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60328A - 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 - Google Patents
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260328A CN108260328A CN201711423087.3A CN201711423087A CN108260328A CN 108260328 A CN108260328 A CN 108260328A CN 201711423087 A CN201711423087 A CN 201711423087A CN 108260328 A CN108260328 A CN 1082603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hamber
- liquid
- hole
- water cooling
- plate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内置的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包含一水冷排单元,包括:一第一容液板体,具有一第一内空间连通一进口及一出口,一工作液体通过该进口流入该第一内空间,且从该出口流出该第一内空间,该第一内空间具有至少一第一间隔元件将该第一内空间区隔为复数个独立的液体腔室,使工作液体流经该复数个独立的液体腔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领域,特别指一种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
背景技术
电脑在运作时,许多内部元件会产生大量热能,因此良好的散热系统是决定电脑运作效能以及可靠度的一大关键因素。在所有会发热的元件当中,一般以工作负荷最高之中央处理器(CPU)以及绘图晶片处理器(GPU)等二者的散热问题最为棘手。尤其当前各类电脑游戏的画面愈来愈细腻,电脑辅助绘图软体的功能也日趋强大,这类软体在运作时往往会让中央处理器以及绘图晶片处理器处于高负荷状态,同时也会导致大量的热能产生,这些热能若不能有效地散去,轻则导致中央处理器或绘图晶片处理器的效能下降,严重时更可能造成中央处理器或绘图晶片处理器的损坏或者使用寿命大幅降低。
为了降低发热电子元件的工作温度,一般市面上水冷式装置由一水冷排通过二水导管连接一水泵(Pump)及一水冷头贴触一发热元件(如中央处理器),通过水泵(Pump)驱使水冷液(或称工作液体)流动到水冷排上散热并不断地进行循环冷却,以快速散除热量。请参阅图1,现有水冷排1由复数散热鳍片11、复数扁管12及二侧水箱13所组成,所述的这些散热鳍片11设于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彼此之间,且前述二侧水箱13与所述的这些散热鳍片11及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的两侧是通过焊锡焊接而成,令该二侧水箱13与所述的这些散热鳍片11及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连接构成所述水冷排1,并其中一侧水箱13上设有一进水口131与一出水口132,该进水口131与出水口132分别用以连接相对二水导管(图中未示)。
由于从该进水口13流入的工作液体于一侧水箱13内后,从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内快速直通流经到另一侧水箱13内,接着再凭借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内快速直通流经道一侧水箱13内,然后由该出水口132排出去,所以带有热量的工作液体进入到水冷排1内的流动时间过短,相对使带有热量的工作液体与水冷排作热交换时间也不长,以导致现有水冷排对带有热量的工作液体的解热效果不佳,进而造成散热效率不佳的问题。此外,由于现有水冷排的整体结构无法因应一电子装置内的空间作结构调整变化,使得放置于一电子装置(如电脑或伺服器)内时,该电子装置内需一独立空间来供给现有水冷排放置的问题。
是以,要如何将解决上述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发明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容液板体具有至少一间隔元件将容液板体的内空间区隔成复数个独立的液体腔室,使工作液体流经该复数个独立的液体腔室形成均温效果。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提供一种让工作液体于该第一、二容液板体及第一、二、三、四连通元件内流动以使工作液体形成冷热交换效果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包含:一水冷排单元,包括:一第一容液板体,具有一第一内空间连通一进口及一出口,一工作液体通过该进口流入该第一内空间,且从该出口流出该第一内空间,该第一内空间具有至少一第一间隔元件将该第一内空间区隔为复数个独立的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该第一容液板体设有一泵驱动该工作液体流动,且该进口及该出口连通一水冷头单元。
在一实施,该第一容液板体包括一第一液体腔室及一第二液体腔室在该第一液体腔室上方,该至少一第一间隔元件包括一第一间隔板位于该第一液体腔室及该第二液体腔室之间,区隔该第一液体腔室及该第二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该第一液体腔室具有一第一阻隔凸肋将该第一液体腔室区分为一第一区域连通一进口及一第二区域连通一出口,且该第一间隔板设有一第一连通元件及一第二连通元件,该第一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的第一区域及该第二液体腔室,该第二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的第二区域及该第二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该第一容液板体包括一第三液体腔室在该第二液体腔室上方,该至少一第一间隔元件包括一第二间隔板位于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之间,区隔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该第二液体腔室具有一第二阻隔凸肋将该第二液体腔室区分为一第三区域在该第一区域上方及一第四区域在该第二区域上方,且该第二间隔板设有一第三连通元件及一第四连通元件,该第三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的第三区域及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四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的第四区域及该第三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该第一液体腔室连通一进口,该第二液体腔室连通一出口,且该第一间隔板设有一第一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及该第二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该第一容液板体包括一第三液体腔室在该第二液体腔室上方,该至少一第一间隔元件包括一第二间隔板位于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之间,区隔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且该第一液体腔室连通一进口,该第三液体腔室连通一出口。
