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50957A - 电磁离合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磁离合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50957A
CN108350957A CN201780001864.7A CN201780001864A CN108350957A CN 108350957 A CN108350957 A CN 108350957A CN 201780001864 A CN201780001864 A CN 201780001864A CN 108350957 A CN108350957 A CN 1083509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ature
armature plate
plate
fixture
plywo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18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50957B (zh
Inventor
茂木正德
横泽进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ver & Strea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ver & Strea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ver & Stream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ver & Stream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7/01104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8055811A1/ja
Publication of CN108350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09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509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09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以高的等级兼顾磁特性和噪音特性的电磁离合器。构成本形态的电磁离合器10的电枢12具有由从转子11侧层叠的第一电枢板20和第二电枢板21构成的电枢层叠板14,第一电枢板20具有与第二电枢板21的半径方向内侧部分接合的环状的内圈电枢板20A和与第二电枢板21的半径方向外侧部分接合的环状的外圈电枢板20B。在这里,第一电枢板20的厚度为1.5mm以上3.0mm以下,第二电枢板21的厚度为0.5mm以上2.0mm以下。

Description

电磁离合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离合器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是涉及以高水平兼顾电磁和噪音特性等各种特性的电磁离合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电磁离合器配设在空调压缩机与发动机等动力源之间,是将压缩机与动力源机械且断续地连接的机械机构。这种电磁离合器主要具备内置有线圈的转子、在转子的侧方配置的电枢、将驱动轴与电枢板连接的毂。
在从动力源向压缩机传递动力时,通过对线圈供电而产生磁力,通过该磁力使电枢吸附在转子的侧面。由此,电枢与转子经由毂驱动连结,发动机使空调的压缩机运行。
另一方面,如果停止向线圈供电,则上述磁力消失,电枢从转子侧面离开,电枢与转子的驱动分离。由此,空调的压缩机停止。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用于使上述电磁离合器的磁效率提高的发明。在这里,由背板、配置在背板的上表面的内圆盘和外圆盘构成电枢。利用该结构能够有效地形成磁路而提高电磁离合器的效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481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电磁离合器的电枢中,作为电枢板具备内圆盘和外圆盘,由此来提高电磁离合器的磁特性,但没有考虑到电磁离合器所应具备的其他特性(例如噪音特性),因此存在改良的余地。尤其是为使电磁离合器的各种特性提高,构成电枢的各板材的厚度是重要的,上述文献所记载的电磁离合器没有考虑到该技术事项。
另外,上述电磁离合器的电枢通过使用对多个电枢板进行铆接加工等的接合方法接合而制造。然而,在实施了铆接加工的接合部,电枢板彼此良好地密接,但在从接合部离开的部分,电枢板彼此分开,其结果是,电磁离合器的噪音特性可能会变差。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高水平兼顾磁特性和噪音特性的电磁离合器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的特征在于,具备:转子,其内置有线圈;电枢,其配置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侧方,并且通过从所述线圈产生的磁力吸附于所述转子的侧面;所述电枢具有电枢层叠板,该电枢层叠板由从所述转子侧层叠的第一电枢板和第二电枢板构成,所述第一电枢板具有与所述第二电枢板的半径方向内侧部分接合的环状的内圈电枢板和与所述第二电枢板的半径方向外侧部分接合的环状的外圈电枢板,所述第一电枢板的厚度为1.5mm以上3.0mm以下,所述第二电枢板的厚度为0.5mm以上2.0mm以下。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中,在所述第一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之间具有第三电枢板,所述第三电枢板具有呈同心圆而个别地与所述第二电枢板接合的内圈电枢板和外圈电枢板。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中,所述第三电枢板的厚度为0.5mm以上1.5mm以下。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中,进一步具备:在所述电枢层叠板的所述第二电枢板侧的面上配设的减震板;配设在所述减震板与所述电枢层叠板之间的施力机构;将所述外圈电枢板或所述内圈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接合的第一接合机构;将所述减震板或所述施力机构与所述电枢层叠板接合的第二接合机构;所述第二接合机构在圆周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接合机构彼此之间。
