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57008A - 光源模组 - Google Patents

光源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57008A
CN107957008A CN201710151996.XA CN201710151996A CN107957008A CN 107957008 A CN107957008 A CN 107957008A CN 201710151996 A CN201710151996 A CN 201710151996A CN 107957008 A CN107957008 A CN 1079570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source module
light
module group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5199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庆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rning Abundant Au Optronics Co
Original Assignee
Morning Abundant Au Optronic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rning Abundant Au Optronics Co filed Critical Morning Abundant Au Optronics Co
Priority to US15/662,24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10330848B2/en
Publication of CN107957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570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9/00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 la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7/00Fastening of component parts of lighting devices, e.g. shades, globes, refractors, reflectors, filters, screens, grids or protective cages
    • F21V17/10Fastening of component parts of lighting devices, e.g. shades, globes, refractors, reflectors, filters, screens, grids or protective cag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astening means or way of fastening
    • F21V17/101Fastening of component parts of lighting devices, e.g. shades, globes, refractors, reflectors, filters, screens, grids or protective cag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astening means or way of fastening permanently, e.g. welding, gluing or rive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5/08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producing an asymmetric light distribu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Abstract

一种光源模组,其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量子点层。导光板具有出光面、底面以及入光面,其中底面与出光面相对,且入光面连接底面与出光面。光源配置在入光面旁。量子点层配置在出光面以及底面中的至少一者上。本发明的光源模组适于减少边框固定机构设计、降低组装工序以及减少光源模组整体的厚度。

Description

光源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模组,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量子点层的光源模组。
背景技术
量子点是一种具有良好吸光及发光特性的材料,其半高宽(Full Width of Half-maximum, FWHM)窄、发光效率高且具有相当宽的吸收频谱,拥有很高的色彩纯度与饱和度。因此,量子点元件近年来已逐渐被应用在显示技术中,以使显示设备的影像画面具有广色域及高色彩饱和度。在现有技术中,量子点组件通常是借由边框固定机构而固定在光源模组中。然而,这样的做法除了增加组装工序之外,还会增加光源模组整体的厚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其适于减少边框固定机构设计、降低组装工序以及减少光源模组整体的厚度。
本发明的一种光源模组,其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量子点层。导光板具有出光面、底面以及入光面,其中底面与出光面相对,且入光面连接底面与出光面。光源配置在入光面旁。量子点层配置在出光面以及底面中的至少一者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量子点层与出光面或底面直接接触,且量子点层的折射率小于导光板的折射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量子点层包括阻水氧的物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量子点层形成有多个微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量子点层包括多个光散射粒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光源模组还包括光学匹配层。光学匹配层配置在量子点层与导光板之间,且光学匹配层的折射率小于导光板的折射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光学匹配层的材料包括氟化镁、聚四氟乙烯、光学胶或氧化金属。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光源模组还包括隔离层,其中量子点层配置在隔离层与导光板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隔离层还包覆量子点层的侧壁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光源模组还包括隔离框。隔离框包覆量子点层的侧壁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隔离层形成有多个微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隔离层包括多个光散射粒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光源模组还包括微结构层。微结构层配置在隔离层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底面形成有多个微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光源模组还包括反射片,其中底面位于出光面与反射片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光源模组还包括黏着层,其中反射片通过黏着层而与导光板接合,且黏着层的折射率小于导光板的折射率。