在一实施,该第一间隔板设有一第一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及该第二液体腔室,该第二间隔板设有一第二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该泵位于该复数个独立的液体腔室其中任一液体腔室内。
在一实施,该泵位于该进口或该出口。
在一实施,该第一容液板体包括一第一顶板及一第一底板,该至少一第一间隔元件位于该第一顶板及该第一底板之间。
在一实施,该第一液体腔室设有一第一流道,该第二液体腔室选择性的设有一第二流道。
在一实施,该第一液体腔室设有一第一流道,该第二液体腔室选择性的设有一第二流体,该第三液体腔室选择性的设有一第三流道。
在一实施,包括一第二容液板体,具有一第二内空间设有至少一第二间隔元件将该第二内空间区隔为复数个独立的液体腔室供该工作液体流通,且该第二内空间通过复数个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一容液板体的第一内空间。
在一实施,该第一容液板体的第一内空间,具有一第一液体腔室及一第二液体腔室供该工作液体流通,该至少一第一间隔元件具有一第一间隔板设置在该第一内空间区隔该第一液体腔室及该第二液体腔室,且该第一液体腔室形成一流入区域及一流出区域,该流入区域连通至少一进口,该流出区域连通至少一出口;该第二容液板体,具有一第三液体腔室及一第四液体腔室,一第二间隔元件具有一第二间隔板设置在该第二容液板体内并区隔该第三液体腔室及该第四液体腔室;及一连通元件组,具有一第一连通元件及一第二连通元件及一第三连通元件及一第四连通元件,该第一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的流入区域及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二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四液体腔室,该第三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四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的流出区域及该第四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该第一容液板体及该第二容液板体其中任一设有一泵驱动该工作液体流动,且该进口及该出口连通一水冷头单元。
在一实施,该第一容液板体包括一第一顶板及一第一底板,该第一液体腔室形成在该第一底板及该第一隔板之间,该第二液体腔室形成在该第一顶板及该第一隔板之间。
在一实施,该第一液体腔室内设有一第一流道蜿蜒形成在该第一隔板的一侧导引该工作液体路径,且该第一底板设有一凸肋在该第一液体腔室内间隔该流入区域及该流出区域。
在一实施,该第二液体腔室内设有一第二流道蜿蜒形成在该第一隔板的另一侧导引该工作液体路径。
在一实施,该第二容液板体包括一第二顶板及一第二底板,该第三液体腔室形成在该第二底板及该第二隔板之间,该第四液体腔室形成在该第二顶板及该第二隔板之间。
在一实施,该第三液体腔室内设有一第三流道蜿蜒形成在该第二隔板的一侧导引该工作液体路径。
在一实施,该第四液体腔室内设有一第四流道蜿蜒形成在该第二隔板的另一侧导引该工作液体路径。
在一实施,该第一容液板体包括一第一通孔及一第二通孔及一第三通孔及一第四通孔贯穿该第一底板,该第一隔板设有一第一贯穿孔及一第二贯穿孔分别对应该第二通孔及该第三通孔,且该第一连通元件贯穿该第一通孔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该第二连通元件贯穿该第二通孔及该第一贯穿孔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该第三连通元件贯穿该第三通孔及该第二贯穿孔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该第四连通元件贯穿该第四通孔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该第二容液板体包括一第五通孔及一第六通孔及一第七通孔及一第八通孔贯穿该第二顶板,该第二隔板设有一第三贯穿孔及一第四贯穿孔分别对应该第五通孔及该第七通孔,且该第一连通元件贯穿该第五通孔及该第三贯穿孔连通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二连通元件贯穿该第六通孔连通该第四液体腔室,该第三连通元件贯穿该第七通孔及该第四贯穿孔连通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四连通元件贯穿该第八通孔连通该第四液体腔室。
在一实施,该第一容液板体间隔设置在该第二容液板体的一上方,且该第一容液板体相反该第二容液板体的一侧设置一第一散热鳍片组,并在该第一容液板体及第二容液板体之间设有一第二散热鳍片组,该第二容液板体相反该第一容液板体的一侧设置一第三散热鳍片组。
在一实施,该第一及二壳体及该第一、二、三及四连通元件是金或银或铜或铁或钛或铝或不锈钢该所述的这些金属的合金材质所构成。
在一实施,该第一容液板体内的第一液体腔室与该第二液体腔室被该第一隔板区隔成二个不连通的独立腔室。
在一实施,该第二容液板体内的第三液体腔室与该第四液体腔室被该第二隔板区隔成二个不连通的独立腔室。
在一实施,该泵设置在该第一液体腔室或该第二液体腔室或该第三液体腔室或该第四液体腔室内。
在一实施,该泵设置在该至少一进口或该至少一出口。
在一实施,该第一液体腔室的流入区域设有一第一储液空间,该流出区域设有一第二储液空间。
在一实施,该水冷排单元设有一保护单元。
在一实施,该水冷排单元连接至少一风扇。
本发明的优点是能够使工作液体流经该复数个独立的液体腔室形成均温效果。
下列图式的目的在于使本发明能更容易被理解,于本文中会详加描述该些图式,并使其构成具体实施例的一部份。通过本文中的具体实施例并参考相对应的图式,以详细解说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用以阐述发明的作用原理。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第一容液板体的第一实施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第一容液板体的第一实施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C是本发明第一容液板体的沿图2B的2C-2C剖线剖视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第一容液板体的第二实施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B是图3A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第一容液板体的第三实施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B是图4A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第一容液板体的第四实施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B是图5A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6A是本发明第一容液板体的第一实施选择设有泵跟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的示意图;
图6B是图6A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C是本发明第一容液板体的第三实施选择设有泵跟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及第三流道的示意图;
