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865C - 电信网络节点及在其中防止过载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信网络节点及在其中防止过载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1865C CN1081865C CN95196168A CN95196168A CN1081865C CN 1081865 C CN1081865 C CN 1081865C CN 95196168 A CN95196168 A CN 95196168A CN 95196168 A CN95196168 A CN 95196168A CN 1081865 C CN1081865 C CN 1081865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ode
- request
- service
- parameter
- service n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3/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 H04Q3/64—Distributing or queueing
- H04Q3/66—Traffic distributo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3/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 H04Q3/0016—Arrangements providing connection between exchanges
- H04Q3/0062—Provisions for network management
- H04Q3/0091—Congestion or overload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52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fault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56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congestion - inc. overflow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563—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call gapping, e.g. to prevent conges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电信网络节点中防止过载的方法。该网络包括至少一个业务节点(CN;SCP),和至少一个其它节点(PN;SSP),业务节点从该其它节点中接收业务请求。根据本方法,业务节点向它所连接的节点发送限制请求(CG),以使所述节点限制它发向该业务节点的业务请求的数量。限制请求包含指示节点应当如何执行限制的一组参数。至少在每次所述该组参数变化时发送一个限制请求。为了提供一种简单而可靠的方法,(a)业务节点在它所发送的限制请求中加入标识前述该组参数的信息,节点基于该信息执行限制,(b)节点将所述信息拷贝到它的存储器中,并将标识它所使用的各组参数的数据发送回该业务节点,并且(c)该业务节点比较所述数据和它已发送的数据,基于该比较决定是否给发送该数据的节点发送限制请求。
Description
本发明一般涉及电信网络中的流量(traffic)控制。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电信网络节点和在电信网络中防止过载的方法。
本发明尤其针对目前正发展中所谓智能网(IN),但是相同的原则可以应用于任何网络,只要在该网络中两个或更多个节点以下述方式互连,即至少一个节点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其它节点增加负载。
智能网通常是指一种比当前公众(交换)网络包含更多智能(也就是说,更好地利用存储在网络中的信息的能力)的网络。智能网的另一个特性是网络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区分,一方面有关交换本身的操作,和另一方面,存储的数据及其处理。这样一种划分在原则上使以下事实成为可能,即提供网络业务的机构可以不同于管理在其中提供业务的物理网络的机构。在概念上,智能网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交换流量(执行连接)的节点,第二部分包含网络所提供的业务,第三部分包含节点间通信协议,也就是机器用以相互通信的“语言”。因为所有业务必须以一系列与协议一致的消息表示,所以该协议定义了网络的“智能”。
为了有助于理解本发明,首先参看图1中说明的简单基本的情况,该图中示出了两台机器(或网络节点)1和2,这两台机器通过信令链路3互连。机器1包含数据库DB,机器2是客户,通过在链路3上向机器1发送消息向机器1提问。当机器1接收到一个问题,它启动一次事务处理,在特定处理周期后得出一个应答。当该应答已准备就绪,机器1通过链路3向机器2发送该应答。每一次应答耗费机器2一定的费用。
一台理论上全能的机器1可以立即回答每一个问题,所以在提问速率(每一时间单元的问题)和应答速率(每一时间单元的应答)之间的关系应当类似于图2a中的描述。然而,实际上机器1能够提供应答的速度是有限度的。考虑这个因素,全能机器1的响应曲线变成类似于图2b中所示的曲线。当提问速率超过对应于最高可能应答速率的特定阈值Amax,应答速率保持恒定,也就是说,一些问题将得不到回答。然而,这种情况也不对应于实际情况。实际上情况如下,当提问速率在一长段时间内超过特定阈值,机器1变得过载,所以增长的提问速率进一步降低了应答速率。这种情况在图2c中说明。应答速率的降低是因为以下事实,即机器例如以下述方式开始浪费它的资源,即它保留越来越多的空闲存储器用以存储问题,所以相应地可用于计算应答的可用存储器越来越少。速率超过其值将发生过载情况的提问速率的阈值不是恒定的,而依赖于机器1的容量中有多少专用于应答。例如,当修改机器1的数据库DB时,阈值低于通常水平。
任何过载防护方法的目的是使描述实际情况的曲线(图2c)尽可能类似于描述理想情况的曲线(图2b)。在另一方面,在机器2中部分提供机器1的过载防护是合理的,以使机器2不必通过发送可能被机器1丢弃的消息在机器间加载传输连接。
