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774C - 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双室喷射容器 - Google Patents

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双室喷射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774C
CN1079774C CN96180176A CN96180176A CN1079774C CN 1079774 C CN1079774 C CN 1079774C CN 96180176 A CN96180176 A CN 96180176A CN 96180176 A CN96180176 A CN 96180176A CN 1079774 C CN1079774 C CN 107977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m
valve
piston
stoste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61801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4022A (zh
Inventor
目加多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saka Shipbui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saka Shipbui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saka Shipbui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Osaka Shipbuil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961801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774C/zh
Publication of CN1214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40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77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77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带有活塞(2)的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该活塞(2)起单向阀的作用,允许气体由活塞下方向上方移动,同时防止气体由活塞上方向下方移动,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通过阀(6)向第一室(N1)充填在本质上不溶于原液的压缩气体,该第一室在所述活塞(2)的下方,使所述压缩气体移动到所述活塞(2)上方的第二室(N2)内(步骤S2),并且,通过向所述第一室(N1)内注入原液的类似方法,使所述第一室(N1)内的压缩气体进入所述的第二室(N2)(步骤S3)。

Description

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双室喷射容器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和双室喷射装置的容器,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和适用于该方法的双室喷射容器,其特征是原液和压缩气体的充填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已有的喷射装置分为两种:普通型,原液与喷射剂共同充填至容器内;和所谓的“双室喷射装置”,原液装在与加压剂相分离的容器中,两部分由隔壁分开,活塞和内袋可充当隔壁,加压剂通过隔壁向原液加压。后者适合于液体食物等不宜与加压剂相混合的原液,即混合后可与加压剂相反应的原液。至于隔壁,通常使用可折叠的内袋或可在容器内上下移动的活塞。在把活塞作为隔壁的某些装置中,上侧的隔室装原液,下侧的隔室装加压剂(液化气或压缩气体)。另一种情况下,上侧的隔室装压缩气体,下侧的隔室装原液。后一种情况更合理,因为压缩气体的比重小。但是,这种装置需要一条管子,它从喷射阀的下端穿过活塞伸出。在此情况下,活塞沿管子和容器的内壁滑动。
另外,当原液和加压剂充填至容器时,通常,首先在大气压力下充填原液,压缩气体随后通过进气阀或所谓的杯下充填方法充填。进气阀可安装在容器的底部,或者喷射阀的安装盖上。但是,单独安装进气阀带来了额外的花费,充气方法也麻烦。例如,上述装有活塞以及穿过该活塞的管子的喷射装置的制造步骤如下。也就是说,管状喷嘴插入活塞管安装孔,借助浮力或压力抬起活塞,将原液充填在活塞之下。而后,在活塞抬起的不稳定状态下,通过活塞上的管安装孔,插入装在喷射阀上的管子。接着,通过喷射阀和容器开口之间的缝由杯下充填法充填压缩气体,气体充填后,马上将喷射阀成型,或者,通过容器上的另外安装的进气阀充填气体。因此,在管安装孔和管子间需要留有缝隙,而加压剂可能由此泄漏。