本发明是制造具备由层叠的多个电枢板构成的电枢层叠板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具备:使具有环状的外圈电枢板和环状的内圈电枢板的第一电枢板与第二电枢板层叠的工序;从上下方向通过夹具对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进行按压的工序;在通过所述夹具对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进行按压的状态下,通过第一结合机构使所述外圈电枢板和所述内圈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接合的工序。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接合的工序中,经由形成于所述夹具的孔部,通过第一结合机构使所述外圈电枢板和所述内圈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接合。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中,所述夹具具备从上方按压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的上夹具和从下方按压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的下夹具,所述下夹具具有载置有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的第一下夹具、配置在所述第一下夹具的下方的第二下夹具、配设在所述第一下夹具与所述第二下夹具之间的叠片弹簧、从下方按压所述第一接合机构的按压部,在所述接合的工序中,在所述上夹具与所述下夹具之间配置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将所述第一接合机构载置于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的孔,通过从下方按压所述上夹具,一边使所述叠片弹簧压缩一边下压所述第一下夹具,通过利用所述按压部从下方按压所述第一接合机构而使其变形,来使所述第一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接合。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中,所述第一下夹具与所述第二下夹具通过连接机构在使所述叠片弹簧压缩的状态下连接。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层叠的工序中,在所述第一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之间配置由内圈电枢板和外圈电枢板构成的第三电枢板。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中,进一步具备将减震板和施力机构经由第二接合机构与所述电枢板接合的工序,在所述电枢层叠板的圆周方向上,所述第二接合机构配置在所述第一接合机构彼此之间。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的特征在于,具备:转子,其内置有线圈;电枢,其配置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侧方,并且通过从所述线圈产生的磁力吸附于所述转子的侧面;所述电枢具有电枢层叠板,该电枢层叠板由从所述转子侧层叠的第一电枢板和第二电枢板构成,所述第一电枢板具有与所述第二电枢板的半径方向内侧部分接合的环状的内圈电枢板和与所述第二电枢板的半径方向外侧部分接合的环状的外圈电枢板,所述第一电枢板的厚度为1.5mm以上3.0mm以下,所述第二电枢板的厚度为0.5mm以上2.0mm以下。
因此,通过使配置在转子侧的第一电枢板由内圈电枢板和外圈电枢板构成,能够减小在使电枢板吸附于转子时形成的磁回路的磁阻,使转子吸附电枢的吸附力提高。
并且,通过使第一电枢板由同心且个别地与所述第二电枢板接合的内圈电枢板及外圈电枢板构成,能够缩短外圈电枢板与内圈电枢板之间的间隙,减小上述磁回路的磁阻。另外,外圈电枢板与内圈电枢板作为不同部件与第二电枢板接合,因此不存在外圈电枢板与内圈电枢板相连续的连续部,能够抑制磁经由该连续部而形成不需要的磁回路,能够使上述吸附力进一步提高。
另外,通过使第一电枢板的厚度为1.5mm以上3.0mm以下,使第二电枢板的厚度为0.5mm以上2.0mm以下,能够以高水平兼顾吸引性能、传递性能、静态噪音性能以及动态噪音性能。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中,在所述第一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之间具有第三电枢板,所述第三电枢板具有呈同心圆而个别地与所述第二电枢板接合的内圈电枢板和外圈电枢板。因此,通过具有第三电枢板,电枢板彼此接触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能够通过电枢板彼此的接触面来吸收电枢板吸附于转子时产生的声音,能够进一步实现电磁离合器的静音化。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中,所述第三电枢板的厚度为0.5mm以上1.5mm以下。因此,通过配置第三电枢板作为中间层能够提高静音特性,并且提高吸引性能和传递性能等。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中,进一步具备:在所述电枢层叠板的所述第二电枢板侧的面上配设的减震板;配设在所述减震板与所述电枢层叠板之间的施力机构;将所述外圈电枢板或所述内圈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接合的第一接合机构;将所述减震板或所述施力机构与所述电枢层叠板接合的第二接合机构;所述第二接合机构在圆周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接合机构彼此之间。因此,第一接合机构和第二接合机构彼此沿着外圈电枢板或内圈电枢板的圆周方向配置,能够减小外圈电枢板或所述内圈电枢板与第一电枢板之间的间隙。
本发明用于制造具备由层叠的多个电枢板构成的电枢层叠板的电磁离合器,该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将具有环状的外圈电枢板和环状的内圈电枢板的第一电枢板载置于第二电枢板的工序;从上下方向通过夹具对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进行按压的工序;在通过所述夹具对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进行按压的状态下,经由形成于所述夹具的孔部,通过第一结合机构使所述外圈电枢板和所述内圈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接合的工序。因此,能够以从上方对第一电枢整个面进行按压的夹具进行按压的状态进行接合加工,因此能够减小第一电枢板与第二电枢板之间的间隙,使电枢板的噪音特性良好。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接合的工序中,经由形成于所述夹具的孔部,通过第一结合机构使所述外圈电枢板和所述内圈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接合。因此,能够通过经由孔部对第一接合机构进行按压这样的简单的方法使电枢板彼此接合。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中,所述夹具具备从上方对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进行按压的上夹具和从下方对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进行按压的下夹具,所述下夹具具有载置有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的第一下夹具、配置在所述第一下夹具的下方的第二下夹具、配设在所述第一下夹具与所述第二下夹具之间的叠片弹簧、从下方按压所述第一接合机构的按压部,在所述接合的工序中,在所述上夹具与所述下夹具之间配置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将所述第一接合机构载置于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的孔,通过从下方按压所述上夹具,一边使所述叠片弹簧压缩一边下压所述第一下夹具,通过利用所述按压部从下方按压所述第一接合机构而使其变形,使所述第一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接合。