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01774A - 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01774A
CN107901774A CN201711046093.1A CN201711046093A CN107901774A CN 107901774 A CN107901774 A CN 107901774A CN 201711046093 A CN201711046093 A CN 201711046093A CN 107901774 A CN107901774 A CN 1079017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vehicle
control
charging circuit
operational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460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春鹏
苏伟
蒋荣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04609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01774A/zh
Publication of CN1079017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017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10DC to DC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30AC to DC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40DC to AC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汽车,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接受进入目标工作模式的控制指令,并根据控制指令获取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在当前工作状态满足进入目标工作模式时,执行控制指令进入目标工作模式,既保证了车辆的安全性,又简化了对车辆电源系统的控制逻辑。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但是,由于电动汽车由动力电池供电,受限于动力电池的体积和容量的限制,电动汽车能够行驶的里程有限,在电量较低时需要使用充电桩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故而车辆上设置有有线充电系统。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在相关技术中电动汽车也开始使用无线设备进行充电,故而在车辆上也需要相应的设置无线充电系统。
但是,在相关技术中的有线充电系统和无线充电系统分开设置,各个电源系统存在功能重叠的电路,且各个电源系统都需要额外的电源线束、通信线束、高压线束,增加了整个电源系统的成本以及车端的布置难度,也导致了整车的控制逻辑复杂,容易出错。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汽车,用以实现简化电源系统的控制逻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一控制车辆的一体化充电机进入目标工作模式的第一控制指令;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获取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
当所述实时工作状态表示所述车辆当前满足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包括: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的有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的无线充电电路;所述车辆的动力电池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车辆的蓄电池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三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包括:有线充电工作模式、无线充电工作模式、有线放电工作模式、无线放电工作模式和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有线充电工作模式下,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所述有线充电电路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蓄电池进行供电;
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无线充电工作模式下,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蓄电池进行供电;
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有线放电工作模式下,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所述动力电池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和所述有线充电电路对外部负载供电;
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无线放电工作模式下,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所述动力电池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无线线圈供电;
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下,所述动力电池与蓄电池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动力电池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蓄电池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实时工作状态表示所述车辆当前不满足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时,向所述车辆的仪表台发送一用于提示车辆当前不满足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第一预设提示信息。
进一步的,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有线充电工作模式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
接收有线充电电路的电阻检测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一电阻值,有线充电电路连接的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一状态时有线充电电路的控制导引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一电压值,以及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二状态时有线充电电路的控制导引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二电压值;
根据所述第一电阻值、第一预设电阻值、所述第一电压值和所述第二电压值,确定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当前满足进入有线充电工作模式的可充电状态。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第一电阻值、第一预设电阻值、所述第一电压值和所述第二电压值,确定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当前满足进入有线充电工作模式的可充电状态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一电阻值为所述第一预设电阻值,且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和第二电压值,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充电桩连接成功时,确定所述车辆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可充电状态。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和第二电压值,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充电桩连接成功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一电压值为第一预设电压值,且所述第二电压值为第二预设电压值时,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充电桩连接成功。
进一步的,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无线充电工作模式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获取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无线线圈与充电桩的第二无线线圈之间是否对准的对准信号;
若所述对准信号表示为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无线线圈与充电桩的第二无线线圈之间已对准,则确定所述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当前满足进入所述无线充电工作模式的可充电状态。
进一步的,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有线放电工作模式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
接收有线充电电路的电阻检测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二电阻值,有线充电电路连接的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三状态时有线充电电路的控制导引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三电压值,以及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四状态时有线充电电路的控制导引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四电压值;
