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28449B - 移相器、分配/合成装置、以及扇区天线 - Google Patents

移相器、分配/合成装置、以及扇区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28449B
CN108028449B CN201680003853.8A CN201680003853A CN108028449B CN 108028449 B CN108028449 B CN 108028449B CN 201680003853 A CN201680003853 A CN 201680003853A CN 108028449 B CN108028449 B CN 1080284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substrate
movable
phase shifter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38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28449A (zh
Inventor
陆田裕子
中村拓人
西村崇
丸山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hon Dengyo Kosa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hon Dengyo Kosa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hon Dengyo Kosa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hon Dengyo Kosak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2120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133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80284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84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284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84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2Housings not intimately mechanically associated with radiating elements, e.g. radom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5/00Devices for reflection, refraction, diffraction or polarisation of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e.g. quasi-optical devices
    • H01Q15/14Reflecting surfaces; Equivalent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Waveguide Switches, Polarizers, And Phase Shif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相器。该移相器是能够实现扇区天线等的宽频带化的移相器,具备:至少1个基准导体,其被提供基准电位;第1线路导体,其与基准导体相向而构成传输路,信号被输入于该第1线路导体;第2线路导体,其设置在所述第1线路导体侧,与基准导体相向而构成传输路,信号从该第2线路导体输出;和第3线路导体,其与第1线路导体以及第2线路导体在能够相对移动的状况下电耦合,而且与基准导体相向而形成传输路,在第1线路导体、第2线路导体以及第3线路导体中的至少一个线路导体,具有特性阻抗与其他部分的特性阻抗不同的部分。

Description

移相器、分配/合成装置、以及扇区天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相器、分配/合成装置、阵列天线以及扇区天线。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的基站天线组合使用多个扇区天线,该多个扇区天线按与发射电波的方向对应地设定的各个扇区(领域)而发射电波。扇区天线使用呈阵列状排列了偶极子天线等发射元件(天线)的阵列天线。而且,通过控制由移相器向阵列天线的各个天线元件供给的输入信号或者各个天线元件所接收的输出信号的相位,设置阵列天线的指向性。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移相器,具备:主体基板,其形成了多对微带线路;和通过板,其具有电介质基板、多个耦合用微带线路以及接地导体,所述电介质基板相对于所述主体基板可动,所述多个耦合用微带线路形成于所述电介质基板的表面,使所述主体基板的所述微带线路对之间电耦合或者被导通,所述接地导体形成在所述电介质基板的背面,所述主体基板的所述微带线路与所述通过板的所述耦合用微带线路相向且相互重叠。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用于垂直波束倾斜控制天线的多路移相器,具备:外壳,其具有平面为长方形的箱体形态;固定基板,其安装于外壳内部的底面,印刷有形成用于输入信号的分配以及被分配的信号的相位可变的多个相位可变图形(pattern)的一部分以及形成多个信号分配图形的传输线路;移动基板,其被设置为在所述外壳内部且在与所述固定基板的一个面接触的位置沿着长的方向可动,印刷有形成用于通过与多个相位可变图形的一部分的耦合从而形成的可变线路来使相位可变的多个相位可变图形的剩余的一部分的传输线路。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分配移相器,具备: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其以所述高频信号的未满1/4波长的间隔相平行地被配置且被固定;和可动导体,其可与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电容耦合且可在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的长的方向往复移动,所述可动导体包含:与所述第一导线的长的方向的一端相重合的输入部;与所述第二导线的长的方向的中间部相重合的输出部;和连接所述输入部与所述输出部的连接部,所述可动导体在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之间形成了长度为所述高频信号的1/4波长以上的线路。
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一种天线装置,具备:天线用三片带状线路,其具有天线用供电线和包夹该天线用供电线且分别与该天线用供电线相离间而配置的第1接地层以及第2接地层,该天线用三片带状线通过使第1接地层形成为指定的形状从而起到能够收发电磁波的天线元件的作用;和迂回用三片带状线,其具有第2接地层、相对于该第2接地层而在下层侧离间地配置的迂回用供电线、和以将该迂回用供电线包夹于其与第2接地层之间的方式与该迂回用供电线相离间而配置的第3接地层,天线用供电线与迂回用供电线在第2接地层的边缘的外侧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392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2-52644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7262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5-910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被用于移动通信的基站天线的扇区天线会被要求在是细径化等小型化的基础上,是宽频带化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扇区天线小型化,并使扇区天线宽频带化的移相器等。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基于该目的,本发明所适用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具备:至少1个基准导体,其被提供基准电位;第1线路导体,其与基准导体相向而构成传输路,信号被输入于第1线路导体;第2线路导体,其设置在第1线路导体侧,与基准导体相向而构成传输路,信号从第2线路导体输出;和第3线路导体,其与第1线路导体以及第2线路导体在能够相对移动的状况下电耦合,而且与基准导体相向而形成传输路,在第1线路导体、第2线路导体以及第3线路导体中的至少一个线路导体中,具有特性阻抗与其他部分的特性阻抗不同的部分。
在上述的移相器中,其特征可以在于,在第1线路导体、第2线路导体以及第3线路导体中的至少一个线路导体中,特性阻抗与其他部分的特性阻抗不同的部分的宽度不同。
另外,在上述的移相器中,其特征可以在于,具有特性阻抗与其他部分的特性阻抗不同的部分的是第1线路导体与第3线路导体相向而电耦合的部分、第2线路导体与第3线路导体相向而电耦合的部分以及第3线路导体中的至少一个。
进一步,在上述的移相器中,其特征可以在于,基准导体设置于由电介质构成的板的一个面,第1线路导体以及第2线路导体设置于由电介质构成的板的另一个面。
另外,从其他观点来看,本发明所适用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基板,其由电介质构成,被提供基准电位的基准导体设置在该第1基板的一个面,被输入信号的第1线路导体以及输出信号的第2线路导体设置在该第1基板的另一个面;第2基板,其由电介质构成,与第1线路导体以及第2线路导体在能够相对移动的状况下电耦合、且与基准导体相向而形成传输路的第3线路导体设置在该第2基板的一个面;按压构件,其把第2基板的设置了第3线路导体的面按压向第1基板的设置了第1线路导体以及第2线路导体的面;和覆盖构件,其从按压构件侧覆盖按压构件以及第2基板,且被固定在第1基板。
在上述的移相器中,其特征可以在于,按压构件具备弹簧部,该弹簧部具有在第2基板侧与第2基板接触而进行按压的突起。
另外,在上述的移相器中,其特征可以在于,按压构件具备弹簧部,该弹簧部具有与覆盖构件的上面接触从而在覆盖构件侧按压该按压构件的突起。
进一步,在上述的移相器中,其特征可以在于,按压构件具备凸部,该凸部通过插入设置在第2基板的贯穿孔来固定该第2基板。
进一步另外,在上述的移相器中,覆盖构件在该覆盖构件周围具备多个凸部,该多个凸部插入于设置在第1基板的贯穿孔,通过设置在该多个凸部的前端的折回部从而固定于第1基板。
进一步,从其他观点来看,本发明所适用的分配/合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移相器,该多个移相器分别具有:至少1个基准导体,其被提供基准电位;第1线路导体,其与该基准导体相向而构成传输路,信号被输入于该第1线路导体;第2线路导体,其与该基准导体相向而构成传输路,信号从该第2线路导体输出;以及第3线路导体,其与该第1线路导体以及该第2线路导体在能够相对移动的状况下电耦合,而且与该基准导体相向而形成传输路;和分配/合成线路,其直接或者经由多个移相器的任意一个,向所连接的多个天线分配信号,或者合成来自多个该天线的信号。
在上述的分配/合成装置中,其特征可以在于,移相器在第1线路导体、第2线路导体以及第3线路导体中的至少一个线路导体,具有特性阻抗与其他部分的特性阻抗不同的部分。
另外,在上述的分配/合成装置中,其特征可以在于,还具备移相量设置部,该移相量设置部把多个移相器中的至少1个移相器和至少1个其他的移相器的移相量设置为相异的移相量。
