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8049B - 拉链 - Google Patents

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8049B
CN108348049B CN201580084267.6A CN201580084267A CN108348049B CN 108348049 B CN108348049 B CN 108348049B CN 201580084267 A CN201580084267 A CN 201580084267A CN 108348049 B CN108348049 B CN 1083480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p
fastener
opposing
tape
sli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426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48049A (zh
Inventor
儿岛佳敬
高泽成吉
才津奈津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48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80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480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80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6Means for permanently uniting the stringers at the end; Means for stopping movement of slider at the end

Abstract

止码(300)具备在止码(300)的上表面(301)及下表面(302)上彼此向相反方向突出的上部及下部隆起部(330、340)。上部及下部隆起部(330、340)设置在靠近止码(300)的第2端部(352)的部位,该第2端部(352)是止码(300)的与拉链链牙(20)相邻的第1端部(351)的相反侧的端部。上部及下部隆起部(330、340)分别在跨越基部(310)及突出部(320)的范围内以横截芯绳(14)的方式延伸。

Description

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拉链牙链带及拉链。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容许使拉头脱离拉链牙链带的上止码。如该文献的图1至图3所示,在上止码10的上下两面的平坦面S上设有突部16。如该文献的图3所示,突部16与拉头11的倒角倾斜22 接触。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如该文献的图1所示具有停止片14的上止码1。
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具有柔软性并且具有必要且充分的强度的拉链链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63-378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52023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布第2015/046497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期望使阻挡拉头的止码的止动力提高。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拉链牙链带具备:
拉链带(10),其具有带上表面(11)及带下表面(12);
拉链链牙(20),其设置在所述拉链带(10)的带侧缘部(13) 上;和
止码(300),其为在所述带侧缘部(13)上与所述拉链链牙(20) 相邻设置的止码(300),并具备固定在所述带侧缘部(13)的芯绳 (14)上的基部(310)、和从所述基部(310)向拉链带外方突出的突出部(320),在该拉链牙链带(40)中,
所述止码(300)在所述止码(300)的上表面(301)及下表面 (302)上具备彼此向相反方向突出的上部隆起部(330)及下部隆起部(340),
所述上部隆起部(330)及所述下部隆起部(340)设置在靠近所述止码(300)的第2端部(352)的部位,该第2端部(352)是所述止码(300)的与所述拉链链牙(20)相邻的第1端部(351)的相反侧的端部,
所述上部隆起部(330)和所述下部隆起部(340)分别在跨越所述基部(310)及所述突出部(320)的范围内以横截所述芯绳(14) 的方式延伸。
某些情况下,在所述拉链带(10)所存在的平面内,所述芯绳(14) 延伸的方向是带长方向,与所述带长方向正交的方向是带宽方向。所述上部隆起部(330)和所述下部隆起部(340)分别沿着带宽方向延伸,并具有随着远离所述芯绳(14)而逐渐减小的高度。
某些情况下,所述上部隆起部(330)和所述下部隆起部(340) 分别设置于所述第2端部(352),
所述止码(300)的第2端部(352)包含随着向拉链带外方延伸而变得尖细的锥形。
某些情况下,所述止码(300)具有与所述拉链链牙(20)相对的相对面(304)、和设置在所述相对面的相反侧的相反面(305),
所述相反面(305)包括所述上部隆起部(330)及所述下部隆起部(340)的各侧面(333、343)。
某些情况下,在将所述止码(300)的第1端部(351)的最大厚度设为TH1、并将所述止码(300)的第2端部(352)的最大厚度设为TH2时,满足1.4<TH2/TH1<1.85。
