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23689B -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23689B
CN108223689B CN201710827969.XA CN201710827969A CN108223689B CN 108223689 B CN108223689 B CN 108223689B CN 201710827969 A CN201710827969 A CN 201710827969A CN 108223689 B CN108223689 B CN 1082236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disc
sliding contact
flange portion
intermedi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2796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23689A (zh
Inventor
关根务
鸟居三城
柴田守隆
中垣内聪
奥丸匡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2236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236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236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236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16F15/12353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Abstract

一种扭矩变动吸收装置,能够实现小型化,具备:振动吸收部件(A),该振动吸收部件将多个螺旋弹簧(6)串联连结并对由扭矩变动引起的振动进行吸收;一对圆盘板(3、4),该一对圆盘板与飞轮(F)连结并且在变速箱的输入轴(S)在轴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轮毂部件(2),该轮毂部件具有凸台部(2a)和凸缘部(2b),凸台部与输入轴连结,凸缘部设于凸台部并配置于圆盘板之间;以及圆环状的中间板(5),该中间板配置于轮毂部件的凸缘部和圆盘板之间并且连结于串联的螺旋弹簧之间,以圆盘板在轴向上的位置为基准来确定轮毂部件的凸缘部的凸缘部位置,以圆盘板在轴向上的位置为基准来确定中间板的中间板位置。

Description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设于驱动源和变速器之间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旋转振动阻尼器。该以往的旋转振动阻尼器具备中间板和轮毂,中间板使多个弹簧串联化并将一方的弹簧的弹簧力传递到另一方的弹簧,轮毂将经由另一方的弹簧传递的传递扭矩传递到输出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9/036727号
一般而言,在如上述以往的旋转振动阻尼器那样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以在轴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的外轮廓板为基准来确定中间板在轴向上的位置,以中间板为基准来确定设于轮毂的凸缘部在轴向上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中间板在轴向上的位置以外轮廓板为基准而配置在允许公差内,并且凸缘部在轴向上的位置以中间板为基准而配置于允许公差内。因此,对于凸缘部及中间板在轴向上的位置,在这些允许公差相加的范围内确定。
另外,在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为了抑制(使衰减)旋转方向上的振动而设有弹簧、推力部件等各种部件。在该情况下,凸缘部及中间板以与弹簧等连结的方式配置在轴向上。在该情况下,对弹簧等设定允许公差。因此,凸缘部及中间板在轴向上的位置需要以在设定于弹簧等的允许公差内与弹簧等连结的方式确定。另外,为了不阻碍弹簧等的动作,对外轮廓板也以能够在内部收容允许公差内的弹簧等的方式设定允许公差。
因此,在以外轮廓板为基准确定中间板在轴向上的位置并以中间板为基准确定凸缘部在轴向上位置的情况下,需要将设定于各部件的允许公差相加来确定凸缘部及中间板在轴向上的位置。在该情况下,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轴向的尺寸增大,导致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发明是对产生于从输入侧旋转部件向输出侧旋转部件的扭矩传递路径的扭矩变动进行吸收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具备:振动吸收部件,该振动吸收部件将多个弹性部件串联连结并对扭矩变动进行吸收;一对外轮廓板,该一对外轮廓板与输入侧旋转部件连结,并且在输出侧旋转部件的轴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轮毂部件,该轮毂部件具有凸台部和凸缘部,凸台部与输出侧旋转部件连结,凸缘部设置于凸台部且配置于一对外轮廓板之间;以及圆环状的中间板,该中间板配置于轮毂部件的凸缘部与一对外轮廓板之间,连结于构成振动吸收部件的串联的弹性部件之间,并将扭矩从串联的弹性部件中的一个弹性部件传递到串联的弹性部件中的其他弹性部件,以基准外轮廓板在轴向上的位置为基准,确定凸缘部位置,该基准外轮廓板是一对外轮廓板中的一方的外轮廓板,该凸缘部位置是指凸缘部在轴向上的位置,以基准外轮廓板在轴向上的位置为基准,确定中间板位置,该中间板位置是指中间板在轴向上的位置。
由此,以基准外轮廓板为基准来确定轮毂部件的凸缘部的凸缘部位置。并且,以基准外轮廓板为基准来确定中间板的中间板位置。即,在本发明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能够以基准外轮廓板为基准,相互独立地确定凸缘部位置和中间板位置。因此,能够减少确定凸缘部位置的部件个数并能够减少确定中间板位置的部件个数,因此能够减小设定于各部件且相加的允许公差。其结果,能够减小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的轴向上的尺寸并能够实现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II-II剖面处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剖面图。
图3用于对迟滞特性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V-V剖面处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剖面图。
