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51038B - 阀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51038B
CN108351038B CN201680036799.7A CN201680036799A CN108351038B CN 108351038 B CN108351038 B CN 108351038B CN 201680036799 A CN201680036799 A CN 201680036799A CN 108351038 B CN108351038 B CN 1083510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valve
spool
hous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67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51038A (zh
Inventor
小川贵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B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B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B Corp filed Critical KYB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510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10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510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10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7/00Safety valves; Equalising valves, e.g. pressure relief valves
    • F16K17/02Safety valves; Equalising valves, e.g. pressure relief valves opening on surplus pressure on one side; closing on insufficient pressure on one side
    • F16K17/04Safety valves; Equalising valves, e.g. pressure relief valves opening on surplus pressure on one side; closing on insufficient pressure on one side spring-loaded
    • F16K17/06Safety valves; Equalising valves, e.g. pressure relief valves opening on surplus pressure on one side; closing on insufficient pressure on one side spring-loaded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the opening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4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sliding valves
    • F16K27/041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sliding valves cylindrical slide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8Guiding yokes for spindles; Means for closing housings; Dust caps, e.g. for tyre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afety Valves (AREA)
  • Valve Housings (AREA)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解决方案提供一种阀,其具备:具有中空部(1)的壳体(H)、串列地插入到中空部(1)的第一套筒(2)及第二套筒(3)、被收容于第一套筒(2)内的第一滑阀(4)、以及被收容于第二套筒(3)内的第二滑阀(5)。另外,第二套筒(3)具备:对相对于壳体(H)的轴向位置进行定位的定位部(3b)、固定于壳体(H)的固定部(3d)、以及设置于从定位部(3b)至固定部(3d)为止的范围外的滑阀孔(Sh)。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阀。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阀,例如有如日本JP2001-074154A中公开的阀,其具备:在壳体内作为溢流阀起作用的筒状的阀座体、以滑动自由的方式插入到阀座体内的阀体和切换阀、对阀体向阀座体侧施力的弹簧、以及对阀体和切换阀施加推力的比例螺线管。
