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27085A - 双流体阀装置和结合其的用于控制两个流体流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双流体阀装置和结合其的用于控制两个流体流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27085A
CN108027085A CN201780002947.8A CN201780002947A CN108027085A CN 108027085 A CN108027085 A CN 108027085A CN 201780002947 A CN201780002947 A CN 201780002947A CN 108027085 A CN108027085 A CN 1080270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fluid
valve chamber
outlet
valv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29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27085B (zh
Inventor
J·谢帕德
I·E·格杰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na Cana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na Cana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na Canada Corp filed Critical Dana Canad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0270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70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270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70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 F28F27/0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heat-exchange media between different chan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08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o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65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 F16K11/07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with cylindrical slides
    • F16K11/071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with cylindrical slides with fluid passages through the valve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1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two or more closure members not moving as a unit
    • F16K11/2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two or more closure members not moving as a unit operated by separate actuating members
    • F16K11/2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two or more closure members not moving as a unit operated by separate actuating members with an actuating member for each valve, e.g. interconnected to form multipl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temperature vari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2007/14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60/00Cooling circuits using auxiliaries
    • F01P2060/04Lubricant cooler
    • F01P2060/045Lubricant cooler for transmiss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 Mechanically-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用于控制第一流体的两个源的流动同时防止两个流体源的混合的阀装置以及包括其的系统。阀装置具有第一阀室,第一阀室具有用于控制来自第一源的第一流体(诸如加热的冷却剂)的流动的第一阀机构。具有第二阀机构的第二阀室控制来自第二源的第一流体(诸如冷却的冷却剂)的流动,第一阀室和第二阀室彼此流体隔离。布置在控制室或控制歧管内的至少一个热致动器控制第一阀机构和第二阀机构的操作,热致动器具有用于控制第一阀机构的第一激活温度和用于控制第二阀机构的第二激活温度。通过控制室或控制歧管的控制流体分别指引第一阀机构和第二阀机构的操作设置。控制流体可包括待加热和/或待冷却的流体(诸如传动流体)。

Description

双流体阀装置和结合其的用于控制两个流体流的系统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6年3月2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2/302、477;以及2016年3月31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2/316、035的优先权和权益,该临时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一种阀装置,具体是用于控制两个单独的流体流的阀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使用阀来控制汽车系统内整个热交换回路内的流体的流动。控制阀或热旁路阀(TBV)通常与热交换器结合使用,以将流体引导到对应的热交换器以用于加热或冷却,或者引导热交换回路中的其他位置处的流体,以便在不需要或仅间歇需要热交换器的热传递功能的条件下绕过热交换器。
控制阀或热旁路阀经常通过外部流体管线并入热交换系统中,所述外部流体管线又连接到热交换器的入口/出口,控制阀与热交换器分开并且连接在外部流体管线内的热交换器的上游或下游。在一些应用中,多个控制阀或热旁路阀被组合使用,以便实现特定的控制序列,从而有效地指引通过整个热交换回路的流体流动,以确保流体在各种工况下被引导到合适的热交换器或汽车系统部件。在其他应用中,提供能够具有多种控制功能的单个阀装置可更合适。然而,提供具有多个控制功能的单个阀装置有时会导致各种流体流的混合,这对于整个热交换器回路的整体功能和/或控制并不总是期望的。
因此,期望提供一种阀装置,其可提供多种控制功能,同时防止通过阀控制的各种流体流的混合,以努力在没有流体流的混合的情况下提供可操作和/或实现期望的功能的整体流体回路或系统。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阀装置,包括:第一阀室,其具有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流体源的流体的第一入口和用于从所述第一阀室排放所述流体的第一出口;第二阀室,其具有用于接收来自第二流体源的流体的第二入口和用于从所述第二阀室排放所述流体的第二出口;控制室,其与所述第一阀室和所述第二阀室流体隔离,所述控制室具有用于接收来自控制流体源的控制流体的控制流体入口和用于从所述阀装置的所述控制室排放所述控制流体的控制流体出口;第一阀机构,其布置在所述第一阀室内,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第二阀机构,其布置在所述第二阀室内,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热致动器,其布置在所述控制室内并且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阀机构和所述第二阀机构,所述热致动器具有与所述第一阀机构相关联的第一激活温度和与所述第二阀机构相关联的第二激活温度;出口流体管线,其互连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阀室与所述第二阀室流体隔离。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阀装置,包括:主体,该主体具有形成在其中的主孔;第一阀壳,其固定到所述主体并且限定第一阀室;第二阀壳,其固定到所述主体并且限定第二阀室;形成在所述第一阀壳中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其与所述第一阀室流体连通;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其与所述第二阀室流体连通;第一阀机构,其布置在所述第一阀壳内,用于控制从所述第一入口到所述第一出口的流动;第二阀机构,其布置在所述第二阀壳内,用于控制从所述第二入口到所述第二出口的流动;热致动器,其定位在所述主体的所述主孔中并且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阀机构和所述第二阀机构,所述热致动器具有用于操作所述第一阀机构的第一激活设置和用于操作所述第二阀机构的第二激活设置;控制流体入口开口,其形成在所述主体中并且延伸到所述主孔中,从而提供流体进出所述热致动器,以及控制流体出口开口,其形成在所述主体中,用于从所述热致动器的所述主孔区排放流体;其中所述第一阀室与所述第二阀室流体隔离,并且其中有流体管线互连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该系统用于将两个冷却剂流中的一个传输到热交换器,用于在具有发动机和变速器的机动车辆中加热和/或冷却传动流体,该系统包括:流体地连接到所述变速器的热交换器,其用于接收离开所述变速器的传动流体并且经由回流管线将传动流体引导回到所述变速器,所述热交换器具有用于接收冷却剂流以与所述传动流体进行热传导的入口,以及用于从所述热交换器排放所述冷却剂源的出口;阀装置,其布置在所述变速器和所述热交换器的中间,并且流体联接到所述变速器,用于接收离开所述变速器的传动流体并且将所述传动流体递送到所述热交换器,所述阀装置具有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流体源的冷却剂的第一阀室,以及用于接收来自第二流体源的冷却剂的第二阀室,所述第一阀室和所述第二阀室各自具有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出口通过流体联接到所述热交换器的入口的排放通道互连,用于将所述第一冷却剂源或所述第二冷却剂源递送到所述热交换器;第一阀机构,其布置在所述第一阀室内,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冷却剂源流到所述热交换器;第二阀机构,其布置在所述第二阀室内,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冷却剂源流到所述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阀室与所述第二阀室流体隔离,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冷却剂源和所述第二冷却剂源中的仅仅一个在任何时候都通过所述排放通道被引导到所述热交换器入口。