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51441A - 采光装置、采光系统以及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采光装置、采光系统以及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51441A
CN108351441A CN201680066792.XA CN201680066792A CN108351441A CN 108351441 A CN108351441 A CN 108351441A CN 201680066792 A CN201680066792 A CN 201680066792A CN 108351441 A CN108351441 A CN 1083514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ylighting
lighting equipment
region
base material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67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筱崎大祐
菅野透
镰田豪
西中俊平
植木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51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14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11/00Non-electric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using daylight
    • F21S11/007Non-electric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using dayligh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for transmitting light into the interior of a build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02B5/045Prism array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3/00Window sashes, door leaves, or like elements for closing wall or like openings; Layout of fixed or moving closures, e.g. windows in wall or like openings; Features of rigidly-mounted outer frames relating to the mounting of wing frames
    • E06B3/66Uni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parallel glass or like panes permanently secured togeth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5/00Doors, windows, or like closures for special purposes; Border constructions theref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11/00Non-electric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using day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207/00Coding scheme for general features or characteristics of optical elements and systems of subclass G02B, but not including elements and systems which would be classified in G02B6/00 and subgroups
    • G02B2207/123Optical louvre elements, e.g. for directional light bloc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Securing Of Glass Pan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采光装置包括:基材,其具有透光性;多个采光部,其设置于基材的第一面侧;以及空隙部,其设置于多个采光部之间,采光装置具有:光经由多个采光部而透射的采光区域、和光不经由多个采光部而透射基材的光透射区域,采光区域与光透射区域沿着第一面的面内的至少一个方向交替地设置。

Description

采光装置、采光系统以及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若干个方式涉及采光装置、采光系统以及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5年11月17日于日本申请的特愿2015-225170号并主张其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为了将入射至窗玻璃的日光等外部光高效地导入室内,沿着窗玻璃的一面设置包含采光膜的采光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65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这样的采光装置在表面形成有用于将光向室内引导的多个棱镜体,因此无法从室内侧透视观察景色,阻碍从室内的眺望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一个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透视观察外面的景色的采光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采光装置也可以包括:基材,其具有透光性;多个采光部,其设置于所述基材的第一面侧;以及空隙部,其设置于所述多个采光部之间,采光装置具有:光经由所述多个采光部而透射的采光区域、和光不经由所述多个采光部而透射所述基材的光透射区域,所述采光区域与所述光透射区域沿着所述第一面的面内的至少一个方向交替地设置。
另外,在上述的采光装置中,也可以从所述基材的法线方向观察,所述采光区域与所述光透射区域以条纹状配置。
另外,在上述的采光装置中,也可以从所述基材的法线方向观察,所述采光区域与所述光透射区域呈方格图案而配置。
另外,在上述的采光装置中,也可以从所述基材的法线方向观察,所述采光区域与所述光透射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一面的面内的一个方向而非周期性地配置。
另外,在上述的采光装置中,也可以所述光透射区域的光的透射率低于所述采光区域的光的透射率。
另外,在上述的采光装置中,也可以还包括:保护板,其位于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面侧并具有透光性,所述保护板在所述光透射区域中固定于所述基材。
另外,在上述的采光装置中,也可以所述基材形成有所述光透射区域的部分的总厚度薄于形成有所述采光区域的部分的总厚度。
另外,在上述的采光装置中,也可以多个所述采光区域中的第一采光区域的所述采光部在所述第一面的面内沿第一方向以直线状延伸,与所述第一采光区域不同的第二采光区域的所述采光部在所述第一面的面内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以直线状延伸。
另外,在上述的采光装置中,也可以还包括:光扩散部,其使从多个所述采光部射出的光、或入射至多个所述采光部的光扩散。
另外,在上述的采光装置中,也可以所述光扩散部形成光扩散区域,所述光扩散区域从所述基材的法线方向观察,包括所述采光区域并且比所述采光区域广。
另外,在上述的采光装置中,也可以还具备一对透明板,所述基材配置于一对所述透明板之间。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采光装置也可以具有:长条状的多个采光板条,包括:具有透光性的基材、设置于所述基材的第一面的多个采光部以及设置于所述采光部之间的空隙部;和长条状的多个光透射板条,具有透光性,多个所述采光板条以及所述光透射板条将所述采光板条以及所述光透射板条的长边方向作为水平方向按每一个或多个沿上下方向交替排列悬挂。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采光装置,也可以具备长条状的多个采光板条,该多个采光板条包括:具有透光性的基材、设置于所述基材的第一面的多个采光部以及设置于所述采光部之间的空隙部,多个所述采光板条将长边方向作为水平方向而沿上下方向排列悬挂,所述采光板条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距大于所述采光板条的上下方向的宽度。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采光系统构成为具有:采光装置、室内照明器具、检测室内的亮度的检测部、以及控制所述室内照明器具和所述检测部的控制部,作为所述采光装置而采用所述的采光装置。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具有透光性的板材料的第一面形成多个采光部和设置于它们之间的空隙部的工序;和利用树脂材料埋入所述空隙部的一部分以形成光透射区域的工序,将由未被所述树脂材料埋入的所述采光部形成的采光区域和所述光透射区域沿着所述第一面的面内的至少一个方向交替设置。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形成具有多个采光部和设置于它们之间的空隙部的采光膜的工序;和将所述采光膜贴附于具有透光性的基材的第一面的工序,在所述第一面形成有贴附所述采光膜而形成的采光区域、和未贴附所述采光膜的光透射区域,将所述采光区域和所述光透射区域沿着所述第一面的面内的至少一个方向交替地设置。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通过具有凹凸区域和平坦区域的模具,在由透明的板材料构成的基材形成与凹凸区域对应的采光区域,并且形成与所述平坦区域对应的光透射区域的工序,将所述采光区域和所述光透射区域沿着所述基材的第一面的面内的至少一个方向交替设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可以透视观察外面的景色的采光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整体截面图。
图2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图,且是图2A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3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中采光装置与室内的居住者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4是采光部的截面图,且是表示采光部的内部的光的控制功能的图。
图5A是表示采光部的变形例的第一截面图。
图5B是表示采光部的变形例的第二截面图。
图5C是表示采光部的变形例的第三截面图。
图5D是表示采光部的变形例的第四截面图。
图6A是表示采光部的配置和伴随于它的光的路径的截面图,且是表示采光部配置于室外侧的情况下的图。
图6B是表示采光部的配置和伴随于它的光的路径的截面图,且是表示采光部配置于室内侧的情况下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树脂片的制成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8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树脂片的制成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第一示意图。
图8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树脂片的制成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第二示意图。
图8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树脂片的制成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第三示意图。
图9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第一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且是表示切断前的树脂片的图。
图9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第一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且是表示切断树脂片而形成的采光部件的图。
图9C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第一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且是表示将采光部件贴附于基材的工序的图。
