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9232A - 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9232A
CN108349232A CN201680061357.8A CN201680061357A CN108349232A CN 108349232 A CN108349232 A CN 108349232A CN 201680061357 A CN201680061357 A CN 201680061357A CN 108349232 A CN108349232 A CN 1083492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bonding agent
surface film
manufacturing
lamin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135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49232B (zh
Inventor
古谷勉
早川登
白川庆
白川庆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49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49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2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dhes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sing technique, e.g. using action of vacuum or fluid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1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 B32B37/2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involving the assembly of continuous webs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6Drying; Softening; Cleaning
    • B32B38/162Clean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3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thermal properties
    • B32B2307/306Resistant to heat
    • B32B2307/3065Flame resistant or retardant, fire resistant or retarda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2Transpa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551/00Optic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地防止粘接剂从膜的端部漏出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是包含第一表面膜和第二表面膜的、具有至少2片被层叠了的膜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贴合工序,使膜层叠体通过一对辊间,而对所述膜层叠体施加压力,所述膜层叠体具有构成一个表面的所述第一表面膜、构成另一个表面的所述第二表面膜、和设于所述第一表面膜与所述第二表面膜之间的粘接剂层;以及抽吸工序,抽吸因所述压力而向所述膜层叠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方向移动的多余的粘接剂。

Description

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更具体而言,涉及包含夹隔着粘接剂层进行膜的贴合的工序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图像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等)之类的光学装置中使用了各种层叠光学膜,其中的1个代表例是液晶显示装置等中所用的偏振板。本说明书中所谓层叠光学膜,是包含多个膜的层叠体,并且是构成层叠体的膜的至少1个为光学膜的构件。所谓光学膜,是指作为光学装置的构件使用等用于光学用途的膜。
偏振板通常是通过在偏振膜的一面或两面使用粘接剂贴合保护膜而制造。在使用粘接剂贴合的工序中,为了防止粘接剂从贴合面漏出,以往下过很大的工夫。
例如,日本特开2006-8865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向贴合部分供给粘接液,并且从膜的端部供给对抗意图朝向膜的端部流动的粘接液的液体,此外还在贴合前抽吸除去由液体稀释了的粘接液。日本特开平11-179871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记载,吹送空气而使粘接剂液靠近宽度方向中央部,并且将过多地供给的粘接剂预先抽吸除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86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798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即使利用上述方法,粘接剂也有时会从膜的端部漏出,从而有时会污染膜、制造装置。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地防止粘接剂从膜的端部漏出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以下所示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1〕一种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是包含第一表面膜和第二表面膜的、具有至少2片被层叠了的膜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该制造方法包括:
贴合工序,使膜层叠体通过一对辊间,而对所述膜层叠体施加压力,所述膜层叠体具有构成一个表面的所述第一表面膜、构成另一个表面的所述第二表面膜、和设于所述第一表面膜与所述第二表面膜之间的粘接剂层;以及
抽吸工序,抽吸因所述压力而向所述膜层叠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方向移动的多余的粘接剂。
〔2〕根据〔1〕中记载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抽吸工序中,抽吸所述粘接剂的抽吸机构的抽吸口的配置位置可变。
〔3〕根据〔1〕或〔2〕中记载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表面膜和所述第二表面膜的宽度大于所述一对辊的面长,在宽度方向两端部具有在所述贴合工序中不与所述一对辊接触的部分。
〔4〕根据〔3〕中记载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抽吸工序中,抽吸所述粘接剂的抽吸机构的抽吸口被插入所述膜层叠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所述第一表面膜与所述第二表面膜之间的空间内。
〔5〕根据〔1〕~〔4〕中任一项记载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层叠光学膜具有层叠于所述第一表面膜与所述第二表面膜之间的至少1片内侧膜,
所述第一表面膜和所述第二表面膜的宽度大于所述内侧膜,所述第一表面膜和所述第二表面膜在宽度方向两端部具有在所述贴合工序中不具有所述内侧膜的部分。