根据所述第二电阻值、第二预设电阻值、所述第三电压值和所述第四电压值,确定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可放电状态。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第二电阻值、所述第二预设电阻值、所述第三电压值和所述第四电压值,确定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可放电状态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二电阻值为所述第二预设电阻值,且根据所述第三电压值和第四电压值,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外部负载连接成功时,确定所述车辆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可放电状态。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第三电压值和第四电压值,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外部负载连接成功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三电压值为第三预设电压值,且所述第四电压值为第四预设电压值时,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外部负载连接成功。
进一步的,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无线放电工作模式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所述车辆当前未处于有线充电工作模式或无线充电工作模式;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所述车辆当前处于启动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接收到一控制所述车辆的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第二控制指令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
进一步的,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有线充电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无线充电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有线放电电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无线放电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蓄电池之间处于断开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实时工作状态表示所述车辆当前满足进入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的条件时,向所述车辆的一体化充电机发送第三控制指令,控制所述车辆的动力电池与蓄电池之间处于导通状态,使所述动力电池经过所述一体化充电机中的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蓄电池供电。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一控制车辆的一体化充电机进入目标工作模式的第一控制指令;
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获取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
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实时工作状态表示所述车辆当前满足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包括:
一体化充电机,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包括: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的有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的无线充电电路;
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三端连接;以及如上所述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装置。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车辆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车辆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汽车,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接受进入目标工作模式的控制指令,并根据控制指令获取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在当前工作状态满足进入目标工作模式时,执行控制指令进入目标工作模式,既保证了车辆的安全性,又简化了对车辆电源系统的控制逻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导引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下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01,接收一控制车辆的一体化充电机进入目标工作模式的第一控制指令;
步骤102,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获取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
步骤103,当所述实时工作状态表示所述车辆当前满足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包括: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的有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的无线充电电路;所述车辆的动力电池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车辆的蓄电池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三端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接受进入目标工作模式的控制指令,并根据控制指令获取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在当前工作状态满足进入目标工作模式时,执行控制指令进入目标工作模式,既保证了车辆的安全性,又简化了对车辆电源系统的控制逻辑。
参照图2至图4,其中,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一种汽车,该汽车可以包括:
一体化充电机,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包括: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的第一端连接的有线充电电路2;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的第一端连接的无线充电电路3;
动力电池4,所述动力电池4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的第二端连接;
蓄电池5,所述蓄电池5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的第三端连接;以及如上所述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装置。
其中,上述装置组成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源系统。
具体地,参照图2至图4,有线充电电路2包括充电插口21和变换电路22,该充电插口21用于与地面端的充电桩对接,充电插口21与变换电路22连接,该变换电路22用于将有线充电电路2的充电插口21处接收到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传输至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该变换电路22可以有多个二极管组成,也可以有多个开关管组成。
该直流转直流电路1包括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变压器12、第一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3和第二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4,其中,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的一端与该变换电路22连接,另一端与变压器12的第一绕组连接;第一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3的一端与变压器12的第二绕组连接,另一端与该动力电池4连接;第二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4的一端与变压器12的第三绕组连接,另一端与该蓄电池5连接。