因此,通过使用通用的压力机等从上方对上夹具进行按压,首先,能够使第一电枢板与第二电枢板紧密贴合。另外,通过从上方按压上夹具,通过按压部从下方使第一接合机构变形,能够使第一电枢板与第二电枢板接合。因此,仅通过从上方按压上夹具,就能够使第一电枢板与第二电枢板紧密贴合,能够对第一电枢板与第二电枢板进行结合。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中,所述第一下夹具与所述第二下夹具通过连接机构在使所述叠片弹簧压缩的状态下连接。因此,通过减小荷载变化率,能够减小由于在第一电枢板和第二电枢板的厚度存在公差所导致的面压力的变动,能够使第一电枢板与第二电枢板的紧密贴合性提高。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层叠的工序中,在所述第一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之间配置由内圈电枢板和外圈电枢板构成的第三电枢板。因此,通过增加所层叠的电枢板而使电枢板彼此的接触面积增加,能够制造提高了静音效果的电磁离合器。
并且,在本发明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中,进一步具备将减震板和施力机构经由第二接合机构与所述电枢板接合的工序,在所述电枢层叠板的圆周方向上,所述第二接合机构配置在所述第一接合机构彼此之间。因此,在电枢板的圆周方向上,能够通过第一接合机构和第二接合机构使电枢板彼此接合,因此能够减小在电枢板彼此之间形成的间隙,增强静音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电枢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电枢层叠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中的磁回路的图,其中(A)为非连接时的磁回路的图,(B)为连接时的磁回路的图。
图5是从下方看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电枢层叠板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电枢层叠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用于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进行说明的图,(A)为表示电枢层叠板的分解立体图,(B)为表示第二电枢板的厚度T2与吸引特性的关系的曲线图,(C)为表示第一电枢板的厚度T1与传递性能的关系的曲线图,(D)为表示第一电枢板的厚度T1与静态噪音性能的关系的曲线图,(E)为表示第一电枢板的厚度T1与动态噪音性能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中,电枢板彼此的密接程度的图,(A)表示比较例,(B)表示本形态。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形态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形态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的图,(A)、(B)以及(C)是表示对电枢板进行接合的各工序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形态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的图,(A)和(B)是放大表示对电枢板进行接合的各工序的剖面放大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形态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的图,是表示夹具的行程与荷载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形态的电磁离合器10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对同一部位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适当地使用上方和下方进行说明,上方是相对于转子11配设有电枢12的一侧,下方是与上方相对的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在本形态中,对电磁离合器10的结构进行说明。参照图1的剖视图,对本形态的电磁离合器10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电磁离合器10主要具有转子11、在转子11的上方配设的电枢12。电磁离合器10例如安装在对车辆车室内进行制冷制暖的空调(未图示)压缩机与发动机等动力源(未图示)之间,具有对压缩机和动力源驱动且断续地进行连接的功能。并且,电磁离合器10在从控制装置(未图示)向磁发生单元20的绕组线38(未图示)供电期间,将压缩机与动力源驱动地连接,由此空调运行。另一方面,如果来自未图示控制装置的供电停止,则压缩机与动力源被驱动分离,由此空调停止。
转子11大致呈环状形状,在这里与经由未图示的带从动力源传递有动力的带轮作为一体物而构成。在转子11沿着其圆周方向内置有多个线圈13。通过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向线圈13供电而使线圈13励磁,电枢12吸附于转子11的上方侧面,电枢12与转子11一起旋转。
电枢12与转子11的上方侧面对置配置,如后所述,由圆环状的多个电枢板构成。在不向转子11的线圈13供电期间,电枢12从转子11的上方侧面离开而不旋转。另一方面,在向转子11的线圈13供电而励磁期间,电枢12吸附于转子11的上方侧面而与转子11一起旋转。
在电枢12的中央部附近配置有毂18,毂18经由未图示的驱动轴而与配置在转子11的下方侧的未图示的压缩机驱动连接。
如后所述,在本形态的电磁离合器10中,考虑磁特性(吸引特性和传递特性)和静音特性来决定电枢12所包含的电枢板的结构和厚度。因此,如后所述,电磁离合器10的电枢12吸附于转子11时的吸附音被静音化,并且能够削减该吸附所需的电能。
参照图2的立体图,对构成本形态的电磁离合器10的电枢12的结构进行说明。电枢12具有由圆环状的钢板构成的电枢层叠板14、在电枢层叠板14的上表面配设的叠片弹簧15、减震板16以及毂18。并且,构成电枢12的各部件彼此如后所述地通过铆钉铆接接合。
电枢层叠板14由圆环状的第一电枢板20和层叠在第一电枢板20的上表面的第二电枢板21构成。第一电枢板20和第二电枢板21由铁等磁性体构成。在本形态中,如后所述,通过由层叠的第一电枢板20和第二电枢板21来构成电枢层叠板14,能够使静音特性提高。
并且,电枢层叠板14在进行后述铆接接合后进行涂装处理。因此,电枢层叠板14的表面被涂料涂覆,第一电枢板20与第二电枢板21的接触面不被涂料涂覆。即,第一电枢板20与第二电枢板21的接触面成为金属面彼此的接触面,两者之间不存在涂料。因此,通过减小第一电枢板20与第二电枢板21之间的间隙,进一步使两者之间不存在涂料,能够使电枢12的磁特性即吸引特性和传递特性提高。
如后所述,第一电枢板20由直径不同的多个同心圆状的电枢板构成,由此来提高磁特性。在这里,第一电枢板20为与图1所示的转子11摩擦的面,因此被称为摩擦面侧电枢板。另一方面,由于第二电枢板21是不与图1所示的转子11摩擦的面,因此称为反摩擦面侧电枢板。