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示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阀装置,包括:第一歧管部分,该第一歧管部分用于传输通过其的控制流体,所述第一歧管部分具有在控制流体入口和控制流体出口之间延伸穿过的流体通道;中间部分,其安装到所述第一歧管部分,所述中间部分具有第一阀室和第二阀室,所述第一阀室具有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流体源的流体的第一入口和用于从所述第一阀室排放所述流体的第一出口;所述第二阀室具有用于接收来自第二流体源的流体的第二入口和用于从所述第二阀室排放所述流体的第二出口,所述中间部分的所述第一阀室和所述第二阀室与所述第一歧管部分流体隔离并且彼此流体隔离;第一阀机构,其布置在所述第一阀室内,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第二阀机构,其布置在所述第二阀室内,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具有第一激活温度的第一热致动器,其布置在所述第一歧管部分内,与形成在其中的所述流体通道流体连通,并且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阀机构;具有第二激活温度的第二热致动器,其布置在所述第一歧管部分内,与形成在其中的所述流体通道流体连通,并且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二阀机构,其中所述第二激活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激活温度;以及第二歧管部分,其安装到所述中间部分并且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排放通道,所述排放通道流体联接到所述第一阀室和所述第二阀室两者并且延伸到流体出口,用于从所述阀装置排放所述第一流体源或所述第二流体源。
附图说明
作为示例,现在将参考示出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的附图,并且其中:
图1是包括如图2-4所示的阀装置的示例性发动机和变速器热交换回路的示意图;
图2是处于第一操作状态的、根据本公开的阀装置的示例实施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处于第二操作状态的图2的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处于第三操作状态的图2的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处于其第一操作状态的、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示例实施例的用于形成阀装置的第一阀的剖视图;
图6是同样处于其第一操作状态的、与图5的第一阀结合使用的第二阀的剖视图;
图7是处于其第二操作状态的图5的第一阀的剖视图;
图8是处于其第二操作状态的图6的第二阀的剖视图;
图9是处于其第三操作状态的图5的第一阀的剖视图;
图10是处于其第三操作状态的图6的第二阀的剖视图;
图11是结合有由图5-10的第一阀和第二阀组成的阀装置的示例性发动机和变速器热交换回路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第一操作状态的、根据本公开的阀装置的另一个示例实施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3是处于第二操作状态的图12的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14是处于第三操作状态的图12的阀装置的剖视图;以及
图15是包括如图12-14所示的阀装置的示例性发动机和变速器热交换回路的示意图;
在不同的附图中可使用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似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考本技术的示例性具体实施。示例实施例仅通过对技术的解释被提供,而不是作为对技术的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在本技术中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因此,本技术旨在涵盖落入本技术范围内的这种修改和变化。
现在参考图1,其示出了用于车辆发动机12和车辆变速器14的示例性热交换回路10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发动机12通过流过发动机12的第一流体(诸如发动机冷却剂)来冷却,以便在操作时从发动机12吸走热量。冷却剂通过流体入口管线16进入发动机12并通过流体出口管线18离开发动机12。离开发动机12的发动机冷却剂被引导到诸如散热器的第一热交换器20以用于冷却。根据车辆的特定工况,可能期望例如在预热或冷启动条件期间通过中间流体管线19和流体入口管线16使离开发动机12的发动机冷却剂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流体出口管线18返回到发动机12。
流过汽车系统内的整个热交换回路10的第一流体或发动机冷却剂也可在回路10中的其他地方使用,以辅助对回路10内循环的其他流体的升温和/或冷却。更具体地,在某些条件下,可需要将离开发动机12的温的/热的冷却剂的一部分引导通过流体出口管线18(在本文中也称为“加热的第一流体”)以在回路10中的其他地方使用,例如通过流体管线22到第二热交换器24,以辅助流过回路10的第二流体(诸如流过变速器14的传动流体(或油))的加温。在其它工况下,可期望引导离开第一热交换器20的冷发动机冷却剂的一部分(在本文中也被称为“冷却的第一流体”),并且通过流体管线16(例如通过流体管线26)返回到发动机12,到第二热交换器24以辅助冷却第二流体(例如,传动流体)。为了控制流体管线22中的加热的第一流体或流体管线26中的冷却的第一流体是否被引导至整个系统10内的第二或其他热交换器24,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阀装置100在变速器14和第二热交换器24中间结合到整个热交换回路10中,用于控制是否是流体管线22中被加热的第一流体被引导到热交换器24以辅助加温第二流体(例如,传动流体或油),或者是否是流体管线26中被冷却的第一流体被引导到热交换器24以辅助冷却第二流体,第一流体通过热交换器入口管线28进入热交换器24,并且通过热交换器出口或回流管线30和流体管线16返回到其原始源,即发动机12。
阀装置100的操作基于控制流体的温度,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流体是通过流体管线23离开变速器14的第二流体,然后第二流体通过阀装置100和流体管线36被引导到第二热交换器24,如下面进一步描述的。一旦第二流体已经循环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4,则第二流体会通过流体回流管线25返回到变速器14。阀装置100特别适于在两个流体源之间进行选择,即在本示例实施例中加热的第一流体流或冷却的第一流体流,同时防止加热的和冷却的第一流体流在任何时候的混合,如下面进一步详细描述的。虽然上述实施例主要涉及用于车辆发动机12的热交换回路10和车辆变速器14,其中阀装置100基于离开变速器14的传动流体的温度在温的/热的冷却剂源或冷的却剂源之间进行选择,但是应当理解,本文公开的阀装置100不一定旨在限于用于如所描述的热交换回路中,并且阀装置100可基于控制流体的温度结合到需要在两个单独的流体源之间进行选择的任何相关的系统中,同时防止两个流体源在任何时候混合。
现在参考图2-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双流体阀装置100的示例性实施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阀装置100具有主体112,主体112具有形成在其中的主孔114,其在主体112的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113、115之间延伸。因此,主孔114在主体114的相应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113、115中限定对应的开口116、117。在本实施例中,主孔114从具有第一直径的相应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113、115渐缩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直径减小,直到主孔114的大致中心部分,其以大致恒定的第二直径延伸穿过主体112的中心部分,第一直径通常大于主孔112的中心部分111的第二直径。
第一阀壳118布置在主体112的第一端部113处,第一阀壳118具有第一端部119,第一端部119被接收于在主体112的第一端部113中形成的开口116内并且密封地接合在其中。类似地,第二阀壳120布置在主体112的第二端部115处,第二阀壳120具有第一端部121,第一端部121被接收于在主体112的对应的第二端部115中形成的开口117内并且密封地接合在其中。第一阀壳118和第二阀壳120中的每一个都限定用于容纳阀机构的内部腔体或阀室122、124,阀机构将在下面进一步详细描述。
第一阀壳118具有与对应的阀室122流体连通的第一入口126(也参见图1)和也与对应的阀室122流体连通的第一出口128(也参见图1),以在某些工况下通过阀装置100将流体管线22中的加热的第一流体从第一入口126传输到第一出口128。为了控制第一流体通过第一阀壳118的流动,第一热致动器130布置在形成在主体112中的主孔114的中心部分111的一部分内,热致动器130可操作地联接到布置在第一阀壳118内的第一阀机构132。
第二阀壳120形成有第二入口136和第二出口138(也都在图1中示出),两者都与对应的阀室124流体连通,用于在一定工况下通过阀装置100将流体管线26中的冷却的第一流体从第二入口136传输到第二出口138。为了控制通过第二阀壳120的流动,第二热致动器140例如以背靠背、端对端或与第一热致动器130同轴布置的方式布置在阀装置100的主体112的主孔114的中心部分111内。第二热致动器140布置在主孔114内,以便可操作地联接到布置在第二阀壳120内的第二阀机构142。
未特别限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热致动器130、140。在本实施例中,热致动器130、140均为蜡马达的形式,该蜡马达具有主体或壳体141、143,其包含、收缩的可膨胀材料,收缩的可膨胀材料具有与其联接的活塞144、145。不管容纳在致动器壳体141、143内的收缩的可膨胀材料是什么特定类型,用于每个热致动器130、140的材料可被具体选择,以便在被加热到具体的预定温度时和/或在具体的预定的温度范围内时膨胀,并且在冷却到预定温度和/或温度范围以下时收缩。材料的膨胀/收缩导致对应的活塞144相对于对应的致动器壳体143移动,从而作用在对应的阀机构132、142上。尽管蜡马达形式的热致动器130、140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被考虑,但是应当理解,也可采用专门编程为以具体温度范围激活的电子致动器。因此,本公开不旨在限于蜡马达形式的热致动器。