某些情况下,所述上部隆起部(330)具有沿着带长方向朝所述第1端部(351)侧向下倾斜的上部倾斜面(332),
所述下部隆起部(340)具有沿着带长方向朝所述第1端部(351) 侧向下倾斜的下部倾斜面(342)。
某些情况下,所述拉链链牙(20)的厚度和所述止码(300)的第1端部(351)的厚度分别为2.2mm以下。
某些情况下,所述止码(300)具备设有所述上部隆起部(330) 的上表面(301)、设有所述下部隆起部(340)的下表面(302)、以及与所述拉链链牙(20)相对的相对面(304),
所述相对面(304)包含带外方区域(304m),该带外方区域(304m) 与所述拉链链牙(20)的头部(23)相邻,且随着从所述芯绳(14) 向拉链带外方延伸而远离所述头部(23)。
某些情况下,所述止码(300)具备:设有所述上部隆起部(330) 的上表面(301)、设有所述下部隆起部(340)的下表面(302)、与所述拉链链牙(20)相对的相对面(304)、设置在所述相对面(304) 的相反侧的相反面(305)、在所述相对面(304)与所述相反面(305) 之间延伸的第1连接面(306)、以及在所述相对面(304)与所述相反面(305)之间延伸且与所述第1连接面(306)相比设置在拉链带外方的第2连接面(307),
在所述上表面(301)与所述相对面(304)之间设有第1倾斜区域(361),
在所述上表面(301)与所述第2连接面(307)之间设有第2倾斜区域(362)。
某些情况下,在所述下表面(302)与所述相对面(304)之间设有第3倾斜区域(363),
在所述下表面(302)与所述第2连接面(307)之间设有第4倾斜区域(364)。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的拉链具备:
上述任一项的左右一对的拉链牙链带(40);和
拉头(50),其用于开闭所述左右一对的拉链牙链带(40)。
某些情况下,所述拉头(50)具备上翼板(51)、与所述上翼板 (51)相对配置的下翼板(52)、和将所述上翼板(51)与所述下翼板(52)连结的连结柱(53),
所述上翼板(51)具有所述上部隆起部(330)能够面接触的上部倾斜端面(51k),
所述下翼板(52)具有所述下部隆起部(340)能够面接触的下部倾斜端面(52k)。
某些情况下,所述上部倾斜端面(51k)以随着在左右方向上远离所述连结柱(53)而趋向上方的方式倾斜,
所述下部倾斜端面(52k)以随着在左右方向上远离所述连结柱 (53)而趋向下方的方式倾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使阻挡拉头的止码的止动力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拉链的概要及局部的主视示意图,表示左右的止码未收纳在拉头内的状态。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拉链的概要及局部的主视示意图,表示左右的止码收纳在拉头内且拉头位于停止位置的状态。
图3是与图2相关的概要图,表示透视拉头的上翼板而观察到的收纳有左右的止码的状态下的拉头的内部。此外,在拉头内还收纳有左右的拉链链牙。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左右的拉链牙链带的概要及局部的立体图,关于左右的各拉链牙链带,图示了设置在止码的上表面的上部隆起部。上部隆起部为了阻挡拉头的移动而设置。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左侧的拉链牙链带的概要及局部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左侧的拉链牙链带的止码的侧面的概要主视图,(a)表示止码的后表面图,(b)表示止码的前表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左侧的拉链牙链带的止码的侧面的概要主视图,(a)表示止码的侧面,具体而言表示后述的第1连接面,(b)表示止码的另一侧面,具体而言表示后述的第2连接面。
图8是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右侧的拉链牙链带的概要及局部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右侧的拉链牙链带的止码的侧面的概要主视图,(a)表示止码的后表面图,(b)表示止码的前表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右侧的拉链牙链带的止码的侧面的概要主视图,(a)表示止码的侧面,具体而言表示后述的第1 连接面,(b)表示止码的另一侧面,具体而言表示后述的第2连接面。
图11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拉链中拉头逐渐前进而向拉头内插入左右的止码的过程。
图12是表示随着图11所示的拉头的前进而修正左右的止码的姿势的过程。
图13是表示在拉头内插入左右一方的止码时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在拉头内插入左右另一方的止码时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15是与图11的(a)及图12的(a)对应的主视示意图。
图16是沿着图15的XVI-XVI的概要截面示意图。
图17是沿着图15的XVII-XVII的概要截面示意图。
图18是与图11的(b)及图12的(b)对应的主视示意图。
图19是沿着图18的XVIV-XVIV的概要截面示意图。
图20是沿着图18的XX-XX的概要截面示意图。
图21是与图11的(c)及图12的(c)对应的主视示意图。
图22是沿着图21的XXII-XXII的概要截面示意图。
图23是沿着图21的XXIII-XXIII的概要截面示意图。