另外,在加压剂装在活塞下方的喷射装置中,必须在容器底部安装进气阀。因此,需要较高的成本,而且充填作业麻烦,生产效率低。还有可能通过加压剂的进气阀漏气。另外,在用内袋的双室喷射装置的情况下,在采用杯下充填方法时,充填作业很麻烦。当进气阀安装在容器底部时,成本高,有可能泄漏加压剂。进一步说,当使用压缩气体为加压剂时,上述问题中的漏气问题变得特别严重,因为充填压缩气体的总量由容积和压力的上限决定,加压剂不可能过多地加入。也就是说,当使用压缩气体时,装置对漏气非常敏感,这与用液化气时不同。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此方法中,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双室喷射装置而言,充填作业简单且加压剂不易泄漏。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本方法的双室喷射容器。
发明概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压力容器内设有:压力传递隔壁,它将容器的内部分为第一室和第二室;喷射阀,其作为连通喷射阀与第一室的通路;和单向阀,该阀允许压力容器内的液体由第一室向第二室流动;通过该通路将本质上不溶于原液的压缩气体从阀充填至第一室;并进一步使压缩气体由单向阀进入第二室;从阀途径该通路将原液充填至第一室。在通过阀充填原液的步骤中,通过把原液充入第一室,使第一室内的压缩气体被挤入第二室。在气体充填步骤完成后和第一室充填原液的步骤前,也可将第一室的压缩气体通过阀排出。在向第一室充填原液的步骤中,建议使原液足够过量,以使一些原液从第一室溢出至第二室。
本发明的双室喷射容器有:压力容器;装在容器上开口处的喷射阀;压力传递隔壁,它将容器的内部以在本质上的气密状态分为充填原液的第一室和充填压缩气体的第二室;连接第一室与阀的通路;和单向阀,当第一室比第二室压力高时,它使气体可由第一室移动至第二室,当第二室比第一室的压力高时,它却防止气体从第二室向第一室流动。上述隔壁可为一活塞,它将容器内部分开,并可上下滑动。活塞的结构可使其起单向阀的作用,保证气体由第一室向第二室的移动,而阻止其反向运动。在此情况下,当第一室在下方时,上述通路可为连通阀与第一室的管子。当第一室在上方时,阀可直接与第一室相通。
当活塞做为单向阀时,建议使用周边可向内弹性变形的活塞,这样,它才能起单向阀的作用。另外,建议在容器、或阀与活塞间使用止定器,从而保证活塞移动以减小第二室的容积时,第二室仍留有预定的容积。上述预定容积,建议为容器容积的30%到50%。止定器可位于靠紧活塞的容器内壁上、或位于阀的下表面上。
上述隔壁可由有弹性或可变形的内袋充当,该内袋内部即为第一室。在此情况下,建议为内袋配单向阀,该阀可位于内袋的底部、内袋的顶部、或接近喷射阀的位置。
另外,建议在上述双室喷射容器中设置这样一个元件,在隔壁移动或变形从而减小第一室的容积时,该元件迫使第二室与阀或第一室连通。至于活塞式装置,当活塞移动以减小第一室的容积时,强迫连通元件可为:管上连通第二室与管内部的通孔、或能使活塞变形或刺破活塞的元件。而对于内袋式装置,可使用在内袋收缩时能刺穿内袋,从而使内袋外部与内部、或者与阀连通的元件。
上述带有管子的活塞式双室喷射容器的制造方法是,通过阀途经管子向第一室充填在本质上不溶于原液的压缩气体,再由阀途经管子向第一室内注入原液,保持容器正立,以使压缩气体由第一室进入第二室。不带管子的活塞式双室喷射容器的制造方法是,从阀向第一室内充填在本质上不溶于原液的压缩气体,从阀向第一室内注入原液,保持容器倒立,让留在第一室的气体进入第二室。
下部或上部带单向阀的内袋式双室喷射容器的制造方法为,通过阀向第一室充填在本质上不溶于原液的压缩气体,从阀向第一室内注入原液,使容器正立或倒立,让留在第一室的压缩气体进入第二室。在上述任何双室喷射容器中,压缩气体充入一旦完成,第一室内的压缩气体即被放出,因此原液可充入第一室。
本发明的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与现有技术的方法不同,压缩气体首先充入,原液随后充入。也就是说,当压缩气体通过阀途经管子等通路进入第一室时,首先,隔壁移动或变形使第一室充满压缩气体。之后,通过单向阀使压缩气体由第一室进入第二室。在此情况下,第一室内的气压与第二室相同。而后,由同一阀向第一室加入原液,第一室被原液充满。在充填原液的过程中,由于单向阀的作用,压缩气体不会由第二室泄漏至第一室。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可在容器组装完毕后再充入内容物,不需使用杯下充填法。另外,由于压缩气体和原液从同一阀充填,不需在容器底装进气阀等。另外,充填方法简单,生产效率高。而且,充填完成后,第一室的原液介于第二室的压缩气体与阀之间。因此,压缩气体处于液封状态,不易泄漏。所以,可以方便地使用易漏的压缩气体作为加压剂。此外,在仅有压缩气体充填的情况下,即在原液充填前,可很容易地证实压缩气体是否漏出。
上述制造方法中采用了压缩气体留在第一室内和随着原液充填至第一室向第二室移动的方法,原始的压缩气体的压力可能很低,此时不需排气步骤。与上述方法相比,将第一室的压缩气体从阀排出后再加原液的方法有其优点,即使第一室在容器的上部,也不需将容器倒置。另外,当压缩气体从第一室排出时,由于单向阀的作用,压缩气体不易从第二室泄漏至第一室。