〔6〕根据〔1〕~〔5〕中任一项记载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抽吸工序中,供给稀释被抽吸的所述粘接剂的液体,抽吸经过稀释的所述粘接剂。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中,可以抑制粘接剂从膜的端部漏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及该制造方法中所用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及该制造方法中所用的制造装置的另一例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制造装置的一对贴合辊附近的俯视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抽吸喷嘴的前端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层叠光学膜与抽吸喷嘴的抽吸口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层叠光学膜与抽吸喷嘴的抽吸口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层叠光学膜与抽吸喷嘴的抽吸口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在抽吸口被插入2片膜间的情况下、贴合工序中的粘接剂的移动方向(a)和根据抽吸喷嘴的抽吸预测的周围气氛的流动(b)的图。
图9是表示在抽吸口配置于与2片膜的端面大致一致的位置的情况下、贴合工序中的粘接剂的移动方向(a)和根据抽吸喷嘴的抽吸预测的周围气氛的流动(b)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制造包含第一表面膜和第二表面膜的、具有至少2片被层叠了的膜的层叠光学膜的方法。构成层叠光学膜的膜的至少1片是光学膜,例如,第一表面膜及第二表面膜的至少一方为光学膜,典型的情况是两者为光学膜。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得到的层叠光学膜是例如作为图像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等)之类的光学装置的一个构件使用的光学构件,其中的1个代表例是偏振板。偏振板作为构成它的膜,至少具备偏振膜和保护膜。
[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包括下面的工序:
贴合工序,使将第一表面膜与第二表面膜夹隔着粘接剂层层叠的膜层叠体通过一对辊间而对所述膜层叠体施加压力;以及
抽吸工序,抽吸因所述压力而向膜层叠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方向移动的多余的粘接剂。
另外,在上述贴合工序前,可以包括注入工序,向第一表面膜与第二表面膜之间注入粘接剂而形成粘接剂层。此外,在上述抽吸工序后,可以包括固化工序,使粘接剂层固化或干燥。形成于第一表面膜与第二表面膜之间的粘接剂层将夹隔着该粘接剂相面对的2片膜贴合。粘接剂层在构成层叠光学膜的膜仅为第一表面膜及第二表面膜的情况下,是为了将第一表面膜与第二表面膜贴合而形成,在还具有其他的膜(内侧膜)的情况下,是为了将相邻的2片膜贴合而形成。在构成层叠光学膜的膜为3片以上的情况下,需要在需要利用粘接剂的贴合的膜间形成粘接剂层,因而有时形成2层以上的粘接剂层。
以下,使用图1及图2,对本发明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图1及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及该制造方法中所用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侧视图。图1表示2片贴合时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即由第一表面膜和第二表面膜的2片膜构成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图2表示3片贴合时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即在第一表面膜和第二表面膜以外还在其间具有1片内侧膜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一般而言,偏振板之类的层叠光学膜如图1所示,可以通过在连续地卷出长尺寸的膜并运送的同时实施各工序的处理而作为长尺寸品连续地制造。但是,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此种使用了长尺寸的膜的连续生产,也可以是使用了单张膜的方法。
首先,使用图1,对利用在偏振膜10(第二表面膜)的一面贴合第一保护膜20(第一表面膜)的2片贴合制造偏振板(层叠光学膜)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准备长尺寸的偏振膜10的卷筒(卷绕品)及长尺寸的第一保护膜20的卷筒,在将它们用未图示的卷出装置连续地卷出的同时进行膜运送。以使这些膜的长度方向为运送方向的方式运送各膜。在膜的运送路径中适当地设置支撑行进的膜的导辊60。图1中的箭头表示膜的运送方向或各种辊的旋转方向。
<注入工序>
本工序中,使用注入装置30,向偏振膜10与第一保护膜20之间注入粘接剂而形成粘接剂层(未图示)。需要说明的是,用于夹设粘接剂层的装置并不限定于如图1所示的注入装置30,例如也可以根据粘接剂的粘度等,适当地选择刮板法、绕线棒涂布法、模涂法、逗点涂布法、凹版涂布法、浸涂法、流延法之类的涂布方式,涂布于夹隔着粘接剂重叠的至少一个膜的贴合面。
实施注入工序的环境温度及被注入时的粘接剂的温度没有特别限制。这些温度例如可以设为10~35℃左右(25℃左右等)。
<贴合工序>
本工序中,夹隔着上述注入工序中形成的粘接剂层将偏振膜10与第一保护膜20贴合。如图1所示,将被连续地运送的偏振膜10及第一保护膜20以使它们的长度方向(运送方向)平行的方式重叠,使所得的膜层叠体在一对贴合辊40、40间通过,对膜层叠体施加压力,由此可以将膜贴合。利用贴合辊40、40对膜层叠体施加的压力例如为0.1~4MPa左右。
此时,在本发明中,优选使贴合偏振膜10与第一保护膜20时(通过贴合辊间40、40间时)的粘接剂层(即构成该粘接剂层的粘接剂)的粘度为50cP以下。通过将膜贴合时的粘接剂层的粘度设为50cP以下,在施加压力时多余的粘接剂就容易移动,从而可以在抽吸工序中有效地抽吸多余的粘接剂。
另一方面,如果粘接剂层的粘度太低,则被注入的粘接剂在贴合时容易从膜中漏出。因而,膜贴合时的粘接剂层的粘度优选为1cP以上,更优选为3cP以上。
通过一对贴合辊40、40时的偏振膜10及第一保护膜20的通过速度(运送速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设为10m/分钟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通过速度大,则抽吸工序的抽吸速度的调整变得困难,因此通过速度优选为40m/分钟以下。
<抽吸工序>
图3中,表示图1所示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的一对贴合辊40、40附近的俯视立体图。如图3所示,在利用一对贴合辊40、40对膜层叠体施加压力的位置的两端部附近设置抽吸粘接剂的抽吸喷嘴(抽吸机构)90。本工序中,利用抽吸喷嘴90抽吸膜层叠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附近的多余的粘接剂。贴合工序中,当对膜层叠体施加压力时,对夹设于偏振膜10与第一保护膜20之间的粘接剂也会施加压力,一部分向膜层叠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方向移动。宽度方向两端部附近的多余的粘接剂在后面的工序中,容易从层叠体膜的端部漏出,一旦粘接剂漏出,层叠体膜、制造装置就会受到污染。本发明中,由于可以利用抽吸工序抽吸因贴合工序中施加的压力而向宽度方向两端部方向移动的多余的粘接剂,因此可以抑制由粘接剂造成的膜层叠体、制造装置的污染。
图3中,抽吸喷嘴90为了有效地抽吸因利用一对贴合辊40、40施加的压力而向膜层叠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方向移动的多余的粘接剂,设于包含一对贴合辊40、40的各自的旋转轴的平面与膜层叠体交叉的直线(以下记作“交叉直线”)上。但是,抽吸喷嘴90的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该交叉直线上,只要是交叉直线附近即可。这是因为,虽然利用一对贴合辊40、40对膜层叠体施加的压力在交叉直线上达到极大,但是在该交叉直线的附近,即使其范围会因贴合辊40、40的直径、硬度、推压压力等而不同,也会对膜层叠体施加压力,因该压力而产生多余的粘接剂的移动。作为配置抽吸喷嘴90的交叉直线附近,例如为交叉直线的上游侧10mm到交叉直线的下游侧10mm的范围。优选为从交叉直线起在交叉直线的下游侧10mm的范围,更优选为从交叉直线起在交叉直线的下游侧8m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从交叉直线起2mm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减少因贴合工序而向膜层叠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方向移动的多余的粘接剂从膜层叠体的端部漏出的机会,设置抽吸喷嘴90的位置越是靠近利用一对贴合辊40、40对膜层叠体施加的压力达到极大的交叉直线的位置越好。