图6用于对迟滞特性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7的VIII-VIII剖面处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X-X剖面处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及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扭矩变动吸收装置,2---轮毂部件,2a---凸台部,2b---凸缘部,2b1---卡合孔,3---圆盘板(外轮廓板,基准外轮廓板),3a---内周部,3b---孔部,4---圆盘板(外轮廓板),4a---孔部,5---中间板,51---第一板,51a---内周部,52---第二板,53---销部件,6---螺旋弹簧(多个弹性部件),7---弹簧座,8---弹簧座,9---小弹簧,10---推力部件(第一滑动接触部件),10a---止转部,10b---小径部,10c---大径部,11---推力部件,12---碟形弹簧(第一按压部件),13---支承板,14---推力部件(第二滑动接触部件),14a---防脱部,15---碟形弹簧(第二按压部件),16---推力部件,16a---防脱部,17---支持板,18---罩板,18a---孔部,19---摩擦板,19a---防脱部,20---碟形弹簧,21---控制板,21a---卡合孔,22---控制板,22a---卡合孔,23---推力部件(第一滑动接触部件),24---碟形弹簧(第一按压部件),25---推力部件,26---销部件,30---推力部件(第三滑动接触部件),31---碟形弹簧(第三按压部件),32---推力部件(第四滑动接触部件),33---碟形弹簧(第四按压部件),A---振动吸收部件,F---飞轮(输入侧旋转部件),J---旋转轴,S---输入轴(输出侧旋转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之间,对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附加相同的符号。并且,说明所使用的各图是概念图,各部分的形状有可能并不严密。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以下,也称为“本装置1”。)应用于例如混合动力车辆。本装置1是设于发动机(省略图示)的输出轴(省略图示)并吸收(抑制)由发动机及电动机(省略图示)产生的变动扭矩的装置。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具备轮毂部件2、圆盘板3和圆盘板4以及中间板5,圆盘板3和圆盘板4作为一对外轮廓板而与输入侧旋转部件即飞轮F连结。轮毂部件2、圆盘板3、圆盘板4及中间板5能够绕旋转轴J旋转。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旋转轴J正交的方向称为“旋转轴J的径向”或仅称为“径向”,将沿着旋转轴J的方向称为“旋转轴J的轴向”或仅称为“轴向”,将绕旋转轴J旋转的方向称为“旋转轴J的周向”或仅称为“周向”。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圆盘板3作为一对外轮廓板中的基准外轮廓板。
轮毂部件2具有凸台部2a及凸缘部2b。凸台部2a形成为沿旋转轴J的轴向延伸的圆筒状,且在内周侧与变速箱(省略图示)的输出侧旋转部件即输入轴S进行花键卡合。凸缘部2b配置于一对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及圆盘板4之间,并在凸台部2a的外周侧以沿旋转轴J的径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凸缘部2b在中间部分形成用于收容后述的螺旋弹簧6、弹簧座7、弹簧座8及小弹簧9的窗部,并且凸缘部2b与弹簧座7及弹簧座8相接为能够接触或分离。如图2所示,凸缘部2b在与圆盘板3相对的一侧的面与作为第一滑动接触部件的推力部件10相接为能够滑动,并且在与圆盘板4相对的一侧的面与推力部件11相接为能够滑动。
作为基准外轮廓板的圆盘板3形成为圆环状,并且在轴向上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分离地配置(图2中的右侧)。圆盘板3在内周部3a具有多个凹凸部,并且在凹凸部嵌合有推力部件10的止转部10a,该推力部件10是后述的第一滑动接触部件。由此,相对于推力部件10,圆盘板3不能相对旋转而能够轴向移动。圆盘板3在与凸缘部2b相对的一侧的面与碟形弹簧12的一端相接,该碟形弹簧12作为第一按压部件而配置于推力部件10与圆盘板3的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相对的一侧的面之间。圆盘板3在中间部分具有用于收容螺旋弹簧6、弹簧座7、弹簧座8及小弹簧9的窗部,窗部的周向端面与弹簧座7及弹簧座8相接为能够接触或分离。圆盘板3在螺旋弹簧6的外周侧与后述的支承板13一同由例如铆钉固定。
圆盘板4形成为圆环状,并且在轴向上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分离地配置(图2中的左侧)。圆盘板4在内周部与推力部件11连结。由此,相对于推力部件11,圆盘板4不能相对旋转且不能轴向移动。圆盘板4在中间部分具有用于收容螺旋弹簧6、弹簧座7、弹簧座8及小弹簧9的窗部,窗部的周向端面与弹簧座7及弹簧座8相接为能够接触或分离。圆盘板4在螺旋弹簧6的外周侧与支承板13一同由例如铆钉固定。
中间板5在旋转轴J的轴向上配置于圆盘板3及圆盘板4之间,更具体而言,配置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与圆盘板3及圆盘板4之间。中间板5经由弹簧座7及弹簧座8而串联地连结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螺旋弹簧6,并将扭矩从一方的螺旋弹簧6传递到另一方的螺旋弹簧6。中间板5由第一板51和第二板52构成。
第一板51配置为在旋转轴J的轴向上与圆盘板3相对。第一板51形成为圆环状,且如图2所示,在内周部51a插通后述的第一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10的小径部10b。由此,第一板51与推力部件10的小径部10b接触并由推力部件10的小径部10b轴支承。如图2所示,第一板51在轴向上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分离地配置(图2中的右侧)。更具体而言,第一板51配置为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相对,且在与推力部件10相对的一侧的面和推力部件10之间形成间隙。并且,第一板51通过推力部件14及碟形弹簧15而确定在旋转轴J的轴向上相对于圆盘板3的配置位置,推力部件14作为第二滑动接触部件而配置于第一板51的与圆盘板3相对的一侧的面和圆盘板3之间,碟形弹簧15是第二按压部件。另外,推力部件14通过碟形弹簧15而被朝向第一板51施力。
第二板52配置为在旋转轴J的轴向上与圆盘板4相对。第二板52形成为圆环状,且如图2所示,其内周部与推力部件11接触。即,第二板52由推力部件11轴支承。如图2所示,第二板52在轴向上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分离地配置(图2中的左侧)。更具体而言,第二板52配置为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相对,且在与推力部件11相对的一侧的面和推力部件11之间形成间隙。并且,第二板52通过推力部件16而确定在旋转轴J的轴向上的位置,该推力部件16配置于第二板52与圆盘板4相对的一侧的面和圆盘板4之间。
如图2所示,第一板51和第二板52通过销部件53而连结为一体。销部件53在圆盘板3侧的端部通过铆接而固定有第一板51。并且,在销部件53中,在圆盘板4侧的端部通过铆接而固定有第二板52。
如图1所示,弹性部件即螺旋弹簧6收容于窗部,该窗部形成于圆盘板3、圆盘板4、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及中间板5(第一板51及第二板52)。螺旋弹簧6与配设于两端的弹簧座7及弹簧座8相接。当圆盘板3、圆盘板4及凸缘部2b在旋转轴J的周向上相对旋转时,螺旋弹簧6收缩。由此,螺旋弹簧6吸收由圆盘板3、圆盘板4与凸缘部2b及中间板5(第一板51及第二板52)之间的旋转差产生的振动。
在周向上,弹簧座7及弹簧座8分别设于螺旋弹簧6的端部。弹簧座7及弹簧座8分别收容于窗部,该窗部形成于圆盘板3、圆盘板4、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及中间板5(第一板51及第二板52)。由此,弹簧座7及弹簧座8配置于窗部和螺旋弹簧6的端部之间。
小弹簧9配设于螺旋弹簧6的内周侧。当螺旋弹簧6收缩时,小弹簧9与相对的弹簧座7及弹簧座8抵接。由此,小弹簧9吸收由圆盘板3、圆盘板4及凸缘部2b之间的旋转差产生的振动。
在此,串联连结的螺旋弹簧6、弹簧座7、弹簧座8及小弹簧9构成振动吸收部件A。