在本发明的活塞式双室喷射容器中,由于活塞作为单向阀,压缩气体可以顺利地由第一室移动到第二室,当装原液的第一室在下方时,通过使容器正立装液,或使容器倒立,由于单向阀的作用,仅有压缩气体能通过活塞容易地进入第二室。在活塞移动的端部具有止定器的喷射容器可保证预定的容积,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压缩气体能被确保进入第二室。在本发明的内袋式双室喷射容器中,按单向阀的位置,将容器正立或倒立充填原液,仅有压缩气体能容易的通过单向阀进入第二室。另外,带强迫连通元件的双室喷容器中,当原液用尽时,第二室与第一室或者与喷射阀连通。因此,第二室内的压缩气体可通过第一室和喷射阀排出。因此,容器的内部压力在丢弃前被减小了,该容器可被安全地丢弃。以下,参见附图,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适用于该方法的双室喷射容器。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喷射装置的实施例的制造方法。
图2是剖面图,示出了适用于该方法的本发明的喷射容器的一个实施例。
图3和图4是剖面图,分别示出了本发明的喷射容器的其他实施例。
图5至图7是方法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喷射容器制造方法的其他实施例。
图8a是局部剖面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喷射容器的其他实施例,图8b也是局部剖面图,显示了其操作状态。
图9和图10是局部剖面图,分别示出了本发明的喷射容器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例。
图11是局部剖面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喷射容器的另一个实施例,图11b是沿XI---XI线的剖面图。
图12、13、14和15都是局部剖面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喷射容器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例。
图16、17和18是方法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例。
图19是剖面图,示出了与本发明有关的内袋的其他实施例。
图20是剖面图,示出了与本发明有关的单向阀的其他实施例。
实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首先,参见图2说明喷射容器的一个实施例。该喷射容器包括:一个容器本体1;一个活塞2,其封装于容器本体1中,并可上下活动,该活塞起隔断作用;一个管子4,其插入孔3中,该孔3位于活塞2的中心;和一个喷射阀6(喷射阀在下文中将简称为阀),阀6与管子4的上端相连,并封闭容器本体1的上开口5。容器本体1为熟知的拉深成型的罐,由制成一体的主干7、肩部8和拱形底部9构成。例如,罐1可由铝片制成。除了拉深成型罐之外,也可用由卷曲钢材制成的主干、底部和肩部装配而成的容器。另外,也可用合成树脂或玻璃制造的容器。容器本体1的内部由活塞2分为下部的第一室(原液腔)N1和上部的第二室(压缩气体腔)N2。当活塞2上下运动时,室N1和N2的容积发生变化。
活塞2具有:底板10,该底板10为拱形,与容器本体1的底部9的形状相配;侧壁11,由底板10的边缘伸出;一个挟持器12,其位于底板10的中央;和凸板13,使侧壁相连至夹持器的上端,由此形成了上开口的杯状体。夹持器12的中央形成有上述的孔3。侧壁11沿容器本体1的内壁滑动,而且它是可弹性弯曲的。侧壁11的自由端即上端可在一定程度内向内弹性弯曲,因此,侧壁11能作为单向阀工作,允许气体由活塞2下的第一室N1进入第二室N2,但气体难以回流。另外,夹持器12的形状使它与管4间的缝隙也可视为单项阀。上述侧壁11当活塞2抬起时靠紧容器本体1的肩部8,从而使活塞2不会进一步提起。即,侧壁11在此起止定器的作用。
上述活塞2可由合成树脂制成,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乙醛、聚酰胺(尼龙)、聚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vinyl acetate copolymer,EVER)、对苯二甲乙烯,等等,尤其是工业塑料、合成树脂弹性体、橡胶,如NBR(butadien-acrylonitrile rubber,丁腈橡胶)、或它们的化合物及混合物。此外,活塞也可由一些零件或元件组合而成。各个零件可为同一种材料也可以是不同材料制成的。
上述阀6是熟知的。阀6具有:安装帽15;腔16,由安装帽15支撑;导管17,封装于腔16内,并可上下活动;弹簧18,其推动导管向上;一个垫圈19,位于腔及安装帽之间;另一个垫圈21,安装在安装帽15周围,以在安装帽和边沿20间起密封作用;和其它类似零件。上述管4可由与活塞2相同的合成树脂制成,推荐使用在一定程度内可弯折的弹性材料。但是,也可用无弹性的硬管。管4与腔16的下端相连,其作用相当于一个通路,它连通了腔内部与活塞2下的第一室N1。
上述喷射容器A可按下述示例制造。首先,参见图1的步骤S1,活塞2插入至容器本体1内,容器本体1的肩未成型,而是虚线8a的形状。接下来,容器本体1的上部被冲压成型,如箭头H所示,从而形成肩部8。而后,筒状上部被卷曲形成边沿20。之后,随着管4插入活塞2的孔3中,如箭头J所示,喷射阀6安装于边沿20上。再将阀6的安装盖15依边沿20成型,从而使其与容器成为一整体。通过上述步骤,安装原液和压缩气体之前的喷射容器A制造完毕。
以下,参见图1说明在空的喷射容器A内充填压缩气体和原液,从而形成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图1中,S1示出了组装上述喷射容器A的步骤,S2和S3分别示出了充填压缩气体和原液的步骤。压缩气体充入步骤S2是向第一室N1内注入压缩气体的方法,气体通过管4由阀6注满气腔。在充填压缩气体的方法中,活塞2上升,同时,第二室N2被压缩,然后,由于单向阀的作用,活塞使气体逐渐进入第二室。在这种情况下,侧壁11起止定器的作用。在该步骤中,容器本体1内可能仍有气体残留。但是,残留气体也可能排尽。这种排气可由众所周知的方法,在阀于容器内成型时通过真空排气完成,或者,在阀成型后,从导管处打开阀并吸去气体。当充填的压缩气体为空气时,不必排尽容器本体1内的残留气。通常情况下,当侧壁11靠紧容器本体1的肩部8的下表面时,活塞将停止,并且,一部分气体通过容器本体1内和活塞2之间的间隙流动到第二室N2一侧。