假定为了保护自己,过载机器1向机器2发送一个限制或过滤请求,通过该请求它要求机器2减少发送的问题数量。这样一种请求通常包含两个限制参数:提问速率的上限U(也就是每一时间单位所执行的问题数量的上限)和过滤(也就是限制)的持续时间T。当机器2接收到这样一个请求,它开始过滤(限制)问题流量,以使提问速率最大是U,所以部分问题将失败(它们甚至将无法到达机器1)。机器2在限制请求中所指明的时间段T内持续进行这种限制操作。如果机器2在这段时间内接收到一个新请求,将改变提问速率的上限和间隔以对应于新的数值。除了提问速率的上限,参数U也可以指示机器2应当发向机器1的所有业务请求消息的百分比。为简明起见,此后仅使用参数U的前一种意义(提问速率的上限)。
当机器2使用上述过载防护机制时,它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选择前述参数U和T。长的过滤时间T和低的参数U值使过载情况减少,但是它们也显然使机器1的收入(revenue)更低。在另一方面,短的过滤时间T和较高的参数U值不一定充分地减少了问题数量以清除过载情况,而过载情况也意味着更低的收入。
消除该问题的简单的方法是根据图3将响应特性曲线划分成连续的过载区域Ln(n=0,1,2…),每一个区域拥有它自己的参数U和T的值。如果,在所有时间,机器1能判定它自身的负载水平,那么限制参数可以以(Ln:T,U)的格式存储在机器中,以使该机器能够基于负载水平Ln检索参数T和U的所需值。然而,这并没有完全消除前述问题,而将选择参数的困难转嫁给操作者。还有一些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基于机器利用率自动选择参数。
其它问题涉及何时发送和何时不发送限制请求。当机器1临近过载时,它应当发送第一限制请求。这样,或者在限制时间段T耗尽时(如果过载情况仍然存在),或者在限制参数改变时应当发送限制请求。如果机器2正确地限制了问题(通过正确的提问速率阈值和正确的过滤时间T),机器1不应当发送新的限制请求。然而,因为不存在反馈,机器1无法知道机器2是否和如何限制问题。如果机器2是唯一的问题源,机器1能够通过监控提问速率,以及通过当进入的问题的速率超过允许的阈值U时,发送一个新的限制请求来解决问题。如果存在多个发送问题的机器,则需要有效的薄记以监控流量,而这使装置复杂化。
因为机器1必须根据每一时刻机器1的负载情况保持在远端机中的限制实体最新(也就是同步),第二个问题因而与同步类型有关。
在智能网中的过载防护以与上述例子非常类似的方式操作。智能网体系结构基于业务交换点(SSP)和决定有关例如呼叫的寻路和计费的业务控制点(SCP)。业务控制点数量一般明显地比SSP少,包含不同业务做什么和如何获取该业务所需数据的知识。在智能网中,业务控制点类似于上述例子中的机器1,包含数据库,而SSP类似于提问的机器2。因为节点间的通信协议在同步方面是不可靠的,上述的同步在智能网中也是一个问题。
上述例子与在拓扑结构方面尽可能简单的网络有关。例如智能网是一种(一般)具有星状拓扑的网络。星状网络基本包含两类节点:中央节点和周边节点。周边节点产生流向中央节点的流量当智能网包含多于一个SCP时,其体系结构对应于共享周边节点的多个叠加的星形网络。图4a到4c说明了上述变通方法,其中参数CN(在IN:SCP中)表示一个中央节点,参数PN(在IN:SSP中)表示一个周边节点。图4a示出了一种具有一个中央节点CN和三个周边节点PN的星形网络。图4b示出了对应于图1的例子的星形网络的最简单的形式(一个中央节点和一个周边节点),图4c示出了共享周边节点PN的两个星形网络。
除了智能网,许多其它网络具有星形拓扑。这样的网络的例子包括一种由卫星和地面站组成的网络,其中卫星交换由地面站产生的流量,或者一种包含蜂窝网络的基站控制器和基站的网络。
在一些已知(智能)网络中,上述的同步以一种广播方法实现,在该方法中,每当中央节点的负载水平变化时(或一些其它原因,例如当操作者改变限制参数而导致限制参数改变时),中央节点就向所有它所连接的周边节点发送一个通用限制请求,周边节点以确认响应它们所接收的每一个限制请求。中央节点记录这些确认消息,如果一些节点在特定控制时间段内没有发送确认消息,中央节点向这些节点重新发送限制请求。当限制时间段(T)耗尽时,如果过载情况仍然存在,则再次重复对所有节点的广播。然而,在包含多个节点的一般网络中实现这样一种方法是困难的,此外,该方法是不可靠的,因为周边节点可能,例如在它发送了确认消息后立即被破坏,在这种情形下,中央节点将无法得知该情况。这样一种方法的另一个缺陷是,中央节点还徒然地向在中央节点上引起无关紧要的负载的节点发送限制请求(这只能通过单独监控从每一个周边节点来的流量来避免,然而,这是一种复杂并因而不受欢迎的解决方式)。
后一个问题在一些已知的智能网中以下述方式得到解决,即当限制参数改变时,作为对周边节点所发送的业务请求消息(可以是例如在最初提供的例子中的问题)的响应,总是发送一个限制请求。这样,轻流量的周边节点将相应地接收到较少的限制请求。然而,这种方法的缺陷是它在中央节点和周边节点之间的信令链路上引起了大量的流量。它还在周边节点中引起了大量改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类型的装置,通过该装置可以消除上述缺陷,并可以以一种简单而充分可靠的方式实现同步(也就是说,提供负载的机器尽可能好地根据被加载的机器的当前负载水平操作)。该目的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实现,该方法的特征在于,业务节点在它所发送的限制请求中加入标识该组参数的信息,节点基于该信息执行限制,节点将所述信息拷贝到它的存储器中,并将识别它所使用的各组参数的数据发送回该业务节点,该业务节点比较所述数据和它已发送的数据,基于该比较决定是否给发送该数据的节点发送限制请求。相应地,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特征在于,网络业务节点包括用于比较存储在节点中的数据和标识从另一网络节点接收到的相应数据的一组参数的比较装置,该比较装置以可运行的方式连接,以控制从业务节点来的限制请求的发送。
本发明的思想是在提供业务的节点中维护标识当前所用的限制参数的信息,并将这些数据和限制请求一起首先发送给另一节点以存储在那里,随后将标识该其它节点所用的限制参数的数据发送回提供业务的节点,以使后者可以在所接收的数据的基础上推断该其它节点是否限制了流量,以及它是否以正确的方式限制了流量。
在单个过载情况,包含标识新限制参数的数据的第一限制请求可以从提供业务的节点或者自动发送(没有到来的业务请求),或者响应于到来的业务请求发送。进一步,限制请求可以或者是一个单独的消息,或者可以包含在响应于业务请求消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提供的消息里。
在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发送到所述业务节点的业务请求被限制到总的业务请求数量的一定的百分比。