第一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10配置于轮毂部件2的凸台部2a的外周且配置于第一按压部件即碟形弹簧12和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之间,并且与凸台部2a及凸缘部2b滑动接触。如图1及图2所示,推力部件10具备止转部10a、小径部10b及大径部10c。如图1所示,为了不能相对圆盘板3及碟形弹簧12旋转,止转部10a的向圆盘板3侧延伸的部分沿着旋转轴J的周向形成为凹凸状。小径部10b插通到中间板5的第一板51的内周部51a。大径部10c与小径部10b相比直径大且与凸缘部2b滑动接触。大径部10c的外径被设定为大于中间板5的第一板51的内周部51a的内径。
推力部件10通过碟形弹簧12而被向凸缘部2b侧施力。由此,推力部件10与碟形弹簧12协同动作,并以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在轴向上的位置为基准,确定轮毂部件2(更具体而言,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在旋转轴J的轴向上的位置即凸缘部位置。
推力部件11配置于轮毂部件2的外周且配置于圆盘板4和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之间,并且与凸缘部2b滑动接触。在延伸到内周侧的圆盘板4侧的部分,推力部件11通过圆盘板4连结为不能相对旋转而能轴向移动。
第一按压部件即碟形弹簧12配置于推力部件10的外周且配置于推力部件10与圆盘板3之间。碟形弹簧12对推力部件10向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侧施力。如图1所示,碟形弹簧12在内周部具有与推力部件10的止转部10a对应的凹凸部,止转部10a与凹凸部卡合,并安装为不能相对推力部件10旋转而能轴向移动。
支承板13与圆盘板3及圆盘板4相比直径大,且形成为沿旋转轴J的径向延伸的圆环状。支承板13在圆盘板3和圆盘板4之间与圆盘板3及圆盘板4一同由例如铆钉固定。支承板13在外周侧部分安装有支持板17、罩板18、摩擦板19及碟形弹簧20。另外,这些支承板13、支持板17、罩板18、摩擦板19及碟形弹簧20构成本装置1的限制机构。
第二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14在推力部件10的径向外侧配置于圆盘板3和中间板5的第一板51之间,并与第一板51滑动接触。推力部件14通过第二按压部件即碟形弹簧15而被向第一板51侧施力。推力部件14具有防脱部14a,该防脱部14a插通设于圆盘板3的与碟形弹簧15的抵接部分的外周侧的孔部3b并延伸。通过防脱部14a与孔部3b的卡合而安装到圆盘板3的推力部件14与碟形弹簧15协同动作,并以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在轴向上的位置为基准,确定第一板51在旋转轴J的轴向上的位置即中间板位置。
第二按压部件即碟形弹簧15配置于圆盘板3和推力部件14之间。碟形弹簧15对推力部件14向第一板51侧施力。因此,碟形弹簧15以圆盘板3在轴向上的位置为基准,确定第一板51的中间板位置。
推力部件16在推力部件11的径向外侧配置于圆盘板4和中间板5的第二板52之间,且与第二板52滑动接触。推力部件16在推力部件11的径向外侧具有防脱部16a,该防脱部16a插通设于圆盘板4的孔部4a并延伸。通过防脱部16a与孔部4a的卡合而安装到圆盘板4的推力部件16确定第二板52在轴向上相对于圆盘板4的位置。
支持板17形成为圆环状。支持板17在外周附近配置于飞轮F和罩板18之间。支持板17通过例如铆钉而与罩板18固定,并通过省略图示的螺栓及螺母而与罩板18一同固定于飞轮F。支持板17与罩板18在内周侧分离。支持板17与碟形弹簧20的一端侧可滑动地相接。
罩板18形成为圆环状。罩板18在外周附近配置为与支持板17的飞轮F侧的面的相反面相对。罩板18通过例如铆钉而与支持板17固定,并通过省略图示的螺栓及螺母而与支持板17一同固定于飞轮F。罩板18与支持板17在内周侧分离。罩板18与支承板13可滑动地相接。
摩擦板19形成为环状,并保持于支承板13的外周侧。摩擦板19配置于支承板13和碟形弹簧20的另一端侧之间,并与支承板13可滑动地相接。摩擦板19在支承板13的径向外侧具有防脱部19a,该防脱部19a插通设于罩板18的孔部18a插通并延伸。通过防脱部19a与孔部18a的卡合,摩擦板19被固定为不能相对于罩板18旋转,且通过碟形弹簧20而被向支承板13侧施力。
碟形弹簧20配置于支持板17和摩擦板19之间。碟形弹簧20对摩擦板19向支承板13侧施力。在此,支持板17、罩板18、摩擦板19及碟形弹簧20发挥本装置1的限制器功能。即,碟形弹簧20对摩擦板19朝向支持板17施力,由此,在支持板17与摩擦板19之间产生摩擦力。当使在飞轮F与输入轴S之间产生相对旋转的相对扭矩过大时,产生的摩擦力使连结于飞轮F侧的摩擦板19与连结于输入轴S侧的支承板13之间产生滑动。由此,能够阻止过大的相对扭矩从飞轮F侧传递到输入轴S侧。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是对由扭矩变动引起的振动进行吸收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该扭矩变动产生于从输入侧旋转部件即飞轮F向输出侧旋转部件即变速箱的输入轴S的扭矩传递路径,该第一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具备振动吸收部件A(螺旋弹簧6、弹簧座7、8以及小弹簧9)、圆盘板3、4、轮毂部件2及圆环状的中间板5(第一板51及第二板52),振动吸收部件A是将多个弹性部件即螺旋弹簧6串联连结并吸收由扭矩变动引起的振动的部件,圆盘板3、4是与飞轮F连结并在变速箱的输入轴S的轴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的一对外轮廓板,轮毂部件2具有与变速箱的输入轴S连结的凸台部2a和设于凸台部2a且配置于圆盘板3、4之间的凸缘部2b,圆环状的中间板5配置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和圆盘板3、4之间,将构成振动吸收部件A的串联的螺旋弹簧6之间连结,并将扭矩从串联的螺旋弹簧6中的一个螺旋弹簧6传递到串联的螺旋弹簧6中的其他螺旋弹簧6,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在轴向上的位置即凸缘部位置以一对圆盘板3、4的一方即作为基准外轮廓板的圆盘板3在轴向上的位置为基准来确定,中间板5的第一板51在轴向上的位置即中间板位置以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在轴向上的位置为基准来确定。
由此,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的凸缘部位置以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为基准来确定。并且,构成中间板5的第一板51的中间板位置以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为基准来确定。即,在本装置1中,能够以圆盘板3为基准来相互独立地确定凸缘部位置和中间板位置。
因此,能够减少确定凸缘部位置的部件的个数,并且能够减少确定中间板位置的部件的个数,因此能够减小设定于各部件并相加的允许公差。其结果,能够减小本装置1中的轴向上的尺寸,从而能够实现本装置1的小型化。
该情况下,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具备推力部件10、碟形弹簧12、推力部件14及碟形弹簧15,推力部件10是安装于轮毂部件2的凸台部2a的外周并与凸台部2a滑动接触且与凸缘部2b滑动接触的圆筒状的第一滑动接触部件,碟形弹簧12是将推力部件10从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朝向凸缘部2b按压的第一按压部件,推力部件14是与中间板5的第一板51滑动接触的圆环状的第二滑动接触部件,碟形弹簧15是将推力部件14从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朝向中间板5的第一板51按压的第二按压部件,凸缘部位置由推力部件10及碟形弹簧12确定,中间板位置由推力部件14及碟形弹簧15确定。
由此,能够发挥吸收(使衰减)扭矩变动的功能,并能够用推力部件10及碟形弹簧12和推力部件14及碟形弹簧15来确定凸缘部位置及中间板位置。由此,无需为了确定凸缘部位置及中间板位置而追加其他部件,能够实现本装置1的小型化并能够降低本装置1的制造成本。