为了使施加于膜层叠体的压力均匀,提高维护操作等时的操作性,贴合辊40、40的直径优选为100mm以上且500mm以下,更优选为200mm以上且400mm以下。另外,为了使施加于膜层叠体的压力均匀,获得良好的耐久性,贴合辊的硬度优选为60~95°,更优选为70~95°。贴合辊的硬度可以利用JIS K 6253中规定的A型硬度计硬度试验机进行测定。
优选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的配置位置可变,优选根据粘接剂的种类或粘度、偏振膜10或第一保护膜20的硬度适当地调整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的配置位置。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可以利用三维位置调整机构可变地构成。另外,优选为在抽吸喷嘴90的前端与抽吸粘接剂的抽吸口一起具备供给水等稀释粘接剂的液体的稀释液供给口的构成。优选在从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抽吸粘接剂时,从稀释液供给口供给稀释液。通过如此所述地实施,就会从抽吸口抽吸经过稀释的粘接剂,可以防止抽吸口由粘接剂堵塞。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抽吸喷嘴90的前端的构成的一例的图。图4(a)表示在抽吸喷嘴90的前端设有抽吸粘接剂的抽吸口91、和在其横向并排设置的稀释液供给口92的构成,图4(b)表示在抽吸喷嘴90的前端设有抽吸粘接剂的抽吸口91、和设于其中心附近上部的稀释液供给口92的构成。对于抽吸喷嘴90的前端部的厚度,从容易插入偏振膜10与第一保护膜20之间的观点出发,优选为5mm以下。
图3中,以插入偏振膜10与第一保护膜20之间的方式配置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然而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也可以配置于与层叠光学膜的端部一致的位置或其外侧。需要说明的是,从可以有效地抽吸多余的粘接剂的观点出发,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优选插入偏振膜10与第一保护膜20之间。
从将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插入偏振膜10与第一保护膜20之间的观点出发,优选偏振膜10和第一保护膜的宽度大于一对贴合辊40、40的面长,在宽度方向两端部具有不与一对贴合辊40、40接触的部分。该不与一对贴合辊40、40接触的部分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优选在一侧端部为5mm以上且100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通过使不接触的部分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为5mm以上,在将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插入偏振膜10与第一保护膜20之间时,就可以防止偏振膜10和第一保护膜20的端部因插入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而陡峭地折曲,可以维持层叠光学膜的运送性。另一方面,通过使不接触的部分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为100mm以下,就可以防止不接触的部分的由自重等造成的变形,可以维持层叠光学膜的运送性。对于抽吸喷嘴90的优选的配置位置,将使用图5~图7在后段详述。
<固化工序>
本工序是使夹隔着粘接剂层贴合的偏振膜10与第一保护膜20的层叠体的该粘接剂层固化或干燥的工序。在粘接剂层包含水系粘接剂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可以使用干燥装置50使水系粘接剂干燥。作为干燥装置50的干燥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热风干燥机、红外线加热器等。
干燥温度优选为30~95℃。如果低于30℃,则会有无法使粘接剂充分地干燥的情况。另外如果干燥温度高于95℃,则偏振膜10的偏振性能有可能因热而劣化。干燥时间可以设为10~1000秒左右,从生产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60~750秒,更优选为150~600秒。
在粘接剂包含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粘接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照射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电子束之类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粘接剂层固化。在上述层叠体包含偏振膜10及第一保护膜20、不包含第三膜(层叠于偏振膜10的另一面的保护膜)的情况下,可以从第一保护膜20侧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也可以从偏振膜10侧照射,然而优选从第一保护膜20侧照射。
活性能量射线可以为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电子束等,然而从操作的容易度、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粘接剂的制备的容易度及其稳定性、以及其固化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紫外线。活性能量射线的光源没有特别限制,然而优选使用在波长400nm以下具有发光分布的、例如低压水银灯、中压水银灯、高压水银灯、超高压水银灯、化学灯、黑光灯、微波激发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等。
向包含紫外线固化性粘接剂的粘接剂层的光照射强度由每个粘接剂的组成来确定,没有特别限制,然而对于聚合引发剂的活化有效的波长范围的照射强度优选为0.1~100mW/cm2。如果光照射强度为0.1mW/cm2以上,反应时间就不会过长,如果为100mW/cm2以下,产生由光源辐射的热及粘接剂固化时的放热造成的粘接剂的黄变、偏振膜的劣化的可能性就少。另外,对粘接剂层的光照射时间也是由每个粘接剂的组成来控制,没有特别限制,然而优选以使作为上述光照射强度与照射时间的乘积表示的累计光量为10~5000mJ/m2的方式设定。如果累计光量为10mJ/m2以上,就会产生足够量的来自于聚合引发剂的活性种而更加可靠地进行固化反应,另外,如果为5000mJ/m2以下,照射时间就不会过长,可以维持良好的生产率。
在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粘接剂层固化时,通过在使上述层叠体与凸曲面密合的状态下照射活性能量射线,可以抑制在所得的偏振板中可能产生的褶皱、卷曲。作为凸曲面,可以合适地使用导辊、冷却辊之类的辊的外周面。冷却辊的温度例如为10~30℃,优选为15~25℃。
如上所述地得到的偏振板通常由未图示的卷绕装置依次卷绕,制成膜卷筒。
下面,使用图2,对利用在偏振膜10的一个表面贴合第一保护膜20(第一表面膜)、在另一个表面贴合第二保护膜21(第二表面膜)的3片贴合制造偏振板(层叠光学膜)的方法进行说明。
注入工序中,使用注入装置30,向偏振膜10与第一保护膜20之间注入粘接剂而形成粘接剂层(未图示),并且向偏振膜10与第二保护膜21之间注入粘接剂层而形成粘接剂层(未图示)。构成这两个粘接剂层的粘接剂可以是同种,也可以是不同种。
贴合工序中,夹隔着上述注入工序中形成的粘接剂层,贴合包含第一保护膜20、偏振膜10、以及第二保护膜21的膜层叠体。如图2所示,将被连续运送的第一保护膜20、偏振膜10、以及第二保护膜21以使它们的长度方向(运送方向)平行的方式重叠,使所得的膜层叠体通过一对贴合辊40、40间,对膜层叠体施加压力,由此可以将膜贴合。对于上述的说明以外,如图1的制造方法中说明所示。
<抽吸喷嘴的位置>
图5~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贴合工序中的层叠光学膜与抽吸喷嘴的抽吸口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图。图5表示第一表面膜71和第二表面膜72的宽度大于一对贴合辊40、40的面长、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被插入第一表面膜71与第二表面膜72之间的空间内的形态。
