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28714B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28714B
CN108028714B CN201680055452.7A CN201680055452A CN108028714B CN 108028714 B CN108028714 B CN 108028714B CN 201680055452 A CN201680055452 A CN 201680055452A CN 108028714 B CN108028714 B CN 1080287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si
user terminal
uci
symbols
harq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54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28714A (zh
Inventor
武田一树
永田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Kor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TT Kor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Kor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NTT Kore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028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87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287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87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00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applied to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04L1/0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feedback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79Formats for control data
    • H04L1/0081Formats specially adapted to avoid errors in the feedback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2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convolutional codes, e.g. unit memor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Abstract

在对每个用户终端可设定的分量载波(CC)数与现有系统相比被扩展的情况下,能够以恰当的质量传输至少包含HARQ‑ACK和CSI的UCI。本发明的用户终端对至少一个CC的HARQ‑ACK和至少一个CC的CSI分别进行编码。用户终端将该HARQ‑ACK的编码比特序列和该CSI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构成同一PUCCH的无线资源而发送。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讯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被规范化(非专利文献1)。以从LTE(也称为LTE Rel.8)的进一步的宽带域化及高速化为目的,LTE-Advanced(也称为LTE Rel.10、11或12)被规范化,还研究了后续系统(也称为LTERel.13等)。
LTE Rel.10/11的系统带域包含以LTE Rel.8的系统带域为一个单位的至少一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这样,将汇集多个分量载波而进行宽带域化的情况称为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
此外,在LTE Rel.8至12的LTE中,设想在被许可给运营商的频带、即授权带域(license band)中进行排他性的应用而进行了规范化。作为授权带域,例如使用800MHz、2GHz或1.7GHz等。
在Rel.13以后的LTE中,还以在不需要许可的频带、即非授权带域(unlicenseband)中的应用为目标而进行了研究。作为非授权带域,例如使用与Wi-Fi相同的2.4GHz或5GHz带等。在Rel.13LTE中,将在授权带域和非授权带域之间的载波聚合(LAA:授权辅助接入(License-Assisted Access))设为研究对象,但在未来双重连接或非授权带域的独立(stand-alone)也有可能成为研究对象。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00Rel.8“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系统(LTE Rel.10-12)的载波聚合(CA)中,对每个用户终端可设定的分量载波(CC)数被限制为最大5个。在LTE Rel.13以后的CA中,为了实现进一步的带域扩展,研究了将对每个用户终端可设定的CC数扩展为6个以上。
然而,在现有系统中,使用上行控制信道(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或上行共享信道(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Shared Channel),来发送包含对于各CC的下行共享信道(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的送达确认信息(HARQ-ACK:混合自动重发请求-确认(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CKnowledgement))、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的至少一个的上行控制信息(UCI: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在现有系统中,在使用上行控制信道(PUCCH)来发送至少包含HARQ-ACK和CSI的UCI的情况下,HARQ-ACK和CSI视为一个比特串而被编码(联合(joint)编码)。但是,在对用户终端可设定的CC数被扩展为6个以上的情况下,若与现有系统同样地将HARQ-ACK和CSI联合编码,则存在不能恰当地满足在HARQ-ACK和CSI中不同的所需质量的顾虑。
本发明是鉴于该点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在对每个用户终端可设定的分量载波(CC)数与现有系统相比被扩展的情况下,能够以恰当的质量来传输至少包含HARQ-ACK和CSI的UCI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用户终端的一方式是可设定多个分量载波(CC)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具备:编码单元,对至少一个CC的对于下行共享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和至少一个CC的信道状态信息分别进行编码;以及发送单元,将所述送达确认信息的编码比特序列和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构成同一上行控制信道的无线资源而发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对每个用户终端可设定的分量载波(CC)数与现有系统相比被扩展的情况下,能够以恰当的质量来传输至少包含HARQ-ACK和CSI的UCI。
附图说明
图1是载波聚合的说明图。
图2A及2B是表示UCI的编码的一例的图。
图3A及3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UCI的编码的一例的图。
图4A及4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新PUCCH格式的一例的图。
图5A~5C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使P-CSI缺少的条件的说明图。
图6A及6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新PUCCH格式的其他例的图。
图7A及7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新PUCCH格式的再另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载波聚合(CA)的说明图。如图1所示,在至LTE Rel.12为止的CA中,以LTERel.8的系统带域为一个单位的分量载波(CC)被捆绑最大5个(CC#1~CC#5)。即,在至LTERel.12为止的载波聚合中,对每个用户终端(UE: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可设定的CC数被限制为最大5个。
另一方面,在LTE Rel.13的载波聚合中,研究了捆绑6个以上的CC,实现进一步的带域扩展。即,在LTE Rel.13的CA中,研究了将对每个用户终端可设定的CC(小区)数扩展为6个以上(CA增强(CA enhancement))。例如,如图1所示,在捆绑32个CC(CC#1~CC#32)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最大640MHz的带域。
这样,期待通过扩展对每个用户终端可设定的CC数,实现更灵活且高速的无线通信。此外,这样的CC数的扩展对基于授权带域和非授权带域之间的CA(LAA:授权辅助接入(License-Assisted Access))的宽带域化是有效的。例如,在捆绑授权带域的5个CC(=100MHz)和非授权带域的15个CC(=300MHz)的情况下,能够确保400MHz的带域。
另一方面,在对用户终端可设定的CC数被扩展为6个以上(例如,32个)的情况下,难以直接应用现有系统(LTE Rel.10-12)的发送方法(例如,格式或发送功率等)。
例如,在现有系统(LTE Rel.10-12)中,用户终端使用上行控制信道(PUCCH)发送上行控制信息(UCI)。在现有系统中,作为发送包含HARQ-ACK、CSI和SR的至少一个的UCI的PUCCH的格式(以下,称为PUCCH格式),支持了PUCCH格式1/1a/1b、2/2a/2b及3(统称为现有PUCCH格式)。
但是,在对每个用户终端可设定的CC数被扩展为6以上(例如,32个)的情况下,设想在现有PUCCH格式中,由于有效载荷的不足,变得不能发送关于被调度的全部CC的UCI。
因此,研究了与现有PUCCH格式相比可发送的最大比特数(有效载荷、容量)更大的PUCCH格式(以下,称为新PUCCH格式)。此外,设想在新PUCCH格式中,能够同时复用至少一个CC的HARQ-ACK和至少一个CC的CSI(特别是,周期性的CSI(P-CSI:Periodic CSI))。