图24是沿着图2的XXIV-XXIV的概要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24对本发明的非限定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的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方式包含的各特征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过多说明就能将各实施方式及 /或各特征进行组合。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理解基于上述组合的协同效果。原则上省略实施方式之间的重复说明。参照附图以发明的记述为主要目的,有时会为了便于作图而简化。
图1是拉链的概要及局部的主视示意图,表示左右的止码未收纳在拉头内的状态。图2是拉链的概要及局部的主视示意图,表示左右的止码收纳在拉头内且拉头位于停止位置的状态。图3是与图2相关的概要图,表示透视拉头的上翼板而观察到的收纳有左右的止码的状态下的拉头的内部。此外,在拉头内还收纳有左右的拉链链牙。图4 是左右的拉链牙链带的概要及局部的立体图,关于左右的各拉链牙链带,图示了设置在止码的上表面的上部隆起部。上部隆起部为了阻挡拉头的移动而设置。图5是左侧的拉链牙链带的概要及局部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左侧的拉链牙链带的止码的侧面的概要主视图,(a)表示止码的后表面图,(b)表示止码的前表面图。图7是表示左侧的拉链牙链带的止码的侧面的概要主视图,(a)表示止码的侧面,具体而言表示后述的第1连接面,(b)表示止码的另一侧面,具体而言表示后述的第2连接面。图8是右侧的拉链牙链带的概要及局部的主视图。图9是表示右侧的拉链牙链带的止码的侧面的概要主视图, (a)表示止码的后表面图,(b)表示止码的前表面图。图10是表示右侧的拉链牙链带的止码的侧面的概要主视图,(a)表示止码的侧面,具体而言表示后述的第1连接面,(b)表示止码的另一侧面,具体而言表示后述的第2连接面。图11表示在拉链中拉头逐渐前进而向拉头内插入左右的止码的过程。图12是表示随着图11所示的拉头的前进而修正左右的止码的姿势的过程。图13是表示在拉头内插入左右一方的止码时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图14是表示在拉头内插入左右另一方的止码时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图15是与图11的(a) 及图12的(a)对应的主视示意图。图16是沿着图15的XVI-XVI 的概要截面示意图。图17是沿着图15的XVII-XVII的概要截面示意图。图18是与图11的(b)及图12的(b)对应的主视示意图。图 19是沿着图18的XVIV-XVIV的概要截面示意图。图20是沿着图 18的XX-XX的概要截面示意图。图21是与图11的(c)及图12的 (c)对应的主视示意图。图22是沿着图21的XXII-XXII的概要截面示意图。图23是沿着图21的XXIII-XXIII的概要截面示意图。图 24是沿着图2的XXIV-XXIV的概要截面示意图。
图1至图3所示的拉链60具有左右一对的拉链牙链带40、和用于开闭左右一对的拉链牙链带40的拉头50。各拉链牙链带40具有:具有挠性的拉链带10,其具有带上表面11和带下表面12;和拉链链牙20,其设置在拉链带10的带侧缘部13上。在带侧缘部13上设有芯绳14,拉链链牙20相对于芯绳14固定。拉链带10例如是由织布机制造的纺织品或编织品。作为拉链链牙20的一例,图示了通过注塑成型而制造的树脂块链牙。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拉链链牙20 可以是线圈链牙或金属链牙又或除此以外的链牙。
通过拉头50的前进将左右一对的拉链牙链带40闭合,从而左右的拉链链牙20啮合。通过拉头50的后退将左右一对的拉链牙链带40 打开,从而左右的拉链链牙20变成非啮合。前后方向可以依照拉头 50的移动方向来理解。左右方向与一对拉链牙链带40的排列方向一致。左右方向与前后方向正交,还相对于拉链带10的带上表面11及带下表面12平行。上下方向是相对于拉头50的上翼板和下翼板分别正交的方向。上方是从拉头50的下翼板朝向上翼板的方向。下方是从拉头50的上翼板朝向下翼板的方向。
如图13及14等具体所示,拉头50具有上翼板51、与上翼板51 相对配置的下翼板52、连结上翼板51与下翼板52的连结柱53、设置在上翼板51的上表面的拉片安装柱54、以及安装在拉片安装柱54 上的拉片55。在上翼板51的左右侧缘部设有凸缘部56,其分别向下方突出。在下翼板52的左右侧缘部设有凸缘部56,其分别向上方突出。上翼板51具有与下翼板52相面对的第1内表面。下翼板52具有与上翼板51相面对的第2内表面。上翼板51的上表面位于第1内表面的相反侧。下翼板52的下表面位于第2内表面的相反侧。拉头 50在某些情况下为金属制或树脂制。在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中使用各种各样的拉头。
拉链带10具有固定的左右宽度W10并且沿前后方向呈长条状延伸。前后方向是拉链带10的长度方向,也仅称为带长方向。左右方向是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也仅称为带宽方向。关于本说明书的说明,也能够用带长方向替换前后方向、用带宽方向替换左右方向来理解技术内容。
各拉链牙链带40具有在带侧缘部13上与拉链链牙20相邻设置的止码300。虽然并不一定限于此,但图1至图3所例示的止码300 是前止码300。止码300为了阻挡拉头50的前进而设置。在某些情况下,止码300作为后止码来使用。止码300是通过树脂的注塑成型而固定在拉链带10的芯绳14上的树脂块。本实施方式的止码300与专利文献1的止码不同,是以不容许拉头50从拉链牙链带40脱离的方式构成及设计的。
如图2及图3所示,当拉头50位于前进到最前方的位置时,在拉头50内收纳有左右的止码300,并且止码300的仅一部分配置在拉头50外。如图1所示,有时将左侧的止码300表示为止码300M,并将右侧的止码300表示为止码300N。