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无线充电电路3包括一第一线圈31,通过该第一线圈31与地面充电桩的第二线圈之间实现无线连接。第一线圈31通过接收磁场传递的能量以实现对交流电的接收。并且,无线充电电路3与直流转直流电路1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实现方式。参照图4,在图4中,无线充电电路3的连接位置设置于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和变换电路22之间,此时,为了保证传输到该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位置处的电流为交流电,需要在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之前设置一用于将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线圈31接收到的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的整流电路,因此,在图3中,该无线充电电路3还包括一第三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32。第一线圈31在接收到充电桩的第二线圈发射的交流电后,经过该第三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32进行整流,经过整流后的直流电通过该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进行逆变,经过逆变后的交流电通过变压器12进行变压处理,再通过第一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3进行整流后发送至动力电池4,并通过第二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4进行整流后发送至蓄电池5。
在图3中,无线充电电路3的连接位置设置于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和变压器12的第一绕组之间,此时,由于无线充电电路3接入于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之后,无需对第一线圈31接收到的交流电进行整流处理,因此,在图4中,无线充电电路3不包括一用于对交流电进行整流处理的整流电路。第一线圈31在接收到地面端发送的交流电后,通过该变压器12进行变压处理,再通过该第一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3进行整流处理后对动力电池4进行供电,以及通过第二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4进行整流后对蓄电池5进行供电。
在图4中,无线充电电路3接入于该变压器12的第二绕组和第一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3之间,与图2中的原因相一致,在图5中,该无线充电电路3也不需要一用于对交流电进行整流处理的整流电路。第一线圈31在接收到地面端发送的交流电后,通过该第一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3进行整流处理后对动力电池4进行供电,以及通过第二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4进行整流后对蓄电池5进行供电。在无线充电电路3对动力电池4和蓄电池5进行供电时,为了防止电流传输至有线充电电路2的充电插口21位置处,使得该充电插口21位置处带电,造成财产损失或者人员损伤。需要使得该有线充电电路2的变换电路22与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之间的通路断开。当该变换电路22为采用二极管形成的电路时,由于二极管只能单向导电,此时,变换电路22与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之间的通路相当于处于断开状态;当该变换电路22为采用开关管形成的电路时,通过充电控制系统的控制器不对开关管输出信号,使得开关管处于断开状态,以实现有线充电电路2与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之间的断开状态。
参照图2至图4,优选地,所述无线充电电路3可以通过一开关元件6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包括:有线充电工作模式、无线充电工作模式、有线放电工作模式、无线放电工作模式和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有线充电工作模式下,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所述有线充电电路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蓄电池进行供电;
其中,在有线充电电路2对动力电池4和蓄电池5进行供电时,为了防止电流传输至无线充电电路3的线圈31位置处,使得该线圈31位置处带电,造成导致动力电池4和蓄电池5充电缓慢。需要使得该无线充电电路3的变换电路22与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之间的通路断开。
其中,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3之间处于断开状态包括:
控制所述开关元件6断开,使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3之间处于断开状态。
具体地,针对于图3中的电路来说,该开关元件6的一端与第三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32连接,另一端接入至变换电路22至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之间,在将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与无线充电电路3之间断开时,即为,使得第三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32与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和变换电路22之间的连接断开。
针对于图4中的电路来说,该开关元件6的一端与线圈31连接,另一端接入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与变压器12的第一绕组之间,在将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与无线充电电路3之间断开时,即为,使得线圈31与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和变压器12之间的连接断开。
针对于图5中的电路来说,该开关元件6的一端与线圈31连接,另一端接入第一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3与变压器12的第二绕组之间,在将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与无线充电电路3之间断开时,即为,使得线圈31与第一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3和变压器12的第二绕组之间的连接断开。
具体地,在步骤101中,有线充电工作模式是指地面充电桩通过充电枪将交流电传输给有线充电电路2的充电插口21处,依次通过变换电路22进行整流、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进行逆变、变压器12进行变压处理后,通过第一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3进行整流后将直流电提供给动力电池4,通过第二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4进行整流后将直流电提供给蓄电池5的充电模式。
具体地,在步骤101中,在通过该有线充电电路2对动力电池4和蓄电池5进行供电之前,需要保证有线充电电路2、充电枪和充电桩之间三者连接好,才能进入有线充电工作模式。
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无线充电工作模式下,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蓄电池进行供电;
其中,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3之间处于导通状态包括:
控制所述开关元件6闭合,使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3之间处于导通状态。
具体地,针对于图2中的电路来说,该开关元件6的一端与第三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32连接,另一端接入至变换电路22至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之间,在将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与无线充电电路3之间导通时,即为,使得第三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32与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和变换电路22之间的连接导通。
针对于图3中的电路来说,该开关元件6的一端与第一线圈31连接,另一端接入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与变压器12的第一绕组之间,在将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与无线充电电路3之间导通时,即为,使得第一线圈31与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1和变压器12之间的连接导通。
针对于图4中的电路来说,该开关元件6的一端与第一线圈31连接,另一端接入第一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3与变压器12的第二绕组之间,在将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与无线充电电路3之间导通时,即为,使得第一线圈31与第一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3和变压器12的第二绕组之间的连接导通。
其中,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3之间处于断开状态包括:
控制所述开关元件6断开,使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3之间处于断开状态。
具体地,针对于图1中的电路来说,该开关元件6的一端与第三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32连接,另一端接入至变换电路22至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1之间,在将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与无线充电电路3之间断开时,即为,使得第三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32与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1和变换电路22之间的连接断开。