减震板16是俯视时呈大致三角系形状的金属板,具有使电枢12的振动衰减的功能。减震板16的角部经由接合橡胶24与电枢层叠板14接触。通过经由接合橡胶24来接合减震板16,减震板16能够发挥减震效果。
叠片弹簧15是配置在电枢层叠板14与减震板16之间,用于对电枢12向离开转子11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机构。在内置于上述转子11的线圈13没有被励磁期间,由于叠片弹簧15的作用力电枢12与转子11分开。在这里,沿着电枢层叠板14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有三个叠片弹簧15。叠片弹簧15的外侧的端部通过铆钉23与电枢层叠板14接合,叠片弹簧15的内侧的端部通过铆钉25与减震板16接合。
毂18配置在减震板16的中央部附近,其中央部分呈圆筒状向下方突出,与压缩机的驱动轴驱动连接。毂18、减震板16以及叠片弹簧15的内侧部分由铆钉25接合。
参照图3,对构成上述电枢12的电枢层叠板14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电枢层叠板14具有第一电枢板20和第二电枢板21。并且,第一电枢板20由配置在半径方向内侧的环状的内圈电枢板20A和配置在半径后方外侧的环状的外圈电枢板20B构成。内圈电枢板20A的内侧缘部与第二电枢板21的内侧缘部一致。外圈电枢板20B的外侧缘部与第二电枢板21的外侧缘部一致。
通过由所层叠的第一电枢板20和第二电枢板21来构成电枢层叠板14,能够通过第一电枢板20与第二电枢板21的接触面将振动能转换为热能,能够提高电磁离合器10的静音特性。并且,通过使第一电枢板20由内圈电枢板20A和外圈电枢板20B构成,如后所述,能够提高电磁离合器10的磁特性。
通过将铆钉插入形成于内圈电枢板20A的铆钉孔31和形成在第二电枢板21的半径方向内侧的铆钉孔29而进行接合,内圈电枢板20A与第二电枢板21被接合。并且,通过将铆钉26插入形成于外圈电枢板20B的铆钉孔30和形成在第二电枢板21的半径方向外侧的铆钉孔28而进行接合,外圈电枢板20B与第二电枢板21被接合。
这样,分别准备内圈电枢板20A和外圈电枢板20B,使其个别地与第二电枢板21接合,能够缩短内圈电枢板20A的半径方向外侧端部与外圈电枢板20B的半径方向内侧端部之间的间隙的长度L1。具体地说,能够使L1为第一电枢板20的厚度以下,进一步使L1为第一电枢板20的厚度的一半以下。因此,如后所述,能够增大内圈电枢板20A和外圈电枢板20B与转子11接触的面积,提高电磁离合器10的磁特性。
并且,在这里,由两片第一电枢板20和第二电枢板21构成电枢层叠板14,但如后所述,也可以通过层叠三片以上的电枢板来构成电枢层叠板14。这样,能够增大电枢板彼此接触的面积,提高电磁离合器10的静音特性。
参照图4,对由具有上述结构的电磁离合器10形成的磁回路进行说明。图4(A)是部分地表示电枢12从转子11离开,两者未驱动连接的非连接时的电磁离合器10的剖面图。图4(B)是部分地表示电枢12紧贴于转子11,两者驱动连接的连接时的电磁离合器10的剖面图。
参照图4(A),在不对内置于转子11的线圈13被励磁期间,电枢12的电枢层叠板14不被线圈13吸引,因此电枢12从转子11的上表面离开,不对电枢12传递驱动力。
在该状态下,通过向线圈13供电而进行励磁,形成以粗线表示的磁回路40。磁回路40是磁以线圈13、第一电枢板20、第二电枢板21、第一电枢板20以及线圈13的顺序通过的回路。由于这样的磁回路40通过磁阻小的第二电枢板21,因此能够增大电枢12被吸引于转子11的吸引力。
参照图4(B),在电枢12的电枢层叠板14的下表面吸附于转子11的上表面而接触时,形成路径与上述不同的磁回路41。磁回路41是磁以线圈13、第一电枢板20(外圈电枢板20B)、转子11的接触部42、第一电枢板20(内圈电枢板20A)以及线圈13的顺序通过的回路。由于磁力在磁回路41的转子11与电枢12之间往复多次,因此能够增大电枢12吸引于转子11的吸引力。另外,在本形态中,如上所述,由于缩短了内圈电枢板20A与外圈电枢板20B之间的间隙的宽度L1,因此能够增大内圈电枢板20A和外圈电枢板20B与转子1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强化磁回路41中的磁力。
参照图5,对电枢层叠板14中的接合部位的配置进行说明。图5是从下方看到的电枢层叠板14的平面图。并且,在该图中,省略上述减震板16等而仅图示电枢层叠板14。在以下说明中,对电枢板彼此进行接合的铆钉为第一接合机构,对叠片弹簧15或减震板16与电枢层叠板14进行接合的铆钉为第二接合机构。
内圈电枢板20A与第二电枢板21经由铆钉27接合。铆钉27沿着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有三个。并且,沿着内圈电枢板20A的圆周方向,在铆钉27彼此之间配置有铆钉孔35。铆钉孔35用于将上述减震板16通过铆钉与电枢层叠板14接合。作为铆钉孔35的具体位置,在内圈电枢板20A的圆周方向上,优选为铆钉27彼此的中央部。这样,通过插入铆钉孔35的铆钉及铆钉27,能够沿着圆周方向使内圈电枢板20A和第二电枢板21等间隔地紧密贴合,能够提高电磁离合器10的噪音特性。
外圈电枢板20B与第二电枢板21经由铆钉26接合。铆钉26沿着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有三个。并且,沿着外圈电枢板20B的圆周方向,在铆钉26彼此之间配置有铆钉孔34。铆钉孔34用于将上述叠片弹簧15通过铆钉与电枢层叠板14接合。铆钉孔34在外圈电枢板20B的圆周方向上配置在铆钉26彼此的中央部。这样,通过插入铆钉孔34的铆钉及铆钉26能够使外圈电枢板20B与第二电枢板21沿着圆周方向等间隔地紧密贴合,能够使电磁离合器10的噪音特性提高。
参照图6的分解立体图,对电枢层叠板14的其他形态进行说明。在这里,电枢层叠板14在第一电枢板20与第二电枢板21之间具备作为中间层的第三电枢板22。并且,第三电枢板22与第一电枢板20同样由内圈电枢板22A和外圈电枢板22B构成。第三电枢板22的内圈电枢板22A及外圈电枢板22B的俯视时的大小及形状与第一电枢板20的内圈电枢板20A和外圈电枢板20B的俯视时的大小及形状大致相同。
形成于第一电枢板20的内圈电枢板20A的铆钉孔31、形成于第三电枢板22的内圈电枢板22A的铆钉孔45以及形成于第二电枢板21的铆钉孔29通过同一铆钉27接合。并且,形成于第一电枢板20的外圈电枢板20B的铆钉孔30、形成于第三电枢板22的外圈电枢板22B的铆钉孔46以及形成于第二电枢板21的铆钉孔28通过同一铆钉26接合。在电枢层叠板14上安装有减震板16等的结构等与图2所示的情况相同。
这样,通过由三片电枢板构成电枢层叠板14,电枢板彼此接触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大,因此能够将振动能转换为热能而使进行消音的消音特性进一步提高。
参照图7,对构成上述电枢层叠板14的各电枢板的厚度进行说明。图7(A)是表示电枢层叠板14的分解立体图,图7(B)是表示第二电枢板21的厚度T2与吸引特性的关系的曲线图,图7(C)是表示第一电枢板20的厚度T1与传递性能的关系的曲线图,图7(D)是表示第一电枢板20的厚度T1与静态噪音性能的关系的曲线图,图7(E)是表示第一电枢板20的厚度T1与动态噪音性能的关系的曲线图。并且,在这些各曲线图中表示的是比较模型的实际力值,在该比较模型中作为电枢层叠板14采用厚度为3.7mm的单片金属板。
参照图7(B),对第二电枢板21的厚度T2与吸引特性的关系进行说明。该曲线图的横轴表示第二电枢板21的厚度T2,纵轴表示电枢12的吸引特性。在这里,吸引特性表示用于吸引电枢层叠板14所需的电压的大小,吸引特性越小,吸引所需的电压较小即可,因此表示性能高。