图10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第二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且是表示全体设置有采光部的基材的图。
图10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第二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且是表示在采光部之间供给未固化的树脂材料的工序的图。
图10C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第二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且是表示使树脂材料固化而埋入空隙部的状况的图。
图11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第三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且是表示在基材形成未固化的树脂层的状况的图。
图11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第三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且是表示将模具加压于树脂层的状况的图。
图11C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第三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且是表示模具脱模后的状况的图。
图12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第三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示意图,且是表示在基材形成未固化的树脂层的状况的图。
图12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第三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示意图,且是表示将模具加压于树脂层的状况的图。
图12C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第三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示意图,且是表示模具脱模后的状况的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采光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采光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采光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采光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采光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采光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1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采光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0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采光装置且沿着图19的XX-XX线的截面图。
图2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图。
图2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图。
图2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采光装置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图。
图24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图。
图2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沿着采光装置的上下方向的截面图。
图26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7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8是第六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图。
图29是表示光扩散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光扩散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光扩散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光扩散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3是表示光扩散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4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放大截面图,且是表示采光部与光扩散部的详细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35是第七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图。
图36是第八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图。
图37是具有光扩散部的采光装置的变形例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图。
图38是具有光扩散部的采光装置的变形例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图。
图39是具有光扩散部的采光装置的变形例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图。
图40是具有光扩散部的采光装置的变形例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图。
图41是具有光扩散部的采光装置的变形例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图。
图42是具有光扩散部的采光装置的变形例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图。
图43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44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45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46是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47是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图。
图48是表示具备采光装置以及照明调光系统的房间模型的图,且是沿着图49的J-J’线的截面图。
图49是表示房间模型的天花板的俯视图。
图50是表示通过采光装置采入至室内的光(自然光)的照度、和基于室内照明装置的照度(照明调光系统)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用于以下的说明的各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为能够识别的大小,适当地变更各部件的比例尺。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A是沿着铅垂方向(上下方向)对采光装置1截取截面的截面图,图2B是图2A的局部放大图。
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是在安装于窗的状态下将太阳光(外部光)采入到室内的采光装置的一个例子。采光装置1包括:具有透光性的板状的基材10、设置于基材10的第一面10a侧的多个采光部11、设置于多个采光部11之间的空隙部12、以及位于基材10与采光部11之间的支承基材1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材10的第一面10a是朝向室外2侧的面。另外,基材10在第一面10a的相反一侧具有朝向室内3侧的第二面10b。
本实施方式的基材10例如可使用由热塑性聚合物、热固化性树脂、光聚合性树脂等树脂类等构成的透光性的基材。使用由丙烯酸类聚合物、烯烃类聚合物、乙烯类聚合物、纤维素类聚合物、酰胺类聚合物、氟类聚合物、聚氨酯类聚合物、硅酮类聚合物、酰亚胺类聚合物等等构成的透光性的基材。具体而言,优选使用例如三醋酸纤维素(TA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环烯烃聚合物(COP)、聚碳酸酯(PC)、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醚砜(PES)、聚酰亚胺(PI)等透光性的板材。此外基材10也可以是玻璃基材。基材10的厚度是任意的。另外,也可以是层叠有多个材质的层叠结构。
基材10的总光线透射率通过JIS K7361-1的规定优选为90%以上。
由此,能够获得充分的透明性。
如图2B所示,采光部11是设置于基材10的第一面10a侧的数十至数百μm量级的微小突起结构,以使外部光(太阳光)导入室内3。
采光部11以条纹状设置,且分别沿水平方向延伸,沿铅垂方向之间平行地配置。采光部11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成为多边形状。
采光部11经由支承基材13而固定于基材10的第一面10a。支承基材13具有透光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采光部11经由支承基材13而固定于基材10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采光部11也可以直接设置于基材10的一个面(第一面10a)。
本实施方式的采光部11是以通过距基材10最远离的顶点q的基材10的垂线Q为中心且其两侧的形状为非对称的、截面形状为六边形的多棱柱状结构体。另外,采光部11截面形状的六个顶点中的五个内角不足180°。
此外,采光部11的截面形状不局限于图示的形状,也能够根据采光装置1的用途等而适当地设计变更。即,采光部11只要是能够起到采光功能的形状,则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也可以是三角形状、或者曲面形状等。
在设置于邻接的采光部11之间的空隙部12存在空气。因此,空隙部12的折射率大体为1.0。通过使空隙部12的折射率为1.0,从而空隙部12与采光部11的界面的临界角最小。期望基材10的折射率与采光部11的折射率大致相等。在基材10的折射率与采光部11的折射率较大地不同的情况下,在光从基材10入射至采光部11时,有时在这些采光部11与基材10的界面产生不必要的光的折射、反射。该情况下,恐怕得不到所期望的采光特性、或者产生亮度降低等不良情况。通过使基材10的折射率与采光部11的折射率大致相等,从而获得所期望的采光特性而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并且难以在室内3照射不舒服的反射光。
多个采光部11例如由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硅酮树脂等具有透光性以及感光性的有机材料构成。能够使用在这些树脂混合了聚合引发剂、偶联剂、单体、有机溶剂等的透明树脂制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聚合引发剂也可以包括:稳定剂、抑制剂、增塑剂、荧光增白剂、脱模剂、链转移剂、其他的光聚合性单量体等那样的各种追加成分。
采光部11的总光线透射率通过JIS K7361-1的规定优选为90%以上。由此,能够获得充分的透明性。
在基材10的第一面10a,多个采光区域SA与多个光透射区域TA以条纹状配置。
采光区域SA是指从基材10的法线方向观察设置有采光部11以及空隙部12的区域。另外,在采光区域SA,从室外2入射至室内3的光经由采光部11而透射。
光透射区域TA是基材10的未设置有采光部11的区域。即,光透射区域TA是光未经由采光部11而透射的区域。
采光区域SA与光透射区域TA从基材10的法线方向观察(即俯视时),分别沿水平方向以带状延伸。采光区域SA与光透射区域TA沿上下方向交替配置并构成条纹图案。即,采光区域SA与光透射区域TA沿着基材10的第一面10a的面内的上下方向交替设置。
采光区域SA中,从室外2向室内3侧照射的光在采光部11折射而向天花板侧等照射。因此,在室内3看采光装置1的居住者无法观察室外2的景色。
另一方面,光透射区域TA是未形成有采光部11的区域,因此从室外2入射的光透射基材10而在透射的前后角度不变化地达到室内3。因此,在室内3看采光装置1的居住者能够观察室外2的景色。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采光区域SA与光透射区域TA沿上下方向交替配置,由此能够使室内的居住者从采光区域SA之间的间隙眺望室外2的景色。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可以透视观察景色并确保了眺望性的采光装置1。