针对于图2中的电路来说,该开关元件6的一端与线圈31连接,另一端接入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1与变压器12的第一绕组之间,在将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与无线充电电路3之间断开时,即为,使得线圈31与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1和变压器12之间的连接断开。
针对于图3中的电路来说,该开关元件6的一端与线圈31连接,另一端接入第一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3与变压器12的第二绕组之间,在将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与无线充电电路3之间断开时,即为,使得线圈31与第一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3和变压器12的第二绕组之间的连接断开。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工作模式下,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3之间处于导通装置或断开状态与上述是一致的,下文中的其他工作模式下为了行文简洁,不再赘述。
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有线放电工作模式下,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所述动力电池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和所述有线充电电路对外部负载供电;
具体地,有线放电工作模式是指动力电池4发出的直流电经过该第一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3进行逆变处理后,经过该变压器12进行变压处理,进而通过该第二直流转交流变换电路14进行整流处理后发送向蓄电池5充电,以及通过该交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1进行整流为直流电,在经过该变换电路22进行逆变处理后通过该充电插口21反馈至外部负载的供电模式。
具体地,该外部负载可以为地面端的外部负载,还可以为其他的车辆。
具体地,在通过该有线充电电路2对动力电池4和蓄电池5进行供电之前,需要保证有线充电电路2、充电枪和外部负载之间三者连接好,才能进入有线放电工作模式。
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无线放电工作模式下,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所述动力电池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无线线圈供电;
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下,所述动力电池与蓄电池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动力电池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蓄电池供电。
其中,无线充电电路中包括振荡电路,在相关技术中通过振荡电路与无线充电设备的振荡电路相配合,从而通过无线充电电路向动力电池和蓄电池充电,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动力电路向无线充电电路中的振荡电路供电,使得外部设备通过与无线充电电路中的振荡电路配合,从而实现通过动力电池向外部设备充电。例如,可以设置一电动汽车专用道,该专用道的底部铺设有线圈,其结构类似于相关技术中的无线充电设备,交流电通过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向线圈供电,使得在该专用道上的汽车可以通过自身的无线充电电路与其配合,从而对汽车的动力电池充电,本发明实施例则是控制动力电池向该专用道供电,用于为其他汽车充电。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实时工作状态表示所述车辆当前不满足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时,向所述车辆的仪表台发送一用于提示车辆当前不满足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第一预设提示信息。
其中,当不满足进入目标工作模式时,通过发送第一预设提示信息,告知驾驶人员。也可以向汽车内部设置的通信设备发送控制命令,使所述通信设备向预设平台发送提示信息,预设平台可以是相对应的用户手机中的应用程序对应的平台。
进一步的,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有线充电工作模式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
接收有线充电电路的电阻检测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一电阻值,有线充电电路连接的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一状态时有线充电电路的控制导引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一电压值,以及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二状态时有线充电电路的控制导引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二电压值;
根据所述第一电阻值、第一预设电阻值、所述第一电压值和所述第二电压值,确定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当前满足进入有线充电工作模式的可充电状态。
具体地,在充电枪与有线充电电路2的充电插口2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一电路,该电阻检测接口即为有线充电电路2的充电插口21与该电路连接的位置处。该电路包括:一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开关S2,其中,该第四电阻R4和第二开关S2之间相并联,第四开关R4和第二开关S2组成的并联电路的一端与该第三电阻R3相串联,另一端连接至充电枪的另一充电枪头处,其中,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充电插口21内的电阻检测接口连接。该第二开关S2为一常闭开关。该电阻检测接口位置处检测的电阻值用于判断充电枪与有线充电电路2的充电插口21之间是否对接好。当充电枪与有线充电电路2的充电插口21之间对接好后,会使得充电枪内的电路接入至通路中,使得在电阻检测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电阻值发生变化,在当检测到的电阻值为预先设定的电阻时,则表明充电枪与有线充电电路2的充电插口21之间对接好。
参照图6,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控制导引电路包括:二极管D,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开关S1,第一开关S1的第一端与车身地连接,第二端与第二电阻R2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二极管D连接,第二端连接车身地,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并联,二极管D的另一端与该控制导引接口连接,第一开关S1与充电控制系统的控制器连接。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一状态是指,充电控制系统的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S1处于断开状态,第二电阻R2未接入电路的状态;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二状态是指充电控制系统的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S1处于闭合状态,第二电阻R2接入电路的状态。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第一电阻值、第一预设电阻值、所述第一电压值和所述第二电压值,确定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当前满足进入有线充电工作模式的可充电状态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一电阻值为所述第一预设电阻值,且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和第二电压值,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充电桩连接成功时,确定所述车辆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可充电状态。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和第二电压值,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充电桩连接成功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一电压值为第一预设电压值,且所述第二电压值为第二预设电压值时,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充电桩连接成功。
其中,当电阻值为预设电阻值时,为了保证对待充电汽车充电过程中的安全,必须在确定出有线充电电路2的充电插口21、充电枪和充电桩三个部件之间完全连接后,才能使得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处于有线充电工作模式,继而对经过有线充电电路2的变换电路22进行整流后的直流电进行处理。
进一步的,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无线充电工作模式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获取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无线线圈与充电桩的第二无线线圈之间是否对准的对准信号;
若所述对准信号表示为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无线线圈与充电桩的第二无线线圈之间已对准,则确定所述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当前满足进入所述无线充电工作模式的可充电状态。
具体地,对于无线充电电路3的第一线圈31与充电桩的第二线圈之间是否对准的判断步骤包括:
判断第一线圈31的边缘位置与第二线圈的边缘位置之间的最长距离是否位于一预定距离范围内;
若位于,则确定所述第一线圈31与第二线圈之间对准。
进一步的,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有线放电工作模式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
接收有线充电电路的电阻检测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二电阻值,有线充电电路连接的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三状态时有线充电电路的控制导引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三电压值,以及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四状态时有线充电电路的控制导引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四电压值;
根据所述第二电阻值、第二预设电阻值、所述第三电压值和所述第四电压值,确定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可放电状态。
参见图6,具体地,在充电枪与有线充电电路2的充电插口2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一电路,该电阻检测接口即为有线充电电路2的充电插口21与该电路连接的位置处。该电路包括:一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开关S2,其中,该第四电阻R4和第二开关S2之间相并联,第四开关R4和第二开关S2组成的并联电路的一端与该第三电阻R3相串联,另一端连接至充电枪的另一充电枪头处,其中,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充电插口21内的电阻检测接口连接。该第二开关S2为一常闭开关。该电阻检测接口位置处检测的电阻值用于判断充电枪与有线充电电路2的充电插口21之间是否对接好。当充电枪与有线充电电路2的充电插口21之间对接好后,会使得充电枪内的电路接入至通路中,使得在电阻检测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电阻值发生变化,在当检测到的电阻值为预先设定的电阻时,则表明充电枪与有线充电电路2的充电插口21之间对接好。
参照图6,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控制导引电路包括:二极管D,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开关S1,第一开关S1的第一端与车身地连接,第二端与第二电阻R2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二极管D连接,第二端连接车身地,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并联,二极管D的另一端与该控制导引接口连接,第一开关S1与充电控制系统的控制器连接。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一状态是指,充电控制系统的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S1处于断开状态,第二电阻R2未接入电路的状态;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二状态是指充电控制系统的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S1处于闭合状态,第二电阻R2接入电路的状态。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第二电阻值、所述第二预设电阻值、所述第三电压值和所述第四电压值,确定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可放电状态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二电阻值为所述第二预设电阻值,且根据所述第三电压值和第四电压值,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外部负载连接成功时,确定所述车辆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可放电状态。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第三电压值和第四电压值,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外部负载连接成功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三电压值为第三预设电压值,且所述第四电压值为第四预设电压值时,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外部负载连接成功。
其中,当电阻值为预设电阻值时,为了保证对待充电汽车充电过程中的安全,必须在确定出有线充电电路2的充电插口21、充电枪和外部负载三个部件之间完全连接后,才能使得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1处于有线放电工作模式,继而对经过有线充电电路2的变换电路22进行整流后的直流电进行处理。
进一步的,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无线放电工作模式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所述车辆当前未处于有线充电工作模式或无线充电工作模式;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所述车辆当前处于启动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接收到一控制所述车辆的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第二控制指令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
其中,第二控制指令可以是是用户通过车辆仪表台上相对应的模式按钮发出的,也可以是用户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发出的,车辆内设置通信模块用于接收该应用程序发出的指令。
进一步的,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有线充电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无线充电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有线放电电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无线放电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蓄电池之间处于断开状态。
其中,第二控制指令可以是用户通过控制开关发出的。例如当动力电池的电量较低时,用户可以主动控制动力电池不再向蓄电池充电,以保证动力电池的剩余电量。该控制开关可以是仪表盘上的控制按钮,也可以是用户手机中的应用程序中的虚拟控制按钮。
其中,也可以是,获取动力电池的剩余电量,当该剩余电量小于预设门限时,发出控制所述车辆的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逆变工作模式的第三控制指令。其中所述预设门限可以是30~40%。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在根据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后,检测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内目标工作模式下的电路是否处于断开状态,若未处于断开状态,则向所述车辆的仪表台发送第二预设提示信息。还通过增加一检测的步骤,使得在发生断开的指令后对其进行检测,确认其是否正常断开,若未断开则发出提示信息,以告知用户,提高安全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实时工作状态表示所述车辆当前满足进入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的条件时,向所述车辆的一体化充电机发送第三控制指令,控制所述车辆的动力电池与蓄电池之间处于导通状态,使所述动力电池经过所述一体化充电机中的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蓄电池供电。
其中蓄电池在车辆正常启动时,需要不断向低压设备供电。本发明实施例,在满足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条件时,控制车辆的动力电池与蓄电池之间处于导通状态,使得动力电池能够通过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蓄电池供电,使得车辆的蓄电池始终能够保持一定的电量,能够对车辆的其他设备正常供电。
其中,在任意工作模式下检测所述实时工作状态时,若满足进入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的条件则,控制车辆的动力电池与蓄电池之间处于导通状态,使所述动力电池经过所述一体化充电机中的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蓄电池供电。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获取蓄电池当前的剩余电量,当所述剩余电量小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蓄电池之间的电路处于断开状态,从而保护蓄电池不会过充,当蓄电池的剩余电量小于第二预设值时,重新执行步骤101。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值可以是90~100%,第二预设值可以是40~60%。
参见图5,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501,用于接收一控制车辆的一体化充电机进入目标工作模式的第一控制指令;
获取模块5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获取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
控制模块503,用于当所述实时工作状态表示所述车辆当前满足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包括:有线充电工作模式、无线充电工作模式、有线放电工作模式、无线放电工作模式和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有线充电工作模式下,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所述有线充电电路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蓄电池进行供电;