该切换阀对流路进行开闭,通过比例螺线管能够将切换阀切换为开状态和闭状态,经由切换阀能够调节使比例螺线管的推力作用于阀体而使阀体离开阀座的开阀压力。
发明内容
在该现有的阀中,在外周设置有螺纹部,阀座体与壳体螺接,阀座体的前端与设置于壳体内周的台阶部抵接,为了将阀座体牢固地固定于壳体,需要施加紧固扭矩。这样,因为在阀座体的前端与台阶部抵接后施加紧固扭矩,所以在阀座体的前端与台阶部之间作用有摩擦力,阀座体在周向上产生扭转。另外,在比阀座体向壳体螺接的螺纹部靠前端侧作用有轴向的较大的压缩负荷,在阀座体的外周设置有与壳体端抵接的凸缘,因此在从阀座体的凸缘至螺纹部为止的区间作用有较大的拉伸负荷。
这样,在阀座体,除作用有扭矩之外,还根据场所作用有轴向的拉伸负荷和压缩负荷,内周形状发生变形,因此为了确保阀体和切换阀的顺畅的滑动,需要在将阀座体组装于壳体之后实施对孔进行整形的精加工,加工较复杂。
另外,为了省略精加工,还需要进行紧固扭矩的管理、以及阀座体和壳体的高度的尺寸管理,因此加工仍然会变得复杂。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改善上述不良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工容易且能够实现顺畅的动作的阀。
因此,在本发明的阀中,具备:具有中空部的壳体、串列地插入到中空部的第一套筒及第二套筒、被收容于第一套筒内的第一滑阀、以及被收容于第二套筒内的第二滑阀。另外,第二套筒具备:对相对于壳体的轴向位置进行定位的定位部、固定于壳体的固定部、以及设置在从定位部至固定部为止的范围外的滑阀孔。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阀的截面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阀的一变形例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阀的另一变形例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4是应用了一实施方式的阀的阻尼器的回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示的一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如图1所示,一实施方式的阀V包括:具有中空部1的壳体H、串列地插入到中空部1的第一套筒2及第二套筒3、被收容于第一套筒2内的第一滑阀(spool)4、以及被收容于第二套筒3内的第二滑阀5。
而且,例如如图4所示,该阀V适用于阻尼器D。具体而言,阀V设置在液体随着阻尼器D的伸缩而流动的阻尼流路CP的中途,对通过阻尼流路CP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使得阻尼器D能够产生阻尼力。
以下,详细说明阀V的各部。首先,在本例中,壳体H具备筒状的第一壳体H1、以及被安装于第一壳体H1外周的筒状的第二壳体H2。而且,中空部1设置于第一壳体H1,从第一壳体H1的外部开口,在该情况下,从第一壳体H1的轴向两端通向外部。在本例中,该中空部1从第一壳体H1的两端开口,但也可以从一端侧开口而形成盲孔。
另外,设置于第一壳体H1的中空部1从图1中右端侧起依序具备安装弹簧支架7的弹簧支架安装部1a、收容第一套筒2及第二套筒3的套筒收容部1b、以及安装第二套筒3的第二套筒安装部1c。
弹簧支架安装部1a在图1中形成于第一壳体H1的右端,在图1中的左侧设置有螺纹部1d,图1中右侧的内径设为比该螺纹部1d大,形成中空部1的一部分。
套筒收容部1b包括:在螺纹部1d的图1中的左邻其内径形成得比螺纹部1d大的前端部1e、在前端部1e的图1中的左邻其内径形成得比前端部1e大的中间部1f、以及在中间部1f的图1中的左邻其内径形成得比中间部1f大的后端部1g,由此形成中空部1的一部分。因此,在套筒收容部1b的前端与弹簧支架安装部1a的后端之间形成有台阶部1h。
第二套筒安装部1c在图1中形成于第一壳体H1的左端,在后端部1g的图1中的左邻其内径形成得比后端部1g大,由此形成中空部1的一部分。
另外,在本例中,第一壳体H1具备:从外周侧沿径向开口并与前端部1e连通的第一端口(port)1i、从外周侧沿径向开口并与中间部1f连通的第二端口1j、以及从外周侧沿径向开口并与后端部1g连通的第三端口1k。
进而,安装于第一壳体H1外周的第二壳体H2为筒状,与第一壳体H1协作而形成壳体H。第二壳体H2具备:从图1中左端的外侧向与中空部1并排地开口的作为孔的阀孔8、以及从图1中右端的外侧开口并通向阀孔8的通路9。在第二壳体H2的通路9的图1中右端开口端螺接塞13而被封闭。另外,在第二壳体H2设置有:从外周向内周开口且中途与通路9相通的第四端口10、从内周开口并通向阀孔8的第五端口11、从外周向内周开口的第六端口12。