此外,为了作为后段变形例以及其他的实施方式而进行说明,采光区域SA与光透射区域TA在第一面10a的面内,不局限于沿上下方向,至少沿着一个方向交替设置即可。
图3是对采光装置1、和配置有采光装置1的室内3的观察者O与采光装置1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图。在图3中,使采光区域SA以及光透射区域TA的宽度(即上下方向的尺寸)分别设为宽度DS、宽度DT。另外,观察者O相对于采光装置1从距离Le的位置经由采光装置1观察室外2。基于图3,针对采光区域SA以及光透射区域TA的宽度DS、DT与采光装置1的眺望性的关系,区分为宽度DT≥DS的情况和宽度DT<宽度DS的情况并进行说明。
(宽度DT≥宽度DS的情况)
在光透射区域TA的宽度DT大于或者等于采光区域SA的宽度DS的情况下(宽度DT≥宽度DS),观察者O无论与采光装置1的距离Le如何均能够充分地确认室外面的景色。即,通过使宽度DT≥宽度DS,能够提供在室内3的任何位置均能够确保眺望性的采光装置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透射区域TA的宽度DT为采光区域SA的宽度DS以上是指光透射区域TA的面积为采光区域SA的面积以上。即使在光透射区域TA与采光区域SA以条纹状配置以外的情况下(后段进行说明的变形例所示的情况),在光透射区域TA的面积大于采光区域SA的面积的情况下,也能够提供在室内3的任何位置均能够确保眺望性的采光装置1。
(宽度DT<宽度DS的情况下)
在光透射区域TA的宽度DT小于采光区域SA的宽度DS的情况下(宽度DT<宽度DS),观察者O的室外的眺望性依赖于与采光装置1的距离Le。一般而言,可说成在人观察对象物的情况下,清楚地识别的角度范围相对于视场的中心约为1°(上下、左右分别2°的角度宽度)。该角度范围与位于网膜的中心的“中央凹”接受光的视场区域对应。如图3所示,以视场的中心线CL作为中心的光透射区域TA的角度范围α若观察者O接近采光装置1则变大,若远离采光装置1则变小。在该角度范围α为中央凹的视场区域的2°以下的情况下,即使宽度DT<宽度DS,观察者O也能够观察室外2。更具体而言,光透射区域TA的宽度DT相对于距离Le满足以下的(式1)的情况下,可确保采光装置1的眺望性。
[数学式1]
DT≥2Le·tan(1°) …(式1)
根据(式1),在设置有采光装置1的室内3,能够根据作为观察者O的居住者所停留频率高的位置与采光装置1的距离Le,来调整采光区域SA的宽度DS的大小。作为一个例子,在办公室的窗设置采光装置1的情况下,能够根据从采光装置1到办公室内的办公桌的距离Le,来调整采光区域SA的宽度DS。根据以下的(表1),相对于室内的居住者停留频率高的位置与采光装置1的距离Le,能够确定光透射区域的宽度DT。
[表1]
Le(m) DT(cm)
0.5 1.75以上
1.0 3.49以上
2.0 6.98以上
3.0 10.47以上
4.0 13.96以上
5.0 17.46以上
通过按照上述的(式1)以及(表1),能够提供使采光区域SA相对于光透射区域TA充分大并提高采光效率,并且能够从光透射区域TA透视观察室外2的景色的采光装置1。
采光装置1从斜上方入射有来自太阳的光。此处,对入射至采光装置1的光透射区域TA以及采光区域SA的光的路径进行叙述。
如图2A所示,入射至光透射区域TA的光L1相对于采光装置1而从斜上方入射,透射基材10且在室内3朝向斜下方射出。
此外,在图2A中,图示出光L1在基材10经由直线的路径而入射至室内3。然而实际上,光L1在基材10的两面一边与折射率对应地折射一边透射。但是,由于相对于基材10的入射角以及出射角相同,因此透射光透射区域TA的光的角度在采光装置1的透射前后不改变。
入射至采光区域SA的光被分类为从采光部11的多个面中的向上倾斜的面11B入射的光L2和从向下倾斜的面11D入射的光L2a。
如图4所示,在以下的说明中,入射至采光部11的光L2中的任意一个光束以入射至采光部11的面11E(反射面)的点作为入射点C。设穿过入射点C且与基材10的第一面10a正交的假想的直线为直线f。设以包含直线f的水平面作为边界的两个空间中的、入射至入射点C的光所存在的一侧的空间为第一空间S1,入射至入射点C的光不存在的一侧的空间为第二空间S2。
从采光部11的向上倾斜的面11B入射的光L2在采光部11的面11E全反射而朝向斜上方即第一空间S1侧进入,且从采光部11的面11A射出。从采光部11射出的光L2透射基材10而朝向室内3的天花板射出。从采光装置1朝向天花板射出的光被天花板反射而照射室内,因此成为照明光的替代品。
从采光部11的多个面中的向下倾斜的面11D入射的光L2a在采光部11以及基材10的内部朝向斜下方即第二空间S2侧进入,且朝向室内3的斜下方射出。
入射至采光区域SA的光中的一部分的光L2a,朝向室内3的斜下方射出的光对处于室内3的人而言,为不舒服的眩目(以下,眩光),有时给人M带来不舒服的感觉。
眩光能够通过光源的亮度、光源的大小、光源的位置、或者天花板面、壁面等背景的亮度而定量地表示。眩光指标PGSV是不适眩光的一个指标。
在设光源相对于室内3的居住者的眼睛的方向的亮度为光源亮度Ls[cd/m2],设光源相对于居住者的眼睛的方向的周围(背景)的亮度为背景亮度Lb[cd/m2],设光源占居住者的视场的立体角为ω[sr]时,用以下的(式2)来表示眩光指标PGSV。此外,眩光指标PGSV是值越大而带给居住者的不舒服越增加,值越小而不舒服越减少的指标。
[数学式2]
在(式2)的右边,由于背景亮度Lb成为分母,因此可知相对于光源亮度Ls,通过提高背景亮度Lb,能够减少室内3的中的人M感到不舒服的眩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带状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采光区域SA的上下分别设置有光透射区域TA。因此,相对于作为采光区域SA的眩光源的光L2a,光透射区域TA成为背景,光透射区域TA的亮度成为背景亮度Lb。光透射区域TA中,由于光L1直接地朝向人M,因此相对于作为眩光的产生源的采光区域SA的亮度能够期待作为背景而充分的亮度。因此,与没有光透射区域TA的情况相比,通过在采光区域SA的周围设置光透射区域TA,能够使眩光指标PGSV降低。
(采光部的变形形状)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采光部11与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六边形。然而,采光部11的截面形状不限定于上述的六边形,也可以是五边形、三角形。图5A~图5D表示变形形状的采光部的截面图。
图5A的采光部11a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成为等腰三角形。
图5B的采光部11b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成为梯形形状。
图5C的采光部11c是周侧面的一部分成为曲面的曲柱面结构。
在图5D中,在基材10的两面分别形成有第一采光部11d以及第二采光部11e。第一采光部11d以及第二采光部11e分别形成于基材10的两面。形成于一个面的第一采光部11d具有与上述的采光部11相同的形状。另外,形成于另一个面的第二采光部11e的截面形状具有等腰三角形。此外,形成于基材10的两面的采光部的形状不限定于图5D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采光部11配置于基材10的室外2侧,但也可以配置于室内3侧。图6A以及图6B是表示采光部11配置于室外2侧的情况(图6A)、和采光部11配置于室内3侧的情况(图6B)下的光L2的路径的图。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采光部11无论在基材10的哪一个面,均遵循相同的光路,因此能够期待相同的效果。
(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作为采光装置1的制造方法,主要能够例示三种制造方法(第一制造方法~第三制造方法)。
(第一制造方法)
在第一制造方法中,采光装置1的第一制造方法具有:形成具有采光部11和设置于它们之间的空隙部12的树脂片(采光膜)71的工序、以及将树脂片71贴附于具有透光性的基材10的第一面10a的工序。
树脂片例如通过图7以及图8A~图8C所示的方法中的任一个方法制成。
以图7为基础对树脂片制成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使一对辊60、60旋转并将以辊状卷取的支承基材13送出。
接下来,通过树脂涂布装置61,在支承基材13的一个面13a涂布光固化性树脂80。
接下来,在光固化性树脂80按压旋转的转印辊模具62的转印面62a,同时在光固化性树脂80照射紫外线等的光63。由此,沿着支承基材13的长边方向,在光固化性树脂80转印形成于转印辊模具62的转印面62a的凹凸形状,在支承基材13的一个面13a形成由光固化性树脂80构成的采光部11。
接下来,通过裁断装置64,将形成有采光部11的支承基材13沿与支承基材13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裁断,在一个面13a侧形成:形成有规定的长度(大小)的采光部11的树脂片(采光膜)71。
经由以上的工序,能够制作树脂片71。
以图8A~图8C为基础对其他的树脂片制成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8A所示,在支承基材13的一个面(转印面)85a涂布由热固化性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构成的未固化的树脂层84,进一步在转印面85a重叠形成有凹凸形状的模具85。
接下来,如图8B所示,在支承基材13的一个面13a按压模具85的转印面85a,使树脂层84固化并转印凹凸形状。在使用热固化性树脂作为树脂层84的情况下,在支承基材13按压了模具85的状态下,对树脂层84加热。由此在树脂层84固定有模具85的凹凸形状,如图8C所示,在支承基材13的一个面13a形成有采光部11。另外,在作为树脂层84而使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情况下,在支承基材13按压了模具85的状态下,在树脂层84照射紫外线等的光。由此在树脂层84固定有模具85的凹凸形状,如图8C所示,在支承基材13的一个面13a(固化层)形成采光部11。
经由以上的工序,能够制作树脂片71。
接下来,如图9A所示,将形成有采光部11的树脂片71或者形成有采光部11的支承基材13沿着采光部11的长边方向(例如,沿着虚线CTL)裁断。由此,如图9B所示,形成规定的大小的采光部件88。
接下来,如图9C所示,在基材10的一个面10a,沿着上下方向设置间隙且配置多个采光部件88。采光部件88以采光部11的长边方向沿与基材10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基材10的一个面10a。由此,能够获得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
(第二制造方法)
第二制造方法是预先在具有透光性的板材料(基材10)的第一面10a形成多个采光部和设置于它们之间的空隙部,进一步利用树脂材料而埋入空隙部12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光透射区域TA的制造方法。
首先,如图10A所示,准备在基材10的第一面10a的整体设置有采光部11的全表面采光基材19。全表面采光基材19例如能够通过将树脂片71贴附于基材10的整个第一面10a来制成。
接下来,如图10B所示,将未固化的树脂材料18A供给至设置于全表面采光基材19的多个采光部11之间的多个空隙部12中的一部分。
接下来,如图10C所示,使未固化的树脂材料18A固化并形成树脂埋入部18。
通过经由以上的工序,能够利用树脂埋入部18埋入空隙部12的一部分,制造形成有光透射区域TA的采光装置1。此外,优选树脂埋入部18为透明材料,且为具有与构成采光部11的树脂材料相同的材料或者相同的折射率的材料。由此,能够经由光透射区域TA从室内3侧将室外2作为清楚的像而进行透视观察。
(第三制造方法)
第三制造方法是对基材10的第一面10a按压模具而形成采光部11的制造方法。
首先,如图11A所示,在基材10的第一面10a形成由未固化的热固化性树脂或者未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构成的树脂层17A。另外,准备用于构成采光部11的模具9。模具9具有:使采光部11的形状凹凸反转了的形状的采光结构形成部(凹凸区域)9a、和平坦的光透射区域形成部(平坦区域)9b。采光结构形成部9a和光透射区域形成部9b交替排列。
接下来,如图11B所示,在未固化的树脂层17A上搭载模具9并进行加压。在模具9的凹部内由于毛细现象而无间隙地渗透有未固化的树脂材料。
接下来,通过模具9保持对树脂层17A加压,使树脂层17A固化并形成固化层17。作为树脂层17A,在使用热固化性树脂的情况下,对树脂层17A加热。另外,作为树脂层17A在使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情况下,经由基材10照射紫外线。
接下来,使固化了的固化层17从模具脱模。由此,在基材10的第一面10a侧形成与采光结构形成部9a对应的采光区域SA,并且形成与光透射区域形成部9b对应的光透射区域TA。
通过经由以上的工序,能够制造形成有采光区域SA和光透射区域TA的采光装置1。
作为第三制造方法的变形例,也可以通过图12A~图12C所示的制造方法,在基材10的第一面10a形成采光部11。
在第三制造方法的变形例中,在基材10的第一面10a形成了未固化的树脂层17A的状态下,对模具9A进行加压。模具9A具有:与上述的模具9相同的采光结构形成部(凹凸区域)9Aa、和以凹状形成且底面平坦的光透射区域形成部(平坦区域)9Ab。采光结构形成部9Aa与光透射区域形成部9Ab交替排列。