布置在第一阀壳118和第二阀壳120中的每一个中的阀机构132、142在结构上是相似的,并且每个都包括套筒构件146、148,套筒构件146、148通过中间轴147、149可操作地联接到对应热致动器130、140的对应活塞144、145。每个套筒构件146、148连接到中间轴147、149中的一个的端部部分,该端部部分具有径向向外的延伸部,其与套筒构件146、148协作以形成具有穿孔底部的杯形元件以允许第一流体从其中通过。就这一点而言,中间轴147、149的径向向外延伸的端部部分被示出为具有多个孔以允许第一流体从其中通过。每个套筒构件146、148的尺寸设定成配合在对应的阀壳118、120内并且沿着对应的阀室122、124滑动或在其内作往复运动,从而允许套筒构件146、148中的每一个在相应的第一阀位置和相应的第二阀位置之间移动,如将在下面关于阀装置100的操作进一步详细讨论的。因此,对于阀机构132、142中的每一个,当套筒构件146、148在其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递增地移动时,套筒构件146、148充当增量流量调节器,同时当容纳在第一热致动器130内的热材料被激活时,第一阀机构132的套筒构件146递增地关闭第一入口126,并且当容纳在第二热致动器140内的热材料被激活,套筒构件148递增地打开第二入口136。应当理解,阀壳118、120中的一个或两个的入口和出口的位置可颠倒,使得第一阀壳118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126、128相反,并且/或者第二阀壳120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136、138相反。
每个阀机构132、142还设置有布置在对应的套筒构件146、148与对应的阀壳118、120的端壁之间的复位弹簧150、152,用于将对应的套筒构件146、148偏压到其第一或中性位置,即图2所示的位置。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弹簧150、152的一个端部被接收在套筒构件146、148内侧,并且弹簧150、152的该端部接合中间轴147、149的径向扩展的端部部分并且抵靠其进行偏压。
为了确保阀装置100的正常运行并且实现通过装置的期望的流动模式,每个热致动器130、140被具体地选择以在不同的温度范围下激活,其中一个具有高于另一个的激活设置或激活温度。更具体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热致动器130被具体选择为在第一预定温度(诸如约75℃)以上和/或在约75-85℃的第一预定温度范围内被激活,并且在高于第一预定温度范围的温度下保持激活。第二热致动器140被具体选择为在大于第一预定温度和/或第一预定温度范围的第二预定温度下激活,并且在高于第二预定温度的温度下保持激活。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热致动器140被具体选择为例如在大约90℃的第二预定温度以上被激活。例如,第二热致动器140的致动可在约90℃开始,并且可在约100℃完成。虽然本文已经公开了具体的激活温度,但是应该理解,本公开不旨在限于这些温度,并且这些预定激活温度可根据特定应用程序或特定应用程序所需的特定激活序列改变。另外,虽然第一热致动器和第二热致动器130、140被示为彼此独立的两个单独的热致动器130、140,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单个热致动器,其被构造成将两个不同的热材料容纳在形成在单个致动器壳体内的两个单独的室内。这种类型的热致动器在2016年10月27日提交的标题为“多级旁路阀(MULTI-STAGE BY-PASS VALVE)”的申请人的共同未决的国际专利申请No.PCT/CA2016/051243中公开,其公开内容在此通过引用方式明确地并入本文。
为了确保通过第一入口126进入阀装置100的第一流体和通过第二入口136进入阀装置100的第二流体没有混合,阀室122、124都通过任何合适的密封装置或阀封盖(valvecap)154、156与形成在主要主体112内的中心孔114的中心部分111流体隔离,并且因此与彼此流体隔离。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阀壳118、120由阀封盖154、156密封,阀封盖154、156具有密封地接合在对应的阀壳118、120的开口端158内的第一端部155以及与对应的热致动器130、140的端部接合的第二端部157,并且抵靠限定主孔114的壁形成密封。开口159延伸穿过阀封盖154、156中的每一个以用于接收对应的中间轴147、149,中间轴147、149的尺寸设定成允许在开口159内的滑动运动,同时保持与其之间的流体密封,使得进入阀室122、124的流体不会泄漏经过中间轴147、149和对应的阀封盖154、156。
每个阀封盖154、156的第二端部157可具体成形为向热致动器130、140提供支撑,以便于将热致动器130、140安装在主孔114内,并且便于活塞144、145与对应的中间轴147、149之间的机械接合。将热致动器130、140安装在阀封盖154、156的第二端部157内还用于确保当相应的热致动器130、140被激活时,对于对应的活塞144、145和中间轴147、149的所有运动阶段,保持不透流体的密封。
虽然阀封盖154、156用于使阀室122、124彼此流体隔离,但是它们也用于将阀室122、124与其中安装有热致动器130、140的主孔114的中央部分111流体隔离,中央部分111因此用作与阀室122、124流体隔离的控制室162。
控制室入口开口160延伸穿过阀装置100的主体112进入主孔114的中心部分111,控制室162延伸穿过主孔114以控制室出口开口161。因此,控制流体能够直接从入口开口160流动通过控制室162到出口开口161,而不与通过阀室122或124传输的第一流体有任何流体连通。控制室162可基本上垂直地穿过主体112延伸到主孔114中,以便使流体进出布置在主孔114的中心部分111内的热致动器130、140。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热致动器130、140中每一个的壳体141、143的端部部分定位在控制室162内,使得当控制流体流过控制室162时,控制流体与两个热致动器130、140直接热接触。
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流体是第二流体,即传动流体或油。因此,如图1所示,来自变速器14的流体出口管线23联接到控制室入口开口160,而控制室出口开口161联接到将阀装置100连接到第二热交换器24的流体管线36。因此,当使该控制流体(例如,传动流体)与容纳在阀装置100内的热致动器130、140直接接触时,通过控制室162的第二流体的温度决定了通过阀装置100的流量。
现在将参考图2-4来描述阀装置100的操作。图2示出了处于其第一操作状态的阀装置100。如图所示,布置在第一阀壳118内的第一阀机构132处于其第一或中性位置,其中套筒构件146位于第一阀壳118内的最左侧位置(参考图2),使得第一入口126是打开的,并且与第一出口128流体流动连通。布置在第二阀壳120内的第二阀机构142也处于其第一或中性位置,其中第二入口136被处于最右侧位置(参考图2)的套筒构件148阻挡或有效地关闭,使得在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136、138之间没有流体流动连通。
因此,当流过控制室162的控制流体(第二流体)处于低于第一预定温度范围(例如低于75℃)的温度时,第一阀机构和第二阀机构132、142保持在其第一中性位置,并且阀装置100保持在第一操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流体管线22中的加热的第一流体被引导通过第一入口126到达第一出口128,在第一出口128处,加热的第一流体离开阀装置100,并且通过流体出口管线32和热交换器入口管线28被引导到第二热交换器24。当其循环通过第二热交换器时,加热的第一流体将热量传递到第二流体,该第二流体在其通过流体管线36进入第二热交换器24时处于低于第一预定温度范围的温度。
在将热量传递到第二热交换器24中的第二流体之后,第一流体通过流体回流管线30返回到其初始源(例如发动机12)。在第一操作状态下,流体管线26中的冷却的第一流体不通过第二入口136进入阀装置100。
当在车辆的操作期间通过控制室162传输的控制流体的温度增加到第一预定温度范围内(例如,到约75-85℃的温度)时,阀装置100采取图3所示的第二操作状态。为了从第一操作状态改变到第二操作状态,控制室162中的控制流体的增加的温度会致动第一热致动器130,这是例如通过将第一热致动器的壳体141中的收缩的可膨胀材料加热到第一预定温度范围内的温度从而导致材料膨胀来实现的。第一热致动器130内的材料的膨胀使得活塞144被推出壳体141。活塞144沿着其阀室122(参考图3)将套筒构件146移动到第一阀壳118的右侧,从而有效地关闭第一入口126,套筒构件146抵抗复位弹簧150的偏压力作用。
在第二操作状态下,通过控制室162的控制流体的温度低于第二预定温度范围,并且第二阀机构142保持在其第一中性位置,其中第二入口136被关闭。因此,在阀装置100的第二操作状态下,第一入口126和第二入口136都被关闭,从而有效地防止流体管线22中的加热的第一流体或流体管线26中的冷却的第一流体通过阀装置100被传输到第二热交换器24。加热的第一流体和冷却的第一流体流有效地绕过热交换器24并且被引导到回路10中的其它地方或者简单地直接返回到流体源,例如发动机12或第一热交换器20。因此,在第二操作状态下,第二流体在流过第二热交换器24时既不主动加热也不冷却。换句话讲,第一预定温度范围是第二流体的期望的操作温度范围,并且第二流体在该范围内既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冷却。
随着控制流体的温度进一步升高到第二预定温度,(例如,约90℃的温度),阀装置100采用如图4所示的第三操作状态。例如,阀装置100从第二操作状态致动到第三操作状态可在约90℃的温度下开始,并且可在约100℃下完成。在第三操作状态下,第一阀机构132保持在其第二位置,其中套筒构件146有效地关闭第一入口126,因为第一热致动器130已经在第一预定温度范围下被激活。随着在车辆的操作期间控制流体的温度增加到第二预定温度范围内的温度(例如,大于约90℃的温度),流过控制室162的控制流体将第二热致动器140的壳体143中的收缩的可膨胀材料加热到大于约90℃的温度,从而导致材料膨胀。第二热致动器140内的材料的膨胀使得活塞145被推出壳体143。活塞145沿着阀室124将套筒构件148移动到第二阀壳120的左侧(参考图4),由此打开第二入口136,套筒构件148抵抗复位弹簧152的偏压力作用。
打开第二入口136,通过阀室124建立第二入口136和第二出口138之间的流体流动连通,并且具体的是通过中间轴149的径向扩展的端部部分中的孔,轴149的径向扩展的端部部分定位在第二入口136和第二出口138之间。因此,在阀装置100的第三操作状态下,流体管线26中的冷却的第一流体通过第二入口136进入阀装置100,并且通过第二出口138被引导到对应的附接的流体管线34,该流体管线34直接供给到热交换器入口管线28中而到热交换器24。由于第一入口126在这种操作状态下被套筒构件146有效地密封,因此行进通过流体管线34的冷却的第一流体不与加热的第一流体接触。例如,在通过第二出口138离开阀装置100的冷却的第一流体与仍然存在于第一阀室122中的任何加热的第一流体之间不发生混合。因此,尽管流体管线32、34用作阀装置100的公共排放通道,并且一起供给热交换器入口管线28,但是第一阀室和第二阀室122、124保持彼此流体隔离。
