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70614B - 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70614B
CN108370614B CN201580085402.9A CN201580085402A CN108370614B CN 108370614 B CN108370614 B CN 108370614B CN 201580085402 A CN201580085402 A CN 201580085402A CN 108370614 B CN108370614 B CN 1083706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ocol
rru
conversion device
protocol conversion
ether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540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70614A (zh
Inventor
包盛花
连学国
屈涛
王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1676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95259A/zh
Publication of CN108370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70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70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706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8Protocols for interworking; Protocol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12Discovery or management of network topolog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07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5014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using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 or bootstrap protocol [BOOT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008Synchronisation information channels, e.g. clock distribut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212/00Encapsulation of pack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以实现基于RoE接口的网络兼容传统RRU。协议转换方法包括:协议转换装置通过以太网协议实现和基带单元BBU的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从以太网接口获得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将所述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转换为公共通用无线接口CPRI协议格式的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将转换后的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通过CPRI接口发送给射频拉远单元RRU,其中所述RRU支持CPRI协议。

Description

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中,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与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Unit,RRU)之间,以及不同RRU之间的接口称为无线前端传输接口(fronthaul接口)。无线前端传输接口有多种类型,例如公共通用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CPRI)、BBU与RRU的接口(Interface between the RRU and the BBU,IR)、开放式基站架构计划(Open Base Station Architecture Initiative,OBSAI)、开放无线设备接口(OpenRadio Equipment Interface,ORI)等。随着无线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了满足BBU与RRU灵活组网的需求,基于以太网承载的无线前端传输接口(Radio over Ethernet,RoE)被广泛研究。RoE接口基于以太网(Ethernet,ETH)协议,允许通信的多个节点之间进行复杂的组网。
基于RoE接口的网络中,新BBU和新RRU可以通过以太网协议相连接,但现网中存有大量的支持CPRI协议的传统RRU,这些传统RRU难以连接到基于RoE接口的网络中。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以实现基于RoE接口的网络兼容传统RRU。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协议转换方法,包括:协议转换装置通过以太网协议实现和基带单元BBU的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从以太网接口获得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将所述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转换为公共通用无线接口CPRI协议格式的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将转换后的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通过CPRI接口发送给射频拉远单元RRU,其中所述RRU支持CPRI协议。该方案中,协议转换装置将Ethernet协议格式的同步信息转化为CPRI协议格式的同步信息并发送给传统RRU,使传统RRU实现与新BBU的同步。
在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协议转换装置按照CPRI协议拓扑扫描方式扫描所述RRU,获得所述RRU的拓扑信息;协议转换装置按照以太网协议将所述拓扑信息上报给所述BBU。该方案中,协议转换装置将传统RRU拓扑信息通过以太网消息格式上报给新BBU,使得新BBU能根据拓扑信息够识别传统RRU。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与所述RRU之间是慢速控制管理通道时,所述协议转换为所述RRU分配高速数据链路控制HDLC地址;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为所述RRU代理发起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请求,获得所述RRU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并建立所述IP地址与所述HDLC地址的映射关系;所述协议转换装置根据所述IP地址与所述HDLC地址的映射关系识别出所述BBU发送给所述RRU的控制管理报文,并将所述控制管理报文转换成HDLC报文,将所述HDLC报文组装到CPRI帧中,将所述CPRI帧发送给所述RRU。
结合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协议转换装置接收来自所述RRU的CPRI帧;从所述CPRI帧中获取HDLC报文,将所述HDLC报文转换为以太网协议报文并发送给所述BBU。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与所述RRU之间是快速控制管理通道时,所述协议转换装置识别出所述BBU发送给所述RRU的以太网协议控制管理报文;协议转换装置将所述以太网协议控制管理报文组装到CPRI帧中,并将所述CPRI帧发送给所述RRU。