进一步,在上述的分配/合成装置中,其特征可以在于,移相量设置部具备:第1公螺纹部,其具有第1螺距;和第2公螺纹部,其被设置为与第1公螺纹部连接于同一轴,具有与第1螺距相异的第2螺距,在多个移相器中,至少1个移相器通过第1移动构件的移动从而设置第1移相量,所述第1移动构件具有通过轴的旋转而嵌入第1公螺纹部的、与该第1公螺纹部相啮合的第1母螺纹部,在多个移相器中,至少1个其他的移相器通过第2移动构件的移动从而设置与第1移相量不同的第2移相量,所述第2移动构件具有通过轴的旋转而嵌入第2公螺纹部的、与该第2公螺纹部啮合的第2母螺纹部。
进一步,从其他观点来看,本发明所适用的阵列天线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移相器,该多个移相器分别具有:第1基板,其由电介质构成,被提供基准电位的基准导体被设置在该第1基板的一个面,被输入信号的第1线路导体以及输出信号的第2线路导体被设置在该第1基板的另一个面;和第2基板,其由电介质构成,与该第1线路导体以及该第2线路导体在能够相对移动的状况下电耦合、且与该基准导体相对而形成传输路的第3线路导体被设置在该第2基板的一个面;多个发射元件;和分配/合成线路,其在第1基板的另一个面,直接或者经由多个移相器的任意一个而设置,向多个发射元件分配信号,或者合成来自多个该发射元件的信号,移相器在第1线路导体、第2线路导体以及第3线路导体中的至少一个线路导体,具有特性阻抗与其他部分的特性阻抗不同的部分。
进一步另外,从其他观点来看,本发明所适用的扇区天线其特征在于,具备:阵列天线,其具有:多个移相器,该多个移相器分别有第1基板以及第2基板,所述第1基板由电介质构成,被提供基准电位的基准导体设置在该第1基板的一个面,被输入信号的第1线路导体以及输出信号的第2线路导体设置在该第1基板的另一个面,所述第2基板由电介质构成,与该第1线路导体以及该第2线路导体在能够相对移动的状况下电耦合、且与该基准导体相向而形成传输路的第3线路导体设置在该第2基板的一个面;多个发射元件,该多个发射元件在该第1基板的一个面按预定的间隔而排列;分配/合成线路,其在该第1基板的另一个面,直接或者经由多个该移相器的任意一个而设置,向多个该发射元件分配信号,或者合成来自多个该发射元件的信号;以及反射板;和天线罩,其覆盖阵列天线,移相器在第1线路导体、第2线路导体以及第3线路导体中的至少一个线路导体,具有特性阻抗与其他部分的特性阻抗不同的部分。
在上述的扇区天线中,其特征可以在于,还具备移相量设置部,该移相量设置部把多个移相器中的至少1个移相器和至少1个其他的移相器的移相量设置为相异的移相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使扇区天线小型化,并使扇区天线宽频带化的移相器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用的基站天线的整体构成的一例的图。图1的(a)是基站天线的立体图,图1的(b)是对基站天线的设置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阵列天线的立体图。
图3是对分配电路进行说明的图。图3的(a)是分配电路的俯视图,图3的(b)是对向天线发送的信号与移相器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对移相器进行说明的图。图4的(a)是对设置在移相器的固定基板的固定线路进行说明的图,图4的(b)是对设置在移相器的可动基板的可动线路进行说明的图,图4的(c)是组合了图4的(a)的固定线路与图4的(b)的可动线路的移相器的俯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设置在移相器的固定基板的固定线路以及设置在可动基板的可动线路的放大图。图5的(a)表示可动线路,图5的(b)表示固定线路,图5的(c)表示移相器的回波损耗特性。
图6是不适用第1实施方式的移相器的设置在固定基板的固定线路以及设置在可动基板的可动线路的放大图。图6的(a)表示可动线路,图6的(b)表示固定线路,图6的(c)表示移相器的回波损耗特性。
图7是对图5所示的适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移相器的特性进行说明的图。图7的(a)是从可动线路侧所看到的俯视图,图7的(b)从固定线路侧所看到的俯视图,图7的(c)是图7的(a)、(b)的VIIC-VIIC线的剖面图。
图8是移相器的固定线路以及可动线路形状的其他的一例。图8的(a)是从可动线路侧所看到的俯视图,图8的(b)从固定线路侧所看到的俯视图,图8的(c)表示移相器的回波损耗特性。
图9是移相器的固定线路以及可动线路形状的其他的一例。图9的(a)是从可动线路侧所看到的俯视图,图9的(b)从固定线路侧所看到的俯视图,图9的(c)表示移相器的回波损耗特性。
图10是移相器的固定线路以及可动线路形状的其他的一例。图10的(a)是从可动线路侧所看到的俯视图,图10的(b)从固定线路侧所看到的俯视图,图10的(c)表示移相器的回波损耗特性。
图11是对移相器的保持可动基板的保持构造进行说明的图。图11的(a)是设置有保持构造的移相器的立体图,图11的(b)从图11的(a)的XI方向所看到的移相器的俯视图。
图12是对移相器中的保持可动基板的保持构造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12的(a)是表示在固定基板配置了可动基板和按压构件的状态的图,图12的(b)是表示通过覆盖构件固定了固定基板和按压构件的状态的图。
图13是对移相量设置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14表示了螺纹部的放大图。
图15是对第2实施方式的分配电路进行说明的图。
图16是对第2实施方式所示的阵列天线的移相量进行说明的图。
图17是对第3实施方式的分配电路进行说明的图。
图18是对第3实施方式所示的阵列天线的移相量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换而实施。另外,所使用的图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而使用的,并不表示实际的尺寸。
[第1实施方式]
<基站天线1>
图1是表示适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用的基站天线1的整体构成的一例的图。图1的(a)是基站天线1的立体图,图1的(b)是对基站天线1的设置例进行说明的图。此外,图1的(b)是从上方所看到的基站天线1的(俯视)图。
如图1的(a)所示,基站天线1具备例如被保持于铁塔20的多个扇区天线10-1~10-3(在不做分别区别时,标记为扇区天线10)。扇区天线10-1~10-3分别具备阵列天线30。而且,阵列天线30被保护阵列天线30使之免于风雨的天线罩12覆盖。天线罩12由圆筒状的管、覆盖上面的上盖、和覆盖下面的下盖而构成。即,扇区天线10-1~10-3的外侧是天线罩12,阵列天线30被收纳于天线罩12的内部。在图1的(a)、(b)中,天线罩12作为了圆筒状的,其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
天线罩12由树脂和FRP(纤维增强塑料)之类的容易透过电波的低介电常数且介电损耗低的材料而构成。
扇区天线10分别被连接于向阵列天线30传输发送信号以及接收信号的收发线缆14、15的一端部。收发线缆14、15的他端部被连接于设置在基站(未图示)内部的生成发送信号以及对接收信号进行接收的收发部(未图示)。收发线缆14、15是例如同轴线缆。
在图1的(a)中,仅在扇区天线10-1中标记了收发线缆14、15,其他的扇区天线10-2、10-3也与扇区天线10-1同样,具备收发线缆14、15。
在这里,收发线缆14、15分别传输+45°方向的极化波或者-45°方向的极化波信号(参照图2)。
而且,如图1的(a)所示,扇区天线10作为设置在垂直方向的。此外,也可以设置为从垂直方向倾斜的。
基站天线1、扇区天线10、阵列天线30等,由于天线的可逆性,能够发送以及接收电波。以下,对发送电波的情况进行说明,接收的情况只要使信号流反向即可。
如图1的(b)所示,基站天线1在单元2内发送电波。单元2被分割为与扇区天线10-1~10-3分别相对应的多个扇区3-1~3-3(在不做分别区别时,标记为扇区3)。而且,扇区天线10-1~10-3被设置为各自的阵列天线30发送的电波的主波瓣13的方向(指向性)是朝向各自所对应的扇区3-1~3-3的。
此外,在图1中,基站天线1作为了具备3个扇区天线10-1~10-3,且有与它们相对应的扇区3-1~3-3。但是,扇区天线10以及扇区3也可以是3个以外的预定的个数。另外,在图1的(b)中,扇区3是将单元2三等分分割(中心角为120°)而构成的,但也可以不等分,也可以将任意1个扇区3分割得比其他的扇区3或宽或窄。
扇区天线10具备:移相器70(参照后述的图3),该移相器70使阵列天线30所具备的多个天线40(后述的图2中的天线40-1、40-2、40-3、40-4(在不做分别区别时,标记为天线40。))之间的发送信号(接收信号)的相位相异。由此,使电波(波束)的发射角度(或者接收角度)从水平面向地上方向倾(倾斜)。在图1的(a)中,倾斜角为θ。
<阵列天线30>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阵列天线30的立体图。
阵列天线30具备:多个(在这里的一例为4个)交叉偶极子(cross dipole)结构的天线40-1~40-4(在不做分别区别时,标记为天线40。);和固定基板50,在该固定基板50排列了天线40-1~40-4,而且该固定基板50作为构成有分配线路60等的第1基板的一例。另外,阵列天线30,如后述的图3所示,具备:设置向天线40发送的发送信号(从天线40接收的接收信号)的相位的差(移相量)的移相器70-1~70-6(在不做分别区别时,标记为移相器70。)。进一步,阵列天线30具备:设置移相器70的移相量的移相量设置部120。
此外,天线40-1~40-4在固定基板50上按预定的距离而等间距地配置。
天线40由:把设置在由电介质而构成的板状的基体上的膜状的铜、铝等导体而构成的发射元件部41a以及发射元件部41b配对的偶极子天线41;和把发射元件部42a以及发射元件部42b配对的偶极子天线42相组合而构成。
而且,偶极子天线41的发射元件部41a、41b由例如设置了发射元件部41a、41b的基体上的导体膜而构成的供电部而被供电。偶极子天线42也与偶极子天线41是同样的。
在图2中,省略了由电介质而构成的基体的图示。基体是例如由玻璃环氧树脂、聚四氟乙烯等氟树脂之类的电介质而构成的板。此外,基体的电介质在高频带的损失为小的是优选的。
此外,也可以不使用基体,而由导线、导体板等来构成发射元件部41a、41b、42a、42b、供电部。
在这里,天线40、偶极子天线41、42是作为发射元件的一例。
偶极子天线41被设置为连接发射元件部41a与发射元件部41b的连接方向是相对于垂直方向成+45°的。因此,偶极子天线41发送+45°方向的极化波。另一方面,偶极子天线42被设置为连接发射元件部42a与发射元件部42b的连接方向是相对于垂直方向为-45°的。因此,偶极子天线42发送-45°方向的极化波。
即,天线40是极化波共用天线。
在这里,虽然把天线40作为了发送以及接收+45°方向的极化波与-45°方向的极化波的,但也可以把连接偶极子天线41的发射元件部41a与发射元件部41b的连接方向设置为垂直方向而发送垂直极化波的,把连接偶极子天线42的发射元件部42a与发射元件部42b的连接方向设置为水平方向而发送水平极化波的。
进一步,天线40虽然作为了由一组偶极子天线41、42而构成的,但也可以由贴片天线而构成。
固定基板50具备:为由电介质而构成的板状的基体51;设置在基体51的天线40侧的面且起反射板的作用的反射导体52;和设置在基体51的天线40的反面侧的面的分配线路60(参照后述的图3)。另外,移相器70的固定线路71、72也与分配电路60一样,被设置在基体51的天线40的反面侧的面(参照后述的图4)。此外,有时也把基体51标记为由电介质而构成的板。
固定基板50的基体51是与天线40的基体同样地由电介质而构成的板。而且,在基体51的两面设置有铜、铝之类的膜状的导体。而且,基体51的天线40侧的面的导体被加工为起反射板的作用的反射导体52,天线40的反面侧的面的导体被加工为分配线路60以及移相器70的固定线路71、72。
此外,在固定基板50中,设置了固定天线40以及移相器70的贯穿孔(参照后述的图4)。
反射导体52在电波的发射的情况下,反射电波而设置指向性。因此,反射导体52形成为比基体51略小的状态,以使得相对于天线40成为同样的电位。
在这里,反射导体52作为被设置为例如接地电位(GND)等的基准电位。.