因此,在阀装置100的第三操作状态下,第一入口126保持关闭,而第二入口136是打开的。因此,在第三操作状态下,允许流体管线26中的冷却的第一流体流流过阀装置100到第二热交换器24,同时防止流体管线22中的加热的第一流体流流过阀装置100到第二热交换器24。因此,在第三操作状态下,第二流体在其流过第二热交换器24时被主动地冷却。
尽管阀装置100在图2-4中已经被示为具有固定在一起或者由主体112互连的两个流体隔离的阀壳118、120,从而提供单个阀装置100,其能够为两个单独的进入流体流提供流体路线,同时防止两个单独的流体流之间的任何混合,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阀装置100可由两个单独的阀构件100(1)、100(2)构成,两个单独的阀构件100(1)、100(2)彼此物理分离但是共同起作用以提供相同的流体路线和激活状态,如将在下面结合图5-10进一步详细描述的。
现在参考图5、图7和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形成阀装置100的第一部分的第一阀构件100(1)。如图所示,阀构件100(1)由主体112(1)形成,主体112(1)具有主孔114(1),主孔114(1)从其第一端部113(1)在主体112(1)内延伸,并且终止于主体112(1)内的闭合的第二端部113(2)。主孔114(1)因此在主体112(1)的第一端部113(1)中限定对应的开口116。在本实施例中,主孔114(1)从开口端116到闭合的第二端部113(2)渐缩或以其他方式减小直径。
如在先前描述的实施例中那样,第一阀壳118布置在第一阀构件100(1)的主体112(1)的第一开口端113(1)处,第一阀壳118具有第一端部119,第一端部119被接收在主体112(1)的第一端部113(1)中形成的开口116内并且密封地接合在其中。第一阀壳118在结构上类似于图2-4中示出的实施例中的先前描述的第一阀壳118,并且限定具有第一入口126和第一出口128的阀室122,第一入口126和第一出口128都与内部阀室122流体连通,用于将加热的第一流体流传输通过阀装置100。阀机构132布置在第一阀壳118内,并且如上所述通过活塞144和中间轴147之间的接合而可操作地联接到第一热致动器130。因此,一旦第一热致动器130被激活,活塞144就被推出致动器壳体141,从而导致阀套筒146沿着阀室122从其第一中性位置或打开位置(如图5所示)移动到图7和图9所示的其第二位置或关闭位置。阀封盖154流体密封阀室122并且向第一热致动器130提供支撑以确保活塞144与阀机构132的正确对准和接合。
现在参考图6、图8和图10,形成阀装置100的一部分的第二阀构件100(2)以其各种操作状态被示出,所述操作状态类似于上面结合图2-4所示的实施例所描述的那些操作状态。更具体地,第二阀构件100(2)也由主体112(2)形成,主体112(2)具有主孔114(2),主孔114(2)从其第一端部115(1)在主体112(2)内延伸,并且终止于主体112(2)内的闭合的第二端部115(2)。主孔114(2)因此在主体114(2)的第一端部115(1)中限定对应的开口117。在本实施例中,主孔114(2)从第一开口端115(1)到闭合的第二端部115(2)渐缩或以其他方式减小直径。
第二阀壳120布置在第二阀构件100(2)的主体112(2)的第一端部115(1)处,第二阀壳120具有第一端部121,第一端部121被接收在形成在主体112(2)的第一端部115(1)的开口117中,并且密封地接合在其中。第二阀壳120在结构上类似于图2-4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先前描述的第二阀壳120,并且限定具有第二入口136和第二出口138的阀室124,第二入口136和第二出口138都与内部阀室124流体连通,用于将冷却的第一流体流传输通过阀装置100。
阀机构142布置在第二阀壳120内,并且借助于与第二热致动器140相关联的致动器活塞145和与阀机构142的套筒构件148相关联的中间轴149之间的接合而可操作地联接到第二热致动器140,如上面结合图2-4所描述的。因此,一旦第二热致动器140被激活,活塞145就被推出致动器壳体143,从而导致阀套筒148沿着阀室124从其第一中性或关闭的位置(如图6和图8所示)移动到图10所示的其第二或打开位置。阀封盖156流体密封阀室124并且提供对第二热致动器140的安装支撑,以确保活塞145与阀机构142的部件的正确对准和接合。
第一阀构件和第二阀构件100(1)、100(2)中的每一个的主体112(1)、112(2)形成有控制流体入口开口160(1)、160(2)和控制流体出口开口161(1)、161(2),它们延伸到主体112(1)、112(2)中,以便形成主孔114(1)、114(2)的控制室162(1)、162(2)。因此,在提供两个单独的控制室162(1)、162(2)的情况下,如图5-10所示,传动流体出口管线23就被分成两个分开的流,其被引导到对应的第一阀构件和第二阀构件100(1)、100(2),用于控制和致动对应的第一热致动器和第二热致动器130、140。
现在参考图11,进一步详细描述关于图5-10所示的实施例的阀装置100的操作。图11中所示的热交换回路110与图1中所示的回路10共有许多共同的元件,并且相同的元件在其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类似于结合图2-4描述的实施例,第一阀构件100(1)中的第一热致动器130被选择为在第一预定温度范围激活,并且在高于第一预定温度范围的温度下保持激活。第二阀构件100(2)中的第二热致动器140被选择为在高于第一预定范围的第二预定温度下激活,并且在高于第二预定温度的温度下保持激活。因此,只有当第一阀构件100(1)中的第一阀机构132已经完全激活时,第二阀构件100(2)中的第二阀机构142才可被激活。
如上面结合图2-4的实施例所描述的,第一阀构件100(1)和第二阀构件100(2)两者的主体112(1)、112(2)分别设置有控制室162(1)、162(2),它们一起提供用于将控制流体传输通过阀构件100(1)、100(2)的装置。
如上所述,当由两个单独的阀构件100(1)、100(2)形成阀装置100时,该阀装置100特别适于在两个独立的加热和冷却的第一流体源之间进行选择,以在特定的工况下递送到第二热交换器24,同时防止来自两个单独的源的第一流体流的任何混合。因此,在某些工况下,期望将加热的第一流体引导到第二热交换器24,以提供在回路10内循环的第二流体的加热。因此,流体管线22中的加热的第一流体(例如离开发动机20的加热的发动机冷却剂)通过流体管线22被引导到第一阀构件100(1),在该处,其通过形成在第一阀壳118中的第一入口126进入阀室122。假如流过第一阀构件100(1)的控制室162(1)的第二流体的温度低于第一预定温度范围,例如低于75℃,如图5所示,第一阀机构132保持在其第一中性或打开位置,从而限定第一阀构件100(1)的第一操作状态。在第一操作状态下,允许加热的第一流体从第一入口126流到第一出口128,在第一出口,其通过流体管线32和热交换器入口管线28被引导到热交换器24。
如图5所示,在第一阀元件处于其第一操作状态的情况下,不允许流体管线26中的冷却的第一流体(例如,离开散热器20的冷的冷却剂)流过第二阀构件100(2),因为如图6所示,第二阀构件100(2)中的第二阀机构142保持在其第一中性或关闭位置,这限定了第二阀构件100(2)的第一操作状态。因此,在第一阀构件100(1)和第二阀构件100(2)处于其第一操作状态的情况下,第二流体将通过与第二热交换器24中的加热的第一流体热接触而被主动地加热。
随着进入阀构件100(1)、100(2)的控制室162(1)、162(2)的控制流体的温度增加到第一预定温度范围内,例如,增加到75-85℃的温度,阀构件100(1)中的第一热致动器130被致动,并且第一阀机构132从图5所示的其第一打开位置移动到图7所示的其第二关闭位置,由此有效地防止加热的第一流体进入阀室122。图7中所示的第一阀机构132的关闭位置限定了第一阀构件100(1)的第二操作状态。
在控制流体在第一预定温度范围内的温度下流过第二阀构件100(2)的控制室162(2)的情况下,第二阀构件100(2)中的第二热致动器140不被致动,并且因此图8中所示的第二阀构件100(2)的第二操作状态与图6中所示的其第一操作状态相同。因此,在第二阀构件100(2)的第二操作状态下,防止流体管线22中的加热的第一流体进入第二阀构件100(2)。因此,在第一阀构件100(1)和第二阀构件100(2)处于其第二操作状态的情况下,可防止加热的和冷却的第一流体流流过阀装置100并且流到第二热交换器24。因此,在第二操作状态下,第二流体在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4时既不主动加热也不主动冷却。
当传输通过阀构件100(1)、100(2)的控制室162(1)、162(2)的控制流体的温度进一步增加到高于第一预定温度范围的温度并且等于或大于第二预定温度的温度(例如,大约90℃)时,第二阀构件100(2)内的第二热致动器140被激活,从而使得第二阀机构142从图6和图8中示出的其第一关闭位置移动到图10中示出的其第二打开位置。图10中所示的第二阀机构142的打开位置限定了第二阀构件100(2)的第三操作状态。例如,第二阀构件100(2)从第二操作状态致动到第三操作状态可在约90℃的温度下开始,并且可在约100℃下完成。
在第二阀构件100(2)的第三操作状态下,离开散热器20的冷却的第一流体流过流体管线26到达第二阀构件100(2),从而通过第二入口136进入,并且流过阀室124到达第二出口138,在该处,其通过流体管线34和热交换器入口管线28被引导到第二热交换器24。由于第一阀壳118中的阀机构132的套筒构件146有效地密封第一出口128,因此来自流体管线34的流体不会通过第一出口128渗回到第一阀室122中,从而可防止来自流体管线22、26的加热的和冷却的流体流的任何混合。因此,虽然相应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128、138可通过流体管线或排放通道32、34相互连接,所述流体管线或排放通道32、34都在接合处直接供给到热交换器入口管线28中,但是加热的和冷却的第一流体流彼此隔离,因为只有一种流体可在任何给定的时间行进通过流体管线或排放通道32、34。
在控制流体在第一预定温度范围以上的温度下流过第一阀构件100(1)的控制室162(1)的情况下,第一阀构件100(1)中的第一热致动器130保持激活,并且因此图9中所示的第一阀构件100(1)的第三操作状态与图7中所示的其第二操作状态相同。因此,在第一阀构件100(1)和第二阀构件100(2)处于其第三操作状态的情况下,第二流体将通过与第二热交换器24中的冷却的第一流体热接触而被主动地冷却。
现在参考图12-1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阀装置200的另一个示例实施例,其中在适当的情况下,使用与结合先前描述的实施例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识相似的特征部。
在本示例实施例中,阀装置200具有主体212,主体212由固定在一起以形成主体212的三个主要部段构成。更具体地,主体212具有第一歧管部分214,第一歧管部分214具有主孔216,主孔216通过第一歧管部分214从入口端218延伸到出口端220,用于如流动方向箭头221所示的那样传输控制流体通过其中。两个间隔开的控制孔222、224也形成在第一歧管部分214内,用于将第一热致动器和第二热致动器130、140的壳体141、143接收和固定在其中。控制孔222、224在两个端部处是打开的,并且从第一歧管部分214的开口端217(图12-14中的上端)到主孔216大致垂直于主孔216延伸,由此暴露第一热致动器和第二热致动器130、140,以与流过第一歧管部分214的主孔216的控制流体直接接触。因此,主孔216提供与上述实施例的控制室162类似的控制室。
如在先前描述的实施例中那样,第一热致动器和第二热致动器130、140每个都可包括蜡马达,其中壳体141、143包含收缩的可膨胀材料,其中活塞144、145如上面描述的实施例那样联接到收缩的可膨胀材料。