基于上述内容,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源模组中,量子点层配置在导光板上,因此光源模组可减少边框固定机构设计并降低组装工序,而光源模组整体的厚度也得以缩减。
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别列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至图19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导光板;
20:光源;
30、30A、30B:量子点层;
40:反射片;
50:扩散片;
60:棱镜片;
70、70A:光学匹配层;
80、80A、80B、80C、80D:隔离层;
90:隔离框;
100:微结构层;
110:黏着层;
H70:厚度;
LM1、LM2、LM3、LM4、LM5、LM6、LM7、LM8、LM9、LM10、LM11、LM12、LM13、LM14、LM15、LM16、LM17、LM18、LM19:光源模组;
MS1、MS2、MS3、MS4:微结构;
SB:底面;
SC:光散射粒子;
SE:出光面;
SI:入光面;
SS:侧壁面;
ST:上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19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请先参照图1,光源模组LM1包括导光板10、光源20以及量子点层30。导光板10适于传递来自光源20的光束,其材料可以是玻璃或塑料。塑料可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但不以此为限。
导光板10具有出光面SE、底面SB以及入光面SI,其中底面SB与出光面SE相对,且入光面SI连接底面SB与出光面SE。导光板10可以是任一种形状的导光板。举例来说,导光板10可以是图1所示的平板导光板,其底面SB平行于出光面SE,且入光面SI垂直于底面SB和出光面SE,但不以此为限。在另一实施例中,导光板10也可以是楔形导光板,其底面SB倾斜于出光面SE,且入光面SI不垂直于底面SB。以下实施例的导光板10虽然均显示为平板导光板,但也可为其他形状的导光板(如楔形导光板),在下文便不再重述。
光源20配置在入光面SI旁,且适于朝入光面SI射出光束。光源20可以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如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且这些发光二极管可以是单色发光二极管或多色发光二极管。也就是说,光束可以是光束或激光束,且光束可以是单色光束或多色光束。
来自光源20的光束经由入光面SI进入导光板10后,经由全内反射(TotalInternal Reflection, TIR)而在导光板10中传递。导光板10的底面SB可设置多个微结构(如V形沟槽或网点,未在图1中示出),以破坏全内反射,使光束从出光面SE射出。借由调变微结构的形状以及分布可控制从出光面SE射出的光型。
光源模组LM1可进一步包括反射片40。反射片40设置在底面SB下方,且底面SB位于出光面SE与反射片40之间,以将从底面SB射出的光束反射回导光板10中,进而提升光的利用率。
量子点层30设置在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例如可设置在出光面SE以及底面SB中的至少一者上,以借由吸收上述光束的一部分而被激发出另一种波长(颜色)的光束。激发光束的波长与量子点的粒径相关。在本实施例中,量子点层30中的量子点可具有单一或多种粒径。也就是说,量子点层30可被激发出单一或多种颜色的光束。举例来说,光源20所输出的光束可为蓝光,而量子点层30可吸收部分的蓝光并转换成红光以及绿光,但不以此为限。
除了量子点之外,量子点层30还可包括基质层,且量子点分布在基质层中。量子点层30可以涂布或喷印等方式直接形成在出光面SE上。也就是说,量子点层30与导光板10(出光面SE)可直接接触,且量子点层30与导光板10之间没有设置其他的膜层。在此架构下,量子点层30的折射率(如基质层的折射率)小于导光板10的折射率,以使光束能够借由全内反射而在导光板10中传递。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量子点层30可配置在底面SB上。或者,量子点层30也可配置在出光面SE以及底面SB上。再者,量子点层30与导光板10之间可设置其他的膜层。举例来说,量子点层30可预先形成在一薄膜上再贴附至导光板10,但不以此为限。
根据不同的需求,量子点层30可进一步包括其他材料。举例来说,为降低水气及氧气造成的量子点变质,量子点层30可进一步包括阻水氧的物质,但不以此为限。
相对于借由边框固定机构来固定量子点组件,本实施例借由将量子点层30配置在导光板10上,除了可减少边框固定机构设计以及组装工序之外,还可使光源模组LM1整体的厚度得以缩减。
根据不同的需求,光源模组LM1可进一步包括其他组件。举例来说,光源模组LM1可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扩散片50以及至少一个棱镜片60。扩散片50以及棱镜片60依序堆叠在出光面SE上方。在其他实施例中,可省略扩散片50以及棱镜片60中的至少一者。以下实施例均可以与此相同的方式而进行改良,在下文便不再重述。
以下借由图2至图19说明光源模组的其他实施型态,其中相同或相似的组件以相同或相似的标号表示,在下文便不再重述。
请参照图2,光源模组LM2与图1的光源模组LM1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光源模组LM2进一步包括光学匹配层70。光学匹配层70配置在量子点层30与导光板10之间。在此架构下,可以不用限制量子点层30的折射率,但光学匹配层70的折射率小于导光板10的折射率,以使光束能够借由全内反射而在导光板10中传递。具体地,光学匹配层70的折射率可介于1至1.4之间,且其厚度H70例如大于1微米。举例来说,光学匹配层70的材料可包括氟化镁(MgF2)、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TFE)或光学胶。或者,光学匹配层70的材料可以是其他高分子材料,其可涂布在导光板10上,且其膜层中具有多个纳米孔洞。或者,光学匹配层70的材料可包括其他绝缘材料或氧化金属,并可具有多个纳米状空隙结构。