并且,在这些情况下,第一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10具有小径部10b和大径部10c,小径部10b插通到中间板5的第一板51,大径部10c设置为与凸缘部2b滑动接触并且外径大于小径部10b的外径,大径部10c的外径的大小能够设置为大于中间板5的第一板51的内周部51a中的内径的大小。
由此,能够使推力部件10的大径部10c的外径大于第一板51的内周部51a的内径,因此能够增大与凸缘部2b滑动接触的大径部10c的摩擦面积。其结果,能够降低伴随大径部10c的滑动接触的磨损量,因此能够减小大径部10c在轴向上的厚度。因此,能够减小推力部件10在轴向上的尺寸,因此能够实现本装置1的小型化。
在该情况下,小径部10b能够与中间板5的第一板51的内周部51a接触。
由此,推力部件10的小径部10b能够插通中间板5的第一板51并与内周部51a接触,因此能够对第一板51进行轴支承。由此,无需为了对第一板51进行轴支承而另设轴承,能够降低本装置1的制造成本。
并且,在这些情况下,能够使第一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10与凸缘部2b滑动接触而产生的推力载荷的大小不同于第二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14与中间板5的第一板51滑动接触而产生的推力载荷的大小,能够使第一按压部件即碟形弹簧12将推力部件10按压到凸缘部2b的按压力的大小不同于第二按压部件即碟形弹簧15将推力部件14按压到中间板5的第一板51的按压力的大小。
由此,在本装置1对由产生于扭矩传递路径的扭矩变动引起的振动进行吸收时,能够适当地设定迟滞特性,该迟滞特性表示相对于产生在变速箱的输入轴S之间的螺旋角的扭矩(传递扭矩)的变化特性。即,对于凸缘部2b的旋转变动,能够通过推力部件10及碟形弹簧12来将摩擦力施加到凸缘部2b而设定相对于螺旋角的扭矩的迟滞特性。并且,对于第一板51的旋转变动,能够通过推力部件14及碟形弹簧15来将摩擦力施加到第一板51而设定相对于螺旋角的扭矩的迟滞特性。由此,例如通过以施加到凸缘部2b的摩擦力大于施加到第一板51的摩擦力的方式设定推力部件10的推力载荷及碟形弹簧12的按压力,从而能够得到图3所示的迟滞特性。因此,在本装置1中,能够适当地设定用于实现小型化并降低(使衰减)由扭矩变动产生的振动的迟滞特性。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得到由第一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10及推力部件11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滑动接触产生的迟滞特性。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得到的迟滞特性可变。以下,对本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4及图5所示,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本装置1,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设有控制板21、控制板22、推力部件23、碟形弹簧24、推力部件25及销部件26。
控制板21在旋转轴J的轴向上的圆盘板3侧配置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和推力部件10之间。控制板21形成为圆环状,其一面侧与推力部件10可滑动地相接。由此,如图5所示,控制板21由推力部件10确定在旋转轴J的轴向上的配置的位置。控制板21的内周部由延伸设置到轮毂部件2的凸台部2a为止的推力部件23轴支承。
控制板22在旋转轴J的轴向上的圆盘板4侧配置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和推力部件11之间。控制板22形成为圆环状,其一面侧与推力部件11可滑动地相接。控制板22的内周部从轮毂部件2的凸台部2a的外周分离。
推力部件23配置于轮毂部件2的凸台部2a的外周且配置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和控制板21之间,并且与凸缘部2b滑动接触。推力部件23通过碟形弹簧24而被朝向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施力。
碟形弹簧24配置于控制板21和推力部件23之间。碟形弹簧24的一端侧固定于推力部件,另一端侧与控制板21的另一面侧抵接。碟形弹簧24对控制板21向推力部件10侧施力,并且通过其反作用力而对推力部件23向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侧施力。
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的凸缘部位置由推力部件10及推力部件23、碟形弹簧12及碟形弹簧24确定。即,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滑动接触部件由推力部件10及推力部件23构成,第一按压部件由碟形弹簧12及碟形弹簧24构成。因此,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凸缘部位置也以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为基准而与中间板5相互独立地确定。
推力部件25配置于轮毂部件2的凸台部2a的外周且配置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和控制板22的另一面侧之间,并与凸缘部2b可滑动地相接。推力部件25确定控制板22的凸缘部2b在轴向上的位置。
如图5所示,销部件26在圆盘板3侧的端部通过铆接来固定控制板21。并且,销部件26在圆盘板4侧的端部通过铆接来固定控制板22。在此,销部件26的外径的大小设定为小于插通孔的内径的大小,该插通孔形成于控制板21、22并供销部件26插通。
在这样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中,具有控制板21及控制板22,并且具有推力部件23、碟形弹簧24及推力部件25。由此,如图6所示,能够与圆盘板3及圆盘板4的相对于输入轴S的螺旋角对应地切换迟滞特性,该迟滞特性表示螺旋角与扭矩的关系。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例如,能够根据螺旋角而将迟滞特性切换(使可变)为,对于正的螺旋角发挥小的迟滞特性而对于负的螺旋角发挥大的迟滞特性,正的螺旋角与输入轴S的旋转方向一致,负的螺旋角与输入轴S的旋转方向相反。并且,在发挥这样的迟滞特性的情况下,由于设于本装置1的推力部件10、11、14、16、23、25及碟形弹簧12、15、24各自独立,因此能够自由地设定伴随滑动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
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凸缘部位置及中间板位置能够以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为基准而分别独立地确定。由此,能够缩小本装置1在轴向上的大小。并且,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将控制板21、22与推力部件23、25及碟形弹簧24追加到轴向上的大小变小的本装置1并切换迟滞特性。因此,与以往的在扭矩变动吸收装置设置有切换迟滞特性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另外,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其他效果,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中,在第一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10设有圆筒状且沿着旋转轴J的周向呈凹凸状的止转部10a,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的内周部3a与止转部10a卡合。由此,推力部件10的旋转被圆盘板3阻碍,当轮毂部件2与输入轴S一体旋转且在推力部件10和凸缘部2b之间产生相对旋转时,在推力部件10和凸缘部2b之间产生摩擦力。