结合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协议转换装置接收所述RRU发送的CPRI帧,从所述CPRI帧中解析出以太网协议控制管理报文;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将所述以太网协议控制管理报文发送给所述BBU。
第二至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协议转换装置对C&M报文进行协议转换,使新BBU和传统RRU之间互通控制维护面数据。
结合前述任一方案,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协议转换装置接收来自所述BBU的至少一个承载用户面数据的以太网报文,根据所述以太网报文携带的目的IP地址识别出发送给所述RRU的以太网报文;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从所述发送给所述RRU的以太网报文中提取有效载荷,将所述有效载荷按照CPRI协议帧格式要求进行格式转换,将格式转换后的所述有效载荷承载在CPRI帧中发送给所述RRU。
结合第一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从所述RRU接收CPRI帧,从所述CPRI帧中提取有效载荷;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将所述有效载荷承载在至少一个以太网报文中,将所述以太网报文发送给所述BBU。
第六和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协议转换装置对用户面数据进行协议转换,使新BBU和传统RRU之间互通用户面数据。
结合前述任一方案,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协议转换装置按照以太网协议获得所述BBU到所述协议转换装置的时延;所述协议转换装置按照CPRI协议获得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到所述RRU的时延;所述协议转换装置获得以太网协议到CPRI协议转换处理时延;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将所述BBU到所述协议转换装置的时延、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到所述RRU的时延、所述以太网协议到CPRI协议转换处理时延相加获得所述BBU到所述RRU的端到端时延,并将所述端到端时延上报给所述BBU。该方案中,协议转换装置计算得到新BBU到传统RRU的端到端时延,并上报给新BBU,便于新BBU处理后续无线业务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协议转换装置,包括第一收发单元、处理单元、第二收发单元;所述第一收发单元,用于通过以太网接口与基带单元BBU相连接;所述处理单元,用于通过以太网协议实现和所述基带单元BBU的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从所述以太网接口获得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将所述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转换为公共通用无线接口CPRI协议格式的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所述第二收发单元,用于将转换后的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通过CPRI接口发送给射频拉远单元RRU,其中所述RRU支持CPRI协议。该方案中,协议转换装置将Ethernet协议格式的同步信息转化为CPRI协议格式的同步信息并发送给传统RRU,使传统RRU实现与新BBU的同步。
在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按照CPRI协议拓扑扫描方式扫描所述RRU,获得所述RRU的拓扑信息,按照以太网协议将所述拓扑信息通过所述第一收发单元上报给所述BBU。该方案中,协议转换装置将传统RRU拓扑信息通过以太网消息格式上报给新BBU,使得新BBU能根据拓扑信息够识别传统RRU。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在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与所述RRU之间是慢速控制管理通道时,还用于为所述RRU分配高速数据链路控制HDLC地址,为所述RRU代理发起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请求,获得所述RRU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并建立所述IP地址与所述HDLC地址的映射关系,根据所述IP地址与所述HDLC地址的映射关系识别出所述BBU发送给所述RRU的控制管理报文,并将所述控制管理报文转换成HDLC报文,将所述HDLC报文组装到CPRI帧中;所述第二收发单元,还用于将所述CPRI帧发送给所述RRU。
结合第二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RRU的CPRI帧;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从所述CPRI帧中获取HDLC报文,将所述HDLC报文转换为以太网协议报文;所述第一收发单元,还用于将所述以太网协议报文发送给所述BBU。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在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与所述RRU之间是快速控制管理通道时,还用于识别出所述BBU发送给所述RRU的以太网协议控制管理报文,将所述以太网控制管理报文组装到CPRI帧中;所述第二收发单元,还用于将所述CPRI帧发送给所述RRU。
结合第二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RRU发送的CPRI帧;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从所述CPRI帧中解析出以太网协议控制管理报文;所述第一收发单元,还用于将所述以太网协议控制管理报文发送给所述BBU。
第二至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协议转换装置对C&M报文进行协议转换,使新BBU和传统RRU之间互通控制维护面数据。
结合前述任一方案,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BBU的至少一个承载用户面数据的以太网报文;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以太网报文携带的目的IP地址识别出发送给所述RRU的以太网报文,从所述发送给所述RRU的以太网报文中提取有效载荷,将所述有效载荷按照CPRI协议帧格式要求进行格式转换,将格式转换后的所述有效载荷承载在CPRI帧中;所述第二收发单元,还用于将所述CPRI帧发送给所述RRU。
结合第二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收发单元,还用于从所述RRU接收CPRI帧;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从所述CPRI帧中提取有效载荷,将所述有效载荷承载在至少一个以太网报文中;所述第一收发单元,还用于将所述以太网报文发送给所述BBU。
第六和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协议转换装置对用户面数据进行协议转换,使新BBU和传统RRU之间互通用户面数据。