根据本发明,可以以一种简单的方式非常可靠地实现同步。
以下参照根据附图的例子,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和它的优选实施例,其中
图1说明了两台机器之间的问题流量;
图2a说明了假想机对业务请求的响应;
图2b说明了全能机对业务请求的响应;
图2c说明了实际的机器对业务请求的响应;
图3说明了在节点中执行的对不同负载水平的划分;
图4a示出了一种包含4个节点的星形网络;
图4b示出了最简单形式的星形网络;
图4c示出了包含共享周边节点的两个叠加星形网络的星形网络;
图5示出了一种包含2个中央节点和3个周边节点的智能网;
图6说明了智能网中节点间的通信;
图7a从位于不同层次的功能块说明了一种智能网和它的中央节点的构造;
图7b示出了在呼叫限制功能方面图7a所示的一个框图的划分;
图8说明了一种已知的流量限制方法的操作;
图9和10说明了在负载情况下智能网的操作;
图11说明了在智能网的业务控制点(网络中央节点)中根据本发明的操作;
图12a是说明从业务控制点发送限制请求的流程图;
图12b概要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执行操作的网络中央节点装置;
图13说明了在从智能网中的业务控制点发送的限制请求消息中加入根据本发明的标志;
图14说明了在从智能网中的周边节点发送的初始消息中加入根据本发明的标志队列;以及
图15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从业务控制点发送限制请求的流程图。
以下将以一种在其中传送呼叫的(星形)智能网为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如上所述,智能网的体系结构基于业务交换点(SSP)和业务控制点(SCP)。这些节点通过根据7号信令系统(SS7;在CCITT蓝皮书Specifications of Signalling System No.7,Melbourne 1988中更详细地描述)的网络SN以图5中所示的方式互连。SSP和SCP利用智能网应用协议(INAP)进行相互通信,INAP在1993年11月的ETSI(欧洲电信标准委员会)标准ETSI IN CS1 INAP Part 1:ProtocolSpecification,Draft prETS 300 374-1中描述。在图6所示的SS7协议栈中,INAP是位于事务处理功能应用部分(TCAP),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和消息传送部分(MTP)之上的最高层。SSP通常是修改了呼叫控制软件的商用电话交换机,SCP包含业务控制逻辑并接入到业务数据库。呼叫流量经过SSP。业务控制点作出一些有关呼叫寻路和计费的决定。在智能网中的呼叫期间,SSP和SCP之间可能有一个或多个INAP对话。每一个这样的对话都以预定消息(初始检测点消息)开始,此后称之为初始消息。
当网络流量重时,SCP可能会过载。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智能网具有一种分散负载控制系统,该系统使用所谓呼叫间隔(call gapping)方法以限制涌向SCP的消息(术语“呼叫间隔”在多个国际标准中使用,例如在CCITT蓝皮书,建议E.412,§3.1.1.2和建议Q.542,§5.4.4.3中使用)。呼叫间隔方法是一种已知的基于呼叫发生频率(到达率)的流量控制方法,在该方法中以下述方式限制呼叫的数量,即每时间单位最多允许通过某个特定最大数量的呼叫。除了前述的标准,该方法也在例如美国专利4,224,479中描述。SCP监控负载情况,如果需要,SSP通过在启动相关对话之前拒绝一些呼叫来限制流量。
假定网络以图7a所示方式包含2个节点SSP1和SSP2,以及一个SCP。考虑到该SCP具有功能块A到E的层次结构。根据图7b,考虑到每一个功能块包含一个根据呼叫间隔方法操作的间隔门70,以及一个位于间隔门之后的子系统SS。所有与子系统的远程通信都经过该间隔门,该间隔门搜集有关流量,子系统状况和SCP其它部分状况的统计数据。根据这些数据间隔门计算所讨论的子系统的负载水平。
子系统的正常负载水平是L0(参见图3)。当负载水平从LO变化到L1时,间隔门将试图通过向两个SSP都发送呼叫间隔请求来限制流量。这样一种请求一般包含下列各组参数:(1)间隔条件,(2)间隔指示符,以及(3)间隔处理。间隔条件识别作为呼叫间隔操作的对象的那部分流量,例如只限制以800开头的呼叫。间隔指示符定义了在一个时间单位中允许的初始消息(呼叫)的最大数量U(实际上间隔指示符定义了在两个连续初始消息之间的最短允许间隔I=1/U,它在原则上等于相同含义),以及限制的持续时间T,在呼叫间隔请求到达和持续时间段结束之间初始消息速率最大可以是前述最大值。这种呼叫间隔方法的操作在图8中说明。当网络提供的流量速率(在水平轴上示出)小于前述最大值U时,不存在呼叫间隔。当提供的流量速率大于该值时,SSP拒绝一些呼叫以使所发送的流量速率(在垂直轴上示出)是U。虚线描述了一种理想情况,而实线描述了实际状况。实际上,该特征曲线是理想情况下的分段线性特征曲线的连续近似。这是因为所提供的流量在时间轴上并不是均匀分配的。
间隔处理参数决定如何处理被拒绝的呼叫。例如,将被拒绝的呼叫的语音信道连接到语音播放器或忙音。此外,呼叫间隔请求包含一个控制域,该控制域指示呼叫间隔请求来自自动过载防护机制还是SCP操作者。上述各组参数在前述标准1993年11月的ETSI IN CS1 INAP Part1:Protocol Specification,Draft prETS 300 374-1,条目7.3.6中公开,可参考该标准以获取更具体的描述。
当呼叫间隔请求到达SSP时,SSP基于它所接收的信息创建发送间隔门(也就是由间隔门所控制的子系统)的映象。这在图9中说明,在该图中过载块(C)由影线表示,SCP所发送的呼叫间隔请求由参数CG表示。通过间隔条件和该映象,SSP识别导向过载子系统的流量,并限制这种流量的速率。当呼叫间隔请求中所指示的时间段耗尽时,SSP在它的存储器中消除该子系统的映象。
在SCP中的间隔门是“静态的”,也就是说它所有时间都存在。在SSP中的间隔门(或相应的子系统)的映象是暂时的;当SSP接收到一个呼叫间隔请求时,它创建该映象,当呼叫间隔请求中所指定的持续时间T耗尽时,取消该映象。当SSP接收到一个包含与已存在的映象相同的间隔条件的呼叫间隔请求时,将改变该映象的其它参数以对应于新的值。
另一种方法是将SSP中的映象(拷贝)视为具有两种状态的对象:激活态和被动态。当一个映象接收到呼叫间隔请求时,它变为激活并开始限制流量。当该映象处于激活态时,它可以从SCP接收多个呼叫间隔请求。当在上一个呼叫间隔请求中指定的持续时间耗尽时,该映象又变为被动态。
当SCP中的两个子系统同时过载时,在SSP中相应地存在每一个门的映象(拷贝)。当越来越多的子系统过载时,SSP中的映象的逻辑结构开始类似于SCP中间隔门的层次结构。这种过程在图10中说明。