之后,在原液充填步骤S3中,原液通过管4从阀6充填。原液在克服了压缩气体的压力的条件下被迫压入。之后,原液将压缩气体推出第一室,然后原液取代压缩气体充满了第一室。建议在充填原液时充分注满,使其少量流入第二室N2,这样,气体将不会留在第一室N1中。这样,喷射装置B完成了。
至于上述压缩气体,所用的是实际上不溶于原液的气体。例如,氮气(N2)、二氧化碳(CO2)、空气、氧气(O2)、氩气(Ar2)及类似气体都可使用。通常不使用液化气。至于原液,可用诸如水溶液、酒精溶液等的溶液和诸如乳状料、牙膏等的半固体材料。在填充加压状态下,压缩气体与原液的比率按容积比大约在30∶70到50∶50之间,推荐使用的容积比为35∶65到45∶55之间。在上述实施例中,活塞2的侧壁11的高度,即起止定器作用的部分,建议由充填比率决定。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与通常方法相反,首先充填压缩气体,之后才装原液。而压缩气体与原液由同一阀6充填。因此,充填工作容易,而且不需要单独的进气阀。按上述方法生产的喷射装置B也用于类似的传统装置。也就是说,当按下按钮打开第一室N1时(参见图2的标记22),第二室N2内的压缩气体通过活塞2挤压第一室N1内的原液。之后,原液将通过管4和按钮22上的喷嘴即喷射口排出。
上述实施例中,活塞2的侧壁11靠紧容器本体1的肩部8的下表面,因此该侧壁可起止定器的作用。但是,如图3所示,夹持器12可能伸出得高于侧壁11,这样,夹持器12能起止定器的作用,因为它靠紧了阀的下端。另外,如图3所示,容器本体1可能由分别制造的卷曲主干7、底部9和肩部8组装而成。在这种情况下,活塞2可由底部开口插入,之后将底部9卷曲安装于主干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活塞2为开口向上的杯状。但是,本发明喷射容器对活塞的形状未加限制。如图4所示,活塞2也可为中空的浮球状。在这种情况下的活塞2,可有效地避免内容物的透过。在图4中的活塞2中,上板3成碗状,因此,当活塞2升起时不会与阀相互干涉。
在上述实施例中,压缩气体由上部加入,而原液由下部加入。但是,如图5所示,上部可为第一室N1并充填原液,下部可为第二室N2并充入压缩气体。图5显示了这种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例。这一制造方法与图1类似,包括喷射容器安装步骤S1、压缩气体充填方法S2、和原液充填步骤S3。喷射容器上部的第一室N1与阀6直接接通,因此该喷射容器不需任何管子(图1的标记4)。另外,活塞2上下倒置地进行插入,因此,活塞2具有单向阀功能,可使液体由上端的第一室N1流入下端的第二室N2,却限制了液体相反方向的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活塞2的侧壁也起止定器的作用,以保证第二室的容积。另外,容器的安装步骤S1和压缩气体充填步骤S2,与图1的情况相同。但是,在原液充填步骤S3中,原液是将容器倒置后充填的,因为这可使压缩气体在原液到达前到达第二室N2。这就是其与图1情况的不同点。图5中的原液充填步骤S3显示了安装方法进行一半时的情况。最后,第一室N1被原液充分注满,原液溢出并流入第二室N2。另外,活塞的下板11建议卷为向上弯的形状(在步骤S3中为向下的),这样,使留在第一室N1内的压缩气体尽可能少。
在上述实施例中,活塞2作隔壁使用。但是,如图6和图7所示,熟知的可变形的内袋23亦可作隔壁用。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内袋23由两薄片制成,用焊接、热封、或粘贴在一起形成袋状。内袋23固定有阀6,该阀6有管状部24向下伸出。管状部24夹在内袋的薄片之间。但是,也可用另一种形式的内袋。例如,可采用这样的内袋,其周边围绕着容器本体1的开口5的边沿20和安装帽15。可用单层合成树脂膜、多树脂膜的层压膜、单树脂膜的层压膜、和金属箔等作为制造内袋23的材料。如果需要,也可用薄金属膜(例如厚度为0.2到0.4毫米)制造喷射容器,这种金属膜并可在压力下发生永久变形。在喷射容器的本实施例中,内袋23在其上端带有单向阀25。单向阀25允许液体由内袋23的内部(第一室N1)流向其外部(第二室N2),该第二室是内袋23与容器本体1之间的空间,同时,该单向阀在本质上不允许由外向内流动。在这种情况下,由外向内的流动仅可能在单向阀限制的范围内。建议在阀6的管状部24上加管4,这样,原液可以从其底部逐渐充满内袋23。
如容器装配步骤S1所示,当内袋23插入容器本体1并在其内展开时,该内袋是沿纵向线方向折叠的。在这种情况下,安装帽15按容器本体1的边沿20成型后,容器的组装便彻底完成了。在压缩气体充填步骤S2中,压缩气体由导管17充入内袋23内的第一室N1中,从而胀开内袋,压缩气体也进一步通过单向阀25充入容器本体1与内袋之间的第二室N2中。在这种情况下,容器本体1内的气压可达到例如5至12kgf/cm2。但是,由于内袋23内外的压力平衡,内袋23不会胀破。接下来,在原液充填步骤S3中,原液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同一导管17充入。因此,内袋23中的压缩气体通过单向阀25进入第二室N2,而内袋23由原液充满并不再有压缩气体。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使原液稍稍过量,并溢流入第二室N2。