此外,反射导体52向设置在固定基板50的天线40的反面侧的分配线路60提供接地电位(GND)等的基准电位。即,反射导体52与分配线路60构成了微波带状线(线路)的传输路。因此,有时也把反射导体52标记为基准导体。
如后所述,反射导体52也向移相器70的固定线路71、72以及可动线路82提供接地电位(GND)等基准电位(参照后述的图4、7)。即,反射导体52与移相器70的固定线路71、72以及可动线路82构成了微波带状线(电路)的传输路。
在这里,在固定基板50的天线40侧的面设置了反射导体52,在天线40的反面侧的面设置了分配线路60、移相器70的固定线路71、72以及可动线路82。但是,也可以组合例如由铝及铜的板而构成的反射板与固定基板50。在这种情况下,固定基板50的反射导体52形成为向分配线路60、移相器70的固定线路71、72以及可动线路82提供接地电位(GND)等基准电位的基准导体。另一方面,反射板也可以连接于其他的电位,也可以形成为浮置状态。只要能得到阵列天线30被要求的特性,也可以设置为任意的电位。
移相量设置部120设置多个移相器70的移相量。在图2中,仅表示了设置相位量的旋钮129。有关移相量设置部120,将在后面叙述。
<分配电路200>
图3是对分配电路200进行说明的图。图3的(a)是分配电路200的俯视图,图3的(b)是对向天线40发送的信号与移相器70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分配电路200设置在基体51的天线40的反面侧的面。因此,图3的(a)所示的分配电路200的俯视图是从图2所示的阵列天线30的反面(图2的版面的下方)所看到的图。此外,在图3的(b)中,仅表示了+45°方向的极化波的信号。
如图3的(a)所示,分配电路200具备:分配线路60a~60j、60a′~60j′(在不做分别区别时,标记为分配线路60。);和由分配线路60而被连接的多个移相器70(移相器70-1~70-6)。进一步,分配电路200具备:分别与收发线缆14、15连接的端部61、62。端部61、62也可以通过中继电缆而连接于收发线缆14、15。
分配电路200向天线40(天线40-1~40-4)分配提供基站内的收发部所生成的信号,对天线40从电波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合成,并向基站内的收发部进行发送。此时,分配电路200通过多个移相器70设置天线40(天线40-1~40-4)发送的信号以及接收的信号的移相量。因此,分配线路60是进行信号的分配/合成的分配/合成线路,分配电路200是进行信号的分配/合成的分配/合成电路。在这里,标记为分配线路60、分配电路200。
此外,固定基板50以及移相器70是分配/合成装置的一例。另外,分配电路200有时也标记为供电电路。
在设置了分配电路200的固定基板50的背面侧(固定基板50的天线40侧),设置天线40-1~40-4。因此,偶极子天线41的供电部的端子41c、41d和偶极子天线42的供电部的端子42c、42d向分配电路200侧突出。供电部例如包含平衡非平衡转换器(balun)等而构成。而且,偶极子天线41的端子41d以及偶极子天线42的端子42d被连接于接地电位(GND)等基准电位。在这里,设为被连接于反射导体52。
在图3的(a)中,仅标记了天线40-1的符号。其他的天线40-2~40-4也是同样的,所以省略符号。
分配电路200是图3的左侧与右侧对称的。
分配电路200的左侧具备:供传输+45°方向的极化波的信号的收发线缆14连接的端部61;分配线路60a~60j;和3个移相器70-1、70-2、70-3。
分配电路200的右侧具备:供传输-45°方向的极化波的信号的收发线缆15连接的端部62;分配线路60a′~60j′;和3个移相器70-4、70-5、70-6。
在图3中,虽然没有详细地记载形状,但分配线路60a~60j、60a′~60j′的长度是考虑了信号的延迟而被设置的。
而且,分配电路200的左侧与右侧仅有极化波的方向的+45°与-45°是不同的,构成是相同的。因此,对分配电路200的左侧进行说明,省略右侧的说明。
对从端部61起到天线40-1~40-4的各个供电部的端子41c为止的分配线路60进行说明。
端部61被连接于分配线路60a。分配线路60a分岔为分配线路60b和分配线路60c。分配线路60b经由移相器70-1被连接于分配线路60d。分配线路60d分岔为分配线路60e和分配线路60f。分配线路60e经由移相器70-2被连接于分配线路60g。分配线路60g被连接于天线40-1的偶极子天线41的供电部的端子41c。
另一方面,分配线路60f被连接于天线40-2的偶极子天线42的供电部的端子41c。
另一方面,分配线路60c分岔为分配线路60h和分配线路60i。而且,分配线路60h经由移相器70-3被连接于分配线路60j。分配线路60j被连接在天线40-3的偶极子天线41的供电部的端子41c。分配线路60i被连接在天线40-4的偶极子天线41的供电部的端子41c。
即,如图3的(b)所示,在天线40-1(偶极子天线41)中,通过移相器70-1以及70-2发送信号。
在天线40-2(偶极子天线41)中,通过移相器70-1发送信号。
在天线40-3(偶极子天线41)中,通过移相器70-3发送信号。
在天线40-4(偶极子天线41)中,直接发送信号。
此外,因为在偶极子天线42中也是同样的,以下省略括号中的偶极子天线41、42的标记。
在这里,假定把移相器70-1的移相量作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141
把移相器70-2、70-3的各自的移相量做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142
如图3的(b)所示,移相量在天线40-1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143
在天线40-2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144
在天线40-3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145
在天线40-4为0。
即,相邻的天线40之间(例如,天线40-1与天线40-2之间)的移相量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151
负的移相量的路径长度(线路长度)变得长,会发生信号的相位延迟。因此,从阵列天线30射出的电波是按天线40的间距和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152
所定的倾斜角θ而发射的。
由此,图2所表示的移相量设置部120只要把移相器70-2、70-3、70-5、70-6的移相量设置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153
把移相器70-1、70-4的移相量设置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154
即可。
关于移相量设置部120,将在后面叙述。
<移相器70>
图4是对移相器70进行说明的图。图4的(a)是对设置在移相器70的固定基板50的固定线路71、72进行说明的图,图4的(b)是对设置在移相器70的可动基板80的可动线路82进行说明的图,图4的(c)是组合了图4的(a)的固定线路71、72与图4的(b)的可动线路82的移相器70的俯视图。
如图4的(a)所示,设置在基体51上的固定线路71、72是设置在固定基板50上的配线,与前述的分配线路60的分配线路60a~60j、60a′~60j′是同时形成的。因此,也可以把固定线路71、72作为分配线路60的一部分来考虑。此外,在这里作为不同的构成进行说明。
并且,固定线路71具备:前端部71a、中间部71b以及后端部71c。即,后端部71c等宽地形成以使得相对于反射导体52形成为预定的特性阻抗Z0。另外,前端部71a也按与后端部71c相同的宽度而形成。但是,中间部71b按比前端部71a以及后端部71c窄的宽度而形成。因此,中间部71b的特性阻抗比前端部71a以及后端部71c的特性阻抗Z0大。
另外,固定线路72也同固定线路71一样,具备:前端部72a、中间部72b以及后端部72c。
而且,固定线路71的前端部71a、中间部71b以及从中间部71b延续的后端部71c的一部分与固定线路72的前端部72a、中间部72b以及从中间部72b延续的后端部72c的一部分是在基体51上平行地构成的。
例如,在移相器70是移相器70-1的情况下,固定线路71的后端部71c连接于分配线路60b,固定线路72的后端部72c连接于分配线路60d。
如图4的(b)所示,作为第2基板的一例的可动基板80具备:由电介质构成的板状的基体81、和设置在基体81上的可动线路82。此外,有时也把基体81标记为由电介质构成的板。可动线路82具备:例如,弯曲成U字状的中央部82a、和从中央部82a起往前端逐渐变细的端部82b、82c。中央部82a是连接端部82b、82c的部分。此外,中央部82a虽作为了U字状,其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
而且,中央部82a构成得比固定线路71的后端部71c以及固定线路72的后端部72c宽。
此外,有关固定线路71,72以及可动线路82的形状,将在后面叙述。
而且,如图4的(c)所示,移相器70中,将可动基板80反过来而将其配置在固定基板50上,以使得可动基板80的可动线路82与基体51上的固定线路71、72相对置。
而且,固定线路71的前端部71a、中间部71b以及/或者后端部71c的一部分与可动线路82的端部82b是重叠的,固定线路72的前端部72a、中间部72b以及/或者后端部72c的一部分与可动线路82的端部82c是重叠的。
此外,在固定线路71、72与可动线路82之间设置由电介质材料而构成的电介质膜83(参照图7)。由此,如后述的一样,在通过按压构件90和覆盖构件100把可动线路82按压向固定线路71、72方向的情况下,能够使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能够使VSWR特性以及移相特性稳定。
例如,信号从固定线路71的后端部71c输入后向中间部71b、前端部71a传输。而且,信号从与可动线路82的端部82b相重叠的固定线路71的后端部71c、中间部71b、前端部71a起,通过电介质膜83电耦合,再向可动线路82的端部82b传输。而且,信号在可动线路82的中间部82a传输。而且,信号在与可动线路82的端部82c相重叠的固定线路72的前端部72a、中间部72b、后端部72c进行输出。
在这里,固定线路71是第1线路导体的一例,固定线路72是第2线路导体的一例,可动线路82是第3线路导体的一例。
而且,使可动线路82沿着固定线路71、72的长的方向移动。U字状的可动线路82像使2条固定线路71、72短路一样被设置。因此,通过使可动线路82在固定线路71、72上移动,产生了信号的传输路径的长度差。这样的移相器70有时也被叫做长号型移相器。
在这里,虽然作为使可动线路82沿着固定线路71、72的长的方向移动的,但也可以相反地固定可动线路82,使固定线路71、72可动。即,对于固定线路71、72,可动线路82的移动是相对的。
此外,如图4的(a)所示,固定基板50,为了固定后述的按压部件90以及覆盖部件100,具备:设置为贯穿固定基本50的贯穿孔73a、73b、73c、73d、74a、74b、74c、76。此外,覆盖部件100有时也称为外壳或者箱体。
贯穿孔73a、73b、73c、73d的平面形状是圆形。而且,如图4的(c)所示,在可动基板80的长边的外侧以围绕可动基板80的方式被设置。
贯穿孔74a、74b、74c是用于把覆盖构件100固定在固定基板50而设置的。贯穿孔74a、74b、74c的形状是长方形,如后所述,设置为在覆盖构件100的凸部105a、105b、105c的前端设置的折回部(爪状的突起物)向固定基板50的一面侧(反射导体52侧)突出从而挂钩在固定基板50。