结合前述任一方案,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按照以太网协议获得所述BBU到所述协议转换装置的时延,按照CPRI协议获得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到所述RRU的时延,获得以太网协议到CPRI协议转换处理时延,将所述BBU到所述协议转换装置的时延、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到所述RRU的时延、所述以太网协议到CPRI协议转换处理时延相加获得所述BBU到所述RRU的端到端时延;所述第一收发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端到端时延上报给所述BBU。该方案中,协议转换装置计算得到新BBU到传统RRU的端到端时延,并上报给新BBU,便于新BBU处理后续无线业务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CPRI协议架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组网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组网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议转换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协议转换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协议转换方法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协议转换方法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协议转换方法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协议转换方法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组网结构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议转换装置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CPRI协议架构如图1所示,包括三个平面两个层。三个平面分别为用户面(Userplane)、控制管理面(Control and Management plane,C&M plane)和同步(Synchronization,SYN);两层为物理层(Layer 1,L1)和数据链路层(Layer 2,L2)。用户面数据包括用户的同相正交数据(In-phase and Quadrature data,IQ data)和控制字(CtlWord);控制管理面数据包括以太网(Ethernet)数据、高速数据链路控制(High-LevelData Link Control,HDLC)数据和控制字(CtlWord),其中,Ethernet数据用于快速控制管理(Fast C&M),HDLC数据用于慢速控制管理(Slow C&M);同步面可以使用L1带内协议(L1Inband Protocol)。L1主要定义了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特性、电传输(Electrical Trans)特性、光传输(Optical Trans)特性等。
当BBU和RRU以Ethernet协议组网时,由于现网中存有仅支持CPRI协议的RRU,可能导致出现如图2或图3所示的组网场景。由于传统RRU仅支持CPRI协议,无法与新BBU正常通信。本发明后续实施例中,将支持以太网协议的BBU和RRU称为新BBU和新RRU,将支持CPRI协议的RRU称为传统RRU。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协议转换方法和装置,实现不同协议的转换,解决如上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协议转换装置可以是独立的设备,也可以集成于新RRU中。传统RRU可以通过该协议转换装置实现与新BBU或者RRU的互联。本发明后续实施例中,CPRI接口是指支持CPRI协议的无线前端传输接口,RoE接口是指支持以太网协议的无线前端传输接口。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协议转换方法,包括:
401、协议转换装置通过Ethernet协议实现和新BBU的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
协议转换装置可以通过同步以太协议(Synchronization Ethernet,SyncE)和IEEE1588,或者仅IEEE1588实现和新BBU的频率和时间同步。
402、协议转换装置从以太网接口获得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
403、协议转换装置将上述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转换为CPRI协议格式的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
协议转换装置按照CPRI协议将获得的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转换为传统RRU所需的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
404、协议转换装置将上述转换后的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通过CPRI接口发送给传统RRU。
频率同步信息可以携带在物理层信号里,传统RRU无需解析CPRI帧即可实现频率同步;时间同步信息可以携带在CPRI帧里。
上述实施例中,协议转换装置将Ethernet协议格式的同步信息转化为CPRI协议格式的同步信息并发送给传统RRU,使传统RRU实现与新BBU的同步。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协议转换方法,包括:
501、协议转换装置按照CPRI协议拓扑扫描方式扫描与其连接的传统RRU,获得传统RRU的拓扑信息;
502、协议转化装置按照以太网协议将上述拓扑信息上报给新BBU。
上述实施例中,协议转换装置将传统RRU拓扑信息通过以太网消息格式上报给新BBU,使得新BBU能根据拓扑信息够识别传统RRU。
下面以协议转换装置集成于新RRU中为例来说明拓扑配置方法。
新RRU可以按照RRU物理标识方式配置。射频组网规划图中为每个新RRU编号,同时标识每个新RRU对应的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卡号(SIM卡贴标签),RRU编号规则:站(site)编号+RRU编号,SIM卡中预先写入RRU识别码;在现场施工时,根据连线图将SIM卡插入相应的新RRU中;开站时,在网管平台上将RRU识别码和RRU编号(柜框槽号)映射关系下载到基站,基站配置数据根据RRU编号配置。
新RRU配置命令示例:
ADD RRU(RRU地址):CN(柜号)=0,SRN(框号)=60,SN(槽号)=0,PHYID(物理标识)=xxxx;
上述物理标识即RRU识别码。
传统RRU基于新RRU的拓扑位置按照分支链环+HOP号的传统配置方式,即基于新RRU来配置传统RRU的相对拓扑置位。先基于新RRU节点位置配置一个传统RRU链,再在此链上配置传统RRU。
传统RRU的配置命令示例:
ADD RRUCHAIN(RRU链环地址):RCN(链环编号)=1,TT(链环类型)=CHAIN,HCN(柜号)=0,HSRN(框号)=60,HSN(槽号)=0,HPN(端口号)=0;
ADD RRU(RRU地址):CN(柜号)=0,SRN(框号)=61,SN(槽号)=0,TP(主干or分支)=BRANCH,RCN(链环编号)=1,PS(Hop号)=0。
新RRU按照CPRI协议拓扑扫描方式扫描其下挂的传统RRU链环的拓扑信息,并按照以太网协议格式上报给新BBU,新BBU就可以根据分支链环的配置情况来识别传统RRU。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协议转换方法,主要涉及控制管理C&M报文的处理。由于CPRI协议中定义了两种控制管理C&M通道:慢速C&M通道和快速C&M通道,下面分两种情况分别介绍。
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议转换方法,针对协议转换装置与传统RRU之间是慢速C&M通道的情况,包括:
601、协议转换装置为传统RRU分配HDLC地址。
602、协议转换装置为传统RRU代理发起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请求,获得传统RRU的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并建立IP地址与HDLC地址的映射关系。
603、协议转换装置根据IP地址与HDLC地址的映射关系识别出新BBU发送给传统RRU的C&M报文,并将上述报文转换成HDLC报文,将HDLC报文组装到CPRI帧中,将CPRI帧发送给传统RRU。
步骤603是下行方向协议转换装置对C&M报文的操作。在上行方向,上述方法还包括:
604、协议转换装置接收来自传统RRU的CPRI帧,并从中获取HDLC报文,将HDLC报文转换为以太网协议报文发送给新BBU。
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议转换方法,针对协议转换装置与传统RRU之间是快速C&M通道的情况,包括:
701、协议转换装置识别出新BBU发送给传统RRU的以太网协议C&M报文。
702、协议转换装置将上述以太网协议C&M报文组装到CPRI帧中,并将上述CPRI帧发送给传统RRU。