图5(a)表示将第一表面膜71与第二表面膜72夹隔着粘接剂层81贴合的2片贴合的情况。图5(b)及图5(c)表示将第一表面膜71、第二表面膜72、还有配置于其间的1片内侧膜101夹隔着粘接剂层81、82贴合的3片贴合的情况。图5(b)中,内侧膜101的宽度与第一表面膜71及第二表面膜72的宽度大致一致,第一表面膜71与第二表面膜72之间的空间进一步由内侧膜101分割,与各粘接剂层对应的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被插入分割出的空间。图5(c)中,内侧膜101的宽度小于第一表面膜71及第二表面膜72的宽度,2个粘接剂层81、82的抽吸中共同使用的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被插入第一表面膜71与第二表面膜72之间的空间内。
图5(d)表示将第一表面膜71、第二表面膜72、还有配置于其间的3片内侧膜101、102、103夹隔着粘接剂层81、82、83、84贴合的5片贴合的情况。图5(d)中,3片内侧膜101、102、103的宽度小于第一表面膜71及第二表面膜72的宽度,4个粘接剂层81、82、83、84的抽吸中共同使用的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被插入第一表面膜71与第二表面膜72之间的空间内。
图5中,受到抽吸的粘接剂所移动的空间被限定在形成于第一表面膜71与第二表面膜72之间的空间(也包括该空间由内侧膜进一步分割的情况),此外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也被插入相同的空间内,因此可以利用抽吸喷嘴90有效地抽吸粘接剂,可以实现高抽吸效率和粘接剂的漏出防止。另外,即使没有由抽吸喷嘴90抽吸的粘接剂存在于抽吸口附近,由于从抽吸口到层叠光学膜的表面、一对贴合辊40存在有距离,因此可以抑制此种粘接剂成为原因而产生层叠光学膜、制造装置的污染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图5(a)、(b)的情况与图5(c)、(d)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限定受到抽吸的粘接剂所移动的空间,此外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也被插入进一步受到限定的空间内,因此可以利用抽吸喷嘴90更加有效地抽吸粘接剂。但是,在抽吸喷嘴的个数多的情况下,由于空间的制约,无法在可以有效地抽吸粘接剂的位置设置全部的抽吸喷嘴,难以有效地进行粘接剂的抽吸,因此抽吸喷嘴的个数优选在一侧端部为2个以下。由此,在粘接剂层的个数大于3的情况下,优选如图5(c)、(d)中例示所示,设置多个粘接剂层的抽吸中共同使用的抽吸喷嘴。
从将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插入形成于第一表面膜71与第二表面膜72之间的空间的观点出发,优选第一表面膜71和第二表面膜72的宽度大于一对贴合辊40、40的面长,在宽度方向两端部具有不与一对贴合辊40、40接触的部分。该不与一对贴合辊40、40接触的部分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优选在一侧端部为5mm以上且100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通过使不接触的部分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为5mm以上,在将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插入第一表面膜71与第二表面膜72之间时,就可以防止第一表面膜71和第二表面膜72的端部因插入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而陡峭地折曲,可以维持层叠光学膜的运送性。另一方面,通过使不接触的部分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为100mm以下,就可以防止由不接触的部分的自重等造成的变形,可以维持层叠光学膜的运送性。
图6表示第一表面膜71和第二表面膜72的宽度大于一对贴合辊40、40的面长、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配置于与第一表面膜71和第二表面膜72的端面大致一致的位置的形态。图6(a)表示将第一表面膜71与第二表面膜72夹隔着粘接剂层81贴合的2片贴合的情况。图6(b)及图6(c)表示将第一表面膜71、第二表面膜72、还有配置于其间的1片内侧膜101夹隔着粘接剂层81、82贴合的3片贴合的情况。图6(b)中,内侧膜101的宽度与第一表面膜71及第二表面膜72的宽度大致一致,第一表面膜71与第二表面膜72之间的空间进一步由内侧膜101分割,以与各粘接剂层对应的方式配置抽吸喷嘴90。图6(c)中,内侧膜101的宽度小于第一表面膜71及第二表面膜72的宽度,配置有2个粘接剂层81、82的抽吸中共同使用的抽吸喷嘴90。
图6中,由于受到抽吸的粘接剂所移动的空间被限定在形成于第一表面膜71与第二表面膜72之间的空间(也包括该空间由内侧膜进一步分割的情况),因此可以利用抽吸喷嘴90有效地抽吸粘接剂,可以实现高的抽吸效率和粘接剂的漏出防止。另外,即使没有由抽吸喷嘴90抽吸的粘接剂存在于抽吸口附近,由于从抽吸口到一对贴合辊40存在有距离,因此可以防止此种粘接剂成为原因而产生制造装置的污染的情况。
图7表示第一表面膜71和第二表面膜72的宽度与一对贴合辊40、40的面长大致相同、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配置于与第一表面膜71和第二表面膜72的端面大致一致的位置的形态。图7(a)表示将第一表面膜71与第二表面膜72夹隔着粘接剂层81贴合的2片贴合的情况。图7(b)及图7(c)表示将第一表面膜71、第二表面膜72、还有配置于其间的1片内侧膜101夹隔着粘接剂层81、82贴合的3片贴合的情况。图7(b)中,内侧膜101的宽度与第一表面膜71及第二表面膜72的宽度大致一致,第一表面膜71与第二表面膜72之间的空间进一步由内侧膜101分割,配置有与各粘接剂层对应的抽吸喷嘴90。图7(c)中,内侧膜101的宽度小于第一表面膜71及第二表面膜72的宽度,配置有2个粘接剂层81、82的抽吸中共同使用的抽吸喷嘴90。
图7中,由于受到抽吸的粘接剂所移动的空间被限定在形成于第一表面膜71与第二表面膜72之间的空间(也包括该空间由内侧膜进一步分割的情况),因此可以利用抽吸喷嘴90有效地抽吸粘接剂,可以实现高的抽吸效率和粘接剂的漏出防止。
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5所示那样将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插入形成于第一表面膜71与第二表面膜72之间的空间内的情况下,与如图6所示那样将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配置于与第一表面膜71和第二表面膜的端面大致一致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加有效地抽吸粘接剂,因此优选。对于在两者的抽吸效率方面产生差别的机理,使用图8、图9进行考察。
图8(a)、(b)中,表示在2片贴合的贴合工序中将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插入形成于第一表面膜71与第二表面膜72之间的空间内的情况。图9(a)、(b)中,表示在2片贴合的贴合工序中将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配置于与第一表面膜71和第二表面膜72的端面大致一致的位置的情况。图8(a)、图9(a)所示的箭头A表示贴合工序中施加压力时多余的粘接剂的移动方向。图8(b)、图9(b)所示的箭头B表示因从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的抽吸而产生的、可以预计的周围气氛的流动。在将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插入形成于第一表面膜71与第二表面膜72之间的空间内的情况下,如图8(a)、(b)所示,可以预计向宽度方向两端部方向移动的多余的粘接剂由抽吸喷嘴90有效地抽吸,另一方面,在将抽吸喷嘴90的抽吸口配置于与第一表面膜和第二表面膜72的端面大致一致的位置的情况下,如图9(a)、(b)所示,对于向宽度方向两端部方向移动的多余的粘接剂有可能产生从抽吸喷嘴90的周围的若干的漏出,另外抽吸喷嘴的抽吸力在粘接剂的抽吸以外有可能还扩及至周围大气的抽吸,可以预计会有无法像图8(a)、(b)所示的情况那样实现高的抽吸效率的情况。