在此,在对每个用户终端可设定的CC数被扩展的情况下,若设想发送被调度的全部CC的HARQ-ACK,则HARQ-ACK的比特数能够取较宽的范围。例如,在设为能够设定最大32CC的情况下,在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中,HARQ-ACK的比特数成为最低1比特至最大128比特以上。此外,在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中,HARQ-ACK的比特数成为最低1比特至最大64比特。
同样,若设想发送多个CC的P-CSI,则P-CSI的比特数也能够取较宽的范围。例如,在设为能够设定最大32CC的情况下,设想P-CSI的比特数成为最低4比特~最大352比特。
从而,在以新PUCCH格式同时复用HARQ-ACK和P-CSI的情况下,设想在HARQ-ACK的比特数和P-CSI的比特数中出现较大的偏差。例如,考虑相对于HARQ-ACK为128比特而P-CSI为4比特的情况、或相对于HARQ-ACK为1比特而P-CSI为352比特的情况。
然而,在HARQ-ACK和P-CSI中,作为UCI的重要度较大地不同。具体而言,若HARQ-ACK不能准确地传输则不能恰当地进行下行数据的重发,所以HARQ-ACK的重要度比P-CSI更高。
从而,设想在HARQ-ACK和P-CSI中目标错误率不同、或所需的接收质量(例如,SINR:信号与干扰加噪声功率比(Signal-to-Interference plus Noise power Ratio))不同。例如,相对于HARQ-ACK的误码率(BER:Bit Error Rate)小于0.1%,期望P-CSI的误码率小于1%。
图2是表示UCI的编码的一例的图。在图2A中,示出将至少一个CC的HARQ-ACK和至少一个CC的P-CSI结合而编码(联合编码)的例。另一方面,在图2B中,示出将至少一个CC的HARQ-ACK和至少一个CC的P-CSI分别编码(单独(separate)编码)的例。
如图2A所示,在联合编码中,将HARQ-ACK和P-CSI结合而视为一个比特串,进行纠错编码。使用PSK(相移键控(Phase Shift Keying))或QAM(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ion))等调制方式来对纠错编码后的比特序列进行数据码元调制,并映射到资源元素(RE)。此外,在多个用户终端被码分复用(CDM:Code DivisionMultiplexing)的情况下,进行扩散处理。
在图2A所示的联合编码中,以HARQ-ACK及P-CSI的双方的比特数之和以及PUCCH格式的有效载荷,决定最终的编码率。另一方面,由于HARQ-ACK和P-CSI的所需质量不同,存在不能作为整体而选择恰当的编码率的顾虑。具体而言,存在以下顾虑:若要达成HARQ-ACK的所需质量,则P-CSI成为过度质量,若匹配于P-CSI的所需质量,则不能达成HARQ-ACK的所需质量。
另一方面,如图2B所示,在单独编码中,对HARQ-ACK的比特串和P-CSI的比特串分别进行纠错编码。在图2B所示的单独编码中,对HARQ-ACK和P-CSI分别以恰当的编码率进行纠错编码,因此能够恰当地满足在HARQ-ACK和P-CSI中不同的所需质量。
因此,本发明人们想到通过将分别编码的HARQ-ACK和P-CSI以新PUCCH格式同时进行复用,从而恰当地满足在HARQ-ACK和P-CSI中不同的所需质量,达到了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可设定多个CC的用户终端对至少一个CC的对于PDSCH的HARQ-ACK和至少一个CC的CSI分别进行编码。此外,该用户终端将该HARQ-ACK的编码比特序列和该CSI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构成同一PUCCH的无线资源而发送。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HARQ-ACK和CSI被单独编码,因此恰当地满足在HARQ-ACK和P-CSI中不同的所需质量,并且能够将至少包含HARQ-ACK和CSI的UCI以同一PUCCH来发送。
(无线通信方法)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另外,以下,设为使用新PUCCH格式来发送至少包含HARQ-ACK和CSI的UCI,但不限于此。例如,在使用现有的PUCCH格式3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
此外,以下所示的新PUCCH格式不过是一例,不限于此。例如,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的位置及数目不限于以下所示。此外,在新PUCCH格式中,也可以配置DM-RS以外的参考信号(例如,探测参考信号(SRS:Sounding ReferenceSignal))。此外,新PUCCH格式也可以被称为PUCCH格式4、大容量PUCCH格式、扩展PUCCH格式、新格式等。
此外,以下,设想周期性的CSI(P-CSI),但CSI不限于P-CSI,也可以是非周期性的CSI(A-CSI:Aperiodic CSI)。
<编码例>
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中的编码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可设定多个CC的用户终端对至少一个CC的P-CSI和至少一个CC的CSI分别进行编码。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UCI的编码的一例的图。在图3A中,示出将包含至少一个CC的HARQ-ACK和至少一个CC的P-CSI的UCI以新PUCCH格式来发送的情况下的编码例。如图3A所示,用户终端将至少一个CC的HARQ-ACK作为一个比特串进行编码,作为一个码字(CW:Code Word)来对待。此外,用户终端将至少一个CC的P-CSI作为一个比特串进行编码,作为一个码字来对待。
在图3B中,示出将包含至少一个CC的HARQ-ACK和SR、和至少一个CC的P-CSI的UCI以新PUCCH格式来发送的情况下的编码例。如图3B所示,用户终端将至少一个CC的HARQ-ACK和SR(例如,1比特)作为一个比特串来编码,作为一个码字来对待。
在图3A及3B中,在HARQ-ACK(或,HARQ-ACK及SR)的比特长度(比特数)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也可以对HARQ-ACK(或,HARQ-ACK及SR)的比特串,附加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比特。同样,在P-CSI的比特长度(比特数)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也可以对P-CSI的比特串,附加CRC比特。
此外,在图3A及图3B中,也可以根据HARQ-ACK(或,HARQ-ACK及SR)、P-CSI各自的比特长度,应用不同的编码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在比特长度为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使用卷积码(Convolutional code)进行编码,在比特长度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使用特播码(Turbo code)进行编码。在编码后的比特长度与要发送的PUCCH的资源量(有效载荷)相比更小的情况下,也可以对所得到的编码后比特串,应用反复码。相反,在编码后的比特长度与要发送的PUCCH的资源量(有效载荷)相比更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对所得到的编码后比特串,应用奇偶校验位(parity bit)串的删截。此外,也可以根据所应用的编码方式,将CRC比特数、信道交织(channel interleaving)等一并变更。
<映射例>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中的映射例。另外,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将“HARQ-ACK(及SR)”统称图3A所示的“至少一个CC的HARQ-ACK”和图3B所示的“至少一个CC的HARQ-ACK及SR”。此外,以下,设为将“P-CSI”统称图3A及3B所示的“至少一个CC的P-CSI”。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将如上述那样分别被编码的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CSI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构成同一PUCCH的无线资源(例如,资源元素(RE:Resource Element))而发送。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新PUCCH格式的一例的图。在图4所示的新PUCCH格式中,在子帧内的各时隙中对第4个SC-FDMA码元配置DM-RS。此外,图4所示的新PUCCH格式也可以由一个物理资源块(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构成,也可以由多个PRB构成。另外,图4所示的新PUCCH格式的结构不过是一例,不限于此。
在图4A中,示出将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复用到同一SC-FDMA码元内的例。如图4A所示,用户终端也可以将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同一SC-FDMA码元。
具体而言,用户终端将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使用规定的调制方式(例如,QPSK(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分别进行数据码元调制。用户终端对HARQ-ACK(及SR)的调制码元和CSI的调制码元进行复用,映射到除了配置DM-RS的SC-FDMA码元外的全部SC-FDMA码元,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这样,在图4A中,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在被复用到同一SC-FDMA码元内之后,通过DFT从时域的码元被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因此,HARQ-ACK(及SR)和P-CSI在频域中混合。
另一方面,在图4B中,示出将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在不同的SC-FDMA码元间复用的例。如图4B所示,用户终端也可以将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新PUCCH格式内的不同的SC-FDMA码元。
具体而言,用户终端将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使用规定的调制方式(例如,QPSK)分别进行数据码元调制。用户终端将HARQ-ACK(及SR)的调制码元和CSI的调制码元分别映射到不同的SC-FDMA码元。
例如,在图4B中,用户终端将HARQ-ACK(及SR)的调制码元,映射到在各时隙中与映射DM-RS的SC-FDMA码元接近的规定数的SC-FDMA码元(在此,4个SC-FDMA码元)。另一方面,用户终端将P-CSI的调制码元,映射到在各时隙中从映射DM-RS的SC-FDMA码元远离的规定数的SC-FDMA码元(在此,2个SC-FDMA码元)。
这样,在图4B中,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在被映射到不同的SC-FDMA码元之后,通过DFT从时域的码元被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因此,HARQ-ACK(及SR)和P-CSI在频域中不混合。