然而,推力部件10的大径部10c的外径的大小大于中间板5的第一板51的内周部51a的内径的大小。因此,在本装置1的安装时,首先,在将推力部件10配置于轮毂部件2的状态下,构成中间板5的第一板51及第二板52通过销部件53铆接。在该情况下,虽然推力部件10在轮毂部件2的凸台部2a及凸缘部2b之间产生摩擦力,但并未固定为不能相对凸缘部2b或第一板51旋转。
因此,在安装圆盘板3时,需要使推力部件10旋转并调整为与圆盘板3的旋转安装位置对应或在将圆盘板3卡合到推力部件10的止转部10a之后对旋转安装位置进行调整。因此,本装置1的装配作业变复杂。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维持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上述效果,改善并提高本装置1的装配作业性。以下,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7及图8所示,代替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10,本第三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具备第三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30。推力部件30配置于轮毂部件2的凸台部2a的外周且配置于第三按压部件即碟形弹簧31和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之间,并与圆盘板3滑动接触。
推力部件30形成带台阶的圆筒状,具备止转部30a、小径部30b及大径部30c。如图8所示,止转部30a设于大径部30c并形成为朝向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突出的突状。止转部30a插入到形成于凸缘部2b的卡合孔2b1并将推力部件30固定为不能相对于轮毂部件2及后述的碟形弹簧31旋转。小径部30b插通到中间板5的第一板51的内周部51a。小径部30b在顶端与圆盘板3滑动接触。在此,如图8所示,小径部30b的外径的大小被设置为大于圆盘板3的内周部3a的内径的大小。大径部30c在小径部30b的基端形成为直径大于小径部30b的外径的大小,并且在外周侧一体地设有止转部30a。
如图8所示,第三按压部件即碟形弹簧31配置于推力部件30和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之间。碟形弹簧31的一端侧被固定为不能相对于推力部件30的止转部30a旋转,另一端侧与推力部件30的小径部30b接触。由此,碟形弹簧31不能相对于推力部件30旋转,并且对推力部件30向圆盘板3侧施力。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本装置1的推力部件30的止转部30a固定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小径部30b通过固定于止转部30a的碟形弹簧31而与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滑动接触(抵接)。由此,推力部件30与碟形弹簧31协同动作,并以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在轴向上的位置为基准,确定轮毂部件2(更具体而言,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在旋转轴J的轴向上的位置即凸缘部位置。
第四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32与作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滑动接触部件的推力部件14同样地构成。即,推力部件32在推力部件30的径向外侧配置于圆盘板3和中间板5的第一板51之间,并与第一板51滑动接触。推力部件32通过第四按压部件即碟形弹簧33而被向第一板51侧施力。与推力部件14相同,推力部件32具有防脱部32a,该防脱部32a插通设置于圆盘板3的与碟形弹簧33抵接部分的外周侧的孔部3b并延伸。通过防脱部32a与孔部3b的卡合而安装到圆盘板3的推力部件32与碟形弹簧33协同动作,以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在轴向上的位置为基准,确定第一板51在旋转轴J的轴向上的位置即中间板位置。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碟形弹簧15相同,第四按压部件即碟形弹簧33配置于圆盘板3和推力部件32之间。碟形弹簧33对推力部件32向第一板51侧施力。因此,与碟形弹簧15相同,碟形弹簧33以圆盘板3在轴向上的位置为基准来确定第一板51的中间板位置。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本装置1中,圆盘板4侧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这样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的组装时,将第三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30及第三按压部件即碟形弹簧31插通到轮毂部件2的凸台部2a。并且,将推力部件30的止转部30a插入形成于凸缘部2b的卡合孔2b1,从而将推力部件30及碟形弹簧31固定为不能相对于轮毂部件2旋转。如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推力部件30及碟形弹簧31被固定的状态下安装中间板5的第一板51、第四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32及第四按压部件即碟形弹簧33被安装,并安装圆盘板3。在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在安装圆盘板3时,不对推力部件30进行旋转安装位置的调整,在插通轮毂部件2的凸台部2a的状态下安装圆盘板3。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具备圆筒状的第三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30、圆环状的第三按压部件即碟形弹簧31、圆环状的第四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32及第四按压部件即碟形弹簧33,推力部件30配置于一对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4中的至少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和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之间,具有被固定为不能相对于凸缘部2b旋转的止转部30a,并与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滑动接触,碟形弹簧31将推力部件30从凸缘部2b朝向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按压,推力部件32与中间板5的第一板51滑动接触,碟形弹簧33将推力部件32从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朝向中间板5的第一板51按压,凸缘部位置由推力部件30及碟形弹簧31确定,中间板位置由推力部件32及碟形弹簧33确定。
由此,能够使用发挥吸收(使衰减)扭矩变动的功能的推力部件30及碟形弹簧31和推力部件32及碟形弹簧33来确定凸缘部位置及中间板位置。由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无需为了确定凸缘部位置及中间板位置而追加其他部件,除了能够实现本装置1的小型化,还能够降低本装置1的制造成本。
