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25939A - 通信装置的连接方法和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的连接方法和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25939A
CN107925939A CN201680048123.XA CN201680048123A CN107925939A CN 107925939 A CN107925939 A CN 107925939A CN 201680048123 A CN201680048123 A CN 201680048123A CN 107925939 A CN107925939 A CN 1079259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or
access point
audio
audio devices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81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25939B (zh
Inventor
白井正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Corp filed Critical Yamah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925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59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25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59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26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agreed or negotiated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46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dis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34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rou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2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装置的连接方法,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多个通信装置(4),所述多个通信装置(4)中的每一个各自具有无线LAN接入点功能和无线LAN子装置功能,并且所述通信系统是通过将较低层级的通信装置(4)连接至较高层级的通信装置(4)的接入点而构造的,其中,所述方法包括:第一步骤,要被添加至所述通信系统的新的通信装置(4‑6)连接至通信系统的所述多个通信装置(4)中的任一个的接入点(4A);以及第二步骤,从连接的通信装置(4)获取包括所述多个通信装置(4)的连接形式的通信系统的系统信息。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的连接方法和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网络连接的音频系统(通信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有效地将音频装置(通信装置)连接至网络以及连接至音频装置(通信装置)的音频装置(通信装置)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按照常规,在包括多个音频装置的音频系统中,音频装置通过模拟或数字音频线缆彼此连接。近年来,为了消除麻烦的线缆以及增加连接方式的自由度,考虑将各个装置通过网络(具体地说,无线网络)彼此连接,以及以数据包(packet)的形式交换音频信号和命令消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03-101546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虽然音频线缆对于每个输入或输出端子是必要的,但是要通过将音频线缆在物理上连接至每个装置的端子来完成连接。相反,就无线网络而言,如专利文献1的公开,有必要设置SSID、密码等,因此与通过线缆连接的情况相比,设置工作更加复杂。此外,为了发送高质量音频信号,应该选择能够使无线电波的拥塞最小化的连接形式。然而,用户选择这种连接形式非常麻烦。
因此,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和有效地将通信装置连接至网络的构造。
技术方案
(1)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装置的连接方法,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各自具有无线LAN(局域网络)接入点功能和无线LAN子装置功能的多个通信装置,并且所述通信系统是通过将较低层级的通信装置连接至较高层级的通信装置的接入点而构造的,其中:
将被添加至通信系统的新的通信装置执行以下步骤:
第一步骤,连接至通信系统的所述多个通信装置中的任意通信装置的接入点;以及
第二步骤,从连接的通信装置获取包括所述多个通信装置的连接形式的通信系统的系统信息。
(2)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的通信装置,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各自具有无线LAN(局域网络)接入点功能和无线LAN子装置功能的多个通信装置,并且所述通信系统是通过将较低层级的通信装置连接至较高层级的通信装置的接入点而构造的,所述通信装置包括:
无线网络通信单元,其通过无线网络与通信系统中的另一通信装置通信;
通信处理单元,其处理从无线网络接收的通信信号;以及
控制单元,其中:
控制单元通过搜索无线网络来与任意接入点进行连接,从连接的接入点获取无线网络中的所述多个通信装置的连接形式,并且基于获取的连接形式将其连接目的地改变为另一接入点。
有益效果
本公开使得可按照有效的形式将新的通信装置容易地连接至网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公开的音频系统的构造的图;