如图4至图10所示,各止码300具有固定在带侧缘部13的芯绳 14上的基部310、和从基部310向拉链带外方突出的突出部320。基部310包括将带侧缘部13的芯绳14夹入的上部基部311及下部基部 312。突出部320在基部310的拉链带外方将上部基部311及下部基部312连结。
所谓拉链带外方是指从拉链带的带上表面11或带下表面12上的点或位置朝向带上表面11或带下表面12外的点或位置的方向。典型的情况是,拉链带外方在从带上表面11或带下表面12上的点或位置朝向带上表面11或带下表面12外的点或位置时,横截拉链带10的芯绳14。拉链带内方是与拉链带外方朝向相反的方向。拉链带内方是从拉链带的带上表面11或带下表面12外的点或位置朝向带上表面11 或带下表面12上的点或位置的方向。
如图4所示,各止码300具有与拉链链牙20相邻的第1端部351、第1端部351的相反侧的第2端部352、以及位于第1端部351与第 2端部352中间的中间部353。止码300的第1端部351是插入拉头50内部的被插入部。中间部353是至少局部插入拉头50内部的被插入部。另一方面,第2端部352包括不插入拉头50内部的部分。在止码300的第1端部351与第2端部352之间设有到达芯绳14的开口370。开口370贯穿上部基部311或下部基部312。在相对于拉链带10的芯绳14注塑成型止码300时,为了压住芯绳14而使用按压销。开口370源于按压销而形成。图示例的开口370的主视形状是矩形,更具体而言是菱形。
在某实施方式中,止码300与拉链链牙20一起相对于拉链带10 注塑成型。在另外的方式中,在将拉链链牙20注塑成型之后或之前,相对于拉链带10注塑成型止码300。
如图6及图7和图9及图10具体所示,各止码300在止码300 的上表面301和下表面302具有彼此向相反方向突出的上部隆起部 330及下部隆起部340。上部隆起部330和下部隆起部340分别设置在靠近第2端部352的部位,而非靠近第1端部351的部位。在图示例中,上部隆起部330和下部隆起部340分别设置于第2端部352。上部隆起部330及下部隆起部340在与芯绳14正交的平面PL2中存在于同一平面内。上部隆起部330及下部隆起部340在平面PL2中向相反方向突出。具体而言,上部隆起部330向远离下部隆起部340的上方突出。下部隆起部340向远离上部隆起部330的下方突出。
拉链链牙20具有将带侧缘部13的芯绳14夹入的上部基部21及下部基部22、和经由颈部23与上部基部21及下部基部22连结的头部24。颈部23的前后宽度比头部24的前后宽度窄。左右一方的拉链链牙20的头部配置在左右另一方的相邻的拉链链牙20之间,由此实现左右的拉链链牙20的啮合。某些情况下,在颈部23的前后邻近处设有突起,其与啮合相对方的头部24的对应的凹部嵌合。
虽然并不一定限于此,但在图示例的情况下,拉链链牙20薄型化,对拉链牙链带40赋予高柔软性。例如,如图5所示将拉链链牙 20的左右宽度设为L3,并如图7所示将拉链链牙20的厚度设为TH3。某些情况下,满足TH3/L3<0.6。某些情况下,满足TH3/L3<0.55。拉链链牙20的左右宽度是沿着拉链带10的宽度方向的拉链链牙20 的长度。因此,也可以将拉链链牙20的左右宽度称为拉链链牙的长度。
某些情况下,满足(TH3m+TH3n)/TH3≥0.4。某些情况下,满足(TH3m+TH3n)/TH3≥0.45。此外,如图7所示,TH3m表示拉链链牙20的上部基部21的上表面与芯绳14的上侧顶点之间的厚度。如图7所示,TH3n表示拉链链牙20的下部基部22的下表面与芯绳14的下侧顶点之间的厚度。关于拉链链牙20的构造,通过参照而将国际公布第2015/046497号的全部内容编入本说明书。
如图7及图10所示,图示例的止码300具有与拉链链牙20的厚度TH3相等的厚度TH1。具体而言,止码300的第1端部351及中间部353具有厚度TH1。止码300还具有比厚度TH1大的厚度TH2。对上部基部311的厚度加上上述的上部隆起部330的厚度,并对下部隆起部340的厚度加上上述的下部隆起部340的厚度,其结果是,止码300具有比厚度TH1大的厚度TH2。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满足1.4<TH2/TH1<1.8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满足1.4<TH2/TH1<1.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满足1.5<TH2 /TH1<1.8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满足1.6<TH2/TH1<1.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拉链链牙20的厚度TH3为2.2mm以下,止码300的第1端部351的厚度TH1也为2.2mm以下。止码300的第2端部352 的最大厚度TH2为3.7mm以下。在特定的实施方式中,TH1=1.9mm、 TH2=3.1mm、TH3=1.9mm。
图示例的止码300能够在维持止码300的本来功能的同时,还为止码300的设计的扩充作出贡献。止码300的本来功能是更可靠地阻挡拉头5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及图8具体所示,上部隆起部330在跨越基部310及突出部320的范围内以横截芯绳14的方式延伸。更具体而言,上部隆起部330在跨越上部基部311及突出部320的范围内以横截芯绳14的方式延伸。下部隆起部340也同样如图6及图9所示在跨越基部310及突出部320的范围内以横截芯绳14的方式延伸。更具体而言,下部隆起部340在跨越下部基部312及突出部320的范围内以横截芯绳14的方式延伸。止码300相对于拉链带10的芯绳14 的固定力通过上部隆起部330及下部隆起部340而增强,从而能够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部隆起部330及下部隆起部340实现拉头50 的更可靠的阻挡。