并且,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通过销部件53将中间板5(第一板51及第二板52)铆接固定之前,能够容易地将推力部件30及碟形弹簧31固定为不能相对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旋转。此外,不用调整圆盘板3相对于被固定为不能相对于旋转的推力部件30的旋转安装位置,就能够容易地将圆盘板3安装到轮毂部件2的凸台部2a。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本装置1中,能够使装配作业性大幅提高。
并且,在该情况下,第三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30插通中间板5的第一板51并具有小径部30b和大径部30c,小径部30b在顶端与一对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4中的至少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滑动接触,大径部30c在小径部30b的基端形成为直径大于小径部30b的外径的大小,并且设有止转部30a,小径部30b的外径的大小能够被设置为大于一对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4中的至少基准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的内周部3a中的内径的大小。
由此,由于能够使推力部件30的小径部30b的外径大于圆盘板3的内周部3a的内径,因此能够使与圆盘板3滑动接触的小径部30b的摩擦面积增大。其结果,当伴随扭矩变动而在轮毂部件2和圆盘板3之间产生相对旋转时,推力部件30能够良好地吸收(使衰减)产生的扭矩变动。
(第四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经由止转部30a将第三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30固定为不能相对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旋转。在此,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中也能够设置控制板21、控制板22、推力部件23、碟形弹簧24、推力部件25及销部件26而使迟滞特性可变。
在该情况下,如图9及图10所示,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控制板21、推力部件23及碟形弹簧24设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和推力部件30之间。并且,如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控制板21通过销部件26而与控制板22一同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因此,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三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30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到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一体旋转的控制板21,而能够使装配作业性提高。以下,对本第四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推力部件30的止转部30a设于大径部30c,并形成为朝向控制板21突出的突状。并且,本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止转部30a插入到卡合孔21a并固定为不能相对于控制板21旋转,该卡合孔21形成于控制板21。在此,控制板21被固定为能够相对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一体地旋转。因此,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推力部件30也被固定为不能相对于轮毂部件2及第三按压部件即碟形弹簧31旋转。另外,关于本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及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在这样构成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本装置1的组装时,首先,使推力部件23及碟形弹簧24插通轮毂部件2的凸台部2a的圆盘板3侧并且将推力部件25插通到凸台部2a的圆盘板4侧。并且,在该状态下,通过销部件26将控制板21及控制板22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到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
接着,将第三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30及第三按压部件即碟形弹簧31插通到轮毂部件2的凸台部2a。并且,将推力部件30的止转部30a插入到形成于控制板21的卡合孔21a,从而将推力部件30及碟形弹簧31固定为不能相对控制板21乃至轮毂部件2旋转。如此,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在推力部件30及碟形弹簧31被固定的状态下安装中间板5的第一板51、第四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32及第四按压部件即碟形弹簧33,并安装圆盘板3。在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在安装圆盘板3时,不对推力部件30进行旋转安装位置的调整,圆盘板3在使轮毂部件2的凸台部2a插通的状态下被安装。
因此,本第四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具备圆环状的控制板21、22,该控制板21、22与轮毂部件2一同连结为可一体旋转,第三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30的止转部30a被固定为不能相对于控制板21、22中的控制板21旋转。
由此,即使在具备控制板21、22的情况下,在通过销部件53将中间板5(第一板51及第二板52)铆接固定之前,能够容易地将推力部件30及碟形弹簧31固定为不能相对于控制板21(与控制板21连结为可一体旋转的轮毂部件2)旋转。此外,能够不调整圆盘板3相对于被固定为不能相对旋转的推力部件30的旋转安装位置,就能够容易地将圆盘板3安装到轮毂部件2的凸台部2a。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本装置1中,也能够使装配作业性大幅提高。关于本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效果,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及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及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及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以一对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4中的圆盘板3为基准外轮廓板。并且,在配置于圆盘板3侧的第三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30设置止转部30a,并使止转部30a卡合到卡合孔2b1或卡合孔21a,该卡合孔2b1设于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卡合孔21a设于控制板21。