在将第二壳体H2安装于第一壳体H1的外周时,第四端口10与第二端口1j相向且它们被连通,第五端口11与第三端口1k相向且它们被连通,第六端口12与第一端口1i相向且它们被连通。此外,第一壳体H1和第二壳体H2也可以不分体而采用一个部件。
阀孔8的内径形成为大于通路9的与阀孔8连接的开口端的内径,在阀孔8内收容有以该通路9朝向阀孔8的开口端为阀座14且可相对于该阀座14离开、落位的溢流阀阀体15。进而,在阀孔8内收容有对溢流阀阀体15朝向阀座14一侧施力的弹簧16,并且,在阀孔8的左端侧螺接有作为弹簧支架起作用的盖17,将阀孔8封闭。弹簧16以压缩状态被夹持在盖17与溢流阀阀体15之间,当调节盖17相对于阀孔8的安装位置时,能够调节对溢流阀阀体15施力的弹簧16的作用力。而且,由上述阀座14、溢流阀阀体15、弹簧16及盖17构成被动的溢流阀Rv。
因此,当通过第四端口10从外侧导入液体,通路9内的压力超过溢流阀Rv的开阀压力时,溢流阀阀体15从阀座14后退而开阀,使通路9与第五端口11连通。
第一套筒2的外周的图1中右端侧即前端侧的外径小于图1中左端侧即后端侧的外径,形成带台阶的筒状,在外周具备沿轴向并排形成的两个环状槽2a、2b。
另外,第一套筒2具备:设置于前端侧内周的内周大径部2c、以及设置于后端侧的内周且直径比内周大径部2c小的内周小径部2d。进而,第一套筒2具备:从环状槽2a开口并与内周大径部2c相通的通孔2e、从环状槽2b开口并与内周小径部2d相通的通孔2f、从后端开口并向形成在内周大径部2c与内周小径部2d之间的台阶部2g开口的通孔2h。
此外,在第一套筒2的外周且环状槽2a与环状槽2b之间,沿着周向安装有密封环18,在环状槽2b的后端侧,沿着周向安装有密封环19。
这样构成的第一套筒2从小径侧插入到第一壳体H1的中空部1内,小径部分嵌合于前端部1e内,大径部分嵌合于第一壳体H1的中间部1f内,由此被收容于中空部1的套筒收容部1b内。于是,密封环18、19与第一壳体H1的套筒收容部1b的内周密接,将环状槽2a与环状槽2b之间密封。另外,环状槽2a与设置于第一壳体H1的第一端口1i相向并与其连通,环状槽2b与设置于第一壳体H1的第二端口1j相向并与其连通。因此,第二壳体H2的第四端口10经由第二端口1j、环状槽2b及通孔2f与第一套筒2内相通,第二壳体H2的第六端口12经由第一端口1i、环状槽2a及通孔2e与第一套筒2内相通。
第二套筒3的外周的图1中右端侧即前端侧的外径小于图1中左端侧即后端侧的外径,形成带台阶的筒状,具备:设置于后端侧并向图1中左侧立起的筒状的凸缘盘(collar)3a、设置于凸缘盘3a的后端外周的凸缘3b、设置于小径部分与大径部分之间的环状槽3c、以及设置于凸缘盘3a外周的作为固定部的螺纹部3d。
另外,第二套筒3为筒状,在其内侧形成有滑阀孔Sh,在该滑阀孔Sh,中途使内周变大而设置有内周大径部3e。进而,第二套筒3具备从环状槽3c开口并与内周大径部3e相通的通孔3f。此外,在第二套筒3的外周且相对于环状槽3c在轴向前后分别沿着周向安装有密封环20、21。
这样构成的第二套筒3通过凸缘3b与第一壳体H1的图1中左端面即后端面的抵接而在轴向上被定位,被安装于第一壳体H1的中空部1的开口端。具体而言,第二套筒3的作为固定部的螺纹部3d与形成于中空部1的第二套筒安装部1c螺纹结合,第二套筒3被固定于壳体H。于是,第二套筒3的小径部分嵌合于第一壳体H1的中间部1f内,大径部分嵌合于第一壳体H1的后端部1g内,从而被收容于中空部1内。在第二套筒3的图1中右端设置有凹部3g,凹部3g与在第一套筒2的图1中左端即后端开口的通孔2h相向,经由通孔2h与第一套筒2内的内周大径部2c相通。另外,凹部3g的内径小于第一套筒2的外径且大于第二套筒3的内径,第二套筒3的图1中右端的端面与第一套筒2的后端面相向。因此,第二套筒3被安装于壳体H时,作为被收容于中空部1内的第一套筒2的止脱件起作用。
在第二套筒3如上述那样被收容于中空部1内时,密封环20、21与第一壳体H1的套筒收容部1b的内周密接,环状槽3c不经由第二套筒3的外周与其它部位连通。另外,环状槽3c与设置于第一壳体H1的第三端口1k相向,并与其连通。因此,第二壳体H2的第五端口11经由第三端口1k、环状槽3c及通孔3f与第二套筒3内相通。
此外,凸缘3b封闭作为孔的阀孔8的图1中左端的开口端的一部分,由此能够阻止被安装于阀孔8的盖17从壳体H脱落。因此,设置于第二壳体H2的溢流阀Rv不可能从壳体H脱出。
另外,在本例中,第一套筒2的轴向长度被设定为,在第二套筒3沿轴向被定位安装于壳体H的状态下,比第二套筒3的图1中右端的端面至中空部1内与第一套筒2的前端面相向的台阶部1h为止的轴向长度短。因此,即使将第二套筒3安装于壳体H,第一套筒2也不会被第二套筒3和台阶部1h以压缩状态夹持,第一套筒2及第二套筒3不承受轴向力。此外,也可以将第一套筒2的轴向长度设定为,等于第二套筒3的图1中右端的端面至在中空部1内与第一套筒2的前端面相向的台阶部1h为止的轴向长度。这样,也能够阻止第一套筒2及第二套筒3承载轴向力。