<终端控制例>
接着,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中的终端控制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通过高层信令,接收表示各CC的P-CSI的发送周期及发送定时(例如,相对于子帧的开头的偏移)的信息。用户终端在该发送周期及发送定时,使用PUCCH来发送各CC的P-CSI。
用户终端在规定周期的P-CSI的发送子帧中发送HARK-ACK(及SR)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将HARQ-ACK(及SR)和P-CSI分别进行编码,复用到新PUCCH格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在规定周期的P-CSI的发送子帧中发送HARK-ACK的情况下,不进行使HARQ-ACK(及SR)的比特串缺少的控制。另一方面,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规定的条件,使P-CSI的编码前的比特串的至少一部分缺少。详细说明使P-CSI的编码前的比特串缺少的条件1~3。图5是使P-CSI缺少的条件的说明图。另外,图5不过是例示,并非限于此。
《条件1》
用户终端在P-CSI的编码前的比特长度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或者P-CSI的CC数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超过规定的阈值的P-CSI的比特串缺少。在此,规定的阈值例如是P-CSI的编码前的最大比特长度、或者能够在新PUCCH格式中复用的P-CSI的最大CC数,也可以预先通过来自无线基站的高层信令(例如,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 Control))信令或广播信息),设定于用户终端中。
例如,在图5A中,P-CSI的编码前的比特长度超过最大比特长度(CC#1~#n的P-CSI的比特长度),或者P-CSI的CC数超过最大CC数(n个),因此用户终端使CC#n+1的P-CSI缺少。
《条件2》
此外,用户终端在P-CSI的编码及/或奇偶校验删截(parity puncturing)后的比特长度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使P-CSI的编码前的比特串的至少一部分缺少,以使编码及/或奇偶校验删截后的比特长度不超过规定的阈值。
例如,在图5B中,在用户终端中,CC#1~CC#n+1的P-CSI的编码及/或奇偶校验删截后的比特长度超过规定的阈值(在此,最大比特长度),因此用户终端使编码前的CC#n+1的P-CSI缺少。另外,在图5B中,用户终端为了判定是否超过规定的阈值,也可以不实际上对CC#1~CC#n+1的P-CSI进行编码及/或奇偶校验删截。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编码前的比特长度及编码率而估计编码及/或奇偶校验删截后的比特长度,进行是否超过上述规定的阈值的判定。
在此,规定的阈值例如是P-CSI的编码及/或奇偶校验删截后的最大比特长度,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而设定于用户终端中,也可以由用户终端计算。如参照图6所说明的那样,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P-CSI用的有效载荷相对于新PUCCH格式的最大有效载荷的比率、P-CSI用的SC-FDMA码元数、P-CSI用的子载波数(或,PRB数)的至少一个,计算上述最大比特长度。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新PUCCH格式的其他例的图。在图6A中,示出图4A的变更例,在图6B中,示出图4B的变更例。
在图6A所示的新PUCCH格式中,对P-CSI,分配与图4A相比更多的子载波(或,PRB)。例如,在图4A中,构成新PUCCH格式的全部子载波(或,PRB)的1/3被分配给P-CSI,相对于此,在图6A中,全部子载波(或,PRB)的2/3被分配给P-CSI。
在图6A中,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P-CSI用的子载波数(或PRB数),计算上述最大比特长度。被分配给P-CSI的子载波数(或,PRB数)也可以预先在用户终端中被设定,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而设定于用户终端中。
或者,在图6A中,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P-CSI用的子载波数(或PRB数)相对于新PUCCH格式内的全部子载波数(或全部PRB数)的比率(即,P-CSI用的有效载荷相对于最大有效载荷的比率),计算上述最大比特长度。该比率也可以预先在用户终端中被设定,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而设定于用户终端中,也可以基于P-CSI用的子载波数(或PRB数)在用户终端中被计算。
另一方面,在图6B所示的新PUCCH格式中,对P-CSI,分配与图4B相比更多的SC-FDMA码元。例如,在图4B中,在各时隙中2个SC-FDMA码元被分配给P-CSI,相对于此,在图6B中,在各时隙中4个SC-FDMA码元被分配。
在图6B中,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P-CSI用的SC-FDMA码元数,计算上述最大比特长度。P-CSI用的SC-FDMA码元数也可以预先在用户终端中被设定,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而设定于用户终端中。
或者,在图6B中,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P-CSI用的SC-FDMA码元数相对于新PUCCH格式内的全部SC-FDMA码元数的比率(即,P-CSI用的有效载荷相对于最大有效载荷的比率),计算上述最大比特长度。该比率也可以预先在用户终端中被设定,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而设定于用户终端中,也可以基于P-CSI用的SC-FDMA码元数在用户终端中被计算。
《条件3》
此外,用户终端在P-CSI的编码率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也可以使P-CSI的编码前的比特串的至少一部分缺少,以使P-CSI的编码率不超过规定的阈值。
例如,在图5C中,若用户终端对CC#1~CC#n+1的P-CSI进行编码,则编码率超过规定的阈值(在此,最大编码率),因此用户终端使编码前的CC#n+1的P-CSI缺少。另外,在图5C中,用户终端为了判定是否超过规定的阈值,也可以不实际上对CC#1~CC#n+1的P-CSI进行编码。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编码前的比特长度来估计编码率,进行是否超过上述规定的阈值的判定。
在此,规定的阈值例如是P-CSI的最大编码率,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而设定于用户终端中,也可以由用户终端计算。如上述条件2中说明的那样,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P-CSI用的有效载荷相对于新PUCCH格式的最大有效载荷的比率、P-CSI用的SC-FDMA码元数、P-CSI用的子载波数(或,PRB数)的至少一个,计算上述最大编码率。
例如,在图6A中,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P-CSI用的子载波数(或PRB数),计算上述最大编码率。或者,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P-CSI用的子载波数(或PRB数)相对于新PUCCH格式内的全部子载波数(或全部PRB数)的比率(即,P-CSI用的有效载荷相对于最大有效载荷的比率),计算上述最大编码率。
此外,在图6B中,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P-CSI用的SC-FDMA码元数,计算上述最大编码率。或者,在图6B中,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P-CSI用的SC-FDMA码元数相对于新PUCCH格式内的全部SC-FDMA码元数的比率(即,P-CSI用的有效载荷相对于最大有效载荷的比率),计算上述最大编码率。
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规定的条件,使P-CSI的编码前的比特串的至少一部分缺少后进行编码。在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的合计比特长度(比特数)超过新PUCCH格式的最大有效载荷的情况下,对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的至少一方进行删截,在与最大有效载荷匹配后映射(复用)到新PUCCH格式。
另一方面,在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的合计比特长度(比特数)小于新PUCCH格式的最大有效载荷的情况下,将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的至少一方进行反复(Repetition),在与最大有效载荷匹配后映射(复用)到新PUCCH格式。
<其他映射例>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中的其他映射例。在图4及6所示的新PUCCH格式中,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CSI的编码比特序列在数据码元位置(子载波位置或PRB位置)、或者SC-FDMA码元位置上被分离,但也可以不严格地被分离。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新PUCCH格式的再另一例的图。在图7A中,示出图4A的变更例,在图7B中,示出图4B的变更例。
在将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复用到同一SC-FDMA码元内的情况下(参照图4A),用户终端也可以对一部分SC-FDMA码元,单独映射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或者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
例如,在图7A中,用户终端在各时隙中,对与DM-RS接近的规定数(在此,两个)的SC-FDMA码元,将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串以不与P-CSI的编码比特串复用的方式进行映射。由此,能够提高与P-CSI相比重要度更高的HARQ-ACK(及SR)的质量,且增加HARQ-ACK(及SR)的传输量。
另一方面,在将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复用到不同的SC-FDMA码元内的情况下(参照图4B),用户终端也可以对一部分SC-FDMA码元,映射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及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的双方。