<偏振膜、保护膜、粘接剂>
下面,对偏振膜10、保护膜(第一保护膜20、第二保护膜21)及粘接剂进行说明。
(1)偏振膜
图1、2所示的偏振膜10可以是在聚乙烯醇系树脂上吸附二色性色素并取向而得的偏振膜,优选使用在经过单轴拉伸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上吸附二色性色素并取向而得的偏振膜。
作为构成聚乙烯醇系树脂膜的聚乙烯醇系树脂,可以使用将聚乙酸乙烯酯系树脂皂化了的树脂。作为聚乙酸乙烯酯系树脂,除了作为乙酸乙烯酯的均聚物的聚乙酸乙烯酯以外,还可以例示出乙酸乙烯酯与能够与之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共聚物。作为能够与乙酸乙烯酯共聚的其他单体,例如可以举出不饱和羧酸类、烯烃类、乙烯基醚类、不饱和磺酸类、具有铵基的丙烯酰胺类等。
聚乙烯醇系树脂的皂化度可以为80.0~100.0摩尔%的范围,然而优选为90.0~100.0摩尔%的范围,更优选为94.0~100.0摩尔%的范围。如果皂化度小于80.0摩尔%,则所得的单面保护偏振板的耐水性及耐湿热性降低。
所谓皂化度,是将作为聚乙烯醇系树脂的原料的聚乙酸乙烯酯系树脂中所含的乙酸基(乙酰氧基:-OCOCH3)通过皂化工序变为羟基的比例用单元比(摩尔%)表示的值,以下式定义:
皂化度(摩尔%)=100×(羟基的个数)/(羟基的个数+乙酸基的个数)
皂化度可以依照JIS K 6726(1994)求出。皂化度越高,则表示羟基的比例越高,因而表示阻碍结晶化的乙酸基的比例越低。
聚乙烯醇系树脂的平均聚合度优选为100~10000,更优选为1500~8000,进一步优选为2000~5000。聚乙烯醇系树脂的平均聚合度也可以依照JIS K 6726(1994)求出。如果平均聚合度小于100则难以获得优选的偏振性能,如果大于10000,则在溶媒中的溶解性恶化,聚乙烯醇系树脂膜的形成变得困难。
偏振膜10中所含的(被吸附取向的)二色性色素可以是碘或二色性有机染料。二色性有机染料的具体例包括红色BR、红色LR、红色R、粉红LB、宝石红BL、枣红GS、天蓝LG、柠檬黄、蓝色BR、蓝色2R、藏蓝RY、绿色LG、紫色LB、紫色B、黑色H、黑色B、黑色GSP、黄色3G、黄色R、橙色LR、橙色3R、猩红GL、猩红KGL、刚果红、亮紫BK、Supra Blue G、Supra Blue GL、SupraOrange GL、直接天蓝、直接耐晒橙S、耐晒黑。二色性色素可以仅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偏振膜10可以经过如下的工序来制造,即,对聚乙烯醇系树脂膜进行单轴拉伸的工序;通过将聚乙烯醇系树脂膜用二色性色素染色而吸附二色性色素的工序;将吸附有二色性色素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用硼酸水溶液处理的工序;以及在利用硼酸水溶液的处理后进行水洗的工序。
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是将上述的聚乙烯醇系树脂制膜而得的膜。制膜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熔融挤出法、溶剂流延法之类的公知的方法。聚乙烯醇系树脂膜的厚度例如为10~150μm左右。
聚乙烯醇系树脂膜的单轴拉伸可以在二色性色素的染色前、与染色同时、或染色后进行。在染色后进行单轴拉伸的情况下,该单轴拉伸可以在硼酸处理前或硼酸处理中进行。另外,也可以在这些的多个阶段中进行单轴拉伸。
在单轴拉伸时,可以在圆周速度不同的辊筒间单轴地拉伸,也可以使用热辊单轴地拉伸。另外,单轴拉伸可以是在大气中进行拉伸的干式拉伸,也可以是在使用溶剂使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溶胀了的状态下进行拉伸的湿式拉伸。拉伸倍率通常为3~8倍左右。
作为将聚乙烯醇系树脂膜用二色性色素染色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将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浸渍于含有二色性色素的水溶液(染色溶液)中的方法。聚乙烯醇系树脂膜优选在染色处理前先实施向水中的浸渍处理(溶胀处理)。
在作为二色性色素使用碘的情况下,通常采用将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浸渍于含有碘及碘化钾的水溶液中而染色的方法。该染色水溶液中的碘的含量通常是在每100重量份水中为0.003~1重量份左右。另外,碘化钾的含量通常是在每100重量份水中为0.1~20重量份左右。染色水溶液的温度通常为20~40℃左右。另外,在染色水溶液中的浸渍时间(染色时间)通常为20~600秒左右。
另一方面,在作为二色性色素使用二色性有机染料的情况下,通常采用将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浸渍于含有水溶性的二色性有机染料的染色水溶液中而染色的方法。染色水溶液中的二色性有机染料的含量通常是在每100重量份水中为1×10-4~10重量份左右,优选为1×10-3~1重量份左右。该染色水溶液也可以作为染色助剂含有硫酸钠等无机盐。染色水溶液的温度通常为20~80℃左右。另外,在染色水溶液中的浸渍时间(染色时间)通常为20~600秒左右。
利用二色性色素的染色后的硼酸处理可以通过将经过染色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浸渍于含硼酸的水溶液中来进行。
含硼酸的水溶液中的硼酸的量通常是在每100重量份水中为1~15重量份左右,优选为5~12重量份。在作为二色性色素使用碘的情况下,该含硼酸的水溶液优选含有碘化钾。含硼酸的水溶液中的碘化钾的量通常是在每100重量份水中为0.1~20重量份左右,优选为5~15重量份左右。在含硼酸的水溶液中的浸渍时间通常为10~600秒左右,优选为60~420秒左右,更优选为90~300秒左右。含硼酸的水溶液的温度通常为50℃以上,优选为50~85℃,更优选为60~80℃。
硼酸处理后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通常被进行水洗处理。水洗处理例如可以通过将经过硼酸处理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膜浸渍于水中来进行。水洗处理中的水的温度通常为1~40℃左右。
另外,浸渍时间通常为1~120秒左右。
水洗后实施干燥处理,得到偏振膜10。干燥处理有吹送热风的方法、使之接触热辊的方法、用IR加热器加热的方法等各种方法,均可以合适地使用。使之接触热辊而干燥的方法由于干燥效率提高,因此可以缩短干燥时间,另外能够抑制膜的宽度方向的收缩而实现宽幅化,从此等方面出发是优选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干燥工序中的所谓干燥温度,在像吹送热风的方法或IR加热器等那样设置干燥炉的干燥设备的情况下,是指干燥炉内的气氛温度,在热辊之类的接触型的干燥设备的情况下,是指热辊的表面温度。
干燥处理的温度通常为30~100℃左右,优选为40~80℃。干燥处理的时间通常为30~600秒左右,优选为80~300秒。偏振膜10的厚度通常为2~40μm左右。
通过干燥处理,偏振膜10的水分率被降低至实用程度。该水分率通常被调整为5~45重量%,更优选被调整为7~40重量%。在低于5重量%的情况下,会丧失偏振膜10的挠曲性,偏振膜10在该干燥后会有损伤、断裂的情况,在高于45重量%的情况下,难以充分地体现出与保护膜的密合性,容易产生外观的不良或膜在生产线中断裂而污染工序的问题。
长尺寸的偏振膜10的膜宽度没有特别限制,通常可以为0.2~2m左右。
(2)保护膜
作为第一表面膜或第二表面膜使用的保护膜(第一保护膜20或第二保护膜21)层叠于偏振膜10上,至少担负保护偏振膜10的作用。保护膜只要具有透光性(优选为透明性)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为热塑性树脂膜或包含玻璃材料的膜。作为包含玻璃材料的膜,可以例示出日本特开2012-247785号公报、国际公开第12/090693号、日本特开平08-283041号公报等中记载的玻璃膜。
构成保护膜的热塑性树脂的具体例例如可以是包含链状聚烯烃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等)、环状聚烯烃系树脂(降冰片烯系树脂等)之类的聚烯烃系树脂;三乙酸纤维素、二乙酸纤维素之类的纤维素酯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之类的聚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树脂之类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或它们的混合物、共聚物等的透明树脂膜。
