmbH & Co KG Anlage zum Löschen oder Inertisieren mit einem synthetischen flüssigen Löschmittel
CN107137855A (zh) * 2017-06-09 2017-09-08 山东环绿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灭火系统
CN107551441A (zh) * 2017-10-30 2018-01-09 扬中市通发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plc智能控制自动报警干粉灭火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16765A1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预制舱用火灾防控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1697760U (zh) 一种呼吸防护用品泄漏性检测系统
CN106091311B (zh) 一种物资仓储环境监控调节系统
CN110413030A (zh) 一种加氢站主控柜的管理系统
CN205900964U (zh) 一种带有防火装置的插座
CN212725410U (zh) 基于设备间的全生命周期锂电池低氧控温保护系统
CN206640128U (zh) 一种具有消防功能的配电箱
CN206964947U (zh) 可远程控制的末端试水装置
CN108392758A (zh) 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系统
CN103638627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型消防喷淋系统
CN108392766A (zh) 一种无人值守设备站灭火方法
CN208465027U (zh) 一种变电站防火监控装置
CN104155152B (zh) 便携式飞灰取样装置
CN110043807A (zh) 一种uf6管道泄漏应急处理系统
CN108404320B (zh) 一种具有灭火功能的设备站
CN207886558U (zh)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智能远程消防灭火装备
CN205973783U (zh) 一种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自动化控制和远程监控系统
CN102350031B (zh) 平行复合罐
CN208756834U (zh) 一种带自动灭火系统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
CN107057769A (zh) 一种粉煤给料控制装置及方法
CN201757852U (zh) 一种多套制氮系统联控装置
CN2928139Y (zh) 双体卧式救生逃逸仓
CN102556669B (zh) 一种气固混合加速室
CN109896502A (zh) 一种制氧机监控系统及制氧机
CN109731254A (zh) 一种地下管廊灭火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