贯穿孔76是为了使可动基板80移动而设置的引导按压构件90的凸部96a、96b移动的长孔(参照后述的图12)。
另外,如图4的(b)所示,在可动基板80设置了贯穿可动基板80的贯穿孔83a、83b。贯穿孔83a、83b,如后所述,供设置在按压构件90的柱状的凸部96a、96b插入。而且,从贯穿孔83a、83b突出的凸部96a、96b插入设置在固定基板50的贯穿孔76。
有关设置为贯穿固定基本50的贯穿孔73a、73b、73c、73d、74a、74b、74c、76,与按压构件90以及覆盖构件100一起进行叙述。
图5是图4所示的设置在移相器70的固定基板50的固定线路71、72以及设置在可动基板80的可动线路82的放大图。图5的(a)表示可动线路82,图5的(b)表示固定线路71、72,图5的(c)表示移相器70的回波损耗特性。
此外,图5的(c)表示固定线路71、72和可动线路82的移相量x的回波损耗特性。横轴是相对于中心频率f0的频率f/f0,竖轴是回波损耗(dB)。
如图5的(a)所示,可动线路82的中央部82a的宽度WC为2.1mm、曲率半径R为3.8mm。可动线路82的端部82b、82c从中央部82a的宽度WC(2.1mm)起逐渐变窄到前端的宽度WTE为1.1mm。此外,端部82b、82c的长度LT为18.1mm。
如图5的(b)所示,固定线路71的前端部71a的长度Lt为1.1mm、宽度We为1.7mm,中间部71b的长度Lm为2.9mm、宽度Wm为1.1mm,后端部71c的宽度Wt为1.7mm。固定线路72也是同样的。
而且,图5的(c)表示在把图5的(a)、(b)的状态的移动量x作为0mm,可动线路82在图5的(a)向右侧移动的情况下的移动量x作为正的情况下的回波损耗特性。
如图5的(c)所示,移动量x在从-2mm到6mm之间的任意位置,回波损耗都在-20dB左右,比后述的图6所示的情况小。例如,驻波比VSWR为小于等于1.2(回波损耗小于等于-20.8dB)的相对带宽是宽的,是宽频带的(宽频带化的)。
图6是不适用第1实施方式的移相器70的设置在固定基板50的固定线路71、72以及设置在可动基板80的可动线路82的放大图。图6的(a)表示可动线路82,图6的(b)表示固定线路71、72,图6的(c)表示移相器70的回波损耗特性。
此外,图6的(c)与图5的(c)同样,以固定线路71、72和可动线路82的移相量x的关系表示了回波损耗特性。横轴是相对于中心频率f0的频率f/f0,竖轴是回波损耗(dB)。
如图6的(a)所示,可动线路82的中央部82a以及端部82b、82c的宽度WM为1.8mm。此外,可动线路82的中央部82a的曲率半径R为3.75mm。
如图6的(b)所示,固定线路71的宽度Ws为1.8mm。即,固定线路71没有图5所示的适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移相器70的固定线路71的前端部71a、中间部71b、后端部71c。固定线路72也是同样的。
因此,固定线路71、72和可动线路82的相重叠的部分也是相同的宽度(1.8mm)。
而且,图6的(c)与图5的(c)同样地,将图6的(a)、(b)的状态的移动量x作为0mm,可动线路82在图6的(a)中向右侧移动的情况下的移动量x作为正,从而示出了回波损耗特性。
如图6的(c)所示,可知:移动量x在从-2mm到6mm之间,最大的回波损耗特性为-12dB,根据移动量x的不同,回波损耗特性显著变化。回波损耗比图5的(a)、(b)、(c)所示的适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移相器70大,移动量x在从-2mm到6mm之间的任意位置,几乎不能得到驻波比VSWR小于等于1.2的频带,形成为窄频带。
图7是对图5所示的适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移相器70的特性进行说明的图。图7的(a)是从可动线路82侧观察的俯视图,图7的(b)是从固定线路71、72侧观察的俯视图,图7的(c)是图7的(a)、(b)的VIIC-VIIC线的剖面图。此外,图7的(a)是图5的(a),图7的(b)是图5的(b)。而且,图7的(c)表示出固定线路71(前端部71a、中间部71b、后端部71c)以及可动线路82(中央部82a、端部82b)。
固定线路71(因为固定线路72也是同样的,以下同样的部分用括号标记)以及可动线路82相对于在固定基板50在设置于天线40侧的反射导体52而构成微波带状线(线路)。固定线路71(固定线路72)的特性阻抗由固定线路71(固定线路72)的宽度、基体51的介电常数εm以及厚度d1决定。
与此相对,可动线路82位于固定线路71、72的上方。而且,为了相对固定线路71、72使可动线路82流畅地移动(滑动),多数情况下在固定线路71、72与可动线路82之间设置电介质膜83。为此,可动线路82的与固定线路71(固定线路72)不重叠的部分,例如像图7的(c)所示的中央部82a那样,到设置在固定基板50的反射导体52的距离d2比固定线路71、72大。而且,可动线路82的这样的部分的特性阻抗由可动线路82的宽度、基体51的介电常数εm以及厚度d1、夹着的空气层的介电常数εA以及厚度(d2-d1)决定。
因此,如图6的(a)、(b)所示,如果固定线路71、72和可动线路82为一样的宽度,则固定线路71(固定线路72)部分即使是特性阻抗Z0,可动线路82的与固定线路71、72不重叠的部分也会形成为比特性阻抗Z0小的特性阻抗Z1(Z1<Z0)。
为此,信号从固定线路71(固定线路72)向可动线路82传输,即,从与固定线路71重叠的部分(特性阻抗Z0)向与固定线路71不重叠的部分(特性阻抗Z1)传输。于是,阻抗没有匹配(不匹配),容易发生信号的反射(回波损耗)。
这种状态也发生在使可动线路82移动的情况下。
于是,图5的(a)、(b)(图7的(a)、(b)也是同样的)所示的适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移相器70抑制了固定线路71和可动线路82之间的特性阻抗的差。
如前面所述,微带线路的特性阻抗是,在使线路的宽度一定的情况下,作为信号的传输路的线路(固定线路71、72以及可动线路82)与基准导体(在这里是反射导体52)之间的距离越大就越大,信号的传输路的线路(固定线路71、72以及可动线路82)的宽度越宽就越小。
于是,可动线路82的中央部82a为了使到反射导体52的距离d2比固定线路71、72到反射导体52的距离d1大,把中央部82a的宽度WC设置得比固定线路71、72的后端部71c、72c的宽度We大。
此外,如果使可动线路82在图7(a)的右侧,即,移动量x形成为正的方向移动,则可动线路82的端部82b、82c的一部分呈现于固定线路71、72与中央部82a的边界。端部82b、82c随着远离中央部82a,其宽度变小。因此,如果使可动线路82向图7(a)的右侧(移动量x形成为正的方向)移动,则在信号由固定线路71、72向可动线路82传输的部分,特性阻抗会变高。
于是,如图7的(b)所示,使固定线路71、72的中间部71b、72b的宽度Wm比后端部71c、72c的宽度We小。因此,中间部71b、72b的阻抗形成得高。
但是,在中间部71b、72b,可动线路82的端部82b、82c会露出。为此,重叠的部分的阻抗形成为与中间部71b、72b的阻抗和可动线路82的端部82b、82c露出的部分的阻抗的并联。由此,信号从固定线路71(固定线路72)向可动线路82传输时、以及信号从可动线路82向固定线路71(固定线路72)传输时的阻抗的差作为整体会形成得小。
因此,如图5的(c)、图6的(c)所示,图5的(a)、(b)所示的适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移相器70与图6的(a)、(b)所示的不适用第1实施方式的移相器70相比,回波损耗形成得小。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适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移相器70中,使固定基板50上的固定线路71、72以及可动基板80上的可动线路82为如下形状,从而抑制回波损耗,该形状为使得在使可动线路82相对于固定线路71、72移动的范围内、在传输信号的路径中阻抗难以发生大的变化的形状。
图8是移相器70的固定线路71、72以及可动线路82形状的其他的一例。图8的(a)表示从可动线路82侧所看到俯视图,图8的(b)表示从固定线路71、72侧所看到的俯视图,图8的(c)表示移相器70的回波损耗特性。
如图8的(a)所示,可动线路82具有中央部82a,端部82b、82c从中央部82a起细了2段。
可动线路82的中央部82a的宽度WC为2.1mm,曲率半径R为3.8mm。可动线路82的端部82b在长度LT(19mm)的范围内,中央部82a侧的长度LT1(10mm)的范围内的宽度WT1为1.7mm,与中央部82a相反的一侧的长度LT2(7mm)的范围内的宽度WT2为1.3mm。此外,可动线路82的端部82c与端部82b是相同的形状。
如图8的(b)所示,固定线路71、72的中间部71b、71c形成得细,而且在前端部71a、72a设置有切口。
固定线路71的前端部71a的宽度Wt以及后端部71c的宽度We为1.9mm。中间部71b的宽度Wm为1.1mm,长度Lm为3.1mm。而且,前端部71a在固定线路71的长的方向切有切口。朝向可动线路82的中央部82a的内侧的部分的长度Lt1为4.6mm,朝向外侧的部分的长度Lt2为5mm。
在这个情况下,如图8的(c)所示,移动量x为0mm的回波损耗为-20dB左右,在大于等于0.59f/f0的频率的情况下,驻波比VSWR小于等于1.2,相对带宽宽(宽频带)。
图9是移相器70的固定线路71、72以及可动线路82的形状的其他的一例。图9的(a)是从可动线路82侧所看到的俯视图,图9的(b)从固定线路71、72侧所看到的俯视图,图9的(c)表示移相器70的回波损耗特性。
如图9的(a)所示,可动线路82与图5所示的可动线路82相同,端部82b、82c的宽度从中央部82a起逐渐变细。
可动线路82的中央部82a的宽度WC为2.1mm,曲率半径R为3.8mm。可动线路82的端部82b从中央部82a的宽度WC(2.1mm)开始逐渐变细,前端的宽度WTE为1.1mm。端部82b的长度LT为19mm。
如图9的(b)所示,固定线路71、72与图6所示的固定线路71、72相同,是相同的宽度。
固定线路71的宽度Ws为1.7mm。
在这个情况下,如图9的(c)所示,移动量x为0mm的回波损耗也为-20dB左右,在大于等于0.68f/f0的频率的情况下,驻波比VSWR小于等于1.2,相对带宽较宽(宽频带)。
图10是移相器70的固定线路71、72以及可动线路82形状的其他的一例。图10的(a)是从可动线路82侧所看到的俯视图,图10的(b)从固定线路71、72侧所看到的俯视图,图10的(c)表示移相器70的回波损耗特性。
如图10的(a)所示,可动线路82与图8的(a)所示的可动线路82相同,具有中央部82a,端部82b、82c从中央部82a起细了2段。
可动线路82的中央部82a的宽度WC为2.1mm,曲率半径R为3.8mm。可动线路82的端部82b在长度LT(19mm)的范围内,中央部82a侧的长度LT1(10mm)范围内的宽度WT1为1.7mm,与中央部82a相反的一侧的长度LT2(7mm)范围内的宽度WT2为1.3mm。此外,可动线路82的端部82c与端部82b是相同的形状。
如图10的(b)所示,固定线路71、72与图6所示的固定线路71、72相同,是相同的宽度。
固定线路71的宽度Ws为1.7mm。