图2是应用了本公开并且用作控制器的移动电话的框图;
图3是应用了本公开的每个音频装置的框图;
图4是示出在音频装置(根装置)的初始连接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控制器与音频装置彼此通信所根据的通信过程的图;
图6是示出控制器与音频装置彼此通信所根据的通信过程的图;
图7是示出控制器与音频装置彼此通信所根据的通信过程的另一图;
图8是示出控制器在设置模式下如何操作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音频装置在初始连接时如何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公开的音频系统的构造的图。在该音频系统中,多个音频装置4与用作控制器的多功能移动电话(下文中称作移动电话)1通过网络5(有线LAN 2和无线LAN)彼此连接,并且在它们之间经网络5互相交换音频信号和命令消息。因此,音频系统具有通过有线LAN 2和无线LAN彼此连接的所述多个音频装置4(4-1至4-5)和多功能移动电话1(用作控制器1)。例如,有线LAN 2是以太网(注册商标;IEEE 802.3),无线LAN是Wi-Fi网络(IEEE 802.11g)。音频装置4(4-1至4-5)是作为音频系统的组件的组件装置。图1所示的音频装置4-6是将被添加至该音频系统的新音频装置4。稍后将描述在将新音频装置添加至音频系统的过程中执行的操作。
每个音频装置4可利用两个无线LAN功能之一激活接入点。通过音频装置4激活的接入点被称作内部接入点4A。通常(即,在除初始连接(稍后描述)之外的情况下),内部接入点4A在隐形模式下操作,因此其它装置难以识别其存在。另一无线LAN功能用于允许音频装置4用作无线LAN的子装置并且连接至一个接入点。
每个音频装置4根据其与有线LAN 2的连接形式被称作根装置、节点装置、叶装置或分支装置。根装置意指通过线缆连接至有线LAN 2的最高层级装置。在图1中,音频装置4-1是根装置。根装置激活用于利用无线LAN功能将另一音频装置连接至网络5的内部接入点4A。
节点装置意指通过无线LAN连接至根装置(根装置的内部接入点4A)的中间层级装置。在图1中,音频装置4-2和4-3是节点装置。每个节点装置激活用于利用无线LAN功能将另一音频装置连接至网络5的内部接入点4A。
叶装置意指通过无线LAN连接至节点装置(节点装置的接入点4A)的较低层级装置。在图1中,音频装置4-4是叶装置。
在该音频系统中,为了高质量音频信号的传输,允许至多两个节点装置与根装置连接。并且允许至多两个叶装置与每个节点装置连接。因此,包括根装置的至多七个音频装置可按照以根装置为顶部的无线LAN树的形式连接。在图1中,所述两个节点装置4-2和4-3已经连接至根装置4-1,并且所述一个叶装置4-4连接至节点装置4-3。树的层数和可连接至每个音频装置4的较低层级装置的数量不限于实施例的这些。从内部接入点4A的功能的角度来看,可将三个或更多个较低层级装置连接至每个音频装置4。
接入点3连接至有线LAN 2。接入点3还被称作外部接入点。分支装置意指通过无线LAN与上述树分离地连接至接入点3的装置。音频装置4-5是分支装置。不限制分支装置的数量。上述树状连接的音频装置4中的每一个可与连接至接入点3的分支装置4-5经有线LAN2彼此通信。叶装置和分支装置均不激活其内部接入点4A。
当激活音频系统控制程序70(见图2)时,移动电话1用作音频系统控制器(下文中称作控制器)1。
移动电话1(控制器1)经网络5控制将通过音频系统再现的音频源、其音量等。音频装置4通过网络5彼此交换音频信号。
接着,将参照图2的框图描述移动电话1的构造。移动电话1是一种多功能电话,也就是所谓的智能电话。移动电话1具有3G/4G通信功能(移动电话通信网络功能)、无线LAN(Wi-Fi功能)通信功能和蓝牙(注册商标)通信功能。当已激活作为应用程序的音频系统控制程序70时,移动电话1用作控制器1,并且通过经网络5与音频系统的音频装置4通信来控制音频系统,并且将对应于用户操纵的命令消息发送至音频装置4。
移动电话1配有控制单元20、操纵单元30、介质接口31、无线LAN通信电路32、3G/4G通信电路33和能够执行蓝牙(注册商标)通信的短程无线通信电路34,它们全部连接至总线26。控制单元20包括CPU 21、ROM(闪速存储器)22、RAM 23、图像处理器24和音频处理器25。视频RAM(VRAM)40连接至图像处理器24,并且显示单元41连接至VRAM 40。显示单元41包括液晶显示器。待机图片、电话号码等显示在显示器上。当移动电话1用作控制器1时,在显示器上显示用于控制音频装置4的图片。包括D/A转换器的放大器42连接至音频处理器25,并且扬声器16连接至放大器42。
图像处理器24配有用于产生待机图片的各种图像、电话号码等的GPU(图形处理单元)。当激活音频系统控制程序70时,图像处理器24根据来自CPU 21的指令产生音频控制器图像,并且将其显影在VRAM 40上。在VRAM 40上显影的图像显示在显示单元41上。
音频处理器25配有用于对电话语音编码和解码的DSP(数字信号处理器)。音频处理器25将解码的或者产生的音频信号输出至放大器41。放大器42放大该音频信号并且将放大的信号输出至扬声器16。
无线LAN通信电路32通过根据如IEEE 802.11g的这种标准执行与接入点3的无线通信来经接入点3与音频装置4通信。3G/4G通信电路33经移动电话通信网络执行语音电话通信和数据通信。短距离无线通信电路34与另一蓝牙(注册商标)兼容装置通过与其通信交换例如音频信号。
操纵单元30包括形成在显示单元41上的触摸面板,并且检测在触摸面板上进行的触摸操纵和轻点操纵。存储卡15连接至介质接口31。例如,存储卡15是微SD卡。音频系统控制程序70存储在存储卡15或ROM 22中。在实施例中,假设如图2所示,音频系统控制程序70被存储在存储卡15中。音频系统控制程序70可通过3G/4G或者非LAN数据通信下载,或者预先存储在ROM 22或存储卡15中。在存储卡15中设置用于存储指示音频系统的构造的信息的存储区域71。
ROM 22存储有使得移动电话1能够执行电话通信和运行应用程序的基本程序。除基本程序以外,作为闪速存储器的ROM 22还可存储下载的应用程序。在RAM 23中设置了在CPU 20运行音频系统控制程序70时使用的工作区域。
接着,将参照图3描述每个音频装置4的构造。每个音频装置4不仅配有控制单元50、音频处理单元51、操纵单元59,还配有两个无线LAN通信单元(RF模块)56和57以及有线LAN通信单元58。操纵单元59具有连接按钮59A。控制单元50包括CPU和存储器,并且存储有音频系统程序50A。控制单元50利用音频系统程序50A控制音频处理单元51、无线LAN通信单元56和57以及有线LAN通信单元58的操作。当按下连接按钮59A时,控制单元50执行初始连接操作,其为用于将音频装置4连接至网络5的操作。稍后将详细描述初始连接操作的细节。