上述步骤701和702是下行方向协议转换装置对C&M报文的操作。在上行方向,上述方法还包括:
703、协议转换装置接收传统RRU发送的CPRI帧,从CPRI帧中解析出以太网协议C&M报文。
704、协议转换装置将以太网协议C&M报文发送给新BBU。
协议转换装置与传统RRU之间是快速C&M通道时,C&M报文本身就是基于以太网协议的,因此传统RRU不需要重新申请IP地址,IP地址可以用于标识传统RRU,协议转换装置只需完成C&M报文的CPRI组帧解帧即可。
上述实施例中,协议转换装置对C&M报文进行协议转换,使新BBU和传统RRU之间互通控制维护面数据。
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协议转换方法,包括:
801、协议转换装置接收来自新BBU的至少一个承载用户面数据的以太网报文,根据以太网报文携带的目的IP地址识别出发送给传统RRU的以太网报文。
新BBU向传统RRU发送用户面数据时,需要将用户面数据承载在一个或多个以太网报文中,以太网报文携带有传统RRU对应的目的IP地址。
802、协议转换装置从上述发送给传统RRU的以太网报文中提取有效载荷(payload),将有效载荷按照CPRI帧格式要求进行格式转换,将格式转换后的有效载荷承载到CPRI帧中发送给传统RRU。
协议转换装置提取出有效载荷后,因为CPRI协议对CPRI帧中的IQ数据有格式要求,因此需要先将有效载荷按照上述格式要求进行格式转换,然后才能承载在CPRI帧中。上述步骤801、802是下行方向协议转换装置对用户面数据的操作。在上行方向,上述方法还包括:
803、协议转换装置从传统RRU接收CPRI帧,从CPRI帧中提取有效载荷。
804、协议转换装置将所述有效载荷承载到至少一个以太网报文中,将以太网报文发送至新BBU。
上述实施例中,协议转换装置对用户面数据进行协议转换,使新BBU和传统RRU之间互通用户面数据。
如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协议转换方法,包括:
901、协议转换装置按照以太网协议获得新BBU到协议转换装置的时延。
902、协议转换装置按照CPRI协议获得协议转换装置到传统RRU的时延。
903、协议转换装置获得Ethernet协议到CPRI协议转换处理时延。
904、协议转换装置将上述三个时延相加得到新BBU到传统RRU的端到端时延,将上述端到端时延上报给新BBU。
上述实施例中,新BBU到协议转换装置的时延Delay1、协议转换装置到传统RRU的时延Dealy2、Ethernet协议到CPRI协议转换处理时延Delay3所产生的位置可以参照图10所示的组网结构图。图10所示的组网结构同样适用于其他实施例。Ethernet协议中时延测量方法主要步骤是,协议转换装置首先实现与新BBU的同步,在业务报文中携带时间戳,业务报文到达对端后,对端的时间与业务报文的时间戳相减即可获得协议转换装置到新BBU的时延。CPRI协议中时延测量方法主要步骤是,协议转换装置与传统RRU实现同步后,用环回方法测量两者之间的时延。
上述实施例中,协议转换装置计算得到新BBU到传统RRU的端到端时延,并上报给新BBU,便于新BBU处理后续无线业务。
本发明实施例中,端到端时延测量也可由其他网元或装置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中,协议转换装置还可以识别Ethernet接口或者CPRI接口。
本发明实施例进一步给出执行上述协议转换方法的装置实施例,其中具体方法步骤、原理、技术效果等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后文不再赘述。
如图1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协议转换装置,包括第一收发单元111、处理单元112、第二收发单元113;
第一收发单元111,用于通过以太网接口与新BBU相连接。
处理单元112,用于通过以太网协议实现和新BBU的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从以太网接口获得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将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转换为公共通用无线接口CPRI协议格式的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
第二收发单元113,用于将转换后的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通过CPRI接口发送给传统RRU。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个,第一收发单元并不一定与新BBU直接相连,协议转换装置与新BBU之间可以有其他设备,例如新RRU等。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的,处理单元112,还用于按照CPRI协议拓扑扫描方式扫描传统RRU,获得传统RRU的拓扑信息,按照以太网协议将拓扑信息通过第一收发单元111上报给新BBU。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的,当协议转换装置与传统RRU之间是慢速C&M通道时,在下行方向:
处理单元112,还用于为传统RRU分配高速数据链路控制HDLC地址,为传统RRU代理发起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请求,获得传统RRU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并建立IP地址与HDLC地址的映射关系,根据IP地址与HDLC地址的映射关系识别出新BBU发送给上述传统RRU的控制管理报文,并将上述控制管理报文转换成HDLC报文,将上述HDLC报文组装到CPRI帧中;
第二收发单元113,还用于将上述CPRI帧发送给上述传统RRU。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的,在上行方向:
第二收发单元113,还用于接收来自传统RRU的CPRI帧;
处理单元112,还用于从上述CPRI帧中获取HDLC报文,将HDLC报文转换为以太网协议报文;
第一收发单元111,还用于将上述以太网协议报文发送给上述新BBU。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的,当协议转换装置与传统RRU之间是快速C&M通道时,在下行方向:
处理单元112,还用于识别出新BBU发送给传统RRU的以太网协议控制管理报文,将以太网控制管理报文组装到CPRI帧中;
第二收发单元113,还用于将上述CPRI帧发送给上述传统RRU。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的,在上行方向:
第二收发单元113,还用于接收上述传统RRU发送的CPRI帧;
处理单元112,还用于从上述CPRI帧中解析出以太网协议控制管理报文;
第一收发单元111,还用于将上述以太网协议控制管理报文发送给新BBU。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的,针对用户面数据,在下行方向:
第一收发单元111,还用于接收来自新BBU的至少一个承载用户面数据的以太网报文;
处理单元112,还用于根据上述以太网报文携带的目的IP地址识别出发送给传统RRU的以太网报文,从上述发送给上述传统RRU的以太网报文中提取有效载荷,将上述有效载荷按照CPRI协议帧格式要求进行格式转换,将格式转换后的所述有效载荷承载在CPRI帧中;
第二收发单元113,还用于将上述CPRI帧发送给上述传统RRU。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的,在上行方向:
第二收发单元113,还用于从传统RRU接收CPRI帧;
处理单元112,还用于从上述CPRI帧中提取有效载荷,将上述有效载荷承载在至少一个以太网报文中;
第一收发单元111,还用于将上述以太网报文发送给新BBU。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的,处理单元112,还用于按照以太网协议获得新BBU到协议转换装置的时延,按照CPRI协议获得协议转换装置到传统RRU的时延,获得以太网协议到CPRI协议转换处理时延,将新BBU到协议转换装置的时延、协议转换装置到传统RRU的时延、以太网协议到CPRI协议转换处理时延相加获得上述新BBU到上述传统RRU的端到端时延;