参照该曲线图,第二电枢板21的板厚T2与吸引特性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即,参照图7(A),如果增厚第二电枢板21的板厚T2,则第二电枢板21的磁阻变小。因此,减小用于将电枢12吸附于转子11侧而施加于线圈13的电压,能够削减电磁离合器10所消耗的电能。
参照图7(C),对第一电枢板20与传递性能的关系进行说明。该曲线图的横轴表示第一电枢板20的板厚T1,纵轴表示电枢12的传递性能。在这里传递性能表示电枢层叠板14与转子11接触时,传递动力的扭矩性能。
参照该曲线图,第一电枢板20的厚度T1与传递效率存在正相关。即,如果第一电枢板20的板厚T1变厚,则图4(B)所示的磁回路41的磁阻变小因此磁力变大,其结果是传递性能变高。因此,能够将动力从发动机经由电枢12良好地传递给压缩机,能够使压缩机高效地运行。
参照图7(D),对第一电枢板20的厚度T1与静态噪音特性的关系进行说明。在该曲线图中,横轴表示第一电枢板20的厚度T1,纵轴表示静态静音性能。静态静音性能表示电枢12吸附于转子11时产生的吸附音的大小,静态静音性能大表示吸附音大。并且,表示的是图3所示的层叠两片规格的电枢层叠板14的情况和图6所示的层叠三片规格的电枢层叠板14的情况。参照该图,在层叠两片规格的情况下,第一电枢板20的板厚T1与静态噪音性能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即,如果增厚第一电枢板20的板厚T1,则吸附音变大。这样的倾向在电枢层叠板14是图6所示的层叠三片规格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在这里,在电枢层叠板14是图6所示的三片规格的情况下,与两片规格的情况相比静态静音性能降低。其理由在于,在三片规格的情况下电枢板彼此的接触面积变大而能够实现静音化。
参照图7(E),对第一电枢板20的厚度T1与动态噪音特性的关系进行说明。在该曲线图中,横轴表示第一电枢板20的厚度T1,纵轴表示动态静音性能。动态静音性能表示电枢12在吸附于转子11的状态下一起旋转时所发出的声音的大小,动态静音性能大表示电磁离合器10旋转时所发出的声音大。并且,在这里,表示的是图3所示的层叠两片规格的电枢层叠板14的情况和图6所示的层叠三片规格的电枢层叠板14的情况。参照该图,在层叠两片规格的情况下,第一电枢板20的板厚T1与动态噪音性能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如果第一电枢板20的板厚T1变厚,则电磁离合器10旋转时所发出的声音变大。这样的倾向在电枢层叠板14是图6所示的层叠三片规格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在这里,在电枢层叠板14是图6所示的三片规格的情况下,与两片规格的情况相比静态静音性能降低。其理由在于,在三片规格的情况下电枢板彼此的接触面积变大而能够实现静音化。
考虑到上述情况,第一电枢板20的板厚T1优选的范围是1.5mm以上3.0mm以下。通过使第一电枢板20的板厚T1为1.5mm以上,能够将上述静摩擦力矩(传递性能)确保为一定程度以上。通过使第一电枢板20的板厚T1为3.0mm以下,能够抑制吸附音变大,并且抑制电枢层叠板14的重量变得过大。在这里,第一电枢板20的板厚T1更优选的范围是2.0mm以上2.5mm以下,这样,上述效果更为显著。
第二电枢板21的厚度T2的优选的范围为0.5mm以上2.0mm以下。通过使第二电枢板21的厚度T2为0.5mm以上,如上所述,能够减小图4(A)所示的第二电枢板21的磁阻,确保充分的吸引性能。即,能够减小电枢12的吸引所需的电压。另外,通过使第二电枢板21的厚度T2为0.5mm以上,能够确保第二电枢板21的耐久性。并且,通过使第二电枢板21的厚度T2为2.0mm以下,能够抑制由于第二电枢板21过厚而导致的电枢12的重量过重。另外,通过使第二电枢板21的厚度T2为2.0mm以下,能够容易地进行从钢板冲裁第二电枢板21的冲压加工。在这里,第二电枢板21的厚度T2更优选的范围是1.0mm以上1.5mm以下,这样,上述效果更为显著。
另外,在电枢层叠板14如图6所示地使用三片的情况下,在第一电枢板20与第三电枢板22之间配置的第三电枢板22的优选的厚度T3为0.5mm以上1.5mm以下。通过使第三电枢板22的厚度T3为0.5mm以上,能够得到规定以上的耐久性。通过使第三电枢板22的厚度T3为1.5mm以下,能够抑制电枢层叠板14的重量,并且容易进行从钢板冲裁第三电枢板22的冲压加工。在这里,第三电枢板22更优选的厚度T3为0.8mm以上1.2mm以下,这样,上述效果更为显著。
<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形态中,参照图8至图12,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电磁离合器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形态的电磁离合器10的制造方法具有在下夹具51上载置层叠第一电枢板20等的工序S11、通过上夹具50和下夹具51对第一电枢板20等进行按压的工序S12、对第一电枢板20等彼此进行铆接加工的工序S13、将减震板16和叠片弹簧15安装于电枢层叠板14的工序S14。以下对这些各工序进行说明。
参照图9,在工序S11中,准备用于对构成电枢层叠板14的第一电枢板20等进行按压的上夹具50和下夹具51。上夹具50是由钢材等构成的板状的材料,在下表面具有与第二电枢板21的上表面面接触的平坦的抵接面。并且,在上夹具50上形成有用于进行之后的销固定的孔部52。孔部52形成在与图3所示的第二电枢板21的铆钉孔28、29对应的位置而贯穿上夹具50。下夹具51与上夹具50同样为由钢材等构成的板状材料,其上表面为载置有第一电枢板20的平坦面。
在本工序中,在下夹具51的上表面的规定位置配置构成第一电枢板20的内圈电枢板20A和外圈电枢板20B。接着,在第一电枢板20的上表面载置第二电枢板21。此时,使第一电枢板20的外缘与第二电枢板21的外缘一致。并且,使内圈电枢板20A的铆钉孔31、第二电枢板21的铆钉孔29以及上夹具50的孔部52的位置一致。另外,使外圈电枢板20B铆钉孔30、第二电枢板21的铆钉孔28以及夹具50的孔部52的位置一致。
上述上夹具50和下夹具51设置于压力机等而使用,通过压力机器的压力对构成电枢层叠板14的各电枢板从上下方向进行按压。
参照图10,在工序S12和工序S13中,通过上夹具50和下夹具51对第一电枢板20等进行按压,对第一电枢板20等彼此进行铆接加工。
在这里,具有上述结构的电枢层叠板14以被下夹具51和上夹具50按压的状态表示。这样,能够实现图9所示的第一电枢板20的上表面与第二电枢板21的下表面紧密贴合的状态。
在这里,进一步在利用上夹具50和下夹具51对电枢层叠板14施加按压力的状态进行铆钉接合。即,使铆钉26经由贯穿上夹具50的孔部52贯穿电枢层叠板14的各铆钉孔。具体地说,通过铆钉26使图9所示的内圈电枢板20A的铆钉孔31与第二电枢板21的铆钉孔29接合。并且,通过其他铆钉26使外圈电枢板20B的铆钉孔30与第二电枢板21的铆钉孔28接合。
一般来说,在通过铆钉26进行接合时,通过铆钉26接合的部分的电枢板彼此的面紧密贴合,但是在离远铆钉26部分,会产生电枢板彼此分开的现象。如果电枢板彼此分开,则电枢层叠板14的噪音特性下降。于是,在本形态中,如上所述,在通过上夹具50和下夹具51对电枢层叠板14在整个面施加挤压力的状态下进行基于铆钉26的接合。因此,能够在使第一电枢板20的上表面与第二电枢板21的下表面大致整个面紧密贴合的状态下对两者进行接合。因此,第一电枢板20的上表面与第二电枢板21的下表面紧密贴合,因此能够提高使用状况下的噪音特性。
参照图11,对上述接合方法的效果进行说明。在这里,在使感压纸介于第一电枢板20与第二电枢板21之间的状态下对两者进行铆钉接合。然后,第一电枢板20的接触面如这些附图所示。在这些附图中,在颜色浓的部分,第一电枢板20与第二电枢板21紧密贴合,在颜色淡的部分第一电枢板20与第二电枢板21分开