图6D是图6C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7A及图7B是第一容液板体连接水冷头单元的立体分解与组合示意图;
图8A为本发明水冷排单元第五实施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8B为本发明水冷排第五实施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8C为图8B的8C-8C剖线示意图;
图8D为本发明水冷排单元第五实施设有鳍片组的组合示意图;
图8E至图8G是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上的流道各种实施示意图;
图8H及图8I是泵的设置在入口或出口的示意图;
图8J是该第五实施的第一容液板体俯视透视示意图;
图9A-图9D为本发明的水冷排单元连通水冷头单元的立体分解及组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水冷排单元21;第一容液板体211;第一顶板2111;第一底板2112;凸肋21121;第一液体腔室21131;流入区域21131a;流出区域21131b;第二液体腔室21132;出口2114;第一流道21151;第二流道21152;第一间隔板2116;第一贯穿孔21161;第二贯穿孔21162;第一通孔21171;第二通孔21172;第三通孔21173;第四通孔21174;进口2118、4112;第一储液空间2119a;第二储液空间2119b;第二容液板体212;第二顶板2121;第二底板2122;第三液体腔室21231;第四液体腔室21232;第三流道21251;第四流道21252;第二间隔板2126;第三贯穿孔21261;第四贯穿孔21262;第五通孔21271;第六通孔21272;第七通孔21273;第八通孔21274;连通元件组27;第一连通元件271;第二连通元件272;第三连通元件273;第四连通元件274;泵28;第一散热空间s1;第二散热空间s2;第三散热空间s3;第一散热鳍片组261;第二散热鳍片组262;第二散热鳍片组263;水冷头单元30;第一容液板体411;第一内空间4111;进口4112、4112a;出口4113、4113a、4113b;第一顶板412;第一底板413;第一间隔板4114、4114a、4114b;第一连通元件41141、41141a、41141b;第二连通元件41142;第一液体腔室4115、4115a、4115b;第二液体腔室4116、4116a、4116b;第一阻隔凸肋4117;第一区域41151;第二区域41152;第二间隔板4118、4118b;第三连通元件41181;第四连通元件41182;第三液体腔室4119、4119b;第二阻隔凸肋421;第三区域41161;第四区域41162;第一流道44、44d;第二流道45、45d;第三流道46d;第一散热鳍片组471;第二散热鳍片组472;保护单元48;第一部份481;第二部分482;水冷头单元49;风扇5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阅图2A是本发明第一容液板体的第一实施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B是本发明第一容液板体的第一实施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C是本发明第一容液板体的剖视示意图。本发明的水冷排结构包括水冷排单元21,该水冷排单元21,包括一第一容液板体411具有一第一内空间4111连通一进口4112及一出口4113,一工作液体通过该进口4112流入该第一内空间4111,且从该出口4113流出该第一内空间4111,该第一内空间4111具有至少一第一间隔元件将该第一内空间4111区隔为复数个独立的液体腔室。
如图2A至图2C所示,该第一容液板体411包括一第一顶板412及一第一底板413,该至少一第一间隔元件位于该第一顶板412及一第一底板413之间。该至少一第一间隔元件包括一第一间隔板4114将该第一内空间4111区隔成第一液体腔室4115及一第二液体腔室4116,且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在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上方,该第一间隔板4114在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及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之间。该第一间隔板4114的周边连接该第一顶板412或该第二底板413内侧周围,且该第一间隔板4114系跟该第一顶板412或该第一底板413一体成型或为个别的单体连接。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具有一第一阻隔凸肋4117将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区分为一第一区域41151连通该进口4112及一第二区域41152连通该出口4113。该第一阻隔凸肋4117可以跟该第一间隔板4114一体成型然后朝该第一底板413凸伸,或者该第一阻隔凸肋4117可以跟该第一底板413一体成形然后朝该第一间隔板4114凸伸。
该第一间隔板4114设有一第一连通元件41141及一第二连通元件41142例如为通孔贯穿该第一间隔板4114,该第一连通元件41141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的第一区域41151及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该第二连通元件41142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的第二区域41152及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
一工作液体例如纯水,系从该进口4112流入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的第一区域41151,然后通过该第一连通元件41141流入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然后再从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通过该第二连通元件41142流入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的第二区域41152,然后从该出口4113流出该第一容液板体411。
尤其要说明的,该工作液体系从第一容液板体411的外界吸热后,进入第一容液板体411内,通过该第一顶板412及一第一底板413散热变成冷却的工作液体流出该第一容液板体411。且在第一液体腔室4115的第一区域41151的工作液体的热量可以通过该第一间隔板4114传递给第二液体腔室的4116的工作液体,以使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的第一区域41151的工作液体及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形成均温效果。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的第二区域41152的工作液体也可以与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形成均温效果。