除此之外,如图11所示,也能够对于配置在圆盘板4侧的推力部件11设置止转部11a,该止转部11a与设置于第三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30的止转部30a对应。在该情况下,省略设于推力部件11并与圆盘板4的内周部卡合的凹凸的止转部。另外,图11表示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本装置1的情况。
如此,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及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当在推力部件11设置止转部11a时,止转部11a与设置于凸缘部2b的卡合孔2b1或设置于控制板22的卡合孔22a卡合。由此,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及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推力部件30相同,推力部件11被固定为不能相对于轮毂部件2旋转。
由此,在该变形例中,在圆盘板4的安装时,无需调整圆盘板4的旋转安装位置。因此,在该变形例中,能够容易地对轮毂部件2安装圆盘板3、4,其结果,能够使装配作业性大幅提高。
在实施本发明时,不限定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能够采用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圆盘板3为基准外轮廓板,确定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的凸缘部位置及中间板5(第一板51)的中间板位置。但代替于此,也能够以一对外轮廓板即圆盘板3、4的另一方即圆盘板4为基准外轮廓板来确定凸缘部位置及中间板5(第二板52)的中间板位置。
在该情况下,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10及第二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14以相对于与旋转轴J正交的平面对称的方式配置于圆盘板4和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之间。或者,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及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三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30及第四滑动接触部件即推力部件32以相对于与旋转轴J正交的平面对称的方式配置于圆盘板4和轮毂部件2的凸缘部2b之间。由此,在以圆盘板4为基准外轮廓板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螺旋弹簧6串联连结来作为多个弹性部件。在该情况下,作为多个弹性部件,不限于螺旋弹簧,也能够使用其他形式的弹簧部件并将多个弹簧部件串联连结来实施。

Claims (4)

1.一种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对产生于从输入侧旋转部件向输出侧旋转部件的扭矩传递路径的扭矩变动进行吸收,具备:
振动吸收部件,该振动吸收部件将多个弹性部件串联连结并对所述扭矩变动进行吸收;
圆环状的一对外轮廓板,该一对外轮廓板与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连结,并且在所述输出侧旋转部件的轴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
轮毂部件,该轮毂部件具有凸台部和凸缘部,所述凸台部与所述输出侧旋转部件连结,所述凸缘部设置于所述凸台部且配置于所述一对外轮廓板之间;
圆环状的第一中间板,该第一中间板配置于所述轮毂部件的所述凸缘部与所述一对外轮廓板中的第一个外轮廓板之间,以及圆环状的第二中间板,该第二中间板配置于所述轮毂部件的所述凸缘部与所述一对外轮廓板中的第二个外轮廓板之间,所述第一中间板和所述第二中间板连结于构成所述振动吸收部件的串联的所述弹性部件之间,并将扭矩从串联的所述弹性部件中的一个所述弹性部件传递到串联的所述弹性部件中的其他所述弹性部件;
圆筒状的第一滑动接触部件,该第一滑动接触部件安装于所述轮毂部件的所述凸台部的外周,与所述凸台部滑动接触并且与所述凸缘部滑动接触;
圆环状的第一按压部件,该第一按压部件配置于所述凸缘部与所述一对外轮廓板中的所述第一个外轮廓板之间并且将所述第一滑动接触部件从所述一对外轮廓板中的所述第一个外轮廓板朝向所述凸缘部按压;
圆环状的第二滑动接触部件,该第二滑动接触部件与所述第一中间板滑动接触;以及
第二按压部件,该第二按压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中间板与所述一对外轮廓板中的所述第一个外轮廓板之间并且将所述第二滑动接触部件从所述一对外轮廓板中的所述第一个外轮廓板朝向所述第一中间板按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滑动接触部件具有小径部和大径部,
所述小径部插入所述第一中间板,
所述大径部与所述凸缘部滑动接触,并且设置为外径大于所述小径部的外径,
所述大径部的外径的大小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一中间板的内周部处的内径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中,
所述小径部与所述第一中间板的所述内周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滑动接触部件与所述凸缘部滑动接触而产生的推力载荷的大小与所述第二滑动接触部件与所述第一中间板滑动接触而产生的推力载荷的大小彼此不同,
所述第一按压部件将所述第一滑动接触部件按压到所述凸缘部的按压力的大小与所述第二按压部件将所述第二滑动接触部件按压到所述圆环状的第一中间板的按压力的大小彼此不同。
CN201710827969.XA 2016-12-14 2017-09-14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Active CN1082236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1978 2016-12-14
JP2016241978 2016-12-14
JP2017096377A JP6965566B2 (ja) 2016-12-14 2017-05-15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2017-096377 2017-05-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23689A CN108223689A (zh) 2018-06-29
CN108223689B true CN108223689B (zh) 2021-03-16

Family

ID=62633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27969.XA Active CN108223689B (zh) 2016-12-14 2017-09-14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65566B2 (zh)
CN (1) CN1082236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55960B2 (ja) * 2018-11-30 2022-10-19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ダンパ