前述ETSI标准(条目7.3.19.1.1)还定义了一个特定的“遇到呼叫间隔”指示符,如果呼叫已经通过该间隔门,则SSP将该指示符加入到初始消息。这样,该指示符通知SCP有关的SSP执行了呼叫间隔。然而,SCP不能确定SSP以正确的参数执行了呼叫间隔,因此SCP不能在决定是否发送呼叫间隔请求时信任该指示符。这样的一个例子是包含一个SCP和多个SSP的网络,在该网络中一个SCP子系统处于负载水平L1,L1具有需要向SSP指明的相应上限U,例如每秒10个初始消息(10次呼叫)。如果负载水平现在从L1变化到L2,L2具有相应的上限,例如每秒5个初始消息(5次呼叫),则SCP发送给每一个SSP一个包含新上限的呼叫间隔请求CG。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些SSP的数据例如因为故障没有改变,那么这些SSP继续使用原(较高的)U值限制流量,直到在呼叫间隔请求中指示的持续时间耗尽。因为这种情况,有关的子系统可能进一步移动到下一个负载值L3。因为从所有SSP接收相同的指示符,所以SCP不能区分修改过的和未经修改的SSP。
已经有人试图以最初所描述的方式解决问题,以使在每一个初始消息从SSP到达后重复相同的呼叫间隔请求。然而,这种设备(a)在SCP和SSP之间的信令链路上产生更多的流量,以及(b)在SSP中重复修改有关SCP的信息(子系统映象)。
根据本发明,以下述方式进行操作,即中央节点SCP在它的存储器中,通过例如一个计数器维护在这种连接中称作“全局标记”的一个整数。该标记的初始值是0。当改变了中央节点的任一子系统的负载水平(也就是改变了限制参数),相应间隔门将全局标记的值增加1,读取新标记的值并在它的内部数据中存储该值。存储的标记在这种连接中称为“本地标记”。本地标记的值在任何时刻都标识该间隔门(和有关的子系统)所用的限制参数。该原则在图11中说明,在该图中计数器由参考数字110表示,为简明起见,仅示出了子系统E的本地标记。
当间隔门发送呼叫间隔请求时,它将该本地标记加入到发向周边节点的呼叫间隔请求消息CG中。当周边节点SSP接收到该呼叫间隔请求消息,它将该消息中的标记值存储在相应映象(拷贝)的数据中。此后,如果从周边节点来的呼叫通过了呼叫间隔控制,发送的初始消息中包含这个标识该周边节点所用的限制参数的标记。
在中央节点中,间隔门以图12a所示方式决定呼叫间隔请求的发送。首先检查接收到的初始消息是否包含标记(阶段112)。如果接收到的初始消息中没有包含标记,这意味着周边节点SSP没有中央节点间隔门的映象(也就是说,周边节点不限制呼叫)。那么发送一个呼叫间隔请求(阶段114)。如果接收到的初始消息中包含标记,其值RS或者等于或者不同于本地标记LS的值。如果在阶段113中执行的检查表明这两个值是相等的,那么正确地改变了间隔门的映象,不需要发送呼叫间隔请求。如果这两个值不等,则向有关的周边节点发送呼叫间隔请求(阶段114)。
呼叫间隔请求的发送也可以以下述方式描述:
如果在初始消息中没有标记或者如果业务请求消息的标记≠本地标记,则发送呼叫间隔请求。
这样,至少在中央节点中加入一对比较装置122,如图12b所示,该比较装置比较从接收装置121所接收的标记和本地标记LS,并控制节点发送装置123以根据比较结果发送呼叫间隔请求CG。
前述ETSI标准(条目7.3.6.11)定义了4种不同的间隔条件,其中之一是被叫地址。如前所述,SCP可以看作是一种子系统的层次结构,其中每一个子系统的流量由一个间隔门控制。这样的子系统是SCP的一部分,具有它自己的唯一的间隔条件。这也意味着确定间隔条件的精确度越少,它们相关的流量部分就越大,在层次结构中对应的子系统的位置就越高。例如,具有条件“被叫地址以号码3开头”的子系统在层次中比具有条件“被叫地址以号码314开头”的子系统要高。当SSP包含至少两个在上述层次中位置相继的激活映象(拷贝)时,例如图11中的子系统A,B和C,必须决定如何限制发向这些子系统的呼叫。SSP可以以下述方式包含例如2个映象,即在第一映象中条件是“被叫地址以号码800开头”,最大速率U是10个初始消息/秒,而在第二映象中条件是“被叫地址以号码80012开头”,最大速率U是5个初始消息/秒。当某个用户拨入例如号码“800123”,原则上可以根据任一个映象的参数过滤呼叫。然而,使用第一映象的参数是不正确的,因为在层次结构中位于较低层的创建映象的间隔门可以接收多达10个初始呼叫/秒,尽管只允许5个初始呼叫/秒。仅使用第二映象的参数也是不正确的,而在呼叫间隔中同时使用这两个映象的参数才能在各种情况下提供正确结果。当呼叫数据匹配多个激活映象的间隔条件时,该呼叫必须通过所有这些映象的呼叫间隔控制。如果该呼叫不能通过所有映象(门),它将被拒绝。
在前面段落中所描述的原则对本发明具有以下影响。初始消息必须包含一个标记队列;该队列包含呼叫已经通过的所有激活映象的标记(标记值)。因而该队列可以是空的(没有标记),或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标记。中央节点SCP的子系统的间隔门检查该队列是否包含它自身本地标记的值。如果没有包含该值,间隔门向SSP发送一个呼叫间隔请求。
根据本发明,在从SCP发送的消息中有关呼叫间隔的数据域中加入附加数据,即标识SCP中所用的限制参数的标记或标记值。在图13中示出了在呼叫间隔请求消息中发送的该数据域,在标准中称之为“呼叫间隔参数”。为简明起见,该图用在标准中所公开的相同名字示出了这些域。呼叫条件,呼叫指示符,控制类型,呼叫处理和扩展部分在数据域中相继出现。控制类型和间隔处理是可选的。扩展部分组成了厂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利用的自由空间。根据本发明,标记或者作为一个单独的域加在前述的一些域之间,或者可以将它放置在扩展部分内部。后一种选择的优点在于这样的呼叫间隔请求消息完全遵从了现行标准。
也可能同时有两个或更多个过载子系统的标记被放置在同一个呼叫间隔请求消息中。那么该消息包含两个或更多个呼叫间隔参数数据域,并相应地包含至少两个标记。
前述标记队列加入到从SSP发送的初始消息中。图14示出了初始消息的数据域(在标准中称为初始DP参数)。初始请求消息的数据域包含业务关键字,被叫方号码,主叫方号码,主叫方类别,前述遇到呼叫间隔指示符和扩展部分。根据本发明,标记队列(如果SSP执行呼叫间隔,则包含一个或多个标记,或者如果SSP不执行呼叫间隔,则没有标记)或者作为一个单独的域加在一些域之间,或者可以将该标志队列放置在扩展部分内部。后者的优点也在于这类初始消息完全遵从了现行标准。
因为全局标记的大小实际上是受限的,它不可能永远增加。如果该变量的大小是,例如一个八位字节(8比特),它的最大值是28-1=255。当间隔门试图增量已是其最大值的标记时,该值将不再增加,而将跳回到0(计数器翻转)。