请继续参考图3A及图3B所示第二实施,与上述第一实施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符号表示,且不重新赘述。在一替代实施,前述的第一液体腔室4115a连通该进口4112a,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a连通该出口4113a,该第一间隔板4114a设有一第一连通元件41141a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a及第二液体腔室4116a,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a没有设置如前述的第一阻隔凸肋。如此该工作液体从该进口4112a进入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a后,通过该第一连通元件41141a流入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a,然后从该出口4113a流出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a。
请继续参考图4A及图4B所示的第三实施,与上述第一实施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符号表示,且不重新赘述。在一替代实施,上述第一实施的第一内空间4111的第一间隔元件更包括一第二间隔板4118间隔设置在该第一间隔板4114的上方,凭借该第一间隔板4114及该第二间隔板4118将该第一内空间4111区隔成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及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及一第三液体腔室4119在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上方。该第二间隔板4118位于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及该第三液体腔室4119之间,以区隔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及该第三液体腔室4119。
其中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具有一第二阻隔凸肋421将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区分为一第三区域41161在该第一区域41151上方及一第四区域41162在该第二区域41152上方,且该第二间隔板4118设有一第三连通元件41181及一第四连通元件41182例如为通孔贯穿该第二间隔板41181,该第三连通元件41181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的第三区域41161及该第三液体腔室4119,该第四连通元件41182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的第四区域41162及该第三液体腔室4119。该第二阻隔凸肋421可以跟该第一间隔板4114一体成型然后朝该第二间隔板4118凸伸,或者该第二阻隔凸肋421可以跟该第二间隔板4118一体成形然后朝该第一间隔板4114凸伸。其中该第一连通元件41141与该第三连通元件41181是非同轴心设置,所谓非同轴心设置例如图4B所示的错位设置,使工作液体通过第一连通元件41141后不会直接通过第三连通元件41181。该第二连通元件41142与该第四连通元件41182同样为非同轴心设置。
当该工作液体从该进口4112流入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经过该第一区域41151后,再通过该第一连通元件41141经过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然后再通过该第三连通元件41181经过该第三液体腔室4119。在该第三液体腔室4119的工作液体通过第四连通元件41182流经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然后通过该第二连通元件41142流经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的第二区域41152,然后从该出口4113流出该第一容液板体411。
请继续参考图5A及图5B所示的第四实施,与上述第一实施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符号表示,且不重新赘述。在一替代实施,该第一内空间4111的第一间隔元件包括一第一间隔板4114b及第二间隔板4118b将该内空间4111区隔成一第一液体腔室4115b及一第二液体腔室4116b及一第三液体腔室4119b。该第一间隔板4114b位于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b及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b之间;该第二间隔板4118b位于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b及该第三液体腔室4119b之间。该第一间隔板4114b设有一第一连通元件41141b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b及第二液体腔室4116b;该第二间隔板4118b设有一第二连通元件41181b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b及该第三液体腔室4119b。该第一连通元件41141b与该第二连通元件41181b是非同轴心的错位设置。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b连通该进口4112b,该第三液体腔室4119b连通该出口4113b。如此该工作液体从该进口4112b进入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b后,通过该第一连通元件41141b流入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b,然后通过该第二连通元件41181b流入该第三液体腔室4119b,再从该出口4113b流出该第三液体腔室4119b。
带有热量的工作液体依序流经第一至第三液体腔室4115b、4116b、4119b逐渐散热,且在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b流动的工作液体的热量系通过第一间隔板4114b传递给第二液体腔室4116b的工作液体,在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a的工作液体的热量通过该第二间隔板4118b传递给该第三液体腔室4119b的工作液体以形成均温效果。