第一收发单元111,还用于将上述端到端时延上报给上述新BBU。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产品实现时,上述第一收发单元可以是收发器,第二收发单元可以是另一收发器,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协议转换装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芯片,处理器可以调用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指令实现上述处理单元的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的,协议转换装置可以是独立的设备,组网结构可以如图10所示;协议转换装置也可以集成于BBU或者RRU中。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以用硬件实现,或固件实现,或它们的组合方式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上述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以此为例但不限于: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此外。任何连接可以适当的成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软件是使用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者诸如红外线、无线电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从网站、服务器或者其他远程源传输的,那么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DSL或者诸如红外线、无线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包括在所属介质的定影中。如本发明所使用的,盘(Disk)和碟(disc)包括压缩光碟(CD)、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DVD)、软盘和蓝光光碟,其中盘通常磁性的复制数据,而碟则用激光来光学的复制数据。上面的组合也应当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保护范围之内。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协议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协议转换装置通过以太网协议实现和基带单元BBU的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所述BBU支持以太网协议;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从以太网接口获得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将所述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转换为公共通用无线接口CPRI协议格式的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将转换后的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通过CPRI接口发送给射频拉远单元RRU,其中所述RRU支持CPRI协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按照CPRI协议拓扑扫描方式扫描所述RRU,获得所述RRU的拓扑信息;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按照以太网协议将所述拓扑信息上报给所述BBU。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与所述RRU之间是慢速控制管理通道时,所述协议转换为所述RRU分配高速数据链路控制HDLC地址;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为所述RRU代理发起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请求,获得所述RRU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并建立所述IP地址与所述HDLC地址的映射关系;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根据所述IP地址与所述HDLC地址的映射关系识别出所述BBU发送给所述RRU的控制管理报文,并将所述控制管理报文转换成HDLC报文,将所述HDLC报文组装到CPRI帧中,将所述CPRI帧发送给所述RRU。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接收来自所述RRU的CPRI帧;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从所述CPRI帧中获取HDLC报文,将所述HDLC报文转换为以太网协议报文并发送给所述BBU。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与所述RRU之间是快速控制管理通道时,所述协议转换装置识别出所述BBU发送给所述RRU的以太网协议控制管理报文;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将所述以太网协议控制管理报文组装到CPRI帧中,并将所述CPRI帧发送给所述RRU。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接收所述RRU发送的CPRI帧,从所述CPRI帧中解析出以太网协议控制管理报文;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将所述以太网协议控制管理报文发送给所述BBU。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接收来自所述BBU的至少一个承载用户面数据的以太网报文,根据所述以太网报文携带的目的IP地址识别出发送给所述RRU的以太网报文;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从所述发送给所述RRU的以太网报文中提取有效载荷,将所述有效载荷按照CPRI协议帧格式要求进行格式转换,将格式转换后的所述有效载荷承载在CPRI帧中发送给所述RRU。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从所述RRU接收CPRI帧,从所述CPRI帧中提取有效载荷;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将所述有效载荷承载在至少一个以太网报文中,将所述以太网报文发送给所述BBU。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按照以太网协议获得所述BBU到所述协议转换装置的时延;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按照CPRI协议获得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到所述RRU的时延;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获得以太网协议到CPRI协议转换处理时延;
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将所述BBU到所述协议转换装置的时延、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到所述RRU的时延、所述以太网协议到CPRI协议转换处理时延相加获得所述BBU到所述RRU的端到端时延,并将所述端到端时延上报给所述BBU。
10.一种协议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包括第一收发单元、处理单元、第二收发单元;
所述第一收发单元,用于通过以太网接口与基带单元BBU相连接,所述BBU支持以太网协议;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通过以太网协议实现和所述基带单元BBU的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从所述以太网接口获得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将所述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转换为公共通用无线接口CPRI协议格式的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