另外,在本例中,第二套筒3的凸缘3b与壳体H抵接,第二套筒3在轴向上被定位,定位部被设为凸缘3b。而且,在本例中,第二套筒3的固定部被设为螺纹部3d,滑阀孔Sh相对于第二套筒3设置在从作为定位部的凸缘3b到作为固定部的螺纹部3d之间的范围外。该情况下,因为凸缘3b(定位部)、螺纹部3d(固定部)和滑阀孔Sh沿轴向串列配置,所以滑阀孔Sh只要相对于第二套筒3设置在轴向上与凸缘3b(定位部)和螺纹部3d(固定部)错开的位置即可。
这样,能够使第二套筒3的滑阀孔Sh的部位不承载压缩负荷和拉伸负荷。即,定位部将第二套筒3在轴向上定位,固定部是将第二套筒3固定于壳体H的部分,因此有时在第二套筒3的这两者间作用有压缩负荷或拉伸负荷,但如上述那样配置滑阀孔Sh时,在第二套筒3的设置滑阀孔Sh的部位不承载任何负荷,能够阻止滑阀孔Sh的变形。
图1中,第二套筒3与壳体H螺纹连接,但也可以如图2所示那样,不设置第二套筒安装部1c的螺纹槽及螺纹部3d,而使用螺栓B将凸缘3b螺栓连接于壳体H,从而将第二套筒3固定于壳体H。该情况下,定位部及固定部为凸缘3b,滑阀孔Sh仍旧相对于第二套筒3设置在从定位部至固定部为止的范围外。这样,也能够阻止对第二套筒3的设置滑阀孔Sh的部位作用轴向的负荷。
另外,如图3所示,不设置第二套筒安装部1c的螺纹槽及第二套筒3的凸缘盘3a的外周的螺纹部3d,在凸缘3b的外周设置筒状的内周螺纹部3h。而且,也可以使内周螺纹部3h与壳体H的外周螺接,来将第二套筒3固定于壳体H。该情况下,因为凸缘3b与壳体H的端部抵接,第二套筒3在轴向上被定位,所以第二套筒3的定位部为凸缘3b,固定部为内周螺纹部3h。滑阀孔Sh在第二套筒3上设置于作为定位部的凸缘3b与作为固定部的内周螺纹部3h之间的范围外。这样,也能够阻止对第二套筒3的设置滑阀孔Sh的部位作用轴向的负荷。此外,在凸缘3b的外周设置内周螺纹部3h的情况下,即使将滑阀孔Sh设置在从径向观察与内周螺纹部3h重叠的位置,因为在第二套筒3上设置于作为定位部的凸缘3b与作为固定部的内周螺纹部3h之间的范围外,所以也能够阻止对第二套筒3的设置滑阀孔Sh的部位作用轴向的负荷。
第一滑阀4以沿轴向移动自由的方式被收容于第一套筒2内,被第一套筒2引导上述移动。详细而言,第一滑阀4具备:以滑动自由的方式插入到第一套筒2的内周小径部2d的滑动轴部4a、从滑动轴部4a的图1中右端向右侧延伸的小径轴部4b、以及设置于小径轴部4b的图1中右端的圆锥台状的阀体4c。
滑动轴部4a的外径比小径轴部4b大,与第一套筒2的内周小径部2d滑动接触,由第一套筒2无轴摆地引导第一滑阀4的轴向的移动。小径轴部4b的外径小于内周小径部2d的内径,与设置于第一套筒2的通孔2f相向。另外,第一滑阀4相对于第一套筒2沿轴向移动,但滑动轴部4a没有完全封闭通孔2f的开口。
阀体4c的外径大于内周小径部2d的内径,将内周小径部2d的图1中右端的开口边缘作为阀座22,通过第一滑阀4的轴向移动,能够相对于该阀座22离开、落位。
另外,在第一壳体H1的中空部1的弹簧支架安装部1a安装有有底筒状的弹簧支架7。弹簧支架7为有底筒状,在外周设置有螺纹部7a,通过将该螺纹部7a与设置于第一壳体H1的中空部1的螺纹部1d螺合而能够安装于壳体H。另外,弹簧支架7具备沿着周向安装于外周且避开螺纹部7a的位置的密封环23。在将弹簧支架7如上述那样安装于壳体H时,密封环23与中空部1的弹簧支架安装部1a的内周密接,通过弹簧支架7液密地封闭壳体H的中空部1的图1中右端。
在该弹簧支架7与第一滑阀4的阀体4c的图1中右端之间安装有弹簧S,利用该弹簧S的作用力,第一滑阀4朝向阀体4c落位于阀座22的方向被施力。这样,由具备阀体4c的第一滑阀4、具有阀座22的第一套筒2及弹簧S构成可变溢流阀Vv。而且,在除弹簧S以外没有外力作用于第一滑阀4的状态下,阀体4c被阀座22按压而闭阀,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力成为最大,抵抗弹簧S的作用力而向相反方向施加推压第一滑阀4的推力,在调节该推力时,能够调节阀体4c向阀座22的推压力,从而调节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力。
在可变溢流阀Vv开阀时,使由第四端口10、第二端口1m、环状槽2b、通孔2f、内周大径部2c内、通孔2e、环状槽2a、第一端口1i及第六端口12构成的阻尼力调整用流路成为连通状态。另一方面,在阀体4c落位于阀座22,可变溢流阀Vv闭阀时,断开通孔2f和内周大径部2c的连接,阻尼力调整用流路成为切断状态。
此外,在弹簧S与第一滑阀4之间安装有阀体侧弹簧支架24。在本例中,弹簧S设为螺旋弹簧,阀体侧弹簧支架24的图1中右端游嵌于弹簧S的内周,能够由阀体侧弹簧支架24吸收弹簧S与第一滑阀4的轴芯的偏移。由此,因为弹簧S的作用力在径向上无偏移地作用于第一滑阀4,所以第一滑阀4的开阀压力无波动而稳定。
第二滑阀5以沿轴向移动自由的方式被收容于第二套筒3内,被第二套筒3引导上述移动,并且图1中右端能够抵接于第一滑阀4的图1中左端。详细而言,第二滑阀5具备:以滑动自由的方式插入到第二套筒3的滑阀孔Sh的滑动轴部5a、从滑动轴部5a的图1中右端向右侧延伸的圆柱状的阀部5b、以及设置于阀部5b的图1中右端并沿轴向突出的凸部5c。
滑动轴部5a与第二套筒3的滑阀孔Sh滑动接触,利用第二套筒3无轴摆地引导第二滑阀5的轴向的移动。