请参照图3,光源模组LM3与图1的光源模组LM1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光源模组LM3进一步包括隔离层80,其中量子点层30配置在隔离层80与导光板10之间。隔离层80适于保护量子点层30,其除了可提供防刮、耐磨等功能之外,还可进一步用以阻挡水气及氧气。如此,量子点层30不一定要包括阻水氧的物质。举例来说,隔离层80的材料可包括高阻气性的透光材料,如聚偏二氯乙烯(PVDC)、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聚乙烯醇(PVA)、金属类薄膜(如铝箔与蒸镀膜)、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铝蒸镀膜或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等,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4,光源模组LM4与图2的光源模组LM2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光源模组LM4进一步包括隔离层80。隔离层80的相关内容请参照图3对应的描述,在此不再重述。
请参照图5,光源模组LM5与图3的光源模组LM3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在光源模组LM3中,隔离层80覆盖在量子点层30的上表面ST上且曝露出量子点层30的侧壁面SS。在光源模组LM5中,隔离层80A不仅覆盖在量子点层30的上表面ST上,还包覆量子点层30的侧壁面SS。
请参照图6,光源模组LM6与图3的光源模组LM3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光源模组LM6进一步包括隔离框90。隔离框90包覆量子点层30的侧壁面SS,而隔离层80B覆盖在量子点层30的上表面ST以及隔离框90上。具体地,可先以隔离材料制作隔离框90。再将量子点材料以涂布或喷印等方式设置在隔离框90中,而形成量子点层30。然后再在量子点层30以及隔离框90上形成隔离层80B,其中隔离框90与隔离层80B可采用相同或不同的隔离材料。
请参照图7,光源模组LM7与图5的光源模组LM5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光源模组LM7进一步包括光学匹配层70。光学匹配层70的相关内容请参照图2对应的描述,在此不再重述。
请参照图8,光源模组LM8与图6的光源模组LM6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光源模组LM8进一步包括光学匹配层70。光学匹配层70的相关内容请参照图2对应的描述,在此不再重述。
请参照图9,光源模组LM9与图2的光源模组LM2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在光源模组LM9中,量子点层30A形成有多个微结构MS1。微结构MS1例如可以黄光制程或压印等方式制作。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微结构MS1可具有不同的形状以及排列间隔,而不以图9所示为限。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MS1可用于散射从导光板10射出的光束,进而提升出光的均匀性。因此,光源模组LM9可以减少扩散片的片数,或者更进一步可以不用设置图2中的扩散片50。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架构下,如果量子点层30A的折射率小于导光板10的折射率,也可省略光学匹配层70。
请参照图10,光源模组LM10与图3的光源模组LM3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在光源模组LM10中,隔离层80C形成有多个微结构MS2。微结构MS2例如可以黄光制程或压印等方式制作。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微结构MS2可具有不同的形状以及排列间隔,而不以图10所示为限。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MS2可用于散射从导光板10射出的光束,进而提升出光的均匀性。因此,光源模组LM10可以减少扩散片的片数,或者更进一步可以不用设置图3中的扩散片50。
在本实施例中,隔离层80C覆盖在量子点层30的上表面ST上且曝露出量子点层30的侧壁面SS。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隔离层80C可进一步覆盖量子点层30的侧壁面SS。或者,光源模组LM10可进一步包括图6所示的隔离框90,以包覆量子点层30的侧壁面SS。
请参照图11,光源模组LM11与图4的光源模组LM4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在光源模组LM11中,隔离层80C形成有多个微结构MS2。隔离层80C的相关内容请参照图10对应的描述,在此不再重述。
请参照图12,光源模组LM12与图4的光源模组LM4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光源模组LM12进一步包括微结构层100。微结构层100配置在隔离层80上且包括多个微结构MS3。微结构层100例如可以网印网点或压印微结构等方式制作。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微结构MS3可具有不同的形状以及排列间隔,而不以图12所示为限。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MS3可用于散射从导光板10射出的光束,进而提升出光的均匀性。因此,光源模组LM12可以减少扩散片的片数,或者更进一步可以不用设置图4中的扩散片50。
请参照图13,光源模组LM13与图2的光源模组LM2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在光源模组LM13中,量子点层30B进一步包括多个光散射粒子SC。光散射粒子SC适于散射从导光板10射出的光束,进而提升出光的均匀性。因此,光源模组LM13可以减少扩散片的片数,或者更进一步可以不用设置图2中的扩散片50。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架构下,如果量子点层30B的折射率小于导光板10的折射率,也可省略光学匹配层70。
请参照图14,光源模组LM14与图3的光源模组LM3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在光源模组LM14中,隔离层80D进一步包括多个光散射粒子SC。光散射粒子SC适于散射从导光板10射出的光束,进而提升出光的均匀性。因此,光源模组LM14可以减少扩散片的片数,或者更进一步,可以不用设置图3中的扩散片50。
在本实施例中,隔离层80D覆盖在量子点层30的上表面ST上且曝露出量子点层30的侧壁面SS。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隔离层80D可进一步覆盖量子点层30的侧壁面SS。或者,光源模组LM14可进一步包括图6所示的隔离框90,以包覆量子点层30的侧壁面SS。