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无线充电工作模式下,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蓄电池进行供电;
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有线放电工作模式下,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所述动力电池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和所述有线充电电路对外部负载供电;
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无线放电工作模式下,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所述动力电池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无线线圈供电;
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下,所述动力电池与蓄电池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动力电池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蓄电池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车辆的充放电控制装置还包括:
警示模块,用于当所述实时工作状态表示所述车辆当前不满足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时,向所述车辆的仪表台发送一用于提示车辆当前不满足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第一预设提示信息。
进一步的,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有线充电工作模式时,控制模块503控制车辆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
所述控制模块503接收有线充电电路的电阻检测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一电阻值,有线充电电路连接的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一状态时有线充电电路的控制导引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一电压值,以及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二状态时有线充电电路的控制导引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二电压值;
所述控制模块503根据所述第一电阻值、第一预设电阻值、所述第一电压值和所述第二电压值,确定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当前满足进入有线充电工作模式的可充电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503具体用于:
在所述第一电阻值为所述第一预设电阻值,且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和第二电压值,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充电桩连接成功时,确定所述车辆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可充电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503还具体用于:
在所述第一电压值为第一预设电压值,且所述第二电压值为第二预设电压值时,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充电桩连接成功。
进一步的,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无线充电工作模式时,所述控制模块503控制车辆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
所述控制模块503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获取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无线线圈与充电桩的第二无线线圈之间是否对准的对准信号;
若所述对准信号表示为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无线线圈与充电桩的第二无线线圈之间已对准,则确定所述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当前满足进入所述无线充电工作模式的可充电状态。
进一步的,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有线放电工作模式时,所述控制模块503控制车辆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
接收有线充电电路的电阻检测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二电阻值,有线充电电路连接的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三状态时有线充电电路的控制导引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三电压值,以及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四状态时有线充电电路的控制导引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四电压值;
根据所述第二电阻值、第二预设电阻值、所述第三电压值和所述第四电压值,确定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可放电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503还具体用于:
在所述第二电阻值为所述第二预设电阻值,且根据所述第三电压值和第四电压值,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外部负载连接成功时,确定所述车辆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可放电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503还具体用于:
在所述第三电压值为第三预设电压值,且所述第四电压值为第四预设电压值时,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外部负载连接成功。
进一步的,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无线放电工作模式时,所述控制模块503控制车辆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所述车辆当前未处于有线充电工作模式或无线充电工作模式;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时,所述控制模块503控制车辆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所述车辆当前处于启动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503还用于:
当接收到一控制所述车辆的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第二控制指令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503还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无线充电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有线放电电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无线放电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蓄电池之间处于断开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503还用于:
当所述实时工作状态表示所述车辆当前满足进入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的条件时,向所述车辆的一体化充电机发送第三控制指令,控制所述车辆的动力电池与蓄电池之间处于导通状态,使所述动力电池经过所述一体化充电机中的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蓄电池供电。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包括:
一体化充电机,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包括: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的有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的无线充电电路;
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三端连接;以及如上所述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装置。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车辆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车辆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步骤。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接受进入目标工作模式的控制指令,并根据控制指令获取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在当前工作状态满足进入目标工作模式时,执行控制指令进入目标工作模式,既保证了车辆的安全性,又简化了对车辆电源系统的控制逻辑。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一控制车辆的一体化充电机进入目标工作模式的第一控制指令;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获取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