此后,两个或更多个具有相同本地标记值的间隔门是可能的。这样的事件的发生频率取决于间隔门修改它们的限制参数的相对速度,以及计数器的最大值。然而,由计数器翻转导致的问题可以被完全忽略,尤其在确信它并不是频繁发生时。如果这不确定,该问题可以以下述方式避免,即即使在间隔门的限制参数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翻转也为每一个门的标记提供一个新值。在此之后发送的呼叫间隔请求向周边节点中的间隔门的映象提供新的标记值。
除了增量计数器之外,全局标记自然还可以由一个减量计数器维护。除了由计数器维护的一个整数之外,全局标记可以原则上包含唯一标识限制参数的任意数据,例如中央节点时钟的当前值。
当呼叫间隔请求正位于通往中央节点的路上时,周边节点可能发送一些带有原标记值的初始消息。每一个这样的初始消息导致从中央节点发送带有新标记值的呼叫间隔请求。这样,因为网络延时,该呼叫间隔请求可能不得不重复多次。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上述基本原则可以以下述方式修改,即中央节点仅检查它所接收到的初始消息总数量的预定部分。以下将用p(0<p≤1)来描述该预定部分。对以超过阈值U的速率(初始消息/秒)发送的源(周边节点),这保证了平均在至少1/(pU)秒内的呼叫间隔请求。这种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在中央节点中的用于比较的工作量减少了1/(1-p)。
这类操作最好以下述方式实现,即在中央节点中为每一个进入的初始消息产生一个随机数R,R保持0≤R≤1。如果该随机数比参数p小,则检查标记队列。这样,判决的进行可以以下述方式描述:
如果R<p,其中0≤R≤1,0<p≤1,检查所接收的标记队列。
该操作也在图15的流程图中说明,除了在这种情况下随机数R与参数p的比较(阶段111b)在检查标记(阶段112)之前执行,该图对应于图12所示的基本原则。如果R<p,操作以上述方式继续,但是如果R≥p,则根本不检查标记队列(也就是说,操作进行到阶段115)。
以上参照智能网描述了本发明。这意味着提供业务的节点以上述方式包括多个子系统。然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具有类似基本情形的任何网络。这意味着在提供业务的节点中可能只有一个子系统,因而在消息中发送一个标记的最大值是足够的。
尽管以上参照根据附图的例子描述了本发明,显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以上所公开的和后附权利要求书的本发明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修改。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应用在,例如流量的特定部分。在呼叫间隔操作中所使用的参数的数量也可以变化,因此一组参数必须理解成包含一个或多个参数的一组参数。因为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原则上可以应用于任何具
Claims (8)
1.一种在电信网络节点中防止过载的方法,该网络包括至少一个业务节点(CN;SCP),和至少一个其它节点(PN;SSP),业务节点从该其它节点中接收业务请求,根据该方法,所述业务节点向它所连接的节点发送限制请求(CG),以使该节点限制它发向所述业务节点的业务请求的数量,该限制请求包含指示该节点应当如何执行限制的一组参数,至少在每次所述该组参数变化时发送一个限制请求,其特征在于:
所述业务节点在它所发送的限制请求中加入标识前述一组参数的信息,该节点基于该信息执行限制,
该节点将所述信息拷贝到它的存储器中,并将标识它所使用的各组参数的数据发送回所述业务节点,以及
所述业务节点将所述数据和它已发送的数据相比较,并基于该比较决定是否给发送该数据的节点发送限制请求。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节点将标识它所使用的各组参数的数据与业务请求一起发送回所述业务节点。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业务节点中通过计数器(110)维护标识该组参数的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当计数器翻转时,在业务节点中改变标识其所用的各组参数的所有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节点仅对它所接收的业务请求消息的全部数量的预定比例(P)执行比较。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限制每时间单位发送的业务请求数量来限制发向业务节点的业务请求。
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限制发向业务节点的业务请求的数量不超过业务请求总数量的某个特定百分比来限制发向业务节点的业务请求。
8.一种电信网络节点,该网络包括至少一个有接收装置(121)和发送装置(123)的业务节点(CN;SCP),和至少一个业务节点从其中接收业务请求的其它节点(PN;SSP),所述业务节点向它所连接的一个节点发送限制请求(CG),以使该节点限制它发向所述业务节点的业务请求的数量,该限制请求包含指示该节点应当如何执行限制的一组参数,至少在每次所述该组参数变化时发送一个限制请求,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业务节点包括比较装置(122),用于比较存储在该节点中的数据(LS)和标识由所述接收装置从另一网络节点接收到的相应数据的一组参数,该比较装置以可运行的方式连接到所述发送装置(123),以控制从所述业务节点来的限制请求(CG)的发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FI945332 | 1994-11-11 | ||
FI945332A FI97186C (fi) | 1994-11-11 | 1994-11-11 | Ylikuormituksen esto tietoliikenneverkon solmussa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3031A CN1163031A (zh) | 1997-10-22 |
CN1081865C true CN1081865C (zh) | 2002-03-27 |
Family
ID=8541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51961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1865C (zh) | 1994-11-11 | 1995-11-10 | 电信网络节点及在其中防止过载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898672A (zh) |