某些情况下,在左右一方的止码300的合计共两处阻挡拉头50。在另外的情况下,如图所示在左右的止码300的合计共四处阻挡拉头 50。在后者的情况下,拉头50的上翼板51与左右的止码300的各上部隆起部330接触,拉头50的下翼板52与左右的止码300的各下部隆起部340接触。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止码300相对于拉链带10的芯绳14的固定力都通过上部隆起部330及下部隆起部340而增强,从而能够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部隆起部330及下部隆起部340实现拉头50的更可靠的阻挡。
在拉头50为树脂制的情况下,担心拉头50的上翼板51与下翼板52的间隔会扩开而导致拉头50越过止码300从拉链60脱落。然而,图示例的止码300并不是限定地与拉头50的凸缘部56接触,而是在与凸缘部56相比接近连结柱53的多处与拉头50接触。因此,能够避免或抑制拉头50越过止码300。此外,在拉头50为金属制的情况下,相关问题不会发生。本申请中所说的拉头可以为金属制、树脂制、或由除这些以外的材料来制造。
上部隆起部330及下部隆起部340设置在止码300中限定的区域内,在图示例中设置于第2端部352。因此,能够避免随着设置上部隆起部330及下部隆起部340而导致止码300的重量明显增加、或者止码300的材料成本明显增加。
在图示例中,上部隆起部330具有随着沿带宽方向远离芯绳14 而逐渐减小的高度H330。下部隆起部340也同样具有随着沿带宽方向远离芯绳14而逐渐减小的高度H340。在上部隆起部330和下部隆起部340以固定高度在第2端部352沿左右延伸的情况下,由于上部隆起部330和下部隆起部340鼓出,所以止码300的止动力有可能增加。然而这种情况下,止码300的突出部320的厚度增加与上部隆起部330和下部隆起部340的厚度相应的量。当使拉头50前进时,担心人的手会与增加后的厚度的突出部320接触。在图示例中,无需牺牲拉头50的操作性就能谋求止码300的止动力的增加。
如图6的(a)及图9的(a)所示,设定与带宽方向正交的彼此平行的平面PL4、PL6。平面PL4与芯绳14的拉链带最内方的外周部接触,并与拉链带10正交。平面PL6与芯绳14的拉链带最外方的外周部接触。上部隆起部330的高度的递减在平面PL4与平面PL6之间开始。关于下部隆起部340也是同样的,下部隆起部340的高度的递减在平面PL4与平面PL6之间开始。能够确保止码300相对于芯绳14的更充分的固定的确保与避免或抑制突出部320的厚度增加之间的平衡。
上部隆起部330具有随着从其顶面335向拉链带外方延伸而向下倾斜的向下倾斜面331。在图示的情况下,上部隆起部330的顶面335 是与设有上部隆起部330的止码300的上表面301实质上平行的平坦面。向下倾斜面331的开始点位于平面PL4与平面PL6之间。在下部隆起部340上,设有随着从其顶面345向拉链带外方延伸而向下倾斜的向下倾斜面341。下部隆起部340的顶面345是与设有下部隆起部340的止码300的下表面302实质上平行的平坦面。向下倾斜面341 的开始点位于平面PL4与平面PL6之间。在图示例中,向下倾斜面 331的斜度与向下倾斜面341的斜度实质上相等,能够确保止码300 的外观的统一感。某些情况下,顶面335、345也可以是非平坦面,例如曲面。
在另外的例子中,上部隆起部330具有随着沿带宽方向远离芯绳 14而逐渐增加的高度。下部隆起部340也同样具有随着沿带宽方向远离芯绳14而逐渐增加的高度。
此外,止码300的第2端部352由于上述的上部隆起部330及下部隆起部340的缘故,所以如图6的(b)及图9的(b)具体所示的那样,包含随着向拉链带外方延伸而变得尖细的锥形。
上部隆起部330具有从其顶面335沿着带长方向朝止码300的第 1端部351侧向下倾斜的上部倾斜面332。上部倾斜面332也与上部隆起部330同样地在跨越上部基部311及突出部320的范围内以横截芯绳14的方式延伸。下部隆起部340具有从其顶面345沿着带长方向朝止码300的第1端部351侧向下倾斜的下部倾斜面342。下部倾斜面342也与下部隆起部340同样地在跨越下部基部312及突出部 320的范围内以横截芯绳14的方式延伸。上部倾斜面332及下部倾斜面342均为阻挡拉头50的移动的阻挡面。上部倾斜面332与拉头50 的上翼板51的前端部接触,在图示例中与上翼板51的前端部面接触。下部倾斜面342与拉头50的下翼板52的前端部接触,并在图示例中与下翼板52的前端部面接触。
如图5及图8所示,止码300除了具有设有上部隆起部330的上表面301和设有下部隆起部340的下表面302之外,还具有将上表面 301的外周与下表面302的外周连接的外周侧面303。外周侧面303 具有与拉链链牙20相对的相对面304、位于相对面304的相反侧的相反面305、以及在相对面304与相反面305之间延伸并将相对面304 与相反面305连接的第1及第2连接面306、307。
第1连接面306如图3所示能够与拉头50的凸缘部56接触。第 1连接面306包括由拉链带10区划的形态的上部基部311的第1连接面及下部基部312的第1连接面。第2连接面307与第1连接面306 相比设置在拉链带外方。第2连接面307具有向拉链带外方突出的两个凸部350。如图3所示,当止码300收纳在拉头50内时,设置在止码300的靠近第1端部351的部位处的凸部350能够与拉头50的连结柱53接触。相对面304包括上部基部311的相对面、下部基部312 的相对面、及突出部320的相对面。相反面305包括上部基部311的相反面、下部基部312的相反面、突出部320的相反面、上部隆起部 330的相反面333、及下部隆起部340的相反面343。此外,根据情况不同而将相对面和相反面仅称为侧面。
上部隆起部330具有在带长方向上位于上部倾斜面332的相反侧的相反面333。上部隆起部330的相反面333是与上部基部311的相反面连续的侧面。下部隆起部340具有在带长方向上位于下部倾斜面 342的相反侧的相反面343。下部隆起部340的相反面343是与下部基部312的相反面连续的侧面。
