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24791B - 电力开闭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开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24791B
CN107924791B CN201680048855.9A CN201680048855A CN107924791B CN 107924791 B CN107924791 B CN 107924791B CN 201680048855 A CN201680048855 A CN 201680048855A CN 107924791 B CN107924791 B CN 1079247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extension
conductive component
electric power
magnetic yo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88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24791A (zh
Inventor
小材裕二
小山夏生
松岛弘一郎
大坪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9247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47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247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47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1Bases; Casings; Covers structurally combining a relay and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e.g. varistor, R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2050/049Assembling or mounting multiple relays in one common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01H2050/446Details of the insulating support of the coil, e.g. spool, bobbin, form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4Parts rotatable or rockable outside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Abstract

第二磁轭相对于第一磁轭在规定的第一方向上空出间隔配置。可动单元配置在第一磁轭与第二磁轭之间。可动单元通过来自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的磁力而旋转,由此来切换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的接触状态和非接触状态。第一导电部件具有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和第二导电部件配置在从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看不与继电器本体重合的位置。

Description

电力开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开闭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力开闭装置中具备用于开闭电力的继电器。例如,在搭载于专利文 献1的智能电表的电力开闭装置中,通过将继电器切换为连接状态和切断状 态,来切换从供电公司的输电网到用户的房屋的供电和停电。
例如,电力开闭装置具有与输电网连接的外部端子和与用户的房屋经由 电缆连接的外部端子。继电器具有一对继电器端子,这些继电器端子分别与 上述外部端子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US2012/0126787A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例如,在电力开闭装置中,在继电器端子与外部端子分开配置的情况下, 继电器端子与外部端子经由导电部件连结。或者,为了在电力开闭装置内安 装变流器等电气部件,存在继电器端子与外部端子经由导电部件连结的情况。 在继电器端子与外部端子以这种方式经由导电部件连结的情况下,如果在导 电部件中流过大的电流,则由在导电部件中流通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可能会对 继电器的动作造成影响。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电力开闭装置中,降低由导电部件产生的磁场对 继电器的动作造成的影响。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一形态的电力开闭装置具备继电器、第一外部端子、第二外部端子、第 一导电部件、第二导电部件。继电器具有继电器本体、第一继电器端子、第 二继电器端子。第一继电器端子和第二继电器端子从继电器本体突出。第一 外部端子与第一继电器端子电连接。第二外部端子与第二继电器端子电连接。 第一导电部件连结第一外部端子与第一继电器端子。第二导电部件连结第二 外部端子与第二继电器端子。继电器本体具有第一触点、第二触点、线圈、 铁芯、第一磁轭、第二磁轭、可动单元。第一触点与第一继电器端子电连接。 第二触点与第二继电器端子电连接。铁芯插入线圈。第一磁轭与铁芯的一端 连接。第二磁轭与铁芯的另一端连接而相对于第一磁轭在规定的第一方向上 空出间隔配置。可动单元配置在第一磁轭与第二磁轭之间。可动单元通过来 自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的电磁力而旋转,由此切换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的接 触状态和非接触状态。第一导电部件具有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 的延伸部。延伸部和第二导电部件配置在从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的第 三方向看不与继电器本体重合的位置。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在继电器中第一磁轭与第二磁轭在第一方向上空 出间隔配置,在它们之间配置有可动单元的情况下,在第一磁轭与第二磁轭 之间,如果由第一、第二导电部件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地接近, 则会对可动单元的动作造成影响。并且,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在第一磁轭 与第二磁轭之间,由第一、第二导电部件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 地接近的情况为,第一、第二导电部件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延伸, 并且延伸部和第二导电部件配置在从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 看与继电器本体重合的位置。
于是,在本形态的电力开闭装置中,在第一导电部件中,在第二方向上 延伸的延伸部和第二导电部件配置在从第三方向看不与继电器本体重合的位 置。由此,与延伸部和第二导电部件配置在从第三方向看与继电器本体重合 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在第一磁轭与第二磁轭之间由延伸部和第二导电 部件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与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大幅不同。由此,能够降低 由第一、第二导电部件产生的磁场对继电器的动作造成的影响。
延伸部可以配置在从第一方向看不与继电器本体重合的位置。在这种情 况下,能够使在第一磁轭与第二磁轭之间从延伸部产生的磁场的方向进一步 与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大幅不同。由此,能够降低由第一导电部件产生的 磁场对继电器的动作造成的影响。