图11(A)表示的是在不使用上述夹具而进行铆钉接合的情况下的第一电枢板20与第二电枢板21的接合状况。由该图可知,在通过铆钉26接合的部分及其周边部颜色浓,第一电枢板20与第二电枢板21紧密贴合。然而,在远离铆钉26的部分颜色淡,因此第一电枢板20与第二电枢板21分开。因此,如果不使用上述夹具而只进行铆钉接合地制造电枢层叠板14,能够理解在电枢板彼此之间会产生间隙,噪音特性恶化。
在图11(B)中表示的是如上所述地通过上夹具50和下夹具51对电枢层叠板14施加按压力的状态下进行铆钉接合的情况。如该图所示,在第一电枢板20的大致整体颜色浓,能够理解第一电枢板20与第二电枢板21大致整体地紧密贴合。即,第一电枢板20与第二电枢板21在插入铆钉26的部位和远离铆钉26的部位均紧密贴合。因此,通过本形态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电枢层叠板14的噪音特性优异,有助于电磁离合器10的静音化。
参照图12,接着将减震板16和叠片弹簧15安装于电枢层叠板14。
具体地说,通过铆钉23将电枢层叠板14的铆钉孔34与叠片弹簧15的外侧的孔部接合。并且,通过螺钉25使叠片弹簧15的内侧的孔部、毂18的孔部以及减震板16的孔部接合。并且,通过接合橡胶对形成在减震板16的端部的孔部和电枢层叠板14的铆钉孔35进行接合。
在这里,上述铆钉孔34、35配置在对第一电枢板20与第二电枢板21进行接合的铆钉26、27彼此之间。因此,通过在铆钉孔34、35进行铆钉接合,能够进一步强化第一电枢板20与第二电枢板21的紧密贴合性,能够提高电枢层叠板14的噪音特性。
通过进行上述接合作业来制造出图1所示的电枢12,通过将该电枢12装入转子11而制造图1所示的电磁离合器10。
<第三实施方式>
在本形态中,对电磁离合器10的其他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形态的制造方法基本上与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相同,在本形态中,对各电枢板进行接合的接合工序以及用于接合的夹具的结构不同,对该不同点进行说明。在这里,例示的是通过对第一电枢板20、第二电枢板21以及第三电枢板22进行接合来形成电枢层叠板14的情况,但也可以通过第一电枢板20和第二电枢板21来形成电枢层叠板14。
对图13进行说明,在本形态的接合工序中使用的铆接夹具60(夹具)具备上夹具61和下夹具62。上夹具61从上方对电枢层叠板14进行按压。下夹具62从下方对电枢层叠板14进行按压。
上夹具61是具有与电枢层叠板14类似的圆环形状且高刚性的金属制夹具,其下表面是与电枢层叠板14抵接的平坦面。通过呈圆筒状地在厚度方向上贯穿上夹具61而形成对位孔76。在接合工序中,后述对位销70进入对位孔76。由此,能够对上夹具61、电枢层叠板14以及下夹具62进行对位。
电枢层叠板14由在厚度方向上层叠的第一电枢板20、第二电枢板21以及第三电枢板22构成。电枢层叠板14的具体结构与参照图6的上述结构相同。
下夹具62由第一下夹具63和第二下夹具64构成。第一下夹具63和第二下夹具64由具有高的刚性的矩形形状的金属制钢板构成。
在第一下夹具63与第二下夹具64之间配设有多个叠片弹簧67。具体地说,在电枢层叠板14的下方呈圆环状地配置有六个叠片弹簧67,这些叠片弹簧67沿着电枢层叠板14的圆周方向等间隔或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另外,在电枢层叠板14的中央部下方配置有一个叠片弹簧67。各叠片弹簧67的下方部分收纳于使第二下夹具64的上表面呈圆筒形状凹陷的收纳部66,各叠片弹簧67的上方部分收纳于使第一下夹具63的下表面呈圆筒形状凹陷的未图示收纳部。这样,通过在与电枢层叠板14重叠的位置平衡地配置多个叠片弹簧67来对电枢层叠板14均等地施加按压力,使构成电枢层叠板14的、第一电枢板20、第二电枢板21以及第三电枢板22的紧密贴合性提高。作为叠片弹簧67,能够采用盘簧、矩形截面线圈弹簧或圆形截面线圈弹簧,为了得到线性的荷载特性,优选矩形截面线圈弹簧或圆形截面线圈弹簧。
第一下夹具63与第二下夹具64通过配置在四角部的保持螺栓65(连接机构)连接。具体地说,在第一下夹具63的四角部形成有收纳孔69,在第二下夹具64的四角形成有孔部68。保持螺栓65的轴部贯穿第一下夹具63的收纳孔69而与在第二下夹具64的孔部68的内壁形成的螺纹槽螺纹结合。保持螺栓65的头部与在第一下夹具63的收纳孔69的周边部形成的底面卡合。保持螺栓65在叠片弹簧67以规定量被压缩的状态下将第一下夹具63与第二下夹具64连接。这样,使各叠片弹簧67以某种程度压缩变形,能够缓和由于叠片弹簧67的高度包含公差所导致的反作用力的差异引起按压力不均。
在第一下夹具63的上表面配置有对位销70。对位销70固定于在第一下夹具63的上表面形成的孔部,配置为与电枢层叠板14的铆钉孔34、35(参照图12)嵌合。铆钉孔34、35是用于使叠片弹簧15等接合的孔部,在本工序中不配置铆钉26等而作为用于对电枢层叠板14、上夹具61以及下夹具62进行对位的孔部使用。并且,如上所述,对位销70的上端部插入上夹具61的对位孔76。
在本工序中,铆钉27(第一接合机构)对在第一电枢板20的内圈电枢板20A形成的铆钉孔31、在第三电枢板22的内圈电枢板22A形成的铆钉孔45以及在第二电枢板21形成的铆钉孔29进行接合。在以下说明中,会将铆钉孔31、铆钉孔45以及铆钉孔29称为铆钉孔74。并且,铆钉26对在第一电枢板20的外圈电枢板20B形成的铆钉孔30、在第三电枢板22的外圈电枢板22B形成的铆钉孔46以及在第二电枢板21形成的铆钉孔28进行接合。在以下说明中,会将铆钉孔30、铆钉孔46以及铆钉孔28称为铆钉孔75。
与上述铆钉26、27的下方对应地形成有呈圆筒状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一下夹具63的冲头通过孔71,在冲头通过孔71能够向下方滑动地收纳有冲头72(按压部)。并且,通过使第二下夹具64的上表面呈圆柱状凹陷而成为作为有底孔的冲头收纳孔73,冲头72的下端部分收纳于冲头收纳孔73。
接着,参照图14和图15的剖面图,对使用图13所示的铆接夹具60对电枢层叠板进行接合的方法进行说明。图14(A)、图14(B)和图14(C)是依次对将电枢层叠板14接合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剖面图。并且,图15(A)是图14(B)的虚线所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5(B)是图14(C)是虚线所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参照图14(A),通过对第一下夹具63和第二下夹具64进行组合而构成下夹具62。如同参照图13所说明的那样,通过使保持螺栓65与第二下夹具64的孔部68螺纹结合,将第一下夹具63与第二下夹具64连接。此时,配置在第一下夹具63与第二下夹具64之间的叠片弹簧67处于以某种程度被压缩的状态。
在第一下夹具63的上表面载置有接合前的电枢层叠板14。如上所述,对位销70在第一下夹具63的上面突出,该对位销70插入电枢层叠板14的铆钉孔34、35。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电枢层叠板14配置在第一下夹具63的上表面的规定位置,从而能够进一步规定构成电枢层叠板14的各电枢板彼此的相对位置。
在本工序中进行铆钉固定的铆钉孔74(孔)的下方配置有冲头72。冲头72为大致圆柱状的钢棒,在其上表面形成有用于按压铆钉的平坦面。冲头72的上方部分能够滑动地内置于第一下夹具63的冲头通过孔71,部分地大口径化的冲头72的下方部分内置于作为有底孔的第二下夹具64的冲头收纳孔73。在不通过压力机从上方施加按压力期间,冲头72的上端部比第一下夹具63的上表面配置在下方。
参照图14(B)和图15(A),接着,在各铆钉孔74配置铆钉26,在电枢层叠板14的上表面配置上夹具61。在上夹具61的对位孔76插入从下夹具62的上表面突出的对位销70,由此上夹具61、电枢层叠板14以及下夹具62的相对位置成为规定的位置。