所述第二收发单元,用于将转换后的频率同步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通过CPRI接口发送给射频拉远单元RRU,其中所述RRU支持CPRI协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协议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按照CPRI协议拓扑扫描方式扫描所述RRU,获得所述RRU的拓扑信息,按照以太网协议将所述拓扑信息通过所述第一收发单元上报给所述BBU。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协议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在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与所述RRU之间是慢速控制管理通道时,还用于为所述RRU分配高速数据链路控制HDLC地址,为所述RRU代理发起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请求,获得所述RRU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并建立所述IP地址与所述HDLC地址的映射关系,根据所述IP地址与所述HDLC地址的映射关系识别出所述BBU发送给所述RRU的控制管理报文,并将所述控制管理报文转换成HDLC报文,将所述HDLC报文组装到CPRI帧中;
所述第二收发单元,还用于将所述CPRI帧发送给所述RRU。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协议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RRU的CPRI帧;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从所述CPRI帧中获取HDLC报文,将所述HDLC报文转换为以太网协议报文;
所述第一收发单元,还用于将所述以太网协议报文发送给所述BBU。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协议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在所述协议转换装置与所述RRU之间是快速控制管理通道时,还用于识别出所述BBU发送给所述RRU的以太网协议控制管理报文,将所述以太网协议 控制管理报文组装到CPRI帧中;
所述第二收发单元,还用于将所述CPRI帧发送给所述RRU。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协议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RRU发送的CPRI帧;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从所述CPRI帧中解析出以太网协议控制管理报文;
所述第一收发单元,还用于将所述以太网协议控制管理报文发送给所述BBU。
16.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协议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BBU的至少一个承载用户面数据的以太网报文;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以太网报文携带的目的IP地址识别出发送给所述RRU的以太网报文,从所述发送给所述RRU的以太网报文中提取有效载荷,将所述有效载荷按照CPRI协议帧格式要求进行格式转换,将格式转换后的所述有效载荷承载在CPRI帧中;
所述第二收发单元,还用于将所述CPRI帧发送给所述RRU。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协议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收发单元,还用于从所述RRU接收CPRI帧;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从所述CPRI帧中提取有效载荷,将所述有效载荷承载在至少一个以太网报文中;
所述第一收发单元,还用于将所述以太网报文发送给所述BBU。
18.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协议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按照以太网协议获得所述BBU到所述协议转换装置的时延,按照CPRI协议获得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到所述RRU的时延,获得以太网协议到CPRI协议转换处理时延,将所述BBU到所述协议转换装置的时延、所述协议转换装置到所述RRU的时延、所述以太网协议到CPRI协议转换处理时延相加获得所述BBU到所述RRU的端到端时延;
所述第一收发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端到端时延上报给所述BBU。
CN201580085402.9A 2015-12-17 2015-12-17 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83706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16765.0A CN113395259A (zh) 2015-12-17 2015-12-17 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5/097747 WO2017101084A1 (zh) 2015-12-17 2015-12-17 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16765.0A Division CN113395259A (zh) 2015-12-17 2015-12-17 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70614A CN108370614A (zh) 2018-08-03
CN108370614B true CN108370614B (zh) 2021-07-16

Family

ID=5905547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16765.0A Pending CN113395259A (zh) 2015-12-17 2015-12-17 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
CN201580085402.9A Active CN108370614B (zh) 2015-12-17 2015-12-17 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16765.0A Pending CN113395259A (zh) 2015-12-17 2015-12-17 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523791B2 (zh)
EP (1) EP3307015B1 (zh)
JP (1) JP6556320B2 (zh)
KR (1) KR102118072B1 (zh)
CN (2) CN113395259A (zh)
CA (1) CA2992112C (zh)
WO (1) WO20171010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01084A1 (zh) * 2015-12-17 2017-06-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
WO2019035750A1 (en) * 2017-08-17 2019-02-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RANSI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DATA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EP3723348B1 (en) * 2018-01-08 2022-12-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separating physical layer funct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062437B (zh) * 2018-01-19 2020-11-0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拉远单元rru快速接入基站的方法及基站