EP (1) | EP0791276B1 (zh) |
CN (1) | CN1081865C (zh) |
AU (1) | AU3872695A (zh) |
BR (1) | BR9509656A (zh) |
DE (1) | DE69532765T2 (zh) |
FI (1) | FI97186C (zh) |
WO (1) | WO1996015634A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I97185C (fi) * | 1994-11-11 | 1996-10-25 |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 Ylikuormituksen esto tietoliikenneverkon solmussa |
AUPN526595A0 (en) | 1995-09-07 | 1995-09-28 | Ericsson Australia Pty Ltd | Controlling traffic congestion in intelligent electronic networks |
DE19637530A1 (de) * | 1996-09-14 | 1998-03-19 | Sel Alcatel Ag | Verfahren, Vermittlungsstelle und Telekommunikationsnetz zur Steuerung eines Aufbaus von Verbindungen zu einem Teilnehmer, der Ziel eines Massenanrufes ist |
GB9622629D0 (en) * | 1996-10-30 | 1997-01-08 | British Telecomm |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GB9712307D0 (en) * | 1997-06-12 | 1997-08-13 | British Telecomm |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GB2334175B (en) | 1998-02-06 | 2000-01-26 | Plessey Telecomm |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
US6317601B1 (en) * | 1998-12-04 | 2001-11-13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Automatic code gapping (ACG) for wireless systems |
JP3328208B2 (ja) * | 1998-12-28 | 2002-09-2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
US7200408B1 (en) * | 1999-12-15 | 2007-04-03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Selective blocking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6453028B1 (en) * | 2000-02-28 | 2002-09-17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Dynamic traffic management in an intelligent network of a telephone system |
US6980517B1 (en) * | 2000-05-24 | 2005-12-27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gestion control for packet-based networks using call gapping and rerouting in the peripheral domain |
US7442629B2 (en) | 2004-09-24 | 2008-10-28 | President &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 Femtosecond laser-induced formation of submicrometer spikes on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
EP1261217A1 (en) * | 2001-05-25 | 2002-11-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anagement of signaling gateway processes in transport of SCN signaling over data networks |
US7057256B2 (en) | 2001-05-25 | 2006-06-06 | President &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 Silicon-based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optoelectric devices |
US6996225B1 (en) * | 2002-01-31 | 2006-02-07 | Cisco Technology, Inc. | Arrangement for controlling congestion in an SS7 signaling node based on packet classification |
NL1032293C2 (nl) * | 2004-08-12 | 2007-08-16 | Sara Lee De Nv | Werkwijze voor het verschaffen van een drank voorzien van een fijnbellige schuimlaag of een drank althans nagenoeg zonder de fijnbellige schuimlaag, pad met omhulling gevuld met te extraheren en/of op te lossen product; samenstel voorzien van een dergelijke pad en een houder; drankbereidingsinrichting voor het bereiden van een drank. |