例如,在图7B中,用户终端在各时隙中,对从DM-RS远离的规定数(在此,两个)的SC-FDMA码元,映射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串及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的双方。由此,能够增加HARQ-ACK(及SR)的传输量。
另外,在图7A及7B中,用于映射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无线资源(即,映射到哪个SC-FDMA码元的哪个子载波(PRB))也可以预先在用户终端中被设定,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而设定于用户终端中,也可以由用户终端自身决定。在由用户终端自身决定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HARQ-ACK(及SR)的编码前或编码后的比特数,按照规定的模式(pattern)而决定上述无线资源。
(无线通信系统)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上述无线通信方法。另外,上述无线通信方法的各方式也可以分别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应用。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图。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能够应用将以LTE系统的系统带宽(例如,20MHz)为1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分量载波)设为一体的载波聚合(CA)及/或双重连接(DC)。另外,无线通信系统1也可以被称为SUPER 3G、LTE-A(LTE-Advanced)、IMT-Advanced、4G、5G、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Radio Access))等。
图8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具备形成宏小区C1的无线基站11、被配置在宏小区C1内且形成与宏小区C1相比更窄的小型小区C2的无线基站12a~12c。此外,在宏小区C1及各小型小区C2中,配置有用户终端20。
用户终端20能够与无线基站11及无线基站12的双方连接。设想用户终端20通过CA或DC同时使用利用不同的频率的宏小区C1和小型小区C2。此外,用户终端20能够使用多个小区(CC)(例如,6个以上的CC)而应用CA或DC。
在用户终端20和无线基站11之间,能够在相对低的频带(例如,2GHz)中使用带宽窄的载波(被称为现有载波、Legacy carrier等)进行通信。另一方面,在用户终端20和无线基站12之间,也可以在相对高的频带(例如,3.5GHz、5GHz等)中使用带宽宽的载波,也可以使用与和无线基站11之间相同的载波。另外,各无线基站所利用的频带的结构不限于此。
在无线基站11和无线基站12之间(或,两个无线基站12间)能够设为有线连接(例如,遵照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的光纤、X2接口等)或无线连接的结构。
无线基站11及各无线基站12分别与上位站装置30连接,经由上位站装置30与核心网络40连接。另外,在上位站装置30中,例如包含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并非限定于此。此外,各无线基站12也可以经由无线基站11与上位站装置30连接。
另外,无线基站11是具有相对宽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被称为宏基站、汇聚节点、eNB(eNodeB)、发送接收点等。此外,无线基站12是具有局部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被称为小型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HeNB(Home eNodeB)、RRH(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 Head))、发送接收点等。以下,在不区分无线基站11及12的情况下,统称为无线基站10。
各用户终端20是支持LTE、LTE-A等各种通信方式的终端,不仅包含移动通信终端,也可以包含固定通信终端。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对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子载波),对各子载波映射数据而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将系统带宽(CC)按每个终端分割为由一个或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带域,多个终端使用相互不同的带域,从而降低终端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另外,上行及下行的无线接入方式不限于它们的组合,也可以在上行链路中应用OFDMA。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下行链路的信道,使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下行共享信道(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广播信道(PBCH: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下行L1/L2控制信道等。通过PDSCH,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此外,通过PBCH,传输MIB(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
下行L1/L2控制信道包含下行控制信道(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EPDCCH(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 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 Control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ARQIndicator Channel))等。通过PDCCH,传输包含PDSCH及PUSCH的调度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等。通过PCFICH,传输用于PDCCH的OFDM码元数。通过PHICH,传输对于PUSCH的HARQ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EPDCCH被与PDSCH(下行共享数据信道)频分复用,与PDCCH同样地被用于DCI等的传输。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上行链路的信道,使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上行共享信道(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Shared Channel))、上行控制信道(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随机接入信道(PR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等。通过PUSCH,传输用户数据、高层控制信息。包含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或无线质量信息(CQI)等的至少一个的上行控制信息(UCI: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通过PUSCH或PUCCH被传输。通过PRACH,传输用于与小区建立连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无线基站>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无线基站10具备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呼叫处理单元105、传输路径接口106。另外,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也可以分别构成为包含一个以上。
关于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10发送至用户终端20的用户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被输入至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关于用户数据,进行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重发控制等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重发控制(例如,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等发送处理,并转发至发送接收单元103。此外,关于下行控制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或快速傅里叶反变换等发送处理,转发至发送接收单元103。
发送接收单元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按每个天线进行预编码而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而发送。由发送接收单元103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通过放大器单元102被放大,从发送接收天线101发送。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信号,由发送接收天线101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被放大器单元102放大。发送接收单元103接收由放大器单元102放大后的上行信号。发送接收单元103将接收信号变换为基带信号,输出至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对所输入的上行信号中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离散傅里叶反变换(IDFT:Inverse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及PDCP层的接收处理,并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转发至上位站装置30。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释放等呼叫处理、或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或无线资源的管理。