第一阀壳和第二阀壳118、120直接安装到阀装置200的主体212的第一歧管部分214,并且一起形成阀装置200的主体212的第二或中间部分226。第一阀壳118具有第一端部119,第一端部119被接收在形成于第一歧管部分214的开口端217中的对应的开口116内并且密封地接合在其中。类似地,第二阀壳120具有第一端部121,第一端部121被接收在形成在第一歧管部分214的开口端217中的对应的开口117内并且密封地接合在其中。如在上述实施例中那样,第一阀壳和第二阀壳118、120中的每一个都限定内部阀室122、124,用于容纳可操作地联接到第一热致动器或第二热致动器130、140的阀机构132、142。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126、128形成在第一阀壳118中,其与限定在其中的阀室122流体连通,其中第一出口128位于第一阀壳118的第二端部123处。类似地,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136、138形成在第二阀壳120中,它们与限定在其中的阀室124流体连通,其中第二出口开口138形成在第二阀壳120的第二端部125处。如附图中所示,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126、136可设置有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配件234、235。
第一阀机构和第二阀机构132、142在结构上类似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每个包括可操作地联接到对应的第一热致动器或第二热致动器130、140的活塞144、145的套筒构件146、148。如在前述实施例中那样,中间轴147、149将活塞144、145互连到对应的套筒构件146、148,中间轴147、149中的每一个通过阀封盖154、156中的一个中的对应的开口159可滑动地安装,其关闭或密封阀壳118、120的阀室122、124并且由此将它们与控制孔222、224和主孔216流体隔离。复位弹簧150、152抵靠相应的套筒构件146、148作用,以便将套筒构件146、148偏压到图12所示的第一或中性位置,图12示出了阀装置200的第一操作状态。因此,阀机构132、142与第一热致动器和第二热致动器130、140一起来控制通过阀装置200的热交换流体的流动。
第二歧管部分228布置在形成阀装置200的主体212的中间部分226的第一阀壳和第二阀壳118、120的第二端部123、125处,并且固定到所述第二端部123、125。第二歧管部分228具有形成在其中的主孔或排放通道230,其在其第二端部123、125处流体地连接到第一阀壳118的第一出口128和第二阀壳120的第二出口138,排放通道230延伸穿过第二歧管部分228到达主要出口开口232,其可以是出口配件的形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支通道和第二分支通道231、233将第一出口开口和第二出口开口128、138流体地互连到排放通道230。从主要出口开口232,第一流体由阀装置200被排放并且被引导到第二热交换器24。
在本实施例中,阀装置200的主体212的所有三个部分214、226、228可通过任何合适的装置固定在一起,例如螺栓236形式的紧固装置,螺栓延伸到形成在第一歧管部分和第二歧管部分214、228中的对应的螺纹开口238中。如图12-14所示,第一阀壳和第二阀壳118、120可形成有带孔的凸缘240、242,其向外延伸远离相应的阀壳118、120。当阀壳118、120例如通过螺接固定到第二歧管部分228时,凸缘240、242可彼此重叠,由此仅需要单个螺栓236来将第一阀壳和第二阀壳118、120两者都固定到第二歧管部分228。
单个螺栓236也可用于将第一阀壳和第二阀壳118、120固定到主体212的第一歧管部分214。例如,锁定套环246可布置在阀壳118、120的至少一部分周围,套环246具有用于螺栓236延伸穿过的中心孔。以这种方式,第一阀壳和第二阀壳118、120两者的第一端部可固定到第一歧管部分214。
虽然在图12-14中已经示出了用于将第一阀壳和第二阀壳118、120固定到第一歧管部分和第二歧管部分214、228以及固定到彼此的具体方法,但是应当理解,本公开不是旨在限于所示的特定固定方法/布置,并且设想用于将主体212的各个部分固定在一起的其他装置并且将其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在使用中,阀装置200可结合到图15所示的热交换回路210中。图15的热交换回路210与图1和11中所示的回路10和110共有许多共同元件,并且相同的元件在其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阀装置200的第一入口126流体连接到流体管线22以接收加热的第一流体,而第二入口136流体连接到流体管线26以接收冷却的第一流体。如图12所示,当阀装置200处于其第一操作状态时,第一阀机构132处于其第一或中性位置,其中套筒构件146处于其最回缩位置,从而使第一入口126打开以接收来自流体管线22的加热的第一流体,加热的第一流体被传输通过第一阀室122并且通过第一分支通道231到达流体出口232,如流动方向箭头250所示。如图15所示,流体出口232通过流体出口管线32和热交换器入口管线28连接到第二热交换器24,在该实施例中没有流体管线34,因为阀装置200仅具有一个流体出口232。
第二阀机构142也处于其第一或中性位置,其中套筒构件148处于其最回缩的位置。然而,由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入口136相对于第一入口126的位置较低或向下偏移地放置,第二入口136被阀套筒构件148阻挡,从而有效地防止冷却的第一流体进入阀室124。
如上面所阐述的,阀机构132、142由其对应的热致动器130、140控制,热致动器130、140继而基于流过阀装置200的主体212的第一歧管部分214中的主孔216的控制流体(传动流体或油)的温度而被激活。因此,当控制流体的温度低于与热致动器130、140中每一个相关联的激活温度时,例如在低于75℃的温度下,第一阀机构和第二阀机构132、142都处于其第一中性位置,从而允许加热的第一流体通过第一阀室122传输通过阀装置200,同时可防止冷却的第一流体传输通过第二阀室124。当第二阀室124经由分支通道233流体地联接到排放通道230时,套筒构件148阻挡第二入口136,并且因此使冷却的第一流体不进入第二阀室124。因此,在第一操作状态下,来自流体管线22的加热的第一流体流过阀200到达第二热交换器24,以主动加热其中的第二流体。此外,加热的第一流体与流体管线26中的冷却的第一流体流体地隔离。
随着控制流体的温度增加,例如,增加到大约75-85℃的第一预定温度范围内的温度,致使阀装置采取图13所示的第二操作状态。将控制流体加热到该范围会激活第一热致动器130,使得活塞144被推出第一热致动器130的壳体141,从而使得第一阀机构132的套筒构件146沿着阀室122移动到其第二位置,在该第二位置套筒构件146阻挡第一入口126。这能防止来自流体管线22的加热的第一流体进入第一入口126并且通过阀室122传输到流体出口232。因此,在阀装置200的第二操作状态下,第一阀机构132处于其第二关闭位置,而第二阀机构142保持在其第一中性位置,其中阀机构142也关闭。因此,当控制流体的温度在第一预定温度范围内时,即大于与第一热致动器相关联的第一激活温度并且小于第二热致动器140的激活温度(例如小于大约90℃)时,阀装置200保持在图13所示的第二操作状态。在该配置中,不允许加热的第一流体或冷却的第一流体流过阀装置200到达第二热交换器24。因此,在第二操作状态下,当第二流体循环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4中时,第二流体不被第一流体主动加热或冷却。
随着控制流体的温度进一步增加到第二预定温度,例如,增加到大约90℃的温度,第一阀机构132保持在其第二位置,其中套筒构件146有效地阻挡第一入口126,而当流过主孔216的控制流体的温度使得第二热致动器140被激活时,第二阀机构142开始激活,将活塞145推出壳体143,从而使得套筒构件148沿着第二阀室124滑动,以便打开第二入口136,阀装置200由此呈现图14中所示的其第三操作状态。在该第三操作状态下,第一阀机构132保持在其第二关闭位置,从而防止来自流体管线22的加热的第一流体传输通过阀室122,而第二阀机构142处于其第二打开位置,从而允许来自流体管线26的冷却的第一流体通过第二阀室124传输到流体出口232,如图14中的流动方向箭头252所示。在该配置中,仅允许冷却的第一流体流过阀装置200到达第二热交换器24。因此,在第三操作状态下,当第二流体循环通过第二热交换器24时,第二流体被第一流体主动冷却。
随着控制流体的温度继续增加,阀装置200保持在其第三操作状态,以通过阀室124将冷却的第一流体从流体管线26引导到出口232,并且通过第二分支通道233将其引导到出口232。再一次,即使第一阀室122经由分支通道231流体地连接到排放通道230和流体出口232,由于阻挡第一入口126而产生的流动阻力,也能防止流经排放通道230的来自流体管线26的冷却的第一流体通过第一出口128进入第一阀室122。因此,在阀装置200的每个操作状态下,流体管线22、26中的加热的和冷却的第一流体保持彼此流体隔离。
尽管已经描述了阀装置和整个系统的各种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可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某些改变和修改。因此,上面讨论的实施例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Claims (27)

1.一种阀装置,包括:
第一阀室,其具有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流体源的流体的第一入口和用于从所述第一阀室排放所述流体的第一出口;
第二阀室,其具有用于接收来自第二流体源的流体的第二入口和用于从所述第二阀室排放所述流体的第二出口;
控制室,其与所述第一阀室和所述第二阀室流体隔离,所述控制室具有用于接收来自控制流体源的控制流体的控制流体入口和用于从所述阀装置的所述控制室排放所述控制流体的控制流体出口;
第一阀机构,其布置在所述第一阀室内,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
第二阀机构,其布置在所述第二阀室内,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
热致动器,其布置在所述控制室内并且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阀机构和所述第二阀机构,所述热致动器具有与所述第一阀机构相关联的第一激活温度和与所述第二阀机构相关联的第二激活温度;
其中所述第一阀室与所述第二阀室流体隔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还包括互连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的出口流体管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阀装置,其还包括:
主体,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主孔,所述主体通过其从第一开口端延伸到第二开口端;
第一阀壳,其在所述第一开口端处固定到所述主体并且限定所述第一阀室;
第二阀壳,其在所述第二开口端处固定到所述主体并且限定所述第二阀室;
其中所述主孔互连限定所述控制室的所述第一阀室和所述第二阀室;
布置在所述第一阀室与所述控制室的所述接合处的第一阀封盖,其将所述第一阀室与所述控制室流体隔离;
布置在所述第二阀室与所述控制室的所述接合处的第二阀封盖,其将所述第二阀室与所述控制室流体隔离;