请继续参考图6A、图6B、图6C、图6D所示,一泵设置在该第一容液板体内或该第一容液板体外,在图式中表示该泵设置在该第一容液板体的任一液体腔室内驱动该工作液体流动。如图6A至图6D所示该泵28设置在第一液体腔室4115内,但是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液体腔室4116或第三液体腔室4119内或设置在该进口4112或出口4113位置处。再者,如图6A及图6B所示,一并参考图2A-图2C,前述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液体腔室4115系选择设有一第一流道44形成在第一间隔板4114对应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的一侧,该第一流道44分布在该第一区域41151及该第二区域41152导引工作液体流动路径。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系选择设有一第二流道45形成在该第一间隔板4114对应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的一侧导引工作液体流动路径。因此,工作液体从进口4112进入第一液体腔室4115的第一区域41151后沿着该第一流道44在第一区域41151的路径朝第一连通元件41141流动,然后通过该第一连通元件41141流入第二液体腔室4116。然后进入第二液体腔室4116的工作液体沿着该第二流道45的路径朝第二连通元件41142方向流动,然后通过第二连通元件41142流入第一液体腔室4115的第二区域41152。然后进入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的第二区域41152的工作液体沿着第一流道44在第二区域41152的路径朝该出口4113方向流动,并从出口4113流出该第一容液板体411。进而凭借该第一流道44及该第二流道45延长该工作液体在第一液体腔室4115及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的流动时间,增加工作液体的热交换时间。
再者,如图6C及图6D所示,一并参考前述图4A及图4B所示,在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内设有第一流道44d形成在该第一间隔板4114对应该第一液体腔室4115的一侧,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设有一第二流道45d形成在该第一间隔板4114对应该第二液体腔室4116的一侧,该第三液体腔室4119设有一第三流道46d形成在该第二间隔板4118对应该第三液体腔室4119的一侧,如此达到如上述导引工作液体的流动路径,延长该工作液体在各个液体腔室的流动时间,增加工作液体的热交换时间的效果。
再者请参考图7A及图7B所示,一并参考图2A至图2C所示,该第一容液板体411的第一顶板412的外表面及一第一底板413外表面可选择的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散热鳍片组471及一第二散热鳍片组472帮助散热,该第一散热鳍片组471及该第二散热鳍片组472分别包括复数散热鳍片。一保护单元48例如为一罩盖具有第一部份481及一第二部分482罩设该第一容液板体411及该第一散热鳍片471及该第二散热鳍片472,用以保护该第一容液板体411及该第一散热鳍片471与该第二散热鳍片472。至少一风扇50系跟该保护单元48连接,该风扇50的一出风面系对应该第一容液板体411及该第一散热鳍片组471及该第二散热鳍片组472,以使气流流向该第一容液板体411及该第一散热鳍片组471及该第二散热鳍片组472帮助散热。
该第一容液板体411的进口4112及该出口4113连通一水冷头单元49,该水冷头单元49系接触至少一发热元件,且在水冷头单元49内的该工作液体系吸收该发热元件的热后流入第一容液板体411。然后,经过该第一容液板体411冷却后的工作液体流回该水冷头单元49。
前述的第一容液板体411可以是金或银或铜或铁或钛或铝或不锈钢或所述的这些金属的合金材质所构成。
图8A为本发明水冷排单元第五实施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B为本发明水冷排单元第五实施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8C为图8B的剖视示意图;图8D为本发明水冷排单元第五实施设有鳍片组的组合示意图。如图8A及图8B所示,本发明的水冷排结构包括一水冷排单元21具有一第一容液板体211及一第二容液板体212系分离设置。该第一容液板体211位于该第二容液板体212上方。该第一容液板体211相反该第二容液板体212的一侧的空旷位置具有一第一散热空间s1,该第一容液板体211及该第二容液板体212之间的空旷位置具有一第二散热空间s2,该第二容液板体212相反该第一容液板体211的一侧的空旷位置具有一第三散热空间s3。在另一替代实施,如图8D所示,该第一散热空间s1设置一第一散热鳍片组261,该第二散热空间s2设置一第二鳍片组262,该第三散热空间s3设置一第三鳍片组263。该第一、二、三散热鳍片组261、262、263分别由复数散热鳍片构成,以增加该第一容液板体211及该第二容液板体212的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效率。
复如图8A至图8C所示,该第一容液板体211包括一第一顶板2111及一第一底板2112构成该第一容液板体211的外壳,且一第一液体腔室21131及一第二液体腔室21132及一第一隔板2116设置该第一容液板体211的第一内空间内,并在该第一顶板2111及该第一底板2112之间。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与该第二液体腔室21132被该第一间隔板2116区隔成二个不连通的独立腔室,进而使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形成在该第一底板2112及该第一隔板2116之间,该第二液体腔室21132形成在该第一顶板2111及该第一隔板2116之间。再者,该第一底板2112设有一凸肋21121位于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内,将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区隔成一流入区域21131a及一流出区域21131b。该第一容液板体211的一侧形成有两个凸出的延伸部形成至少一进口2118及一出口2114分别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的流入区域21131a及该流出区域21131b。
再者,该第一容液板体211的第一底板2112设有一第一通孔21171及一第二通孔21172及一第三通孔21173及一第四通孔21174贯穿该第一底板2112,该第一隔板2116设有一第一贯穿孔21161及一第二贯穿孔21162贯穿该第一隔板2116且分别对应该第二通孔21172及该第三通孔21173。
该第二容液板体212包括一第二顶板2121及一第二底板2122构成该第二容液板体212的外壳,且一第三液体腔室21231及一第四液体腔室21232及一第二隔板2126设置该第二容液板体212的第二内空间内,并在该第二顶板2121及该第二底板2122之间。该第三液体腔室21231与该第四液体腔室21232被该第二隔板2126区隔成二个不连通的独立腔室,进而使该第三液体腔室21231形成在该第二底板2122及该第二隔板2126之间,该第四液体腔室21232形成在该第二顶板2121及该第二隔板2126之间。
再者,该第二容液板体212的第二顶板2121设有一第五通孔21271及一第六通孔21272及一第七通孔21273及一第八通孔21274贯穿该第二顶板2121,该第二隔板2126设有一第三贯穿孔21261及一第四贯穿孔21262分别对应该第五通孔21271及该第七通孔21273。
一连通元件组27例如为管体具有一第一连通元件271及一第二连通元件272及一第三连通元件273及一第四连通元件274,且该第一连通元件271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的流入区域21131a及该第三液体腔室21231,该第二连通元件272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21132及该第四液体腔室21232,该第三连通元件273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21132及该第三液体腔室21231,该第四连通元件274管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的流出区域21131b及该第四液体腔室21232。这些液体腔室系供一工作液体流通,这些连通元件则导引该工作液体流动经过各个液体腔室。