请参照图15,光源模组LM15与图11的光源模组LM11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在光源模组LM15中,导光板10A的底面SB形成有多个微结构MS4。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微结构MS4可具有不同的形状以及排列间隔,而不以图15所示为限。另外应说明的是,其他实施例的导光板10的底面SB还可选择性地形成有微结构MS4,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16,光源模组LM16与图15的光源模组LM15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光源模组LM16进一步包括黏着层110,其中反射片40通过黏着层110而与导光板10接合。在此架构下,黏着层110的折射率小于导光板10的折射率,以使光束能够借由全内反射而在导光板10中传递。另外应说明的是,其他实施例的反射片40也可通过黏着层110而与导光板10接合,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17,光源模组LM17与图1的光源模组LM1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在光源模组LM17中,量子点层30配置在导光板10的底面SB上,使得量子点层30位于导光板10与反射片40之间。图2至图15的实施例也可以与此相同的方式而进行改良。以图4为例,光学匹配层70、量子点层30以及隔离层80可依序配置在底面SB上。此外,在反射片40通过黏着层110而与导光板10接合的情况下(参见图16),可先在底面SB上依序形成光学匹配层(如果有的话)、量子点层以及隔离层(如果有的话),再通过黏着层110将反射片40与导光板10接合。
请参照图18,光源模组LM18与图17的光源模组LM17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在光源模组LM18中,导光板10A的底面SB形成有多个微结构MS4。量子点层30配置在导光板10的底面SB上。光源模组LM18进一步包括隔离层80。隔离层80配置在量子点层30上,且量子点层30位于导光板10A与隔离层80之间。隔离层80的相关内容请参照图3对应的描述,在此不再重述。在本实施例中,隔离层80曝露出量子点层30的侧壁面SS。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隔离层80可覆盖量子点层30的侧壁面SS。或者,光源模组LM18可进一步包括图6所示的隔离框90,以包覆量子点层30的侧壁面SS。
请参照图19,光源模组LM19与图18的光源模组LM18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如下所述。光源模组LM19进一步包括光学匹配层70A。光学匹配层70A配置在量子点层30与导光板10之间。光学匹配层70A的相关内容请参照图2对应的描述,在此不再重述。在本实施例中,隔离层80曝露出量子点层30的侧壁面SS。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隔离层80可覆盖量子点层30的侧壁面SS。或者,光源模组LM19可进一步包括图6所示的隔离框90,以包覆量子点层30的侧壁面SS。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源模组中,量子点层配置在导光板上,因此光源模组可减少边框固定机构设计并降低组装工序,而光源模组整体的厚度也得以减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光源模组,包括:
导光板,具有出光面、底面以及入光面,其中所述底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对,且所述入光面连接所述底面与所述出光面;
光源,配置在所述入光面旁;以及
量子点层,配置在所述出光面以及所述底面中的至少一者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所述量子点层与所述出光面或所述底面直接接触,且所述量子点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所述量子点层包括阻水氧的物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所述量子点层形成有多个微结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所述量子点层包括多个光散射粒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还包括:
光学匹配层,配置在所述量子点层与所述导光板之间,且所述光学匹配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所述光学匹配层的材料包括氟化镁、聚四氟乙烯、光学胶或氧化金属。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还包括:
隔离层,其中所述量子点层配置在所述隔离层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所述隔离层还包覆所述量子点层的侧壁面。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模组,还包括:
隔离框,包覆所述量子点层的侧壁面。
11.如权利要求第8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所述隔离层形成有多个微结构。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所述隔离层包括多个光散射粒子。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模组,还包括:
微结构层,配置在所述隔离层上。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中所述底面形成有多个微结构。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还包括:
反射片,其中所述底面位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反射片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源模组,还包括:
黏着层,其中所述反射片通过所述黏着层而与所述导光板接合,且所述黏着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
CN201710151996.XA 2016-10-14 2017-03-15 光源模组 Pending CN1079570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662,245 US10330848B2 (en) 2016-10-14 2017-07-27 Light source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62408063P 2016-10-14 2016-10-14
US62/408,063 2016-10-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57008A true CN107957008A (zh) 2018-04-24

Family

ID=6078945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51996.XA Pending CN107957008A (zh) 2016-10-14 2017-03-15 光源模组
CN201720248318.0U Active CN206846323U (zh) 2016-10-14 2017-03-15 光源模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48318.0U Active CN206846323U (zh) 2016-10-14 2017-03-15 光源模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07957008A (zh)
TW (1) TWI6255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57008A (zh) * 2016-10-14 2018-04-24 晨丰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