如图12B所示,通过在未固化的树脂层17A上搭载模具9A而进行加压,从而在模具9A的采光结构形成部9Aa与光透射区域形成部9Ab无间隙地渗透未固化的树脂。
进一步地,在固化树脂层17A以作为固化层17后使模具脱模。由此,如图12C所示,在基材10的第一面10a侧形成与采光结构形成部9Aa对应的采光区域SA,并且形成与光透射区域形成部9Ab对应的光透射区域TA。这样形成的光透射区域TA以与采光区域SA的采光部11突出高度大致相等的高度从基材10的第一面10a以凸状形成。即使在形成这样的光透射区域TA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
(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在采光区域SA使外部光朝向室内3的天花板折射并照射室内。由此,能够期待节约白天建筑物内的照明设备所消耗的能量的节能效果。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而言,采光区域SA与光透射区域TA在基材10的第一面10a的面内沿着上下方向交替设置。即,光透射区域TA位于采光区域SA之间。由此,在从室内3观察采光装置1时,能够经由光透射区域TA而透视观察室外2的景色。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确保了眺望性的采光装置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在俯视时,以从上下方向夹着采光区域SA的方式设置光透射区域TA。如上述那样,作为眩光的产生源的光源通过提高其周围(背景)的亮度能够减少眩光指标PGSV。光透射区域TA中,由于外部光L直接地朝向室内3的居住者,因此相对于作为眩光的产生源的采光区域SA的亮度能够期待作为背景而充分的亮度。因此,与没有光透射区域TA的情况相比,通过在采光区域SA的周围设置光透射区域TA,能够减少眩光。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变形例7]
接下来,以图13~图20为基础对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变形例7的采光装置1A~1G进行说明。
变形例1~变形例7的采光装置1A~1G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但采光区域以及光透射区域TA的配置不同。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采光装置1A的整体结构的图。
在采光装置1A中,光透射区域TA和采光区域SA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光透射区域TA和采光区域SA在俯视时沿水平方向交替配置并构成条纹图案。即,在采光装置1A中,采光区域SA和光透射区域TA在俯视时以纵条纹状配置。
这样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在本变形例的采光装置1A中,光透射区域TA与采光区域SA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以条纹状配置。因此根据本变形例,对于以横穿采光装置1A的方式通过的居住者而言,在采光区域SA中未确定视点,采光区域SA变得不醒目,从而能够提高景色的眺望性。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采光装置1B的整体结构的图。
在采光装置1B中,光透射区域TA和采光区域SA分别从斜上方向斜下方延伸。另外,光透射区域TA和采光区域SA在俯视时沿倾斜方向交替配置并构成条纹图案。即,在采光装置1B中,采光区域SA和光透射区域TA在俯视时以倾斜延伸的条纹状配置。
这样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采光装置1C的整体结构的图。另外,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采光装置1D的整体结构的图。
在采光装置1C、1D中,采光区域SA和光透射区域TA以呈方格图案而配置。此外,采光装置1D与采光装置1C相比而呈方格图案倾斜的配置。
这样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采光装置1E的整体结构的图。
在采光装置1E中,多个采光区域SA俯视时分别具有圆形状,并以锯齿状排列。
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采光装置1F的整体结构的图。
在采光装置1F中,多个采光区域SA显示包括文字的信息、表示标志或图画等的图案。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的基础上,还能够提高采光装置1F的外观设计性。
图1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采光装置1G的整体结构的图。另外,图20是沿着图19的XX-XX的采光装置1G的截面图。
在采光装置1G中,多个采光区域SA在俯视时分别具有圆形状,并非周期性地排列。
如图19所示,在采光装置1G的基材10的第一面10a假定任意的直线XX-XX。如图20所示,采光区域SA和光透射区域TA沿着直线XX-XX非周期性地交替设置。
这样,若采光区域SA和光透射区域TA沿着基材10的第一面10a的面内的至少一个方向交替地设置,则具有采光功能,并且能够经由光透射区域TA而透视观察室外2的景色。
如上述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以及各变形例的采光装置1A~1G中,采光区域SA和光透射区域TA沿着第一面10a的面内的至少一个方向交替地设置。由此,采光装置1、1A~1G具有采光功能,并且能够经由光透射区域TA而透视观察室外2的景色。
另外,在变形例3~变形例7的采光装置1C~1G中,采光区域SA四周被光透射区域TA包围。这样,通过配置为以使光透射区域TA包围采光区域SA的四周,能够使背景亮度的影响变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眩光的抑制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01进行说明。
图21是表示采光装置101的整体结构的图。第二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0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相比,主要不同点在于光透射区域TA的透光率低于采光区域SA的透光率。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采光装置101包括:具有透光性的板状的基材10、设置于基材10的第一面10a侧的多个采光部11、位于基材10与采光部11之间的支承基材13、以及贴附于基材10的第二面10b侧的光透射抑制膜121。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采光装置101中,在基材10的第一面10a以条纹状配置有多个采光区域SA和多个光透射区域TA。光透射抑制膜121在俯视时设置于与光透射区域TA重叠的位置。因此,从室外2入射至室内3的光中的、通过光透射区域TA的光通过光透射抑制膜121。
光透射抑制膜121是总光线透射率不足90%的透明的膜。光透射抑制膜121通过在内部或者表面吸收光的一部分而抑制光的透过。光透射抑制膜121可以使用含有仅吸收可见光中的特定波长的光的色素的透明膜,也可以使用包含吸收全波长的光的成分的透明膜。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01而言,利用光透射抑制膜121而使光透射区域TA的光的透射率低于采光区域SA的光的透射率。
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01通过设置光透射抑制膜121,而使通过光透射区域TA的太阳的光缓和。由此,即使在太阳光呈特定的高度且来自太阳光的光直接地照射室内3的居住者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感到眩目。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01,如图21所示,通过光透射抑制膜121来吸收在采光区域SA向斜下方折射并通过光透射区域TA的光L2a或者在基材10的内部反复反射的光L2b(称为杂散眩光)。
这样的光L2a、L2b有时作为到达居住者的眩光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01,通过光透射抑制膜121能够抑制眩光。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光透射抑制膜121贴附于基材10的第二面10b,但也可以贴附于第一面10a侧。另外,光透射抑制膜121也可以分别贴附于基板10的第一面10a以及第二面10b。另外,也可以不使用光透射抑制膜121,而使基材10由相互透光率不同的两种透明部件构成。即,也可以使用透光率低的部件作为与光透射区域TA对应的部位,使用透光率高的部件作为与采光区域SA对应的部位,将它们复合并形成基材10。在这些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201进行说明。
图22是表示采光装置201的整体结构的图。第三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20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相比,主要不同点在于具有保护板222。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采光装置201包括:具有透光性的板状的基材10、设置于基材10的第一面10a侧的多个采光部11、位于基材10与采光部11之间的支承基材13、位于基材10的第一面10a侧并具有透光性的保护板222、以及将保护板222与基材10粘接固定的粘接层225。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采光装置201中,在基材10的第一面10a以条纹状配置有多个采光区域SA和多个光透射区域TA。
保护板222具有:平板状的主体部223、和从主体部223的一个面223a突出的突出部224。突出部224在俯视时具有与光透射区域TA重叠的形状。突出部224的前端面224a具有平坦的形状。前端面224a经由粘接层225而固定于基材10的第一面10a。突出部224位于采光区域SA之间。即,保护板222在光透射区域TA中固定于基材10。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利用保护板222来覆盖设置有采光部11的基材10的第一面10a,从而能够保护采光部11。由此,采光部11不会产生伤痕。另外,通过设置保护板222,能够将设置有采光部11的空间封闭。因此也可以由惰性气体充满设置有采光部11的空间、或进行减压等来抑制采光部11与空气接触,从而抑制构成采光部11的树脂材料的劣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201,为了保护板222与基材10的粘接而使用光透射区域TA。因此,能够不使用外框等而支承保护板222,不会使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的尺寸增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201,也可以在保护板222附加紫外线切割、热线切割、电磁波切割等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201中,在保护板222设置突出部224,确保用于采光部11的间隙并与基材10的第一面10a粘接。然而,也可以保护板222不具有突出部224,而基材10具有与突出部224对应的部分。
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201,例示出保护板222具有向基材10侧突出的突出部224,且在突出部224中经由粘接层而与基材固定的情况。然而,并不限定于该方式。
图2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采光装置201A。采光装置201A包括:具有透光性的板状的基材210、设置于基材210的第一面210a侧的多个采光部11、位于基材210与采光部11之间的支承基材13、位于基材210的第一面210a侧并具有透光性的保护板222A、以及将保护板222A与基材210粘接固定的粘接层225。基材210具有:从第一面210a突出的突出部224A。突出部224A的前端面经由粘接层225而固定有保护板222A。即使是这样的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此外,采光装置201A的基材210例如能够通过图10A~图10C或者图12A~图12C所示的制造方法来制造。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301进行说明。
图24是表示采光装置301的整体结构的图。第四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30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相比,主要不同点在于在基材310的内部设置有中空部315。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采光装置301包括:具有透光性的板状的基材310、设置于基材310的第一面310a侧的多个采光部11、以及位于基材310与采光部11之间的支承基材13。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采光装置301中,在基材310的第一面310a,以条纹状配置多个采光区域SA和多个光透射区域TA。