阀部5b的外径被设定为与设置于第二套筒3的滑阀孔Sh滑动接触的直径,在配置于滑阀孔Sh的内周大径部3e的右侧时,切断由设置于第二套筒3的通孔3f和滑阀孔Sh构成的流路的连通。
另外,在滑动轴部5a的图1中左端即后端设置有凸缘5d,在凸缘5d的图1中右端与第二套筒3之间安装有螺旋弹簧25。利用该螺旋弹簧25对第二滑阀5朝向图1中左侧施力。在除螺旋弹簧25的作用力以外没有外力作用的状态下,第二滑阀5如图1所示那样,在阀部5b相对于第二套筒3被定位于内周大径部3e内时,将由通孔3f和滑阀孔Sh构成的流路连通。
进而,在第二套筒3的图1中左侧安装有螺线管SoI,通过对螺线管SoI通电,由螺线管SoI的柱塞P向第二滑阀5施加图1中右方向的推力。另外,通过调节螺线管SoI的通电量,能够对施加于第二滑阀5的推力进行调节。该推力因为对第二滑阀5施加抵抗螺旋弹簧25的朝向的力,所以能够使第二滑阀5抵抗螺旋弹簧25的作用力,使阀部5b的前端向第二套筒3内的内周大径部3e的右侧移动。因此,通过有无对螺线管SoI通电,能够使第二滑阀5沿轴向移动,从而连通、切断上述流路。这样,第二套筒3、第二滑阀5构成对上述流路进行开闭的开闭阀Ov,该开闭阀Ov为通过对螺线管SoI通电而开闭上述流路的电磁开闭阀。
在开闭阀Ov开阀时,使由第四端口10、通路9、阀孔8、第五端口11、第三端口1k、环状槽3c、通孔3f、凹部3g、通孔2h、内周大径部2c、通孔2e、环状槽2a、第一端口1i及第六端口12构成的旁通流路成为连通状态。在旁通流路成为连通状态时,设置于阀孔8内的溢流阀Rv也成为可开阀的状态,在从第四端口10导入的压力达到溢流阀Rv的开阀压力时,溢流阀Rv开阀,经由旁通流路排出压力。另外,在开闭阀Ov为闭阀的状态下,由通孔3f和滑阀孔Sh构成的流路的连接被切断,旁通流路成为切断状态。
另外,能够通过螺线管SoI的通电量来调整对第二滑阀5施加的推力,在通过第二滑阀5将上述流路关闭并且使第二滑阀5与第一滑阀4抵接时,也能够经由第二滑阀5将螺线管SoI的推力传递给第一滑阀4。
这样,因为使与弹簧S抵抗的方向的螺线管SoI的推力作用于第一滑阀4,所以能够通过调节对螺线管SoI的通电量来调节对第一滑阀4作用的推力,从而调节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力。
接着,应用这样构成的阀V的阻尼器D如图4所示,具备:气缸31、以移动自由的方式插入到气缸31内并且将气缸31内划分成杆侧室R1和活塞侧室R2的活塞32、插入到气缸31内并与活塞32连结的杆33、罐T、设置于连通杆侧室R1和活塞侧室R2的第一通路34中途的第一开闭阀35、设置于连通活塞侧室R2和罐T的第二通路36中途的第二开闭阀37、连通杆侧室R1和罐T的阻尼流路CP、仅容许液压油从活塞侧室R2朝向杆侧室R1流动的整流通路38、以及仅容许液压油从罐T朝向活塞侧室R2流动的吸入通路39。
另外,阀V设置于阻尼流路CP的中途,具体而言,将第四端口10与杆侧室R1侧连接,将第六端口12与罐T侧连接,由此阀V设置于阻尼流路CP。
而且,这样构成的阻尼器D在通过第一开闭阀35使第一通路34成为连通状态并且使第二开闭阀37成为关闭的状态而收缩时,杆33进入气缸31内而排出的体积量的液体从气缸31内被推出到阻尼流路CP。在该状况下,在处于能够向螺线管SoI通电的状况且使开闭阀Ov闭阀,调节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力时,气缸31内的压力被控制为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力,阻尼器D发挥妨碍收缩的阻尼力。而且,通过调节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力,能够调节妨碍阻尼器D收缩的阻尼力的大小。
此外,阻尼器D在通过第一开闭阀35使第一通路34成为连通状态并且使第二开闭阀37成为关闭的状态而伸长的情况下,杆33从气缸31内退出的体积量的液体经由吸入通路39从罐T被供给。该情况下,因为气缸31内的压力与罐压大致相等,所以几乎没有阻力,阻尼器D呈现伸长动作。因此,阻尼器D在使第一开闭阀35开阀并且使第二开闭阀37闭阀时,仅在收缩动作时作为发挥阻尼力的单效阻尼器起作用。
另一方面,阻尼器D在使第一开闭阀35成为关闭的状态并且通过第二开闭阀37使第二通路36成为连通状态而伸长时,杆33从气缸31内退出的体积量的液体从杆侧室R1被推出到阻尼流路CP。从罐T向扩大的活塞侧室R2供给液体。在该状况下,当处于能够向螺线管SoI通电的状况且使开闭阀Ov闭阀,调节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力时,杆侧室R1内的压力被控制为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力,阻尼器D发挥妨碍伸长的阻尼力。而且,通过调节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力,能够调节妨碍阻尼器D伸长的阻尼力的大小。
此外,阻尼器D在使第一开闭阀35成为关闭的状态并且通过第二开闭阀37使第二通路36成为连通状态而收缩时,连杆33进入气缸31内的体积量的液体从气缸31经由第二通路36排出到罐T。该情况下,因为气缸31内的压力与罐压大致相等,所以几乎没有阻力,阻尼器D呈收缩动作。因此,阻尼器D在使第一开闭阀35闭阀并且使第二开闭阀37开阀时,仅在伸长动作时作为发挥阻尼力的单效阻尼器起作用。