CN108738127B (zh) * 2018-04-13 2021-04-27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射频拉远单元、基带处理单元、分布式基站及其同步方法
EP3915298B1 (en) * 2019-01-21 2023-11-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adio data over a fronthaul network
US11153023B2 (en) 2019-04-05 2021-10-19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Reducing interference by combining signals at different strengths and transmitting the combined signal from an antenna
JP7362341B2 (ja) * 2019-08-05 2023-10-17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通信中継システム、親局装置
KR102188743B1 (ko) 2019-10-29 2020-12-08 주식회사 이노와이어리스 다 채널 압축 알고리즘을 이용한 mu 및 ru 간의 데이터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11212446B (zh) * 2019-12-31 2022-11-29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JP7287569B2 (ja) * 2020-03-11 2023-06-0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データ記録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1464233A (zh) * 2020-05-18 2020-07-28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洋滑翔机组网通讯的中继转换器
CN114070442A (zh) * 2020-07-30 2022-02-18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不同通信方向上的呈现时间偏移量的自动对齐
KR102488902B1 (ko) * 2020-11-24 2023-01-17 주식회사 모베이스전자 자율주행차량의 센서 동기화와 프로토콜 변환시 발생하는 레이턴시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CN112584457B (zh) * 2020-12-16 2023-01-10 福州锐迪优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5G系统中pRRU在eCPRI协议和CPRI协议间混合组网方法
CN112637180B (zh) * 2020-12-18 2023-03-14 深圳国人无线通信有限公司 接口协议数据转换方法
US20220286910A1 (en) * 2021-03-08 2022-09-08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Discovering a radio controller in a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2435A (zh) * 2006-02-22 2008-08-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主基站与射频拉远单元的接口装置
WO2013007318A1 (en) * 2011-07-11 2013-01-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CN103338478A (zh) * 2012-12-31 2013-10-02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口转接装置及方法
CN103404226A (zh) * 2013-06-07 2013-11-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0302596D0 (sv) * 2003-09-30 2003-09-3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Improvments in or relating to base stations
US7856029B2 (en) * 2003-11-17 2010-12-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e-start-up procedure for internal interface of distributed radio base station
EP1566980A1 (de) * 2004-02-23 2005-08-2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Übertragen von Daten innerhalb einer Basisstation eines Mobilfunksystems sowie entsprechende Basisstation
WO2005099282A1 (fr) * 2004-04-09 2005-10-20 Utstarcom Telecom Co., Ltd. Procede et systeme de transmission de signaux reposant sur une station de base a frequences radio
EP1744572A1 (de) 2005-07-13 2007-01-1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Übertragung von Ethernet-Paketen über eine CPRI-Schnittstelle
US8355715B2 (en) 2006-04-21 2013-01-15 Vixs Systems, Inc. Client module, multimedia server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with
US20080259839A1 (en) * 2007-01-09 2008-10-23 Sr Telecom Inc. Redundant wireless base station
CN101282517A (zh) * 2008-05-08 2008-10-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模基站及其通信方法
US9072120B2 (en) * 2008-07-21 2015-06-30 Go Net Systems Ltd. Methods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providing cellular base station functionality at one or more nodes of a data network
CN101841364A (zh) 2009-03-20 2010-09-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的传送方法及相关设备
EP2443908B1 (en) * 2009-06-19 2018-07-04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mote radio data transmission over ethernet
JP5041035B2 (ja) * 2010-06-04 2012-10-03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及び無線基地局装置
US8599827B2 (en) * 2011-10-21 2013-12-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maintaining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a radio equipment controller and an item of radio equipment
CA2864279C (en) * 2012-02-09 2019-06-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network node and a method therein enabling a first unit to connect or to be connected ad-hoc to a second unit