传输路径接口106经由规定的接口,与上位站装置30发送接收信号。此外,传输路径接口106也可以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遵照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Radio Interface))的光纤、X2接口)与邻接无线基站10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回程信令(backhaul signaling))。
此外,发送接收单元103接收被映射到构成同一上行控制信号(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无线资源的、至少一个CC的下行数据信号(下行共享信道(PDSCH))的送达确认信息(HARQ-ACK)的编码比特序列和至少一个CC的信道状态信息(CSI)的编码比特序列。此外,发送接收单元103也可以接收该HARQ-ACK及调度请求(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该CSI的编码比特序列。
发送接收单元103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知而说明的发射机/接收机、发送接收电路或发送接收装置构成。另外,发送接收单元103也可以作为一体的发送接收单元而构成,也可以由发送单元及接收单元构成。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图10主要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设为无线基站1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需的其他功能块。如图10所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具备控制单元3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3。
控制单元301实施无线基站10整体的控制。控制单元301例如对由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进行的下行信号的生成、或由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3进行的信号的接收处理进行控制。
具体而言,控制单元301进行下行用户数据的发送控制(例如,调制方式、编码率等)、对于用户终端20的下行共享信道(PDSCH)的分配(调度)、基于来自用户终端20的送达确认信息(HARQ-ACK)的重发控制等。
此外,控制单元301进行上行用户数据的接收控制(例如,解调、解码等)、对于用户终端20的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分配(调度)、对于PUSCH的送达确认信息(HARQ-ACK)的发送控制等。
此外,控制单元301进行用户终端20的载波聚合(CA)的控制。具体而言,控制单元301也可以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进行控制,以使基于从用户终端20报告的CSI等来决定CA的应用/CC数的变更等,生成表示该应用/变更的信息。另外,表示该应用/变更的信息也可以被包含于被高层信令通知的控制信息中。
控制单元301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知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控制装置构成。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示,进行下行信号(包含下行数据信号、下行控制信号)的生成处理(例如,CRC比特的附加、编码、调制、映射、IFFT、扩频码的乘法运算等)。
具体而言,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包含基于上述的高层信令的通知信息(控制信息)或用户数据的下行数据信号(PDSCH),输出至发送接收单元103。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包含上述的DCI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输出至发送接收单元103。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CRS、CSI-RS等下行参考信号,输出至发送接收单元103。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知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信号生成电路或信号生成装置。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3对从用户终端20发送的上行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FFT、IDFT等)。处理结果被输出至控制单元301。
具体而言,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3检测PUCCH格式,进行UCI(HARQ-ACK、CQI、SR的至少一个)的接收处理。此外,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3对被映射到新PUCCH格式的至少一个CC的HARQ-ACK(及SR)、和至少一个CC的CSI分别进行解码。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3构成本发明的解码单元。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3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知而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测量器、测量电路或测量装置构成。
<用户终端>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用户终端20具备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2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应用单元205。
由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被放大器单元202放大。各发送接收单元203接收由放大器单元202放大后的下行信号。发送接收单元203将接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输出至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对所输入的基带信号,进行FFT处理、或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被转发至应用单元205。应用单元205进行有关与物理层或MAC层相比更上位的层的处理等。此外,下行链路的数据之中广播信息也被转发至应用单元205。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从应用单元205被输入至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或信道编码、预编码、离散傅里叶变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IFFT处理等,并转发至各发送接收单元203。发送接收单元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而发送。由发送接收单元203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通过放大器单元202被放大,从发送接收天线201发送。
此外,发送接收单元203发送被映射到构成同一上行控制信号(上行控制信道(PUCCH))的无线资源的、至少一个CC的对于下行数据信号(下行共享信道(PDSCH))的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至少一个CC的信道状态信息(CSI)的编码比特序列。
发送接收单元2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知而说明的发射机/接收机、发送接收电路或发送接收装置。此外,发送接收单元203也可以作为一体的发送接收单元而构成,也可以由发送单元及接收单元构成。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在图12中,主要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设为用户终端2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需的其他功能块。如图12所示,用户终端20所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具备控制单元4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3、测量单元404。
控制单元401实施用户终端20整体的控制。控制单元401例如对由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进行的信号的生成、或由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3进行的信号的接收处理进行控制。
具体而言,控制单元401对在UCI(HARQ-ACK、CQI、SR的至少一个)的发送中应用的PUCCH格式进行控制。具体而言,当在用户终端20中设定的CC数或者在用户终端20中调度的CC数为规定数(例如,6)以上的情况下,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应用新PUCCH格式。
此外,控制单元401对各CC的周期性的CSI(P-CSI)的发送子帧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控制单元401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进行控制,以使在通过高层信令设定的发送子帧中发送P-CSI。
此外,控制单元401控制至少包含HARQ-ACK和P-CSI的UCI的编码及/或对于PUCCH格式(例如,新PUCCH格式或PUCCH格式3)的映射。
具体而言,控制单元401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进行控制,以使对至少一个CC的HARQ-ACK(及SR)、和至少一个CC的P-CSI分别进行编码。
此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进行控制,以使将上述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上述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同一SC-FDMA码元。或者,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进行控制,以使将上述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上述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构成同一PUCCH的不同的SC-FDMA码元(即,新PUCCH格式内的不同的SC-FDMA码元)。
此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进行控制,以使将上述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接近于映射DM-RS的SC-FDMA码元的规定数的SC-FDMA码元。