图7所示的喷射容器中,在内袋23的下端有单向阀25,并且没有任何管子。其他结构实际上与图6相同。在该实施例中,当实行原液充填步骤S3时,容器保持倒置,这样,只有压缩气体可通过单向阀25进入第二室N2。单向阀25可按如下方法得到,例如,在具有封闭端的管状部25a的侧壁开通孔25b,并在管状部25a周围配合上可弹性变形的管25c。另外,也可用已知的,带弹簧止定球的单向阀。
通过在导管17上安装按钮或喷嘴,该喷射装置便彻底完成了。按下所形成的喷射装置B的按钮以打开阀6,内袋23中的原液由第二室N2内的压缩气体推动,可由按钮的喷嘴或类似的元件排出。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室N2内的压缩气体由第一室N1的原液通过“水封”方式密封,其密闭程度很高。因此,对于把易漏压缩气体作为加压剂的喷射装置而言,本装置有特殊的优越性。但是,当为了安全处理的原因,要减轻用过的容器内的压力而需排放压缩气体时,良好的密闭性就带来了不便。这样,在容器用完后,建议安装自动去除侧壁密封功能的强制连通口。
图8a示出了一种喷射容器,活塞下装原液的第一室通过管子连有一个阀。如图8b所示,管4稍短,这样,当活塞作为隔壁接触底部时,其下端6露出活塞2的夹持器12。因此,当原液几乎用尽时,第二室N2与管4的内部相通。于是,压缩气体可通过阀6释放。所以,装置的内部压力减轻,从而可以安全地丢弃。另外,建议在装置中使用暂时性支脚26,例如螺旋弹簧等,支脚在容器本体1的底部9和活塞2的底板10之间,这样,在充填压缩气体前,活塞6不会从管4中滑出。支脚26的支持力(本实施例中即为弹簧的弹力)应是这样,即活塞2不滑出管4,同时,当喷射容器用完、原液用尽时,活塞2可在压缩气体的压力作用下滑出管4。除预定推力的弹簧外,类似的暂时支脚26可由从活塞周围向下伸出的一个或几个支脚构成,支脚在预定压力等条件下可折断。
图9显示的喷射容器装置与图8a及图8b的喷射容器相类似。在该实施例中,管4有通孔27,该孔27位于管4的中部,取代了上述短管。在此喷射容器中,当原液用尽、活塞接触底部时,第二室N2与管4的内部相通。该喷射容器同样推荐使用暂时支脚26。
图10示出了强迫连通元件式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容器本体1的底部9上装长钉或刺28,使其指向上方。在此实施例中,当活塞2作为隔壁接触底部时,刺28刺穿活塞2的底板10,使第一室N1与第二室N2相通。本实施例同样推荐使用如图8a等情况的暂时支脚26。
另外,还有一种强迫连通元件,它通过在容器本体1的主干、底部或肩部设置突起达到目的。该突起与活塞相互作用使活塞变形,从而解除活塞2的水封作用。图11a示出了一种此类喷射容器的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装原液的第一室N1设在活塞2的上方,容器本体1的主干上有一条或多条肋29(见图11b),该肋在主干的上部向内凸出。在该实施例中,当原液用尽、活塞到达上端时,活塞的侧壁11碰到肋29而变形。因此,水封作用消除,第一室N1与第二室N2连通。如图11a的虚线所示,活塞2的上端设有突起30,该突起30抵靠容器本体1的肩部8,当活塞2上移至上端时,它使活塞变形,从而使第一室N1与第二室N2连通。
图12显示的喷射容器中,原液装在活塞2的上方。在此容器中,阀6在其下端具有硬管或管状部24,而在该管状部24下端有刃边31。此外,活塞2的底板10有一薄部32,其可被刃边31刺破。因此,当活塞移至上端时,通过管4刺穿活塞2使第二室N2与管4的内部相通。
图13显示的喷射装置中,阀6的下方具有内袋23和管或管状部24。管状部24有指向侧面的钉尖33。在该实施例中,当内袋23内的原液用尽时,内袋23被钉尖33刺破,第一室N1与第二室N2连通。也可用在自由端有刃边的管状部来代替钉尖33。在该实施例中,当内袋23刺破时,第二室N2直接与管4的内部相连通。这些强迫连通元件,不仅对内袋上方有单向阀的喷射容器适用,而且对内袋下方有单向阀的喷射容器也适用。
图14显示的喷射容器的实施例与图2所示的喷射容器相类似。在该实施例中,活塞2的底板10装有单向阀34,该阀34可作为一种强迫连通元件。阀34具有:孔35,其穿过活塞2的底板10;阀体36;和弹簧37,其迫使阀体36趋向底板10。阀体36有阀座36a,用于从第二室N2一侧封闭孔35,还有阀杆36b,它通过孔35通向第一室N1。单向阀34允许液体由第一室N1向第二室N2的正常流动。此外,当活塞靠近容器本体1的底部9时,阀体36的阀杆36b靠紧底部9,从而抬起阀体36,使第一室N1与第二室N2连通。因此,这种情况下,单向阀34充当了强迫连通元件。
图15显示的喷射容器与图2所示的喷射容器类似。在该实施例中,活塞2带有底板,该底板由向上弯的拱状薄板制成,并可弯向相反方向。活塞2有向下的夹持器12,它从薄板的中央伸出。此外,在容器本体1的底板9的周围设有抵靠元件38,可与活塞2的下周边相抵靠。这样,当活塞到达底部时,其下周边与容器本体1的底板9上的抵靠元件38相抵靠,底板10弯向相反方向,以呈下凸状。由此,在侧壁11和容器本体1的主干7间产生了缝隙,从而使第一室N1与第二室N2连通。因此,该抵靠元件也是一种强迫连通元件。
下面,请参见图16至18,这将介绍另一种本发明的喷射容器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制造方法。这些实施例中有步骤S2A,用于压缩气体充入步骤S1之后和原液充填步骤S2之前,从第一室N1中吸去(或放走)压缩气体,这与上述制造方法不同。在图16的方法中,使用的喷射容器与图1所示的本质相同。因此,若用相同的原液和压缩气体,将得到相同的喷射装置。