无线LAN通信单元56根据诸如IEEE 802.11g的无线LAN标准执行与接入点3的无线通信。激活另一无线LAN通信单元57作为接入点(内部接入点4A),并且中继转发另一音频装置(例如,音频装置4-2或4-3)与有线LAN 2之间的通信。另外,在该音频装置4的初始连接时,激活无线LAN通信单元57作为用于初始连接的临时接入点,并且与控制器1(移动电话1)通信。稍后将描述在初始连接时执行的操作。可按照以时分方法操作单件硬件单元的方式实施所述两个无线LAN通信单元56和57。有线LAN通信单元58具有线缆连接器,并且根据诸如IEEE 802.3的通信标准经有线LAN 2执行通信。控制器1(其就硬件而言是移动电话)连接至接入点3,并且控制单元50经有线LAN 2或无线LAN与控制器1通信,由此发送指示操作状态的信息或者从其接收命令消息。
内部接入点4A的SSID和密码是可从无线LAN通信单元57的MAC地址导出的字符串。例如,采用MAC地址的八位组表达作为SSID,并且采用MAC地址的最后三个八位组(类型ID加序列号)作为密码。通过这种方式,将要新加入音频系统的音频装置4可基于SSID(也就是说,MAC地址的供应商ID和类型ID)找到内部接入点4A,并且通过自己产生密码连接至内部接入点4A。这样可以避免用户在与内部接入点4A进行连接时输入SSID和密码。产生内部接入点4A的SSID和密码的方法不限于上述这种。
音频处理单元51配有调谐器52、音频电路53和功率放大器54。调谐器52从FM广播站或互联网接收音频信号,并且将其输入至音频电路53。音频电路53对接收到的音频信号执行如均衡和音量调整的这种处理,并且将处理的音频信号输出至功率放大器54。功率放大器54放大接收到的音频信号并且将放大后的音频信号输出至在外部连接至功率放大器54的扬声器55。扬声器55发出对应于接收到的音频信号的声音。
虽然音频装置4-1至4-6可为不同类型的装置,但是它们的通信功能和音频信号处理功能应该具有图3所示的基本构造。例如,虽然在图3所示的音频装置4中,扬声器55设在音频装置4以外,但是音频装置4可具有扬声器设置在其内部的整体构造。此外,音频处理单元51不需要配有调谐器52、音频电路53和功率放大器54全部,而是可使得音频处理单元51仅配有它们中的一部分并且其它单元从外部与其连接。
接着,将参照图4至图9描述音频系统的音频装置4的网络连接处理。
为了构造音频系统,首先,通过与控制器1通信,将通过线缆连接至有线LAN 2的音频装置4设为根装置4-1。然后增加将连接至根装置4-1的节点装置4-2和4-3、将连接至节点装置4-3的叶装置4-4、和其它装置4。一旦安装了根装置4-1(也就是说,一旦构成音频系统),就可按照期望的方式安装分支装置4-5。
如上所述,为了发送高质量音频信号,允许将两个或更少的节点装置4-2和/或4-3与根装置4-1连接,并且允许将两个或更少的叶装置连接至节点装置4-2和4-3中的每一个。然而,节点装置在无线LAN上执行上行链路通信和下行链路通信二者,其通信环境不一定良好。因此,在添加新音频装置4的过程中,搜索使得其在可能的情况下不成为叶装置的另一连接形式。
首先,将参照图4的流程图描述用于连接根装置(也就是说,首先连接的音频装置4)的操作(初始连接操作)。在还未构造音频系统的状态下,一旦音频装置4-1通过线缆连接至有线LAN 2并且按下连接按钮59A(步骤S10;以下,步骤Sn将被简单地称作Sn),就开始该处理。首先,音频装置4-1判断音频装置4-1本身是否连接至有线LAN 2(S11)。如果音频装置4-1未连接至有线LAN 2(S11:否),则处理前进至图9所示的无线连接处理。
如果音频装置4-1连接至有线LAN 2(S11:是),则音频装置4-1开始经有线LAN 2和接入点3与控制器1通信(S12),并且将其自身的装置信息发送至控制器1(S13)。在接收到装置信息时,控制器1构造以音频装置4-1为根装置的音频系统,并且将所得系统信息发送至音频装置4-1。音频装置4-1从控制器1接收系统信息(S14),并且开始作为是音频系统一部分的装置而工作。然后音频装置4-1根据控制器1的指令按照隐形模式激活内部接入点4A-1(S15)。
当按下音频装置4的连接按钮59A时,用户已将控制器1切换为设置模式。设置模式是这样的模式,其用于在控制器1的管理下构造和更新包括一个或多个音频装置4的音频系统并且对它们进行登记。
图5是示出在已构造好音频系统的状态(例如,根装置4-1与控制器1通信并且受控制器1控制的状态)下第二音频装置(例如,音频装置4-2)连接至根装置4-1所根据的(初始连接的)通信过程的图。
激活了音频系统控制程序70的移动电话1用作控制器1。当响应于用户操纵而在控制器1中建立设置模式(S21)时,在显示单元41上显示敦促用户按下音频装置4的连接按钮59A的引导图片。通过该图片的引导,用户按下音频装置4的连接按钮59A(S41)。控制器1指示已登记的音频装置4(根装置4-1)取消隐形模式(S22)。响应于此,音频装置4-1取消其内部接入点的隐形模式,并且通过发送宣布其存在的信标允许其它装置的接入(S31)。然后,控制器1开始搜索初始连接接入点(临时接入点)(S23)。然而,由于音频装置4-2不激活临时接入点,因此控制器1通过保持S23的搜索状态(保持与接入点3的无线LAN连接)来等待音频装置4-2的消息到达。
如果用户如上所述地受到敦促并且按下音频装置4-2的连接按钮59A(S41),则音频装置4-2处于初始连接模式并且搜索可连接的接入点(S42)。音频装置4-2通过S42的搜索找到可连接的内部接入点4A-1。如上所述,内部接入点4A-1具有允许音频装置4-2辨识内部接入点4A-1是属于音频系统的装置的SSID,并且音频装置4-2可通过基于SSID(或者MAC地址)产生密码来连接至所述内部接入点4A-1。音频装置4-2利用该SSID和产生的密码连接至内部接入点4A-1(根装置4-1)(S43)。并且音频装置4-2从根装置4-1获取音频系统的系统信息(S32和S44)。系统信息意指诸如系统名、构成系统的音频装置和它们的连接形式的信息。音频装置4-2基于从根装置4-1获取的系统信息判断当前连接目的地是否合适(S45)。由于当前连接目的地是根装置4-1,因此音频装置4-2判断当前连接目的地合适。结果,音频装置4-2成为从下面连接至根装置4-1的节点装置4-2。
另一方面,控制器1在S23未找到临时接入点,并且保持连接至接入点3。结果,控制器1和音频装置4-2可经根装置4-1、有线LAN 2和接入点3彼此通信。成为节点装置的音频装置4-2向控制器1发送表示已完成与网络5的连接的消息(S46)。
作为响应,控制器1通过在其中登记音频装置4-2来更新音频系统的系统信息(S24),并且将最新的系统信息发送至音频装置4-1和4-2(S25)。在接收到该系统信息时,音频装置4-2开始作为音频系统的装置工作(S47)。在将系统信息发送至每个音频装置4之后,控制器1完成设置模式(S26)。将设置模式结束消息传达至音频系统的全部音频装置4。一旦设置模式结束,音频装置4-2按照隐形模式激活内部接入点(S48)。音频装置4-1将内部接入点4A-1的模式返回至隐形模式(S33)。
图6和图7示出了在已构造包括根装置4-1以及节点装置4-2和4-3的音频系统的状态下新音频装置4(例如,音频装置4-6)加入并登记在音频系统中所根据的通信过程。