而且,这样构成的阻尼器D在第一开闭阀35和第二开闭阀37均闭阀时,通过整流通路38及吸入通路39和阻尼流路CP将杆侧室R1、活塞侧室R2及罐T呈串珠状连通。在该状态下能够向螺线管SoI通电的情况下,当阻尼器D通过外力而伸缩时,能够通过可变溢流阀Vv控制杆侧室R1内的压力,能够使阻尼器D发挥与螺线管SoI的通电量对应的阻尼力。即,该情况下,能够进行阻尼器D的阻尼力控制。另外,在不能对螺线管SoI通电或者非通电的情况下,开闭阀Ov开阀,因此旁通流路有效。当在该情况下通过外力使阻尼器D伸缩时,杆侧室R1内的压力被控制为溢流阀Rv的开阀压力,阻尼器D发挥与溢流阀Rv的设定对应的阻尼力。因此,该情况下,阻尼器D作为被动的阻尼器发挥功能。
这样,阀V通过应用于阻尼器D而能够作为阻尼力发生源起作用。另外,图中未图示,在上述阻尼器D及阀V的结构以外,还设置向杆侧室R1供给液体的泵而构成致动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调节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力来调节致动器的推力。
而且,在本发明的阀V中,包括:具有中空部1的壳体H、串列地插入到中空部1的第一套筒2及第二套筒3、被收容于第一套筒2内的第一滑阀4、以及被收容于第二套筒3内的第二滑阀5。另外,第二套筒3具备:对相对于壳体H的轴向位置进行定位的凸缘3b(定位部)、固定于壳体H的螺纹部3d(固定部)、以及设置于从凸缘3b(定位部)至螺纹部3d(固定部)为止的范围以外的滑阀孔Sh。当这样构成阀V时,能够阻止向第二套筒3的设置滑阀孔Sh的部位施加轴向负荷,也不向被收容于中空部1内的第一套筒2施加轴向的拉伸负荷及压缩负荷,从而防止它们脱落。因此,第一套筒2及第二套筒3的收容第一滑阀4及第二滑阀5的内周形状不会产生变形。由此,不需要进行第一套筒2、第二套筒3及壳体H的尺寸的高精度的管理,即使不实施对第一套筒2及第二套筒3的内周进行整形的加工,也能够保障第一滑阀4及第二滑阀5的顺畅的沿轴向的移动。如上,根据本发明的阀V,加工变得容易且能够实现第一滑阀4及第二滑阀5的顺畅的动作。
另外,在本例的阀V中,滑阀孔Sh相对于第二套筒3设置在凸缘3b(定位部)和螺纹部3d(固定部)的壳体H内侧。在这样构成阀V时,能够将第二套筒3的设置滑阀孔Sh的部位收容于壳体H内,也能够缩短阀V的全长。
进而,在本例的阀V中,第一套筒2的轴向长度被设定为,比第二套筒3的端面至中空部1内与第一套筒2的前端面相向的台阶部1h为止的轴向长度短。因此,即使将第二套筒3安装于壳体H,第一套筒2也不会被第二套筒3和台阶部1h以压缩状态夹持,能够可靠地实现对第一套筒2及第二套筒3没有任何轴向力作用的状态。另外,对第一套筒2、第二套筒3及壳体H的尺寸管理也变得更容易。
而且,在本例的阀V中,定位部是设置于第二套筒3的外周的凸缘3b,使凸缘3b与壳体H的端面抵接,将第二套筒3相对于壳体H定位。在这样构成阀V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相对于壳体H定位第二套筒3。另外,在利用螺栓B将凸缘3b固定于壳体H的情况下,使凸缘3b既作为定位部起作用又作为固定部起作用,能够缩短第二套筒3的全长以及阀V的全长,可以不对第二套筒3及第一套筒2施加扭矩,能够更有效地阻止两者的内周形状的变形。
另外,在本例的阀V中,壳体H具有从外侧向与中空部1并排开口的孔(阀孔8)、以及将孔(阀孔8)的开口端封闭的盖17,通过凸缘3b限制盖17的脱落。因此,能够防止盖17从壳体H脱落,还防止被收容于孔(阀孔8)内的内容物的脱落及液体从孔(阀孔8)泄漏。
进而,在本例的阀V中,由第二滑阀5和第二套筒3构成开闭阀Ov,通过第二滑阀5相对于第二套筒3沿轴向移动,对流路进行开闭,第一滑阀4具有可落位于设置在第一套筒2的阀座22的阀体4c,与第一套筒2和弹簧S一同形成可变溢流阀Vv,且具备使第二滑阀5沿轴向移动来对开闭阀Ov进行开闭,并且经由第二滑阀5对第一滑阀4施加推力的螺线管SoI。通过这样构成阀V,能够用一个螺线管SoI进行开闭阀Ov的开闭和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力的调节。
另外,也可以与开闭阀Ov串列地设置溢流阀Rv或节流部,以在对螺线管SoI非通电时开闭阀Ov开阀,在对螺线管SoI通电时,使开闭阀Ov闭阀并且能够对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力进行调节。该情况下,如果将阀V应用于阻尼器D或致动器,则在失效时也能够期待阻尼器D发挥阻尼力或致动器作为阻尼器发挥阻尼力。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范围内进行改造、变形及变更。
本申请基于2015年10月27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申请的特愿2015-210485主张优先权,该申请的所有内容通过参照被编入本说明书中。

Claims (6)