上部隆起部330具有上部倾斜面332、和在其相反侧与上部基部311的相反面连续的相反面333,看起来并未陡峭地隆起。下部隆起部340具有下部倾斜面342、和在其相反侧与下部基部312的相反面连续的相反面343,看起来并未陡峭地隆起。
如图5及图8所示,止码300的相对面304包含带外方区域304m,该带外方区域304m与拉链链牙20的头部24相邻地设置,且随着从芯绳14向拉链带外方延伸而逐渐远离拉链链牙20的头部24。某些情况下,带外方区域304m促进止码300在拉头50内行进时采取正确的姿势。带外方区域304m也有助于使止码300看起来小。
如图5及图8所示,在止码300的上表面301与相对面304之间,设有朝向拉链链牙20向下倾斜的第1倾斜区域361。在止码300的上表面301与第2连接面307之间,设有随着朝向拉链带外方延伸而向下倾斜的第2倾斜区域362。第1倾斜区域361和第2倾斜区域362 在带外方区域304m与上表面301之间以弯曲的形态设置。这些第1 及第2倾斜区域361、362促进止码300在拉头50内行进时采取正确的姿势。第1及第2倾斜区域361、362也有助于使止码300看起来薄。
如图7的(b)及图10的(b)所示,在止码300的下表面302 与相对面304之间,设有朝向拉链链牙20向下倾斜的第3倾斜区域 363。在止码300的下表面302与第2连接面307之间,设有随着朝向拉链带外方延伸而向下倾斜的第4倾斜区域364。第3倾斜区域363 和第4倾斜区域364在带外方区域304m与上表面301之间以弯曲的形态设置。这些第3及第4倾斜区域363、364促进止码300在拉头 50内行进时采取正确的姿势。
如上所述,图示例的拉链链牙20薄型化,止码300也同样薄型化。具有这种薄型化的拉链链牙20及止码300的拉链牙链带40能够具有高柔软性。另一方面,由于拉链牙链带40的高柔软性,可能会导致拉链牙链带40扭转,止码300与拉头50的上翼板51或下翼板 52相撞,从而阻碍向拉头50内插入止码300。
在止码300相对于拉头50的上翼板51或下翼板52碰撞的情况下,可能会对止码300作用从芯绳14脱离这样的力。在与拉链链牙 20同样地使止码300局部薄型化的情况下,止码300相对于芯绳14 的固定力也可能下降。在本实施方式中,止码300具备上述的第1至第4倾斜区域361~364,能够促进止码300向拉头50内顺利插入。因此,能够在促进止码300的局部薄型化的同时避免或抑制止码300从芯绳14脱离。第1至第4倾斜区域361~364为具备上述的上部隆起部330及下部隆起部340的止码300的止动力的发挥作出贡献。然而,第1至第4倾斜区域361~364在不具备上部隆起部330及下部隆起部 340的止码中也是有益的。
参照图11至图24对止码300在拉头50内行进时采取正确的姿势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图11至图24中,为了便于图示而省略了拉链带的图示。
如图16所示,在拉头50的上翼板51上设有止码300的上部隆起部330能够接触的上部倾斜端面51k。止码300的上部隆起部330 的上部倾斜面332能够相对于上部倾斜端面51k面接触。上部倾斜端面51k是随着向前方延伸而趋向上方的倾斜面。在拉头50的下翼板 52上设有止码300的下部隆起部340能够接触的下部倾斜端面52k。止码300的下部隆起部340的下部倾斜面342能够相对于下部倾斜端面52k面接触。下部倾斜端面52k是随着向前方延伸而趋向下方的倾斜面。上部倾斜端面51k与下部倾斜端面52k上下相对配置。上部倾斜端面51k与下部倾斜端面52k的上下间隔朝向前方增加。这些倾斜端面促进止码300在拉头50内行进时采取正确的姿势。
如图17所示,上部倾斜端面51k以随着在左右方向上远离连结柱53而趋向上方的方式倾斜。下部倾斜端面52k以随着在左右方向上远离连结柱53而趋向下方的方式倾斜。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止码300在拉头50内行进时采取正确的姿势。此外,拉头50的上翼板 51具有与下翼板52相对的相对内表面51m。下翼板52具有与上翼板51相对的相对内表面52m。相对内表面51m、52m是彼此平行的平坦面。在相对内表面51m的前方配置上部倾斜端面51k。在相对内表面 52m的前方配置下部倾斜端面52k。
如图11的(a)~(c)所示,当拉头50前进时,止码300N首先进入拉头50内,接着止码300M进入拉头50内。之所以能够如图12 的(a)及(b)所示那样纠正止码300N的姿势,是因为如图13、图 16及图17所示,止码300N的第1倾斜区域361及/或第2倾斜区域 362与拉头50的上翼板51的上部倾斜端面51k接触,从而止码300N 如图17的箭头那样旋转。
之所以能够如图12的(b)及(c)所示那样纠正止码300M的姿势,是因为如图14、图19及图20所示,止码300M的第1倾斜区域361及/或第2倾斜区域362与拉头50的上翼板51的上部倾斜端面 51k接触,从而止码300M如图20的箭头那样旋转。
如图21至图23所示,在上述各止码300的旋转之后,各止码300 能够在拉头50内取得恰当的姿势。如图24所示,拉头50的前进由各止码300的上部隆起部330和下部隆起部340阻止。这时,上部隆起部330的上部倾斜面332与上翼板51的上部倾斜端面51k面接触。下部隆起部340的下部倾斜面342与下翼板52的下部倾斜端面52k 面接触。左右的止码300在合计共四处阻挡拉头50。从而实现对拉头 50的稳定的阻挡。
如图24所示,当止码300阻挡拉头50时,即拉头50的上翼板 51与止码300的上部隆起部330面接触、且拉头50的下翼板52与止码300的下部隆起部340面接触时,在上翼板51的上表面与上部隆起部330的顶面335之间形成上部层差91,并在下翼板52的下表面与下部隆起部340的顶面345之间形成下部层差92。能够在不会明显损害止码300的薄型化的情况下更可靠地阻挡拉头50。止码300的第 2端部352的厚度TH2小于拉头50的上翼板51的上表面与下翼板 52的下表面之间的上下宽度W50。
在图12等中,示出了各止码300与上翼板51的上部倾斜端面51k 接触的情况。各止码300与下翼板52的下部倾斜端面52k接触的情况也能同样理解。