此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进行控制,以使在上述P-CSI的编码前的比特长度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或者上述P-CSI的CC数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使上述P-CSI的编码前的比特串的至少一部分缺少(条件1)。在此,规定的阈值也可以通过来自无线基站10的高层信令而设定于用户终端20中。
此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进行控制,以使在上述P-CSI的编码及/或奇偶校验删截后的比特长度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使上述P-CSI的编码前的比特串的至少一部分缺少(条件2)。在此,该规定的阈值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被设定。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基于P-CSI用的有效载荷相对于新PUCCH格式的最大有效载荷的比率、P-CSI用的SC-FDMA码元数、P-CSI用的子载波数、P-CSI用的PRB数的至少一个,决定该规定的阈值。
此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进行控制,以使在上述P-CSI的编码率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使上述P-CSI的编码前的比特串的至少一部分缺少(条件3)。在此,该规定的阈值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被设定。或者,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基于P-CSI用的有效载荷相对于新PUCCH格式的最大有效载荷的比率、P-CSI用的SC-FDMA码元数、P-CSI用的子载波数、P-CSI用的PRB数的至少一个,决定该规定的阈值。
此外,控制单元401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进行控制,以使在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的合计比特长度(比特数)超过新PUCCH格式的最大有效载荷的情况下,对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的至少一方进行删截(或/及交织),在与最大有效载荷匹配后映射(复用)到新PUCCH格式。
此外,控制单元401也可以对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进行控制,以使在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的合计比特长度(比特数)小于新PUCCH格式的最大有效载荷的情况下,将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的至少一方进行反复(Repetition),在与最大有效载荷匹配后映射(复用)到新PUCCH格式。
此外,控制单元401进行载波聚合(CA)的控制。具体而言,控制单元401基于来自无线基站10的表示CA的应用/变更的信息,进行CA。
控制单元401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知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控制装置构成。此外,控制单元401及后述的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构成本发明的控制单元。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生成上行信号(包含上行数据信号、上行控制信号),输出至发送接收单元203。例如,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生成包含UCI(HARQ-ACK、CQI、SR的至少一个)的上行控制信号(PUCCH)。
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按照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对上述HARQ-ACK(及SR)、和上述P-CSI分别进行编码。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构成本发明的编码单元。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按照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进行上述的缺少处理、反复处理、删截处理(或/及交织处理)。
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按照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将上述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上述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构成新PUCCH格式(同一PUCCH)的无线资源。
例如,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也可以将上述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上述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构成新PUCCH格式的同一SC-FDMA码元。或者,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也可以将上述HARQ-ACK(及SR)的编码比特序列、和上述P-CSI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构成新PUCCH格式的不同的SC-FDMA码元。
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也可以对于对映射了编码比特序列的SC-FDMA码元(调制码元)施加DFT及IFFT而得到的码元序列,乘以规定的扩散率的扩频码。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知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信号生成电路或信号生成装置。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及发送接收单元203能够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发送单元。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3对下行信号(包含下行控制信号、下行数据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3将从无线基站10接收到的信息输出至控制单元401。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3将例如广播信息、系统信息、基于RRC信令等高层信令的控制信息、DCI等输出至控制单元401。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3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知而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信号处理装置构成。接收信号生成单元403及发送接收单元203能够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接收单元。
测量单元404基于来自无线基站10的参考信号(例如,CSI-RS),测量信道状态,将测量结果输出至控制单元401。另外,信道状态的测量也可以按每个CC进行。
测量单元404能够由基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知而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测量器、测量电路或测量装置构成。
另外,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的框图示出功能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结构单元)通过硬件及软件的任意的组合来实现。此外,各功能块的实现部件没有被特别限定。即,各功能块也可以通过在物理上结合的一个装置来实现,也可以将在物理上分离的两个以上的装置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连接,通过这些多个装置来实现。
例如,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的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使用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PL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等硬件来实现。此外,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也可以通过包含处理器(CPU: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网络连接用的通信接口、存储器、保持了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的计算机装置来实现。也就是说,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用户终端等也可以作为进行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处理的计算机而发挥作用。
在此,处理器或存储器等通过用于对信息进行通信的总线来连接。此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是软磁盘、光磁盘、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EPROM(可擦除可编程(Erasable Programmable)ROM)、CD-ROM(紧凑盘(Compact Disc)-ROM)、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硬盘等存储介质。此外,程序也可以经由电信线路从网络发送。此外,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也可以包含输入键等输入装置、或显示器等输出装置。
无线基站10及用户终端20的功能结构也可以通过上述的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两者的组合来实现。处理器使操作系统进行操作而对用户终端20的整体进行控制。此外,处理器将程序、软件模块或数据从存储介质读出至存储器,按照它们来执行各种处理。
在此,该程序是使计算机执行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操作的程序即可。例如,用户终端20的控制单元401也可以通过被储存至存储器而由处理器操作的控制程序来实现,关于其他功能块也可以同样地实现。