第一导电部件可以具有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连接部。第一延伸部 可以与第一外部端子连接而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第二延伸部可以与第一继电 器端子连接而在第二方向上延伸。连接部可以连接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 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中的至少一方可以配置在从第三方向看不与继电器 本体重合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在第一磁轭与第二磁轭之间由第一延伸部和第二 延伸部中的至少一方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与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大幅不同。 由此,能够降低由第一导电部件产生的磁场对继电器的动作造成的影响。
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双方可以配置在从第三方向看不与继电器本体 重合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在第一磁轭与第二磁轭之间由第一延伸 部和第二延伸部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与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大幅不同。由此, 能够进一步降低由第一导电部件产生的磁场对继电器的动作造成的影响。
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中的至少一方可以配置在从第一方向看与继电 器本体重合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第一磁轭与第二磁轭之间由第一 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中的至少一方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与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 向大幅不同。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由第一导电部件产生的磁场对继电器的 动作造成的影响。
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双方可以配置在从第一方向看与继电器本体重 合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进一步使在第一磁轭与第二磁轭之间由第一 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与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大幅不同。 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由第一导电部件产生的磁场对继电器的动作造成的影 响。
可动单元的旋转轴可以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即,延伸部可以在与可动单 元的旋转轴相同的方向上延伸。
可动单元可以具有永磁体。在永磁体中,延伸部配置为,由在延伸部中 流通的电流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相对于第三方向倾斜。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降 低由延伸部产生的磁场对可动单元的永磁体造成的影响。由此,能够降低由 第一导电部件产生的磁场对继电器的动作造成的影响。
可动单元的旋转轴可以在第三方向上延伸。即,延伸部可以在第一磁轭 与第二磁轭的乖离方向以及与可动单元的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第一导电部件所包含的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所有部分可以配置在从第三 方向看不与继电器本体重合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在第一磁轭与第 二磁轭之间由第一导电部件所包含的所有部分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与平行于第 一方向的方向大幅不同。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由第一导电部件产生的磁场 对继电器的动作造成的影响。
电力开闭装置还可以具备安装于延伸部的变流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 通过变流器测定在延伸部中流通的电流。
延伸部可以具有圆形的截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将变流器安装 于延伸部。
电力开闭装置可以具备壳体和多个继电器。多个继电器可以配置在壳体 上。延伸部可以配置在从第三方向看不与多个继电器中的所有继电器本体重 合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壳体上的所有继电器来说,能够降低由第一 导电部件产生的磁场对继电器的动作造成的影响。
多个继电器各自的第一导电部件所包含的所有部分可以配置在从第三方 向看不与多个继电器中的所有继电器本体重合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对于 壳体上的所有继电器来说,能够进一步降低由第一导电部件产生的磁场对继 电器的动作造成的影响。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电力开闭装置中,能够降低由导电部件产生的磁场对继 电器的动作造成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有实施方式中的电力开闭装置的智能电表的结构的示意 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开闭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继电器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从第一方向看到的第一继电器单元的图。
图7是表示从第二方向看到的第一继电器单元的图。
图8是表示从第三方向看到的第一继电器单元的图。
图9是表示在第一比较例的电力开闭装置和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开闭装 置中由导电部件产生的磁场的示意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力开闭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12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从第一方向看到的第一继电器单元的图。
图14是表示从第二方向看到的第一继电器单元的图。
图15是表示从第三方向看到的第一继电器单元的图。
图16是表示在第二比较例的电力开闭装置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力开闭装 置中由导电部件产生的磁场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中的第一延伸部和 第二延伸部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和第四变形例中的第一延伸部和 第二延伸部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中的第一延伸部和 第二延伸部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和第四变形例中的第一延伸部和 第二延伸部的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搭载有实施方式的电 力开闭装置1的智能电表100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智能电表100 配置在供电公司的输电网200与用户的房屋300的电缆之间。智能电表100 具有电力开闭装置1和控制器2。
电力开闭装置1切换从供电公司的输电网200向用户的房屋300的供电 和停电。控制器2与供电公司的管理中心400进行通信,基于来自管理中心 400的指令信号对电力开闭装置1进行控制。并且,控制器2测量用户的房屋 300中的用电量,将表示用电量的信息发送到管理中心400。
例如,管理中心400在用电量达到规定的值时,向控制器2发送指令信 号而停止向用户的房屋300供电。控制器2基于指令信号将电力开闭装置1 从连接状态切换为切断状态,由此停止向用户的房屋300供电。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开闭装置1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电 力开闭装置1具有壳体3和多个继电器单元4a、4b、4c。壳体3具有大致圆 形的外形。壳体3支承多个继电器单元4a、4b、4c。详细地说,在本实施方 式中,电力开闭装置1具有第一继电器单元4a、第二继电器单元4b、第三继 电器单元4c。