其中所述第二激活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激活温度,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热致动器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阀封盖和所述第二阀封盖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阀机构和所述第二阀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阀装置,其中所述热致动器包括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阀机构的第一热致动器和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二阀机构的第二热致动器,所述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各自包括用于容纳对应的热材料的致动器壳体和活塞,所述活塞具有安装在对应的致动器壳体内的第一端部和从所述致动器壳体突出的第二端部,其中所述活塞可在第一回缩位置和第二延伸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致动器的所述活塞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阀机构,并且所述第二致动器的所述活塞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二阀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具有:
第一操作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阀机构具有允许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的第一打开位置,而所述第二阀机构处于防止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的第一关闭位置;
第二操作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阀机构处于防止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的第二关闭位置,而所述第二阀机构处于防止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的所述第一关闭位置;以及
第三操作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阀机构处于防止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的所述第二关闭位置,而所述第二阀机构处于允许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的第二打开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装置,其中来自所述第一流体源的流体在所述第一操作状态下被引导到所述出口流体管线,而来自所述第二流体源的流体在所述第三操作状态下被引导到所述出口流体管线。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阀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热致动器包括致动器壳体,所述致动器壳体具有形成在其中的第一室和第二室,用于容纳相应的第一热材料和第二热材料;
第一活塞,其可操作地联接到容纳在所述第一室内的所述第一热材料并且可在第一回缩位置和第二扩展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活塞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阀机构;
第二活塞,其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二室内的所述第二热材料并且可在第一回缩位置和第二扩展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活塞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二阀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阀封盖和所述第二阀封盖各自包括用于密封地接合在所述对应的第一阀壳或第二阀壳的开口端内的第一端部和用于与所述对应的热致动器接合的第二端部,每个阀封盖具有延伸穿过其中的开口,用于接收所述对应的致动器的活塞,所述活塞能在形成于所述对应的阀封盖中的所述开口内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阀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阀机构和所述第二阀机构各自包括:
套筒构件,其能在所述第一阀室或所述第二阀室内滑动并且其尺寸设定成抵靠所述对应的第一阀室或第二阀室的壁密封;
中间轴,其延伸远离所述套筒构件的端部,并且滑动地接合在延伸通过所述对应的阀封盖的所述开口内,所述中间轴与所述对应的热致动器的所述活塞接合以与所述活塞一起移动。
10.一种阀装置,其包括:
主体,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主孔;
第一阀壳,其固定到所述主体并且限定第一阀室;
第二阀壳,其固定到所述主体并且限定第二阀室;
形成在所述第一阀壳中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其与所述第一阀室流体连通;
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其与所述第二阀室流体连通;
第一阀机构,其布置在所述第一阀壳内,用于控制从所述第一入口到所述第一出口的流动;
第二阀机构,其布置在所述第二阀壳内,用于控制从所述第二入口到所述第二出口的流动;
热致动器,其定位在所述主体的所述主孔中并且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阀机构和所述第二阀机构,所述热致动器具有用于操作所述第一阀机构的第一激活设置和用于操作所述第二阀机构的第二激活设置;
控制流体入口开口,其形成在所述主体中并且延伸到所述主孔中,从而提供流体进出所述热致动器,以及控制流体出口开口,其形成在所述主体中用于从所述主孔排放控制流体;
其中所述第一阀室与所述第二阀室流体隔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阀装置,其还包括互连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的出口流体管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阀装置,其中所述热致动器包括第一热致动器和第二热致动器,所述第一热致动器布置在所述主孔内并且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阀机构,所述第二热致动器与所述第一热致动器相邻地布置在所述主孔内并且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二阀机构,其中所述第一热致动器和所述第二热致动器与所述第一阀室和所述第二阀室流体隔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阀装置,其中所述热致动器包括致动器壳体,所述致动器壳体具有形成在其中的第一室和第二室,用于容纳相应的第一热材料和第二热材料;
第一活塞,其可操作地联接到容纳在所述第一室内的所述第一热材料并且可在第一回缩位置和第二扩展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活塞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阀机构;
第二活塞,其可操作地联接到在所述第二室内的所述第二热材料并且可在第一回缩位置和第二扩展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活塞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二阀机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阀装置,其中所述主体包括具有形成在其中的第一主孔的第一主体部分和具有形成在其中的第二主孔的第二主体部分,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和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彼此分离地布置,所述第一阀壳固定到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并且所述第二阀壳固定到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热致动器包括第一热致动器和第二热致动器,所述第一热致动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主体部分的所述第一主孔内并且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阀机构,所述第二热致动器布置在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所述第二主孔内并且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二阀机构;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和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各自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控制流体入口开口和控制流体出口开口,用于使所述控制流体与所述第一热致动器和所述第二热致动器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阀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阀机构可从第一位置和第二阀位置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第一出口是打开的,从而允许通过所述第一阀室从所述第一入口到所述第一出口的流体流动,在所述第二阀位置中,所述第一出口是关闭的,从而防止通过所述第一阀室的流体流动;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阀机构能从第一位置和第二阀位置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第二出口是关闭的,从而防止通过所述第二阀室的流体流动,在所述第二阀位置中,所述第二出口是打开的,从而允许通过所述第二阀室从所述第二入口到所述第二出口的流体流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阀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激活设置是第一预定温度范围,并且所述第二激活设置是第二预定温度,其中所述第二预定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定温度范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阀装置,其具有第一操作状态、第二操作状态和第三操作状态,在所述第一操作状态中,所述第一阀机构处于打开位置并且所述第二阀机构处于关闭位置,在所述第二操作状态中,所述第一阀机构处于关闭位置并且所述第二阀机构处于关闭位置,在所述第三操作状态中,所述第一阀机构处于关闭位置并且所述第二阀机构处于打开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阀装置,其还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阀壳和所述主体的所述主孔的接合处、用于密封所述第一阀室的第一阀封盖,和布置在所述第二阀壳和所述主孔的接合处、用于密封所述第二阀室的第二阀封盖,其中所述热致动器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阀封盖和所述第二阀封盖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阀机构和所述第二阀机构。