作为链状聚烯烃系树脂,除了可以举出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之类的链状烯烃的均聚物以外,还可以举出包含2种以上的链状烯烃的共聚物。更具体的例子包括聚丙烯系树脂(作为丙烯的均聚物的聚丙烯树脂、以丙烯作为主体的共聚物)、聚乙烯系树脂(作为乙烯的均聚物的聚乙烯树脂、以乙烯作为主体的共聚物)。
环状聚烯烃系树脂是以环状烯烃作为聚合单元聚合的树脂的总称,例如可以举出日本特开平1-240517号公报、日本特开平3-14882号公报、日本特开平3-122137号公报等中记载的树脂。如果举出环状聚烯烃系树脂的具体例,则为环状烯烃的开环(共)聚合物、环状烯烃的加成聚合物、环状烯烃与乙烯、丙烯之类的链状烯烃的共聚物(代表性的情况是无规共聚物)、以及将它们用不饱和羧酸或其衍生物改性了的接枝聚合物、以及它们的氢化物等。其中,优选使用作为环状烯烃使用了降冰片烯、多环降冰片烯系单体等降冰片烯系单体的降冰片烯系树脂。
纤维素酯系树脂是纤维素与脂肪酸的酯。纤维素酯系树脂的具体例包括三乙酸纤维素、二乙酸纤维素、三丙酸纤维素、二丙酸纤维素。另外,也可以使用它们的共聚物、或羟基的一部分由其他的取代基修饰了的物质。它们当中,特别优选三乙酸纤维素(三乙酰纤维素:TAC)。
聚酯系树脂是具有酯键的树脂,通常为包含多元酸或其衍生物与多元醇的缩聚物的树脂。作为多元酸或其衍生物可以使用2元的二羧酸或其衍生物,例如可以举出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二甲酯、萘二甲酸二甲酯等。作为多元醇可以使用2元的二醇,例如可以举出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新戊二醇、环己烷二甲醇等。合适的聚酯系树脂的例子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碳酸酯系树脂是由借助碳酸酯基将单体单元键合而得的聚合物构成的工程塑料,是具有高抗冲击性、耐热性、阻燃性、透明性的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也可以是为了降低光弹性系数而修饰了聚合物骨架的被称作改性聚碳酸酯的树脂、改良了波长依赖性的共聚聚碳酸酯等。
(甲基)丙烯酸系树脂是以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作为主要的构成单体的树脂。(甲基)丙烯酸酯系树脂的具体例例如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之类的聚(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MS树脂等);甲基丙烯酸甲酯与具有脂环族烃基的化合物的共聚物(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降冰片基酯共聚物等)。优选使用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之类的聚(甲基)丙烯酸C1-6烷基酯作为主成分的聚合物,更优选使用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主成分(50~100重量%、优选为70~10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系树脂。
保护膜根据需要可以含有各种添加剂。添加剂的具体例包括荧光增白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红外线吸收剂、防静电干扰剂、抗氧剂、润滑剂、有机系染料、颜料、无机系色素等。
保护膜的厚度通常为2~300μm左右,优选为10μm以上,另外优选为200μm以下,更优选为15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下。长尺寸的保护膜的膜宽度没有特别限制,然而在贴合工序中,在膜层叠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利用保护膜和偏振膜在其间形成空间、向该空间内插入抽吸喷嘴的抽吸口的形态中,优选保护膜和偏振膜的宽度大致相同。
保护膜也可以是对上述热塑性树脂膜实施了拉伸处理的膜。通过进行拉伸,可以赋予任意的相位差值。也将具有给定的相位差特性的保护膜称作光学补偿膜或相位差膜。作为拉伸处理,可以举出单轴拉伸、双轴拉伸等。作为拉伸方向,可以举出未拉伸膜的机械流动方向(MD)、与之正交的方向(TD)、与机械流动方向(MD)斜交的方向等。双轴拉伸可以是在2个拉伸方向同时进行拉伸的同时双轴拉伸,也可以是在给定方向进行拉伸后在另一个方向进行拉伸的逐次双轴拉伸。
保护膜也可以在与偏振膜10的贴合面的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硬涂层、防眩层、防静电干扰层、防反射层、防污层等表面处理层。
另外,为了提高与偏振膜10的粘接性,优选在粘接剂的注入之前,对保护膜的贴合面实施表面活化处理。表面活化处理的具体例包括等离子体处理、电晕处理、紫外线照射处理、火焰(flame)处理、皂化处理(向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之类的碱水溶液中的浸渍等)。也可以取代保护膜的贴合面,或者与保护膜的贴合面一起,对偏振膜10的贴合面实施表面活化处理。
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一保护膜20和第二保护膜21可以是同种的膜,也可以是不同种的膜。
(3)粘接剂
作为本发明中所用的粘接剂,可以举出水系粘接剂、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粘接剂。通常,在使用水系粘接剂的情况下,与使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粘接剂的情况相比,注入工序中注入的粘接剂的量变多,容易产生粘接剂从端部漏出的问题,因而在使用水系粘接剂的情况下,可以抑制粘接剂的漏出的本发明的效果更加明显。
水系粘接剂是使粘接剂成分溶解于水中而得的物质或分散于水中而得的物质。优选使用的水系粘接剂例如为作为主成分使用了聚乙烯醇系树脂或氨基甲酸酯树脂的粘接剂组合物。在由水系粘接剂形成粘接剂层31的情况下,其厚度通常为1μm以下。
在作为粘接剂的主成分使用聚乙烯醇系树脂的情况下,该聚乙烯醇系树脂除了可以是部分皂化聚乙烯醇、完全皂化聚乙烯醇以外,还可以是羧基改性聚乙烯醇、乙酰乙酰基改性聚乙烯醇、羟甲基改性聚乙烯醇、氨基改性聚乙烯醇之类的经过改性的聚乙烯醇系树脂。聚乙烯醇系树脂除了可以是对作为乙酸乙烯酯的均聚物的聚乙酸乙烯酯进行皂化处理而得的乙烯醇均聚物以外,还可以是对乙酸乙烯酯与能够与之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共聚物进行皂化处理而得的聚乙烯醇系共聚物。
以聚乙烯醇系树脂作为粘接剂成分的水系粘接剂通常为聚乙烯醇系树脂的水溶液。粘接剂中的聚乙烯醇系树脂的浓度相对于水100重量份通常为1~10重量份,优选为1~5重量份。
在包含聚乙烯醇系树脂的水溶液的粘接剂中,为了提高粘接性,优选添加多元醛、三聚氰胺系化合物、二氧化锆化合物、锌化合物、乙二醛、戊二醛衍生物、水溶性环氧树脂之类的固化性成分、交联剂。作为水溶性环氧树脂,例如可以合适地使用使表氯醇与利用二亚乙基三胺、三亚乙基四胺等聚亚烷基多胺与己二酸等二羧酸的反应得到的聚酰胺胺反应而得的聚酰胺聚胺环氧树脂。作为该聚酰胺聚胺环氧树脂的市售品,可以举出“SumirezResin 650”(田冈化学工业(株)制)、“Sumirez Resin 675”(田冈化学工业(株)制)、“WS-525”(日本PMC(株)制)等。这些固化性成分、交联剂的添加量(在作为固化性成分及交联剂一起添加的情况下是其合计量)相对于聚乙烯醇系树脂100重量份通常为1~100重量份,优选为1~50重量份。在上述固化性成分、交联剂的添加量相对于聚乙烯醇系树脂100重量份小于1重量份的情况下,会有粘接性提高的效果变小的趋势,另外,在上述固化性成分、交联剂的添加量相对于聚乙烯醇系树脂100重量份大于100重量份的情况下,会有粘接剂层变脆的趋势。