多个继电器单元4a、4b、4c分别具有继电器5、第一外部端子6、第二 外部端子7、第一导电部件8、第二导电部件10(参照图4)。继电器5配置 在壳体3上。第一外部端子6和第二外部端子7配置在继电器5的外部。
在壳体3上设有多个第一开口11和多个第二开口12。第一外部端子6 设置为从第一开口11向壳体3的外部突出。第二外部端子7设置为从第二开 口12向壳体3的外部突出。继电器5配置在第一开口11与第二开口12之间。
图3和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继电器单元4a的立体图。如图3 和图4所示,继电器5具有继电器本体13、第一继电器端子14、第二继电器 端子15。第一继电器端子14和第二继电器端子15从继电器本体13突出。上 述第一外部端子6与第一继电器端子14电连接。第二外部端子7与第二继电 器端子15电连接。第一外部端子6和第一继电器端子14被第一导电部件8 连结。第一导电部件8与第一外部端子6和第一继电器端子14分体构成,通 过钎焊或焊接等固定方式固定于第一外部端子6和第一继电器端子14。
如图2所示,在第一导电部件8安装有变流器9。变流器9具有大致圆筒 状的形状。变流器9具有贯通孔16。在变流器9的贯通孔16插入有第一导电 部件8的一部分。
图5是表示继电器5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继电器本体13 具有底座21、驱动单元22、可动单元23、杆部件24、接触片25、第一触点 26、第二触点27。
底座21收纳驱动单元22、可动单元23、杆部件24、接触片25、第一触 点26、第二触点27。在底座21安装有图3和图4所示的罩部件28。
驱动单元22驱动可动单元23。驱动单元22生成使可动单元23旋转的电 磁力。驱动单元22具有线圈31、卷筒32、第一磁轭33、第二磁轭34。线圈 31卷绕于卷筒32。在线圈31安装有图3和图4所示的线圈端子35。经由线 圈端子35向线圈31通电。在卷筒32插入有铁芯36。第一磁轭33与铁芯36 的一端连结。第二磁轭34与铁芯36的另一端连结。第二磁轭34相对于第一 磁轭33空出间隔配置。
可动单元23配置在第一磁轭33与第二磁轭34之间。可动单元23相对 于底座21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可动单元23的旋转轴Ax1沿与第一磁轭33 和第二磁轭34所乖离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可动单元23通过基于由第一 磁轭33和第二磁轭34产生的磁场的电磁力而旋转,由此对第一触点26与第 二触点27的接触状态和非接触状态进行切换。
可动单元23具有第一衔铁41、第二衔铁42、永磁体43、可动体44。第 一衔铁41、第二衔铁42、永磁体43安装于可动体44。可动体44以旋转轴 Ax1为中心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底座21。
第一衔铁41具有第一端部411和第二端部412。第二衔铁42具有第三端 部421和第四端部422。第一端部411和第三端部421从可动体44向相同方 向突出。第二端部412和第四端部422从可动体44向与第一端部411和第三 端部421相反的方向突出。
杆部件24连结可动体44与接触片25。杆部件24的一端连结于可动体 44。杆部件24的另一端连结于接触片25。接触片25与第二继电器端子15 对置配置。接触片25的一端与第二继电器端子15连接。接触片25的另一端 与杆部件24连接。
在接触片25安装有第二触点27。由此,第二触点27与第二继电器端子 15电连接。在第一继电器端子14安装有第一触点26。由此,第一触点26与 第一继电器端子14电连接。第一触点26与第二触点27对置配置。
接着,对继电器5的动作进行说明。向线圈31以规定方向通电时,产生 使可动单元23向规定的正向(图5中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电磁力。由此,可 动单元23向正向旋转。在可动单元23向正向旋转时,杆部件24向图5中的 左方移动。由此,接触片25的前端向图5中的左方移动,与此同时,第二触 点27向接近第一触点26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第二触点27与第一触点26 接触。由此,继电器5处于图5所示的连接状态。
在连接状态下,第一衔铁41的第一端部411从第一磁轭33离开,第二 端部412与第二磁轭34接触。并且,第二衔铁42的第四端部422从第二磁 轭34离开,第三端部421与第一磁轭33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状态下 即使向线圈31的通电停止,也能够通过永磁体43的磁力维持连接状态。
接着,向线圈31以与上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通电,产生使可动单元23 向与上述正向相反的方向(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电磁力。由此,可 动单元23向逆向旋转。在可动单元23向逆向旋转时,杆部件24向图5中的 右方移动。由此,接触片25的前端向图5中的右方移动,与此同时,第二触 点27向离开第一触点26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第二触点27从第一触点26 离开。由此,继电器5从连接状态切换到切断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状 态下即使停止向线圈31通电,也能够通过永磁体43的磁力维持切断状态。
接着,对第一继电器端子14、第二继电器端子15以及第一导电部件8 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如图5所示,将与第一磁轭33和第 二磁轭34乖离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x)。将与可动单元23的旋 转轴Ax1平行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y)。并且,将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 方向(y)垂直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z)。
图6是表示从第一方向(x)看到的第一继电器单元4a的图。图7是表 示从第二方向(y)看到的第一继电器单元4a的图。图8是表示从第三方向 (z)看到的第一继电器单元4a的图。如图3、图4、图6~图8所示,第一导 电部件8具有弯曲成U形的形状。第一导电部件8是具有圆形截面的棒状部 件。第一导电部件8例如由铜等金属形成,具有弯曲的形状。第一导电部件8 具有第一延伸部51、第二延伸部52、连接部53。
第一延伸部51与第一外部端子6连接,并且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 第二延伸部52与第一继电器端子14连接,并且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连 接部53在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第一延伸部51与第 二延伸部52。
如图6所示,第一延伸部51配置在从第一方向(x)看与继电器本体13 重合的位置。第一延伸部51从第一外部端子6向第二方向(y)延伸,在第 二方向(y)上延伸到超过继电器本体13的位置。在第一延伸部51安装有上 述变流器9。第一延伸部51的一部分配置在变流器9的贯通孔16内。
第二延伸部52从第一继电器端子14向第二方向(y)延伸,在第二方向 (y)上延伸到超过继电器本体13的位置。第二延伸部52配置在从第一方向 (x)看不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连接部53配置在从第一方向(x)看 不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
如图7所示,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部52配置在从第二方向(y)看 不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第一延伸部51配置在比第二延伸部52接近 继电器本体13的位置。连接部53配置在从第二方向(y)看不与继电器本体 13重合的位置。
如图8所示,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部52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 不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连接部53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继 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
