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70018A - 蓄电元件 - Google Patents

蓄电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70018A
CN108370018A CN201680073191.1A CN201680073191A CN108370018A CN 108370018 A CN108370018 A CN 108370018A CN 201680073191 A CN201680073191 A CN 201680073191A CN 108370018 A CN108370018 A CN 1083700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rake
corner
terminal
electrode terminal
mai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319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70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700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0Gaskets; Sea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2Fixing or assembling a capacitive element in a housing, e.g. mounting electrodes, current collectors or terminal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元件,蓄电元件(100)具备: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40)、和设置在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40)与容器(10)的盖体(12)之间的上部绝缘构件(70、80)。正极端子(30)在其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具有削角角部(31a、31b、31c、31d)。上部绝缘构件(70)具有沿着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延伸的周围壁部(73)。周围壁部(73)具有与削角角部(31a、31b、31c、31d)对置的削角角落部(73a、73b、73c、73d)。在削角角落部(73a、73b、73c、73d)的削角内侧面(735、736、737、738)形成有肋(73e)。

Description

蓄电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电极端子以及电极端子的绝缘构件的蓄电元件。
背景技术
在二次电池等蓄电元件中,存在具备电极体和容纳电极体的容器的蓄电元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备作为容器的罐以及盖、和设置于盖的作为电极端子的外部端子的蓄电元件。在上述蓄电元件中,外部端子具备:由平面部构成的基底部、和设置于基底部且贯通盖的插通部。进而,在上述蓄电元件中,在基底部与盖之间配设有作为绝缘构件的外部绝缘体。外部绝缘体具有覆盖壁,覆盖壁对配置于其内侧的外部端子的基底部的侧面进行覆盖。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500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提供在容易向绝缘构件内插入电极端子的同时抑制电极端子在绝缘构件内的移动的蓄电元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具备:容器、电极端子、和设置在所述电极端子与所述容器的壁部之间的绝缘构件,所述电极端子在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具有作为被削角后的角部的削角角部,所述绝缘构件具有沿着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延伸的周围壁部,所述周围壁部具有与所述削角角部对置且作为被削角后的角落部的削角角落部,在所述削角角部的削角面或者所述削角角落部的削角面形成有突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元件,能够在容易向绝缘构件内插入电极端子的同时抑制电极端子在绝缘构件内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蓄电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的蓄电元件的盖体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盖体上的正极端子以及第一上部绝缘构件的放大俯视图。
图5是图3的盖体上的负极端子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的放大俯视图。
图6是图4的第一上部绝缘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图5的第二上部绝缘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者关于在“背景技术”一栏中记载的技术,获得了以下的见解。在专利文献1中,外部绝缘体的覆盖壁具有矩形状的平面形状的外形。若外部绝缘体的覆盖壁与外部端子的基底部之间的空隙大,则基底部有可能会在覆盖壁的内侧发生因旋转移动等所引起的松动。另一方面,若外部绝缘体的覆盖壁与外部端子的基底部之间的空隙小,则难以向覆盖壁的内侧插入基底部。因此,本发明者为了在容易向绝缘构件内插入电极端子的同时抑制电极端子在绝缘构件内的移动,发现了如以下那样的各种形态的蓄电元件。
本发明的一形态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具备容器、电极端子、和设置在所述电极端子与所述容器的壁部之间的绝缘构件,所述电极端子在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具有作为被削角后的角部的削角角部,所述绝缘构件具有沿着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延伸的周围壁部,所述周围壁部具有与所述削角角部对置且作为被削角后的角落部的削角角落部,在所述削角角部的削角面或者所述削角角落部的削角面形成有突起。
在上述的结构中,突起能够在与电极端子的外周侧面对置的方向上支承电极端子。能够在使突起接触与突起对置的削角面的同时实施向绝缘构件的周围壁部的内侧插入电极端子。此时,由于利用突起的接触的接触面积小且摩擦阻力低,因此与使电极端子的外周侧面和周围壁部的内侧面直接接触的情况相比,插入所需的力较小即可。由此,能够减小突起和与其对置的削角面之间的空隙,能够抑制在周围壁部内的电极端子的松动等移动。此外,在削角面的部位,至少能够将电极端子的外周侧面与周围壁部的内侧面之间的空隙增大与突起的突出量对应的量。由此,容易向周围壁部的内侧插入电极端子。此外,在绝缘构件的周围壁部的削角角落部经由突起而从电极端子受到力时,作用于削角角落部的应力向周围壁部中的与削角角落部相邻的部分分散。因而,可抑制周围壁部的破损以及耐久性的下降。
所述突起可以在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方向上位于从所述削角角部的削角面的中央部或者所述削角角落部的削角面的中央部偏离的位置。在上述的结构中,若在电极端子发生沿着其外周方向的旋转而突起与削角角部的削角面或者削角角落部的削角面接触,则旋转被制止。此时,周围壁部在从削角面的中央部偏离的位置处经由突起被按压。由此,能够将在周围壁部中的包括上述削角面的削角角落部产生的挠曲等变形抑制得较低。因而,周围壁部的耐久性得以提高。
也可以是,所述削角角部的削角面是沿着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延伸的平坦面或者凸曲面,所述削角角落部的削角面是沿着形成所述削角角部的削角面的平坦面或者凸曲面且对置地延伸的平坦面或者凹曲面。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将电极端子的削角角部的削角面和绝缘构件的削角角落部的削角面设为沿着彼此的同样的形状,从而能够抑制上述两个削角面在突起以外的场所的接触。
也可以是,所述电极端子具有包括纵长和与所述纵长交叉的横宽的形状,处于所述平坦面的情况下的所述突起,位于比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方向上的所述平坦面的中央部更偏向所述电极端子的纵长方向外侧的位置,处于所述凸曲面或者所述凹曲面的情况下的所述突起,位于比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方向上的所述凸曲面或者所述凹曲面的中央部更偏向所述电极端子的纵长方向内侧的位置。在上述的结构中,在电极端子中,在发生了使其纵长向朝着平坦面的方向的旋转时,在旋转的初期与平坦面上的突起发生接触,电极端子的旋转被制止。此外,在电极端子中,在发生了使其纵长向朝着凸曲面或者凹曲面的方向的旋转时,在旋转的初期与凸曲面或者凹曲面上的突起发生接触,电极端子的旋转被制止。由此,能够构成为在电极端子旋转时抑制电极端子和周围壁部在突起以外的场所接触。
也可以是,所述电极端子具有四个所述削角角部,所述周围壁部具有四个所述削角角落部,四个所述削角角部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削角角部的削角面是沿着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延伸的平坦面,至少一个所述削角角部的削角面是沿着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延伸的凸曲面,四个所述削角角落部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削角角落部的削角面是沿着所述削角角部的所述平坦面且对置地延伸的平坦面,至少一个所述削角角落部的削角面是沿着所述削角角部的所述凸曲面且对置地延伸的凹曲面。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配置为在四组削角角部以及削角角落部的削角面同时存在平坦面彼此的组合、和凸曲面以及凹曲面的组合,从而能够容易地定位相对于周围壁部的电极端子的朝向。