US7756034B2 (en) * | 2005-11-29 | 2010-07-13 | Cisco Technology,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network overload |
US7760639B2 (en) * | 2005-11-29 | 2010-07-20 | Cisco Technology,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network overload |
JP2011514664A (ja) * | 2008-01-31 | 2011-05-06 | プレジデント アンド フェローズ オブ ハーバード カレッジ | パルスレーザ照射を介してドープされる材料の平坦面の工学 |
CN101645825B (zh) * | 2008-08-04 | 2012-10-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过载处理方法及系统、过载处理的sip实体 |
CN101742537B (zh) * | 2009-12-04 | 2012-07-04 | 杨晋利 | 一种信令二级网络结构中新增stp设备的负荷割接方法 |
CN101795454B (zh) * | 2010-02-10 | 2012-10-10 | 熊文俊 | 基于移动通信独立通道的双身份认证方法及系统 |
US8692198B2 (en) | 2010-04-21 | 2014-04-08 | Sionyx, Inc. | Photosensitive imaging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EP2583312A2 (en) | 2010-06-18 | 2013-04-24 | Sionyx, Inc. | High speed photosensitive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US9496308B2 (en) | 2011-06-09 | 2016-11-15 | Sionyx, Llc | Process module for increasing the response of backside illuminated photosensitive imager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US20130016203A1 (en) | 2011-07-13 | 2013-01-17 | Saylor Stephen D | Biometric imaging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WO2014209421A1 (en) | 2013-06-29 | 2014-12-31 | Sionyx, Inc. | Shallow trench textured region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CN110780989B (zh) * | 2019-08-29 | 2023-03-24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过载保护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25202A2 (en) * | 1989-10-27 | 1991-05-02 | AT&T Corp. | Control of overload in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
US5029164A (en) * | 1990-04-13 | 1991-07-02 |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 Congestion avoidance in high-speed network carrying bursty traffic |
US5309431A (en) * | 1990-03-19 | 1994-05-03 | Fujitsu Limited | Route regulat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8806625D0 (en) * | 1988-03-21 | 1988-04-20 | British Telecomm | Call traffic control |
JP2753294B2 (ja) * | 1988-12-23 | 1998-05-1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パケット輻輳制御方法およびパケット交換装置 |
US5673252A (en) * | 1990-02-15 | 1997-09-30 | Itron, Inc. | Communications protocol for remote data generating stations |
US5425086A (en) * | 1991-09-18 | 1995-06-13 | Fujitsu Limited | Load control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processes and exchange system having load control system |
US5450483A (en) * | 1993-11-18 | 1995-09-12 |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L.C. | Method of controlling overloads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
EP0676878A1 (en) * | 1994-04-07 | 1995-10-1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Efficient point to point and multi point routing mechanism for programmable packet switching nodes in high speed data transmission networks |
-
1994
- 1994-11-11 FI FI945332A patent/FI97186C/fi active