在上述教导的基础上,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对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各样的变更。添加到权利要求书中的附图标记是为了参考用,不应该以限定解释权利要求书的目的来参照。
附图标记说明
10 拉链带
11 带上表面
12 带下表面
13 带侧缘部
14 芯绳
20 拉链链牙
300 止码
310 基部
311 上部基部
312 下部基部
330 上部隆起部
340 下部隆起部
351 第1端部
352 第2端部
40 拉链牙链带
50 拉头
60 拉链

Claims (10)

1.一种拉链,具备:
左右一对的拉链牙链带(40);和
拉头(50),其为了开闭所述左右一对的拉链牙链带(40)而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地设置,并具备上翼板(51)、与所述上翼板(51)相对配置的下翼板(52)、和将所述上翼板(51)与所述下翼板(52)连结的连结柱(53),
所述拉链(60)的特征在于,
所述拉链牙链带(40)具备:
拉链带(10),其具有带上表面(11)及带下表面(12),并且具有固定的左右宽度并沿前后方向呈长条状延伸;
拉链链牙(20),其设置在所述拉链带(10)的带侧缘部(13)上;和
树脂制的止码(300),其为在所述带侧缘部(13)上与所述拉链链牙(20)相邻设置的止码(300),并具备固定在所述带侧缘部(13)的芯绳(14)上的基部(310)、和从所述基部(310)向拉链带外方突出的突出部(320),
所述止码(300)在所述止码(300)的上表面(301)及下表面(302)上具备彼此向相反方向突出的上部隆起部(330)及下部隆起部(340),
所述上部隆起部(330)及所述下部隆起部(340)设置在靠近所述止码(300)的第2端部(352)的部位,该第2端部(352)是所述止码(300)的与所述拉链链牙(20)相邻的第1端部(351)的相反侧的端部,
所述上部隆起部(330)和所述下部隆起部(340)分别在跨越所述基部(310)及所述突出部(320)的范围内以横截所述芯绳(14)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地延伸,
所述上部隆起部(330)在所述第1端部(351)侧具有沿着所述前后方向朝所述第1端部(351)侧向下倾斜的上部倾斜面(332),
所述下部隆起部(340)在所述第1端部(351)侧具有沿着所述前后方向朝所述第1端部(351)侧向下倾斜的下部倾斜面(342),
所述上部隆起部(330)的上部倾斜面(332)以能够与所述上翼板(51)的上部倾斜端面(51k)面接触的方式设置,
所述下部隆起部(340)的下部倾斜面(342)以能够与所述下翼板(52)的下部倾斜端面(52k)面接触的方式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隆起部(330)和所述下部隆起部(340)分别至少在所述突出部(320)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并具有随着远离所述芯绳(14)而逐渐减小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隆起部(330)和所述下部隆起部(34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2端部(352),
所述止码(300)的第2端部(352)包含随着向拉链带外方延伸而变得尖细的锥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止码(300)具有与所述拉链链牙(20)相对的相对面(304)、和设置在所述相对面的相反侧的相反面(305),
所述相反面(305)包括所述上部隆起部(330)及所述下部隆起部(340)的各侧面(333、343)。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止码(300)的第1端部(351)的最大厚度设为TH1、并将所述止码(300)的第2端部(352)的最大厚度设为TH2时,满足1.4<TH2/TH1<1.85。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链链牙(20)的厚度和所述止码(300)的第1端部(351)的厚度分别为2.2m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止码(300)具备设有所述上部隆起部(330)的上表面(301)、设有所述下部隆起部(340)的下表面(302)、以及与所述拉链链牙(20)相对的相对面(304),
所述相对面(304)包含带外方区域(304m),该带外方区域(304m)与所述拉链链牙(20)的头部(23)相邻,且随着从所述芯绳(14)向拉链带外方延伸而远离所述头部(23)。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止码(300)具备:设有所述上部隆起部(330)的上表面(301)、设有所述下部隆起部(340)的下表面(302)、与所述拉链链牙(20)相对的相对面(304)、设置在所述相对面(304)的相反侧的相反面(305)、在所述相对面(304)与所述相反面(305)之间延伸的第1连接面(306)、以及在所述相对面(304)与所述相反面(305)之间延伸且与所述第1连接面(306)相比设置在拉链带外方的第2连接面(307),
在所述上表面(301)与所述相对面(304)之间设有第1倾斜区域(361),
在所述上表面(301)与所述第2连接面(307)之间设有第2倾斜区域(36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表面(302)与所述相对面(304)之间设有第3倾斜区域(363),
在所述下表面(302)与所述第2连接面(307)之间设有第4倾斜区域(364)。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倾斜端面(51k)以随着在左右方向上远离所述连结柱(53)而趋向上方的方式倾斜,