也可以是,相对于所述壁部的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以及所述周围壁部的内周的平面形状是长方形状,包括所述平坦面的两个所述削角角部以及包括所述平坦面的两个所述削角角落部分别处于对角位置关系,包括所述凸曲面的两个所述削角角部以及包括所述凹曲面的两个所述削角角落部分别处于对角位置关系,所述平坦面上的所述突起,位于比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方向上的所述平坦面的中央部更向所述电极端子或者所述周围壁部的短边偏靠的位置,所述凸曲面或者所述凹曲面上的所述突起,位于比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方向上的所述凸曲面或者所述凹曲面的中央部更向所述电极端子或者所述周围壁部的长边偏靠的位置。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电极端子中,在发生了使其纵长向从周围壁部的凹曲面朝向平坦面的方向的旋转时,与平坦面上的突起发生接触,电极端子的旋转被制止。另一方面,在电极端子中,在发生了使其纵长向从周围壁部的平坦面朝向凹曲面的方向的旋转时,与凸曲面或者凹曲面上的突起发生接触,电极端子的旋转被制止。由此,能够构成为在电极端子旋转时抑制电极端子和周围壁部在突起以外的场所接触。由此,抑制强度比较低的长边部的周围壁部和电极端子的接触,从而能够提高周围壁部的耐久性。
所述突起可以是具有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方向上的包括弯曲的凸曲面且在与所述壁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柱状突起。在上述的结构中,突起在凸曲面上以沿着柱状突起的轴心方向的线状的接触部接触,因此能够将接触面积抑制得较低。柱状突起不仅在沿着容器的壁部的方向上还沿着与上述壁部交叉的方向来支承电极端子。
以下,边参照附图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包括性或具体的例子。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等只是一例,并非是限定本发明的主旨。此外,关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之中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未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来说明。
此外,所添加的附图中的各图是示意性的图,并非严格地图示。进而,在各图中,关于相同或者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有时会利用大致平行、大致正交这样的伴有“大致”的表现。例如,大致平行不仅意味着完全平行,还意味着实质上平行,即,例如包含几%程度的差异。关于其他伴有“大致”的表现也同样。
[实施方式]
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蓄电元件100具有扁平的长方体状的外形。蓄电元件100是能够充放电的二次电池。例如,蓄电元件100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然而,蓄电元件100不限定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可以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也可以是即便使用者不进行充电也能够使用蓄积的电力的一次电池,还可以是蓄电器。
参照图1以及图2,蓄电元件100具备扁平的长方体状的容器10、容纳在容器10中的电极体20、和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40。另外,图2是图1的蓄电元件100的分解立体图。在此,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40是电极端子的一例。
容器10具有:有底方筒状的容器主体11、和能够封闭容器主体11的开口部11a的细长的矩形板状的盖体12。容器主体11具有扁平的长方体状的外形,并具有细长的矩形状的底壁11b、和从底壁11b的四个边缘竖立的四个矩形状的侧壁11c、11d、11e以及11f。侧壁11c以及11e位于相互对置的位置,在沿着开口部11a的周缘的方向上形成了更宽幅的长侧壁(以下,将侧壁11c以及11e也称为长侧壁11c以及11e)。侧壁11d以及11f位于相互对置的位置,在沿着开口部11a的周缘的方向上形成了更窄幅的短侧壁(以下,将侧壁11d以及11f也称为短侧壁11d以及11f)。开口部11a具有与底壁11b同样的细长的矩形状的形状。在盖体12的外表面12a上配置有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40。在此,盖体12为容器的壁部的一例。
容器主体11和盖体12通过焊接等接合方法使彼此的接合部变为气密状态来固定。虽然并未限定,但容器主体11以及盖体12例如能够包含不锈钢、铝、铝合金等能够焊接的金属。
此外,虽然在容器10的内部封入了电解液(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非水电解液)等电解顾,但省略了该电解质的图示。作为封入至容器10的电解质,只要不有损蓄电元件100的性能即可,对于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制,能够选择各种电解质。
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40分别在盖体12的与外表面12a相反的一侧,与具有导电性的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连接。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还与电极体20连接。由此,电极体20设置为经由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而从盖体12悬挂。而且,电极体20与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一起容纳于容器主体11。另外,为使电极体20与容器主体11之间电绝缘,也存在电极体20被绝缘膜等覆盖的情况。也存在电极体20与容器主体11之间设置分隔件等缓冲材料的情况。
电极体20是能够蓄积电力的蓄电要素(也称为发电要素)。电极体20以呈层状重叠的方式包括长条带状的片状的正极板、长条带状的片状的负极板、和长条带状的片状的隔离件。而且,电极体20通过将彼此重叠的正极板、负极板以及隔离件一起以卷绕轴A为中心呈螺旋状多重卷绕来形成。卷绕轴A是在图2中由单点划线表示的假想的轴,电极体20具有关于卷绕轴A大致对称的结构。在卷绕后的电极体20中,正极板、负极板以及隔离件以使隔离件介于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的形式,形成在与卷绕轴A垂直的方向上多层层叠的状态。虽然并未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体20具有与卷绕轴A垂直的剖面为扁平的长圆形状的扁平外形。然而,电极体20的剖面形状也可以为长圆形以外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或者其他多边形。
正极板包括正极基材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基材是由铝、铝合金等金属构成的长条带状的金属箔,正极活性物质层通过涂敷等方法层叠在正极基材的表面上。负极板包括负极基材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基材是由铜、铜合金等金属构成的长条带状的金属箔,负极活性物质层通过涂敷等方法层叠在负极基材的表面上。隔离件是由树脂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的微多孔性的片材。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利用的正极活性物质或者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利用的负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够吸留释放锂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或者负极活性物质即可,能够适当使用公知的材料。
电极体20具有沿着卷绕轴A方向的两个端部20a以及20b。在端部20a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非形成部21,在端部20b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非形成部22。正极活性物质非形成部21沿着沿作为卷绕方向的电极体20的周方向的正极板的边缘而形成为带状。具体而言,正极活性物质非形成部21是正极基材中的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边缘部分。正极活性物质非形成部21被多重卷绕,形成在与卷绕轴A垂直的方向上多层层叠的状态。负极活性物质非形成部22也沿着沿电极体20的周方向的负极板的边缘而形成为带状。具体而言,负极活性物质非形成部22是负极基材中的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边缘部分。负极活性物质非形成部22被多重卷绕,形成在与卷绕轴A垂直的方向上多层层叠的状态。
参照图2来说明正极端子30及负极端子40及其周边的结构。正极端子30一体式具有矩形板状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和从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宽幅的平坦表面突出的圆筒状的第一轴部32。负极端子40一体式具有矩形板状的第二端子主体部41、和从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宽幅的平坦表面突出的圆筒状的第二轴部42。第一轴部32以及第二轴部42分别构成为贯通盖体12并与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连接。另外,在盖体12的外表面12a上,贯通孔12c以及12d形成为贯通盖体12,在贯通孔12c以及12d能够分别插通第一轴部32以及第二轴部42。
