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型建筑用具有灭虫功能的作业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保型建筑用具有灭虫功能的作业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建筑用的作业装置无法对车架的倾斜角进行调整,无法很好的适应地形;现有的储物装置或者摆放平台不能变换结构,使用起来不方便。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环保型建筑用具有灭虫功能的作业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建筑用的作业装置无法对车架的倾斜角进行调整,无法很好的适应地形;现有的储物装置或者摆放平台不能变换结构,使用起来不方便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环保型建筑用具有灭虫功能的作业设备,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储物变换装置,所述储物变换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机架上的正方形框架,所述正方形框架的其中一角点上设有第一直角铰接座,所述正方形框架的另一角点上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上设有滑动块,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一直角铰接座位于所述正方形框架的第一对角线上,所述滑动块的滑行方向与所述第一对角线重合,所述滑动块上设有第二直角铰接座,所述第一直角铰接座上分别铰接有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相互垂直,所述第二直角铰接座上分别铰接有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所述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三支杆在外端部通过第三直角铰接座相铰接,所述第二支杆和第四支杆在外端部通过第四直角铰接座相铰接,所述第一支杆上转动设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杆上转动设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杆上转动设有第三支撑板,所述第四支杆上转动设有第四支撑板,所述第一、二、三、四支撑板均为轮廓相同的三角形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相临边通过第一合页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的相邻边通过第二合页连接,所述第一、二、三、四支撑板靠近各自支杆处的侧边连接有布兜;
所述机架上还设有诱捕装置,所述诱捕装置包括设于机架上的立杆,所述立杆顶部设有太阳能板,所述立杆侧面设有横杆,所述横杆下方通过连接头连接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内设有诱捕灯和诱导体,所述安装支架侧壁上设有电网,所述安装支架下部设有风扇,所述安装支架下方设有网兜,所述网兜位于风扇的出风口方向上。
所述机架上设有两组轮毂变径装置,每组所述轮毂变径装置包括固定于机架上的两个轮轴架,所述轮轴架上转动设有轮轴,所述轮轴在径向上均匀间隔设有六组第一油压筒,每组第一油压筒具有两个,且在所述轮轴的轴向上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油压筒上设有第一油压杆,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油压杆之间固定设有第一定轴,每个所述第一定轴上固定设有一轮毂,一组轮毂变径装置设有一个张紧带,所述张紧带内圈沿长度方向均布有卡条,所述轮毂的外周面上均布有卡槽,所述卡条用于嵌合于卡槽内,所述张紧带与所述轮毂变径装置中最外圈的轮毂相接触传动,所述轮毂的端面上设有限位板用于限位所述张紧带,每个所述卡条的长度方向与轮轴相平行,同一组轮毂变径装置上的两个轮轴架在相向方向上均设有一个第二油压筒,两个所述第二油压筒之间设有一个双向油压杆,所述双向油压杆的中部设有导杆,所述导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油压杆,所述第二油压杆受驱动油压筒驱动,从而通过导杆带动双向油压杆作用于两个第二油压筒上,所述第二油压筒与其同侧的第一油压筒相连通,每组轮毂变径装置分别由一个第二电机驱动,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所述轮毂变径装置中的其中一个轮轴转动。
所述正方形框架上对应所述第四直角铰接座处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使第四直角铰接座的最低位置高于第一直角铰接座。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相比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储物变换装置可实现功能的变换,既可以变成平板状,可以作为摆放物品之用,也可以做储物箱用,在变形后还增大储物容积,形成加高的储物结构,具有实用性。本发明的轮毂变径装置可以通过驱动油压筒来调节机架的倾斜角,从而来达到适应地形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布局图。
图2为本发明的储物变换装置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储物变换装置的部分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储物变换装置的变换图。