在这个情况下,如图10的(c)所示,移动量x为0mm的回波损耗也为-20dB左右,在大于等于0.66f/f0的频率情况下,驻波比VSWR小于1.2,相对带宽较宽(宽频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移相器70的固定线路71、72以及可动线路82,在信号传输的路径中,只要是阻抗难以发生大的变化的形状、即只要是能抑制信号传输路径的阻抗的变动的形状即可。因此,也可以是上述的形状以外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使固定线路71、72的与可动线路82相重叠的部分或者可动线路82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的宽度形成得窄,也可以形成得宽。
至此,采用了交叉了弧状的多个导体(弧状导体)与直线状的导体(直线状导体)而设置移相量的旋转型的移相器。旋转型的移相器能够一次设置多个移相量,但根据所需要的移相量的数量增加,弧状导体的径形成得大。为此,在将移相器设置在阵列天线30的背面侧的情况下,水平方向的宽度变大,扇区天线10的细径化变得困难。
如图3的(a)所示,分配电路200采用了分散配置的多个移相器70,每个移相器70如上所述那样是小型的。因此,与采用了弧状导体的旋转型的移相器相比,扇区天线10的细径化变得容易。
<移相器70的保持构造>
移相器70对应被要求的倾斜角θ,设置固定线路71、72相对于可动线路82的位置。如前述的那样,在移相器70中,可动线路82相对于固定线路71、72移动(滑动)。由此,使固定线路71、72与可动线路82相重叠的位置移动(滑动)。而且,设置倾斜角θ所对应的移相量。
即,可动线路82需要相对于固定线路71、72是容易移动(滑动)的,而且在被移动到的位置需要被保持。
接着,对移相器70的保持构造进行说明。
图11是对移相器70的保持可动基板80的保持构造进行说明的图。图11的(a)是设置有保持构造的移相器70的立体图,图11的(b)从图11的(a)的XI方向所看到的移相器70的俯视图。保持构造具备:按压构件90、和覆盖构件100。在图11的(a)、(b)中,用虚线表示覆盖构件100。
移相器70的固定线路71、72与分配线路60一起设置在固定基板50上。另一方面,移相器70的可动线路82设置在可动基板80。固定基板50的设置有固定线路71、72的侧与可动基板80的设置有可动线路82的侧是相互朝向且相互重叠地配置的。此外,如前所述,在固定基板50与可动基板80之间夹着用于保持与固定基板50之间的一定距离的电介质膜83。
此外,固定线路71、72以及可动线路82与图5的(a)、(b)所示的是同样的。而且,可动线路82的中央部82a在图11的(a)位于左前侧,在图11(b)中位于左侧,端部82b、82c在图11的(a)位于右后侧,图11的(b)位于右侧。
(按压构件90)
按压构件90具备长的方向是沿着滑动(滑移)方向延伸的3处弹簧部91、92、93,以使得把可动基板80向固定基板50按压。3处弹簧部91、92、93并排地被设置在可动基板80的滑动(滑移)方向上。而且,通过将各自的中央部彼此连接的连接部94而相互连接。在连接部94中,设置有向远离可动基板80的方向突出的圆柱状的凸部95。
另外,在被并排设置的3处弹簧部91、92、93中,处于外侧的一处的弹簧部91在前端部的可动基板80侧具备突起91a、91b(因为在弹簧部91的背面,所以不在图中表示)。而且,突起91a、91b接触(按压)于可动基板80。同样地,处于外侧的另一处的弹簧部93在前端部的可动基板80侧具备突起93a、93b(参照图12)。而且,突起93a、93b接触(按压)于可动基板80。
而且,处于中央位置的弹簧部92在可动基板80的一方的前端侧(可动线路82的中央部82a侧),在可动基板80侧具备突起92a。而且,突起92a接触(按压)于可动基板80。另外,在可动基板80的另一方的前端侧(可动线路82的端部82b、82c侧),在可动基板80的相反侧具备突起92b。
进一步,在弹簧部91、93上的连接部94中,在与可动基板80相反的一侧分别具备突起94a、94b。
另外,处于外侧的弹簧部91、93的各自的前端部向接着要说明的覆盖构件100侧伸出以使得与覆盖构件100接触。由此,按压构件90不会晃荡地被收纳在覆盖构件100中。
此外,按压构件90具备向可动基板80侧突出的2根柱状的凸部96a、96b(参照图12的(a)、(b))。其插入图4的(b)所示的可动基板80的贯穿孔83a、83b,而且,其前端部插入图4的(a)所示的设置在固定基板50的长孔即贯穿孔76。
(覆盖构件100)
覆盖构件100覆盖可动基板80以及按压构件90,而且固定按压构件90。
覆盖构件100具备:盖部101、和围绕在盖部101的周围的侧面部102。而且,覆盖构件100具备:从侧面部102向与盖部101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4根柱状的凸部103a、103b、103c、103d。这些凸部103a、103b、103c、103d的截面为圆。而且,在可动基板80的移动方向x的两外侧分别设置有2个。此外,截面也可以不是圆。
而且,覆盖构件100具备:从侧面部102向与盖部101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3个凸部105a、105b、105c。凸部105a、105b、105c的前端形成为折返,从覆盖构件100向外被折弯成L字状。
进一步,覆盖构件100在盖部101具备开口106。
凸部103a、103b、103c、103d插入到设置在固定基板50的贯穿孔73a、73b、73c、73d中。
此外,贯穿孔73a、73b、73c、73d能够通过钻孔机等形成平面形状为精度良好的圆。因此,通过是凸部103a、103b、103c、103d的截面形状为圆,覆盖构件100相对于固定基板50位置精度良好地被配置。
凸部105a、105b、105c被插入到设置在固定基板50的贯穿孔74a、74b、74c中。而且,折弯成L字状的前端的折返部通过绕钩到固定基板50的反射导体52侧,从而把覆盖构件100固定在固定基板50。
而且,按压构件90的凸部95形成为从设置在盖部101的开口106向向覆盖构件100的外部突出。通过在设置在盖部101的开口106内移动凸部95,使可动基板80在固定基板50上移动(滑动)。
此外,为了设置可动基板80的移动量,也可以在开口106附件的盖部101设置刻度。
(保持构造)
图12是对移相器70的保持可动基板80的保持构造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12的(a)是表示在固定基板50配置了可动基板80和按压构件90的状态的图,图12的(b)是进一步表示用覆盖构件100固定了固定基板50和按压构件90的状态的图。图12的(a)、(b)是图11的(b)的XII-XII线的剖视图。此外,省略电介质膜83在图中的表示。
如图12的(a)所示,可动基板80、按压构件90被配置在固定基板50上。在这里,被设置为向按压构件90的可动基板80侧突出的凸部96a被插入到可动基板80的贯穿孔83b中。同样地,凸部96b被插入到可动基板80的贯穿孔83a中。
而且,凸部96a、96b的从可动基板80突出的前端部分被插入到设置在固定基板50的长孔即贯穿孔76中。
在此情况下,如果贯穿孔83a、83b的平面形状是圆,则可通过钻孔器(立铣刀)等圆的工具来形成良好的精度。因此,通过使按压构件90的凸部96a、96b为圆柱状,可动基板80通过插入于贯穿孔83a、83b的按压构件90的凸部96a、96b被固定。另外,凸部96a、96b被限制在设置在固定基板50的为长孔的贯穿孔76内移动。因此,可动基板80的可动路线82与设置在固定基板50的固定线路71、72的相对位置被精度良好地设置,而且能抑制可动线路82相对于固定线路71、72从预定的移动量x的范围脱离。
此外,通过组合2个贯穿孔83a、83b和2个凸部96a、96b,抑制向与移动(滑动)方向(移动量x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的倾斜。
接着,如图12的(b)所示,设置覆盖构件100。如从图11的(a)、(b)可知的那样,覆盖构件100的凸部105a、105b、105c嵌入设置在固定基板50的贯穿孔74a、74b、74c。此时,覆盖构件100的盖部101的内侧撞上按压构件90的连接部94的突起94a(突起94b)。因此,覆盖构件100的盖部101在内侧,向可动基板80侧按压按压构件90的连接部94。即,按压构件90的两外侧的弹簧部91、93通过按压连接部94,在可动基板80侧形成为凹状的弓形。因此,设置在弹簧部91的两端部的突起91a、91b以及设置在弹簧部93的两端部的突起93a、93b把可动基板80向固定基板50侧按压。
同样地,设置在按压构件90的弹簧部92的一端部的突起92a把可动基板80向固定基板50侧按压,设置在另一端部的突起92b被按压向覆盖构件100的盖部101的内侧。即,设置在另一端的突起92b为支点,向可动基板80更强地按压设置在一端部的突起92a。
即,按压构件90通过用覆盖构件100的盖部101按压,具有弹簧的功能(弹簧功能)。
另外,通过按压构件90的弹簧部91、92、93的突起91a、91b、92a、93a、93b,在图11的(b)所示的领域α、β、γ、δ、ε中,可动基板80被强力地按压到固定基板50。领域α、β、γ、δ、ε如图4的(b)所示,与可动基板80的可动线路82上方对应。即,在按压构件90中,设置了突起91a、91b、92a、93a、93b以使得把可动线路82向固定基板50侧按压。
按压构件90以及覆盖构件100例如由聚碳酸脂而构成。为了通过在移相器70中流动的电流来加热,按压构件90以及覆盖构件100由相同的材料构成是优选的。通过相同的材料而构成,能抑制由热膨胀而引起的相互错位。
<移相量设置部120>
在图3的(b)说明了的分配电路200中,6个移相器70设置为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281
与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282
即,设置多个移相器70的移相量为不同的比例关系的值。
图13是对移相量设置部120进行说明的图。
移相量设置部120具备:在一条轴上直线构成的螺距p1的螺纹部121、和螺距p2的螺纹部123。而且,在螺纹部121嵌入有螺母122,在螺纹部123嵌入有螺母124。在这里,在使轴旋转的同时,螺纹部121与螺纹部123旋转。
在这里,作为一例,把螺距p2作为螺距p1的2倍。而且,螺纹部121、123的螺纹的旋转方向(螺母122、124的行进方向)是相同的。
螺纹部121、123是具有公螺纹的构件即可,螺纹部121是第1公螺纹部的一例,螺纹部123是第2公螺纹部的一例。另外,螺母122、124是具有母螺纹的构件即可,螺母122是第1母螺纹部的一例,螺母124是第2母螺纹部的一例。而且,螺距p1是第1螺距的一例,螺距p2是第2螺距的一例。
而且,移相量设置部120具备:安装在螺母122的安装构件125、和安装在安装构件125的连接构件126a、126b。进一步,移相量设置部120具备:安装在螺母124的安装构件127、和安装在安装构件127的连接构件128a、128b。
连接构件126a连接于各个移相器70-2、70-3的支柱95(参照图11的(a))。连接构件126b连接于各个移相器70-5、70-6的支柱95。连接构件128a连接于移相器70-1的支柱95。连接构件128b于连接连接移相器70-4的支柱95。
进一步,移相量设置部120具备:连接于螺纹部121与螺纹部123的共同的轴的旋转旋钮129。
在这里,螺母122、安装构件125以及连接构件126a、126b是第1移动构件的一例,螺母124、安装构件127以及连接构件128a、128b是第2移动构件的一例。
通过旋转旋钮129,螺纹部121、123旋转,从而螺母122、124移动。随着螺母122、124的移动,连接于螺母122、124的安装构件125、127在x方向移动。而且,连接于安装构件125、127的连接构件126a、126b、128a、128b在x方向移动。通过连接构件126a、126b、128a、128b的移动,被连接的支柱95的移相器70的可动基板80相对于固定基板50移动。