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分别夹持盖体12而配置在与第一端子主体部31以及第二端子主体部41相反的一侧。正极集电体50是具有导电性和刚性的构件,与电极体20的正极基材同样由铝、铝合金等金属构成。负极集电体60是具备导电性和刚性的构件,与电极体20的负极基材同样由铜、铜合金等金属构成。正极集电体50一体式具有与第一轴部32连接的板状的固定部51、和与电极体20的正极活性物质非形成部21连接的两个细长板状的突出部52。负极集电体60具有与第二轴部42连接的板状的固定部61、和与电极体20的负极活性物质非形成部22连接的两个细长板状的突出部62。
在盖体12的外表面12a上,在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与盖体12之间配置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进而,在负极端子40的第二端子主体部41与盖体12之间配置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在盖体12中的与外表面12a相反一侧的内面12b上,在盖体12与正极集电体50之间配置第一下部绝缘构件91。进而,在盖体12与负极集电体60之间配置第二下部绝缘构件92。上部绝缘构件70以及80和下部绝缘构件91以及92是由具有电绝缘性和可挠性以及/或者弹性的树脂材料构成的板状的垫片。例如,作为上述树脂材料,可列举聚烯烃、PPS(聚苯硫醚)、PP(聚丙烯)、PFA(氟树脂)、酚醛树脂等,但可以是其他树脂,也可以是混入了玻璃纤维等纤维的树脂。此外,上部绝缘构件70以及80和下部绝缘构件91以及92可以是由不同树脂材料构成的两个以上的构件所构成的构造。在该情况下,可以将绝缘构件中的确保气密的部分的树脂材料设为PFA(氟树脂)等,将需要构造上的强度的部分的树脂材料设为ABS、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酰胺(也称为尼龙)等。在此,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是绝缘构件的一例。
在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以及第一下部绝缘构件91分别形成有贯通孔71以及91a,在贯通孔71以及91a能够插通正极端子30的第一轴部32。在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以及第二下部绝缘构件92分别形成有贯通孔81以及92a,在贯通孔81以及92a能够插通负极端子40的第二轴部42。
正极端子30的第一轴部32在依次贯通了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的贯通孔71、盖体12的贯通孔12c、第一下部绝缘构件91的贯通孔91a和正极集电体50的固定部51所形成的贯通孔51a之后,其前端被铆接。由此,正极端子30和正极集电体50相互接合,使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以及第一下部绝缘构件91介于它们之间,从而安装以及固定于盖体12。另外,基于铆接的接合是利用了第一轴部32的塑性变形的接合。在该接合中,第一轴部32的前端受到按压力,从而在固定部51上如扩径那样发生塑性变形,由此正极端子30以在第一端子主体部31与塑性变形部分之间夹持固定部51等的形式与正极集电体50接合。
同样地,负极端子40的第二轴部42在依次贯通了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的贯通孔81、盖体12的贯通孔12d、第二下部绝缘构件92的贯通孔92a和负极集电体60的固定部61所形成的贯通孔61a之后,与第一轴部32同样地其前端被铆接。由此,负极端子40和负极集电体60相互接合,使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以及第二下部绝缘构件92介于它们之间,从而安装以及固定于盖体12。
另外,正极端子30和正极集电体50的连结构造、以及负极端子40和负极集电体60的连结构造并不限定于如上述的铆接连结构造。连结构造只要是将上部绝缘构件70或者80、盖体12和下部绝缘构件91或者92夹在中间来连结端子主体部31或者41和正极集电体50或者负极集电体60的构造即可。例如,可以取代轴部32或者42而利用螺栓以及螺母,轴部32或者42也可以焊接于正极集电体50或者负极集电体60。
安装于盖体12的正极集电体50的两个突出部52在电极体20的正极活性物质非形成部21组装为从两侧进行夹持,并与正极活性物质非形成部21接合。同样地,安装于盖体12的负极集电体60的两个突出部62在电极体20的负极活性物质非形成部22组装为从两侧进行夹持,并与负极活性物质非形成部22接合。对于上述接合,能够利用超声波焊接、电阻焊接等的焊接等。由此,电极体20将卷绕轴A设为沿着盖体12的方向地固定于盖体12。即,电极体20构成纵向卷绕型的电极体。而且,正极端子30经由正极集电体50而与电极体20的正极板物理连接且电连接。负极端子40经由负极集电体60而与电极体20的负极板物理连接且电连接。
进而,参照图3~图7来说明正极端子30、负极端子40、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的详细结构。另外,图3是图2的蓄电元件100的盖体12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盖体12上的正极端子30以及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的放大俯视图。图5是图3的盖体12上的负极端子40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的放大俯视图。图6是图4的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的立体图。图7是图5的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的立体图。
参照图3、图4以及图5,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以及负极端子40的第二端子主体部41均具有矩形状的平面形状。另外,上述平面形状是在与盖体12的外表面12a垂直的方向上从容器10的外侧观察盖体12时的形状,即,是盖体12的俯视下的形状。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盖体12的俯视下,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四个角部均被进行了削角。在第一端子主体部31中的处于对角的位置关系的两个削角角部31a以及31c削角为弧状,具体而言削角为由半径不同的连续的多个圆弧构成的曲线状。在第一端子主体部31中的处于对角的位置关系的其他两个削角角部31b以及31d削角为直线状。由此,相对于外表面12a竖立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侧面,由分别位于削角角部31a以及31c的弯曲削角侧面315以及317、分别位于削角角部31b以及31d的平坦削角侧面316以及318、位于相互对置的位置的平坦的长侧面311以及313、和位于相互对置的位置的平坦的短侧面312以及314构成。在正极端子30安装于盖体12时,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短侧面312位于朝向容器主体11的短侧壁11d的位置,长侧面311位于朝向长侧壁11c的位置,长侧面313位于朝向长侧壁11e的位置。
弯曲削角侧面315以及317形成了沿着外表面12a朝向外侧突出的凸弧状面即凸曲面。弯曲削角侧面315形成长侧面311和短侧面312所形成的角部的削角面,沿着长侧面311以及短侧面312各自的切线方向延伸。弯曲削角侧面317形成了长侧面313和短侧面314所形成的角部的削角面,沿着长侧面313以及短侧面314各自的切线方向延伸。平坦削角侧面316形成了短侧面312和长侧面313所形成的角部的平坦的削角面,在与短侧面312以及长侧面313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平坦削角侧面318形成了短侧面314和长侧面311所形成的角部的平坦的削角面,在与短侧面314以及长侧面311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第一端子主体部31具有宽幅的平坦面319以及320。平坦面319在正极端子30安装于盖体12时与盖体12的外表面12a对置,平坦面320位于与平坦面319相反的一侧。第一轴部32配置在平坦面319上。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盖体12的俯视下,负极端子40的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四个角部均被进行了削角。第二端子主体部41与第一端子主体部31同样地具有:相互处于对角的位置关系且被削角为直线状的两个削角角部41a以及41c、和相互处于对角的位置关系且呈弧状被削角后的两个削角角部41b以及41d。由此,相对于外表面12a竖立的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外周侧面,由分别位于削角角部41a以及41c的平坦削角侧面415以及417、分别位于削角角部41b以及41d的弯曲削角侧面416以及418、平坦的长侧面411以及413、和平坦的短侧面412以及414构成。在负极端子40安装于盖体12时,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短侧面414位于朝向容器主体11的短侧壁11f的位置,长侧面411位于朝向长侧壁11c的位置,长侧面413位于朝向长侧壁11e的位置。
平坦削角侧面415形成了长侧面411和短侧面412所形成的角部的平坦的削角面,在与这两个侧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平坦削角侧面417形成了长侧面413和短侧面414所形成的角部的平坦的削角面,在与这两个侧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弯曲削角侧面416形成了短侧面412和长侧面413所形成的角部的凸弧状面状的削角面,沿着这两个侧面的切线方向延伸。弯曲削角侧面418形成了短侧面414和长侧面411所形成的角部的凸弧状面状的削角面,沿着这两个侧面的切线方向延伸。
第二端子主体部41具有宽幅的平坦面419以及420。平坦面419在负极端子40安装于盖体12时与盖体12的外表面12a对置,平坦面420位于与平坦面419相反的一侧。第二轴部42配置在平坦面419上。