当响应于用户操纵而在控制器1中建立了设置模式时(S51),控制器1指示已经登记的音频装置4取消隐形模式(S52)。包括节点装置4-2的音频装置4中的每一个在其自身的内部接入点4A中取消了隐形模式,并且通过发送用于宣布其自身的存在的信标来允许其它装置的接入(S63)。然后,控制器1开始搜索初始连接接入点(临时接入点)(S53)。然而,由于这时将要新连接的音频装置4-6不激活临时接入点,因此控制器1通过保持S53的搜索状态(保持与接入点3的无线LAN连接)来等待音频装置4-6的消息到达。
假设用户在控制器1进入设置模式的同时按下音频装置4-6的连接按钮59A(S71)。作为响应,音频装置4-6搜索可连接的接入点(S72)。音频装置4-6通过S72的搜索找到可连接的内部接入点4A。在图1的示例中,可找到根装置4-1以及节点装置4-2和4-3的内部接入点4A。音频装置4-6连接至这些内部接入点4A中的最近的一个。如上所述,音频装置4-6可通过自己产生密码来连接至内部接入点4A。这里,假设音频装置4-6连接至内部接入点4A-2(节点装置4-2)(S73)。音频装置4-6从节点装置4-2获取音频系统的系统信息(S64和S74)。音频装置4-6基于获取的系统信息判断当前连接目的地是否合适(S75)。由于在这种情况下,音频装置4-6连接至节点装置4-2并且因此成为叶装置,因此音频装置4-6判断是否存在另一个较高层级的连接目的地。由于所述两个节点装置4-2和4-3已经连接至根装置4-1,因此该树除了叶装置之外没有可用的连接点。因此,由于这种情况,音频装置4-6尝试连接至接入点3。
音频装置4-6取消与节点装置4-2的连接(S76),并且按照独立方式激活仅用于初始连接的临时接入点(S77)。控制器1预先存储有该临时接入点的SSID和密码。也就是说,预先将它们作为数据写入音频系统控制程序70中。因此,如果通过在S53开始的搜索找到该临时接入点,则控制器1暂时取消与网络5的接入点3的连接,并且连接至通过音频装置4-6激活的临时接入点(S54)。顺便地说,由于通过已知的SSID和密码激活临时接入点,因此其可能被无用地接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合适的做法是,防止接受涉及初始连接的消息之外的消息,从而防止对音频装置4-6的不合适操纵(例如,使音量最大化的操纵)。为了便于控制器1的接入,临时接入点可为未设置密码的接入点。
下面将描述控制器1将接入点3的连接信息发送至音频装置4-6所根据的过程。通过在移动电话1中安装应用程序实施的控制器1极有可能无法从移动电话1的系统程序获取接入点3的SSID和密码。因此,在该处理中,控制器1请求用户输入接入点3的SSID和密码(S55)。对于SSID的输入方式,合适的做法是,在显示器上显示当前可见的连接目的地(SSID)的列表,并且使得用户选择接入点3的SSID。控制器1使用户输入密码(通常写在接入点3的主体上)。控制器1将输入连接信息发送至作为临时接入点连接的音频装置4-6(S56)。音频装置4-6接收该连接信息(S78)。
在将接入点3的连接信息(SSID和密码)发送至音频装置4之后,控制器1取消与初始连接接入点的连接(S57)。在该操作的同时,当接收到接入点3的连接信息时,音频装置4-6将初始连接接入点去激活(S79)。
在S58,控制器1重新连接至在S54取消了与其的连接的接入点3。音频装置4-6还利用获取的连接信息连接至接入点3(S80)。在这种状态下,音频装置4-6将接入点3的无线电波强度与音频装置4-6在S53连接的节点装置4-2的无线电波强度进行比较。如果接入点3的无线电波强度等于或低于规定值,并且节点装置4-2的无线电波强度充分高于接入点3的无线电波强度,则音频装置4-6取消与接入点3的连接(S83),并且重新连接至节点装置4-2的内部接入点4A-2(S84)。如果接入点3的无线电波强度高于或等于规定值,则不执行S83和S84,并且音频装置4-6保持与接入点3的连接。虽然在该处理中,通过比较这些接入点的无线电波强度来判断应该与两个接入点中的哪一个连接,但是可通过比较通信速度、通信稳定程度等来进行该判断。作为另一替代形式,可基于多个因素的比较结果来进行该判断。
因为以上步骤的执行,音频装置4-6表现为可经接入点3或节点装置4-2与控制器1通信。音频装置4-6向控制器1发送表示与网络5的连接已完成的消息(S85)。控制器1在音频系统的系统信息中登记音频装置4-6(即,更新系统信息)(S59),并且将最新的系统信息发送至每个音频装置4(S60)。在接收到该系统信息时,音频装置4-6开始作为音频系统的装置(分支装置或叶装置)工作(S86)。在将系统信息发送至每个音频装置4之后,控制器1完成设置模式(S61)。将设置模式结束消息传达给音频系统的所有音频装置4。一旦设置模式结束,音频装置4-2就将其内部接入点4A-2的模式返回至隐形模式(S65)。
如上所述,在音频系统中,可将两个或更少的音频装置4连接至根装置4-1和节点装置4-2和4-3中的每一个。然而,在用于在初始连接操作中获取系统信息的连接(S73)的情况下,即使新音频装置4是第三个音频装置4,根装置4-1或节点装置4-2或4-3也接受新音频装置4的连接请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新音频装置4不能在音频系统的系统信息中登记为连接至该连接目的地,因此新音频装置4必然需要搜索另一连接目的地。
上面已经描述了控制器1与音频装置4在音频装置4的初始连接中彼此通信所根据的过程。接着,将参照图8和图9的流程图描述控制器1的控制单元和音频装置4如何操作。
图8是示出当控制器1的控制单元20处于设置模式下时通过其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只要用户按下设置按钮,就激活了设置模式(S100)并且该处理开始。首先,控制单元20在显示单元41上显示用于敦促用户按下新音频装置4的连接按钮的引导图片,并且随后通过参照音频系统表231判断是否已经构造音频系统(S101)。如果已构造音频系统(S101:是),则控制单元20向属于音频系统的音频装置4发送指示它们取消隐形模式的命令消息(S102)。如果还未构造音频系统,则处理前进至S116。
然后,控制单元20监控其是否经网络5接收到新音频装置4的接入(S103)以及是否找到初始连接接入点(临时接入点)(S104)。
如果经网络5接收到来自新音频装置4的接入(S103:是),则控制单元20从新音频装置4接收装置信息(S105),并且将此时接收到的装置信息登记在构造的音频系统的系统信息中(S106)。然后,控制单元20将更新后的系统信息发送至属于音频系统的所有音频装置4(S107)。在执行该步骤之后,控制单元20发送表示其正要完成设置模式并且应该以隐形模式激活内部接入点的消息(S108),并且完成设置模式。
如果找到临时接入点(S104:是),则控制单元20取消与接入点3的无线LAN连接,并且与临时接入点连接(S112)。然后,控制单元20在显示单元41上显示用于从无线LAN通信电路32中的可见的SSID中选择接入点3的SSID的图片和用于输入接入点3的密码的图片,从而敦促用户选择SSID并且输入其密码(S113)。控制单元20将输入的SSID和密码(路由信息)发送至激活了临时接入点的音频装置4(S114)。接着,控制单元20取消与临时接入点的连接,并且与路由器2重新连接(S115)。然后,该处理前进至S105,以接收音频装置4的装置信息。