另外,在作为粘接剂的主成分使用氨基甲酸酯树脂的情况下,作为适当的粘接剂组合物的例子,可以举出聚酯系离聚物型氨基甲酸酯树脂与具有环氧丙氧基的化合物的混合物。所谓聚酯系离聚物型氨基甲酸酯树脂,是具有聚酯骨架的氨基甲酸酯树脂,并且是向其中导入了少量的离子性成分(亲水成分)的树脂。该离聚物型氨基甲酸酯树脂由于不使用乳化剂而直接在水中乳化成为乳液,因此适于作为水系的粘接剂。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粘接剂是能够通过紫外线、可见光、电子束、X射线之类的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而发生固化的粘接剂。作为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粘接剂,可以更优选使用以通过阳离子聚合而发生固化的环氧系化合物作为固化性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粘接剂,进一步优选为以该环氧系化合物作为固化性成分的紫外线固化性粘接剂。此处所说的所谓环氧系化合物,是指在分子内具有平均1个以上、优选2个以上的环氧基的化合物。环氧系化合物可以仅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可以合适地使用的环氧系化合物的例子包括通过使表氯醇与对芳香族多元醇的芳香环进行氢化反应而得的脂环式多元醇反应而得的氢化环氧系化合物(具有脂环式环的多元醇的缩水甘油醚);脂肪族多元醇或其环氧烷烃加成物的聚缩水甘油醚之类的脂肪族环氧系化合物;作为在分子内具有1个以上与脂环式环键合的环氧基的环氧系化合物的脂环式环氧系化合物。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粘接剂也可以还作为固化性成分含有属于自由基聚合性的(甲基)丙烯酸系化合物。作为(甲基)丙烯酸系化合物,可以举出在分子内具有至少1个(甲基)丙烯酰氧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使2种以上的含有官能团的化合物反应而得的在分子内具有至少2个(甲基)丙烯酰氧基的(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等含有(甲基)丙烯酰氧基的化合物。
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粘接剂作为固化性成分包含通过阳离子聚合而发生固化的环氧系化合物的情况下,优选含有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作为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以举出芳香族重氮盐;芳香族碘鎓盐、芳香族锍盐等鎓盐;铁-芳烃络合物等。另外,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粘接剂含有(甲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之类的自由基聚合性固化性成分的情况下,优选含有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作为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以举出苯乙酮系引发剂、二苯甲酮系引发剂、苯偶姻醚系引发剂、噻吨酮系引发剂、氧杂蒽酮、芴酮、樟脑醌、苯甲醛、蒽醌等。
[偏振板制作工序]
可以使用如上所述地得到的、包含偏振膜10和保护膜的层叠光学膜制作偏振板。可以将层叠光学膜直接作为偏振板使用,也可以对层叠光学膜实施以下所示的处理而制作偏振板。
<熟化工序>
在上述固化工序后,也可以在室温以上的温度实施至少半天、通常为数天以上的熟化而获得足够的粘接强度(熟化工序)。该熟化工序在典型的情况下,是在卷绕成卷筒状的状态下进行。优选的熟化温度为30~50℃的范围,更优选为35~45℃。如果熟化温度高于50℃,在卷筒状态下,容易发生所谓的“卷边”。需要说明的是,熟化时的湿度没有特别限定,然而优选以使相对湿度为0~70%RH左右的范围的方式选择。熟化时间通常为1~10天左右,优选为2~7天左右。
<切除工序>
在上述贴合工序中,在偏振膜10和保护膜具有不与一对贴合辊40接触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本工序中进行切除包括该宽度方向两端部的部分的切除工序。此时,优选以使偏振膜10、保护膜、以及粘接剂层的侧端面对齐的方式切除。
切除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合适地使用一般被称作纵切机(slitter)的方法等。作为纵切机的例子,例如可以举出使用被称作剃头刀片(レザー刃)的剃刀刀片的方法。在同样的使用剃头刀片的方法中,也有特意地不设置背部支撑导引而在空中进行分切的中空切、将刀片引入作为背部支撑导引的切出了槽的辊筒而使分切的蜿蜒行进稳定的槽辊法等。除此以外,还可以使用在用2片被称作剪切刀片的圆形的刀片与膜的运送一致地旋转的同时用上刀片对下刀片施加接触压力而分切的方法、将剪切刀片或被称作划线刀片的刀片向淬火辊等推压而分切的方法、以及在将剪切刀片组合2片而像剪刀那样切割的同时分切的方法等。其中,可以合适地使用作为能够简单地变更膜的分切位置、并且行进容易稳定的方法的“使用了剃头刀片的槽辊法”等。
<粘合剂层形成工序>
也可以在上述固化工序后,进行在层叠光学膜的保护膜的外表面层叠粘合剂层的粘合剂层形成工序而制成带有粘合剂层的偏振板。可以使用该粘合剂层将偏振板贴合于液晶单元上。
作为粘合剂层中所用的粘合剂,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适当的粘合剂,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系粘合剂、氨基甲酸酯系粘合剂、硅酮系粘合剂、聚酯系粘合剂、聚酰胺系粘合剂、聚醚系粘合剂、氟系粘合剂、橡胶系粘合剂等。其中,从透明性、粘合力、可靠性、再加工性等观点出发,优选使用丙烯酸系粘合剂。粘合剂层可以利用如下的方法来设置,即,例如以有机溶剂溶液的形态使用粘合剂,将其利用模涂机或凹版涂布机等涂布于保护膜上,并使之干燥,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将形成于被实施了脱模处理的塑料膜(也被称作隔离膜。)上的片状粘合剂转印到保护膜上的方法来设置。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优选在粘合剂层的表面贴合隔离膜。粘合剂层的厚度例如可以为2~40μm。
符号的说明
10偏振膜,20第一保护膜,21第二保护膜,30注入装置,40贴合辊,50干燥装置,71第一表面膜,72第二表面膜,81、82、83、84粘接剂层,101、102、103内侧膜,90抽吸喷嘴(抽吸机构),91抽吸口,92稀释液供给口。

Claims (6)

1.一种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是包含第一表面膜和第二表面膜的、具有至少2片被层叠了的膜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该制造方法包括:
贴合工序,使膜层叠体通过一对辊间,而对所述膜层叠体施加压力,所述膜层叠体具有构成一个表面的所述第一表面膜、构成另一个表面的所述第二表面膜、和设于所述第一表面膜与所述第二表面膜之间的粘接剂层;以及
抽吸工序,抽吸因所述压力而向所述膜层叠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方向移动的多余的粘接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抽吸工序中,抽吸所述粘接剂的抽吸机构的抽吸口的配置位置可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表面膜和所述第二表面膜的宽度大于所述一对辊的面长,所述第一表面膜和所述第二表面膜在宽度方向两端部具有在所述贴合工序中不与所述一对辊接触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抽吸工序中,抽吸所述粘接剂的抽吸机构的抽吸口被插入到所述膜层叠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所述第一表面膜与所述第二表面膜之间的空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层叠光学膜具有层叠于所述第一表面膜与所述第二表面膜之间的至少1片内侧膜,
所述第一表面膜和所述第二表面膜的宽度大于所述内侧膜,所述第一表面膜和所述第二表面膜在宽度方向两端部具有在所述贴合工序中不具有所述内侧膜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抽吸工序中,供给稀释被抽吸的所述粘接剂的液体,抽吸经过稀释的所述粘接剂。
CN201680061357.8A 2015-10-22 2016-10-18 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3492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8161 2015-10-22
JP2015208161A JP6679268B2 (ja) 2015-10-22 2015-10-22 積層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CT/JP2016/080793 WO2017069106A1 (ja) 2015-10-22 2016-10-18 積層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9232A true CN108349232A (zh) 2018-07-31
CN108349232B CN108349232B (zh) 2020-09-25