详细而言,复如图8A及图8C所示,该第一连通元件271的一端贯穿该第一通孔21171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的流入区域21131a,该第二连通元件272的一端贯穿该第二通孔21172及该第一贯穿孔21161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21132,该第三连通元件273的一端贯穿该第三通孔21173及该第二贯穿孔21162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21132,该第四连通元件274贯穿该第四通孔21174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的流出区域21131b。该第一连通元件271的另一端贯穿该第五通孔21271及该第三贯穿孔21261连通该第三液体腔室21231,该第二连通元件272贯穿该第六通孔21272连通该第四液体腔室21232,该第三连通元件273贯穿该第七通孔21273及该第四贯穿孔21262连通该第三液体腔室21231,该第四连通元件274贯穿该第八通孔21274连通该第四液体腔室21232。
该工作液体(如图8C的箭头)从该至少一进口2118流入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的流入区域21131a经由该第一连通元件271流到第三液体腔室21231,然后在第三液体腔室21231的工作液体经由该第三连通元件273流入第二液体腔室21132,然后在第二液体腔室21132的工作液体经由该第二连通元件272流入第四液体腔室21232,然后在第四液体腔室21232的工作液体经由第四连通元件274流入第一液体腔室21131的流出区域21131b,然后再从该至少一出口2114流出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
至少一泵28系选择设置在该第一容液板体211的第一液体腔室21131或该第二液体腔室21132内。但不限于此,该泵28也可以选择设置在该第二容液板体212的第三液体腔室21231或该第四液体腔室21232内。该泵28例如包括一扇轮及一驱动马达(如沉水马达或防水马达)驱动该扇轮转动以带动在这些液体腔室内的工作液体流动。如图8A所示,本实施系表示该泵28设置在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内的流出区域21131b,且该第一容液板体211的第一底板2112设有一凹槽对应该泵28,该凹槽没有贯穿该第一底板2112,以使该泵28可以设置在该凹槽处。
复参图8A及图8C,该第一间隔板2116的一侧设有一第一流道21151,该第一流道21151位于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内导引该工作液体路径,该第一流道21151系分布在该流入区域21131a及该流出区域21131b。该第一流道21151可以跟第一隔板2116一体成形或为个别的单体结合在该第一隔板2116的一侧上。该第一流道21151包括复数间隔板蜿蜒形成。但不限于此,该第一流道21151也可以是复数蜿蜒的导槽。工作液体从该至少一进口2118流入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内的流入区域21131a,然后沿着该第一流道21151的引导流动通过该第一连通元件271到该第三液体腔室21231。经由该第四连通元件274流入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的流出区域21131b,然后沿着该第一流道21151的引导流动通过该至少一出口2114流出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凭借该第一流道21151延长该工作液体与该第一容液板体211的热交换时间,因此该工作液体所带的热量能够充分的传导至该第一容液板体211散热,且延长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及该第二液体腔室21132内的工作液体的热交换时间。
如图8J所示,一并参考图8A,由于该泵28设置在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内的流出区域21131b,分布在该流出区域21131b的该第一流道21151系配合该泵28的位置形成一导流结构,导引被泵28驱动的工作液体。再者,第一液体腔室21131内设有至少一储液空间没有被该第一流道21151占据,工作液体可以储存在该储液空间,在本实施系表示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的流入区域21131a未被该第一流道21151占据的空间设有一第一储液空间2119a(如图中符号2119a指引的空白区域),该流出区域21131b未被该第一流道21151占据的空间设有一第二储液空间2119b(如图中符号2119a指引的空白区域)。
续参图8E至图8G是第一隔板2116及第二隔板2126上的流道各种实施示意图。如图所示,在一些替代实施,该第一隔板2116的另一侧更设有一第二流道21152(如图8G)位于该第二液体腔室21132内,或该第二隔板2126的一侧设有一第三流道21251(如图8F)位于该第三液体腔室21231内,或该第二隔板2126的另一侧更设有一第四流道21252(如图8E及图8G)在该第四液体腔室21232内。该第二流道21152及该第三流道21251及该第四流道21252如同前面的第一流道21151。且凭借该第二流道21152延长该工作液体在该第二液体腔室21132内流动的时间,该第三流道21251延长该工作液体在该第三液体腔室21231内流动的时间,该第四流道21252延长该工作液体在该第四液体腔室21232内流动的时间。同时兼具有延长该第一液体腔室21131及该第二液体腔室21132内的工作液体的热交换时间及该第三液体腔室21231与该第四液体腔室21232内的工作液体的热交换时间。
复如图8D所示,在另一替代实施,工作液体所带的热量传导至第一容液板体211的第一顶板2111及该第一底板2112然后通过该第一鳍片组261及该第二散热鳍片组262散热及该第三散热鳍片组263散热。
续参图8H至图8I所示,前述的泵28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容液板体211的进口2118处(如图8I)或设置在出口2114处(如图8H),且该进口2118或该出口2114设有一导流结构配合该泵28以导引被泵28驱动的工作液体。
请继续参考图9A至图9B为本发明的壳体组连通水冷头单元的立体分解及组合示意图。如图所示,一并参考图8A至图8C,前述水冷排单元21系通过该第一容液板体211的第一液体腔室21131的至少一进口2118及出口2114连通一水冷头单元30。该水冷头单元30系接触至少一发热元件,从该第一容液板体211的出口2114流出的工作液体流入该水冷头单元30,跟该发热元件的热产生热交换,然后流出该水冷头单元30从该进口2118流入第一容液板体211经由该水冷排单元21散热。
在另一实施,如图9C及图9D,循环至水冷排单元21的工作液体将热量传导致第一容液板体211及第二容液板体212后,热量再经由该第一、二及三散热鳍片组261、262、263散热。另外,该水冷排单元21选择设有一保护单元48例如为一罩盖具有第一部份481及一第二部分482罩设该水冷排单元21,用以保护该第一容液板体211及第二容液板体212及该第一、二及三散热鳍片组261、262、263。至少一风扇50系选择性的跟该保护单元48连接,该风扇50的一出风面系对应该水冷排单元21,以吸引气流对该第一容液板体211及第二容液板体212及该第一、二及三散热鳍片组261、262、263散热。