另一方面,如果在S101判断出还未构造好音频系统(S101:否),这意味着第一音频装置4是根装置并且直接连接至有线LAN 2,则控制单元20经有线LAN 2和接入点3从新音频装置4接收装置信息(S116)并且构造以该音频装置4为根装置的音频系统(S117)。然后,控制单元20将构造的音频系统的系统信息发送至根装置(S118)。在执行该步骤之后,控制单元20发送表示其正要完成设置模式并且应该以隐形模式激活内部接入点的消息(S119),并且完成设置模式处理。
图9是示出在初始连接时通过音频装置4的控制单元50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在按下连接按钮时开始该处理(S120)。首先,控制单元50判断控制单元50所属的音频装置4是否经有线LAN 2连接至网络5(S121)。如果音频装置4经有线LAN 2连接至网络5(S121:是),则该处理前进至线缆连接处理。如果音频装置4在还未构造好音频系统的状态下作为根装置连接至有线LAN 2,则执行图4的处理。如果已构造好音频系统,则执行该流程图的S128和之后的步骤。
如果音频装置4未连接至有线LAN 2(S121:否),则控制单元50激活无线LAN通信单元56并搜索无线LAN连接目的地(接入点)(S122)。这里,假设找到了根装置或节点装置的内部接入点4A(由图中的AAP指示)。首先,控制单元50将音频装置4连接至最近的内部接入点4A(S123)。合适的情况是,应该与其连接的最近的内部接入点是提供最高无线电波强度的内部接入点。控制单元50从该内部接入点4A(音频装置4)接收系统信息(S124)。控制单元50基于接收到的系统信息判断采用当前连接的内部接入点4A作为连接目的地是否合适(S125、S126和S127)。
如果当前连接的内部接入点4A是根装置的内部接入点4A,则控制单元50因为预计音频信号传输速度足够高(S126:是)而判断该连接是合适的,并且执行将在下面描述的装置登记处理(S128-S131)。音频装置4开始经网络5与控制器1通信(S128)并且将装置信息发送至控制器1(S129)。控制器1返回已更新为包括该装置信息的系统信息。音频装置4接收该系统信息(S130)。如果本身的装置4是音频系统的节点装置,则控制单元50激活内部接入点4A(S131)。
另一方面,如果当前连接的内部接入点4A不是根装置的内部接入点4A(也就是说,其是节点装置的内部接入点4A)(S126:否),则控制单元50判断是否可连接至根装置的内部接入点4A(S127)。“可连接至根装置的内部接入点4A”意指:连接至根装置4-1的节点装置的数量小于两个,并且在该音频装置4可与之通信的无线电波强度下检测到根装置4-1的内部接入点4A-1。如果可连接至根装置的内部接入点4A(S127:是),则控制单元50取消与当前连接的内部接入点4A-1的连接,并且与根装置的内部接入点4A进行新的连接(S136)。然后控制单元50执行装置登记处理(S128-S131)。
如果当前连接的内部接入点4A不是根装置的内部接入点4A并且不可与根装置的内部接入点4A连接(S127:否),则控制单元50尝试与连接至有线LAN 2的接入点3连接。由于不能从当前连接的节点装置获取接入点3的信息,因此控制单元50取消与当前连接的内部接入点4A的连接,并且利用无线LAN通信单元57激活临时接入点(S140)。控制单元50与已接入临时接入点的控制器1连接(S141),并且从控制器1接收接入点3的连接信息(S142)。然后,控制单元50将临时接入点去激活,并且利用获取的连接信息与接入点3连接(S143)。
音频装置4连接至接入点3,并且将所得无线电波强度与首先连接的节点装置4的内部接入点4A的无线电波强度进行比较(S144)。如果接入点3的无线电波强度高于或等于规定值,则控制单元50判断利用接入点3的通信是可行的。即使接入点3的无线电波强度等于或低于规定值,如果接入点3的无线电波强度不比先前连接的节点装置4的内部接入点4A的无线电波强度低第二规定值,则控制单元50也选择接入点3。如果选择接入点3作为连接目的地,则控制单元50在S145作出肯定判断,并且前进至装置登记处理(S128以及之后的步骤)。如果选择先前连接的节点装置4的内部接入点4A,则控制单元50在S145作出否定判断并且前进至S146。在S146,控制单元50取消与接入点3的连接,并且重新连接至节点装置4的内部接入点4A(S146)。然后,所述处理前进至装置登记处理(S128以及之后的步骤)。如果处理从S145或S146前进至S128,则音频装置4成为分支装置或叶装置,因此在S131不激活其内部接入点4A。
当在S136进行从节点装置4的内部接入点4A至根装置4的内部接入点的连接切换时,可执行与S144-S146相似的无线电波强度比较处理。
本公开的音频装置可由具有视频再现功能的音频-视频(AV)装置代替,并且本公开包含混合地包括音频装置和音频-视频装置的系统。就音频-视频装置而言,除音频信号以外还通过网络5交换视频信号。虽然在实施例中,控制终端装置作为安装了音频系统控制程序70(应用程序)的移动电话1来实现,但是其可具有其他构造。例如,其可为安装了音频系统控制程序70的平板终端或者专用终端装置。
现在,将本公开的实施例作如下总结:
(1)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装置的连接方法,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多个通信装置,每个通信装置具有无线LAN(局域网络)接入点功能和无线LAN子装置功能置,并且所述通信系统是通过将较低层级通信装置连接至较高层级通信装置的接入点而构造的,其中将被添加至通信系统的新通信装置执行以下步骤:第一步骤,连接至通信系统的所述多个通信装置中的任意通信装置的接入点;以及第二步骤,从连接的通信装置获取包括所述多个通信装置的连接形式的通信系统的系统信息。
(2)根据项(1)所述的连接方法,其中,例如,将被添加至通信系统的新通信装置执行第三步骤:基于获取的系统信息将新通信装置的连接目的地改变为较高层级通信装置的接入点。
(3)根据项(1)所述的连接方法,其中,例如,通信系统的最高层级通信装置连接至有线LAN,并且作为无线LAN的接入点的外部接入点连接至有线LAN,并且新音频装置执行第四步骤:基于获取的系统信息将新音频装置的连接目的地改变为外部接入点。
(4)根据项(3)所述的连接方法,其中,例如,第四步骤包括:新通信装置按照独立方式激活其自身的接入点的步骤;通信装置(控制终端装置)取消与外部接入点的连接并且随后连接至新通信装置的接入点的步骤;通信装置(控制终端装置)向新通信装置发送作为用于连接至外部接入点的信息的连接信息,随后新通信装置接收连接信息的步骤;新通信装置将其独立接入点去激活的步骤;以及新通信装置利用接收到的连接信息连接至外部接入点的步骤。
(5)根据项(3)或(4)所述的连接方法,其中,例如,在执行第四步骤后,新通信装置将外部接入点的通信状态与所述任意通信装置的通信状态进行比较;并且当比较结果指示规定状态时,再次将新通信装置的连接目的地改变为(或者将连接目的地返回至)所述任意通信装置的接入点。