即,旋钮129的旋转转换为了连接构件126a、126b、128a、128b的直线运动。进一步,旋钮129的旋转通过连接于连接构件126a、126b、128a、128b的支柱95,转换为移相器70的可动基板80相对于固定基板50的移动。
在这里,在螺纹部121中,把螺母122在x方向(移相器70的移动量x的方向)移动的距离作为距离a。于是,在螺纹部123中,螺母124在x方向移动的距离为距离2a。于是,在螺母122通过安装构件125而被安装的连接构件126a、126b在x方向移动的距离为距离a。另外,在螺母124通过安装构件127而被安装的连接构件128a、128b在x方向移动的距离为距离2a。在这里,如果向x方向的a的移动对应于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01
那么移相器70-2、70-3、70-5、70-6的移相量被设定为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02
移相器70-1、70-4的移相量被设定为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05
即,即使使移相器70-1、70-4与移相器70-2、70-3、70-5、70-6为相同构造,也能够同时设置不同的移相量。在这里,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03
是第1移相量的一例,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04
是第2移相量的一例。
图14是对螺纹部121、123的放大图。在图14中,省略在图13标记了的安装构件125、127。此外,安装部件125连接在螺母122,安装构件127安装在螺母124。
此外,移相量设置部120具备:没有在图13中表示的支撑构件130。而且,移相量设置部120通过支撑构件130被固定于图2所示的天线罩12的下盖。
如图14所示,螺纹部123的螺距p2是螺纹部121的螺距p1的2倍。此外,螺距p2(>螺距p1)的螺纹部123的直径比螺距p1的螺纹部121的直径大。这是一般地,导程大的、即螺距大的螺纹是大直径的,也可以使螺纹部121、123的直径相同或者相反。
另外,如果把直径大的螺纹部123设置在离旋转旋钮129近的内侧,把直径小的螺纹部121设置在离旋转旋钮129远的外侧,则容易安装(组装)螺母122、124、安装构件125、127、连接构件126a、126b、128a、128b等。
螺纹部121的螺母122由各自对应于半螺距的螺纹牙的副螺母122a、122b所构成。而且,副螺母122a、122b由螺丝等固定为相重合而包夹1个螺纹牙。由此,即使在螺纹部121使螺母122移动,也能抑制松动(齿隙)的发生。
螺纹部123的螺母124也同样地,由各自对应于半螺距的螺纹牙的副螺母124a、124b所构成。
而且,设置螺纹部123的螺距p2以使得通过旋转旋钮129的旋转1周,移动量x大的移相器70-1、70-4的移动量x成为最大。
因此,旋转旋钮129的周围设置有360°的刻度。以这个刻度为标准来旋转旋转旋钮129,从而设置移动量x、即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17
此外,也可以连接旋钮129于马达,或者用马达代替旋钮129。在使用马达的情况下,通过监测马达的旋转角,从而设置移动量x、即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18
在这个情况下,不需要在旋转旋钮129的周围设置刻度。
此外,在连接构件126a、126b、128a、128b设置标尺,也可以通过这个标尺来读取相对于基准点的移动量x。但是,在最大的移动量x例如为3.5mm这样小的情况下,从标尺读取移动量x是不容易的。因此,通过在旋钮129的周围设置360°的刻度,能精度良好地设置移动量x(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11
)。
在这里,在相同构造的多个移相器70中,设置了多个移相量(例如,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12
与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13
),也可以使移相量是相同的(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14
)。例如,在需要移相量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15
的部分,使得串接2个移相量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16
的移相器70即可。
在这种情况下,移相量设置部120由1个螺距的螺纹部构成。即,不需要设置螺纹部123。
在这里,移相量设置部120由设置在一条轴上的螺距相异的螺纹部121、123而构成。
也可以采用齿条齿轮和蜗轮(worm gear)来代替螺纹部121、123。在采用齿条齿轮的情况下,在安装构件125、127的各自的移动方向设置螺距相同的齿条,而且连接齿数不同的齿轮(副齿轮),使副齿轮(pinion)旋转。
但是,设置在安装构件125、127的齿条是设置在图14的垂直方向的。为此,由于重力,与齿条相组合的副齿轮容易向垂直方向的下侧移动。
即,在通过螺纹部121、123构成移相量设置部120的情况下,与采用了齿条齿轮的情况相比,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21
的设置精度高。进一步,螺母122由2个副螺母122a、122b构成,螺母124由2个副螺母124a、124b构成,因此,不容易向垂直方向的下侧移动,而且由松动等引起的精度的下降被抑制。
此外,移相量设置部120只要能够使多个连接构件(例如,连接构件126a、126b与连接构件128a、128b)按预定的比例移动以使得能够设置多个移相量即可。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阵列天线30是具备4个天线4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阵列天线30是具备8个天线40的情况进行说明。
除了分配电路200的构成,因为与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所以以下,对通过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分配电路200以及分配电路200实现的阵列天线30的移相量进行说明。
<分配电路200>
图15是对第2实施方式的分配电路200进行说明的图。
阵列天线30具备:8个天线40(天线40-1~40-8)。此外,天线40-1~40-8作为从垂直方向的下方朝向上方按预定的距离等间距地被配置。
阵列天线30形成为在垂直方向排列了2个第1实施方式的阵列天线30的构成。在垂直方向的下侧设置了具备天线40-1~40-4和移相器70-1~70-6的第1实施方式的阵列天线30(以下标记为阵列天线30-1)。而且,在垂直方向的上侧设置了具备天线40-5~40-8和移相器70-7~70-12的与第1实施方式的阵列天线30同样的阵列天线30-2。而且,在外侧设置了移相器70-13、70-14。
而且,收发线缆14连接于端部61,来自分端部61的配线路60分岔为2路。而且,分岔了的分配线路60的一路通过移相器70-13连接于下侧的阵列天线30-1。分岔了的分配线路60的另一路连接于上侧的阵列天线30-2。在这里,对各分配线路60未标记标号。
同样地,收发线缆15连接于端部62,来自端部62的分配线路60分岔为2路。而且,分岔了的分配线路60的一路通过移相器70-14连接于下侧的阵列天线30-1。分岔了的分配线路60的另一路连接于上侧的阵列天线30-2。
分配线路60的其他部分与在第1实施方式说明了的是同样的,因此省略说明。
此外,图15是左右对称的,左侧对应+45°极化波,右侧对应-45°极化波。
图16是对第2实施方式所示的阵列天线30的移相量进行说明的图。在图16中表示了图15中的对应+45°极化波的左侧。
在这里,设置移相器70-1、70-7的移相量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31
设置移相器70-2、70-3、70-8、70-9的的移相量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32
而且,设置移相器70-13的移相量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312
于是,天线40-8的移相量为0,天线40-7的移相量被设定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33
天线40-6的移相量被设定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34
天线40-5的移相量被设定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35
天线40-4的移相量被设定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36
天线40-3的移相量被设定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37
天线40-2的移相量被设定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38
天线40-1的移相量被设定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39
即,相邻的天线40(例如天线40-1与天线40-2)之间的移相量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310
因此,阵列天线30被设置为由天线40的间距和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311
所定的倾斜角θ。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也可以偶数的增加天线40的数量。
此外,为了设置的移相量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41
在第1实施方式的移相量设置部120中,只要追加与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42
对应的螺距的螺纹部即可。
即,通过添加螺距不同的螺纹部,使设置的移相量的种类(数量)增加。
另外,也可以串接移相量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43
的移相器70来分别构成与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44
对应的移相器70-13、70-14的构造。在这种情况下,适用第1实施方式的移相量设置部120。
在这里,在相同构造的多个移相器70中,设置了多个移相量(例如,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45
与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46
),但也可以使移相量是相同的(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48