Family

ID=58557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1357.8A Active CN108349232B (zh) 2015-10-22 2016-10-18 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679268B2 (zh)
KR (2) KR20180071266A (zh)
CN (1) CN108349232B (zh)
TW (1) TWI745310B (zh)
WO (1) WO201706910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53300A (zh) * 2019-06-27 2021-12-2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层叠膜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8775B1 (ja) * 2016-02-25 2017-06-1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積層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7217369B (zh) * 2017-05-25 2019-03-08 浙江凯澳新材料有限公司 贴合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79871A (ja) * 1997-12-22 1999-07-06 Nippon Synthetic Chem Ind Co Ltd:The 光学積層体の製法
JP2002365432A (ja) * 2001-06-07 2002-12-18 Nitto Denko Corp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WO2005112019A1 (en) * 2004-05-17 2005-11-24 Unaxis Balzers A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multilayer storage media
CN100383570C (zh) * 2003-09-30 2008-04-2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偏振片的制造方法、偏振片、光学薄膜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0494257C (zh) * 2004-09-27 2009-06-0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薄膜层合物的制造方法以及在该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
CN104081232A (zh) * 2012-02-01 2014-10-0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振性层叠膜的制造方法及偏振板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99163B2 (ja) * 1997-06-24 2007-03-28 日本合成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積層法
JP4920876B2 (ja) * 2003-09-30 2012-04-1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79871A (ja) * 1997-12-22 1999-07-06 Nippon Synthetic Chem Ind Co Ltd:The 光学積層体の製法
JP2002365432A (ja) * 2001-06-07 2002-12-18 Nitto Denko Corp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N100383570C (zh) * 2003-09-30 2008-04-2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偏振片的制造方法、偏振片、光学薄膜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WO2005112019A1 (en) * 2004-05-17 2005-11-24 Unaxis Balzers A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multilayer storage media
CN100494257C (zh) * 2004-09-27 2009-06-0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薄膜层合物的制造方法以及在该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
CN104081232A (zh) * 2012-02-01 2014-10-0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振性层叠膜的制造方法及偏振板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53300A (zh) * 2019-06-27 2021-12-2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层叠膜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5123A (zh) 2017-07-16
JP6679268B2 (ja) 2020-04-15
TWI745310B (zh) 2021-11-11
CN108349232B (zh) 2020-09-25
JP2017083483A (ja) 2017-05-18
KR20180071266A (ko) 2018-06-27
WO2017069106A1 (ja) 2017-04-27
KR20230129605A (ko) 2023-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31249B2 (ja) 偏光フィ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偏光板
CN104062701B (zh) 偏光板的制造方法
CN106019419B (zh) 层叠膜、层叠膜的制造方法、偏振性层叠膜的制造方法、偏振片的制造方法
CN108349232A (zh) 层叠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CN106104324B (zh) 偏光板的制造方法
CN107399095B (zh) 层叠膜的制造方法以及偏振板的制造方法
JP2019061031A (ja)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107272103A (zh) 偏振膜的制造方法、层叠膜
CN106338792B (zh) 偏光板的制造方法
JP7073044B2 (ja) 偏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900155B2 (ja)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KR102587187B1 (ko) 편광판의 제조 방법
CN107272102A (zh) 偏振膜的制造方法
CN107709496B (zh) 粘接剂、粘接体、和粘接体的制造方法
CN112241035A (zh) 层叠偏光膜的制造方法、偏光片用的干燥装置以及偏光片的制造装置
CN108780173A (zh) 树脂膜的制造方法和偏振膜的制造方法
JP7224729B2 (ja) 積層偏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積層偏光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
WO2021100253A1 (ja) 偏光子の製造方法
CN107850718B (zh) 偏光膜的制造方法、偏光膜及偏光板
JP2022027763A (ja)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117940812A (zh) 偏振膜和偏振板
TW201936410A (zh) 偏光板之製造方法及偏光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