-
1995
- 1995-11-10 US US08/836,832 patent/US5898672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11-10 EP EP95937900A patent/EP0791276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11-10 CN CN95196168A patent/CN108186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5-11-10 WO PCT/FI1995/000617 patent/WO1996015634A2/en active IP Right Grant
- 1995-11-10 BR BR9509656A patent/BR9509656A/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5-11-10 AU AU38726/95A patent/AU3872695A/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1995-11-10 DE DE69532765T patent/DE69532765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25202A2 (en) * | 1989-10-27 | 1991-05-02 | AT&T Corp. | Control of overload in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
US5309431A (en) * | 1990-03-19 | 1994-05-03 | Fujitsu Limited | Route regulating apparatus |
US5029164A (en) * | 1990-04-13 | 1991-07-02 |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 Congestion avoidance in high-speed network carrying bursty traffic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0791276B1 (en) | 2004-03-24 |
FI97186C (fi) | 1996-10-25 |
EP0791276A2 (en) | 1997-08-27 |
US5898672A (en) | 1999-04-27 |
FI97186B (fi) | 1996-07-15 |
CN1163031A (zh) | 1997-10-22 |
WO1996015634A3 (en) | 1996-08-08 |
FI945332A (fi) | 1996-05-12 |
WO1996015634A2 (en) | 1996-05-23 |
DE69532765T2 (de) | 2005-01-27 |
BR9509656A (pt) | 1997-10-14 |
DE69532765D1 (de) | 2004-04-29 |
FI945332A0 (fi) | 1994-11-11 |
AU3872695A (en) | 1996-06-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1865C (zh) | 电信网络节点及在其中防止过载的方法 | |
CN1096774C (zh) | 电信网络节点中的防止过载的方法和设备 | |
EP0764383B1 (en) | Mediation of traffic in an advanced intelligent network | |
CN1083199C (zh) | 控制电信网中过载的方法 | |
EP1003341B1 (en) | Mediation of open advanced intelligent network interface by shared execution environment | |
CN1097939C (zh) | 在多节点电信网络中提供增强的用户业务的系统和方法 | |
US8817609B2 (en) |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ad management | |
CA2254135C (en) | Service control point congestion control method | |
JP2004135286A (ja) | 公衆加入電話網用開放型高度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ネットワークインタフェースの仲介 | |
CN1343425A (zh) | 通信网络 | |
CN1314753A (zh) | 消除重复计费错误的智能网通信系统 | |
AU728049B2 (en) | Monitoring of load situation in a service database system | |
CN1117498C (zh) | 电信网中的业务启动方法,电信网以及电信网的交换点 | |
US6687364B1 (en) | Service provision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 |
US6724883B1 (en) | Processing of data message in a network element of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
US6493442B1 (en) | AIN triggers to invoke non-AIN features | |
JP3679711B2 (ja) | テレ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サービス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方法 | |
JPH11501495A (ja) | トラヒック管理制御用の負荷分散グループのサービス制御点を相互接続する通信リンク | |
CA2203538A1 (en) | Overload prevention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node | |
CN1241077A (zh) | 由电话号码和因特网始发地址构成的组对的使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