US9313827B2 (en) * 2012-12-31 2016-04-12 Broadcom Corporation Radio over ethernet for radio access network and cloud-RAN
US9668223B2 (en) * 2014-05-05 2017-05-30 Isco International,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performance of communication links of communication nodes
EP2958358B1 (en) * 2014-06-17 2018-10-31 Sarokal Test Systems Oy System for base-station testing
US10039099B2 (en) * 2014-06-30 2018-07-31 Ne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6178778A1 (en) * 2015-05-04 2016-11-10 Isco International,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performance of communication paths for communication nodes
CN106358240B (zh) * 2015-07-17 2019-08-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虚拟弹性cpri接口的数据帧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7028933A1 (en) * 2015-08-20 2017-02-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dio base station
CN106717111B (zh) * 2015-08-31 2020-10-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收cpri数据流和接收以太网帧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JP2017050730A (ja) * 2015-09-02 2017-03-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および基地局システム
WO2017101084A1 (zh) * 2015-12-17 2017-06-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
JP6600265B2 (ja) * 2016-03-11 2019-10-3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基地局
US10075778B2 (en) * 2016-08-04 2018-09-11 Google Llc Base station with baseband bypass
US10225821B2 (en) * 2016-09-28 2019-03-05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ntrol of carrier aggregation for a wireless relay
US10298279B2 (en) * 2017-04-05 2019-05-21 Isco International,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performance of communication paths for communication node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2435A (zh) * 2006-02-22 2008-08-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主基站与射频拉远单元的接口装置
WO2013007318A1 (en) * 2011-07-11 2013-01-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CN103338478A (zh) * 2012-12-31 2013-10-02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口转接装置及方法
CN103404226A (zh) * 2013-06-07 2013-11-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95259A (zh) 2021-09-14
CA2992112A1 (en) 2017-06-22
JP6556320B2 (ja) 2019-08-07
WO2017101084A1 (zh) 2017-06-22
CN108370614A (zh) 2018-08-03
KR20180022891A (ko) 2018-03-06
EP3307015A1 (en) 2018-04-11
JP2018523403A (ja) 2018-08-16
CA2992112C (en) 2021-01-26
EP3307015B1 (en) 2019-09-25
US10523791B2 (en) 2019-12-31
KR102118072B1 (ko) 2020-06-02
EP3307015A4 (en) 2018-08-01
US20180191873A1 (en) 2018-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70614B (zh) 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
KR101832631B1 (ko) 이중 연결의 설정
EP2654336B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access point (ap) to manage wireless repeater(s)
EP2373116B1 (en) Multiplexing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signal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equipment controllers
AU2012357331B2 (en) Repeating method of wireless repeating device,and wireless repeating device
CN104040987A (zh) 用户面数据传输方法、移动管理网元、演进型基站及系统
CN114556893B (zh) 用于在不兼容的无线电设备和虚拟基带单元之间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CN104427488A (zh) 一种终端及无线组网方法
CN102255906B (zh) 数据发送和接收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4683994A (zh) 无线网络的配置方法和无线网络设备
CN109997383A (zh) 协议转换方法及装置
CN102868781B (zh) 一种无线网桥及实现dhcp安全的方法
US10979920B2 (en) Integrated access system with baseband unit and base station network management
WO2014110791A1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19001442A1 (zh) 一种点对多点光纤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JP2021508425A (ja)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関するフロントホールシステム
CN101594638B (zh) 一种实现接口ip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KR102489042B1 (ko) 다기종 프로토콜 게이트웨이 장치
WO2023082087A1 (zh) 一种控制信令传输方法、通信节点和基站
KR20230164318A (ko) 4g 및 5g 프론트홀 네트워크용 다기종 프로토콜 게이트웨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