如图7所示,第一继电器端子14具有弯曲的板状形状。第一继电器端子 14具有第一部分141和第二部分142。第一部分141从继电器本体13突出。 第一部分141在第三方向(z)上延伸。第二部分142在第一方向(x)上延 伸。第二部分142与第二延伸部52连接。
第二继电器端子15具有弯曲的板状形状。第二继电器端子15具有第一 部分151和第二部分152。第一部分151从继电器本体13突出。第一部分151 在第三方向(z)上延伸。
第二部分152与第一部分151连接。如图8所示,第二部分152在第二 方向(y)上延伸。
第二导电部件10是板状的部件。第二导电部件10例如由铜等金属形成。 第二导电部件10与第二外部端子7连接。第二继电器端子15与第二继电器 端子15的第二部分152连接。第二导电部件10连接第二继电器端子15与第 二外部端子7。第二导电部件10与第二继电器端子15和第二外部端子7分体 形成,通过钎焊或焊接等固定方式固定于第二继电器端子15和第二外部端子 7。第二导电部件10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如图8所示,第二导电部件10 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
如图2所示,第二继电器单元4b和第三继电器单元4c的结构与第一继 电器单元4a的结构相同。在图2中,在第二继电器单元4b和第三继电器单 元4c的构成部分标注与对应的第一继电器单元4a的构成部分相同的附图标 记。
第一继电器单元4a、第二继电器单元4b、第三继电器单元4c在第一开 口11与第二开口12之间排列配置。第一继电器单元4a、第二继电器单元4b、 第三继电器单元4c在第三方向(z)上排列配置。各继电器单元4a、4b、4c 的继电器5配置为各继电器5的可动单元23的旋转轴Ax1与第一外部端子6 和第二外部端子7所延伸的方向平行。第二继电器单元4b与第一继电器单元 4a向相同方向配置。第三继电器单元4c以相对于第一继电器单元4a绕第二方向(y)旋转180度的方向配置。
第一继电器单元4a的第一导电部件8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部52 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第二继电器单元4b的继电器本体13以及第三 继电器单元4c的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第二继电器单元4b的第一导电 部件8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部52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第一 继电器单元4a的继电器本体13和第三继电器单元4c的继电器本体13重合 的位置。并且,第三继电器单元4c的第一导电部件8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 二延伸部52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第一继电器单元4a的继电器本体 13和第二继电器单元4b的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
在以上所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开闭装置1中,在第一导电部件8, 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导电部件10配置在从第三方向 (z)看不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由此,与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导电 部件10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的情况相比, 能够降低由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导电部件10产生的磁场对继电器5的动作 造成的影响。
图9是表示在第一比较例的电力开闭装置1’和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开闭 装置1中由第一导电部件8产生的磁场的示意图。图9(A)表示在第一比较 例的电力开闭装置1’中由第一导电部件8产生的磁场。图9(B)表示的是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开闭装置1中由第一导电部件8产生的磁场。在电力 开闭装置1’、1中,作用于第一触点26和第二触点27的实际的保持力Hact 如以下的式1所示。
式1
Hact=H1-H2-CP-T1+T2
H1是永磁体43的保持力。H2是由在第一延伸部51中流通的电流产生 的电磁力。CP是接触片25的接触压力。T1是第一触点26与第二触点27之 间的电磁反作用力。T2是第二继电器端子15与接触片25之间的电磁反作用 力。
如图9(A)所示,在第一比较例的电力开闭装置1’中,第一延伸部51 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在 第一磁轭33与第二磁轭34之间,由第一导电部件8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与第 一方向(x)平行地接近。在这种情况下,由第一延伸部51产生的电磁力H2 变大,实际的保持力Hact成为负值,作为使第二触点27向与第一触点26乖 离的方向(图9(A)中的右方)的力发挥作用。因此,产生第一触点26与 第二触点27容易乖离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开闭装置1中,如图9(B)所示,第 一延伸部51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在这 种情况下,在第一磁轭33与第二磁轭34之间,由第一导电部件8产生的磁 场的方向与第一方向(x)大幅不同,与第一方向(x)垂直地接近。在这种 情况下,由第一延伸部51产生的电磁力H2变小,由此实际的保持力Hact 成为正值,作为使第二触点27向挤压第一触点26的方向(图9(A)中的左 方)的力发挥作用。因此,能够牢固地保持第一触点26与第二触点27的接 触状态。由此,能够降低由第一导电部件8产生的磁场对继电器5的动作造 成的影响。对于第二导电部件10来说也是同样的。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B)所示,优选第一延伸部51配置为,在永磁 体43,由第一延伸部51产生的磁场的方向并不是相对于第一方向(x)完全 垂直,而是相对于第三方向(z)倾斜。由此,能够降低由第一延伸部51产 生的磁场对可动单元23的永磁体43造成的影响。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是第一延伸部51,第二延伸部52也配置在 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即,第一导电部件8所 包含的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所有部分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继电 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由第一导电部件8产生的磁场 对继电器5的动作造成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三继电器单元4c各自的第一导电部件 8所包含的所有延伸部51、52和第二导电部件10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 不与第一~第三继电器单元4a、4b、4c的所有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 因此,能够减低由各继电器单元4a、4b、4c的第一导电部件8和第二导电部 件10产生的磁场对所有的继电器单元4a、4b、4c的继电器5的动作造成的 影响。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力开闭装置1进行说明。图10是第二实施方 式的电力开闭装置1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力开闭装置 1具有壳体3和多个继电器单元4a、4b、4c。继电器单元4a、4b、4c具有继 电器5、第一外部端子6、第二外部端子7、第一导电部件8、第二导电部件 10(参照图12)。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力开闭装置1中,各继电器单元4a、4b、4c的继电 器5配置为,各继电器5的可动单元23的旋转轴Ax1与第一外部端子6和第 二外部端子7所延伸的方向垂直。由于各继电器单元4a、4b、4c的其他结构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继电器单元4a、4b、4c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继电器5的第一继电器端子14、第二继电器端 子15、第一导电部件8以及第二导电部件10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 在以下说明中,将与第一磁轭33与第二磁轭34所乖离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称 为第一方向(x)。将与可动单元23的旋转轴Ax1平行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 (z)。并且,将与第一方向(x)和第三方向(z)垂直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 (y)。