另外要说明的,前述的第一容液板体211或第二容液板体212或第一连通元件271或第二连通元件272或第三连通元件273或第四连通元件274可以是金或银或铜或铁或钛或铝或不锈钢或所述的这些金属的合金材质所构成。其中钛材质的金属强度高且重量轻的特性以及导热效率好,以有效提升热传导效率的效果及使整体重量减轻的效果。
凭借以上的实施以达到前面各项目的所述效果及所欲解决问题。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是包含:
一水冷排单元,包括:
一第一容液板体,具有一第一内空间连通一进口及一出口,一工作液体通过该进口流入该第一内空间,且从该出口流出该第一内空间,该第一内空间具有至少一第一间隔元件,以将该第一内空间区隔为复数个独立的液体腔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容液板体设有一泵驱动该工作液体流动,且该进口及该出口连通一水冷头单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容液板体包括一第一液体腔室及在该第一液体腔室上方的一第二液体腔室,该至少一第一间隔元件包括一第一间隔板位于该第一液体腔室及该第二液体腔室之间,以区隔该第一液体腔室及该第二液体腔室,且该第一液体腔室设有一第一流道,该第二液体腔室设有一第二流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液体腔室具有一第一阻隔凸肋将该第一液体腔室区分为一第一区域连通该进口及一第二区域连通该出口,且该第一间隔板设有一第一连通元件及一第二连通元件,该第一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的第一区域及该第二液体腔室,该第二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的第二区域及该第二液体腔室。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容液板体包括一在该第二液体腔室上方的第三液体腔室,该至少一第一间隔元件包括一第二间隔板位于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之间,以区隔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且该第一液体腔室设有一第一流道,该第二液体腔室设有一第二流道,该第三液体腔室设有一第三流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液体腔室具有一第二阻隔凸肋,将该第二液体腔室区分为一第三区域在该第一区域上方及一第四区域在该第二区域上方,且该第二间隔板设有一第三连通元件及一第四连通元件,该第三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的第三区域及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四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的第四区域及该第三液体腔室。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液体腔室连通该进口,该第二液体腔室连通该出口,且该第一间隔板设有一第一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及该第二液体腔室。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容液板体包括一在该第二液体腔室上方的第三液体腔室,该至少一第一间隔元件包括一第二间隔板位于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之间,以区隔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且该第一液体腔室连通该进口,该第三液体腔室连通该出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间隔板设有一第一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及该第二液体腔室,该第二间隔板设有一第二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
10.如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泵位于复数个液体腔室其中任一液体腔室内或位于该进口或该出口。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容液板体包括一第一顶板及一第一底板,该至少一第一间隔元件位于该第一顶板及该第一底板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二容液板体具有一第二内空间设有至少一第二间隔元件,以将该第二内空间区隔为复数个独立的液体腔室供该工作液体流通,且该第二内空间通过一连通元件组连通该第一容液板体的第一内空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容液板体的第一内空间设有一第一液体腔室及一第二液体腔室供该工作液体流通,该至少一第一间隔元件具有一第一间隔板设置在该第一容液板体的第一内空间区隔该第一液体腔室及该第二液体腔室,且该第一液体腔室形成一流入区域及一流出区域,该流入区域连通至少一进口,该流出区域连通至少一出口;
该第二容液板体的第二内空间设有一第三液体腔室及一第四液体腔室,该第二间隔元件具有一第二间隔板设置在该第二容液板体的第二内空间内并区隔该第三液体腔室及该第四液体腔室;及
该连通元件组,具有一第一连通元件、一第二连通元件、一第三连通元件及一第四连通元件,该第一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的流入区域及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二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四液体腔室,该第三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四连通元件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的流出区域及该第四液体腔室。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容液板体及该第二容液板体其中任一设有一泵以驱动该工作液体流动,且该进口及该出口连通一水冷头单元。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容液板体包括一第一顶板及一第一底板,该第一液体腔室形成在该第一底板及该第一隔板之间,该第二液体腔室形成在该第一顶板及该第一隔板之间,且该第一液体腔室内设有一第一流道蜿蜒形成在该第一隔板的一侧,以导引该工作液体路径,且该第一底板设有一凸肋在该第一液体腔室内间隔该流入区域及该流出区域,且该第二液体腔室内设有一第二流道蜿蜒形成在该第一隔板的另一侧,以导引该工作液体路径。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容液板体包括一第二顶板及一第二底板,该第三液体腔室形成在该第二底板及该第二隔板之间,该第四液体腔室形成在该第二顶板及该第二隔板之间,且该第三液体腔室内设有一第三流道蜿蜒形成在该第二隔板的一侧,以导引该工作液体路径,该第四液体腔室内设有一第四流道蜿蜒形成在该第二隔板的另一侧,以导引该工作液体路径。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容液板体包括贯穿该第一底板的一第一通孔、一第二通孔、一第三通孔及一第四通孔,该第一隔板分别对应该第二通孔及该第三通孔设有一第一贯穿孔及一第二贯穿孔,且该第一连通元件贯穿该第一通孔且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该第二连通元件贯穿该第二通孔及该第一贯穿孔且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该第三连通元件贯穿该第三通孔及该第二贯穿孔且连通该第二液体腔室,该第四连通元件贯穿该第四通孔且连通该第一液体腔室。