(6)根据项(3)至(5)中的任一个所述的连接方法,其中,例如,规定数量的较低层级通信装置可连接至所述多个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的自身的接入点,并且基于系统信息,当连接至较高层级通信装置的接入点的较低层级通信装置的数量小于规定数量时,新通信装置将其连接目的地改变为较高层级通信装置的接入点,并且当已经有所述数量的较低层级通信装置连接至较高层级通信装置的接入点时,新通信装置将其连接目的地改变为外部接入点。
(7)根据项(1)至(6)中的任一个所述的连接方法,其中,例如,通信装置是音频装置。
(8)一种通信系统的通信装置,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多个通信装置,每个通信装置具有无线LAN(局域网络)接入点功能和无线LAN子装置功能,并且所述通信系统是通过将较低层级通信装置连接至较高层级通信装置的接入点而构造的,所述通信装置包括:无线网络通信单元,其通过无线网络与通信系统中的另一通信装置通信;通信处理单元,其处理从无线网络接收的通信信号;以及控制单元,其中:控制单元通过搜索无线网络与任意接入点连接,从连接的接入点获取无线网络中的所述多个通信装置的连接形式,并且基于获取的连接形式将其连接目的地改变为另一接入点。
(9)根据项(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例如,控制单元基于获取的连接形式将其连接目的地改变为较高层级通信装置的接入点。
(10)根据项(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例如,通信系统的最高层级通信装置连接至有线LAN,并且作为无线LAN的接入点的外部接入点连接至有线LAN,并且控制单元基于获取的连接形式将其连接目的地改变为外部接入点。
(11)根据项(10)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例如,控制单元按照独立方式激活其中包括了控制单元的通信装置的接入点,当所述另一通信装置取消了与外部接入点的连接并且连接至无线网络通信单元时,无线网络通信单元从所述另一通信装置接收作为用于连接至外部接入点的信息的连接信息,并且控制单元将通信装置的独立接入点去激活,并且利用接收到的连接信息与外部接入点进行连接。
(12)根据项(1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在利用接收到的连接信息连接至外部接入点之后,控制单元将外部接入点的通信状态与所述多个通信装置中的任意通信装置的通信状态进行比较,并且当比较结果指示规定状态时将通信装置的连接目的地改变为所述任意通信装置的接入点。
(13)根据项(10)至(12)中的任一个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规定数量的较低层级通信装置可连接至所述多个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的自身的接入点,并且基于连接形式,当连接至较高层级通信装置的接入点的较低层级通信装置的数量小于规定数量时,控制单元将通信装置的连接目的地改变为较高层级通信装置的接入点,并且当已经有规定数量的较低层级通信装置连接至较高层级通信装置的接入点时,控制单元将其连接目的地改变为外部接入点。
(14)根据项(8)至(13)中的任一个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通信装置是音频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5年8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5-162332,该申请的公开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工业可用性
本公开使得可按照有效的形式容易地将新通信装置连接至网络,所以本公开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移动电话(控制器)
2:有线LAN
3:接入点(外部接入点)
4(4-1至4-6):音频装置
4A(4A-1至4A-3):内部接入点
5:网络

Claims (14)

1.一种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装置的连接方法,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多个通信装置,每个通信装置具有无线LAN(局域网络)接入点功能和无线LAN子装置功能,并且所述通信系统是通过将较低层级的通信装置连接至较高层级的通信装置的接入点而构造的,其中:
将被添加至所述通信系统的新的通信装置执行以下步骤:
第一步骤,连接至所述通信系统的所述多个通信装置中的任意通信装置的接入点;以及
第二步骤,从连接的通信装置获取包括所述多个通信装置的连接形式的通信系统的系统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方法,其中,将被添加至所述通信系统的所述新的通信装置执行第三步骤:基于获取的系统信息将所述新的通信装置的连接目的地改变为较高层级的通信装置的接入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方法,其中:
所述通信系统的最高层级的通信装置连接至有线LAN,并且作为所述无线LAN的接入点的外部接入点连接至所述有线LAN,并且
所述新的音频装置执行第四步骤:基于获取的系统信息将所述新的音频装置的连接目的地改变为所述外部接入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方法,其中,所述第四步骤包括:
所述新的通信装置按照独立方式激活其自身的接入点的步骤;
通信装置取消与所述外部接入点的连接并且随后连接至所述新的通信装置的接入点的步骤;
该通信装置向所述新的通信装置发送作为用于连接至所述外部接入点的信息的连接信息,随后所述新的通信装置接收所述连接信息的步骤;
所述新的通信装置将其独立接入点去激活的步骤;以及
所述新的通信装置利用接收到的连接信息连接至所述外部接入点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连接方法,其中,在执行所述第四步骤后,所述新的通信装置
将所述外部接入点的通信状态与所述任意通信装置的通信状态进行比较;并且
当比较结果指示规定状态时,再次将所述新的通信装置的连接目的地改变为所述任意通信装置的接入点。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方法,其中:
规定数量的较低层级的通信装置可连接至所述多个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的自身的接入点,并且