图16中左端的步骤S1是容器的安装步骤,该容器中的活塞2、管4和阀6在本质上与图1中组装至容器本体1的方式相同。接下来的步骤,即压缩气体充填步骤S2,是将压缩气体通过阀6(和管4)充入第一室N1,并进一步进入第二室N2。在该实施例中,在步骤S2中充入的压缩气体的压力大于图1情况下的压力。而后,执行压缩气体排出步骤S2A,从而将第一室N1内的压缩气体排出。在此步骤S2A中,可将压缩气体通过阀回收至储气瓶中,方法是使充填的气压小于容器中气压。另外,若使用的压缩气体是安全的气体,例如空气,则压缩气体可排入大气中。另外,第一室N1也可用真空方法抽气。在任何情况下,仅有第一室N1内的压缩气体排出,而由于单向阀的作用,第二室N2的压缩气体不会排出。在第二室N2内残留的压缩气体和压力的作用下,活塞2下移,第一室N1的容积变为0,如图中的步骤S2A所示。
在此情况下,执行原液充填步骤S3,通过阀充填原液。该步骤与图1的情况相同。此步骤结束后,得到的是与图1所示的情况在本质上相同的喷射装置B。与图1所示的情况相比,虽然这种方法需要额外的压缩气体排出步骤S2A,其优点是压缩气体不易与原液相互混合。但是,此方法的优点对活塞式喷射装置更明显,所述的活塞式装置有下端的第二室和上端的第一室,如下文将作的解释。
在图17的制造方法中,首先执行容器组装步骤S1,使用的是与图5中相同的容器本体1、活塞2和阀6。之后,执行压缩气体充入步骤S2。虽然这些步骤与图5中的情况相同,但这里压缩气体的压力较大。接着,执行压缩气体排出步骤S2A。通过执行此步骤,第一室N1内的气体排出,由于活塞2的单向阀作用,气体仅留在第二室N2内。由于留下的气体的压力作用,活塞升至上端,而第一室N1的体积变为0。
然后,执行步骤S3,将原液充填至第一室N1。与图5相比,不需将容器本体1倒置,因为第一室内没有气体残留。如上文所述,在该实施例中,不需要在制造过程中倒置容器本体1的步骤和装置,过程控制被大大简化了。
图18显示的是内袋式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例,其中有压缩气体排出步骤S2A。即与图7所示的方法相同,执行了步骤S1,其用于把下端带单向阀的内袋23和阀6组装在容器本体1上。接着执行步骤S2,通过阀6向内袋23中的第一室N1里充入压缩气体,同时,通过单向阀25向第二室N2中充入压缩气体
之后,执行压缩气体排出步骤S2A,通过阀6将第一室N1内的压缩气体排走。在此情况下,由于单向阀25的作用,第二室N2内的压缩气体不会放出,压缩气体仅留在第二室N2中。因此,内袋23又像最初插入(步骤1)时的状态一样折叠起来,且内袋的体积变为0。之后,在步骤3中,原液通过阀6充入内袋23中。在此情况下,由于内袋23里没有压缩气体残留,不需将容器本体1倒置。带有压缩气体排出步骤的制造方法,也适用于在内袋23上部设有单向阀25的喷射装置。虽然单向阀25装在内袋23的上部,但其方法实际上与图18所示的方法相同。因此,该方法不作图示。
图18所示的制造方法使用的内袋23有凸缘40,该凸缘40与容器本体1的边沿20(或其上端的卷边)配合,这与图6和图7的情况不同。此外,如图19所示,内袋23可沿纵向线方向的折线收缩,该折线向外和向内交替地延伸,如实线所示,而且内袋可在内部压力下胀开,如虚线所示。这样的内袋可用例如吹膜法制造。单向阀25在本质上与图6和图7的情况相同,如图20所示,由管状部42配合在管状部42周围的弹性管43构成,该管状部由内袋23的底部伸出。管43由橡胶等制成,并可弹性变形。建议管43配合在台阶部44,该台阶段44位于管状部42的下部。该管状部42具有带通孔45的侧壁42。
在制造本发明的喷射装置的方法中,充填压缩气体和原液的步骤很简单,且不需额外的进气阀。采用本发明的喷射容器可很容易地进行上述的方法。喷射容器的充满压缩气体的第二室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另外,在具有强迫连通元件的喷射装置中,在容器使用之后,其内压可很容易地降低。

Claims (20)

1.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安装压力传递隔壁,其将压力容器的内部分为第一室与第二室;喷射阀;连通喷射阀与第一室的通路;和单向阀,该单向阀允许压力容器内的流体由第一室向第二室流动;
从阀通过通路向第一室内充填在本质上不溶于原液的压缩气体,进一步使压缩气体由单向阀进入第二室;和通过阀由通路向第一室内充填原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通过上述的阀充填原液的步骤中,通过把原液充入第一室,迫使第一室内的压缩气体进入第二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通过上述的阀充填压缩气体之后,第一室内的气体通过阀放出;之后,第一室内充填原液。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通过所述的阀充填原液的步骤中,第一室中充满足够的原液,使一部分原液从第一室溢流至第二室。
5.一种双室喷射容器,包括:
压力容器;
安装在容器上开口处的喷射阀;
压力传递隔壁,其将容器的内部为第一室和第二室;
连通所述阀与第一室的通路;和
单向阀元件,允许气体从第一室移动至第二室,阻止气体的反向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室喷射容器,其中:
所述的隔壁是活塞,其将容器分成上部和下部,并可沿着容器的内表面上下滑动;所述活塞的结构使其可作为单向阀,允许气体由第一室向第二室移动,并阻止反向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室喷射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室在容器的下侧;连通阀与第一室的通路是一管子。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室喷射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室在容器的上侧;所述的阀直接与第一室相通。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室喷射容器,其中:
所述活塞的周缘部是可向内弹性变形的,活塞起单向阀的作用。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室喷射容器,其中:
在所述容器或阀与活塞之间设有止定器,当活塞移动以减小第二室的容积时,保证第二室的空间具有预定的容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室喷射容器,其中:所述的预定的容积为容器容积的30~50%。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室喷射容器,其中:
所述活塞的上端具有所述的止定器,其可抵靠容器的内表面或阀的下表面。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室喷射容器,其中:
所述隔壁是可变形的内袋,其内部即为第一室;该内袋设有单向阀。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室喷射容器,其中:
单向阀设在内袋的底部。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室喷射容器,其中:
单向阀设在所述内袋的上端,或设在靠近喷射阀的位置上。
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室喷射容器,其中:
进一步设有强迫连通元件,当所述隔壁移动或变形以减小第一室的容积时,强制使第二室与所述阀或第一室相连通。
1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室喷射容器,其中:
进一步设有强迫连通元件,当所述活塞移动以减小第一室的容积时,该元件穿破活塞或使活塞变形,从而强制使第二室与阀或与第一室相连通。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室喷射容器,其中:
进一步设有强迫连通元件,当所述内袋收缩时,该元件穿破该内袋,从而使内袋的外部与内部或与阀相连通。
19.一种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通过容器的阀,向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室喷射容器的第一室充填在本质上不溶于原液的压缩气体;和
通过管子从阀向第一室内充填原液,保持双室喷射容器的倒置,从而使所述第一室内的压缩气体移动至第二室。
20.一种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通过容器的阀,向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室喷射容器的内袋中充填在本质上不溶于原液的压缩气体;和
通过阀向内袋充填原液,保持双室喷射容器的倒立,从而使所述内袋的压缩气体移动至第二室,该第二室位于压力容器与内袋之间。
CN96180176A 1996-02-02 1996-02-02 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双室喷射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9774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96180176A CN1079774C (zh) 1996-02-02 1996-02-02 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双室喷射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96180176A CN1079774C (zh) 1996-02-02 1996-02-02 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双室喷射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14022A CN1214022A (zh) 1999-04-14
CN1079774C true CN1079774C (zh) 2002-02-27

Family

ID=5127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61801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9774C (zh) 1996-02-02 1996-02-02 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双室喷射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774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8613A (zh) * 2009-02-06 2012-02-08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以计量方式供应液化气成分的供气装置以及生产该供气装置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6778A (zh) * 2015-04-29 2015-08-26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用于口腔的加压冲洗器