在基材310的内部设置有中空部315。中空部315具有矩形状截面。中空部315在俯视时设置于与光透射区域TA重叠的位置。基材310通过设置中空部315,从而形成光透射区域TA的部分的总厚度小于形成采光区域SA的部分的总厚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301,通过设置中空部315,从而能够使在采光区域SA中向斜下方折射并通过光透射区域TA的光L2a在中空部315的上界面315a朝向上侧反射,从而能够抑制眩光。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301,通过设置中空部315,从而能够使采光板轻型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301针对在基材310设置有中空部315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不限定于该形态。图25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采光装置301A。采光装置301A代替中空部315而在基材310A的第二面310b具有凹部315A。在变形例的采光装置301A中,若形成光透射区域TA的部分的总厚度小于形成采光区域SA的部分的总厚度,则也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五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401进行说明。
图26是表示采光装置401的整体结构的图。第五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40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相比,主要不同点在于采光部411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延伸。
采光装置401包括:具有透光性的板状的基材10、设置于基材10的第一面10a侧的多个采光部411、以及位于基材10与采光部411之间的支承基材13。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采光装置401,在基材10的第一面10a以条纹状配置多个(本实施方式中四个)采光区域SA和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三个)光透射区域TA。此处将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四个采光区域SA从上方朝向下方分别称为第一采光区域SA1、第二采光区域SA2、第三采光区域SA3以及第四采光区域SA4。
采光部41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部11相同,是以条纹状设置的微小突起结构。另外,采光部411相互平行地延伸。采光部411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多边形状。
采光部411的延伸方向分别在采光区域SA1~SA4独立地设定。在第一采光区域SA1,采光部411向在第一面10a的面内相对于水平方向以第一倾斜角α1倾斜的第一方向D1以直线状延伸。第一倾斜角α1例如为+10°。在第二采光区域SA2,采光部411向在第一面10a的面内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二方向D2以直线状延伸。在第三采光区域SA3,采光部411向在第一面10a的面内相对于水平方向以第三倾斜角α3倾斜的第三方向D3以直线状延伸。第三倾斜角α3例如为-10°。即,第三采光区域SA3的采光部411向相对于第一采光区域SA1的采光部411而朝相反一侧倾斜的方向倾斜。在第四采光区域SA4,采光部411向在第一面10a的面内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第四方向D4以直线状延伸。即,第四采光区域SA4的采光部411与第二采光区域SA2的采光部411平行地延伸。
在采光部411中反射而照射于天花板侧的反射光朝向与采光部411的倾斜对应地倾斜的方向。因此,在第一至第三采光区域SA1~SA3中,采光部411相互向不同方向照射光。另外,第四采光区域SA4的采光部411向与第二采光区域SA2相同方向照射光。由此,能够在设置有采光装置401的室内3的天花板,以宽度较广的范围照射光,从而使室内3均匀地变明亮。
在多个采光区域SA中采光部411的倾斜相互不同,从而在采光部411中反射而向地板方向照射的光(眩光)也朝向与采光部411的倾斜对应地倾斜的方向。因此,在多个采光区域SA1~SA4反射的眩光未集中照射于室内3的一处,能够减少由眩光引起的不舒服的感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具有采光部411的倾斜相互不同的三个采光区域(第一至第三采光区域SA1~SA3)的情况。然而,采光装置401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若具备具有相互沿不同方向延伸的采光部411的两个以上的采光区域则能够起到上述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六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501进行说明。
图27是表示采光装置501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8是沿着上下方向对采光装置501截取截面的截面图。第六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50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相比,不同点在于还具有光扩散部531。
采光装置501包括:具有透光性的板状的第一基材(基材)10、设置于第一基材10的第一面10a侧的多个采光部11、位于第一基材10与采光部11之间的支承基材13、位于具有透光性的第一基材10的第二面10b侧的第二基材530、设置于第二基材530的第一面530a侧的多个光扩散部531、以及位于第二基材530与光扩散部531之间的支承基材535。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采光装置501,在第一基材10的第一面10a以条纹状配置多个(本实施方式中四个)采光区域SA和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三个)光透射区域T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材10与第二基材530相互平行地配置。另外,第一基材10的第二面10b与第二基材530的第一面530a对置。
光扩散部531经由支承基材535而固定于第二基材530的第一面530a。光扩散部531形成光扩散区域KA。另外,光扩散部531以从第一基材10的法线方向观察与采光区域SA大体位置重叠的方式被设置。即,光扩散区域KA设置于从第一基材10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与采光区域SA一致的区域。此外,光扩散区域KA是指从第一基材10的法线方向观察设置有光扩散部531的区域,且是从室外2入射并进入室内3的光经由光扩散部531而透射的区域。
图29是表示光扩散部531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光扩散部531具有光扩散特性。如图29所示,光扩散部531通过支承基材535、和在支承基材535的一面535a排列配置的多个双凸透镜533构成。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部531而言,双凸透镜533分别沿水平方向延伸,并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这样配置的光扩散部531的透镜面在铅垂面内具有曲率,在水平面内不具有曲率,因此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较高的光扩散性,在水平方向上不具有光扩散性。然而,光扩散部531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配置为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较强的光扩散性。
另外,采光装置501也可以代替光扩散部531而设置有图30所示的各向异性散射结构531A。作为各向异性散射结构,例如Ruminitto社制的光扩散控制膜(商品名:LSD)那样,能够使用通过表面凹凸全息图案(Surfacerelief hologram pattern)而形成了μm级别的凹凸结构的部件。另外,采光装置501也可以代替光扩散部531,而使用使长宽比为5至500左右的颗粒在连续层中分散的各向同性散射结构的光散射层。
另外,采光装置501也可以代替光扩散部531而如图31、图32、图33所示采用组合了双凸透镜533和各向同性扩散层534B、534C、534D的光扩散部531B、531C、531D。此外,在图31~图33中,将各向同性扩散层534B、534C、534D作为点图案显示。
图31所示的光扩散部531B在双凸透镜533的表面具有各向同性扩散层534B。
图32所示的光扩散部531C具有作为双凸透镜533与支承基材535的一面535a之间的粘接层的各向同性扩散层534C。
图33所示的光扩散部531D具有作为支承基材535而设置了各向同性扩散层534D的结构。
各向同性扩散层534B~534D分散在内部使光扩散的扩散颗粒。
由此,光扩散部531B、531C、531D通过双凸透镜533以及各向同性扩散层534B~534D而使光分别向不同方向及相同方向扩散。采光装置的光扩散部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
接下来,以图28为基础,对入射至采光装置501的采光区域SA以及光透射区域TA的光的路径进行叙述。
入射至采光区域SA的光L2在采光部11的内部折射,在第一基材10的内部,朝向斜上方射出。在第一基材10以与采光区域SA重叠的方式设置有光扩散区域KA。因此,光L2入射至设置于第二基材530的第一面530a的光扩散区域KA。在光扩散区域KA,光L2入射至光扩散部531并沿上下方向扩散。另外,入射至采光区域SA的光的一部分作为眩光L2a朝向室内3的斜下方射出,在光扩散区域KA沿上下方向扩散。光L2a在光扩散部531散射,从而强度降低,难以使处于室内3的人感到眩目。另一方面,从采光装置501向斜上方进行的光L2的强度也稍微降低,但光在光扩散部531散射从而使强度分布均匀化,更均匀地照射室内3的天花板、壁面。这样,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501通过具备光扩散部531从而能够抑制眩光,与机械调节百叶窗的开闭度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以低成本提高室内3的舒适度。
另一方面,在光透射区域TA,光L1相对于采光部11从斜上方入射并在室内3朝向斜下方射出。光L1未透射采光部11以及光扩散部531的任一个而射出至室内3。光L1从包围产生存在成为眩光的担忧的光L2a的区域的区域照射并作为背景亮度而起到抑制眩光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50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使外部光通过采光部11而向上方折射并照射室内3的天花板,从而能够成为照明设备的替代品。另外,通过在采光区域SA的周围设置光透射区域TA,从而能够提高背景亮度而抑制采光区域SA的眩光。
图34是采光装置501的截面图,且是表示采光部11与光扩散部531的详细的位置关系的图。如图34所示,优选光扩散部531相对于采光部11而在下侧较大地形成。从室外2入射至采光装置501的光从斜上方入射至采光部11。入射至采光部11的光中的一部分的光L2a从采光部11朝向室内3的下方照射并成为眩光的原因。因此,通过使光扩散部531相对于采光部11在下侧变大,能够使通过光扩散部531而向斜下方照射的光L2a通过光扩散部531,从而能够抑制眩光。
更具体而言,优选将采光部11与光扩散部531的距离设为T,对于来自采光部11的眩光L2a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照射角度θ以及光扩散部531与采光部11的距离T,仅在下侧变大以下的式所表示的ΔL。
ΔL≥T·tanθ …(式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光区域SA以及光透射区域TA沿水平方向延伸,并沿上下方向排列配设。另外,在俯视时与采光区域SA重叠配置的光扩散区域KA与采光区域SA同样沿水平方向延伸,在下侧比采光区域SA大。采光区域SA以及光透射区域TA能够如第一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图13~图20)所示那样采用各种配置。在该情况下,也优选光扩散区域KA在俯视时与采光区域SA重叠配置,在下侧变大。而且,例如,如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图13)所示,在采光区域SA的水平方向两侧(左右两侧)配置有光透射区域TA的情况下,优选光扩散区域KA相比采光区域SA在左右方向也变大。即,优选光扩散区域KA从基材10的法线方向观察,包括采光区域SA并且比采光区域SA更广地形成。由此通过了采光区域SA的光更可靠地通过光扩散区域KA,眩光抑制的可靠性变高。
[第七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七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601进行说明。