基于所述系统信息,当与较高层级的通信装置的接入点连接的较低层级的通信装置的数量小于所述规定数量时,所述新的通信装置将其连接目的地改变为该较高层级的通信装置的接入点,并且当已经有所述数量的较低层级的通信装置连接至该较高层级的通信装置的接入点时,所述新的通信装置将其连接目的地改变为所述外部接入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装置是音频装置。
8.一种通信系统的通信装置,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多个通信装置,每个通信装置具有无线LAN(局域网络)接入点功能和无线LAN子装置功能,并且所述通信系统是通过将较低层级的通信装置连接至较高层级的通信装置的接入点而构造的,所述通信装置包括:
无线网络通信单元,其通过无线网络与所述通信系统中的另一通信装置通信;
通信处理单元,其处理从所述无线网络接收的通信信号;以及
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搜索所述无线网络来与任意接入点进行连接,从连接的接入点获取所述无线网络中的所述多个通信装置的连接形式,并且基于获取的连接形式将其连接目的地改变为另一接入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获取的连接形式将其连接目的地改变为较高层级的通信装置的接入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通信系统的最高层级的通信装置连接至有线LAN,并且作为所述无线LAN的接入点的外部接入点连接至所述有线LAN,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获取的连接形式将其连接目的地改变为所述外部接入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按照独立方式激活其中包括了所述控制单元的通信装置的接入点,
当所述另一通信装置取消了与所述外部接入点的连接并且连接至所述无线网络通信单元时,所述无线网络通信单元从所述另一通信装置接收作为用于连接至所述外部接入点的信息的连接信息,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通信装置的独立接入点去激活,并且利用接收到的连接信息与所述外部接入点进行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在利用接收到的连接信息连接至所述外部接入点之后,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外部接入点的通信状态与所述多个通信装置中的任意通信装置的通信状态进行比较,并且当比较结果指示规定状态时将所述通信装置的连接目的地改变为所述任意通信装置的接入点。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规定数量的较低层级的通信装置可连接至所述多个通信装置中的每一个的自身的接入点,并且
基于所述连接形式,当与较高层级的通信装置的接入点连接的较低层级的通信装置的数量小于所述规定数量时,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通信装置的连接目的地改变为该较高层级的通信装置的接入点,并且当已经有所述规定数量的较低层级的通信装置连接至该较高层级的通信装置的接入点时,所述控制单元将其连接目的地改变为所述外部接入点。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通信装置是音频装置。
CN201680048123.XA 2015-08-19 2016-08-19 通信装置的连接方法和通信装置 Active CN1079259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2332 2015-08-19
JP2015162332A JP6503973B2 (ja) 2015-08-19 2015-08-19 オーディオ機器の接続方法およびオーディオ機器
PCT/JP2016/074216 WO2017030185A1 (ja) 2015-08-19 2016-08-19 通信機器の接続方法および通信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25939A true CN107925939A (zh) 2018-04-17
CN107925939B CN107925939B (zh) 2021-03-19

Family

ID=58050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8123.XA Active CN107925939B (zh) 2015-08-19 2016-08-19 通信装置的连接方法和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94553B2 (zh)
EP (1) EP3340687B1 (zh)
JP (1) JP6503973B2 (zh)
CN (1) CN107925939B (zh)
WO (1) WO20170301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343672A1 (en) * 2017-05-25 2018-11-29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Wireless infrastructure service
US10635836B2 (en) * 2018-03-16 2020-04-28 Grace Fan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an access to a network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16411A1 (en) * 2007-11-05 2009-05-07 Cisco Technology, Inc. Mesh Tree Form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2986293A (zh) * 2010-07-15 2013-03-20 株式会社巨晶片 通信装置以及通信装置的工作方法
US20140098713A1 (en) * 2012-10-10 2014-04-10 Sono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ast optimization