当所述实时工作状态表示所述车辆当前满足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包括: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的有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的无线充电电路;所述车辆的动力电池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车辆的蓄电池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三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工作模式包括:有线充电工作模式、无线充电工作模式、有线放电工作模式、无线放电工作模式和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有线充电工作模式下,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所述有线充电电路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蓄电池进行供电;
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无线充电工作模式下,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蓄电池进行供电;
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有线放电工作模式下,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所述动力电池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和所述有线充电电路对外部负载供电;
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无线放电工作模式下,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所述动力电池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无线线圈供电;
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在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下,所述动力电池与蓄电池之间处于导通状态,所述动力电池经过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蓄电池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实时工作状态表示所述车辆当前不满足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时,向所述车辆的仪表台发送一用于提示车辆当前不满足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第一预设提示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有线充电工作模式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
接收有线充电电路的电阻检测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一电阻值,有线充电电路连接的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一状态时有线充电电路的控制导引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一电压值,以及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二状态时有线充电电路的控制导引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二电压值;
根据所述第一电阻值、第一预设电阻值、所述第一电压值和所述第二电压值,确定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当前满足进入有线充电工作模式的可充电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阻值、第一预设电阻值、所述第一电压值和所述第二电压值,确定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当前满足进入有线充电工作模式的可充电状态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一电阻值为所述第一预设电阻值,且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和第二电压值,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充电桩连接成功时,确定所述车辆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可充电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和第二电压值,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充电桩连接成功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一电压值为第一预设电压值,且所述第二电压值为第二预设电压值时,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充电桩连接成功。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无线充电工作模式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获取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无线线圈与充电桩的第二无线线圈之间是否对准的对准信号;
若所述对准信号表示为无线充电电路的第一无线线圈与充电桩的第二无线线圈之间已对准,则确定所述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当前满足进入所述无线充电工作模式的可充电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有线放电工作模式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
接收有线充电电路的电阻检测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二电阻值,有线充电电路连接的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三状态时有线充电电路的控制导引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三电压值,以及控制导引电路处于第四状态时有线充电电路的控制导引接口位置处检测到的第四电压值;
根据所述第二电阻值、第二预设电阻值、所述第三电压值和所述第四电压值,确定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可放电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二电阻值、所述第二预设电阻值、所述第三电压值和所述第四电压值,确定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可放电状态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二电阻值为所述第二预设电阻值,且根据所述第三电压值和第四电压值,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外部负载连接成功时,确定所述车辆的实时工作状态为可放电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三电压值和第四电压值,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外部负载连接成功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第三电压值为第三预设电压值,且所述第四电压值为第四预设电压值时,确定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外部负载连接成功。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无线放电工作模式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所述车辆当前未处于有线充电工作模式或无线充电工作模式;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时,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为:所述车辆当前处于启动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接收到一控制所述车辆的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第二控制指令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有线充电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无线充电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有线放电电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无线放电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之间处于断开状态;或者
当所述目标工作模式为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退出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蓄电池之间处于断开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实时工作状态表示所述车辆当前满足进入动力电池向蓄电池充电的逆变工作模式的条件时,向所述车辆的一体化充电机发送第三控制指令,控制所述车辆的动力电池与蓄电池之间处于导通状态,使所述动力电池经过所述一体化充电机中的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向所述蓄电池供电。