图35是沿着上下方向截取了截面的采光装置601的截面图。第七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601与第六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501相比,不同点在于:设置有采光部11的第一基材10、和设置有光扩散部531的第二基材530的位置关系。
采光装置601包括:具有透光性的板状的第一基材(基材)10、设置于第一基材10的第一面10a侧的多个采光部11、位于第一基材10与采光部11之间的支承基材13、位于具有透光性的第一基材10的第一面10a侧并覆盖采光部11的第二基材530、设置于第二基材530的第一面530a侧的多个光扩散部531、以及位于第二基材530与光扩散部531之间的支承基材535。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采光装置601中,在基材10的第一面10a,以条纹状配置多个(本实施方式中四个)采光区域SA与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三个)光透射区域TA。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从第一基材10的法线方向观察,光扩散部531以与采光区域SA大体位置重叠的方式设置,并形成光扩散区域K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材10的第一面10a与第二基材530的第二面530b对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601,从室外2入射的光在通过了光扩散区域KA后通过采光区域SA。由此能够使扩散了的光入射至采光区域SA,从而能够抑制眩光。
[第八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八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701进行说明。
图36是沿着上下方向截取了截面的采光装置701的截面图。第八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701与第六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501相比,不同点在于:设置有光扩散部531的位置。
采光装置701包括:具有透光性的板状的基材10、设置于基材10的第一面10a侧的多个采光部11、位于基材10与采光部11之间的支承基材13、设置于基材10的第二面10b侧的多个光扩散部531、以及位于基材10与光扩散部531之间的支承基材535。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采光装置701中,在基材10的第一面10a,以条纹状配置多个(本实施方式中四个)采光区域SA和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三个)光透射区域TA。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从基材10的法线方向观察,光扩散部531以与采光区域SA大体位置重叠的方式设置,并形成光扩散区域KA。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701,使从室外2入射并在采光区域SA反射的光入射至光扩散区域KA,从而能够抑制眩光。
在上述的第六实施方式至第八实施方式中,对具有光扩散部的采光装置进行了说明,但除此以外也能够例示出具有采用图37至图42所示的结构的光扩散部的采光装置。
图37的采光装置501A在室外2侧配置有第一基材10,在室内3侧配置有第二基材530。另外,在采光装置501A中的第一基材10的室外2侧设置有采光部11,在第二基材530的室内3侧设置有光扩散部531。根据该结构,通过在采光装置501A的室内3侧设置光扩散部531而能够减少室内灯的映入,从而能够使采光装置501A表面的弯曲不醒目。
图38的采光装置501B在室外2侧配置有第一基材10,在室内3侧配置有第二基材530。另外,在采光装置501B中的第一基材10的室内3侧设置有采光部11,在第二基材530的室内3侧设置有光扩散部531。根据该结构,采光装置501B的室外2侧成为平坦面,因此能够从室内3侧直接地贴附于窗玻璃。
图39的采光装置501C在室外2侧配置有第一基材10,在室内3侧配置有第二基材530。另外,在采光装置501C中的第一基材10的室内3侧设置有采光部11,在第二基材530的室外2侧设置有光扩散部531。即,采光部11与光扩散部531对置。根据该结构,采光部11与光扩散部531位于第一基材10以及第二基材530之间,从而未向外部露出而被保护。并且,根据该结构,采光装置501C的室外2侧成为平坦面,因此能够从室内3侧直接地贴附于窗玻璃。
图40的采光装置501D在室内3侧配置有第一基材10,在室外2侧配置有第二基材530。另外,在采光装置501D中的第一基材10的室内3侧设置有采光部11,在第二基材530的室外2侧设置有光扩散部531。根据该结构,从采光装置501D的室内3照射于室外2的光通过光扩散部531而扩散,从而起到光害抑制的效果。
图41的采光装置501E在室内3侧配置有第一基材10,在室外2侧配置有第二基材530。另外,在采光装置501E且在第一基材10的室内3侧设置有采光部11,在第二基材530的室内3侧设置有光扩散部531。根据该结构,采光装置501E的室外2侧成为平坦面,因此能够从室内3侧直接地贴附于窗玻璃。另外,根据该结构,从采光装置501E的室内3照射至室外2的光通过光扩散部531而扩散,因此起到光害抑制的效果。
图42的采光装置501F在室内3侧配置有第一基材10,在室外2侧配置有第二基材530。另外,在采光装置501F且在第一基材10的室外2侧设置有采光部11,在第二基材530的室内3侧设置有光扩散部531。即,采光部11与光扩散部531对置。根据该结构,采光部11与光扩散部531位于第一基材10以及第二基材530之间,从而未从外部露出而被保护。另外,根据该结构,采光装置501F的室外2侧成为平坦面,因此能够从室内3侧直接地贴附于窗玻璃。此外,根据该结构,从采光装置501F的室内3照射于室外2的光通过光扩散部531而被扩散,因此起到光害抑制的效果。
[第九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九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801进行说明。图43是表示采光装置801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采光装置801为帘状。
采光装置801包括: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的长条状的多个板条840、850、将多个板条840、850以沿一个方向排列的状态而进行捆扎的捆扎件845、在并排设置的多个板条840、850的最上段设置的上梁804、以及在最下段设置的下梁805。
采光装置801可以是相对于固定窗以悬挂的状态保持原样使用的固定类型的帘,也可以是能够从下栅805侧卷起来的卷起类型的帘。
将多个板条分类为采光板条840和光透射板条850。
采光板条84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基本相同的结构。即,采光板条840包括:具有透光性的基材10、和设置于基材10的第一面10a的多个采光部11以及设置于采光部11之间的空隙部12。
光透射板条850具有透光性,在其表面未设置有采光部这点与采光板条840不同。
多个采光板条840以及光透射板条850将各自的长边方向作为水平方向且按每一条沿上下方向交替排列而悬挂。采光装置801具有:俯视时由采光板条840构成的采光区域SA、和由光透射板条850构成的光透射区域TA。即在俯视时,采光区域SA与光透射区域TA分别沿水平方向以带状沿着上下方向交替设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801,采光区域SA和光透射区域TA沿上下方向交替配置,由此室内的居住者能够从采光区域SA的间隙眺望室外2的景色。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可以透视观察景色并确保了眺望性的采光装置80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采光板条840以及光透射板条850按每一条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情况,但也可以按每两条以上沿上下方向排列。
[第十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十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901进行说明。图44是表示采光装置901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采光装置901是帘状,与第九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801相比,不同点在于:不具有光透射板条850。
采光装置901具有:以长边方向作为水平方向且沿上下方向排列悬挂的长条状的采光板条840。如图44所示,设定通过采光板条840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C840。沿上下配置的采光板条840的中心线C840之间的距离是采光板条840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距PT。将采光板条840的间距PT设定为大于采光板条840的上下方向的宽度D。由此,即使在采光板条840倾斜地设置的情况下,也在采光板条840之间,设置有用于经由采光装置901而透视观察背景的间隙950。
采光装置901具有:在俯视时由采光板条840构成的采光区域SA、和由间隙950构成的光透射区域TA。即在俯视时,采光区域SA与光透射区域TA分别沿水平方向以带状沿着上下方向交替设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901,能够起到与第九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十一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001进行说明。图45是表示采光装置1001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采光装置1001是横型的百叶窗状。
即,与第九实施方式的帘状的采光装置901相比,不同点在于:能够变更各板条的倾斜转动角度。
采光装置1001包括: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的长条状的多个板条1040、1050、和使多个板条1040、1050以沿一个方向排列的状态而进行捆扎的捆扎件1045。另外,捆扎件1045与省略图示的倾斜转动机构连接,并使板条1040、1050倾斜转动。
采光板条104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基本相同的结构。
即,采光板条1040包括:具有透光性的基材10、和设置于基材10的第一面10a的多个采光部11以及设置于采光部11之间的空隙部12。
光透射板条1050具有透光性,在其表面未设置有采光部这点上与采光板条1040不同。
多个采光板条1040以及光透射板条1050将各自的长边方向作为水平方向且按每一条沿上下方向交替排列而被支承。采光装置1001具有:俯视时由采光板条1040构成的采光区域SA、和由光透射板条1050构成的光透射区域TA。即,采光区域SA与光透射区域TA在俯视时分别沿水平方向以带状延伸,且沿着上下方向交替设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001,采光区域SA与光透射区域TA沿上下方向交替配置,由此室内的居住者能够从采光区域SA之间的间隙眺望室外2的景色。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可以透视观察景色并确保了眺望性的采光装置1001。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001通过使板条1040、1050倾斜转动,从而能够容易使光透射区域TA变大而进一步提高眺望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采光板条1040以及光透射板条1050按每一条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情况,但也可以按每两条以上沿上下方向排列。另外,在采光装置1001中,也可以除去光透射板条1050,通过形成间隙来形成光透射区域TA。该情况下,优选采光板条1040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距大于采光板条1040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由此,无论采光板条1040通过倾斜转动机构(省略图示)以怎样的角度倾斜,均能够在采光板条1040之间的上下方向之间形成作为间隙的光透射区域TA。
[第十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201进行说明。图46是表示采光装置1201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采光装置1201是纵型的百叶窗状。
即,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横型百叶窗状的采光装置1001相比,不同点在于:各板条沿铅垂方向悬挂。