所述下部倾斜端面(52k)以随着在左右方向上远离所述连结柱(53)而趋向下方的方式倾斜。
CN201580084267.6A 2015-12-15 2015-12-15 拉链 Active CN1083480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85122 WO2017104007A1 (ja) 2015-12-15 2015-12-15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8049A CN108348049A (zh) 2018-07-31
CN108348049B true CN108348049B (zh) 2021-07-09

Family

ID=59056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4267.6A Active CN108348049B (zh) 2015-12-15 2015-12-15 拉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48049B (zh)
TW (1) TWI621412B (zh)
WO (1) WO20171040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30333A1 (ja) * 2019-05-16 2020-11-19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DE112021007061T5 (de) * 2021-02-12 2023-11-23 Ykk Corporation Reißverschlus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68163A (en) * 1946-10-11 1951-09-18 Louis H Morin Slider for separable fasteners
JPS60112909U (ja) * 1983-12-31 1985-07-31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アスナ−の上止具
JP2002253307A (ja) * 2001-02-28 2002-09-10 Ykk Corp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上止具
US6701585B2 (en) * 2002-07-31 2004-03-09 Chang-Wen Tsaur Stop device for upper stops and a pull of a nylon zipper
CN100569135C (zh) * 2005-07-19 2009-12-16 Ykk株式会社 拉链
JP4447599B2 (ja) * 2006-12-28 2010-04-07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上止
WO2010089846A1 (ja) * 2009-02-03 2010-08-12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3164407U (ja) * 2010-09-15 2010-11-25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止具
JP6177336B2 (ja) * 2013-09-30 2017-08-09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チェーン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2305A (zh) 2017-07-01
WO2017104007A1 (ja) 2017-06-22
TWI621412B (zh) 2018-04-21
CN108348049A (zh) 2018-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34756B2 (en) Waterproof slide fastener
EP1800557B1 (en) Waterproof slide fastener
EP1938706B1 (en) Slide fastener with top end stop
TWI440436B (zh) zipper
CN110636773B (zh) 拉链
US20130232736A1 (en) Slide Fastener
EP1714575A1 (en) Top end stops for slide fastener
US8826500B2 (en) Slide fastener
EP1745713B1 (en) Slide fastener
US6634066B2 (en) Upper stopper device for slide fastener
US8813318B2 (en) Slide fastener
CN108348049B (zh) 拉链
US20170156452A1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CN108348048B (zh) 具有止码的拉链
TW201526819A (zh) 拉鏈鏈條及拉鏈
US11083254B2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WO2018036140A1 (zh) 链牙、链带及拉链
TWI630883B (zh) zipper
CN213405088U (zh) 一种拉链牙链带和一种服饰
CN115279225A (zh) 拉链及其设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