图5为本发明的储物变换装置的部分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的轮毂变径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的轮毂变径装置的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的轮毂变径装置的部分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的轮毂变径装置的张紧带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发明的轮毂变径装置的轮毂的结构图。
图11为本发明的诱捕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环保型建筑用具有灭虫功能的作业设备,包括机架100,所述机架100上设有储物变换装置10,所述储物变换装置10包括设于所述机架100上的正方形框架11,所述正方形框架11的其中一角点上设有第一直角铰接座12,所述正方形框架11的另一角点上设有第一滑槽13,所述第一滑槽13上设有滑动块14,所述第一滑槽13和第一直角铰接座12位于所述正方形框架11的第一对角线上(也即对角线所在竖直平面上),所述滑动块14的滑行方向与所述第一对角线重合,所述滑动块14上设有第二直角铰接座15,所述第一直角铰接座12上分别铰接有第一支杆16和第二支杆17,所述第一支杆16和第二支杆17相互垂直,所述第二直角铰接座15上分别铰接有第三支杆18和第四支杆19,所述第三支杆18和第四支杆19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支杆16和第三支杆18在外端部通过第三直角铰接座20相铰接,所述第二支杆17和第四支杆19在外端部通过第四直角铰接座21相铰接,第一支杆16以第一直角铰接座12为中心转动,转动方向与正方形框架11的其中一边相平行,第一支杆16和第三支杆18相垂直,第二支杆17和第四支杆19相垂直,所述第一支杆16上转动设有第一支撑板22,所述第二支杆17上转动设有第二支撑板23,所述第三支杆18上转动设有第三支撑板24,所述第四支杆19上转动设有第四支撑板25,各个支撑板绕各自的支杆所在轴线转动,所述第一、二、三、四支撑板均为轮廓相同的三角形板,所述第一支撑板22和第二支撑板23的相临边通过第一合页(未图示)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板24和第四支撑板25的相邻边通过第二合页(未图示)连接,所述相邻边位于第一对角线所在竖直平面上,所述第一、二、三、四支撑板靠近各自支杆处的侧边连接有布兜26。第一、二、三、四支杆受限于各自的直角铰接座仅可在竖直方向上转动或平动。
所述正方形框架11上对应所述第四直角铰接座21处设有限位凸台27,所述限位凸台27使第四直角铰接座21的最低位置略高于第一直角铰接座15,这样一来,起始位置时四个直角铰接座不再是平面状态,可以直接驱动滑动块向正方向框架的中心处运动,来完成变换的动作。在滑动块滑动至第一滑槽的最外侧时,第四直角铰接座抵触于限位凸台,此时四个支撑板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正方形,可以用来放置物品,当滑动块朝正方形框架的中心处滑行时,四个支撑板可变成竖直状态,形成一个正方形的敞口,与底部的网兜一起可形成一个容器。所述储物变换装置可以作为储物用或者摆放物品用,也可以有其他用途。正方形框架可由不锈钢制成,具有环保性。布兜也可以换成网兜,实现不同的功能。
如图1、图6至图10所示,所述机架100上设有两组轮毂变径装置40,每组所述轮毂变径装置40包括固定于机架100上的两个轮轴架41,所述轮轴架41上转动设有轮轴42,所述轮轴42在径向上均匀间隔设有六组第一油压筒43,每组第一油压筒43具有两个,且在所述轮轴42的轴向上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油压筒43上设有第一油压杆44,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油压杆44之间固定设有第一定轴45,每个所述第一定轴上固定设有一轮毂46,一组轮毂变径装置40设有一个张紧带47,所述张紧带47内圈沿长度方向均布有卡条471,所述轮毂46的外周面上均布有卡槽461,所述卡条471用于嵌合于卡槽461内,所述张紧带47与所述轮毂变径装置40中最外圈的轮毂46相接触传动,所述轮毂46的端面上设有限位板462用于限位所述张紧带47,每个所述卡条471的长度方向与轮轴42相平行,同一组轮毂变径装置40上的两个轮轴架41在相向方向上均设有一个第二油压筒48,所述第二油压筒48为水平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油压筒48之间设有一个双向油压杆49,所述双向油压杆49的中部设有导杆50,所述导杆5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油压杆51,所述第二油压杆51受驱动油压筒52驱动,从而通过导杆50带动双向油压杆49作用于两个第二油压筒48上,所述第二油压筒48与其同侧的第一油压筒43相连通,所述第二油压杆51为水平方向设置,每组轮毂变径装置40分别由一个第二电机(未图示)驱动,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所述轮毂变径装置40中的其中一个轮轴42转动。当车架行驶于平地上时,使双向油压杆位于中部位置,使得同一组轮毂变径装置上的第一油压杆的伸长长度相同,即可使车架保持水平状态,以便于行驶;当行驶于上坡时,调整双向油压杆,使得位于行驶方向前方的第一油压杆收缩,后方的第一油压杆伸长,使得车架前倾,抵消上坡的坡度,使得车架行驶的更加平稳;当行驶于下坡时,反向调整双向油压杆即可。张紧带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可随轮毂的调整而始终保持张紧力。
如图1和图11所示,所述机架100上还设有诱捕装置70,所述诱捕装置70包括设于机架100上的立杆71,所述立杆71顶部设有太阳能板72,所述立杆71侧面设有横杆73,所述横杆73下方通过连接头74连接有安装支架75,所述安装支架75内设有诱捕灯76和诱导体77,所述安装支架75侧壁上设有电网78,所述安装支架75下部设有风扇79,所述安装支架75下方设有网兜80,所述网兜80位于风扇79的出风口方向上。太阳能板供电于用电设备,例如诱捕灯、风扇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