采光装置1201包括:位于窗的上侧并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导轨部1204、和从导轨部1204悬挂并沿横向排列配置的长条状的多个板条1240、1250。另外,导轨部1204内部具有倾斜转动机构(省略图示),使板条1240、1250倾斜转动。
采光板条124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基本相同的结构。
即,采光板条1240包括:具有透光性的基材10、和设置于基材10的第一面10a的多个采光部11以及设置于采光部11之间的空隙部12。
光透射板条1250具有透光性,在其表面未设置有采光部这点上与采光板条1240不同。
多个采光板条1240以及光透射板条1250将各自的长边方向作为铅垂方向且按每一条沿横向交替排列而悬挂。采光装置1201具有:在俯视时由采光板条1240构成的采光区域SA、和由光透射板条1250构成的光透射区域TA。即,采光区域SA与光透射区域TA在俯视时分别沿铅垂方向(上下方向)以带状延伸,并沿着水平方向交替设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201,采光区域SA与光透射区域TA沿水平方向交替配置,由此能够使室内的居住者从采光区域SA之间的间隙眺望室外2的景色。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可以透视观察景色并确保了眺望性的采光装置120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采光板条1240以及光透射板条1250按每一条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情况,但也可以按每两条以上沿上下方向排列。另外,在采光装置1201中,也可以除去光透射板条1250,通过形成间隙从而形成光透射区域TA。该情况下,优选采光板条1240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距大于采光板条1240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由此,无论采光板条1240通过倾斜转动机构(省略图示)而以怎样的角度倾斜,均能够在采光板条1240之间的上下方向之间形成作为间隙的光透射区域TA。
此外,第九实施方式至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801、901、1001、1201的采光板条840、1040、1240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实施方式的采光区域SA的结构。例如,采光板条840、1040、1240也可以在与形成有采光部11的面相反一侧的面具备光扩散部(例如图29~图33的光扩散部531A、531B、531C、531D)。另外,与图26的采光装置401同样,采光板条840、1040、1240中,在上下方向上邻接的采光区域SA的采光部的延伸方向也可以倾斜。
另外,第九实施方式至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801、901、1001、1201在全部的区域中,采光区域SA和光透射区域TA沿着上下方向或者水平方向以条纹状配置。然而,仅在上下方向固定的区域,采光区域SA和光透射区域TA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其他的区域可以是采光区域SA或者光透射区域TA,进一步地,也可以是排列有完全地抑制光的透射的板条的区域。
另外,第九实施方式至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801、901、1001、1201也可以具有:用于进行各狭缝的卷取以及收纳的电动机。另外,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以及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001、1201中,使各狭缝倾斜转动的倾斜转动机构也可以具有电动机。此时,能够电动进行各狭缝的卷取、收纳或者倾斜转动。并且,这些采光装置801、901、1001、1201也可以采用通过开关、遥控来远程操作卷取、收纳、或者倾斜转动的结构。
[第十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101进行说明。
图47是沿着上下方向截取截面的采光装置1101的截面图。采光装置110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1相比,主要不同点在于:具有一对透明板1122、1123。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采光装置1101包括:具有透光性的板状的基材10、设置于基材10的第一面10a侧的多个采光部11、位于基材10与采光部11之间的支承基材13、分别位于基材10的第一面10a侧以及第二面10b侧且具有透光性的透明板1122、1123、以及在俯视时包围并支承基材10以及一对透明板1122、1123的框体1124。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采光部11的基材10配置于一对透明板1122、1123之间,从而能够保护采光部11。由此,能够防止采光部11产生伤痕。此外,能够封闭设置有采光部11的空间,从而能够抑制采光部11与空气接触进而抑制树脂材料的劣化。
此外,也可以在本实施方式的透明板1122、1123之间配置其他的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例如,也可以在透明板1122、1123之间配置具有图28、图35~图42所示那样的光扩散部的采光装置。
[采光系统]
图48是表示具备采光装置以及采光系统的房间模型的图,且是沿着图49的J-J’线的截面图。图49是表示房间模型2000的天花板的俯视图。
在房间模型2000中,构成导入外部光的房间2003的天花板2003a的天花板部件也可以具有较高的光反射性。如图48以及图49所示,在房间2003的天花板2003a,作为具有光反射性的天花板部件而设置有光反射性天花板部件2003A。光反射性天花板部件2003A的目的在于促进将来自设置于窗2002的采光装置2010的外部光导入室内的深处,因此设置于窗边的天花板2003a。具体而言,设置于天花板2003a的规定的区域E(距窗2002约3m的区域)。
该光反射性天花板部件2003A如之前叙述的那样,进行以下动作:将经由设置有采光装置2010(上述的任一个实施方式的采光装置)的窗2002而导入室内的外部光高效地引导至室内的深处。从采光装置2010朝向室内的天花板2003a而导入的外部光被光反射性天花板部件2003A反射,改变朝向而照射放置于室内的深处的桌子2005的桌面2005a,从而发挥使该桌面2005a变明亮的效果。
光反射性天花板部件2003A可以具有扩散反射性,也可以具有镜面反射性,但为了兼顾使置于室内的深处的桌子2005的桌面2005a变明亮的效果、和抑制对处于室内的人产生不舒服的眩光的效果,优选将两者的特性适度地混合。
这样,被采光装置2010导入室内的光的大多数朝向窗2002的附近的天花板,但窗2002的附近光量充分的情况较多。因此,通过并用上述那样的光反射性天花板部件2003A,能够将入射至窗附近的天花板(区域E)的光向比窗边光量少的室内的深处分配。
光反射性天花板部件2003A例如能够通过铝那样的金属板实施数十微米左右的凹凸的压花加工、或在形成了同样的凹凸的树脂基板的表面蒸镀铝那样的金属薄膜来制作。或者,由压花加工形成的凹凸也可以以更大的周期的曲面形成。
进一步地,能够通过适当地改变在光反射性天花板部件2003A形成的压花形状,来控制光的配光特性、室内的光的分布。例如,在以向室内的深处延伸的条纹状实施了压花加工的情况下,被光反射性天花板部件2003A反射的光在窗2002的左右方向(与凹凸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扩展。在房间2003的窗2002的大小、朝向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这样的性质,通过光反射性天花板部件2003A使光沿水平方向扩散、并且朝向室内的深处方向反射。
采光装置2010作为房间2003的采光系统的一部分而使用。采光系统例如由包括采光装置2010、多个室内照明装置2007、设置于窗的日射调整装置2008、这些装置的控制系统、以及设置于天花板2003a的光反射性天花板部件2003A的房间整体的结构部件构成。
在房间2003的窗2002上,在上部侧设置有采光装置2010,在下部侧设置有日射调整装置2008。此处,作为日射调整装置2008,设置有百叶窗,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房间2003,多个室内照明装置(照明装置)2007在窗2002的左右方向以及室内的进深方向以格子状配置。上述多个室内照明装置2007与采光装置2010一并构成房间2003的整体的照明系统。
如图48以及图49所示,例如示出窗200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1为18m,房间2003的进深方向的长度L2为9m的办公室的天花板2003a。此处,室内照明装置2007在天花板2003a的横向以及进深方向分别隔开1.8m的间隔P而以格子状配置。更具体而言,50个室内照明装置2007排列成10行×5列。
室内照明装置2007包括:室内照明器具2007a、亮度检测部2007b以及控制部2007c,亮度检测部2007b以及控制部2007c与室内照明器具2007a一体化地构成。
室内照明装置2007也可以各具备多个室内照明器具2007a以及亮度检测部2007b。但是,亮度检测部2007b相对于各室内照明器具2007a各设置一个。亮度检测部2007b接收室内照明器具2007a所照明的被照射面的反射光,检测被照射面的照度。此处,通过亮度检测部2007b,来检测放置于室内的桌子2005的桌面2005a的照度。
各室内照明装置2007各设置有一个的控制部2007c相互连接。各室内照明装置2007通过相互连接的控制部2007c,进行调整各个室内照明器具2007a的LED灯的光输出的反馈控制,以使得各个亮度检测部2007b检测出的桌面2005a的照度成为一定的目标照度L0(例如,平均照度:750lx)。
图50是表示通过采光装置而采入到室内的光(自然光)的照度、与室内照明装置的照度(采光系统)的关系的图。在图50中,纵轴表示桌面的照度(lx),横轴表示距窗的距离(m)。另外,图中的虚线表示室内的目标照度。(●:采光装置的照度、△:室内照明装置的照度,◇:合计照度)
如图50所示,由采光装置2010所采光的光所产生的桌面照度越靠近窗越明亮,随着距窗变远其效果变小。在应用了采光装置2010的房间中,在白天通过来自窗的自然采光而产生这样的向房间进深方向的照度分布。因此,采光装置2010可与补偿室内的照度分布的室内照明装置2007同时使用。对于设置于室内天花板的室内照明装置2007而言,通过亮度检测部2007b来检测各个装置下的平均照度,进行调光控制而点亮以使得房间整体的桌面照度成为一定的目标照度L0。因此,设置于窗附近的S1列、S2列几乎不点亮,随着朝向房间深处方向去而提高S3列、S4列、S5列的输出并使其点亮。作为结果,房间的桌面被自然采光的照度和室内照明装置2007的照明的合计照亮,能够实现遍及整个房间进行办公方面被认为充分的桌面照度750lx(“JIS Z9110照明总则”的办公室的推荐维持照度)。
如以上叙述的那样,通过并用采光装置2010和采光系统(室内照明装置2007),能够使光到达室内的深处,能够进一步提高室内的亮度并且能够确保遍及整个房间进行办公方面被认为充分的桌面照度。因此,能够不受季节、天气的影响而获得更加稳定的明亮的光环境。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所涉及的例子,这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在专利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者修正例,这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也可以适当地组合各实施方式的结构。
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采光部11设置在位于基材10的室外2侧的第一面10a。然而,采光部11也可以位于基材10的室内3侧。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若干个方式能够应用于需要透视观察外面的景色的采光装置、采光系统以及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等。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1D、1E、1F、1G、101、201、301、301A、401、501、601、701、801、901、1001、1101、2010…采光装置;9、85…模具;9a…采光结构形成部(凹凸区域);9b…光透射区域形成部(平坦区域);10、20、310、310A…基材;10…第一基材(基材);10a、310a、530a…第一面;11、411…采光部;12…空隙部;71…树脂片(采光膜);222…保护板;531…光扩散部;840、1040…采光板条;850、1050…光透射板条;1122、1123…透明板;KA…光扩散区域;SA…采光区域;TA…光透射区域。

Claims (17)

1.一种采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材,其具有透光性;
多个采光部,其设置于所述基材的第一面侧;以及
空隙部,其设置于所述多个采光部之间,
所述采光装置具有:光经由所述多个采光部而透射的采光区域、和光不经由所述多个采光部而透射所述基材的光透射区域,