JP7267046B2 (ja) 2019-03-15 2023-05-01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装置
JP7267045B2 (ja) * 2019-03-15 2023-05-01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装置
JP7227804B2 (ja) 2019-03-15 2023-02-22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装置
WO2023120541A1 (ja) * 2021-12-23 2023-06-29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ダンパ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99147A (en) * 1995-03-24 1996-09-25 Fichtel & Sachs Ag Clutch disc assembly
DE19933208A1 (de) * 1998-07-17 2000-02-03 Exedy Corp Dämpfungsvorrichtung
US6264563B1 (en) * 1998-07-14 2001-07-24 Exedy Corporation Damper mechanism
CN1447039A (zh) * 2002-03-26 2003-10-0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扭振减振盘
WO2009036727A1 (de) * 2007-09-17 2009-03-26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CN101408243A (zh) * 2007-10-10 2009-04-15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锁定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
US8066574B2 (en) * 2006-10-02 2011-11-29 Exedy Corporation Damper mechanism
EP2602508A1 (en) * 2010-08-06 2013-06-12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Damper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345409A1 (de) * 1983-12-15 1985-06-27 Fichtel & Sachs Ag, 8720 Schweinfurt Torsions-schwingungsdaempfer mit integriertem vordaempfer
DE112009002650A5 (de) * 2008-12-01 2013-10-2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JP6471486B2 (ja) * 2014-12-16 2019-02-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99147A (en) * 1995-03-24 1996-09-25 Fichtel & Sachs Ag Clutch disc assembly
US6264563B1 (en) * 1998-07-14 2001-07-24 Exedy Corporation Damper mechanism
DE19933208A1 (de) * 1998-07-17 2000-02-03 Exedy Corp Dämpfungsvorrichtung
CN1447039A (zh) * 2002-03-26 2003-10-0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扭振减振盘
US8066574B2 (en) * 2006-10-02 2011-11-29 Exedy Corporation Damper mechanism
WO2009036727A1 (de) * 2007-09-17 2009-03-26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CN101408243A (zh) * 2007-10-10 2009-04-15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锁定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流体式扭矩传递装置
EP2602508A1 (en) * 2010-08-06 2013-06-12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Damper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96534A (ja) 2018-06-21
CN108223689A (zh) 2018-06-29
JP6965566B2 (ja) 2021-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23689B (zh)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JP4941115B2 (ja)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EP2233780B1 (en) Torque fluctuation absorber
US7559844B2 (en) Torque fluctuation absorber
JP5272853B2 (ja)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EP3336380B1 (en) Torque fluctuation absorbing apparatus
US8696474B2 (en) Torque fluctuation absorber
JP4455858B2 (ja) トーションダンパ
US20170363150A1 (en) Torsional Damper With Angular-Dependent Friction Damping Device
JP6515857B2 (ja) ダンパ装置のスプリング保持部材
CN111263866B (zh) 具有可激活摩擦装置的扭转阻尼装置
JPWO2011062158A1 (ja) 動力伝達機構
JP5447339B2 (ja) 捩れ緩衝装置
US6336867B1 (en) Damper mechanism and damper disk assembly
EP2829767B1 (en)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H10103407A (ja) ダンパー機構
JP2011247425A (ja)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4760952B2 (ja) トーションダンパ
WO2017221484A1 (ja) ダンパ装置
JP7002402B2 (ja) ダンパー装置
US20120077604A1 (en) Torque fluctuation absorber
US11965575B2 (en) Hysteresis torque generating mechanism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US20220090634A1 (en) Hysteresis torque generating mechanism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01032885A (ja) ダンパー機構及び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CN111442062A (zh) 减振盘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