图11和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继电器单元4a的立体图。图13是 表示从第一方向(x)看到的第一继电器单元4a的图。图14是表示从第二方 向(y)看到的第一继电器单元4a的图。图15是表示从第三方向(z)看到 的第一继电器单元4a的图。
第一延伸部51与第一外部端子6连接而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二延 伸部52与第一继电器端子14连接而沿第二方向(y)延伸。连接部53沿与 第二方向(y)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连接第一延伸部51与第二延伸部52。
如图13所示,第一延伸部51配置在从第一方向(x)看不与继电器本体 13重合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中省略了变流器9,但在第一延伸部 51安装有上述变流器9。第二延伸部52配置在从第一方向(x)看不与继电 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连接部53配置在从第一方向(x)看不与继电器本体 13重合的位置。
如图14所示,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部52配置在从第二方向(y) 看不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连接部53配置在从第二方向(y)看不与 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
如图15所示,第一延伸部51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继电器本体 13重合的位置。第二延伸部52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与继电器本体13 重合的位置。其中,第二延伸部52的一部分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与继 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第二延伸部52的其他部分配置在不与继电器本体 13重合的位置。连接部53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 的位置。
如图12所示,第一继电器端子14具有弯曲的板状形状。第一继电器端 子14具有第一部分141和第二部分142。第一部分141从继电器本体13突出。 第一部分141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二部分142与第二延伸部52连接。 第二部分142沿第三方向(z)延伸。
第二继电器端子15具有板状的形状。第二继电器端子15从继电器本体 13突出。第二继电器端子15沿第二方向(y)延伸。
第二导电部件10与第二外部端子7连接。第二导电部件10与第二继电 器端子15一体形成。第二导电部件10沿第一方向(x)延伸。如图15所示, 第二导电部件10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
如图10所示,第二继电器单元4b和第三继电器单元4c的结构与第一继 电器单元4a的结构相同。第一继电器单元4a、第二继电器单元4b、第三继 电器单元4c沿第三方向(z)排列配置。各继电器单元4a、4b、4c的继电器 5配置为,各继电器5的可动单元23的旋转轴Ax1与第一外部端子6和第二 外部端子7所延伸的方向垂直。第二继电器单元4b以与第一继电器单元4a 相同的方向配置。第三继电器单元4c以绕第二方向(y)相对于第一继电器 单元4a旋转180度的方向配置。
第一继电器单元4a的第一导电部件8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部52 的一部分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第二继电器单元4b的继电器本体13 和第三继电器单元4c的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第二继电器单元4b的第 一导电部件8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部52的一部分配置在从第三方向 (z)看不与第一继电器单元4a的继电器本体13和第三继电器单元4c的继电 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并且,第三继电器单元4c的第一导电部件8的第一 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部52的一部分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第一继电 器单元4a的继电器本体13和第二继电器单元4b的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 置。
在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力开闭装置1中,在第一导电部件8中 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导电部件10配置在从第三方向 (z)看不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由此,与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导电 部件10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的情况相比, 能够降低由第一延伸部51产生的磁场对继电器5的动作造成的影响。
图16是表示在第二比较例的电力开闭装置1’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力开 闭装置1中由第一导电部件8产生的磁场的示意图。图16(A)表示在第二 比较例的电力开闭装置1’中由第一导电部件8产生的磁场。图16(B)表示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力开闭装置1中由第一导电部件8产生的磁场。
如图16(A)所示,在第二比较例的电力开闭装置1’中,第一延伸部 51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 在第一磁轭33与第二磁轭34之间,从第一导电部件8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与 第一方向(x)平行地靠近。因此,与上述第一比较例同样产生第一触点26 与第二触点27容易乖离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力开闭装置1中,如图16(B)所示, 第一延伸部51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在 这种情况下,在第一磁轭33与第二磁轭34之间,由第一导电部件8产生的 磁场的方向与第一方向(x)大幅不同,与第一方向(x)垂直地接近。因此, 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牢固地保持第一触点26与第二触点27的接触状态。 由此,能够降低由第一延伸部51产生的磁场对继电器5的动作造成的影响。对于第二导电部件10来说也是同样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延伸部52的一部分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 看不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因此,与第二延伸部52整体配置在从第 三方向(z)看与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由第二延 伸部52产生的磁场对继电器5的动作造成的影响。
另外,第一~第三继电器单元4a、4b、4c各自的第一导电部件8所包含 的所有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导电部件10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第一~ 第三继电器单元4a、4b、4c的所有继电器本体13重合的位置。因此,能够 降低由各继电器单元4a、4b、4c的第一导电部件8和第二导电部件10产生 的磁场对所有继电器5的动作造成的影响。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 式,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力开闭装置1的继电器5的数量为三个,但可以 比三个少。或者,电力开闭装置1的继电器5的数量可以比三个多。电力开 闭装置1不限于搭载于智能电表,也可以搭载于用于开闭电力的其他装置。