进一步通过在这里未图示的压力机从上方向下方对上夹具61进行加压。这样,在第一下夹具63与第二下夹具64之间配置的多个叠片弹簧67被压缩,通过叠片弹簧67的回复力而使构成电枢层叠板14的各电枢板彼此紧密贴合。在该图14(B)中,表示的是通过未图示的压力机向下方按压上夹具61直至冲头72的上端部与铆钉26的下端部接触的状态。
参照图14(C)和图15(B),接着,通过压力机进一步向下方按压上夹具61。这样,铆钉26向下方移动,但冲头72不向下方移动。因此,铆钉26的上端被上夹具61向下方按压,铆钉26的下端被冲头72的上端部向上方按压,因此铆钉26追随铆钉孔74的形状而变形,利用变形的铆钉26而构成的电枢层叠板14的各电枢板彼此以紧密贴合的状态接合。
接着,基于图16的曲线图,同时参照上述图14和图15,对本形态的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图16所示的曲线图的横轴表示通过压力机将上述上夹具61向下方按下的长度即行程,纵轴表示伴随着该行程而产生的荷载。
参照该图16,假设在没有图13所示的叠片弹簧67的情况下,荷载相对于行程的变化率如密集的虚线所示极大。因此,在构成电枢层叠板14的各电枢板的厚度产生公差的情况下,该公差造成荷载的偏差变大,认为难以使电枢板彼此在整个面良好地紧密贴合。
另一方面,在本形态中,在第一下夹具63与第二下夹具64之间配设叠片弹簧67,利用叠片弹簧67的回复力使构成电枢层叠板14的各电枢板彼此紧密贴合。因此,荷载相对于行程的变化率如实线所示地变小,因此由于各电枢板的厚度存在公差而产生的荷载的偏差变小,能够使各电枢板彼此紧密地贴合。
本工序中的行程能够分类为密接行程、面压行程和铆接行程。
密接行程是在这里未图示的压力机的撞角(ラム)与上夹具61接触开始到构成电枢层叠板14的电枢板彼此之间的空隙、各夹具彼此之间的空隙以及各夹具与电枢层叠板14的空隙消失为止的行程。
面压行程是从上述各空隙消失开始到冲头72的上端部与铆钉26的下端接触为止压力机对上夹具61进行加压的行程。面压行程的长度为例如2.0mm。在面压行程中,使用多个叠片弹簧67的回复力,一边对构成电枢层叠板14的各电枢板施加面压力,一边使电枢板彼此紧密贴合。
铆接行程是通过压力机从图14(A)所示的状态对上夹具61进行冲压直到铆钉26充分压缩变形的行程。铆接行程的长度为例如1.0mm,使用压力机的按压力,通过冲头72的上端部使铆钉26压缩变形。另外,在铆接行程之间,也使用多个叠片弹簧67的回复力,使构成电枢层叠板14的各电枢板彼此紧密贴合。
在本形态中,参照图15(A),在铆钉孔74配置铆钉26,通过压力机向下方按压上夹具61,通过收纳于下夹具62的冲头72使铆钉26变形,将构成电枢层叠板14的各电枢板彼此接合。因此,使电枢板彼此紧密贴合的工序兼具通过铆钉26使电枢板彼此接合的工序。因此,能够使制造电枢层叠板14的工序简化。在该曲线图中,以粗的虚线表示作用于铆钉26的荷载。
在一般的利用铆钉进行电枢层叠板的接合的方法中,将铆钉载置于作业台等的上表面,由于对该铆钉与电枢层叠板进行对位,存在铆钉不稳定的情况,作业性差。另一方面,在本形态中,在下夹具62上载置电枢层叠板14,能够从上方容易地将铆钉26载置于该电枢层叠板14的铆钉孔74,能够使铆钉26的载置容易。
在上述工序结束后,使用未图示压力机对上夹具61进行按压,使上夹具61从下夹具62离开,将接合的电枢层叠板14从下夹具62取出。经过这样的工序能够得到电枢层叠板14。通过在电枢层叠板14上组装减震板16等(参照图12)而制造电枢12的工序等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以上例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磁离合器;11转子;12电枢;13线圈;14电枢层叠板;15叠片弹簧;16减震板;18毂;20第一电枢板;20A内圈电枢板;20B外圈电枢板;21第二电枢板;22第三电枢板;22A内圈电枢板;22B外圈电枢板;23铆钉;24接合橡胶;25铆钉;26铆钉;27铆钉;28铆钉孔;29铆钉孔;30铆钉孔;31铆钉孔;34铆钉孔;35铆钉孔;40磁回路;41磁回路;42接触部;45铆钉孔;46铆钉孔;50上夹具;51下夹具;52孔部;60铆接夹具;61上夹具;62下夹具;63第一下夹具;64第二下夹具;65保持螺栓;66收纳部;67叠片弹簧;68孔部;69收纳孔;70对位销;71冲头通过孔;72冲头;73冲头收纳孔;74铆钉孔;75铆钉孔;76对位孔。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子,其内置有线圈;
电枢,其配置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侧方,并且通过从所述线圈产生的磁力吸附于所述转子的侧面;
所述电枢具有电枢层叠板,该电枢层叠板由从所述转子侧层叠的第一电枢板和第二电枢板构成,
所述第一电枢板具有与所述第二电枢板的半径方向内侧部分接合的环状的内圈电枢板和与所述第二电枢板的半径方向外侧部分接合的环状的外圈电枢板,
所述第一电枢板的厚度为1.5mm以上3.0mm以下,
所述第二电枢板的厚度为0.5mm以上2.0m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之间具有第三电枢板,
所述第三电枢板具有呈同心圆而个别地与所述第二电枢板接合的内圈电枢板和外圈电枢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电枢板的厚度为0.5mm以上1.5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离合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
在所述电枢层叠板的所述第二电枢板侧的面上配设的减震板;
配设在所述减震板与所述电枢层叠板之间的施力机构;
将所述外圈电枢板或所述内圈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接合的第一接合机构;
将所述减震板或所述施力机构与所述电枢层叠板接合的第二接合机构;
所述第二接合机构在圆周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接合机构彼此之间。
5.一种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具备由层叠的多个电枢板构成的电枢层叠板的电磁离合器,该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
使具有环状的外圈电枢板和环状的内圈电枢板的第一电枢板与第二电枢板层叠的工序;
从上下方向通过夹具对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进行按压的工序;
在通过所述夹具对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进行按压的状态下,通过第一结合机构使所述外圈电枢板和所述内圈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接合的工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合的工序中,经由形成于所述夹具的孔部,通过第一结合机构使所述外圈电枢板和所述内圈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具具备从上方按压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的上夹具和从下方按压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的下夹具,
所述下夹具具有载置有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的第一下夹具、配置在所述第一下夹具的下方的第二下夹具、配设在所述第一下夹具与所述第二下夹具之间的叠片弹簧、从下方按压所述第一接合机构的按压部,