所述采光区域与所述光透射区域沿着所述第一面的面内的至少一个方向交替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基材的法线方向观察,所述采光区域与所述光透射区域以条纹状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基材的法线方向观察,所述采光区域与所述光透射区域成为方格图案而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基材的法线方向观察,所述采光区域与所述光透射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一面的面内的一个方向而非周期性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采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透射区域的光的透射率低于所述采光区域的光的透射率。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采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护板,其位于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面侧并具有透光性,
所述保护板在所述光透射区域中固定于所述基材。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采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形成有所述光透射区域的部分的总厚度薄于形成有所述采光区域的部分的总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采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采光区域中的第一采光区域的所述采光部在所述第一面的面内沿第一方向以直线状延伸,
与所述第一采光区域不同的第二采光区域的所述采光部在所述第一面的面内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以直线状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采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光扩散部,其使从多个所述采光部射出的光、或入射至多个所述采光部的光扩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采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扩散部形成光扩散区域,
所述光扩散区域从所述基材的法线方向观察,包括所述采光区域并且比所述采光区域广。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采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对透明板,
所述基材配置于一对所述透明板之间。
12.一种采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长条状的多个采光板条,其包括:具有透光性的基材、设置于所述基材的第一面的多个采光部以及设置于所述采光部之间的空隙部;和
具有透光性的长条状的多个光透射板条,
多个所述采光板条以及所述光透射板条将所述采光板条以及所述光透射板条的长边方向作为水平方向且按每一个或多个沿上下方向交替排列悬挂。
13.一种采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长条状的多个采光板条,其包括:具有透光性的基材、设置于所述基材的第一面的多个采光部以及设置于所述采光部之间的空隙部,
多个所述采光板条将长边方向作为水平方向而沿上下方向排列悬挂,
所述采光板条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距大于所述采光板条的上下方向的宽度。
14.一种采光系统,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具有:
采光装置;
室内照明器具;
检测室内的亮度的检测部;以及
控制所述室内照明器具和所述检测部的控制部,
作为所述采光装置而采用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采光装置。
15.一种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具有透光性的板材料的第一面形成多个采光部和设置于它们之间的空隙部的工序;和
利用树脂材料埋入所述空隙部的一部分以形成光透射区域的工序,
将由未被所述树脂材料埋入的所述采光部形成的采光区域和所述光透射区域沿着所述第一面的面内的至少一个方向交替设置。
16.一种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具有多个采光部和设置于它们之间的空隙部的采光膜的工序;和
将所述采光膜贴附于具有透光性的基材的第一面的工序,
在所述第一面形成有贴附所述采光膜而形成的采光区域、和未贴附所述采光膜的光透射区域,
将所述采光区域和所述光透射区域沿着所述第一面的面内的至少一个方向交替地设置。
17.一种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通过具有凹凸区域和平坦区域的模具,在由透明的板材料构成的基材形成与凹凸区域对应的采光区域,并且形成与所述平坦区域对应的光透射区域的工序,
将所述采光区域和所述光透射区域沿着所述基材的第一面的面内的至少一个方向交替设置。
CN201680066792.XA 2015-11-17 2016-11-16 采光装置、采光系统以及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83514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5170 2015-11-17
JP2015-225170 2015-11-17
PCT/JP2016/083900 WO2017086331A1 (ja) 2015-11-17 2016-11-16 採光装置、採光システムおよび採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1441A true CN108351441A (zh) 2018-07-31

Family

ID=58718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6792.XA Pending CN108351441A (zh) 2015-11-17 2016-11-16 采光装置、采光系统以及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256532A1 (zh)
EP (1) EP3379303A4 (zh)
JP (1) JPWO2017086331A1 (zh)
CN (1) CN108351441A (zh)
WO (1) WO20170863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68138A (zh) * 2022-10-13 2022-12-13 荣仪尚科光电技术(哈尔滨)有限公司 基于双凸透镜和半透镜组合的自然光匀化照明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7774A (en) * 1979-04-03 1980-10-14 Corll James A Panel for controlling light passage
CN1686893A (zh) * 2005-05-23 2005-10-26 崔建伟 一种夹胶缝隙折光玻璃
WO2011106453A3 (en) * 2010-02-24 2012-01-26 Robert James Showers Insulating Corrective Lens System for Windows
CN103460082A (zh) * 2011-03-30 2013-12-18 3M创新有限公司 光偏转与光漫射混合构造
WO2014196596A1 (ja) * 2013-06-07 2014-12-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採光フィルム、窓ガラス、ロールスクリーン及び採光ルーバー
TW201520616A (zh) * 2013-11-29 2015-06-01 Benq Materials Corp 調光薄膜
WO2015098940A1 (ja) * 2013-12-25 2015-07-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採光部材、窓ガラス、ロールスクリーン、採光ルーバ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1803A (ja) * 1986-01-09 1987-01-20 Takashi Mori 光偏向窓ガラス板
WO2015072420A1 (ja) * 2013-11-13 2015-05-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採光フィルム
KR102408061B1 (ko) * 2014-01-22 2022-06-14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글레이징을 위한 미세광학체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7774A (en) * 1979-04-03 1980-10-14 Corll James A Panel for controlling light passage
CN1686893A (zh) * 2005-05-23 2005-10-26 崔建伟 一种夹胶缝隙折光玻璃
WO2011106453A3 (en) * 2010-02-24 2012-01-26 Robert James Showers Insulating Corrective Lens System for Windows
CN103460082A (zh) * 2011-03-30 2013-12-18 3M创新有限公司 光偏转与光漫射混合构造
WO2014196596A1 (ja) * 2013-06-07 2014-12-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採光フィルム、窓ガラス、ロールスクリーン及び採光ルーバー
TW201520616A (zh) * 2013-11-29 2015-06-01 Benq Materials Corp 調光薄膜
WO2015098940A1 (ja) * 2013-12-25 2015-07-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採光部材、窓ガラス、ロールスクリーン、採光ルーバ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086331A1 (ja) 2018-11-08
WO2017086331A1 (ja) 2017-05-26
EP3379303A4 (en) 2019-07-03
EP3379303A1 (en) 2018-09-26
US20200256532A1 (en) 2020-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60602B (zh) 采光部件、采光装置和采光部件的设置方法
CN105637390B (zh) 采光部件、采光器和采光部件的设置方法
US10472885B2 (en) Daylighting memb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aylighting member, daylighting device, and daylighting device installation method
JP6684704B2 (ja) 採光装置
WO2011129069A1 (ja) 光学素子および照明装置
JP6642872B2 (ja) 採光部材、採光装置、ロールスクリーン及びブラインド
US10385608B2 (en) Daylighting device
CN107532789A (zh) 采光板条以及采光装置
JP2019117382A (ja) 採光装置及び採光スラット
US20180291681A1 (en) Daylighting membe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aylighting member, and daylighting apparatus
CN108351079A (zh) 采光装置以及采光系统
CN108351078A (zh) 采光装置
WO2017022792A1 (ja) 採光部材、採光装置、および採光部材の設置方法
WO2018008656A1 (ja) 採光装置および成形用金型、採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WO2016104626A1 (ja) 採光装置
CN108351441A (zh) 采光装置、采光系统以及采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JP6492357B2 (ja) 採光システムおよび天井構造体
WO2016002761A1 (ja) 採光装置
WO2018051968A1 (ja) 採光装置
JP2018138971A (ja) 光制御フィルム
JPWO2016121679A1 (ja) 採光装置、スクリー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3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