1.一种阀,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具有从外侧开口的中空部;
筒状的第一套筒和筒状的第二套筒,其串列地插入到所述中空部;
第一滑阀,其被收容于所述第一套筒内,以沿轴向移动自由的方式被所述第一套筒引导;以及
第二滑阀,其被收容于所述第二套筒内,以沿轴向移动自由的方式被所述第二套筒引导,
所述第二套筒包括:定位部,其对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轴向位置进行定位;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壳体;以及滑阀孔,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筒的从所述定位部至所述固定部为止的范围外的位置,供所述第二滑阀以滑动自由的方式插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阀孔设置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定位部的所述壳体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一套筒的前端面相向的台阶部,
所述第一套筒的轴向长度比从所述壳体的台阶部至所述第二套筒的前端面为止的轴向长度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是设置于所述第二套筒的外周的凸缘,使所述凸缘与所述壳体的端面抵接,将所述第二套筒相对于所述壳体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从外侧向与所述中空部并排开口的孔、以及封闭所述孔的开口端的盖,
通过所述凸缘限制所述盖从所述孔脱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第二滑阀和所述第二套筒构成开闭阀,通过所述第二滑阀相对于所述第二套筒沿轴向移动,对流路进行开闭,
所述第一滑阀具有能够落位于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的阀座的阀体,由被收容于所述中空部内对所述阀体朝向使该阀体落位于所述阀座的方向施力的弹簧和所述第一套筒形成可变溢流阀,
具备螺线管,其使所述第二滑阀沿轴向移动对所述开闭阀进行开闭,并且经由所述第二滑阀对所述第一滑阀施加推力,来调节所述可变溢流阀的开阀压力。
CN201680036799.7A 2015-10-27 2016-10-25 Active CN1083510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10485 2015-10-27
JP2015210485A JP6154875B2 (ja) 2015-10-27 2015-10-27 バルブ
PCT/JP2016/081529 WO2017073542A1 (ja) 2015-10-27 2016-10-25 バルブ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1038A CN108351038A (zh) 2018-07-31
CN108351038B true CN108351038B (zh) 2020-03-20

Family

ID=58630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6799.7A Active CN108351038B (zh) 2015-10-27 2016-10-25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078698A1 (zh)
EP (1) EP3369974A1 (zh)
JP (1) JP6154875B2 (zh)
CN (1) CN108351038B (zh)
WO (1) WO2017073542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69494A (en) * 1986-08-13 1987-06-02 Teleflex Incorporated Hydraulic lock valve with partial return to tank for marine steering
JP2001074154A (ja) * 1999-09-07 2001-03-23 Kayaba Ind Co Ltd 比例電磁式リリーフ弁
JP2007058516A (ja) * 2005-08-24 2007-03-08 Horiba Stec Co Ltd マスフローコントローラ用ボディ構造
JP2010169230A (ja) * 2009-01-26 2010-08-05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多連弁装置
CN102128284A (zh) * 2011-03-21 2011-07-20 蒋晓军 一种减压式平衡液压锁