此外,软件、命令等也可以经由传输介质而发送接收。例如,在使用同轴线缆、光纤线缆、双绞线及数字订户线路(DSL)等有线技术及/或红外线、无线及微波等无线技术而从网页、服务器、或其他远程源发送软件的情况下,这些有线技术及/或无线技术包含于传输介质的定义内。
另外,关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用语及/或本说明书的理解所需的用语,也可以置换为具有同一或类似的含义的用语。例如,信道及/或码元也可以是信号(信令)。此外,信号也可以是消息。此外,分量载波(CC)也可以被称为载波频率、小区等。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参数等也可以以绝对值来表示,也可以以离规定的值的相对值来表示,也可以以对应的其他信息来表示。例如,无线资源也可以以索引来指示。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信号等也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的其中一个来表示。例如,跨上述的说明整体而可提及的数据、命令、指令、信息、信号、比特、码元、码片等也可以通过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性粒子、光场或光子、或它们的任意的组合来表示。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也可以伴随执行而切换使用。此外,规定的信息的通知(例如,“是X”的通知)不限于显式地进行,也可以隐式地(例如,通过不进行该规定的信息的通知)进行。
信息的通知不限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以其他方法来进行。例如,信息的通知也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例如,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UCI(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高层信令(例如,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信令、广播信息(MIB(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Block))、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其他信号或它们的组合来实施。此外,RRC信令也可以被称为RRC消息,例如是RRC连接设置(RRCConnectionSetup)消息、RRC连接重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等。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被应用于LTE(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A(LTE-Advanced)、SUPER 3G、IMT-Advanced、4G、5G、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 Access))、CDMA2000、UMB(超移动宽带(Ultra Mobile Broadband))、IEEE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UWB(超宽带(Ultra-WideBand))、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利用其他恰当的系统的系统及/或基于它们而扩展的下一代系统。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的处理次序、时序、流程图等只要没有矛盾,也可以调换顺序。例如,关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法,以例示的顺序提示了各种步骤的要素,不限定于所提示的特定的顺序。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应明白本发明并非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决定的本发明的宗旨及范围而作为修正及变更方式来实施。从而,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并非具有任何限制的含义。
本申请基于2015年9月24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15-187123。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6)

1.一种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具备:
编码单元,对第一上行控制信息(UCI)和第二上行控制信息(UCI)分别进行编码;以及
发送单元,对于构成上行控制信道的第一集合内的码元映射所述第一UCI的编码比特序列,且对于与第一集合内的码元不同的、构成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二集合内的码元映射所述第一UCI的编码比特序列以及所述第二UCI的编码比特序列的双方,并发送,
所述第一UCI包含下行共享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所述第二UCI包含信道状态信息,
所述第一UCI的编码比特序列被映射至所述第二集合内的码元中与所述第一集合内的码元相邻的码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对于在所述第二集合内的码元中基于所述第一UCI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数目而决定的子载波,映射所述第一UCI的编码比特序列并发送。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合包含比所述第二集合内的码元更接近映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解调用参考信号的码元的规定数的码元。
4.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UCI包含所述送达确认信息和调度请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控制单元,基于编码率、和对所述上行控制信道所分配的码元数、以及子载波数,控制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的至少一部分的缺少。
6.一种用户终端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对第一上行控制信息(UCI)和第二上行控制信息(UCI)分别进行编码的步骤;以及
对于构成上行控制信道的第一集合内的码元映射所述第一UCI的编码比特序列,且对于与第一集合内的码元不同的、构成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第二集合内的码元映射所述第一UCI的编码比特序列以及所述第二UCI的编码比特序列的双方,并发送的步骤,
所述第一UCI包含下行共享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所述第二UCI包含信道状态信息,
所述第一UCI的编码比特序列被映射至所述第二集合内的码元中与所述第一集合内的码元相邻的码元。
CN201680055452.7A 2015-09-24 2016-09-09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080287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7123 2015-09-24
JP2015-187123 2015-09-24
PCT/JP2016/076565 WO2017051724A1 (ja) 2015-09-24 2016-09-09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8714A CN108028714A (zh) 2018-05-11
CN108028714B true CN108028714B (zh) 2020-10-09

Family

ID=58386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5452.7A Active CN108028714B (zh) 2015-09-24 2016-09-09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05631B2 (zh)
EP (1) EP3355494B1 (zh)
JP (1) JP6637513B2 (zh)
CN (1) CN108028714B (zh)
WO (1) WO20170517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01404A1 (en) * 2017-05-04 2018-11-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lar codes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S11812433B2 (en) * 2017-11-17 2023-11-07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716128B2 (en) 2017-12-09 2020-07-1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8901069B (zh) * 2017-12-09 2019-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EP3734922A4 (en) * 2017-12-27 2021-08-11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PROCEDURES
US11564212B2 (en) * 2018-01-04 2023-01-2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8259154B (zh) * 2018-01-12 2022-05-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0351007B (zh) 2018-04-04 2021-09-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发送和接收方法及装置
US11395270B2 (en) * 2018-04-27 2022-07-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payload size
CN112425237A (zh) * 2018-05-22 2021-02-2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7016296B2 (ja) * 2018-06-29 2022-02-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10719150B (zh) * 2018-07-11 2021-08-1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终端及基站