接下来,对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和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和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除了它们容纳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以及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轮廓不同以外,具有同样的结构,因此,下面以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参照图2以及图6,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一体式具有矩形板状的主体部72、从主体部72的周缘竖立的周围壁部73、从主体部72朝与周围壁部73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圆筒状的筒部74、和从周围壁部73突出的固定部75。主体部72、周围壁部73、筒部74以及固定部75被一体成型,由连续的树脂构件形成。构成为在主体部72上的周围壁部73的内侧收纳第一端子主体部31。周围壁部73如仿照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侧面形状那样延伸且围绕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侧面。周围壁部73具有形成连续的轮的带状突起的形状。在主体部72形成有贯通孔71,贯通孔71位于主体部72的大致中心。贯通孔71在轴向上贯通筒部74,也兼作筒部74的贯通孔。在主体部72中的筒部74侧的表面形成有未图示的突起,该突起构成为与形成在盖体12的外表面12a的凹部嵌合。在固定部75形成有未图示的嵌合孔,该嵌合孔构成为与从盖体12突出的突起嵌合。另外,贯通孔71以及筒部74的位置不限定于主体部72的大致中心,可以处于主体部72的任何位置。
由此,在正极端子30以及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安装于盖体12时,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的主体部72介于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与盖体12之间从而将它们相互电绝缘。进而,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的筒部74通过盖体12的贯通孔12c来延伸,介于正极端子30的第一轴部32与盖体12之间从而将它们相互电绝缘。进而,此外,固定部75的嵌合孔与盖体12的突起嵌合,主体部72的突起与盖体12的凹部嵌合。通过这两个嵌合,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被固定为在盖体12的外表面12a上不进行平行移动以及旋转移动。
参照图3、图4以及图6,在盖体12的俯视下,具有矩形状的平面形状的轮廓的周围壁部73的四个角落部均被进行了削角。周围壁部73具有:与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削角角部31a以及31c分别相邻的弯曲的削角角落部73a以及73c、和与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削角角部31b以及31d分别相邻的直线状的削角角落部73b以及73d。削角角落部73a、73b、73c以及73d分别被削角为仿照削角角部31a、31b、31c以及31d的削角形状。
周围壁部73包括:与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弯曲削角侧面315以及317分别相邻的弯曲削角内侧面735以及737、和与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平坦削角侧面316以及318分别相邻的平坦削角内侧面736以及738。进而,周围壁部73包括:与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长侧面311以及313分别相邻的长内侧面731以及733、和与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短侧面312以及314分别相邻的短内侧面732以及734。
长内侧面731以及733分别是与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长侧面311以及313对置且与它们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平坦的内侧面。短内侧面732以及734分别是与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短侧面312以及314对置且与它们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平坦的内侧面。弯曲削角内侧面735以及737分别是与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弯曲削角侧面315以及317对置且与它们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凹弧状面状即凹曲面状的削角面。弯曲削角内侧面735沿着长内侧面731以及短内侧面732各自的切线方向延伸。弯曲削角内侧面737沿着长内侧面733以及短内侧面734各自的切线方向延伸。平坦削角内侧面736以及738分别是与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平坦削角侧面316以及318对置且与它们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平坦的削角面。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的固定部75与周围壁部73中的短内侧面734的部位相邻地配置。
另外,削角角落部73a以及弯曲削角内侧面735在图4以及图6中是周围壁部73中的虚线所示的两个边界735a以及735b之间的区域的部位及其内侧面。削角角落部73c以及弯曲削角内侧面737在图4以及图6中是周围壁部73中的虚线所示的两个边界737a以及737b之间的区域的部位及其内侧面。
在弯曲削角内侧面735以及737上分别形成有一个半圆柱状的肋73e。在平坦削角内侧面736以及738上分别形成有一个半圆柱状的肋73e。各肋73e朝向周围壁部73的内侧使其圆柱面从各内侧面突出,以使各自的纵长方向即圆柱轴的方向沿着从主体部72竖立的方向、即周围壁部73的竖立方向的方式延伸。在此,肋73e为突起的一例。
弯曲削角内侧面735上的肋73e位于比短内侧面732更偏向长内侧面731的位置,即,位于比周围壁部73的短边更向长边偏靠的位置。弯曲削角内侧面737上的肋73e位于比短内侧面734更偏向长内侧面733的位置,即,位于比周围壁部73的短边更向长边偏靠的位置。平坦削角内侧面736上的肋73e位于比长内侧面733更偏向短内侧面732的位置,即,位于比周围壁部73的长边更向短边偏靠的位置。平坦削角内侧面738上的肋73e位于比长内侧面731更偏向短内侧面734的位置,即,位于比周围壁部73的长边更向短边偏靠的位置。
在第一端子主体部31容纳于周围壁部73的内侧的状态下,在四个肋73e与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削角侧面315、316、317以及318之间具有少许空隙即间隙,或者,四个肋73e之中的至少一个与削角侧面315、316、317以及318之中的至少一个接触。而且,在周围壁部73的内侧面731~738与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侧面311~318之间分别具有间隙。肋73e在与削角侧面315、316、317或者318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在其整个圆柱轴向上使圆柱面接触。
因而,相对于容纳于周围壁部73的内侧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例如作用以第一轴部32为中心的旋转力的情况下,若其旋转力的方向在图4上是作为顺时针方向的方向D1,则第一端子主体部31按压周围壁部73的平坦削角内侧面736以及738上的肋73e。而且,第一端子主体部31不接触周围壁部73的其他部位,或者以远比向平坦削角内侧面736以及738上的肋73e按压的按压力弱的按压力接触,不按压弯曲削角内侧面735以及737上的肋73e,或者以远比向平坦削角内侧面736以及738上的肋73e按压的按压力弱的按压力按压。此外,若上述旋转力的方向在附图上是作为逆时针方向的方向D2,则第一端子主体部31按压弯曲削角内侧面735以及737上的肋73e。而且,第一端子主体部31不接触周围壁部73的其他部位,或者以远比向弯曲削角内侧面735以及737上的肋73e按压的按压力弱的按压力接触,不按压平坦削角内侧面736以及738上的肋73e,或者以远比向弯曲削角内侧面735以及737上的肋73e按压的按压力弱的按压力按压。从周围壁部73的内侧面起的肋73e的突出量、和周围壁部73的内侧面与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侧面的间隙能够设定为满足上述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削角内侧面735上的肋73e位于比短内侧面732更向长内侧面731偏靠的位置,即,位于沿着周围壁部73的内周方向从弯曲削角内侧面735的中央朝向长内侧面731偏靠的位置。此外,弯曲削角内侧面737上的肋73e位于比短内侧面734更向长内侧面733偏靠的位置,即,位于沿着周围壁部73的内周方向从弯曲削角内侧面737的中央朝向长内侧面733偏靠的位置。这种肋73e在方向D2上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旋转时,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弯曲削角侧面315以及317在弯曲削角内侧面735以及737设置于靠近旋转初期的部位。
此外,平坦削角内侧面736上的肋73e位于比长内侧面733更偏向短内侧面732的位置,即,位于沿着周围壁部73的内周方向从平坦削角内侧面736的中央更偏向短内侧面732侧的位置。进而,平坦削角内侧面738上的肋73e位于比长内侧面731更偏向短内侧面734的位置,即,位于沿着周围壁部73的内周方向从平坦削角内侧面738的中央更偏向短内侧面734侧的位置。由此,上述肋73e在方向D1上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旋转时,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平坦削角侧面316以及318在平坦削角内侧面736以及738设置于靠近旋转初期的部位。