19.一种用于在具有发动机和变速器的机动车辆中加热和/或冷却传动流体的系统,其包括:
流体地连接到所述变速器的热交换器,其用于接收离开所述变速器的传动流体并且经由回流管线将传动流体引导回到所述变速器,所述热交换器具有用于接收冷却剂流以与所述传动流体进行热传递的入口,以及用于从所述热交换器排放所述冷却剂源的出口;
阀装置,其布置在所述变速器和所述热交换器的中间,并且流体联接到所述变速器,用于接收离开所述变速器的传动流体并且将所述传动流体递送到所述热交换器,所述阀装置具有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流体源的冷却剂的第一阀室,以及用于接收来自第二流体源的冷却剂的第二阀室,所述第一阀室和所述第二阀室各自具有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出口通过流体联接到所述热交换器的入口的排放通道互连,用于将所述第一冷却剂源或所述第二冷却剂源递送到所述热交换器;
第一阀机构,其布置在所述第一阀室内,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冷却剂源流到所述热交换器;
第二阀机构,其布置在所述第二阀室内,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冷却剂源流到所述热交换器;
其中所述第一阀室与所述第二阀室流体隔离,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冷却剂源和所述第二冷却剂源中的仅仅一个在任何时候都通过所述排放通道被引导到所述热交换器入口。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阀机构具有第一预定激活温度,并且所述第二阀机构具有大于所述第一预定激活温度的第二预定激活温度,基于通过所述阀装置被传递的所述传动流体的温度来激活所述第一阀机构和所述第二阀机构;
所述第一阀机构具有允许通过所述第一阀室的流体流动的第一中性位置和防止通过所述第一阀室的流体流动的第二激活位置;
所述第二阀机构具有防止通过所述第一阀室的流体流动的第一中性位置和允许通过所述第一阀室的流体流动的第二激活位置;
所述系统具有第一操作状态、第二操作状态和第三操作状态,在所述第一操作状态中,所述第一阀机构和所述第二阀机构处于其相应的第一中性位置,在所述第二操作状态中,所述第一阀机构处于其第二激活位置,并且所述第二阀机构处于其第一中性位置,在所述第三操作状态中,所述第一阀机构和所述第二阀机构处于其相应的第二激活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操作状态对应于具有低于75℃的温度的所述传动流体;所述第二操作状态对应于具有在85-90℃之间的温度的所述传动流体;并且其中所述第三操作状态对应于具有大于100℃的温度的所述传动流体。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阀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阀室和第二阀室流体隔离的控制室,用于通过其接收和排放传动流体;以及
热致动器,其布置在所述控制室内用于感测所述传动流体的温度,所述热致动器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阀机构和所述第二阀机构,并且在所述第一预定温度下激活以将所述第一阀机构从所述第一中性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激活位置,所述热致动器在所述第二预定温度下激活以将所述第二阀机构从所述第一中性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激活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阀装置包括:
第一歧管部分,其用于传输通过其的控制流体,所述歧管部分具有在控制流体入口和控制流体出口之间延伸穿过的流体通道;
中间部分,其安装到所述第一歧管部分,所述中间部分包括所述第一阀室和所述第二阀室,所述中间部分的所述第一阀室和所述第二阀室与所述第一歧管部分流体隔离并且彼此流体隔离;
具有第一激活温度的第一热致动器,其布置在所述第一歧管部分内,与形成在其中的所述流体通道流体连通,并且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阀机构;
具有第二激活温度的第二热致动器,其布置在所述第一歧管部分内,与形成在其中的所述流体通道流体连通,并且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二阀机构,其中所述第二激活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激活温度;以及
第二歧管部分,其安装到所述中间部分并且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排放通道,所述排放通道流体联接到所述第一阀室和所述第二阀室两者并且延伸到流体出口,用于从所述阀装置排放所述第一流体源或所述第二流体源。
24.一种阀装置,包括:
第一歧管部分,其用于传输通过其的控制流体,所述第一歧管部分具有在控制流体入口和控制流体出口之间延伸穿过的流体通道;
中间部分,其安装到所述第一歧管部分,所述中间部分具有第一阀室和第二阀室,所述第一阀室具有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流体源的流体的第一入口和用于从所述第一阀室排放所述流体的第一出口;所述第二阀室具有用于接收来自第二流体源的流体的第二入口和用于从所述第二阀室排放所述流体的第二出口,所述中间部分的所述第一阀室和所述第二阀室与所述第一歧管部分流体隔离并且彼此流体隔离;
第一阀机构,其布置在所述第一阀室内,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
第二阀机构,其布置在所述第二阀室内,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
具有第一激活温度的第一热致动器,其布置在所述第一歧管部分内,与形成在其中的所述流体通道流体连通,并且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一阀机构;
具有第二激活温度的第二热致动器,其布置在所述第一歧管部分内,与形成在其中的所述流体通道流体连通,并且可操作地联接到所述第二阀机构,其中所述第二激活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激活温度;以及
第二歧管部分,其安装到所述中间部分并且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排放通道,所述排放通道流体联接到所述第一阀室和所述第二阀室两者并且延伸到流体出口,用于从所述阀装置排放所述第一流体源或所述第二流体源。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阀装置,其中所述中间部分包括:
第一阀壳,其具有固定到所述第一歧管部分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一阀壳限定所述第一阀室;
第二阀壳,其具有固定到所述第一歧管部分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二阀壳限定所述第二阀室;
其中所述第二歧管部分固定到所述第一阀壳和所述第二阀壳两者。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阀装置,其具有:
第一操作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阀机构处于允许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的第一打开位置,而所述第二阀机构处于防止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的第一关闭位置;
第二操作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阀机构处于防止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的第二关闭位置,而所述第二阀机构处于防止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的所述第一关闭位置;以及
第三操作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阀机构处于防止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的所述第二关闭位置,而所述第二阀机构处于允许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之间的流体流动的第二打开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阀室仅在所述第一操作状态下与所述排放通道流体连通,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阀室仅在所述第三操作状态下与所述排放通道流体连通。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阀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阀壳和所述第二阀壳固定在一起并且安装到所述第一歧管部分和所述第二歧管部分。
CN201780002947.8A 2016-03-02 2017-03-01 双流体阀装置和结合其的用于控制两个流体流的系统 Active CN1080270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62302477P 2016-03-02 2016-03-02
US62/302,477 2016-03-02
US201662316035P 2016-03-31 2016-03-31
US62/316,035 2016-03-31
PCT/CA2017/050268 WO2017147699A1 (en) 2016-03-02 2017-03-01 Dual fluid valve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wo fluid streams incorporating sam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7085A true CN108027085A (zh) 2018-05-11
CN108027085B CN108027085B (zh) 2020-02-14

Family

ID=59722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2947.8A Active CN108027085B (zh) 2016-03-02 2017-03-01 双流体阀装置和结合其的用于控制两个流体流的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072902B2 (zh)
KR (1) KR20180121866A (zh)
CN (1) CN108027085B (zh)
CA (1) CA2995890A1 (zh)
DE (2) DE112017001122T5 (zh)