壳体3的形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四边形等其他形状。继电器5的配 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变更。第一、第二外部端子6、7的配置不 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变更。
第一继电器端子14或第二继电器端子15的构造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可以进行变更。第一导电部件8和第二导电部件10的构造不限于上述实施方 式,可以进行变更。例如,第一导电部件8可以与第一继电器端子14一体形 成。第二导电部件10可以与第二继电器端子15一体形成。或者,第一导电 部件8可以与第一外部端子6一体形成。第二导电部件10可以与第二外部端 子7一体形成。
第一导电部件8的截面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第一导电部件8 可以是板状的部件。在第一导电部件8可以不安装变流器9。第二导电部件 10可以是棒状的部件。
延伸部沿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方向延伸不限于沿完全“垂直”的方向 延伸,可以表示沿与完全“垂直”略微错开的方向延伸。同样,第一继电器 端子14或第二继电器端子15沿与某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也不限于沿完全 “垂直”的方向延伸,可以沿与完全“垂直”略微错开的方向延伸。第一继电 器端子14或第二继电器端子15沿某一方向延伸不限于与该方向完全一致地 延伸,也可以表示沿与该方向略微错开的方向延伸。
第一延伸部51或第二延伸部52的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 变更。例如,图17(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的第一延伸部 51和第二延伸部52的配置的示意图。如图17(A)所示,第一延伸部51和 第二延伸部52双方可以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继电器5重合且从第 一方向(x)看与继电器5重合的位置。
图17(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 延伸部52的配置的示意图。如图17(B)所示,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 部52双方可以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继电器5重合且从第一方向(x) 看不与继电器5重合的位置。
图18(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中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 延伸部52的配置的示意图。如图18(A)所示,第一延伸部51可以配置在 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继电器5重合且从第一方向(x)看不与继电器5重 合的位置。第二延伸部52可以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继电器5重合 且从第一方向(x)看与继电器5重合的位置。
图18(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中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 延伸部52的配置的示意图。如图18(B)所示,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 部52可以配置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部52相反的 位置。同样,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部52可以配置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 第一~第三变形例中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部52相反的位置。
图19(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 延伸部52的配置的示意图。如图19(A)所示,第一延伸部51可以配置在 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继电器5重合且从第一方向(x)看与继电器5重合 的位置。第二延伸部52可以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继电器5重合且 从第一方向(x)看与继电器5重合的位置。
图19(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 延伸部52的配置的示意图。如图19(B)所示,第一延伸部51配置在从第 三方向(z)看不与继电器5重合且从第一方向(x)看不与继电器5重合的 位置。第二延伸部52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继电器5重合且从第一 方向(x)看与继电器5重合的位置。
图20(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中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 延伸部52的配置的示意图。如图20(A)所示,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 部52双方可以配置在从第三方向(z)看不与继电器5重合且从第一方向(x) 看与继电器5重合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如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三变形例那样,在第一延伸 部51或第二延伸部52配置在从第一方向(x)看与继电器5重合的位置的情 况下,优选第一延伸部51或第二延伸部52配置在第三方向(z)上的接近第 一磁轭33和第二磁轭34的中心的位置。由此,与第一延伸部51或第二延伸 部52配置在第三方向(z)上的远离第一磁轭33和第二磁轭34的中心的位 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来自第一磁轭33与第二磁轭34之间的第一延伸部51或第二延伸部52的磁场的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x)垂直地接近。由此,能 够进一步降低来自第一延伸部51或第二延伸部52的磁场对继电器5的影响。
图20(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中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 延伸部52的配置的示意图。如图20(B)所示,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 部52可以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部52配置在相 反的位置。同样,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部52可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 一~第三变形例中的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部52配置在相反的位置。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在电力开闭装置中,能够降低由导电部件产生的磁场对继 电器的动作造成的影响。
附图标记说明
13 继电器本体;
14 第一继电器端子;
15 第二继电器端子;
5 继电器;
6 第一外部端子;
7 第二外部端子;
8 第一导电部件;
10 第二导电部件;
26 第一触点;
27 第二触点;
31 线圈;
36 铁芯;
33 第一磁轭;
34 第二磁轭;
23 可动单元;
1 电力开闭装置;
51 第一延伸部;
52 第二延伸部;
53 连接部;
43 永磁体;
9 变流器;
3 壳体。

Claims (14)