因此,在第一端子主体部31旋转时,在周围壁部的削角内侧面735~738,可抑制第一端子主体部31接触肋73e以外的部位。
在旋转力的方向为方向D1以及D2的任意方向的情况下,虽然周围壁部73的削角角落部73a~73d经由肋73e而受到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旋转力,但由于在周围壁部73的内周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小且具有高的刚性,因此也不易引起变形。因而,可抑制周围壁部73的变形,尤其是可抑制延伸长度最大、刚性相对最低的长内侧面731以及733的部位的变形。
进而,在旋转力的方向为方向D1的情况下,在经由肋73e而作用于削角角落部73b以及73d的各个按压力中,削角角落部73b以及73d的挠曲方向上的第二分量分别远小于削角角落部73b以及73d的轴向上的第一分量。另外,削角角落部73b以及73d的轴向也是沿着平坦削角内侧面736以及738的方向,削角角落部73b以及73d的挠曲方向也是与平坦削角内侧面736以及738垂直的方向。按压力的第一分量相对于削角角落部73b而作用于朝向长内侧面733的方向,相对于削角角落部73d而作用于朝向长内侧面731的方向。由此,可抑制削角角落部73b以及73d中的挠曲变形。
此外,在旋转力的方向为方向D2的情况下,在经由肋73e而作用于削角角落部73a以及73c的各个按压力中,削角角落部73a以及73c的挠曲方向上的第二分量分别远小于削角角落部73a以及73c的轴向上的第一分量。另外,削角角落部73a以及73c的轴向也是沿着弯曲削角内侧面735以及737的方向,削角角落部73a以及73c的挠曲方向是与弯曲削角内侧面735以及737垂直的方向。按压力的第一分量相对于削角角落部73a而作用于朝向长内侧面731的方向,相对于削角角落部73c而作用于朝向长内侧面733的方向。由此,可抑制削角角落部73a以及73c中的挠曲变形。
此外,在将第一端子主体部31容纳于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的周围壁部73的内侧时,第一端子主体部31仅与肋73e接触从而能够插入周围壁部73内。由于第一端子主体部31与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之间的滑动面积变小,因此插入变得容易。进而,由于与其圆柱轴向垂直的截面面积小的肋73e具有可挠性以及/或者弹性,因此即便是需要以肋73e与第一端子主体部31之间的空隙为极小的状态将第一端子主体部31插入周围壁部73内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肋73e容易变形来进行上述插入。
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除了要容纳的负极端子40的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直线状的削角角部41a以及41c和弯曲的削角角部41b以及41d的配置不同于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之外,具有与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同样的结构。参照图5以及图7,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具有一起被一体成型的主体部82、周围壁部83、筒部84以及固定部85。周围壁部83具有仿照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外周侧面形状来延伸的内侧面。在负极端子40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安装于盖体12时,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的主体部82介于负极端子40的第二端子主体部41与盖体12之间从而将它们相互电绝缘。进而,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的筒部84介于负极端子40的第二轴部42与盖体12之间从而将它们相互电绝缘。在本实施方式中,筒部84以及贯通孔81虽然配置在主体部82的中心,但也可以配置在主体部82的任意位置。
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的周围壁部83包括:长内侧面831以及833、短内侧面832以及834、平坦的平坦削角内侧面835以及837、和凹弧状面状即凹曲面状的弯曲削角内侧面836以及838。平坦削角内侧面835以及837分别位于周围壁部83的削角角落部83a以及83c,弯曲削角内侧面836以及838分别位于周围壁部83的削角角落部83b以及83d。周围壁部83的长内侧面831以及833、短内侧面832以及834、平坦削角内侧面835以及837、和弯曲削角内侧面836以及838分别位于与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长侧面411以及413、短侧面412以及414、平坦削角侧面415以及417、和弯曲削角侧面416以及418相邻的位置、且仿照它们进行延伸。固定部85与周围壁部83中的短内侧面832的部位相邻地配置。
在平坦削角内侧面835以及837和弯曲削角内侧面836以及838上分别形成有一个肋83e。平坦削角内侧面835上的肋83e位于比长内侧面831更向短内侧面832偏靠的位置。平坦削角内侧面837上的肋83e位于比长内侧面833更向短内侧面834偏靠的位置。弯曲削角内侧面836上的肋83e位于比短内侧面832更向长内侧面833偏靠的位置。弯曲削角内侧面838上的肋83e位于比短内侧面834更向长内侧面831偏靠的位置。关于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的其他结构以及作用,由于与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具备:容器10、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40、和设置在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40与容器10的盖体12之间的上部绝缘构件70以及80。正极端子30在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具有作为被削角后的角部的削角角部31a~31d。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具有沿着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延伸的周围壁部73。周围壁部73具有与削角角部31a~31d对置且作为被削角后的角落部的削角角落部73a~73d。在削角角落部73a~73d的削角内侧面735~738分别形成有作为突起的肋73e。
在上述的结构中,肋73e能够在与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侧面311~318对置的方向上对正极端子30进行支承。第一端子主体部31向上部绝缘构件70的周围壁部73的内侧的插入,能够在使肋73e接触与肋73e对置的削角角部31a~31d的削角侧面315~318的同时实施。此时,由于利用肋73e的接触的接触面积小且摩擦阻力低,因此与使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侧面311~318和周围壁部73的内侧面731~738直接接触的情况相比,插入所需的力较小即可。由此,能够减小削角侧面315~318与肋73e之间的空隙,能够抑制在周围壁部73内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松动等移动。此外,在削角侧面315~318的部位,至少能够将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侧面与周围壁部73的内侧面之间的空隙增大与肋73e的突出量相应的量。由此,容易向周围壁部73的内侧插入第一端子主体部31。进而,在周围壁部73的削角角落部73a~73d经由肋73e而从第一端子主体部31受到力时,作用于削角角落部73a~73d的应力向周围壁部73中的与削角角落部73a~73d相邻的部分分散。因而,可抑制周围壁部73的破损以及耐久性的下降。另外,负极端子40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也与正极端子30以及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同样地具有上述的结构,并且能够起到上述的作用效果。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肋73e在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方向上,位于从削角角落部73a~73d的削角内侧面735~738各自的中央部偏离的位置。在上述的结构中,若在第一端子主体部31发生沿着其外周方向的旋转而肋73e与削角角落部73a~73d的削角内侧面735~738接触,则旋转被制止。此时,削角角落部73a~73d在从削角内侧面735~738的中央部偏离的位置处经由肋73e而被按压。由此,能够将在削角角落部73a~73d产生的挠曲等变形抑制得较低。由此,周围壁部73的耐久性得以提高。另外,负极端子40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也与正极端子30以及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同样地具有上述的结构,并且能够起到上述的作用效果。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削角角部31a~31d的削角侧面315~318是沿着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延伸的平坦面或者凸曲面,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的削角角落部73a~73d的削角内侧面735~738是沿着上述平坦面或者上述凸曲面且对置地延伸的平坦面或者凹曲面。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将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削角侧面315~318和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的削角内侧面735~738设为沿着彼此的同样的形状,从而可抑制相互对置的两个削角侧面以及削角内侧面在肋73e以外的场所接触。