CN108303823A (zh) * 2018-01-25 2018-07-20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681149A (zh) * 2018-05-03 2018-10-19 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量子点背光模组的量子点保护方法
KR102654290B1 (ko) * 2019-01-22 2024-04-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라이트 유닛, 라이트 유닛의 제조 방법 및 라이트 유닛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9946879A (zh) * 2019-03-05 2019-06-28 惠州市创亿达新材料有限公司 量子点背光模组
TWI737147B (zh) * 2020-01-31 2021-08-21 晨豐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導光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1662A (zh) * 2015-04-16 2015-07-22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入式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5067911U (zh) * 2015-06-09 2016-03-02 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5867019A (zh) * 2016-03-30 2016-08-17 苏州星烁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波长转换元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6846323U (zh) * 2016-10-14 2018-01-05 晨丰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40079B2 (ja) * 2010-11-10 2016-06-29 ナノシス・インク. ディスプレイ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の形成方法
CN103487857A (zh) * 2013-10-11 2014-01-01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量子点薄膜及背光模组
KR20160042226A (ko) * 2014-10-07 2016-04-1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1662A (zh) * 2015-04-16 2015-07-22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入式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5067911U (zh) * 2015-06-09 2016-03-02 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5867019A (zh) * 2016-03-30 2016-08-17 苏州星烁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波长转换元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6846323U (zh) * 2016-10-14 2018-01-05 晨丰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4376A (zh) 2018-04-16
CN206846323U (zh) 2018-01-05
TWI625572B (zh) 2018-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846323U (zh) 光源模组
US10477166B2 (en) Wavelength conversion device and projector
TWI494604B (zh) 波長轉換濾光模組與光源系統
US10690834B2 (en) Backlight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0330848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JP5776689B2 (ja) 表示素子、表示器及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US20170052362A1 (en) Phosphor wheel and wavelength converting device applying the same
JP6681882B2 (ja) 照明システム
WO2017024654A1 (zh) 导光板和背光模组
CN104851959B (zh) 光转换基板、发光封装件以及包括其的汽车车灯
JP2017501580A (ja) 均一な蛍光照明を伴うledモジュール
US20230369546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ght source device
US11105970B2 (en) Optical member,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optical member
US20200218004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a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157688B1 (ko) 조명장치
CN111509104B (zh) 面光源
JP6945110B2 (ja) 面光源
US10854791B2 (en) Wavelength conversion module, method for forming wavelength conversion module, and projection device
KR20140038062A (ko) 퀀텀 도트부가 구비된 발광 장치
KR102054274B1 (ko) 양자점 광학시트, 이를 포함하는 발광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933571B1 (ko) 반사 타입 면 발광 조명
US20140218968A1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CN106641872B (zh) 背光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TWI706108B (zh) 面光源
US11262618B1 (en) LED backlight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42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