CN203477456U (zh) * 2013-09-18 2014-03-12 北京星光沃特传动研究所 一种二位三通气动换向阀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00541Y2 (ja) * 1992-11-04 1999-10-12 自動車機器株式会社 流量制御弁
JPH0640532U (ja) * 1992-11-06 1994-05-31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流量制御弁
JP2000283319A (ja) * 1999-03-31 2000-10-13 Tokico Ltd 電磁弁
JP6209472B2 (ja) * 2014-03-24 2017-10-04 Kyb株式会社 リリーフ弁
CN104214156A (zh) * 2014-08-20 2014-12-17 海门市油威力液压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大流量超高压直动式比例溢流阀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69494A (en) * 1986-08-13 1987-06-02 Teleflex Incorporated Hydraulic lock valve with partial return to tank for marine steering
JP2001074154A (ja) * 1999-09-07 2001-03-23 Kayaba Ind Co Ltd 比例電磁式リリーフ弁
JP2007058516A (ja) * 2005-08-24 2007-03-08 Horiba Stec Co Ltd マスフローコントローラ用ボディ構造
JP2010169230A (ja) * 2009-01-26 2010-08-05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多連弁装置
CN102128284A (zh) * 2011-03-21 2011-07-20 蒋晓军 一种减压式平衡液压锁
CN203477456U (zh) * 2013-09-18 2014-03-12 北京星光沃特传动研究所 一种二位三通气动换向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1038A (zh) 2018-07-31
US20190078698A1 (en) 2019-03-14
JP2017082875A (ja) 2017-05-18
JP6154875B2 (ja) 2017-06-28
WO2017073542A1 (ja) 2017-05-04
EP3369974A1 (en) 2018-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83212B1 (en) Fluid pressure shock absorber
US11761509B2 (en) Damping force generating mechanism and pressure shock absorber
CN110475985B (zh) 缓冲器
US7073533B2 (en) Pressure regulating valve, in particular proportional pressure regulating valve
CN111051730B (zh) 缓冲器
KR20170056447A (ko) 전자 밸브
US10465765B2 (en) Damping force adjustment mechanism
EP2334962B1 (en) Valve for distributing fluids
US20170219109A1 (en) Adjustable Damping Valve Device
CN113195986B (zh) 电磁比例阀和具有比例阀的系统
CN109642684B (zh) 阻尼阀和汽缸装置
CN108351038B (zh)
CN108138979B (zh)
EP3441641A1 (en) Shock absorb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hock absorber
US9835260B2 (en) Spool valve
US20180195640A1 (en) Solenoid valve
JP2018136013A (ja) 緩衝器
US20190145540A1 (en) Solenoid valve
JP2022006782A (ja) バルブ装置
US11028920B2 (en) Piston for electromagnetically actuate able hydraulic valve and hydraulic system with the electromagnetically actuate able hydraulic valve and a signal el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