另外,负极端子40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也与正极端子30以及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同样地具有上述的结构,并且能够起到上述的作用效果。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具有包括纵长和与纵长交叉的横宽的形状。处于作为周围壁部73的平坦面的平坦削角内侧面736以及738的肋73e,位于比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方向上的平坦削角内侧面736以及738的中央部更偏向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纵长方向外侧的位置。进而,处于作为周围壁部73的凹曲面的弯曲削角内侧面735以及737的肋73e,位于比上述外周方向上的弯曲削角内侧面735以及737的中央部更偏向上述纵长方向内侧的位置。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中,在发生了使其纵长向朝着平坦削角内侧面736或者738的方向的旋转时,在旋转的初期与平坦削角内侧面736以及738的至少一方上的肋73e发生接触,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旋转被制止。此外,在第一端子主体部31中,在发生了使其纵长向朝着弯曲削角内侧面735或者737的方向的旋转时,在旋转的初期与弯曲削角内侧面735以及737的至少一方上的肋73e发生接触,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旋转被制止。由此,能够构成为在第一端子主体部31旋转时抑制第一端子主体部31和周围壁部73在肋73e以外的场所接触。另外,负极端子40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也与正极端子30以及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同样地具有上述的结构,并且能够起到上述的作用效果。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中的削角角部31a~31d之中的至少一个削角角部的削角侧面316、318是沿着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延伸的平坦面,至少一个削角角部的削角侧面315、317是沿着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延伸的凸曲面。进而,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的周围壁部73中的削角角落部73a~73d之中的至少一个削角角落部的削角内侧面736、738是沿着平坦的削角侧面316、318且对置地延伸的平坦面,至少一个削角角落部的削角内侧面735、737是沿着作为凸曲面的削角侧面315、317且对置地延伸的凹曲面。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配置为在四组削角角部31a~31d以及削角角落部73a~73d的削角面同时存在平坦面彼此的组合、和凸曲面以及凹曲面的组合,从而能够容易地定位相对于周围壁部73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朝向。另外,负极端子40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也与正极端子30以及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同样地具有上述的结构,并且能够起到上述的作用效果。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相对于容器10的盖体12的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以及周围壁部73的内周的平面形状是长方形状,包括平坦面的两个削角角部31b以及31d和包括平坦面的两个削角角落部73b以及73d分别处于对角位置关系,包括凸曲面的两个削角角部31a以及31c和包括凹曲面的两个削角角落部73a以及73d分别处于对角位置关系。作为平坦面的平坦削角内侧面736以及738上的肋73e,位于比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方向上的上述平坦削角内侧面的中央部更向周围壁部73的短边偏靠的位置,作为凹曲面的弯曲削角内侧面735以及737上的肋73e,位于比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方向上的上述弯曲削角内侧面的中央部更向周围壁部73的长边偏靠的位置。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中,在发生了使其纵长向从周围壁部73的弯曲削角内侧面735或者737朝着平坦削角内侧面736或者738的方向的旋转时,与平坦削角内侧面736以及738上的肋73e发生接触,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旋转被制止。另一方面,在第一端子主体部31中,在发生了使其纵长向从周围壁部73的平坦削角内侧面736或者738朝着弯曲削角内侧面735或者737的方向的旋转时,与弯曲削角内侧面735以及737上的肋73e发生接触,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旋转被制止。由此,能够构成为在第一端子主体部31旋转时抑制第一端子主体部31和周围壁部73在肋73e以外的场所接触。由此,抑制第一端子主体部31接触强度比较低的周围壁部73的长边部分,从而能够提高周围壁部73的耐久性。另外,负极端子40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也与正极端子30以及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同样地具有上述的结构,并且能够起到上述的作用效果。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肋73e是具有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外周方向上的包括弯曲的凸曲面、且在与容器10的盖体12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柱状突起。在上述的结构中,肋73e在凸曲面上在沿着柱状突起的轴心方向的线状的接触部接触,因此能够将接触面积抑制得较低。肋73e不仅在沿着盖体12的方向上还沿着与盖体12交叉的方向来支承第一端子主体部31。另外,负极端子40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也与正极端子30以及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同样地具有上述的结构,并且能够起到上述的作用效果。
[其他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即,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说明来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被层叠的电极体20是将重叠的正极板、负极板以及隔离件卷绕形成的卷绕型的电极体,但并不限定于此。被层叠的电极体可以是将多个正极板、负极板以及隔离件重叠形成的堆叠型的电极体,也可以是将重叠的一组或者二组以上的正极板、负极板以及隔离件折弯多次形成的Z型的电极体。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以及负极端子40的第二端子主体部41具有:相互处于对角的位置关系的两个直线状的削角角部、和相互处于对角的位置关系的两个弯曲的削角角部。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的周围壁部73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的周围壁部83具有:相互处于对角的位置关系的两个直线状的削角角落部、和相互处于对角的位置关系的两个弯曲的削角角落部。直线状的削角角部和弯曲的削角角部的组合以及数量不限定于上述结构。四个角部可以全部为直线状的削角角部或者弯曲的削角角部。也可以是,四个角部之中的一个为直线状的削角角部或者弯曲的削角角部,四个角部之中的其他三个为弯曲的削角角部或者直线状的削角角部。直线状的削角角部彼此或者弯曲的削角角部彼此可以处于相邻的角部。同样,直线状的削角角落部和弯曲的削角角落部的组合以及数量也不限定于上述结构。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第一端子主体部31以及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弯曲的削角角部、和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的周围壁部73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的周围壁部83的弯曲的削角角落部均具有弧状形状的曲面,但并不限定于此。弯曲的削角角部以及弯曲的削角角落部可以具有任何曲面。例如,也可以是,第一端子主体部31以及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弯曲的削角角部具有凹曲面,周围壁部73以及83的弯曲的削角角落部具有凸曲面。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虽然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以及负极端子40的第二端子主体部41具有矩形状的平面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具有圆形、椭圆形或者其他多边形状的平面形状。例如,在第一端子主体部具有圆形状的平面形状的情况下,能够形成具有沿着圆的弦的削角面的削角角部。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在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的周围壁部73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的周围壁部83,虽然在一个削角角落部形成有一个肋73e或者83e,但是可以形成有两个以上的肋。