US10301104B2 (en) * 2015-06-18 2019-05-28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Piston aerosol dispenser
DE102016012650A1 (de) * 2016-10-24 2018-04-26 Beiersdorf Ag Mehrkomponentenapplikato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7790B2 (zh) * 1983-04-07 1989-05-30 Lion Corp
JPH05229579A (ja) * 1991-12-25 1993-09-07 Takahashi Plast Kogyo:Kk ピストン内蔵の圧力容器
JPH05254580A (ja) * 1992-03-06 1993-10-05 Asia Kinzoku Kogyo Kk 内容物吐出容器の内容物の充填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7790B2 (zh) * 1983-04-07 1989-05-30 Lion Corp
JPH05229579A (ja) * 1991-12-25 1993-09-07 Takahashi Plast Kogyo:Kk ピストン内蔵の圧力容器
JPH05254580A (ja) * 1992-03-06 1993-10-05 Asia Kinzoku Kogyo Kk 内容物吐出容器の内容物の充填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8613A (zh) * 2009-02-06 2012-02-08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以计量方式供应液化气成分的供气装置以及生产该供气装置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14022A (zh) 1999-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45739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double aerosol device and container therefor
US4193513A (en) Non-aerosol type dispenser
CN1023991C (zh) 充气饮料容器
CN1055714A (zh) 具有插入软袋中阻止塌陷之装置的内置软袋塑料挤压瓶喷撒器
US7770762B2 (en) Deformable flexible pouch and device for packaging and dispensing fluid products
US5577641A (en) Dispensing assembly comprising a cylindrical container including a piston
CN1021317C (zh) 加压配出容器的剂量器
CN1208711A (zh) 用于液体或糊状产品的具有改进的抽汲装置的分配器
US20210340971A1 (en) Elastic member and pump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EP1343593A1 (en) Foam forming unit
AU2002222798A1 (en) Foam forming unit
CN1816736A (zh) 具有移动的空气活塞的空气泡沫泵
CN213385592U (zh) 一种全塑自锁乳液泵
CN105592933B (zh) 具有包括分隔器或多孔材料的储存器的分配器
CN1126461A (zh) 液体容器
CN1079774C (zh) 双室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双室喷射容器
CN1816396A (zh) 喷嘴
CN218143214U (zh) 一种防乳液污染的按压泵
JP2007505251A (ja) バリアー層でコートされたポンピングピストンおよびフローティングピストン
JPH08133359A (ja) 二重エヤゾール装置の製造法および二重エヤゾール容器
US11752514B2 (en) Spring for pumping-type container and pumping-type container including same
CN113202711B (zh) 一种泵头及具有该泵头的容器
CN207090106U (zh) 新型带止回阀结构的活塞式bb霜容器装置
CN214691271U (zh) 一种充液瓶的瓶体结构
CN212557498U (zh) 一种新型泡沫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227

Termination date: 201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