在所述接合的工序中,
在所述上夹具与所述下夹具之间配置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将所述第一接合机构载置于所述第一电枢板和所述第二电枢板的孔,
通过从下方按压所述上夹具,一边使所述叠片弹簧压缩一边下压所述第一下夹具,通过利用所述按压部从下方按压所述第一接合机构而使其变形,来使所述第一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下夹具与所述第二下夹具通过连接机构在使所述叠片弹簧压缩的状态下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层叠的工序中,在所述第一电枢板与所述第二电枢板之间配置由内圈电枢板和外圈电枢板构成的第三电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将减震板和施力机构经由第二接合机构与所述电枢板接合的工序,
在所述电枢层叠板的圆周方向上,所述第二接合机构配置在所述第一接合机构彼此之间。
CN201780001864.7A 2016-09-20 2017-03-17 电磁离合器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3509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2652 2016-09-20
JP2016-182652 2016-09-20
JP2017-023995 2017-02-13
JP2017023995A JP6732253B2 (ja) 2016-09-20 2017-02-13 電磁クラッ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CT/JP2017/011044 WO2018055811A1 (ja) 2016-09-20 2017-03-17 電磁クラッ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0957A true CN108350957A (zh) 2018-07-31
CN108350957B CN108350957B (zh) 2019-08-13

Family

ID=61767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1864.7A Active CN108350957B (zh) 2016-09-20 2017-03-17 电磁离合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32253B2 (zh)
CN (1) CN108350957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79821A (en) * 1976-05-17 1978-03-21 Facet Enterprises, Inc. Electromagnetic clutch
CN87100601A (zh) * 1986-02-03 1987-08-12 三电有限公司 电磁离合器
US5551546A (en) * 1993-08-31 1996-09-03 Nippondenso Co., Ltd. Electromagnetic clutch
CN1180798A (zh) * 1996-10-11 1998-05-06 株式会社杰克赛尔 电磁离合器
CN1190164A (zh) * 1996-12-13 1998-08-12 易通公司 带有单向作用球道的传动系离合器
JP2002048156A (ja) * 2000-08-02 2002-02-1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磁クラッチ及び同電磁クラッチを備えた圧縮機
CN103459873A (zh) * 2011-04-13 2013-12-18 博格华纳公司 摩擦离合器组件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79821A (en) * 1976-05-17 1978-03-21 Facet Enterprises, Inc. Electromagnetic clutch
CN87100601A (zh) * 1986-02-03 1987-08-12 三电有限公司 电磁离合器
US5551546A (en) * 1993-08-31 1996-09-03 Nippondenso Co., Ltd. Electromagnetic clutch
CN1180798A (zh) * 1996-10-11 1998-05-06 株式会社杰克赛尔 电磁离合器
CN1190164A (zh) * 1996-12-13 1998-08-12 易通公司 带有单向作用球道的传动系离合器
JP2002048156A (ja) * 2000-08-02 2002-02-1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磁クラッチ及び同電磁クラッチを備えた圧縮機
CN103459873A (zh) * 2011-04-13 2013-12-18 博格华纳公司 摩擦离合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32253B2 (ja) 2020-07-29
JP2018048733A (ja) 2018-03-29
CN108350957B (zh) 2019-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18761B2 (en) Electric park brake with electromagnetic brake
US20060219514A1 (en) Electromagnetic clutch
CN101737440A (zh) 扭矩传递装置
US20030159901A1 (en) Electromagnetic clutch
CN108350957B (zh) 电磁离合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097886A (zh) 具有被动集成制动器的电动马达
CN2900914Y (zh) 动平衡电磁离合器驱动盘
KR101099116B1 (ko) 압축기용 전자클러치
KR101371629B1 (ko) 압축기용 전자클러치
WO2018055811A1 (ja) 電磁クラッ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10072362A (ko) 전자클러치용 풀리
KR101104280B1 (ko) 전자클러치의 디스크 및 허브 조립체
WO2013125532A1 (ja) 電磁クラッチ
KR100650378B1 (ko) 압축기의 전자클러치용 디스크 및 허브 조립체
KR20080040518A (ko) 전자클러치용 디스크·허브 조립체
KR101816098B1 (ko) 동력전달장치
KR20040085723A (ko) 전자클러치용 디스크 및 허브 조립체
JP2012112430A (ja) 電磁連結装置
CN201851528U (zh) 汽车电磁离合器轮毂
KR100793070B1 (ko) 자동차 압축기용 클러치의 디스크 허브조립체
KR20070081634A (ko) 압축기의 전자클러치용 디스크 및 허브 조립체
KR20090131477A (ko) 압축기용 전자클러치의 디스크 조립체
CN104343849A (zh) 汽车空调离合器吸磁盘总成
KR100822603B1 (ko) 전자클러치용 디스크 및 허브 조립체
CN205244186U (zh) 磁力与摩擦力复合式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