例如,能够构成为一个削角角落部的两个肋之中的一个受到在方向D1上旋转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或者负极端子40的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按压力,两个肋之中的另一个受到在方向D2上旋转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或者负极端子40的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按压力。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是在四个削角角落部全部设置肋,而是在处于对角的位置关系的两个削角角落部设置肋。由此,也能够抑制第一端子主体部31或者负极端子40的第二端子主体部41与周围壁部73或者83的接触。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在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的周围壁部73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的周围壁部83,削角角落部的平坦的削角内侧面的肋位于比长内侧面更向短内侧面偏靠的位置,削角角落部的凹弧状面状的削角内侧面的肋位于比短内侧面更向长内侧面偏靠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肋可以处于削角内侧面的中央,也可以处于削角内侧面的任何位置。能够根据第一端子主体部31以及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形状以及尺寸、和肋的形状以及突出量等来设定削角内侧面上的肋的位置。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的周围壁部73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的周围壁部83的肋73e以及83e,具有沿着周围壁部的削角角落部的削角内侧面延伸的半圆柱状的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肋只要具有从削角内侧面突出的形状即可,可以是任何形状。例如,柱状的肋可以不是沿着周围壁部73以及83的竖立方向的形状,而是沿着与上述竖立方向交叉的周围壁部73以及83的纵长方向即延伸方向的形状。此外,肋可以不是柱状而是简单的突起。例如,突起可以具有在盖体12的俯视下包括一个以上的台阶的阶梯状的台阶形状。在该情况下,阶梯状的台阶可以形成在周围壁部的削角内侧面与周围壁部的长内侧面或者短内侧面的交界部分,也可以形成在削角内侧面上。阶梯状的台阶可以在周围壁部的竖立方向上且在整个周围壁部范围内延伸,也可以在周围壁部的一部分的范围内延伸。此外,如后所述,在突起形成于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以及负极端子40的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削角侧面的情况下,阶梯状的台阶可以形成在第一端子主体部31以及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长侧面或者短侧面与削角侧面的交界部分,也可以形成在削角侧面上。阶梯状的台阶在第一端子主体部31以及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侧面的竖立方向上,可以在它们的整体范围内延伸,电可以在一部分范围内延伸。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虽然在第一上部绝缘构件70的周围壁部73以及第二上部绝缘构件80的周围壁部83形成有肋73e以及83e,但并不限定于此。肋可以形成在正极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部31以及负极端子40的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平坦削角侧面以及弯曲削角侧面。或者,肋可以形成于周围壁部73以及第一端子主体部31的任意一方或者同时形成于两方,肋也可以形成于周围壁部83以及第二端子主体部41的任意一方或者同时形成于两方。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具备一个电极体。然而,蓄电元件可以是具备两个以上的电极体的结构。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中,电极体20虽然是用正极活性物质非形成部21以及负极活性物质非形成部22分别连接正极集电体50以及负极集电体60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电极体可以在其两个端部分别具有由从正极基材突出的正极集电接头构成的正极集电接头组、和由从负极基材突出的负极集电接头构成的负极集电接头组。正极集电接头组以及负极集电接头组可以配置在电极体的一个端部。在上述的结构中,正极集电接头组以及负极集电接头组分别与正极集电体以及负极集电体连接。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虽然是具备纵向卷绕型的电极体20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具备以使卷绕轴A方向的电极体20的端部与容器10的盖体12对置的朝向来配置电极体20的横向卷绕型的电极体的结构。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0虽然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进行了说明,但蓄电元件只要是具备电极端子和电极端子的绝缘构件的结构即可,可以是任何结构的蓄电元件。
此外,任意组合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而构筑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此外,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如上述那样的蓄电元件来实现,还能够在具备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中实现。例如,能够构成为蓄电装置具备被排列配置的多个蓄电单元,各蓄电单元具备被排列配置的多个蓄电元件100。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实现蓄电装置的高输出。进而,多个蓄电元件100可作为一个单元来使用,能够与蓄电装置所需的电容量、蓄电装置的形状以及尺寸等对应地选择蓄电单元的数量以及排列。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元件等中。
符号说明
10 容器
12 盖体(壁部)
30 正极端子(电极端子)
31 第一端子主体部
31a、31b、31c、31d 削角角部
40 负极端子(电极端子)
41 第二端子主体部
41a、41b、41c、41d 削角角部
70 第一上部绝缘构件(绝缘构件)
73、83 周围壁部
73a、73b、73c、73d 削角角落部
73e、83e 肋(突起)
80 第二上部绝缘构件(绝缘构件)
83a、83b、83c、83d 削角角落部
100 蓄电元件
315、316、317、318 削角侧面(削角面)
415、416、417、418 削角侧面(削角面)
735、736、737、738 削角内侧面(削角面)
835、836、837、838 削角内侧面(削角面)

Claims (7)

1.一种蓄电元件,具备:
容器;
电极端子;和
绝缘构件,设置在所述电极端子与所述容器的壁部之间,
所述电极端子在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具有作为被削角后的角部的削角角部,
所述绝缘构件具有沿着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延伸的周围壁部,
所述周围壁部具有与所述削角角部对置且作为被削角后的角落部的削角角落部,
在所述削角角部的削角面或者所述削角角落部的削角面形成有突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突起在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方向上位于从所述削角角部的削角面的中央部或者所述削角角落部的削角面的中央部偏离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削角角部的削角面是沿着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延伸的平坦面或者凸曲面,
所述削角角落部的削角面是沿着形成所述削角角部的削角面的平坦面或者凸曲面且对置地延伸的平坦面或者凹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电极端子具有包括纵长和与所述纵长交叉的横宽的形状,
处于所述平坦面的情况下的所述突起,位于比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方向上的所述平坦面的中央部更偏向所述电极端子的纵长方向外侧的位置,
处于所述凸曲面或者所述凹曲面的情况下的所述突起,位于比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方向上的所述凸曲面或者所述凹曲面的中央部更偏向所述电极端子的纵长方向内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电极端子具有四个所述削角角部,
所述周围壁部具有四个所述削角角落部,
四个所述削角角部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削角角部的削角面是沿着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延伸的平坦面,至少一个所述削角角部的削角面是沿着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延伸的凸曲面,
四个所述削角角落部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削角角落部的削角面是沿着所述削角角部的所述平坦面且对置地延伸的平坦面,至少一个所述削角角落部的削角面是沿着所述削角角部的所述凸曲面且对置地延伸的凹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相对于所述壁部的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以及所述周围壁部的内周的平面形状是长方形状,