CN104115449A (zh) * 2011-12-29 2014-10-22 搜诺思公司 用于将音频控制器与隐藏音频网络相连的系统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17821B2 (ja) 2001-09-26 2005-11-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アクセスポイント
US20050152305A1 (en) * 2002-11-25 2005-07-14 Fujitsu Limited Apparatus, method, and medium for self-organizing multi-hop wireless access networks
EP1626537A1 (en) 2004-08-11 2006-02-15 Iwatsu Electric Co., Ltd. Wireless LAN network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connecting access points thereof
JP2006081164A (ja) * 2004-08-11 2006-03-23 Iwatsu Electric Co Ltd Lanシステム及び無線lanのエリア拡張方法、並びにそのためのアクセスポイント及びステーション
US20170251402A9 (en) * 2009-10-30 2017-08-31 Pradeep J. Iyer Balancing Clients Across Bands in a Single Access Point
WO2016159954A1 (en) * 2015-03-30 2016-10-06 Ruckus Wireless, Inc. Zero-touch onboarding in a mesh network
EP3295577A4 (en) * 2015-05-12 2018-10-10 D&M Holding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negotiating group membership for audio controller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16411A1 (en) * 2007-11-05 2009-05-07 Cisco Technology, Inc. Mesh Tree Form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2986293A (zh) * 2010-07-15 2013-03-20 株式会社巨晶片 通信装置以及通信装置的工作方法
CN104115449A (zh) * 2011-12-29 2014-10-22 搜诺思公司 用于将音频控制器与隐藏音频网络相连的系统和方法
US20140098713A1 (en) * 2012-10-10 2014-04-10 Sono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ast optimiz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HE ENTERPRISE MOBILITY COMPANY: "AP-5131 Access Point Product Reference Guide", 《AP-5131 ACCESS POINT PRODUCT REFERENCE GUID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41761A (ja) 2017-02-23
JP6503973B2 (ja) 2019-04-24
CN107925939B (zh) 2021-03-19
EP3340687B1 (en) 2020-11-25
US20180070392A1 (en) 2018-03-08
EP3340687A4 (en) 2019-02-27
WO2017030185A1 (ja) 2017-02-23
EP3340687A1 (en) 2018-06-27
US10694553B2 (en) 2020-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83465B (zh) 控制终端设备、音频系统和音频系统控制方法
US10715984B2 (en) Connection switching for bluetooth headsets
CN105453656B (zh) 用于基于发送至网络的用户偏好进行wlan业务引导的通信系统
JP4282721B2 (ja) 携帯端末装置
CN110996405B (zh) 耳机连接方法、终端、耳机盒子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060040714A1 (en) Handsfree device and mobile phone handset
CN107925940B (zh) 通信系统、通信装置和用于重新连接通信系统的方法
US10474424B2 (en) Control method, audio device, and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CN107925939A (zh) 通信装置的连接方法和通信装置
US10817249B2 (en) Audio system control method, control terminal device, and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JP2007502565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17030179A1 (ja) 通信システム、制御端末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の管理方法
CN107926068B (zh) 通信系统、通信装置和通信装置管理方法
EP3340685B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7011665A (ja) オーディオ機器の接続方法、オーディオ機器、オーディオシステム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制御端末装置
JP2010166303A (ja) 音声出力制御装置および音声出力制御方法
WO2016204190A1 (ja) 通信機器の接続方法、通信機器、および制御端末装置
JP2008271399A (ja) ハンズフリー電話装置及びハンズフリー接続方法
KR20060076359A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착신번호 관리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