)。例如,在需要移相量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47
的部分,使得串接2个移相量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49
的移相器70即可。
在该情况下,移相量设置部120由1个螺距的螺纹部121而构成,因此,也可以不使用螺纹部123。
[第3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天线40的数量为4个以及8个的偶数。
在第3实施方式中,阵列天线30的天线40的数量为奇数,在这里,作为5个。
除了分配电路200的构成,因为与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所以以下,对通过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分配电路200以及分配电路200实现的阵列天线30的移相量进行说明。
<分配电路200>
图17是对第3实施方式的分配电路200进行说明的图。
阵列天线30具备:5个天线40(天线40-1~40-5)、和8个移相器70(移相器70-1~70-8)。此外,天线40-1~40-5从垂直方向的下方朝向上方按预定的距离等间距地被排列。
阵列天线30形成为如下构造:使包含4个天线40(天线40-1~40-4)的第1实施方式的阵列天线30的垂直方向的下侧的天线40-1、40-2的部分的上下颠倒后,将其设置在下侧的天线40-1、40-2的上侧。即,上侧的天线40-5、40-4对应于下侧的天线40-1、40-2。而且,上侧的移相器70-5、70-6、70-7、70-8对应于下侧的移相器70-1、70-2、70-3、70-4。而且,在天线40-2与天线40-4的中央,新设置了天线40-3。
此外,上侧的移相器70-5、70-6、70-7、70-8是与下侧的移相器70-1、70-2、70-3、70-4上下颠倒地被配置的。因此,上侧的移相器70-5、70-6、70-7、70-8的可动基板80的移动方向与下侧的移相器70-1、70-2、70-3、70-4成反方向(移相量-x)。
而且,收发线缆14连接于端部61。来自端部61的分配线路60分岔为3路。一路连接于天线40-3,其他的二路分别连接于下侧的移相器70-1与上侧的移相器70-5。
同样地,收发线缆15连接于端部62。来自端部62的分配线路60分岔为3路。一路连接于天线40-3,其他的二路分别连接于下侧的移相器70-3与上侧的移相器70-7。
分配线路60的其他部分与在第1实施方式说明了的是同样的,因此省略说明。
此外,图17是左右对称的,左侧对应+45°极化波,右侧对应-45°极化波。
图18是对第3实施方式所示的阵列天线30的移相量进行说明的图。在图18中表示了图17中的对应+45°极化波的左侧。
在这里,使移相器70-1、70-2的移相量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51
使移相器70-5、70-6的移相量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52
即,在移相器70-1、70-2中,增长路径长度(线路长度),从而推迟了相位。另一方面,在移相器70-5、70-6中,缩短路径长度(线路长度),从而提前了相位。
于是,天线40-5的移相量被设定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53
天线40-4的移相量被设定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61
天线40-3的移相量被设定为0,天线40-2的移相量被设定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62
天线40-1的移相量被设定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63
即,相邻的天线40(例如天线40-1与天线40-2)之间的移相量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64
因此,阵列天线30被设置为由天线40的间距和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65
所定的倾斜角θ。
为了设置的移相量为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66
在第1实施方式的移相量设置部120中,只要与移相量相对应地设置螺纹部的螺距即可。此外,移相量
Figure GDA0001923706940000367
以在移相器70中可动基板80的移动方向反向的方式而反向地配置,因此,不需要设置其它的螺距的螺纹部。此外,也可以不使移相器70反向,而设置别的螺距的螺纹部。
从第1实施方式到第2实施方式,在移相量设置部120中,设为螺母122、124是移动的,但也可以固定螺母122、124的任意一方,在螺母122、124的任意的另一方以及共同的轴旋转自如地安装了的构件(图14的支持构件130)安装安装构件125(连接构件126a、126b)以及安装构件127(连接构件128a、128b)。
另外,也可以使螺纹部121、123的螺纹的旋转方向(螺母122、124的行进方向)相反。
在移相量设置部120中,通过组合安装构件125(连接构件126a、126b)以及安装构件127(连接构件128a、128b)的安装位置与螺纹部121、123的旋转方向(螺母122、124的行进方向),设置移相器70的移相量变得容易。
此外,从第1实施方式到第3实施方式,设为了固定基板50具备基体51,但也可以不具备基体51。也可以以空气层代替电介质的基体51。在这种情况下,分配线路60、固定线路71、72是切下了导体板的导体。而且,反射导体52与分配线路60和固定线路71、72只要隔着电介质(绝缘体)的垫片而相对即可。
同样地,设为了可动基板80具备基体81,但也可以不具备基体81。可动线路82只要隔着电介质层83而配置即可。
进一步,也可以作为如下的三片构成:夹着分配线路60、固定线路71、72、可动线路82,在与反射导体52相反的一侧设置连接于另一个基准电位的导体。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把反射导体52和分配线路60以及固定线路71、72设置在固定基板50的各个面上。
从第1实施方式到第3实施方式,天线40不具备无源元件,但也可以在离反射导体52远的一侧具备无源元件。
进一步,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反射导体52的垂直方向排列了4个天线40,在水平方向排列了1个天线40,但也可以在水平方向排列多个天线40。
另外,也可以混合存在其他频带的天线。
附图标记说明
1…基站天线,2…单元,3、3-1~3-3…扇区,10、10-1~10-3…扇区天线,12…天线罩,13…主瓣,14、15…收发线缆,20…铁塔,30、30-1、30-2…阵列天线,40、40-1~40-8…天线,41、42…偶极子天线,50…固定基板,51、81…基体,52…反射导体,60、60a~60j、60a′~60j′…分配线路,61、62…端部,70、70-1~70-14…移相器,71、72…固定线路,80…可动基板,82…可动线路,83…电介质膜,90…按压构件,91、92、93…弹簧部,100…覆盖构件,101…盖部,102…侧面部,120…移相量设置部,121、123…螺纹部,122、124…螺母,125、127…安装构件,126a、126b、128a、128b…连接构件,130…支持构件,200…分配电路

Claims (7)

1.一种移相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基板,其由电介质构成,被提供基准电位的基准导体设置在该第1基板的一个面,被输入信号的第1线路导体以及输出信号的第2线路导体设置在该第1基板的另一个面;
第2基板,其由电介质构成,与所述第1线路导体以及所述第2线路导体在能够相对移动的状况下电耦合、且与所述基准导体相向而形成传输路的第3线路导体设置在该第2基板的一个面;
按压构件,其把所述第2基板的设置了所述第3线路导体的面按压向所述第1基板的设置了所述第1线路导体以及所述第2线路导体的面;和
覆盖构件,其从所述按压构件侧覆盖该按压构件以及所述第2基板,且被固定在所述第1基板,
所述按压构件具备弹簧部,该弹簧部具有与所述覆盖构件的盖部的内侧接触从而在该覆盖构件侧按压该按压构件的突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构件具备弹簧部,该弹簧部具有在所述第2基板侧与该第2基板接触而进行按压的突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构件具备凸部,该凸部通过插入设置在所述第2基板的贯穿孔来固定该第2基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构件在该覆盖构件周围具备多个凸部,该多个凸部插入于设置在所述第1基板的贯穿孔,通过设置在该多个凸部的前端的折回部从而固定于所述第1基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线路导体、所述第2线路导体以及所述第3线路导体中的至少一个线路导体,具有特性阻抗与其他部分的特性阻抗不同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线路导体、所述第2线路导体以及所述第3线路导体中的至少一个线路导体中,特性阻抗与其他部分的特性阻抗不同的部分的宽度是不同的。
7.根据权利要求5或者6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特性阻抗与其他部分的特性阻抗不同的部分的是所述第1线路导体与所述第3线路导体相向而电耦合的部分、所述第2线路导体与所述第3线路导体相向而电耦合的部分以及所述第3线路导体中的至少一个。
CN201680003853.8A 2016-06-01 2016-06-01 移相器、分配/合成装置、以及扇区天线 Active CN1080284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21204.1A CN112713368B (zh) 2016-06-01 2016-06-01 分配/合成装置以及扇区天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66138 WO2017208382A1 (ja) 2016-06-01 2016-06-01 移相器、分配/合成装置、アレイアンテナ及びセクタアンテナ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21204.1A Division CN112713368B (zh) 2016-06-01 2016-06-01 分配/合成装置以及扇区天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8449A CN108028449A (zh) 2018-05-11
CN108028449B true CN108028449B (zh) 2021-04-13

Family

ID=6047823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21204.1A Active CN112713368B (zh) 2016-06-01 2016-06-01 分配/合成装置以及扇区天线