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容液板体包括贯穿该第二顶板的一第五通孔、一第六通孔、一第七通孔、一第八通孔,该第二隔板分别对应该第五通孔及该第七通孔设有一第三贯穿孔及一第四贯穿孔,且该第一连通元件贯穿该第五通孔及该第三贯穿孔并连通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二连通元件贯穿该第六通孔并连通该第四液体腔室,该第三连通元件贯穿该第七通孔及该第四贯穿孔并连通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四连通元件贯穿该第八通孔并连通该第四液体腔室。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泵设置在该第一液体腔室或该第二液体腔室或该第三液体腔室或该第四液体腔室内或该至少一进口或该至少一出口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423087.3A CN108260328B (zh) | 2017-12-25 | 2017-12-25 | 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423087.3A CN108260328B (zh) | 2017-12-25 | 2017-12-25 | 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60328A true CN108260328A (zh) | 2018-07-06 |
CN108260328B CN108260328B (zh) | 2021-02-26 |
Family
ID=62723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423087.3A Active CN108260328B (zh) | 2017-12-25 | 2017-12-25 | 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260328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93576A (zh) * | 2019-12-23 | 2020-04-10 | 西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装置及通信设备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43916A (zh) * | 2010-12-20 | 2012-07-0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液冷散热装置 |
CN106455421A (zh) * | 2016-09-09 | 2017-02-22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水排单元及其装置 |
CN207625995U (zh) * | 2017-12-25 | 2018-07-17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 |
-
2017
- 2017-12-25 CN CN201711423087.3A patent/CN10826032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43916A (zh) * | 2010-12-20 | 2012-07-0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液冷散热装置 |
CN106455421A (zh) * | 2016-09-09 | 2017-02-22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水排单元及其装置 |
CN207625995U (zh) * | 2017-12-25 | 2018-07-17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93576A (zh) * | 2019-12-23 | 2020-04-10 | 西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装置及通信设备 |
CN110993576B (zh) * | 2019-12-23 | 2021-10-15 | 西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装置及通信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60328B (zh) | 2021-02-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80314559A1 (en) | Heat exchange structure and heat dissipa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CN109944806A (zh) | 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 |
JP2005122503A5 (zh) | ||
CN207625995U (zh) | 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 | |
CN206077919U (zh) | 一种提升散热能力的散热装置 | |
CN201119216Y (zh) | 水冷式散热系统的水冷头结构 | |
CN206331355U (zh) | 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装置 | |
CN108260328A (zh) | 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 | |
CN200947718Y (zh) | 具并联流道的水冷系统及其汇流装置 | |
CN207587725U (zh) | 水冷排散热结构 | |
CN106325441A (zh) | 对接式水冷装置及系统 | |
CN202433827U (zh) | 一种一体式水冷散热器 | |
CN108052187A (zh) | 液体散热系统 | |
CN108260327B (zh) | 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 | |
CN108925118A (zh) | 电子装置散热结构 | |
CN207623913U (zh) | 液体散热系统 | |
CN207623914U (zh) | 散热水排结构 | |
CN108022895A (zh) | 水冷排散热结构 | |
CN106304757B (zh) | 可弯折变化之水冷装置 | |
CN207625992U (zh) | 具有扰流组的夹层水冷排结构 | |
CN204761926U (zh) | 可弯折变化之水冷装置 | |
TWI640738B (zh) | Cooling water drain structure | |
CN208480208U (zh) | 电子装置散热结构 | |
TWM557965U (zh) | 多出入口夾層液冷散熱結構 | |
TWI664524B (zh) | 水冷排散熱結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