1.一种电力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继电器,其具有继电器本体、以及从所述继电器本体突出的第一继电器端子和第二继电器端子,
第一外部端子,其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端子电连接;
第二外部端子,其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端子电连接;
第一导电部件,其连结所述第一外部端子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端子;
第二导电部件,其连结所述第二外部端子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端子;
所述继电器本体具有:
第一触点,其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端子电连接;
第二触点,其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端子电连接;
线圈;
铁芯,其插入所述线圈;
第一磁轭,其与所述铁芯的一端连接;
第二磁轭,其与所述铁芯的另一端连接而相对于所述第一磁轭在规定的第一方向(x)上空出间隔配置;
可动单元,其配置在所述第一磁轭与所述第二磁轭之间,通过来自所述第一磁轭和所述第二磁轭的电磁力而旋转,由此切换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触点的接触状态和非接触状态;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具有沿与所述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延伸的延伸部,
所述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件配置在从与所述第一方向(x)和所述第二方向(y)垂直的第三方向(z)看不与所述继电器本体重合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开闭装置,
所述延伸部配置在从所述第一方向(x)看与所述继电器本体重合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开闭装置,
所述可动单元的旋转轴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开闭装置,
所述可动单元具有永磁体,
在所述永磁体中,所述延伸部配置为,由在所述延伸部中流通的电流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三方向(z)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开闭装置,
所述可动单元的旋转轴沿所述第三方向(z)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开闭装置,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所包含的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的所有部分配置在从所述第三方向(z)看不与所述继电器本体重合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开闭装置,
还具备安装于所述延伸部的变流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开闭装置,
所述延伸部具有圆形的截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开闭装置,
具备:
壳体;
在所述壳体上配置的多个所述继电器;
所述延伸部配置在从所述第三方向(z)看不与多个所述继电器中的所有所述继电器本体重合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开闭装置,
具备:
壳体;
在所述壳体上配置的多个所述继电器;
多个所述继电器各自的所述第一导电部件所包含的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的所有部分配置在从所述第三方向(z)看不与多个所述继电器中的所有所述继电器本体重合的位置。
11.一种电力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继电器,其具有继电器本体、以及从所述继电器本体突出的第一继电器端子和第二继电器端子,
第一外部端子,其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端子电连接;
第二外部端子,其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端子电连接;
第一导电部件,其连结所述第一外部端子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端子;
第二导电部件,其连结所述第二外部端子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端子;
所述继电器本体具有:
第一触点,其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端子电连接;
第二触点,其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端子电连接;
线圈;
铁芯,其插入所述线圈;
第一磁轭,其与所述铁芯的一端连接;
第二磁轭,其与所述铁芯的另一端连接而相对于所述第一磁轭在规定的第一方向(x)上空出间隔配置;
可动单元,其配置在所述第一磁轭与所述第二磁轭之间,通过来自所述第一磁轭和所述第二磁轭的电磁力而旋转,由此切换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触点的接触状态和非接触状态;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具有:
第一延伸部,其与所述第一外部端子连接而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y)上延伸;
第二延伸部,其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端子连接而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延伸;
连接部,其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
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从与所述第一方向(x)和所述第二方向(y)垂直的第三方向(z)看不与所述继电器本体重合的位置,
所述第二导电部件配置在从所述第三方向(z)看不与所述继电器本体重合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力开闭装置,
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双方配置在从所述第三方向(z)看不与所述继电器本体重合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力开闭装置,
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从所述第一方向(x)看与所述继电器本体重合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力开闭装置,
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双方配置在从所述第一方向(x)看与所述继电器本体重合的位置。
CN201680048855.9A 2016-02-23 2016-07-28 电力开闭装置 Active CN1079247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1898A JP6132043B1 (ja) 2016-02-23 2016-02-23 電力開閉装置
JP2016-031898 2016-02-23
PCT/JP2016/072217 WO2017145403A1 (ja) 2016-02-23 2016-07-28 電力開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24791A CN107924791A (zh) 2018-04-17
CN107924791B true CN107924791B (zh) 2019-05-10

Family

ID=58745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8855.9A Active CN107924791B (zh) 2016-02-23 2016-07-28 电力开闭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580603B2 (zh)
JP (1) JP6132043B1 (zh)
CN (1) CN107924791B (zh)
DE (1) DE112016006474B4 (zh)
MX (1) MX2018002088A (zh)