15.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一控制车辆的一体化充电机进入目标工作模式的第一控制指令;
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获取车辆当前的实时工作状态;
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实时工作状态表示所述车辆当前满足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的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一体化充电机进入所述目标工作模式。
16.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体化充电机,所述一体化充电机包括: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的有线充电电路;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的无线充电电路;
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所述直流转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三端连接;以及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的充放电控制装置。
17.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步骤。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1711046093.1A 2017-10-31 2017-10-31 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汽车 Pending CN1079017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46093.1A CN107901774A (zh) 2017-10-31 2017-10-31 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46093.1A CN107901774A (zh) 2017-10-31 2017-10-31 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01774A true CN107901774A (zh) 2018-04-13

Family

ID=61843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46093.1A Pending CN107901774A (zh) 2017-10-31 2017-10-31 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0177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08879A (zh) * 2018-04-24 2018-10-02 佛山鑫达智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收纳连接线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110758173A (zh) * 2019-10-25 2020-02-07 广东维可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放电检测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74850U (zh) * 2014-03-03 2014-08-13 同济大学 具有模式切换功能的多功能一体化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
CN104638694A (zh) * 2013-11-11 2015-05-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动汽车对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
CN105226989A (zh) * 2014-06-27 2016-01-06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的电力电子集成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6451702A (zh) * 2016-10-26 2017-02-22 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机
CN106870237A (zh) * 2017-03-22 2017-06-20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的发动机的起动方法和装置
CN106994900A (zh) * 2017-05-31 2017-08-01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双向充电机、车载双向供电方法及装置
CN107264309A (zh) * 2017-05-31 2017-10-20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充放电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38694A (zh) * 2013-11-11 2015-05-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动汽车对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
CN203774850U (zh) * 2014-03-03 2014-08-13 同济大学 具有模式切换功能的多功能一体化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
CN105226989A (zh) * 2014-06-27 2016-01-06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的电力电子集成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6451702A (zh) * 2016-10-26 2017-02-22 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机
CN106870237A (zh) * 2017-03-22 2017-06-20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的发动机的起动方法和装置
CN106994900A (zh) * 2017-05-31 2017-08-01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双向充电机、车载双向供电方法及装置
CN107264309A (zh) * 2017-05-31 2017-10-20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充放电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08879A (zh) * 2018-04-24 2018-10-02 佛山鑫达智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收纳连接线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110758173A (zh) * 2019-10-25 2020-02-07 广东维可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放电检测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57401B (zh) 车载双向充电机工作模式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动汽车
US11104244B2 (en) Method for charging a plug-in electric vehicle via another plug-in electric vehicle
US11674490B2 (en) Multifunctional battery booster
RU2614052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и система бесконтактной по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KR101069951B1 (ko) 배터리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US10862315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energy to a plurality of energy storage components and/or for providing energy stored within the energy storage components
CN106068595B (zh) 便携式双向多端口ac/dc充电缆线系统
JP5870307B2 (ja) 電動車両用の電源装置および充電装置
WO2014147781A1 (ja) 車両
CN103208835B (zh) 一种带无线充电的电池管理系统
CN103887852B (zh) 一种充电方法及充电设备
CN106611886B (zh) 混合动力汽车的放电方法和系统
CN103221248A (zh) 车辆和电力供给系统
JP5104898B2 (ja) 電気システムの電力制限装置
JP2021106496A (ja) 電動車両の電源装置
CN108454440A (zh) 一种车对车充电的装置及方法
KR20170137490A (ko) Obc 및 인버터 통합 모듈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20160214496A1 (en) Charging system and pairing method
CN105375539A (zh) 动力电池自动均衡充电器
WO2020080543A1 (ja) 蓄電システム
KR102644606B1 (ko) 충전 방법 및 전력 변환 장치
KR20150109608A (ko) 전기 자동차 충전 장치
CN109204016A (zh) 车辆及电力传送系统
CN107901774A (zh) 一种车辆的充放电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汽车
CN114516275A (zh) 交流和直流电力的电动车辆供电设备充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413