GB (1) GB2562558A (zh)
WO (1) WO201714769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4952A (zh) * 2018-04-13 2019-10-25 波音公司 具有双滑阀的飞行器液压系统及使用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0729B (zh) 2018-06-24 2021-02-09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调温阀
US10824177B2 (en) * 2018-11-19 2020-11-03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Thermal wax bypass valve utilizing rigid seal carrier
KR20220020039A (ko) * 2020-08-11 2022-02-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다기능 팽창 밸브
DE102020131446A1 (de) * 2020-11-27 2022-06-02 Otto Egelhof Gmbh & Co. Kg Mehrwegventil für eine Steuerung eines Kältemittelkreislaufes
DE102021109701A1 (de) * 2021-04-16 2022-10-20 Otto Egelhof Gmbh & Co. Kg Ventil zur Steuerung eines Kältemittelkreislaufe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03183A (en) * 1995-06-07 1996-04-02 Frontier, Inc. Hot-water thermoregulating valve
US6065682A (en) * 1998-03-31 2000-05-23 Behr Thermot- Tronik Gmbh & Co. Thermostatic valve
DE102013209856A1 (de) * 2013-05-28 2014-12-04 Zf Friedrichshafen Ag Schaltelement für einen Getriebekühlkreislauf
US8978992B2 (en) * 2009-09-14 2015-03-17 Jiffy-Tite Company, Inc. Cooler bypass apparatus and installation kit
CN105209848A (zh) * 2013-03-15 2015-12-30 达纳加拿大公司 用于预热和冷却传动流体的阀系统配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11042A (en) 1946-04-03 1950-06-13 Robertshaw Fulton Controls Co Temperature regulator
US3994269A (en) 1974-08-28 1976-11-30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ultistep fluid control valve
JPH0768897B2 (ja) 1988-04-04 1995-07-26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DE19637818C1 (de) 1996-09-17 1998-04-16 Laengerer & Reich Gmbh & Co Thermostatventileinheit
US6398119B1 (en) 2000-12-20 2002-06-04 Caterpillar Inc. Thermally controlled valve and fuel system using same
US7854256B2 (en) * 2001-07-26 2010-12-21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Plug bypass valves and heat exchangers
DE10253469A1 (de) 2002-11-16 2004-05-27 Daimlerchrysler Ag Thermostatventil für ein Kühlsystem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CA2651087C (en) 2006-05-08 2015-07-07 Magna Powertrain Inc. Vehicle cooling system with directed flows
US8690072B2 (en) * 2007-04-03 2014-04-08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Radiator bypass valve
US7721973B2 (en) * 2007-04-03 2010-05-25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Valve
CN104380028B (zh) * 2012-05-31 2017-03-08 达纳加拿大公司 带有集成阀门的热交换器组合体
US8978596B2 (en) 2012-06-29 2015-03-1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owertrain cooling system with cooling flow modes
US9670825B2 (en) 2013-03-21 2017-06-06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low rate-controlling valve
US8944017B2 (en) * 2013-05-30 2015-02-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owertrain cooling system with cooling and heating modes for heat exchangers
WO2015077882A1 (en) * 2013-11-28 2015-06-04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Co-axial valve apparatus
US10866603B2 (en) * 2014-10-21 2020-12-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Wax thermostat
WO2016191862A1 (en) * 2015-05-29 2016-12-08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By-pass valve
US10754364B2 (en) 2015-10-27 2020-08-25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Multi-stage by-pass valv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03183A (en) * 1995-06-07 1996-04-02 Frontier, Inc. Hot-water thermoregulating valve
US6065682A (en) * 1998-03-31 2000-05-23 Behr Thermot- Tronik Gmbh & Co. Thermostatic valve
US8978992B2 (en) * 2009-09-14 2015-03-17 Jiffy-Tite Company, Inc. Cooler bypass apparatus and installation kit
CN105209848A (zh) * 2013-03-15 2015-12-30 达纳加拿大公司 用于预热和冷却传动流体的阀系统配置
DE102013209856A1 (de) * 2013-05-28 2014-12-04 Zf Friedrichshafen Ag Schaltelement für einen Getriebekühlkreislauf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4952A (zh) * 2018-04-13 2019-10-25 波音公司 具有双滑阀的飞行器液压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10374952B (zh) * 2018-04-13 2023-03-17 波音公司 具有双滑阀的飞行器液压系统及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72902B2 (en) 2018-09-11
DE112017001122T5 (de) 2018-11-15
CN108027085B (zh) 2020-02-14
US20170254604A1 (en) 2017-09-07
CA2995890A1 (en) 2017-09-08
DE202017006735U1 (de) 2018-03-27
WO2017147699A1 (en) 2017-09-08
GB2562558A (en) 2018-11-21
KR20180121866A (ko) 2018-11-09
GB201802672D0 (en) 2018-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27085A (zh) 双流体阀装置和结合其的用于控制两个流体流的系统
CN103403424B (zh) 阀设备
CN105765283B (zh) 同轴阀设备
CN107614950B (zh) 旁通阀
US8066198B2 (en) Valve apparatus for regulating a heat exchange liquid
CN108474496A (zh) 多阶段旁通阀
US9452660B2 (en) Valve system configurations for warming and cooling transmission fluid
KR20150020615A (ko) 통합 밸브를 가진 열교환기 조립체
US10900557B2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valve with pressure relief feature for hot and cold fluids
CN104420971A (zh) 变速器机油的温度控制布置以及用于控制变速器机油的温度的方法
CN101495744A (zh) 废气再循环装置
US11248519B2 (en) Active warm-up system and method
JP2017125430A (ja) 車両の水冷構造
US20090173798A1 (en) Thermostatic Element, A Regulator Valve Including Such An Element And A Cooling Liquid Circuit Incorporating Such A Valve
KR101255917B1 (ko) 감온형 멀티밸브 및 이를 이용한 차량의 파워트레인용 항온 시스템
US12007796B2 (en) Thermostatic valve
US20220390969A1 (en) Thermostatic valve
KR200474395Y1 (ko) 자동변속기 오일용 워머 내장형 밸브어셈블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