CN201680003853.8A Active CN108028449B (zh) 2016-06-01 2016-06-01 移相器、分配/合成装置、以及扇区天线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21204.1A Active CN112713368B (zh) 2016-06-01 2016-06-01 分配/合成装置以及扇区天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30550B2 (zh)
CN (2) CN112713368B (zh)
WO (1) WO20172083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86122A1 (en) * 2020-07-24 2023-05-3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tripline phase shifter
WO2023172057A1 (ko) * 2022-03-10 2023-09-14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풀 아날로그 위상 쉬프터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5206A (ja) * 2000-12-11 2002-06-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線路間結合構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高周波装置
US6987488B1 (en) * 2001-02-16 2006-01-17 The Texas A&M University System Electromagnetic phase shifter using perturbation controlled by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 and pha array antenna formed therefrom
JP2009302689A (ja) * 2008-06-10 2009-12-24 Yokogawa Electric Corp 可変遅延装置
CN102460824A (zh) * 2009-05-11 2012-05-16 株式会社Kmw 用于垂直波束倾斜受控的天线的多路移相器
CN105514540A (zh) * 2016-02-01 2016-04-20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填充不同介电常数材料的siw移相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98065B2 (ja) * 2004-08-24 2010-07-07 京セラ株式会社 方向性結合器型分岐器、それを具備する高周波送受信器およびレーダ装置
US7170446B1 (en) * 2004-09-24 2007-01-30 Rockwell Collins, Inc. Phased array antenna interconnect having substrate slat structures
CN101697377A (zh) * 2009-10-16 2010-04-21 东莞市晖速天线技术有限公司 微型超宽带旋转式移相器
CN201623241U (zh) * 2009-11-11 2010-11-03 东莞台霖电子通讯有限公司 移相器
JP2012039297A (ja) * 2010-08-05 2012-02-23 Hitachi Cable Ltd 移相器
WO2012152957A1 (es) * 2011-05-09 2012-11-15 Kavveri Telecom España, S.L.U. Desfasador stripline lineal
JP5862535B2 (ja) * 2012-09-28 2016-02-16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分配移相器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JP5888204B2 (ja) * 2012-10-30 2016-03-16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分配移相器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JP2014143590A (ja) * 2013-01-24 2014-08-07 Nippon Dengyo Kosaku Co Ltd アンテナ及びセクタアンテナ
CN103117425A (zh) * 2013-02-07 2013-05-22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连续可调移相装置
JP5677494B2 (ja) * 2013-03-29 2015-02-25 日本電業工作株式会社 移相器、アンテナ及び無線装置
CN103199322B (zh) * 2013-04-01 2015-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相器和天线
JP5675934B1 (ja) * 2013-11-06 2015-02-25 有限会社Nazca アンテナ装置
JP5922722B2 (ja) * 2014-08-07 2016-05-24 日本電業工作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5206A (ja) * 2000-12-11 2002-06-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線路間結合構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高周波装置
US6987488B1 (en) * 2001-02-16 2006-01-17 The Texas A&M University System Electromagnetic phase shifter using perturbation controlled by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 and pha array antenna formed therefrom
JP2009302689A (ja) * 2008-06-10 2009-12-24 Yokogawa Electric Corp 可変遅延装置
CN102460824A (zh) * 2009-05-11 2012-05-16 株式会社Kmw 用于垂直波束倾斜受控的天线的多路移相器
CN105514540A (zh) * 2016-02-01 2016-04-20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填充不同介电常数材料的siw移相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8449A (zh) 2018-05-11
JPWO2017208382A1 (ja) 2019-03-28
WO2017208382A1 (ja) 2017-12-07
JP6730550B2 (ja) 2020-07-29
CN112713368B (zh) 2021-12-28
CN112713368A (zh) 202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70340A (en) Broadband microstrip-fed antenna
EP2068394B1 (en) Data processing device with beam steering and/or forming antennas
US6839039B2 (en) Antenna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adio waves to and from a satellite
US20090189826A1 (en) Phase Shifter And Antenna Including Phase Shifter
US20100033396A1 (en) Sector antenna
KR20070077464A (ko) 원형 도파관 안테나 및 원형 도파관 어레이 안테나
US9263807B2 (en) Waveguide or slot radiator for wide E-plane radiation pattern beamwidth with additional structures for dual polarized operation and beamwidth control
CN113300089A (zh) 低频振子、天线阵列与天线装置
US20110102239A1 (en) Antenna device and radar apparatus
CN108028449B (zh) 移相器、分配/合成装置、以及扇区天线
US20210194148A1 (en) Spherical space feed for antenna array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2768895B (zh) 天线、低频振子及辐射单元
US20220393347A1 (en) Cavity phase shifter 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US4051476A (en) Parabolic horn antenna with microstrip feed
CN113745838B (zh) 一种双波束辐射的漏波天线
JP4027775B2 (ja) スロットアレーアンテナ
JP3551227B2 (ja) 水平偏波無指向性アンテナ
JP2006014157A (ja) バラン装置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WO2020016995A1 (ja) アンテナ、アレイアンテナ、セクタアンテナ及びダイポールアンテナ
US20230299504A1 (en) Array antenna substrate and apparatus antenna apparatus
US20210408682A1 (en) Beam Steering Antenna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Said Structure
Rahman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Rectangular Shaped Quasi-Helix Antenna for Satellit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7638467A (zh) 天线模组、天线阵列及电子设备
WO2022248052A1 (en) Antenna arrangement for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7638466A (zh) 天线模组、天线阵列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