WO (1) WO20171454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8568B2 (ja) * 2015-03-11 2019-01-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入力装置
US10431409B2 (en) * 2017-08-08 2019-10-01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accessory wire retention assembly therefor
JP7124758B2 (ja) * 2019-02-20 2022-08-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299438B2 (ja) * 2020-05-25 2023-06-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JP7299439B2 (ja) * 2020-05-25 2023-06-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JP7359914B1 (ja) 2022-07-28 2023-10-11 大崎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式電力量計の開閉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00303A (ja) * 1998-09-25 2000-04-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リレー及びリレーユニット
JP2000215775A (ja) * 1999-01-26 2000-08-0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継電器
JP2007066807A (ja) * 2005-09-01 2007-03-15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CN103229266A (zh) * 2010-12-06 2013-07-31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04465225A (zh) * 2013-09-19 2015-03-25 东邦电气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JP5741679B1 (ja) * 2013-12-27 2015-07-0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49697B3 (de) * 2002-10-25 2004-04-15 Gruner Ag Prellreduziertes Relais
US7659800B2 (en) * 2007-08-01 2010-02-09 Philipp Gruner Electromagnetic relay assembly
US8330564B2 (en) * 2010-05-04 2012-12-11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witching devices configured to control magnetic fields to maintain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US8664935B2 (en) 2010-11-24 2014-03-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agnetic shield for current transformer in electronic watt-hour meter
DE102012207589B3 (de) 2012-05-08 2013-10-02 Gruner Ag Relais mit Doppelunterbrechung
EP2806441B1 (en) * 2013-05-24 2017-07-12 Tyco Electronics Austria GmbH Electric switching device with enhanced Lorentz force bias
JP6277795B2 (ja) * 2014-03-14 2018-02-1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KR101951428B1 (ko) * 2015-07-15 2019-02-2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래치 릴레이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00303A (ja) * 1998-09-25 2000-04-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リレー及びリレーユニット
JP2000215775A (ja) * 1999-01-26 2000-08-0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継電器
JP2007066807A (ja) * 2005-09-01 2007-03-15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CN103229266A (zh) * 2010-12-06 2013-07-31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04465225A (zh) * 2013-09-19 2015-03-25 东邦电气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JP5741679B1 (ja) * 2013-12-27 2015-07-0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45403A1 (ja) 2017-08-31
MX2018002088A (es) 2018-09-12
JP6132043B1 (ja) 2017-05-24
US10580603B2 (en) 2020-03-03
DE112016006474B4 (de) 2024-02-01
JP2017152131A (ja) 2017-08-31
US20180240630A1 (en) 2018-08-23
CN107924791A (zh) 2018-04-17
DE112016006474T5 (de) 2018-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4791B (zh) 电力开闭装置
US8330564B2 (en) Switching devices configured to control magnetic fields to maintain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US8564386B2 (en) Electrical switching device
EP2427897B1 (en) Electricity meter contact arrangement
CN102388427B (zh) 电磁继电器装置
BRPI0920362B1 (pt) Relé eletromagnético com um conjunto de bobinas, um conjunto de armadura rotativo e dois conjuntos de comutador
CN104681314A (zh) 电接触器、可移动的触头组件及使用电接触器的方法
CN201616309U (zh) 电容感式磁保持的电磁电器
EP2427892B1 (en) Magnetic latching actuator
CN201387860Y (zh) 以磁铁促使熄弧的直流断路器
CN101866788A (zh) 一种改善熄弧效果的直流断路器
CN104465225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7181269A (zh) 一种用两个开关实现带相间闭锁功能的三相负载切换装置
CN205959905U (zh) 新型平衡力式磁保持接触器
CN106158233A (zh) 新型磁保持磁路结构
CN201927550U (zh) 换向接触器
CN104715974A (zh) 电接触器及控制其触头延时闭合与打开的方法、限制或阻止触头颤动与燃弧时间的方法
CN106531558B (zh) 直流控制接触器
CN217955766U (zh) 双电磁回路控制的具有串联和并联触头的继电器
CN208767227U (zh) 三相电机正反转控制接触器
CN208903938U (zh) 一种带强制分断结构的继电器
CN210984638U (zh) 继电器
CN206363953U (zh) 继电器开关装置
CN106206174A (zh) 新型平衡力式磁保持接触器
CN115132524A (zh) 双电磁回路控制的具有串联和并联触头的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