包括所述平坦面的两个所述削角角部以及包括所述平坦面的两个所述削角角落部分别处于对角位置关系,
包括所述凸曲面的两个所述削角角部以及包括所述凹曲面的两个所述削角角落部分别处于对角位置关系,
所述平坦面上的所述突起,位于比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方向上的所述平坦面的中央部更向所述电极端子或者所述周围壁部的短边偏靠的位置,
所述凸曲面或者所述凹曲面上的所述突起,位于比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方向上的所述凸曲面或者所述凹曲面的中央部更向所述电极端子或者所述周围壁部的长边偏靠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突起是具有所述电极端子的外周方向上的包括弯曲的凸曲面且在与所述壁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柱状突起。
CN201680073191.1A 2015-12-28 2016-12-28 蓄电元件 Pending CN1083700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57539 2015-12-28
JP2015-257539 2015-12-28
PCT/JP2016/089145 WO2017115857A1 (ja) 2015-12-28 2016-12-28 蓄電素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70018A true CN108370018A (zh) 2018-08-03

Family

ID=59225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3191.1A Pending CN108370018A (zh) 2015-12-28 2016-12-28 蓄电元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7014B2 (zh)
JP (1) JPWO2017115857A1 (zh)
CN (1) CN108370018A (zh)
DE (1) DE112016006088T5 (zh)
WO (1) WO20171158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8821B (zh) 2017-08-30 2024-05-1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以及电池模组
JP7095293B2 (ja) * 2018-01-31 2022-07-0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1909A (zh) * 2004-01-13 2005-07-20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01562238A (zh) * 2008-04-17 2009-10-21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密封电池的制造方法
JP2014116132A (ja) * 2012-12-07 2014-06-2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固定構造、およ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5005479A (ja) * 2013-06-24 2015-01-08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WO2015141570A1 (ja) * 2014-03-18 2015-09-2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8519Y2 (ja) 1991-01-21 1996-03-06 古河電池株式会社 蓄電池用端子固定装置
US9293756B2 (en) 2010-09-17 2016-03-22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WO2013031761A1 (ja) 2011-08-29 2013-03-07 株式会社リチウムエナジージャパン 接続体、接続体の製造方法、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3149435A (ja) 2012-01-18 2013-08-01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
CN203039014U (zh) 2013-01-21 2013-07-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
JP2014150047A (ja) 2013-08-08 2014-08-21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蓄電素子
JP6193069B2 (ja) 2013-09-20 2017-09-0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扁平捲回式二次電池
JP2015191796A (ja) 2014-03-28 2015-11-02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1909A (zh) * 2004-01-13 2005-07-20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01562238A (zh) * 2008-04-17 2009-10-21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密封电池的制造方法
JP2014116132A (ja) * 2012-12-07 2014-06-2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固定構造、およ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5005479A (ja) * 2013-06-24 2015-01-08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WO2015141570A1 (ja) * 2014-03-18 2015-09-2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37014B2 (en) 2020-04-28
WO2017115857A1 (ja) 2017-07-06
JPWO2017115857A1 (ja) 2018-11-01
DE112016006088T5 (de) 2018-09-13
US20190019999A1 (en) 2019-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26970B1 (ko) 이차전지 및 그 이차전지의 제조 방법
DK3176848T3 (en) Rechargeable lithium-ion button cell battery
JP5297471B2 (ja) 二次電池
JP5279697B2 (ja) 二次電池
JP5149924B2 (ja) 円筒形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870876B2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conductive member
JP6844534B2 (ja) 蓄電素子
JP5006603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US8551645B2 (en) Can for cylindrical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cylindrical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 using the same
KR101893230B1 (ko) 집전체를 구비하는 축전 소자 및 이 축전 소자를 구비하는 차량
US9722215B2 (en) Cylindrical battery
EP3376579B1 (en) Electrode assembly having indented portion formed on electrode plate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ame
US10734655B2 (en)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CN108370018A (zh) 蓄电元件
CN110870099B (zh) 能量存储装置
JP6787650B2 (ja) 蓄電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99243B2 (ja) 蓄電素子及び安全弁
WO2006123782A1 (ja) 蓄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EP2595219B1 (en) Current collector, energy storage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urrent collector
JP6459505B2 (ja) 蓄電素子
KR101256061B1 (ko) 이차 전지
KR100627296B1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단자 조립체
JP2002042773A (ja) 電 池
US20120328912A1 (en) Winding assembly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methods of making the winding assembly,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cell
JP2009087835A (ja) 蓄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