EP3796733B1 (en) * 2018-07-17 2023-03-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tbs in nr v2x
MX2021001192A (es) * 2018-07-30 2021-04-28 Ntt Docomo Inc Terminal de usuario.
CN114422092A (zh) * 2018-09-21 2022-04-2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竞争窗口大小的调整方法及装置、数据发送设备
CN111385879B (zh) * 2018-12-27 2023-02-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调节pusch资源的方法、装置和设备
US11563545B2 (en) * 2019-01-10 2023-01-24 Intel Corporation HARQ-ACK transmission and re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13098665B (zh) * 2020-01-09 2022-02-2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为csi分配pucch资源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1889502B2 (en) * 2020-02-24 2024-0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wo-stage feedback procedure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45038A (zh) * 2010-04-13 2012-12-26 Lg电子株式会社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104871582A (zh) * 2012-12-17 2015-08-2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06921B2 (ja) 2007-03-16 2013-06-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無線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リソース割当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9164815A (ja) * 2007-12-28 2009-07-23 Sharp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移動局装置
WO2011041623A1 (en) * 2009-10-01 2011-04-0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Uplink control data transmission
JP5727507B2 (ja) * 2009-12-11 2015-06-03 オスラム・シルバニア・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一次元リニアバットウィングレンズを各々が含む後付型ランプ及び器具
KR101521001B1 (ko) * 2010-01-08 2015-05-15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다중 반송파의 채널 상태 정보 전송 방법
US8582638B2 (en) * 2010-04-30 2013-11-12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nnel state feedback in carrier aggregation
JP5276047B2 (ja) * 2010-04-30 2013-08-2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端末装置
US9055572B2 (en) * 2010-06-14 2015-06-0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EP3145108A1 (en) 2010-06-18 2017-03-22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carrier aggregation
US8976751B2 (en) * 2010-07-16 2015-03-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apparatus for same
JP5455970B2 (ja) * 2011-05-17 2014-03-2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基地局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WO2013043017A2 (ko) * 2011-09-23 2013-03-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3095398B (zh) * 2011-11-04 2017-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JP5859683B2 (ja) * 2012-01-27 2016-02-10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アップリンク制御情報転送方法及び装置
EP2847876B1 (en) * 2012-05-11 2016-10-05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uplink harq and csi multiplexing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AU2013297131B2 (en) 2012-07-31 2015-12-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Power control for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ack/nack and channel-state information in carrier agregation systems
CN105144618B (zh) * 2013-05-09 2019-01-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用户设备以及基站
US9949275B2 (en) * 2013-10-01 2018-04-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management in LTE/LTE-A systems with unlicensed spectrum
US9876623B2 (en) * 2014-12-22 2018-01-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carrier aggregation with a large number of cells
JP6100829B2 (ja) * 2015-05-14 2017-03-2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7041305A1 (zh) * 2015-09-11 2017-03-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息发送、接收方法、用户设备及网络设备
WO2017048215A1 (en) * 2015-09-17 2017-03-23 Intel IP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systems
US11637650B2 (en) * 2016-07-19 2023-04-25 Ne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communication
US10492184B2 (en) * 2016-12-09 2019-11-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plex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physical uplink data channel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45038A (zh) * 2010-04-13 2012-12-26 Lg电子株式会社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104871582A (zh) * 2012-12-17 2015-08-2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352545A1 (en) 2018-12-06
US11005631B2 (en) 2021-05-11
EP3355494A1 (en) 2018-08-01
EP3355494B1 (en) 2022-10-26
JP6637513B2 (ja) 2020-01-29
WO2017051724A1 (ja) 2017-03-30
CN108028714A (zh) 2018-05-11
EP3355494A4 (en) 2019-05-29
JPWO2017051724A1 (ja) 2018-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28714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JP6462751B2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8141791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1418301B2 (en)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710837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0938505B2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524238B2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926015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WO2017022425A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1149398B (zh) 终端、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950066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1183690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926010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